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24-10-0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选12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产业不仅在延续以往的大规模、集团化的发展模式,而且随着各学科、各产业的交叉发展,出现了由高科技引导的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的新模式。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1984年建立并开始招生的,建系二十几年来以来,实现了从大专到本科的过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多年来,探索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更新改造、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工作,推动了本专业的发展。

1 制定专业建设的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中强调,本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是,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促进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由教育部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可以看出,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人才的培养,最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针对教育部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具体现状,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专业教育基本能化学工业的基本理论,与新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相适应,与我国重点院校化工专业教育接轨。根据延边化学工业发展特点及对化工行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向有地方特色的大口径教育发展。专业建设结束后,本专业师资队伍、实验设施、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延边地区培养化工类高级技术人才。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达到专业培养要求,培养具有厚基础、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新专业培养计划具有更宽的社会适应面,受到社会的欢迎。目前,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在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借助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相关课程设置,确定我们的课程体系。即在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同时,采取了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综合高分子材料与化工两方面的专业课程。新的专业培养计划在老化工的基础上,加入了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理论课,如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学、功能高分子、聚合物加工工程、高分子膜材料等。同时筹建了高分子基础实验室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实验室等。新教学计划更注重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对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的变动。

但是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来不断调整,更新,而且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条件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本科教学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必须做好实验室建设工作。

本专业在2001年之前由于普通存在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及本专业建立时间较短的原因,除专业基础实验室条件尚可之外,均达不到及格标准,且基本为验证性实验,与专业“重视能力和创新”的培养目标差距很大。随着延边大学“211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专业实验室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实验开出率达100%,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上升到接近50%以上。

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有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专业实验室,化工仿真实验室,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实验室等。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实验室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其中化工专业实验室从20世纪70年代建成到现在几乎没有投资改善。

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任务:

①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室;完善化工专业实验室以及化工仿真实验室;

②加强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设备利用率,保证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及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③逐步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

3 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1]。

校外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原则。

目前我们已经跟图门炼油厂、石岘造纸厂、开山屯造纸厂和吉林等建立了良好的厂校关系,建立了学生毕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为我校化工行业学生进行校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有利保证。

在实习基地建设上,一方面加强校内的组织和协调,整合校内资源,另一方面,对外要加强联络和沟通积极争取校外资源,主动聘请现代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参与我们的实践教学,能够全面锻炼学生,又可过大学校专业影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管理先进的、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教学实习基地,

4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0多年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发展迅猛异常,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与生物、药学、环境和材料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更快,因此,化工基础课和化工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按照新的内容体系编写和修订教材,并且将部分科研成果写入教材,设计为实验,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提高他们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能力。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精简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归纳式教学法。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建设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集中优秀教育资源,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劣和教育水平的高低,成为学校能否生存、发展的首要因素,而建设一支高级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资助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形成一支素质较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队伍。

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从学位结构上看,博士4人、硕士5人;硕士以上学历者目前占教师总数的75%,基本形成了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合理的、精干的学术梯队。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①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鼓励教师不断摄取现代文明成果,并把它应用于教学及科研当中;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参与率,提高科研档次,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危急意识,形成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6 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几年来围绕 “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基础得以加强、专业面得以拓展、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创新意识得以增强,人才培养得到提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这说明了我们的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说明我们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

近三年,本专业的学生毕业率95%、就业率100%、考研率14%、学生获奖情况均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冯利臻.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建设校内综合性工科实践教学基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2):66-70.

[2]张志勇.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第一要务[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3):129-130.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2

一.培养目标: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与设备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具有从事化工生产、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工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求实作风、经济观点,环保意识;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善于应用基础和专业知识进行开拓性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完成化工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基本要求

a.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具有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c.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征。

d.具有从事化工过程及产品的开发,化工设备的设计与放大,化工生产的管理与优化的能力。

e.掌握科学信息的采集、表达、加工、分析方法。

f.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看、听、说、写的基本能力、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和科技英语学位考试。

g.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学校规定的二级水平。

h.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理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工作有较强的适应性。

i.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指导思想

面向企业,面向现代化,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视野宽广,工程能力强劲,工、理、文、商相互渗透,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化工复合型人才。本计划突出一条主线,两个重心。一条主线,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重点,即一、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荒养。

a.组建育人队伍,营造育人环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b.重组知识结构,营造学术氛围,拓展成才空间,鼓励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课程性质与其在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中的主次地位定位,区分为核心课程,目标控制课程和普通课程三类,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主支配时间和较大

二.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a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b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c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初步能力;

d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e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

态;

f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g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邓小平理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热力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线形代数、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化学反应工程共 门。核心课程为考试课程,严格实行教考分离,以百分制计分。

五.目标控制课程:基础英语和计算机。参加达标考核的时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行决定。四年内不能达标者,将影响文凭及学位证书的发放。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a化学基本技能训练:1周、安排在第三学期,培训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为后继课实验动手能力打下基础;

b化工原理课程设计:2周、安排在第六学期,是在学完化工原理课程之后进行的,主要内容为化工单元设备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c专业实习:3周,安排在第七学期,是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的基础上,到相关工厂现场学习生产工艺、设备、管理运行等的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d毕业实习:3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在毕业设计(论文)之前进行的一次具有综合性的最后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获得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为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和数据;毕业实习一般集中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一部分的内容分散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为一个成绩。

e毕业设计(论文):15周、安排在第八学期,是最后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综合解决本专业工艺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设计的基本技能;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学生通过毕业论文巩固、加深和应用所学的课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工作初步能力,达到具备新产品研究开发的能力,与毕业实习综合为一个成绩。f 综合实践:

(1)综合实践1,第六学期,课余时间完成。由基础化学教研室组织学生至少结合两门课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无机或有机未知物分离、鉴定;物质合成并进行结构鉴定等。

(2)综合实践2,第七学期,课余时间完成。在专业实习的基础上,针对工厂某一流程或设备进行工艺设计,完成设计说明书。

七.主要专业实验:精细化工专业实验80学时,化学工程专业实验72学时,化工分离实验16学时,电化学分析实验、波谱分析实验、分离技术实验、色谱分析实验、光谱分析实验等共计68学时。

八.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四年学习中,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听科技讲座,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由学生申请,专家组审核,获得相应学分。

九.毕业应修读的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学生至少要修满193.5学分,其中必修课110.5学分,选修课45学分,实践课33学分,创新5学分,通过论

文(设计)答辩,准予毕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3

内容摘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一个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相应探讨,期望通过简单分析可以给学生能力培养带来实质性帮助。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

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严格,但近年来,由于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现在很多化学工程要工艺专业学生都缺乏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多注意这方面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概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大学的一门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工程和工艺方面知识。目前,社会上许多行业在进行生产时都需要应用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面的知识,如炼油、医药、环保等。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首先,化学工程与工艺具有很强的工程特色,对于学生也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设计、优化和管理能力。其次,专业应用的非常广泛。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学习,学生可以实现产品的开发和化学知识研究。

二.化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

1.缺乏相应社会实践能力。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教学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这门专业学习时,不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只重视自身的化学理论知识。因此,在现在很多高校当中,经常会出现化学理论知识非常优秀,而社会实践能力却非常弱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具体的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学校方面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知识,从而导致了这种高分低能情况发生。第二个,学生方面,在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这门专业时,没有培养自身社会实践的意识,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重要性,从而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于社会实践不重视,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育设施不足。除了上述现状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教育设施不足。目前,各大院校都有教育设施不足情况发生,具体表现为:一,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例不协调,教师无法满足学生正常学习要求。导致教师增加工作量,从而降低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二,学生的实现基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教育设施不足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成巨大的影响。

3.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较低。目前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具备了相应的理论知识,而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当匮乏。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缺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困惑和迷茫时教师无法为其进行正确的知识引导。所以会导致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巨大的困难。此外,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有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误区,从而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三.提高化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对策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以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方式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相关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科技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校也应该多跟自己合作企业进行沟通,让学生在课外或者寒暑假期间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习。通过具体实习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化学知识学习。

2.完善教育设施。要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要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相应完善,保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教育设施进行相应更新,同时建立相应实习基地,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方式,来实现实习基地创建。其次,解决学生与教师数量不平衡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招聘方式来实现人才的引进,从而来弥补现在高校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提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加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组织教师去企业参观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第二,可以通过建立相应考核机制,通过制度上监督来调动教师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积极性,提高教师化学专业水平。

作为一个化学工业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在实际生活中,要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应该提倡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完善,从而保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最后,学校也应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通过教师专业教学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化学知识学习。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4

1 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目标

化工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 明确化工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 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形成一个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化工专业。对本校其他专业或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并在教学经验交流、教师培训等方面承担社会责任, 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 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初探

2.1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优化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卓越化工工程师培养目标为根本, 以“大化工”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为核心, 制订了化工专业卓越计划2012年版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两大体系的相互交叉、融合, 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91.5学分, 其中理论课程教学125学分, 实践应用教学66.5学分, 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加大学校教育阶段的实验、课程设计和企业学习阶段的实习、项目设计与研究等的教学内容,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 设置了创新能力训练课程13门、26.5学分, 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14门、43学分, 确保每学期开设创新与工程实践训练课程2门以上, 实现了“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优化配置。

从教育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入手, 通过理工融合、化工化学互通、校企合作, 构建了以“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项目研究+学科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基础训练+创新综合训练+科技创新训练+学科竞赛训练”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和以“实习+课程设计+项目设计+设计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设计竞赛训练”工程实践训练项目体系。

2.2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学院新增教授2人, 副教授2人;新进博士2人, 新增获博士学位教师3人, 在国内外交流进修青年教师1人,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6人。

《有机化学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获教育厅继续资助建设, 主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 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主编教材1部。《化工原理课程群》教学团队主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 主编教材1部。

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 学校制订了《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办法》、《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奖励办法》、《湖南科技大学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实施办法 (试行) 》和《湖南科技大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实施办法 (试行) 》等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2.3 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更新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了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新课程体系,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化学基础、化工基础与专业、校企联合等三大课程群。

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获教育厅继续资助, 建设卓有成效;《化工原理》、《无机化学》等精品课程建设初见成效。且以系列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 有力推进了课程和教材建设, 主编出版了《化工原理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3部教材。

2.4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多数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教学, 改变了以口头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 增强形象性与生动性。

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 校级3项;校级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SRIP) 11项。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4项, 其中国家级1项, 省部级3项。

教师成功申报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1项。发表与专业综合改革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3篇。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 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2.5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有效手段。除了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等创新基础和综合训练外,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训练 (学生自主项目和学生参与项目) 和学科竞赛训练, 加大了创新训练力度。

除了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工程基础和综合训练外, 学生必须参加化工企业项目设计与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设计等工程创新训练, 鼓励和支持参加企业技术革新与改造项目训练和设计竞赛训练, 提高了工程实践训练难度。

通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十二五”化学重点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创新训练平台建设, 初步建成一个拥有优质条件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和实践的环境与平台。

2.6 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管理改革是提高教学管理层次的重要途径。通过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初步建立了支撑专业综合改革, 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通过优化教学管理的决策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了“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模式。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 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 调动全员积极性, 形成了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新局面。

3 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项目经费不足将影响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绩效, 一些涉及经费较多的建设目标不能实现, 如化工原理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化工原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共享等。

(2) 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到位将影响参与专业综合改革的教师、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 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评聘、考核体制机制, 卓越班学生的奖励政策等。

(3) 基于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 专业及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改革不再实施, 需要调整。

4 结语

根据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目标,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了一年的综合改革与建设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较好的绩效, 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6) :49-61.

[2]朱泓, 李志义, 刘志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6) :68-71.

[3]李国斌, 易平贵, 刘胜利, 等.加强实验室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08) :36-37.

[4]申少华, 田俐, 肖秋国, 等.产学研相结合, 加强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03) :87-89.

[5]申少华, 黄念东, 胡忠于, 等.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 2014 (08) :166-167.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概论 篇5

姓名 郭晓娜

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工艺(定单)2009

摘要:介绍自己对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一专业的认识,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在大致了解了本专业的基础上,浅谈自己对本专业的发展情况的看法。

前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显示出勃勃生机,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工业更是显示出支柱产业的地位。走进化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原来社会的绚丽多彩源于此。化学工程与工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前景无限广阔。其中,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更为值得期待。

一、专业了解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工程特色显著,对化学反应、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过程与设备、工艺过程系统模拟优化等知识贯穿结合,;二是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能够开拓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的能力,在精细化学品、涂料及应用、高分子化工与工艺等方面更有研发和应用能力。基于以上两点,本专业学生能在化工、轻工、医药、环保、军工、冶金、汽车、机电等众多工业领域施展才华。主要学习化学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与过程、化工优化与模拟等化工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受到化学与实验技能、工程制图能力、工艺设计方法、电子与电工技术、计算机应用、外语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化学工程与工艺又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化工工艺方向

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分离工程及化工工艺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知识,初步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过程与设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拄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的能力;具有对化工生产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工艺学、工业催化反应工程、化工仪表、分离工程等。

就业范围:可从事化工生产过程运行、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适合于化工厂、化肥厂、焦化厂、煤气厂、制药厂等化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也适应于化工研究和设计单位的开发设计工作。

2、工业分析方向

培养目标:掌握化学分析与现代仪器材分析基本原理的技术,从事各工业部门开发与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科四年学习,使学生获得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掌握化学分析与现代分析仪器的理论、操作方法、分析技能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向,具有选择拟定和改进分析方案,研究有关工业分析方面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计算机语言、电化学分析、发射光谱及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气液相色谱分析、有机分析、可见紫外及红外分光光度分析、核磁的质谱分析。

就业范围:可以在化工、煤炭能源转化、冶金、垃质矿物、环保、轻工、食品、建材及商检等部门的大中型实验室、研究所从事开发研究及教育管理等工作。

3、精细化工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精细化工产品合成、生产、工艺设计及研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精细化工包括: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助剂、染料、颜料、涂料、香精、色素、合成药物、食品添加剂方面。

主要课程:化学、波昔分析、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学晶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工艺学等。

业务能力: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的基础知识;具有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的能力;掌握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工艺设计、设备计点、技术改造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4、高分子化工方向

培养目标:主要学习从单元合成高聚物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工艺及设备。高聚物包括合成橡胶、合成树J旨、合成纤维、塑料以及油漆、涂料、粘合剂等产品。还学习高聚物成型加工课程,以适应加工部门的需要。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商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囊物成型加工、算法语盲、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等。就业范围:可从事有关高聚物合成的生产、设计科研部门和高聚物加工部门{塑料、纤维生产工厂及研究部门)以及有关应用单位工作。5.能源化工方向

此方向主要研究以煤、石油气、天然气等为原料经过化学化工过程实现综合利用的工业。包括有机化工、无机化工产品的分离与合成,生产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以及相应的洁净生产技术。进行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以及能源清洁利用的研究,以维持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毕业生适用方向: 化工、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城建、环保等所属公司、工厂、设计院和研究院从事工艺及过程开发、工程设计、新产品研制及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等技术性工作; 高等院校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从事有关化工经贸与管理工作。

二、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最新报道,2011亚洲石油和化工科技大会在天津召开。就在这次天津举行的亚洲石化科技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表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多种石化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到“十二五”末时,这一数字有望增至15万亿元。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产业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成绩显著。李勇武说,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比2005年时增加了1.6倍。多种石化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原油产量达到2.03亿吨,原油加工量4.2亿吨,乙烯产量1419万吨。

行业技术方面,“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在新型煤化工技术、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催化新技术、新型环保与节能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五年来,行业进出口额增加13倍,2010年时达到45878亿美元,累计引进外资42718亿元。

李勇武透露,由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编制的我国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在5月底出台。

综合国内外精细化工发展现状,不难发现,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据统计全球500强中有17家化工企业,其中前几位是美国杜邦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赫斯特公司和拜尔公司,美国的道公司以及瑞士的汽巴—嘉基公司等。它们都有百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都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后来逐渐转向精细化工。德国是发展精细化工最早的国家。它们从煤化工起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煤化工为原料的占80%左右,但由于煤化工的工艺路线和效益不佳,1970年起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品比例猛增到80 % 以上。我们国家自80年代确定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目标以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发展较为迅速。“八五”期间已建成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中心10个,年生产能力超过800万吨,产品品种约万种,年产值达900亿元,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末精细化工率达到35%。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们仅就电子工业一项就需精细化学品1.6万种,彩电需7000多种,国内产品配套率都不到20%,其余靠进口。其它在织物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等方面更为短缺。另外从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品种、技术水平、设备和经验来看,都不能满足许多行业的需求。结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前途广阔,我们要继续努力,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自己,培养设计、优化与管理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的能力,更有研发和应用能力。精细化工与能源化工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的探索与实践》 赫文秀 王亚雄

《化工时刊》 第24卷第3期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 化学工艺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3-01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其对应的课程来实现,所以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反应一个专业建设的特色与个性。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和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定位改变,原“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也不符合现在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近年来,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構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了职教界的共识。然而在化学工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有的学校仍旧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有的则过度强调企业对学生的快速顶岗要求,忽视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1] 。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现在学生情况,也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期望的课程体系,是中职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谈化学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中职化学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化工生产企业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目标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满足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2]。

职业性需求即职业教育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市场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因此课程体系的内容首先要根据专业毕业学生所对口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来确定。同时,社会性需求是指职业教育要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课程体系内容的选取除了要包含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能促进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选择专业课程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首先是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要求学生能够用在学校期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3]。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程就必须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化学工艺专业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必须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化工生产过程为导向,选取化工生产中的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怎么工作。

以学习精馏操作为例,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下,学生先学习精馏的原理、精馏的计算、在学习精馏塔设备、最后进行精馏操作实训。然而,学生在进行精馏操作时,并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工作)联系起来,出现理论知识不能指导实际操作,甚至不会操作,学生感觉储备了大量的知识用不上,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下,学生直接在精馏实训场所,以分离乙醇水溶液为任务,按照 “精馏生产准备——精馏正常开车——精馏生产运行控制——精馏生产正常停车” 的企业生产过程,逐一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你认识工艺流程时,学习工艺流程图的识读方法,在对设备进行检查时,学习设备的结构,在进行精馏运行控制时学习精馏操作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这样学生就能现学现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真正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4]。

三、通过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要求每一门课程必须是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成的,即是一个真实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因此,要确定化学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对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来化学工艺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工作任务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组织方式和使用工具,以及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等,为下一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做准备。

然后,召开企业实践专家座谈会,列举出实践专家的成长历程中从事的具有代表性、挑战性和发展性的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描述和排序,最终确定化学工艺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流体输送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换热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沉降过滤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干燥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吸收—解吸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精馏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反应器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化工安全与环保设施的使用等。

在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接下来通过深入企业现场观察、职位问卷分析、资料收集等方法进行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和归纳,最终得到包含了典型工作任务名称及岗位、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具、方法与工作组织方式、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等内容的典型工作描述。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确定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职业成长经历和工作逻辑,兼顾教学组织实施与教学条件等因素,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和排序,最终确定出专业学习领域及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门类,并由此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最后,根据到区域化工企业的类型差异,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2-3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同时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性和多样性,开设化工产品营销,生产组织管理等课程,再加上公共基础文化课程,就共同构成了化学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图)。

图 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四、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建议

课程体系构建之后,为了能够保证教学效果,顺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前还必须做好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等工作。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评价时要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评价办法,注重差异化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2]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3-34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7

1 专业认识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对认识实习重视不够

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学习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过程工业生产状况,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机械的结构原理;通过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专业概念,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2]。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对校外认识实习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业认识实习的师资力量薄弱

工业认识实习的带队老师多为年轻老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未进过化工厂,没有工厂工作经验,对认识实习项目不了解,对学生起不到指导作用,认识实习过程过分依赖工厂师傅。

(2)学生对工业认识实习教学重视不够

相较理论课,学生对认识实习重视不够,认为工业认识实习无关紧要,所以对认识实习抱着“混”的态度,认识实习准备不充分,实习中主动性差,认识实习过程中停留在“听”、“看”的层面,无法深入生产。

1.2 工业认识实习条件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生产任务繁重,不愿接受学生的实习。视学生实习为企业负担,特别是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化工企业多数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性大,企业怕学生实习影响安全生产,所以承担工业认识实习的单位积极性不高,实习车间内噪声较大,使车间技术员现场讲解时多数学生无法听清等因素都会影响认识实习效果[3];也为避免影响生产的施工,安排的实习内容虚多实少,几乎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学生很难对所学专业有较全面的了解,更不用说深入下去将所看所听的专业知识理解弄懂。

2 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认识实习前充分准备

2.1.1 师资准备

在认识实习准备阶段,应该对带队教师的师资进行评价,为了增强认识实习教师的素质,学校可以与认识实习单位合作,组织对认识实习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带队。

2.1.2 认识实习指导书的制定

认识实习前制定实习指导书,让学生充分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指导书的细节内容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研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下厂实习前为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到实际生产当中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2.1.3 工厂技术人员讲解工艺流程

认识实习前邀请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学生可以就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技术人员交流,加深学生对工艺流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 认识实习过程中提高效果

以往的认识实习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过分依赖工厂技术人员,往往是四五十个学生跟着一个技术人员,加之现场噪音,大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清楚、也看不到,使得认识实习流于形式,实习的效果不甚理想,目的难于达到。因此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应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人数不能太多,十个人左右,每组由带队老师和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充分调动师生,保证认识实习的质量。

2.3 认识实习后科学评价

考核是达到认识实习教学要求、实现实习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实习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实习获取知识和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如何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这与考核的方法和体系密切相关。学生认识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实习考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现场表现综合评定。必要时可进行笔试、口试或两者结合。对于实习成绩给不及格者需在下一年继续跟队实习。

2.4 建立仿真实习基地

建立学院的仿真、实训实习基地,通过仿真实习,学生可以在与实际生产十分接近的虚拟装置进行操作,可自行对工艺参数进行全面的控制和调节,通过处理由于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各种事故,充分体验到实际工业过程的复杂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人为模拟各种现象,探索最佳的操作条件。学生在实际与虚拟的环境中交替进行,把在实际工厂中的所“想”及时带回到学校,在仿真实习基地中实现所“想”,即可把在工厂所想的操作方案在虚拟的仿真系统中及时实现。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实习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可以互相、主动地探讨所设方案的可行性,对实习内容的掌握起到了促进作用。

3 认识实习的收获与思考

通过对认识实习前期充分准备、实习过程中加强管理,提高效果、实习后科学的考核,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认识实习的作用。现在我们的认识实习安排时间在第五学期,应该将认识实习时间前移,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前。

工业认识实习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持续改进。

摘要:认识实习是工科院校整个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现代工程需要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传统认识实习形式的分析,从认识实习前准备、认识实习过程中提高效果、和认识实习后的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具有良好效果的认识实习模式。

关键词:认识实习,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蒲如兰.实行三“结合”推进实习教学改革[J].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报,2002,14(3):75-76.

[2]杜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化工应用,2008,27(4):118-119.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8

工程技术发展的永恒目标———造福于人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学与化工是物质合成、提取与制造的科学与技术,可以合成地球已有物质,亦可制造地球没有的功能物质; 是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解决资源、能源以及环境危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保证国家与民众安全的核心基础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一门国际公认的专业跨度大学科交叉性强的学科,是国民经济许多传统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撑,有为广谱性工业服务的特征,该学科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原动力,在21世纪将继续发挥核心科学的作用,并被时代发展赋予了新的科技内容和时代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1,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工程学科,高等工科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工程师,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的历史时期,在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强校、管理兴校”四大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力争抓住我校关于修订新培养方案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应用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从而实现办学理念、模式、特色和声誉的进一步提升,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 现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的特点

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做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对现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进行了修订工作。根据本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先后选择到本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学科排名靠前的重点院校,如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同一地域的兰州理工大学和宁夏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并在征求了部分在校生、毕业生和化工企业对现行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调研的信息和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来看,现行培养方案的的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符合专业特点及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也基本符合专业的要求。但是现行培养方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 1) 理论课的学时较多,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和从事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时间不足,而且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表现尤为突出。

( 2) 由于公共课程较多的原因,学生在前三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真正的专业课程,真正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也造成了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的认知实习难以对学生产生相应的专业影响。

( 3) 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突出,既没有从课时上保证,也没有从考核方式上来要求。

( 4) 没有专业概论课程,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没有概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 5) 部分课程内容重复,难以形成教学上的高效率。

( 6) 课程体系中没有能很好地跟上现代化学工业中信息化的脚步,已经广泛应用的设计软件,如Aspen plus、Pro E等还没有进入课程体系。

( 7) 毕业实习还有待加强,目前安排的毕业实习时间较短,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

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思路

美国、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为: 从事工程科学研究的人才为5% ,这部分人才主要以研究和发现工程过程中的基本理论为主,偏重于工程学术研究; 从事设计、开发的工程人才约占35% ,主要工作是将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维护、管理销售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约占65% ,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后两者可以统称为工程应用人才。化工学院在建院之初,就确定了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几年来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确切地说,我们应该以打造工程生产一线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和在实践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化工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通过本科教育这一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周期,是学生接受相对完整的、作为一线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具有一线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灵活的岗位适应能力,在现有成熟的化工技术和规范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特别是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同时,一线工程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环境意识。现代化学工业,不仅融化学科学、化工技术、艺术于一体,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等重大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在“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在培养的学生多数服务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环保意识[3]。

经过四年的执行,现行培养方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方案修订过程中,要在保持原方案优点,尤其是突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案的不足,结合现代化学工业新的发展现状以及地区经济,来综合考虑,完成修订工作。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新的培养方案,需要遵循“理论系统够用,突出实践动手,营造工程背景,重视过程培养与评价,提倡自主学习,强化创新训练”的原则。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高素质、重能力、求创新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能力、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提高、传承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素质教育与技术训练的统一。

4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内容

明确提出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完善和落实本科综合培养方案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形成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学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 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改革和创新之路,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4. 1 理论课的教育改革

( 1)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调整知识结构,本着“理论系统够用”的原则,认真梳理现行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确定4 ~ 5门核心课程,凸显核心课的核心地位,以核心课程为中心,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按课程的特点、内容和相关性进行进一步整合,划分为课程群,即将部分前后有衔接的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减少重叠内容,突出重点,通过课程群的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更加连贯,便于融会贯通。

( 2) 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吸收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将化工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纳入课堂教学;

( 3)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提倡案例教学; 主要课程注重引进和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不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 4) 改革教学技术,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 多媒体、网络、仿真等。尽可能采用双外语教学。

( 5) 改进教学和管理机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培养和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大纲上和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自学。

4. 2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

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创造新的技术成果的能力,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新流程和新装置的设计,新的工厂生产过程操作运行方案等。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因此在改革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实践类教学环节,继续保证实践教学的突出地位。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构建由易到难,贯穿全程,逐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在整个培养方案的比重不低于25% ,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使教学前移,为学生创造更多地时间参与工程实践,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3 + 1”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教学计划内要求的实践性教学,结合工程实际,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具体方案:

在基础实验方面,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和严谨务实的作风的培养。在专业基础实验方面,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师的科研方向开发大综合专业实验项目,逐步引入具有工程意义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的比例。为后续实践教学、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奠定基础。

在校内实训平台建设中,基于工程背景及地方产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为出发点,形成满足培养化工类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践综合能力训练及培养的实训课程体系。以学校建设化工实训中心为契机,加强工程实训,弥补毕业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动的缺憾,是学生真正了解化工厂。

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贯彻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立学生到企业和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精选认识实习单位,加强基地建设,继续为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结合就业,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后缩短适应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优越感,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毕业设计以工厂实际设计为题,毕业论文以教师科研为题。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与科研实际,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实施双向选择和规范化管理。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

4. 3 课堂外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

对教学计划外的实践能力培养,可通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赛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形式进行延伸。加强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强化化工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环节,全面训练实践能力。

目前我院已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校级“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PRO/E建模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赛事上取得好成绩。2012年、2013年、2014年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举办的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百所高校参加的“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以本专业学生为主的代表队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二项,全国二等奖四项的优异成绩。这些活动的开展即可从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又可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并对学生的就业和考研起到积极作用。

5 结 语

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能形成理论系统够用,突出实践动手,营造工程背景,重视过程培养与评价,提倡自主学习,强化创新训练的较为完善的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撑,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确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基本原则,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和课外教学等诸多环节的教育改革和措施。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靳治良,朱桂花,杨晋,等.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5):68-70.

[2]张琳叶,魏光涛,陈砺.化工设计教学思考与建议[J].化工高等教育,2011(3):46-48.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9

一、目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观察分析, 我们发现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 (电化学) 专业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原有的实验体系已沿用了近十年, 有些实验内容如铅酸电池、镉镍电池方面的内容明显落后于现在电化学学科的发展, 原有的实验内容已无法满足现在的人才培养需要。近些年, 随着电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一些新的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及新的电化学体系不断涌现, 这些内容代表了电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急需补充到现有实验教学内容中,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 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实验教学往往以指导教师的讲授为主, 讲授的要点主要根据实验讲义的内容而定。实验讲义上每个实验基本都有完整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处理等内容。教师主要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及数据的分析处理, 学生根据实验讲义上给出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去完成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他们只能按照实验讲义中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也就是说学生变成了实验方案的执行者, 而不是实验方案的制订者或参与者, 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 实验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以往学生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的情况来决定, 具体包括两部分:一是实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等项目是否完整, 实验参数是否准确;另一方面是实验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 数据处理方法是否正确。这种考核方式只是根据实验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成绩的评定, 而对实验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没有进行考虑。这使得成绩的评定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二、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改革与探索

针对上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与探索。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实验内容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专业实验教学必须结合专业发展现状, 将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 这一方面体现在实验技术、实验方法的改进方面, 另一方面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本科实验教学阶段接触到专业前沿领域, 了解专业研究热点, 掌握专业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将先进的实验内容引入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深造过程中尽快进入角色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实验内容的设立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专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了解, 实验室软硬件的状况, 经费情况等。实验内容的设立还应体现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 (电化学) 专业的特色, 即化学电源和表面处理领域的工程化。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 (电化学) 专业实验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方波电流法、方波电位法、循环伏安法、线性电位扫描法、电化学阻抗谱等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电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测试方法;电镀液的赫尔槽实验、电镀液分散能力实验、电镀液电流效率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电镀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旋转圆盘电极实验、微电极实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等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化学领域较先进的一些实验方法;化学电源设计和电镀车间设计方面开设了4个实验,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专业领域的工程化问题, 帮助其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科学的教学方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我们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 主导整个实验教学的模式, 而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每位指导教师负责2个实验项目, 教师只把实验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介绍给学生, 由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去设计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学生在实验过程若遇到问题, 可以与指导教师讨论, 指导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实验成绩考核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成绩评定中, 实验方案设计和操作能力占50%, 实验报告的质量占50%, 其中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及分析、结论及讨论等。为进一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我们对实验课的课程安排还进行了调整。把学生分成两个班, 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实验。每个班的学生又分成8组, 每组2~3人。每次实验课同时开出8个不同实验, 每组同学分别进行其中1个实验项目, 8组之间依次轮换, 8天完成8个实验。而后的实验依上述安排进行, 直至完成全部实验。

3. 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安排一名教师全职负责学生的实验教学工作, 包括实验讲义的编写、修订;实验设备的保养、维护;实验试剂、药品和材料的采购和保管;实验室规章制度的编写、制订;以及日常实验室管理工作。开设实验课程时, 抽调若干名专业骨干教师参与实验的准备和教学工作。所有抽调的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专业教学经历, 至少具有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率达到90%以上。新留校的教师或新调入的教师需经两年以上的辅助实验教学工作后, 方可单独指导本科生的实验。

实验室还有计划安排实验指导教师到国外和国内高校进修学习, 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院校的实验开设情况, 并依此对本校的专业实验教学进行调整。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工作, 本科生专业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一方面体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阶段实验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体现在就业后在企业的工程化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臧红霞.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 :27-28.

[2]刘昭明, 黄翠姬, 郑燕升, 等.化学化工类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2) :83-85.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10

关键词:特色建设,化学工程,工艺专业,煤化工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高等院校化工专业众多专业之一, 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技能、计算机技术、工程实践等, 以培养化工、能源、冶金、医药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与科研人才为目标, 一方面有效满足现代化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 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率,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的背景

我国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最早被称为炼焦化学专业, 后来又改称为煤化工专业。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煤化工专业逐渐被纳入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虽然煤化工被归纳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 但煤化工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方向并没有改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包含了冶金领域;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主, 这得到冶金领域企业与科研院的高度认可与支持, 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 有效优化与调整现行的专业教学结构, 促进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 强化专业教学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进而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市场竞争力。因此,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建设, 一方面有效推动高校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与改革, 为高校特色教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 能够有效满足现代化经济社会煤化工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2]。

1. 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

目前,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 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模式, 大学生就业率如何已成为一所大学综合竞争力与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言, 高校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 满足市场人才发展的需求, 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建设也是如此。

2. 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的自主创新精神

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新内容,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探索性, 再加上各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形成自己的煤化工特色专业。也因此, 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建设应改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 促进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 课程体系的创新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建设, 一方面应明确教学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煤化工特色;另一方面,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专业人才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于课程体系, 因此,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是煤化工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对此, 高等院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创新, 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建立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煤化工特色课程体系, 进而有利于煤化工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3]。

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煤化工特色建设提供有效保障。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有专业的、特色的师资队伍, 其教学模式与科研方向都要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专业教师, 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一定的科研经验, 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近几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老教师退休, 新教师的引入, 往往缺乏较强的实践经验, 对此, 高等院校应对新教师安排到煤焦化方面的工厂进行学习一段时间, 然后进行考核, 对于考核通过的准许上岗, 这样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与人才的培养。

结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 有利于提高煤化工特色专业大学生竞争优势, 进而提高煤化工特色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因此, 加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建设, 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观念, 促进高等院校教学制的改革, 还可以有效提高高等院校就业率, 进而提高高等院校市场竞争力[4]。

参考文献

[1]王艳丽, 颜红英, 张爱波等.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研究 (上旬刊) , 2009, 25 (02) :121-122.

[2]陈广美, 杨明娣, 葛业君等.对地方高校新办专业建设的体会-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2 (14) :151-152.

[3]陈前林, 余国琮, 张凤宝等.化学工程与工艺 (煤化工方向)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3 (06) :173-174.

No3.化学工程与工艺 篇11

1.在一张纸上画好自己喜欢的图案;

2.将图案剪裁后粘贴在CPU上,并使用喷漆喷涂;

3.取下纸片,在空白处滴入浓硝酸腐蚀,这样CPU就有了一定形状;

4.对CPU的形状进行打磨,一个漂亮的手机挂件就诞生了!

怎么样,很厉害吧?事实上,制作手机挂件算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中最简单的了,真正有难度的还是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

化工生产的过程极其复杂,同时也充满了危险性,比如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打翻的化学液体灼伤,也有可能因为泄漏的气体中毒,因此,从事化工生产的我们也算是高危职业者了。我们学校在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要求非常严格,实行的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使每一个人都具备化工生产、研究、设计、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学校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对同学们进行培养,同时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这一计划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一般在30人左右,学生学习时采用的设备也是全院最牛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该计划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本硕或本硕博连读,更有机会出国深造,也正因为此,很多同学都削尖了脑袋想进去。

俗话说得好,精英是练出来的,就好比部队里的神枪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精英也是如此,同学们在成为精英之前,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分为三类共32门,一是通识教育课程类,主要有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化学实验、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论等;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类,主要有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过程测控技术等;三是专业方向课程类,主要有传递过程原理、现代分离技术、分子模拟引论、工业催化基础、炼油工艺学、煤化工工艺学等。

由于我们在大学里接受的是精英式教育,再加上北京化工大学的金字招牌,所以一到毕业季,很多大型的化工企业、研究院都会专门到我们学校来举办校园招聘会,我们的吃香程度可见一斑。另外,我们专业的就业渠道也比较广,我身边的同学有的去工厂做了技术员,从事化工产品相关的销售研发工作;有的到设计院从事工艺研究;还有的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直接选择了读研。

写在最后的话——

如果你热爱化学实验,可以尝试一边看世界杯一边享用炸鸡和啤酒,但你需要为自己可能遭受伤肠胃、毁皮肤的后果买单;你也可以将几粒曼妥思口香糖放入一瓶可口可乐中来欣赏一场酸碱反应的美丽喷泉。但我们强烈不建议你去效仿美剧《绝命毒师》里的怀特自制数量惊人的剧毒品,我们也不建议你将N-二甲基亚硝胺这种物质放入饮用水中来和你的室友开玩笑。请时刻铭记,作为一个化学人,你应该坚持理想,更应该有社会担当,有乐观的正能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篇12

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状分析

化工学科是以化工产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 由于近代我国化工人才缺乏, 导致整个现代化技术发展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工学科及自主人才培养始于上世纪20年代, 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化工生产体系, 相对应地, 在人才培养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化工领域的重要学科, 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也是涉及内容相对广泛的一个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 要满足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适合工作层面很宽, 几乎涉及一切化工应用技术层面, 如轻工、冶金、能源、食品等相关部门, 由此需要针对人才的综合性素质进行培养。

很显然, 要实现人才的有效性培养, 单纯地依赖学校教育模式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拓宽专业面, 从工科、理科、文科等知识方面不断渗透, 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 有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策略

2.1 立足基础、思维创新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性, 包括化工工艺、化工装备、化工流程等学科在内, 都是通过基础的理论和实验提高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结合这一特点, 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基础内容的掌握。但同时, 过分强调基础的内容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 人才培养速度缓慢, 甚至出现一些厌学、放弃的问题。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 综合借鉴难度较低的优势, 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展开实践性掌握, 引导思维创新;例如, 引入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应用, 利用AES软件或CAD软件, 来模拟化工流程或建立化工装置, 充分了解学校实验和现实生产中的差别, 对车间布置图、设备安装图、设计文档编制等有充分的认识。

2.2 培养兴趣、扩展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选择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但对这一专业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对将来的就业前景和工作内容也缺乏认识, 在慢慢地接触中如果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 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年头。而这种情况随着近年来化工专业人才的不断增加、就业难度增大越来越普遍。

任何一门学科从了解到精通, 都需要坚持的信念, 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兴趣的培养, 对专业有一种感性的认知, 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接触面。除了书本知识之外, 还包括设备、操作、管理等内容, 在深入现实生产中可以接收到更具体的岗位教育。

2.3 形成特色、培养特长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可以从多角度展开, 结合我国化工人才的培养需求, 可以通过开设“特色班”的形式实现。在专业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促使其实践和应用, 从专业的体系内再次细分定位专长, 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就目前来说, 国内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上开设的“特色班”包括工程实践、能与啊化工、产品工程、安全与工业、环境友好工程等多种类型, 发挥了很好的人才定向培养效果。

2.4 重视实习、强化操作

实习环节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教育步骤, 强调生产环境的真实性, 与实验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实习环节中发挥了岗位教育的启蒙作用,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操作, 让学生觉察出理论和现实的差别, 并进一步确定本专业的化工生产方向以及职业发展前景, 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

学院要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 通过人才培养、输送的方式来得到实习基地等资源, 实现人才的社会需求型培养, 避免与化工生产需求的脱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还可以开设校办企业, 针对不同学科的需求实现联合生产, 实现人才的结构优化;在实习的过程中, 配合经验丰富的操作工人, 可以学到书本上和实验室里没有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见识和能力。

3 结语

总体来说, 人才的培养要和社会生产需求相适应, 尤其针对化工产业来说,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关联性, 任何一种新的技术和工艺被引入, 必然要求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 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既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又具有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柳, 吴洪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04:96-100.

[2]吴洪达, 李利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 2007, 06:30-35.

[3]李克华, 尹先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理工卷, 2008, 01:331-332.

上一篇:人性化师生关系下一篇:盆底肌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