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耦合

2024-10-29

内部耦合(共4篇)

内部耦合 篇1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呈现筹资渠道多元化,经济事项复杂化的趋势,虽然很多高校在逐步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但是,实际效果并不乐观。部分高校治理存在严重缺陷,表现为所有者缺位和决策机构权责分配不明确,权利的使用很少受到制度和程序的制约,管理者的“一言堂”和决策的随意性,另外,由于没有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管理事项、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果不透明。在内部控制方面,有的高校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不落实、不考核,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弱化,管理松懈。具体表现为控制环境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对重大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缺乏控制机制。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由管理者安排并受其管理,独立性不能保证,内部审计质量不高。

高校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许多与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相同的组织特性,同时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和公益性事业单位,又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高校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为了防范代理问题发生,高校必然需要高校治理和内部控制。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目前研究的文献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侧重分析高校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但是很显然,高校内部控制不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高校治理同内部控制之间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高校内部控制失灵原因的分析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笔者认为,同公司一样,高校的内部控制缺陷不仅仅是内部控制自身的问题,还可能是由高校治理问题产生的,离开高校治理很难深入探究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完善路径,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重点研究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旨在共同促进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改进和完善。

二、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一)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高校治理要建立起以学术权利为基础、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内部决策权利结构,以更好地实现高校职能,高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目标。高校治理的目标是在政府、管理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建立起合乎公平和效率的机制,从而增强高校活力,提高办学水平,保证高校三大职能的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为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2)主体。高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都不能对高校行使独立控制权,因此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高校治理的主体包括有政府、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广大利益相关者,既包括高校内部的,也包括高校外部的。而内部控制的主体仅限于高校内部,主要是校长以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等。

(3)内容。高校治理要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高校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高校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各方面利益。高校治理的内容主要有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决策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制衡、约束与激励机制以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等。内部控制的管理内容主要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和信息内部公开等。

(4)机制。高校治理机制主要是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即为实现办学目标,就学校内部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权力配置、制衡与激励等所做的制度设计,以及对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等关系相协调的机制安排。高校内部控制由预防机制、纠错机制和激励机制三个运行机制共同组成。预防机制是通过优化控制环境奠定高校良好的风险管理基础,运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审批等方法建立相互制衡的控制体系。纠错机制对已经发生的失控事件及时进行制止,并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纠错机制主要通过监控要素实现。另外,内部控制还必须对个体的行为结果进行奖励与惩罚,即建立激励机制。

(二)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高校治理和内部控制除上述不同之处,在实际运行中彼此也存在着很强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产生的同源性。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产生于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时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高校和政府间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我国高校公有产权的性质决定了它存在着多级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链上,政府是初始委托人,它为大学提供资产,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委托一定层级的代理人(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按设定的目标管理大学。高校内部控制是由高校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一系列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是为了解决高校经营管理中不同层次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从校长到院长以及下属的各执行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高校治理和内部控制虽然两者产生于不同的背景,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但两者具有思想的同源性,即委托代理关系。但是,高校治理和内部控制两者委托代理的层次是不同的,高校治理产生于两权分离,是基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事实而建立的约束、激励和监督机制,试图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内部控制则是解决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下,高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链接是决定高校管理效率的关键要素。

(2)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联。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目标上的衔接性。目前普遍公认的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治理的目的是增强高校活力,提高办学水平,保证高校三大职能的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即内部控制目标是高校治理目标的延伸和具体化。二是控制主体的交叉性。高校治理的主体是主管部门—党委—校长委托代理链上的各个节点,其中校长是核心。而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校长—院长—执行岗位委托代理链中的节点,核心也在于校长。因此,校长既是高校治理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三是控制手段的一致性。尽管高校治理和内部控制在管理手段上各有侧重,但是控制和激励是两种基本手段,即使是执行岗位的职工,也必须在控制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激励。四是控制内容的关联性。在高校治理中,除了监督权主要由教代会、纪检和监察、审计等部门实施之外,决策权和执行权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图1反映了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联。

总之,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校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只有在良好的高校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高校治理如果失败的话,不管内部控制的设计如何完美,都必将流于形式而无法取得既定效果。另外,良好的内部控制又是完善高校治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高校的各项经营活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从而促进高校治理的完善。

三、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链接及互动

从高校治理的角度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既是提高内部控制效果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治理效率的手段。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包括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高校治理要对内部控制提出基本要求

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产生于委托代理问题,为保证多级委托代理链组成的高校能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高校治理必须提出对内部控制构建的基本要求,从而保证两者的良好互动。首先,高校要将内部控制作为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制定统驭所有内部管理制度的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框架结合高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具体化。其次,高校要赋予高校校长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对内部控制的构建、执行和监督承担法律责任。并且,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还要求内部控制人员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技能。最后,高校内部控制要充分体现高校组织结构、管理特点等的要求,实现与高校治理的对接。

(二)高校要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制衡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主要负责高校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事项决策;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系统负责实施党委决策;政府作为高校的出资者,有管理高等教育的义务,对高校的运行起到监督的作用。高校要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和制衡的治理机制。首先,党委要保证高校各项活动的正确方向;行政管理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的各项政策,保证执行权利的正确行使;政府要对高校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使党委和校长的权利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有效的三权制衡机制,是高校内部控制良好实施的基础,只有在理顺了高校治理结构,明确了各部门权责的基础上,才能按照不相容职务、岗位互相分离的内部牵制原则,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保证高校内部控制的良好实施并提高效率。

(三)高校要建立全面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约束和激励是高校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两种基本手段。首先,为保证高校决策权行使的合理性和效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必须在高校治理的框架内解决以校长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和激励问题。其次,为保证高校的政策能得到彻底地贯彻与执行,防范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损害高校资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行为发生,高校要在内部控制的框架下解决对校长以下的业务执行部门和岗位的控制和激励问题。高校的约束激励机制必须改变传统的平均分配主义,以“经纪人”假设为前提,以教职工的收入、职称职务评聘和发展机会为主要内容展开,坚持收入与个人的人力资本投入相联系,以个人贡献业绩定职称职务。另外,为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和教职工个人的利益一致”,真正建立起适应高校特点和教职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四)高校要建立全覆盖式监督体系

高校要建立全覆盖的监督机制,以防止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和权利失控。高校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行政监督、审计监督、业务监督、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在高校治理结构上,高校一方面要明确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授委员会以及院系委员会等权利机构的职权范围,建立议事规则和活动规则,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监察和审计机构的监督功能。在内部控制领域,高校要充分实现业务监督的作用,在现行管理模式下,任何一项管理业务都不可能独立完成,都要与相关业务发生联系,因此,任何一项业务环节发生异常,都会在相关业务中反映,业务监督是最为具体的一种监督形式。最后,高校还要充分实行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党内监督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党员领导干部,监督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党内监督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民主监督是最具群众性基础的一种监督形式,监督主体多,体现了高校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对权利的监督,以保障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2]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内部耦合 篇2

问题分析:以上问题发现之后通过观察发现:USB口和Console口靠得很近, USB口就在Console口的正下方2厘米的地方, 但是对两个端口都放点确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 那就说明静电不是通过面板接地干扰U盘正常工作的, 而是其他路径。大家都知道静电放电产生干扰必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干扰源, 传输路径和受干扰体, 三个条件缺一及不存在静电问题。根据我们这次的问题分析三个条件对应的实体:干扰源为静电枪, 它会产生8KV的模拟人体静电放电电压。受干扰实体为U盘存储器。传输路径可能有两条同时或者两条中的一条:一, 通过接触式的传导静电放电的路径, 直接把静电导入USB接口, 从而干扰U盘正常工作。二, 通过空间耦合把能能耦合并进入USB接口, 从而干扰U盘正常工作。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我们解决这个ESD的问题只能通过破坏传输路径的方法来解决, 因为干扰源和受干扰实体都是不能改变。

解决方案:根据分析得出只有在静电放电路径上解决这次的静电问题, 我们做以下几种假设:第一种假设:静电是通过控制端口的金属外壳把静电能量传输到USB的金属外壳然后影响USB的工作, 那我们只需要隔断控制端口和USB端口之间的连接, 这个试验的实际操作也很容易, 如假设成立及可以解决问题。第二种假设:是静电枪在放电的瞬间产生了很强的高频磁场通过空间耦合把能量耦合到外部连接线及我们用来连接电脑和设备的定制网线, 然后通过连接线的信号传输线传输到线路板内部, 从而干扰USB。那我们只去除耦合载体及外部连接线或者隔断内部传输路径就会解决问题。

试验结果:根据分析和既定解决方案, 我们做了如下试验:一, 割断控制端口和USB口的金属连接, 其他测试条件不变, 试验结果为不通过。二, 拔除连接在控制端口的控制连接线, 其他试验条件不变, 试验结果为通过测试。三, 把控制线由原来的非屏蔽普通线换成定制的双层屏蔽线, 其他试验条件不变, 试验结果为通过测试。四, 从新印刷PCB板, 在PCB布线时故意在Console的TX、RX走线和USB的差分线走线中间增加地平面并把这块地平面与其他层的地平面有连接 (原来没有这块地平面) , 试验结果为通过测试。

内部耦合 篇3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以下简称《指引》) 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从最近的文献分析来看, 整体情况良好,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内生需求不足”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企业实施《指引》积极性不高; (2) 内部控制机构设置随意、人员配置不足; (3) 内部控制难以落实岗位责任制并固化到信息系统; (4) 内部控制执行机械性;等等。

出现“内生需求不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主要提供共性目标 (原则导向) 指引, 而很少提供个性目标 (规则导向) 指引。而平衡计分卡能够紧密联系企业实际战略, 化战略为行动, 有利于实现个性目标。如果将两者有效结合, 则有望解决“内生需求不足”问题。因此本文的主旨就是探讨内部控制和平衡计分卡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耦合关系, 以及耦合方式和耦合架构等内容。

二、分析路径

循着前人的研究思路, 要想进一步解决内部控制内生需求不足, 需要选取相容的管理会计工具和内部控制体系相结合, 共同构筑组织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构筑完善的组织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不是本文研究重点, 本文仅以内部控制与平衡计分卡相契合作为着眼点, 来探讨众多的解决内生需求不足途径之一。之所以选择平衡计分卡这一管理会计工具,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1) 共同的“战略导向”; (2) 双方的内生需要; (3) 框架组件能够对接; (4) 平衡计分卡鲜明的业务流程特征。

本文拟从内部控制 (Internal Control, IC) 和平衡计分卡 (The Balanced Scorecard, BSC) 的耦合机理出发, 分别进行内控框架与BSC框架间的总分类耦合架构分析以及内控流程与BSC流程的明细分类耦合架构分析。其中内控框架是指IC的五个组件, BSC框架是指BSC的四个维度;内控流程是指每个组件内部的操作流程, BSC流程是指每个维度内部的业务流程。分析路径如图1所示:

三、内部控制与BSC耦合机理

(一) IC和BSC耦合的可能

1. 共同的输入输出量。

在IC和BSC框架中都存在以各种方式组合的各种形态的物质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 、能源、信息 (商业情报、决策指令、效用指标) 、资金 (资金、各种有价证券等) 、劳务 (体力与脑力的) 等量, 这些量在其内部流动, 形成物质—资金—信息流量。IC和BSC从其环境 (包括与其有关联的其他各种系统) 中不断地获取物质—资金—信息流量, 构成其流量的输入。IC和BSC活动的结果又向其环境输出物质—资金—信息流量, 再反作用于环境。

2. 两者的内生需要。

BSC本质上是一种优秀的战略决策转化工具,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环境下, 拥有将市场需求及时、高效地转化为内部相关行动决策能力, 无疑能够增加企业的执行力和竞争优势。但是从管理就是决策角度而言, BSC只是很好地解决了决策相关性问题, 由于存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以及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 决策的可靠性问题单靠BSC自身很难解决, 因此对决策输出的质量的监控是十分重要的 (Kahneman, 2003) 。IC本质上是提供一个合理的保证, 即帮助企业实现业绩和盈利目标, 防止资源的损失, 避免落入陷阱 (pitfalls) 。也就是说, BSC内生需要来自IC的监控。反言之, 尽管内部控制体系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控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但是这种变化是建立在企业组织自身管理缺陷暴露的基础之上的, 伴随着舞弊手段及花样的不断翻新, 曾经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可能会变得不再有效, 或许不再运用, IC从根本上来说仍然属于“被动响应式”管理模式, 并且成功的控制经验通过学习掌握之后, 容易导致惯性意识, 形成制度惰性, 排斥创新思维 (邱国栋, 2008) 。因此将BSC“嵌入”IC, 既能满足决策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又可以实现动态、拉动式的内部控制。

3. 框架组件可实现功能对接。

IC框架见图2, 其中控制环境是IC的基础组件, 学习与成长维度是BSC框架的基础维度和前驱动因, 见图3, 好的控制环境离不开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又促进形成学习型组织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是IC的关键组件, 决定内控实施的成功可能。业务流程维度、客户维度是BSC框架的核心维度, 决定BSC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IC的三个关键组件贯穿BSC两个核心维度始终, 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权力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博弈、对接, 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而且能够实现资源战略导向配置;内部监督是IC的反馈组件, 监督是上一轮控制的结束, 同时又是下一轮控制的始点。财务维度是结果性维度, 用财务指标直观地反映了BSC三个非财务维度的实施结果, 为监督提供绩效考核依据和偏差控制标准, 两者对接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IC和BSC耦合的架构。

1. 从耦合方向看。

两者的目标均为战略导向, COSO (2004) 风险管理框架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遵循目标四个目标。BSC的目标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维度目标。从COSO和BSC的各自目标构成来看, 战略目标均是其最高目标, 而实现战略目标的本质就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一致性也就意味着这两个系统为同向的物质—资金—信息流输入及输出耦合。

2. 从耦合序列看。

其中BSC是受控系统, IC是施控系统, IC系统不但要对BSC的输出信息进行反馈控制, 而且要对BSC系统的输入信息进行前馈控制, 前馈不仅是计划与预测, 它是应用事前的信息, 传递 (沟通) 、监督、评价系统的控制计划, 将接近目标的现实情况在事前通过各种手段发挥作用的过程。通过IC对BSC决策的事前与事后序列控制, 可以形成基于战略导向的、动态的“嵌入式”拉动控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IC系统和BSC系统在耦合方向、耦合序列两方面所作的分析, 两系统总体上表现为开放型前馈———反馈式并串联耦合架构, 见图4, 这是分析内控框架与BSC框架间的总分类耦合架构以及内控流程与BSC流程的明细分类耦合架构的基础。

四、内控框架与BSC维度之总分类耦合与明细分类耦合

以上耦合机理分析表明, IC导入BSC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按照两者耦合架构具体化的程度不同, IC和BSC的耦合可以划分成总分类耦合和明细分类耦合。

(一) 总分类耦合 (General Coupling, GC) 。

是指内部控制框架五个组件 (Internal Control Comp onents, ICC) 和BSC框架四个维度 (Four Perspectives, FP) 之间的耦合。ICC和BSC两框架紧密围绕着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这个核心战略目标主轴, 基于功能对接, 从下到上形成五大总分类耦合:第一类是控制环境—学习与成长耦合;第二类是控制活动—业务流程耦合;第三类是信息沟通—客户维度耦合;第四类是内部监督—财务维度耦合;第五类是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SC四个维度耦合, 见图5所示。

1. 从架构的同一类耦合内部来看。

(1) ICC的控制环境是整个耦合架构的经营基础, 同时与BSC的学习成长维度形成“控制环境—学习与成长”正反馈并联耦合; (2) ICC的控制活动强调对采购、资产管理、销售等流程的保护和控制, 因此控制活动与BSC的业务流程维度形成“控制活动—业务流程维度”正反馈并联耦合; (3) ICC的信息沟通不仅与BSC的客户维度形成“信息沟通—客户维度”正反馈并联耦合, 而且与BSC四个维度形成串联耦合; (4) ICC的监督是对控制活动实施情况的检查, 可以根据财务维度的财务指标来分析控制活动是否达到认定的标准, 进而查找产生原因, 提出整改方案, 因此监督与BSC的财务维度形成“监督—财务维度”正反馈并联耦合; (5) ICC的风险评估是贯穿BSC四个维度的另一个重要组件, 因为风险可能产生于BSC四个维度之间和内部任一环节, 所以风险评估和BSC四个维度形成全面的、动态的正反馈并串联耦合。因此, 同一类耦合内部主要表现为开放型反馈式并串联耦合架构。

2. 从架构的上下类耦合之间来看。

(1) 最下面的控制环境—学习与成长并联耦合“物质—资金—信息流量”输出作为其上面的控制活动—业务流程维度并联耦合的输入; (2) 控制活动—业务流程维度并联耦合的“物质—资金—信息流量”输出作为其上面的信息沟通—客户维度并联耦合的输入; (3) 信息沟通—客户维度并联耦合“物质—资金—信息流量”输出作为其上面的内部监督—财务维度并联耦合的输入; (4) 而内部监督—财务维度并联耦合“物质—资金—信息流量”输出作为下一个循环控制环境—学习与成长并联耦合的输入。因此, 上下类耦合之间表现为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的循环前馈—反馈式串联耦合架构。

总之, GC耦合架构发挥了ICC和BSC各自框架要素的特长, 实现了“竖到底、横到边”, “丝丝紧扣、环环相护”, 使得BSC更高效、更安全地导向企业“价值增值”这个核心战略目标。

(二) 明细分类耦合 (Subsidiary Coupling, SC) 。

SC耦合是对内控框架与BSC维度四大总分类耦合架构的进一步具体化, 即分析每个总分类耦合所包含的ICC组件内部业务流程和BSC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的耦合架构。

1. ICC组件内部业务流程和BSC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的划定。

(1) 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 ICC五组件至少包含以下内部业务流程: (1) 控制环境组件:治理结构、岗位责任制、人力资源政策、文化建设、社会责任等流程。 (2) 风险评估组件: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等流程。 (3) 控制活动组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流程。 (4) 信息沟通组件:信息沟通制度、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举报保护制度等流程。 (5) 监督组件:制定缺陷认定标准、分析缺陷性质和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等流程。 (2) 借鉴卡普兰的通用战略地图模板, 本文认为, BSC四维度至少包含以下内部业务流程: (1) 学习与成长维度: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等流程。 (2) 业务流程维度:创新流程、运营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法规和社会等流程。 (3) 客户维度:产品/服务特征、客户关系、品牌形象等流程。 (4) 财务维度:生产率战略、增长战略等流程。

2. ICC组件内部业务流程和BSC维度内部业务流程耦合架构的分析。

基于IC与BSC耦合的架构 (见图4) 和ICC与BSC维度之总分类耦合的架构 (见图5) , 限于篇幅, 本文仅以第二类“ICC控制活动与BSC业务流程维度耦合”为示例, 分析其明细耦合架构, 结果如图6所示 (图中虚框内是ICC控制活动各流程, 实框内是BSC业务流程维度的四个业务流程) 。 (1) 从明细耦合的设计原则来看。耦合设计需掌握“动态原则”, 即内部业务导向不同, 则耦合的流程顺序和资源配置重点不同, 甚至可增加或弱化其他流程。譬如客户导向业务 (见图6) , 则客户管理流程可处于其他流程上游, 资源配置可以侧重在选择、获得、保持和增长等操作规程, 弱化法规与社会流程;再譬如创新导向业务, 则创新流程可处于其他流程上游, 资源配置可以侧重在机会识别、R&D组合、设计/开发等操作规程, 可以通过创新流程引导客户流程 (如苹果电脑) 等。 (2) 从明细耦合的流程构成来看。 (1) 在内部, 控制活动的部分流程和BSC内部业务维度要素的四个流程交叉形成前馈———反馈机制; (2) 在外围, 沟通的“事中、事后、反舞弊”等流程和控制活动的会计系统控制流程构成内部各流程的大反馈机制。 (3) 从明细耦合的流程功能来看。 (1) “物质—资金—信息流量”等输入进入控制活动—业务流程维度并联耦合后, 遇到“风险分析/识别”、“授权审批”、“预算控制”、“事前沟通” (见虚框) 等流程对其进行前馈控制; (2) 前馈处理过的输入进入BSC的客户管理流程, 进行客户选择、获得、保持和增长等操作规程, 并对操作后的输出进行反馈控制; (3) 客户管理流程的输出, 同样遇到“风险分析/识别”、“授权审批”、“预算控制”、“事前沟通”等流程对其进行前馈控制, 然后进入创新流程, 通过机会识别、R&D组合、设计/开发等操作规程, 并对操作后的输出进行反馈控制; (4) 输入进入运营管理流程、法规与社会流程后受到类似处理。 (5) 沟通和会计系统控制流程, 在输入到输出完成一个周期后再进行大反馈控制, 符合分期原则。因而, 控制活动—业务流程维度明细耦合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开放型前馈———反馈式并串联耦合架构。

五、结语

本文从管理会计工具的视角来寻求解决内部控制“内生需求不足”的对策, 通过对内部控制和平衡计分卡两者耦合机理的分析, 发现两者不仅存在耦合的可能, 而且表现为开放型前馈—反馈式并联耦合架构,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者总分类耦合架构和明细分类耦合架构, 耦合架构能够促进内部控制功能的深化与扩展以及与平衡计分卡的协同, 优化控制资源配置, 有利于组织“价值增值”目标的稳健实现。不足之处在于, 未能从内在规律视角挖掘管理会计工具和内部控制耦合的本原与发展脉络, 这也是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内生需求不足问题出发, 以内部控制与平衡计分卡的耦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两者的耦合机理和耦合架构, 构造两者总分类耦合和明细分类耦合的架构, 认为解决内部控制内生需求不足问题, 离不开内部控制功能的深化与扩展以及与管理会计的协同。

关键词:内部控制,平衡计分卡,耦合

参考文献

[1].冯巧根.论管理会计与公司治理的内在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3) .

[2].钟玮, 唐海秀.内部控制系统要素功能耦合与动态演进[J].审计研究, 2010, (4) .

[3].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会计研究, 2009, (12) .

内部耦合 篇4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以及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面对市场竞争, 而财务风险则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产物。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 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财务风险防范中, 内部控制是其保障, 财务风险能够监督内部控制, 所以想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便必须重视内部控制, 不断的完善财务语境制度。现在很多企业已经真正的认识到内部控制以及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并针对财务预警以及内部控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但是由于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以及财务预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1.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并且评估存在一定不足

现在, 我国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认知的时候, 还存在一定不足, 很多企业只有在发现问题的时候, 才会想办法进行问题解决, 并没有做好风险防范方面的工作。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很难真正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 我国的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 并且创新优势和生存意识都比较的强, 但是正是因为风险意识方面存在问题, 这直接导致了优势转化成为了劣势。比如说企业的规章制度存在问题、组织结构过于简单、人才比较缺乏,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由于企业在面对市场、运营以及信贷方面风险的时候, 评估存在严重的不足, 特别是在进行风险辨认、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的时候机制比较缺乏, 这会导致企业在识别、评价的时候不够有效, 其反应有效性也没有保证。甚至有些企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 才会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这也导致了企业比较被动, 一味的进行事后被动弥补, 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差, 接受外部变化以及内部变化导致的风险的时候比较被动。这也导致了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差。

2.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不够完善, 不能够及时的防范风险

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成熟是企业比较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 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 并没有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很多企业在制度执行以及财务审计的时候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无法将其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甚至还有些企业并没有进行预警机制的建立, 在决策的时候依靠自己的感觉, 这样会让企业很容易陷入危机中。还有些公司本身的风险防范措施不够有效, 无法根据需要来选择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还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短期的利益, 而危害企业长期发展, 这也会增加企业发展的风险。

3. 预算运行能力存在不足, 制度执行不够有力

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是比较多的, 比较常见的原因包含了没有严格的进行投资预算, 执行投资计划的时候不够严谨。由此我们也能够发现, 企业做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到位, 才能够监控好预算以及企业的运行。但是很多企业在编制完毕预算之后, 其便成为了摆设, 领导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 也没有考虑和预算是不是相符。还有些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公司的时候, 会不断的进行预算追加, 这会导致资金实际使用远远超过预算, 资金会出现缺口, 很容易出现财务危机, 甚至有的企业会因为资金存在问题而破产。还有些企业仅仅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执行, 这也导致了其监督作用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 企业的决策管理和实际需要会出现脱节, 这也会导致企业最终经营失败。

二、构建以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耦合机制为基础的管理机制的策略

在企业中进行内部控制以及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企业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进行以企业内部控制以及财务危机预警耦合为基础的管理机制的构建, 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1. 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必须强化, 并进行风险观念的树立

在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加强和财务预警机制健全的时候, 对其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强化, 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认识到风险意识树立的重要性, 真正的做到以身作则, 根据需要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并进行风险控制以及内部控制氛围的营造, 企业领导在进行财务人员选拔的时候, 必须严格, 这样才能够将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 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企业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 对财务人员则应该做好全方面的教育, 帮助其进行正确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此外还应该重视知识宣传力度以及风险管理培训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财务风险人员的认知, 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财务危机预防, 帮助企业内部管理更好的进行。

2. 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现在企业本身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不够健全, 并且抗风险方面的能力比较差, 所以企业应该根据需要进行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 从而提高企业防范风险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经营的项目, 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 找到风险出现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做好风险方法以及控制方面的工作。比如说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的时候, 需要进行资金防范体系的建立, 降低资金出现风险的概率, 保证资金本身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企业在进行风险控制的时候应该兼顾到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 并进行长期财务语境系统建立, 在进行财务预警指标选择的时候必须保证其合理性, 并根据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风险发展的过程来进行管理策略制定, 降低其给企业造成的危害。

3. 做好预算运行分析和控制工作, 保证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企业应该在做好全面预算的情况下, 进行现金流量预算编制, 这对企业做好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预算的时候应该做好全面分析, 财务主管应该进行预算报表的提交, 在报表提交之后, 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投资合并的时候考虑到语段结果, 并且还应该督促执行者根据相关的预算开展工作。此外, 企业还应该针对预算进行调查控制审计机构的建立, 并做好内部审计方面的控制, 强化审计监督的作用, 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同时企业还应该对其运营进行分析和控制, 分析好企业生产、营销、运输以及仓储等方面的信息, 并做好控制工作。此外企业还应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并加大执行的力度, 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简化工作程序, 提高内部管理的实际效率。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

三、结语

对于企业而言, 想要做好风险控制便必须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立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就两者耦合而言, 企业必须重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化, 树立危机观念, 不断的提高内部控制的实际力度, 进行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 做好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 并且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摘要:对于企业而言, 做好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企业中内部控制系统以及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并且二者本身的共性比差异性大。本文主要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能够更好的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耦合管理机制。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危机预警,耦合,财务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于静.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6) .

[2]林艳.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J].会计师, 2010 (04) .

[3]贾卫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06) .

[4]仝玲.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概念辩析[J].统计与决策, 2002 (10) .

[5]车晓娜, 李立春.财务危机预警模式[J].上海会计, 2001 (11) .

[6]卢瑞琼, 李淑锦.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Z计分模型应用研究[J].魅力中国, 2010 (12) .

【内部耦合】推荐阅读:

耦合运动07-15

耦合影响05-11

耦合材料05-27

耦合模式06-07

耦合作用06-10

耦合谐振06-21

耦合响应06-25

热力耦合06-25

耦合计算08-10

耦合技术08-11

上一篇:扩血管药物下一篇:36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