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轴线(精选8篇)
空间轴线 篇1
1 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空间序列理论与空间句法理论
空间塑造与空间组织一直是规划设计学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体验性景观理论认为人类体验拥有空间维度[1],环境的空间特征可以对使用者的体验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建成环境的空间特征可以从两个层面探讨,包括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与多个空间之间的组织关系。多种认知模型与测量指标已应用到测量空间特征与空间组织关系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测度、空间序列理论与空间句法理论(图1)。这3部分理论从关注空间个体扩展到空间网络,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测量,不断发展。
1.1 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
单一物质空间被两种物体所限定,包括围绕着单一空间的物体,以及存在于单一空间内的物体[2]。对于建筑空间,Ching[3]提出空间限定的元素有两种,包括水平元素与垂直元素。这些元素的形态限定了空间的边界,能影响使用者对空间的感知。对于城市街道,研究者应用一系列指标度量街道尺度,例如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街道边界与建筑的平均距离等[4]。Lynch[5]强调从主观认知维度理解城市设计要素,并应用空间形态区别不同要素。例如,边界(Edges)元素主要指线性空间,如围墙与河流;而地区(District)则指沿两个维度延伸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和社区。在量化城市设计品质的过程中,Ewing等[6]应用围合度(Enclosure)与人性化尺度(Human Scale)两个指标测量城市设计要素的空间特征。围合度指的是城市公共空间被周围的建筑,墙体,街道以及其它要素在视觉上限定的程度,通常用是否有沿街建筑,街道纵向与横向的视线是否被阻隔,以及视野中天空所占比例等指标来测量。对于自然环境,Kaplan等[7]发现空间的开敞度与空间限定方式是影响使用者喜爱度的最重要因素。开敞的,并且有明确限定的空间,例如四边有树木种植的开敞草坪,最受喜爱。以上研究大多在定性层面讨论单一空间的空间特征,缺乏定量思考。
1.2 空间序列理论
规划设计领域非常强调建成环境的空间序列,节奏鲜明的空间序列被设计师所推崇[8,9,10]。在建筑以及室外环境中,空间序列往往围绕人流路线来组织。中国古典园林中有4种空间序列,包括环形,串联式,辐射式,以及上述3种序列的组合[8]。刘滨谊等[9]认为在景观空间序列中需要考虑空间变化、时间变化与情感变化三个方面,并强调空间的旷奥对比。对于其它类型空间,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序列应具有连续性,等级性,节奏感与引导性[11];公园中的活动空间也应按照功能与兼容性布局[12]。为了避免干扰,安静活动空间与动态活动空间应分开布局,中间用过渡性空间连接。空间序列理论侧重在定性层面与局部层面思考空间的组织关系,尤其是相邻空间的关系,但缺乏定量层面与总体层面上的思考。
1.3 空间句法理论
空间句法理论尝试在全局层面与定量层面描述空间的组织关系。基于图形理论[13],Hillier等[14]在《空间的社会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空间句法理论。受到空间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的启发,这一理论强调空间之间的拓扑关系(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并认为空间是遵循一定组织关系(Configuration)逻辑的离散系统。空间组织关系在此指一系列独立关系的总和,其中每一个独立关系都是由特定要素与系统内其它所有要素的关系决定的[15]。两个独立空间的联结关系有两种,包括相邻关系(Adjacency)与连通关系(Permeability)。空间句法理论认为视线是影响使用者人流与体验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观点,提出了用轴线地图(Axial Line Map)与凸边形地图(Convex Map)两种方法表达与抽象空间的组成[16,17,18](图2)。Hillier等[14]认为空间可以被想象成线与珠组成的序列(string-bead consequences);线指的是空间在一个维度的延伸,而珠则指空间在两个维度的延伸。
2 空间句法理论相关测量指标
生成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后,绘制关系图解(Justified Graph)来说明空间的组织关系。关系图解用点表达独立空间,用连接两个点的直线表达它们之间的连通关系(图3)。首先,需要选取一个基点空间,作为研究空间组织关系的起点,并将其画在图解的最下方。在图例的建筑平面中,房间1与房间3分别被选作基点空间。直接与基点空间相连的空间被画在了基点空间之上,用圆圈表示。从基点空间出发连接这些空间的线代表着相通关系。这些空间离基点空间有“一步”的距离。在例子中,房间1与房间2和房间9直接相连,因此房间2与房间9离房间1有“一步”的距离。相似的,与“一步”空间直接相连的其它空间被画在了“一步”空间之上,它们之间的连线表示空间之间的连通。例如,房间3与房间2相连,因此,房间3被画在了房间2之上。这些空间离基点空间有“两步”的距离。也就是,从房间3出发,必须先经过房间2才能到达房间1,因此,房间3距离房间1有两步的距离。基于上述空间组织关系的抽象表达方式,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概念与指标用于量化空间的组织关系特征,包括步深度(Depth)、连接度(Connectivity)、控制度(Control)和整合度(Integration)等(表1)。
图2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2a:抽象建筑空间的凸边形地图分析(不同颜色表示相关测量指标的数值不同);2b:抽象街道空间的轴线地图分析(不同颜色表示相关测量指标的数值不同))
图3示例建筑平面的关系图解(3a:示例建筑平面图;3b:各房间之间的连通关系;3c:连通关系图解)
3 空间句法理论在测量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中的应用
空间句法理论已被大量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中[19、20],也为城市公园的空间组织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21]。学者们认为城市路网的空间组织关系(Configuration)是影响人流的主要因素[22]。高整合度与高控制度的城市街道与大规模步行行为相关,包括游憩散步行为[23],步行人流量[22、24-26]等。基于空间组织关系与人流量的相关关系,空间句法理论可以应用到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分析及人流量预测的研究中(表2)。
4 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分析实例
4.1 研究场地与范围
本文的研究场地为上海市黄兴公园。黄兴公园座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占地面积为39.85ha,维护良好,有大量游客前往使用。城市公园主要由两种不同类别的空间组成,包括允许游人进入与使用的空间,例如活动场地与园路,以及不鼓励游人使用的空间,例如灌木与水体等。大多数情况下,游人在活动场地与园边的边界内进行活动,很少进入灌木区域,因此,本研究的研究范围限于游人能够进入的活动场地与园路。
4.2 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的生成
本研究在公园总体层面考察公园空间组织关系特征,在凸边形地图的生成中,首先将公园空间分成活动场地与园路两种类别,并划分单元空间[21](图4)。对于场地,按其固有边界及设计意图划分单元空间,例如场地间高差与铺地变换等。中间没有交叉口的园路路段被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空间。因为在这一路段上,游人只能按照园路的方向前行,没有其它选择。在轴线地图的生成中,轴线覆盖了公园中活场地与园路的所有区域,并力求应用数目最少的轴线抽象公园的空间组成。
4.3 分析结果
生成好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后,便可计算黄兴公园的空间组织关系。分析结果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数值,暖色调的数值高于冷色调,红色代表数值最高,深蓝色代表数值最低。同时,通过点击不同的空间单元,可以查询某一空间相关指标的具体数值。
(1)整合度(图5)
对于整合度这一指标,凸边形分析地图与轴线分析地图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相比较其它部分,水岸北边的公园区域整合度较高。也就是说这一区域在整个公园的空间系统中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能方便地到达公园的其它区域。当游人在公园中散步时,最为可能经过这里,因此这一区域游人量较大,适合布置重要场地与设施。目前的公园布局中,这一区域中设置了主要的亲水广场与花径,能够满足游人的观景与活动需求。相反,分析地图表明水岸西侧的园路整合度较低,预期人流较少,适合布置较私密的空间。
(2)连接度(图6)
分析结果表明,公园东北部的区域空间连接度较高,即这一区域与许多相邻空间直接沟通,游人在其中行走时,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区域穿行。连接度数值高意味着这一区域穿过性交通较大,适合布局一些动态游憩活动,例如漫步道与观赏花径等。相反,公园西部与南部区域空间的连接度较低,表明游人在这一区域游赏时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游线游览。对于连接度只有1的空间来说,这一空间只与其它一个空间直接相连,较为僻静,穿过性交通较少,适合布局静态活动。
结语与展望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实例分析,本文探索了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的分析方法。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公园中的游人分布与使用者的游憩体验。因此,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相关研究能为城市公园设计、游憩活动与设施布局及游人量管理提供依据与直接指导。另一方面,城市公园空间组成复杂,本研究中仅以空间可达性为依据划分不同单元空间,而未过多考虑空间的可视性。未来研究中可以尝试应用可视线性划分不同的单元空间,不断完善相关分析方法。
图4黄兴公园平面图(左)与包含拓扑关系的凸边形地图
图、表来源
图2:引自UCL Depthmap 10入门手册;
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空间轴线 篇2
关键词:传统园林;意大利园林;园林轴线;空间演变;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38-06
引言
15-16世纪意大利园林轴线空间从生成、探索到持续发展,具备从简单到复杂的空间结构、从内向孤立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过程。本文以历史实例分析为主线,借鉴西方园林史研究中的“形式分析”,力求把历史和设计实践联系起来研究[1~2]。通过对历史的“情境分析”追溯还原设计精华[3],阐释轴线空间生成演变的成因与内涵,同时也揭示了从中世纪内向园林到外向扩展的现象学特征,及15-16世纪意大利园林空间观念的变化[4]。
1园林轴线空间生成背景: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园林实例已无从考证,根据诗歌、图绘等零星资料拼合当时的空间图景,可以描绘为基督世界的无穷畅想与受限的内向空间。空间原型源于古老而美好的天国乐园。它是人类社会不同种族共有的美好愿景,是各文化宇宙观的理想化和具体化。中世纪园林将景观多样性融入到基本均衡的十字轴四分园中,将无尽的天空引入园内,形成封闭内向的空间特征及对无限空间的遐想。
中世纪古画描绘的天堂源于三种相互影响的原型:古波斯的天堂(Pairidaeza)、阿卡迪亚(Arcadia)及伊甸园(Eden)。内向封闭空间以防御为需要,围墙围合成为固有特征,集中于焦点并具明确边界,人则位于空间中央。空间类型体现为三种:包括具有高耸围墙和装饰游乐性特征的城堡庭园;采用回廊式中庭和四分园布局的修道院庭园,庭园内有明显的中心交汇点和正交十字轴,结构严谨而有序;植物园(花圃或苗圃)是装饰性实用花园,围墙限制了种植池单元排列的外向延展[5]。
中世纪末期对四分园空间原型进行了变形等尝试,例如西班牙伊斯兰园林格内拉里弗花园(Generalife)水渠庭园(Patio de la Acequia)中将庭园长向变形,利用水渠、灌木等造园要素进行轴向布置,引导建筑间的长视线;在法国城堡园林中防御需求已日渐减低,面积扩大,更加注重通风、敞亮和感官享受方面的发展。
2园外全景图:文艺复兴初期园林
2.1园林空间新理解
文艺复兴将自然归入园林中见证了新的觉醒,同时新兴人文主义、透视法等文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文艺复兴园林追求均衡变化的统一。从内向封闭向外扩展,融入自然环境,由单一空间向轴线空间过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单元空间的几何秩序排列与拼接
四分园的组合变形虽丧失了单一空间的内在统一性,但造园师为了平衡单元空间与要素关系,提出用几何秩序排列园林空间,并使之成为经典公式(图1),整体上趋于遵循伦理和美学观念的有机体。阿尔伯蒂提出的规则种植模式关注“间距的准确性、行列的笔直性、角度的规则性”[6]。花园中心喷泉常常与道路结合,引导视线交通,垂直正交的道路成为组织单元空间的结构线。Hobhouse P.评价文艺复兴园林轴线“视觉中轴成为园林最为准确的特征,它延伸并超越了围绕着建筑的规则性格局”[6]。几何秩序的园林遵循了建筑的结构,犹如从主体建筑延展的园林画卷。
2)视线外向延伸和空间焦点转移
园林多选址于山坡,打开一侧围墙,为园林空间水平视线的拓展提供了可能,使观者能体验到丰富的空间层次。随着对透视法理解的逐渐深入,造园师通过控制在观测点和视觉灭点之间的造园要素,并结合几何平面元素运用,形成围合空间来引导视觉。内向封闭空间转向周围的环境,空间焦点逐渐从无尽天空转向自然中的实在物体,并进而将园外风景引入园内,视线向外延展至地平线。这突破了传统四分园中心汇聚的模式,造园要素从汇集于一个力点延展到一条力线中,沿轴线向园外延伸。园林仍以围墙、栏杆和挡土墙等与周边的风景相隔,但开始可以从视觉眺望到园外风景,并使风景成为园林整体背景的一部分。视觉空间体验为园林轴线形成提供了必备条件,成为园林空间向外延伸的第一步。
2.2园林空间新实践
阿尔伯蒂认为选址以可观全景的山丘基址为优,因其具有开阔视野、良好采光和朝向[6]。对自然的畏惧使人们仍保留围墙来保证安全,但已嘗试在围墙上开窗,将山丘外风景引入园内。宫殿Giardino di Palazzo Piccolomini四分园围墙犹如遮蔽隐私的屏风,隔断园外的喧嚣,维护园内宁静(图2)。三条园路的尽端开窗,面向园外山谷形成视觉对景,间断的窗使风景并非一览无余而是如框景图般一幅幅呈现出来[7]。
围墙逐渐被凉廊、阶梯和平台等造园要素所取代,层层下降的平台打开了园林可远眺的视线范围。米切罗兹为美第奇家族建造了Trebbio城堡和美第奇别墅(V. Medici atFiesole)。Trebbio城堡外增加凉廊连接不同高差平台,同时可远望郊野美景[8]。美第奇别墅将外向空间表达运用在陡峭山坡的两层平台上,园林成为建筑和风景间的过渡,将佛罗伦萨城和亚诺河谷地的全景图作为背景引入庄园。全园注重内部组织结构和三维空间感受,入口、府邸前草坪中心线和秘园东西向园路间形成对位序列关系;两个泉池连接了台地间交通和视觉连续性,葡萄藤架则发挥交通、观景和围合空间等功能(图3)。这些造园要素成为连接园林各台地间的纽带。朝向山谷的一侧围墙因观景需求,降低成为面向山谷的挡土墙,对上层平台的围合性减弱;两个平台间以通透自然的藤架绿廊作为空间过渡,它并不阻挡上层平台面向风景的视线,并指引了下层平台视线方向。
3单向园林轴线空间
单向园林轴线垂直穿越多层台地,用一系列垂直与平行的台阶和坡道连接园林中各层台地。建于1505年的贝尔维德雷花园(望景楼庭园Belvedere Garden)被用以连接梵蒂冈宫殿与别墅间的关系。中轴线形成的台阶垂直平台穿越三层台地,高差变化强化了轴线的透视感,视觉焦点位于园内(图4)。中轴线台地高差递减,使庭园透视感加强天际线后移,从上层平台往下看视觉感受比实际更为深远[5]。不仅有明确的空间围合边界,重点在于其内在的结构组织恰当地结合鲜明的中轴线空间,体现轴线对复杂要素的整体组织能力。从此单向轴线空间特征的影响力从罗马扩展到整个意大利。因受城市位置和外围柱廊限制,贝尔维德雷花园的轴线无法远望到周围城市环境的全景。
位于罗马城市中心的法尔内塞花园(Orti Farnesiani) 和郊野的法尔尼斯庄园(Villa Farnese)均为法尔尼斯家族的花园。法尔内塞花园建筑与园林结合的轴线构建了一个景观序列空间,并通过视觉关系与城市连成统一的整体(图5)[9]。法尔尼斯庄园位于卡普拉罗拉小镇,具有明确中轴线串联各台地,形成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庄园建筑成为轴线上的视线焦点,并且围绕建筑和轴线呈现出水波纹般的人工性渐变(图6)。
建于1566年的兰特庄园(Villa Lante)是单向轴线空间的典型。它位于罗马以北96 km的巴尼亚(Bagnaia)小镇中心,中轴线起始于小镇广场塔楼,末端的视觉焦点指向庄园所在山坡的顶端。花园由林园围合,轴线成为建筑、花园、园外自然环境(林园和小镇)空间连续性的纽带,形成人工与自然环境的过渡。底层和顶层台地的尖顶雕饰和八角泉池作为轴线焦点,水景序列象征着自然中从泉水、溪水汇聚流向大海的过程。轴线上植物的开合对游人的游历感知起了关键作用,随着台地递升郁闭度也逐渐增加,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渐进的变化中又有开合收放对比:花园逐渐融入树林园的背景中。与中世纪内向封闭的空间不同,园林在起伏的台地上延展递进获得空间进深感。游历过程中随着轴线水景和台阶的指引,花园稳定的立面逐渐呈现,同时台地间挡土墙引导视线不断回望下层台地(图7)。中轴线上台地进深和地形的塑造,使底层台地在游历中不断出现、隐藏、再现,轴线尽端指向在底层台地的尖顶雕饰和天际线之间变化(图8)。
贝尔维德雷花园轴线焦点停留于园林内部,并未形成向外延伸的视线;法尔内塞花园建筑延伸的中轴线与城市形成视觉关系;兰特庄园和法尔纳斯庄园进而形成花园外围林园,中轴线由内向外空间层次的逐渐过渡。这些造园实践形成了单向园林轴线空间特征:轴线连接园林与建筑、城市、外环境间视线;台地间高差形成透视焦点的视错觉;全园通过轴向探索空间的层次性。
4双向园林轴线空间
为适应面积较大或非规则的园址,造园师进而营造出结构空间更复杂的双向轴线空间。它更适宜于处理轴线空间与建筑外环境的关系,造园师尝试采用“井”与“丰”字形多种结构处理建筑与主次轴线的关系。其中主轴空间具备公共交流的性质,开放度较强;横轴线或次轴线则为相对私密而安静的空间。
拉斐尔设计的玛丹庄园(Villa Madama)选址于罗马的马里奥山坡,可以远眺台伯河和山谷。它采用双向轴线将建筑与园林一体设计,主轴线并非垂直于等高线,而是沿山腰横向延伸(图9)。“井”字形的双向轴线使得园林向建筑北侧延伸,虽并未形成均衡稳定的结构,但具备一定的自由度,以统一整体适应于基址环境[10]。
罗马的美第奇庄园(V.Medici at Rome)建于潘西安(Pincian)山坡与旧城墙间的夹缝间,基址地形条件不好,而园外环境优美的景色是“古罗马的花园之丘”。全园呈L型,分为三段式矩形台地:建筑前广场台地、下沉规则树林台地及园墙外的山丘与树林(图10)。整体结构基于两条交叉成直角的视轴线,使用网格控制道路对位与视觉对景,并未形成明显中轴。一条视觉轴线将广场喷泉和植坛间石碑相联系;另一条与之垂直的视觉轴线,将底层台地树林碎石小路、草坪植坛小路、石碑和园墙外的“帕纳斯”山丘相连。
埃斯特庄园位于罗马东40 km的提沃利小镇朝北的山坡,全园近乎方形,约4.5 hm2,采取了“丰”字稳定的双向轴线(图11)。根据别墅建筑与周围古迹作为标志物的视觉焦点来控制全园主轴线的位置,主轴线延伸至北部的萨宾山(Sabine)以及南部的Rocca pia 城堡[11]。别墅建筑成为中轴线的最佳观景点。造园师将四分园空间原型加以扩展,用道路连接控制点形成轴线,而花圃和苗圃扩展为更加富有层次的植坛;通过中轴线和横轴线上控制性节点如喷泉、雕像、壁龛和石作等造园要素,再用植坛或静水池等面状要素填充轴线和道路之间的空间(图12)。横轴打破主轴单一游览路径,贴合于原基址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特征,结合水景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呈现丰富的对比:第一横轴,四个矩形水池从东向西,从动到静,将树木与天空映入水面中,视线顺应横轴向两侧延伸;第二横轴的百泉台位于斜坡上,是更为隐蔽和狭窄的空间,一端依山就势为气势恢弘的水剧场,另一端引向小罗马的建筑雕塑群呼应罗马城;第三条横轴是位于建筑与园林间的平台,因地势位置独特,成为全园理想的观景台地。全园具有明显几何规则形式,然而多变地形和茂盛的绿篱、乔木使游历全无几何生硬感。游人的视线始终被控制在园内,只有在别墅建筑和庄园边缘可以望到园外的风景。
玛丹庄园和罗马的美第奇庄园采用相对自由的双向轴线空间格局,主轴并未形成明显对称的中轴线;埃斯特庄园强调建筑统领主轴形成“丰”字形双向轴线空间,主轴线延伸指向远处的萨賓山,整体轴线结构主次分明、清晰简洁,主次轴线一体化设计。双向轴线空间具有自由性与空间层次性特征,及丰富的主次轴线空间变化,其中典型的“丰”字形结构具有明确的中轴线,从此也开始了对主次轴线衔接空间的探索。
5林园中放射交叉园林轴线空间的初始化
为了连接轴线间节点,形成便捷的通道,园林的林园中沿用了城市中交叉道路的做法,形成了园林中放射和交叉式的林荫道。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Villa Aldobrandini)是距罗马东南20km的弗拉斯卡蒂(Frascati)村山谷的乡村庄园群之一,位于植被茂密的西北山坡,距台伯河约300 m,罗马城位于其西北方的天际线上。弗拉斯卡蒂村山谷的乡村庄园群的轴线视觉焦点并非弗拉斯卡蒂村中心,而是将地平线上的罗马城市作为焦点。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通过明确的中轴线将全园的前后两部分和建筑相统一,后花园中树丛夹着狭窄的中轴线。其中矩形空间(长边平行于轴线方向)的串联组合,更加强调中轴线上的透视效果,透视感将视线引向水剧场和瀑布的起点——天空。林缘空间限定了后花园的边界,在林园中产生了连接轴线间节点的放射交叉性林荫道 [12]。
6意大利园林轴线空间探索小结
从中世纪开始到16世纪,意大利园林轴线空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生成与演变过程(图13)。它改变了四分园式和棋盘格式单一设计结构,成为能够组合与包容丰富多样空间单元的整体结构,逐渐形成从主要建筑延伸出具有自主性空间的主轴线。为了适应面积较大的基址,或不宜设计长轴线的非规则式场地,故建筑延伸出的主轴线关键节点处又向两侧垂直延伸出次要轴线,以形成具有主次关系的双向轴线和多样体验的线性转折空间。为处理轴线空间与外环境间的围合关系,形成便捷通道,进而在花园外围形成了围合的林园和交叉放射性轴线。(图14)
从功能上看,一方面意大利园林轴线延续了四分园中十字轴的交通路线与视觉对景功能来组织单元空间;另一方面又逐渐融合入剧场、会客生活区等场地功能,每个台地场地功能各有区别,这是由花园与主建筑间的关系而决定的。
在演变过程中,意大利轴线空间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得以凸显。朝向与定位开始关注于周边环境,根据周围的制高点和标志物等形成对景联系,园内向园外视觉的突破成为意大利园林空间的重要特征,并将成为后世轴线向实体空间延伸的前奏。轴线空间边界的开放度也有了进一步深入,台地的一侧边界围墙被打开,园林中花园与林园逐渐形成分层,轴线空间围合的郁闭度随着与轴线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内外层次产生明显的对比,外围的林园逐渐代替围墙成为园林的边界。主次轴线以及放射交叉轴线空间的衔接,避免了全园单一视点,增强了可游性。
文中图1,6-8,11,13,14为作者自绘 ;图2来源于参考文献[7];图3来源于参考文献[8]、《Illustrated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The Enclosed Garden》;图4来源于参考文献[6];图5来源于《Metropolit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parks and landscapes》;图9来源于参考文献[10];图10来源于《A Cultural History of Gardens in the Renaissance》;图12为?tienne Dupérac绘制。
参考文献:
[1]金云峰,陶楠. 环境史 景观史 园林史[J]. 中国园林,2014(8):85-88.
[2]金云峰,陶楠,范炜. 西方园林史研究综述——形式分析[J]. 建筑师,2013(6):84-91.
[3]金云峰,陈希萌. 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18世纪扬州园林嬗变的外向与内向研究[J]. 广东园林,2016(1):57-61.
[4]金云峰,陶楠,马唯为,等. 西方园林史研究綜述——情境分析[J].中国园林,2015(7):102-107.
[5] Aben R, De Wit S. The Enclosed Garden——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rtus Conclusus and its Reintroduction into the Present-day Urban Landscape[M]. Rotterdam: Uitgeverij 010 Publishers, 1999.
[6] Hobhouse P. The Story of Gardening[M].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2002.
[7] Pozzana M.The Gardens of Florence and Tuscany[M].Firenze: Giunti Editore,2011.
[8] Pizzoni F. The garden: a history in landscape and art [M]. N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1999.
[9] 朱蔚云,金云峰,姚吉昕. 西方园林史研究——以意大利罗马与法国巴黎园林景观轴线空间演变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27-232.
[10] Newton N T.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1]金云峰,范炜. 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2012(6):48-53.
论电视摄像轴线和光线轴线的应用 篇3
一、电视摄像轴线以及规律
1.1电视摄像轴线
电视摄像轴线包括用于被拍摄物体面向或者运动方向的方向轴线以及用于被拍摄物体和被拍摄物体之间位置的关系轴线两种。为了确保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流畅, 电视摄像机运动的主要角度往往只可以在轴线的其中一侧运动。
1.2电视摄像轴线的规律
电视摄像轴线具有一定运动的规律性。在同一个时间间隔里, 同一个场景进行连续性很强的画面拍摄的时候, 电视摄像机的主要角度必须限定于被拍摄物体关系线或者是方向线某一侧的180度范围里, 只有在这个范围当中摄像机才能够随意运动或者变换视点的角度。
1.3如何合理穿越摄像轴线
(1) 需要在两个方向位置不一致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空的镜头或者要插入坐在轴线上拍摄的场景; (2) 需要在镜头的运动过程中给观众展示越轴的流程; (3) 根据镜头里物体的运动以便变换之前物体的方向位置; (4) 采用人物特写画面, 开展过滤操作或者对画面中人物的行为进行特写, 以及变换人物原先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等等。
二、电视光线轴线以及规律
(1) 自然光在不断的变换, 而自然界的地理条件、气候、季节、时间等会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它变换的规律。我们在运用自然光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 (2) 光线的变换决定着光轴的变换。在实景拍摄当中, 如果可以给观众展现出这种变换, 就会帮助观众了解镜头的含义。但是假如这种变换跑到了镜头外面, 就会干扰观众们的视线影响内容。 (3) 拍摄之前, 光源和被拍摄的物体之间以及确立了固定的关系, 之后进行的各种运动就必须精确而清晰。这种运动对动静结合有很高的要求, 完美的结合不仅可以美化画面, 而且可以解决光轴不断变换所带来的问题。 (4) 镜头转换的时候, 光线能够跳跃不用连接降低了拍摄的难度。
三、光线轴线与拍摄轴线的关系
光线轴线和拍摄轴线的运用规律大体一致, 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不过前者在有些特殊情形下发挥着自身特殊的效果。
比如, 光源和被拍摄物体间的光线轴线与摄像轴线相靠近的时候。如图1所示, 两者角度接近0°的时候, 光位、色调会趋于一致, 带给观众视觉的感觉就比较合适, 所以可以按照设置摄像轴线的方法去设置光线轴线的位置。
然而, 如果两者夹角为90°的时候, 我们不变换镜头角度, 在方向轴线一侧的180°范围任意移动, 将1号机位与5号机位拍摄的镜头连接的时候, 就会发现两者变换幅度过大, 给人视觉上不舒服的感觉。
图1当中, 1号机位拍摄使用的光线从左侧打来, 而5号机位的从右侧打来。这个时候在它们之间增加一个骑在光轴的3号机位镜头, 就可以解决上述的情况所带来的不和谐了。图1当中, 当拍摄的过程出现有方向变换幅度比较大的物体的时候, 不管影调和视点距离有多大变换, 只有镜头没有越过轴位, 并且被拍摄物体的方向性与位置关系一直保持一致, 就不可以忽略光线轴线的存在, 要严谨考虑它的位置。
四、如何正确使用光线轴线
在视频拍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两个镜头之间的间隔时间很长或者光线的入射角、亮度、反差很大的情况, 使得画面之间难以衔接流畅, 这就需要拍摄人员对光轴线的良好把握。但是, 这种技术要求非常高, 一般在现场直播中才可以达到。所以在拍摄过程想要避免“穿帮”的镜头产生, 就需要从别的方面着手以弥补拍摄的缺陷, 比如可以从时间的合理选择、补拍与借位、越轴以及合理越轴三方面进行改善, 最终获得画面连续、流程的视觉效果。
摘要:电视摄像轴线与光线轴线的应用与效果是和电视有关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的基础知识, 在电视摄像艺术创作的过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阐述电视摄像轴线以及光线轴线的相关知识和规律, 概括了两者的联系, 并且讲解了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以达到满意的摄像画面效果。
关键词:电视摄像轴线,光线轴线,越轴,应用
参考文献
[1]闵峰, 冯传岗.GPS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研究[J].视听界 (广播电视技术) , 2009 (9) :92-93
空间轴线 篇4
1.1. 基本含义
城市中轴线,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一种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王建国认为, 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1]。由此可见, 城市轴线的实质便是一种空间组织手法, 而其形式总是线性、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而城市中轴线, 其核心在于唯一性和重要性, 在整体城市空间结构中, 处于主要支配地位。而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城市的中轴线。
1.2. 主要类型
1) 按照形式来区分
从空间形式来讲, 城市中轴线可分为实轴与虚轴[2]。实轴是客观存在的, 借助各种借助物前后之间的空间联系, 左右对称而形成, 构成了城市的整体空间肌理, 具有十分强烈的功能引导性。例如自明清以来逐步发展到目前规模的北京中轴线, 便是典型的实轴。而虚轴则是以城市设计构图为意向, 存在于规划设计者进行创作的构思中, 其对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十分重要, 例如巴黎传统的城市轴线。
2) 按照等级来区分
城市中轴线根据贯穿区域的大小还可分为整体中轴线和局部中轴线。整体中轴线也称为城市主轴, 贯穿着主要去区域, 一般以由道路交通串连各个公共活动空间而形成, 例如北京由南至北贯穿全城的城市主轴。局部中轴线则常常具备特定的功能, 例如城市规划设计中以自然的绿地、河流水体等形成的城市景观轴线、文化轴线等。
1.3. 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古代, 城市中轴线的发展主要受政权统治的影响。大多数城市布局和建筑组群都运用中轴线对称, 来加强城市总体布局的秩序感[3]。不管是考古发掘的商代城邑, 还是深受《考工记》影响的隋唐长安、宋东京和临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 都在中轴线的影响下提升了城市发展潜力和空间秩序。
在西方, 城市中轴线逐渐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种手段。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 人们更愿意从美学角度去思考和建设城市, 城市中轴线便成为一种勾勒空间序列的有力手段和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法。在巴黎、华盛顿等城市设计中, 城市中轴线一方面体现了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城市标志景观节点的重要公共空间。可见, 城市中轴线在我国和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中都发挥着引导城市发展、增强空间秩序以及展现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
2. 广州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与现实问题
2.1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历程
广州的城市空间发展主要以轴线为主, 一共出现过三次城市中轴线。认识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历程, 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轴线的作用和存在意义, 从而科学地总结城市中轴线的在当今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1) 传统中轴线的传承与运用
广州在其发展历史上曾经形成过两条南北向的城市中轴线, 以北京路为主的古代轴线以及以起义路为主的近代轴线。从秦朝的番禺城开始, 广州古城由北向南扩展, 历经各个朝代, 北京路始终是广州古城发展的中轴线 (图1-1) 。从民国开始, 城市重心西移, 起义路成为广州的近代轴线 (图1-2) 。北起越秀山的中山纪念碑, 从起义路至海珠广场, 其间有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和广州解放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物和公共开放空间, 形成广州城市的纪念轴线, 集中体现了广州作为南方革命策源地的城市近代发展史[4]。
2) 新城市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
1980年代以来, 广州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向东和向北扩展, 并在天河新区形成一个规模上更为强大的新城市轴线。这条轴线起自燕岭公园, 南至珠江南岸的赤岗, 其中包括了广州铁路东站、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塔以及海珠湖等。目前, 新中轴线引领着广州的主要发展地带, 从空间上看, 继承以及延续了两条的传统城市轴线 (图1-3) 。
2.2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现实问题
当广州在面临新一轮的城市扩张时, 会不会继续形成第四、五条城市轴线呢?众多的城市中轴线为广州带来的是空间的组织, 还是盲目的效仿?广州城市中轴线形成的意义和今后的发展, 正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研究议题。
1) 传统轴线的保护措置不完善
改革开发以后, 广州成为了第一批沿海快速发展的城市, 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但多为新区的开发建设, 而忽略了老城 (越秀区等) 的空间整治与更新, 特别是传统中轴线及其周边空间, 不仅仅没有完善的保护措置还受到了破坏, 特别是人民公园以南到海珠广场间, 其轴线的痕迹已经消失不见。
2) 新中轴线设计的尺度过度夸张
广州的新中轴线北南全长接近11公里, 是传统城市轴线的3倍。尺度如此巨大的城市中轴线以快速路相串联, 其图案化而非人性化的空间印象过于夸张, 不符合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珠江新城的建设中特别明显。虽然从城市形象上来看, 给人以震慑和欣喜, 但并没有创造出适合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
3) 经济开发为主的盲目跟风建设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开发使得广州目前正面临城市的进一步向东扩张, 城市中轴线的规划设计不应该成为新一轮房地产开发的理由。特别是珠江新城, 目前的建筑主要商品住宅, 而对于城市中轴线主要的实体空间——市民的公共休闲广场与绿地仍未完成。城市中轴线无疑已经成为了土地开发的“黄金地段”, 一味地进行规划运用, 便丧失了中轴线作为长期以来形成城市文脉, 以及属于特定地域和时期的集体潜意识和文化浓缩的本质。
3. 当代城市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
3.1 结合城市自身需求的合理设计
城市中轴线的设计必须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特定的地形地貌, 科学合理的布置, 如北京等尺度过长的几何中轴线对于当代新城市中轴线的设计无任何参考意义。此外轴线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生硬的直线, 应该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才能使得城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3.2 避免追求短期政绩的形象工程
城市中轴线的魅力, 主要体现在其轴向空间系统与周边建筑规划建设在时空维度上的成长有序性、形态整体性和场所意义。如果城市中轴线及相关建筑不能整体建设或者建设决策分散失控, 轴线规划建设就不能够、或者说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城市中轴线在对付城市发展中随时间而产生的不可预见的变化和因素方面往往具有脆弱的一面。因此, 只为追求短期政绩的形象工程的中轴线建设是很危险的,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后期难以普及实施就是典型一例。
4. 展望
城市中轴线作为常用的城市设计手段, 在目前的我国新城建设中十分常见。但对于传统城市中轴线的保护与继承、当代城市中轴线的合理运用和设计仍然需要规划领域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笔者相信对于城市中轴线在当代城市运用的进一步深化, 会带来新城规划设计领域的指导性的变革。
摘要:城市中轴线, 作为引导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殊组织方式, 对城市空间功能和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中轴线在城市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中轴线已经成为一个展现城市魅力、突显城市特色的必要平台, 同时也面临着尺度过大、图案化等新的批判。本文在回顾广州市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后, 分析了当前广州在运用城市中轴线上面临的种种问题, 总结并提出今后城市中轴线发展的新方向, 从而为城市中轴线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广州,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J].建筑学报, 2003, (5) :24-27.
[2]成亮.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J].现代城市研究, 2009, 1:009.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如何控制与传递高层建筑的轴线 篇5
轴线的控制, 是在建筑物施工之前, 将该建筑物的主要轴线, 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不易碰损的位置上, 并设一定的标志, 以准确地控制该建筑的平面位置。轴线的传递, 是将底层的平面轴线, 传递到施工的逐层上去, 以保证同一根轴线的各层的相应部位, 能够附合要求地在同一铅垂面上。
轴线的控制与传递, 随着建筑物的层次增加而越来越困难, 规范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的轴线控制与传递方法很多, 特别是由于激光技术的采用, 对于高层建筑的轴线控制与传递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1 轴线的控制与传递
为保证高层建筑物几何形状、竖向垂直度与截面尺寸满足设计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的要求, 就要按照高精度的基准点进行放样定线, 可是高层建筑的施工放样定线, 由于它楼层多和高度高, 周围场地狭小, 除了底层的放样定线可由施工控制网直接进行外, 其余层次困难很大或无法进行。为克服这个困难, 可在高层建筑内部的底层, 根据高层建筑设计的几何图形的形状和建筑占地面积大小, 建立便于进行放样定线的基准轴线点。
以上述高层建筑物在底层设置的基准轴线点, 作为各层放样定线的引测依据。为此, 各层对应于底层基准轴线点处均需留有轴线点传递孔, 传递孔大小一般选择20cm×20cm或30cm×30cm。两层以上的各层楼面主要轴线均以底层为基准通过传递孔沿铅垂线传递上去。具体方法如下:
1.1 激光数字经纬仪投点法
在底层的基准轴线点上, 光学对中安置激光经纬仪, 然后将仪器望远镜朝天置90°位置, 在接受孔位置上, 安放透明的有机玻璃板, 打开仪器激光调焦至波带板的十字丝清晰投点于有机玻璃板上, 然后照准部每转90°依次投得一点, 从而投得四个点, 取其中心位置即能消除仪器的轴系误差而获得最终投得的轴线点。
1.2 精密光学投点仪投点法
在底层的基准轴线点上, 架设精密光学投点仪, 分别取其两对称位置将点引投到接受孔的有机玻璃上, 然后以该两点的中数为投得的点。
1.3 精密光学经纬仪加弯管目镜引投法
其引投方法与激光数字经纬仪相类似, 缺点是不如激光经纬仪引投方便、直观。轴线点引投结束还需按照底层轴线点组成的几何图形, 用JZ级经纬仪测定其角值R, (i=1, 2, ……, n) ;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 得到经尺长、温度改正后的水平距离S, (i=1, 2, ……, n) 以在每层楼板检测的角值R、边长S比较, 当其差小于预先规定之限差时, 说明轴线点引投满足要求, 则引投工作完成。否则应查明原因重新引投。
在确定每层楼板上的基准轴线边和点后, 分别采用极坐标和支距法, 按照施工设计图纸上标定的几何参数依次进行施工放样定线工作, 待每层定线完成后, 要对主要角点进行检查校对, 使错误杜绝于施工浇灌之前。
2 几点体会
⑴高层建筑每层的施工轴线点的正确引投与传递是保证建筑物的竖向垂直度及其几何尺寸的关键。若施工轴线点位含有较大误差, 则会直接造成高层建筑物各部位产生较大的施工误差, 由此导致高层建筑的强度和稳定性的降低。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为避免系统误差的累积, 各层的轴线点均应由底层基准轴线点直接引投标定, 而不能图方便一层层地传递。例如, 广州某单位大楼的建造, 施工单位采用挂垂球引投, 由1层投向2层, 由2层投向3层, 直到最高层, 这样就造成较大系统误差的累积。
⑵不要中途更换测量仪器和度量钢卷尺。我们所使用的仪器和钢卷尺, 都有各自不同的误差。尤其是当一个施工单位有多台仪器时, 其准确程度不一, 中途更换所使用的仪器很难保证传递成果, 发现误差时, 也很难找出原因。
⑶定位点的选择。定位点就是轴线传递时标定上层结构轴线位置的点, 它是由测量人员按照经伟仪指定的位置标定的。一般要标在已施工完毕的结构层上, 其位置须选择在便于度量尺寸而不易损坏的地方。那种将定位点设在柱子插铁的钢筋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那是不利于施工并有损于传递质量的。
⑷轴线的控制和传递工作, 应列为工程质量验收的必检项目, 如某电厂的扩建站, 柱由于轴线控制验收制度不健全, 施工中误差高达0.278m, 又如某电厂二期工程, 汽轮机基础偏差了0.145m等都是由于轴线控制未经验收而造成的事故。
浅谈城市中轴线的功能与意义 篇6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城市规划,生活品质,休闲空间
一、城市中轴线是城市靓丽的景观带
中国的城镇化是人类城市建设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和城市化运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高速的发展, 现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停止了, 而中国还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的生存、竞争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想在世界城市网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进行城市的经营、地域化的营销, 通过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的改造, 提升城市质量。
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建设有一个目标就是健康休闲, 以休闲文化为代表的休闲城区作为提升城市发展的目标。中轴线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有自己的个性和文化, 但要通过物质空间载体将它体现出来。对于现代城市, 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宜居、生态和市民的幸福指数。通过中轴线的建设, 不仅仅是让人看到城市宏大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要展现适于生存和幸福的城市。城市中轴线是城市客厅, 重要的建筑一般会放在中轴线上, 城市的公园、绿地等都会集中在这些地方, 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沉淀后, 将会成为城市最有文化价值、最有历史价值的地方。
说一个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文化竞争的最高标准就是城市的艺术品位。我们在评价城市中轴线标准的时候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量化标准, 通过各种各样的指标, 确定绿地率、密度等;更重要的是非量化标准, 看它建好了以后是不是充满活力的、舒适的空间。城市中轴线的规划设计管理往往是特殊控制区, 也就是说不能用城市一般的管理思路、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所有的指标和间距都要特殊的设计和处理。
每一个城市的中轴线区域往往既是一个城市最宜居片区, 又是极具竞争力的中央商务区。中轴线不但可以提升城市品质, 体现城市的个性与文化, 也反映在沿线物业的升值预期上。
二、城市中轴线是城市重要的休闲空间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 一个城市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而且要有巨大的创新力量和文化实力。现代城市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要注意聚集自己的文化能量, 特别是休闲文化应为我们所关注, 它能为城市的发展增添越来越多的魅力。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休闲已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也是城市的一个基本功能, 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必需。
休闲空间在20世纪初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现在它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休闲空间是人们进行休闲的主要场所, 在其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休闲项目。城市休闲空间是城市记忆的场所, 应反映城市的文化特征和休闲作为大众文化类型的特征。它一般包括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绿地、滨水区以及各种特色建筑物等, 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一个场所, 它对大众开放, 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休闲需求。城市中轴线是城市中集商业、娱乐、休闲、饮食、住宿等各种设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 既能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商务、购物等各种服务, 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休闲的好场所。
城市中轴线是一个城市旅游、休闲、商务、购物的中心。它可以供人们进行自发性或社会性的游憩活动, 也可以为旅游者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提供服务。作为一个城市的休闲空间, 城市中轴线应包括标志性建筑、广场、公园、雕塑、文化艺术场所、商业游憩区、历史街区和遗迹、体育健身场所、绿地、滨水区等。城市中轴线应有中央商务区 (CBD) 和中央游憩商业区 (RBD) 。城市中央游憩商业区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在城市内部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新的功能区, 其功能主要集中在首先满足旅游者饮食、住宿、交通及获取相关的信息, 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娱乐、休闲、观赏、体验和保健等多方面的功能。它一般包括特色购物步行街、大型购物中心、城市历史古迹、新城文化旅游等。
城市中轴线的休闲设施和服务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性休闲产品和服务, 政府提供的公共性休闲产品主要有公园、广场、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活动中心、购物美食、城市标志建筑等。这些公共性休闲产品除了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价格性和生产的规模性之外, 还具有拥挤性特点, 也就是说, 在人们休闲时存在一个拥挤点, 在未超过拥挤点之前, 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 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效用;而超过拥挤点以后新增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开始上升, 当达到休闲容量的绝对界限以后就会趋于无穷。
城市中轴线休闲景观是天、地、人的融合,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功能不仅是视觉审美, 更是一种休闲的物质载体。景观不仅好看, 而且好玩。景观的休闲娱乐及其物质载体功能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得很突出。城市中轴线的休闲性往往通过景观表现出来。城市中轴线景观不仅要有直观性强的静态景观, 而且必须注入动态元素, 如游乐广场、灯光、喷泉、动漫等。城市中轴线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 休闲产品既要满足人们生理层次的需要, 更要满足人们心理层次的需要, 使人的精神能够充分舒展, 也就是要通过休闲设施和活动达到人们生理和精神的双重再生和发展。对于城市中轴线的景观设计, 除了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之外, 更需要重视的是人文生态概念, 要使城市中轴线景域内各种人文资源的生态关系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状态, 既不超负荷也不供应不足。城市中轴线可以提供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都市购物、休闲餐饮、媒体传播等城市休闲场所和设施, 因而城市中轴线是城市市民和外来旅游者重要的一个休闲空间。
三、城市中轴线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主要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等。舒适是最重要的品质内容, 舒适生活是人们最关心的生活品质内容。舒适的含义很丰富, 除了拥有居住的权利、抱拥山水之外, 更要契合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不仅提供物质的外壳, 更提供无限的生活方式。房屋是人类生活的背景场所, 是人生悲喜剧的舞台, 这个看似空洞的物件里蕴涵着丰富的人性和人情。居住是中国人最关心的生活话题之一。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安居, 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是否住得舒适, 住得自在, 住得惬意。从安居到舒适居住, 完成了生活品质的最初升华。居住的舒适度是生活品质中最重要的品质标签。舒适居住是城市生活的最佳品质。建筑的品质体现的只是外在的城市形象, 而真正居住其中, 人们才会对生活品质有切肤的了解。从安居到舒适居住, 人们的生活需求会随之升华到第二阶段:从对于基本生活的渴求到对于精神生活的追逐。有屋居, 未必有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对于备受各种压力困扰的都市人, 休闲成为了追求生活品质的自然需求和解决之途。事实上, 休闲生活从来就是城市历史和文化赋予人们的最好礼物。休闲是城市生活品质的标本。从自然与人文资源来看, 具有休闲气质的城市能够将休闲景观与城市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将丰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城市需要发展与休闲相关的房产、餐饮、服饰、健身、动漫、艺术品收藏、新闻传媒、出版、网络等产业, 也需要推广和普及现代休闲理念, 让“休闲改变人类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还应该将城市休闲与城市生活品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让市民更聪明更健康地休闲。能否打造“生活品质之城”, 主要是看市民是否真正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 是否拥有相应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当然, 城市人应该从容随性, 不张不弛, 注重品质, 善于休闲, 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 并将休闲与工作、兴趣结合在一起。当意识到舒适生活和休闲生活的重要性之后, 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衍变。只有从生活理念上真正意识到生活品质对于人生的意义, 才会感觉到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生活品质没有模式, 但它一定会让你学会如何享受人生。
人类聚居在城市中是为了生活, 而留在城市不走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休闲生活是吸引人们留在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一个城市生活品位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发展史上, 城市生活品位与休闲文化活动、休闲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讲, 一个城市的活形象在于它的休闲文化、休闲生活方式。城市名片是城市多元文化融合中的个性, 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和竞争力的制高点。
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城市的特色要求越来越高, 特色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种崭新追求。特色城市建设是站在全球的角度, 以世界的眼光谋划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一个城市越有特色、越有品位, 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 从而也就越有可能在城市与城市竞争中打造城市品牌和率先赢得发展先机。城市个性是城市外部面貌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 是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树立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地位, 就必须在融合多元文化中凸显自己的个性, 提高城市品位。城市的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一个城市良好的市政建设、先进的文化设施、优越的人居环境是其必备的硬件与形象, 而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软件与灵魂。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品位的城市有着巨大的张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对于优化城市的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商业环境、人才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被称为“凝固的交响乐”的城市建筑见证了城市文化的变迁。城市中轴线被称为“城市的客厅”, 它是营造浓厚城市文化气氛的舞台。它在满足人们公共活动需求的同时, 体现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满足休闲需求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 是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城市功能的、品质的提升、品牌的创造、以人为本的体现。在城市生活中, 根本的是创造好的生活环境, 形成浓郁的休闲氛围。城市休闲功能的强化是城市生活品质提高的客观要求。城市休闲化体现着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高质量的城市休闲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休闲让城市更加美好, 让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不断地提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休闲。城市是休闲主体的活动地、休闲经济的发展地、休闲文化的培育地。城市与休闲结合得越好, 越有利于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现在, 休闲已经浸润到了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 它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力量, 对每个人的幸福、福利和生活满意度都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已经把生活中的休闲当成提高和拓展生活品质的一种途径。休闲体验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休闲领域的专业人士志在促进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帮助人们营造幸福, 通过休闲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活满意度的水平和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满意度是个体针对自身舒适、幸福程度或生活品质的一种感觉。幸福感、精神状态、心理舒适度、生活变化等都是我们体验生活品质的指标。休闲行为是决定生活品质和心理舒适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参与休闲与生活满意度、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正相关的关系。压力的释放、情绪上的舒缓、令人愉悦的社会交往、成就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与社会幸福密切相关。休闲对个人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并能使人更乐观地生活。休闲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包括个人完善与发展、建立社会联系纽带、生理或心理治疗作用、保持精神或身体健康、满足刺激、自由独立以及思乡怀旧等需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休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品质。
西关村中轴线景观设计分析 篇7
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 是否充满生机, 取决于使用着它的人, 只有人才可能成为城市生活的主角, 而“建筑只是舞台背景……他们为在这些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空隙中发生的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 (摘自严迅奇:《联系的美学》) 同样, 对于一个居住区而言更是如此, 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舞台背景是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它的设计水平反映了一个城市综合文明和进步的程度。
一、区位分析
本案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城。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 太行山西麓, 境内群山环绕, 沟壑纵横, 中部丘陵起伏, 95%为石质、土石山区, 坡度起伏较大, 为坡地景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本项目为西关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中的中轴线景观设计, 北面为雀山, 西面临平定县外环西路, 南面为规划内的小区, 其中包括幼儿园及村政府办公楼, 东面为平定县第一中学及商业区;在环境方面, 当地政府早已将新城区列为教科文卫的重点发展区和高档住宅区。位于新城区的本案, 居住环境十分理想。随着周边多个现代住宅小区的陆续建成和众多政府机关的搬入, 地块区域的居住生活环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提升;在交通方面, 地处新城区一条城市主干道与两条次干道的交接点, 路况很好, 交通出行十分便利;生活配套方面。地处于新城区, 周边的生活配套相对较为缺乏, 仅有的生活配套设施分布较为散乱。但是正处于新城区建造期, 规划水平与层次有望在年内得到较大改善。
二、总平面图分析 (如图1)
随着新农村发展战略, 阳泉市平定西关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西关村是阳泉市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社区景观最大的优势“坡地景观”, 以及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 将西关村全力打造成国际化, 高标准的复合社区。
把握总体, 刻画细部, 该项目主要是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景观设计方案, 实现对社区总体景观风貌的控制, 平衡与协调各地块的环境建设, 确保总体规划的宏观意图和目标能顺利实现。同时, 本设计对部分区域进行深入设计, 为重要的景观节点和道路景观提供具体的设计方案。使山水阳光新社区的景观环境在总体上相互协调, 细部上各有特色, 功能上齐全方便。
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多种手法, 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社区内地势最高点有一处大面积的水源。住区充分利用了该自然水资源, 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 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 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 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 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 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在景观风格上以田园化、自然式、装饰性景观为主, 整个景观轴线对公众开放, 保持步行系统的通畅, 从北至南形成不同的序列体验, 避免冗长、单一的风格。
社区内绿化系统与生态绿核和山体相互渗透, 根据地形创造特色台地景观, 采用自然的台地处理手法。尽量保持原有地形、栽植, 并提升景观品质。社区水景将景观轴线串联, 环水步行道路, 连接各重要活动区和景点。景观设计细节体现文化内涵。尽量贴和地形的前提下设计景观轴线, 构成几何化、简洁大方的地形景观。南入口处及商业入口形成标志性景观。设置步行道路系统和一定量的生态休闲设施, 并与居住区的入口以及商业中心形成交通联系, 服务设施服务范围不大于800米。休闲设施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 同时考虑人文背景。在最大可能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景观效果。
三、空间序列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这种动态的空间序列组织手法, 依赖于观赏路线的合理组织, 这条路线可以是闭合的、线性的、或者是两者的混合。其目的在于从不同视角欣赏园林, 同时丰富园林寓意, 有助于形成对全园的总体感受。整个社区的环境景观设计的总体设计主题明确, 以中心轴线为主, 向四周伸展扩散, 从而将总平面划分为七大功能分区, 分别为入口广场区、商业南中心景区、商业北中心景区、小区商业中心区、水源集散广场区。
来到社区主入口前, 首先映入眼帘便是入口的大型集散广场, 这是中轴线的地势最低点。它的环绕小水池, 以及旱喷泉, 以及摆放统一的植物小景, 无一不向人们传达着活力以及青春的信息。使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缓缓穿游在这宏伟布景中, 细细品味。
沿着广场的缓坡慢慢向下, 前方豁然开朗, 看到的是一条小溪从上游缓缓流下, 色彩变化奇妙丰富的铺地, 整齐规则的台阶, 色彩斑斓的花坛, 种类多样的植物, 以及激流勇进的跌水景观, 收放自如, 规整而不呆板, 开放 (下转第253页) (上接第250页) 中兼有含蓄, 第一眼便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顺着小溪再往前走, 便会看见明显的地势起伏变化。在地势变化上, 主要采用立体绿化、台阶以及坡道来处理高差变化大的问题, 形成随意的坡地特色景观。
沿着台阶一直往前步行, 便会有另外一种视觉享受, 映入眼前的便是整齐排列的树阵广场, 贴心的带座椅的树池, 方便了居民的各种活动, 在这可休闲, 可娱乐, 别有一番风味。步移景异, 接着回到另外一个新的高度, 来到了本中轴线的中心区位———小区的商业中心。此商业中心由城市次干道分割成四个部分, 形成一个圆形的集散商业广场。同时地段也设有社区唯一的地上停车场, 方便了社区内部居民和县区局面的生活。在城市次干道上, 设置了人防的地下通道, 主要为步行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经过了商业北的中心景区之后, 会看到本项目的景观地势最高点, 也就是小溪的水发源地———水源集散广场。水源集散广场设计上做了较多的变化, 整体风格趋于自然, 突出体现碧水蓝天, 在各个休闲区有雕塑小品, 运用借景及对景的组景手法, 将此区做的生动活泼, 同时满足各项功能需求, 旨在追求一种纯真、自然。整个中轴线穿行于水系和石峰之间, 带你动态地观赏小区景观。道路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十分明显, 富有趣味。
中轴线景观节点空间分析:
可以看出, 这一空间序列的变化十分丰富, 基本上遵循了空间开合相间的原理, 开敞空间所占比例较大, 与四周较高的建筑相映, 给人以最佳的心理感受。
序曲:略显平淡的空间, 将人引入一个更为精彩的区域。
前奏:空间线路蜿蜒曲折, 色彩丰富, 逐渐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兴奋感。
第一段高潮乐章:多股人流的汇聚, 商业空间和大广场为人们提供了购物和娱乐的满足感。
平缓的过渡:规则的树阵广场, 为人们提供了世外桃源般的温馨, 带给人们田园生活般的向往。
第二段高潮乐章:到达地势最高处, 在此处可以提供最佳观赏角度, 优美景色一览无余。
尾声:公共空间的后花园, 在这里你可以完全放松心情, 当行人从最高处缓缓而下, 整个空间的乐曲也随着缓缓的设计平台而悄然结束。
结语
通过对西关村中轴线的景观分析, 可以看出, 本案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区发展模式, 其特点在于小区地形起伏较大, 水系统领整个轴线形成步行系统, 形成现代化的舒适人居环境。居住区不再是简单的人口组合, 应以人为中心, 因为人的创造力和积极参与使得空间充满活力, 人们建造住区, 而住区又以它优美的公共空间回报给人们。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 住宅小区不单有居住的功能, 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对于人居和人聚的两个相关问题景观设计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居住小区的绿化问题直接影响到聚居的质量。设计师在考虑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时候要对居住小区的绿化进行生态的设计, 这样让人与自然更加协调, 使人更加与自然相接近。并且在设计中尽量达到清洁空气、美化环境、调节身心的目的。住宅小区景观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 为住户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 既要考虑小区的个性特色, 又必须从经济利益、社会需求等多角度进行综合平衡, 以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中轴线,景观设计,分析坡地景观,空间序列
参考文献
[1].平定县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年
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伏安特性 篇8
介质阻挡放电(DBD)是将绝缘介质插入连接交流电源的两个平行板电极或同轴圆柱形电极之间的一种气体放电[1~3]。由于放电电极结构的不同,DBD的放电形式一般分为平板结构DBD和同轴结构DBD。其中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具有扩散比较稳定、实验装置较简单、操作控制方便以及参数条件要求较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刻蚀、材料表面改性、臭氧合成、各种化学反应器等工业领域[4]。
本研究对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动力学特性[5~7]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一维流体力学模型,计算出放电电流和气体电压。此外,通过微分电导具体分析不同放电模式下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伏安特性,以期望获得扩散稳定的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介质层表面的积累电荷有利于维持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稳定。
2 理论模型
本研究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结构示意图见图1[8]。其中,径向初始位置在线电极中心管的轴心位置处(即r=0),内部线电极半径为R0,介质处的半径为R1,外电极的半径为R2。外加正弦交流电源Va(t)=V0sin(2πft),V0为电压幅值,f为频率。假设Vd为介质上的压降,Vg为气体电压,且Va=Vg+Vd。
采用一维自洽流体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其电子、离子和亚稳态原子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可以表示为:
式中,nk、jk、Sk、μk和Dk分别为k类粒子密度、粒子流密度、粒子的净产生项、粒子迁移率和扩散系数。t和r分别表示时间和极间轴向距离,E为电场强度。k代表电子、原子离子、分子离子、亚稳态原子这四种粒子。k代表电子时,迁移率为负值;k代表离子时,迁移率为正值;k代表亚稳态原子时,迁移率为零。
由于介质层和气体交界处的边界条件太复杂,本研究不直接求解泊松方程,而是用电流平衡方程来描述计算电场强度。在放电系统中,放电的总电流包括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即:
式中,ε(r)为介电常数,大小取决于位置r。在气体中ε(r)=ε0,而在介质里ε(r)=ε0εb,ε0为真空介电常数,εb为相对介电常数。ic(r,t)为传导电流密度,即ic(r,t)=e(jp(r,t)-je(r,t)),iT(r,t)是总电流密度,即放电电流密度。
当考虑到二次电子发射时,在内电极处和介质层边界处,传导电流密度为ic(r,t)=e[jp(r,t)-(je(r,t)+γjp(r,t))],γ为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且取值为0.01,e为元电荷电荷量。
电场满足下面这一条件:
由于是同轴线管状电极,总电流密度iT(r,t)是关于r的函数,且与放电总电流的关系是iT(r,t)=IT(t)/s(r),而s(r)为径向r处总电流密度流过管的面积。在气体中式(3)变为:
对式(5)在气体空间上积分可得:
在介质中,由于传导电流为零,式(3)可以变为,对其在介质层空间积分可得:
由于Va=Vg+Vd,将式(6)和式(7)相加便可以得出轴向单位长度上的放电总电流:
3 模拟结果与伏安特性分析
采用三对角矩阵追赶法[9]的Fortran编程对大气压氦气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进行数值求解,然后将数值计算结果导入Matlab中并绘图。工作条件:介电常数为7.5,放电空间为0.6 cm,线电极半径为0.1 cm,外电极半径为0.8 cm,介质层厚度为0.1 cm,且在大气压下,外加电源频率为5 k Hz。
3.1 预放电模式的伏安特性
当外加电压小于击穿电压且接近于击穿电压时,在放电空间内会产生微弱的电离,但此时并不能够引起电子雪崩。即在未发生气体击穿的状态下,放电空间产生的电流主要是位移电流。当外加电压逐渐升高至1100 V时,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将处于预放电模式,其放电电流、气体电压及外加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其放电电流非常小,约为22μA/cm,由于外加电压为1100 V时放电处于预放电模式,气体未发生击穿,所以放电电流的峰值都处于外加电压的峰值处。同时也可看出其放电电流的波形类似于一种变形的正弦波形,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外加电压比较小造成的。在外加电压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放电电流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突起,并且随着外加电压下降而减小。这是由于外加电压在增加过程中,放电空间内的气体被微弱电离,而气体电压的波形也类似于正弦波形。这与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每半个周期出现一个电流脉冲的特性明显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预放电模式下的放电特性,绘制其伏安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预放电模式下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个闭合的曲线,气体电压的范围为-1100~1100 V。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其伏安特性曲线是一个二维极限环,由此可知,预放电是稳定的周期运动。此外,在发生预放电过程中,其伏安特性只呈现正的微分电导,即正微分电导指的是放电电流正比于气体电压。在预放电模式下,放电电流随着气体电压的增加而增加或者一起降低。这充分说明了外加电压可以控制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电流的大小,为获得稳定且均匀的放电提供了依据。
3.2 单脉冲放电模式的伏安特性
当外加电压增加到1800 V时,同轴线管单脉冲电流放电模式下放电电流与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4所示。每半个周期都会出现一个较大的非对称电流脉冲。正半周期的放电时刻,大致发生在每个周期开始后36μs,脉冲宽度约8μs,而轴向单位长度上的电流可以达到约6 m A/cm;负半周期的轴向单位长度上的电流可以达到约2.2 m A/cm,其放电时刻发生在大约负半周期开始后22μs,脉冲宽度约18μs。由图4可以看出,当气体电压从零达到气体击穿电压所需时间约为46μs。气体击穿前,气体电压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当发生气体击穿时,气体电压会急剧下降,直到放电结束为止。然后,气体电压又会随着外加电压增加而增加,当外加电压达到正向峰值时,气体电压又会随着外加电压的降低而降低,直到下半周期出现电流脉冲后,气体电压会迅速上升,放电结束后,气体电压仍会与外加电压一起降低,当外加电压达到负向峰值时,气体电压与外加电压又都开始增加。需要说明的是,气体电压到达拐点的时刻比外加电压到达拐点的时刻略早[10]。
图5是单脉冲电流放电模式下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其伏安特性曲线是由两个环与连接这两个环的接近零电流线组成的,这两个环分别对应上下半周期内出现的两个电流脉冲,而这两个电流脉冲对应的气体电压变化范围分别约为1320 V¾1995 V(熄灭电压¾击穿电压)和-1300 V¾-1630 V,环的面积越大,放电时的功率就越大。因为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电流峰值是不对称的,所以两个电流脉冲对应的气体电压变化范围也不对称。
由图5可知,在单脉冲电流放电模式下,其伏安特性会出现正负两种微分电导。其中负的微分电导有两种形式:一是放电电流随着气体电压升高而减小;二是放电电流随着气体电压降低而变大。第二种形式可能导致放电电流急剧增大使其放电转化为弧光放电,从而破坏其放电的稳定性。气体电压从零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虽然气体电压明显地增加,但是其放电电流的增加幅度却很小,这段时间内一直都保持在零点附近。当气体电压升高到a点时,气体被击穿,其放电电流剧增,直至到达放电电流的最大值b点。同时,由a点到达b点的这段时间内,气体电压也会不断地降低,即在这段时间内,伏安特性出现了负的微分电导。经过b点后,放电电流逐渐开始减小,而气体电压直到c点也一直在降低,于是从b点到c点这一时间段内,伏安特性呈现出正的微分电导。
之所以在放电过程中会出现正或负微分电导,是因为气体被击穿后,放电间隙内出现电子雪崩,大量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快速地向介质层漂移,这会导致放电电流急剧变大。与此同时,介质表面电荷的积累会产生一个与外加电场反向的内建电场,使其气体电压逐渐降低。因此,a到b阶段才会呈现负的微分电导。当放电电流到达最大点b时,介质表面积累了足够多的电荷,也会产生很高的内建电场,用来削弱外加电场并降低放电间隙的总电场,这样会使电子雪崩得到抑制,此时电子会大量沉积在介质层表面,气体间隙的自由电荷将会消耗殆尽,直至放电结束。因此,b到c阶段才会呈现正的微分电导。这也可以说明介质表面积累的电荷可以有效地控制气体电压,避免发生气体击穿的现象。然而,虽然c点到d点因气体电压升高而放电电流还在缓慢地减小,其伏安特性呈现出负的微分电导,但是此时放电已经结束。
4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大气压氦气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数值模拟结果,对预放电模式和单脉冲电流放电模式下的伏安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预放电模式下,其伏安特性曲线只会呈现一种正的微分电导。单脉冲放电模式下,其伏安特性曲线会出现正、负两种微分电导。同时,还证明了介质表面积累的电荷可以有效地抑制负微分电导的出现,可提高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稳定性。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多脉冲放电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摘要:采用一维流体力学模型对大气压下氦气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保持放电稳定性的方法。通过求解一维电子、离子、亚稳态原子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电流连续性方程,计算出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电流和气体电压。分析讨论了不同放电模式下同轴线管介质阻挡放电的伏安特性。
【空间轴线】推荐阅读:
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10-19
浅谈线性空间与欧式空间09-20
住宅空间07-15
空间符号07-15
屋顶空间07-18
空间个性07-21
空间性能10-13
空间控制10-15
空间地图10-15
乡村空间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