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机理

2024-10-07

主要机理(精选4篇)

主要机理 篇1

混凝土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结构的总称,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混凝土是结构工程中最广泛的一种工程材料。

1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

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受力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规定了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保护层具有防止钢筋锈蚀的保护作用,这是因为混凝土中水泥水化产物的碱性很高,pH值约为12~13,在这种高碱性的环境中,钢筋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处于钝化状态,从而防止了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

但是,通常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带裂缝工作的,即使处在正常使用阶段,在受拉区的混凝土仍会出现裂缝,但裂缝的宽度受到限制。经过大量调查发现,混凝土的裂缝宽度达到0.4 mm以上,只要构件处于干燥的环境,裂缝处的钢筋几十年都不会出现锈蚀。只有在潮湿的环境,有水和氧气侵入,钢筋才会锈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氢氧化铁氧化,生成疏松、易剥落的铁锈(Fe2O3·Fe3O4·H2O)。铁锈的体积增大(一般增加2倍~4倍)使混凝土保护层胀开,钢筋外露,破坏了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沿钢筋产生裂缝,水、空气进入,加速了钢筋的锈蚀。

2 混凝土的碳化

混凝土的碳化是一个缓慢过程。拌和混凝土时,CaO水化后生成Ca(OH)2,它在水中的溶解度低,除少量溶于孔隙液中,使孔隙液成为饱和碱性溶液外,大部分以结晶状态存在,成为孔隙液保持高碱性的储备,它的pH值为12.5~13.5。空气中的CO2气体不断地透过混凝土中未完全充水的粗毛细孔道,气相扩散到混凝土中部分充水的毛细孔中,与其中的孔隙液所溶解的Ca(OH)2进行中和反应。

反应式为:

Ca(OH)2+CO2—→CaCO3+H2O

由于碳化降低了混凝土孔隙液的pH值(pH值降为8~10),这层混凝土的毛细孔不再进行中和反应,此时即所谓“已碳化”。凡是能与Ca(OH)2进行中和反应的SO2,SO3,H2S等,均能进行上述中和反应,使混凝土碱度降低,故广义称为“中性化”。混凝土表层碳化后,大气中的CO2继续沿混凝土中未完全充水的毛细孔道向混凝土深处气相扩散,更深入地进行碳化反应。碳化后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大。

混凝土的碳化主要包括三个过程:1)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的速度主要取决于CO2的浓度和可碳化物质的含量,其中混凝土中可碳化物质的含量又受到水泥品种、水泥用量及水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2)CO2等在混凝土中的扩散速度。该速度取决于扩散物质的浓度和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混凝土的孔隙结构主要受混凝土水灰比的影响。3)Ca(OH)2的扩散。Ca(OH)2可在孔隙的表面扩散,其速度取决于混凝土碳化过程的速度以及它的分层特性。

一直处于相对湿度低于25%空气中的混凝土很难碳化;在空气湿度50%~75%的大气中,不密实的混凝土最容易碳化;但在相对湿度大于95%的潮湿空气中或在水中的混凝土反而难以碳化,这是因为混凝土含水时透气性小,碳化慢;在湿度相同时,风速愈高,温度愈高,碳化也愈快;混凝土碳化速度与空气中CO2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一般说来,普通硅酸盐水泥要比早强硅酸盐水泥碳化稍快,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碳化速度要比硅酸盐水泥大。掺混合材的水泥碳化速度更快,混合材掺量越大,碳化速度越快。掺用优质减水剂或加气剂,可以大大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小水灰比,制成密实的混凝土,使碳化减慢。

混凝土中的骨料本身比较坚硬、密实,总的说来,天然砂、砾石、碎石比水泥浆的透气性小,因此混凝土的碳化主要通过水泥浆体进行。但是,在轻混凝土中,由于轻质骨料本身气泡多,透气性大,所以能通过骨料使混凝土碳化。一般说来,轻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碳化快,需要掺用加气剂或减水剂来减缓它的碳化速度。

混凝土的碳化速度与它的透气性有很密切的关系,混凝土的透气性越小,碳化进行越慢。水灰比小的混凝土由于水泥浆的组织密实,透气性小,因而碳化速度就慢。同理,单位水泥用量多的混凝土碳化较慢。

浇筑与养护质量密实的混凝土表层孔隙很小,易从潮湿的空气中吸取水分而充满水,故不易碳化;欠密实的混凝土表层中大孔隙内无水,CO2可以由气相扩散到充满水的毛细孔隙而完成碳化,所以越是密实的混凝土其抗碳化能力越高。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质量是影响混凝土密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混凝土浇筑时不规范,特别是振捣不密实,以及养护方法不当、时间不足时,就会造成混凝土内部毛细孔道粗大,且大多相互连通,严重时会引起混凝土出现蜂窝、裂缝等缺陷,使水、空气、侵蚀性化学物质沿着粗大的毛细孔道或裂缝进入混凝土内部,加速混凝土的碳化。

3 混凝土的氯化物

氯化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混凝土中含有氯离子(Cl-)时,即使混凝土的碱度较高,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尚未碳化,钢筋也会出现锈蚀。这是因为氯离子的半径小,活性大,具有很强的穿透氧化膜的能力,氯离子吸附在膜结构有缺陷的地方,使难溶的氢氧化钙转变成易溶的氯化铁,致使钢筋表面的钝化膜局部破坏,钢筋产生坑蚀现象。例如同样是C 45级混凝土,如果钢筋去钝化时间都是50年,则在一般的碳化环境中,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只要1cm,而在含氯化物的环境中,至少要7cm。

氯离子的主要来源:

1)施工过程中掺加的防冻剂等,即内掺型;2)使用环境中氯离子的渗透,即外掺型。

4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指在水饱和或潮湿状态下,由于湿度正负变化,混凝土内部孔隙水结冻膨胀,融解松弛,产生疲劳应力,造成混凝土由表及里逐渐剥蚀的现象。

水结冰时体积约膨胀9%,混凝土体积膨胀产生微裂缝。冻融破坏常见的是由于水泥石的崩裂,部分砂浆呈粉状剥落而露出粗骨料。

混凝土的水灰比从0.4增加到0.6时,抗冻性能下降十几倍。为了使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冻性,应使其水灰比小于0.5。同时规定最小水泥用量300kg/m 3。

随着龄期的增加,水泥不断水化,可冻结水逐渐减少。水中溶解的盐的浓度增加,冰点也随龄期而下降,抗冻性能得以提高

5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

碱—骨料反应一般是指水泥中的碱和骨料中的活性氧化硅发生反应,生成碱—硅酸盐凝胶并吸水产生膨胀压力,致使混凝土出现开裂。

碱—骨料反应通常进行得很慢,其破坏特征为:表面混凝土产生杂乱无章的裂缝,或在骨料颗粒周围出现反应环。

影响碱—骨料反应的因素有:1)活性二氧化碳的活性;2)活性二氧化硅的含量;3)活性材料的粒径;4)碱的可获量;5)可利用的水量。

摘要:从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氯化物侵蚀、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五个主要因素入手,对混凝土结构损坏机理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实践,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关键词:混凝土,锈蚀,碳化,氯离子,冻融,碱—骨料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立人.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于荣.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与控制[J].山西建筑,2009,35(10):70-71.

主要机理 篇2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经过项目全体科学家的5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①提出了基于多种实时观测资料的梅雨锋暴雨的多尺度物理模型;②建立了梅雨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③梅雨锋是由多个不同尺度系统构成的梅雨锋系,它具有介于温带锋系结构与热带辐合带结构之间的副热带锋系结构,在长江中下游可以有时表现为双峰结构.锋前的湿物理过程与锋上强对流系统发展形成的正反馈过程以及梅雨锋系的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梅雨锋维持与发展的重要机制;④提出了多种中尺度暴雨的定量卫星遥感反演理论和方法,并形成一系列新的`反演产品;⑤成功地研究了双多普勒雷达同步探测和反演中尺度暴雨三维结构的理论和方法;⑥发展了配有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的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在淮河抗洪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⑦成功组织了/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野外科学试验,在野外试验中还开展了中日国际合作,在此基础上项目建立了规范、完善、使用便捷的暴雨野外试验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

作 者:倪允琪 周秀骥 NI Yun-qi ZHOU Xiu-ji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刊 名:地球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年,卷(期): 21(9) 分类号:P41 关键词:梅雨锋   机理   预测理论  

主要机理 篇3

关键词:地基基础,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地基承载力,固结速率

0 引言

软土地基上建筑物纠偏加固显然与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客观需求分不开,具体来自三方面。一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都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不断涌现,建筑物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建筑物不得不座落在不良的场地上,其中包括承载力很低的饱和软粘土地基。同时人们在兴建建筑物时,对地质勘探、分析设计、施工、监测等环节稍有疏忽会留下隐患,近年来建筑物倾斜事故时有发生。

1 软土地基的变形特点

由于软土地的强度很低,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承载力基本值一般为50kPa-80kPa,这就不能承受较大的建筑物荷载,否则就可能出现地基的局部破坏乃至整体滑动;在开挖较深的基坑时,就可能出现基南的隆起和坑壁的失稳现象。

1.1 由于软土的压缩性高,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是比较大的,对于一4层到7层的砌体承重结构房屋,最终沉降约为0.2m-0.5m,对于荷载较大的构筑物 (贮罐、粮仓、水池) 基础的沉降一般达0.5m-2m以上。如果建筑物各部位荷载差异较大,体形又比较复杂,就可能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过大将引起建筑物基础标高的降低,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条件,或者造成倾斜、开裂破坏。

1.2 由于渗透性很小,固结速率很慢,沉降持续的时间很长,给建筑物内部设备安装与外部设备连接带来困难,同时,软土的强度增长比较缓慢,长期处于软弱状态,影响到地基加固的效果。

1.3 软土具有比较高的灵敏度,若在地基施工中产生振动、搅拌等作用,就可能引起软土结构的破坏,降低软土的强度。

2 建筑物倾斜主要原因分析

2.1 设计工作的失误

据建设部对已经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统计表明,由于设计工作失误导致建筑物发生质量事故的约占事故总数的40%。

(1)建筑物基础设计时,没有掌握地基土性质,缺乏认真方案比选、专家论证,采用的基础形式不当而发生事故。

(2)在深厚淤泥软土地基上,错误选用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扩桩等基础形式,经常发生缩颈、离析、断桩和桩长达不到持力层等事故。

(3)在填土、软土或湿陷性黄土等厚薄不均地基上,采用条形或筏板等基础方案,导致建筑物倾斜。

(4)采用强夯处理地基时,由于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达不到加固深度的要求,没有消除填土或黄土的湿陷性,如果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地基浸水,必然造成建筑物下沉、倾斜或裂损。

(5)对于欠固结的填土、淤泥等软土地基,地面大量回填堆载,采用桩基方案时,如忽视负摩擦力的的作用与计算,常发生布桩数量不足,导致桩基过量沉降、断桩等严重事故,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

(6)同一栋建筑物上选用两种以上基础形式或将基础置于刚度不同的地基土层上,易发生严重事故。

(7)对于软土地基或建筑物形体复杂、高度变化较大时,必须按照变形与强度双控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均匀沉降。如只做强度验算,将会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或过量沉降。

(8)设计人员不熟悉或没有认真学习、掌握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技术标准。

(9)考虑桩土共同工作时,桩间土分担的荷载比例过大,布桩数量较少,使房屋发生过量沉降或倾斜。

(10)预制桩桩基布桩过密,造成地面隆起,产生群桩效应等,桩打不下去,大量截桩,部分桩基的桩尖未达到持力层,使桩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倾斜或开裂。

(11)忽视相邻新老建筑物的基底应力的迭加效应,引起新的附加沉降或新老建筑物基底标高不一,又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引起建筑物倾斜或开裂。

(12)回填土地基,在填土时抛入大量块石、废弃的建筑物垃圾,形体大小不一,造成地基土的物质组成极不均匀,设计时没有进行处理,采用条基、筏板时,发生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基础开裂或倾斜。

(13)设计人员对复杂地基的处理问题缺少经验,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导致建筑物发生裂损或倾斜的严重后果。

(14)在进行既有建筑物增层改造或扩建时,新建工程的基础压在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导致严重后果。

(15)在进行既有建筑物增层改造时对既有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估计过高,取值不当。

(16)在城市住宅区规划方面的失误:将住宅区规划在欠固结的深厚淤泥等软土地基上,从而导致整个住宅区大面积沉陷,或部分建筑物倾斜,沉陷等。

2.2 施工方面的失误

2.2.1 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低劣

施工部门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随便减少配筋,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劣质钢材乃至缩小基础尺寸,减少基础埋深,基础施工放线不准确等,据统计,我国已经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由于施工的原因占一半以上。

2.2.2 地基处理方面的原因

目前地基处理手段多,这方面的问题也很多,如桩端未进到设计持力层;桩径未满足设计要求;强夯未达到有效的影响深度;振冲碎石桩未达到振密效果;检测手段不合理或未能正确反映实际实际情况等等。

2.2.3 地下开挖引起地面建筑物的裂损

城市由于修建地铁、地下街等地下建筑物,或者矿区开挖采矿、采煤巷道引发地面沉降,造成地面建筑物的下沉、开裂、倾斜等损害。

2.2.4 相邻深基坑施工引起建筑物的损坏

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止水、监测等技术措施不当,造成支护结构倒塌或过大变形,基坑大量漏水、涌土失稳,基坑周边地面塌陷,以及相邻建筑物基础工程的施工相互影响,都会对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相邻建筑物造成威胁与损坏,引发严重的事故。

2.3 工程勘察方面的失误

(1)如若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如岩溶土洞、墓穴等没有被发现,甚至旧的人防地下道也被忽视,使新建的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

(2)勘察资料不准确,结论不正确、建议不合理,给结构设计人员造成误导。

2.4 周围环境因素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害

周边的施工开挖、降水、振动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的自然升降也不容忽视,我国已有36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由于大量超限开采、抽汲地下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或者由于修建水库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都会改变建筑物地基承载性状,可能引起建筑物的下沉或裂损。

地下水具有侵蚀性质, 或周边有对混凝土基础造成腐蚀物质时, 使基础混凝土和钢筋严重锈蚀和剥蚀, 造成基础严重开裂, 引起建筑物损坏。

2.5 使用或管理不当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

已建成的建筑物使用不当:如上下水管道破裂长期不修,地面长期积水不排泄,污水井堵塞,污水流入地基等,都可能使地基浸水湿陷。装修时随便拆除承重墙,致使承载结构裂损,各种病害发生后没有及时维修,造成建筑物开裂或倾斜破坏。

除上述人为因素以外,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水灾、泥石流等造成地基液化,地基土被水掏空,基础滑移等,都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害。

3 结束语

总之,软土地基建筑物的倾斜是岩土工程中常见又倍受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解决好这类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军, 邓洪洲.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损坏的非线性全过程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2000, 33 (2) :101-104.

[2]何广讷.土工的若干新理论研究与应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4, 2:29-35.

主要机理 篇4

随着现代工业化浪潮以及水运成本低廉的明显优势, 进出口贸易对港口码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同时码头的建立建设是港口发展的重要结构基础, 随着相关部门、企业对水运行业的高度重视, 大量水运码头林立而起, 码头建设用地极为紧张, 越来越多的新建码头建在地基承载力较差的区域, 同时, 内河、海洋沿岸又是软土地基集中的区域, 软土分布较为密集, 要在软土地基上修建码头, 岸坡的稳定是项目开展首先需要落实解决的问题。在以往的工程经验中, 常常出现因为软土地基承载能力缺陷而导致的土体变形与不均匀沉降, 进而导致结构物、承载桩台的变形与裂缝, 影响码头工程的稳定运行和正常使用。据统计, 近几年我国国内就已经发生过多次因软土地基码头岸坡失稳而引起的工程质量事故, 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可见就软土地基的特性, 对岸坡受力展开分析, 提出科学合理的保证岸坡稳定的工程措施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江苏连云港燕尾港区某码头作为实例研究对象, 借助PLAXIS有限元计算软件以及实测数据, 对影响软土地区码头稳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工作。

1 项目概况

本章将结合连云港港疏港码头工程, 对工程中三个项目A、B、C进行具体分析。其中, 项目A为围堤附近的地基处理工程, 该处理工程可分为195m×150m、195m×150m、160m×150m以及160m×150m共计四个区域, 分别标识为A1、A2、A3、A4, 总面积约10.50万m3。项目B为A3、A4区围堤对岸的高桩码头工程, 其岸线长度约310m。项目C为A1、A2区围堤对岸的高桩梁板式码头工程, 其岸线长度约390m, 右侧与项目B相邻。

2 施工方案

工程项目B与工程项目C具有相同的码头结构形式, 施工工艺大致相同, 因此在本文中就一起进行描述, 这两个项目的施工顺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边坡开挖的施工。

在该阶段, 主要按照设计边坡要求 (坡长和坡脚) , 对码头边坡进行开挖。在开挖工程中, 必须保证所有开挖点的挖深不超过设计最大允许值 (400mm) , 同时, 为减小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因应力骤变产生的边坡土体错位、崩塌, 因此可采用分层开挖、边中结合等施工方法, 尽量保证码头边坡的结构安全稳定性。

(2) 混凝土方桩的施工。

在该过程中, 首先采用GPS定位仪对桩基施工坐标进行测设, 然后进行方桩施工。本工程项目B的施工方桩型号为550*550mm方桩, 工程项目C的施工方桩型号为580*580mm方桩, 在打桩过程中, 要在桩体的四个角 (四个角对角线相互交叉呈90°) 设立4台经纬仪, 同时在桩头处 (桩头受外力处, 即地面上端处) 设立竖直铅垂陀螺, 以保证方桩的施工始终沿着竖直方向, 根据设计要求, 施工向与竖直向的夹角最大不能超过2.5°。

3 数模计算与分析

3.1 土体的水平位移

将B、C两个项目码头工程在施工期内的土体累计水平位移结果云图分别绘于图1。图中, 正方向为迎水面方向。

从图1 (a) 和图2 (b) 对比分析可知, 在整个施工期内, B项目码头工程受对岸陆域大堆积荷载的作用, 最大累计水平位移大概有240mm, 产生水平位移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码头岸坡地基中的淤泥层, 并随着深度增加、土质变好土质理化性能增强而逐渐减小, 而C项目码头工程则无后方堆载影响, 最大累计水平位移也仅有200mm左右, 远小于其他条件相同下的B项目码头工程。进一步对比分析可知, B、C两个项目码头工程在施工期内的累计水平位移分布基本一致, 仅仅是因为堆载不同而引起。

由于B项目码头工程先后有后方堆载以及边坡开挖两个工序, 为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工序的具体影响, 将这两个工序完成后的码头累计水平位移计算结果云图依次绘于图2。

对比图2 (a) 和图3 (b) 可知, 在堆载过程中, B项目码头工程的岸坡土体水平位移已经达到了120mm, 在边坡开挖破坏了土体结构后, 变形就明显倾向于迎水面侧发展, 并连锁导致岸坡与桩基的变形甚至移位, 降低了岸坡的稳定性。

3.2 土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前文已分析过, 土体在打桩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体积发生突变, 土体内的孔隙水来不及排出而产生超孔隙水压力, 在整个地基土体总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减小土体的有效应力, 本节通过PLAXIS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计算打桩过程中码头岸坡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 将桩基在打入土体内瞬间的岸坡断面孔隙水压力分布云图点绘于图3。

取岸坡表层点 (B点) 和桩基上中间点 (C点) 作为特征点, 将这两点在打桩作用时间内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曲线图点绘于图4。

在图4中, 纵轴表示总孔隙水压力, 正值代表正常情况下的土体孔隙水压力, 负值则表示打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分析上图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在打桩过程中, 外力作用时间内, B、C点都产生了较大的瞬时超孔隙水压力, 其中B点的超孔压最大可达-420k Pa, 而C点的超孔压最大则可达-910k Pa, 随着与桩体距离逐渐增大, 外力逐渐消散, 土体中的超孔隙水压力逐渐变为正常值。

(2) 进一步分析可知, 可知每次打桩的单次时间在1.2s左右, 其中, 打桩振动的时间持续约0.15s, 在这段时间内土体受外力作用剧烈变形, 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 超孔压值波动明显, 而自由振动时间约为1.05s左右, 此时外力作用逐渐消散, 超孔压值趋于稳定。

(3) 根据工程经验与以往研究分析, 打桩时受影响的距离一般在10m至15m范围内变化, 随着与打桩点绝对距离的增加, 振动加速度会呈衰减趋势。由图5对比分析可知, 岸坡上土体离打桩点距离约10m左右, 其感受到的振幅已明显减弱。

(4) 随着打桩点距离的增加, 振动变化的时间逐渐滞后。

4 结论

本文针对软土地基码头岸坡稳定影响机理, 以江苏连云港燕尾港实例码头, 结合PLAXIS有限元计算软件以及实测数据, 对相关影响机理做了大量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1) 对软土地区码头岸坡来说, 打桩对岸坡稳定性十分不利, 根据实际数据监测结果以及有限元数模模拟计算, 在打桩过程中, 桩体中点处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可由正常情况下的250 k Pa骤升至-910k Pa的超孔压, 而岸坡表层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值则从0 k Pa升至-420k Pa, 可见随着离打桩点距离增大, 外力逐渐消散, 孔隙水压力逐渐恢复正常。同时, 随着打桩点距离的增加, 振动变化的时间也出现逐渐滞后的情况。

(2) 边坡开挖对软土地区码头岸坡的稳定性十分不利, 根据PLAXIS有限元计算软件建模分析结果, 在边坡开挖过程中, 整个码头岸坡断面平均水平位移为19.2mm, 最大累计位移可达120.8mm, 可见边坡开挖会破坏土体结构, 并导致变形明显倾向于迎水面侧发展, 并连锁导致岸坡与桩基的变形甚至移位, 降低了岸坡的稳定性。

(3) 在通常情况下, 软土边坡滑动面在剪切应力达到滑移破坏前都会产生塑性变形, 为防止这一工程事故发生带来的巨大损害, 必须及时进行岸坡稳定监测, 尤其是在边坡开挖、打桩、后方超堆载等不利作业情况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迅猛发展, 码头数量日趋增加, 由于河道、海滩岸线资源有限, 越来越多的码头建立在地基土中有软土组成的区域。由于软土地基物理性能差, 承载力与抗剪抗压强度低, 必须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满足正常码头使用要求。本文在以往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诸多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的基础上, 以江苏连云港燕尾港码头工程为实际案例, 借助PLAXIS有限元计算软件以及实测数据, 对软土地区码头岸坡稳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工作, 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

关键词:软土地基,连云港燕尾港,PLAXIS有限元计算软件,影响机理

参考文献

[1]谢龙.三峡变动回水区末端段复合水动力条件分析及对泥沙输移的影响[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3.

[2]P.Prochdzka.Slope optimization using transformation field analysis[J].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 1997 (20) :179-184.

[3]张强, 刘现鹏.岸坡土体变形对天津港高桩码头的危害[J].水道港El, 2005, 26 (4) :241-242.

[4]田双珠, 张勇, 李越松.天津港高桩码头岸坡变形规律研究叨[J].水道港口, 2006, 27 (3) :180, 184.

[5]苑耕浩.高桩码头的接岸处理川[J].港口工程, 1992 (3) :1-11.

[6]文唐磊.公路路堑高边坡坡率优化设计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8 (6) :653, 657.

[7]祝玉学, 张绪珍, 王国中.露天矿边坡优化设计方法阴[J].岩土工程学报, 1989:11 (3) :11-21.

【主要机理】推荐阅读:

变形机理05-10

腐蚀机理05-11

污染机理05-15

自燃机理05-20

驱动机理06-02

水化机理06-07

生长机理06-09

聚合机理06-09

破碎机理06-15

开发机理06-24

上一篇:电动汽车技术下一篇:监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