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共12篇)
经典名著 篇1
经典名著简介 《唐·吉诃德》是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欧洲早期运用流浪汉小说的样式所创作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写的是穷贵族唐·吉诃德阅读骑士小说入迷,带领侍从桑丘·潘沙出门行侠,企图用理想化的骑士精神改造社会。他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穷客店当成豪华的城堡,把理发时 用的铜盆 当成魔法 师的头盔 , 把羊群当 成军队 。 他出于善 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他痛恨专横残暴,主持正义,但耽于幻想,结果在现实面前四处碰壁,最后终于醒悟。
作者以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唐·吉诃德荒诞离奇的游侠行径,巧妙地把苦难中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史诗般的规模描绘了这个时代的广阔画面,有力地抨击了西班牙社会的黑暗,嘲讽了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可笑的疯子,可悲的英雄唐·吉诃德是个疯子,但是个高贵的疯子,他的悲剧正是所有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想要凭一己之力去改造社会。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只有一个决断— —战斗。他的憨直正像他那用来树立人间正义的长矛一样,无私无畏,人们笑他傻笑他痴,虽屡战屡败,却仍勇往直前。当谈到骑士小说时,他的行为固然滑稽可笑,但只要不涉及骑士道,我们不得不敬重他的光明磊落、正直勇敢,不得不钦佩他的学识,对他所受的挫折也不由得洒一掬同情之泪。
《童年》与其续篇《在人间》、《我的大学》共同构成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是首篇。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是作者十岁以前的童年时代的生活。记叙了主人公成长、生活的历程,描写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阿廖沙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于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贪婪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他,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经典名著 篇2
阅读完经典名著,有哪些经典段落令你影响深刻的呢?
1、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 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 ——贾平凹《品茶》
2、桑桑在校园里随便走走,就走到了小屋前。这时,桑桑被一股浓烈的苦艾味包围了。他的眼前是一片艾。艾前后左右地包围了小屋。当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艾叶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淡绿色,加上茸茸的细毛,几乎呈灰白色。因此,当艾叶翻卷时,就像不同颜色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闪闪烁烁。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于稠密,却又不过于疏远。——草房子
3、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草房子
4、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汤姆·索亚历险记》
5、“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钱钟书《围城》
6、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巨人传》
7、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因为从我的腰部往地下跳,竟跌伤了。但是他们不久又走了回来。有一个人竟敢走到他能看到我整个面孔的地方,他举起两手抬眼仰视,表示惊讶,用尖锐而清晰的声音高喊:“海琴那?带古尔”,其余的人也把这句话喊了几遍,但是那时我还不懂他们的意思。读者们可以相信,我一直这样躺着是非常不舒服的,最后终于挣扎起来,想挣脱绑缚。我很侥幸,一下子就挣断了绳索,并且拔出了地上那些缚住我左臂的木钉。我把左臂举到面前,才发现了他们捆缚我的方法。这时我用力猛扯一下,虽然十分疼痛,却把左边绑我头发的绳索挣松了一点,这样才稍稍能够把头转动两英寸光景。但是我还没来得及捉住他们,小人们就跑掉了;他们齐声尖锐刺耳地大喊,喊声过后,我听到一个人高声喊道:“陶尔哥?奉纳克”;一眨眼工夫,我觉得百来枝箭射中了我的左手,像针一样刺痛了我;接着他们又向天空射了一阵,就像我们欧洲人丢炸弹似的,我想有不少支箭落在我身上(虽然我不觉得),有的还落在我脸上,我就赶忙用左手遮住了脸。这一阵箭雨过去以后,我不胜悲痛地呻吟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又挣扎着要脱身,他们又放了一阵比刚才放的那些还长的箭,有些人还想用矛刺我的腰部;幸亏我穿着一件牛皮背心,他们刺不进去。--《格列佛游记》
8、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简爱》
9、桑桑的母亲知道桑桑有了下落,心里的火顿时又起来了。对阿恕的母亲说,让桑桑回来睡觉。但当她将桑桑从阿恕的床上叫醒,让他与她一起走出阿恕家,仅仅才两块地远之后,就用手死死揪住了桑桑的耳朵,直揪得桑桑呲牙咧嘴地乱叫。——草房子
10、桑乔却一开始就对秦大奶奶感到不快。那天,他视察他的校园,来到这片艾地,见到那个低矮的小屋,从心底里觉得别扭。加上听了老师们所说的那些关于秦大奶奶的支离破碎的话,就觉得油麻地小学居然让一个与油麻地小学毫无关系的老太婆住在校园里,简直是毫无道理、不成体统。他看着那个小屋,越看越觉得这屋子留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伦不类。他穿过艾地走到了小屋跟前。那时,秦大奶奶正坐在门口晒太阳。——草房子
11、一阵暖风吹来,带着新生、发展、繁荣的消息,几乎传达到每一个细胞。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盈盈地凝着春的盼睐。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春的女子,恣意舞动她们的嫩绿的衣裳。河岸上的柳丝,刚透出鹅黄色的叶芽。鸟雀飞鸣追逐,好像正在进行伟大的事业。几簇村屋,形式大体一样,屋瓦鳞鳞可数。住在那些屋里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见春天降临,大地将有一番新的事业,新的成功,他们也欢欣鼓舞:不贪懒,不避劳,在那里努力工作着吧。 ——叶圣陶《倪焕之》
12、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
13、世间的一切虚伪,正像过眼云烟,只有真理才是处世接物的根据。虚伪的黑暗,必为真理的光辉所消灭。——《一千零一夜》
14、没过多少天,谏树苗就怯生生地探出头来,在还带着凉意的风中,欢欢喜喜地摇摆。这个形象使秦大奶奶想起了当年也是在这个季节里也是同样欢欢喜喜摇摆着的麦苗。她就很想用她的拐棍去鞭打这些长在她地上的辣树苗—她觉得那些树苗在挤眉弄眼地嘲弄她。——草房子
15、当时,那纯洁的白色将孩子们全都镇住了。加上秃鹤一副自信的样子,孩子们别无心思,只是一味默默地注视着。但在仅仅过了两天之后,他们就不再愿意恭敬地看秃鹤了,心里老有将那顶帽子摘下来看一看和摘下那顶帽子再看一看秃鹤的脑袋的欲望。几天看不见秃鹤的脑袋,他们还有点不习惯,觉得那是他们日子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点。——草房子
16、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草房子
17、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百年孤独》
18、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草房子
19、我失魂落魄,如痴似醉。一忽儿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漂亮,不够富有,不够潇洒,没有资格占有这样一个女人;一忽儿,我为自己能占有她而沾沾自喜,得意洋洋。接着我又担心玛格丽特是在逢场作戏,对我只不过是几天的热情,我预感到这种关系很快就会结束,并不会有好收场。我心里在想,晚上还是不到她家里去的好,而且要把我的疑虑写信告诉她,然后离开她。接着,我又产生了无限的希望和无比的信心。我做了一些对未来的不可思议的美梦。我心里想要给这位姑娘医好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要和她一起白头到老,她的爱情将比最纯洁无瑕的爱情更使我幸福。——《茶花女》
20、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21、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 ——钱钟书《围城 》
22、冬天过去,细马已基本上能听得懂油麻地人“难听的”话了。但,细马依然没有去学校上学。一是因为,邱二妈并未提出让他再去读书,二是细马觉得,自己拉了一个学期的课,跟是不可能再跟上了,除非留级,而细马不愿意这样丢人。细马还是放他的羊。虽然细马心里并不喜欢放羊。——草房子
23、我并不愿意你受的苦比我受的还大,希斯克利夫。我只愿我们永远不分离:如果我有一句话使你今后难过,想想我在地下也感到一样的难过,看在我自己的份上,饶恕我吧!——《呼啸山庄》
24、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5、桑桑看到,白雀走到岸边时,眼睛朝刚才发出笛音的那棵谏树下看了一眼。当她看到了谏树下已空无人影时,她向对岸到处张望了一下。而当她终于还是没有看到人影时,不免露出怅然若失的样子。——草房子
26、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很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老舍《二马》
27、太阳早已被逐渐堆积起来的灰黑色云片埋葬了。光线不停地淡下去。好像谁用墨汁在天幕上涂了一层黑色。不,不仅一层,在这淡淡的墨色上面又抹上了较浓的黑色。墨汁一定抹得太多了,似乎就有一滴一滴的水要从天幕上落下来一样。——巴金《秋》
28、桑桑把信揣到怀里。桑桑走出树林时,忽然觉得自己是电影里的地下工作者了。他有一种神秘感、神圣感,还外加一种让他战战兢兢的紧张感。他上路时,还探头探脑,四下张望了一下。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周围根本无人,即便有人,谁会去注意他呢?——草房子
29、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麦田的守望者》
30、男孩们等得无聊了,有几个就走上了河这边剩下的那一段桥,在大家担忧与恐惧的目光里,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直走到尽头。几个女孩就惊叫一声,不敢再看,把眼睛闭上了。其中一个男孩,还故意向后仰着,然后做出一个正向水里跌倒又企图不让自己跌倒的样子,惊得大家都站了起来。其实,他们离尽头还有一大步远呢。——草房子
31、她在一张随便垫在她脚下的旧波斯地毯上翩翩舞着,旋转着,涡旋着;每次一旋转,她那张容光焕发的脸蛋儿从您面前闪过,那双乌亮的大眼睛就向您投过来闪电般的目光。
32、两个月的时光,他就似乎换了一副模样。原来的嫩皮细肉变得又黑又粗糙;浓密的黑发像毡片一样散乱地贴在额头。由于活苦重,饭量骤然增大,身体看起来明显地壮大了许多。两只手被石头和铁棍磨得生硬;右手背有点伤,贴着一块又黑又脏的胶布。目光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亮,像不起波浪的水潭一般沉静;上唇上的那一撇髭须似乎也更明显了。从那松散的腿胯可以看出,他已经成为地道的揽工汉子,和别的工匠混在一起,完全看不出差别。——《平凡的世界》
33、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高老头》
34、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枉凝眉
35、白雀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好像清瘦了一些。她一出现在桑桑的视野里,桑桑就觉得天地间忽然地亮了许多。白雀走着,依然还是那样轻盈的步伐。她用双手轻轻抓着被放到了胸前的那根又黑又长的辫子,一方头巾被村巷里的风吹得飞扬了起来。——草房子
36、贫穷的油麻地在新鲜的阳光下,生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其中最大的一个心思就是办学,让孩子们读书。而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到了这个四面环水的宝地。于是,人们一面派人到海滩上割茅草,一面派人去让秦大奶奶搬家。然而,当十几船堆得高高的茅草已经令人欢欣鼓舞地停泊在油麻地的大河边上时,秦大奶奶却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草房子
37、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哈姆雷特》
38、我打算起来,却动弹不得,我仰天躺着,这时才发现胳膊、腿都紧紧地被缚在地上;我的头发又长又密,也被缚在地上。我觉得从腋窝到大腿,身上横绑着几根细绳。我只能向上看,太阳渐渐热起来,阳光刺痛了眼睛。我听到周围人声嘈杂,可是我那样躺着,除了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儿,只觉得有个活东西在我左腿上蠕动,它越过我胸脯,慢慢地走上前来,几乎来到我的下颔前了。我尽可能用眼睛朝下望,却原来是一个身长不到六英寸、手里拿着弓箭、背着一个箭袋的活人。同时,我觉得至少还有四十来个一模一样的人(我猜想)跟在他的后面。我非常吃惊,大吼了起来,吓得他们回头就跑。
39、春光在万山怀抱里,更是泄露得很。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使地面的花草在它的阴下避避光焰的威吓。岩下的阴处和山溪的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的林野》
40、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阳光温柔地对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花开放着,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闪耀着,红的星,黄的星,白的星。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 每个人都有春天。无论是你,或者是我,每个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欢笑,有爱情,有陶醉。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经典名著 篇3
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七月,学子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假期,各大出版社也迎来青少年读物不可错过的绝佳销售期。静态的阅读活动虽然不能与其他强大的促销商品相媲美,但充裕的闲暇时间,老师的推荐,家长的要求等,让青少年有机会广泛接触课外读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青少年究竟如何对待“经典”阅读呢?
我们先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2009年6月,为了配合本期主题阅读,笔者走进厦门集美大学和嘉庚学院两所高校,按专业不同发出240份关于暑期阅读的调查问卷,后期收回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问卷虽少,但依然能反映出部分问题。由于大学生知识视野相对比较宽阔,在青少年中最具有代表性。因此这里以大学生为例,先谈谈问卷中揭示的当今阅读现状的两个问题。
上述数据无形中告诉我们:首先,如今大学生的暑假生活并不和谐,许多大学生依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茫然,选择上网、游戏甚至无所事事的比率高达68.04%,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家长与老师的警觉和反思。其次,从选择看书的比率来看,阅读虽然不是大学生们的主要暑假生活方式,但图书阅读依然占有一定的份量,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图书阅读销售市场依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可见,在大学生的阅读中,青春读物所占比重最大,经典名著次之,而后是网络小说。(关于青春读物,我们下期主题将展开探讨)可见,经典名著阅读依然为大学生所接受,许多大学生在问卷中表达了自己对经典名著阅读的看法,无疑包括两种:
支持。理由有:经典名著比较有情节,耐人寻味;内容比较丰富深刻,能折射出许多哲理;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多的人文关怀和普世观念;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世界经典文学,扩大知识面等。
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四步法 篇4
第一步 泛读法
泛读, 就是一般地、初浅地读, 目的是让学生在泛读中掌握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 比如作者的生活朝代、故事情节、人物姓名、写作背景等。这种阅读, 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上, 远未达到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探讨, 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细致揣摩的程度。如读《红楼梦》, 学生会告诉你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王熙凤性格泼辣、能说会道、富有心计, 贾宝玉疯疯癫癫、无所事事。这些评论不能说不对, 问题是过于肤浅、过于表面, 缺乏独立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欣赏水平, 较高的分析能力, 就需要教师作进一步指导, 引领他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第二步 精读法
精读, 不同于泛读, 所谓“精”, 必须注重读地要细致、有品位, 不流于俗套。要想做到这一点, 并不是随便说说, 或者一篇小说读上一年半载就叫做精读。在你了解了书的背景和故事主线之后, 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下功夫。比如说:《老人与海》这篇小说的主题意义是什么?相信在很多老师的引领下, 或者学生自己的判断下都会得出:老人桑提亚哥在与鲸鱼搏斗时表现出了不肯服输, 刚毅而坚强的“硬汉”精神, 尤其是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更是给人以震慑。但是, 当你结合时代和背景, 仔细地去探讨本书的主题意义时, 就会发现还不仅如此,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老人与海》的意义所在。例如:大海的象征义、鲨鱼的象征意义、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 以及最后一幕出现的一对情侣对大马林鱼骨骼的评论等, 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以新的启示。
第三步 巧读法
所谓“巧读”主要是放在“巧”上下功夫。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 对于很多同学初次拿到厚厚的一本书, 往往会望而却步, 甚至有的同学开始还有兴趣或者想去尝试, 但是由于阅读量太大, 再加上老师强硬的逼迫, 会给我很多同学的心中留下“怯读”的阴影。所以, 我在高一的时候, 布置读《三国》并不是一下子从每个章节入手, 而是主要先给他们介绍书中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 例如刘备的、关羽的重情义, 张飞的粗犷而霸气, 曹操的狡诈和多变。一开始慢慢引导, 学生自然便会引起兴趣, 然后使他们迫不及待的自己去找寻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另外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便是通过学习成语的方式来学习三国, 我把它称之为“成语话三国”。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书中的很多成语引发一个有一个故事, 从而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那么对于三国一书的主要情节也就记得八九不离十。通过我的搜索和统计, 三国一书中可以找到的成语一共是八十二个, 几乎每个主要的故事都可以用成语去概括。你比如说:三顾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望梅止渴、三气周瑜、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等, 在教学生记住成语的同时, 也记住了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 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四步 问读法
教育经典名著摘抄 篇5
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麦田里的守望者》
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诗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霄特》
阅读经典名著,提升语文素养 篇6
关键词:农村教育;阅读名著;素养
一、现阶段名著阅读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师和家长不够重视
目前在我国农村,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犹如带着镣铐的舞蹈。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都会因为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而只注重对学生的应试教育。
2.学生自身不够重视
对于很多农村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并不太喜欢阅读具有深邃含义和现实意义的经典名著与文学作品,而更喜欢阅读现代流行的许多快餐书籍,比如小说和漫画等。经典文学名著因为其自身特性,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风格、人物特色和时代特点等,与农村初中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等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大多数初中生因为年龄所限,生活经验缺乏以及思维模式有所限制,尤其是农村初中生更是对世界各地多彩文化的见识体验少,因而导致他们会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感到难度很大,也就不愿意深读和深究。
3.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很多在名著阅读这方面的教学方法都较为落后,其主要表现在: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较少、讲解方式自说自话、太过灌输给学生自己的主观阅读体会与感悟、以名著总结资料代替名著让学生进行阅读等,这些落后且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名著阅读与思考,更何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来提升语文素养的措施
1.改变思想
若想改变现状,解决以上问题,让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来提升其语文素养,首先就要从思想入手,也即是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其次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我国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名著阅读题所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仅依靠课本中的名著节选课文已经无法完成试卷上的阅读题目,所以这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和范围,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2.制订措施
制订一套完整完善且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方面来说意义重大。制订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开始开展阅读名著的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进行引导,而并非只单纯对名著的内容进行讲述与解读。教师将传统的名著讲述与解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对名著做出简要介绍后,激发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继而主动开展阅读,是一项非常好的名著阅读引导措施。当然,这一引导措施若想真正发挥出其效果,还需要做到常态化,也就是要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坚持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慣;学校或班级内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名著阅读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个人所长,并通过一定的比赛竞争来提高学生对阅读名著的热情,继而更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3.指导方法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要充分令学生把“读”与“写”两者相结合,以求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读出实实在在的效果。其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点:让学生制作名著简介卡片,摘录名著的作品名、作者、作者国籍以及主人公的相关信息等,以便记忆;让学生进行名著故事梗概写作,比如结合名著的序言与后记等写一则几百字的内容简介,以增强学生对名著全书的整体印象;让学生摘抄名著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写名著片段简评,比如根据所摘抄下来的精彩片段进行分析与简评,以便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写名著全篇的读后感,使其真正体会到名著带给自己的人生启示与文学熏陶。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农村初中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从而提升其语文素养,很多教育教学专家和工作者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出了重要理论。然而,若想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使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阅读好名著、学好语文这门课程,还需要更多的农村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7
一、经典名著的作用
经典名著是文学作品当中的精华, 它们基本都是作家们用来反映和升华现实生活, 培养读者明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它所表达的是净化心灵的良药, 当然小学生并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认知理解其中深奥含义, 但是强调他们对于经典名著的诵读确实能够使其获益匪浅。 首先, 对于经典的不断诵读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和注意力的集中, 这是一个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 在反复诵读过程中, 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能够认识许多生字。 当然由于经典需要一定的理解力, 而小学生则处于不断的诵读阶段, 在诵读句子和文章的过程当中也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其阅读文章及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正处于被启迪和塑造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们在此时所养成的习惯将影响他们后期的学习和生活发展。 由于经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感, 带有作者的思考和见解, 同时凝聚着当时社会主要的政治文化倾向, 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注入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人格和道义感的确立。 可以说经典名著在语文课堂当中承载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是起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 它既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和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够通过教育将经典传递, 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
二、将经典名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
(一) 营造环境
小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深意并不真正理解或不能深刻理解, 因而在将经典名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时必须考虑到此时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他们正处于需要鼓励的阶段。 教师应该首先要求学生熟读其中的文字, 之后对其中熟读程度最好且咬字准确的学生在全班进行口头或者是物质性表扬。 这种竞争性环境,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诵读经典名著的积极性。 同时不能强迫学生诵读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本著作, 而应该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供选择经典, 在这种情况下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给予不同阅读指导, 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促使经典名著能够有效融入语文课堂中。
(二) 听读结合
在学习某一种新鲜事物时, 小学生更倾向于不断重复诵读, 这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心理发展所致。 这时, 教师作为引领者和启发者, 需要首先诵读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总结以便学生识记。 之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诵读文章, 在熟读的基础之上有感情地阅读。 虽然带着感情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较高, 但如果在这时学生就有这种感情阅读的意识的话则是有利于他们在后期理解文章的。 听别人读和自己读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生必须从听的基础出发才能够做到脚踏实地, 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读名著时才能够有所借鉴并寻找出适合的方式。
(三) 持之以恒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在对经典名著的学习方面更是如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 说的便是有才学的人所具备的独特气质。在小学课堂当中对经典名著的引入必须做到锲而不舍, 因为此时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学生整个后期的发展。 只有不断扩大语文课堂当中这种风气才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三、结语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经典名著和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的了解展开的。 首先介绍了经典名著有利于儿童知识方面和人格方面培养的诸多作用, 然后从营造环境、听读结合、持之以恒三个方面介绍了将经典名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中国历来比较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典名著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民族性格且代表国家发展的精华部分。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这不仅是因为这是培养学生习惯的关键期, 更是因为此时的学生像白纸一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而,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经典名著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本文分别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经典名著教学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经典名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性,引入方法
参考文献
[1]单月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渗透的有效尝试[J].考试周刊, 2012 (69) .
[2]李铁荣, 潘春晖.农村小学语文中对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引导[J].考试周刊, 2014 (89) .
[3]宁忠芳.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名著[J].新课程 (中) , 2011 (5) .
[4]胡欢.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 2016 (5) .
初中生阅读经典名著之探索 篇8
经典名著缘何不受学生青睐呢?
1.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中学生与经典名著有隔膜感,读起来费劲,很多地方读不懂。一位学生说自己曾经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看了不到十多页就看不下去了,“根本不知道他写些什么”;另一位学生也说《巴黎圣母院》中有一章专门介绍建筑,很让人费解。
2.经典名著大多篇幅很长,叙述节奏缓慢,不如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一位学生对我说:“经典名著太枯燥了,我们喜欢流行和时尚的作品。或许在你眼里,我们的这种选择,只是庸俗和平凡,只是无用的吸收。但在我们眼里,这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引起我们的兴趣,符合我们的口味,让我们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们现在明知道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但是我们还是会去津津有味地吃它。”
3.怕影响成绩。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而经典名著的阅读与成绩好坏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因此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时间。
现代流行、时尚的作品虽然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是经典名著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带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美好与愚昧、丑陋对比着一起呈现给你,能让你摆脱平庸,有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学生通过不朽的经典名著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接受,比我们教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而走近经典。在这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现把这些经验予以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以兴趣引经典
在推荐学生阅读时,应该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比如:让他们阅读《水浒传》、《聊斋志异》、《鲁滨孙漂流记》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此后,抽出一点时间经常性地交流阅读心得,让学生体会。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因为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为他提供了参考,同时他的劳动也得到了认可。
二、以媒体(电影、电视)引经典
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往往是先从电影或电视上知道了名著,然后再去阅读名著的。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既然如此,教师就让它扮好这个角色,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著名的影片就可以播放给学生观看。多数学生都能在看后找原著来一读,同时影视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它能让人感受一种氛围,体验一种情感,这对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陶冶情操有着深层的意义。
三、“包装”经典,再现历史语境
这里的“包装”并不是把经典拍成电影、电视,而是为经典的解读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景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如,在学习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诸葛亮的《出师表》之前,可播放《赤壁》等反映三国历史生活的影视作品片段,这对学生解读该作品帮助较大。学生普遍反映看这些片段时,自己宛如置身于三国战乱中,仿佛看到在出师北伐前忧心忡忡的诸葛亮,亲身体验到他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以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以考试引经典
有部分学生和家长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知道,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你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各个学段的语文试卷都将名著的阅读理解当做一个重要的测试内容。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考题设计中,出几道相关的试题,考查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并把它计入学生的学期平均成绩。因为有了分数的压力,学生也就会自觉地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浅谈高中生如何高效阅读经典名著 篇9
一、宣传发动, 寻求支持
高中生阅读现状难以令人满意, 学校的忽视、家长的漠视是很重要的原因。学校、家长是功利的, 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排名。所以, 打动他们得从功利入手, 从分数谈起。随着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变化, 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高考中, 语文试卷分值已增加到160—200分, 绝对分值增加了, 相对分值增加得更多, 语文分值已由原来占总分值的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强, 文科更是占五分之二强。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科类考生直接考名著阅读的分值在15分以上。这种形势的变化, 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校领导和学生家长, 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关注, 改变他们对语文学科尤其是名著阅读的轻视态度, 获得他们对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支持。
二、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经典名著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需要高中三年的统筹规划。结合高中生的实际、《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 我们给学生做了三年一贯的规划, 详见下表: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利用每天中的时间。我们的口号是“事情做完就看书”, 无论什么时候, 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就看书, 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的量, 比如一天读20页。2.设立早读、午读制度, 保证一周中有不少于两次的课外阅读时间。3.课上时间。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 每星期抽出课表中的一至二节课, 专门用于课外书的阅读、指导、活动。4.双休日、寒暑假时间。每学期读书不少于2本。
三、兴趣激发, 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能太过功利。对学生来说,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 他们渴望自己喜欢读的书, 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它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 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 满足个人情趣, 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因此, 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目标要求的功利性, 让学生自由地读书。
1.激发读书兴趣, 培养读书习惯。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当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让学生阅读兴趣持久而浓厚, 避于媚俗追求典雅,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2.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家作品。
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并且表现为他能用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谈话, 诉诸自己的良心, 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
3.指导读书的方法。
多读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 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 必须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读的积极性有了, 还存在一个怎么读的问题。学生喜欢读书, 但多数学生并不会读书, 有不少学生仅仅追求一个情节, 有的读了不少书但收益并不大,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我们对学生要少一点方法论, 多教给他们一点“渗透术”。要致力于整体领会, 通过阅读充实学生心灵, 让他们心无旁骛, 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领悟。大致的方法如下:
(1) 浏览了解。先看看作者是谁, 写作的背景如何, 再读读序文以及跋语, 了解一下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评价。然后通读一遍作品, 感知作品的故事以及人物的命运。 (2) 宏观阅读。俯瞰作品全貌, 把握作品的叙事技术与结构布局或者叫写作模式。 (3) 微观精读。细读文字, 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写人画物的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4) 随时进行勾画摘抄。学生在阅读的同时, 要标出精彩词句、语段, 课余进行诵读, 这是一个直接积累知识的过程。 (5) 做好读书批注, 制作卡片。 (6) 写评论文章或者读书随笔。学生可以在习作里评价作者、分析作品, 也可以引发联想、提出观点。 (7) 集中阅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在专门阅读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后, 要广泛阅读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专门阅读可能受益比较大, 较明显地接受其风格与思想的影响, 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广泛阅读, 可以了解多种写作风格, 从中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 便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健全机构, 丰富内涵
1.健全学校课外阅读的组织机构, 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 主抓教学的行政领导担任副组长, 并设立相应的组员。课外阅读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进行。
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办学品味。如建立古诗长廊、读书园、读书角等。全力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寝室”,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3.设立班级图书箱, 每年尽可能多补充新书。班内设置图书角, 制定具体的借书、换书、捐书制度, 以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4.教师要加入到读书活动中, 与学生一起看书, 定期交流读书心得等。
5.学校、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 做好家长工作。要求家长积极支持子女的课外阅读, 陪子女多逛书店、多买书, 常谈论书本内容、交流读书体会。
6.让学生制作“读书卡”, 记录阅读过程。“读书卡”的内容包括:书名、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日期、读完整本书时的日期、推荐这本书给同学阅读的理由、家长签名;背面记录哪一天从哪一页读到哪一页。“读书卡”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性材料”。学生可以把它作为书签用, 教师又可以把它作为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凭据。学生读完一本书就可以交一张“读书卡”, 负责收“读书卡”的学生会及时将书名登记在“本学期已读书目”的表格上。
7.成立“阅读小组”, 交流阅读心得。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阅读小组”, 各小组推选小组长, 小组长负责登记每个成员所拥有的课外书目, 组织小组成员制定读书计划。小组成员若能按计划完成阅读任务, 在一定时间后, 他们就可以交流大家都读过的这几本书的心得体会并互相促进。
8.以班级、学校为单位,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推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维持学生阅读的热情与兴趣。譬如:定期举办 “好书推荐”活动、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古诗背诵竞赛、读书笔记评展、手抄报展评、读书沙龙、评选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等。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积极性。
总之, 提高高中生经典名著阅读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需要我们常思、常辩, 更需要有心人为之奋斗不息。
我国著名女作家茹志娟读书十分讲究读懂、读熟、读透。在她家书房的墙壁上, 挂着这样一幅条幅, 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煮书”。她对青年人说:“对于读书, 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 等于囫囵吞枣。读, 就仔细多了, 然而读还不够, 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不是一遍两遍可熟的。”
茹志娟对读书的理解, 就是“看”—“读”—“煮”, 这样就做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初步了解到透彻理解。我们在读书时, 也要把读的书“煮”烂, 记在心中, 千万不要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经典名著 篇10
一、新课标下的经典名著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当中提出的育人功能里的审美教学,通过对文学艺术中的名著的鉴赏达到极高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教育,让学生相信美的存在,追求和创造美。语言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在美的教育下学习生活,培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的能力。朱光潜说过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失去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文学名著的价值能够在我们的教学和学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不可否认,名著能让学生体验到美的独特经典的追求。同时,新标准的个性与独立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浩瀚经典与其他好书中做出独立的选择,有意义的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其丰富内涵中涵咏,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帮助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的生活理想,增强国家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严谨的思维态度与思维的深度,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进行阅读。乐意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加深感悟,一并提高。名著教学的问题在于课堂、教师与学生中,在多元视角和多重对话的要求下,老师常常会在名著教学上有力不从心的问题,在教学上产生的滞后让学生和教师在名著教学的课堂上无法让名著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环境中经典名著的“碰壁”
经典名著尴尬的地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考试评价上的不重视。虽然名著阅读几经提出重视,但是实际的考试评价中,涉及的并不多。按照考试内容的规划,更多的是对平均水平线左右的学生做出考核,其考题主题固定,考点易于把握,对有关经典阅读考题的研究发现,经典阅读在考试中的分数不高,问题过于简单,检查的内容相对过时,多是涉及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主要人物与基本情节,便无法深度挖掘作品内涵,且对有需求和能力拔高的学生毫无意义。2.学生阅读上的接纳困难。经典名著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名著,其原因在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过作者的语言塑造形象并反映生活,并由此传递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它不像小品文的轻松愉悦,不像散文的优雅缱绻。文学经典是经历了世纪变迁沉淀下来的有力大作,其蕴含的深刻生活哲理并不是课堂上一言一句可以解释清楚明白的,对于经典名著的理解与把握是在“八小时”以外。教师只是作为领导阅读的身份,其理解工作是最基本的和简单的,并且在面对重难点时,相当多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缺乏深入的阅读理解过程。3.教师方面的得过且过。教师对经典名著的深阅读是学生对于阅读感知的前提条件,现在学生大多接受碎片化阅读体验,在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品味偏低,易受潮流影响,对形成独立思维和有效认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基于充分的语文知识的储备,经典名著作品在学生方面更易引起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贯穿人文性的体验。
三、教学中经典名著的具体策略
在名著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实现知识滚动,例如在学习《哈姆雷特》的过程中,不仅限于对作者生平的介绍,作品题材知识的普及,工具性知识的收获固然重要,但同时初高中学段的学生也需要人文理念的熏陶和顿悟,以及生活化知识的灌输和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纳水平适当的普及“复仇”“命运”等抽象含义词汇和生活哲学理念,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审美鉴赏与实践体验中达到一个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经典名著的教育里,主观能动的创造对文本的理解、课堂的把握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文学名著教学里,师生双方都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其他有关资料。教师在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的前提下,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吃透名著,研究教材,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打下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规划,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将校本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名著教学的备课对老师有非常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标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技能要求,不仅仅是一些“硬”技能的配备:例如板书、普通话,而更是对教师“软”技能的考验,需要教师在课堂前后做够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涵咏价值,在名著教学的高要求标准下,教师自身在对名著的准备、教学也会更上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1]夏春.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2]杜红梅.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问题的探究[J].学周刊,2014(29).
[3]倪斌.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4).
[4]颜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李佩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05)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经典名著 小学语文 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35
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靠哪个年段或很短的时间就能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小就注重积累,把自己打造成厚重的人。语文学科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方面更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语文教学需要让经典“嵌”入学生脑子里,发挥教材本身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古典名著不仅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文史巨作,还包括国外的经典巨制,这些名著都是人类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浓缩聚集,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记录了人类生命的轮回与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当代学生的思想熏陶与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这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只要一书在手,就可以和百年、千年之遥,千里、万里之远的任何一个写书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而且可以“召之即来”,打开书就是朋友;“挥之即去”,放下书就可以彼此分手:这样的自由和爽快,是最符合儿童心理与学习需求的。正是通过这样的广泛而自由的阅读,才使儿童从“自然人”逐渐变成了“文化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儿童精神成长过程。因此,诵读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中心,让学生在名著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在经典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孩子营造精神家园,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由此可见,将经典名著纳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要求教师扩大视野,放开教材,将学生的诵读范围扩展到教材以外的经典名著上,以长远的眼光、辩证的思想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
事实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管是哪种文学题材、哪种文学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对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到过的耳熟能详、意味深远、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将会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
很长一段时间,“阅读”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而言近乎成为了一项奢侈的活动,这也是常常被中国家长和学校所忽略的。有报告指出,一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将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培养阅读能力上。在欧美国家,阅读占到幼儿园及小学课程的60%~80%,睡前亲子阅读、假日聚会阅读更是孩子们成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欧美国家的学校、家庭、图书出版机构、媒体及政府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了积极、和谐的阅读环境和良好的阅读风气。而在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
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和亟待改善的成长问题,而这亦是此次语文改革的重要缘由之一。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阅读不仅能够增长见闻、丰富知识,还能够有效强化审题速度和写作水平,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看来,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阅读能够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改善人类的思维习惯,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诵读经典名著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优秀的品格和修养,让那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终日埋没在考试习题中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借鉴他人的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厚重。
二、鼓励学生尽量诵读原著
要支持并鼓励学生读原著,原著就好像原汁原味的面包,各种改编版的著作就好像被人嚼过的面包,原著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改编版的著作体现的是改编者的思想,读原著才能更好地吸收作品的营养,能更好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原著是一种内涵精微、信息量巨大的表意符号。可以让人联想和想象的曼妙世界,传达丰富情感和艺术形象。一旦沉浸其中,就会反复阅读,吟咏品味,吸纳精华,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增加对国学经典的诵读
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回归人文传统。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取决于阅读的力量。古人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教育家朱永新提倡学生应坚持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还有专家强调学生应有最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今后将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小学阶段,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通过熟读成诵,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参考文献:
[1]张谦.小学语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潘春辉.农村小学语文中对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引导[J].考试周刊,2014(89).
[3]葛正华.走进名著“享受”经典--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
[4]单月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渗透的有效尝试[J].考试周刊,2012(69).
[5]张杰.文学经典的流动与语文教材的嬗变[J].复印报刊资料,2003(2).
经典名著 篇12
( 2013年) 9.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子曰: “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
2孟子曰: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 1) 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 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 2) 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答: 【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 2014年) 9.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论语·里仁》)
2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2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 1不处: 不享有。2一介: 一点点小东西。
( 1) 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答: 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 2) 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 《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从以上两年的经典考题来看,试题的主要导向性为:第一,考查考生阅读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够阅读清楚文段,把握内容,体现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第二,通过《论语》和《孟子》的比较性阅读,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比较思考,在思考中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目的是以考促读,作为一个弘扬文化传统知识学习的指向标。
现实与目标的矛盾: 弘扬传统文化并学以致用是中学语文经典名著教学的主要目标,但目前高中学生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在所在城市三所不同级别的达标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中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热爱了。在关注喜爱程度上,多数学生把经典的阅读排在小说、散文、诗歌之后。超过85%的学生表示高考如果不考经典名著,在生活中根本不会关注。教师布置的经典阅读内容,仅有30‰的学生能完成。更多的学生只是把经典名著的学习当作考试的工具,谈不上热爱、思考与研究。通过了解还发现: 课业负担过重; 教材中,经典学习的课本知识相对零散; 教师在经典教育教学上缺少系统性、连续性; 知识导入渠道单一并与现实脱节; 缺少学习的形象载体,缺少学习传统经典的氛围等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开拓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点燃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要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本学科教学资源,把经典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论语》与《孟子》的解读与学习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例,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教材中,各个时期都有孔、孟的影子,其实单篇个体,很多人都不陌生,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学生也能背上几句,缺少的是一根线把它们串联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形成对孔孟思想完整的印象。一旦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就会产生质的变化。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 五册必修为了考虑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类型的文章,所选的关于孔孟的文章仅有《寡人之于过也》和诗歌散文鉴赏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及必修一后名著导读提到《论语》,重大篇幅都体现在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的相关选段,例如《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等文章。如果按教学任务的安排,学生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接触这两部经典的机会并不多。如果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经典名著的教学,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把两部经典名著的内容按不同分量放在每堂课的课前,利用3—5分钟诵读一段经典并不定期地进行总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一段时间,形成一种学习惯性后心理上就会慢慢接受经典阅读。时间拉长加上系统性整合,就会使学生慢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行为上的转变。
二、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合作
在高中教学中,语文、政治、历史等涉及传统经典文化学科的教师较多,可以通过各学科对《论语》等传统文化主题的共同研究和从不同角度的解读,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解读经典思想,向学生传递优秀文化。同样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历史教师可从古代史《诸子百家争鸣》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角度,来解读经典思想的碰撞和儒家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而政治教师可以用哲学思辨的角度,客观看待与解析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要求与社会作用,从而让学生能辩证地分析看待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强大作用。而同样是解读经典《论语》,语文教师除了践行字词积累、文言翻译,了解基本内容等工具性功能外,分析主题思想,结合现实展开思想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所以,如果教师不把经典名著学习看成是单独语文教学的任务,而是把经典名著看成是各个相关学科知识的一个交结点,改变孤军奋战的局面,那么通过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形成更强大的教育合力,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必将有明显的提升。
三、把校园文化作为经典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中注入经典的思想,引导学生利用经典解读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灵魂,各学校的校训及校园文化很多来自于经典,在具体解读中注入了时代的血液,如果能深入解读校园文化,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与内涵,不仅能增加学生爱校、爱国、爱真理的情感,而且对经典名著教学来说也是一条很好的解读途径。例如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来自《论语》中子夏的言语,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思想时刻激励着复旦学生。经典就是现实哲理的沉淀。同样的,作为高中学生,应从校园文化中去解读经典,如果教师组织引导到位,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经典的良好渠道。例如某校的文化核心是“协和”,其校训是“协爱正德,和美善真”,相关“协和”的字眼在校园中处处可见,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每天可见的字眼当中通过经典解读来加强传统思想的教育。通过校训的来源: 《书·尧典》: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及其所表现的儒家和谐思想,让学生了解到其中很多的文化理念就来自传统的儒家思想,“协爱正德,和美善真”等字眼融入了儒家“仁、礼、智、廉”的基本思想,在践行校训要求的同时,其实就在学习传统经典思想,通过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充分解读,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四、拓展挖掘经典教育渠道,有效利用地方社会人文资源,从社会寻找学习素材
生活处处皆经典,社会中处处是经典思想的渗透,只要用心,经典名著的学习可以立体、生活化。例如,笔者所在的城市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笔者曾经因为经典名著的学习组织了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访问某某古镇,研究古镇文化”实践活动中,先让学生在《论语》和《孟子》中找到“仁、礼、孝”的相关语录和内容,并在了解古镇某名人的生平和事迹后,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经典充分解释人物事迹所包含的儒家思想,深刻领悟儒家“仁、礼、孝”等文化的内涵; 同样的,在“参观某纪念馆,学习英雄事迹”活动中,学生们运用儒家经典很好地诠释了一位民族英雄“忠、义”的思想。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经典名著在学生眼里不再是刻板枯燥的理论,而是一种立体可感的思想,学习经典名著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另外,校园文化很多是相通的,在突出个性的同时有许多共性,例如这座城市的另外两所学校的“孔子文化”、“崇德文化”也同样有儒家的思想内涵。通过各学校间校园文化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丰富学生传统经典底蕴的目的。
五、巧借“东风”,搭建经典名著学习的新平台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开展了传统国学教育活动,国家与社会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语文经典名著教学也可借助这股东风,把经典名著的学习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经典文化的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例如,在近来全国各地举行的“道德讲堂”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为“诵一段经典”。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可以把经典儒学的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思想境界。另外,“穿汉服、诵经典”“经典诵读比赛”“学习经典名著小论文征集”等活动,也是可选择的教育平台。
【经典名著】推荐阅读:
经典名著选段08-28
经典名著简介07-27
名著经典句子摘抄06-03
中外经典名著测试08-08
外国经典文学名著10-18
教育名著经典书目11-06
四大名著经典名句07-12
简爱英文名著经典段落09-14
《活着》经典名著读书心得10-19
世界经典名著100部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