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质量安全(精选12篇)
农资质量安全 篇1
2010年3月12日下午,山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山西省质监局局长王正喜对2010年第1季度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进行通报。此次共抽查了3大类13种247批次产品,产品实物质量平均合格率84.6%。其中,食品类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93.4%,农资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71.1%,其他类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78.8%。
食品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此次抽查,山西省质监局重点对熟肉制品、白酒、小麦粉、乳制品、食醋5类食品进行了监督抽查。抽查发现,食品类产品实物质量平均合格率为93.4%,其中熟肉制品实物质量合格率100%,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马上进入春耕季节,山西省质监局严格监控农资产品,打击假冒伪劣。本次共对化肥、农药、农膜3种45批次农资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71.1%。其中,化肥合格率为46.6%,农药合格率为73.3%,农膜合格率为93%。
据了解,山西主要生产氮肥类化肥产品,如尿素、碳铵等,这类产品合格率高,农民可以放心使用。但磷肥和复合肥生产能力不足,基本由外省流入,产品很难把关。此次抽查的15批次化肥中,有8批次化肥不合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养分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据调查,这8批次化肥均为省外流入的复合肥和磷肥。
农药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成分和水分含量不符合标准。抽查中发现,有4批次农药不合格。
王正喜局长指出,山西省第1季度质量抽查反映出山西产品质量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产品质量合格率稳中有升,尤其是食品类产品基本可以放心食用。由于很大一部分农资产品由其他省份流入,很难从源头上把关,今后须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联系合作,加大市场监控和打假力度,确保农资产品质量。
王正喜局长强调,针对此次监督抽查反映出的问题,山西省质监局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本着“扶优扶强、打假治劣、引导消费”的原则,加大监管力度,严把质量关,认真做好产品后处理工作。今后,山西省质监局将继续突出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监督抽查,把民众最关心的食品作为抽查重点,加大对农资、建材等产品的抽查力度,促进全省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新闻发布会由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拉英主持。
农资质量安全 篇2
2、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合力。将小农资整规工作列入各乡镇、街道农技站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对目标责任进行再细化、再量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完善并落实工作制度,落实人员、经费等,保障小农资整规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细化工作分工,强化牵头指导作用,着力构建“县(市)统筹协调、乡镇为主负责、村居属地管理、业主责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并根据目标管理开展经常性督查。(6月中旬)
二、狠抓落实,做好平衡推进
1、摸清小农资行业动态情况,落实分类整规措施。牵头单位和协助部门要在去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小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动态变化情况,全面、准确掌握底数、分布及基本质量安全状况,建立并完善监管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认真梳理排摸情况,按照整合提升类、整改规范类、关停取缔类等进行分类,制定相应整规措施,确保整规工作有的放矢。(7月上旬)
2、修订完善规范标准,切实抓好宣传培训。依据我局去年印发的农资店建设规范标准,结合实际进行修订,形成本行政区域内应统一执行的规范标准。乡镇、街道与农业部门共同组织开展规范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小农资业主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把关技能(分期分批至1月底)。
3、加强基层指导,抓好平衡推进。要注重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针对整规成果可能出现的反弹,要“抓反复,反复抓”确保整规成果,要在认真总“小农资”整规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尤其是针对“小农资”整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松动,继续抓好面上工作平衡,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10月底)。
三、把握工作节奏,确保整规工作完成1、依据年度目标,制订评价标准。根据年度目标,我局将制定2012年小农资整规工作评价标准。并报市“十小”办汇总后实施。(7月底前)
2、针对突出问题,研究指导意见。农业局和各协助部门应加强调研,对小农资整规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行业政策、工作机制等方面研究解决办法,形成指导意见,确保整规工作顺利开展。
3、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整规氛围。加强小农资整规宣传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反映小农资整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发动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整规工作,为整规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依据评价标准,组织检查评价。我局将对各乡镇(街道)小农资整规工作进行检查评价。(10月底前)
5、加强工作督查,巩固整规成果。
按市“十小”办开展整规“回头看”活动的要求,对照“小农资”整规标准要求,开展查漏补缺,消除肓点、肓区,并进一步完善部门乡镇(街道)联动和定期联系工作机制,积极做好市“十小”办牵头组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督查,防止反弹、回潮,进一步巩固整规成果(12月)。
农资电商如何破冰 篇3
一亩田农产品电商平台经媒体报道之后,再度引发业界对农产品市场商业空间的想象。但是一亩田随后的数据造假和裁员风波却让人大跌眼镜。一亩田的风波,折射出农资电商在迎合农业互联网大趋势的前提下,也有不少基于行业特性的难点。
尽管2015年农资电商变得非常火爆,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阻碍着农资电商的发展,农资电商虽然是趋势,但还未到来。
“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
“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已经成为农资电商奔跑过程中的绊脚石。
农药和化肥这类产品还有其特殊性。化肥的重量相对较大,最小的包装也是几十斤,一些大户购买都是以吨为单位,这样的重量通过物流来转运,不仅配送难度大,从成本角度考虑,也是比较高的。
从安全角度考虑,农药和化肥属于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特殊商品,农药和其他产品混装,有可能造成泄漏污染;化肥遇到高温或者火源,则有可能发生爆炸。
物流难,运输难,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资电商的发展。
一方面是物流服务体系尚未普遍下沉到乡镇(当然也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覆盖到了,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覆盖率相当低),另一方面是中国农村物流,特别是基于电商的物流需求却在持续增加,可以说,农村的物流需求和供给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都在布局农村电商,阿里推出了农村淘宝,为了服务农民创新农业,让农村变得更美好,阿里计划在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相比之下,京东采取了“三箭齐发”策略,一是建立县级服务中心,二是打造“京东帮”服务店,三是招募乡村推广员。应该说,从趋势上看,农村电商物流体系会逐渐完善,但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绕不开的赊销问题
赊销问题,是农村电商的第二个难题。然而在农资行业,赊销已经不是潜规则抑或个别厂商因为力量对比而产生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明规则。赊销已经成为农药、化肥行业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农资行业的赊销首先是从农民开始的。
看似已经约定俗成的赊销,却成了农资电商的一个障碍。这是因为农资行业在电商化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支付宝、网银还是微信支付,都彻底打破了农民已经习惯了的支付方式,那就是先使用后付款。
弄清楚赊销对电商的影响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为什么农民要向零售商赊销。
这并非是农民没信誉或者负担不起,而是作为消费者,农民在购买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产品时存在很多痛点,为了规避风险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无奈之下的集体行为。
这些痛点分别是:1.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缺乏必要的农技知识导致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泛滥。2.一些来路不明、打着滞销旗号的农资商坑害农民。3.部分产品因为缺乏必要服务,不能对症下药,因此使用过之后没有效果,或者适得其反。
所以从本质上分析,赊销的最大原因是缺乏信任,产品缺乏信用体系,各种坑农、害农现象不断发生。
相对于普通农户,其实更令农资电商头疼的是大户的赊销问题。大户意味着购买量远远大于单个农户,对于大户农资电商确实爱恨交织。一方面大户购买量大,另一方面大户要扩大租地规模,购买农机具,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的信贷环境不好,只有将这部分资金压力转移给农资商。
目前,农资电商在大户上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比电商提供的价格优惠,大户更看重的是能否赊销缓解其资金压力。现在大户直接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产品,不再赊销,相当于绕过了零售商和经销商。赊销显然不符合农资电商的发展初衷,但不赊销就无法赢得大户的青睐。
赊账等死,不赊账找死,这反映了农资电商的两难境地。
亟待解决的农资电商服务
农资电商,看似是线上的问题,实际上是线下的问题;看似是商品问题,实际上是服务的问题;看似是上游的问题,厂家的事情,实际上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这一切,都是因为服务是农资电商绕不开的一个问题。
农民买农药或者化肥,实际上是在服务的基础上去买产品。这就如同我们看病,首先要挂号,请专家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传统农资的专业化服务,主要是通过经销商或者零售商来完成的。
农业技术服务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农作物像人一样,有很多疑难杂症,很多情况下,即使许多经验丰富的农技师,也很难在现场就给出结论,往往看到症状之后,回去查阅资料才能下结论,告诉农民应该打什么药,以及怎样用药。
此外,很多农作物病虫害需要群防群治,否则,一个地方的害虫没有杀灭,则会卷土重来。由此可见农技服务的复杂程度。
农资电商,难就难在线下的问题。福建一家农资企业负责人曾经表示:“公司没有做电商,主要是看准了今后做电商肯定离不开线下平台,我们就打算做这样的线下平台。”这家企业显然看透了未来农资电商的发展趋势中服务的重要性。
农资电商的服务,从本质上讲是碎片化、个性化的,所以就目前来讲,电商只有在解决买产品难题的同时提供服务保障,才能扫清发展的障碍。
电商专家下乡,如何从“运动式”到“常态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零售商、专家、厂家三者形成合力,因为从本质上讲,农民需要的不是农药,而是高产、优质的产品。
价格透明后,难以平衡的利益格局
价格也是阻碍农资电商的一大因素。
从渠道结构上看,经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中转商就是二批,甚至还有三批。
很长时间以来,本土企业在产品品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不落下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间渠道的多层级结构。二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跨国公司搞不清楚的一个概念。
一旦农资电商成为大势所趋,农民习惯了从网上购物,以往商家和农民信息不对称的时代也就结束了。农民在网上一找,就能比较出各家产品价格的高低。
价格透明之后,二批的生存空间就有限了,无利可图;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本来经销商下面还可以有二批,那么现在不仅二批将成为历史,连经销商的利润空间都受到威胁,所以经销商必须提升服务能力和营销能力。价格背后原有的利益关系也将被打破。
相对其他行业,农资电商和传统渠道的磨合时间将更长一些。农资电商所要做的,不是干掉线下渠道,而是双方实现融合。对厂家或者平台商来说,要做的就是考虑好利益分配模式,笔者一再强调,O2O的核心就是按照归属地分配订单,进行本地化服务。那么,当农民或者大户通过电商渠道购买商品,谁来做服务就成为一个问题。
未来电商O2O模式真正形成之后,应该是这样一种态势:农民或者大户从网上下单,系统将按照IP找到最近的农资零售商为其提供服务。当然,在业绩上,提供服务的零售商也要参与分配。
不过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背后还有一个信息流、资金流、一整套系统的构建和打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厂家也可能会面临传统经销商和一些零售商的抵触,因为农资厂商要做O2O就必须在信息系统上知道经销商、零售商的库存,而这可能导致一些零售商的抵触,因为一旦厂家知道经销商的库存情况就会压货,这显然是经销商所不愿意看到的。
即使渠道成员(经销商、零售商)完全接受厂家O2O的理念,利益分配也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如果厂家的价格比线下低,那么必然会侵蚀一部分原有的利润,这必然会招致线下经销商、零售商的抵制。
现有的利益格局,将是农资电商发展的阻力,但这必定是一时的,因为农资电商毕竟是大势所趋。
O2O是农资电商的必由之路
基于以上对农资电商特殊性和难点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农资电商的一系列特殊性(比如对物流、服务的依赖),所以农资电商无论现在面临哪些困难,或者以什么形式来过渡,未来一定摆脱不了O2O的形式。农资产品的特殊属性使之无法彻底“去中间化”。
第二,农资电商做好O2O的关键是做好后面那个O,也就是offline,就目前而言(无论是现在的代购、地推,抑或测土配方、解决方案,或未来可能出现的服务方式,都在offline的范畴之内)。做好这个环节并非易事,需要厂家、电商平台、线下零售商、经销商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由此才能解决农资电商遇到的问题。
第三,电商尤其是O2O的核心理念就是去中间化,通过减少中间环节,使得需求和供给更加一体化,就农资行业而言,农资电商并不是干掉传统渠道,而是改造传统渠道,主要目的是修改原有渠道冗余或者低效的部分,简化从消费到需求的传导机制以及环节数量。
在农资电商O2O的大趋势面前,未来经销商和零售商的分销和零售职能将减弱,服务、物流配送的职能将加强。随着鼓励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大户的数量不断增加,那么随着单次购买量的增加和大户谈判能力的增强,未来农资厂商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产品层面,更多会延伸到服务领域。这对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农资电商O2O要求原有的组织架构做出调整。正如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指出的那样,未来传统的大的组织架构将会变成分散合作的模式。传统大叔们一定要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更加紧密地围绕自身的核心模块来展开,而将非核心模块采取众包与合作的方式,利用外部资源来做。
第五,农资电商出现之后,解决方案和定制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大,例如测土配方。测土配方就是厂家牵头,以经销商为主体,整合当地的专家资源(比如农技师等),对土质情况进行检测和调查,从而对症下药,提出产品解决方案。尽管目前测土配方的呼声很大,但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农资电商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供求一体化进程。测土配方将进一步常态化,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厂家—经销商—零售商”的传递链条就显得过长,未来组织架构上,原有多层级的结构将更加扁平化,零售商、经销商、专家资源、厂家将组成更为紧密的关联体。(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微信号:1786522379)
红盾护农确保农资消费安全 篇4
1. 宣传形成共识
铁岭市是辽宁的传统农业大市, 既是农资主销区, 也是农资监管高风险区, 做好农资监管意义重大。首先, 市工商局举行“2009红盾护农”行动启动仪式, 全市21家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联合发出农资诚信生产经营倡议书, 履行共同诚信守法经营承诺, 在经营企业和农资消费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其次,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与电视台联办“天天315”节目, 对专项治理行动跟踪报道, 让农民朋友时刻感到工商就在身边。同时, 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150场次, 真假农资鉴别讲座236次, 现场解答农民咨询2万余人次, 公布警示信息56期, 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 把有关法律法规、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农资送到田间地头, 增强农资经营者守法意识, 提高农民维权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全市形成关农、支农、护农、兴农的浓厚氛围。
2. 监管形成合力
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创新监管方式, 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红盾护农”行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形成级级有分工、人人有责任的监管责任体系。对农资市场实施全方位日常监管, 以“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为目标, 完善农资市场日常巡查, 切实维护农资消费安全。加大农资市场执法力度,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加大重点季节、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大案、要案查处力度。开展“红盾护农”以来, 化肥监测210批次、种子监测30批次、农机监测25批次, 查办涉农案件485件, 没收并销毁假化肥150吨、假种子1.5万公斤, 做到对农资经营者检查到位, 问题规范整改到位, 对违法行为处罚到位。
3. 企业形成自律
农资市场监管抓源头, 对从事农资生产经营的企业按照1户1档1簿1账建立档案, 依法审查主体资格、规范有轻微问题企业455家, 取缔无照经营76户, 清理挂靠企业35户, 责令整改128户, 全市农资经营业户有照率达100%、经济户口建立达100%、信用分类监管达100%。严格依法审查农资商品上市准入体系, 强化行业自律, 在全市1500余家农资经营户中全面实行“2账2票1卡1书”和“种子留样备查公告”制度, 督促企业建立种子生产经营档案, 实现农资商品的可追溯管理。鼓励引导规模大、信誉高的企业开展农资商品连锁经营, 先后培育30家农资经营示范店, 建立连锁经营户832家, 从源头上确保农资质量。规范农资经营者建立和完善不合格农资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度和质量承诺先行赔偿制度等, 逐步实现对农资市场的长效监管。
4. 维权形成网络
在红盾护农工作中不断创新, 努力提高农资市场监管的效能, 使农资消费维权形成网络体系。把12315申诉举报网络向农村延伸, 设立735个农村维权投诉站, 聘请320名红盾护农联络员, 全市覆盖率100%, 做到“红盾进乡村、投诉不出村”。设立农资消费纠纷“绿色通道”, 对农资纠纷做到早干预、早处置。2008年以来, 共受理投诉2300多件,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700万元, 农民申诉举报案件办结率100%, 群众满意率100%。同时, 在昌图县实行红盾护农联系卡, 在开原建立农资集中销售区, 在铁岭县推行农资购销一体化连锁经营模式。
5. 服务形成理念
经营农资商品质量承诺责任书 篇5
农资商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支持“三农”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我县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我代表本企业(门店)全体农资商品经营人员就销售农资商品的质量向农民承诺如下:
一、持照、亮照,诚信经营,守法经营,规范经营,优质服务;
二、不销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假农膜、假农机及配件,不短
斤少两,不哄抬物价;
三、经营中严把进货质量关,不销售“八无”农资商品,即无产品名
称、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产品标识或商标、无效、无保质期、无产品合格证和产品说明书的农资产品;
四、不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和国家禁用的农资产品;
五、不销售假冒他人商标、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质量标
志和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农资产品;
六、不利用广告和其它手段对农资产品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
等作虚假、欺骗性宣传和误导;
七、实行进销货登记备案制。建立“二帐二簿一卡一书”,即农资商
品进、销货台帐,农资商品进销货发票粘贴登记簿,农资商品销售信誉卡和经营农资商品质量承诺责任书。销售农资商品时做到一物一卡,有专人负责逐月如实记录帐、簿,保障农民权益,接受执法部门的检查;
八、实行进货查验制和农资留样备查制。一是严格执行农资商品进货
检验制度,把住进货质量关。二是购进农资商品,在货到5日内将购货发票复印件和农资样品登记封存备查;
九、加强对所经销的农资商品的科技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农民安全正
确使用农资;
十、积极配合支持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
上述承诺,望广大农民朋友和执法部门共同监督,如有违反,可拔打
工商部门举报电话:12315或辖区工商分局(所)举报电话:接受工商等执法部门依法从重处罚。
农资经营承诺责任人:辖区工商分局(所)
签字:负责人(签字):
电话:电话:
辖区专管员(签字):
电话:
中国农资之诸侯割据 篇6
中国农资之诸侯割据
我国地域辽阔,经纬度跨度较大,作物品种及病、虫、草害种类繁多。每年使用的化学农药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均很可观。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我国农药需求量在400亿元(产值)人民币左右。其中,杀虫剂约占50%,除草剂约占30%,杀菌剂约占15%,其它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约占5%。化肥施用量是20世纪中国粮食生产重大成就之一,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平均为46.43% ,每吨化肥科学施用可增产粮食8.84t。
农资包括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等几大类,而农药和化肥则是农资的主角。当前农资市场的现状有很多问题,比如农药种类多、乱、杂,龙蛇混杂、鱼目混珠;肥料品牌多、乱、杂,质量、含量千差万别。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兼并淘汰之势愈发显现,用“群雄并起”来形容当今中国农资现状,毫不为过。本文以农药为例,谈谈其“诸侯割据”的现状。
我国农药发展历史及现状
农药曾是我国的战略物资,1950年,滴滴涕和六六六两种农药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农药工业发展的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农药生产国,全球常规农药有效成份有近600种,我国大约生产200多种,产量约占全球的25%。
我国是一个农药生产大国,但不是生产强国,这是由我国农药工业研发现状决定的。目前我国有一南一北两个农药创制中心:(1)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由上海市农药研究所、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4个基地组成。(2)北方农药研究中心: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和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组成的国家队。
国家对农药创制工作十分重视,在“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中对农药创制工作均有重大项目支持。2006年3月25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新农药创制研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通过科技部验收。这一项目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完成了21个创制品种并取得农药临时登记,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零的突破。
从整体现状来看,我国农药工业研发现状是仿制能力较强,创制能力弱。问题症结的一个主要原因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国内没有任何农化企业能承担此项投资,独立开展农药创制研究工作。另一个原因是研发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相关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企业本身的研发人员素质不高,不可能担负起农药创制的研究工作。国内农药创制工作主要是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但结合紧密度较低,企业科研人员难以涉及核心研究工作,最终只是出钱买产品,对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帮助有限,难以建立较为独立的科研体系。
2007年国内共完成农药产量173.1万吨(按有效成分计),比2006年增长24.3%,我国因此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国。目前,我国农药企业约2600家,其中原药企业600多家,可生产原药350多种,基本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中国农药市场的企业分类
1.农药创制型
此类企业以大型跨国公司农药企业为主,如:拜耳、先正达、巴斯夫、陶氏益农、孟山都、富美实、杜邦、住友、曹达、日本农药、仙农等企业为主,此类企业因比较早介入中国农药市场,且农药化合物多为其创制,所以此类企业占国际农药市场80%以上市场份额,在中国农药市场占2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产品多为一些大产品,即将推出的小产品通过“培训渠道、拉动终端”的策略做成大产品。但因产品单价高、渠道保护不好、终端推广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终显力量不足,加上中国独特的文化,经济状况、农化企业构成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此类企业在国际上很强,但在中国农化市场上却表现一般,不过也是中国农药力量中比较重要的一路诸侯。
2.科技先导型
如沈阳化工院试验厂、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大北农)、北京颖新泰康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实验室设备先进,与国内主要农药研发机构都有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产品线品种较新,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在中国国内此类企业里,沈阳化工因技术、营销和人员的因素比不上外企,走高端路线(产品仿制跟随外企)打不过外企,走中低端路线又搞不过国内以复配制剂为主的瑞系、海系等,走产业模式又打不过田园、正邦,所以沈阳化工前途未卜。
大北农就是在北京中关村设置了一个研究所做了多抗霉素、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几个原药,做复配制剂是仗着大北农饲料、种子平台而没倒而已,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邵博士虽然战略和企业文化无人可比,可学院派人士的思维也很难跟中国国情相结合,不过最近收购邦农达、聘请产品经理走市场导向型的路子有待进一步观察,如是现款就不必观察了。其实此类企业如上海农乐是比较到位的,如蜡质芽孢杆菌、叶不卷、四氟醚唑,跟外企的合作等,所以偶觉得它才比较到位,但也困难。现在如大连瑞泽等企业也开始借力走仿制路线等等,所以在这一点上偶觉得只考虑北京的企业是不恰当的。也属有实力的一路诸侯,不过也需要调整策略方有更大发展。
3.市场导向型
如深圳诺普信集团、青岛海利尔集团、青岛瀚生药业等,这些企业产品策划贴近市场,注重市场细分,市场反应敏感,属国内制剂企业中的标杆企业。
此类企业主要是在复配制剂领域比较到位,基本上是说摸清了中国农药市场的脉咯,比较准确的用中国的技术方式适合了中国农药市场。此路诸侯也数瑞系最强,毕竟极好的市场基础,领先的战略思维,优越的地理位置,充裕的人才补充,企业系统制度的构建,雄厚的资金实力,在短时间内国内复配制剂领域无人可及,但我以为要达到30亿的目标恐非易事。在此路诸侯里海系紧跟其后,如果运作得当恐怕也是非常有机会的,特别是其运作比较成熟的技术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农药市场,不过人员素质比不上瑞系的,加上运作模式基本上是瑞系模式,所以还需创新;广东中迅可能也会有人提及,因毕竟有医药做后台,目前弃资9000余万打造湖南海特——大田作物第一品牌。这路诸侯是农药复配制剂领域最强的一路。
4.政府主导型
如安徽华星、湖北沙隆达、山东华阳等,这些企业前身均为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能得到较强的政策支持,销售额均居国内企业前列。这类企业主要以原药为主,红太阳被公认为中国农药企业里利润最高的企业,今年做连锁也是遭遇“鸡肋”的尴尬局面,复配制剂也是缩水很多(正规经营的品种对抗不了病虫草害的抗性),威远的阿维系列品种过一亿的销售也是通过制剂卖原药而已,大品种路线,不过对复配制剂领域的影响不大。这类企业目前是最有实力走创制路线进军国外市场的企业,估计以后也会重组或兼并形成联盟,瑞系、海系与此类诸侯相比还是很有差距的。毕竟这路诸侯是皇家近卫军,是正规兵团,是国内原药领域最主要的诸侯。
5.原药出口型
这类企业大都集中在江浙一带,如浙江新安化工、捷马化工、乐斯化学、苏化等,均为较大型的化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原药生产能力,出口渠道较为完善,产品以出口为主,兼顾国内市场。此类企业如新安化工的草甘磷比较成功,以后通过类似合并联盟很有希望操作几个成分在国内做大,从制剂、中间体到原药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后,复配制剂企业无法跟其抗衡。
6.产业模式型
这类企业以某一类产品突破市场,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行业知名度,如江西正邦化工、广西田园、安泰等,均以水稻杀虫剂产品立足市场,再如西安美邦,以中低档杀菌剂为主,在市场上打开了一定的知名度。此类企业应称之产业模式型比较好一点,田园、正邦以水稻为主兼顾经作,美邦、近代以果树为主兼顾蔬菜,像以前的绿色南方和现在的江苏龙灯以柑橘为主,又有成都新朝阳、国光、龙蟒以调节剂为主等等,很有特色,有自己的根据地。
7.营销创新型
如上海泰禾、上海迪拜等,其主导产品在国内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且采用现金结算模式,以如今行业赊销盛行的情况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此类诸侯多为台湾老板,还有如惠光、上海禾本,生农等路线不过事实证明此类企业的经营思路(跟风国外)打不过国内的瑞系、海系所以基本上很难生存和发展下去了,毕竟大陆和台湾的民情和市场特点不一样,所以偶认为此路诸侯前景也不看好。
8.随波逐流型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均属这种情况,在行业不断规范、门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处于苦苦维持现状的境地。
目前,国内大多数农化企业均存在下列问题:
(1)农药品种老化、新品种少、结构不合理;
(2)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差(无技改资金及能力);
(3)能源、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增高,利润逐渐摊薄,难以支撑企业持继发展;
(4)渠道占用资金量大,资金流动不畅,企业运营成本较高;
(5)库存压力较大,企业经营风险日增;
(6)市场查罚力度加大,联合执法越来越普遍(工商、农业执法、技术监督局),企业疲于应付。此路诸侯预计要被淘汰掉了,所以他们的品牌—集团—上市的路线只能是南柯一梦罢了,若能清醒走区域品牌或产业模式或可生存。
9.连锁经营型
如以前的德隆、德地德、现在的红太阳、福建浩伦、兴农和各企业的本地直营等,虽然业务下滑但极优厚利润的刺激和中国农村市场的诱惑以及目前农药界最热门的话题会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走下去——最危险、最有诱惑力也最有前景的营销模式。
10.农药助剂型
随着农业越来越被关注,农药发展的需要也会有越来越多服务部门,如广州的多力多化工等等。
中国农药市场的思考
目前最流行的话题就是有关农药界洗牌的话题,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中国散、乱、差的农业结构和单户承包经营的耕作方式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农药生产企业的架构和经营特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偶想国内医药界已经有榜样了,整顿十多年了不也如此么?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性以及国内农业现状与正规操作、知识产权、民族化工又孰轻孰重呢?再一个就是农药界的洗牌应该是国家政策调控和市场竞争相结合进行的,洗牌的源头应该是渠道,只有渠道整顿好了整顿厂家才有意义,国家的环保要求不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吗?
曾有人说以后中国农药的发展方向有且只有两条;一为创制原药(创制),掌控专利,一为控制渠道(连锁),不过,渠道的控制可能要与中国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相结合才有意义。
农药市场的竞争,依据农药这一功能性产品的特殊性也还没有打到临界成本,因此;在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整个中国的传统行业已步入微利阶段,农药行业因其特殊性还没残酷到那种程度,所以估计农药界的竞争有待进一步的恶化和激烈后才会到洗牌阶段,此一过程可能也有很多人物也会淘汰或替代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年间。
编后语:
中国农村市场数万亿的商品容量,国家每年均有3000亿的扶植资金,大型企业如联想一年也花几千万的研究费用。中国8亿农民的何去何从,中国农业的出路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这一大势下,谁又是真正的英雄?谁又是笑到最后?
农资质量安全 篇7
1 农资产品的特性
1.1 农资产品的经验品特性
农资产品质量是农资价值的最大所在, 但质量往往难以直接观测和评价, 尤其是真假鉴别, 只有经过专业实验或实地试用之后, 才能真正获知农资产品的真实质量状况, 如发芽率、杀虫率、催肥效果、抗病性、耐用性和速生性等等, 所以农资产品具有经验品的特性, 要了解农资产品的真实价值, 需要经过经验验证。在农资内在质量难以直接获得的情况下, 农资产品的外在特性成为农民购买的标准, 如品牌、标签、包装、颜色、气味、说明以及销售人员的推荐和介绍等。
1.2 农资产品的复杂分散特性
中国农资市场庞大, 农资经营比较开放和自由, 生产经营单位数量众多, 产品种类复杂, 花样繁多。农资生产企业为适应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病虫害防治变化的需要, 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产品, 开发和推出新农资产品种类, 添加新成份, 增加新功效, 改用新 (洋) 名称, 起用新包装。名目繁多的品种和花样翻新的包装让农民无所适从, 不知哪种农资产品质量会更好。
1.3 农资产品的季节周期性
农资产品的季节性需求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自然生长的规律性, 农民在不同的生产季节和时段会有不同的农资需求, 如产前需要种子、地膜, 产中需要化肥、农药, 产后需要机械收割, 这使得农资的使用是一个周期的过程, 所以, 农民建立对农资产品的信任也是个周期的过程。这种季节周期性增加了农民建立农资产品信任的困难, 去年使用质量很好的农资产品, 在今年市场上已经很难发现其踪影, 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 很难建立起对农资产品的长期信用。
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农资市场博弈
农资产品的特性增加了购买农资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这也给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市场机会。在社会诚信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下, 假冒伪劣农资行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作战, 2010) 。20世纪70年代乔治﹒阿克洛夫提出关于信息不对称的柠檬市场理论, 广泛应用于质量不确定性的市场分析。农资产品也是一种严重信息不对称的产品。
下面用博弈论理论分析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生产经营行为 (如表1) 。假设农资市场中存在购买农资产品的农户和卖方 (生产经营单位) 两方, 卖方真品的生产成本为CZ, 价格为PZ, 真品的销售收益为PZ-CZ。由于市场农资产品信息不对称, 引起了机会主义行为, 存在卖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的情况, 生产成本为Cj, Cj-CZ销售价格为Pj (大于小于PZ) , 假冒伪劣农资的收益为Pj-Cj。农户是利润最大化者, 希望在农资市场上买到真品, 真品的价值是VZ, 真品的净收益为VZ-PZ>0, 而不幸买到假品的价值为Vj (Vj
3 信息不对称下农资市场结果和危害
3.1 造成农资市场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 农资生产单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生产成本低廉、原料低劣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产生悖德行为。这种生产行为导致市场出现制假、售假黑窝点、小作坊, 甚至出现个别企业不诚信问题, 其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在外形包装上形同农资正品, 既逼真又精美, 难以直接辨别真假。假冒伪劣农资的生产为下游经营销售单位提供了货源。受利益驱动, 私营个体、批发市场主体和流通商喜欢低成本购入包装精美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或外形一致的散装或无包装的农资产品, 以正品的价格出售。这充分利用了市场信息不对称,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假冒伪劣农资占有市场增多而农资真品市场占有率下降, 在无有效监管情况下, 真品农资市场会萎缩, 农民对农资产品不信任增加, 购买量下降, 最终导致农资市场消失。
3.2 提高农资交易成本
在信息不对称下, 农民在农资产品信息上处于劣势地位, 认识和辨别能力也有限, 直接增加了农民对农资产品质量安全的鉴别难度。农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四处打听质量可靠的农资产品和市场, 用更多的精力搜寻农资真品信息, 用更多的努力与卖方进行谈判、交涉, 力图发现更多有关农资产品质量高低和真假的信息以及有关产品质量的可信保证。这就从多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时间成本、信息搜寻成本、交涉谈判成本和购买决策成本, 增加了农民购买农资的交易成本。
3.3 降低市场监管成效
由于信息不对称, 假冒伪劣农资生产经营者会搭正规农资产品的便车, 利用正规农资的质量和信誉, 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政府在市场监管时, 由于没有建立起农资生产经营信用档案, 以及分类别、分等级的农资管理系统, 每次监督检查都是平均用力, 次次巡查均是重复结果, 一些大型的、信用好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每次检查的对象, 导致的结果是行政力量资源浪费, 好的仍然好, 差的仍然差, 没有找准检查的重点, 没有聚焦检查对象, 降低农资市场的监管效果。由此, 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不法单位和个体仍逃离于市场监管的法网之外, 增加了非法生产和经营的侥幸心理, 造成市场监管不力, 假冒伪劣农资依然存在于市场之中。这也是农业行政部门年年部署农资打假, 但年年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3.4 产生农资市场社会负外部性
假冒伪劣农资给农业生产、农资信用、政府监管等多方面产生负外部性影响。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使用效果不佳或无效, 造成农资支出, 更严重的结果是带来了农业的减产或绝收, 影响农民的年经济收入。因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动植物生理和操作规程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又造成农资损失取证难和索赔难。同时, 由于假冒伪劣农资会掺入高毒、高残留、高化学成份, 这又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 还导致土壤、大气和水源等资源环境的污染破坏。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也带来了农资市场信誉下降, 社会不信任感增加, 真品农资生产经营单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来传递质量信息, 以区别于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导致真品农资产品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一些假冒伪劣农资生产者多具有隐蔽性、隐藏性和流动性, 经常挪动地点和位置, 不易被发现, 而农资经营者也会采取多种方法逃避政府监督检查, 这增加了执法监管困难, 提高政府监督检查成本。
4 基于信号传递的农资信用监管机制
信号传递机制是有效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外部性的有效手段。农资市场最重要的信号是生产经营者的信用, 所以, 有必要利用信号传递机制, 加强信息披露, 改进农资产品信息状态, 建立农资生产经营单位信用, 建设信用监管的长效机制。
4.1 制定全国统一的农资信用监管法律法规
要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发布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基础上, 结合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特征和市场流通特点, 出台全国统一的农资信用监管法律、法规, 以指导和规范全国的农资市场信用监管。法律法规需要明确农资行政执法单位和主体, 确定执法检查对象, 确立相关权力、责任和执法范围,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重点是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 建设农资市场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 建立农资信用可查询机制, 建设长期的农资市场信用。用法律法规来为农资市场信用建设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为建立长远的农资信用市场打下基础, 最终建立完善的农资信用市场。
4.2 建立农资信用分类监管措施
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是农资质量的有效保证。依据农资信用法律法规, 农资主管部门主动收集辖区内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 建立信息记录档案, 摸清农资市场基本情况。通过汇总生产经营主体信息, 建立信息数据库, 并随时更新, 方便查询。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档案为依托, 定期摸底和检查农资市场, 记录农资产品市场合格和违法记录, 并逐一登录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分类信用等级, 对低信用等级的主体增加检查和执法的次数和力度, 对高信用等级的主体实行少检查或免检查, 对屡教不改的单位, 相关执法部门配合直接取缔其生产经营权。
4.3 创建农资信用单位激励机制
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信号传递原理是具有信息优势的卖方 (生产者) 通过向市场传递有效的信号, 帮助买方 (消费者) 区别具有不同产品质量信息的卖方。在农资市场上, 农资生产经营者可通过某些信用行为特征向购买者传递信息, 表明所售农资产品均为质量达标产品, 无假冒伪劣产品。政府监管部门可与中介机构或资质单位合作, 联合颁发表明农资生产经营单位信用的信誉厂家、示范店、放心店等标识, 并加以推广和宣传, 以帮助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信用行为特征。这些特征明示了农民与卖方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博弈和索赔的可能, 增加了可置信支出, 是区别农资质量安全的有效信号, 有效传递了卖方信用信息, 是卖方的优势信息策略, 不容易被假冒伪劣农资生产经营者模仿和伪造。
4.4 农资信息披露机制
完善的卖方信息是市场良好运行的有效保障。通过增加卖方信息披露可增加社会监督, 节约交易成本, 实现潜在交换收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市场监管, 强化农资产品监督检查, 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曝光违法单位和违法产品信息, 在信用监管系统中记录不良信息, 实行信用等级可升降机制, 并开通网络和电话等通讯手段方便查询, 以促进信息披露和农资市场监督管理。
摘要:农资质量安全关系着农民利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农资质量安全监管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从农资产品特性入手, 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理论, 分析目前市场上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存在的主要原因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危害, 进而提出建立基于信号传递的农资信用监管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资质量安全,不对称信息,信用监管
参考文献
[1]方炎,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5:67~72.
农资质量安全 篇8
一、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势在必行
近些年来, 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成绩十分显著。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由于农资市场逐步放开, 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 农资产品流通领域的问题还很多, 甚至相当严重。一是多头管理现象存在, 法律规定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个别部门为一已之利随时插手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一些农资产品质量问题严重, 假冒伪劣现象突出, 伤农事件时有发生;三是产品标识不规范, 误导消费者;四是农村代销点及走商无证经营农资产品问题突出, 他们大多既卖食品、人食药品又卖种子、农药、农肥等农资产品, 甚至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农药。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农资经营秩序, 潜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 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因此, 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形势紧迫, 责任重大, 势在必行。
二、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的重点
按照国务院、省、市、县整顿市场秩序的要求, 继续抓好以下5项整治工作:一是重点商品。主要是种子、种苗、农药、肥料、食用菌种等主导农资产品。二是重点区域。包括良繁用种主要地区、农资销售主要地区、生产地及周边地区。三是重点企业。包括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群众投诉多、社会反映强烈的繁育基地、小化肥厂、小农药厂等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四是重点市场。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销相对集中地区的乡镇农资市场、批发市场和集散地。五是重点查处的违法行为。包括农资生产、销售无产品登记证 (或推广许可证) 、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审定证书、质量合格证;掺杂使假, 以次充好, 变质失效, 假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装潢;伪造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限;超范围、超有效期生产、经营;擅自扩大农资产品使用范围和转让、滥用、套用他人登记证 (或推广许可证) 批准文号, 生产许可证, 经营许可证, 审定证书、质量合格证;销售国家和省明令禁止的农药如杀虫脒、毒鼠强等, 利用广告或其他手段对产品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作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抓好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的主要措施
1. 加大培训力度, 严把经营资格关
凡未掌握农药经营、储藏、安全使用知识, 未通过培训直接上岗的, 以及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没有相应的仓储设施的, 一律不得办证、换证, 经营者不得再从事农药经营。根据取得经营资格的经营户数量、乡镇大小、交通条件、农药需用量大小,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将经营网点数量, 分布位置一一确定, 避免经营户过多、过滥, 不法经营者杀价、滋事, 扰乱正常经营秩序。
2. 改变管理方式, 落实两项制度
一是农药使用引导制度。为了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降低成本, 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依据省上有关规定, 从制度上确定出农药轮换使用规划, 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在粮油、果树、蔬菜、茶叶等作物上使用。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为契机, 引导农民安全、科学用药, 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建立“放心药店”制度。在全县近400户农药经营户中选择守法、诚实、经营规模较大、无经营劣迹的经营者为候选户, 公开推选, 接受群众监督, 让这些经营户在当地起示范作用。
3. 建立农业投入品打假长效机制
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设备, 建立健全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改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条件, 提高执法队伍的思想素质与执法水平, 加大市场监督查处力度, 设立投诉电话, 全面清理和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 确保经营的农资产品质优价廉, 安全可靠。
4. 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市场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直接来源是假冒伪劣农资和农资的不合理使用。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出发, 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 对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料提出具体要求, 不合格产品不准上市, 不安全产品不准用于农业生产, 直接推动农资产品的创新改进和质量提高, 达到标本兼治, 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和人身健康。
5. 引导农民正确选择农业投入品
在农资产品质量跟踪检查和市场专项抽查的基础上, 分期向社会推荐一批优质农产品。曝光一批无登记证、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不全或假冒的产品;隐匿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以及销售过期失效、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未经审理登记, 篡改登记使用范围夸大使用效果的产品。公布一批禁用、限用的农资产品。正确引导农民自觉选择安全、高效、低毒的合法农资产品, 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把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禁止在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之前。
农资质量安全 篇9
2015 年, 四川省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2.29 万人次, 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 721 件, 移送司法机关6 件, 罚没违法所得416.8 万元, 挽回经济损失6 091 万元, 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行为的发生, 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出了贡献。
四川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肖小余在会上指出, 当前, 中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 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待越来越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责任务越来越重。因此,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既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需要, 又是“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 各级农业部门应当充分认清当前形势,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坚定信心和决心, 扎实抓好各项工作。 一是扎实抓好农资打假工作。 突出重点品种, 突出重点区域, 突出重点时节, 强化日常监管, 加大打击力度;二是扎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进一步加强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经营使用生猪屠宰、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等专项整治行动, 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扎实抓好案件查处。 要进一步加强大案要案查处, 坚决杜绝“零办案”现象, 对于巡查检查、监督抽查、群众举报等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要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四是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 进一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明确职责分工, 严格履行法定监管职责。
四川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供销社分别就本系统开展农资打假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农资质量安全 篇10
农机零配件质量状况
这次检查了229家流通企业的248批次的农机零配件。201家企业的220批次的产品合格, 产品抽样检查合格率为85.9%,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9个百分点。检查结果表明:气门、活塞、活塞环、活塞销等内燃机配件因工艺较为复杂, 对材质及加工精度要求较高, 其产品质量在连续几年的检查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而旋耕机刀片、铡草机刀片、粉碎机锤片、花键轴、气门摇臂、高强度螺栓、普通V带等产品质量较差。有28批次的农机零配件不合格。一是硬度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硬度是反映农机零配件的主要质量指标, 如内燃机气门摇臂硬度、气门杆端面硬度、气门杆部硬度不合格, 在较大的工作载荷的作用下或支撑面受偏载作用时, 易出现断裂或掉头, 造成连接失效, 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旋耕机刀片、铡草机刀片、粉碎机锤片、花键轴等产品硬度过低, 易磨损、变形, 降低产品使用寿命;硬度过高, 则容易发生断裂, 引发安全事故。二是加工精度不符合标准要求。主要表现在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达不到标准和生产图样技术要求。三是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较低, 造成普通V带拉伸强度、线绳粘合强度不符合要求。
处理意见
针对农用薄膜、农用化肥等4类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有关市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采取有效措施, 督促不合格产品生产、经销企业认真整改, 把后处理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国家有关质量法律、法规规定,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决定:
1.及时公布监督检查结果, 引导市场消费。
对本次监督检查产品质量合格的生产、经销企业通报表扬, 予以褒奖;对产品不合格的生产、经销企业通报批评, 予以曝光。
2.依法处罚, 限期整改。
小心农资市场“猫腻” 篇11
现在的市场上,销售的化肥产品种类繁多,真假难辨。有的经营者还直接上门推销化肥,这些是行政管理部门难以监管到的地方,所以成了假化肥进入农村的主要手段。如购买到假化肥使用将会影响农民一年的收成。
因此,农民朋友们在购买化肥时,对肥料的质量一直很关心,如何鉴别化肥的质量,无疑是广大农民朋友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化肥可分为四类:即单元素肥料、复合肥、混配肥、叶面肥。
从比较直观的方面,怎么分辨化肥真假呢?相关专家表示,区分真假化肥,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分辨,那就是:看、摸、嗅、烧、溶。一是“看”。不同肥料有其特有颜色,氮肥(除石灰氮以外)几乎都是白色的,有的略带黄褐色或浅蓝色(当然,添加其他成分的除外)。钾肥白色或略带红色,比如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都呈白色。磷肥都为暗灰色,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呈灰色,磷酸二铵为褐色等。二是“摸”。把肥料放在手心,用力握住或硬压转动,根据手感进行判断,利用这种方法判别磷酸二铵比较有效。抓一把肥料握几次,有油湿感的即为正品,而干燥的即为次品。用粉煤灰冒充磷肥,也可通过手感进行简易判断。三是“嗅”。通过肥料的特殊气味进行简易判断。碳酸氢铵有强烈的铵嗅味,硫酸铵略有酸味,过磷酸钙也有酸味,而假冒伪劣产品气味不明显。四是“烧”。就是把化肥样品加热或燃烧,从火焰颜色或熔融情况、烟味和残留物情况来识别肥料。如氮肥中的碳酸氢铵可以直接分解产生白烟,有强烈铵味,无残留物;氯化铵直接分解产生大量白烟,有强烈铵味、酸味,无残留物;尿素能迅速融化,冒白烟,投入炭火中燃烧或取一个玻璃片,接触白烟时能看到玻璃片上附有一层白色结晶物。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在红木炭上无变化,骨粉则迅速变黑,并发出焦臭味。而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钾镁在红木炭上无变化,发出“噼啪”声。复合肥料燃烧时与其构成原料密切相关。当原料中有氨态氮或酰氨态氮时,会放出强烈的氨味,并有大量残渣。五是“溶”。也就是根据肥料在水中溶解状况加以区别,如果外表观察不易认别化肥的品种,也可将肥料颗粒撒于湿润的地面,或用少量的水湿润,过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肥料的溶解情况进行判断。磷酸二铵、硫酸钾、氯化钾等可以完全溶解,过磷酸钙、硝酸铵钙等只能部分溶解。复混肥颗粒会发散、溶解或有部分残留物。而假冒伪劣肥料溶解性一般很差或根本不溶解。
种子篇
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种子和化肥的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年收成的好坏。近几年来,因种子和化肥的质量问题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把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扼杀在摇篮中,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认真识别,让他们无计可施,没人买了,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如何选择,如何认准真实的种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选购优良种子呢?可采用“八看一要法”的方法来选购。一看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主要农作物种子标签上必须标注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无编号的即为无证生产种子,有编号的还要看该生产许可证是否真实有效。二看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不论主要农作物还是非主要农作物,种子标签上必须标注经营许可证编号,无编号即为无证经营种子,按《种子法》第六十条处罚。有编号的,应检查经营许可证是否真实有效。三看品种名称和审定编号。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可在该省范围内推广。因此,主要农作物种子标签上必须标注品种审定编号。要注意检查品种审定编号是否真实(以审定公告作参照)。通过审定编号了解该品种是国审还是省审,相应地确定该品种应销售推广的地区范围。特别强调,种子标签标注的品种名称及植物特性必须与审定公告一致。四看产地和质量指标。《种子法》明确了假、劣种子的概念,为界定假、劣种子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检查标签标注的产地和质量指标、可以准确判定是不是假、劣种子。五看商家营业执照。农民朋友购买种子时应选择经营时间长、经济实力强、信誉好、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认真查看商家营业执照,对缺少相关证件的坚决不能购买并向工商、农业等部门举报。六看所购种子的包装、标签。看其标注的项目内容是否齐全,是否具有真实性。购种时切忌购买“散装种子”,这些种子没有标注种子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质量标准,无法指导农民正确使用种子。七看种子的生产日期,避免使用过期种子。虽然陈年种子并非不能用,但一般情况下,种子时间一长,对其发芽率会有一定影响。八看种子适宜种植的区域。主要是看品种介绍,所有品种都应明确说明其所适宜种植的区域范围。如果你所在地区不在该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内,绝对不能轻易购买,否则可能造成大幅度减产。一定要索要购货发票或销售凭证。并保存好种子包装袋、标签或信誉卡,要留少许种子,以便在出现纠纷时,方便维权和执法部门取证。一旦购买到假劣种子,应及时向相关执法部门投诉,必要时可申请田间现场鉴定,同时,积极采取补种、增加肥水、喷洒药剂等一切可能措施争取将损失降到最小。
网购篇
今年春耕,在互联网上购买农资产品,成为了一些地方的新时尚。网购农资方便快捷,而且价格也更加经济实惠。不过,有些农民朋友还是有点犹豫,他们害怕在网上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还有的人害怕买了东西不满意,电商不给退换。网购农资真有大家想的那么糟糕吗?农民朋友在网上买农资,该怎么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正如许多新鲜事物一样,网购农资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一是上线销售农资的网站少,农户可选性不大。二是对于一些低价农资,一些农户们并不买账,不相信网站销售的农资产品质量。有句农谚说得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如果网购的是假种子,一年的收成就全没了。三是网购的种子如果有问题,由于缺乏实体店,索赔会比较困难。四是农资快递成为难题。一般的农资网购网站,如果在网站覆盖范围内的农资,会配送到镇,然后农户去取;但是如果不在配送覆盖地区,网站就要和邮政部门联系运送,时间一般需要15天到30天,运费也要贵一些。一位农户说,如果庄稼赶上雨后施肥,网购的化肥需要10多天才到就耽误大事了,感觉还是到实体店购买好。
专家表示,一些知名网站农资产品不敢、不愿上线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因为要涉及多个部门,有较大难度。先说质量把关方面。一是上线加盟的农资企业产品质量要过硬,不能让假冒农资产品钻空子。这需要专业人员帮助网站筛选、鉴定,进行质量把关,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二是配送是个最大的难题。在其他生活用品快递到农村都犯难的情况下,超重的化肥、种子、农药的配送就更加困难,一般快递公司不愿意接单。
农资质量安全 篇12
记者:在哪些情况下, 农资经营者可以直接办理营业执照?
答:根据《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等的有关规定, 一是申请从事化肥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可以直接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二是企业从事化肥连锁经营的, 可以持企业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 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三是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 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的书面委托为其代销种子的;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 可直接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
记者:该《办法》对农资经营行为提出了哪些要求?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创新?
答:农资经营者应当守法经营, 不得从事下列经营活动:依法应当取得营业执照而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和期限从事农资经营活动的;经营国家明令禁止、过期、失效、变质以及其他不合格农资的;经营标签标识标注内容不符合国家标准, 伪造、涂改国家标准规定的标签标识标注内容, 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之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农资的;利用广告、说明书、标签或包装标识等形式对农资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适用范围、有效期限和产地等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
农资经营者是农资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该《办法》规定农资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农资的产品质量负责, 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包括进货索证索票制度、进货台账、销售台账, 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等。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 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记者:对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有哪些规定?
答: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并落实农资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审查入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 对无证无照的, 不得允许其在市场内经营;要明确告知入场经营者对农资的质量管理责任;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 配合有关部门处理消费纠纷。
记者:对农资连锁经营有哪些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