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审计

2024-07-30

银行审计(精选12篇)

银行审计 篇1

一、内部审计概念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它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 提高组织的效率, 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的颁布对于规范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 有效识别、揭示和管理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 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得到不断加强, 但是银行内部审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 内审理念滞后,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落后于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内部审计重点关注遵循性等较基础的审计目标, 审计方法经常采用“业务检查”的模式, 即采用查阅财务资料、信贷档案和现场检查等方式, 通过比照现行规章制度来发现问题。简单地用是否符合现行制度作为判断标准, 并要求被审计对象对照整改的模式, 无法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审计信息及实质性的咨询服务信息。内审检查只停留于表面的“查错纠弊”, 有宽度无深度, 大部分精力用于“捡芝麻”, 从而忽视“西瓜”的存在, 内审理念与现代银行业发展步伐不一致。

(二) 内审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阶段性培训重点与不断变化的银行业务品种未保持同步

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对内审人员未建立正规的培训规划和培训体系, 更新银行业务品种及电子化操作流程的同时, 内审人员的培训未同步跟进, 出现滞后甚至培训缺失, 无严格和完善的考核机制, 无健全的鼓励机制。

(三) 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和计量方法缺乏专业性, 缺少实施先进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银行内部审计数据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 受技术力量所限, 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目前多数金融机构仍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式, 审计过程中缺少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所有这一切都将使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工作需要。

三、提高内审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 更新内审理念, 加强内审理念的宣传

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 更要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加强审计理念的宣传有助于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积极宣传新的理念是基础, 并将内部审计归纳为“重监督也重服务;重结果也重过程;重事后更重事中、事前;重财务也重业务和管理;重合规更重3E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重审查也重建议;重当前也重战略性和长远性;重静态更重动态;重内部控制也重风险管理;重独立行为也重互动”,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逐渐推行绩效审计和电子化审计的理念和方法等等, 这些理念值得我们内部审计人员认真掌握, 并将它进行有效运用。

(二) 注重以人为本, 不断提升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 熟练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 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 更应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精通风险管理技术、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 通过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风险, 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银行应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设定有计划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机制, 为审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不断提升他们的审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为满足金融体系国际化的需要, 银行应采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

内部审计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焦点不仅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 而且在于强调风险分析和计量, 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更为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 如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计量加权风险资产;运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和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等。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方法, 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取时, 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主观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 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

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网络化进程, 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手段, 研发和引入合适的审计软件, 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高效结合, 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 提高审计效率, 并将审计关口有效前移。

目前, 我国的金融业经历着体制的深化和金融业务的创新, 银行内部审计作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也面临着适应环境变化的挑战。只有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力量的建设, 通过健全而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来加强银行内部审计监督, 才能实现银行的良性发展。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建立和审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形式,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 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 内部审计的作用也显得相对突出, 但是通过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的观察研究, 发现其在工作重点及审计深度及广度等方面, 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银行内部审计业务质量, 充分发挥银行内审的作用, 是当前银行业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涵,银行内审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胡索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2012

银行审计 篇2

1、根据《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审核银行帐户开立情况,取得所有银行帐户开立的证明资料,审查是否存在多头开户情况。

2、帐帐核对。抽取一定期间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核对。

3、帐单核对。取得各开立帐户的银行对帐单,审查银行对帐单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关注是否存在未记帐的收入、支出。

4、抽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验证有关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的遵守情况。通常抽查几个月份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检查企业是否定期进行银行存款账目核对,验证调节表的编制审核是否遵循了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

5、帐证核对。抽取一定数量的收款凭证检查:收款凭证与存入银行账户的日期和金额是否相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收入金额是否正确;收款凭证与银行对账单是否相符;收款凭证与应收账款明细账的有关记录是否下符;实收金额与销货发票是否一致等等;抽取一定数量的付款凭证检查:付款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符合规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付出金额是否正确;付款凭证与银行对账单是否相符;付款凭证与应付账款明细账的记录是否一致;实付金额与购货发票是否相符等等。

商业银行审计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 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及审计尤为重要,有效的商业银行审计不仅能提高财务报表可行度,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也能提高监管效率。本文将结合金融环境变迁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审计模式创新进行探讨,并说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商业银行审计中的应用,为以后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 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制度及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主要以国家审计为主体,目前只有上市商业银行按照《证券法》的规定,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这种以国家审计为主体的金融审计制度安排是由目前商业银行管理的结构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不足:

1、信息披露不足,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国家审计的结果并不向公众披露,广大银行客户和投资者无法了解到银行的真实财务水平和经营状况,不能判断出银行的风险程度。

2、商业银行改制对审计造成了较大困难。进行股份改制后,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商业银行的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通过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化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发展轨迹及传统审计模式比较研究

近年来,商业银行审计的审计内容由财务收支扩展到检查银行的业绩经营,信贷资产质量,再到关注银行业务风险,审计目标不断提高,审计内容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银行审计模式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审计方法以全部业务和账目为基础,审计内容仅限于银行的收入和支出。第二阶段商业银行审计实务中开始重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第三阶段商业银行审计主要围绕“风险、效益、管理”,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审计。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上市,社会审计中商业银行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不断发展,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得到广泛运用。同时,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也逐渐运用到审计实务当中。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方法,要求审计人员对银行非常了解,关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面对新的环境,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相对于账项审计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设计风险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存在的风险,而过度关注银行的内部控制,使审计人员过度依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点而忽略其他的审计风险。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

银行监控分为静态风险监控和动态风险监控。传统的静态风险监控方法已经难以有效监控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动态风险监控,是指对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指标(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监控方法进行转变,对业务经营管理的全流程进行监控,根据风险指标的变动,不断进行调整,实施动态的监控方法。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预期和市场的变动,对业务运作全流程确定不同程度的风险指标进行控制;二是根据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风险目标的控制。因此,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从源头进行全流程的风险动态监控,不断的发现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为了适应新的风险和挑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为基础,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全面控制来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模式,其核心是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出审计风险的因素进行重点控制和检查,以保证审计质量。在金融业务大而复杂的几天,风险导向审计将控制审计风险放在首位符合显示需要,尤其是重要性水平的引进,使审计人员关注重大且异常的业务,有的放矢的实现审计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审计都选择风险导向模式,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由传统模式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当今形势的必然选择。

五、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应关注的问题

诚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适应现今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要求的。但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过程当中,我们还应当注意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提高审计质量。

(一)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必须关注风险影响程度,科学确定风险点

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风险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同时作用并形成负面制约影响。在进行全流程的控制中,必须在经营活动的事先、事中选择可能导致防御风险成本大、影响资产、效益损失大的重要风险点作为审计目标,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减少风险防范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损失。因此,选择风险点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机构和重点业务领域,加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排查,确定重点审计对象;二是要高度关注与金融创新伴生的风险点。

(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重点关注内部控制体系的压力测试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未对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点进行压力测试,导致部分内部控制制度与经营管理实际情况脱节。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应当将审计风险放在首要目标,但不能忽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对内控制度进行压力测试能通过对不同机构、业务品种等内部控制实力、风险能力承受能力强弱进行区别测试,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免疫能力。

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措施的思考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促进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

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高低与银行的内控制度完善与否联系紧密。内控制度完善的商业银行其风险点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我们应关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重点检查授权和业务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找出薄弱的环节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而确定相应的审计方法。

(二)以计算机审计技术为基础,实行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的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要解决审计覆盖面小和监督滞后的问题, 就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 探索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的审计模式。要实现非现场监督,一是要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采集、 转换、 分析系统,将商业银行的电子数据及时传递到审计机关,由审计人员进行转换和分析;二是要设计出健全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覆盖银行在业务运行中的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大额资金流向、资金清算及经营效益的信息,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三是组织计算机审计人员和金融审计专家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异常变动的金额和业务,作为现场检查的重点,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文华宜.商业银行审计发展趋势初探.审计研究,2003(4)

[2]王永海,文华宜.商业银行审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3]包强,万静芳.商业银行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审计研究,2004(5)

[4]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2008(9)

[5]王永海,文华宜.关于风险导向型商业银行审计的思考.审计研究,2005(3)

云审计对商业银行国家审计的影响 篇4

国家审计资源有限且技术较落后, 银行网点覆盖范围广、业务品种和交易复杂, 缺乏对银行连续审计, 难以全面掌握银行经营程序和内部控制, 阻碍国家审计目标实现。学者徐彦 (2014) 提出商业银行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业务实施中存在局限, 包括审计对象范围窄、审计重点主要是财务收支核算和违规经营业务操作, 忽视内部控制、管理风险披露以及问责机制落实情况等;学者石向荣 (2015) 指出国家审计人员须携带数据库服务器, 搭建数据存储硬件环境, 因受存储设备或处理器性能限制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何从海量数据挖掘并分析处理数据、发现违法违纪行为和内部控制漏洞、降低金融风险和国有资产损失、提高经营效益和风险管理水平是国家审计重点关注问题;学者孙玥璠和宋迪 (2015) 指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收集困难、审计结果认可度低、审计范围受限等问题,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能为内部审计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试图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云计算的云审计模式, 以提高国家审计效率与效果。

二、云审计在商业银行国家审计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 国家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署自1998年提出信息化建设并积极筹备金审工程, 2002年金审工程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审计信息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金审一期建成审计管理系统 (OA) 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AO) , 并对社保、地税和中央预算执行等试点的联网审计系统建设探索;金审二期致力于实现联网审计工程化设计, 建设数据中心与交换中心, 同时关注安全、服务、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 初步完成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整体框架。为使各级审计机关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审计署建立四级互联的网络系统, 逐步实现四级互联互通;金审三期工程正在进行中, 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 鼓励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绿色节能等新技术。

(二) 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

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高, 从基本的业务处理、记录到业务交易、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的各环节都由信息系统支撑。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包括客户服务系统、集成业务处理系统、数据仓库、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银行渐入数据大集中的趋势, 银行法人集成各分支机构的数据, 集中处理和维护全辖数据, 在集中掌握全辖数据基础上逐渐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尝试和探索应用数据。部分银行正开始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和仓库, 随着大型商业银行相继完成核心系统的建设, 为法人获取整体业务交易、会计核算记录、客户资料和交易处理的数据内容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云审计对商业银行国家审计的影响

审计署正在建设审计数据中心、数据化审计平台, 将多行业数据整合集中放在平台管理。云审计实时获取、分布式存储、并行处理和支持异构数据以及按需提供动态、易扩展和虚拟化资源的优势将实现商业银行国家审计方式变革与审计质量提高。

(一) 改进数据采集与查询速度

银行各信息系统语言环境、设计原理、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库选用与格式的不同将导致数据结构差异大, 各银行为保密或业务特殊性选择不同系统, 因而不仅银行内各信息系统无通用数据接口, 而且银行间的信息系统也未预留统一数据接口, 导致国家审计获取数据耗时耗力。云审计有高效数据传输/存储系统, 支持异构基础设施和业务品种, 实现非结构化数据自动转换, 云平台能直接捕捉银行各网点和部门的业务与交易流程痕迹, 避免修改或删除数据信息。云端存储技术自动建立存储库到客户终端间的直通车, 解除数据存储和传输对计算机的依赖, 解决大规模数据分布存储、备份、共享访问等问题, 提供海量存储环境, 支持庞大数据归集、存储及管理服务, 在云端可查看信息, 省去中间不必要审批程序, 数据采集率提高, 实现数据查询与存储优化。

(二) 增强信息含量与共享程度

商业银行与其他单位组织有紧密联系, 审计机关要全面分析银行以降低风险, 不仅从银行采集数据, 还需从财政、税务、海关等单位获取数据。但审计数据以及海关、税务等其他部门数据存储在不同数据库, 不易实时获取且因数据接口、格式不同导致数据转换花费较高成本。各级审计机关数据共享也困难, 突出表现为重复审计, 拟审计项目已由其他审计机关、社会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或本年度多次审计同一单位等。云审计使审计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存储在云端, 根据统一命名协议或接口规范, 通过安全、开放和易扩展的通用数据接口与方法, 审计机关根据标准机制访问财政、税务等单位信息系统, 获取所需的审计数据。各审计机关可不受时空限制及银行约束从云端获取资源来实现信息充分共享, 发现和揭示银行经营管理问题、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

(三) 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

近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审计信息化, 审计机关有能力购买、更新基础设施和审计软件, 但存在各级审计机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审计设施和审计业务不匹配, 审计资源缺乏和闲置现象, 严重的资源缺乏与配置不合理降低审计效率和审计覆盖面, 实现对银行的审计全覆盖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云审计利用虚拟化技术按需动态调度物理及虚拟资源, 极短时间内为审计单位初始化数台闲置虚拟服务器资源, 任务完成时快速收回资源并将收回资源用于其他任务, 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云计算可将异地计算机整合成供用户访问的整体, 具有地域无关性和跨系统性, 闲置审计人员可通过智能手机、PC机等客户端随时随地从云平台中获取所需资源参与审计项目, 使非现场审计范围增加, 实现人力资源动态调度与有效配置。

(四) 提高审核进程与审计质量

银行案头审计报告 篇5

《审计学原理》是专业性很强、技能性突出的一门课程,特别需要来自审计实践的锻炼。为帮助大家对课程内容能够加深理解与掌握,课程组给大家提供下列真实案例,希望大家能够从审计人的角度去分析,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

“好出纳”伏案记

——宁波市审计局查处一挪用公款案纪实 2006年底,宁波市审计局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对宁波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2005年度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抓住资金流向和业务流程,对大额资金顺藤摸瓜,一查到底,对重要业务活动围绕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关注业务关键点,做到点线结合,织成一张审计“网”,一举查出该单位出纳徐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10余万元的违法事实,让一个在同事眼中的“好出纳”伏法归案。

上下对账 发现疑点

宁波市市级机关房管所是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审计人员在对该单位延伸审计中发现,2005年,房管所以“2004年房租”的名义缴入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17万元,双方签订有租赁合同,手续基本齐全,未见有破绽之处。但审计人员仔细核对发现,房管所上缴给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房租费,款项来源并非其自有资金,而是先以“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名义划入,然后由其转拨至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什么要自付房租费?为何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资金周转?审计人员决定弄个究竟。

顺藤摸瓜 深入审计

带着这些疑问,审计人员进一步进行查证核实。结果发现,这笔款项是机关事务管理局对中山广场停车场空余车位进行收费所得。中山广场停车场由市级机关事务管局行政保卫处进行管理,2005年以前的收费,先存入以行政保卫处干部卢某个人名义开立的账户中,然后通过机关房管所以房租的名义上交至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2005年,款项的管理工作移交财务处管理,并由徐某以个人名义在银行开立账户,卢某也将以前年度的停车费余额共2000余元移交给徐某。至此,前面的“房租”款项来源已水落石出。那么,2005年及2006年的收费又是怎么使用的呢?

举一反三 发现问题

审计人员通过账面查证,未发现房管所2005年及2006年上缴“房租”记录。同时,经询问得知,这些款项一直由徐某一人管理,收入定期与停车场收费管理人员核对,两年来都只有收入,未发生任何支出。2006年12月14日,在审计人员要求下,徐某提供了该两年度收费情况明细表,但对存折和银行对账单资料却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一直不肯拿出。在审计人员的再三要求下,徐某才于2007年1月15日很不情愿地提供了银行对账单资料。审计人员仔细核实对账单后发现,在账户运行期间,2005年12月25日和2006年3月2日、7月11日、11月13日,分别有支出4000元、35000元、50000元和25000元,合计114000元,与审计过程中了解到的“未发生任何支出”的情况不符。于是,审计人员紧紧

抓住这个疑点兵分两路:一方面,同交警支队联系,核实购买收费票据的数量、金额,以确定收入是否齐全;另一方面,将徐某处登记的收入台账同停车场收费管理人员卢某的台账进行逐笔核实,以确认支出是否属徐某个人行为。最终,在事实面前,徐某承认支出属其个人行为,迫于压力,在审计发现后将挪用款项解交原存款账户。

回首卷宗 思绪万千 2007年1月30日,宁波市审计局将徐某涉嫌挪用公款情况移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查处。近期,经检察院公诉,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徐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他,平时看起来兢兢业业,同事眼中的“好出纳”,为什么会落此下场?回首卷宗,审计人员思绪万千。从整个案件看,导致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监督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为违法乱纪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审计发现,个别单位为了小集团利益,将租金收入、收费收入私设“小金库”,以个人名义存取,客观上为违法犯罪行为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以私人名义开户,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等人员碍于情面,不会主动去监督、检查款项管理、使用情况,使单位“小金库”成了个人的“提款机”。500万元国债资金去向何处?

——审计署广州特派办查处某县套取挪用国债资金专案纪实 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过后,沿岸百姓渴盼安居乐业,国家为此拨付巨额国债资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但当地政府时任主要领导竟授意相关部门和人员,通过签假合同、开假发票等手段,凭空炮制出一个“莫须有”的假工程,将用于堤围整固的500万元国债资金套现挪用。这不是小说中的情节,而是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审计查处的一起弄虚作假挪用国债资金的真实案件。2006年春节刚过,一封举报信呈上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特派员黄道国的案头。举报信反映:1998年8月,在广东省d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沿岸百姓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国家于1999年先后拨付国债资金800万元,重点用于d县重灾区w镇x、y堤围的整固。然而,时任该县的主要领导却置当地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把国家拨付的国债资金当成“唐僧肉”,蓄意造假,从中套取挪用国债资金500万元。看完举报信,黄道国敏锐地意识到,信中反映的事件事关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且性质十分恶劣,立即指示该办财政审计一处对此事进行专项审计核查。

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中了解到,举报人7年来多次反映上述问题,中央和地方先后有五个职能部门就此问题展开过调查,均未发现任何问题,核查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还是勇敢地迎接挑战。

初到现场遇障碍

为尽快取得突破,审计人员认真研究案情,集思广益,很快确定了审计该案的总体思路:牢牢抓住资金链,同时把握住涉及该案的主要人员、关联单位和重点环节,把最基层的收款、用款单位w镇政府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2006年3月,该办按照事前确定的总体审计思路,派出一个三人审计小组迅速进驻d县w镇政府进行现场审计。从w镇政府水利委员会提供的账表凭证和银行对账单来看:账表勾稽关系正确,资金划拨手续齐备、资金用途“正当”,一切似乎都显得天衣无缝。唯独让审计人员生疑的就是用于堤防整固的500万元工程款,竟然是直接支付到林某等3个“包工头”的个人储蓄账户上。当审计组提出要找此3人了解情况时,镇政府相关人员告知,这3 人属于个体“包工头”,不知去向,无法联络。审计刚刚开始,审计人员就遇到这样一个巨大的障碍。

百密一疏“露马脚”

当晚回到驻地,审计小组认真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到被举报人所在部门县政府档案资料中寻找线索;一路到国债资金的拨付单位寻找破绽,以尽快找到突破口确认该举报的真实性。

在县政府档案馆,审计人员很快找到了相关会议记录,发现其中记载了当时会议主持人即时任县长的这样一段话:“其中800万元拨款(注:整固w镇x、y堤围的国债资金)要尽快拿回,个人意见是取出200万元放在财政专户以作跑资金的费用,今后凡攻资金的可在此开支,以利今后再战”,语意中明显透露出某种企图。与此同时,从另外一路的审计现场也传来佳音——为获取并使用该项国债资金,w镇政府共上报了三份请示报告,上面的时间分别显示为1999年4月13日、4月16日、5月25日,但时任县长的签署意见的日期竟然同为“1999年4月15日”,其中两份意见签批时间竟然比起草时间还要早!这个明显的破绽让审计人员十分惊喜,基本判断群众举报情况属实。接着,审计人员在d县财政局的基建股账上,细心地发现了3张不正常的电汇、信汇凭证,上面的“汇款人”名字恰巧就是先前收到w镇政府支付工程款的3个“包工头”的名字,资金总额也恰好是500万元,收款单位竟然是县政府办公室。

为何在财政局会有3个“包工头”汇款的原始凭单呢?为何3个包工头要将500万元汇到县政府办公室呢?会不会3个“包工头”为虚设,财政局才是“幕后”账户户主呢?审计人员心中不免生出疑问。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为防止打草惊蛇,审计组以回驻地为由突然进驻了县政府办公室。在县政府办公室的财务资料中,审计人员果然发现了上述3张汇款凭证的第二联即收款人记账联。但出人意料的是,县政府办公室在收到上述500万元资金后又将其分成200万元和300万元分别付到县财政局的基建股和征收分局。于是,审计人员对县财政局的基建股和征收分局再次进行了延伸审计,发现两部门收到上述款项后随即又付回给县政府办公室的另一账户,而这500万元在该账户未停留几日就又重新划回到w镇政府的另一账户。这500万元被划来划去,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呢?

审计人员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柳暗花明现原形

经认真思考和连夜开会讨论后,审计小组决定立即对w镇政府杀个回马枪,提出调阅县政府办公室付款过来的账户资料,但竟被告知该账户资料早已丢失,无法提供。审计人员急中生智,要求查看其财务资料档案室,几经周折终于找出了该账户的一摞支票存根,里面有3张支票存根显示500万资金又分别划到了前述3包工头的原储蓄存折上。经过多天奋战,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但经过上述一系列查证,审计人员坚信,该笔资金这样翻来覆去,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审计人员决定到3个“包工头”账户开户行--农行w镇营业所看个究竟。结果发现,该营业所早已被撤消,审计组立刻又赶到原农行w镇营业所主管单位农行d县支行。又被告知,该支行计算机系统几年来经过多次更新换代,老系统已弃之不用,新系统还未全部到位,原w镇营业所撤销后的电子资料无法恢复,不能直接查询。这时,审计人员只好对该行的每日流水账和相应的原始凭证进行拉网式的审计。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审计人员艰苦搜索,终于找到了3个“包工头”的储蓄存折资料,并惊喜地发现:3个人的账户在2000年2月4日同一天全部提现并注销,500万元现金被全部存入一个名为“陈伙金”的个人存折上。

审计人员根据银行开户留下的身份证号码到d县公安局查询 “陈伙金”的有关资料,查询结果令审计人员大吃一惊:其身份证为假证,“陈伙金”根本就不存在!原来所谓“陈伙金”,只不过是公款私存的一个“替身”。

水落石出终“破案”

经找银行经办人员查询和进一步查阅有关账目,迷雾很快拨开:“陈伙金”户头上的500万元被以现金的方式,分25笔陆续取出后,存入d县政府办的“小金库”,供有关人员发放奖金、购买礼品等各种开支。

这个蓄意造假套取国债资金的案件终于真相大白:所谓工程和3个“包工头”是d县政府时任主要领导为骗取国债资金而设的“幌子”,500万元国债资金转来转去,最终被套现挪用。作案手段非常狡猾,性质十分恶劣。

审计人员迅速就此问题起草了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报送给广东省委、省政府。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和广东省长黄华华十分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责成相关部门对问题尽快进行处理。目前,广东省纪委已对涉案的主要人员进行了立案调查,相关处理正在进行中。

从开始的困难重重,到最终的柳暗花明,审计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500万元国债资金,因为有了审计人员的火眼金睛,得以拨开身上笼罩的重重迷雾。正是凭着“不轻言放弃”的韧劲和“立审报国 执审为民”的强烈责任心,审计人让这个历经五个部门调查未果、隐藏了7年之久的蓄意挪用国债案件,最终真相大白于天下。(申宏伟 张璇)

三年守粮官 十万雪花银 一朝被审计 五年牢狱灾 ――江苏南通某食品实业总公司审计纪实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把握着粮食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物资,其经营管理状况可以说是直接关乎到国计民生。2005年,江苏省南通市审计局先后对市区7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让人触目惊心:由于采取的“减员分流”式改制未能真正改变资产性质,改制尚不彻底,加之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部分企业财会基础工作较差,内部管理较乱,“一支笔”审批缺乏监督,内部制衡机制失灵。审计还发现了南通某食品实业总公司(以下简称实业公司)总经理唐某涉嫌挪用公款和受贿的案件线索,以此为突破口,审计并与检察部门联手作战,一举挖出粮食系统4家企业7名负责人受贿、贪污案。该项目以江苏省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得分名列第一的成绩参加了全国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并最终受到审计署表彰。

风平浪静下的激流涌动 2005年3月1日下午,南通市审计局审计组进驻实业公司。由于长期以来审计的影响不断扩大,大众对日常的审计工作司空见惯,所以审计进点会议开得不温不火、风平浪静。实业公司上至负责人,下至普通职工都以为,审计跟以往的各类检查一样只是走过场。但是审计组成员心里却特别的凝重。因为他们深深懂得,由于近年来国家粮食政策的多变,形成粮食购销业务“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局面,使得此项审计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然而,审计人员时时记着纪进局长的要求:“回避有风险的项目,是审计的渎职,这才是审计最大的风险!”。为此审计人知难而进,一场历时一个多月的粮食审计“攻坚战”就此拉开了帷幕。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审计组作了详密的准备,这个审计组成员全部经过2004年全省粮食系统亏损挂账“一条鞭”审计的历练,针对这次审计,他们还邀请了市粮食系统及农发行的专家开设讲座,又请财政部门同志对近年来粮食政策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解读,以此为基础,审计进点前,大家已对粮食系统资金运行情况及业务特点了然在胸。审前调查时,审计组与全省粮食系统亏损挂账“一条鞭”审计中负责南通片的苏州市审计局的有关人员进行沟通,他们反映实业公司管理比较混乱;市财政部门曾对该公司进行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也认为其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后来审计初步的内部制度测试也充分印证了这些情况:该公司内控制度建立于1996年,不但内容陈旧,实际工作中也没有按制度执行,公司财务管理缺乏内部牵制,大额现金直接收支,往来账长期未清理。按照以往的审计经验,这种环境下,极易滋生违法舞弊行为,而国有资产的安全更让审计人员担心不已。在担心和不安中,审计小组的工作很快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迅速展开了。第二天清早,审计小组成员早早等候在实业公司财务科门口,等该公司现金会计一到,就开始突击盘点库存现金。结果发现账面应结存数与实际结存相差6.55元,反复核对数遍后发现是计算错误,这时候双方都吁了一口气。现金盘点完毕,审计人员又在保险箱角落发现一个牛皮信封,上面写着“某油脂机械成套设备公司借款抵押”,打开一看,是五张个人存单,计44.5万元,这些存单早已到期。企业借款为何用个人存单?为何存单到期也未对之采取保全措施?带着这些问题,审计组找到公司负责人唐某。他称这是有关领导批准借出的,说到“有关领导”四个字时,他点着头看了又看审计人员,眼神里充满了得意和不屑。审计人员追问时,他又闭嘴不答。

查阅账册并抽查凭证发现,2001年3月8日,实业借款70万元给某油脂机械成套设备公司(以下简称油脂机械公司),但是并未办理正规的借款手续,借条上仅明确还款期为十天。而后油脂机械公司仅仅以现金还款5万元,至审计之日时尚欠65万元,拖欠已达4年之久,企业财务风险很大。及时对担保物实施保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当务之急。在审计人员的一再催促下,该公司财务人员才到银行核对抵押存单实存情况,结果发现有二十万早在存单交到实业公司抵押第二天就被挂失取走!审计人员一再催促该公司有关人员及时追款,但是公司老总唐某对此却不以为然,一直显得不急不躁。

后经调查发现,油脂机械公司是市粮食局的三产企业,此笔借款确实经过市粮食局分管领导内部协调,抵押物大部分是油脂机械公司某顾问(已死亡)的捐赠款项,以该公司法人代表和财务人员的名义存在银行。通过审计组的努力沟通,油脂机械公司审计过程中以现金还款11万余元,但仍有53万余元未归还。

说谎者的泰然自若篇二:银行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一)背景

贵州银行 微笑服务决胜千里

最年轻城商行贵州银行开业 目标1年资产超千亿 贵州银行成立后,总部设在贵阳,并将在遵义、六盘水、安顺设立分行,分别接管原来三家银行的业务 2012年10月11日,贵州银行正式开业,肖瑞彦非常忙。“谢谢!谢谢!我在陪领导。谢谢!”当晚9点,肖瑞彦在电话中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这天起,肖瑞彦开始担任中国最新一家城商行――贵州银行董事长兼行长。为此,6个月前,他放弃了民生银行杭州分行行长职务,只身前往贵阳,负责筹建贵州银行。

贵州银行是在原遵义市商业银行、安顺市商业银行、六盘水市商业银行3家银行基础上合并而来。目前尚未增资扩股,股东均为3家银行的老股东,其中大股东是遵义市人民政府,第二大股东是茅台集团,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盘江煤电等也进入十大股之列。原安顺是商业银行第三大股东――贵州百灵股权被稀释后,不在十大股东之列。3家总行变分行

根据贵州省政府的相关任命通知(黔府任[2012]19号),由肖瑞彦担任贵州银行董事长、行长,原遵义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张洪生担任贵州银行监事长、调研员(副行长级别),原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肖慈发、原安顺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许安均担任贵州银行副行长。10月11日,理财周报记者致电肖慈发证实了上述任命,“我现在正在送客人,目前只是任命副行长,具体职责还没分工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贵州省政府的上述通知中,原来三家银行的行长并没有得到新的任命。理财周报记者致电原安顺市商业银行行长王文庆,电话那头传来的依然是“安顺市商业银行竭诚为您服务”的铃声,“我在安顺,现在还是负责安顺这边的业务,具体职务现在还不知道,你可以问一下贵州银行那边。”王文庆似乎也还没转过角色。

贵州银行相关负责人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贵州银行成立后,总部设在贵阳,并将在遵义、六盘水、安顺设立分行,分别接管原来三家银行的业务,原来三家银行的行长将担任分行行长。

据记者了解,虽然从职务上来讲,3位分行行长降级了,但由于贵州银行属于省级城商行,3位分行行长的行政级别并没有降低,依然为正处级,而肖慈发、许安的行政级别将升为副局级。

目标1年内资产规模超1000亿

贵州当地的城商小而散,资产规模均不大。截至2011年底,遵义商业银行为283.16亿,安顺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68.64亿,六盘水市商业银行2010年底总资产为74.96亿。三家银行合并后,新贵州银行注册资本为32亿,截至2012年8月末,全行资产总额为567.9亿、各项存款390亿,各项贷款201亿,实现净利润6.96亿。

对于未来目标,贵州银行将在开业1年内,实现资产规模翻一番,达到1000亿以上;开业3年内,实现资产规模达到2000亿以上;开业5年内,实现资产规模达到3500亿以上。在行业发展中,贵州银行将注重于以产业金融助推贵州茶叶、白酒、烟草、中药材、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升级。

在贵州银行成立大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银行计划成立贵州省茶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100亿,将以政府产业基金为引导,吸引贵州省外资金投入,重点将投向核心茶企的兼并和收购、茶业科技园、渠道资源和品牌打造等方面。同时,贵州银行将为该基金提供全方位服务,并为投资项目提供配套信贷服务。

在网点扩张方面,“贵州银行将在开业1年内实现贵州省9个市州分行全覆盖,5年内实现全省88个县级机构全覆盖。”贵州银行董事长肖瑞彦表示。

国开行、平安等7家机构助力

贵州银行的成立,打破了贵州当地银行业的竞争格局。贵州的当地银行机构相对比较弱,除新成立的贵州银行外,只有另外1家城商行――贵阳银行。截至2011年末,该行总资产也

只有843.88亿。贵州银行业市场几乎由国有银行及其他的股份制银行瓜分。2008年起,贵州银监局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实施“引银入黔”工程,结束了贵州没有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历史。中信、浦发、招商、花旗等相继进入贵州。2012年9月16日,兴业银行贵阳分行正式开业,成为最新一家进入贵州的银行。光大、民生银行设立贵阳分行的规划进入审批环节,北京、上海、平安银行等机构也准备进入贵阳。

截至2012年6月末,贵州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12340.4亿,同比增长22.8%;各项贷款余额7722.9亿,同比增长21.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8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余额9335.4亿,同比增长22.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1个百分点;存贷比高达82.7%。“贵州银行是贵州省政府主导组建的城商行,无论在股东引进还是在客户资源上都会享受倾斜政策的照顾,要不然也不敢提出‘5年3500亿资产规模’的目标。”深圳某银行业分析师称。

对于这个宏大的资产规模扩张目标,贵州银行董事长、行长肖瑞彦似乎胸有成竹。他表示,贵州银行将多措并举,创新产品,通过提升表外授信占比、提升直接融资、发展租赁融资等多种形式,从全国金融市场融入资金。“金融发达地区银行的表外授信占比一般可以达到25%-30%,而贵州省内各银行表外授信业务占比只有百分之几。如果银行产品创新搞得好,表外授信做得好,则立即可把贵州省8000多亿融资规模放大到1万亿以上。” 表外授信、直接融资等投行性质的业务,非刚成立的贵州银行力所能及,必须借助其他金融机构。为此贵州省政府拉来一批金融机构,助力贵州银行。在贵州银行成立大会上,贵州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分行、陆家嘴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宏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7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只是签署合作框架,还没有具体的内容。”贵州银行相关负责人称。

银行简介

贵州银行是按照“国有主导、企业自愿、市场运作、风险可控、符合监管”的原则,以遵义市商业银行、六盘水市商业银行、安顺市商业银行为基础合并重组设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省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是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大型国有企业。

贵州银行以“行贵恒,成久远”为企业理念。作为“贵州人民自己的银行”,贵州银行将以优秀的团队、先进的理念、优良的机制和一流的产品,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客户提供恒久的金融动力和优质的金融服务,把自身打造成为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卓越、效益优良的现代商业银行。

贵州银行有信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行员工的不懈努力,实现开业一年内资产规模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以上;开业三年内资产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开业五年内资产规模达到3500亿元以上,真正做到让省委、省政府满意,让监管部门满意,让股东满意,让客户满意,让员工满意。2012年10月11日,贵州银行正式挂牌运营。贵州银行是由遵义市商业银行、六盘水市商业银行、安顺市商业银行三家城商行合并重组设立。新成立的贵州银行,注册资本32亿元。贵州当地的大企业茅台、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盘江煤电等都是大股东。贵州省政府9月份任命原民生银行杭州分行行长肖瑞彦为贵州银行首任董事长兼行长,原遵义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张洪生为监事长,原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肖慈发和原安顺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许安为贵州银行副行长。

目标1年内资产规模超1000亿

贵州当地的城商小而散,资产规模均不大。截至2011年底,遵义商业银行为283.16亿,安顺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68.64亿,六盘水市商业银行2010年底总资产为74.96亿。三家银行合并后,新贵州银行注册资本为32亿,截至2012年8月末,全行资产总额为567.9亿、各项存款390亿,各项贷款201亿,实现净利润6.96亿。

对于未来目标,贵州银行将在开业1年内,实现资产规模翻一番,达到1000亿以上;开业3年内,实现资产规模达到2000亿以上;开业5年内,实现资产规模达到3500亿以上。行业趋势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如火如荼,大型银行如工行、中行、建行、农行相继股改上市;交行、招行、中信、兴业、民生、华夏、浦发、深发、光大等

股份制银行也纷纷上市,广发、恒丰、浙商、渤海等股份制银行也在积极筹备上市,在全国布点,发展速度迅猛。作为银行体系“第三梯队”的城商行队伍中,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等银行已上市。部分兄弟省份也成功进行了省内城商行合并重组的实践,如2005年12月18日安徽成立了徽商银行,2007年1月24日江苏成立了江苏银行,2007年10月10日吉林成立了吉林银行,2009年8月1日陕西成立了长安银行,2009年12月5日黑龙江成立龙江银行,2010年10月12日湖南成立了华融湘江银行,2011年2月27日湖北成立了湖北银行,2011年11月19日甘肃成立了甘肃银行。改革重组后的新银行都得到了较快发展,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四川正在酝酿整合省内除成都银行和南充市商业银行之外的省内11家城市商业银行,筹建西部银行。

已经加入wto,在重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德同时也应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现阶段中国的服务业远远落后与西方。中国要想在第三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提高中国服务业水平。银行是一国金融业的根本,更应该首先做出表率。

(二)目的本次调查不仅用于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市场调查发现河北银行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为河北银行提供改善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切实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中国服务产业尽一份绵力。

二、调查方法的采用

主要采用案头资料、街头拦截、人员观察的调查方法。通过河北银行的官网了解河北银行的质量服务标准和顾客反馈情况。街头拦截收集顾客对河北银行的质量服务意见。人员观察通过观察人员对石家庄河北银行的大堂内设施以及工作人员的态度的观察得到相关数据。

三、调查信息数据分析结果 篇三:案头

案 第本周第个 本学期第 教师

****年**月**日 篇四:(培训费)税收风险案头审计工作底稿简

税收风险案头审计工作底稿

所属期间: 索引号: 共 页第 页

注:

1、审计结果必须明确应税金额,税额如能计算得出则明确税额。

2、经审计确认存在问题的每一个风险点均应填报一份工作底稿。篇五:银行市场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调查报告预案

关于石家庄市河北银行服务质量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没有良好的服务就不能立足市场,这已经是不争得事实。良好的服务是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尖锐利器。良好的服务是保持顾客满意度、忠诚度地有效措施。良好的服务不仅关系到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更关系到顾客能否得到真正的满意。

通关对河北银行服务系统的调查,找出河北银行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为河北银行决策者提供数据和有建设性的方案,以促进河北银行在业界的美誉度。提高河北银行的影响力。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主题

调查现在河北银行服务系统能否让顾客满意,可以在那些地方进行改善。以此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进一步拥有更多的大客户并拓展业务范围银行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顾客的等待时间、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等

(二)调查的质量标准 1. 调查的原则。客观性、全程性、综合平衡。尽可能的保证数据的准却,减少有意误差与无意误差。

2. 成本控制。做出详细的预算表,确保调查任务的每一项花费都与预算基本相等。3. 时间控制。活动时间控制在本学期

(三)调查的形式、方法

描述性研究,主要使用案头资料、人员观察、街头拦截的调查方法,进行横剖研究。

(四)调查的统计方法 运用非随机的任意抽样的方法

(五)调查对象 石家庄市河北银行及其顾客,顾客样本量为40,人员观察的对象2。

(六)调查员 于福兴、孙晔、邢萌萌、李文章、孙浩、于兵

(七)调查时间 2011年5月——2011年6月

(八)调查经费预算

三、实际工作调查表 第二部分:调查报告正文

微笑服务决胜千里

——石家庄河北银行服务质量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一)背景

中国已经加入wto,在重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德同时也应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现阶段中国的服务业远远落后与西方。中国要想在第三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提高中国服务业水平。银行是一国金融业的根本,更应该首先做出表率。

(二)目的本次调查不仅用于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市场调查发现河北银行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为河北银行提供改善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切实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中国服务产业尽一份绵力。

二、调查方法的采用

主要采用案头资料、街头拦截、人员观察的调查方法。通过河北银行的官网了解河

北银行的质量服务标准和顾客反馈情况。街头拦截收集顾客对河北银行的质量服务意

见。人员观察通过观察人员对石家庄河北银行的大堂内设施以及工作人员的态度的观察得到相关数据。

三、调查信息数据分析结果

(一)单频表

(二)交叉频次表

排队等待时间对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三)分析结果

顾客对河北银行的服务态度持不满意的态度,而服务目前恰恰是我们国内银行业最为薄弱的环节,银行要提高竞争力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关于服务的改革。银行硬件设施的缺失给顾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了银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必须增加建设。

四、调查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用一种方式对待所有的顾客

原因:银行制度死板,服务流程设计不完善

(二)服务实现层次的错位

原因:如果把银行的服务进行层次划分的话,最低层次是便利,其次是效率、尊重、规范,最高层次是一致。而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却集中在做“规范”上,我们各级机构都制订了严格的服务规范,对员工的服务行为、语言等方面作了要求,但就服务的上升规律而言,只有做好了较低层次的,才能做好较高层次的服务。

(三)服务观念滞后

原因:服务质量的好坏很大方面决定于服务人员的素质,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银行服务理念不能深入人心。服务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全方位的提高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银行企业文化等)。软件与硬件不能配套就会导致服务的不完整性。

五、对策建议

(一)银行服务应当做到的是透过更佳的服务,找到顾客索求的价值点,向顾客提供成熟、可信赖和友好的服务,在客户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即差别化和个性化问题,实施服务质量控制,做好服务流程再造,把握服务管理的精髓——向员工授权。

(二)强化公司员工的服务意识,注重银行企业的文化在企业内部的传播,是服务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找到顾客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设法满足。建立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激励其他员工,对服务态度不好造顾客投诉多的服务人员进行惩罚,杀一儆百。

银行系统内部审计问题浅析 篇6

【关键词】银行系统;内部审计;完善措施

我国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的进步推动了金融行业的成长,近年来,银行主要经营工商业存、贷款业务,通过吸纳大量的储户存款,并向资金需求者进行放贷,随着银行巨额资金的流动,其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增多,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

一切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监管,要想充分发挥银行系统内部审计的作用,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我国部分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银行的高层经营管理者,而高层经营管理者更加注重银行的经营状况,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重在完成短期绩效指标,忽略了银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加大了银行系统风险隐患的发生。由于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干预,难以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果无法真实的反映银行的实际情况。

(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审计工作没有结合银行发展而展开,没有实现审计的效率。审计人员对传统的常规审计工作比较熟悉,但是对新增银行业务的实质性了解不透彻,审计相关新业务培训不足,没有及时掌握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缺乏风险防范能力,加上对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内部审计的内容不充足

随着银行经济业务的扩展,原有的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现阶段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有限,审计内容过于简单。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观判断较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审计工作主要在于检查各项金融业务的规范性、合理性,以及查错防弊等简单银行业务事项,检查财务报表、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准确,操作流程是否符合规定,这些都是事后审查,缺乏对银行内部控制情况、岗位业务流程规范、管理结构等事项进行事前预测评价、建议,使得审计效率低下,期限较长,加大审计成本,内部审计监督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分析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

二、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的完善措施

我国银行贷款质量逐渐下降,坏账呆账增加,容易产生因经营不善而引起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应加强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作好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管理,从运行管理机制、监管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规避不良行为产生的不利影响,使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跟上金融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

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是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从银行内部评估风险,不断规范内部审计的标准,改良银行系统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确保内部审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完善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使银行的经营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建立专门、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全权负责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审计人员岗位职责,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采用垂直的领导机制,由银行董事会直接负责领导内部审计委员会,减少银行高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操纵、干预,保持内部审计组织的相对独立性,避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引起的不良影响,从管理层上提升银行系统内部审计的效率,促使我国银行内部审计效果更加真实、客观、完整,保障整个银行系统健康高效的运转。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增强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让审计及相关人员认识到银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改变主观认识,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内部审计工作不再只流于形式。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由领导带头引导下属,使内部审计相关人员共同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及时的将银行可预见性和隐藏性风险杜绝起来,提升内部审计效率。

2、组建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要跟上时代的变化,金融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成为银行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包括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审计知识,目前我国银行审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可分割,对于年长的一代人来说,对新技术的掌握不是很熟练,因此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使所有内部审计人员都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科学、准确、快速、高质量的完成银行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要不断推进、优化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审计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内部审计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增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实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人员激励机制,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计入职位晋级或年终奖金上,不断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为银行服务。最后要加强银行间的交流,不断沟通,总结经验,引入国际上成熟并符合我国银行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经验,使银行业务国际化。

(三)充足内部审计内容

随着银行金融业务的不断增多,应增加银行系统单位内部审计的内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及时、准确的发现银行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实用的内部审计方法,加强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使审计人员可以从现场的角度分析、检查银行项目存在的缺点,确保现场审计的有效开展,作好事前风险预警工作,及时的防范银行的经营风险,明确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对不同的经营管理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督,对支行建立差别监督的监管机制,跟踪检查、差错整改、分析原因、事后追究责任,避免不同银行同类错误的发生。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审核,检测、评估银行的经营状况,逐步建立银行系统内部审计数据库,执行流程控制和动态跟踪程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晓燕.对邮储银行内部市计免疫系统发挥的粗浅思考[J].现代径济信息,2014,(2):138.

银行审计 篇7

一、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必要性

(一) 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需要强化银行监管

银行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它具有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负外部性, 世界各国无一不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监管与控制。从宏观层面上看, 在我国目前的宏观金融调控中, 银行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压力等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从微观层面上看,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仍不容忽视, 银行经营管理中依旧存在着薄弱环节, 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操作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7年第5号审计结果公告:2005年,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贷款55.14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38亿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04亿元, 违规办理结算业务5.14亿元, 上述3家银行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共有37起。而且, 在不良资产剥离处置的情况下, 有的项目不良资产比例还在上升, 如中国银行的公路项目贷款不良率由2003年的0.55%上升至2005年的4.47%, 因此, 强化银行业监管是防范银行风险的客观要求。

(二) 银行业务的创新与拓展迫切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合作

2003年4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与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 这标志着分业监管格局的形成。然而,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 标志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事实上, 2007年, 金融同业拆借、银证转账等业务增长迅速, 如2007年1月至7月累计同业拆借38 087.58亿元, 超过2006年全年的21 496.25亿元;据调查,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分行, 2007年1月至8月, 银行卡转保证金账户21.6亿元, 36.4万笔, 保证金转银行卡账户17.6亿元, 32.5万笔, 是去年同期的221%, 是前年同期的530%;某国有商业银行南京市分行, 截至2007年6月份, 累计第三方存管开户数10万个左右, 资金30多亿元。而且,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发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 扩大了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范围, 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6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也纳入同业拆借市场申请人范围, 使交易对象变得更加的宽泛。因此, 在跨行业金融工具已经产生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 在混业经营潜在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机构型监管已不能适应金融业务多元化的新情况。在金融监管没有改变为统一监管的现状下, 如何加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 监管资源的有限性需要银行监管与审计部门的外部协作

从银行监管、银行审计的资源来看。监管的对象多, 监管资源不充分, 审计对象多, 审计人员有限。据调查, 南京市 (不含高淳县、溧水县) 支行以上的商业银行网点有1 100家, 在人民银行的开户数有274 500多户, 而南京的银行监督管理局编制人员只有178人, 直接从事监管的业务人员90人左右, 他们同时还要负责江苏省内的银行业监管工作。国家审计的人力资源则更为紧缺, 全国审计人员有8万多人, 审计项目近百万, 以平均每年每人审计1个对象计算, 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 轮审一遍约需12年, 对于中国农业银行等资产规模上千亿元的企业, 显然还要投入更多的审计人员。另一方面, 不计监管成本、不计审计成本也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因此, 资源的有限性需要银行监管的外部协作, 协作是分业监管模式下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现状

(一)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管领域的协作基础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金融审计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 促进政策、制度和监管的完善。审计署2006年6月15日公告的“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不仅揭露了农业银行违规经营等问题, 更指出“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 提出“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健全内部经营机制, 增强风险管理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 严控操作风险的发生”。从银行监管方面看, 风险为本监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逐步提出并快速发展起来的, 一种以识别与计量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理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又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由合规性向风险性转变的方向, 因此,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共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构筑了银行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协作基础。

(二) 计算机网络为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提供了信息共享的技术基础

银行电算化发展迅速, 为银行审计及银行监管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 银行网络建设的特点已不是单纯对系统规模的追求, 而是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大型主机都是基于IBM SNA网络体系构建的, 解决了数据集中环境下的网络互联, 这种信息环境为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和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 审计署有AO (Auditor Office)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在银行信息化系统基础上产生了数据式审计新模式, 进行联网审计。银监会有“1104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 能实时对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采集, 强化了非现场监管的职能。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银行监管及银行审计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平台, 同时, 理论上也为银监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管的信息共享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3年, 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协作已形成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已努力寻求合作, 提出了监管协调的指导原则, 制定了职责分工、信息收集与交流和工作机制, 但监管机构三方之间的合作协调仍缺乏法律制度性的安排, 在信息共享方面没有形成硬性约束。从金融监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来看, 虽然, 在实际工作中, 国家审计机关在金融审计时“对存在的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已移送银监会处理”, 但金融监管与国家审计的协作并不密切, 如国家审计机关查出的“交行锦州分行违规核销2亿元不良资产案”, 银行监管部门事先并没有察觉到。在银行监管与审计实务操作方面, 由于银监会、国家审计机关各系统垂直领导、自成体系, 一般是各自分别采集相关数据与信息, 监管成本较高, 两者之间的协作没有形成制度性约束, 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也存有较大局限。

三、构建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信息平台

(一) 扩大联席会议范围, 畅通信息渠道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从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内部协作来看,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 重要的是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将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化、科学化。从金融监管机构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来看, 国家审计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 需要从监管者那里获取信息, 国家审计机关将查出的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移送银监会处理的做法,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监管效率, 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国家审计结果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完成其监管任务。因此, 笔者认为, 应扩大联席会议范围, 不仅建立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 而且应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与国家审计机关之间的经常性、制度性的协作与交流, 以网络技术为平台, 畅通相互间的文字型信息沟通渠道。

(二) “互联互通”, 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

金融监管是市场信息不完全与金融自由化中金融风险控制的必然选择,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 为了实现《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要求, “建立监管者之间分享信息及为信息保密的各项安排”, 笔者认为, 有必要在文字型信息沟通及商业银行披露机制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 建立银行业与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国家审计机关间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消灭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集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 发挥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优势, 建立银行、银监会、国家审计三方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以便在实施审计项目及开展银行监管时, 审计机关及银监会能实时采集银行业财务数据并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同时, 这一平台也可促进审计机关及银监会在银行监管方面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三) 建立以人民银行为牵头的“信息中心”, 降低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成无所不知的成本, 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有效的银行监管作为公共商品不能完全由市场所提供。目前, 不少地方建立了金融监管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实行轮值主席制, 笔者认为, 可借鉴德国央行与监管当局在银行监管领域协作的做法, 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德国, 央行是唯一负有对金融机构行使统计权力的机构, 各金融机构每月向央行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报送各类统计报表, 这一点并未随着监管体制的变革而有改变。为避免金融机构的重复劳动, 监管当局不再单独向其征集任何形式的统计信息。在我国也可发挥人民银行计算机基础较好的优势, 结合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 建立以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信息中心”, 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分析、研究, 保证信息共享的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人民银行牵头的“信息中心”不仅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也为国家审计提供金融审计所需的相关信息数据, 在保密的前提下扩大信息的服务对象, 这样人民银行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不但可以满足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需求, 也可以降低银行监管当局、国家审计机关收集数据和信息的成本。

(四) 数据挖掘与转换, 构建多维分析框架

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企业, 其高风险性是银行的显著特征之一。用辩证法的观点看, 金融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 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 加强监管与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风险、降低风险。银行监管与国家审计机关可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系统资源将人民银行“信息中心”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战略信息, 利用金融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 运用数据识别模式, 加强银行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分析, 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 在审计与监管的过程中, 可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监管人员的监管目标, 对被审计银行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 以建立基础性审计“中间表”和分析性审计“中间表”的形式进行分类梳理, 构建立体的多维分析框架, 减少信息不对称, 为审计机关、银行监管部门充分了解银行业务及经营状况提供分析程序, 对合规性监管、风险性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杰, 孟祥军.银行监管机构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基于RO-CA评级体系的分析[J].上海金融, 2007 (6) .

[2]卢家辉.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J].审计研究简报, 2005 (11) .

[3]李成.金融监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德]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卫娴.论我国金融监管一体化[J].河北金融, 2005 (11) .

《商业银行审计指引》出台 篇8

最近,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商业银行审计指引》, 对注册会计师从事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技术指导。《指引》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根据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审计的要求,针对商业银行在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方向的确定、审计资源的调配、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测试、重点业务流程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方面的特殊性,对审计工作的各个重要环节作出了全面细致的指导。此外,《指引》从整体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征、对审计的挑战、监管法规的影响、主要业务和风险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对于注册会计师迅速掌握银行业的整体情况, 克服因陌生带来的困惑,有很大的帮助。

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探析 篇9

一、绩效审计的含义与作用

有关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观点:

是从管理学理论出发, 将金融绩效审计定义为:对金融管理业绩、金融管理效率和金融管理效果的评价。第二种观点是建立在以效益为核心的绩效检查和评价基础上, 将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定义为:商业银行内部独立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 为评价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依照国家法规、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 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 对其经营程序、方法、效率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的一种内部审计。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观点。

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审计, 为管理层改进工作, 完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服务。与传统的审计不同的是, 它作为一种对经济行为及其结果更深层次的考核方式, 在审计内容与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全新的改变。

二、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绩效审计的原理与传统审计的原理是相同的, 都是搜集某一经济活动及其相关陈述事项的数据, 与既定标准相比较, 将结论传递给有关各方的一个系统过程。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经营审计、遵循性审计不同的是, 绩效审计没有严格的审计准则可供遵循, 其报告格式也多样。它在遵守内部审计准则的同时, 吸收了管理咨询中专业分析的合理成分。

由于绩效审计的目标和切入点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 而且其敏感性和影响力更大, 因此, 绩效审计在程序上、收集能够证明绩效评价结论和绩效改善建议证据的方法上, 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的要求上采用一些独特的方式。

(一) 根据绩效审计的特点制定审计方案

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对经济行为及其结果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与一般的真实合法性审计项目相比, 绩效审计方案的内容必须更加详细、周密。由于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目标和重点差异很大, 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目标, 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审计评价标准。

(二) 掌握绩效审计的依据把握衡量标准

掌握绩效审计的依据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关键和前提。绩效审计的依据可以从很多方面获取, 包括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规文件, 以及法规文件的形成过程;向被审计对象上级主管部门了解情况;被审计对象编制的各类报表等, 并通过充分地掌握审计依据来全面、准确地把握衡量绩效的标准。

(三) 绩效审计可以采用专项审计的形式

专项审计是比较灵活的审计形式, 也是目前国内审计机构开展效益审计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

(四) 绩效审计具体操作要多措并举

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 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 并借助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由于绩效审计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审计时往往同时或交叉使用多种方法, 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五) 绩效审计要突出审计分析工作

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审计分析工作, 对经济行为及其结果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作出准确的评价和鉴证, 才能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和结论。

四、绩效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一) 绩效审计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贷款及其他授信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和财务与会计业务等。各项业务经营的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设备、资金、人员等生产力诸要素开发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实现程度进行的审计, 旨在分析评价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 挖掘生产力诸要素的潜力, 改进要素配置, 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以改进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以信贷业务的绩效审计为例, 其审计重点是:

1、信贷业务的收益是否合理, 利息收入是否全部入账, 贷款利率的执行是否正确等。

2、信贷资金的成本计算是否合理, 主要考虑贷款项目成本支出, 包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和该项目贷款的经济资本成本。

3、长期信贷经营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 信贷政策和程序的制定是否合理。

4、信贷业务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设置是否合理。

5、信贷风险和收益的确定是否合理。

(二) 绩效审计涉及到商业银行各个层面的部门或组织

商业银行各个层面设置了相应的部门或组织, 每个部门或组织都应创造价值, 否则就没有设置的必要, 但是并不是每个部门或组织都能直接创造利润。我们把能创造利润的经营部门或组织称为利润中心, 把不能直接创造利润的部门或组织称为成本中心。

1、对成本中心的绩效审计

大多数的管理部门都是成本中心, 以各层面的信贷审批部门的绩效审计为例, 其审计重点: (1) 经济性。部门和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置是否合理;各项设备配置、各项成本开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和资源闲置现象。 (2) 效率性。能否提高信贷审批环节的工作效率;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审批完毕;信贷审批是否存在决策失误;对下一层面的对口部门是否提供信贷营销支持;检查督导力度是否到位等。 (3) 效果性。本部门的责任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2、对利润中心的绩效审计

利润中心一般指经营行。以某商业银行市分行的绩效审计为例, 其审计重点是:

(1) 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经济增加值是指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营利润。其他关键指标完成情况一般是指账面利润、实际利润, 贷款和存款、不良贷款率、贷款收益率、费用控制率等一系列的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

(2) 各项业务开展情况的审计, 在绩效审计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已经论述。

(3) 人力资源利用情况的审计。审计人力资源利用是否贯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职工劳动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结构分布是否合理, 配置是否适当, 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益情况。

(4) 组织管理水平的审计。组织管理水平的审计涉及到决策机能的审计、计划机能的审计、组织机能的审计、领导机能的审计、控制机能的审计、激励机能的审计等。

(三) 在必要的情况下, 绩效审计还应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每个经营管理者和员工

如对部门经理、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晋级、升职的审计等, 均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法。

(四) 其他方面的审计

如固定资产投资、网点建设和撤并等都可以从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来进行绩效审计。

五、当前商业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

我国实行国家审计制度的时间并不长, 绩效审计还刚刚起步, 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发展更是新兴事物, 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

(一) 从模式上来说,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一般由上级部门通过绩效指标对员工或下级部门进行考核, 以此实施绩效管理

这种模式利用几张表格、几个考核指标给员工的个人贡献作出评价, 过于看重最终结果, 而忽略结果实现的过程, 因此导致员工和下级分支机构只注重短期利益行为追求完成指标, 而忽视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种模式对经济决策及执行的绩效审计较少, 对社会效益管理控制和效益相关分析不足。

(二) 商业银行审计环节缺乏统一性, 内审资源有限影响整体审计绩效的发挥

商业银行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分别设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和内审稽核部, 各部门的工作侧重点不同, 均按照上级对口部门的安排开展检查工作, 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与统筹使得重复检查时有发生,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影响了整体审计绩效, 还加重了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成本。

(三)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完整, 不同级别存在偏差

由于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绩效考核指标, 在处理部门指标和全行绩效指标之间、岗位指标和部门的整体绩效指标之间没有形成量化的分解关系。

(四) 商业银行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差

大银行的内审部门受总行和地方分行的双重领导, 中小银行的审计部门仍未完全实现垂直领导和管理, 独立性差, 加上审计人员不足, 疲于应付现有工作, 考虑不到或很少考虑绩效审计, 主要是对上级下达的效益指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进行检查。虽然绩效审计问题已经研究了十多年, 但是全面、系统和综合的绩效审计体系, 仍未建立和得到真正实施。

六、对商业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 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研究, 从理论上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内部审计绩效审计准则

首先, 规章制度是开展内部绩效审计的依据,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 只有以制度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其次, 要认真总结历年开展各项审计时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 结合内部审计准则, 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基本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再次,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管理效益的评价和资金效益的评价。管理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各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评价而定, 如对资金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财务指标合理使用情况进行。

(二) 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银行内部环境, 加强绩效审计宣传力度, 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

提高领导层及各部门对绩效审计的认识,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 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技能, 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长期以来, 我们所进行的财务管理审计都是重在发现违规问题, 审计思路还停留在原有的财务收支审计上, 对如何把握绩效审计缺乏科学、宏观、精确的定位, 理论上的探索准备工作也没有跟上, 在效益审计的内容、切入点、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心中无数。因此各级内审部门要积极广泛地组织绩效审计知识的业务培训, 让内审人员逐步掌握绩效审计的基本知识, 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绩效审计方法。

(四) 妥善选择试点项目, 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银行审计 篇10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及其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具体来说, 它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 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风险, 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企业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进行分析, 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 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审计领域, 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 加强对高风险环节的实质性测试, 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的审计方法。它具有以战略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将审计重心前移以及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几大特点。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 (IAASB) 于2003年1 0月发布了三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 ISA315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ISA330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ISA500号“审计证据”。分别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并从2004年12月15日或之后开始的期间财务报表审计起执行这三个新风险准则。2006年2月, 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并于20 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也采纳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充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才能有所作为

(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期, 银行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业务经营的高风险性决定其必须选择风险导向审计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枢纽, 其经营和发展直接依赖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状况, 其业务经营具有高负债、高风险、不稳定的特点, 同时面临国家严格的金融监管, 客观上要求其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和保障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揭示运营中的重大风险隐患, 及时进行防范、规避和化解, 保证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正是在传统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全面风险评估为基础, 选择重要风险领域, 开展审计工作, 保证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 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

商业银行业务量大、业务环节复杂、业务领域广泛, 而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资源相对缺乏, 在有限的审计资源的前提下, 提高审计的效率, 保证审计的质量, 就成为审计部门的当务之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风险评估, 合理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 主动控制审计风险, 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三) 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 经营手段的迅速提升, 为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银行业务经营的高度信息化, 以及数据的集中运行, 为审计信息采集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银行业具有较为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国际银行业通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级方法, 为风险导向审计开展风险评估, 有效识别风险, 找准审计的切入点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和借鉴。

(四) 风险导向审计是商业银行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无论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 (IAASB) 制定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标准, 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 均充分证明风险导向审计在提高审计功效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国际审计业界的广泛认同, 商业银行只有借鉴和运用最新的审计理念, 适应国际审计业界理论和实务发展的新要求, 才能与国际接轨, 不断推进国际化发展。

三、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有效开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法和途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过程, 实际上就是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过程, 也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过程, 它是对金融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危害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以防范风险为中心, 把风险导向理念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一) 注重风险分析和评估, 确定关键风险领域和重要性水平, 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就是要全面识别风险, 以此为基础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开展审计活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利用其独立性和客观性的优势, 从战略的高度分析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 评估银行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经营方针的合理性, 分析银行战略的执行情况, 评价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设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适当性。分析识别银行风险, 主要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评价其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剩余风险。并结合宏观政治、经济和金融政策、监管要求和董事会、高管层关注的重要风险管理和控制领域, 以此为依据制定审计计划。

(二) 有效运用风险模型, 确定关键风险环节

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风险模型, 对形成风险的相关区域和业务领域根据其管理水平、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程度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排查, 按照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风险形成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分别进行量化打分, 找出风险存在的重点区域、产品和关键风险环节, 以此确定审计的区域、产品和审计的频率, 并根据审计资源制定审计方案, 提高审计的针对性, 及时、有效地实施审计业务。

(三) 积极采用穿行测试和控制测试等必要的审计方法, 确定被审计单位实际的风险状况

对银行业务经营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进行穿行测试, 检验其对风险的控制状况, 依据结果在风险导向的前提下, 按照重要性原则, 科学合理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和范围。根据测试结果结合调查问卷、访谈等的情况, 综合分析判断确定被审计单位实际的风险状况, 并进行原因分析, 分析切忌就事论事, 或者仅局限在操作层面和合规性层面, 而应注重从体制、机制、流程和管理的角度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反映银行系统性、全局性的风险状况。

(四) 整理、分析和汇总审计发现, 提炼审计结论

审计人员依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 对发现的风险和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分类、梳理和提炼, 并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 共同分析问题查找原因, 准确把握问题性质, 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揭示被审计单位风险状况, 提出改进建议, 确保审计结论体现重要性、建设性和前瞻性原则, 通过提供有价值的审计成果,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和服务作用, 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五) 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和沟通, 适时开展后续审计, 提高审计的效果

加强审计结果的反馈与交流, 采取审计专报等多种方式对审计情况在一定范围进行通报, 便于管理层及时掌握全行经营发展最新的风险变化, 进行准确决策。同时也使其他未被审计单位对照检查, 采取风险防控和补救措施, 扩大审计工作效果。同时应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督, 评价被审计单位针对问题整改完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选择重要和关键的领域根据整改情况适时开展后续审计, 保证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防止屡查屡犯, 提高审计的效果。

四、风险导向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部门应转变观念, 从战略、系统、发展的视角全面认识银行经营和发展的风险状况

内部审计应重视和关注董事会、高管层关注的问题, 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 在日常审计中要善于分析和总结, 对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纳, 注意从常规审计中发现系统性风险问题, 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 内部审计应积极开拓新的审计领域, 只要是银行发展需要的, 就是内部审计应该监督服务到位的。

(二) 银行内部审计应从主要评价内部控制向评价内、外部经营环境转移

审计风险评估和测试应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 在进行风险评估中不但要关注内控制度的合规风险和控制风险, 更要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金融形势, 法律环境, 监管要求, 企业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 业务运行的体制、机制、流程等方面的风险。

(三) 建立健全审计信息数据库,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审计风险评估、抽样、测试工作水平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审计信息数据库, 通过审计业务信息处理系统对海量的审计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统计和分析, 在保证生产数据安全的前提下, 与业务部门共享经营信息数据, 充分运用审计风险排查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强化非现场审计手段, 把握审计的重点, 为现场审计提供指引, 提高审计的效率。

(四) 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在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计划、方案的制定, 审计测试、审计报告的形成以及后续跟踪和监督等各个方面, 都要坚持风险导向, 不仅要考虑微观层面的风险, 更要考虑宏观层面的风险, 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 深入分析并捕捉潜在的风险点, 揭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层次的全面提升。

(五) 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的起点由企业内部控制测试提升到战略风险分析和评价, 涉及企业战略以及企业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 要求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风险评估程序,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内部控制、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 还要懂得法律、市场、管理、计算机统计分析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执业经验, 以及对风险的敏锐性和判断能力。同时, 由于银行业务、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 审计人员还必须重视加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 使其专业素质结构与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相协调。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 如通过后续教育、业务培训、审计实践等方式, 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胜任能力。此外, 还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谢荣, 吴建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年4月 P47-51

[2]、高燕生、邓川 《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时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5年8月 P28-29

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循环审计探究 篇11

【关键词】 资金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

随着国内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银企借贷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加之国内金融市场日益完善,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资金业务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渠道,由此造成商业银行资金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业务复杂程度急剧增加。资金业务经营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为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审计增加了较大的审计难度。

资金业务主要指同业间存放和拆借、投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流动性管理、利率管理等等。该业务涉及的金融工具有债券、票据、存款证明、通知存款、银行间贷款等。

商业银行通常具有相对较强的内部控制、经济业务量大以及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等特点,审计人员如不依赖内部控制测试,单凭实质性测试根本无法完成银行审计工作,且现代审计主要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也要求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详细测试。因此,商业银行审计应优先采用依赖内部控制测试的审计策略,然后对其重要账户、敏感业务、异常事项等重大项目进行详细的实质性测试。

一、审核商业银行现金业务

商业银行现金科目核算对象为银行所拥有的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库存现金是银行用来应付客户提现和银行本身的日常经营零星开支的资产,具有金额大、币种多样、核算环节多、内部控制依赖程度高和易于被盗用等特点,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高风险审计领域。

(一)现金科目的主要内部控制测试程序

1.获取银行现金管理相关内控文件。

重点审核相关内控规范制度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实地观察柜面现金业务。

关注“印、押、证”三分管制度是否得到执行,即:使用和保管业务印章的人员不得同时保管相关的业务单证;使用和管理密押、压数机的人员不得同时使用或保管相关的印章和单证。柜台人员的名章、操作密码、身份识别卡等应实行个人负责制。现金交易是否得到必要的复核。营业终了是否及时清点尾箱现金,并登记“尾箱库存现金登记簿”;是否与会计部门核签无误后,将现金、实物入库保管。

3.实地观察商业银行日常现金调拨业务。

关注现金调拨业务中,现金、尾箱交接手续是否完备合规;是否经相关授权人员的批准。

4.实地观察商业银行日常金库的管理。

关注正副钥匙(密码)保管是否合规;正副钥匙(密码)的使用是否经过适当授权。

(二)现金科目的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获取银行的期末现金查库表、现金轧库表、钱箱明细表,查阅查库登记簿,核对是否与期末账面余额一致。

2.核对运送中现金是否有接钞行的入账通知。

3.选取营业网点样本进行现金的抽盘。

如条件允许对银行所有金库进行同时监盘。金库现金监盘时需同时监盘金库内保存的贵金属、其他票据、有价证券和空白票据,并及时同相关表内表外会计记录数据进行核对。

二、审核商业银行同业往来业务

商业银行同业往来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由于办理资金划拨、资金拆借融通、结算等业务而引起的资金账务往来。

(一)商业银行同业往来业务的主要内容

1.同业存放业务。

同业存放业务是指金融机构间为便于日常结算,资金划拨而临时存放于交易对手的类似备付金性质的款项,具有金额大、发生频繁、币种多样、利率灵活性大和交易对手范围固定等特点,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较高风险审计领域。主要涉及存放同业款项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等核算科目。

2.央行往来业务。

央行往来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送存或提取现金,缴存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及通过央行汇划款项等。主要涉及核算科目有: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央行往来业务具有金额大、币种多样、期限较长、交易对手单一、利率相对固定和政策性较强等特点,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中等风险审计领域。

3.同业拆借业务。

同业拆借业务是指金融机构间的短期资金借贷。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有:拆出资金和拆入资金。具有金额大、拆借时间短、发生频率高、归还期固定、利率相对较低和交易对手范围固定等特点,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较高风险审计领域。

(二)主要内部控制测试程序

1.询问同业往来业务相关人员内控实际执行状况。

重点询问分管行长年度同业往来预算及预算调整的权限,重大交易最高授权部门;询问前台交易人员交易的授权情况;询问中台风控人员交易的风险程度是否均经适当评估,是否对交易对手进行资信评估并给予相应授信额度;询问后台复核人员是否存在实际结算金额同合同不一致的情况,是否定期同会计结算人员及时对账;最后结合穿行测试,以确认询问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状况。

2.抽查前台交易书面交割单、交易合同。

检查交割单、合同内容是否完整,审批手续是否齐全。重点关注交割单前台、中台、后台人员签字是否完整。对于重大交易,是否有决策层审批意见。

3.抽查中台相关风控文件及报告。

结合抽查前台交割单,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检查风控针对交易对手信用调查档案,重点关注银行内部对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和中小农信社的资信评估报告。结合穿行测试,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资信评估较低的交易对手,并对其交易进行重点实质性测试。

4.抽查后台结算人员复核记录。

结合交易流水实质性测试,检查后台人员复核记录是否完整,准确记录所有同业往来交易。重点检查利息收支计算、记录是否准确,是否同会计人员的会计记录一致无误。

(三)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科目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获取央行对账单,向中央银行发函询证,复核中国人民银行缴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外币存款准备金和财政性存款等明细科目余额的真实性。

(2)通过对相关缴存存款准备金余额和央行相关规定比率的分析核对,检查银行是否已足额缴存了相关准备金。

(3)获取大额借款的内部审批文件和借款合同,重点关注贷款原因和贷款用途,结合发生额测试,确认贷款实际使用用途同申请一致。

(4)抽查银行期后收还款记录。

(5)全面逐笔复核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收入和支出金额的准确性。

2.存放同业款项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科目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获取存放对账单,向交易对手发函询证,复核余额的真实性。

(2)结合开户资料、交易合同和交易明细审核,审验有无存放于非金融机构款项和非金融机构的存放款项,关注是否存在融资或委托投资性质的存放业务和使用受限制的存放款项。

(3)结合交易对手资信情况的审核,审验存放同业款项的可收回性,以确认是否应计提合理的减值准备。

(4)结合交易明细审核,复核利息收入、支出的合理性,重点关注利率异常的业务。

3.拆出资金和拆入资金科目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向交易对手发函,复核余额的真实性。

(2)结合交易对手资信情况的审核,重点关注对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中小农信社交易的可收回性;对于同一交易对手相同金额的连续拆出交易,追查至原始放款凭证和收款凭证,以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款项的可收回性。

(3)获取期末拆入资金和期内重要拆入资金的拆入资金协议,复核实际拆入资金是否与内部审批文件和会计处理一致。

(4)检查拆入资金是否设定资产抵押,查验抵押手续是否完备、披露是否真实、完整。

(5)结合拆入合同、交易流水和交易明细审核,复核利息收入、支出的合理性,重点关注利率异常的业务。

三、审核商业银行投资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主要有债券承销、债券自营、回购业务、项目融资、投资咨询、基金管理和资产证券化等,其中债券承销、回购业务和债券自营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投资业务。

(一)债券承销、代理兑付业务

商业银行负责承销的债券范围较广,主要有政府债、企业债和基金等,其中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为主要承销对象。商业银行承销债券有四种方式:包销、投标、代理推销和分销。商业银行承销收益主要来自承销差价和承销佣金。主要涉及的核算科目有:代理兑付证券和应付代理证券款科目。债券承销和代理兑付业务,相对交易风险较小,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中等风险审计领域。

1.债券承销、代理兑付业务审计主要内部控制测试程序。

(1)询问债券承销、代理兑付业务相关人员内部控制实际执行状况。重点询问分管行长年度承销预算及预算调整的权限及重大交易最高授权部门;询问前台交易人员交易的授权情况;询问中台风控人员是否对所承销债券的信用评级和承销风险进行适当评估;询问后台复核人员:是否存在实际中标金额同投标金额出现重大一致的情况;是否定期同会计结算人员及时对账;是否建立详细的承销和代理兑付业务台账。结合穿行测试,以确认询问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状况。

(2)抽查承销、代理合同。检查合同内容是否完整,各项手续是否齐备;重点关注前台、中台和后台人员签字是否完整;对于重大承销项目,是否有决策层审批意见。

(3)抽查中台相关风控文件及报告。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抽查风控对承销证券的信用调查档案。结合交易流水实质性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承销失败的交易。

(4)抽查后台结算人员交易台账。检查后台交易台账是否完整、准确记录所有承销和代理交易。重点检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是否准确,是否与合同金额及会计记录一致。

2.代理兑付证券科目和应付代理证券款科目的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检查代理证券协议、合同和兑付原始凭证等资料。结合证券自营业务审查,判断是否存在代理和自营混合核算。

(2)审核代发国库券的款项收付情况,并关注期后收付情况。

(3)向委托方发函询证,核对余额真实性。

(4)复核相关的手续费、佣金收入。结合交易流水审核以及协议抽查,匡算手续费、佣金收入是否合理,并关注协议合同是否存在或有收益条款或连带责任条款。

(二)债券回购业务

商业银行债券回购业务是交易双方进行的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主要涉及的核算科目有: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科目。由于商业银行债券回购交易的复杂性以及监管的严格性,该项交易属于商业银行审计的高风险审计领域。债券回购业务是依附于债券工具而存在的业务,分为买断式回购和质押式回购两种交易形式。

1.主要内部控制测试程序。

(1)询问债券回购业务相关人员内控实际执行状况。重点询问分管行长年度重大债券回购交易的最高授权部门;询问前台交易人员是否所有交易均经过适当授权;询问中台风控人员所有质押债券信用等级,是否均经适当评估,是否针对回购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并定期更新;询问后台人员是否存在网下买断式回购业务,归档保存的成交单是否均经适当授权批准,是否定期同会计结算人员及时对账,是否建立详细的债券回购业务台账。最后结合穿行测试,以确认询问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状况。

(2)抽查银行债券回购业务相关交易授权文件。重点审核所有交易是否在授权范围内进行。

(3)实地观察日常债券回购业务交易状况。观察债券回购业务人员设置是否同组织架构图一致。重点观察前、中、后台是否真正独立设置并有效运行。

(4)抽查债券回购合同。检查合同内容是否完整、各项手续是否齐备。重点关注交割单前台、中台和后台签字是否完整。重点关注逆回购业务和买断式逆正回购业务是否获得审批权限部门的审批文件。

(5)检查网下回购协议。结合交易流水的实质性测试重点关注是否存在网下回购协议,是否存在实际交割日期早于协议签署日期。

(6)抽查中台相关风控文件及报告。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越权交易。检查风控针对交易对手和质押债券的资信调查档案。检查用于质押式正回购的质押债券是否与中央登记中心对账单相符。

(7)抽查后台结算人员交易台账。检查后台交易结算员交易台账是否完整,准确记录所有债券回购交易,重点检查利息收支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准确核算,是否同回购合同金额和会计记录一致。

(8)抽查后台结算人员同中央登记中心对账单的对账记录,重点关注双方对账差异的记录。

2.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获取并审查当期变动表,检查已记录的买卖交易。检查相关合同、入账凭证、授权执行文件等,以审核交易的真实性。

(2)向交易对手发函询证,复核余额的真实性。

(3)对审计日已到期的回购业务进行期后测试。

(4)向中央登记中心函证,检查金融资产的抵、质押情况。

(5)结合交易的流水审核,全面复核回购利息收支的正确性。

(6)审查逆回购余额的可收回性。结合交易对手资信情况的审核,重点关注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中小农信社的网下逆回购交易的可收回性,以确认是否需要计提坏账准备。

(7)关注同一交易对手相同金额的连续逆回购交易。必要时追查原始放款凭证和收款凭证,以确认交易的真实性。

(8)关注买断式正回购会计核算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继续涉入会计规范的处理原则。

(三)债券自营业务

债券自营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投资于债券,以控制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并获取利润的业务。该业务具有交易品种多样、交易金额巨大、交易周期较长、交易市场相对封闭和交易对手范围相对固定等特点,属于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均较大的业务领域。审计时必须对其进行更详细的内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主要涉及的核算科目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科目。

1.主要内部控制测试程序。

(1)了解债券自营业务具体资质。获取资质证书,并结合穿行测试,重点了解是否存在超越资质的业务。

(2)询问债券自营业务相关人员内控执行状况。重点询问分管行长年度债券自营交易预算编制及审核过程以及重大自营业务的最高授权部门;询问前台交易人员所有交易是否经过适当授权;询问中台风控人员所有质押债券信用等级是否经过适当评估,并及时备案及定期更新;询问后台复核人员是否存在网下自营业务,尤其关注是否存在同证券公司的网下买断式回购性质的自营业务,是否所有归档的成交单均经适当授权批准,是否定期同会计结算人员及时对账,是否建立详细的债券自营业务台账。最后结合穿行测试,以确认询问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状况。

(3)抽查银行债券自营业务的相关交易授权文件,检查所有交易是否在授权范围内进行。

(4)抽查债券自营合同。检查合同内容是否完整,各项手续是否齐备,重点关注交割单前台、中台和后台签字是否完整。对于重大承销项目,是否有决策层审批意见。重点关注大额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和具有回购性质的自营业务是否经审批。

(5)抽查交易协议。结合交易流水的实质性测试,审核自营业务中是否每笔业务均签订了系统自行生成的交割协议,是否存在网下债券买卖协议,尤其关注是否存在实际交割日期早于合同签署日期的网下债券买卖协议。

(6)抽查中台相关风控文件及报告,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超出授权范围内的交易。抽查风控对交易债券的信用调查档案,尤其要注意企业债、ABS债和次级债的信用评级。结合交易流水实质性测试,检查是否存在网下的债券买卖交易。

(7)复核同一交易对手的现券交易与回购交易的勾稽关系,以确定是否存在网下买断式回购交易。

(8)检查后台交易台账的完整性、准确性。检查所有债券现券交易记录是否准确。重点关注持有到期和可供出售债券实际利率和利息调整金额的准确性,是否同会计人员的会计记录一致。

(9)抽查后台结算人员同中央登记中心对账单的对账记录,重点关注双方对账差异的记录。

2.主要实质性测试程序。

(1)获取并审查管理当局对金融资产的认定明细表,重点关注期内是否存在重分类。

(2)对交易明细进行审核分析,重点关注是否存在不符合金融资产的其他内容,如买断式回购交易。

(3)获取并审查增减变动明细清单。抽查本期变动的交割单、原始收付凭证,审核交易的真实性。

(4)将期末余额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对账单进行核对。

(5)结合现金盘点,对期末库存凭证式国债进行盘点。

(6)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余额进行公允价值分析。收集其公允价值的证据,并审核相关证据的合理性。重点关注本期出售上期留存债券的会计核算。

(7)结合买卖交割单的审核,复核交易类金融资产差价收入金额和会计处理的准确性。

(8)结合实际利率测试,对持有期内产生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调整进行复核,并检查有关会计处理的准确性。重点关注公司国债利息免税收入核算的准确性。

(9)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发函询证,复核余额的真实性。

一个银行的内部审计模型 篇12

一、模型描述及分析

本文建立的内部审计模型有三个参与方:委托人 (银行) 、代理人 (被审计人) 、审计人。代理人和审计人都是银行内部员工, 银行委托审计人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同时, 给出以下五点假设:一是代理人有徇私和不徇私两种策略, 审计人有尽职和不尽职两种策略, 他们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以一定的概率在两种策略之间随机选择;二是当代理人徇私时, 如果审计人尽职, 有概率为a的可能发现并查处徇私行为, 有1-a的可能未发现徇私。如果审计不尽职, 则有概率为b的可能发现且查处徇私行为, 有1-b的可能未发现徇私 (1>a>b>0 (1) ) ;三是代理人徇私成功时的额外收益为A, 失败时的损失为C, 不徇私时的收益为0。审计人工作不尽职时的收益为D, 这是由不劳而获折合的经济收益, 工作尽职时的收益为0。代理人徇私成功时, 审计人的损失为B, 这是委托人银行对其工作不得力的惩罚。A、B、C、D均大于0;四是代理人与审计人是理性人, 两者不存在审计合谋。根据以上假设, 可以求出代理人和审计人的收益矩阵 (见表1) 。

为使审计人尽可能地选择尽职, 银行会从体制上使得当代理人徇私时审计人尽职的收益大于不尽职的收益, 否则, 会出现审计人全员不尽职的状况, 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即:

同时, 为使代理人尽可能地少徇私, 还要使当审计人尽职时代理人徇私的收益小于不徇私的收益, 即:

此外, 只有徇私的收益足够大时, 代理人才会冒险去徇私, 故代理人徇私的前提条件是当审计人不尽职时徇私的收益大于不徇私的收益, 即:

五是假设 (1) (2) (3) 式已经满足。

命题1:代理人与审计人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这是因为, 在表1中, 由假设五可知, 如果代理人选择徇私, 审计人将选择尽职;而当审计人选择尽职时, 代理人将选择不徇私;当代理人选择不徇私时, 审计人将选择不尽职, 而当审计人选择不尽职时, 代理人将选择徇私。即两者之间的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这意味着代理人与审计人的行为是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

命题2:代理人与审计人博弈存在唯一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在均衡状态下, 代理人以D/ (a-b) B和1-D/ (a-b) B的概率选择徇私与不徇私;审计人以 (aC+aA-A) / (a-b) (A+C) 和1- (aC+aA-A) / (a-b) (A+C) 的概率选择不尽职与尽职。

证明:假设代理人按P1和1-P1的概率选择徇私和不徇私, 审计人按照P2和1-P2的概率不尽职和尽职 (0

审计人将选择P2和1-P2使得代理人徇私和不徇私的收益无差异, 即:

证毕。

进一步地, 我们可以求出在均衡状态下, 代理人和审计人的收益分别是:

上面结果显示, 在均衡状态下, 代理人收益为零, 而审计人的收益为一个负值, 这表明代理人和审计人在客观上都存在徇私和不尽职的内在激励, 相比之下, 审计人不尽职的激励更大。

当代理人以P1和1-P1的概率选择徇私与不徇私时, 审计人的收益曲线是两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见图1) , 其函数表达式分别是:

在图1中, 审计人尽职和不尽职直线的交点是均衡状态点, P1是代理人的最佳徇私率。这是因为:当徇私率大于P1时, 审计人尽职的收益大于不尽职的收益, 因此他将选择尽职, 而这对代理人徇私是不利的, 因此对代理人来说徇私率大于P1是不可取的;当徇私率小于P1时, 此时审计人不尽职的得益大于尽职的收益, 因此他的理性选择是不尽职, 代理人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将会不断提高徇私率, 因为徇私率越高意味着收益越多。在徇私概率提高的过程中, 只要是满足小于P1, 审计人都会选择不尽职, 徇私率的提高极限是P1。当达到最佳徇私率, 审计人无论是采用纯策略还是混合策略, 其收益都等于均衡状态下的收益U*。不过为了让代理人无机可乘, 审计人将采用混合策略。

类似的, 可以求出:审计人以P2和1-P2两种概率选择不尽职与尽职时, 代理人在徇私与不徇私情况下的收益曲线 (见图2) , 其函数表达式分别是:

在图2中, 审计人的最佳策略是以概率P2、1-P2选择不尽职与尽职, 此时博弈达到均衡状态。

命题3:当代理人徇私概率大于D/ (a-b) B时, 审计人的最优选择是尽职;当代理人徇私概率小于D/ (a-b) B时, 审计人的最优选择是不尽职。

该命题意味着:在代理人徇私率一定时, 银行通过控制参数a、b、D、B降低D/ (a-b) B时, 能使审计人选择尽职的可能性提高;反之, 将促使审计人更多地不尽职, 进而导致内部审计的效率低下。

类似地, 通过对图2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有关代理人最优选择的如下命题:

命题4:当审计人尽职的概率大于1- (aC+aA-A) / (a-b) (A+C) 时, 代理人的最优选择是不徇私;当审计人尽职的概率小于1- (aC+aA-A) / (a-b) (A+C) 时, 代理人的最优选择是徇私。

该命题表明:当1- (aC+aA-A) / (a-b) (A+C) 较大时, 代理人徇私的可能性将增大;反之, 当银行通过控制参数a、b、A、C降低1- (aC+aA-A) / (a-b) (A+C) 时, 将会减少代理人的徇私行为。

在现实中, 为减少员工的徇私行为, 银行的通常做法是加大对查出的徇私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期形成一种威慑效应。这种看似有效的方法, 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两个命题, 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命题5:银行加大对代理人徇私行为的处罚力度, 将增加审计人不尽职的概率, 在短期内会降低代理人的徇私率, 在长期内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证明:假设银行加重对代理人徇私行为的处罚力度, 由C增加到C′, 代理人的收益曲线将发生相应的调整 (7) , 如图2中所示。在短期内, 如果审计人的策略不变, 还是按P2和1-P2的概率选择不尽职和尽职, 那么代理人徇私时的得益将由原来的0变成负值, 小于不徇私的收益, 因此代理人将停止徇私;而审计人在得知这个信息后, 将相应地增加不尽职的概率。从长期来看, 由于P2与C成正比关系 (8) , 当C增加时P2也会随之增加;同时代理人徇私的收益U徇私与P2也是成正比关系, 伴随着P2的增加, U徇私也在不断增加并且与U不徇私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少,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新的均衡状态出现。在新的均衡状态下, 审计人不尽职的概率将由P2增加到P2′, 此时代理人 (不) 徇私的收益相等都为零, 代理人又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由于代理人的混合策略的概率分布是由参数B、D决定的, 并不受C的影响, 因此代理人的策略不变, 还是按原来的P1和1-P1的概率选择徇私与不徇私。这表明:银行加重对徇私行为的处罚力度, 只能在短期内抑制徇私行为, 而代理人的长期徇私率不变,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审计人更多地偷懒 (因为P2>P2) , 进而导致内部审计的低效率。证毕。

实际上, 为降低代理人的徇私率, 银行可以通过加重对审计人不尽职行为的处罚力度来实现这个目标。

命题6:银行加重对不尽职的审计人的处罚力度, 能有效降低代理人的徇私率, 在短期内能降低审计人不尽职的概率, 但在长期中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证明:假设银行加重对审计人不尽职行为的处罚力度, 由B增加到B′, 审计人收益曲线相应的逆时针转动, 如图1所示。在短期内, 当代理人的策略保持不变时, 审计人尽职时的收益大于不尽职的收益, 因此将选择尽职。为降低被查处的可能性, 代理人将减少徇私行为 (即降低P1) 。随着P1的下降, 审计人尽职和不尽职时的收益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一直持续到新的均衡状态出现。在新的均衡下, 代理人将采用一个较低的徇私率P1′, 审计人的尽职和不尽职的收益重新相等, 都等于U*, 此时代理人又将恢复混合策略。由于审计人不尽职的概率P2是由A和C决定, 并不受B的影响, 因此审计人的的策略不变, 还是以原来的P2和1-P2的概率选择不尽职与尽职。这说明, 加重对不尽职的审计人的处罚力度, 能有效降低代理人的徇私率, 在短期内还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审计人不尽职的可能性, 但在长期内对审计人的尽职与否没有任何影响。证毕。

该命题告诉我们, 为减少代理人的徇私行为, 除了加大对审计人不尽职行为的处罚力度外, 银行还可以同时引入外部债权人监督或者内部审计外部化, 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 加大审计人不尽职的成本, 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二、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在内部审计过程中, 代理人与审计人都存在徇私和不尽职的内在激励, 相比之下, 后者的激励程度更大。银行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 能间接影响代理人和审计人的决策, 使其符合银行的利益。此外, 单纯加大对徇私行为的处罚, 对于降低代理人的徇私率只有短期效应, 没有长期效应。银行可以通过加强对审计人的内外部监督, 加大对审计人不尽职行为的查处力度, 有效地减少代理人的徇私行为, 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A.马斯科莱尔, M.D.温斯顿, J.R.格林.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332-364.

〔2〕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 2002 (2) .

〔3〕郝玉贵, 路云峰.我国国家审计的博弈分析〔J〕.审计研究, 2006 (2) .

〔4〕雷光勇, 王立彦.投资秩序与利益相关者审计〔J〕.审计研究, 2006 (1) .

〔5〕李兆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定期轮换制的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 2005 (3) .

上一篇:家园沟通下一篇:绿色会计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