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探索

2024-10-27

经验总结探索(精选12篇)

经验总结探索 篇1

一、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内涵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 土地的集约利用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关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中外学者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迄今为止, 专家学者们仍然没有对其概念与内涵达成一致共识。有些学者认为,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首先要把节约放在首位, 做到少用地, 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做到合理利用土地;其次是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通过有序地置换土地, 达到增加土地有效利用效率和集约程度的目的。还有些学者认为, 城市土地集约化使用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 并使城市土地一地多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的多维利用, 就是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一地多用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需要安排各种不同用途的多种建设项目。这也就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集约化利用。也有部分学者把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内涵界定为:“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依据, 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 笔者认为,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就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 努力追加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通过科学而高效的经营管理, 取得更多的土地产出价值,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概念必须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集约用地。城市土地利用的每项利用都必须努力提高其投入产出的强度,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二是节约用地。在城市土地审批、规划时需要千方百计地节约用地, 不占或少占城市有限的土地。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努力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出地的潜力, 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因此,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研究就主要落在寻找实现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上来。

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对城市化的意义

1、坚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土地是宝贵的资源, 现代人的过分攫取就会造成对后代人的损害。因此, 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要立足现在, 兼顾未来。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 提高城市土地使用率, 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2、坚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土地资源有限性决定的、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 即土地的自然属性, 也包括经济范畴, 即土地的社会属性, 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无限的要求迫使人类社会必须节约集约用地。实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延缓城市外延扩张的速度, 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城市土地必须节约集约利用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 人均土地少, 人均耕地资源更少, 城市化进程快, 城市发展空间狭小。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能走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不能盲目扩大城市的占地规模, 而应对城市用地精打细算, 努力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 走集约化、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具体到十堰经济开发区来说, 开发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十堰市, 地形地貌特点是山大、狭谷多、平地少, 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 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正是鉴于山地资源丰富的特点, 十堰经济开发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提出了山地整理的建设用地发展战略。

三、十堰经济开发区山地整理情况

十堰经济开发区辖区总面积45.23平方公里, 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 实际可利用土地10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9公里。2000年以来, 开发区坚持“特色建区、项目兴区、机制活区、科技强区”的发展思路, 积极抢抓机遇, 大力招商引资, 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成为带动十堰地方工业增长的强大“引擎”。但伴随入区项目的急剧增加和工业经济的强势增长, 10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已全部开发建设完毕, 土地已成为制约开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拓展发展空间, 2005年, 开发区经过多方调查研究, 尝试进行山地整理来打开土地瓶颈。率先在全市通过开山回填和河道截弯取直工程, 整理出新增土地340多亩, 用于建设温州工业园。此处的成功运作带动了全区山地整理项目的蓬勃发展:方块村平整土地615亩, 引进东风渝安20万辆整车扩能项目;柯家垭村、方块村、白浪村为东风工业园平整土地6000亩;小河村刘家沟平整山地560亩用于建设神鹰汽车工业园;小河村和白浪村完成了港澳台工业园1117亩山地平整工作。截止目前, 开发区已完成山地整理的面积达8000多亩, 预计2011年内可完成1万亩山地整理工程, 入驻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20亿元以上, 相当于在经济上再造了一个开发区。

四、十堰经济开发区山地整理经验总结

实践证明, 对于山区城市, 山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开发区在山地整理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 创造出一条统筹兼顾、和谐共赢的新路子。

1、因地制宜, 多种模式并举。

针对各山地整理项目面临的不同条件, 开发区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山地整理工作。第一种为政府主导式。即以开发区管委会为主体, 组织进行山地整理, 之后出让给企业。例如渝安工业园、龙门沟东风工业园共6650亩土地即采取此方式进行。此种模式适用于面积大、地理环境复杂、涉及到不同行政村地域的片区, 便于政府统一布局、科学规划, 开发区重点工业项目多采用此种方式。第二种是BT模式, 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即由开发区办理前期相关手续, 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进行业主式开发。通过企业项目总承包, 融资、将山地开挖平整并经验收合格后移交给管委会, 最后由开发区城投公司向投资企业支付项目总投资和合理回报。例如方块村温州工业园由温州商会投资公司开发建设;小河村3500亩神鹰工业园由神鹰公司牵头开发;柯家垭村汇合工业园由市女企业家商会按投资协议进行开工建设。此种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开发实力和项目引进能力的企业, 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金, 减轻财政负担, 缓解政府开发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第三种是“村级开发、政府赎买”式。即由山地整理所在行政村为开发主体, 自行组织开挖平整和搬迁, 达到用地要求后由管委会回购。例如港澳台工业园千亩土地即由所在的小河村村委会进行山地整理, 达到用地要求后由开发区管委会回购再向港澳台工业园出让。此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村集体的积极主动性, 化解拆迁难题, 减少社会矛盾。

2、统筹兼顾, 实现互利共赢。

开发区在山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开发区利益、企业利益、村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和多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国家、企业、集体、群众利益四者统一。首先是依托村组, 充分发挥村组基层组织和村组干部的作用, 和谐处理村组在山地整理拆迁工作中涉及群众利益问题,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例如小河村在港澳台工业园山地整理项目过程中, 村组干部深入项目拆迁的各拆迁户家中, 耐心细致作思想动员工作, 在短短两天时间就完成了19户拆迁户的拆迁协议签订工作, 一个月时间就全部拆迁完毕, 为工业园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完成交地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按照经济规律, 利用经济杠杆, 统筹开发区、村组、群众利益。将村组作为山地整理的主体, 不仅减少了拆迁工作中的矛盾, 维护了村集体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 保持了社会稳定;而且降低了山地整理项目开发成本, 间接也降低了入驻企业建设成本, 维护了企业和开发区工业经济利益。

3、科学规划, 实施同步工程。

开发区在山地整理过程中始终贯穿“同步工程”理念, 在平整山地之前就进行拆迁安置工作, 平整拆迁宅基地;在平整山地的同时进行招商引资和拆迁小区建设;在招商引资的时候确定项目建设位置, 并将该地段地形、地貌图及时交付企业, 促使企业尽快进行厂房设计;在企业进行厂房建设时, 配套基础设施和拆迁小区建设同步进行。各个阶段工作环环相扣, 使得项目建设周期大大缩短。

4、以人为本, 高度重视民生。

开发区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 始终关注民生, 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享受到开发区发展经济的成果。一是运用工业反哺农业, 让广大群众得实惠。依托工业经济的雄厚实力, 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惠农工程”, 制定了一系列哺农、促农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 从2004年免除“农特两税”;自1998年起就率先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对老年农民实行月补助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全区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而且基本实现了“组组通公路”, 9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引导进区工商企业积极吸收当地农民就业, 免费为失地农民技术培训;按照优势互补、差异竞争的原则, 鼓励辖区工商企业与村组联手,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出台《十堰经济开发区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实施意见》, 支持鼓励农民兴办餐饮、“农家乐”等服务业,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措施的实行, 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看到了希望, 增强了信心。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所有山地整理项目, 开工前就及时将“农民三费”和拆迁补偿支付到位。同时, 在群众拆迁建房过程中, 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让群众无后顾之忧, 让群众对政府放心、安心、有信心。使得大多数群众都自觉自愿地支持开发区山地整理项目建设, 这也是开发区山地整理项目得以和谐顺利推进的基础。

五、思考和建议

1、实施山地整理, 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科学整理山地, 正确处理山地整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一时的发展;正确处理山地整理与保障民生的关系, 在拆迁安置中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用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山地整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山地整理要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的完善和功能分区的形成;正确处理山地整理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通过迁村腾地打破城乡分割, 改善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科学整理山地, 不仅营造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平台, 而且保护生态、保护耕地,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实施山地整理, 要始终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放在首位。严格土地管理, 并不是单纯地管住卡死建设用地, 限制和阻碍经济加快发展, 而是要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集约节约用地, 寻找支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出路。一方面, 节约用地、盘活存量, 凡能不用地的就不用, 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地, 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 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对工业项目应尽量进园区, 实行集中规划、统一开发、连片建设, 形成规模效应,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 多渠道多途径千方百计地拓展建设用地的来源。

3、实施山地整理, 要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对于建设用地的供应, 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规划和计划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布局和规模, 充分运用单位土地面积投入产出比、土地税收等杠杆调节用地数量。。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反映土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 实现以经济手段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梦.城市微观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93.

[2]、刘新卫, 张丽君, 李茂等.中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75—90.

经验总结探索 篇2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基层党建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是当前需要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改进党支部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党支部工作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党支部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强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支部工作创新,这既是党支部工作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党支部工作促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在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推进创新。将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国有企业整体培训规划,定期对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创新完善党支部书记选拔机制,通过党员群众推荐、统一考试、组织考查等方式,公开选拔党务干部。在党务干部的管理监督方面,要建立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管理制度,通过职位说明书、履职手册、岗位责任书等多种形式,明确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任务,完善党支部书记的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行为。二是要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上推进创新。建立完善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丰富党员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上党课、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入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在发展基层党内民主上推进创新。坚持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摆在突出位置,探索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四是在完善党支部工作评价体系上推进创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不同领域党支部工作的评价体系,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五是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在按照地域为主、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等变化的实际,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实现党支部工作对推进生产经营工作所有领域的广泛覆盖。六是创新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方式方法。建立党支部委员会定期讨论研究支部党建工作制度,党支部委员抓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下级党组织负责人向上级党组织进行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党支部工作例会制度,完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开展经常性工作。

2、准确把握党支部的职能定位,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一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把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点。生产经营是企业工作的中心任务,党支部工作是企业经济工作的政治保证,是促进生产经营、维护企业稳定的第一工程。事实证明,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意识,使党建工作自始自终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在党支部的各项工作中,要把支部建设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心上,以保证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作为党支部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党支部在完成中心任务过程中,要检验和加强自己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不断锻炼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围绕服务职工群众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衡量国有企业党支部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标本标尺,党支部工作要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组织广大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党员服务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比如,大力开展推广“党员承诺制”,“党员与困难职工结队帮扶”、“党员责任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等做法,并使之制度化,为党员服务群众提供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证。三是要加强党小组建设,充分履行好党小组的工作职能。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是连接党支部和党员之间的桥梁。党小组工作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党支部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党员的思想动态和表现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反馈,关系到党是否能真正密切联系群众。因此,抓好党小组工作十分重要。在国有企业加强党小组建设,首先要把党小组的建设和党支部目标管理联系起来,深化对党小组地位作用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措施上落实。其次是合理划分党小组,选配好党小组长。党小组的划分应便于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保证支部工作能及时贯彻落实。要尊重党小组中党员的意见,评选出组织能力强、群众威望高、技术水平过硬,有利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担任党小组长。再次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避免组织生活公式化、形式化。另外还要建立党小组考核评比制度,开展标杆党小组活动,掀起党小组“立标、学标、创标”的热潮,使党小组活动更有活力和动力,从而促进推进党支部工作。

3、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进一步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基层党支部群体中的一个“细胞元”,只有每个细胞都生机勃勃,整个党组织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必须把党员的教育放在首位。现阶段,各级党组织都要成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国有企业党支部,要制定切合支部和党员实际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学习制度,并要健全各项制度和机制,不断拓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二是要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近年来,在国有企业中普通职工,特别是在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人自愿入党的积极性不高,这对优化党员结构,增强党员活力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课题。对此,国有企业党支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科学制定发展党员规划,要高度重视在企业生产一线特别是工人中发展党员,把抓好思想上入党教育列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把提高党员的质量放在首位,把生产经营工作一线的骨干培养成为党员,做到重要岗位有党员、主要骨干是党员、关键时刻见党员。三是要丰富党内活动载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需要有一定的载体,通过载体确定工作目标,而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需要搭建一个党员奉献的展示平台。四是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每个党员必须履行的责任,现阶段,党支部在召开组织生活会的基础上,还需要改进民主评议党员的方式方法,积极尝试新路子。如实行“两票制”评议,即由党员评议加上职工评议票来综合评定党员是否合格,这样可以提高评议工作的准确性。根据单位支部之间工作的关联性,还可以实行立体式评议。如机关党员由本支部党员和向有关联的单位党员共同评议,综合评定党员,以提高评议党员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还需要与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等密切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上好党课的“三会一课”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的重点内容,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五是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是对党员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国有企业党支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党员服务工作,通过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扶,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激发广大党员热爱党、忠于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热情,不断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的内聚力。在具体工作中,要为党员奉献营造更加良好的条件,要健全党内表彰制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学习宣传党内先进典型。党支部在关心党员生活的同时,应当注意抓好关心生活困难党员的工作,要建立党员谈心、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制度,广泛开展党内结对帮扶制度,探索设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使广大党员感受到入党后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同时也有权利、有温暖、有荣誉,使所有党员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获得党的关怀,使党员队伍活力建立在更为坚定的基础之上。

4、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有企业党支部领导班子队伍。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支部建设,必须建设一支深受广大职工拥护的高素质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党支部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新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党支部负责人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基层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办法还不够多,甚至有的国有企业党支部还存在软弱涣散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一是要加强引导,增强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管党意识。实践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直接决定了党建工作的落实力度和工作成效。因此,上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搞好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指导,为支部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教育引导基层党支部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出了问题是渎职”的责任观念,真正把党支部党建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同时,上级党组织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各基层党支部的不同特点,在支部建设、支部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帮助。二是要逐级明确责任,强化工作措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要分层明确集体责任、第一责任、具体责任和直接责任,形成党支部书记统一领导,支部委员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新局面。而要使党支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必须按照“分层负责,一抓到底”的原则,逐级分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目标,做到职责、任务和内容细化和具体化。同时在落实党支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量化目标责任,明确各项指标的数量、时间和标准要求,切实解决落实党建工作任务的可操作性。三是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建立健全支委会。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党支部的建设与发展,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头雁”。选配好支部书记,建设好党支部委员会班子,这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关键。要推选那些党性强、素质好、业务精、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具有奉献精神和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使其真正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同时要健全支委会班子,使支委会成员达到优势互补,以利于发挥支委班子的整体功能。要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支委会成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党务知识和有关业务工作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党的意识、以及做好党支部工作的责任感。四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支部责任落实保障机制。要调整充实党务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有人抓的问题。同时还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党建工作经费的预算,不断加大党支部开展工作经费保障。五是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考核和监督。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明确党支部书记任期责任、目标要求、权利义务,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日常、年度考核工作。强化考核的运用,对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符合条件的纳入后备干部队伍,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努力、措施不落实、考核不达标的,要进行批评教育,视情节予以诫勉、警告,限期改正或必要的组织调整。同时加强对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民主监督,要建立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党支部领导班子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党员监督和群众监督,扩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监督在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中的作用。

总之,只有切实加强了企业党支部建设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用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把党支部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保障企业中心任务的圆满实现,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

昆明中北交通旅游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赵文康

经验总结探索 篇3

“十一五”期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发展改革委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推进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通过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措施,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二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350亿元,重点支持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和海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危险废物综合治理、火电厂烟气脱硫示范工程、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及能力建设等。

三是完善经济政策。实行差别电价、脱硫加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改革。推动出台了环保专用设备和环保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实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发布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五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制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发布了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清洁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推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与环境质量改善程度比较低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当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仅下降1.6%,与全年3.5%的目标相差很大,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这给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带来很大压力。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规划指导。在制定和实施“十二五”各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发展目标要与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相衔接,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研究完善限制“两高”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鼓励新上先进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三)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对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加强预测预警,按季度发布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实施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重点工程,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示范向全面推广转变。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结果作为行业准入、项目审批、产业承接的重要门槛。实施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示范,推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六)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抓紧出台和实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重点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适时更新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推进环保产业标准化,推动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支持,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七)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同步建设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再生水利用和垃圾收运设施。继续支持饮用水安全工程,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渤海等重点海域环境保护。支持重点流域和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八)完善经济激励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在全国同步开展居民阶梯电价试点;各地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脱硫电价,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对安装脱硝装置的燃煤电厂试行电价补偿政策。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推进资源税和环境税费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九)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开展节能减排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推进节能减排绩效管理。加强节能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擅自对高耗能行业实行电价优惠等行为。

(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此次会议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财政部:创新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

保障和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中央财政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各项税费政策,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

一、大幅增加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为环保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比“十五”期间增长3倍多。

(一)逐年增加部门预算,切实保障环境保护部履行职责。“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环境保护部部门预算比“十五”期间增长了近4倍,重点支持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执法、核与辐射安

全监管、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等专项工作。

(二)支持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带动全社会投入近万亿元,重点支持了重点流域治理、农村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

(三)支持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重点支持了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支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鼓励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增施,切实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四)支持环境科技创新,逐步建立稳定的环境保护科研投入机制。支持实施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通过“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对环境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给予了经费支持。

二、完善税收政策,推动环境保护战略实施

在增值税方面,对销售废旧物资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分别给予了增值税免税、全额退税和减半退税等优惠政策,促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及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所得,实行了“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在消费税方面,提高大排量乘用车、含铅汽油消费税率,将实木地板、木制一次性筷子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资源税方面,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增强了地方保障民生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能力。在关税方面,多次调整“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关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截至目前,共对298项“两高一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较好实现了调控目标。

三、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机制

(一)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支持浙江、湖北等10个省份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功能初步显现。

(二)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所涉及的452个县给予了资金支持。在新安江流域开展了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

(三)实施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将湖南、山东等17个省份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范围,使“以奖促治”政策发挥出更大成效,促进了农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四)开展水质良好湖泊生态保护试点。从2010年起,开展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对抚仙湖、洱海等湖泊实行一湖一策,引导建立水质优良湖泊保护机制。

四、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实施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

“十二五”期间,财政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实施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

(一)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支出力度,促进环境监察执法、应急处置等能力提升,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管水平。加大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二)继续完善财税政策,促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环境保护税法制定、颁布实施及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择机将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资源品目,充分发挥资源税的调控作用。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开拓征收渠道,提高征收率,建立污水垃圾处理良性运行机制。出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促进回收处理经营规模化、产业化。

(三)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构建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推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验总结探索 篇4

一、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多管齐下, 各具特色

我校目前主要有三类创业教育课程:

1、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

始于1999年, 由竺可桢学院面向全校成绩优异的工科本科生开办, 借鉴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以管理学和MBA基础知识为主, 每年选拔60名学生参加,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及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

2、创业管理精英班

始于2006年, 由管理学院面向本科、研究生、MBA三个层次开办, 每个层次30人, 以创业精神培育为主线, 通过与国际名校的互动交流和企业战略合作, 探索多种模式培养, 以本科为基础, 以硕士或博士为出口, 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精通外语, 知识结构合理, 专业知识精深, 创新和竞争能力较强的管理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3、《KAB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

始于2007年春季学期, 由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面向全校有志于创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 每班30人, 以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主线, 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对创业问题的正确认识, 了解创业者基本特征和所需素质, 使学生了解从而产生商业想法、写出商业计划书、组建一个企业直到运营企业的基本过程。本课程是联合国劳工组织为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青年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而开发。2007年11月, 我校成为团中央、全国青联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风起云涌, 丰富多彩

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只有和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 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我校的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委、学工部、研工部和就业中心等部门牵头策划、组织和实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创业计划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浙江大学“蒲公英”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现已成功举办五届。每届赛事均有近150支以上的团队报名参与, 直接参与学生在1000人以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成功承办了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开展“创业论坛”和“青年创业大讲堂”活动。每年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向学生现场讲述创业经验和心得体会, 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3、设立“创业沙龙”交流平台。组织有创业经历或正在创业的学生谈创业的心得体会, 同时使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与具有创业愿望的学生面对面探讨, 让身边的创业榜样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4、组织学生走进创业企业。学校与大学科技园内的创业企业主动联系, 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到初创企业实地参观或实习, 增加他们对创业企业的感性认识。

5、开展创业活动的校际交流。我校多次邀请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两岸四地的著名高校的学生团队参加创业计划邀请赛, 给学生提供交流创业想法、创业愿望的机会, 还邀请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管理咨询界、风险投资界等方面的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来点评和指导。

三、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各领风骚

我校特别专注于创业活动的校级学生社团就有三个:

1、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

成立于1999年10月, 由学校研工部指导, 以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宗旨, 倡导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创业精神的学习, 致力于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计划邀请赛”、“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文化月”、“创业成功路系列培训”、“创业江干行”、“科技创业北仑行”等大型活动就是该社团的强势品牌活动。

2、未来企业家俱乐部

成立于2002年5月, 由学校研工部和国家科技园管委会携手创办, 是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 致力于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发掘并培养优秀的创业团队;积极参与并推进浙大科技园的建设。影响力较大的“‘青蓝’创业论坛”就是该俱乐部主办的大型系列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之一。

3、KAB创业俱乐部

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支持下, 于2008年1月成立, 由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指导,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创业活动, 并促进创业大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定期开展创业案例分析、创业项目研讨、模拟企业经营、创业经验交流、参与创业企业运作和创业实践等内部活动, 同时面向全校同学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企业走访、创业计划竞赛等开放式活动。

目前除了以上三个学生社团, 我校各级各类学生社团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像学生科协等社团也都是从事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生力军。

四、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功能逐步凸显, 日臻成熟

我校的科技园创建于2001年, 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是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省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省青年创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 累计有入园新注册企业420家, 注册资本20多亿元, 其中科技孵化企业260余家, 已有50多家孵化企业毕业出园。近几年来, 科技园紧紧依托学校, 整合社会各类资源, 积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自主创业两个层面进行扶持、提供帮助和服务。目前在科技园内注册的我校大学生创业企业有34家, 大部分企业运行良好。

我校科技园现阶段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的服务包括公司注册、人事代理、投融资、项目申报、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创业物业服务、优质中介服务等。比如, 2007年浙大科技园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基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服务单位 (全国六家大学科技园入选) 。经过科技园筛选推荐的8家企业研发项目, 经科技部组织评审后有7个项目获得批准, 立项率87.5%, 申报数与立项数都居全国第一。7家企业获得国家无偿资助280万元 (每家单位获得40万元) 。2008年已经完成国家创新基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工作, 今年共申报大学生创业项目8个, 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孵化器功能日益凸显。

国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经验 篇5

实现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三化”

中共福建省厦门市委组织部

一、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努力实现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层次化。

市委于3月下发了《厦门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用暂行办法》,根据资产规模大小、效益高低和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大小等实际情况,形成了市委、资产运营主体和基层企业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市委管理的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由市委组织部提出人选,报市委审批;资产营运主体的副职及运营主体投资、控股的国有企业正职,由运营主体党组织或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党组织提出人选,报党委组织部门审批;基层企业的党组织副书记、纪委书记及监事会副主席,由基层企业提出人选,运营主体党组织或主管部门党组织审批。以上三层次的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均按《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办理任免手续。

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实现企业经营人才选任的市场化。

一是抓好企业经营者素质和业绩考核。依托考试中心,研制了对经营者显质和潜质进行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应用软件,推行了企业经营者任职资格证制度。二是构建三个层次的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从10月起,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共同筹建了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第一层次是市场管委会,作为市场的领导和决策机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任职资格评鉴中心,负责对人才公司推荐给企业的人才进行资质认定和其他人才公司正式营运的资格把关;第三层次是人才公司,具体负责人才市场的经营运作。为了避免独家垄断,第三层次的`人才公司准备实行多家经营,鼓励竞争。

三、按照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要求,努力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多样化。

一是试行企业分类定级和经营者年薪制。从1995年起,在工业国投公司实行了企业分类定级管理,把企业总资产、净资产、员工总数、产值销售额等经济总量作为分类标准,将企业分为三类,每一类中又以企业效益高低划分为三级,共三类九级。同时,把经营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二是建立多形式的企业资产运营监督管理机制.实行财务监督制,营运主体以出资者身份每年组织审计,每月召开一次企业经营运行分析会。并且建立了稽察特派员制和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制。这些措施,增强了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了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行。

实行分类分层管理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中共广东省深圳市委组织部

一、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

,市委、市政府组建了三家市级资产经营公司,形成了“市国资委(国资办)市级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架构,市委只管三家资产经营公司、地方金融机构等11家企业班子,将原市委管理的一、二类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权下放给三家市级资产经营公司,并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落实了企业用人自主权。市委还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领导人员的产生、任免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制定了有关党组织、董事会、经理、监事会、工会工作的五个“暂行规定”,明确了各自的工作方法和运作方式。

二、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一是推行年薪制。颁发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暂行规定》,明确了年薪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二是推行持股经营。将经营者持股额定为员工平均持投额的5倍至10倍,由个人出资购股。目前,试点工作已在100家企业展开。三是试行期股经营。对确实做出贡献的经营者,除自己出资所购股份外,每年进行一定比例的期股奖励。

三、完善约束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

一是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监督约束机制。先后建立了资产经营责任制、产权代表报告制、财务总监委派制、产权单位对主要经营者的备案管理制、企业领导人员向产权单位财产申报制、财务部长下管一级制、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对大额资金调拨的联签制等。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了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的各自职责,建立了决策中心、生产经营中心、监督制约中心的权力制衡机制。

四、是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党组织负责人交叉进入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并建立了党员领导人员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 四、加强经理人才市场建设,推进企业经理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196月成立了市企业高级经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三年来,形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搜寻网络,拥有高级经理人才信息16000多名;建立了经理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开发了测评技术手段,测评经营管理者1300多名;实行了企业领导人员任职资格证书制度,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全部实行了持证上岗;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优势,为各类企业成功推荐了高级经理人才350余名。

大力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中共黑龙江省哈尔滨高委

一、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一是不再确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按国家确定的标准,依据资产总额和年销售收入,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类,企业领导人员不再使用行政等级工资制,代之以效益工资或年薪制。企业领导人员享受的各种政治待遇,如参加会议、阅读文件等,以企业的分类情况作为参考,并与企业类别动态变化相统一。

二、是按照产权关系,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层管理。

企业资产由哪一级政府授权,其领导班子就由哪一级党委管理,或者受委托授权的政府的同级党委管理,使资产所有权和用人权相统一。同时,转变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组建了由市政府授权管理企业资产的经营公司和企业集团12个。三是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我市转制的5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班子中,董事长、党委书记一人兼的比例占63%。 二、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多渠道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一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去年以来,我们依托市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分两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8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二是在大型企业采取民主推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三是在中小型企业推行民主选举企业经营管理者。去年以来,我市共有389户企业实行了民主选举厂长(经理),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力加强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设。

一是组建企业经营者人才评价推荐中心,进一步强化经营者人才市场建设。年12月,我市就成立了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10月又组建了企业经营者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履行搜集、储备人才信息、评价、推荐企业经营人才等职能。二是分层建立人才库,为充分发挥经营者人才市场的作用奠定基础。目前,已建立起1981人的国有企业现职领导人员人才库,721人的后备人才库,640人的战略后备人才库,836人的社会自荐人才库。三是健全配套措施,确保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健康规范运行。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企业经营者人才流动、招聘管理、争议仲裁、市场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探索新的选拔管理机制

中共湖北省黄石市委组织部

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市进入新一轮企业改革。在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市委十分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着力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新的选拔管理机制,为改组改制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改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调整管理范围。市委和市委组织部主要管理重点骨干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企业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主要管理非重点骨干企业的党政正职,其他企业领导人员全部由企业党组织管理。通过改革,市委直接管理的企业领导班子由以前的102家减少为33家,今年经过改组改制,进一步减少到25家,避免了班子多头和交叉管理。二是取消了企业的行政级别。三是改变管理方法。市重点骨干企业党委书记、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由市委组织部议定人选,按有关规定选举产生或向股东大会、董事会推荐产生。企业其它副职人选,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选举产生或由董事会、总经理(厂长)任免,使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得到落实。

二、改革选拔方式,启用优秀人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探索 篇6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经验探索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形势,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获得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进而产生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小学生的“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小学生的探究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发展。只要是自主学会己有的原理或技术,或是把它们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成功的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许多事实说明,探究式学习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它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提出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从我们校几年的实践过程出发,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学习,要不断地向学科课程渗透,探究学习己成为各学科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1.开放性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是开放式的,这主要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习的封闭状态,在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其首要表现在方式的开放。由于现在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外延极其广泛,并且这种方式与渠道的多元,又同时导致课堂教学时空的拓展。语文、常识课的网络上链接。数学课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相连,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突破教材的框框,教师教学的轨迹,以自己的特有的学习体验来寻求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方法。

2.探究性

探究是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讨问题的结果,与被动记忆、被动理解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选择的问题本身就富有探究性。这些问题往往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发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又需要经过挖掘教材与他人合作才能得出结论或答案。

3.自主性

自主性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足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而单靠接受性学习难以获得。

4.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但它更为关注的是实践活动。实践的外延也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拓展,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等都是实践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5.创新性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以大胆地想象,提出创新的见解,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飞翔,不断地迸发出创造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行探究式教学的经验分析

(一)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有恰当的教学方法、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外,微笑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的微笑,能感染学生,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微笑可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增加师生的情谊,可使学生“爱屋及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多体会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物很感兴趣,能在人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通过直观实物来了解、说明数学概念、性质和公式等,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在讲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具体实物,然后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讨论、交流,得出了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测量、分析对比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三)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度、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性的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单上的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针对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祖冲之是怎样发明圆周率的;华罗庚是怎样成为著名数学家的;童弟周、阿基米德的童年生活,利用精彩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讲授新课,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立了光辉榜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又使学生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积累自主提问经验的教学探索 篇7

一、多点参与,开启问即有获的自主提问经验

很多教师都会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要求学生只要心有所惑就要大胆提出来;很多老师也知道哪怕所提的问题思维层次比较低,甚至偏离了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师也应该宽容相待,肯定学生的态度,鼓励学生继续发问。但往往学生的问题是教师全面而充分预设下的“有轨提问”,学生的真实思维实际是怎样的?他们面对新情境能否主动思考?能否敢于质疑?理想的状态是,教师通过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自然生成符合教学实际又能达成课堂目标的数学学习。但让学生天马行空任意提问是到达理想状态的必经之路,此时教师要毫无条件的欣赏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心理氛围,对数学学习抱有积极的心理,敢问、感想、敢讲。尤其是低年级,一开始会提一些具体的题目请教老师如何解答,老师要耐心讲解;也会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也要给学生台阶,帮他自圆其说,用“你的意思是不是……”,要千方百计地表扬他。班级里还可以适当开展小竞赛,鼓励学生课前提问,课中、课后即时提问,每提一个问题教师用红星给予奖励,定时统计,定期评选“提问小达人”,制定“提问达人组”奖励机制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提问。有问必应,问即有获,才能让自主提问之旅越走越远。

二、给点引领,积累关注知识重点的自主提问经验

自主提问,不能打着尊重学生的旗号简单放任,教学的目标还是需要教师把握,因此到中高年级,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可以提出自学提纲,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来有缺陷的自学提问的经验逐渐被修正,粗糙的经验渐渐趋于精致,关注数学知识本质的提问经验很自然地嵌入学生的经验系统里了。如教学比例的意义,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加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为此,我一改往常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常规教学,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惑,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

课一开始,我和大家谈话:图形放大或缩小,一般我们说成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比例”这个概念你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比例”,老师想请大家自学书本40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惑?5分钟后我安排学生讨论,然后交流。可是学生却说不出自己看书知道了什么?我引导思考:小熊、小猴在思考什么问题?他们发现了什么?他们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怎样的结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理解了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教师提问:借助小猫博士的提示,你还能找到比例吗?试试。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又追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是不是只能从两张照片中找到比例?”“比中写在前面的叫前项,那比例里呢?”……课堂总算粗糙地达成了预期的目标。

整节课学生不是很适应,因为他们习惯了“喂食”,缺乏主动思考的方法和途径。课前我曾经也想给学生自学提纲,但这样又框定了学生的思路,“穿新鞋走老路”;全部放手又感觉目标达成的毫无保障。是不是可以找到主导和自主的一个平衡点?自学提问不能说来就来,可先不要任凭学生自己看书思考问题,而是给予提示:逐字逐句地阅读教科书,边思考:知道了什么?写下你的疑问。同时出示自学思考:小熊、小猴在思考什么问题?他们发现了什么?得到什么结论?借助小猫博士的提示,给我什么启发?这些问题解决后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基本理解了,避免课堂上教学重点的偏离。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刚才的疑惑都解决了吗?还有吗?学生可能提出:小兔算的是比值,而小鸟是把两个比化简,怎么回事?当然学生不提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了好的问题的激发和导引,学生才能确定自己的数学活动该从哪里开始,要到哪里去,从而使活动显现出更强的针对性、更高的思维含量和更完满的规划意识。

三、留点方法,积累着眼数学思维的自主提问经验

让学生善于提问,教师提问要精当,少提那些答案现成、思路现成的问题,多提那些紧扣核心概念、发问角度新颖、探索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耳濡目染。课堂上安排自主提问的时间,学生自主提问后恰到好多的点评,能逐步引导其着眼数学思维,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不断提升经验。如“比例尺”一课,有学生提出“比例和比例尺有什么区别?”教师及时提醒:跟相关的知识比较,是提问的一个好方法。有学生提出“比例尺的尺是什么意思?”教师及时评价:你逐字逐句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不放过一个字,提出了一个非常“意外”但又那么真实的数学问题。有学生提出:“比例的前项都是1吗?”教师再次点评:你能从发现的规律中进一步地猜想,又提出了一个“思维含金量”比较高的数学问题。再如,在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时,教师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27003000和20070003,并引导质疑:你读出问题来了吗?有学生就提出:怎么上面的0都不读,而下面的0去要读呢?教师及时鼓励:从同与不同中生疑,这是很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感谢你提出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我们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下去。这样的评价,不仅让提问者感到提问的自豪,而且对其他同学给予提问方法上的指导。对这部分先“会问”的学生,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力量,让其他同学也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学生已有的提问经验不断被激活并融入进来,浅层次的经验获得了有效提升。

张洁《无字》经验叙事艺术的探索 篇8

《无字》有很强的个人总结意味。既总结了小说中出现的叶家四代女性的爱情婚姻,也总结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女性的命运浮沉。在她的作品中的女性的身上有着张洁的身影和遭遇,她的爱情、婚姻是不幸的,所以她笔下的墨荷就是封建婚姻的不幸牺牲品。叶莲子对待爱情很认真,忠贞不渝。即使顾秋水嫌弃她,抛弃了她,她仍然忠于自己的爱人和爱情,无论生活多么困苦,她从来都没有动摇过、背叛过。在小说中四代女性婚恋观中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吴为和禅月的婚恋观。吴为总是认为男人的职业是男人的标志,她会因此无比崇拜他们。她认为男人的事业是其品味和思想的体现,她总是那么浪漫化的想当然。所以她和一个有妇之夫好了,原因是他曾参加过革命,是一个有着英雄色彩的传奇人物。就这样,吴为不顾一切的爱着。吴为接受不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最后,她疯了。与此相照应的是文中多次对爱情进行解构。虽然天长地久是每一对恋人想要坚守的誓言,但是相比较誓言,爱情是那么苍白无力,不堪一击。“要是那一年,他们按照胡秉宸的建议一起喝了敌敌畏,可能至今还保持着那场轰动全国上下的爱情的原汁原味,所以说,殉情化蝶才是保持爱情神话的最佳方案。”吴为所爱的男人,都是她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且用这些想象的完美男人来引领自己筑造爱的宫墙,使自己陷入爱的深渊,无法自拔,这真让人感到悲哀。可面对爱情谁能理性?谁又能不乱方寸,留有退路和余地?禅月看到自己的母亲不幸的一生,她不再相信爱情。禅月曾在信中这样对吴为说:“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真正伟大的爱,那是‘天方夜谭’是幻想,人活着多半是互相利用。”“不要把爱情看得太重要,爱情只是生命之外的附属品”叶家三代女人一直延续着爱情婚姻的不幸遭遇,直到禅月时才彻底醒悟,不再把自己陷入爱情中无法自拔,否则受伤的就是自己。其实这种大彻大悟,就是作者张洁在经历自己的爱情婚姻后的个人感悟和体验。张洁是用自己的个人经验解构婚姻与爱情的真相,诠释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小说已经在叙述时空上打乱了,用主人公的心绪来回忆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在回忆中补充文本的细节,环境、故事、历史、人物、情绪相互交织相互扭结。作者张洁在《无字》中描写了叶家三代女性的不幸来探讨20世纪以来这个时代、爱情、婚姻和封建思想给女性带来的不幸命运。此时的叙事已经变成依据人物的情绪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过去的事在读者面前像放电影似得有组织有顺序地一幕幕播放,在探寻和审问人物灵魂的叙述中,敞开书写了人的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体验。

二、女性经验叙事

张洁是一个女性,更是那个时代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敏锐观察力和深刻体悟力的杰出女性。她以女性特有的立场和视角观察体会着这个时代和社会,感悟到人世浮沉和大苦大悲。所以她的《无字》中以塑造的女性贯穿文本,以这些女性的遭遇苦难、人生的浮沉来反映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世事无常。在张洁的小说世界里,她很用心的塑造的女性,她们美丽、善良、友好,有不怕牺牲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但她们往往是不幸的。她们的不幸常常是自己太善良,对爱情太认真,对男人太迁就造成的。也就是在女性的完美形象的对照下,来解构男性的肮脏与卑鄙,这样的例子在张洁的小说中处处可见:《祖母绿》中曾令儿是胸怀开阔的女性而男人是那么怯懦狭隘。《无字》中叶莲子和吴为是痴情纯情的女性,而与他们有着生死命运联系的两个男性,一个是“兵痞”忘恩负义,一个是情场高手,玩弄感情。看张洁是怎么对“情场高手”解构的。在胡秉宸要与吴为离婚之前,当他看到吴为在换衣服时,胡秉宸用嫌弃鄙夷的眼光打量着她的躯体,突然说道:“想不到你身上的肌肤,已经松弛下垂得这样厉害。”他一直羡慕和嫉妒这个比她小二十多岁的躯体上的闪着健康的光泽和富有弹性的肌肤,现在有了这种摧毁这个差距的机会,他肯定不会放过。在吴为得了远离口腹传染的输卵管结核疾病时,胡秉宸不但要与吴为分用碗筷,就连分用的碗筷,使用后也要煮上几十分钟消毒。在胡秉宸意识到和吴为的关系会危及自身的地位时,他用尽心机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要不是他们的关系已经进行到非结婚的地步,他是不会跟吴为结婚的。而吴为是认真的,吴为不仅投入了所有的心情和全部的感情,甚至搭上了命。而胡秉宸只爱自己,其她的女人只是他的玩物。这是叶莲子看到胡秉宸对女儿吴为的所作所为的憎恶的讽刺,这也是对所有女性的忠告。这其中也饱含了张洁作为女性的独特感受,有她自身对男性的解读。女性作家张洁的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就是要用女性的视角和立场,以女性的经验诠释这个世界,构筑自己的文学世界。《无字》作为吴为以两性世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有其强烈的个人经验和女性经验。

运城市农民培训经验的探索 篇9

1 农民培训的现状

运城是传统农业大市, 在大力发展粮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 还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随之带来的是专业技能的需求, 如病虫害防治、蔬菜园艺、果树园艺、基层畜禽防疫等, 每年大约需求有专业知识的农民20万人。目前, 从事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的农资经销员、农产品经营员、农产品加工技术工, 以及合作社骨干大约有15万人, 每年需专门培训2万~3万人。运城市涉及农业方面的培训主要有全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农业科技入户、退耕还林培训、冬春科技大培训等项目。2012年, 全市完成农民培训22万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万人, 虽然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 但还是不能满足当地农民培训的需求。

2 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各级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激励扶持政策, 农民就业环境得到了有效改进, 农民的职业技能明显提升。但在农民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培训工作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当前, 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 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但培训资金缺口相对很大, 特别是受地方财政实力的影响, 很多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作难以开展, 影响了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

2.2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缺乏长效培训机制

农业、畜牧、林果、农机、人社、教育等部门均涉及农民培训工作, 但人、权、责力量分散, 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加之培训场所的限制, 导致培训资源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目前农民培训除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外, 大多是以项目来推进, 而工程化、项目化的短期行为不仅难以满足对农民工培训的长远要求, 而且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往往只注重数字的统计而忽略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2.3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科技意识不强

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目前仍有一小部分农民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不强, 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 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加强农民培训的规划

下一步的培训工作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的总体目标, 以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主要任务, 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对象, 以粮棉果高产创建、菜篮子工程、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项目资源整合为着力点, 强化机制创新和关键环节的引导, 努力培养一支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产业大军, 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1 选拔优质培训基地, 监管落实培训任务

在培训基地的确定上, 积极与推广单位、合作社、企业和培训机构相结合, 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合作社在组织农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来开展培训。监管工作是阳光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 直接关系到阳光工程的培训质量。运城市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 同时按照市级监督制度, 加强对培训的日常监督, 继续实施培训全程辅导制、全程监督制和责任追究制。

3.2 不断创新办学方式, 增强培训效果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将培训基地办到重点乡镇重点村, 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继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实行理论授课、实训操作、生产指导“三级教学法”。在重点产业技能培训上, 采取理论知识上大课, 关键技术实训操作, 对农户生产实施技术指导, 参训学员既不误生产, 又能学到实际技能。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实施综合教学。把培训重点内容制成光碟, 分发到村、到户, 让农民茶余饭后随时能学习。聘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 确保产学结合。

3.3 加强宣传力度, 营造培训社会氛围

继续加大农民培训宣传力度, 充分挖掘当地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优秀学员, 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宣传, 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 要丰富宣传形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信息短信平台等媒体, 通过张贴挂图、发放宣传资料、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 开展宣传工作, 提高宣传效果和针对性。

社会治理创新:宁夏的探索与经验 篇10

1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

政府以构建和谐宁夏为目标, 强化了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就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服务的治理, 在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上取得明显成效。

1.1 医疗卫生方面

在方便群众看病和医疗保障上创新, 主要有三点:

1) “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为减轻患者看病负担, 提高基层医疗治疗比例服务质量, 提升城乡患者的满意度, 2014年5月起, 宁夏试行“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服务模式, 凡是参加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住院患者, 以及经当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的流浪乞讨人员, 都适用于该诊疗模式。自试行以来, 人均个人支付下降42.7%, 试点县、乡医疗机构患者比例提升了5.86%, 县域内住院患者比例得到了合理分流。

2) 基本医疗制度提供的新方法。作为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制度提供的方法上, 2014年以来宁夏开展向群众提供普惠性健康体检尝试。在2014~2016年体检周期, 连续三年以上参加医疗保险并缴费的人员可享受5大类35小项的免费健康体检, 并通过体检为城乡参保居民及企业退休职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3) 医疗保障上建立大病保障制度。2014年3月, 政府采取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 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参加医保的城乡居民, 住院费用按基本医保政策规定报销后, 一年内患病自负费用超过6000元起付标准的, 给予第二次补充报销。此外, 自治区创造性地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急性白血病、乳腺癌等20个重大疾病也纳入保障范围并且提高报销比例, 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困、因病致贫的问题。

1.2 社会保障方面

社会保障上的改革与创新, 主要体现在自治区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爱与保障, 充分彰显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1) 老年人服务上。2013年底, 宁夏老年人口22.8万人, 到2014年已增长为23.75万人, 占总人数的13.8%。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 近年政府推行了多项服务老人的惠民政策和措施。以每年老龄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的银川为例, 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服务老人。2013年银川市城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低保金每人每月提高至350元, 农村每年每人提高至2300元。对高龄老人, 统一城乡发放标准, 80-89岁、90岁以上老人发放标准分别为每月每人300元、350元。100周岁以上的老人, 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长寿保健费。2014年政府又实施了对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优惠政策。

2) 单亲母亲服务上。为救助生活困难和残疾单亲母亲, 银川市政府自2013年在58个社区试点实行“康乃馨”关爱单亲母亲行动的惠民工程, 2014年在宁夏各地推广。该工程以自治区妇联为主, 城市社区为依托, 建立单亲母亲信息库, 积极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 着力为贫困单亲母亲家庭办实事。

3) 残疾人服务上。为有效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012年以来自治区连续多年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项目。这一惠民工程是根据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家庭的需要, 安装升降灶台、语音电饭锅、厕所把手、语音对讲门铃等生活设施。根据宁夏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 仅在2014年就为400户家庭免费安装了无障碍设施。

1.3 住房保障方面

自治区政府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 秉持“高层次住房由市场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必须由政府负责”的理念, 鼓励引导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养老地产组合开发, 推动房地产由单一产权向多元产权转变, 大力实施城乡安居、提质扩容、绿色建筑等工程, 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与房地产业的良性互动, 仅2014年投资13亿建设公共租赁房2.45万套, 改造棚户区9.2万户, 改造危房4.5万户, 充分满足了居民的不同住房需求, 极大地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以银川棚户区改造为例, 政府为解决老城区下水不通、保温差、暖气不热等老房子的“老年病”, 倾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棚户区改造, 据政府统计, 2009-2015年, 改造面积11402600m2, 使40391户居民受益。

1.4 公共安全方面

2014年以来自治区政府深入开展公共安全领域整治活动, 在城市运行、教育、道路运输、水利、公安消防等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加强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在公共安全设施提供的数量、质量上, 以及运行和使用的效率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在城市运行领域, 整改重大安全隐患22处;教育领域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校舍维修改造、整改222个安全隐患;道路交通领域计划投资4.04亿元, 以道路整治、危桥改造、交通设施完善为重点, 整改隐患29处;水利领域至2014年7月已投资5.2亿元, 用于灌区续建配套、苦水河和清水河防洪治理;在公安消防领域, 实施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 建立以指挥高度网为主的无限通讯专网、卫星通讯网和区市 (县) 两级移动通讯指挥中心的建设。

1.5 社会体育发展方面

自治区政府关注体育事业发展, 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并且加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力度。据统计数据显示, 至2014年底, 建成自治区级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3座, 各地级市均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体育馆, 县级体育场馆覆盖全区21个县 (市、区) , 2/3的乡镇实施了“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全区人均公共场地面积达到2.08m2, 位列西部地区第二。

1.6 环境建设方面

根据宁夏实际区情, 自治区政府确定生态优先发展的战略, 提出“环境建设是最大的民生, 我们将做好绿化、水系、空气三篇大文章。”一方面通过“四大行动计划”解决环境问题, 先后提出了《全区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宁东基地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全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区节能降耗行动计划》等四大计划, 深化污染防治, 严格环境监管, 着力从多个方面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重点建设宜居城市。特别是银川市在宜居城市建设上投资力度较大, 推进步伐较快, 建设成效较突出:实施绿博园、小微公园、贺兰山路、亲水大街景观提升工程, 使城市环境越来越宜人。2014年开园的绿博园, 建设面积380hm2, 总投资达15亿元, 园中齐聚了各地的奇花异草, 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美场, 也因其博大、静美吸引众多游客前往, 现已成为银川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在改善居民的周边环境上, 银川市政府积极推进小微公园的建设, 继2014年建设南塘园、书香园、翠园等11个小微公园后, 2015年又投资9500万元, 再建面积24万多平方米的10个小微公园, 实现让百姓出家门进公园的愿望。

2 宁夏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

2.1 以简政放权为契机, 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1) 政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在组织上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 将25家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由行政审批服务局直接实施, 推行一个公章管审批制度, 即市民以前要用5个工作日办理的四证一章, 现在仅用一个小时就能在市民中心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结。在程序上简化审批环节, 政府从清理规章制度、规范文件入手, 通过扎实组织开展“三减” (减程序、减时间、减费用) 工作, 审批效率平均提高70%, 500多项业务实现了一站式审批。在事项上减少审批项目, 将近150项审批事项精简为80多项, 300多项管理服务事项精简为88项, 实现服务大厅以外无审批, 切实达到行政审批服务“两提高” (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的效果。

2) 多部门协同, 保证政策的落实到位。社会管理领域多、内容杂, 涉及多层次多部门, 为扭转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的问题, 宁夏在政策的制定以及落实上, 努力做到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以农民养老为例, 为落实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 由主管部门人社厅牵头, 财政、人事、农牧等多部门就财政补贴资金、银行预收账户设立、资金收缴、参保资格确认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协调, 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共同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

3) 做社区治理的“加减法”,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立足点, 为改变社区的行政化倾向, 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 政府制定了社区服务事项准入清单, 清单以外的事项不经批准不得给社区下达。如确需社区配合的、非清单内的事项, 必须由政府向社区购买公共服务。政府在社区治理上做“减法”的同时也做“加法”:一是保证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 如银川市对社区公益用房不足500m2全部限期扩建改造;二是加大资金支持, 每年拨付12~15万元为民办实事资金, 在社区党建方面也给予2~5万元金费;三是增加社区工作岗位, 提高员工待遇。政府为社区配备3~5个公益岗位, 为稳定社区工作队伍, 出台政策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待遇水平。

2.2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群众权力保障

在宁夏650多万总人中, 回族人口达230多万, 超过总人口的1/3, 因此, 民族事务的管理在全区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推动民族宗教事务走上法制化轨道, 宁夏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法》先后颁布162条地方性法规, 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首先, 发挥民族干部在民族团结事业中的作用。在干部任用上, 自治区注重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并在关键岗位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至2014年10月, 自治区33个区直部门班子有28个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 63%的市县党政一把手配备了民族干部;其次, 多办顺民意、惠民心的实事。在回族最集中的西海固地区, 先后实行扶贫攻坚、生态移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重大工程。最后,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如“民族团结月”活动, 在每年的9月份开展, 已连续开展了20多年;再比如长期开展的“邻居节”结队帮扶, 驻宁部队与376座清真寺对队共建等活动, 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共同意识, 实现了民族地区长久的和谐稳定局面。

2.3 着力促进城乡公务服务均等化

1) 支持农村妇女创业。改善农村妇女地位, 要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自治区政府鼓励妇女自主创业, 对农村妇女在农家乐、农副食品、养殖以及文化产品等行业的自主创业, 政府都给予大力扶持。如银川市政府全面推行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工作。据统计, 从2012年至2015年7月, 政府累计发放10.85亿元, 共帮扶17670人 (次) 创业, 2015年至今发放小额贷款24173.5万元, 支持4416名妇女创业。

2) 健全农民的养老问题。一方面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随着新型城市镇化步伐的推进, 城市周边土地越来越多的被征用。面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不充分的问题, 政府高度重视, 在财政投入力度。2015年, 政府核定个人养老保险费用9158.42万元, 落实政府补贴资金1.62万元, 为3031名到龄人员每月按768~814元发放养老金。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多途径解决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养老。随着农村土地流转, 年轻人纷纷到城市谋求生计, 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在农村逐年增多, 政府不断探索和健全养老服务新途径, 开办村级养老服务中心, 并且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民营机构进入农村养老产业。以宁夏贺兰县为例, 2014年该县首家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在立通镇通利村成立。服务中心由村中学改造而成, 94间平房, 106张床位有效地解决了本村、邻村老人养老问题, 空巢、孤寡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保健等服务。

3) 教师城乡轮岗推进教育均衡。为缓解宁夏城乡师资力量悬殊、教师配置不均衡、优势资源过度集中城镇的矛盾, 地方政府探索出教师城乡轮岗的新模式。例如地级市吴忠, 对2008年以来招聘并分到农村的50名特岗教师与城镇优质学校和名校的50名骨干、优秀教师采取置换的形式进行“代培” (两年) 和“支教” (一年) 。通过“代培”、“支教”这种城乡互动、城乡互补的方式, 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4) 推进城乡医疗同一水平。首先, 在山区建设三甲医院。为让山区群众也同城市人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自治区在宁夏南部山区建设了一座综合性的三甲医院。医院坚持从硬件、人员、技术和质量同城市持平的原则, 通过减免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的费用, 提供免费午餐等措施, 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群众“看大病难、看名医难、看大病贵、看大病远”的问题。其次, 医改中推行“县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医改中基层政府特别重视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如在宁夏永宁县医改中, 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这得益于医改中的“县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县医院选派十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闵宁镇卫生院, 挂牌成立县人民医院分院, 启动县医疗整体托管闵宁镇卫生院的工作, 在乡镇医院看病和县医院看病, 享受同等的医疗待遇。

2.4 坚持利民、实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多年来自治区政府围绕提高民生福祉, 不断加大投资, 持续实施民生工程。以民生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例 (见表1) , 文化、体育、娱乐业上的投资, 从2012年的8.03亿增加到2014年的22.50亿, 提高了近3倍。为利民、实民、惠民, 政府锐意改革, 勇于创新, 敢于担当, 在民众最为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移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率先实施“营养早午餐工程”, 率先实行药品采购“三统一”政策, 首创廉租房配建制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促进农村人口和南部山区贫困人口向沿黄经济区转移, 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的贫困问题。2014年政府更加注视民生, 提出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不懈地办好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 突出抓好创业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居家养老、“菜篮子”工程等10件重点实事。

2.5 坚持社会治理社会化、民营化、市场化道路

社会领域各项事业完全交给政府难以满足居民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自治区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打破政府作为单一公共产品提供者的思维, 坚持社会化、民营化、市场化的道路, 拓宽公共产品的供应渠道, 实现公共产品服务主体与供应模式的多样化。以银川市城市休闲公园绿地为例, 政府引入市场机制, 服务外包, 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聘用专业团队对口管理。2014年由于人力原因, 金凤区辖区约50km、800hm2的艾依河曾一度处于管理无力、无人管护的状态, 当年10月, 政府将河沿岸的管护工作推向市场, 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 使艾依河河道的护理走上了专业化长效管理的道路。

2.6 以有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为社会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2012年, 宁夏启动“宽带中国.智慧宁夏”工程, 通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打造智慧城市以广泛服务民生。在智慧城市建设上, 自治区立足于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按照有效的智慧城市维度 (后台数据的共享、职能部门的相通、公共信息的公开、服务窗口的互动) , 从顶层设计入手, 分三期建设大数据中心、4G城市网、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10大系统13个子模块, 实现后台数据的共享。同时, 为解决建设资金、后期运营等多项难题, 政府采用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的商业模式。

摘要:近年宁夏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突出体现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创新上。总结宁夏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主要有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重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实施有效智慧城市等。

关键词:宁夏,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5]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经验总结探索 篇11

摘 要:石油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大局的发展,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可以保障企业人、财、物的安全,更有利于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与稳定供应,因此,要加强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石油企业;健康安全;环保;培训

石油企业安全问题是企业生产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和设备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消防安全工作面临的事故危险也更加严峻。因此,企业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消防工作,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消防技能,从而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的频率,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提供前提和保障。

1 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健康安全环保培训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企业对消防措施和消防设备投入力度的加大,石油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进步。就目前企业安全而言,消防产品的更新换代,消防车、泡沫、水源设施配备的齐全以及消防队伍的专业化和速度化极大改善了企业消防工作不利的局面。此外,除去专业的消防队外,企业还会定期进行消防演练,提高企业全体职工对安全事故的预防能力和施救能力。然而,油田是一项高危作业的组织,作业环境复杂,危险程度高,事故发生概率大,石油勘探、开发与提炼的过程中火灾事故安全隐患过于集中,一旦石油、天然气发生泄漏,遇到引火源极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加剧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难度。安全事故发生时,企业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快速的管理调配机制,当石油石化系统发生重大应急救援事故时,现有的指挥体系和救援措施往往仅限于区域内部,各部门和各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不能快速进行联合行动和人员调动,造成了安全事故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对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极为不利。

2 提高职工的健康安全环保意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良好信誉形象的需要,同时,更是保障企业职工生命安全、提高和改善职工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因此,做好企业的安全工作,是石油企业目前工作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企业生产安全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企业要保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加强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方面,企业要提高安全管理素质,在工作中切实把“安全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做到“不保证安全不开工、不解决安全问题不放过”,把安全问题当作现场施工中的头等大事来抓。

3 加强石油企业职工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 促进组织结构的完善。组织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企业要落实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工作,首先,就应该从组织结构的完善方面着手。首先,企业的领导人应提高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视,要清楚安全工作无小事,把企业职工的健康安全工作納入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长期过程中,提高企业全体职工对安全工作的警惕性。其次,面临我国健康安全环保教育的新形势,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邀请有关的专家和安全教育专员到企业中为企业职工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对职工进行安全、环保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以提升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加强企业职工安全培训。在石油企业的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工作中,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教会职工安全工作的技能和应对事故的处理技能等,提高企业职工的健康安全意识。为此,在石油企业中,应分层次建立安全培训机制。首先,对于企业中有工作经验的职工,应以岗位技能规范作为培训重点,在日常工作中,要提高对老职工的岗位技能规范训练,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同时还应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的消防技能和安全技能,提高他们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对于企业的新进职工来说,不仅要让他们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能,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安全常识培训、突发事故的应变等,要让他们熟悉石油企业所有的安全设施,并能掌握应用的方法,从而保证他们在突发事故处理中的灵活性。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石油企业职工的健康安全意识,还应该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技能考核,并将考核纳入职工最终考核事项中,同时,石油企业定期还应该组织进行消防演练,提高职工对突发生事故的警觉性和应变能力。

3.3 加大企业安全宣传工作。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安全宣传实现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的目的。首先,企业要改变消防安全策略,要不断地对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详细报道安全事故中的人员受伤情况和企业财产损失情况,不断提高职工对安全事故的警惕性。其次,加强生产安全人性化宣传,从职工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入手,明确安全事故对家人、朋友造成的巨大伤害,从而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和安全观,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在石油企业中,还应该不定期进行环保安全宣传,可以通过在班组间举办环保知识竞赛、节能环保行动等活动加大对石油企业内部的环保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节能环保工作的进行。

3.4 严格企业的安全管理。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离不开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实践,首先,企业必须加强安全制度管理,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规范和职工守则,使员工思想上时刻有紧迫感、压力感,在每个施工管理人员和参与施工人员的脑际当中建立起安全意识,从而保证员工的安全意识不会松懈。其次,还要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职工的奖励制度相挂钩,当职工在生产中及时制止了安全事故的产生或发现了安全隐患,企业应适当对职工提出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以此来不断提高职工对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关注,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强烈认识,从而保障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运行。

4 小结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安全工作要依靠的是企业内广大职工的共同重视,才能提高石油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要重点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帮助职工形成重视安全工作,加强安全行为的意识,争取每一位职工都抓牢安全生产的思想准绳,再通过企业严格的安全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促进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规范,从而从源头上消除石油企业生产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兆寒.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5.

[2]杜丕祥,刘光山,陈彤彤,等.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 减少事故发生[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

经验总结探索 篇12

关键词:自主探索,探究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当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理解走进数学活动时, 不仅需要教师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 更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智慧引领,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主动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不断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因此, 数学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和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一、“赏”中唤醒, 激活学习需求

生活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展开数学想象的源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欣赏、观察、分析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 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期待。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教师可出示奖杯、北京天坛、飞机、蝴蝶标本、医院的标志等图片, 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并说说觉得这些图片给了自己怎样的感觉。由于选用的都是学生熟悉不过的物品,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当教师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物体地形状也是像这样对称的”时, 学生一个个抢着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进一步感受到我们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做”中感知, 丰富学习体验

学生只有经历了实践的过程, 对知识的感悟才更为深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 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1. 提出问题。

长方形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你能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创造一个长方形吗?边做边想, 你用了哪些材料?发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点?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2. 操作实践。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创造一个长方形。 (有的用钉子板围;有的折纸得到;有的用小棒围;有的借助本子的格子画;有的剪;有的量) 方法多样。

3. 交流创新。

你是怎样得到一个长方形的?通过做, 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 及时完成板书。

这些首尾相连的4根小棒, 或者4根线, 是4条线段, 是长方形的四条边, 长方形有4个角。长方形的4条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你是怎么发现的?4个角呢?

4. 每个学生画一个长方形。

既然大家找到了长方形的特点, 我们就一起来画个长方形。 (感受从具体到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5. 总结提炼。

看来不论是用什么材料, 采用什么方法, 这些形形色色的长方形都有相同的特征, 你能说一说吗?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 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做、画、围、量、议、说等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有了清晰地认识, 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当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他们对长方形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感受越来越深刻。在探索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变”中深化, 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 我们要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数量上的特征) ”一课, 在学生已经清晰认识了“首尾相同, 排成一列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 两端的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1”的规律后, 我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拓展。

拓展一:首尾不同, 排成一列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特征?

拓展二: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围成圈, 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又有什么特征?为此, 我设计了“排队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排队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 男生有4个, 女生有几个?”学生分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有学生排成了一行, 这时女生就有3人。有的围成圈, 这是学生平时在做游戏时经常用到的队形, 很容易被想到的。这时, 我引导:现在4个男生之间要几个女生呢? (4个)

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 当你们围成圈时, 男、女生人数就相等了, 你有什么好办法告诉大家怎么会这样呢?学生回答, 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 4个男生要对4个女生。 (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

这时我请围成圈的学生现在也排成一行, 我们来看看队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第一个是男生, 最后一个是女生, 首尾不同了, 男、女生的人数是相等的。

通过排队游戏为学生打开了创新思维的窗口。在学生全面了解“首尾相同, 排成一列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 两端的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1”的规律以后, 利用“排队”进行了两次拓展, 使学生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 还可以围成圈, 就是“首尾不同”的情况, 消除了学习“首尾相同, 排成一列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 两端的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1”后形成的思维封闭, 引领学生向思维深处发展。

总之, 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发展的过程, 绝不是对学生的探究放任不管, 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 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 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活动经验, 只有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 学生的数学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治锋.注重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体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8) .

上一篇: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下一篇:先进数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