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2024-08-05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共12篇)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篇1

1银行业信息系统的特点

1.1复杂程度高

银行业信息系统一般采取3层开发结构,即数据库层、业务逻辑层、界面层,数据输出模式通常经过数据存储层、业务逻辑层、服务层、表现层。同时,银行的网络运行结构也较为复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需要接入互联网运行,核心业务系统、中间业务、办公系统等需采取VPN专线与局域网互联。

1.2系统性能高

银行业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具备高质量、高性能,能够统一存储和管理海量的数据,实施统一化的财务核算模式,支持业务连续性运转要求,具备备份与灾难恢复能力,防止业务数据损坏。

1.3运行风险大

在大数据模式下,银行业信息系统对业务、数据、网络实施集中管控,这使得风险控制较为集中,一旦出现问题,便会严重影响银行的正常运作。另外,信息系统件本身存在着固有风险,在出现系统漏洞、硬件故障、意外灾害等情况下,会对信息系统安全性构成极大威胁。

2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

信息系统审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工具,按照审计标准与准则,对信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效率水平进行监督监测,以确保信息系统运行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审计方法。信息系统审计的常用技术方法如下:

2.1测试数据法

这种审计方法是将预先设计的测试数据输入被测试的信息系统中进行处理,查看处理结果与预先确定的结果是否一致,其目的在于检测信息系统运行逻辑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运用测试数据法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测试数据是关键所在,审计人员可选择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前者要尽量覆盖被测试程序的所有功能,后者要根据被审计程序的控制功能具体确定数据类型。测试数据法极为适用于测试有关折旧计算、利息计算的程序。

2.2数据分析审计法

这种审计方法需要审计人员选取被审系统中的部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被审系统执行的有效性。最为常用的是SQL语句查询法,审计人员可以利用SQL语句筛选出需要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关系,进而得出审计结论。具体的数据关系分析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将筛选出的业务数据与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验证,以判断应用程序输出结果是否正确;查询业务数据中的必填重要字段,检查其是否符合填制规则;对信息系统数据与银行内外部业务系统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审核分析;根据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审计分析模型,审查信息系统数据之间的逻辑性。

2.3合测试工具法

这种审计方法是在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用测试数据和虚拟实体对应用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检测。由于在运用整合测试工具法时测试数据与真实交易数据是同时运行的,为了避免审计过程对应用系统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解决好测试数据的建立与消除问题。在建立测试数据中,审计人员既可以将被审单位的真实交易数据作为测试数据输入应用系统,也可以自行设计测试数据与真实交易数据一同输入程序。对于自行设计测试数据的消除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修改应用程序,消除测试数据;另一种是输入额外数据用以抵消测试数据。为保证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在运用这种审计方法后必须及时地、完全地消除测试数据。

2.4入式审计程序

这种审计技术需要修改计算机应用程序,对信息系统中的业务处理模块进行二次开发,嵌入具备审计功能的程序,从而在信息系统运行中收集审计线索,建立审计资源文档,为评价应用程序的功能提供可靠依据。

2.5辅助审计软件

这种审计方法主要适用于对操作系统安全性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理解应用系统的逻辑流程和程序代码。如利用扫描软件对主机操作系统进行扫描,检查系统是否存在安全漏洞,检查系统日志是否存在不合规、未授权操作,检查系统备份记录及还原操作是否可逆。

3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路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银行业信息系统审计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保证信息系统审计质量和效率,应当推进审计技术和手段的进一步发展。

3.1建立云计算平台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应当运用云计算技术,快速整合、集成审计数据,打破审计数据分析的空间限制,提高审计数据分析效率,推动信息系统审计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审计人员还可以利用云存储技术,将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大量数据进行在线存储,并根据审计工作需要,随时访问网络获取数据,消除传统审计受固定地点约束的弊端。

3.2建立分布式处理系统

信息系统审计要想实现对大数据的实时监测,避免信息系统出现运行错误,就应当采取分布式的处理方式,对审计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处理系统包括Yahoo的S4、Twitter的Storm等,这些系统为提高审计数据分析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能够增强数据处理的实效性。

3.3引入机器学习技术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明确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类似数据的共性特点,为评价信息系统运行可靠性提供依据。在审计工作中,机器学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机器学习可将新出现的文本审计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法将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二是通过对归类的数据进行分析,纠正被错误归属的审计数据;三是利用审计数据频繁出现的共性特征,挖掘各项集之间的关联,查找不易发现的错漏、舞弊之处。

3.4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数据种类繁多,传统以数值、表、统计图为主的数据表形式已经难以满足非结构化数据的审计要求。为此,应当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对审计数据进行图形、图像处理,进而将数据分析结果转变为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从多个侧面出发准确描述数据,提高信息记录的全面性,从而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审查出数据中体现的问题。

4结论

银行业信息系统审计在大数据环境下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审计的实效性,增强信息系统抗风险能力,审计人员要结合审计工作需要合理使用审计技术方法,并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大胆引入专业的新型技术,系统审计效率。

摘要:随着银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所隐含的风险随之加大,为了减少信息系统中的运行错误,强化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必须重视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定期开展,以确保信息系统控制总体目标。本文在介绍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对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系统,审计

参考文献

[1]赵晓霞.大数据时代的银行内部审计[J].知识经济,2015(12).

[2]何爱元,魏强,倪军.大数据时代银行业信息安全现状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15(05):78-79.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篇2

摘要:以基层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发展为基础,深入思考基建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基建项目不同实施阶段的特点的思考,寻找最适合、最有效的审计方法及绩效评价手段,从而达到提升基建绩效审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基建 绩效审计 方法

一、背景

近几年,相较于常规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人民银行也越来越注重管理上的绩效,因此催生了基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对各级人民银行基本建设项目整体情况进行评价,确保以最少的投入保质保量完成最多的工程,并与立项时的预期相符。

二、基层人民银行基建项目绩效审计现状和问题

就内审工作现状来看,基建审计特别是基建绩效审计在基层人行的推行力度远远不够,仍然主要依靠上级行指派的外部审计机构开展的竣工决算审计,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审计内容,对立项、施工管理以及项目结束缺乏追踪审计和有指导意义的绩效评价。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绩效审计理念

近两年内审转型规划成果初现,内部审计人员逐渐适应从合规性审计角度向风险导向型过度,但绩效审计仍是个难题,对许多审计人员而言,绩效审计只是个抽象的名词,无法引入实际工作中。2012年之前,各基层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占全年审计业务量比例非常低,甚至为零,从2012年开展内审转型三年规划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以某中支为例,近三年绩效审计项目数量已占到了总审计业务量的30%。

(二)缺乏绩效审计指导规范

本文认为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基建绩效审计难以开展的最关键因素是缺乏绩效审计指导规范。基层人民银行的基建项目多为小型的维修工程,有着工期短、形式多样、造价低、经常没有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审批、施工设计等特点,所以对于此类维修工程的审计,现有的基本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超出了审计范围,也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完全认可,最终审计结果可能流于审计人员的主观评价。

(三)缺乏绩效审计技术手段

目前开展的基建项目绩效审计工作仍主要是事后靠人工审查、调阅相关资料,时效性较差,难以获得第一手准确信息,且审计对象受限于建设单位,现场施工日志、签证单等重要资料往往无法获得。

三、对基层人民银行基建绩效审计方法的思考

针对上述基层人民银行基建项目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应当鼓励内审人员参与到整个基建项目中,在不同阶段针对重要决策、重要事项进行评估、计算,并作出评价,为实现整个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合理的保证。

(一)项目初期阶段

目前采用的基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为事后评价,本文认为应着重考虑“事前决策”,才能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绩效评价。不以项目规模小而忽视前期设计堪察工作,才能避免因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而引起的工程量重大变更,甚至是设计变更,导致工期的延误和效率低下。

以某支行办公楼维修改造项目为例,其中,重做院内地坪为一项重点工程,工程预算占整个工程造价17%,然而在正式施工时施工单位才发现无法按照原有设计正常进行,而重新提出将原工程设计中对院内地坪挖除后重新硬化改为直接刷黑,经测算,涉及到的新增下水道清淤、地面8cm刷黑两项工程预算就合计27.5万元,将比原标书方案增加工程预算19.5万元,占原合同总价40%。如果审计人员协助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就重点工程实施的环境、人员、时间、材料、技术方法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提示在现有施工条件下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地下管线分布施工图的缺失增加了施工对地下管道破坏的风险、施工场地离办公区域和住宅区域太近等等;然后帮助建设单位及时修正设计或施工方法,这样更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效率性。

(二)项目实施阶段

基层人民银行的基建维修项目在实施阶段大多未聘请监理,主要由建设单位指派人员负责现场监督,受专业性质及工作时间限制,建设单位指派人员很难做到时刻到施工现场查看,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工作比较被动,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最易出现漏洞。根据此类小型维修工程的特点,现场勘查加追踪审计应是最有效的,应当鼓励内审人员在项目实施阶段进驻现场进行追踪审计,将审计重点放在预算单价是否切实执行、计算工程量是否准确。

某支行成立维修专班小组负责施工现场监督工作,但并无相关监督检查工作记录,在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量增减情况、施工材料采购方式的更改等事项也未在现场履行必要的签证手续。根据追踪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经常到施工现场考察实际情况,一是督促建设单位做好现场监督管理工作,留存记录,作为后期审计及竣工决算的重要资料;二是查看施工方是否按照合同或批准的规定进行施工,工程中出现的较大工程量变更,尤其是要做好工程变更签证审计,变更签证需通知审计人员到场,对合同和工程清单中没有、新增加的部分工程必须执行完整的变更程序,且要有专业人员的证明和解说,如存在不合理因素,审计人员可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并要求加以纠正,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

(三)竣工决算阶段

首先要规范送审程序,保证资料齐全,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施工方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决算书和有关的全部资料送审。因为外部审计机构收费是按审减费用的一定比例收取,所以如果审计人员能在送审前先行核算,减少施工方收取的明显不合理、多算的费用,可有效地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性。具体来说,一是将工程量重新逐项计算一遍,并与竣工决算书进行比较核对;二是查看定额项目内容是否与实际施工内容相符,主要建筑材料价格与当时市场实际价格是否相符;三是核实收费标准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取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以上数据如有差异,可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重新计算竣工决算施工数据。

四、结束语

多边开发银行评级方法分析 篇3

关键词:多边开发银行 个体评级 外部支持评级 优先债权人

近年来,由新兴经济体主导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继成立,为提振世界经济带来契机。债务融资是多边开发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而融资成本又会受到多边开发银行信用等级的影响,因此信用等级对多边开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更好地了解多边开发银行信用特点,本文研究了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惠誉、标普和穆迪对多边开发银行的评级方法,希望为我国开展多边开发银行信用评级提供一些参考。

多边开发银行的分类及特点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共同建立和所有的机构称为超主权机构。超主权机构一般分为两类:多边开发银行和其他超主权机构,其中多边开发银行是超主权机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多边开发银行是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提供资金援助和专业咨询的机构,其基本宗旨是消除贫困、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按照其业务覆盖的地理范围可划分为:全球性开发银行(如世界银行)、区域性开发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次区域开发银行(如安第斯开发银行)和跨区域开发银行(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

与一般的商业银行类似,多边开发银行可以为国家或私人部门提供贷款等服务,但是由于多边开发银行是超主权机构,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商业银行存在差别:一是多边开发银行不受任何形式银行监管的限制,其运营管理条例由成员国制定;二是多边开发银行在主权贷款中通常享有优先债权人待遇,其偿还地位高于其他债权人;三是多边开发银行不分配股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更多的是履行其政策使命;四是多数多边开发银行利润率较低,运营收益完全计入资本或转为发展基金;五是多边开发银行通常无法吸收居民存款,其主要资金来源为主权国家出资或捐赠,同时也可以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和发行债券等。

国际评级机构多边开发银行评级方法

多边开发银行具有违约率较低、信用等级较高等特点,其主体信用等级不受总部所在地信用等级的制约,并且可以高于主要成员国家的信用等级。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惠誉、标普、穆迪对多边开发银行的评级都会考虑其作为一般金融机构和股东为主权国家的特点,从个体评级和外部支持评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个体评级是在不考虑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对多边开发银行的运营状况、财务实力等要素的综合判断,外部支持评级主要衡量多边开发银行的股东在银行面临风险时所提供的支持。标普和穆迪均以外部支持评级作为个体评级的调整因素,上调范围在三个子级之内,惠誉则以个体评级和外部评级中较高的级别作为多边开发银行的最终评级结果。个体评级的评级方法与一般商业银行评级类似,包含运营环境、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实力等要素;评估外部支持则会考虑多边开发银行的超主权特征,分析股东国家提供外部支持的能力和意愿。

(一)个体评级

在评级要素的选择方面,惠誉、标普、穆迪三大评级机构各有侧重。综合来看,三大评级机构评估个体信用状况时涉及的要素包含五个,分别是运营环境、职责和地位、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实力。运营环境主要关注宏观环境以及多边开发银行运营和总部所在地区的法律和政治环境。职责和地位主要评估多边开发银行的职责和公共政策使命、股东与多边开发银行关系的稳定性和紧密程度、多边开发银行享有的优先债权人待遇和优惠待遇等。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分别衡量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的情况。风险管理主要分析多边开发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评估其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集中度风险等。财务实力要素主要衡量多边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杠杆水平、资产质量、流动性水平、融资能力、盈利能力等。

在个体评级方面,标普主要关注多边开发银行的财务实力、公司治理以及职责和地位,在分析财务实力时还会结合风险管理相关内容;穆迪重点关注财务实力、运营环境、风险管理等要素;惠誉考察的要素包括财务实力、风险管理、战略管理和运营环境等。

(二)外部支持评级

外部支持评级涉及四个要素,分别是通知即缴资本、其他股东支持、股东支持意愿和其他要素。通知即缴资本是多边开发银行股东提供支持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多边开发银行的股东做出的承诺,当多边开发银行的贷款面临违约或需要履行担保责任时,由股东为多边开发银行提供额外的资本支持。其他股东支持是指成员国在通知即缴资本之外对多边开发银行的支持能力,可以通过股东信用等级的加权平均级别来反映。股东支持意愿衡量两个方面:一是当仅有一家多边开发银行提出资本请求时,成员国愿意提供支持的意愿;二是在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情况下,当多家多边开发银行均面临财务压力并提出资金请求的情况下,成员国赋予多边开发银行支持的优先权。其他要素包括成员国之间的联系、成员国与资产的相关性、成员集中度等。

标普将通知即缴资本作为外部支持分析的核心要素,在考虑通知即缴资本的情况下重新评估财务实力,以体现外部支持对个体评级的影响。标普认为股东支持能力可以通过股东对通知即缴资本支付的法律和行政程序来衡量,若程序能够保障股东快速支付资本,即表明股东支持能力较强。股东支持能力和股东支持意愿是标普确定外部支持对个体评级调整上限的两个考量因素。穆迪和惠誉均是将外部支持作为评级的一个独立方面,其中惠誉以通知即缴资本和其他支持能力评估结果中较高的级别作为股东支持能力评估结果,再根据股东支持意愿对股东支持能力评估结果做出调整,从而得到外部支持评级结果。穆迪认为通知即缴资本是协议条款上规定的内容,受股东支持意愿影响较小,而股东提供的其他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股东支持意愿的大小,因此穆迪通过其他支持能力和股东支持意愿评估除通知即缴资本以外的支持情况,再结合通知即缴资本和调整因素获得对外部支持的最终评级。

国际评级方法借鉴及需关注的问题

我国评级机构在开展多边开发银行评级时可以借鉴国际评级机构的思路,以个体评级作为对多边开发银行的初步评级,再加入对外部支持的评级形成多边开发银行的最终评级。

我国在多边开发银行评级过程中有两方面问题需要注意:一是由于多边开发银行的主权贷款受到优先债权人待遇的保护,其资产质量普遍较好,但是优先债权人的资格缺乏法律依据,仅是市场惯例,并且该条款仅适用于主权贷款,对私人部门贷款适用的法律是各国的破产法律;二是多边开发银行的实缴资本占比普遍偏低,通知即缴资本对其信用评级至关重要,但是历史上还未发生过多边开发银行提出补缴资本的请求,由于缺少案例,并且发出资本请求的银行管理者是由接受资本请求的国家任命的,很难确切地评估出在何种压力下董事会才会提出资本请求,成员国政府的决议进程需要多长时间,以及一个成员国的拒绝支付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多少影响。因此,这两方面需要在评级时加以考虑。

作者单位: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印颖 罗邦敏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篇4

关键词: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技术方法

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其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商业银行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主要应控制好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 (credit risk) 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潜在可能性, 在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授信业务中普遍存在, 包括违约风险 (default risk) 和信用价差风险 (credit spread risk) 。

1、传统信用风险度量。

主要方法有专家评定制度 (6C、5W、5P原则) 、信用评分方法 (Z模型、ZETA模型) 、传统信用评级、贷款风险度测算。传统方法简便明了, 易于理解, 但缺陷也很明显, 主要是以会计账面价值为基础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实情且动态性差;主要借助定性分析主观随意性大;效率较低。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 IRB) 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部评级法主要有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敞口分类, 包括公司业务、国家、银行、零售业务、项目融资、股权六类;二是风险要素, 包括违约概率 (PD) 、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 (LGD) 、违约总敞口头寸 (EAD) 、期限 (M) 等;三是风险权重;四是最低要求;五是监管方法。

3、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目前国际金融界流行的内部信用风险模型有KMV模型、JP摩根的信用矩阵 (Creditmetrics) 、麦肯锡公司的宏观模拟、瑞士信贷银行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沃特曼死亡率模型等。其中前两种最具代表性。

4、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主要有授信限额、辛迪加贷款 (银团贷款) 、贷款直接转让、贷款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

二、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又称为价格风险, 是指由于被用于交易的资产或可交易的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主要指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1、市场风险度量。

综合风险度量, 主要运用风险状况图、Va R方法、情景分析法、压力测试法等。利率风险度量, 主要有敏感性缺口分析、全值法、Va R方法、持续期、凸性分析等。汇率风险度量, 包括本币、外币、时间三要素, 可以分为会计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2、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利率风险管理, 主要是资产负债管理、基于Va R的管理、利率金融衍生工具。外汇风险管理, 主要是敞口限额、金融衍生工具、货币互换、外汇期权。

三、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所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 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 包括控制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欺诈风险以及法律和商誉风险等。

1、操作风险度量。

主要有基本指标法 (BIA) 、标准化方法 (S A) 、内部衡量法 (IMA) 、损失分布法 (LDA) 、极值理论方法

2、操作风险管理。

保险一直以来是银行用来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 主要包括保障范围和合同对方风险、再保险和保单的合格标准、与操作风险种类相匹配的保险。

3、保险与资本准备金的替代计量。BIA、SA、IMA、LDA等的主要计算方法是保费法和限额法。

四、风险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债项评价与客户评级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 据其与贷款预期损失率的关系, 可以构建10级以上的评级矩阵表, 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篇5

1.要求白金卡出9期账单其他6期账单、四无卡(无逾期、无超限、无最低、无分期和临时)

2.最低账单前一个星期前操作,存额度2倍以上的钱进信用卡里

3.在不同机器刷500--1000之间刷10笔以上,每笔最低间隔半小时以上

4.再刷100内的小笔,最好多跑点超市、量贩KTV里超市、餐饮店之类的刷30笔以上

5.最后一笔刷大于额度(原本卡的额度)的金额,不要刷空卡,卡里要剩几百块(一笔过)

6.等账单出来马上全额还款后,直接打电话提额。

银行会计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篇6

关键词:银行会计;教学方法;选择;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9-02

课堂教学方法是传授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而灵活设计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教学方法在银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结构和理论,然后用例子和问题来论证,教师授课再辅之以阅读、练习和习题等有效方法来传递具体事实、原则和系统技术。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受注入式思想的支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灌注”过程,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授课方式也较为单一,教师仍然以板书讲授为主,没有运用其他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接受能力根据感观的不同而有强弱之分,文字解释是抽象的,而图表或图画的解释是直观而易于消化的。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追求表述完整和解释到位的同时,没有考虑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甚至抗拒情绪。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传统教学方法在银行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较大的困难。首先,由于高等院校的金融学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长期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更缺乏对银行业务的了解,所以在学习银行会计时常觉得无从下手;其次,在学习银行会计以前,学生们普遍已经接受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对于工商企业的财务处理过程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而金融企业的会计处理与一般工商企业刚好相反,学生容易将其混淆。第三,金融企业会计的会计凭证联次众多,传递环节多,传递方向复杂,学生经常觉得无所适从。所以,鉴于银行会计的特点,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突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实施情景教学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眼、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

商业银行会计所涉及的业务内容多而且复杂,其核算方法既包括单式记账又包括复式记账,在内容表述上大多使用了冗长的文字和较大的篇幅。如果没有教师有效地讲解,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看书学会相关知识。如教学中涉及许多银行会计方面的专属名词:“异地托收承付”、“汇兑”、“倒进帐”、“顺进帐”等等,以及银行业务的流程、程序,即使是老师通过大篇幅的文字做出说明而不借助其他教学方法,仍然会使学生感到内容枯燥,难以听懂。由此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记忆和深化,形成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一大障碍。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来进行弥补。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来反映银行业务的流程,如支付结算业务;另一方面,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对书本中冗长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化。如定期存款业务的分类、支取和利息的计算。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多媒体的使用对于会计案例教学的作用尤其明显。用多媒体补充例题能节约大量的黑板书写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二)图解法

银行会计核算往往涉及多个行处针对同一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因此,银行会计核算具有涉及会计主体多、资金流转环节多、业务流程复杂的特点。学生首先需要弄清该业务涉及哪些行处,然后厘清各行处之间的关系,了解各行处针对该笔业务的核算手续,正确确定资金汇划方向,最终才能正确做出相关各行处的账务处理。

教师讲授时如果也只是单纯堆砌文字式会计分录,那么干枯的文字和冗长的篇幅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利用直观的图表模型传授教学内容比单靠语言文字传递信息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绘制图表模型,将业务核算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行处的上下级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同时标注资金的流转方向,形式直观简洁,图文并茂,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跨系统汇划款项的教学中,对先直后横、先横后直和先直后横再直的资金汇划业务,通过教学生正确地绘出资金汇划流转图,明确各方当事人的关系,便可直接通过图形做出相关汇出行、汇入行和转汇行的账务处理。图形简明直观,教科书上要用几页纸书写的内容,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迅速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且记忆深刻。

(三)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银行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银行业务的复杂性以及单据处理的多样性,教师在讲授具体业务处理时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区分各种处理方法的缺陷,案例教学方法无疑是适用的。教师可以针对各种重要的银行业务特点,比如针对联行资金往来业务、信用卡业务安排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信用卡业务为例,

1、教师引导

教师简单介绍信用卡的基本内容, 并引出案例( 某一银行信用卡业务资料) 或数字资料( 信用卡业务发展情况) 。

2、提出问题

如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信用卡种类及核算要求、如何对发卡行发卡、持卡人支取现金、持卡人购物消费及信用卡注销进行核算、收集资料说明某一银行信用卡业务及核算方法。

3、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通过阅读杂志、访问相关网站等查询资料,在课堂案例讨论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4、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各组推荐代表发言或到黑板上完成分录, 通过相互提问纠正错误。

5、教师总结

根据教材内容和具体案例, 结合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和总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银行会计采用案例教学有以下优点:

1、记忆深刻

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因而较易为学生接受,并且一旦学懂之后,将比来自讲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2、较高的参与积极性

许多学生发觉准备案例比起准备抽象的阅读材料更加有趣,案例课堂讨论也比参加讲座更为有趣。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必然更好。

在银行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本文所提及的多媒体教学、图解法和案例教学法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具体来说,传统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忽视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多媒体教学通过单一的幻灯播放,会给学生带来视觉疲劳、导致思维迟钝,易使学生或昏昏欲睡、或神游万里;图解法显然仅适用于部分内容,有些内容无法或者也不需要绘制图表就可以一目了然;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

所以,没有那种教学方法更好,只有那种教学方法更适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教学实际内容出发,紧扣教学大纲,结合课程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如传统的板书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图解法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1] 任学文.图示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2] 桑笑.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审计与理财,2008.(6).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篇7

理顺思路才能把握住正确方向。审计正常类贷款要以风险为导向, 审计前不仅要认真研究审计抽样, 明确疑点、难点, 还应总体把握、抓住特点、重点。审计思路如下:

一是“有什么”?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技术手段, 对由非现场生成的样本疑点线索和初步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分析, 通过整体把握、筛选鉴别, 判断所审计业务中有没有问题。

二是“是什么”?如果判断审计样本中有问题, 要明确重点, 按照审计程序多策并举、内查外调取证, 认定是什么性质 (如系统性风险、能力风险或舞弊风险) 问题, 锲而不舍, 深度挖掘。

三是“为什么”?进一步核查, 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并深入分析, 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依据, 对发现问题作出合理、准确的定性和评价, 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四是“怎么办”?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建设层面积极寻求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

二、对正常类法人贷款进行审计的方法

(一) 着眼企业和贷款行两个基点发现审计线索

1.正常类法人贷款风险审计的切入点是企业。 (1) 从原始文件或账证中发现虚假注资线索:企业虚假注资一般是采用从企业或个人借入资金, 验资后归还。因此, 必须查阅公司章程, 弄清企业注资或增资时间时点。如验资账户在本行, 通过查询企业存款分户账和相关凭证查证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关注是否存在抽逃资本金问题。如验资账户在他行, 核查验资报告及所附存款函证、转账凭证等证明资料的真实性。

(2) 对比分析数据发现虚假会计报表线索:一是了解借款企业的性质, 如企业性质为商贸性企业, 一般是流动资产占比较重;生产性企业则固定资产占比较重等;企业类型不同, 会计报表中资产分布不同。二是比较两个年度以上会计报表, 对比分析报表中重点科目 (应收、应付账款和存货等) 的异常变动及不合理变化, 审查是否虚增资产和利润, 是否人为操纵报表数据掩盖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找出差异。三是查看会计报表附注, 验证报表明细的合理性。如应收和预付账款的账龄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挂账, 是否有企业股东及股东近亲或员工长期在公司长期有大额借款等问题。四是查看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报表数据勾稽关系是否衔接、合理, 必要时延伸审计, 到企业核实账务或到税务部门调阅企业纳税申报情况, 上市公司可借助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辅证。

(3) 通过现场勘察发现虚假项目、虚假抵押等线索:对无法确证的问题, 通过现场观察取证, 如房地产项目建设情况, 贷款抵押品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 目前是否关停等。实地查看宜突击进行, 勘察要带着问题去寻找发现。

(4) 追踪贷款资金流向发现虚构贷款用途线索:企业贷款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一是审阅企业申请资料及购销合同等证明材料, 关注贷款用途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以及交易对手的经营范围与合同约定用途是否相符。对关联交易, 重点关注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二是查看贷款资金流向情况, 是否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资金。

2.从商业银行内部运作环节查证风险。 (1) 查证贷前调查企业信用状况。验证贷前调查报告是否客观、真实反映了企业不良信用记录和逃废债行为等风险信息。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查询系统、人行征信系统、法院系统、行业协会等渠道了解企业及其主要股东、法定代表人、高管层信用记录情况。

(2) 核实调查报告中的重要数据。粉饰借款人及担保人财务数据的目的是为满足贷款准入条件提供便利。而盲目采信企业提供的数据, 可能误导审查、审批。因此, 要关注调查报告中企业财务因素分析, 核实报告中引用的财务数据, 查看有无隐瞒重要信息、虚夸财务数据情况。

(3) 审核贷款需求的合理性。重点关注企业资金需求是否与其生产经营匹配、负债是否超出合理承受能力, 是否存在盲目扩大生产或多元化投资倾向。是否通过人为调整采用过时或虚假报表数据测算营运资金缺口、变相提高贷款额度延缓风险暴露。重点关注是否人为掩盖贷款形态, 是否存在道德风险。

(4) 查看还贷资金来源。企业现金流紧张, 贷款到期一般采用借款还贷, 贷后归还方式。通过审阅企业存款分户账、相关凭证等核实还贷资金是否为经营现金流入。关注还贷资金来源于贷款资金、关联企业、民间融资、本行员工账户。

(5) 识别贷款担保风险。主要从担保环节的有效性、合法性着手;审查保证人担保能力或意愿, 是否存在互保、循环担保现象;集团客户关联保证是否超过规定比例;押品估值是否合理、测算质抵押率能否覆盖信贷风险。采取实地观察法, 重点关注有法律瑕疵、变现能力弱的抵押品。

(6) 贷后管理是否落实。一是贷后跟踪检查是否掌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 分析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劣变风险;对企业重大风险事项是否及时核实并报告。二是通过审核结算账户资金往来明细, 分析企业货款归行, 存款和结算份额与信用占比是否匹配。

(二) 多维取证间接查询审计线索

1.充分利用公用网络信息平台强大功能查询企业及行业信息, 获取有价值线索。如:到当地工商局网站查询著名商标、免检企业名录及吊销企业名录等相关信息;登陆当地国税局网核查发票的真实性;登陆法院网查询诉讼案件等。

2.高度重视群众举报内容, 群众举报信息往往来自内外部情况的知情者, 为审计提供了线索方向, 对不确定性线索, 按照审计程序查证举报线索的真实性。对被审计行内部员工举报的线索, 一般可信度和价值较高, 甚至就是一些大、要案审计线索的突破口, 要进一步追踪, 一查到底。

3.借助访谈、闲聊找有关当事人核实资料中无法确定的问题, 可以作访谈笔录或要当事人将谈话内容写出书面材料。对一些看似合情合理尚不能弄清的事实真相, 要善于观察和发现, 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通过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所阐述情况不同, 分析对比、找出差异, 以此求得突破, 锁定、寻找出审计线索。

4.高度关注以前年度内外部监管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一方面, 通过共享检查资源减少审计成本, 开拓审计思路, 针对问题的整改到位、风险可控状况, 综合评估审计风险;另一方面, 利用已有检查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证实问题是否仍然存在。通过深入思考、分析研判, 可能新发现更多违规、违纪线索。

摘要: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形态为正常类的基本特征是“贷款状态一切正常”。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 如何审计正常类法人贷款?如何透过“正常”表象发现、揭示正常类法人贷款中已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这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的一大难点, 本文结合笔者银行审计工作实践, 理顺审计思路, 重点阐述了发现审计线索的方法。

关键词:内部审计,正常类法人贷款,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篇8

依据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分解 (见表) 及各效率的变化趋势 (见图1、图2) 。

注:表中ce指成本效率;te指技术效率;ae指配置效率。

上图中的折线, 反映出国有商业银行在2002年的配置效率为0.668, 过了3年, 到2005年, 这个值变化到0.529, 除了这两个年份, 研究其他年份这一值在0.75上下波动, 而没有低于0.7的;股份制银行的平均配置效率表现为先降低后提高, 在2005年到达最低点, 这个值为0.545, 在经历了这个最低点后, 数值开始上升, 到达0.8后开始出现了波动现象;分析一下金融市场的外部因素, 在2005年花旗、汇丰、东亚和瑞穗等4家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准经营非外资企业人民币对公业务, 这必然会对国内商业银行运行产生一定影响, 表现在数据上就是商业银行配置效率有波动。

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一般来说起点都稍微低点, 在我的分析年限里面是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从图上可以看出, 数值是一直维持在0.5以下, 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可以继续提高, 而且这种提升空间也非常大;而股份制银行的技术效率从上图可以看出是一直维持在一个高点, 而且没有大幅上升或下降的情况, 如果说有波动, 也就是在研究时限范围内围绕0.6上下波动, 在研究时限后端有小幅上升, 达到了0.7值以上。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在低值位徘徊, 这造成了成本效率提升较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了,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要关注技术效率的提高。而股份制银行的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变化从曲线图可以看出是基本一致的, 说明在较短时间内成本效率受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大, 如果想其提高成本效率, 则需要改善配置效率。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效率的改变可以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成本效率上出现了差距。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配置效率的差距是在缩小的, 这反映出随着国有银行不断改革以及行业竞争加剧, 效率在银行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银行业越来越趋于市场化的情况下, 特别是对于由市场价格导向来进行资源配置。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 资产管理公司这一新兴事物开始出现, 这种公司的出现实际是要剥离不良资产, 通过这种做法来改善财务指标, 这样的话反映到国有银行的配置效率指标就出现了其数值一点一点逐步改善了。

本文是通过DEA模型分析投入和产出要素的情况, 这里我们选取国有银行有代表的工商银行这个单个银行进行分析, 从2002年—2010年是一直处于技术无效状态的, 而2004年—2010年的纯技术效率是一直完全有效的。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导致规模无效, 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技术无效, 解决方案是通过缩小资产规模来提高效率。

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银行业也面临着不断改革发展的情况, 特别是这次两会期间, 一些代表委员提出要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这也会产生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因素会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越来越明显, 所以要摆脱传统的单纯追求投入和产出数量最优化的思考模式, 从而关注效率的提高。本文引入含有价格变量的DEA模型对商业银行的技术和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这种效率符合银行运营和政府监管的现实需要。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篇9

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开始兴起,到现在为止这一趋势持续高烧不退。各种新模式不断涌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直销银行模式便是其中一种。

1989年10月,由英国的米特兰银行创办的世界第一家直销银行First Direct成功创立,今天已成为英国影响力最大的直销银行品牌之一。随着First Direct的成功,欧美其他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出现了自己的直销银行。2013年9月北京银行与荷兰国际集团旗下的ING Direct合作设立我国第一家直销银行,开启了我国直销银行新时代。对国内银行业而言,直销银行还是相对新兴的概念。据统计,目前国内开通直销银行共计20家,其中国有独资银行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7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银行1家。在行业龙头的带动下以及各商业银行差异化和精准化的战略定位,必将促使直销银行的稳健发展。而研究这种新兴模式会对传统商业银行本身带来何种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关于直销银行的研究集中于定性分析。巴曙松,吉猛(2014)的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看直销银行发展中得出国内开展直销银行的市场环境已具备,把握住先发优势最为重要的结论;张艳萍,贺根庆(2014)结合我国金融发展实际,提出充分利用好现有金融资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以及直销银行独立运营的建议。已有文献关于商业银行效率及电子银行效率的研究较多。卢凤霞(2012)运用DEA方法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各项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七个显著性的影响因素。张昱晨(2014)利用因子分析降维提取投入产出因子,并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4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运营效率。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定量研究直销银行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但随着互联网金融浪潮袭来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呼唤,直销银行已成为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争夺客户资源的战略性选择。研究直销银行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有其战略性意义。目前有关监管部门还未向直销银行发放独立运营牌照,故目前直销银行还是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部门存在。本文将运用DEA方法,通过比较2013年和2014年开展直销银行的商业银行效率的变化,来探讨直销银行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商行的发展情况差异,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二、DEA模型简介

DEA是一种非参数的效率评估技术。最早的DEA技术是Farrell(1957)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提出的包络思想,以及此后基于线性规划技术发展起来的用于经济定量分析的非参数方法。Charnes等(1978)把这个方法推广到适应多输入多输出同类的决策单元(DMU)情形,形成了规范的DEA方法。DEA模型的最初形式是由Charnes等(1978)提出的假定规模收益不变(CRS)的投入导向的CCR模型,后来Banker等(1984)对CCR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规模收益可变(VRS)的BCC模型。在这以后,DEA模型得到了大量的拓展和运用,现多用来研究多种方案之间的相对有效性。本文运用DEA模型对商业银行效率作整体评价。建立产出导向型模型如下:

对于银行i,λi,是其待估计的变量;yi是该银行的第i种产出变量;xi是该银行的第i种投入变量。

本文运用DEA方法对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我国的综合效率C(crste,也叫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V(vrste)以及规模效率S(scale),且三个效率的关系式为:C=V×S。

三、指标选取

考虑商业银行发挥作用的内政职能,商业银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四大职能。因此,本文参考国内相关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效率时选取的指标,考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以下投入、产出要素:

(一)投入要素

(1)固定资产总额。直销银行不设实体网点,用户主要通过电脑、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随时随地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相应地,商业银行也要购买一批机器设备来完善这项业务。用固定资产总额来近似代替设备投入。

(2)业务及管理费。直销银行不设物理网点,需要开发网络技术的成本,这属于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金额,期末应将其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后期对直销银行的宣传和广告的投入来网罗更多客户,应计入广告费用。由于年报数据披露局限性,选择业务和管理费用可以近似作为反映这项费用的指标。

(3)直销银行综合评分。此评分包含用户体验、产品设计和市场影响力,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直销银行的综合实力及商业银行的付出。较之直销银行开户数等单个指标更有说服力。

(二)产出变量

银行税前总利润。银行税前总利润是最能体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最主要表现。

(1)贷款总额。直销银行比较便捷且可跨行交易,并能实现按照存款期限最大化结转利息。客户逐渐选择将资金归集到直销银行账户。商业银行存款越多,根据存贷比的规定,银行的贷款也会增多。

(2)存款总额。站在生产法角度,用户存款就相当于银行提供给客户的一项服务。同理,网银用户把资金存在网银账户,可以视作银行的一项产出。

(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这是银行一种重要的盈利方式。直销银行以更低的手续费率赢得客户。因其方便快捷因而交易数量大,也占有此项一定的比重。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由于2014年我国各商业银行才开始布局直销银行业务,故选取2014年12月之前上线的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家城市商业银行共15个样本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根据以上投入和产出要素及数据的取得情况,2013年选择固定资产总额、业务及管理费作为投入要素,选择银行税前总利润、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作为产出要素;2014年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加直销银行综合评分作为投入要素。其中,直销银行综合评分来源于《互联网周刊》,鉴于数据可得性,用2015年第一季度评分代替对2014年度直销银行的评分;其余指标数据来源于各银行2013年及2014年年报整理得出。

(二)实证结果

DEA模型要求DMU大于投入产出指标之和的两倍。本文符合此要求。应用maxdea5.2软件,将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数据代入DEA模型中,计算可得值。结果见表1:

表1前两列显示规模收益固定不变时各银行的效率值。在CCR模型中,当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值达到1时,表明决策单元位于生产可能集的前沿面上;当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值小于1时,表明决策单元位于生产可能集前沿面的下方。由分析数据可知,15家商业银行在发展直销银行前后提升空间从12%提升到了15%;北京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在直销银行发展前后投入的各项资源成本都得到了最充分合理的利用;民生银行在发展直销银行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广东南粤银行、恒丰银行、南京银行、台州银行效率值降低,但恒丰银行降幅非常小,可见直销银行这一新事物对城商行带来的冲击比股份制商行要大。本表第三四列显示了各商行的被比对次数。此指标可反映银行的标杆作用。从表中得知,发展直销银行后,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的标杆作用更强,因此这两家银行发展直销银行的经验有较强参考价值。此外,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也保持着不错的标杆作用,有综合的参考价值。

上表2为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通过BCC模型计算出的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值。

从时间上纵向比较,由表2可以看出:

1、整体上看,直销银行发展前后,综合效率均值由0.8 8 1 降低到0.852,纯技术效率均值由0. 908提升到0. 9 3 4,规模效率均值由0. 969降低到0. 909。说明整体上来看是由于规模效率降低导致了综合效率的降低。

2、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从0.9 13提升到0.9 1 7,纯技术效率从0.946提升到0.980,规模效率从0.965降低到0.934。对于股份制商行来说,发展直销银行效率是提高的。

3、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从0.853降低到0. 7 9 6,纯技术效率从0.874提升到0.893,规模效率从0.973降低到0.888。说明对城商行而言是由于规模效率降低导致了综合效率的降低。

4、发展直销银行后,各有三家城商行和股份制商行的规模收益由不变或递减转为递增。这也说明直销银行一定程度上点燃了民众热情,拓展直销银行带来的规模效益将是显著的,未来将带来更多的资金沉淀。

从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横向比较,由图1可以看出:

1、股份制商行技术效率均值显著高于城商行也发展直销银行之后有提升,可见股份制银行比城商行更适合发展直销银行;股份制商行的方差显著小于城商行方差且有增加,说明发展直销银行让股份制商行呈现差异化而让城商行趋向同质化发展。

2、对于纯技术效率来说,两者均值均有提升,且方差变小,股份制商行降幅更大,说明各家银行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的能力基本上相同,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小且股份制商行利用现有技术的能力差距是变小的。

3、两者的规模效率方差均递增,而股份制商行增幅更大,说明各家银行的规模效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DE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可得出从2013年到2014年,即出现直销银行后,总体上综合效率下降,股份制银行综合效率有提升而城商行下降。但纯技术效率都是上升的。由此可见处于起步阶段的直销银行对股份制银行效率提升是乐观的,而对整体效率情况并不乐观。而综合效率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影响,说明未来提升综合效率的关键在于规模效率的控制。

我国直销银行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布局和结构方面有着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如何让直销银行发展更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能够扭转这一格局,使得直销银行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提出如下建议:

(1)直销银行及其他要素的配置与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相匹配。由实证结果看来,目前扩大规模对商业银行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而在实体网点业务规模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直销银行将是一片未知而广阔的疆土,建议国内银行开展直销银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资源,充分宣传使客户尽快熟悉直销银行,方便其推广和扩大。

(2)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以平安银行、北京银行为代表的直销银行业务起步较早的商业银行标杆作用明显,这对其他商业银行发展直销银行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在此基础上,做好客户定位和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3)对股份制商行和城商行发展直销银行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股份制商行来说,互联网金融冲击适应期较短,能较早的达到预期效果,而城商行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冲击。因此,在股份制商行已基本步入正规的基础上,产品的规范化较为重要;而对于城商行,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对目标客户群的明确定位使产品或服务更有针对性显得更为迫切。

(4)技术效率虽有提升但增幅不够大。而信息技术是发展直销银行的最重要因素。客户最需要的便捷和优惠都建立在过硬的信息技术之上。因此,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互联网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技术应用,并在安全性的保障上不断深耕。

摘要:本文运用DEA方法,把固定资产总额、业务及管理费、直销银行综合评分作为投入要素,银行税前总利润、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作为产出要素,对比分析直销银行产生前后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变化,从而确定直销银行对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规模原因直销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总体效率有轻微抑制作用,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体效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DEA,直销银行,商业银行,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陆军,曹廷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15(1)94-95

[2]李季刚,向琳.基于DEA方法分析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财会月刊.2010.40

[3]李淑锦,应秋晓.P2P网贷对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商业全球化.2014:49-50

[4]卢凤霞.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12.31-33

[5]张昱晨.基于DEA的我国网上银行运营效率评价分析.江西财经大学.2014:24-25

[6]张艳萍.直销银行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商业银行.2014:35-57

[7]赵一晓.2004-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1-4

[8]袁乐平,秦冰凝.基于CCA-DEA的网上银行效率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71

[9]陈一洪.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60

聚焦银行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篇10

一、银行会计学的难点

学生们反映, 银行会计学的难点主要是:

1. 联行往来业务核算。

联行往来是银行系统内各个行处之间的资金账务往来, 其内容包括全国联行往来、分行辖内往来和支行辖内往来三级往来。

2. 商业银行外汇业务核算。

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主要介绍全国联行外汇业务往来、港澳及国外联行往来和代理行往来的基础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几种典型的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会计处理方法。

3. 经理国库业务。

主要包括预算收入的收纳、报解, 预算款项的支拨。

4. 结算业务。

主要介绍人民币各种支付结算方法的会计处理。

二、学生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针对银行会计学难点本身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联行往来工作中, 收报行使用的有些会计科目确实不好理解;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内容虽然不多, 但国际结算方法复杂;联行往来是银行会计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银行会计学教学难点之一, 很多学生对联行往来内容掌握得不好, 并且缺乏必要实践知识, 因此对经理国库业务中的预算收纳和报解的核算难以理解;加上结算业务中使用的凭证联次众多, 传递方向复杂, 这自然也会造成学习困难。

除了以上这些特殊原因以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1. 银行会计学逻辑性比较强。

要学好银行会计学必须要有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的基础, 而银行专业同学在学习基础会计时不但重视不够, 个别同学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致使会计学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好。

2. 银行会计学方法非常特殊。

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工商企业会计方法和工商企业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因此, 即便是会计学基础打得很好的学生在学习银行会计时也会遇到困难。

3. 银行会计中使用的凭证报单众多、格式各异, 学生们缺少形象认识。

4. 很多学生对学习银行会计重视不够, 也缺少必要的兴趣。

三、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银行会计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 针对个别的难点, 必须做到精讲多练。

2. 必须向学生们强调银行会计学逻辑性很强, 要想学好银行会计, 必须打好会计学基础。

3. 银行会计学虽然方法特殊, 但与其他各行业会计的基本原理还是相同的。针对学生比较熟悉工商企业会计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将银行会计方法同工商企业会计方法对比讲授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银行各种核算的要求, 充分运用实物性教具和过程化操作的图式、影像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学中涉及到凭证的填写和单证的流转内容时, 尽量找一些银行部门使用的真实凭证给学生们展示, 以此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对有些难以找到或不便向学生们展示的银行重要凭证和报单, 可以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影像教学向学生们介绍有关单证的内容、格式和基本操作流程。这样, 可使学生对银行会计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 促使学生尽快进入银行会计的角色, 能系统地掌握银行会计处理的各种方法。笔者首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准备, 选择与银行实际经济业务相配套的凭证、报单和报表作为教学实物在讲课时逐步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直接了解业务实际, 节省时间, 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 通过核算程序图直观地将银行会计较为复杂的核算予以简化。例如, 银行会计办理银行汇票异地结算过程是很复杂的核算, 将凭证的填制, 凭证的传递、审核等, 制成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银行与银行, 银行与结算单位之间的联系了解得更直接更清楚, 并形成综合认识。这样既可增强感性认识, 又掌握了业务操作技巧。

银行审计技术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等学校 银行会计 实践教学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197-01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银行会计大部分柜面业务均由计算机操作实现,银行等金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看重应届生在银行会计领域的技能及驾驭计算机的能力。民办高校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办学目标就是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适度改革,培养出符合银行一线工作要求的金融人才。

1 现阶段银行会计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行会计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和交叉性的课程,其核算过程和业务运行相对复杂,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开展教学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课程缺乏明确定位,课程设置脱节

部分高校在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时,对银行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银行等金融企业对应届生会计知识的实际需求,甚至将该课程排除在金融专业必修课范围之外,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明显短板。

银行会计逻辑性较强,需要学生对金融学和会计学有一定的掌握,但部分高校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存在一定误区,并未在金融学、会计学和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掌握全面深入的情况下再开展银行会计课程的讲授,学生接受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1.2 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教学方法相对单调

银行会计教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点较多,不仅涉及金融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会计知识,会计核算方法与财务核对、贷款、存款、支付结算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核算过程中的有些会计科目较抽象难懂、结算业务中的凭证种类繁多,使未参加过工作实践的学生完全掌握的难度较大。

银行会计的教学方法仍是采用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讲授,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多流于形式,这种讲授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分录等内容,但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自始至终处于被灌输的学习状态,无法有效调动其求知积极性,阻碍了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1.3 实践教学不足,案例陈旧过时

随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银行会计业务完全走进计算机操作时代,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仅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但实验教学作为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往往课时数严重偏少,走马观花式的实验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核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固化动手操作技能。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银行会计课程内容和实践案例并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多仍停留在多年以前,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不利于学生所学与社会的接轨。

1.4 师资力量匮乏,亟需实践型人才

鉴于银行会计学科的交叉性,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会计学基础和广阔的金融学背景,最好能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银行会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大部分银行会计授课教师在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本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在模拟实务中只能靠书本知识和想象,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2 高等学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2.1 明确银行会计课程定位

对于银行会计这门课程而言,只有明确其定位才能让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很多开设银行会计课程的民办高校多选择会计系进行该课程的讲授,会计系的教师多缺乏金融学背景,而这门课程对教师的金融学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会计学仅仅是基础知识储备,所以这门课程要定位为金融学系的重点课程,由金融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为宜。同时,课程定位应更贴近银行对银行会计的职责划分,讲授办理客户业务的前台及处理前台递送凭证的后台的具体业务操作,实现精准处理柜台业务的目的。

2.2 完善课程体系,借鉴西方经验

当前市面上的银行会计教材品类众多,但相当一部分是由资深的会计学教师编写而成,未能突出银行会计的特性,如:很多教材将营业收入、所有者权益核算和成本核算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实质上与企业会计并无不同,类似重叠的内容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此外,西方的银行会计学教程相对于国内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因此,有必要组织教材编写人员和授课教师与西方高校进行交流互动,取其所长融入到国内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中。

2.3 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鉴于银行会计的高实践性,课程设置中实践部分的课时比例应适度提高,银行是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机构,因此很难安排学生直接进入银行进行岗位实习,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模拟实践教学的真实程度决定了能否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很多教学实践实验室应用的是上个世纪末开发的软件,不仅与现阶段的业务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电脑系统和界面与实际差别较大,因此有必要还原真实的操作情景,建议民办高校与当地商业银行有经验的前后台人员成立项目组,共同开发一套适合当前银行会计业务的软件系统。

2.4 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强化银行会计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一支高水平和稳定的师资队伍与之匹配,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银行会计实践经验。构建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不能片面的鼓励教师提升觉悟,而应该确定一套引才留才机制,并不断自我提升,密切关注最近的会计制度、结算方法的变化,掌握银行会计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传递给广大学生。同时,考虑与当地银行建立合作,为教师提供去商业银行实践的机会,并聘用具有一线经验的优秀银行员工为学生实地授课,多组织教育界与银行会计从业者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上述各项努力,为学生提供更适合银行会计学科的师资力量。

3 结语

高等学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银行会计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立民.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制度改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

[2]李炜.电算化下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08(7):38-40.

浅析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 篇12

一、古典信用评级方法

在商业银行发展的早期阶段, 商业银行采用的分析法大多是对企业以及贷款的信用风险作定性的分析。这种方法又称为专家评价法, 即古典信用分析技术。其中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分析法有“5C”法 (即: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抵押物品Collateral、借款人的经营环境Condition) , “SWOT”竞争能力分析法 (即:借款人的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

定性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根据信贷人员或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做出信贷决策, 因此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它确定了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 成为现代信用评级全面分析的基础,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 直到今天, 它仍然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和信用评级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 尽管其原理浅显易懂, 操作简化, 对每个企业的分析可以做到比较全面、重点突出, 但分析不同企业信用状况时所使用的评价标准前后大都不一致, 因此很难对不同企业间的信用等级实现相互可比。另一方面, 定性分析以专家经验作为主观判断的依据, 因此专家水平的优劣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判断和决策的质量, 人为风险也就越突出, 很难实现企业评级标准的前后一致性。另外, 商业银行的客户群范围广, 数量多, 几乎涉及所有行业, 而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专家一般专注于个别领域, 并且专家人数有限, 因此在当今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难以保证信用风险分析工作的全面正常开展。

二、现代信用评级方法

1.信用计分模型方法

为了弥补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 银行以及部分商业信用主体开始应用信用计分模型方法。这种方法在思路上与专家法基本一致, 一般做法是:事先确定一些能够决定违约概率的关键因素, 然后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赋予这些因素以相应的分值, 再将所有考虑因素综合起来, 即形成一套信用计分模型, 通过模型中各计分因素加权计算得到一个数量结果。这个数量结果即作为划分评价对象信用等级的依据。信用评分法的基本思想是, 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的信用状况, 通过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和模拟, 可以预测企业信用风险大小。其中比较著名的如:Z评分模型 (Z-score model) 、ZETA信用风险模型。

1968年Altman创建的Z评分模型, 通过五个财务比率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进行有机组合, 通过测评, 综合分析企业整体实力, 并用这些比率预测客户破产的可能及违约可能性, 从而预测企业的信用风险。Z值越小, 破产的可能性越大。Z1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 Z2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判别函数分别为:

Z1=1.2X1+1.4X2+3.3X3+0.6X4+0.999X5

Z2=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其中X1=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资产总额;X2=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

X3=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资产总额;X4=权益市场值/负债总额

X5=销售收入/总资产

对于上市公司, 如果企业Z值大于2.675, 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 若Z值小于1.81, 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两者之间, 则企业的财务状况非常不稳定。对于非上市公司, 如果Z小于1.23, 风险很大;Z大于2.9风险较小。

1977年Altman又建立了第二代模型, 称为ZETA信用风险模型。主要变量有7个, 即资产报酬率、收入的稳定性、利息倍数、负债比率、流动比率、资本化比率、规模等。

与专家法相比, 信用计分模型法在确定性、一致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确定性表现在信用考察因素是确定的, 同时各个因素的权重也是确定的。权重的确定可以有多种方式, 比如, 由统计分析决定、由经验决定或是运用对专家意见的层次分析法决定。同时, 由于考察因素及其权重相对固定, 所以根据这一方法而进行的信用分析也就符合了一致性和可比性的要求。而且, 与专家法复杂的综合分析相比, 信用计分模型法具有操作简便而且高效率的特点。

信用计分法虽然克服了专家法随意性、难以量化等缺点,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满足计分模型数量输入、数量输出的要求, 信用计分法所考察的因素几乎全部是企业的各项财务比率。比如, “Z评分模型”中共使用了五个变量——财务比率, 几乎都由企业会计报表直接获得。由于财务数据的披露是不连续的, 而且大多建立在历史价值或账面价值的基础上, 并且目前在中国国内, 企业的财务数据本身反映其实际经营情况的准确性不高, 简单Z值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就会显著降低, 从而失去其评估信用风险的作用。而且, 财务数据表述的是企业的历史信用状况, 而信用分析的重点是企业未来一年的信用变化情况。显然, 彻底否定主观判断, 只依靠纯粹的客观性分析, 也无法完整地对企业信用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 因此必须在专业经验与评级技巧之间进行平衡。

2.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信用评价模型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评级机构及金融机构凭借着强大的研究力量和多年评级实践的经验, 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逐步建立起包含信用评级技术在内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方法, 如J.P.Morgan 银行采用的Credit MetricsTM, KMV公司的Credit MonitorTM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既保留了专家法综合评价的特点, 也汲取了计分模型数量化的优势, 使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从萌芽阶段步入了规范发展的成熟阶段。

1) 信用计量模型 (Credit MetricsTM)

在银行业最早使用并对外公布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J.P.Morgan银行于1997年开发的Credit MetricsTM模型, 它是通过度量信用资产组合价值大小进而确定信用风险大小的模型, 它给出了一种测量信用资产价值的大小的具体方法, 并由此判定一个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该模型包括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库, 它以信用等级为基础, 刻画资产或贷款组合在信用等级发生变化 (上升、下降、违约) 时其价值的变化。模型需要输入信用等级转移矩阵、期限、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远期收益率以及损失类信贷资产的回收率等, 通过以均值、标准差、分位数和边际贡献等参数来显示组合风险特征, 然后通过输出参数VAR (Value at Risk) 数值的大小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资产或信贷组合因信用等级变化或违约所应准备的经济资本。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组合价值的变化不仅要受到客户违约的影响, 其信用等级的变化也对其价值产生影响。

模型的创新性在于, 它第一次将信用等级的转移、违约概率、回收率、违约相关性纳入了一个统一的框架, 全面地考虑对信用风险的度量。

2) 组合经理系统 (Portfolio ManagerTM)

该系统是由美国的KMV公司开发的, 其依据的模型是它的信用监控模型 (Credit MonitorTM) , 亦称KMV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将莫顿的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的估值。KMV公司运用基于期权的公司债务定价理论计算公司的违约概率, 它认为公司特有的资产分布及其资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信用质量特征, 是一种从微观角度考察信用质量变化的方法。

KMV模型基本思想是, 当公司的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时, 企业就会对其债务违约。根据有关分析, KMV发现违约发生最频繁的分界点在公司价值等于流动负债加减长期负债的50%时。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及波动性等计算出一定期限后公司的预期价值, 依据公司负债状况计算出违约点价值, 根据两者之差及公司价值的历史波动性得出违约距离。

违约距离= (资产的预期价值—违约点) /资产的预期价值×资产值的波动性

该方法认为, 企业的任何信息都可以在股票价格及其波动中得到体现, 因而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根据此模型, KMV公司已对世界范围内约20000家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经测试, 该方法对于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较为适用。

其他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大部分是从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对于确定资本、定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 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如何确定一家企业或一个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巴塞尔银行委员会针对当前的主要信用风险模型以及资产组合模型进行了分析, 旨在找出衡量信用风险的最好方法, 为计量信用风险确定一种比较规范的模型, 并用于确定资本金的分配, 从而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及其风险监管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汉川, 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晓灵, 李德编著.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与信用评估[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6.

[3]郭敏华.信用评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营业线施工下一篇: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