阅读理解及答题技巧

2024-12-27

阅读理解及答题技巧(精选12篇)

阅读理解及答题技巧 篇1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题材非常广泛, 包括人物传记、政治经济、天文史地、社会文化、科普小品、风土人情、幽默故事及日常生活等方面。体裁多样, 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多种文体。阅读理解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主要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试题涉及掌握事实细节、逻辑推理、归纳主旨大意、任务阅读等多方面。本文简单探讨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及答应技巧。

一、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一,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扩展词汇量, 没有词汇量的支撑, 学习阅读就是一句空话。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 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阅读教学又反作用于词汇教学。因此, 要利用各种办法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如单词速记竞赛、查字典比赛、纵横字谜游戏等方法。

第二,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抓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阅读时不必要的附带动作, 如头部转动、用手或铅笔逐个点词等。避免朗读, 朗读必然影响阅读速度。还要避免非整体阅读、复视、心译阅读等, 因为这样既影响阅读速度又影响理解文意。正确的方法是头部不动, 运用眼球扩大视幅, 这样既能提高速度又能整句理解。

第三,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抓学生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句子结构的语法分析能力, 如主动和被动结构、倒装结构、it的相关句型、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

第四,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抓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以中外名著的英文简写本、英语期刊、英语报纸、网络时文等为主。同时也应该多搞一些趣味阅读, 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提高阅读能力。

第五,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抓学生的阅读速度。要使学生懂得阅读速度可通过扩大阅读单位训练和实行纵式阅读来实现。阅读单位大, 速度就快, 默读技能就越成熟。在纵式阅读中, 视线做跳动阅读, 同时扩大视距, 一目十行。

二、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般来说, 阅读理解题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事实和细节题、逻辑推理题、归纳主旨大意题、图表类题、经验常识题、作者态度题、任务型阅读题。

1. 事实和细节题。

这种题目比较简单, 一般涉及五个W (who、which、when、where、what) 和一个H (how) 。只要通读全文, 了解文中所叙述的重要事实或细节, 就可以解答出来, 有的甚至可以从文章的原句中直接找到答案。

2. 逻辑推理理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难度, 往往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 而必须根据上下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或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层理解后才能找到答案。其典型问句有:What can you infter from the story?/What is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3. 归纳主旨大意题。

此题主要针对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文章的结构层次, 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后归纳短文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一般说来, 主题句多位于段首或段末, 有时也会夹在中间。对无主题句的篇章, 考生应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归纳, 然后概括中心思想。常见的问题有: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article?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Which title is the best?

4. 图表类题。

这类题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图表的主题, 确定图表的主要内容;二是推敲图画语言或数字, 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要表达的含义;三是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5. 经验常识题。

考查学生依据短文信息, 并根据自己所具备的一般常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此类题主要是对中学应有的多项综合知识的考查, 往往与文章没有直接关系, 学生只能凭自己的常识进行判断, 然后做出正确的、符合常识的选择。

6. 作者态度题。

解题的关键是要看作者在文中用了什么样的口气。若用褒义词, 显然是赞成;若用贬义词, 显然是反对;若语气客观, 则是中立的立场。要注意的是, 作者的态度往往在转折词后出现。

7. 任务型阅读题。

这是一种新题型, 是一道主题, 它往往与生活实际挂钩, 涉及天气预报、电视节目、预定门票、预定房间、预定机票、填写申请表格、发布广告、确定方面、排列顺序、电话记录等生活实例和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等。阅读内容浅显, 易于把握, 体现了运用语言完成实际任务的目的。答题时注意部分答案可直接从原文中找到, 有些需分析归纳整理后用自己的话简洁明了地概括出来。书写时要特别注意人称、单复数、大小写、时态、语态等问题。

总之, 英语阅读是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训练过程, 教师要多元化开发学生的潜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及答题技巧 篇2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答题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阅读理解及答题技巧 篇3

关键词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赏析评价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赏析评价三个层级设计题目,结合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归纳出客观性现代文阅读的出题角度和技巧,

一、理解能力的考查

理解能力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句含意的辨析能力,有三个层面:

1对说明对象内容的理解

一篇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主要说明对象进行说明,现代文阅读题的第一题往往就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设题,要求把握说明对象的各种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如2004年重庆卷对“报复效应”的理解,设置了四个选项,A项从技术造成的结果解说“报复效应”,“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是原文的意思,但根据全文和题干的意思,这句话不是“报复效应”的本质属性,所以是错误的:再如2004年全国卷对“人体干细胞一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理解、湖北卷对“太空行走”的理解等。

2对文中词语临时义的理解

词语有着本身约定俗成的意义,这是词语的固定义。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的意义有了变化。设题者就从词语的概括义、语境义、情景义、指代义等进行设题。如2004年江苏卷解说“草堂的文化意义”的指代义、北京卷对“生命气息的载体”和“心灵欲望的载体”的理解等。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

3对表情达意句子的理解

句子除表述客观内容外,还有结构、思想上的作用。试题对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含蓄句、哲理句、过渡句、修辞旬、总结句、复杂句或例说句等进行设问,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说这些语句的含意。如2004年福建卷对“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意思的理解。广东卷对“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的理解等,都从具体的生活和抽象的精神两方面设计题目。

句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有整体意识,在比较中把握。把握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记叙、议论、抒情的句子间的关系,弄清表达的观点、抒发的感情:根据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对文章的结构、思路进行分析: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句子的含意。

二、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层级的内容主要考查筛选、分析、综合等能力,出题角度有:

1对最新知识、重要概念、理论设想的筛选整合

要求辨别、筛选某概念、知识、理论的准确阐述,对相应的区间筛选等。如2004年北京卷18题“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是对新知识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的作用,合成的蛋白质具有记忆作用的考查。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要抓住文段中的指代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句、过渡句和标题等,可以采取压缩主干,由大到小依次筛选。

2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

结构和思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设题一般是从对文章结构层次和感情抒发的角度人手。如2004年全国I卷18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就是从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湖北卷的20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也是考查对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要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把握语句间的组合关系和在情感上的细微差别。

3对人物、景象、事物和事件等内容要点的概括

文章总要记叙、描写、说明一定的内容,表达情感、传递知识等,文章内容多涉及人物、景象、事物和事件。命题从这些角度设题,要求从文章中按一定的要求筛选整合或分析概括出主要内容。如广东卷20题。“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就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全国卷I“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辽宁卷对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的筛选等。

4分析综合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的思想观点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赞同或批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相辅相成。命题多要求从文章中提炼出隐含信息。如2004年全国卷Ⅱ第20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题就是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5推断和想像

近几年的考试中,科学类文章的最后一题,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地推断或想像。出题角度有根据文中的景物特征,推断时令、地域等相关要素;根据事实理论,推断作者的观点、情感和态度;根据说明对象特征,推断出发展趋势和变化等。近几年的所有科技文的最后一题都是要求学生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选项中的内容的对错。如2004年广东卷的想像推断题的四个选项:A是从绿茶的性能上推断;B是推断白茶的特点;C是茶叶的制作中维生素含量推断:D是从咖啡和茶的经济价值推断。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是有一定难度的考查要点,要注意整体理解,对基本信息要准确提炼,把握文章的隐含信息,挖掘出对问题的明确看法、角度的变换和材料的内涵等。

6赏折评价

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思想观点,多在现代文阅读的五选二的客观题中出现。但从2004年的15套卷中可以看出,在主观题中也加强了对赏析评价的考查力度,全国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四卷12个题目中,有6道题涉及到赏析和评价。

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赏析考查的题型有两个:一是选择题的单项考查,一是主观题的综合考查。如2004年全国卷I的21题五个选项中四个是考查鉴赏能力的,Ⅲ卷四个题目有两个是考查赏析能力的。

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态度的设题。要求考生是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的哲理,抒发表达的情感全面认识、分析、判断后,对文章的思想作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如全国卷Ⅲ的第20题也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命题原则

1命题的层次原则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命题上十分尊重考生的阅读规律,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理解”为切入点,有层次、梯度,形成一定的规律。

一般设题的顺序是:正确理解文中的词句意义: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的语言信息并整合、归纳: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或想象;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评价作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等。

2命题的设计原则

从多年高考现代文试题可以看出,在命题上有下面几个原则:

(1)设计题目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遵循阅读规律,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有层次,体现由语意到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有梯度,题目由浅入深,形成系列:

(5)题型相对固定,由单项选择到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

(6)由单一命题向综合命题过渡,强化赏析和评价能力的考查力度:

(7)突出人文关怀,题干设计点明重点,利于考生思考。

总之,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客观性现代文阅读的时候,在把握高考考纲的前提下,要深入研究高考命题走向,归纳出读题干,找出处,作比较,定答案,十二字解题方法和技巧,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考点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水平,让学生解答阅读题时得心应手。

阅读理解及答题技巧 篇4

散文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类文体, 也是中考记叙文阅读中常考的一类文体。我们要备考这一文体, 就必须对散文有所了解, 有所认识, 这样才能掌握散文的特点, 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备考。

我们了解散文时可重点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1) 散文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 “神”指文章的主旨, 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 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 或是寓情于景。 (2)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 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 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托义于物, 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象征物) 来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 (象征义) 。散文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或朴实或生动, 或豪放或婉约, 或清新或凝重, 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 一般集中在如下几个考点上: (1) 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 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和准确运用; (3) 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4) 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表现手法; (5) 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依据我们对散文考点的分析和研究, 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 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 考生在备战2011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1)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2) 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3) 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命题呈现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 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真题解析]

(一) 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如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草屋的声音》第21题:结合全文内容, 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解题指导]这里要求“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其实也是要求能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是对文章内容与主题的考查。散文选材广泛, 行文自由,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 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 (1)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 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中我们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如“草屋是温馨的”“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等不难得出答案: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 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对草屋主人美好品质的赞美, 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由本题可见,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想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就要在初读文章时抓住每段的首句、尾句、富于哲理的判断句或带有总结性的话语来感悟感知。我们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内涵仔细揣摩,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领会文章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对考试答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或多或少与中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答题时, 应尽量向中心靠拢, 围绕中心来展开思路, 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整体感知文章还包括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梳理文章思路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句、文章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性段落和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阅读散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更要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 这样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好处。

(二) 把握文章脉络, 梳理写作顺序。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2小题:从第 (1) 段看, 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 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解题指导]这里的考点之一就是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 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一般又以如下两个知识点来呈现: (1) 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 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2) 顺序:这个知识点除了常考记叙文的三种基本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外, 如本题就是这样的, 还有如下两种考查方式: (1) 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对于这些考点, 我们答关于线索的试题时要找到线索, 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答关于顺序的试题时, 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其次要注意审题, 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 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 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 即使没有选择答案, 也不要回答为什么, 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本题显然考查的是记叙文的三种基本叙述方式。我们从第一段中“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 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看出, 这是在回忆以前的生活情景, 因此是倒叙。这里先开篇点题, 对煤油灯做必要的交代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然后引出回忆。

(三) 品味作品语言, 领会语言魅力。如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姥姥的端午》第16题: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临近粽香五月, 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 推门, 走近, 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 为我一掩再掩。

(2)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 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地坐在门前, 想念乡间, 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 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品析与把握。它属于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语言魅力, 这是一个大的考点, 这一考点还包括如下方面:

(1) 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 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妙用。考题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用) 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解释词语 (在语境中) 的含义; (2)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 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 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 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这样的考题,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 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我们解答这样的题时不能单单地就字来论字, 还要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生动、准确和富有美感的特点, 并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 所以剖析散文的语言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是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本题中: (1) 考查细节描写 (修辞的运用) 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清明夜起”“推门”“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一掩再掩”等词句, 可以看出姥姥对孩子的关爱。 (2) 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因此我们也很容易写出正确答案: (1) 运用细节描写 (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 , 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 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 (2) 运用神态描写, 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表现了她的勤劳。

(四) 分清表达方式, 理解特殊作用。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5题:分析第 (3) 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我们答题时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中叙述、描写和抒情非常常见。散文中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事情的经过, 是作者抒情的基础;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 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 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 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对于散文中的抒情, 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 一般不单独出题, 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虽不是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散文有时也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如《煤油灯》一文的第三段就是这样。我们要注意的是散文中的说明, 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明白了上述内容之后, 这一题就相当好做了。不难看出, 第三段重在说明煤油灯的制作过程, 联系全文, 可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1) 将制作过程写得丝毫不差, 突出煤油灯在“我”心中印象的深刻程度。 (2) 写出“我”的全神贯注和全情付出。

(五) 揣摩表现手法, 深入理解文章。如2010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夜晚》第14题: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城市和乡村夜晚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指导]显然,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对于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一些考生往往将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混为一体。值得强调的是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 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2) 咏物类———托物言志; (3) 怀古类———借景抒情、寄事抒情; (4)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5) 送别类———寄事抒情、借景抒情; (6)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等手法。

试题中文章的标题是“夜晚”, 也写了两个不同地方的夜晚, 即乡村的夜晚和城市的夜晚, 但这两个地方夜晚的情形又是不一样的, 显然作者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夜晚的特征:乡村的夜晚是静谧安宁, 城市的夜晚是喧嚣浮躁。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行文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从作者的“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 像一只巨大的托盘, 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 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 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举动中, 从作者愿望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多么的希望远离浮躁, 亲近自然, 获得精神的宁静与自由啊。

[总结提高]

通过刚才结合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及相关知识与答题技巧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散文阅读其实也是相当好做的。

需要提醒的是, 我们要想做好散文阅读试题, 要想在考场中得高分, 得满分, 注意以下方面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1) 整体入手, 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 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 就会洞若观火, 游刃有余。 (2) 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透视创作历程,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再对照原文, 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 借助想象, 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 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 结合个人生活体验, 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 辨识手法, 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如果我们能辨识散文的写作手法, 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中心是极有帮助的。 (5) 明确技巧, 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了解、掌握。 (6) 瞻前顾后, 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 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这样得出的答案才全面、完整。

古诗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5

2、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3、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古诗文鉴赏题五种情感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篇6

关键词:解题技巧 ;修辞手法;文章主旨 ;关键词;写作意图和目的

一、读懂文章,仔细审题

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将为同学们罗列出各种阅读理解的问题形式,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3.文章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8种,分别为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比较常考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 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 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 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用下列句式套用:“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还有就是一般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而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被引用到文章,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把握关键词

对文章中的关键词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这些关键词往往不会有明确的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对这些关键次没有正确的理解。想要正确的理解这些关键词和字,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上下文和语境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学生应把握以下三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1)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3)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掌握答题技巧提升阅读能力 篇7

一、借助暗示

暗示包括题干暗示和设题角度暗示。命题人通过题干提出答题要求, 题干中必然包含一些答题信息。如答题角度、答案重心, 甚至是答案内容。利用好这些信息就容易找到答案。例如:

2009年全国一卷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答案区间在第一自然段, 描写的对象是戈壁滩。写作常识提供的信息有:文章第一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是:引起下文、与下文对照, 埋下伏笔、铺垫烘托等。至此, 我们结合文章就会很轻松确定答案。第一问: (1) 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2)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 (1)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2) 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3) 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学生即使答不出“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但至少可以答出其他三个方面, 得3分, 从阅卷情况看这也是很出色的了。

设题的角度也可提供好多信息。比如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试题, 思考角度有三个, 分别是:内容、结构、写作技法。赏析的试题思考角度主要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等。

二、相互借用, 变化角度

现代文阅读往往是针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命题。尽管题目差别很大, 可是无论怎样, 文章主旨是一个、体裁是一种。因而各个答案之间必然有一定关系, 利用好这些关系就可以更容易确定答案。例如:

2008年全国Ⅰ卷《阳关古道苍凉美》的两题:

1 4. 根据文意, 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 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两道试题的重心是一个, 即阳关古道。这样两道试题的答案也会有一定联系。16题的答案为: (1)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 如今已是平沙千里, 广袤雄浑; (2) 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 如今已是红沙渺渺, 苍凉悲壮; (3) 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 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这些恰好是第14题的答案。16题答案和14题答案之间就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借用答案相互做答可以提高做题准确度, 更可以用答案相互印证, 进而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当答案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有错误之处。

三、抓住核心, 猜测答案

一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 而试题也有自己的核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命题, 往往会有一个试题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其他试题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或者侧面。将这个核心试题解答完整, 其他试题可以通过这个试题进行猜测。例如:

2008年全国II卷《马缨花》的设题:

1 4.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1 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比较这几个试题, 不难发现17题就是试题的核心, 这个题关乎文章的主旨, 其正确答案为:

(1) (1) “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过去的马缨花是影, 是底片, 现在的马缨花是光, 是照片) ; (2) “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 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 (1) 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2) 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 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找到这个答案后, 其他题的答案均是这个答案的某一方面。

“作者为何‘有孤寂之感’”、“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两处的理解,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都与影中的马缨花有关;“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的理解与光中的马缨花有关。

四、运用写作知识

虽说文无定法, 但是文章在总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这些规律、结合具体文体, 对于解答试题还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文章都有切入角度、层次脉络、前后照应等起承转合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对答题很有帮助。例如:

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14题:

第二段中, 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 暂时中断叙述线索, 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 内容更充实。

如果学生掌握了插叙的相关知识, 再结合文本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1) 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2) 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除此, 还要结合具体的文体知识, 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读懂散文要:找线索, 理思路, 明确文章主旨;明感情, 悟意境, 把握文章风格。思考答案要向中心主旨靠拢。小说的特征是以情节塑造人物。读懂小说要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将人物放在环境中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 用形象来分析探究主题。解题时要考虑小说的三个要件: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特点是以冲突来塑造人。鉴赏戏剧要从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纠葛等方面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人物的动作 (舞台说明) 、语言 (对话与独白, 尤其是人物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 所体现的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感情。利用这些文体知识可以很快读懂文章, 也更有利于找到题目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8

文章包括有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是以记人、写事、描景、状物为主, 文章一般以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为主要内容。抒情文主要是为了抒发感情, 抒情的方式可有多种, 有直接抒情, 有间接抒情。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 通过举例子、摆事实来表达作者的观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发展过程、事理成因的一种文体。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实际需要, 它有一定的格式, 是篇幅短小的实用文体。

二、阅读的方法

人们将阅读方法大致分为四种, 分别为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麻醉性阅读法。

信息式阅读法是为了了解某种信息, 在平常生活中, 我们看报纸、广告就属于这种阅读法。一般读者采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来阅读, 只是为了捕捉到自己想要用的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法讲究修辞与韵律, 阅读时要十分缓慢, 并且要听到自己的声音, 聆听文章前后的句子, 从句与句之间感知他们的联系。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 然后再传进自己的耳朵, 从而加深记忆。

经典著作阅读法是用来阅读古典著作、阅读哲学等等, 读者需一字一字认真阅读, 吃透每一个字的深层含义,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麻醉性的阅读法纯属为了消遣, 读者会存在于无限的幻想中, 忘却自己的存在。

三、阅读题解题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 第一步要浏览全文, 把握文章主要思想, 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 在阅读时, 要将文章标段, 了解文章的主旨。要找到文章的关键句、主旨句, 特别是文章的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先不要急着去做题, 先把文章读两遍, 第一遍就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 先建立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第二遍就要精读, 仔细品味作者说的每一句话, 研读关键句, 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第二步要认真审题, 审题很重要, 只有审准了题, 才有可能答对题目, 审了题然后要做的就是有目标性地在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要纵观全文, 不要漏掉任何要点, 有些题目的答案并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出,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揣摩、自己总结。第三步是筛选信息, 定向表达, 在答题时要按照文章中的论述来答, 不可随便写自己的主观想法, 问什么答什么, 要答得准确, 有条理。如果题干是否定形式, 则采取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 如果题干是肯定形式, 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四、基本题型的答题模式

1. 比如说题目会问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含义或作用、中间段的寓意、最后一段的作用等等。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是:对于文章开头的第一句, 其在结构上是落笔点题, 总领全文, 点明文章的中心, 开门见山或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来看, 是为下文的内容做了铺垫与衬托。中间某段的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 点名文章主题, 与上文相照应。

2. 该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类型题的答题模式:这一般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答, 常见的答题词汇有:歌颂、赞美、热爱、讽刺、眷恋、伤心、悲痛、惋惜、对某人的思念等等,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处可填上述列出的词汇。

3. 概括文章主旨类题的答题模式:文章通过对……的描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的文章主旨。

4. 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比喻可使难懂抽象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更容易理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道理。拟人可使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与动作, 可将事物夸张化, 对于喜欢的事物, 可以使人产生亲切自然的感觉, 对于憎恨的事物, 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憎恶感。夸张的作用是为表现事物的性质, 突出事物的本质, 表现作者对此事的看法与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排比是增强气势, 节奏鲜明, 条理清晰, 突出文章的中心, 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叠词的运用可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 引人注意, 引发思考。对比是为了凸显出差别, 加深读者的印象。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 显现出文章主题。

5.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点类型的题, 可以从修辞手法、写作特色、感情基调、句式等方面来分析。

6. 文章为何以此为题目类型题的答题模式: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统帅了全文。然后答题目与文章的具体联系, 题目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 也要答上。

五、小结

阅读已经进入到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有着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上述所提到的只是答题技巧中的一部分, 这些知识的积累需要平时的认真研究。

摘要:培根曾说“阅读使人明智”, 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 所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阅读解题技巧、阅读答题模式至关重要, 老师也要不断总结经验, 将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以供借鉴。

阅读理解及答题技巧 篇9

一、阅读理解的目的

近年来, 国内高考NMET试题短文阅读理解共计45分 (含补全对话5分) , 是分值最高的一道大题, 为什么这种题的分值这么高?其训练目的又是什么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体会, 我们总结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提高学生对书面外语的阅读能力, 即懂得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进而提高阅读速度。

(2) 提高学生对书面外语的理解能力: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 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 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 阅读能力直接为阅读服务。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演化。这就是阅读与理解的辩证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这一关系。

二、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

NMET阅读理解题, 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对话等, 涉及社会教育、风俗文化、史地知识、科技、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传记、人物等诸多方面。这种试题题型一般包括一些信息题、是非题和推理、演算题等。其测试的重点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 字面理解试题 (literal comprehension)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试题, 其特点是答案明确具体, 一般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如辨认文章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人物的外貌特征, 它们与事件的因果关系等。

(2) 推断理解试题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这种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结构, 掌握所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及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 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的意思, 也要理解深层次的含义、弦外之音, 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态度, 进而从字里行间推测作者没有说明的意图、含蓄的内容, 从中悟出作者的目的。

(3) 综合评价试题 (evaluation)

这是阅读理解中最高的一个层次, 它要求学生能凭着他们应有的常识、价值观, 充分运用阅读材料及自己的阅读经验, 对阅读内容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

三、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及步骤

阅读理解不存在语法问题。答题时只能根据文章意思进行判断。在一般情况下, 阅读理解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 先通读全文在答题。

(2) 先看题目及四个选项再读全文。

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方法, 在阅读中, 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和或句。千万不要纠缠于文章中的某些细节而影响掌握全文大意。要紧紧围绕五个wh-questions, 即when, where, what, who, how来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 迅速地查找需要了解的信息。因此, 做题时我们一般采取的步骤如下:

(1) 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 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细节。

(2) 对文章后的题目, 要逐项进行分析比较, 排除非正确项, 从文章的本意中寻找答案, 要忠实于原文, 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根据, 想当然地进行判断、选择。

(3) 确定你所选的正确答案的内容能落实到文章的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句子。也可以利用排除法 (否定法) , 最后确定一个正确答案。

(4) 在做科普、史地知识短文 (客观真理性文章) 时, 可以联系平时学到的知识进行选择判断。这也是高考阅读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

四、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逐字逐句地阅读。

2.左右摆头。

3.小声朗读或在心里默读。

4.过分重视细节, 忽略对文章整体理解。

5.缺乏自信, 过分依赖词典。

五、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知道了阅读理解的目的、考查的重点、答题的方法及步骤, 也了解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那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1.选择阅读方法。

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及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2.要树立自信心。

不要一遇到生词就退缩、就查字典, 要学会充分利用上下文, 上下句来推断出该词的意思。也可以利用构词法 (合成转化和派生) 来猜测。

3.抓住核心词。

要想准确、明了地理解文章, 我们则要把着眼点放在核心词上, 放在理解句子内部结构的关系上。

4.抓住主体句。

在多数文章中, 开篇的首句或前几句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而每一段的首句或末句就为该段的主题句或核心句。

5.适当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每周除了五节英语课外, 很少有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 他们又不十分重视英语之一学科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进行强化训练。我们的做法是:“每天五分钟, 天天跟我学。”我们利用每天上课前的五分钟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每次一篇, 后附几个问题, 做完后统一给出正确答案, 解决疑难问题, 不留后遗症。

6.激发兴趣, 学会“觅食”。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0

一、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概括故事情节、文意、层意、段意;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文章思路与线索、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筛选、概括文章重要信息。

【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类题应按照“主人公+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的答题步骤, 组织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答题。

【典型试题】阅读《滚下楼的高才生》 (刘墉:《视野》, 2011年6月)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0字以内)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先思考, 故事是围绕哪位主人公展开情节的。虽然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马克和老太婆, 但不难发现是马克的执著打动了主持面试的学术权威老太婆, 他最终被破格录取, 因此主人公应确定为马克。时间应为第一次口试, 地点应在常春藤名校。

【参考答案】马克第一次到常春藤名校参加口试迟到了, 但他没有放弃, 结果被录取了。

二、理解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作者情感、人物性格, 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能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目的、手法运用目的。

1.答题技巧解析之一

【答题技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 先写出词语的本义, 然后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 结合词语所在具体语境分析所采用的描写手段、修辞手法及特定含义。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具有词典中的本义, 而只具有其新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典型试题】阅读《光明行》 (杨轻抒) 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獉獉獉【解题思路】先思考“甩不掉”的本义是挣脱不开、摆脱不掉, 然后迅速返回原文, 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可知“甩不掉”写出了“我”双目失明后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的烦躁与苦闷, 也写出了女孩热心帮助“我”的执著与坚定, 表现女孩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这是动作描写, 意思是摆脱不开, 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着, 同时也写出“我”的内心烦躁。

2.答题技巧解析之二

【答题技巧】理解题目的含义, 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 联系原文答出其字面义, 再联系文章主旨答出其深层含义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 思考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题目关键词是“菊花”, 它在文中不仅指父亲生前在院中所种菊花, 在母亲心目中它也俨然成为父亲的象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知道母亲对菊花的那份深情, 其实正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参考答案】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一语双关, 既指园中篱下的菊花, 也是父亲的象征, 文章借此表达了母亲在生命中一直所坚守的那份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三、赏析类题型答题技巧

品味文段在遣词造句上的特色, 品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能针对文段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方法, 自选角度, 自由品析。

【答题技巧】首先从文章整体考虑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之后按照“内容+手法+手法作用+主旨”的答题步骤进行解答。常见写作手法包括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 就文章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母亲一直不肯照相的情节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回忆父亲养花的经历属于插叙。

【参考答案】1.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 借菊花来表达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形象具体, 意蕴含蓄深远。2.二、三、四段写母亲从春到秋一等再等不肯照相, 为文章设置了悬念, 引出下文对父亲爱菊花的叙述, 使文章跌宕起伏,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插叙父亲爱菊、养菊的经历, 交代了母亲等菊花开时再拍照的原因, 揭示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

四、表达类题型答题技巧

根据文意, 能进行补写、续写、仿写;根据理解, 能对人和事做出个性化评价, 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建议;联系生活实际, 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 准确表达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答题技巧】补写、续写、仿写要注意人称与当事人一致, 情节符合语境即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联系实际要求围绕文章观点谈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水边的文字屋》, 思考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 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 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解题思路】联系自己实际经历写出独特体验、见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微探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一、浏览全文,把握材料主旨

学生在看到阅读理解题后,先要通读两遍文章,切忌还没看清原文主题就匆匆忙忙解答题目,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先速读一遍文章,以便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接着再深入仔细地阅读第二遍。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两种方式比较可行:一种是顺读法。具体来讲就是先读材料再读题目,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回读文章寻找答案;一种是倒读法。顾名思义就是先读题目再读材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寻找答案。笔者比较赞同采用倒读法,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可有效减少盲目性,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还有助于集中精力,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进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这一点在表层理解题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然,深层理解题目还是需要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迅速归纳段落大意。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自主归纳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就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画出在文章中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和句子,要着重标注每一段落的中心句。不仅如此,还要重点研读段首、段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注意把握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

众所周知,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其中中学语文阅读题目考查较多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这四种,下面我们就一一展开详细论述,首先是比喻手法,采用此种手法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不仅可有效地降低阅读的难度,还更易于被接受;二是使概括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使人加深印象;三是可使深奥、难理解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其次是拟人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有助于作者鲜明地表达出自身的情感,比如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作者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将之描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读来感觉生动有趣、亲切自然。又或者对于自己厌恶的事物,作者也可巧妙地把它展现得丑态毕露。再次是夸张手法。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一般是想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鲜明态度,并通过运用这种手法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最后是排比手法。排比手法可有效增强语言的气势,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更深地体会读者所表达出的强烈奔放的感情。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修辞手法的把握,有助于他们更准确、更深刻地去体会和把握作者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对解题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会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具体来讲就是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找寻与此相关的句子,并进行重点理解和分析。找原话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弄清题意,划分出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这样可有效节约阅读时间,提高解题效率。具体可按照如下程序进行:首先要将问题放到题目的文字材料中去,准确揣测题目要求和含义,并据此从文章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接着,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力求归纳出答案。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就可直接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来作答,如果要求自主归纳总结,就可将文中的原话进行翻译和整理,再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四、准确审题

准确审题是高质量答题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审题环节。一般来讲,题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文章作者的话,一部分是命题者的话,命题者在设置题目的过程中,为了不至于让考生毫无头绪,往往都会在题目中设置醒目的提示,以方便考生寻找相关知识点,有的甚至清晰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为此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着重抓住这些提示,并据此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范围。一般来讲大多数题目的答案都是能够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的,所以仔细、准确地审题是很重要的。

五、认真答题

教师在日常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答题技巧和经验。比如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时间,掌控好速度;指导学生秉持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从简单题目开始着手;此外学生还要特别注意一点,在遭遇一时做不出的难题时,应该果断放弃,切不可一味钻牛角尖,先完成有把握的题目,之后再全心攻克难题;又或者指导学生组织问题答案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很多学生虽然正确理解了题目要求,也归纳出了正确答案,但是落实到试卷上的语言却严重缺乏规范性,使人读来感觉杂乱无章、不知所云,这无疑会影响试题得分,鉴于此,教师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思考成熟之后再付诸笔端。

六、结语

总之,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因此,我们在平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训练时,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教育教学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放松,才能取得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燕华,郑国民,关惠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015,06:83-90.

[2]卓标.信息技术视角下试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J].内江科技,2015,12:154-155.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2

一、通读全文,明确文意

通读全文是做好阅读题的关键, 阅读时要快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把握文章大意。如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发表作者见解的议论性的句子,或者是重复点题的句子。如朱自清的 《背影》 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接点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主题是 “父亲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之情”。这样在解读 文章时要 时刻与 “ 父子情 ” 相联系。老舍的 《济南的冬天》 在第一段的段末有句子:“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阅读时抓住了这一关键句,就能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主题。“宝地”好在何处,有秀气的山,有空灵的水。逐层分析便很容易挖掘出文章的内涵。

通读文章切不可逐字逐句,一定要快速浏览,准确摄取文章信息。根据自己的感觉勾画出文章的重难点。 比如文章写了哪些人,描写了哪些景,中心话题是什么,文章的大体结构怎样,作者思路如何等。由内容、 结构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要搞清楚六要素,小说要明确三要素, 说明文要找准说明对象,议论文要把握论点。根据文体找准文眼为下一步的回读分析做铺垫。

二、仔细审题,回读归纳

回读归纳要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要对文后的思考题进行认真的阅读,思考每一道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可以根据题干的要求直接找到所涉及的段落或区域去组织答案,很多题目的答案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的。 根据题目要求顺藤摸瓜,直接截取关键性的句子,便可以归纳出来。阅读题的每一种类型题都有答题的基本技巧,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填空便可以组织出比较丰满的答案。

如“赏析句子”类型的题目,先找到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文中的含义。初中阶段的阅读赏析一般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根据修辞方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的作用就可以得出内涵。给学生讲解时,可以让学生 记住类似 “ 公式 ” 的结构 :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此种修辞在语境中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大家熟知的 《春》 一课中有很多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桃树、杏树 、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在赏析的时候就可以组织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里桃树、杏树、梨树开花争春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赞美。

当然这些格式技巧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让学生每次在类文阅读时都要按照步骤进行,限制时间让学生阅读归纳,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理清要点,组织答案

阅读题都是按照要点给分,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分点列出,这样也体现了学生思考分析的思路。根据题目的问法,要完整组织答案,比如“为什么”的题 ,要用 “因为……所以……”的格式。对于文章内容感知的题目,多以 “概括题”的方式提问,学生在回答时要提取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出来,一般的格式是“人+时间、地点 +事件+表达了……”,这样就比较具体全面。

有的题目是“感悟形象”类,要求结合文章谈一谈。这种类型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要分条列出。比如我们学过的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 中分析 “阿长”的形象。长妈妈是个淳朴善良、不拘小节、爱管闲事、渴望幸福的女性。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就应该条理清晰地列出来。1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2不拘小节 : 在床上睡 觉摆出一 个 “ 大 ” 字。3爱管闲事:整天和其他的人嘁嘁喳喳 。 4渴望幸福 : 过年时往 “我”的嘴里塞福橘,要求“我”说吉利的话。这样组织答案就显得更加丰富。再如“拓展延伸”类型题,一般是结合文章谈感受的 “主观型题目”。这样的题目要分成“两块三步” 来答,“两块”是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自己的切身体会。“三步”是指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评价文章内容,最后写出感悟和体会。因为分值是按照“要点”设置的,所以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清晰明了。

上一篇:校园快递服务中心下一篇:节水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