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企业(通用12篇)
农资企业 篇1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是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它关系到农业增产和农民的增收,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我国农资企业目前虽然发展较快, 但经营环境并不宽松, 尤其是企业的融资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亟待解决。
一、农资企业融资现状
农资产品常年生产、季节性消费的特点决定了农资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然而, 由于先天性不足以及自身行业的特性, 我国农资企业目前处于生产、流通资本严重匮乏的境况。对于农资企业, 每一种融资渠道 (利润留存;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政策性项目资金) 在目前环境下均不能很好地满足其融资需求。
农资企业融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农资企业底子薄、利润率偏低, 单靠自身积累很难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第二, 由于行业特性, 农资企业融资还是主要依赖传统融资机构, 特别是银行资金, 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获得资金, 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目前在主板市场, 农药化肥领域的上市企业只有31家, 而生物制药、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上市企业分别有128家、97家、52家, 无论从整个行业的容量还是行业的规模型企业数量上看, 农资行业的上市企业都偏少。大多数企业还是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第三, 农资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 企业即使能获得贷款, 成本较高且期限较短;第四, 获得国家和地方政策性项目资金要有申报审批的严格限制。
二、农资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 农资企业自身缺陷
在农资行业, 我们可以发现, 传统农资企业在经营、资产、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一, 企业负债率高, 资本结构不合理, 盈利水平低, 自身财务指标不达标。许多农资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 依旧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高负债率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高, 说明资本结构中所有者权益小, 企业自身实力弱, 过多依赖向银行借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农资企业基本上都是微利企业, 而且资金周转周期较其他行业长。总体来说, 农资企业受自身经营规模限制, 各种经济效益指标, 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包括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与银行授信体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难以取得银行的信任而获得信贷支持。
其二, 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 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强。由于其可抵押、可质押资产有限, 在目前融资担保系统缺位的情况下, 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在实际操作中, 农资流通行业拥有的场地和城市商业用地相比, 抵押价值相去甚远, 其储备物资也多为生产资料, 这是银行不愿意提供服务的主要原因。仓储资产对于大型国营农资流通企业尚有一定的可靠性, 但相对更多民营企业来说, 由于份额并不巨大, 规模也有限, 又没有产业政策, 其获得贷款的几率就更低了。
其三,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建设方面, 农资企业做得还不够。即使是本行业的龙头企业, 与其他有些行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毕竟有些行业的企业从一开始就采取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 而农资行业内的许多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改制过来的。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内部管理不规范、缺少透明度,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资企业取得金融支持的信誉和形象。
(二) 金融机构方面因素
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其一, 国家金融政策没有引导金融作为服务业, 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融资。目前, 银行更多的是把关注点放在城市工业化上, 对农业领域, 特别是农资行业了解程度不够。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主要是基础产业、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 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 因为对其放贷风险相对较小, 安全可靠, 利润丰厚。而农村经营商业并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 而且其成本高, 资金积压严重, 管理上也很难控制, 这无形中增加了还贷风险, 银行债权的安全性较难保障, 银行监察难度大, 这些因素使银行相当谨慎。
其二, 信息不对称使银行难以对农资企业融资。银行机构出于自身利益, 必然要考虑信贷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等因素。一方面, 由于我国央行准备金利率、同业存款利率偏高和利率浮动幅度又偏低, 金融机构向农资企业发放零散贷款的利率收益相对较低;另一方面, 由于农资企业缺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及完整的企业信用记录系统, 金融机构要支付较高信息费用、实施监督和保护债权费用, 加大了金融机构向农资企业贷款的成本;此外, 银行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日益强化, 而相应的激励机制却未得到根本改善, 使基层金融部门产生“恐贷”心理。
其三, 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 企业要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要通过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银行信贷普遍存在操作流程长、环节多, 手续繁杂的问题, 企业最终能获得贷款, 成本代价也较高。目前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 包括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 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担保费用一般年费率在2-3%;风险保证金利息, 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放款时, 以预留利息名义扣除部分贷款本金, 企业实际得到的贷款只有本金的80%, 以1年期贷款为例, 实际支付的利息在9%左右, 高出银行贷款率。
(三) 直接融资渠道的障碍
农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方式有直接上市、兼并收购等, 但在证券市场上受到门槛较高, 上市成本较高等一些条件的限制。有条件上市的企业主要还是技术产品成熟、具备一定规模、管理经验丰富、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目前来说, 更多农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仍将会有一个过程。
除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外, 能吸引的资金就是民间资本。民间信贷已经大量存在于农资行业, 但目前并没有得到法律上的保护。民间资金市场不能健全发育, 主要与整个社会目前的信用、环境有关。
三、农资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积极营造宽松的农资经营与融资政策环境
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政府部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为农资企业经营及融资提供宽松的环境。国家政策积极扶持农资龙头企业, 以促进国内农资企业向“大农资”形式发展, 包括农化服务、多元化经营等。为了培育大型的集团, 扶持商业网络, 就特别需要在资金方面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其二, 及早研究制定相关农村信贷服务法规和政策, 解决农资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贷服务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为农业产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 才能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其三, 设立农资企业发展基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农资企业发展基金, 由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用于农资企业贷款, 并且该比例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二) 积极参与资本市场, 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创业板的开通, 我国资本市场正面临一个大发展时期, 目前是发展资本市场难得的历史机遇, 这也为农资企业上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相对于主板市场较高的要求, 创业板对企业规模指标的要求明显要低, 为那些规模不是很大但成长性很好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本平台。
(三) 创新金融机构管理理念
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 信贷管理的创新。银行与农资企业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商业银行改变以往思路, 适当调整信贷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 积极为农资企业营造宽松的贷款环境, 支持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其二, 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为了解决农资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的问题, 应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 农资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 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尽快建立完善农资企业信用体系, 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
(四) 发挥民间资本的潜力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放开民间信贷的有关问题。民间资本充裕, 如能发挥民间资本的潜力, 这将在缓解农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农资民营企业的一条重要融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五) 提升农资企业自身竞争力
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努力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 发展规模经营, 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盈利能力, 加快资金周转, 以较小资金流量推动企业有效运转, 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需求。首先, 建立程序化的资金管理流程,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许多农资企业资金流转不很畅通的问题, 建立程序化的资金管理流程, 明确企业资金管理各个环节的重要节点, 同时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以利于将整个资金管理流程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加快资金周转。其次, 防止企业过度负债, 合理调整资本结构。如果农资企业依靠借贷维持生计, 过度依赖负债支撑企业, 一旦发生债务危机, 就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举债, 并将债务控制在其安全值内, 规避由资金风险引起的财务危机。第三,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建立准确高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 建立严格的成本费用预决算和审批制度, 遵循经济效益的原则, 防止铺张浪费。节约了开支, 实际上就是创造了利润。
其二, 提高农资企业信用度。企业要融资, 就要适应银行的评估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发展壮大, 提高自身信用等级, 切实做到有借有还、按期还贷, 杜绝不良信用记录。在银行借贷过程中, 企业的信用即贷款偿还能力是银行首先考虑的因素, 只有信用好、效益好、偿贷能力强的企业, 银行才会给予支持。因此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基础, 有利于农资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解决贷款难的有效途径。
其三, 建立健全、规范、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对农资企业进行管理, 特别要规范财务管理, 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和经营信息是赢得金融机构信任, 顺利融资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许传华、郑艺:《如何破解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金融博览》2008年第3期。[1]许传华、郑艺:《如何破解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金融博览》2008年第3期。
[2]张恒军:《农资企业融资方式与创新》, 《中国农资》2007年第6期。[2]张恒军:《农资企业融资方式与创新》, 《中国农资》2007年第6期。
[3]许传华、徐慧玲:《涉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其对策》, 《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3]许传华、徐慧玲:《涉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其对策》, 《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4]刘会荪、李汉铃、冯兴元:《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 《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期。[4]刘会荪、李汉铃、冯兴元:《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 《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期。
[5]郭田勇:《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问题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年第3期。[5]郭田勇:《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问题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年第3期。
[6]周欣、屠珊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重庆》2008年第11期。[6]周欣、屠珊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重庆》2008年第11期。
农资企业 篇2
竞争地位是指企业在目标市场中所占据的位置,它是企业规划竞争战略的重要依据。企业的竞争地位不同,其竞争战略也不同。竞争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今日的市场主宰者不一定是明天的行业老大。因此,市场主宰者竭力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其它竞争者则拼命往前赶,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正是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争创竞争优势,占据市场有利位置,从而推动行业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在目标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主要根据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确立,对竞争优势和劣势进行衡量和评价后,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测定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农资行业已完全结束初级竞争阶段,在如火如荼的无序竞争催化下,品牌竞争的节奏明显加快。确切的讲,今天的农资市场已经进入无序竞争的动荡期,震荡与洗牌的速度明显加快。昔日风光一时的“广告战”和“价格战”黯然失色,以服务和品质为核心的“价值战”正悄然升温。同时,行业也正在进入战略机遇期。在战略机遇期,多数实力弱小的农资流通商会越来越困难,而少数抓住战略机遇的农资流通商与适时进行经营创新的优秀流通商则迎来跨越式发展契机,迅速进阶标杆竞争地位,形成行业主导性经营品牌,
一个企业在其目标市场中有六种竞争地位:
1.主宰型,这类企业控制着整个目标市场,可以选择多种竞争战略。
2.强壮型,这类企业可以单独行动,而且能稳定其长期地位。
3.优势型,这类企业在一定的战略中能利用较多的力量,并有较多机会改善其竞争地位。
4.防守型,这类企业经营现状较好,能继续经营,但发展机会不多。
5.虚弱型,这类企业经营现状不佳,但仍有机会改善其不利地位。
6.难以生存型,这类企业经营现状差,而且没有机会改变被淘汰的命运。
了解自己的企业处于何种竞争地位非常重要,这将决定着你的企业未来发展走向。
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处于优势的竞争地位,企业管理者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确定竞争升级或下降的领域。还必须判断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企业的市场地位和业绩水平在现行的战略下是会改善或者是会持续恶化。任何的市场竞争都是市场权利的争夺,拥有市场权利的目的是获得现实的利润及未来的获利机会。
农资企业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品牌 篇3
竞争白热化催生品牌企业诞生
近年来,农资市场竞争加速白热化,竞争“热浪”令众多农资企业感到“呼吸不畅”,甚至“令人窒息”。未来阶段,大多数农资企业将无可避免地面对生死考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所有农资企业面前的迫切课题。以农药为例:
1.国家的宏观调控
要求行业加快洗牌的速度,比如农药企业原来可以靠商品名、标签实现农药视觉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价格差异化、推广差异化。而在“规定”出台之后,监管部门通过立规迫使农药企业在农药包装的视觉上、品牌上趋同,目的是实现产品价格接近化,无疑农药企业是受到规定出台的最大冲击者,他们在承受同质化生产的巨大压力下,又将面临品牌个性被弱化后所带来的强大营销压力。商品名的取消,通用名政策使各厂家产品外在的差异化越来越小,这样企业品牌的创建尤显重要。
2.竞争的需要
一些大的企业已经在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方面走在了前面,特别是江苏的企业,如红太阳、南通江山、江苏长青、江苏克胜、江苏扬农、江苏苏化等已经在产品的品牌方面获得了先机,但在2008年刚公布的中国最有价值的500强品牌中,没有一家农药企业。农药行业与其他行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农药企业发展趋势;无形资产主要是品牌和智力资产,两者要占到50%以上,只有智力资产比例较大的企业才具有竞争力。
3.社会责任的体现
国家环保的要求,政府已经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施政纲领---和谐社会,我们农药企业,做为化工和危险品企业,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我们的发展要有科学的发展观,本着对环境友好,节约能源的方向开发产品,农药企业的企业品牌必须包含着社会责任,珍惜和爱护环境是每个农药企业必须要做的。
4.产品:功能、形式、风格、能满足消费者对功能和价格的需求
品牌产品: 高价、高获利允许更大发展 、 更大弹性对抗竞争者的活动、消费者比较宽大为怀,市场占有率比较稳定,通路的杠杆效应。品牌已经是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讲,品牌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拥有了品牌,就等于拥有了市场和利润,也就等于企业有了美好的未来,实施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发展自主品牌是我们中国农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员工要融入品牌创建
品牌是由谁来打造的?品牌营销活动又靠谁来策划、谁来实施、谁来评估改进?这一切都离不开人——企业的员工。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使下文中所有“品牌员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酒店大堂的接待人员,既能有效展示该酒店形象,又能使顾客对酒店形象有正面的进一步认识。
1.企业品牌创建离不开员工的理解和辛勤工作,海尔品牌的成长除了质量等硬件外,最重要的是海尔的服务,大多数中国人都享受过海尔快捷完美的服务,海尔的服务人员非常珍惜海尔的品牌,也只有全体员工在品牌的认可上取得了高度一致,企业的品牌才会持续长远。
2.农资企业处在无序竞争的阶段,价格战、多产品、广告轰炸等竞争手段五花八门,但收效不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农资企业必须系统思考品牌创建之路。品牌创建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坚持、一种信仰。必须从品牌的系统性、长期性、全员性出发,做好流程和长远规划的投入。并且把这一理念溶入到员工的血液和骨髓。
3.农资企业的宣传的主要目标就是树立并维持一个品牌的良好形象;每一宣传都是对其品牌印象的长期投资;有时不惜牺牲短期效益来, 维持一个品牌的长远形象;没有品质差异的品牌,决定胜负关键在消费者对于商标。企业本身特殊性质的印象之上;农民购买时追求的是“实质利益+心理利益”,农民不仅注重产品的特性,更注重产品背后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声誉。如很多农药企业的植保服务热线,多年解答农民朋友的问题,赢得农民朋友的信任,这为品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整合资源
品牌管理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体系,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想体系,如果不具备这种思想,就绝不可能建立真正优秀的品牌;它关系着品牌管理能否到位,并引导着企业的全员品牌意识,对整个企业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将品牌思想深入贯彻到整个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品牌的良性发展。
1.建立品牌战略管理中心
农资企业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企业的品牌建设,设立首席品牌经理领导下的市场部,市场部由品牌经理组成,做为企业品牌战略的指挥中心,负责企业的长远规划和产品规划,市场部做为一个企业的战略部门,从产品立项、定位等都要围着建立企业品牌这一中心。如由于登记费用的大幅提高,以前几万元,变成现在的几十万,企业在登记立项上也更加慎重了,市场潜力不大的不登、安全性差的不登、国内原药不好采购的不登、生测后效果不理想的不登。一旦看好的准备登记做药效了,网上一查有专利了,这就要求企业要强化生测部的职能,不断地筛选配方的不同配比的药效和在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的安全性,有了准确的数据和配方的物理稳定性,先报专利后报登记。如诺普信、安徽丰乐、大连松辽已经走在专利登记的前面,未来农药企业的品牌竞争从专利竞争开始。
2.品牌经理在品牌战略中作用
根据企业的未来定位,首席品牌经理导入企业识别系统,包括企业标识、标语和完善的视觉系统,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愿景,以及各种细节之处的规范。统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标识可以为品牌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品牌经理的职责既包括企业品牌的长期规划,又包括产品品牌的创建。品牌经理在品牌创建中有三个主要的定位,制定和实施品牌的整合战略;向高层管理者传达品牌战略思想;培训员工为了公司品牌战略自觉执行品牌管理的具体措施,明白自己在品牌战略中的具体职责和分工。
3.产品品牌是企业品牌的基础
产品要满足消费者需求,价值链的多个要素要优化才能形成品牌,包括产品质量、市场定位、产品概念、研发改善、采购、制造、包装、分销、推广、服务等,每个环节都是品牌经理要认真思考和落实。而产品品牌必须消费者至上,做出好产品,特别是有特色的系列产品是创建企业品牌的基础,如钱江生化——井冈素、张家港七州——三唑类、克胜——吡虫啉、海利尔——甲维盐、浙江新安——草甘瞵、河北威远——阿维菌素、江苏长青——氟磺氨草醚,拜尔的锐劲特、骠马,先正达的克无踪、爱苗,孟山都的农达等。通过产品经理在技术预研、项目投入、生产制造、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众多环节中,产品经理协调每一个环节,与其它部门进行沟通,以保持统一快速的步伐让所有相关人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的发展中去。把制剂与原药同时发展,就会形成品牌 。
4.建立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网站报纸、内刊等支持品牌战略
要积极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责任,形成与品牌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在团队的建设上,支持品牌战略的团队是有非常强的凝聚力、执行力以及协同作战的能力,这些要素具备了,品牌战略的实施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编后语:
中国做为全球第二大农药生产国,在国外还没有自己响当当的自主品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农药行业必须有自己强势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是中国农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打造出农药行业的海尔,提升中国农药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农药企业要整合好资金、人才、技术等品牌的关键要素,苦炼内功,规划长远,创造属于中国的世界农药品牌。对于化肥企业,品牌之路依然是重要命题。
我国农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篇4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4日
一、中广农资公司基本情况
中广农资公司是属于化肥销售企业, 产品是各种复合肥、尿素、钾肥等, 主要面对的客户群是海南岛内化肥经销商及各个乡镇的种植基地。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 投资1, 000万元, 与众多知名化肥生产厂家如:中化化肥海南分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都签订了购销合同, 几年来凭借着国家政策的扶持, 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以及通过公司销售团队的不懈努力, 迅速地发展起来。目前公司已拥有资产超过8, 000万元, 公司员工达到200人以上, 年销售额达到2, 000多万元。但是, 近几年随着农资企业的增多, 农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 采取各种手段扩大销售, 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扩大, 由于采取赊销的方式, 导致应收账款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从而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 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甚至可能威胁到企业的安全。据2010年、2011年的数据显示, 应收账款周转率2010年为3.3, 2011年为2.4, 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2010年就已达到51.57%, 2011年为60.13%, 而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却下降了1.6%, 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财务风险, 而且导致了企业的资金链经常发生很大的问题, 经营中面临着净利润大幅度下降的危险, 致使企业不能再持续健康地发展, 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二、中广农资公司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赊销机制不健全。
在现存的农资企业中, 企业往往会将销售人员的工资总额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 而没有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 中广公司也不例外。这就导致销售人员只顾个人利益, 盲目地将商品销售给客户, 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日积月累, 形成大量坏账, 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 缺乏必要的制度责任管理。
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更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收不回、对不上, 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来管理应收账款, 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办法, 内部控制不严, 导致内部清理欠款工作职责不清, 形成找不到回款最终负责人的局面。再加上销售部门只注重销售, 不注重回款, 对产品售出后长期不能收回货款缺少相应的约束制度, 致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大量的沉积下来, 有的甚至变成坏账;财务部门不及时与销售部门核对, 销售与核算脱节, 使得问题不能及时暴露出来, 导致销售部门在给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做出错误的决定, 财务部门也不能对应收账款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管作用;企业与客户长期不对账, 或是即便对了账, 但是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 只是口头上的承诺,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 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为了扩大销售, 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进行产品销售前, 并没有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 销售人员在不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下, 将产品盲目地赊销给对方, 从而忽略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资金不能收回的问题。
(四) 企业信用状况不甚乐观。
赊销方式的诞生和生存基础就是企业的信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规范, 企业的信用状况已经成为交易的前提条件之一。不过, 我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信用制度还不健全, 人们的信用习惯还没有形成, 信用意识比较淡薄, 这使得失信的收益往往大于守信的成本。并且, 我国的信用考察制度基本上建立在主观决策和判断的层面上, 缺乏信用的决策系统, 网络信用系统也没有建设完成。这些都表明赊销方式赖以生存的基础尚不完善, 企业信用面临巨大的挑战。
(五) 企业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应收账款形成的间接原因。
许多企业由于法制观念淡薄, 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一些合同纠纷中不能及时地通过法律途径来加以解决, 再加上斥诸法律“难执行”的状况, 这种法制环境也助长了那些不注重信用客户的拖欠行为, 导致一些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也有很多企业明知道对方信用状况出现问题, 但又顾虑到今后的合作, 也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 错失了最佳的诉讼时机, 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加强中广农资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
农资企业为了减少或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 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加强对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部分。
1、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
一个农资企业信用标准制定得是否合适, 直接影响其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 信用标准较严, 可以减少坏账损失, 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 甚至会使销售量减少;反之, 如果信用标准较宽, 虽然会增加销售, 但会相应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有可能得不偿失。
2、采用正确的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企业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 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一般来说, 企业在确定信用条件时, 应当比较提供信用条件时的成本与加速收款所带来的收益, 如果提供信用条件的成本小于加速收款所带来的收益, 提供现金折扣就是合理的, 反之, 则不合理。
3、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 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 减少坏账损失, 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 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投资, 增加坏账损失, 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因此, 企业的收账政策应宽严适度, 在催收账款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有节、不伤“和气”。企业可针对不同客户、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收账政策; (1) 根据账龄分析表对即将到期或已到期的应收账款, 可以打电话或发去语气较温和的信函通知客户, 应及时付款; (2) 对已过付款期仍未付款的客户, 企业可打电话或派人登门催收欠款, 如果客户确有困难可共同商谈延期付款的具体方法或做出一定的让步; (3) 对于无任何困难, 又无合理的拒付理由而拒不付款的客户, 企业可借助法律手段来收回货款。
(二) 树立资金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防范
1、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和销售责任制度, 加强销售人员的资金回笼意识。
在农资企业内部设立赊销审批制度, 分别规定销售人员、销售总监可批准的赊销上限, 限额以上的赊销业务须报请总经理审批, 各级人员全权负责所辖范围, 保证赊销策略的实现并尽量减少风险。建立应收账款回笼与销售人员业绩挂钩的销售责任制度, 对销售人员的业绩实行销售量与货款回笼率的双指标考核并与奖金挂钩, 提高销售人员收款的积极性。
2、选择便捷的货款结算方式, 提高货款到账率。
我国现行的银行结算方式较多, 企业在签订销售合同时应该尽量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在诸多的结算方式中, 支票、汇票、本票和信用卡结算具有通用性、灵活性和票据流通性等特点, 企业应尽量采用。
(三) 建立健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1、建立应收账款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确保办理销售和收款业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监督。仓库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出、入库手续是否齐全、单据是否完备, 必须严格把关;销售部门负责处理订单、签订合同, 催收赊销货款, 负责对退货与销售折让的审批, 并具体执行单位信用政策;财务部门负责对销售业务进行记录, 对入库商品进行盘点检查, 督促销售部门对应收款的催收工作, 分析汇总回款情况。在实行岗位责任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各部门的工作、各环节的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对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销售部门也应设置台账, 及时反映各种商品的销售、发货、收款情况。销售人员要担负对应收账款的催收责任, 定期与客户对账、与财务部门对账。
2、完善应收账款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审批手续, 及时报账。当应收账款发生后, 必须及时报送财务部门入账, 对每一个赊欠客户的基本情况、赊销金额、已还金额、尚欠金额做出逐笔详细的记录, 随时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销售部门还要建立应收账款备查台账, 以便时常与财务部门核对, 一旦发现偏差, 要及时查明原因, 进而调整, 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可靠;二是强化应收账款的数据管理, 动态跟踪。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后, 不能一味地等待客户到期主动付款, 而是要经常对所持有的应收账款进行动态跟踪与分析, 加强日常的监督, 以便随时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的情况, 有利于做出科学的决策;三是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控制风险。按照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 在财务部门下可设立一个财务监察小组, 由财务总监领导, 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 负责对有关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 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要进行分析和核算, 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 还要规范各经营环节的要求和操作程序, 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个环节, 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 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程序, 强化财务部门的管理与监控职能, 以降低和控制企业的风险。
综上所述, 应收账款管理是实现农资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增强农资企业经营活力的重要环节, 必须科学地管理作为农资企业流动资金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收账款, 不能“只重形式, 不重实质”, 必须加强对其进行辅助管理, 随时准确地归集和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 加强农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农资企业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荆新, 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德敏.财务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智勇.如何有效的管理农资企业的应收账款[J].商业会计, 2008.
农资企业 篇5
一、当前农资企业服务转型的现状与特点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系统农资经营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办服务性合作组织,提升合作化服务能力。各地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企业与农业、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领办、创办或入股统防统治、植保、农机、烘干、劳务、金融等服务类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化、全程序服务。临安惠多利农资公司会同当地供销社等单位共同组建了益微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竹笋配方专用肥料、山核桃配方专用肥料、果蔬配方专用肥料、茶叶配方专用肥料、花卉配方专用肥料,为当地5450亩高山蔬菜生产基地、1860亩茶叶生产基地、1850亩竹笋生产基地、5860亩山核桃生产基地提供配方专用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农民普遍欢迎。目前,全省供销社已领办、参办植保、测土配方、农机、金融等专业服务类合作社110家。省农资集团也正积极整合资源,探索组建省级专业服务类合作社联合社,以提升规模化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不少地方农资企业围绕供销社传统优势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创办生产型或消费型合作社,开展农资供应、专业服务、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服务,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宁波甬丰农资公司先后在余姚、慈溪等地投资建设25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以“三中心、二基地”为开发建设方针,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中心(农资、农机批发市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休闲农业体验中心,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成为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开展一体化服务的示范点和样板区。
(二)拓展经营范围,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各地农资企业在巩固化肥、农药、农膜等传统经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经营领域,开展农机具、种子、饲料、兽药经营和农产品购销、精深加工等业务,延伸产业链条。不少农资企业已将经营服务触角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种养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种苗、植保、农机、品牌、营销、技术辅导以及融资等综合性、一体化服务,逐步实现由农资商品经销商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商转变。嘉兴市绿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组建了嘉兴市南湖区绿农植保专业合作社、嘉兴市新丰绿农粮油服务专业合作社、桐乡绿农粮油专业合作社和七星湘禾粮油专业合作社。该公司以农资供应为基础,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为突破口,逐步开展机耕、机插、机收,农产品生产、销售等一条龙服务。2014年,该公司统防统治服务面积48251亩、统一机耕面积4655亩、晚稻基质育秧3832亩、机插秧3799亩、测土配方施肥2万亩、机械化收割晚稻4373亩,走出了一条从农资供应向综合服务转型的传统企业发展之路。
(三)推进服务转型,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农资企业转变服务理念,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常规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根据不同农业产业、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保姆式”、“菜单式”等量身定制的服务,开展农资商品及服务“团购”、新品种示范试验、全程托管、技术承包、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促进农资先进适用技术入田到户。台州农资公司积极推进“技物结合”服务模式,确立了农药经营的行为导向,即“大众利益和农民利益双优先”的行为导向,实施“方案营销”,把“用什么、什么时间用、如何用”捆绑在一起,推广农药标准化方案应用。公司注册了以“全优保”名号的方案服务品牌,便于农民体验方案价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个性需求,推出“套餐式”产品营销和提供“全优保”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同时配套推出免费为农户提供信息建档、产品资料、技术咨询、业务培训、测土配方、田间指导等技术服务,保证农民用肥用药安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送货上门、让利经营等优质服务。萧山、余杭、海宁等地农资公司还积极参与农业公益性服务,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化肥,助推肥药减量使用。
(四)创新服务方式,构建服务平台。一是推进“智慧农资”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站平台、便携式平板计算机(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围绕农业生产和农资应用,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功能拓展,改造提升农资供应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在线服务、在线交易、质量溯源为主要功能,覆盖全省、运转高效、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慧农资”服务平台,促进我省农资经营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目前,“智慧农资”服务平台7个子平台中,“在线庄稼医院”子平台已正常运作,“在线农技培训”、“网上农资商城”2个子平台及11个地市子网站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为了方便农民使用,中农在线公司还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应用程序,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客户端向“在线庄稼医院”子平台发起提问,专家实时给予解答。今年运行7个多月来,平台共解答各类咨询问题2300个。二是打造庄稼医院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全省供销社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和544家庄稼医院、4700多名庄稼医生作用,整合农业技术服务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省社制定下发了庄稼医院三年行动计划和建设标准,省农资集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在线庄稼医生培训,力争在三年内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省庄稼医院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农技服务和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萧山农资公司以中心庄稼医院为主体,按照“一个重点镇街、一家庄稼医院”的建设目标,重点推进了庄稼医院的硬件配套、技术力量、规章制度和形象标识的建设,构建起一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庄稼医院科技服务链,重点开展门诊咨询、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田间巡诊等服务,指导农民科学防病治虫,合理施肥用药,助推农业增产增收,打造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示范窗口。
二、农资企业服务转型提升经营服务能力的思考
农资经营服务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主平台,也是“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在各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系统农资经营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离党委政府要求和农民朋友期盼还有不小差距,需要继续努力。下一阶段,农资企业服务转型提升经营服务能力的途径。
(一)以“三化”为目标,着力提升农资服务能力。今年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工作总体开局良好,下一阶段,各地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和省社相关文件要求,继续推进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工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推进服务类合作社建设。各地要支持和引导农资企业领办、创办或入股统防统治、植保、农机、烘干、劳务、金融等服务类合作社。到2016年,各系统农资企业要完成至少组建1家服务类合作社的目标任务,并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化、全程式服务。省农资集团要加强与系统合作,组建省级植保合作社联合社,提升规模化服务能力。二是要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各地要支持农资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将经营服务触角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种苗、植保、农机、品牌、营销、技术辅导以及融资等综合性服务,实现由农资商品经销商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商转变。到2016年,各市要建成1-2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区,成为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开展一体化服务的示范点和样板区。三是要提升个性化服务。各地要指导农资企业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保姆式”、“菜单式”等量身定制的服务,开展全程托管、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化肥,助推肥药减量使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参与农业公益性服务,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工作。
(二)以“智慧农资”为载体,着力提升农资信息化水平。“智慧农资”服务平台是省社着力打造的综合性农资经营服务平台,其目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提升系统农资经营服务能力。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中农在线公司已完成整体框架搭建,并实现了在线庄稼医院等子平台运作。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平台、充实内容和终端扩容。一是要完善平台。中农在线公司要按照互联互通、方便使用的要求,切实做好农民、大户、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需求调查,并加强与农业、工商、质监等监管部门联系,进一步完善平台总体设计。二是要充实内容。中农在线公司要按照农民朋友的需求,加强与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组织合作,不断充实各板块内容。各市供销社要落实专门人员与中农在线公司对接,做好“智慧农资”子平台建设和信息维护更新等工作。三是终端扩容。推广使用是实现平台价值的关键所在。省社业务处要起草《关于推进“智慧农资”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并加强与农业等部门协调,做好平台宣传推广工作。各市供销社要组织系统庄稼医生、农资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在平台上注册使用,并积极引导当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平台。省农资集团、中农在线公司要切实加强与各市供销社合作,指导做好平台安装、使用培训等工作。力争到明年六月底,完成系统庄稼医生、农资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平台上注册工作。
“农资”盛筵 篇6
戏称自己是打工仔的千村植保总经理孙向东非常重视这批农民总裁,他们是总部和1,000多家农资连锁店中间的枢纽。但在孙向东的设想中,30人的总裁队伍还远远不够。
培训农民建品牌
农村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市场,农资又是极特殊的一类产品,这是孙向东在农药、化肥行业浸淫十几年,从小业务员做到总经理,跑遍全国各地后的感觉。农资主要指种植与养殖业需要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农机具等。中国巨大的区域差异造成了各地对于农资需求的品种差别极大。
2005年,千村植保开始自己的连锁体系模式,首先就是推翻农村的挂牌连锁形式。由于农村市场分散,每村面积都有几平方公里,大部分农资连锁迅速选址并挂上招牌“圈地”,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分店在短时间开张,总公司却对之后的销售情况不闻不问。孙向东的流程却正相反,挂牌上去后不着急正式营业,先到村里做足宣传。
千村植保的营运专员被派到田间地头,每天都去给农民开“种植课”,组织农民看教学片,之后征集“千村植保模范户”,模范户被要求只能使用千村植保的全套产品和服务。几个月后,再召开‘千村植保秋季粮王擂台赛’,以擂台赛的形式评选收成最好的农户。“对农民来说,收成好就像学生考得好成绩,特别自豪。农民相信眼见为实,如果‘千村植保模范户’的收成最好,他们才会真正相信千村植保。”
这些分配在各地的营运专员近1,200名,占公司员工的大部分,很多都是千村植保总部从各地农业类院校招聘的毕业生,他们被总部派到各地的营业中心辅助开展连锁经营,大部分时间会到农民身边指导种植。
待到时机成熟,千村植保就开始召集会员,分发有关种植的宣传单页,办理会员积分卡,赠送一些生活用品和简单的农用小机械,为会员家中安装语音呼叫系统。积分折扣、买赠,这些促销方式和城市市场无异,而农民恰好是对价格十分敏感的人群。经过半年左右的积累,店铺才会正式营业,此时已在农民中建立起品牌忠实度。
“别以为在农村树立品牌不重要。很多农药的名称非常复杂,农民记不住,就只记得店铺的品牌,只要认准了这家店,就会一直信任。”
贴身提供服务
孙向东认为农资是销售难度最大的商品种类之一,这类产品的使用时间、使用方式等对农民至关重要,而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如果没有足够的操作指导,很可能导致一年庄稼颗粒无收。由于农资产品的窜货、价格战非常严重,一系列“挂牌连锁”已经让农民眼花缭乱,很多从业人员都是供销社、农业三站的离职员工,市场意识淡薄。
“千村植保从始至终强调‘技物结合’,我们会告诉农民,种田只管听我的,包你好收成。”孙向东的考虑是,不比低价,而是用服务让农民相信,“千村植保”品牌不卖假货,能真正帮助生产。
同一家的两块玉米地,使用同一个牌子的除草剂,打药后一块地的杂草被清除干净,另一块地的玉米却和杂草一起死掉。“农民找来询问除草剂出了什么问题,实际上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两块地中一块有积水,玉米芯叶浸泡在水里,除草剂腐蚀到就会烂掉。但很少有哪个商家在卖农药时会提醒农民这一点。”而安装在农民家中的千村植保“语音呼叫系统”可以提醒农民用药时间和注意事项,出了问题会及时派人解决。
在千村植保农资店的电脑中配备了“测土配方”、“植保诊治”等软件,每次农民去“千村植保”农资店就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软件能根据农民的田地面积、需要种植的作物数量来测算需要的肥料,选择不同的喷洒方式,计算出需要肥料的剂量,避免浪费;如果作物生病,可以通过症状判断出作物的病症,找到对应的农药。
在千村值保出现之前,有一些农资连锁由农资生产企业投资建立,将销售自己的产品为目标,服务没有标准,发展越来越困难。千村植保在农村举办的各类活动都有周密的时间计划,只要购买了产品就有义务解决农民的问题,一步步把理念灌输给农民。
城乡间双向运作
孙向东或许是第一位把农民培养为“总裁”的“打工仔”。千村植保由总公司到各个县级市寻找当地好的经销商,吸收这些经销商成为千村植保的营运中心,而没有经销商加盟的地区则选择自建。这些营运中心作为骨干系统,负责管理、配送货、在乡镇发展加盟商等任务,总部负责整体调控,营运中心下设的连锁店开展零售经营。
目前千村植保全国30个营运中心中,三分之二左右都是与当地经销商合作的加盟形式。当地优势渠道的加入大幅度避免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形成了切入陌生市场的极佳方式。
如今每家营运中心都兼为配货中心,通过总部提供的电子平台订货,近1,000家供货商的货物能够直接配送到运营中心,然后下达每个店铺。由于千村植保目前还处于模式植入的过程中,总部收入主要来自进货差价和一部分订单农业业务。
在世界范围内,农资连锁形式目前只在中国出现,欧美国家多沿用农场制,会有专门的农业管理公司负责打理农田,而日本使用农协制,进行合作分工。毕竟农村市场还存在很多不正规之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假货泛滥,日用品的“山寨”现象比农资产品更严重。
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充分开垦。2004年政府做了万村千乡工程,鼓励利用连锁形式将商品带到农村去,虽然投入了千亿元以上,但健康的渠道还没有出现。“目前在农村,很多农民一年7,000元消费有4,000元用于购买农资。我们希望农民认同千村植保的品牌之后,慢慢介入日用品超市等领域。”
我国农资流通企业信任缺失现状 篇7
总体而言, 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的现状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变化, 在农资经营信任缺失方面严重。
(一) 原有“主渠道”在信任影响力方面日渐衰弱。
由于历史原因, 农资流通企业长期处于国家的行政保护下, 没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产权主体结构比较单一, 人才流失严重, 经营机制和市场观念落后, 低水平重复的组织结构, 使整体竞争力低下。全国农资流通渠道放开后,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活动已不是传统的“采购加供应”, 国有主渠道“一手遮天”、“包揽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各种经营体制 (尤其是民营和个体企业) 异军突起, 农资市场出现了经营渠道纷杂, 农资公司、农业“三站”、个体经营同台唱戏的局面。面对汹涌而至的竞争大潮, 国有“主渠道”的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淡薄, 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上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 致使企业销售利润低、亏损严重、过期产品积压、债务缠身、应收账款高、不良资产多、各项开支居高不下、冗员多、社会负担重, 甚至有些地方的主渠道名存实亡, 形同虚设。在农资经营渠道逐渐萎缩的情况下, 原有“主渠道”的品牌形象、信任形象惨遭重创。
(二) 恶性竞争, 为信任缺失推波助澜。
由于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就能取得代理经营权, 经营单位在进货时更倾向于多多益善, 同种类型、同等功能的产品一概来者不拒, 一家经销商甚至能代理几十种品牌。经营者对此无本买卖乐此不疲, 生产企业往往破罐子破摔, 反正卖货才是硬道理。经营单位虽然以赊 (代) 销的方式避免了巨额运转资金的投入, 减少了经营风险, 但假冒产品仍然乘虚而入, 以致毁了声誉, 砸了牌子。
(三) 部分生产主体信任缺失。
一些农资生产企业规模小、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 无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在生产经营理念落后、道德水准沦丧的条件下, 有的短斤少两, 克扣消费者;有的故意把不合格产品推向市场;有的为了销售故意“标新立异”, 将复混肥改称为“腐殖酸二铵”, 造成名称上的混乱;有的将复混肥中的腐殖酸、氨基酸等微量元素也计算在总养分之中;有的故意将复混肥的总养分标高;有的产品在包装上不标注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中文汉字说明书;有的伪造、涂改产品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和有关质量标志;有的伪造批准文号和合格证;有的故意夸大使用效果、使用范围等;有的将还在试验和审查中的产品进行不实的宣传;有的混淆关键性概念、打擦边球、钻管理上的空子等。
(四) 农资经营人员素质较低, 农民防范意识差。
农资经营人的用人管理不严, 不少经营人员对自己经销的农资不懂, 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对农民进行误导;售后服务差。另外, 农民对不同地膜、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运用, 主要是凭经验、靠感觉, 有的甚至是道听途说, 而对相关的科技知识掌握得很少, 在购买农资时常常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加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的这些弱点, 农民很容易上当。
(五) 监督主体信任缺失。
农贸监督职能划分存在弊端, 影响监管效能。目前, 对农资监管包括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农业部门是农资的行业主管部门, 兼有执法权;质检部门负责生产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商品质量监管。这样的职责划分看似明确, 实际上存在很多弊端, 很容易造成执法过程的“中断”。无论是农业部门, 还是工商、质检部门, 受执法领域的限制, 都不能将查处的案件一追到底, 往往贻误最佳办案时机。在基层, 这样的职责划分是造成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不利的根本原因。
(六) 拖欠违约。
大部分企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情况。贷款的严重拖欠, 导致一些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造成企业间货款相互拖欠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市场竞争激烈, 许多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 被迫先发货后催款, 由此造成大量拖欠;三是缺乏正确的营销机制;四是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 不履行销货合同, 恶意拖欠。
二、“诚信农资”的营销对策
(一) 以改制为突破, 建立诚信农资流通组织。
我国重点农资流通企业, 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有着完整的网络和模式, 即按省、市、县、乡设置经营机构, 层层计划分配资源, 随着农资市场的逐步放开, 经营主体多样化, 假冒伪劣农资开始充斥市场。究其原因, 在于农资产品价值低而份量重, 加上其化学特性, 使得农资产品的流通与保存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低, 非专业流通企业往往亏损经营, 制假售假便成为他们减少亏损的惯例。四川省农资集团为了培育货源基地, 除了巩固和发展农资商品的总代理、总经销, 还采取收购、租赁、参股等方式, 低成本发展化工实业。安徽省农资公司整个架构设置打破省、市、县、乡四级传统模式, 按照经济区域、物资流向和现代企业理念, 下设控股公司, 实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山东省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营销上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广泛联合、规模发展”的市场战略, 活力重现。
(二) 以服务为核心, 塑造诚信农资经营品牌。
建立自己独立的经营销售品牌, 拥有自己的商标、包装、服务等方面的形象标识以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一个重要模式。然而, 我国的农资流通企业却很少有自己的商标, 企业名称大多是地名加公司, 谈不上什么品牌识别。事实上, 我国农资流通企业有良好的销售网络和信誉基础。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产, 发展自己的品牌, 应该是大有作为的。经营品牌的良好信誉也有利于提高品牌忠诚度, 促进农资销售。眼下已有一些企业在尝试以经营品牌为核心的农资连锁经营, 导入形象识别系统, 规范经营模式, 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 以连锁为纽带, 建设诚信农资流通网络。
农资连锁, 实际上是对传统供销合作社经销网络的再整理, 对有信誉和经济基础的网点, 使其成为基层“加盟店”, 网络延伸至乡镇村。这些加盟店与总公司对接的桥梁叫直营店或配送中心。连锁对于农资公司来说, 不仅仅是重拾旧河山, 更是寻求利益再分配, 在掌握直营店与加盟店的比例中, 把握赢利与服务的和谐关系。在实践来看, 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的组建模式, 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组建形式各异、有效连锁模式包括:
1、大型农资企业拉动型。
以有诚信的大型农资经营企业为依托, 通过物流配送等规范化服务, 实行农资连锁经营。四川新朝阳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是成都新朝阳集团旗下的一家大型农资连锁经营企业, 国内五千多家连锁加盟店覆盖了川渝农村广大区域。公司代理了多家国内外优秀农资生产企业的农资产品, 在川渝农资经营界率先提出“本店产品概无假冒伪劣、产品无效退款、有害索赔”等质量保证诚信理念, 受到农民欢迎。
2、农资生产企业直销带动型。
以品牌产品的农资生产企业为依托, 组建上下联动的连锁配送网络, 经营品牌农资产品。江苏“苏农测土配方肥料公司”除了生产“苏农牌”配方肥外, 公司还在省、市土肥站的指导下, 成立“测土、配方、生产、供配、销售”一体化的连锁供销模式, 为所辖县 (市) 生产、供应安全可靠的、适合各种土壤、各种农作物需要的配方肥料, 全面带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3、科研、推广结合型。
以科研院 (所) 和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 组建县 (市) 、乡 (镇) 、村三级放心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网, 为农民提供农资和农技的全方位服务。
4、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导向型。
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 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龙头企业根据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用的农资来源、质量标准、药物成分、重金属残留等提出统一技术要求, 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连锁经营模式。
(四) 以资本运营
为利器, 打造诚信农资联合舰队。农资流通要转变观念, 需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大胆创新, 狠抓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 清理盘活各种资产,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通过收购、改组、兼并等方式在系统内建立不同方式的联合合作形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行产权多元化, 形成具有现代营销管理水平和高度文化内涵的特大型农资连锁流通和生产企业集团。并充分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供销联盟, 成为利益共同体,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生产企业利用流通企业销售网络、渠道、仓库, 流通企业利用生产企业资金、品牌, 在联盟中盘活各种资产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基于信任的经销商评判与选择
选择经销商要全面评估, 从经销商的发展意识和经营理念、产品质量达标程度、合作意愿、在同业中的信誉度、销货保证承诺、管理能力、企业实力、行销意识、市场能力、口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估, 并制定不同对策。根据市场战略理论, 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 对通用电气公司进行改进, 总结出具有独特特色的农资流通企业经销商评估指标体系, 同时建立依据合作引力和业务实力为坐标的策略选择图。 (表1、图1)
策略选择:
第一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前景好, 企业实力雄厚。应采用力保优势战略, 集中资金, 鼎力支持, 实现高质量。
第二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前景好, 企业实力中等。应采用发展战略, 甘冒风险, 从长远出发, 在重视收益的同时, 采取积极支持政策。
第三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前景很好, 但目前企业实力较弱。应采取扶持战略, 以帮助其发展壮大为目标。为追求长期、长远收益, 应该适当提高当前投入支持量, 虽然眼前收益较低, 但可以迅速提高其企业实力。
第四象限区的经销商:该企业实力雄厚, 合作前景一般, 应采取维持现有市场地位的战略, 注意抓住市场机会, 维持与扩大收益性。
第五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引力与企业实力均属一般。应采取稳定平衡战略, 重视确保收益和风险性较小的投资。
第六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引力一般, 企业实力较弱。应采取有选择的投入策略, 而且将投资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第七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引力较小, 企业能力很强。应采取收获战略, 及以实现企业收入最大化为目标, 以便将由此经销商所获收益转到有前途的经销商上去。对这类经销商应尽可能减少投入, 除非有希望进一步提高其合作引力。
第八象限区的经销商:没有合作前景, 企业实力一般。应停止投入, 力争短期内收回目标收益, 为淘汰该客户做好准备。
第九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引力和企业实力均很小, 应坚决采取淘汰策略。要以回收资金、减少损失为目标, 果断的加以淘汰, 将剩余资源投入到其他经销商上去。
综观上述各象限经销商的特点, 企业应将发展重点放在第一、第二、第四象限中去, 采用积极发展战略, 重点投入, 重点经营;而对于市场引力弱的第六、第八、第九象限, 应采取收缩退却策略;对第三、第五、第七象限, 可采取维持策略。
四、结论
我国农资物流企业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有着完整的网络和稳定的模式, 按省、市、县、乡设置经营机构, 层层计划分配货源。随着农资市场的逐步放开, 经营主体多样化, 假冒伪劣农资开始充斥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供销社系统的网络、人员资源, 发挥农资流通企业的运输、仓储以及资金优势, 建立新的流通秩序, 使农资流通企业重新回到农资流通主渠道上, 成为业内共识。农资流通企业通过改制与市场环境相对接,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自有的网络, 形成稳定的利润链条。农资流通企业是“渠”, 上有水源, 下有水田。新的农资流通业态努力建立自营水源地, 通过品牌、资金的运作, 掌握品牌产品, 通过品牌产品的经营, 打造农资流通企业的经营品牌, 这是中国农资流通企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连会仁, 王耀球.农资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5.1.
[2]薛秀娟.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减少假劣种子案件[J].中国种业, 2006.7.
甘肃省农资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8
目前, 甘肃省农资企业已进入转型变革时期, 农资龙头企业具备产品、渠道、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 应紧密结合省情, 准确把握机遇,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优势, 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借互联网东风, 优化供应链, 降低流通成本, 从销售商转型综合服务商, 开辟属于自己新的“蓝海”。
1 甘肃省农资企业发展现状
农资企业, 是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的企业。按照农业生产资料 (在农林牧渔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凝结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的物质生产资料, 一般情况下包括肥料、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渔机渔具等七大类) 的定义, 农资企业也可分为相应的七大类企业。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 农资产品种类逐渐增多, 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如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社区支持农业 (CSA) 、智慧农业等, 加之绿色生产的客观需要, 传统意义上农资的生产、供应、销售已不能满足新常态农资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技术支持服务已成为农资流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而农资企业的发展经营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进入“2.0”时代。
1.1 经营规模小, 结构模式单一
据中国农资网数据显示, 甘肃省农资企业共有1 365家, 涉及农药生产的有12家, 涉及化肥生产的有58家;其中专业合作社、果业合作社和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共计102家。按其经营模式可分为生产型、贸易型、服务型、经销商、政府或其他机构、植保站等六大类。由图1可知, 经销商经营模式达587家, 占总数的43%, 植保站和政府或其他机构经营模式分别是6家和18家, 分别占总数的0.4%和1.3%。以经销商为主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农资销售服务占很大比例, 由此可见, 甘肃省农资企业经营规模小、结构模式单一。
1.2 缺乏管理创新, 农资产品终端诉求发生新变化
传统的农资产品终端服务, 即供应商仅负责生产环节、经销商以赚取农资流通渠道的价差而获得盈利。但流通过程中经销商间存在价格竞争、赊销竞争, 不利于市场农资的充分配置。随着政策的鼓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资经营者到农资流通渠道的主要诉求发生变化, 其主要是实现高效经营, 包括高效的农资产品、专业的农技服务、及时的信息支持、产品销售服务等, 因而能够为土地经营者提供一系列产品及服务的平台型企业成为未来关注的焦点。甘肃省40多家农膜企业固有的竞争强、效益低, 研发投入不足, 农膜回收利用不到位等, 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同时面临着转型危机, 而平台服务型企业通过迎合产业链新需求有效凝聚客户群体, 有助于提升市场集中度, 从而增强企业经营规模效应[1,2]。
1.3 品牌宣传推广度低, 影响范围小
目前, 甘肃省整体农资企业的品牌经营与管理基本上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商标图案设计简单, 品牌宣传只停留在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现卖等阶段, 政府依靠推行“甘肃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农资放心店”评选活动、“农资交易大会”“甘肃国际农业博览会暨种子、农药、肥料展示订货会”等措施促进品牌传播, 效果不佳。大多数农资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完善的经营品牌、管理品牌的体系。农资企业在以散户为主导的农地经营背景下, 未能充分认识到农资品牌对经营效率的提升作用, 忽略农资品牌在市场中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追随度等的提升或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
1.4 行业壁垒低, 假劣产品严重影响市场环境
农资的主要消费者农民由于教育文化素质低, 并且技能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 加上农村基础设施 (道路、网络通信等) 不健全, 使得农资生产商和农民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因而部分生产商利用此种弊端为谋求利润, 进行掺假造假非法活动, 不仅使农资企业失去忠诚的客户,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资市场的正常运营。数据显示, 2015年上半年, 全省各级农牧部门检查农资市场1 058个 (次) , 检查农资经营门店7 438个 (次) , 查获种子、肥料、农药、饲料、兽药、渔机具、农机及零配件等各类假劣农资425.4 t、9 830盒 (件、瓶、袋、罐) 、229台件。假劣产品充斥消费市场, 顾客需求服务受到威胁, 如果得不到解决或是补偿, 农资企业将面临经营风险。
1.5 经营生产受农资政策影响
随着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病死猪肉等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侵袭, 农产品供给量增加的同时, 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重视。2015年, 农业部针对当前农药使用过量、农业生产安全隐患突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 制订出台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力争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一方面, 政策旨在通过“控、替、精、统”技术路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对部分企业而言, 农药、化肥等农资的零增长政策, 不仅使农资企业的销售量减少, 而且会带来流通不畅、产品积压、经营费用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因而农资企业需要提前作出理性决策, 以不断适应市场的新变化[3,4]。
2 新环境下农资企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目前, 在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的“互联网+”背景下, 农资企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甘肃省农资企业已进入转型变革时期。中央提出支持“三农”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调、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初步形成区域种子优势产业群等优势条件都为农企发展带来机遇。
2.1 惠农补贴政策为农企发展注入活力
2.1.1 优惠税收政策极大鼓舞企业运营积极性。
中央提出支持“三农”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所得税减免、增值税返还、出口退税补贴、公益性补贴、价格补贴等。对企业而言, 农资企业短期 (增值税返还、出口退税补贴、财政贷款贴息、公益性补贴、价格补贴) 产出补贴政策相当于降低了产品成本或提高了产品价格。增加长期产出的补贴政策 (所得税减免) , 如所得税减免会增加企业可分配利润, 大大加快企业投资回收率, 刺激企业扩大规模, 达到提高产量的目标, 并获得经济利润。其不仅为农资企业发展经营给予了资金支持, 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企业运营的积极性[5]。
2.1.2 各项农业补贴逐年提升为农资企业增加机会。
粮食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 以种粮面积为补贴依据的补贴方式会增加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会扩大种植面积, 增加收入, 为农资企业发展增加了机会。据数据显示, 甘肃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2006年的365.874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419.751万hm2, 增加了53.877万hm2, 平均每年增加6.73万hm2, 平均增长速度为1.7%。近年来, 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和农机补贴逐年增加, 这些条件为经营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产品的甘肃农资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企业应该抓住机遇, 加快转型步伐。
2.2 科技驱动下降低农资企业多元成本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资企业发展经营的血液,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 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 使得农业效益、竞争力难以有效提高, 从而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科技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农业精细化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分化、高端化, 企业针对农业生产需求研发的专用肥、专用药、专用工具等;新兴的“3R”技术从节水、节地、节肥、节料、节能等多方面入手, 可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可在不减少产量的情况下, 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30%、总成本降低15%~20%。与此同时, 当前农村的种植规模由于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扩大, 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劳动成本, 然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正在转向老人和妇女, 这些新变化必然要求农资产业加大农资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方式。因此, 农资企业在为农服务中, 发现新需求、提供新服务, 把为农服务提升到新水平。并努力推行“技物结合”, 使肥料、农药、农机具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新技术结合起来, 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率, 加快农资企业转型, 以适应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2.3 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源约束加强, 农业正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
2.3.1 农村融资为打造“农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平台。
近年来,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由2005年的1 008家增加到2011年的7 559家, 年均增加1 092家, 年均增长速度为39.91%。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多元化, 支农政策的不断完善, 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有效改善为搭建“农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提供了保障, 有效缓解了众多农资小微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设备更新资金短缺等问题。
2.3.2 初步形成种子优势产业群, 企业实力增强。
目前, 甘肃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优势。全省玉米种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8%, 其中杂交玉米制种、蔬菜花卉种子和脱毒种薯生产的面积分别达8.2万、1.7万、8.3万hm2。国家54家骨干种业企业, 41家已在甘肃省建立了加工中心和生产基地, 使得甘肃省种子企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 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
2.4“互联网+农资”平台为农资企业迎来发展契机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旨在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势必将成为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 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动力。
2014年, 静宁“兄弟农场”成立公司, 主营业务是帮助客户开展网络营销工作, 即利用媒体技术 (摄影、摄像等) 的视觉手段为顾客搭建产品发布平台, 并通过网站策划建设、网站推广维护、信息化管理方案策划等的实施, 最终使客户实现盈利。2015年, 公司着眼新市场发展潜力, 转型经营战略, 采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生产营销模式, 结合地方苹果特色, 集生态观光旅游、销售一体化经营发展, 完成了13.3 hm2电子商务优质静宁红富士苹果基地建设, 获得较大成功。
张掖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电子商务中心运营的电商平台2014年实现线上玉米种子销售额达到7 000多万元, 2015年实现农作物种子1亿元以上的交易额, 目前已形成了6家在线运营公司和17个玉米种子品种, 8个月累计收到900万元的种子预付款, 从而真正实现了种业的“精准产销”[6]。
上述案例是高度聚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动向的结果, 利用自身优势, 确定发展思路, 在打破传统购销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商业化运行, 不仅有效简化了农资购销的程序, 而且实现了农技服务体系的标准化。
3 甘肃省农资企业的战略选择
3.1 实施“差异化战略”, 逐步细分市场
3.1.1 实施地区差异化战略营销定位客户。
实施地区差异化战略有利于农资企业建立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进入障碍、增强农资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甘肃省14个市 (州) 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 是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 河西走廊主打灌溉农业;定西打造园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天水立足林果产业优势推进精准扶贫;张掖建成省级种子质检中心;庆阳市发展瓜菜生产、苗林培育产业;陇南徽县旱地辣椒种植形成规模。因为各种农产品生产所需的肥料、农业、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各不相同, 因而农资企业根据各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实施产业化战略, 建立各地区“农资企业+龙头产业”定向营销, 不断取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依托龙头产业拓宽市场、推销品牌,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实现双赢[7,8,9]。
3.1.2 搭建省县局域网络平台实现标准化经营。
所谓局域网络平台是省级农资企业在个县区设立县域公司, 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的管理模式。实现省县网络对接, 省公司的农资可以直接运送到县级市场, 有利于净化农资市场, 使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节省各级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成本;有利于减少经营环节, 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有利于基层销售人员节省时间和精力开展技术服务, 提升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专业大户提供侧土配方服务度;有利于零散的网络得到整合, 提升供销社农资市场占有率。
3.2 实施“自助套餐”战略, 增加消费者选择权
所谓“自助套餐”定向战略, 是指农业生产中“需要什么生产资料, 就生产什么”, 企业以需求量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 此战略打破了以往“套餐”模式, 其核心在于农资企业不仅要非常熟悉行业行情, 且要有足够的实地调查分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农资产品 (化肥、农药等) 品种应有尽有,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搭配选择。甘肃农资企业要实行“自助套餐”供应迫在眉睫, 要使农民降本增产, 服务到点, 节能减排, 提高化肥利用率。结合决策合理布局上下游产品链。如复合肥营销, 需要做好下游的经营、生产、服务工作, 保证规模、区域、品种和产品在结构上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3 实施“蓝海战略”经营, 提升用户体验
“蓝海”是相对于红海而言的。所谓“蓝海战略”是指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 超越竞争的思想范围, 开创新的市场需求,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而“红海战略”则是指在现有的市场空间中竞争, 是在价格中或者在推销中作降价竞争, 以争取效率, 但增加销售成本或是减少了利润。未来的农资市场必须将服务放在第一位, 即注重用户体验。目前, 甘肃农资企业营销通过“农资生产企业—各级经销商—零售商店”等诸多环节, 消费者获得的产品不仅价格高, 且不符合消费者意愿的情况往往出现。因农资企业市场集中度低, 未来整合空间大, 只有增加用户体验, 才能开创新的“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 彻底甩脱竞争。
3.4 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农资企业品牌提升力度
在激烈的农资市场竞争中, 农资品牌在扩大市场需求、获取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突出, 品牌已成为当今农资企业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的追求。因而加强农资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有利于农资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农资品牌, 不仅仅是“容貌”新, 且包含质量创新、服务创新、广告创新、公关创新、文化定位创新、形象创新等诸多方面。施可丰品牌牵手《乡村爱情7》植入营销;史丹利品牌借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的强势广告提升形象;金正大携手央视“寻找最美村官”正能量营销;“兄弟农场”拍摄MV宣传静宁苹果, 不足1个月创下转发140万次的纪录。总之, 农资企业品牌建设可以集中资源, 发挥优势, 增强市场竞争力[10,11,12]。
3.5 实施“互联网+云平台”战略, 加快转型升级速度
打造“互联网+农资”物流平台, 是互联网时代必走之径。甘肃农资企业应该抓住机会整合资源, 搭建健全的“互联网+农资”综合服务云平台, 从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方面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对等、农资生产商和农户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来实现精确农业。2013年8月成立的天辰云农场, 成立不足9个月中云农场电商平台的化肥销售额分别达到阿里巴巴的658.9倍、京东商城的446.55倍, 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网上农资商城。云平台营销的优势在于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营销精确度、客户满意度, 从而解决了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3.6 实施“制度创新战略”, 建立健全农资流通市场制度
3.6.1“制度创新”有利于农资企业良好运营。
企业制度创新, 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不断规范设计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制度, 提升企业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的一种创新活动。目前, 甘肃省农资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打破创新瓶颈,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限制, 一是受限于创新条件不足, 如创新基础条件差、力量不足、创新人才短缺等;二是受限于动力不足, 农资企业缺乏创新热情, 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性较强。因此, 农资企业应从制度创新角度着手, 紧密结合经济转型充分协调各类要素深化企业改革。
3.6.2“制度创新”有利于政府加强市场监管。
政府是制度创新环境建设主体, 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政府完善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农资企业提高竞争水平, 打造充分、有序的竞争环境, 强化竞争对创新的压力和推动力。严格的市场准入水品是培育有技术集成和产业链领导能力的大型农资企业, 发展生产性中小企业的摇篮, 是保障农资企业健康运营的关键。由于农资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网点零售化, 经营品种多样化的格局使得农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因而政府应完善保障农资打假工作有利进行的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制度, 全面推进农资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体系的建设, 从而为农资市场环境提供绿色可持续的创新运营环境。
4 结语
农业规模经济的成熟,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服务提出了特定要求:一是生产资料须是无污染、清洁、环境友好型和健康安全的, 特别是化学农药、化肥、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二是生产资料须是高效低耗的原材料, 如高效、高抗、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高效低耗农机具等;三是生产资料须能重复利用或容易回收利用, 以减轻环境承载力。
农资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良好经营的通行证。农资企业参与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各个环节, 若不能从源头防止、严控生产环节, 必将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 因而应大力推进农资企业安全化和标准化生产, 并使其成为农业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 而农资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必需品, 其质量安全更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 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投入必需品的农资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甘肃省农资企业的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产品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针对甘肃省农资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结构模式单一、品牌宣传推广度低、融资困难、农资市场监管不严等问题, 提出细化市场的“差异化战略”、提升用户体验的“蓝海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互联网+云平台”战略、提升农资企业品牌的“品牌战略”、农资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战略, 为甘肃省农资企业摆脱经营发展困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资企业,“互联网+”,经营模式,战略选择,发展对策,甘肃省
参考文献
[1]郑敏.牵手专业合作社农资企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标[J].中国合作经济, 2013 (6) :55-56.
[2]许锋.认清市场转变农资企业发展方式:当前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J].中国合作经济, 2015 (4) :55-56.
[3]钱韧.关于农资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问题探讨[J].乡镇经济, 2007 (5) :61-64.
[4]诸建立.新常态下农资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 2015 (8) :37-38.
[5]石福刚.人口发展对甘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3.
[6]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 2013 (3) :109-111.
[7]任保才, 马新明.农资电商平台发展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11) :198-202.
[8]张利霞.我国农资企业发展网络营销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13 (4) :83-85, 89.
[9]王建军, 吴海民.“蓝海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5) :88-95.
[10]韩建飞.实践“互联网+农资”的云农场[J].中国工业评论, 2016 (1) :80-85.
[11]袁中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1.
农资企业 篇9
作为农资经营主体之一的农资企业对当地农业经济的促进、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推动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目前农资企业素质良莠不齐, 农资企业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比较混乱, 没有相关理论体系进行系统论证, 过分追求短期利润和推广速度, 导致科技转化效率低下, 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
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 主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 员工700多人, 年销售规模约90亿元。公司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了明确公司未来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战略, 本文运用SWOT定量分析方法, 对该公司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角色进行综合分析, 明确企业定位、制定相应发展战略, 从而降低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风险并提高企业农业科技转化效率。
一、SWOT分析模型的确定
SWOT分析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 通过调查的形式挖掘与研究对象发展相关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从而根据找出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回避的因素, 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传统的SWOT分析都是以调查者的定性分析为主, 分析过程也比较简便、缺乏系统性, 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比较随意, 科学性和精确性不够。SWOT定量分析模型是一种以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它是在归纳客观现实中SWOT各要素,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根据SWOT要素的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权重分配和定量评价, 在极坐标体系中, 通过计算战略力度确定战略强度,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描述企业竞争态势, 从而制定对应的战术策略, 最终为企业竞争战略确定和实施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选择。
二、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因素定性分析
(一) 内部因素优势分析
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 以总部浙江为中心, 在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湖南、陕西、辽宁、上海等地区设立十余家省级区域公司、200多个直营配送中心和5000多家各类型农资连锁经营网点, 形成了一个可控、高效的经营网络。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 惠多利公司加快转型升级, 围绕农资供应进一步强化农化服务、信息咨询、管理培训等配套服务, 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平台和快速通道。公司与浙江大学、各省级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帮助农民提高化肥使用率、降低成本;组织经销商及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推广。公司开通了免费农技服务热线,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解答有关农资商品使用、病虫害防治等问题, 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
2006年, “惠多利”被评为“中国农资行业最具价值品牌”。企业在农技推广中操作灵活, 因新产品、新技术带来的效益回报而能全力以赴、应用各类推广手段进行推广, 有效避免了政府主导的僵化模式, 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生命力和效率。
(二) 内部因素劣势分析
第一, 相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面临着, 推广网络不健全, 区域差别较大, 在网络成熟、知名度高的区域, 农业科技推广较为顺利, 新产品、新技术能得到很好的推广, 但是在销售网络较差的地区, 企业公信力较低, 推广难度加大。
第二, 企业自负盈亏的性质也决定了在农业科技推广中, 企业在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 不可能长期无偿地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企业有其追逐利润回报的时效性, 很难长期投入。
第三, 目前国内的农资企业, 大多数规模较小, 无自身的科研实力, 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掌握在政府科研单位手里, 企业很难第一时间拿到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推广。目前的农技推广还是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在农技推广中只占较为次要的地位。
(三) 外部因素机遇分析
随着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渐摆脱了以往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 也越来越向着多元化发展。现在中国除了政府主导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外, 还有以农业技术协会、农资供销社、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农业科技企业等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多元化的推广模式也给农资企业在农业推广中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此外, 政府农技推广体系正在经历改制的阵痛, 乡镇级基层网点遭到很大破坏, 基本失去了农技推广的职能, 而农资公司凭借其健全的销售网络使之能在农技推广中起到很好的基层带动作用。并且, 国家也逐步加大对大型农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以增强其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自身优势。
(四) 外部因素威胁分析
当前, 国家将绝大部分的资金和科研力量投入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农资企业的科技推广多为自发性的, 得到的外部支持有限。并且, 科研机构也越来越倾向于自己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 极大地压缩了农资公司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生存空间。另外, 农资企业无很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长期的政府及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推广, 使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和农技推广对象对农资企业在农技推广中发挥多大的作用, 持观望和怀疑态度, 传统观念的“无商不奸”也使这一情绪得到放大 (见表1、表2) 。
三、惠多利公司在农技推广中SWOT力度
为了更好地量化在SWOT分析中各战略的强度和优势度, 本文应用战略力度来对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在农技推广中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的程度进行量化评估。某一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度等于权重平均值×评价分数, 针对各要素分别求和可得SWOT总力度。计算如下:
第i个因素的优势力度Si=权重平均值×评价分数
第j个因素的优势力度WSj=权重平均值×评价分数
第k个因素的优势力度Ok=权重平均值×评价分数
第l个因素的优势力度Tl=权重平均值×评价分数
依据其分别求和, 可得SWOT分析各要素的力度, 计算结果如下:
总优势力度
总劣势力度
总机遇力度
总威胁力度
四、利用SWOT平行四边形进行战略选择
根据计算得出的SWOT分析各要素的力度, 分别标注在坐标轴上, 并将其依次连接形成平行四边形 (见图1) 。
根据图1分别计算各象限的三角形面积, 第一象限为SO战略、第二象限为WO战略、第三象限为WT战略、第四象限为ST战略:
计算可得, 三角形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SSO战略>SWO战略>SWT战略>SST战略, 因此, 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采取的战略选择顺序为:SO战略、WO战略、ST战略, WT战略为最后战略选择。
五、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发展战略
第一, 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主要采用SO战略, 运用内部优势充分利用外部机会, 即针对当前市场上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基层农技推广站点缺失的有利机会, 运用自身健全的网络和先进的推广模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在所有影响因素中, 自身网络健全程度决定因素最大, 因此, 在开展战略时要优先考虑此因素, 重点加大自身销售网络的建设。
第二, 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在采取SO战略的同时, 也应该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大、投入无很好持续性等自身劣势, 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可行性最强的推广项目上, 并能很好地持续性投入;在推广模式上, 应根据当地市场情况灵活制定。应避免农业科技推广实行“一刀切模式”、短期推出过多项目而导致的“一哄而上”局面。
第三, 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也应该充分意识到, 其他农技推广模式给自身带来的压力及受众接受程度差等外部威胁。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并能“及旁人所不及”的推广模式, 确立自身特点, 树立市场优势, 从而在推广中得到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聂海.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大学, 2007.
[2].刘振峰, 刘阁, 陈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航运企业SWOT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 .
[4].黄溶冰, 李玉辉.基于坐标法的SWOT定量测度模型及应用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1) .
农资企业 篇10
今年48岁的刘振业, 自1979年毕业走出大学校门, 就一直在供销社工作。2009年, 市场经济促使供销社进行体制改革、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资商店零星经营已经不适宜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 必须改革供销体制, 实行农资连锁服务经营。刘振业心中萌发了创办一家农资连锁贸易公司的富民梦想。
他采取吸收民间资本入股, 用自己房产担保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形式筹资100 万元, 在县工商局等部门支持下, 于2010 年成立了正阳县振新农资贸易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300 万元。由于他在基层供销社积累了支农经验, 有农资市场地缘、人缘关系, 很快就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资农技双连锁服务网络, 发展乡镇农资连锁店40 个、农资专业村40 个、农资合作社10 个, 扶助农资专业户100 个, 形成了集经营种子、农药、化肥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司。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 200 万元、农艺师和农技师20 人, 安置下岗职工20 人, 年销售农资达3 000吨, 收入600万元。2012年, 刘振业支农成绩显著, 被选举为正阳县工商联合会常委、正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在刘振业的精心组织下, 公司又于2013 年投资600万元筹建了正阳县鲁西化工农业植保托管新型合作社, 发展社员400人。
刘振业恪守“诚信为上, 服务为本;支农为根, 富民为果”的农资连锁经营理念, 把支农服务文化贯穿整个农资连锁文化、企业文化的全过程, 为农村开辟了一条“农民无难、政府无忧、企业无险”的农资农技双连锁经营配送服务“绿色通道”。
刘振业还建立农户农资档案和农资连锁配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性化数据库, 创新了农资农技双连锁“顾问式”的服务模式, 促进了公司农资连锁配送业务发展。从2012年开始, 刘振业就做起赊销农资营销的亏本生意, 采取春季与化工集团签订购销合同团购农资, 等到夏收或秋收后, 以粮食兑现农资形式, 让贫困农户没有现金也能团购到农资, 仅“订单农资”赊销化肥一项, 公司就减少了300万元收入, 却为农民节省开支3 000万元, 确保农户增收1 500万元。
大展宏图, 成就农资连锁服务行业的辉煌
2013 年, 刘振业成功推出“化工集团+连锁农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公司通过整合合作社有利资源, 开始向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进军。
在经营管理上, 他先后组建了土壤测量、农药处方、配方施肥等服务队, 在公司开设农资咨询服务热线电话, 并组建了农资快递轻骑服务小队。目前, 该公司拥有花生专用复合肥示范基地2个, 优质粳稻复合肥示范田10个, 优质专用小麦专用复合肥推广基地4个, 托管耕地6 660多公顷, 被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誉为“种田保姆”。
如今, 与刘振业连锁合作的化工集团越来越多, 农资配送生意越做越大。目前, 该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达1 600万元的农资配送集团公司。
感恩社会, 愿将公益慈善之火燃烧燎原
刘振业常说,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 不能只求自己过得幸福美满, 让自己的付出使他人过得幸福美满, 才是最幸福的人。一个企业在市场立足,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赚亏心钱, 必须坚守‘利义兼顾, 德行并重’理念, 企业只有投入公益慈善事业, 才能持续长久地发展壮大。”
他把农资连锁服务公司作为社会化公益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率先设立免费公益咨询台, 开展了免费测土、免费配方处方、免费庄稼巡诊等10 多项公益服务项目。公司接待农民咨询累计8 000余人次, 免费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处方达6 000人次, 免费印发农资新技术明白纸8万余份, 开设农药、化肥、种子田间课堂600多场, 成功推广农资新品种、新工艺600 多项, 帮助10 万农户依靠农资农技双连锁经营和科技致富。
让农资价格降下来 篇11
在仔细审视去年农业所取得的成绩时,人们清醒认识到,增收基础并不牢固,特别是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有可能侵蚀掉支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
甘肃省提供的数据表明,2004年1~11月,甘肃的农资价格涨幅为7.4%,而2003年同期涨幅仅为1.8%,农资价格飙升到了近10年的高位。
吉林省的人大代表阿汝汗说,根据今年农资市场的形势分析,与往年相比,今年农民种植旱田平均每公顷要增加投入500元,而去年国家对旱田的各种补贴平均每公顷为352.7元,涨价与补贴相抵后,农民每公顷还要多拿出140多元。
面对农资价格持续大幅走高,不仅农民犯愁,一些生产商、经销商也表示担忧,“我们现在很矛盾,不生产的话,春耕开始后肯定会出现化肥紧缺;可真要大力生产,现在原材料价格这么高,万一国家调控农资价格,我们就会血本无归。”
看来当涨价已经形成时,用限价来约束生产商和经销商的政府干预行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阅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我们发现,“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已被赫然列入。
那“综合措施”到底指什么呢?今年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部署采取了四项措施,包括对化肥生产用电、化肥铁路运输继续实行优惠价;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建立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对尿素等化肥价格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严格控制化肥出口,暂停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
其实农资价格是把“双刃剑”。特别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价上涨的情况下,如何兼顾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既保证化肥企业正常利益,又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把化肥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价位?
最重要的就是让农资市场充分市场化,避免政府的不当干预和企业的不当获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漱兰认为,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由于粮食等基础农产品是需求弹性很低的必需品,价格反应灵敏,其上游产品农资价格变动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还进一步阐述,为了规避农资市场风险,不妨在市场条件下引入期货工具,避免农资价格的大起大落。
农资企业 篇12
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点
对比近五年 (2009-2013) 的中央一号文件, 除了2011年完全聚焦于水利建设外, 其他各年度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农业投入、稳定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业装备建设、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几个方面, 但是各年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见表1)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提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十四字工作目标, 对比此前的系列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以下六方面明显特点:
特点一:确保粮食安全仍摆在第一位置, 国家在资金、技术、物质装备等方面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支持政策持续深化, 力度不断增强。2004年以来,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 但在城镇化背景下, 虽然农业生产增长快, 但消费需求增长更快, 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状态。如果不能实现农业的更快发展, 就难以支撑城镇化, 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件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特点二:首次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城镇化背景下, 农村的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2012年全国农民工达到2.6亿, 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 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文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 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特点三:“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作为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手段, 被提高到显著位置。从历史和世界范围来看, 基本没哪个区域、哪个历史阶段的农业不搞家庭经营, 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不管农业经营体制如何创新, 真正经营主体还是农户。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 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因此文件指出:“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 发展专家大院、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 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通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把一家一户做不了、做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做好, 帮助农户降低风险, 提高效益, 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
特点四:首次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 (林地、草原) 准入和监管制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的同时, 首次提出“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 (林地、草原) 准入和监管制度”, 规范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经营行为。这和近年一些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导致的“非农化”和“非粮化”问题有关。实际上, 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 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 应当主要从事产前、产后服务和“四荒”资源开发。中央现在仍坚持这一政策, 这为农业龙头企业如何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特点五:首次明确提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1年底达到11.1万家, 平均销售收入才5000多万元, 即使中粮、中储粮等国有粮油巨头和国际四大粮商 (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 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2年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提出, 将力争用3到5年时间, 培育1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重点行业领军企业。2012年3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10号) 和2013年1月由12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两个重要文件, 都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此次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手段加以论述, 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将是重大利好。
特点六: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并首次提出要提升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对于农村土地确权, 此前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有相关表述, 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 并限定用5年时间完成相关工作。文件指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这将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又一次“土改”。以往农民无产权、无财产性收入, 在土地确权之后, 农民的收入将从以前的单一种植收入向土地分红、种植收入、租房收入、打工收入等多元化结构转变, 并且可以与金融资本融合产生更大的效益。
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资市场的影响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增强对新型农业主体利益保障, 稳定了农业经营者信心, 有助于促进农资市场需求总量的稳定增长。中央一号文件集中解决了农业经营者四个方面的问题, 对保障其经营积极性, 提高收入水平意义重大。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这对农资市场构成明显利好,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为农资需求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对新型农业主体的利益保障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土地确权让农业经营者消除了一块心病, 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 让土地流转变得更为顺畅。过去农民承包的土地由于存在地块面积不准, 产权不明晰等诸多问题, 在将土地经营权出租后往往容易引起产权纠纷, 土地流转面临障碍。土地确权之后, 即使农民外出打工, 但只要有了土地权证, 就可以顺利地实现土地的流转和上市交易, 有利于提高农户集约化经营水平和规模效益。
二是国家明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和农业补贴两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将依法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 中央财政安排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由2004年的140多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 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新增补贴要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目的就是转变“撒芝麻盐”的补贴办法, 把补贴发到真正肯种地、能种地、会种地者手中, 更好地发挥补贴对激励粮食生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三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 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 此举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
四是国家大力构建农业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在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的同时, 培育新型经营性服务组织, 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及产品深加工和营销, 有利于减轻农业经营者负担, 并让农业经营者更多参与分享加工销售收益成为可能。
三、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资企业的影响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农资企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相关企业必须按要求加快产品研发和经营模式转型, 积极探索经营领域创新。通过对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集中梳理, 从与农资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化肥、种子、农药政策变化”、“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社会化服务”三个层面进行归纳, 理清农业政策的发展脉络, 有助于准确调整经营方向, 把握战略发展机遇。
(一) 近五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化肥、种子、农药的相关政策变化及对农资企业的影响
1.关于农资支持政策的描述。近五年, 与农资相关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于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统防统治、良种补贴、培育种子企业发展等方面 (见表2) 。但2013年首次提出了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 开展农作物制种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等相关内容。
2.农业政策对农资细分行业的影响。总体来看, 国家对农资支持政策已经从支持化肥、农药、种子产量提高到支持产品创新、施用方法改进, 致力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种子行业:国家对种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不但多年坚持良种补贴, 并且补贴范围不断扩大, 启动农作物制种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同时通过建立种业基金等方式, 支持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企业, 这对国内的种业企业将形成长期利好。
化肥、农药行业:国家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强化对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资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产品开发方面, 加强高效安全肥料农药研发, 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在产品使用上,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农药统防统治。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 安全农药和高效缓释肥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二) 近五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相关政策变化及对农资企业的影响
1.近五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经营体制的描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只是在第四项重大任务——“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第5小项, 提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在第四项重大任务——“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第3小项, 提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单独作为一个重要议题, 并将其重要性描述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在该项重大任务下, 家庭农场概念被首次提出。对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更加明确, 文件提出“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 “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 “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 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 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升到显著位置,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及支持政策更加明确。
2.对传统农资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虽然从2001年开始, 国家已经在逐步推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但从来没有像今年一样, 将其提升到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位置。可以预见,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农民组织化程度会快速提高, 农业新型经营组织会快速发展。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 明确提出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专业大户。是指承包的土地达到一定规模, 少说也有几十亩, 而且种地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二是家庭农场,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的经营形式, 家庭成员作为主要劳动力, 租地期限较长, 农业机械装备要达到一定水平。三是农民合作社, 是指农民自愿联合组成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它的主要特点是吸收入社农民, 进行规模经营。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仅农民合作社已有68万家, 龙头企业11万多家, 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 对农资企业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一方面农资企业可以得到规模化的订单, 不需再像过去一样以零散销售为主;但另一方面, 规模化农业经营者对农资质量、品牌、综合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价格的谈判能力也更强, 农资企业必须在产品选型、渠道下沉、服务创新等方面加快转型, 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三) 近五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政策变化及对农资企业的影响
1.近五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描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项重点工作——“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中, 提出“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此时还只是涉及加强财政拨款的农业公益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二项重点工作——“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 提出“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 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但当年对于如何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缺乏具体支持政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业服务单独作为一项重大任务, 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文件明确了提供农业服务的主体, 但服务方式和手段还需探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农业服务单独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出, 相比2012年强化了农业服务机制创新, 解决了服务方式和手段问题, 对农业服务的支持政策也进一步明确。比如文件提出了“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 “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 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 “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等相关政策措施。
2.对传统农资企业拓展经营领域的影响。国家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已开始提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但已经从最初的公益性农业服务逐步发展到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体系同步并进的状态, 并且在服务方式上加强创新,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 通过多种形式服务农民。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不仅是配合农资营销的需要, 更是传统农资企业拓展经营领域, 增强核心能力的必然之选。。
摘要:新世纪以来连续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为主题, 体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但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谁来种地”成为首要问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艰巨。通过对近五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集中梳理, 从与农资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化肥、种子、农药政策变化”、“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社会化服务”三个层面进行归纳, 理清农业政策的发展脉络, 帮助农资企业在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 准确调整经营方向, 把握战略发展机遇。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农资企业,政策,经营体制,社会化服务,战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风田.一号文件为何聚焦农业经营体制.北京:中国老区建设, 2013 (02)
[2]范芝.深化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思考——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北京:中国农垦, 2013
[3]民生证券农业研究报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点评.北京:民生证券, 2013
[4]海通证券农林牧渔行业研究报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点评:现代化和规模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上海:海通证券, 2013
[5]楼栋, 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北京:改革, 2013 (02)
[6]邓辉.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亟需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北京:农业经济, 2013 (01)
[7]刘卫柏.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展望.辽宁:财经问题研究, 2012 (02)
[8]熊晓轶, 赵向阁.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经验研究.北京:世界农业, 2013 (01)
[9]姚凤阁, 栾家琦.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3 (01)
[10]芮正茂.从地域性发展看农业科技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广东:科技管理研究, 2013 (02)
[11]滕卫双.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问题探析.辽宁:农业经济, 201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