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共9篇)
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篇1
近代最具权威的的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精英”“大众”“普及”高等教育本质三段论, 以三段论观点分析我国的高等教育, 从其发展趋势表明, 经过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大洗礼, 一些高等院校经过合并重组为创建一流大学而奋斗, 另一批院校不断深化改革, 为大众化教育努力拼搏, 相当一批民办职业高校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支持的政策, 正加大力度, 不断改革发展, 凸显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崭新局面。在这种大环境, 大背景下,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迎来改革的春风, 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 必须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弘扬创新, 走特色之路, 办出独特, 办出个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态审视高等职业教育,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地方院校以及重点院校强势发展的极大压力, 特别是随着各大专院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国际化, 人才市场供与求格局和竞争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所面临的教育竞争与日俱增, 作为普通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上不应仿效普通高校, 立志改革创新走自己发展的个性之路, 在办学理念上与国际接轨, 在办学质量上与社会接轨, 注重思想素质, 强化技能训练,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南昌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 定位在面向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 根据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要求, 培养有扎实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服务于社会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近年来依据办学理念, 人才质量和培养目标, 我院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一、构建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三层含义
三个层面依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定位, 并制约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围绕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 构建以“应用”型为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变了课堂教学理论指数。将实践课教学时数时进行大幅调整, 安排实训课教学时数占总课时的5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充足的课时学会动手能力, 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个性化。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要求一致,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为学生步入社会, 为学生个性发展, 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制定培养应用能力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制订过程中, 我院贯彻“面向市场, 打好基础, 注重修身, 强化技能”的办学方针。从为社会培养合格高素质技能型音乐表演人才出发, 突破以往沿裘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 改变过于强调理论和技艺化的缺失。克服职高教育只管招生, 无视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缺憾。促进学科体系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 加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力度
为达到培养具备一定演唱、演奏能力, 能从事文艺团体, 广播影视, 群众文化等工作的教学目的, 专业教学计划中特别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核心课 (形体与舞蹈, 合唱与指挥, 声乐, 钢琴, 普通话, 舞台实践, 钢琴即兴伴奏) 和专业选修课 (体育舞蹈, 器乐合奏, 钢琴维修和调律) 均为实践课, 在这些实践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研究教与学和教与做的教学关系,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教学优势, 提高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效应, 使学生尽早进入就业状态。
(二) 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着力关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 以反映现代文明建设发展的社会新要求, 体现当代科学文化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相结合的教学趋势。按照少而精, 博而通, 淡化理论, 强调实践, 加强基础, 打通主干, 深入社会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大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 以此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增加了舞台艺术实践课, 学校对本门课给予大力扶植, 对教学场地, 设备和师资培养给予了大力的投资。
三、教学实践环节中的若干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突破口, 提升办学水平, 打造一流高职学校, 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 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经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 虽然社会适应能力大有提高,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作为音乐表演人才培养还应紧跟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空前加剧的势态, 找出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不足之处:
(一) 个人表演技巧一般, 但组织能力缺乏, 与他人合作能力偏差, 指导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深感能力欠缺。
(二) 组织与创造能力不足。对于单位分派的某项活动, 特别是大型活动不知从何入手, 如何策划和组织排练。
(三) 掌握的知识能力不够, 除自己专业外, 其他专业一无所知, 如器乐学生只懂一门乐器, 钢琴专业不能即兴伴奏, 声乐专业不能弹琴练唱, 不能组织排练合唱。
调查结果促进教学整改。我们从学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的价值观进行研究, 进一步明确高职教学的特点, 深入理解实践教学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从制度保证入手, 努力提高实用能力, 使实践课由学科边缘化地位向主导化地位倾斜, 由补充性作用向发展性、主导性作用变化, 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模式迈进。拓宽教学内容, 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平台。学校成立了艺术团, 演出设备齐全, 与江西教育电视台、铁路局文工团、南昌银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协议, 校企合作加强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通过多渠道的办学拓宽了教学内容, 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演出, 使策划、编排、组织和表演能力得到长足进步。
(四) 探索具有个性特色的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从学科层面分析, 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入学成绩虽然偏低, 但不代表生存技能低下, 不代表无理想追求和人格向往。西方私立学校办学成功之处, 为中国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办学经验, 在培养音乐表演人才教学中, 我们寻找科学而实用的教学方法, 用理想价值的教育观, 营造教学氛围, 去开发学生的潜质能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 经过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1. 项目驱动式舞台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1) 知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
(2) 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
(3) 教育是知识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
以项目作为教学导向,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完整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学生尝试对作品的理解而去演绎的教学活动, 他既是一种课程模式, 又是一种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 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营造模拟情景中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 结合实际需要选择、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驱动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推动自主学习, 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践和专业素质表现能力。
2. 项目驱动式舞台实践教学方法。
(1) 以多元的文化观, 开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类型作品, 均以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呈现作品内容,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 选择不同风格作品作为教学的项目, 每一个项目自然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 通过一个项目的学习可以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 透过文化体验项目的表演特性, 从而提高表演技能。
(2) 研究项目文化, 分析作品的节奏, 风格和人物形象。掌握文化脉络和特点, 从文化意蕴中, 寻找人物形象特点, 把握作品的节奏、力度、情感, 探索人物的表现方式是项目驱动式舞台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思维方式。
(3) 分解练习, 突破难关。分析作品内涵, 准确找出项目难点, 设定解决难点的办法, 以此作为技能学习的突破口, 逐字、逐句, 一个一个音符反复练习达到教学效果。
(4) 分解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高职表演专业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完整的了解学习内容, 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认知, 形成一定的形象思维后, 再实施分解——综合——分解——综合的训练方法, 即将所授知识进行元素的分解, 使学生完全掌握单一知识内涵, 然后将其组合, 进行综合练习, 以此往返重复, 直至全面掌握知识内容。
(5) 在项目环境中教学。以项目表现内容设置舞台实践课堂, 在实景课堂中启发情趣, 在情趣中突出表现专业技能, 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6) 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以独立思考为宗旨, 以激发主动的创作意识为内涵,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结合主动性与实践性, 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即兴创作的方法, 与现代观念的创作思维及自然意识培养相结合, 以“心动”调动“身动”, 将所学知识和审美体验, 经过自主探究到意识体现进行变革创新, 把现实生活的情感融于民族文化之中, 采取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的教学方法, 体现教师不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教书匠, 而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新学知识, 学会获取知识和处理各学科信息的多元方法, 同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法, 已由口传身授的接受方式向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转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行“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的教学是学会并掌握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进行文化传承的极好方法。
(7)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项目驱动实践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 教学方法呈多元化,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让学生初涉项目之时对作品有完整的理解, 同时拓展视觉形象认知感觉, 从而把握作品, 以高水平、高质量展现项目。
3. 项目驱动式舞台实践教学体验
以市场引导教学, 实践推动教学, 科学深化教学, 项目带动教学, 创作提升教学为教学宗旨, 我院在创新理念指导下, 从96年开始确立了以项目教学作为教学改革核心, 探索试行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以舞台实践排练学习专业技能, 以舞台实践演出检验教学, 先后排演了大型民族清唱剧《党的女儿》, 器乐《祭坛圣音》, 舞蹈《盛世中华情》《花样年华》《魅力中国》, 话剧《一二三齐步走》, 流行音乐《等三角遨游》, 诗歌朗诵《红五月颂》等大型教学项目, 并结合小型的各类剧目片段, 折子剧目进行传递, 授业, 解惑,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条件, 选择不同剧目为项目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学习, 师生通过教与学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 教师传授专业技能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 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练, 在实践排练中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并将理论指导实践, 做到融会贯通。项目驱动舞台艺术实践, 既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又是学生学习专业内容,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 以文化艺术作品作为学习内容, 力求完整表现作品形象, 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表现技能, 并把项目完成水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和考核标准。
实践性的教学项目, 增加了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以全力投入到角色钻研中。通过项目的学习, 审美感受得以提高, 心灵得以净化, 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人格品行得以完善, 通过项目的展示, 成就感得以满足, 追求感得以发展, 项目驱动教学不仅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技能知识进行音乐表演的实践与创作。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项目”实则是一个综合指数, 它以综合面貌呈现音乐表演所选项目, 包括:节奏、节拍、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以及声、器乐等表演专业和音乐文化, 艺术活动的策划、编排与表演等, 在实现高等职业音乐表演教学的目的过程中,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高职教育任重道远, 面对各类挑战、机遇和压力, 必须不断开拓进取, 奋力拼搏, 以全新的时空观, 价值观, 闯出民办教育的一片天地。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一个自觉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自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及结果。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受教育着就业、创业及职业生涯发展与个体自身完善发展的教育, 本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探索以就业为导向,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篇2
教学实践证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拨响天使的琴弦作者:赵秋玲,安徽新戏出版,
[2]通向巴赫的朝圣之旅作者:杜宇,爱乐出版,
[3]中国音乐美学史作者:蔡仲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开放性发展幼儿音乐智能的策略 篇3
【关键词】音乐智能 自由创作 开放性
前言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MI)的描述,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表达和创作音乐的能力,它是人们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后形成,主要表现出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表达性和创造性。幼儿的音乐智能发展处在萌芽时期,但他们与音乐亲近,喜欢在音乐中畅游,具有强大的音乐智能发展动力。
一、营造多元的音乐氛围培养音乐兴趣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优美的音乐环境才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才能吸引幼儿来听音乐,甚至尝试模仿创造音乐。因此,音乐教育的开始,教师应注意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在幼儿心目中,优美的音乐应该是欢快、活泼、轻松和明快的,充满了天真和童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和特点选择类似的音乐来营造气氛,让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音乐的耳朵”。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于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生活中的音乐是绚丽多姿的,风声、雨声、动物的吼声、昆虫的鸣叫、小贩朗朗上口的叫卖声、母亲的温柔声......这是一个多么广阔的音乐空间。幼儿在其中可听、可见、可感、可想,获得全方位的声音感知。幼儿园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和意境图谱,并设立了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木琴、各类节奏乐器、以及有关的书籍、图片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乐器美的园地。在活动衔接环节中,老师会在钢琴上弹奏(或放磁带)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曲子,使幼儿一进入活动室便听到欢快的音乐,整个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音乐活动室,心情愉悦,并忍不住随著音乐舞动。这样的音乐训练了幼儿听觉,还会发展幼儿的动觉,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喜欢上了音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是激发幼儿学习音乐、增强幼儿对音乐敏感度的必要前提。
二、设置丰富的游戏活动发展音乐能力
幼儿喜欢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过程中是身心是开放自由,想像丰富,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创造性可以发挥到极致。音乐教育应该借用游戏的这种优势,将音乐教育与游戏融为一体,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轻松接受了音乐教育,并有效地发展音乐的创造性。教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活动,诸如《兔子和狼》、《三只猴子》、《朋友,你好》等,里面有丰富的角色、有变化的情节、有优美的儿歌和音乐、形象的动作表演、可爱的头饰、好玩的道具和艳丽的服装等,给幼儿展示一个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感的音乐世界。同时,我们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需求,让幼儿“闻乐而思”,让幼儿自己亲自扮演各种角色和进行动作操作,随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幼儿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展示着音乐主题和故事情节。幼儿角色表演的动作惟妙惟肖,充分展示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以音乐剧为主要表现方式的音乐游戏中,教师要放手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的确定、组员的分工、道具的摆放等工作,使幼儿的科学、人际、空间等智能亦呈多元的发展态势。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愉悦了幼儿的精神,还允许幼儿自主地在音乐中想象和创造,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培养了对音乐的理解力,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音乐潜能。
三、借助现代的教育媒体延伸拓展音乐经验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学电影、电视、录像,采用活动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比传统教学材料更清晰生动,增加了音乐的可观性和形象性,更适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发展水平,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电化教学手段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的广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超越时空限制,它可以拓展音乐文化范畴,让幼儿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同时把音乐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生动地展示了音乐的最高境界——自由,给幼儿上了最重要的一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把幼儿自己编的音乐舞蹈或音乐故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幼儿自己在音乐中表演的肢体动作、角色语言等,教师也可以将它们现场记录。这样,教师就留下较多的音乐活动资料以供幼儿今后学习、模仿和再创造。同时,教师要把这些材料适时播放和展示,当幼儿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影像”中,心中会涌现强烈的自豪感,也会进一步产生学习和创造音乐的强烈愿望。
结语
对音乐的自由创造性是幼儿音乐智能的最高表现,音乐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幼儿获得创作自由度。为此,幼儿音乐教学应该保持开放、多元的特点。所以,幼儿教师只有营造多元的音乐氛围、设置丰富的音乐游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才能确保幼儿音乐潜能获得的最大程度开发。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浅谈如何开展幼儿音乐潜能开发活动[J]. 学周刊,3013(30).
[2]陈相吉.开展多元学习空间,发展幼儿音乐潜能[J].音乐时空,2013(16).
[3]王霞.对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研究[J].群文天地,2010(22).
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基础音乐,音乐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 二者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的两个环节, 相互链接, 不可分割。高等学校培养的教师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反之, 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又对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
近年来, 基础音乐教育飞速发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实施, 标制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1世纪的中小学音乐课在原有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基础上, 增加了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包含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音乐与相关文化。[1]相较以往21世纪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高校从教育理念、课程价值、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材建设等各方面都作了较为重大的变革, 更具有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特点, 更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对音乐的参与感受、表现与创造, 从而通过音乐教育来完成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无疑对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为高等学校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而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 可以说教师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招生率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 使所招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这当中尤其是一些高校的音教专业, 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和教学经验不足, 从招生到教学都存在着严重模仿音乐学院的痕迹, 缺乏师范性, 没有自己的特色, 这显然与我国当前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这种不适应表现在高校管理与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办学理念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脱轨
这是长期以来存在于音教专业教育中, 影响和制约其它连带问题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随着高考规模的扩大, 音乐教育成为许多高校纷纷争抢的专业, 但有些高校如音乐学院、地方师范院校的音教专业招生比较晚, 没什么经验可循, 因此整个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基本是效仿专业音乐学院表演类专业的模式, 过于强调某一门专业而无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这是显然是错误的。音教专业既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表演类人才的教育, 又与普通的基础教育不同, 它应该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具有师范性质的专门的音乐教育, 因此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要求中小学音乐课应作为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最重要途径, 它强调通过音乐教育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各高校必须明确这一点,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即培养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而全面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底, 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 具有学习理解民族音乐及世界各国音乐的能力, 要具备涉猎相关姊妹艺术、注重学科交叉综合的能力, 同时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热爱基础音乐教育事业, 并具备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错位, 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念不正确, 导致很多高校培养目标错位, 课程结构严重不合理, 培养模式还是音乐学院的那一套, 划分专业, 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重视技能理论课而忽略实践、实习课,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是面向基础教育的, 应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来确定培养目标, 因此,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多才多艺的、具有广博而全面的音乐文化修养, 能应用先进的教学法和教育论进行教学, 并能及时了解新课程、新课标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所以其培养模式应是技能、理论、实践并重的三管齐下的模式。
具体做法是:取消专业, 把钢琴、声乐、舞蹈等作为基础课, 同时加强音乐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教材分析等理论课的学习, [2]注重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这些技能和理论课的同时, 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实践实习活动, 如可与当地中小学建立长久的实习帮互关系,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课程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而且能为促进当地中小学音乐事业发展增添活力。
三、教师及学生的定位不准确
这种不准确包括教师给自己的定位、教师给学生的定位与学生给自己的定位三方面。从事音教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专业院校毕业, 因此培养学生还按以前的那一套, 一味地注重学生单项技能的提高而忽略其整体素质的培养, 这就与基础教育制订的综合、全面、广博的人才目标相悖, 不能适应当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所以, 高校教师必须首先给自己、给所教学生准确定位: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是未来的音乐家, 应该要求学生不单要掌握唱歌、弹琴、跳舞等单纯的技能, 而且要具备广博的音乐文化素养、全面的音乐基本技能, 并且有一定的合唱指挥、小型乐队编配、组织课外活动等的能力, 同时具备一定的引导中小学生喜爱音乐、感受音乐进而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其次, 学生给自己的定位。很多音教专业的学生, 不屑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 因此从思想上便与之抵触, 总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成为专门的表演人才, 其实这是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因为音教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专业水平比不上音乐学院, 而很多东西根本不是后天努力就能达到的。所以, 学校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其进行正面引导, 使他们热爱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 自觉地全面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 以便将来很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服务;而学生自己更要准确定位, 千万不可迷失方向。
四、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薄弱
我国民族众多, 各地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有许多地方音乐风格浓郁, 具有当地民风民情之特点。将地方音乐引入课堂, 可以完善高校音教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 也可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目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 我国的传统音乐尤其一些很朴素的地方音乐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加上西洋音乐在高校主流位置的确立, 更使得地方音乐退让到了偏僻的角落而不为人所知。所以, 高校尤其一些地方院校应该可以担任起一部分拯救这些珍贵财富的责任, 充分挖掘当地音乐文化资源;也可与当地艺术馆及一些民间艺人建立联系, 将一些传统的、优秀的地方音乐引入课堂。
当然, 当下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笔者眼界有限, 仅能从宏观角度略谈一些。但是, 有一点是必须明确肯定的, 那就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必须不断改革, 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2007年的5月份, 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厦门召开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院校负责人”会议, 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课程设置较原来的更为系统、全面, 更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某门课程在哪学期开设, 以及开设多少学时, 获得多少学分, 都给予了明确规定。2007年9月份, 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上, 专家和部分高校教师们还就“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目前音乐教师教育中的若干问题、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教育改革实践、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师音乐实践课的改革、新课标下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理念、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学生基本功促进策略”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 对于推动和促进“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适应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乐韵寻踪——王耀华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1, (第一版) :504.
[2]徐希茅.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7.9:6.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12, (1) :10.
[4]王耀华.乐韵寻踪——王耀华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1, (第一版) .
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篇5
一、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负责人霍华德·加德纳研究总结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大智能, 即语言智能、数理智能、音乐智能、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3]。
美国的杰出教育家、作家和演讲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博士在《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书中阐述:儿童从那些能够帮助他们思考自己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中受益。当学生能够从事这种认知、后认知的活动时, 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他们即使在新环境下, 也变得更加能够自我激励。因此, 以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教育改革为指导, 结合实际教育环境, 根据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自身智能优势, 采取学生认可、喜欢的学习方式, 结合不同学生可获取的资源, 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形式, 实现这些资源的相互协调和运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吸收量, 即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二、教学策略
1. 主体性教学策略。
通过自由选择课内外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活动, 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不再局限于音乐课本, 使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更加广博, 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点, 以及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 即收集、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今日我当家”活动, 整项活动贯穿于学生一学期音乐课的学习之中。在这一学期中, 每节音乐课中的开始前五分钟至十分钟完全属于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登上这个展示的舞台。展示内容由教师给出基本框架:才艺展示;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请学生们欣赏一至两首你喜欢的音乐。在教学框架的基础上, 学生们自由充分地发挥, 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一种方式,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搜集、演练, 按照教师事先安排好的顺序进行展示。通过实践, 才艺展示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提高音乐技能的积极性, 在运用学生多方面的智能的同时, 使多方面智能如演唱 (音乐智能) 、演奏 (音乐智能) 、舞蹈 (肢体-动觉智能) 等得以提高;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整理资料 (内省智能) , 可以了解许多课外的音乐知识、人物背景, 通过讲述展示 (语言智能) , 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对班级中其他学生音乐知识的扩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丰富了学生对音乐深层次的了解, 对音乐课堂教学也起到了扩充与辅助的作用;通过展示者讲解音乐给其带来的感受 (语言与空间智能) , 请学生欣赏音乐 (音乐智能) , 引起学生共情 (内省智能) 。经试验该类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使学生多项智能得以开发, 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的活动中来, 实现让学生成为音乐课主体的目标。
2. 选择性教学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给予学生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的空间, 使所有学生能够在音乐课上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不论是嗓音好还是不好的、节奏感强还是弱的、肢体动作协调还是不协调的等, 都能在音乐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 运用自身的学习优势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从而树立起每个孩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自信心, 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让拥有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活经历和经验, 以及在不同方面拥有不同智能潜力的学生, 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在音乐课堂中展现自己不同的魅力。例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在学生学完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以后, 进行歌曲排练, 排练内容围绕所学歌曲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要在教师规定范围之内) , 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在团队中所担任的角色。这些角色有: (1) 队长。负责安排全队演出时的队形, 组内成员所站的位置及协调工作 (人际智能、空间智能、言语智能等) 。 (2) 演唱者。通常由队中声音洪亮、唱歌较好的学生担任 (音乐智能) 。 (3) 舞蹈家。由动作协调性好, 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担任 (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 。 (4) 打击乐伴奏者。由学生中节奏感较强的学生担任 (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 。 (5) 指挥。队伍中综合能力强, 较聪明的学生比较适合这个岗位 (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 。 (6) 报幕员。这个任务一般留给在以上方面都不太擅长, 但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的学生担任 (言语智能) 。在活动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 选择在团队中适合自己的角色 (内省智能) 。通过自身的努力练习和与队友的全力配合与通力合作 (人际智能、语言智能等) , 互相支持, 取长补短, 经过选择、协调、讨论、竞争、决定、排练、修改、个人练习、集体排练、再修改、再排练等一系列努力过程, 最终完成任务, 将集体的结晶、团队努力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舞台上。通过这项活动, 学生们不仅运用自身所长可以实现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 使自身潜在的各种智能得以更充分的开发和展现, 并且还使其他多方面能力得以提高。在集体中通过寻求、矛盾、竞争、协商甚至争吵这一系列过程, 最终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提高了正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内省智能) 。通过与学生的互相配合、相互合作, 可以锻炼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能力 (人际智能) 。通过表演展示, 可以增强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信心, 同时培养了团结向上的集体荣誉感。
3. 趣味性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创设的带有创意性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不论课上、课下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去。比如“猜猜看”活动。这里面所谓的“猜”, 即“猜”歌名、猜歌词。从选歌到组织活动还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具体操作为:利用音乐课时间, 放适合学生聆听、学生比较熟悉的课外优秀歌唱作品;在聆听过程中, 学生随时举手说出歌名, 如果说错了或不准确, 其他学生可以继续抢答, 适当时候教师可有策略地加以提示;歌名猜出后, 开始猜歌词;教师在任意乐句后可以将录音暂停, 请学生来演唱下一句, 直至歌曲结束。为了在课上能够抢答成功, 大部分学生都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聆听大量课外歌曲, 听到十分喜爱的歌曲, 还会主动向教师推荐, 形成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音乐真正成为了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感受到了音乐无处不在的美妙:音乐在上学的路上、在丰盛的晚餐时间、在田野间郊游嬉戏的歌声里、在睡前暖暖被窝里的隐隐听到的摇篮曲之中。该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在生活中自主寻找音乐的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聆听各种优秀音乐作品的好习惯,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多种智能方面有各自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总结
教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结合中国现阶段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 向课外延展,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探索课内、外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和方式, 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学习和展示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多方面智能的综合运用与锻炼下, 挖掘每个学生在音乐方面不同的潜能,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身所擅长的智能, 运用自己所能利用的资源, 根据学生个体各自所擅长的智能, 采取不同学习形式, 从而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实现学生自主型音乐知识的获取。
摘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中国现阶段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以主体性教学策略、选择性教学策略、趣味性教学策略开展音乐课教学的改革, 通过策略的试验、实施, 使得音乐课不仅成为了学生期盼的课、愿意认真上好的课, 而且在实现音乐课有关知识传授、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同时, 取得了多种智能同步训练的好效果。
关键词:策略,多种智能,自主学习,音乐课,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2]蔡伶俐.小学音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才智, 2009, (2) .
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篇6
音乐活动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 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进行音乐活动可让幼儿产生美感, 陶冶他们的情感, 在他们心灵上播下纯洁美好的种子。通过唱歌、律动、舞蹈和音乐欣赏等活动, 引导幼儿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 在音乐伴奏下, 合节拍地做各种听音动作及舞蹈动作, 欣赏一些简单的歌曲, 逐渐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为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 在音乐活动中, 幼儿的审美能力又是如何培养和发展的呢?
1. 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感知美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得到美的体验, 让幼儿感知美。幼儿对美的体验、感知, 主要是凭借视觉和听觉。音乐是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作用于幼儿的听觉器官的。
在音乐活动中, 当教师放欢快活泼的歌曲时, 幼儿会用手、脚轻轻地打拍子, 或微微地点头, 当幼儿听到教师弹摇篮曲时, 他们就会安静地做睡觉的动作, 这就是幼儿在体验音乐, 感知音乐, 已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在韵律活动中应培养幼儿的感知美, 因为音乐中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声、音色、曲式、情绪、风格都能让幼儿感受美。要通过综合训练, 培养幼儿的综合乐感。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在完整的音乐中, 节奏是有旋律的节奏, 旋律也一定包含着节奏。在节奏训练中, 可以让幼儿通过听旋律感受节奏, 这就强化了音准和节奏感, 也可以利用律动捕捉节奏, 逐步达到用节奏乐器为旋律即兴伴奏。通过声音、节奏和形体等综合训练, 提高幼儿的综合感觉。
音乐的音响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要发展幼儿对音乐的音响的感知能力, 还应当指导幼儿感受和识别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如启发幼儿感知:一首乐曲是由几个乐段组成的?每一个乐段又包含几个乐句, 乐段和乐段之间的转换及连接如何?使幼儿学会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音响效果, 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2. 发展幼儿正确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在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 必须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美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不论是对美和丑的辨别能力, 还是对美的欣赏能力, 都离不开对美的理解, 即对美的事物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作为审美感知的对象, 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审美感知只能触及审美对象的外在形貌, 只有通过审美理解, 才能深入审美对象的内在的意蕴。
音乐不是直观可见的实体形象, 也不是像图画那样的造型艺术, 它是由声音的运动, 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人们的思想, 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能感觉到的形象。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幼儿获得对音乐的美的感受和理解, 就要借助于想像。在孩子懂得初步的音乐旋律美和节奏美的基础上, 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通过充分的联想和想像, 体会乐曲或歌曲的感情和意境, 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这方面, 幼儿园教师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比如, 有的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 先放一段音乐, 然后问孩子:“听了这段音乐, 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将从音调的起伏中引起联想, 回答出他们“好像看到”的情景。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像, 深入到艺术境界之中去, 对形象作深切的感受。因为理解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一些幼儿运用“画音乐”, 启发引导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像表现在具体的画面上, 从而培养了幼儿的视听感受力、理解力和想像力。如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时, 在启发幼儿对乐曲进行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表现乐曲的情感, 有的幼儿会画一对狐狸手拉着手, 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瑰玫花, 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 形象地表现狂欢的心情。还有画雄狮加冕的, 画狮大王过生日的, 画小白兔举行运动会的, 孩子们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幼儿对美的感受带有行动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 让孩子们将音乐活动和游戏、表演等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把音乐中感受到的内容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可以使他们更具体地感受到音乐的美, 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美。例如唱《小鸡小鸭》, 可以学小鸭蹒跚走路的样子。唱蝴蝶, 可以学蝴蝶飞舞的姿势;唱《小骑兵》, 可以根据音调的变化, 变换各种骑马的动作, 时而快, 时而慢, 时而轻, 时而重, 时而追击敌人, 进行激烈的战斗。这种愉快的音乐活动, 会使孩子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激起对音乐浓厚兴趣, 既发展了孩子的想像力, 又有助于音乐形象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初步掌握音乐性质和理解歌曲的内容的基础上, 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在逐步提高, 学龄前中晚期的幼儿已能判断自己应如何唱, 并能评价别人唱得好坏。
3. 发展幼儿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总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活动以其固有特点而最利于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挥。有的专家指出:“音乐创造力不是要求幼儿创作完整的音乐作品, 而是培养和鼓励幼儿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表演音乐教材, 尝试用自己哼唱出简单曲调或节奏型来表达他们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幼儿对美的感受常会在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表现力是十分强的。每一首乐曲, 由于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不同, 表现了不同的情绪。通过音乐教学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感受音乐的情绪, 并用自身动作再表现出来, 这就会发展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是表演艺术和表情艺术, 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 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表达音乐感受, 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的表现活动的统一, 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才能很有意义。例如教师先给幼儿欣赏一首缓慢而低沉的《羊妈妈的葬礼》, 然后让幼儿谈对音乐的感受, 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来做动作。这时孩子们都动起来了, 有的孩子听着音乐学起了老爷爷走路蹒跚的样子, 有的孩子作出病痛的样子, 还有的孩子作害怕的形态。音乐使幼儿的情绪反应灵敏了, 音乐的节奏、速度也通过幼儿动作反映出来了, 即用身体动作创作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在音乐游戏中, 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 并根据歌曲或乐曲所表现的形象与内容, 自己设计动作和情节进行表演, 从而发展了创造力。
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根据他及其同事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研究提出来的。[1]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 他全面阐述了对于 (多元) 智能、智能的多样性、智能的结构以及智能的发展观等等, 对传统的智力观提住了颠覆性的挑战。按照他的理解, “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背景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 而不是基于传统的做一些纸上的测试题就可以决定的。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首先, 加德纳认为, 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标准紧密相关。因此,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 智力的意义和内涵大不相同, 智力的表现形式也千变万化;其次, 智力也指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生产和创造对社会有用产品的能力。此外, [2]智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而是一组能力, 并且各种能力不是孤立的起作用, 而是以整合的方式共同作用。与此同时, 单个的智能又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至少有以下八种智能, 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语言智能, 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智能。它指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想、理解别人以及用语言处理事情和用语言生产对社会有用产品的能力。
数理逻辑智能, 是指运用数字以及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如推理、归纳、分类、计算、验证、假设等等能力, 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度。
音乐智能, 是指感受音乐以及用音乐进行思考、辨别声音和旋律, 并运用他们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等等的敏感度。音乐智能包括识记、运用和创造音乐相关产品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 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础, 表现为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性等等。它指运用身体表达思想感情、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 表现为对颜色、形状、结构、空间关系等的敏感度。它指想像、形象地描绘空间思维的能力。
人际交往智能, 这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智能。指观察、区分人的情绪并相应做出回应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可以帮助你读懂他人的情绪、目的、需求和期望等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创造大量机会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 从而开发和诱导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成长。
内省智能, 是指了解和反省自己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认识, 学会承担生命中的种种际遇和责任。内省智能发达的人善于通过思考和反省, 改善自己的情绪、行为, 从而保持情绪稳定, 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观察智能, 是指观察、辨别自然世界的差异, 了解自然界中物种的特征、名字、类别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存技能, 从而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 [4]多元智能的本质在于:“智能是由同等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组成的, 并且各种智能以多维度地、相对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总之, 智力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生产或创造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引发了我们对于新的教育观念的思考, 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 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二、多元智能的特点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能有效地促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具有巨大冲击。
(一) 多元性和差异性
传统的教育都只注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运用和发展。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能至少由八种智能组成, 而且这八种智能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他们既独立发挥作用, 又与其他智能联合发挥作用。这八种智能同样重要, 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和发展。[3]学生没有高低之分, 而是在哪个方面聪明, 以怎样的方式聪明。即每个人都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 每个人的八种智能又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个体之间智能的差异性。
(二) 创造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1]“解决问题和创造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因此教育是要培养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创造力, 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 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时, 多种智能会综合发生作用, 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 开发性
人的多元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于开发。要帮助每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是开发多种智能, 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 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的人才观, 树立了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5]并且加深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指出了传统智力测试与评价的不科学性, 对当今社会奉行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及选拔标准的合法性基础提出了挑战, 从而为培养综合性素质的人才,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导向。
(一) 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是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 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领域, 只是因为其八个智能的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 各自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不同。这种积极的学生观说明教育培养应该着重于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各种可以激发其潜能的教育环境, 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二) 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因材施教, 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 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充分的发展。
(三) 课程观
传统的教育课程只重视到了某两种核心智能, 即语言和数理智能。这就造成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全面发展, 而且循规蹈矩, 缺乏个性和创造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设置学校课程时应该把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多样化的智能和各门课程的教与学融合起来, 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运用和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能。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不同智能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同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
(四) 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维的评价观。不能仅仅把分数和升学率当作评价教育的主要标准, 而应该多方面考察, 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弱势, 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通过多元评价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学生发展观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发展观有一定的共同性。这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达成的共识, 正反映出让更多的人受过教育获得成功, 培养充分发展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目标。
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能划分成有多少种类型, 而在于通过对智能多样性的发现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促进多种智能的开发, 充分调动和发展每个学生蕴藉的巨大潜能, 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有自己的不同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6]因此老师应根据学生智能结构的不同特点, 设计教学活动,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而且还应该随着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而有所区别。由此,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学生观认为, 学生不应该有好坏之分, 学校只是各种有不同智能特点、智能表现形式、学习类型、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的可塑人才的聚集地。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而不是因循传统只看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要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作教育目标, 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以期为社会生产出有用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多增加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活动, 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中, 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应该是全方位的, 不能片面地向学生展示某几个智能领域了。
首先, 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涵盖多个智能领域, 多元智能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 通过多角度、不同的活动来教育学生, 从而发掘出学生多方面的智能潜能, 这样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其次, 在课外的教育活动设置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智能领域和知识范畴划分成各种不同的兴趣小组, 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 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兴趣小组可以发现自身的智能潜能, 激发不同的兴趣,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进而尝试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领域。首先, 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 要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对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进行特别的交流, 应该尊重以及鼓励其优势领域, 比如有的学生有过人的音乐才华,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学天才, 我们应该使其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五) 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 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这样才能使弱势智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首先, 以优势智能领域作为切入点, 通过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优势智能领域与弱势智能领域之间的关系, 引导其去尝试发展弱势的智能领域。其次, 帮助学生在弱势智能领域中发展树立自信心, 分析其在优势智能领域所具有的特点, 将学生在从事优势智能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和意志品质, 如持久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这种有意识的引导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五、结语
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 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多元智能却提出,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并且它终身都可以不断地开发和发展, 它不是一种静态的可以量化的东西, 而是动态的成长。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判断学生有多聪明, 而在于怎样帮助学生各方面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 以哪种方式变得聪明。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与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智力的高低, 而在于各自的智能结构相异。因此, 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别, 因材施教, 从而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2]Gardner, H..Intelligence Reframed[M].New York:BasicBooks, 1997.
[3]霍华德加得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4]赵冰洁.霍华德加德纳的多重智能理论对培养创造力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5]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1.
浅谈篮球教学训练与智能的培养 篇8
1 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知觉。例如,同样是看一场篮球比赛,有的人是作为娱乐和消遣,只看比赛结果,这只能算是观看。相反,经过篮球专项课学习的学生在看篮球比赛时则要求他配合教学课来观察,了解比赛双方队技战术特点,从而掌握篮球运动发展的动态。
观察力是智力的产物,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都和他们具备非凡的观察力分不开的。体育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任何一种篮球技术,做任何一个练习,都是先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视觉表象,最后做出符合要求的动作。引导学生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用篮球的术语概括总结动作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从观察中获得较牢固的记忆。学生越是能进行仔细的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领会教学内容,获得更多知识。
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技战术的运用很复杂,比赛千变万化是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的极好场所。例如在篮球比赛中,当队员跳投或行进间上篮时,一旦发现对方跳起封盖,他会在瞬间迅速改变对策,将球改变投篮路线或传给有空位置的同伴。有经验的队员传球时,往往先观察一下场上情况,运用假动作把球准确传到有位置的同伴手中。篮球运动对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观察力起着良好的作用,而这种观察力则是通过比较、想象、推理演算多种形式,并在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2 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人的记忆力的好坏取决于记忆的敏捷性,正确性,持久性[2]。篮球教学和训练对发展学生记忆力有着独特作用,篮球教学课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是在比赛中),要迅速记住上课所教的内容,其中包括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理论方面的问题。学生经过练习,追忆运动间的联系,整个技术动作的先后顺序和外在表象,逐渐在大脑中形成正确动作的动作表象。在比赛中,根据双方的情况,在进攻、防守、篮板球等方面组成有针对性的战术。
3 想象思维力的培养
想象思维是人的在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印象,他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可感性等特点,抽象思维具有严密性、概括性、逻辑推理性等特点[3]。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并非机械地模仿,而是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与示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可结合观看电视实况或录像,讲解,分析世界高水平篮球队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点以及一些优秀队员的技术特点,也可结合校内、系际篮球赛进行这方面的讲解与分析对比,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篮球教学的多样性及多变性,会使学生产积极的思维活动,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要求学生迅速估计情况,并在瞬间做出反应,改变对策,从而培养他们高度的思维活动能力,学生队员必须在集体配合下,发挥自己的特点,制约对方,临场表现也锻炼了其应变能力,就能充分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篮球教学、训练、比赛,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而且能提高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其感觉,知觉的敏锐与完善,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乐于接受新的多变的事物,勤于探索新的复杂的领域,厌重复、单调、枯燥的练习方法,所以对于所学东西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通过篮球教学、训练、比赛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对发展智能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对教学训练过程的总结,提出在篮球训练中培养学生智能的内容和方法,指出篮球教学、训练对促进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篮球教学和训练,智能,比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五章
[2]全国体育院系教材委员会编写小组.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6
论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与人才培养 篇9
一、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通俗地讲, 就是商业银行及其相关机构,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或开发新项目, 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员工学习, 旨在普遍提高银行职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从宏观来讲, 这是一种有计划、连续性的工作。人们习惯把智能开发的各种类型统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 而参加培训则是获取最新信息、前沿知识和现代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 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 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二、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
员工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道德水平, 所以, 员工培训必须兼顾这几个方面。作者认为, 银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场所, 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到大量钱财的场所。毋庸置疑, 银行职员的道德水平是需要严格把关的。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每个新行员的重要课题。通过培训, 熟悉有关银行职业道德和银行规范的内容, 并逐步转化成自身的素质。而对于老行员, 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干部, 更要不断强化道德原则的教育, 加紧金融纪律的约束。因为一旦这些掌握了较大权力或专业技能的人员在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 后果将不堪设想。
国外有一个著名的令人震惊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1995年, 拥有232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被荷兰国际集团以仅1.6英镑收购了。导致这家著名银行破产的罪魁祸首就是其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 他利用职务之便, 违规进行期货交易造成了这样的恶果。纵观我国林林总总的金融案件, 究其原因, 从主观来看是犯罪人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过关, 从客观来讲, 是我国金融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2、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原则
全员培训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职的各级各类银行职员进行培训, 这是提高全员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全体职员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但现在的全员培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 就是往往只注意解决共性的问题、涉及基础的内容, 例如银行内部规范、银行职业道德等。要想使培训真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跳出目前狭隘的框框, 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分类培训上。根据银行职员的分工和级别的不同,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分别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 选择不同的课程教材, 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案。只有突出个性、减少共性, 培训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3、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原则
培训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 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严格考核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 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考核合格, 才能择优录用或提拔。要把对受训人员择优奖励作为调动其积极性的有力杠杆。可以根据考核成绩, 设置不同的奖励等级, 还可记入档案, 与今后的奖励、晋级、提升等挂起钩来。
4、激发兴趣原则
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 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为培训工作的一个关键。人们总是出于某种动机而学习, 这种动机可能是主动积极的, 也可能是被动消极的。只有学习动机是主动积极的, 学习效率才会高。况且,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在技术、知识和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 更多的人深切地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建立学习性的组织, 这就要求通过银行培训倡导终生学习之风, 培养职员对学习的兴趣, 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5、前瞻性与连续性原则
员工培训有的能立竿见影, 很快体现到员工绩效上, 有的则可能若干年后才可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很多主管人员来说, 这似乎是“赔本买卖”。领导干部倘若缺乏高瞻远瞩的魄力, 对员工培训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 抓好员工培训, 各级主管人员要把目光放远, 从长远发展考虑, 舍得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在考虑到培训的长远性的同时, 鉴于培训在时间上的阶段性, 还应注意到不同培训计划之间的连续和衔接。通过一项项培训的有机结合, 将整个组织对其员工的长远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体现和反映出来, 使员工通过一个一个层次, 一个一个阶段的培训, 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三、人力资源智能开发与人才培养对策
1、内培与外引并举, 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应该发挥银行用人机制灵活这一特点, 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 加强内部的人才培养, 既不将学历、职称、职务简单地等同于人才, 也不单单以存款的多少论英雄, 而是要以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来综合衡量人才, 确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衡量标准。要认识到银行竞争实力的决定因素将不再是单纯的资金、网点, 而是员工的整体素质。
人才将是银行最宝贵的资本, 因此要多方面、多角度发掘、培养人才, 避免人才的浪费, 避免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尽最大可能把现有人才存量盘活, 把所有能利用的人才充分利用起来。要不拘一格选好用好人才, 小才大用、大才小用, 都不是理想的用人准则, 唯有适才专用, 才能使人才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 但有可能是专才, 在选用人才时, 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人尽其才。同时, 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特别是对高级管理人员、高级营销人员、高级理财人员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以优惠的政策, 引进一大批掌握先进的银行管理知识、深谙经营之道的高端人才, 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2、建立畅通的人才上升通道, 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应鼓励员工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拘泥于学历、职务的限制, 建立畅通的人才上升通道, 采用“能者上、庸者让、贫者下”的用人机制, 让具有不同能力、特长的员工在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上成长进步并成功。这样的用人机制更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也更能留住业务骨干。
3、实施人才培训工程
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证明,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提高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 是实现商业银行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这种培养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的特点, 不单纯是传授业务知识, 而是要教会员工如何适应环境变化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必须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所以在培训之前, 商业银行必须对人员素质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 或者是预测未来, 培养适合商业银行超前发展的人才。因此, 培训的关键就是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可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个体需求三个方面分析, 并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4、建立起“开发—培养—使用—发挥—再培养”良性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机制
要建立开放型的人才流动制度。鼓励人员的合理流动, 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找到能发挥其最大作用的角色位置。促成劳动组织的优化组合, 盘活现有人力资源配置, 在流动中全面培养锻炼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按照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有计划的岗位锻炼和交流, 在实践中培养人才。要让管理层员工到基层锻炼一段时间, 经过实践的磨练, 使他们了解基层、增长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合理规划, 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 对员工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及员工的数量、配置结构等进行经济合理的设计、调整、监控, 力求做到既不浪费人才, 也不短缺人才,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5、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奖励机制
以工作表现、工作业绩来考核员工。要建立一套《员工业绩、行为考核系统》, 以量化计分办法将所有员工的工作业绩、业务量、培训考核、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不良行为、违规违纪、奖励情况等随时录入, 进行适时监控, 为有效防范风险、评先升迁、等级考核和员工奖惩提供重要依据。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才能使考核手段在员工中发挥出其最大的激励作用, 有利于发现、培养、留住骨干人才, 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四、结论
当今国内外知名企业无论是对于培训的认识, 还是自身培训的方法、手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有志之士都应该把员工培训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 自觉地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
诚然, 我国金融机构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但对培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训手段和培训水平, 尚处在起步阶段。另外, 对国际上金融业员工培训的趋势了解甚少, 而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 要及时了解国外市场动态, 善于借鉴其成熟的培训模式。从长远看, 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 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经营管理、开拓创新等方面向一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 早日与国际接轨。
摘要: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 尤其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就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并针对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与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商业银行,智能开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维政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发展】推荐阅读:
智能电网的现状与发展08-30
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展望10-23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07-11
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论文09-01
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探究论文10-06
音乐教育与人格培养08-04
要关注孩子“内省智能”的培养06-15
音乐与儿童发展08-29
发展智能电网的原因07-22
智能农业的发展趋势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