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安全事件(通用6篇)
校车安全事件 篇1
一、“11·16”甘肃校车事件媒体报道
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发生了特大交通事故,一辆核载9人、实载64人的幼儿园校车与一辆重型货车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这次特大交通事故影响范围广、伤亡人数多而且群体具有特殊性、事件也具有延展性。因此,事故发生后,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都予以了报道,网络媒体由于信息发布方便快捷,在时间上抢先于其他媒体,最先发布消息,尤其是几大门户网站,不仅抢先发布信息,还在深度上下足功夫,竞争尤为激烈,设置相关专题,进行深度剖析。例如腾讯网站策划专题———“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事故”,同时设置八个板块:快讯、微博关注、伤亡名单、事故追责、近年幼儿园校车事故、如何保障校车安全、微访谈等,对事件进行全面关注和探讨。网易新闻栏目也设置专题,有文字新闻,也有图片新闻,还有视频报道,并且介绍美国校车,以此来反思中国校车存在的问题。凤凰网视频栏目、搜狐、新浪门户等网站也进行了全面报道。与此同时,电视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地方卫视、电视台等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滚动报道。报纸媒体的报道虽然姗姗来迟,但是其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其他媒体,《中国青年报》在次日头版上发表标题评论《对不起,孩子》,同时《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商报》、《齐鲁晚报》、《新民晚报》等一些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都市媒体在报纸头版上对“11·16”甘肃校车事件进行了突出报道,不仅有醒目的标题,还配有大幅鲜明的图片,触目惊心,令人深思,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二、“11·16”甘肃校车事件媒体报道特点分析
“11·16”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履行媒体职责,满足公众知情权,对事件进展持续关注,进行深度挖掘,引发公众深层次思考,此次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反响。下面我们对各类媒体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及报道特点进行分析。
(一)报纸
报纸发展历史悠久,自1615年第一张“真正的”报纸《法兰克福新闻》诞生,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虽然近年来,报纸受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冲击,但凭借其优势地位,权威性仍然不容置疑。
“11·16”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次日,中央及地方报纸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为了分析报纸媒体对校车事故的报道特点,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日报,主要以青年为读者对象,在中国主要报纸公信力调查中,《中国青年报》连续10年位居前3名。[1]另外,都市报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介,在激烈的竞争下,都市报比其他类型的报纸具有更高的灵敏度,[2]而《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都是都市报中的佼佼者,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是比较好的。
因此,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作为研究分析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报纸媒体报道的特点。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收集整理了这三家报纸于2011年11月17日至12月31日近两个月内发表的关于校车事故的报道。
尽管缺乏对相应时期三家报纸的报道总量进行调查分析,但我们仍然能从11月份和12月份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中看出端倪,总结出纸质媒体报道的特点:
1. 持续报道
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15分甘肃正宁县小博士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报纸进行了持续关注,截至12月31日,《中国青年报》对相关事件的报道陆续出现,在45天时间内,相关报道出现时间为19天,出现频率达到42.2%,《新民晚报》对此事件的报道频率达到46.7%,而《南方都市报》则高达60%(见表一)。1972年,麦肯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了议程设置的假说,他们认为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媒体高频率的报道,让人们对校车事件进行持续关注,这是“11·16”甘肃校车事件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深度剖析
报纸对校车事件的报道没有停留在事件本身,还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引发人们思考。2011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了标题新闻《对不起,孩子》,又在综合新闻版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尔后相继报道了事故进展情况,如《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已21人遇难四官员被停职调查幼儿园董事长被刑拘》、《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幼儿园董事长被逮捕事件的善后处理情况》等等。同时用大篇幅文字对事故背后的原因进行挖掘,例如《资金谁来承担安全谁来监管聚焦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十大焦点》、《校车事故背后是教育宏观布局不合理》等等。《新民晚报》在对事故进行追踪报道的同时,还在17日和18日策划专版进行深入报道,而《南方都市报》更是不遗余力,在2011年11月17日至12月31日间,共采用14个专版,而在18日一天就采用了2个专版,版题为“甘肃校车夺命”,引人注意,发人深省。
3. 强调突出
报纸的版面位置很有讲究,一般新闻所放置的位置,决定了人们对新闻重要性的判断。报纸的头版是报纸版面中最显要的位置,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版面,放置着重大新闻。“11·16”甘肃校车事件发生后,众多媒体在头版对此事件进行了显著报道。《中国青年报》在11月17日至12月31日之间,有19期报纸对相关事件进行报道,而其中就有10期将相关报道置于头版,所占比例达到52.6%,报道频率达到22.2%(见表二)。《新民晚报》虽然头版新闻数仅为4条,但却设置了相关专版进行报道,凸显事件重要性。《南方都市报》相关报道头条数为7条,而专版数则达到14个,报道采用大字号标题,醒目鲜明。
(二)网络
网络自1994年在中国诞生以来,以迅猛发展之势,后来者居上,成为最具优势的媒体之一,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海量性等特征,受到大众青睐,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85亿,[3]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在“11·16”校车事故发生后,网络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全面追踪报道,展现出网络媒体的优势。
具体说来,报道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设置专题,全面深入
各大门户网站和权威新闻网站都设置了相关专题。人民网以视频专题为主,采用集纳形式将各大电视台对事故的相关报道集中展现。凤凰网的凤凰视频专栏也搜集了各大电视台视频以及网友拍摄视频。腾讯网策划的专题更是全面深入,既有文字新闻对事件的善后、追责等情况进行报道,也设置视频专栏、评论版块以及图片报道,对近年来幼儿园超载事故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安排了今日话题,对如何保障校车安全进行深入探讨,还设置了一期有关美国校车为何安全的微访谈,可谓是面面俱到。
2. 及时报道,实时更新
网络媒体信息发布速度快,更新速度也快,“11·16”甘肃校车事故发生后,各大网站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而传统纸质媒体由于时间的限制,直到17日,相关新闻才见报。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能够进行及时更新信息,发布最新消息,这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在搜狐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时更新的新闻,以及所有相关新闻,而传统媒体由于版面限制,报道容量有限,对以往的报道不能一一展现。
3. 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
网络集文字、视频、图片、声音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克服了传统媒体功能单一性的特点。在各大门户网站相关专题的报道中,我们既能看到文字新闻,进行深入分析,也有图片新闻,形象具体,给人深刻印象,同时还有声画结合的视频新闻,让我们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 注重与公众的互动
如今,传统媒体也在强调与读者的互动性,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在读者反馈方面,仍然是延迟的。而网络媒体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的特征,避免了这一不足,极大提高了网民的积极参与性。网络媒体在相关报道后面都设置了评论版块,这也有助于我们搜集民情民意。由于微博的热门使用,网站专题的策划中,还专门设置了微博专栏,既有微话题的讨论,如腾讯网专题策划中的微访谈,也有网友的微博留言,网民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电视
电视进入大众化时期远远在报纸之后,但是其发展、普及速度又远远赶在了报纸前面,电视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声画结合,能够给人真实、形象、生动的感觉,最为重要的是电视没有给人设置过高的门槛,因此能够获得大众的喜爱。在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对电视的娱乐化倾向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电视带给我们的震撼。电视的播报速度虽然赶不上网络,但是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绝对在网络之上。同时电视能够进行滚动报道,其更新速度在报纸之上,因此,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电视的及时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11·16甘肃校车事件”发生后,各大电视媒体都进行了详细跟踪报道,从事件发生经过,到事件的善后结果,再到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最新进展等等,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孩子们的无辜与痛苦,也让我们对事件的严重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11·16”甘肃校车事件媒体报道互动性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的边界逐渐模糊,媒体间的互动和融合能够让公众随时随地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信息,[4]受众在信息接受方面已经具有了及时、方便、快捷等特点,各类媒体能够满足公众知情权,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进展。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间的互动能够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帮助受众对事件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在这次“11·16”甘肃校车事件中,各类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全面而巨大的。
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上具有绝对优势,在甘肃校车事件发生后,网络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了这一消息,紧接着就是权威新闻网站发布的消息,当然也有专业网站发布的转载消息,一时间,各大网站头条都出现了有关“11·16”甘肃校车事件的报道。随着事件进一步的发展,网络媒体发挥了它报道不仅快而且立意深的优势,在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版都设置了相关专题,在深度上下足功夫。电视媒体也进行了及时报道,利用声画结合的优势,向观众展示了怵目惊心的画面,也让观众对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报纸媒体的时效性稍显落后,但是权威性弥补了时效性的不足。
媒体间的互动性也在它们各自的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说腾讯网,利用网络的超链接功能,对各大报纸媒体在11月17日发布的校车事故报道进行了展示,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让网友对事件拥有更加清晰理性的认识。另外还有些网络的相关新闻报道就是直接来自于报纸杂志,报纸的新闻报道借助于网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影响力波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在凤凰视频栏目中,除了独家拍摄的视频,还对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整合,加强了信息的权威性。而报纸也会加强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有些报纸设置了相关评论栏目,从网上摘取一些有效评论进行刊登,比如说《中国青年报》会刊登一些从网上摘取的网友对该事件发表的精炼评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是报纸与网络的互动,更是报纸与读者的互动。
可以说,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都发挥了各自优势,同时也充分利用其他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了传播力度和效度,产生“1+1>2”的传播效果,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事件更好更快地得到解决。
“11·16”甘肃校车事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这不仅与事件的严重性有关,也与媒体的报道有关,媒体互动所形成的合力效应不容忽视,媒体不仅担负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任,也在行使着舆论监督的权力。2011年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2011年12月11日,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民意。在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最终于2012年4月10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可以说,在媒体及各方高度关注下,“11·16”事件促进了条例的诞生,校车安全终于有了相关条例法规的保障。
摘要:“11·16”甘肃校车事件具有事故严重性、群体特殊性、事件延展性等方面的特征,事故发生后,媒体进行了突出报道。本文以“11.16”甘肃正宁县校车事件为例,简要分析了事件报道中不同媒体在报道方式、报道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对事件报道中各媒体间的互动性作了阐述。
关键词:“11·16”,甘肃校车事件,媒体报道,媒体互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中国青年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373.htm.[1]百度百科.中国青年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373.htm.
[2]王金礼,魏文秀.微博的超议程设置:微博、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1(5).[2]王金礼,魏文秀.微博的超议程设置:微博、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1(5).
[3]人民网发布2011年微博政民互动案例报告[EB/OL].人民网,(2011-08-25).http://society.people.com.cn/GB/223265/15506757.html.[3]人民网发布2011年微博政民互动案例报告[EB/OL].人民网,(2011-08-25).http://society.people.com.cn/GB/223265/15506757.html.
[4]赵悦怡,任志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媒体报道特点及互动性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8(12).[4]赵悦怡,任志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媒体报道特点及互动性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8(12).
校车安全事件 篇2
转眼学期将过,在这一年的里,经过大一的懵懂,感受老师、学校、和党组织的谆谆教诲和指引,体验到大二的忙碌,心里感受颇多。怀着这份心情,我把在这学期的变化汇报给党组织听,由此,便形成了这次的思想汇报。
又快要到一年的元旦,每到此时心情就感到特别压抑,因为过春节的时候有过节的气氛,心情会随着外部世界节日的快乐气氛而高兴起来,而在元旦却没有这种环境和氛围,有的是又涨了一岁的压力,别人都在谈论“谁动了我的奶酪”,但我却还在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奶酪,岁数的增添而凭添的压力。想到自己已经是二十岁的人了,一个成年人,一个党员;不是以前傻傻的,什么都不懂的女孩;不能再在做一个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心里便有了那种莫名的压力。在平时,压力就是动力,它促使我更努力地向前发展。而每逢元旦,我心情压抑,因为在这时刻我能深深地感受到那永不停顿的时间压力。
2011年,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而说它平淡,并不是一整年,而是指在现在这一刹那。2011年12月31日深夜11点,忧郁的我一个人坐在写字台前,回顾周围一年来发生的一切,无论它与我有关还是与我无关,总体感觉这一年并不平淡。
近来,车辆事故频发,尤其是校车惨案。从11月16日甘肃校车事故开始,每天的新闻里总少不了校车事故的消息,而事故中的受害者多为小学生。警钟一次又一次地拷问着我们,为什么小小的校车会有如此多的问题,究竟孩子们的安全大人应该如何保障?避免此类的事故难道真的这么难吗?校车这根安全带咋这么难系?到底由谁来维系?很多人严肃谴责校车制度的不完善,要求为受害者赔偿,要对校车制度进行改革。然而,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惨剧仍旧会继续,多少家庭依旧要承受白发送黑发的巨大苦痛。以下便是个人对校车事件的一点思考。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广大校车驾驶员甚至学生家长对相关制度重视不够,或不愿遵守或被动应付。加之各地交警对校车监管缺乏针对性、深入性和有效性,无形中加剧了校车安全的恶性循环。
校车承载的是稚嫩的生命。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能含糊。因此,校车理应纳入政府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从根本上扩大教育服务的外延。
各地不妨试探着实行校车出租化或公交化管理模式。校车公交化,只要学校与当地公交公司联手,在学校或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开辟专门公交车线路,为学生上放学提供交通方便。
在县乡或偏僻农村不妨实行校车出租。即学校后勤处可根据学校所需,专门成立一个校车出租车公司,车辆不妨向当地出租车公司租赁为校车。其好处在于,“统一经营、统一时间、统一票价、统一管理”,无论是车辆状况、驾驶员技术等事先出现什么问题,便于发现并及时解决。
我想,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作为我们个人不能无法改变这样的一个世界,但是我们能通过网络等媒体的力量,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对制度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作为一个平常人,该如何做呢?而身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我想,这是我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探讨的一个问题吧!
总结2011年下半年及2011年我主要做的事情,首先便是想想怎样通过明年6月的英语四级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证,只有制定全面的学习计划,才不会把知识点落下。并且只有不断补充知识,增长见闻,才能做到不落后于人。
直击校车安全 篇3
2006年11月21日,在距离哈尔滨市50公里左右的双城市周家镇,一辆中型面包车在拉载几十名小学生上学途中,经过一座桥头时坠入桥下。造成8名学生死亡, 9人重伤。今年5月以来,安徽、山东、广东相继发生了3起幼儿闷死校车内案件,给校车安全再次敲响了警钟。
济南五岁男童闷死校车之内
今年8月8日,山东银座双语“阳光园”幼儿园发生一起惨剧。五岁的吴梓钰被遗忘在锁闭的校车内数小时后死亡。
回忆起失去儿子之事,吴梓钰的父亲吴雷忍不住哭了起来。据吴雷介绍,8月8日早晨7点20分,吴梓钰被保姆送上了幼儿园的班车。“可下午5点,我妻子去接孩子时却被老师告知,孩子一天都没来上学。我妻子十分奇怪,表示一大早就把孩子送上了校车,此时老师着了慌。快到6点时,我妻子找到了校车的停车场,一名校车司机告诉她,孩子被送到千佛山医院去抢救了。”
吴雷说,当他们赶到医院时,被告知孩子已死亡。“我们看到孩子的尸体时,他的双手手指已经骨折,应该是扒车门扒的。我和妻子一下就瘫在了地上。”据吴雷介绍,医生判断孩子的死亡时间在当天下午的3点左右。
吴雷说,当日济南气温为摄氏33度,门窗紧闭的校车密不透风。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车内的温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惨剧发生后,当班的校车司机和一名随车老师已被当地警方刑拘。“让我们无法接受的是,幼儿园的管理层一直没有受到制裁。”吴雷说。
据吴雷介绍,他37岁的妻子患有严重的妇科病,医生表示她不可能再怀孕了。“现在孩子死了,我们也就没有了希望。”
采访结束时吴雷对记者说:“希望我儿子的死,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有关方面的警示。这也是我要讨个说法的原因。”
幼儿闷死校车之内敲响幼教监管警钟
8月20日,广东省佛山市一名不到2岁的男童,被老师遗忘在校车中长达3个多小时,最终因天气炎热窒息死亡。这起事件与今年5月29日和8月8日分别发生在安徽省肥东县、山东省济南市的两起事件如出一辙。3个幼小生命接连消逝令人震惊,更令人深思。
3家肇事幼儿园都是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都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和培训。佛山市这家幼儿园今年2月才成立,正副园长各占50%的股份;山东的那家幼儿园是当地收费较高的商业性幼儿园,硬件固然好,但管理、服务却不过关;安徽的那家幼儿园则是一家无证办学的“夫妻店”,园长妻子负责开车接送孩子。看来,3起事件虽有偶然性,却暴露了当前幼儿教育监管薄弱的问题。
幼儿没有行为责任能力,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特别的责任。当前,我国私立幼儿园的准入门槛较低,一些人把开办幼儿园当成摇钱树,却不肯在师资培养和管理上花工夫,普遍存在规模小、师资不合格等问题。况且私立幼儿园工作人员流动频繁,很难对幼儿进行专业管理、尽到专业责任。一些收费较高的私立幼儿园,尽管在硬件设施上肯花钱,但在管理、培训等“看不见”的投资上往往绕道而行。
接连发生的惨剧提醒我们,对关系到幼儿人身安全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规范化操作,杜绝因管理细节的失误危及幼儿安全。
新标准实施保障校车安全的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新的校车强制标准已于于9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9月1日之后不符合新标准的校车一律不准运行。
新标准明确规定,校车是指用于运送不少于5名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其照管人员上下学的客车和乘用车。并规定校车分为专用校车和非专用校车两种。
新标准还对校车人数核定、校车标志、扶手、安全带等做了具体的规定。
新标准要求校车靠近通道的儿童座位必须设置座椅扶手。此外,专用校车的每一个儿童座位都应该配有安全带。
新标准规定,无论专用校车,还是非专用幼儿校车和非专用小学生校车,在运送学生时每个学生都必须有座位。
新标准要求,校车所有的车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均应不小于50%,且不应张贴有不透明和带任何镜面反光材料的色纸或隔热纸。
此外,新标准还规定,专用校车应喷涂有符合规定的外观标志,非专用校车运送学生时应在前风窗玻璃右下角和后风窗玻璃适当位置各放置一块可以从车外清楚识别的标牌。
有关人士认为,校车新标准的实施和校车的全面排查将成为保障校车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部门联合排查校车安全
新学期开学之前,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和安监部门将联合开展黑校车整治行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了专门的通知,要求各地公安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安全监查部门采取措施来制止黑校车的泛滥,确保中小学生安全。”
据王旭明介绍,在开学前后将进行三项校车整治。首先是要全面排查。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自有校车和租用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车辆及驾驶人、行驶时间、行驶路线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必须见车见人,不留死角,并登记造册。逐步建立学生上下学车辆动态监管机制。
另外,要开展全面教育,今年秋季开学要对中小学幼儿园全体师生进行一次深入的交通安全教育,教育部要求每所学校要采取宣传画挂幅、画片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道路交通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更重要的是,在今年开学前后,各地要集中开展一次打击农村地区,特别是未经审批非法举办的幼儿园租用非法运营接送学生车辆的专项行动,叫做打黑校车专项行动。
校车安全事件 篇4
本报记者周丽婷 通讯员杨枷琪 宋春丽 发自河北丰宁 山村孩子艰难上学路,牵动着全社会的心。今年年底,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筹资500万元购买20辆校车,并成立专业校车公司,解决近万名农村寄宿学生交通安全问题。
新校车里安装有GPS和监控,配备了医药箱、灭火器、安全锤„„一位学生家长对记者说:“坝上地区,都是沟沟岔岔,接送特不方便,坐拖拉机、三轮车又颠又冷。有校车就放心很多,老师亲自送到下站点,站点这儿还有人接,真是省了不少心。”
英国校车安全琐谈 篇5
儿童乘车的严格规定,是血的教训总结、避免流血的保障。
前不久上到中国的、英国的网上,议论校车问题的人都很多,情绪都很激动。
英国5-16岁的学龄儿童,如果家距最近的学校超过3英里,地方政府有义务提供免费校车服务。但是,英国近3/4的地方政府正在考虑或已经开始削减校车经费。
原因很简单,没钱了。而在英国的乡村地区,校车服务是许多学生,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们不可或缺的。家长们在网上炸了窝,一场“保卫校车”运动方兴未艾。
英国校车的安全规章是哪来的
在英国生活多年,一个深切的感受是,绝大多数英国人对规章制度的态度是认真的,遵守是自觉自愿的。
英国的校车不像美国那样统一规范,有地方政府提供的、有学校从客车公司包租的、有家长自己组织租用的,在一些乡间也引进了美式黄色巴士校车。但是,无论谁组织运营,有关校车的安全规章要求却是一致的。
这些规章,不是官僚闭门造车,而是事故的教训总结,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英国发生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相对是很少的,每一次发生了,都会成为全国新闻。
如果造成了学生死亡,不但要由地方法院甚至国家级的法医进行调查,提交调查报告,甚至会导致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听证。调查或许要数月、甚至数年。调查得出的结论,往往成为制定新的规章或修改现行规则的依据。
这个悲剧的教训很简单:
系上安全带
举一个最新的例子。2010年5月24日,一辆行驶在坎布里亚湖区公路上的校车与一辆轿车迎面相撞。一名16岁的男生和一名15岁的女生被撞击的冲力抛出车窗,当即死亡。车上多名学生受伤。
两人都没有系安全带。车上38名学生多数也都没有系安全带。发生事故的瞬间,那位男生站在校车过道上,要打开车窗,那位女生双膝跪在他身边的座位上。
坎布里亚法医罗伯茨(D Roberts)的调查报告说,如果身亡的两名学生系了车座上的安全带,或至少是坐在座位上,他们就不至于被甩出车窗。如果学生们系了车座上的安全带,就可以减少受伤,避免死亡。
罗伯茨的报告结论:“从这个悲剧中应该吸取的教训很简单:系上安全带。”
正是像这样的事故和从中得出的教训,决定了有关法律规章,如《机动车辆规章》中具体细则的制定和不断地修订。比如儿童乘客不得在校车行进中站立、必须系上客车座位上提供的安全带、后排长座上不得3人挤在两人座位上等等。
规章是人制定的,
还得人来执行和遵守
这起事故不能全怪学生。实际上,主要责任人是校车司机。《机动车辆规章》第15节B(2)中明文规定:车辆启动前,司机必须用声音和手势正式宣布演示,提醒每一个人系好座位上的安全带。违规者最高可以处以2500英镑罚款和法律追究。
这起不幸事故生动地证明,无论规则定得多么严格、具体,如果不遵守、不执行,就形同虚设、废纸一张。
值得宽慰的是,这样的例子是个别的。在英国生活多年,一个深切的感受是,绝大多数英国人对规章制度的态度是认真的,遵守是自觉自愿的。规章制度要想行之有效,不光靠法律或行政的约束,归根结底要靠每一个人的遵守和监督。
再举一个2011年11月发生的例子。一名12岁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后,给妈妈看他用手机拍下的一段录像。画面显示男孩乘坐的校车司机边开车,边玩填字游戏。孩子的妈妈震惊之余报告了学校和提供校车服务的公司。
客车公司立刻炒了司机的鱿鱼,弄得孩子的妈妈心里很过意不去,说她并没想砸别人的饭碗呀。但客车公司的态度很明确:没有下不为例。
回到甘肃校车惨祸上。导致事故的具体原因和责任人可以查出,但作为整个社会,对规章制度、安全意识,每一个人是否都应该反省?(摘自BBC英伦网)(编辑/袁红)
美国校车一年要花多少钱
美国使用的校车数量,按照美国校车理事会(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的估计为48万辆。按照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在2007-2008学年,有2522万公立中小学学生乘坐校车,占总数的54.6%。在美国,凡是利用校车接送孩子上学的地方,为了节省校车开支,通常都是把小学、初中和高中上学和放学的时间错开,一般相差45分钟到1小时,这样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的校车需要量。否则的话,2522万学生要超过100万辆校车来接送。
下面我们来看看采用校车制度的日常性开支。
劳工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校车司机因为和教师一样寒暑假不必工作,所以他们的工资时薪大约14美元,折合为年薪只有2.8万美元左右,将福利待遇与行政开销加上,可以估计为每人3万美元。按照47万名司机计算,则每年支出为141亿美元。
美国校车理事会估计全年校车消耗8.23亿加仑燃油,校车使用得最多的是柴油,按照能源信息管理局2011年9月的数据,每加仑3.87美元,全年校车燃油费大约为32亿美元。
校车理事会估计美国一年校车总行驶里程数为58亿英里,维护费用接近6亿美元。
据《校车车队》年刊的分析,大型校车在南方地区的寿命为16.9年,北方冬季道路因为除雪要撒盐,寿命只有14.1年。小型车辆的寿命相应的为14.2和12.4年。假设小型车辆只占1/4,则校车的平均寿命为15年。也就是说每年要新添置大约3.2万辆校车。如果扣除旧车拍卖可以收回5%的购置费,则每年校车折旧需要大约30亿美元。
国标校车:凸显安全“五合一” 篇6
“国标”凸显一个主题,就是安全。从这四项安全技术条例看,通篇围绕着学生生命安全的主题,赋予其保驾护航的根本技术保障,并融会贯通成一条主线,为校车安全系统建设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解读“国标”具体归结为“五个合一”。
“表里合一”保安全
“国标”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安全考虑出发,无论从内到外均以在日常生活最适宜孩子乘坐、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及于事故发生时使伤害达到最小化为前提,进而规范了校车车身内外结构表里如一的设计理念,比如国标中规定了“车体内外容易接触的部位不得有锐边、尖角、毛刺”,就是基于孩子活泼好动以及对危害认知能力不足的特性而精心考量的,这将有益于孩子们有效的规避意外碰撞、跌倒而引发的外部损伤,同时也规避了孩子们在遇险时继发性的二次伤害。
“软硬合一”创安全
“国标”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安全考虑出发,无论从“软件”到“硬件”均从细微处着眼,以“孩子”为本的软硬件合一的设计就是其具体体现。比如“从地面至乘客门的一级踏步高度应不大于350mm,其他各级踏步的高度应不大于250mm”,并规定“车身地板的底板应为至少1mm厚度的连成一个整体的钢板,地板应铺上不少于15mm厚的木质胶合板,其上铺防滑耐磨地板革”就是考虑孩子的身高特性及运动协调性,最大限度减少绊倒的风险,减缓跌落时引发骨折等损伤,国标充分体现出对孩子至微至细的人性关怀。
“监管合一”促安全
“国标”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安全考虑出发,将对校车的违规驾驶监督以及对孩子们的呵护管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规定“校车应至少安装一个照管人员的坐位”,促进了校车的双保险。“校车出厂时调定的最高车速不应超过60km/h,当车速超标时启动报警装置”。资料表明,车祸发生多是超速所致,超速驾驶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及驾驶员对突发险情的正确判断。由于儿童与成人相比,头部的比例大,致使颈部受力更大,婴幼儿的骨骼更是十分脆弱。当超速急刹车时,儿童颈部极易受到过大的惯性冲力,而导致致命性伤害,限制了车速也就限制了车祸发生的几率,从源头上减少了校车事故造成的伤害。
“救防合一”抓安全
“国标”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安全考虑出发,针对车辆火灾的预防与救援,从校车的技术要求及利于展开自救互救,通盘进行了“抓安全”的一体化考虑。比如“校车应为两厢式结构,至少一半以上的发动机长度应位于前风窗玻璃最前点以前”。这吸取了以往铰接客车和双层客车发生火灾的教训,使发动机故障着火时,与乘坐箱体得到有效的隔离,减少了儿童吸入浓烟有毒气体导致的气道损伤及窒息;“校车后围至少有一个出口,否则应设置一个撤离舱口”,为逃生争取有效的时间和空间,为救护打开了方便之门。
“人车合一”为安全
“国标”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安全考虑出发,“每个学生应配备满足GB14166或GBXXXXX要求的可调高度的3点式安全带或儿童安全背带式约束带”,在车辆紧急刹车或有冲撞发生时,将儿童与座椅有效固定合为一体,避免惯性抛出及碰撞损伤。同时“规定校车每个学生座椅应带有靠背,要求靠背不应小于坐垫宽度”,如此种种的科学设计,符合儿童的脊柱生理结构,其贴服性好、稳定性强,既有效的保证了乘坐的舒适性,又能规避行进中意外发生时对颈腰椎及躯干部位的损伤。
诚然,校车国标制定了较详尽的条款,但要将孩子们的身家性命全部寄托在校车身上,那将是勉为其难、不堪重负的,是难以承载的生命之托。因为校车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按国标打造出的校车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某种意义上说,校车安全是一环套一环的安全链,它应包括:驾驶安全为第一环、校车安全为第二环、道路安全为第三环、管理安全为第四环、进出安全为第五环,如此环环相扣,方能构建成校车安全的体系。
如何贯彻校车安全标准乃至如何构建校车安全链,需全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尚需要国家和政府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方能确保校车及孩子们的安全落到实处。
王立祥,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全军重症医学委员会常委、武警重症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