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管理范式(精选8篇)
绿色管理范式 篇1
我国经济进入了后改革时代, 发展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绿色经济是一种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 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发展, 包含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 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发展形式。以包容性增长理念构建绿色财务管理范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经济包容性增长概述
(一)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2007年, 亚洲银行针对亚洲各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 不平等状况却在持续恶化这一现实, 在“益贫式增长”的基础上, 扩展地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一种增长模式, 除了考虑增长的结果, 还考察经济增长的条件、过程、后果以及广泛的社会因素几个方面实现合理包容, 注重经济向质量型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进行转变, 从而实现有效增长的增长模式。
(二) 包容性增长的特征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 其主要特征有:一是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目标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以GDP为核心, 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 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劳动成本的工业化增长模式, 其结果必然导致经济不可持续发展, 违背科学发展观。包容性增长向资源节约型增长转变, 即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把自主创新能力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主要内容。二是倡导增长过程的公平公正。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包含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这是包容性增长的显著特征。三是强调增长结果的全新价值导向。包容性增长倡导新的价值导向。强调增长成果共享、民生为本、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国富”与“民富”的相结合的价值导向。同时, 包容性增长也强调人本主义的增长, 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教育水平, 医疗水平, 拓展人的发展空间, 维护人的发展权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
二、传统财务管理在经济包容性增长下理财环境的变化
(一) 生态环境
企业作为绿色经济的主体, 财务管理首要面临的就是生态环境的挑战。2010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显示, 我国在过去半个世纪中, 人类发展指数快速增长, 人均收入提高了50多倍, 而人均生态足迹大约增长了4倍, 我国已经突破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界限值。如何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 使发展与生态足迹脱钩, 是我国在此阶段必须应对的问题。为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 企业必须建立与环境要求相一致的绿色财务管理战略, 科学的向自然资源投资, 保护好生态环境, 注重在资本配置上向节能减排, 保护能源、提高效率方向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 创新环境
绿色经济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 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度创新, 它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并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截至到2009年, 我国内资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只有8656家, 占企业总数的30.5%, 设立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8441家, 占企业总数的28.8%。1991-2009年间, 我国大型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比重由58.9%下降到28.7%, 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由1995年的56.9%下降到30.4%。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积累性低, 从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国家政府导向的技术创新的悄然推进, 中国的研发投入将从2006年占GDP的1.5%增长到2020年的2.5%, 且要降低30%的国外技术的依赖。科研技术的投资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 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了竞争优势。因此, 充分利用好国家政府导向的技术创新这一重要发展机遇期, 科学利用国家技术创新投入以及企业自身的资金安排来推动企业自身的绿色技术革新, 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另一挑战。
(三) 社会环境
企业为降低成本所造成的生产环境恶化, 员工利益损害、自然环境破坏和影响人类健康的事件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 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例如富士康员工跳楼、三聚氰胺事件等造成的后果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良社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 企业无疑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的众矢之的, 万科的汶川地震捐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负面例子。由于捐款数量与公众的心理预期产生较大的差距, 导致万科在资本市场股价从2008年5月15日到20日大跌12%, 成为万科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信任危机。随后, 万科不得不宣布以1亿元资金参与灾后重建, 用来挽回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李海舰、冯丽 (2004) 认为“社会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资本所包含的社区关系、诚信、义务工作、社会网络及公民精神等, 均属于有效益的价值, 是可以参与投资的经济资源, 而且这种资源是可以产生巨额回报的”。李勤 (2012) 认为, 企业对政府和职工贡献越大, 企业的每股收益越大;社会责任报告评分越高, 企业每股收益越大。因此, 企业如何承担更多的企业内外部的社会责任, 如何重新面对社会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认识和界定利益相关者的界限和影响, 实现环境、劳动者、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共赢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传统财务管理在包容性增长环境下的缺失表现
(一) 财务目标狭隘
利润最大化目标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现实发展来看, 尽管利润最大化原则对推动市场自由和社会财富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 成本约束被虚化、弱化和狭隘化, 以至于资源耗竭、生态恶化, 从而在根本上削弱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技术的创新方面, 目前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瓶颈, 如有形资产、技术资产不能有效地参与利润分配,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包括技术资产的内容等。必须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管理目标, 才能有利于形成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支持环境。
(二) 财务资源观狭窄
物质资源的获取、利用、分配等构成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受资源观的限制, 传统资源的配置所关注的效率只是短期效率, 忽略了从企业长远发展获得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来配置资源。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再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但他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只考虑了财务资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而忽略了人力资本、品牌资本、社会责任等软资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囿于物质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源配置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维持。
(三) 价值功能弱化
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是从属物质资本逻辑下的价值, 在新环境下的价值地位为资本所掩盖。实际上, 价值创造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还要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迈克尔·波特在《创造共享价值》一文中指出:创造共享价值可以重新建立战略定位, 满足新需求、供应新产品、找到新顾客, 通过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而更关键的是, 波特教授指出:“由创造共享价值带来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将远超过传统的成本降低和质量改进模式”。
四、包容性增长下绿色财务管理范式的创新
包容性增长理念提出了三个理论维度:增长条件的包容。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包容, 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包容;增长过程的包容。包括对创新的包容、劳动要素的包容和对文化的包容;增长结果的包容。即经济增长对利益和谐的包容, 对可持续发展的包容, 对伦理道德的包容。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 也在打破旧的管理模式, 引入包容性增长的三维理念, 在改进中得以全面发展, 弥补了传统财务管理的缺失, 形成了财务管理三维理念, 即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增长条件、增长过程、增长结果三个维度的包容性增长, 这就是绿色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 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 (PARADIGM)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 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 因此, 在经济包容性增长环境下, 包容性增长三维理念构成了绿色财务管理范式的主要内容, 形成了以古典经济学为根基的财务管理范式由“企业经济单一维度的传统利润观”向“企业、社会、生态三维度包容的绿色利润观”的转变。
(一) 传统利润观
在企业经济单一维度的传统利润观下, 企业把社会看成是自身创造利润的对立面。企业必须损失自身利益才能对社会有益, 承担社会责任是一项被动付出的成本。这项成本占用了企业资源, 减少了企业的收益。此外, 新古典经济学中将水和空气等重要的自然资源看成是“不稀缺”的公共物品, 因此没有价格或者价格很低;将“劳动力”视为企业成本函数当中的自变量, 并作为可以同资本进行相互替代的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这也就使得在利润表中没有体现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的信息披露, 同时也将需要更多包容的劳动力简单化为一项需要严格控制的成本项目。企业将其对社会造成的外部负面影响看成是社会成本且没有必要承担。而政府部门则通过征税等手段将这部分外部成本“内部化”。这就使得企业通常把外部的法规看成是与企业自身利益相对立的约束, 把解决社会问题看成是政府和社团等NGO的事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经常被认为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而进行的一项固定的成本开支。任何过多的消耗都是对股东投资的不负责使用。总之, 在传统利润视角下, 企业只要创造利润, 承担外部强加的社会成本就可以了。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 持续的创造利润, 减少甚至逃避社会成本是被广泛接受的商业逻辑。
(二) 绿色利润观
在企业、社会与生态三维度的绿色利润观下, 企业与社会不在相互对立。企业的本质是“契约关系的集合”。企业的这些利益关联方包括但不限于:股东、银行 (债权人) 、员工 (管理层) 、经销商 (顾客) 、供应商、政府与社会公众。企业的利润就是滋润各利益关联方。“利”剩余, 而“润”则表达了当今所说的社会责任。因此, “绿色利润”可以理解为既对企业维系长远发展有益, 又对社会长期繁荣有益的利润。绿色利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绿色利润”仍以“利润”为核心, 创造绿色利润的前提是创造利润。因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利润, 只有创造利润, 企业才能够承担持续创新、创造就业、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重任。二是“绿色利润”强调“绿色”作为企业利润价值创造的衡量标准, 强调企业、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利润和绿色利润的差别就在于, 企业在创造利润时, 是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还是增加了社会的成本, 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否大于社会成本。如果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给生态、社会创造了持续破坏影响或者无法修复的影响, 其利润应该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三是“绿色利润”的创造更具可持续性。随着顾客对环保意识的增强, 绿色公司其提供的产品会在质量、性能、服务、品牌价值等方面区别于竞争对手, 给顾客一个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 在绿色财务管理范式下, “企业”、“社会”、“生态”彼此支撑, 创造了共赢的增长模式。在这种增长模式中, 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 而且解决了产品、服务与社会、环境问题, 实现了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绿色财务管理必将成为后改革时代企业生存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波:《当代经典论文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思考》, 《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8期。
[2]刘浩等:《完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3]崔艳芹:《绿色财务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企业纵横》2010年第3期。
[4]刘淑华:《碌色财务管理有关问题探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1期。
绿色管理范式 篇2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柔性财务管理;比较研究
一、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对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我们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基本国情,保证经济良性发展。财务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而随着知识经济的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信息化时代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已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就目前的企业发展进程来看,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研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多方位比较
我们可以将传统的财务管理管理范式看做是具有刚性的管理范式,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之下,财务管理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强制性特征的。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往往会强调管理工作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服从作业。并且将会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标准,检查管理工作是否到位。从这种管理范式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其具有较强的制约性,甚至有些时候可以用苛刻来说。而长期处于这种管理范式之下,财务工作人员将会很难对工作保持长期的热情。最终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正常运营陷入瘫痪。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是立足于人们心理的一种集成类财务管理范式。所谓的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根据字面的意思,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柔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范式与传统的管理范式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种管理方式是非强制性的,它将会立足于人们的心理因素,对人们产生心理行为上的作用力,通过心理暗示或是心理诱导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变为员工的基本意识形态。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财务管理范式 具有着一定的优越性,是一种立足于人心理上面的,较为高级的人性化财务管理范式。
1.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特点比较
(1)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的特点简析
我们可以将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的特点简要的进行如下概括:在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中,其更加的注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也就是说,在这种管理范式背景下的财务管理要更加的专业化。并且在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注重管理的理论基础,以企业低成本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企业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相互协调。层次管理形式较为突出和明显。这样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任务分工将会十分明确,这也就决定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背景下,将会以财务管理作为基本的组织职能。管理方式是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是注重维护科的职权结构。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其形式过于单一,过分的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而没有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
(2)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的特点简析
因为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是立足于人们心里层面的管理范式,因此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将会以人为本,凸显人本主义。在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中,将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快速、柔性为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柔性管理为理论基础。在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大背景下,并不会有一个单一的工作方式,其强调的是一个多样化的发展方针。需要结合市场行情及市场发展大战略。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将会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每一个工作内容都可以进行并行并联。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将会将财务管理体系最终发展为一个网络体系,这样就会打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更加的灵活多变。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出现的目的是解决企业与市场发展不对称的问题,希望通过此种管理范式的应用促进企业更好的适应经济市场的变迁。在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下,改造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和环境,积极的招揽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齐头并进的人才。
2.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表现比较
(1)思想表现比较的简要研究
我们可以将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思想表现简要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及作业处理方式由传统的推进式,变为了牵引式;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基本思想内容和牵引式的作业方式相结合背景之下,财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其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企业的基本发展计划。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或是活动是围绕企业发展的大计划而来的。但是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更加的注重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这种管理范式将会积极的引导财务管理活动及财务管理工作的结合,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梳理。将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下的企业债权问题转化为合作关系,将传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互惠互利的关系。
(2)财务管理方法表现比较的简要研究
通过我们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发现,其财务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程序化、体制化、刚性的管理方法。而柔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其财务管理方式主要是非程序化、柔性。例如,我们想要企业内部的一部分财务预算周期缩短,则需要利用合理额并行管理程序进行预算编制,在此期间我们将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转变为柔性的管理模式。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部门人员可以自行的进行流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合作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企业运营问题解决好。在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中,将会支持一切的企业发展创新工作。现代的企业要将在积极发展产品的同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且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当然,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利用ERP系统来协调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以此为基础更好的解决客户问题,提高企业资源的优化利用。
三、柔性财务管理的表现和应用
1.柔性财务管理的表现
(1)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的文化的建设
企业的资金管理我们可以认为是企业的人才管理。本文认为思想是一个人基本行动力,因此企的发展必须要朝着人性化的方向不断建设,所以柔性化财务管理模式将会更加的适应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而财务管理工作最终也将会更加的注重对人的价值观引导过程。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人基本认知过程的一种管理艺术。企业的财务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充分的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具有高强的行业竞争力。
(2)非理性化的财务管理
企业中的非理性化财务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坚决抵制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理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传统环境下、理智的推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社会市场相互结合。根据企业发展大计划所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成为了决定企业内在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增加了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非理性考虑。大部分企业单单注重人才的学历、经历、职位等因素,而最终忽略了员工的兴趣。
2.柔性管理财务管理的应用措施
(1)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很简单的看出来,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在根本意义、表现特点、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这二者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使企业利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更大的利润,来确保企业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并且这个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柔性管理范式更加适企业的财务管理。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风气
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的门面。而企业内部的社会风气不正将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形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中取得地位的关键,也正是现代企业建立柔性的财务管理的模式的原因之一,更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各类私有企业都,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所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财务管理范式及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就现阶段的企业发展情况来说。传统的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甚至说已经到了逐渐淘汰的地步。虽然当下财务管理范式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改革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孟龙华. 企业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方法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9:27-28.
[2]郭蕊,陆君屏. 论传统财务管理与柔性财务管理的比较[J]. 时代金融,2015,08:131-132.
作者简介:
绿色管理范式 篇3
一、财务管理的传统管理范式与柔性范式的区别
根据库恩的范式哲学, 可以从三个层次即模式、方法和技术, 基本定义和基本理论, 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传统范式和柔性范式进行比较分析。柔性范式的思想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和财务关系的处理来说, 从传统的推进式转变为柔性的牵引式;二是与牵引式结合的财务关系的转变。根据企业的计划去组织财务活动是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 是推进式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根据环境变化, 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引导, 对财务关系进行理顺, 以牵引式取代推动式;以合作关系取代债务债权关系;以互利共赢关系取代竞争对手关系。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系统的比较分析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通常采用扩展其组织活动范围和将不确定因素置于
其内部控制之下的方式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财务管理的空间和内涵全面扩张的原因是财务管理组织目标复杂化。更为复杂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就是这种扩张了的财务管理组织所需要的财务管理系统与从前相对单一财务管理的组织相比具有的优势。
被这种情况所激励, 更多的企业财务管理组织将其结构从稳定的机械式层次结构转向适应的学习型“有机”结构进行调整。柔性管理相对外部需求而言的具有有效性的特点。其有效性体现在“有效”处理环境变化和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财务问题的能力。有效性要通过变化范围、响应速度、经济性等指标来衡量。能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平稳适应变化的财务管理系统比那些以很大的费用或较长时间而获得同样变化的系统更具有柔性。
三、财务管理柔性的表现及其实施条件
(一) 财务管理柔性的表现
1、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管理, 对此财务管理同样适用。发挥员工的天赋和能力是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核心是企业财务精神是文化现象, 柔性化是必然趋势。
2、财务管理的非理性化:规范的、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按照严密的逻辑推理建构, 现在看来这种范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二) 财务管理柔性的实施条件
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具有相同的目标, 只不过方法上有差异。对于柔性化管理而言, 其基础是高素质的员工, 而刚性化管理则是高水平的管理人员。
四、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实施柔性财务管理的障碍
刚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在:
1、刚性过重, 缺乏亲情;
2、组织结构繁多, 沟通不及时, 工作效率低;
3、工作人员素质低, 水平差。
五、实施柔性财务管理工作的准备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公司企业的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也应当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对于我国传统财务管理工作而言,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以便增强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第一点就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思想理念做出了转变, 即指我国的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工作思想以及工作理念从以生产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工作理念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财务管理工作刚性管理模式都是非常注重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的管理工作的, 同时, 十分侧重于产品的生产以及经济生产, 并且我国的传统刚性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产品的价格以及产品的质量为市场竞争手段。第二点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做出了转变, 即指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从纵向结构过渡到横向结构。我国传统的柔性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公司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程度要求很高, 同时企业内部信息要具有流动性以及高效性, 企鹅业内部各工作部门也要求注重团结工作, 协调统一, 更加充分地发挥柔性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势。第三点就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即从控制手段向激励手段过渡。对于传统刚性财务管理而言, 财务控制的管理方式才能保证其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且事实上,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唯有引导和激励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优化财务行为。最后就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对象的转变, 即指从以资金为主转向以人为主。因为关心员工的尊严和价值实现是实施财务管理柔性化管理的前提。
六、总结
绿色管理范式 篇4
一、关于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
这种新崛起的管理方式, 被称作柔性财务管理措施, 它是适应于市场发展的有效财务管理模式, 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管理, 来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具有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 但是由于相关企业的重视意识的缺乏, 不能很好的将它广泛应用。一般来说,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 注重硬指标, 具备一定的强制工作性, 不能很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系统内部环节的有效协同。不利于日常财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 能够减少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某些弊端, 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而柔性财务管理, 也具有一系列人性化管理特点:注重人性心理, 注重利用人的优点进行日常工作, 工作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它是更加科学, 更加适用于现实企业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此环节中, 它显现的优越性高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后者更加注重一种工作压力气氛, 权利更加集中, 更加注重工作结果。而前者适合营造一种轻松的工作气氛, 其人性化的管理, 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分工协作, 有利于提升工作的效率质量, 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来说, 无论是柔性财务管理还是传统的财务管理, 这两者的管理理念的本质不同, 前者更加具备人性化, 灵活性;而后者更加注重工作结果, 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概括地说, 柔性财务管理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职业素质还是情商素质, 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而传统财务管理更加重视员工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 注重公司现实问题的解决。这两者的巨大差异还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上, 后者是利用人才的技能, 将其管理与专业相剥离。前者是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 可塑性, 它更加注重管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 更加注重管理的过程、效率、质量。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具备一定的封闭性, 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自身的特点, 促使它与市场的经济形势相结合, 有利于对目前市场相关信息的学习, 并且不断进行发展学习, 更加有利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综合两者所运用的经营成本, 很显然,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成本消耗比较多, 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消耗相对少些, 这与前者的低成本战略, 后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切身相关。
二、关于财务管理中引进柔性财务管理的实际意义
目前来说, 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对企业运行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此情况下,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了, 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这就需要相关企业进行柔性化管理的实施。为了有效促进相关环节进行, 我们首先需要改善我们的观念, 改善相关企业发展的理念, 从而有利于真正改变企业内部管理的方式, 实现柔性化财务管理, 促进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柔性的财务管理模式, 打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的僵性, 使日常的财务管理决策更加具备灵通性, 更加有利于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运行。柔性财务管理是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也是目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内部管理的迫切需要, 它的推广, 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柔性财务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职能的相互协作沟通, 有利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总体布局,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企业内部环节的优化, 降低企业成本, 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我们需要进行积极的柔性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借鉴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优点,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 以确保柔性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具体来说, 柔性财务管理系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它的前提只有一个, 有利于企业内部环节的协调, 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在此前提下, 根据企业内部的经营文化, 进行改良, 以确保企业内部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与柔性财务管理的契合, 这样就能够营造一种符合该企业内部管理的气氛,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促进企业内部环节的相互融合。
三、对当前柔性财务管理遇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了。为了有效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健全, 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我们需要进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推广, 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包容性, 能够极好的吸收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的优点, 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
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也会有更高要求。具体来说,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标准的职业素质, 这种素质除了对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外, 还要有一定的道德标准, 并且要重视企业环节的整体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硬件物质固然重要, 企业员工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如果不能保证这些优秀人才对公司的向心力, 企业就不利于后续工作环节的展开, 也就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全面预算的柔性管理初探.网络财富, 2010, (03) .
[2].王燕, 刘晓丽.我国实施柔性财务管理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长三角, 2008, (07) .
[3].李紫中, 颜世宏.开发条件下企业柔性财务管理.经济技术协作信, 2009, (11) .
[4].刘淑莲, 牛彦秀.企业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慧琴.企业柔性财务管理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09) .
[6].周青慧.基于柔性视角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国际商务财会, 2010 (6) .
绿色管理范式 篇5
一、传统与柔性两种财务管理范式之间的区别分析
企业当前应用的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是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学科中新型的一个领域, 研究者主要是将它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刚性管理方式做对比来命名的, 它利用一种不同于刚性管理中以财务管理制度作为强制性管理手段的方式来进行财务管理, 即它以引领人们在心中形成一种诱导性的力量以及自觉性的约束力的非强制性手段实施管理, 更能够符合现代管理对于人性化以及科学化、理性化管理状况的要求。具体来讲, 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相比较于传统管理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首先, 柔性的管理范式在组织开展财务活动以及处理相关的财务关系方面于传统的范式有所区别, 即柔性管理采用牵引式的方法, 而传统管理则采用推进式的方法, 柔性管理偏重于非程序化以及柔性化, 而传统管理则侧重程序化以及刚性化。其次,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基于牵引式的管理方法实施了对于财务关系的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的转变, 即不再同传统管理一样利用财务计划来推动财务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财务目标的达成, 而是以企业的实时的经营管理动态作为其依据, 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调整, 以推动管理的优化完善。
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工作事项为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 在当前企业财务人员缩短预算的周期这方面来讲, 柔性管理一改以往的刚性责任中心方式, 而采用了柔性责任中心以及并行工程方法来实施, 即给予企业的科技人员自由地在企业内部进行流动的权利, 并允许他们实时地针对生产经营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最终达到缩短财务管理的预算周期的目的。这样的柔性管理范式既能提升企业财务人员以及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又能够以一种柔性的人性化管理方法来帮助企业达到总成本的降低以及总收入的提升。
二、企业实施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应具备的条件
新时期, 企业面临着日益趋于复杂的市场环境, 其财务工作必须能够做到对组织活动的范围进行实时的扩展以及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时地置入内控工作这样两项工作, 才能够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中实现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与市场动态同步的扩张。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以市场变动以及企业变化为基础开展管理, 对这种需求恰好能够充分地满足。因此, 企业在当前的发展中利用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来优化传统的管理非常必要。本文下面就谈论一下企业利用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进行管理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 柔性管理实施的准备工作
首先, 企业要想推动柔性管理的有效实施, 就必须将本企业中传统的强调以生产为财务工作导向的理念、以产品生产的价格和质量为竞争基础的理念转变为将市场作为财务导向, 通过考虑顾客的各种消费需求, 以全面争取客源量为主要手段来实施侧重于顾客关系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 企业还必须将传统管理中以资金为价值管理对象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理念, 即充分地尊重人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 通过加强对于员工的有效管理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 企业要着重地将传统的注重纵向组织结构的管理, 转变为侧重横向组织结构的财务管理, 全面强化企业面对市场各种需求所具有的敏锐度, 以企业的内部信息效率的提升来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写作, 从而为企业的柔性管理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信息灵活性以及人员协作高效性。而且, 企业还要将控制型的传统管理转变为激励和引导性的管理, 彻底地扭转企业为了加强财务控制而对各个部门及人员实施强制性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 充分地采用有效的激励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员工自主地在工作中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 从而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确立, 也推动企业在高凝聚力的基础上获得更优化的发展。
(二) 柔性管理实施的各项条件
首先, 企业必须针对柔性管理范式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其确立一个完善的刚性财务管理的体系, 通过管理的柔性以及体系的刚性二者的结合, 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松紧结合的实施。
其次, 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于领导者形象的准确树立, 通过各种对话交流活动的开展, 来全面地扭转领导者在员工心中作风不正、品行不良的形象, 推动领导力量对于柔性管理范式开展的核心支撑,
再者, 企业还要着力提升员工的素质, 在开展柔性财务管理之前, 一定要加强对于员工素质及能力培训的关注度, 而不只是简单地关注金钱及利益, 从而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道德与文化氛围。
三、企业当前在实施柔性财务管理时出现的问题
柔性管理的财务管理范式在企业中的实施, 通过各种人性化的手段, 使企业在新时期获得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发展, 理应在企业中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性应用。然而, 此种普及性应用的实现, 还要依赖于企业对于柔性管理目前在财务管理中实施的状况的准确把握, 即准确掌握各种不良问题, 来推动柔性管理的逐步优化。本文下面就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 柔性管理当前的应用还过于刚性, 缺乏必要的亲情性及友好感。企业目前在实施柔性管理时, 仍然存在着过度重视刚性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 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都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 这样企业虽然可能通过强制性的控制达到了对于费用支出的有效把握, 但柔性管理只能名存实亡, 企业的员工根本无法形成对于企业的深厚的情感。这样一来, 柔性财务管理的开展反而在形式上加大了企业的支出。
其次, 柔性管理的实施缺乏高素质的领导者以及有效的组织。柔性化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其在企业中的良好实施必须借助于了解这方面知识, 且又具备相应素质的领导者的领导力量, 而目前企业在开展柔性管理时普遍存在着对于高能力管理者的缺失。同时, 企业目前针对柔性管理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且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开展工作, 员工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多层次以及多种关系才能够实现, 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
四、结语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相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来讲,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 能够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但是, 企业必须为柔性管理的开展创造完善的条件, 并且着力解决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保证其管理作用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吴伟容.知识经济下的柔性财务管理研究[J].网络财富, 2008 (07)
[2]张湘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研究对比[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1)
[3]王棣华.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03)
[4]汪丹.浅议柔性财务管理[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1 (05)
[5]薛清彦.当今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滞后与创新[J].价值工程, 2007 (05)
[6]张亦春.现代企业如何实施柔性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10)
治理:大学生对话管理组织范式 篇6
一、治理:当代公共管理新范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治理” (governance) 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 并且迅速扩展到其他经济社会领域, 成为近年来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不同的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治理”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在《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一文中概括了关于“治理”的五种主要论点: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 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动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 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1]在“治理”的各种定义中,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的研究报告中的界定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 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而是持续的互动。[2]可见, 治理就是各种各样的政府性和非政府性组织、私人企业以及社会运动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它意味着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强调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治理是政府和市场博弈的必然结果, 它解决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效问题, 但治理本身也存在冲突和失效的可能, 并非所有治理都是良好的和成功的, 因此, “善治” (good governance) 就应运而生, 成为治理的路径选择和价值追求。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过程, 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是两者的最佳状态。[3]
二、大学生对话管理组织的治理范式
大学生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 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它通过管理来承载教育内涵, 去实现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大学内外有关各方的协调配合, 共同努力, 可以说它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传统的大学内部管理的分门别类方式本来只是由于分工的需要, 最终目的是合作;一旦分工却走向相对独立, 自成体系, 甚至形成条块分割, 互不相干, 各行各事, 从而掩盖了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今天, 大学生管理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样, 影响因素日益增多, 不可控因素也大大增多, 大学生管理问题的解决和大学生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更加依赖相关各方的协同共治和密切合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管理中要引入治理理念, 构建治理的模式, 寻求治理的路径。
今天, 人类社会已步入对话的新时代, 对话已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在当代对话哲学的视野里, 对话是一个具有深刻意蕴的概念, 它是一种态度, 一种关系, 一种生存方式, 一种理念与精神。对话具有本体论、实践论、认识论的三位一体本性。大学生对话管理是当代对话哲学的理念与精神在大学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回应, 是一种基于当今时代的特征、大学生的内在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诉求和立足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管理问题的全新管理范式, 是一种管理机制的创新, 是在内蕴主体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体间性管理。[4]这种大学生对话管理顺应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复杂性的内在要求, 其组织范式是一种治理的模式。它通过对话的路径与关系将大学生管理的有关各方如学生管理职能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后勤部门、科研部门以及教师、家长、其他相关者和社会人士有机联结起来而形成内在的治理结构, 如图2-1所示, 从而使传统的大学生组织管理方式、管理主体和权力向度发生重大变革。
传统的大学生组织管理方式是一种统治与控制, 这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管理, 其权威来源必定是教育行政机关, 其主体也只能是大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及其管理者, 而非是其他组织机构和人员, 更不可能是私人或民间性质的团体和个人;而大学生对话管理治理模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一种服务与协调, 其权威来源与主体既可以是公共的职能管理部门, 也可以是私人机构或民间群众团体, 更可以是, 或者说主要是公共的职能管理机构与私人机构或民间团体的合作。传统大学生管理组织的主体即学生管理职能系统 (包括校分管领导, 校学生管理职能处 (部、委) 、院 (系) 分管领导, 院学生工作科 (办) , 学生辅导员, 班主任等, 是唯一的主体或者说是事实上的独立的单一主体, 它承担了传统大学生管理的几乎所有的工作 (当然传统大学生管理的工作任务本身也是极其单一的) , 其他机构、部门及其人员很难介入这一组织体系;而在大学生对话管理组织的治理结构中, 组织的主体从单一主体变成了多元主体, 除了传统的学生管理职能体系外, 其他职能部门、学生社团、教师、家长、社区和社会有关部门和人士以及其他一切相关者都将成为治理的主体, 这些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对与大学生切实相关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传统大学生管理组织的权力运行向度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 它通过运用行政权威、发号施令、制定和实施政策和规章对大学生管理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 而在大学生对话管理的组织治理中, 权力运行是一个自下而上、上下互动的过程, 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 其实质在于建立在民主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对话、沟通与协调, 其管理机制主要不是靠行政的权威, 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
在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多元治理模式下, 传统的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职能机构及其人员 (如学生处、学生科、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 的作用不仅不会削弱, 反而应加强, 只是其行为方式将发生变化, 它们的主要功能将是服务、引导、沟通与协调。大学生管理的专业职能机构及管理者在多元主体中是平等中的首席 (这与传统中的独立主体地位是截然不同的) , 他们在各项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组织、牵头和一定意义上的主导作用。他们将鼓励、支持、发动和吸收更多的人特别是利益相关者来关心、参与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并与他们协调行动, 共同实现大学生管理问题的治理。同时, 随着大学生管理职能机构与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与功能的变化, 其相应的管理任务、目标与方法也将发生变化, 将形成新的目标体系与方法体系。大学的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教务、人事、后勤、科研、保卫等部门, 从根本上说, 它们都是因学生而存在的, 如果没有学生, 学校就无以存在, 也不会有这些相应的职能部门, 因此涉及学生管理的问题与教学问题一样是学校的根本问题、中心问题, 其他职能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管理问题相关联, 它们都应自觉、主动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其职能范围内的作为大学生管理的治理主体的角色和任务;要从如何促进大学生的主体建构与发展, 如何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工作职责与任务, 不是当出现了某方面的与学生有关的问题涉及自身时才去被动参与, 而是日常的、积极的介入。
教师是大学生管理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力量。在传统的大学生管理中教师生活与学生生活相脱离,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没有发挥作为学生管理者的作用, 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也很少受到一般教师的生活影响和得到其日常生活指导。大学生对话管理将教师作为重要治理主体, 使教师融入学生管理生活, 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比如, 可以考虑让专业教师担任几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师, 使他们经常性地去了解、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 与学生就各种社会、生活、专业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 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科研经历与经验, 给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与建议供学生思考与选择, 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困惑提供参考性的疏导、解释和解决方案。还要让教师经常性地参加一些学生管理活动与工作, 参与学生管理决策, 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的知识、人格和修养使他们在大学生管理治理中具有极大的优势, 只要方式得当, 将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家长是大学生对话管理治理中最可信赖、最值得依靠的主体力量。学生从小在家庭中长大, 家长对学生的个性、性格与爱好最为熟悉和了解, 学生对家长也最为信赖和尊从, 因此, 家长参与大学生管理治理能够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家长参与大学生治理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问题,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接受程度。参与要适当和适度, 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 能够进行自主判断、自我选择了, 切不可让学生觉得大事小事都在家长的监控约束之下, 切不可将不关紧要的小事告知家长让学生觉得没面子。总的来说, 正面的、荣光的事要尽量多吸收家长参与, 共同分享, 如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毕业典礼7或学位授予典礼、颁奖典礼等;负面的、不光彩的事要让家长尽量少参与、谨慎参与;特别重大的问题事项必须让家长参与而且要及时参与。应该说, 如何有效地让家长参与大学生管理治理也是一种艺术和技巧。
社区、社会中的有关机构和人士是大学生对话管理治理主体中的重要一极。社区和社会构成大学生管理的外部环境, 是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主要影响源。社区环境、社区居民的素质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精神风貌与思想素质。社会精神文化与制度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终极性的决定意义。因此, 社区和社会中的有关机构和个人是大学生管理治理结构中必要且必需的组成部分。社区、社会参与大学生治理重在营造一种良好的大学生成长环境,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政策措施, 支持、配合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活动, 协助、配合解决与大学生相关的各种问题, 形成一种学校与社会协作治理机制。大学生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一切相关者都应成为大学生管理治理的主体, 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力量。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对话管理治理中的自组织主体。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 它在大学生管理中能够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目前, 我国大学的团委、学生会由于我国的政治特色而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担负重要的学生管理职能, 在传统的大学生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体作用。在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治理模式中, 团委、学生会毫无疑问仍旧是重要的主体, 而且其作为群体性自为组织的功能还应加强;除此以外, 还应大力发展其他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 如学术型社团、文化艺术型社团、兴趣爱好型社团、自我管理型社团等, 创造深厚的大学生管理治理的自组织基础。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管理治理的主体, 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 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特别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学生社团在协调、组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比职能机构和官方团体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大学生对话管理通过相关各方的协同治理去追求善治的目标。它将大学生管理的内外各方有机联结起来, 形成相互关联的体系, 有效回应和照顾有关各方的利益和关系, 从而既能够形成和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及其周边环境, 又进一步促进校园及其周边和谐环境的累积、再生力量;特别是今天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中心, 成为社会最大的公共利益之一, 而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因此吸收社会各层、各级的相关者参与大学生问题的治理, 是保障高等教育公平性的重要路径, 是更大范围的社会和谐的促进力量。大学生对话管理治理的内在构造是一种法治构造, 管理各方之间的对话关系是建立在法律制度框架之下的, 遵循法治的精神, 摒弃人治的个人意志、长官意志作风;它基于组织成员和社会各方的自觉体认凝聚共识和认同感, 形成公民社会权威, 去增进各方的责任性, 造就治理的动力。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治理结构还是一种透明的结构, 各种信息能够在组织内外流动, 为治理各方所掌握并为沟通、对话创造条件。大学生管理各方在治理中协作互动, 优势互补, 形成强大的合力去有效解决大学生管理的各种问题, 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形成良好的内外环境, 推动大学生管理不断地走向善治。
参考文献
[1] (英) 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华夏风, 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中文版) , 1999, (1) .
[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C].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 (5) :37.
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式 篇7
“范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为科学方法论的概念提出的。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 范式主要指从事某一学科或领域研究的群体所共有的信念、规则乃至行为, 这种信念规定了研究者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和基本研究方法, 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框架结构, 从而成为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基于此界定, “范式”是高于理念与方法的上位概念, 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借用 “范式”这一术语用于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之中, 从新的视角重新归类、整理并定义管理人员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 并揭示其本质规律。
本文认为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式主要指从事高等学校管理事务工作的群体所共有的工作信念、工作规则乃至工作行为, 这种工作信念规定了管理人员的共同的基本工作观点、理念和方法, 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工作理论模型和框架结构, 从而构成管理服务工作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这一群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具体而言, 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式是管理人员群体所共同接受并认同的工作信念, 学校据此制定具体的规则, 管理人员遵从本岗位的规章制度, 并指导、 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在这样的条件下, 管理人员采用一致的工作模型和框架结构, 处理日常的行政、教学、科研等相关的具体事务。在统一范式的指导下, 各部门、各岗位加强工作联系, 协调工作步骤。
一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
我国学者以实际工作的“成规”, 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分为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学位管理、后勤管理、法规管理、教育评估等。相应地, 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师资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学位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法规管理人员、教育评估人员等。这些人员占据了教学活动的进行与维护、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统计、职工群体的事务性工作、学生的日常性工作、 学位授予、后勤服务、政策制度制定、评估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具体事务操作型岗位。各类岗位在其特定的规则指导下, 规范履行工作职责。然而, 在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 从服务高等学校职工群体的角度来讲, 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呈现出信念不统一、规则不一致与行动不协调等特征, 对工作整体的有序进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1工作信念的不统一
工作信念指个体认为可以确信并愿意作为自身工作行动指南的认识。对于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来说, 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教师的学术追求与学生的顺利成长是统领行动的指南。然而, 具体到师资、学生与后勤管理人员, 其工作信念之间存在差异。如, 师资管理人员更重视调整师资结构的均衡与整体水平的提升, 强调职工群体的高质量。学生管理人员更重视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而后勤管理人员则更重视保障师生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为他们的专注工作与学习解除后顾之忧。同一类别中不同层级的工作人员对岗位职责的认同也存在程度上的偏差。
2工作规则的不一致
规则是运行、运作所遵循的法则, 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有各自特定的工作规则。然而, 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工作规则之间会出现明显的偏向与差异。教学、科研与学位管理人员面临不同的制度体系,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 或是试图沟通但是工作目的、工作制度、所处立场不同, 无法合理沟通。同样的师生群体, 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教学质量, 关注教师是否认真、准确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指南。而教师完成的科研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则是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章程的要义所在。学位管理人员则以学位授予的申报、审核、批准与办理等为其工作规则。因此, 这三类管理人员的工作规则在具体的运作层面是不一致的。
3工作行动的不协调
鉴于管理人员的类型、层级不一样, 工作内容与形式不一样, 自然工作行动也不一样。具体而言, 法规管理人员与教育评估人员的工作行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法同步的。法规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前期性的, 事先制定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才可以有效约束师生的日常行为。教育评估人员则更多地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开展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 对学校的整体教育发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衡量。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行动要求不一致的情形, 而行动要求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工作行动的不协调。
二高等学校管理人员工作范式的确立与施行
目前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 既有高等学校整体的生态环境的因素, 也有管理人员自身的社会定位、工作角色等因素。个体在社会角色的流变中自我摇摆不定, 出现碎片化及分裂化的状态。这种割裂的角色形式加上工作岗位的分工,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工作实践中的条块分割与自成体系。因此, 本文拟借用“范式”的界定, 从工作信念、工作规则与工作行为的角度, 对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加以梳理, 使其走向整体与规范。
1共同的基本工作信念
工作信念能从思想与认识的高度上对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种类和层次较多, 工作必然按照各自的侧重有序进行。所以, 高等学校可以从学校发展的高度、服务师生的角度, 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信念进行统一梳理。事实上, 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均有自己的工作信念。教学行为之于教学管理人员, 学术追求之于科研管理人员, 结构与功能概念之于师资管理人员, 个体的成长之于学生管理人员, 文凭证书之于学位管理人员, 服务之于后勤管理人员, 规章制度之于法规管理人员, 效果与效率之于教育评估人员, 它们的价值与意义都是管理人员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与认同。此外, 纷繁琐碎的实际工作会使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随着时间而逐渐囿于本岗位的思维方式, 难以自觉实现不同岗位工作理念的融合。因此, 高等学校可以构建管理人员的共同的工作信念, 为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式的确立与施行提供思想基础。
2共同的基本工作规则
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规则, 具体到文件层面, 即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除去概括性与共同性的成分, 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章程、手册均为个性化指南。在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式的概念下, 提出制定共同的基本工作规则, 其目的在于让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师资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学位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法规管理人员以及教育评估人员等, 在工作时考虑到本岗位与其它相关岗位之间的内容关联及时间的协调, 尽可能地方便师生。 如, 教学管理人员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做好教学安排, 科研管理人员在课余时间提供详细的科学研究项目的信息, 师资管理人员避开上课与科研项目申报的高峰阶段为教师提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培训, 学生管理人员在下课时间为学生搜集、 整理信息, 学位管理人员在学位授予前整理、发布与审核相关要求, 后勤管理人员在师生的集中工作学习之前解决后勤服务问题, 法规管理人员在制定规章政策之前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师生的适应程度, 教育评估人员在评教、评研、评学的过程中对文件要求的硬性指标与实际中的灵活处理的把握, 等等。通过构建管理人员的共同的工作规则, 为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式的确立与施行提供制度保障。
3共同的基本工作行为
论及“行为”, 作为通过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外显活动形式, 它是主观与个性的。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具体指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师资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 学位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法规管理人员以及教育评估人员等, 根据工作要求所表现出来的处理问题、完成工作的形式。工作岗位的不同与管理人员个体间的差异, 都决定了工作行为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所谓共同的基本工作行为是指大家接待师生、解决问题时所应表现出来的诚恳的服务态度、知无不言的专业技能以及灵活柔性的处理方式。例如, 学位管理人员采用与教学管理人员同时面对师生的方式向师生双方介绍学位授予的注意事项, 后勤管理人员采用与科研管理人员介绍科学研究项目申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师资管理人员采用与学生管理人员跟踪管理学生的方式跟进教师的发展, 法规管理人员采用教育评估人员持续评教、评研、评学的方式动态调整、修订法规、政策的制定。通过构建管理人员的共同的工作行为, 为管理人员工作范式的确立与实施提供可行途径。
高等学校管理人员工作范式的构建并非强制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师资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学位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法规管理人员以及教育评估人员等全部采用统一的信念、规则与行为来僵化地解决各类问题, 而是试图帮助他们实现工作的内在关联的协调, 从根源上实现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 缓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压力, 减少时间、成本等资源的重叠, 进而提升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罗伯特·伯恩鲍姆.高等教育中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应强, 李峻.生存论转向与当代教育研究范式变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5) .
[3]蔡克勇.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50年[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发展向度探究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发展向度
一、科学内涵
(一) 范式。
“为共同体所接受的科学实践 (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实验和仪器) 的例子, 提供给他们以模型, 以创造一种一贯的传统, 并被当作由此构成科学共同体第一要素的承诺。”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阐述。范式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核心。范式的提出为事物的研究与评定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一项科学成就, 它‘空前地吸引着一批坚定的拥护者’突破学科与框架体系去探索, 并且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 等待着另一批探索者去体会和发现。”范式之所以按着既定的用法成为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是因为其已经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 范式反映出的是研究者的研究所特有的价值取向;第二, 范式也关联到研究者对其所面对的各种研究成果的评价与选择;第三, 也是无可置疑的, 它潜意识地表达了科学共同体研究的一种共同倾向。可以看出, 范式是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 并是从事研究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守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二)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
高等教育管理是对现存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把教育管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教育管理系统进行创新和改革。所谓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 高等教育在经济制度环境的约束下, 相关利益群体所构建而成的阶段性的生存方式和管理特征。
二、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
(一) 预成性范式。
预成性管理范式是指在一种先设定对象的本质, 然后用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的统摄下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这种范式强调管理目标、过程、结果在发展过程中是先成的, 是确定的。预成性的高校管理范式有两个最为主要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预先确定性。在本质主义的统摄下, 预成性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重本质, 它的整个运演过程都是“预先”确定好的。第二个是机械的律规性。之所以具有这个特征, 也是本质主义使然。管理者在应对各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情境时, 都会有直接或间接采用预定的方法确保同一性、稳定性、单一性、机律的受制, 成了预成性的必然特征。预成性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也存在弊端。其一, 难以实现效率目标, 预成性使高等教育演变成理论一种确定性关系的管理。也称为线性代管理。其二, 在工具目的的遮蔽下, 难以实现其教育伦理价值。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求真, 本质是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当前, 过于重视管理活动的规律性、有序性, 会使管理过程缺乏主动性。
(二) 中央集权化管理范式。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第一阶段, 中央集权管理范式, 它以精英论为理论依据, 以功利主义为价值观, 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当代化价值意蕴。内在表现为忠诚, 外在表现为权力集中, 在过去状态中, 突出特征表现为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 中央集权管理, 顾名思义, 政府作为强势力量出面采取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 具体表现为垂直上下的行政关系。中央集权化管理范式取得的成绩是我们今日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而没有得到建立的形势下, 政府以绝对强势地位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管理, 绝对控制之下, 简明单一的行政关系的背后, 使高等教育管理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然而, 一味的强权让社会、各级组织、地方院校, 甚至个人几乎没有了自主权, 只能在政府的行政指令下进行管理活动, 原本微弱的市场力量也减缓了高等教育管理进步的脚步。
(三) 刚性管理范式。
该范式以行政权利为主导, 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在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人事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活动。这种传统的刚性管理范式最为突出的表现有三点:一是管理者习惯用行政手段推动管理工作;二是采用检查评估和量化管理等管理方式;三是在设置组织机构时一般采用了金字塔型的官僚化组织机构。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刚性管理范式暴露出它的缺陷。注重制度约束和纪律监督, 忽视了管理对象和受教育者的主体, 严重地压抑和限制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 过于强化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 弱化了学术权力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也使得大学原本的学术性和创新性逐步丧失。
三、现存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
(一) 生成性规范。
所谓生成性范式是在生成性思维下存在的, 即“一切都是生成的, 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 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生成性管理范式强调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主体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管理是以生命为基础的, 并且以促进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在生命中开展的活动。而生成性范式正是极大力度地强调了人被视为创造性的存在。众多管理者和科研者都相信, 在这种范式下, 个体都会极大地发挥创造性和独立个性。相对而下, 生成性管理范式是对预成性管理范式的本质+超越, 在一系列的比较分析之下, 生成性管理范式表现出充足的自我发展内在动力、蓬勃的生命活力和人文意蕴。我们期翼着, 生成性管理范式可以在未来一系列危机和机遇中得以更好地发展。
(二) 地方化管理范式。
由1985年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走进了第二个阶段———地方化管理范式, 这是以平民论为理论依据, 以公平为价值观, 以自由价值观为文化价值意蕴, 极大趋向于自由优先权的一种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高等教育管理实行了地方化管理范式后的种种突破和进步。这种由内在表现为权益, 外在表现为权力分散的范式呈现出地方倾向。总体来看, 市场力量在加大, 政府的控制力量在减弱,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将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 柔性管理范式。
柔性管理范式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范式的。这是一种“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 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近年来被广为提倡, 它大致有四方面特征:其一是人文性。以人为出发点, 强调对人格的尊重, 试图以共同的价值观念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即内驱性。之所以称之为内驱, 是因为其激发了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主动性, 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其三是激励性。非强制性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对人进行激励和影响。其四是效力的持久性。利用管理对象内心的共识和自觉的行动增强对组织成员的持久影响力。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主要是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 要求将以人为本融入到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当中来。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更多的自主独立和主动参与意识。所以, 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本质要求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本性。无论从短期角度和长远角度来看, 作为本质上是一种人本化的管理的柔性管理范式, 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为其不仅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还对人际关系有着一定的作用。就可以说, 它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又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根本, 还是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现实选择。
四、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