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学法

2024-08-30

电路学法(精选9篇)

电路学法 篇1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中的规律多, 电路识别、电路, 以及等效电路的画法难, 是学生学习电学部分的最大障碍。为此我在教学中给同学们总结了“识别电路, 记住规律”的基本学习方法。在平时教学中, 我始终坚持运用这种方法教学, 在电学部分教学即将结束时, 再次考查、了解学生。同学们认为对过去一些比较复杂的电学题目, 知道解题途径了, 分析问题的思路清晰了。考试反馈信息中已彰显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电学问题能力的提高。下面是我在初中电学部分教学中, 几个不成熟的小个案, 把它们写出来, 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斧正。

解决电学问题, 识别电路是关键。要识别电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基本电路。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二、了解基本电路的初步特点。

1. 串联电路初步特点

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 同时也通过另一个元件;用电器总是同时工作, 一个开路其他全开路。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就可以了, 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的控制没有任何影响。

2. 并联电路初步特点

(1) 在并联电路中, 电流没有分支的部分叫干路, 分开以后的路径叫支路。干路电流在分支处分开, 分别流过各支路后再汇合。

(2) 并联电路初步特点。

(1) 电流有两条 (或多条) 路径;

(2) 各用电器可以独立工作, 互不影响, 一个 (或一条支路) 开路, 其他支路仍可正常工作;

(3) 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所在支路;

(4) 欲用某开关控制某一用电器, 此开关一般应与该用电器串联。

(3) 电路的串联和并联, 在没有具体的电路图的情况下, 不能单从开关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与否, 来作出串联或并联的判断。因为在电路连接时有多种连接方法 (串联、并联或混联) , 只要把开关安在干路上, 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三、电路图的变形方法。

各种复杂的电路都可以看作是由基本电路变形而得到的。学会电路图的变形方法对熟悉和识别电路很有帮助。

对电路图进行变形, 一般可用“六字变形法”, 即“曲、移、换、拉、扭、翻”。变形时, 导线可以任意拉长、缩短或滑动 (即不考虑导线的电阻) , 电路连接方式不可以更改。分析识别电路时, 将电压表连同与电压表相连的两端的导线取消;将电流表去掉换用导线连接, 这样将简化电路图的识别。

曲:将某段电路进行弯曲变形。

移:将元件在其所属的电路上移动位置或将某个节点在其所连接的导线上移动。

换:将某段电路与另一段电路位置对换或将元件位置对换。

拉:将某段电路从原来位置拉伸到另一位置。

扭:将电路进行扭曲变形。

翻:将某段电路从一个位置翻转到另一个位置。

例1.请对右图基本电路所示的串联电路进行变形。

例2.请将右图基本电路所示的并联电路进行变形。

四、几个常见的等效电路。

例3.画出下面左图的等效电路图。

例4.将右图所示电路中的开关换成电流表, 并画出其等效电路。

五、识别电路的两种方法。

1. 根据电路特点识别电路:

判断一个基本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关键是看电路有无分支, 无分支是串联, 有分支便是并联。

2. 简化元件识别电路:

在有电压表、电流表的电路中往往给电路识别带来困难, 将电压表连同连接电压表的导线去掉或将电流表取消用导线连接后, 会使电路简化, 这样就容易识别电路了, 如下图所示。

六、先通后补画电路:电路元件并联时, 运用先通后补的方法画电路, 一方面不易出错, 另一方面画起来也显得思路清晰。

下面以两个例题来说明先通后补画电路图的方法。

例5.把图甲中的L1和L2并联, S只控制L1。

例6.要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L1和L2正常发光时并联的总电阻, 实验器材如下图及导线若干, 请按要求将下列实物连接起来 (要求连线不交叉, 不要求选择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

通过以上实例, 学生掌握了识别电路方法, 明确了电器元件间的联结关系, 会分析电流表测的是哪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的是哪一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为正确应用欧姆定律求解电流、电压、电阻及电功、电功率等相关物理量奠定了基础。让学生真正学好电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电学知识, 促使学生由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 提高科学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规律多, 电路识别、电路, 以及等效电路的画法难, 而对电路的识别是学好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 掌握欧姆定律及电功和电功率的基础, 也是学好这些内容的关键。为此本文作者在教学中给同学们总结了识别电路的基本学习方法, 对电路图进行变形, 一般可用“六字变形法”, 即“曲、移、换、拉、扭、翻”。

关键词:初中物理,识别电路,电路图的变形,六字变形法,等效电路

电路学法 篇2

纵观苏州市近几年中考试卷,基础知识与实验的考查占70%~80%,也就是说抓住基础知识就等于抓住了中考70%~80%的分数。如何抓基础呢?读精课本,细化物理知识!我们的基础知识都是从课本上学到的,那么课本上的插图、活动中的想想议议及得出的结论,课本中实验、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等都是我们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内容,如果能对书本上的习题再现、对知识与规律翻新熟练运用,中考你就多了很多把握!所以读精课本、关注课本、重视课本,不让基础的分数从你的手上溜走!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好的做题、思考习惯是考试成功的重要保障,在这段时间的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分析以往做题失误的原因,尤其是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失误,培养好的做题习惯,如审题时边读边圈重要关键词的习惯,信息的利用挖掘习惯,细节的重视习惯,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总之,良好的习惯会让你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三、善待你的错题

在自己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对待错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的错题源自于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掌握不实或有着错误的认识,如果错误的题目不及时去订正、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将错误的内容分析归类,那你会发现自己的物理学习停滞不前或根本是在退步!因为你掌握的已经掌握了,没有掌握还是没有掌握,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握不牢的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我们可以把错题整理在练习本上或直接在试卷上标注,特别是那些自己由于知识遗漏、错误理解造成的失误,复习时随手翻阅,找回自己不会或遗漏的知识。

★ 《温度计》物理教学教案

★ 学法指导心得体会

★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 八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 中学生生物学法指导探索

★ 初三物理怎么学好

★ 初三物理知识点

★ 体育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论文

★ 浅谈古诗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论文

电路学法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直流电阻电路排故实训    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體”,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浅显简单的练习内容入手,让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将烦琐简单化、抽象直观化,就很容易理解了。利用差生与优生结伴同组的方法,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差学生,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优生的成就感细胞,达到良性教学效果。

二、直流电阻电路故障检查实训

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本身就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就更难以理解和运用。直流电阻电路故障检查实训内容,涉及对故障形式的认识,需掌握用万用表检查故障的方法。而故障检查的一般方法包括测电阻和测电压(或电位)两种:

1.用万用表欧姆档检查故障时,应先切断电源,根据故障现象,大致判断故障区段。检查该区段各元件、导线、连接点是否断开,各器件是否短路。一般来说,某无源二端网络中有开路处,该网络两端测出的电阻值比正常值大;而断路处,该网络测出的电阻值比正常值小。

2.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检查故障时,应先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确,如果电源电压正确,接通电源,再逐点测量各点对所选参考点的电位(或测量各段电压)。一般来说,如果串联电路中某点开路,则开路点以前的电位相等,开路点以后的电位相等,但开路点前后的电位不相等;如果电路中的某一段短路,则两短路点间的电压为零(或两短路点的电位相等),而其余各段电压不为零。

在这个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理论演示计算来判断故障点,烦琐而且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指导实训练习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对于故障形式,可以在实际线路中演示给学生看,创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对于排故方法,可以先假设故障,再分别用两种方法检查,重复多次练习,体会知识点,分析难点,从而最终确定故障点。

三、实施课堂教学

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实施课堂教学,分五个步骤:

1.任务的提出。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认为任务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例如,在直流电阻电路排故实训内容中,要求对设置的故障点进行排故。

2.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任务设计中已经考虑过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所以上课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暗箱”式的思路,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任务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对任务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进行必要的暗示还是需要的。例如,在直流电阻电路排故实训内容中,先假设故障点,进行数据测量。测量出电路正常情况下和故障情况下的两组数据,对比验证出之前讲授的知识点,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引导完成排故任务,使之获得少许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完成真正故障点的检查任务。

3.学研结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方法。

没有必要的条件,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操作的。如果学生有心进行尝试性操作,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确实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给予鼓励,并在日后满足其条件。比如学生有能力完成更深程度的练习,老师应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4.检验与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也要在任务设计中予以考虑,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与评价时就不会出现自己预想不到的结果,以免仓促之间没法解释或离题太远。当然原则上检验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这样说,学生做的永远是对的,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上,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在实训过程中,因为学生各有差异,学习情况优劣参差,会有学生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老师也应给予鼓励,或寻求更适合该生学习的方法去教学。

5.扩展和细化。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应是有弹性的,那么学生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对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例如,在实训中,对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给他一个更深的电路故障让其研究,对学习差的学生,对其错误之处或难理解的知识点,要求多次练习并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郭婷婷.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0.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 篇4

1 课程现状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1.1 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立一般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训练必要的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分析后续课程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知识点的要求,我们发现该课程是90%以上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电气信息类多个学科考研的必考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近年来,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方式有了一些创新,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都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但依然没有脱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了的不会用、有用的没有学、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对具体问题分析能力不足、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创。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案例为基本素材,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从知识的被灌输者变成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成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及案例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在电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已有应用,由于电路分析基础是基础课,虽与后续课程及实践应用紧密联系,但有目的、有计划且系统地将案例教学引进课堂还不多见。因此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案例教学原则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

2.1 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本着教学双方互动的原则,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能力培养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潜在的思维创新能力,解决学了的不会用、有用的没有学的矛盾,以及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对具体问题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提高专业素养,为后续课程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设计原则

案例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具备知识的综合性,采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理论知识,案例内容选取要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能够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案例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因材施教,承上启下;案例内容选取要能够扩大专业视野,要能使学生养成从工程实际的角度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专业知识的职业习惯;案例设计应反映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和前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

依据课程案例设计的原则,选取合适的案例及精心组织教学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概念、理论、方法较多,因此需要针对出现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不同的“教学案例”并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戴维南定理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定理,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最大传输功率就要用到戴维南定理,教材中也有误差分析的案例,通过教材中例题的讲解使学生知道误差形成的原因,是电源的内阻及负载的变化,将这个案例延伸,可以引出电源的带负载能力,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的射极输出器和跟随器的应用等知识点自然就可以引出,由此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后续课程学习的方向。

电源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一章中的一个知识点,电源串并联可以给负载提供更大功率。电压源并联强调只有电压相等的电压源才能并联,这个内容结合电网的并网,结合现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微网的一些知识,及目前微网并网过程中需解决的难题,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电桥是电专业应用较多的电路,以前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材及教师授课中只强调电桥平衡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复杂电路中能看出电桥。通过设计案例,引入传感器的概念,学生不仅仅对电桥的应用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引入有关电量传感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基础课知识点的重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串联谐振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知识点。收音机如何接收信号?如何调台?调台时到底调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收音机噪音大,而有的却很小?为什么有时会听到几个电台同时广播?信号如何放大……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恰恰是串联谐振知识点的应用,这个案例的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发散学生思维,引出后续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功率因数提高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功率因数提高可以充分利用设备容量并降低线路损耗,使学生知道感性电路并联电容可以提高功率因素,电力工程中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投切,电气照明中的灯具选择、绿色照明等都与这个知识点有关,在此对后续课程做一些展望,在后续课程学习时有初步了解,使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去学习,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未知的“黑匣子”,怎样确定其数学模型,即网络函数,以便对其进行分析、设计或改进。我们需要在特定情况下,在输入端加一个冲击量,从输出端得到的冲击响应就是网络函数。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带着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案例教学法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潜在的思维创新能力,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除了满足教学条件,学生的积极配合外,教师的主导尤为关键,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学课时不增反减,教学内容不减,教学要求提高。运用案例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不仅对授课课程内容很熟悉,更要了解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更要求教师能敏锐地洞察现实中的问题,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出适宜教学的案例。教师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图片、音响、动画、录像等手段在课堂中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考核、鼓励等适当的方法和措施,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学习能力。适时主动探索、学习、完善是教师毕生永恒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罗先觉,邱关源.电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敏华,钮霞.加强基础教学培养专业素养[J].理论界,2003,5

电路学法 篇5

数字逻辑电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理论后做实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是继《数字逻辑电路》理论课程后单独的一门实验课程。《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巩固理论知识, 培养实践能力。数字逻辑电路技术领域的知识包含理论和实践, 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数字逻辑电路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就可以实现。那么什么是项目教学方法呢?项目教学法, 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数字逻辑电路中理论教学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教学相统一, 在做实验教学的同时, 用项目驱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 教学现状

数字逻辑电路传统的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内容介绍给学生, 理论教学以老师讲为主, 老师利用板书、语言及多媒体工具作为手段和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上课时学生也许听懂了, 但是过段时间就忘记了。传统教学实验滞后于理论教学, 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 理论知识忘记的差不多了, 怎么办呢?他们大多对照书本连线就算完成实验了。这样学习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不懂实验原理的情况下, 依样画葫芦也同样完成了实验。部分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还是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起到实验教学应该起到的作用。《数字逻辑电路》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按照传统方法远远没有达到这门课的任务。

2 改革设想

现在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课程模式。他的主要特点就是如何融理论于实验, 化理论为实践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

《数字逻辑电路》的主要知识要点包括: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555定时器极其所构成的电路、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存储器等。我们就按知识点内容将他们划分项目。需要做项目的部分, 我们用黑板或者投影仪讲完理论知识后再做项目,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还能增长理论知识的记忆性。

采用项目教学法宜在数字电路实验室进行, 室内要求有黑板 (最好有投影仪) 。这一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 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 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 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与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及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3 具体应用实例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应用此方法进行数字电路教学活动中,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3.1 项目的选择

项目的选择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 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项目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几点: (1) 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应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 (2) 所确定的项目及结果, 有一定的兴趣性, 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3) 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 (4) 涉及到的知识技能, 学生们能通过查阅资料能完成的; (5) 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教育。以组合逻辑电路的学习为例详细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3.2 分析及设计

在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活动应用抢答器如少儿频道中的智慧树节目。根据我院现有的设备及学生们得基础, 我们选择了“四路智力竞赛抢答器”作为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教师可以分几个小任务给学生们供参考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此项目。

任务一:学习逻辑函数相关知识,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并设计一个简单的3人表决电路。

任务二:编码器的原理和逻辑功能测试, 译码器的原理和逻辑功能测试, 显示译码器和数码管的应用。拓展任务:由编码器或译码器完成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全加器、多路选择器、比较器的逻辑功能测试和电路设计。

任务三: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完成4路抢答器的设计、制作与调试。

接下来进行电路设计: (1) 完成具体的电路设计和相关计算; (2) 对初步设计的电路进行修正, 确定最合适的方案, 当然, 方案可以有多种,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然后进行电路组装: (1) 完成对项目所用元器件、芯片的挑选和检测; (2) 完成电路的焊接组装; (3) 完成电路的单元调试; (4) 完成系统的整机调试。

我们老师既然都布置任务给学生们来帮助学生, 就应该把握好尺度, 不要过多的参与了,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自学、互相商讨来完成抢答器的制作。当然在做任务之前, 我们教师要把接触到的新知识给学生们介绍明白, 学生们如果在查阅资料过程中遇到难题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师生也要多交流、沟通, 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下图为学生们共同商讨后四路竞赛智力抢答器的电路原理图:

3.3 制作元件及工作原理

IC1 74LS373:锁存器, 8个D触发器彼此独立, S为选通端 (输出控制) , 低电平选中;G为使能端 (允许端) , G为高电平时, D信号向右传送到Q端, G为低电平时, 电路保持原状态不变, 禁止数据传送。

IC2 74LS20:2四输入与非门。

9012:三极管。

R1~R13:电阻。

S1~S4, 抢答按钮, 按下按钮, D锁存器相应输出为低电平。

k1, 复位按钮, 主持人按下, 抢答重新开始。

平时74LS373的D1~D8均为高电平, Q1~Q8也是高电平, 各发光管不亮。

当某抢答者按下自己的按键 (例如按下S1) 时, 则D1=0, Q1=0, LED1发光, 指示第一路抢答。在Q1=0时, 与非门G1的输出为1, 此时G2的输入端均为1 , 故输出0电平到G端, 使电路进入保持状态, 其它各路的抢答不再生效。因此, 该电路不会出现两人同时获得抢答优先权。与此同时, G1输出的高电平, 使语音芯片IC3工作, 使扬声器发声。

当裁判确认抢答者后, 按下复位按钮 (K1) , G2输出高电平, 因S1~S8无键按下, D1~D8均为高电平, Q1~Q8也都为高电平, 电路恢复初始状态, LED熄灭, 扬声器振荡, 准备接受下一次抢答。

4 结语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适应现在的教学。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学习,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值得我们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悦.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

[2]程倩.《数字电路》课程案例教学法探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3]鲍宁宁.关于优化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193-195.

[4]郁玲艳.“数字电路”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80-81.

[5]梁向红, 何宝祥.在“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课程教材, 2011, (10) :69-70.

电路学法 篇6

项目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是指由学生和教师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项目来实现教学要求的教育活动, 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课程模式。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 创造了一种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课为主, 实验课较少, 且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不能有机的融合, 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早已把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了, 教学效果较差。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项目教学法则打破常规, 从项目实践入手, 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再结合项目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 从中学到知识。

二、项目教学法在模拟电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便于教学, 把项目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是一个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电路。再根据模块所包含的知识点, 设计相应的测试任务, 使得学生在做测试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本文以“扩音器的制作”为例, 对项目教育进行了设计 (见图) 。

扩音器是由输入级、前置级、推动级、功放级、扬声器这五部分组成的。这五部分包含了固定偏置放大器、分压式偏置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以及OTL功率放大器, 这几部分电路是模拟电路的重点章节。因此, 我们以“扩音器的制作”作为一个项目。首先, 把它划分成4个模块, 分别是固定偏置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分压式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负反馈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OTL功放的制作与调试。然后, 根据各个模块电路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设计测试任务。

从项目教学的实践来看,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项目教学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 前期准备

1. 精选项目

这是项目教学法的工作起点。教师选中的项目一般应当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和典型性, 并经相关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以及学校骨干教师共同讨论决定, 并经过校课改小组反复研究确定了六个项目, 包含了模拟电路的大部分重要知识点。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成熟的电子产品, 例如, 稳压电源、“叮咚”门铃、扩音器等等。所以每完成一个项目, 学生相当于自己动手完成了一个产品, 因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 教学场所的选择

针对项目教学做、讲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场所选在电子实训工厂或车间, 并适当再配置相邻教室作为辅助, 装配、测试都在实训工厂进行, 理论知识讲解则移至隔壁小教室进行。班级人数一般控制在20-25人为宜, 2-3人一组, 相互配合完成项目。

3. 课时安排

项目教学法动手实践多于理论讲解, 采用先做后讲, 做与讲相结合的原则。课时安排要多于传统教学, 一般3-4个课时为宜, 每次课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4. 教材、学材准备

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材、学材的准备至关重要。其内容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 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欲望;内容的组织上应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并将探究活动作为内容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获得具有个人意义的、丰富的学习体验, 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丰富学生有效介入学习的机会。

5. 预习工作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项目教学法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每次做项目前学生应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站、材料进行认真预习。

(二) 学生做项目

学生做项目时, 应遵循先制作、后调试的原则。所以该部分分成制作和调试两个环节。

1. 制作

制作电路前首先要阅读要求, 每一个项目、模块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工作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知识, 要练什么技能。制作的过程包括了测量元器件、装配、焊接, 最后同组学生对制作的电路相互进行评价。

2. 调试

调试过程分成五步: (1) 阅读调试要求, 明确学习目的; (2) 电路复查后通电; (3) 在教师的指导下, 2人一组, 相互协作, 完成任务的测试; (4) 学生把测出的数据分组讨论, 得出结论; (5) 问题反馈。一个任务调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怎么解决的都要记录在反馈表上, 便于以后总结问题。在以上制作和调试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项目的背景, 掌握调试的关键要领, 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实现师生间互动, 然后逐步启发学生深入项目、模块和任务, 并最终完成各项任务的测试, 得出结论。

(三) 知识点讲解

讲解理论知识时教师应依照引导为主, 讲解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在测试任务的过程中, 把所需要的数据测出来, 根据教师的引导, 对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和讨论, 最后得出电路的功能。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不应简单的公布答案或结论, 而应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 指出项目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缺点和不足, 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入思考, 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 知识拓展

在每一个项目或者模块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作为补充和拓展。补充的知识应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掘和深化。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思路。例如一些课外小制作, 元器件的新运用等。可以以读一读、想一想的形式出现,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 评价总结

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与传统教育不同, 在完成相应模块和项目后, 学生对照评分表, 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完成程度、质量的优劣等进行总评。此外教师课后要发一张反馈表, 从学习兴趣、课堂互动、自主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这几方面让学生进行评价, 以便教师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 考核办法

一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 强调理论, 而项目考核法降低了笔试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加入了项目实践动手的成绩, 例如满分100分 (可超出) , 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传统的期末笔试部分, 一般占总分的30%;另一部分是实践操作分占70%, 这70%是由若干个项目的测试组成, 按项目重要性的程度分配不同的分值数量 (具体方法略) 。这种考核的优点在于不仅对学生的理论水平作了考核, 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平时学习、操作成绩。

三、问题与思考

首先,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学生中完成的速度、质量有明显的差异, 有些完成的很快, 有些完成的较慢, 有些甚至没法完成。对于这种情况, 经过认真分析后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项目,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项目, 而且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与此同时, 一堂课要进行多个项目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驾驭课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跨学科性。通过项目主题所包容的跨学科的综合内容来达到教学完整性, 这在传统的单个学科的学习中是不能实现的。如, 一个项目教学的跨学科性使其成为综合内容教学的好方法, 然而对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仍然是需要的, 在项目教学中要给予关注并以合适的方式体现。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 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模拟电路》课程, 从项目教学的基本设计方法、具体案例等方面介绍了电子专业项目教学的尝试, 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因此, 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模拟电路》教学, 创造了学生积极参与, 积极协作的全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项目教学,模拟电路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电路学法 篇7

关键词:PBL教学法,数字电路,教学应用

一、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PBL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学法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按课本章节顺序讲授为主, 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 使学习者能够投入到问题探讨与解决过程中。PBL教学法要求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较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职高专数字电路课程教学现状

数字电路课程是高职高专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联系模拟电路和后续各门技术课程的纽带。数字电路课程设置目的在于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科学思维方式和工程实践能力。当前,国内高职高专数字电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作为知识的掌握者和灌输者, 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给学生讲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即便实验课上也是如此只是将讲授内容变成操作步骤。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地位, 很少也难以主动获得完整而有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而且会养成依赖教师、难以提出问题及本来有问题但懒于思考等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从属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要我学”的教学模式变成“我要学”的学习模式。PBL教学法恰好能有效承担这样的角色,很好地达到预想的各种教学效果。

三、PBL教学法的操作流程

第一阶段:教师备课,准备问题。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关注焦点之后,制定若干涉及学生应当掌握的所有知识点的问题。问题可以由教师自行制定,或者从一些参考书或习题册中查找,但必须注意的是:设定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适中的复杂度及一定的认知性。

第二阶段: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将精心设计且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学生完成问题的方式可以多样化:(1)查阅资料。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挑选可用的知识与结论,并且加以归纳总结,作为解决问题的原始素材,最后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2)小组讨论或辩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组长由班级内学习成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各组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目标,明确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障碍及讨论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与策略。该阶段需要注意分组原则:每组都应当由成绩层次不同的学生组成,以使优生带动“差生”,并且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参与讨论、多发言。最后由组长整理记录发言报告,形成书面文件。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障碍。虽然在第二阶段的小组讨论中,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可以克服一部分障碍, 但是总有部分“遗留问题”是学生冥思苦想而不得的,这时,教师指导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教师不必把最终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不利于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找到学生疑问和问题解决的关键结合点,采用启发式提示法,以促使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凭借个人能力,较少依赖他人,完全处于学习的主动状态,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自然记忆深刻。这种积极探索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如同亲身经历某些事情一般,甚至可能终生难忘,与以听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法相比,学习效率会成倍提高。

第四阶段:教师总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归纳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可取之处及出现的问题或不足, 并且给予适当的表扬或者提出中肯的建议。通过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在头脑中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获得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并且深刻领会到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讨论中需要改进的内容。

四、PBL教学法在高职数字电路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电路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两种。笔者基于具体教学工作实践,以组合逻辑电路课程为例,按照第三部分论述的操作流程,详细阐述P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数字电路教学中的应用。

1.在学习组合逻辑电路之前 , 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逻辑代数基础及门电路的基础知识, 但是对这些理论知识只有一些感性认识, 对于这些知识能够运用到哪些实际领域中茫然不知。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融合旧知识、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难度适中的问题:在一个车间内有红、黄两个故障指示灯, 用来表示三台设备的工作情况。若有一台设备出现故障,黄灯亮;若有两台设备出现故障,红灯亮;若三台设备都出现故障,红、黄灯都亮,试用与非门设计一个控制灯亮的逻辑电路。由于该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比较紧密,且不抽象,因此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上课之前就将问题以作业形式交给学生 , 针对教师提出的这个故障灯的问题,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是与非门的输入、输出的全部可能状态,即与非门的真值表,但是如何应用与非门的真值表实现一个具体的组合逻辑电路呢? 当教师提示学生这个问题实际是一个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问题时, 学生应该能够意识到需要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有关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方法和步骤的文献资料, 并且每一个设计步骤的细节(如怎样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 ? 如何确定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如何定义逻辑状态的含义? 怎样根据给定的因果关系列出逻辑真值表? 等等)都需要学生阅读资料后才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理解范围内找到答案。上课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搜集到的信息,补充各自材料中缺失的部分,最后形成统一的设计报告。通过这一类似“头脑风暴”式的小组分析与讨论,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开阔思路,取长补短,增强自身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3.教师介入学生讨论 ,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问题的疑难点,即怎样对逻辑函数进行化简和变换以使最后逻辑函数的结果符合题目要求? 教师需要适时给予指教或点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最后逻辑函数应该表示成为什么形式才可以用于与非门并且是最简化的?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领悟到逻辑函数的表达式应当全部用与非的形式写出,这样就克服了整个问题中最关键的障碍。由于学生得到的答案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取得的, 而不是教师直接告知的,因此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够真正锻炼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且由这次小小的成功获得学习乐趣和自信心。

4.教师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准备材料 , 以及在思考问题过程中采用的逻辑抽象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并指出学生对逻辑函数的“最简”结果理解上出现的偏差。对于“最简”,学生很容易认为是电路所用器件数最少,器件种类最少,以及器件之间连线最少。但是由于题目要求用与非门实现逻辑功能若一味套用“最简”的定义,就会出现无法克服问题障碍的困难,因而必须打破原有思维定势,并且转变固有思维方式,才能如愿将问题破解。通过上述表扬与建议的并行评价,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身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增强他们看清问题本质、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路学法 篇8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应运时代的需求而产生,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被迅速推开。它是众多改进我国现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基本思路是:在课程教学的某个阶段性范围内选择一个核心课题, 并为学生设计一个实际工程项目, 安排、组织学生围绕项目展开学技术、找资料、搞设计、加工制作、检测成果等系列自主学习活动, 而教师只在其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协助和服务工作。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践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边干边学、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践, 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1. 确定项目任务

相对模拟电路学科而言, 项目的确立并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情。首先, 所选项目要基本包含阶段性的全部教学内容, 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次, 要在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 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所选项目。最后, 项目的选取要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手兴趣为前提, 并可以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完成的项目给予公平准确的评价。

2. 推介项目情况

项目确定后, 教师应详细策划项目推介方案, 尽可能采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全方位介绍, 也可采用实物成品进行多项展示 (演示) , 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推介中, 应将该项目的各项性能、材质、指标 (包括型号、配额及外型、体积等) 解释清楚, 结合其他具体要求以书面形式下发给学生, 使学生明确任务, 清楚目标形象, 便于学生设计电路、购置元件和制作安装。

3. 布置落实、组织实施

先在学生中通过自由组合成立4-6人为一组的项目工作小组, 每组推选组长一人, 组内由组长分配具体任务, 将电路图设计、电路板制作及组装分工等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再要求各组制订具体的项目完成时间表和工作流程, 一方面确保项目任务得以完成, 另一方面, 教育、培养学生工作、做事都必须要有计划性。

4. 指导实践、交流完善

在学生初步动手实践时, 教师可加强巡视、指导, 发现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时及时进行指出、纠正, 使学生少走弯路。初步实践后, 可让学生进行组与组相互交流或全班交流, 以便取长补短, 及时地加以改进。教师也可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设置几个小问题, 进行集体提问, 共同解决。

5. 展示、评测、小结

展示评测前, 教师将展示方法、程序以及评测标准向全班公布, 并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测, 以提高集中评测的效率。展示评测后, 教师适度进行小结, 一方面激励先进, 督促后进, 另一方面, 通过小结, 培养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品质, 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力求完美。

三、项目教学法在模拟电路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模拟电路学科特点其实非常适宜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笔者曾多次进行过尝试, 以下仅以电子监听发射器的制作项目为例, 进行说明和分析。

在进行模拟放大电路教学后, 有众多的具体产品可以作为实训项目, 如助听器、功放及电子监听发射器等, 三者都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项目产品中去。考虑到后者既能结合所学知识, 又能糅合无线电发射、接收的知识点, 产品的线路、制作难度也较适中, 且学生对此又有较强的兴趣, 遂将电子监听发射器作为此阶段性项目教学的项目。

之前, 教师先购置元器件进行样品试做 (也可进一步做成成品) , 然后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项目名称、性能, 并介绍该项目产品的实际用途, 用先前做好的样品进行展示、演示。展示后列出具体要求: (1) 输出功率不超过10m W, (2) 发射范围在监听区周边100m以上, (3) 用一部普通的FM收音机即可进行接收, (4) 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清晰度, (5) 用两节7号电池作为直流电源, (6) 用半波天线进行发射, (7) 体积不超过2×5×8cm大小。

全班按3-5人自由组合成项目小组, 先商讨项目实施计划, 推选组长;再由组长作具体分工。项目总计时间设定为5天, 并告知学生材料购置市场的地点, 方位, 以及具体的展示时间、地点、方法和评测标准。要求学生按要求制订工作流程, 至少包括:设计出图、列单购物、制作调试、压缩装饰、检测演示等环节。

待学生动手制作时一定要多巡视观察, 加强纠错、辅导、督促, 提醒学生注意焊接质量 (否则会影响产品性能) 。开始制作时学生往往不注意体积问题及具体位置的固定问题, 教师可在巡视中加以提醒;也可提请学生相互借鉴或相互探讨、交流, 在比较中提高设计改进能力, 参考电路图、模板如下图所示。

然后, 协助学生设计包装, 并进行外表的装饰、美化。最后, 进行全班性的交流演示和打分、评测。也可聘请若干评委协同评测, 以增强竞争氛围, 扩大影响。待评测结束后, 适度地进行讲评, 也可评选一定数量的奖项或最佳作品, 以示鼓励。

综上所述,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辅助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 通过动手解决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项目教学法在各级职业教育中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及其在模拟电路学科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说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辅助教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模拟电路学科,实践

参考文献

[1]宋亚明.项目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06, 3

[2]陈均.项目教学法的设计、组织和实例[J].交通职业教育, 2005, 2

[3]李小辉.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 2005, 5

电路学法 篇9

关键词:《模拟电路》课程,培养兴趣,情境教学法

1. 引言

《模拟电路》课程是我院物理学、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好本课程,对深入学习各专业相关的后续课程及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多、理论多,且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学生普遍感到很难学,戏称为“魔鬼电路”。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若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不仅会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大大影响教学质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有助于增强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思维的品质;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思维的顺利进行。故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兴趣是最好的朋友,有了兴趣才有强大的内驱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我通过尝试,在《模拟电路》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有效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 情境教学法

2.1 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造一定情绪色彩、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转变或态度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2 理论依据。

2.2.1 从生理构造看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要负责抽象概括思维,右半球主要负责感性直观思维。传统教学法的逻辑分析主要依靠大脑左半球,情境教学法中直观、生动的情境能发掘右半球的潜能。若两个半球交替使用,不仅能大大激发大脑潜在的潜能,且不易疲劳,可真正实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2.2 从认知规律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反映了人类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特征。直观感受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情境,尽可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积极性。

3. 模拟电路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在《模拟电路》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3.1 巧设疑问,导航情境。

《模拟电路》教材中许多电路是根据从“存在缺点”到“比较完善”这一线索进行设计的。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的这一特点,凡符合这一特点的章节,均可通过巧设疑问,导航到情境。例如在学习共射放大电路时,可按这样的流程进行:分析原理电路(a)→(a)能防止干扰吗?(不能)→如何将两个电源合二为一?让信号源与放大电路“共地”(且要使信号驮载在静态之上)?→分析 (b) →Rb1上有信号损失吗?RL上有直流分量吗?(有)怎么办?→ (c) 。教师紧紧围绕“发现缺点,逐步完善”这一主线,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环环相扣的办法,这样可避免一味灌输的乏味,而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随之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

3.2 投影图片,展现情境。

人们认识世界往往是首先通过视觉、知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然后视知觉过程转化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即当事物的视知觉信息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就会在抽象、联想、想象等高级思维活动下,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配以图片可从多种感官上刺激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时,可用大屏幕将其发展过程中元器件的变化历程用彩色图片(如下图2)展现出来,很显然是围绕元器件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进行的,使学生有热情并记忆深刻。

又如,在学习“二极管”时,可首先将各种类型的二极管(如下图3)通过大屏幕投影出来,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在实验中乃至以后的生活中,能轻松地辨别哪些是稳压二极管,哪些是发光二极管;哪些是小功率管,哪些是大功率管?

3.3 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教师除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表演才能。例如,在学习“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可让十几个同学面对面站成两排,夹道扮演二极管,再让两三个同学扮演载流子,形象生动地模拟二极管“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功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又如,在学习“推挽功放”时,学生很难理解“推挽”这一概念,教师可请两位同学上台扮演“双人拉锯”。输出级的两组放大元件就如同这两人,一个人推的时候,另一个人就是拉,两个人轮流交替工作。这种表演既简单又形象,可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高深的知识通俗化。

3.4 音乐播放,渲染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语言讲解单纯,概念定义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上课精神不振、打瞌睡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教学中适时地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可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例如,在学习“功放电路”时,可设计一个这样的电路:通过示波器显示功放电路输出音乐的波形,同时用音箱来发出音乐的声音。首先让两只晶体管正常工作并播放音乐,学生可通过示波器观察此时输出音乐的完整波形,同时听到美妙的音乐;然后只让一只晶体管工作,学生可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晶体管同时工作时得到的完整波形的明显差异,同时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放电路中两只晶体管的工作情况。这样通过音乐播放,加上波形显示,可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3.5 动画演示,模拟情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动画为载体,模拟情境,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刺激和诱导,可使抽象、难懂的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PN结内部空穴和电子的漂移及复合过程”时,可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和理解这一变化过程。又如,在学习“三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时,也可利用动画来模拟电子的流向和分配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三极管的电流放大过程,从而理解放大原理———实质是电子的控制过程。

总之,教学过程是知识与情感相互交融、共同传递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的情境教学过程中,知识在情感的基础上传递,情感在知识的依托上升华。合理创设情境,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乔.“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思考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邱红.试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情感应用[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

[3]戴辉.在“模拟电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09, (11) .

[4]劳凯声.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5.

上一篇:法工艺及设计下一篇:长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