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童趣

2024-12-28

童真童趣(通用11篇)

童真童趣 篇1

由华特迪士尼和国内电影公司合作的电影《熊猫回家路》, 只要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 几乎都会被小主角原岛大地和小熊猫们的朴实可爱的表演打动;也会发觉, 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并不仅仅在高科技和大制作上, 哪怕一部儿童片, 创作理念的差别也是非常巨大。 (5月8日《新民晚报》)

如果仔细地算一笔账, 你会感到吃惊:我国有2亿3千多万少年儿童, 如果每个孩子每个月看一场电影, 票房就能达到30亿元, 除去制片方的分成, 还有近10亿元, 分摊到每部影片, 就意味着7000多万元的利润。如此说来, 儿童电影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然而, 和这样广阔的市场大相径庭, 国产儿童影片几乎都是赔本赚吆喝。影片的出路不外乎两条, 一是拍完了找个学校象征性地放一场, 然后搁置起来, 等待在电视台露面的机会;再有就是靠得奖获取政府部门津贴, 得到实惠的投资回报。

《小兵张嘎》《红孩子》《闪闪的红星》伴随了前辈们的童年。然而, 那时候没有喋喋不休的鸭子“达非”, 没有被叫做“流氓”的兔子, 没有自作聪明的“蜡笔小新”。在《哈里波特》的魔法世界中, 在《玩具总动员》的“电玩时代”, 我们的创作者无论如何都要从传统的创作模式中挣脱出来了。

提高儿童片质量, 作家们应该挑战自我, 转变观念。我们目前做不到大投入, 就不要去追求好莱坞式的电脑特技, 而是在题材上下工夫, 这一点能够从国外优秀影片借鉴不少。比如伊朗影片《鞋的故事》, 写一个穷孩子在比赛场上一定要得第二名, 因为第一名的奖品不是他梦寐以求的新鞋子,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的价值观;而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故事发生在犹太集中营, 用父亲对孩子的保护反衬战争的残酷。

而我们当前的儿童片创作, 往往要么是哄孩子, 拍出来的片子连孩子都觉得幼稚, 更别说吸引成年观众;要么就是教育孩子, 拍出来的片子充满了大道理, 孩子们唯恐避之不及。“小孩说大人话”成为不少儿童片的通病, 大人小孩看了都不舒服。反观国外的优秀儿童片, 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 童真中透露出超越年龄的专属于孩子的睿智, 一方面让孩子们感到贴心, 另一方面也勾起了成年人的美好回忆, 谁不是从童年走过的呢?

只有当一个导演把自己作为孩子们的朋友, 平和坦诚地面对少年儿童, 并意识到学生们的功课负载已够沉重, 那么所拍的儿童片便会少一份故作深沉的追求, 多一份孩子们的认可和欢乐。这样才能缩短儿童影片和孩子们的距离。只有缩短距离, 才是儿童片走向市场, 得到少年儿童观众真正欢迎的根本所在。

童真童趣 篇2

不禁偷偷笑了出来!也许你觉得好笑,苟不教认为是狗不叫,这也很荒唐吧!的确,现在想起来,还真的好好笑哦,如果编写〈三字经〉的人还在,肯定会被我气死。不过童年的趣事又有谁能够不让人觉得好笑呢?

可爱的童年,隐藏我点点点的秘密。

童真、童心、童趣 篇3

儿童画是以作者年龄来命名的一类特殊的画种,并不是以作画的工具材料特点来分类,一般指十岁以前孩子的绘画,而这个年龄段正是处于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阶段中,儿童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它虽属于美术范畴,但它不是美术中的一个画种。也不是美术中的一个流派。所以在儿童画教育中,对待学生就不能简单地用美术标准去教育。

儿童画在造型、构图上带有很大的变形因素和主观随意性。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不会先来考虑一下构图是否美观,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因此,儿童在作画时,并不像大人一样缜密构思、经营布局,也不考虑透视、明暗等艺术效果,往往是信手落笔随意为之,一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思维不受任何局限。在儿童画中,可看到色彩上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喜欢用大量鲜艳的颜色,喜欢用对比色,喜欢用五颜六色来装饰物体。在成人看来不美的颜色搭配孩子们却很喜欢,儿童画具有强烈、张扬和艳丽的色彩,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也是童心的自然流露。从高层次上讲,他们在潜心作画中表达的方法和心态与大师们的“忘我”状态很相似。像齐白石、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童真、童趣。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专业绘画特别是学院派绘画的教学是很严谨的,有很多固定的程式,这种教学是很不适合儿童画教学的,传统的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灵感和天赋。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传统美术教育的培养,在绘制儿童画时往往因为思维形成定势,先入为主地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里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而且在绘画过程中过多地考虑型的准确与否,造型是否在意识里认同是一致。(1)儿童画教学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也就是说儿童在绘画中首先画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这往往是成年人所欠缺的也就是我们长说的“童心”。所以要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①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鼓励多种表现方法。②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要依靠感知而发展,忽视客观存在,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次,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用童心童言去写童趣童真 篇4

一、贴近儿童,建构习作的生态场

习作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只有做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习作的生态场才能建构起来。在作文课上,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老觉得无话可写;而在生活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而且童心稚趣,广博知识蕴藏其间。因此,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他们说个痛快,满足他们交流、表达的需要,然后把说的内容用片断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轻轻松松地进行了片断小练笔,又为写好作文积累了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如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如果我是服装设计师》、《为2050年设计蓝图》,等等;自由作文:我独自一个来到了一座荒岛上……,鼠和猫结合的混合型动物会怎样?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有哪些快乐?……在这些童话世界、科幻天地中,有许多成人都已经幻灭了的想像,可我们的儿童天生具备这种想像的能量。我们做教师的的只要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能在想象的天地里展开翅膀,尽情翱翔。

二、走进生活,培养浓厚的兴趣

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都是习作的素材。只要做好引导,学生习作便有了泉源。活动前,老师要布置习作任务,提出习作要求,指导习作方法。活动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用心体验,注意活动过程的变化。活动后,让学生参与命题并动笔写作,他们都能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只有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介绍、比较、欣赏”等课堂活动,让学生明确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地位,了解一些写作方法,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愿写”。通过介绍文豪名家的写作经历,使学生明了“写作无坦途,多练是途径”的道理。借用“名家”的初作和他们现今的佳作进行比较,打破作文的神秘感。如小学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肖复兴回忆15岁时叶圣陶先生帮他批改作文的事,课后资料袋里的叶圣陶先生修改过的肖复兴的获奖作品给学生深深的触动,充分感悟到好作品的背后需要不懈的努力;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旧作和如今的新作进行比较,自己的初作和通过修改的新作进行比较等,让学生欣赏、感受进步的喜悦和进步轨迹。组织作文“自评和互评”活动,欣赏自己或别人习作中的“佳句、优词”。多多地推荐名文名篇,让学生欣赏阅读;经常地鼓励学生的模仿、创造,让学生感受写作带来的快乐,培养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三.开拓思想,展现实实在在的真感觉

解放心灵,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环境,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还应赋予学生作文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心中想到的,说真话,吐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追求的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发展。翻开一份份作文总有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无论是形式上、内容上,甚至遣词造句都有相似之处。似乎是同一种思想、同一种感情、同一种声音。比如某年高考,“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许多考生都“安排”自己的父亲“遭遇车祸而身亡”,令人啼笑皆非。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真正给予学生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初学写作的学生敢想敢说,能把生活的体验反映在作文中,写真人记真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发自己想抒发的情,这样才能在他们的习作中找回实实在在的真感觉。总之,我们应倡导习作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改变成人化、文学化、模式化的倾向,走出“假、大、空”的怪圈。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返朴归真,从而收获原生态效果:原汁原味、真实朴素、动情动人。

四、智慧评价,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快乐作文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在习作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评价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作文教学目的。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看美术老师作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描述美术老师作画时的动作和所画的李白的形象。这是主要环节,在他们的作文中应是重点段落,要具体地描写。我充分地采用启发式的评价语言适当地评价、引导、点拨。如,学生在说到画面上李白腰间飘起的衣带,我就对学生的想象进行启发评价:“你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呀,你能不能再想象李白此时是站在哪儿?是江风,还是山野的风拂起李白的衣带?李白此时在想什么?或者在干什么呢?如果这些都能想象描写下来,那就更形象具体了,作文肯定是篇好作文。展开你们的想象吧,你们一定能写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李白的。”在我的启发评价和引导下,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情境。许静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只见黄老师拿起笔,在纸上几笔一勾,李白的头像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又描了几笔,李白立刻穿上了长袍,腰带随着微风飘着、飘着……看着画,我仿佛觉得李白站在堤岸上,望着远去的孤帆。孤帆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水之间。”充满智慧的启发式评价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温馨氛围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产生浓厚的习作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究,快乐地作文。

童真童趣作文 篇5

我们家管的比较严。因为冰淇淋吃了会拉肚子,所以我第一次吃它是在五岁。然而之前从没吃过冰淇淋的我听其他的小朋友提起过,冰淇淋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这让我倍感渴望。这一天妈妈要出远门,于是买了一个冰淇淋给我吃。当我拿到冰淇淋时,你无法想象我的心情是有多么的激动。

我还记得当时是草莓味的冰淇淋,用小碗装着,上面撒着粉色的糖粉。我见着冰淇淋上冒着烟,而且烟还很大,看来这个冰淇淋很烫呀!可是我又很想吃,怎么办呢?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冰淇淋小心翼翼的放在冰箱里。

我不断的开合冰箱,看看冰淇淋是否凉了,可是烟却越冒越多。我一下子就慌了,怎么回事呀?是不是冰箱坏了呢?可是我真的好想吃冰淇淋啊。想着想着我就哭了起来。惊动了爸爸。

爸爸了解情况后仰头大笑起来。而我一脸茫然。

爸爸解释到,热的东西会冒气和冰的东西会冒气是一样的,两个的现象是一样的,是空气液化了。

童真童稚童趣话合作 篇6

一、在童真中留心

去年冬天大雪过后,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和幼儿在校园内堆雪人,在这银装素裹中,幼儿的情绪比较亢奋,它们七手八脚,抓的抓,滚的滚,你一捧,我一把,雪人身体形成了,两只手出来了,头放上去了,有的找来两块大橡皮做眼睛,有的拿来大水彩笔做长鼻子,正在大家嘻嘻哈哈欣赏这共同的“杰作”时,有人提议给雪人戴上帽子就更漂亮了。一个叫薛晴(化名)的小朋友马上把自己头上的皮帽子摘下来戴在雪人头上,幼儿拍着手更加高兴了。我为了不扫幼儿的兴,想让他们乐一乐后再把帽子拿下来。放学时,我和来接薛晴的妈妈一起去取帽子,这个孩子死活不肯,而且大哭起来。我们只好依了他。(后来这帽子在一个星期后,雪人开始融化才取下来。)这个孩子纯真的童心让我非常感动,也很受启发。在后来的几天里,我都带着幼儿去看雪人有什么变化,让它们说说自己在堆雪人时做了些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都非常自豪地讲了自己做的事。他们经历和体验到了合作的过程,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我又给他们讲了一些合作的小故事,使他们初步懂得大家共同合作,人多智慧多,力量大,了解合作要付出、要奉献、要支持……合作的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开始得到萌发。

二、在童稚中发现

一天,我走进教室上课,一个小女孩哭着告诉我,她的画给同桌的李欣(化名)画坏了,在安慰小女孩和教育李欣时,我发现,这童稚的改画中,不但反映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而且也是一种合作意识的潜质流露和体现。它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鲜活、生动的好教材和良好契机,我必须利用它,用好它。

在下午的绘画课上,我问幼儿:“李欣做得对吗?”“不对”,幼儿齐声回答。我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后说:“今天我们来画一幅画,好不好?”“好。”我把幼儿分成了五个小组,指导他们分别合作画“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幼儿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笔,我一画,刚开始是乱糟糟的,很不成样子,但一次不成功,二次,三次……我用了好几节美术课,经过多次反复,幼儿不厌其烦,热情不减,五个福娃终于越画越好,我把这五幅画贴到了学校的橱窗里,师生们赞不绝口,这五幅画还在区的幼儿书画作品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油然而生的荣誉感、成就感,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沉浸在幸福、自豪、快乐之中,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现在幼儿画画时,经常你替我改,我帮你添,这样的合作成了他们很自然的自觉行动。我想,幼儿虽然没有真正懂得合作的意义与作用,但是他们的行动已经很好地诠释了合作的全部内涵。他们合作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了培养、加深,真可以让我们在“于无声处听到惊雷”啊!

三、在童趣中寻找

“蚂蚁搬家”是我们经常开展的游戏活动,它的作用与意义是一目了然的,但我总感觉到这机械的活动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在幼儿的情感没有完全投入的情况下,它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但上星期二的一次“蚂蚁搬家”游戏活动却让我有“发现新大陆”的欣喜。

记得在一次户外活动课上,有几个孩子趴在地上七嘴八舌地说着什么,我走进一看,原来是半个面包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而且许多搬运面包碎屑的蚂蚁形成了一条半米多长的运输线。蚂蚁忙碌的场面和力量及其这种团队合作精神,真让人叹为观止。我灵机一动,马上组织幼儿围拢过来有秩序地观看,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许多蚂蚁都在搬运面包碎屑。”有的说:“有的蚂蚁到半路把面包屑放下又回去搬了。”说得最多的是许多蚂蚁怎样搬动一小块面包的情形。幼儿边看边说,有的幼儿要去把这块面包挪近一点,有的不同意,我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幼儿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充满着童趣。最后我说:“今天我们也来开展一次‘蚂蚁搬家的游戏。”孩子们真是热血沸腾,以前的活动总要老师忙前忙后地指导、组织,这次他们互相配合,嘴里说着、喊着,大家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一次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就在这童趣盎然中展开着。看着这样的场景,我想,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是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征,少说多做,多一点灵活,少一些呆板,要用“心机”,费心思,捕捉最佳时期,以其产生最佳效果。这样长期坚持,让幼儿的合作意识像颗优良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适宜的条件下发芽、生根、开花……

参考文献:

徐杨.合作,伴孩子一起成长[J].学周刊,2015(01).

让童真与童趣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篇7

一、引导学生发现, 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 语文课堂应该有语言味与文学味。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这样, 语文课堂才能充满语文味。苏教版编排的教学内容不仅充满了语文味, 而且与儿童生活实际一致, 充满童真与童趣。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后遥想亲人的情感。品味诗韵是学习这首诗的首要任务, 因为文本内容真实反映了诗人儿童时的生活场景。于是引导学生从朗读开始, 感受诗人对少年生活的追忆。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利用多媒体播放《思乡曲》这首乐曲。视频中深情的朗读示范, 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接着, 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 如果把诗人王维比作是自己, 此时你应该是怎样的心情?远方的家乡不能回, 儿时的伙伴不相见。这样的引导并伴着《思乡曲》的感染, 让学生体验到离乡人对少年时代生活的追忆。经过这样的情感积淀, 让学生品出了诗韵的同时, 从而让课堂教学充满了语文味。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童趣在情境中闪烁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情趣愈丰富, 生活也就愈美满”。语文教学是最有情趣的教学, 语文情境是最能体现趣味的情境。而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是最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 并能让童趣伴随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汉语拼音时, 如果一味地灌输汉语拼音知识学生反而感到枯燥。所以, 我们不妨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个叫“声母宝宝找家”游戏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拼音, 首先让学生在填字格中正确地填写声母的位置, 然后通过“小红帽迷路”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复韵母如何标调。这样, 就把抽象拼音学习变成游戏活动, 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彰显了趣味。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 学生对《水浒传》的故事兴趣特别浓, 于是就让学生搜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作为拓展。教学过程中还设计了学生表演这个活动, 更加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此时, 教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全身心投入感兴趣的阅读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情境让童趣充分在语文课堂中显现, 从而让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三、激发想象思维, 让童真在课堂中流淌

著名的教育家李吉林说:“当把小学生带入有意创设的美感的情境中时, 学生的想象思维就充分的展开了, 此时儿童的童真就一泄无余的流淌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小学语文课堂只有充盈童真才具生命力, 否则就无法开启学生的童心。学习语文是审美的过程, 是获取快乐与幸福的过程。因此, 如何激起学生的想象思维来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例如:在开展口语交际《找春天》时,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象思维, 就带领学生到郊外去观看春天的景色。在郊外踏青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今天大家找到春天了吗?”此时, 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交谈。有的说:“小草偷偷从泥土里伸出头来。”有的说:“树梢上有喜鹊在理窝。”有的说:“我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进行了童真的解读, 并且以一种自然的心境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开展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有了思维的碰撞, 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体验生命的过程, 更应该是童真流淌的过程。离开想象的语文课堂, 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要让读写互促, 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意味

语文教学的任务, 一是让学生获得语言交际能力, 二是让学生获得文字运用能力。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的运用教材。因为教材中编排的课文是提高语言运用技能的有效范例, 规范的语言范例为我们引导体验语言意味与表达运用提供了方便。因此, 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蕴藏的读写转换点。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借鉴作者的写作素养, 从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实例为基点, 进一步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就会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想象力, 从而体验到语言的意味。例如:在教学《夹竹桃》时, 通过体验作者笔下对月光下夹竹桃的描写, 想象到月光下的夹竹桃的样子。这中间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幻想, 从而描绘美丽的图景, 这样的想象令人产生遐想。我们不妨根据这一段课文内容, 让学生尝试着顺着作者的思路想象开去写一段话。有学生这样写道:“门前的夹竹桃到了夜晚更加寂静, 夜蛾从这里飞过, 一阵风吹来, 发出哗哗的响声……”从这里可以看出, 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获取, 而应该是童真与童趣的流淌。语文教学就是要走近儿童、亲近儿童, 用儿童的视觉去认识语文, 用儿童的内心去体验生活。这样, 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应有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赵兴龙.让小学语文教学彰显语文味[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 (6) .

[2]许芳.童心与童真让语文课堂教学走近孩子[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3) .

童真童趣 篇8

一、听听唱唱, 轻松乐学

儿歌有一定的情趣, 节奏明快, 朗朗上口。把儿歌引入语文课堂, 使学习记忆变得轻松容易, 课堂也变得富有趣味。

(一) 儿歌巧学拼音

小学生入学后集中学拼音, 枯燥难学, 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编一些有趣的儿歌可以有效带动学生学习。比如根据汉语拼音学习的意义编的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 读书识字要靠它, 带你学好普通话, 走遍天下都不怕。根据文本的情境图编的儿歌:1.圆圆脸蛋羊角辫, 张大嘴巴ɑɑɑ;2.太阳出来喜洋洋, 公鸡一叫o o o;3.清清河水一只鹅, 水中倒影e e e。帮助声调学习编的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 二声好像上山坡, 三声下坡又上坡, 四声好像下大坡。帮助学习复韵母编的儿歌:如教“ei”这个复韵母, 学生一时难以把握它的读音及写法, 就编了一首儿歌:小鸟飞飞, 爱喝咖啡 (fei) , e前i后, 干了一杯 (bei)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儿歌, 也学会了拼音, 提高了发音的质量, 口齿得到锻炼, 无意中认识了汉字, 学起来也轻松快乐。

(二) 儿歌助力识字学文

朗诵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识字与课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嫁接, 将需要学习的生字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 让学生津津乐道, 乐在其中, 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如学习“爱”字时, 学生把它拆成“爪、冖、友”, 可以配上儿歌:“爪字头, 秃宝盖, 小朋友, 真可爱。”“夜”的歌诀:“一点一横长, 左下单人旁, 右下有个夕, 点变捺拉长。”通过这种方式, 枯燥、复杂的汉字识记就变得轻松多了。

教学《小小的船》一文时, 在学生拼读正确的基础上, 反复播放儿歌, 学生不由自主跟着唱起来, 还有的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几遍就能自己背诵了。

(三) 儿歌点亮古诗

对于低段诗文教学, 并不要求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主要是积累古诗。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通过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展现古诗, 自然就有趣了。教学骆宾王的《鹅》时, 通过播放视频儿歌, 学生来了兴致, 边唱边跳, 有的同学还伸长了脖子向着天空叫。我趁机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这是“曲项向天歌”呀。我大大赞扬了他, 其他同学学会了这个动作, 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学生跟着欢快的旋律歌唱, 很快掌握了古诗, 并且又唱又跳,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看看画画, 诱发想象

低年级课文图文并茂, 一幅幅彩图形象逼真, 富有想象性。利用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描绘出美丽的景象。

(一) 图画激趣

图画直观形象, 适当运用到导入环节,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荷叶圆圆》时, 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又大又圆的荷叶, 碧绿碧绿的, 荷叶的小水珠又圆又亮, 风儿吹来, 荷叶随风摇曳, 小水珠滚动着……在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集中了注意力, 调动了想象力, 激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 图画与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在古代有“六书”造字之说, 分别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 它们体现了汉字的构字规律, 对于理解汉字意义、掌握汉字字形有很大的帮助。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 象形字、形声字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根据低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对抽象字符的识记有一定困难, 可以通过象形字的构字特点, 结合简笔画进行教学, 将抽象符号转变为具体图像, 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从而给识字教学增加趣味性, 提高记忆效率。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日、月、火、羊、鸡、兔、木、禾、竹”等字时, 将古代的象形字附在旁边, 并画上相应的事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 理解了古人造字的智慧, 引起了极大的兴趣。通过老师适当引导, 学生自己寻找到一些象形字, 再配上图画, 又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在教学形声字表意偏旁时,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变, 让学生理解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在表意时的关联性, 如提手旁的字都和手的动作有关, 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等。一幅幅图画使得识字教学充满乐趣, 引发了学生对汉字探究的兴趣。

(三) 图画解古诗

运用图画进行古诗教学分为两类:一是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 每篇课文都有一幅画, 借助图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 如《静夜思》《悯农》的插图。二是学生创作画。让学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 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教学《咏柳》一文时,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春天杨柳的美景, 让学生感同身受大自然是如此美丽, 诗文是如此神妙。

(四) 图画促学文

教学《阳光》一课时, 首先通过一幅幅美丽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特别是通过一幅河面闪着阳光的画面, 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锦缎”这个不常用的词语。教学大纲要求背诵这篇课文, 这对于低段小学生有一定难度, 一是篇幅较长, 二是不像儿歌般押韵朗朗上口, 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关联性不强。如何让学生轻松背诵整篇课文呢?我还是运用图画。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出示一幅幅图画, 学生看着图画自然地背诵, 一节课下来, 大部分同学都会背诵了。可以说, 是图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是图画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五) 绘画与课外阅读

动手画画是儿童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 在勾画与着色之间, 内心的放松与愉悦是孩子世界的阳光。教师可以设计读文画图的作业来促进课外阅读;也可以鼓励编连环画、给故事配图、画心中最爱的故事等活动, 吸引孩子读书;在班级“小画廊”中定期展示绘画作品, 这样的活动孩子往往兴致勃勃, 大显身手。

(六) 绘画与写话

写话训练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认真阅读教材可以看出, 低年级的口语训练和写话都是有图画引领的, 由单幅图到多幅图, 由简单图到复杂图, 由完整的图到需要学生补充的图。据此, 我在教学中也利用图画让学生练习写话, 比如学完《画家乡》, 就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家乡, 然后跟大家介绍自己的画, 自己的家乡;学完《黄山奇石》后, 让学生搜集其他奇石的图片, 仿照课文进行介绍。

三、说说演演, 体会领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生活泼好动, 对于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遵循儿童这一特点, 课堂上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角色, 创设故事情境, 可以激发儿童智慧的火花, 打开思维之门, 使其快乐地参与学习, 诱发他们的创造力。

(一) 理解领悟语言文字

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常引导学生口动、心动、手动、身动, 用表演的方式去领悟。学生在表演中的神情、动作都会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对角色的体验、对知识的内化。在表演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与角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内化对字词句乃至课文的理解。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 我让两个学生来表演“小蜻蜓立在荷叶上, 展开透明的翅膀。”其中一位女生踮起了脚尖, 还用手拉起了自己的裙子。学生都认为她表演得好, 我问:“为什么?”学生说:“小蜻蜓是‘立’在荷叶上的, 还展开透明的翅膀呢。”我又问:“小蜻蜓, 你刚才说荷叶是你的什么?”学生争抢着回答:“停机坪, 停机坪, 你看, 小蜻蜓多像一架小飞机呀, 荷叶就是停机坪。”一个表演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再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 对于带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来”的句子, 先出示三张蝌蚪相关动作的图片, 再让学生几个人一组演一演, 使学生体会到小蝌蚪所处位置不同用词也就不同。在鲤鱼前面用“迎上去”, 在乌龟后面用“追上去”, 青蛙蹲在荷叶上没有动则用“游上去”, 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讲读课文之后, 我再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遍, 学生体验到表演的快乐, 体验到童话故事的情趣, 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 创造形象, 体会情感

课堂表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小学生身临其境一般真切体会到作品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 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再加上生动的对话, 鸭先生、兔姑娘和鹿先生这三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就生动的再现出来, 文章揭示的道理不言而喻。学习《夏夜多美》一课时, 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不仅体会到夏夜美丽的景色, 更体会到睡莲、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回家的助人为乐的品德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 熟读它们并不难, 难点在于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 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感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 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童真童趣 篇9

一、观察生活, 感受童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丰富的情景, 或人或物, 往往由于学生的观察力不强, 而忽略了其间的环节, 或一闪即逝。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要精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多接触新鲜的事物, 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 把丰富多彩的事物写下来, 从而开拓写作的源泉。

如引导学生练写一个精彩的场面时, 我针对近来学生课余时间喜爱玩滑板车的特点, 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滑板车赛, 在宽阔的操场中, 学生跃跃欲试, 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观众的喊声、笑声、欢呼声充满了操场, 加油声震耳欲聋。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参赛者的神态、动作, 揣摩参赛者的心情, 感受紧张而快乐的氛围, 仔细观察观众的反应, 体会内心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二、体验生活, 咀嚼童趣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诗外”的学习———生活的体验。生活是个大舞台, 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因此, 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 观察、体验生活, 积累有关材料, 互相交流所得, 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 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在生活中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在教学《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时, 我先组织学生玩“盲人敲锣”的游戏, 他们可高兴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再让学生写《我玩“盲人敲锣”游戏》的作文, 学生心中有话可说, 下笔如神。他!们能从敲锣的过程、敲锣的技巧、同学的表现带给人的乐趣等方面娓娓道来, 写得具体生动, 充满乐趣。随后, 我趁热打铁, 布置了一道半命题作文《我玩……》这次作文更让我大开眼界, 有趣的玩具、精彩的游戏跃然纸上, 浓浓的童趣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无限回忆。

如“母亲节”那天,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当一天的“小主人”处理家务, 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次日, 我让学生说说今天当“小主人”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有的说“我把菜吵焦了, 害得全家人饿肚子。”有的说“一会儿做饭, 一会儿洗菜, 多烦啊!到了晚上腰酸背痛的。而妈妈除了上班, 每天都要做饭洗衣服, 多不容易啊!”学生在体验中懂得了劳动的辛苦、父母的辛劳, 学会了体贴与关爱, 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欣赏生活, 唤醒童情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寻找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 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激发他们热爱习作的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许多课文都是语言艺术的佳作, 它们描绘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及习作时, 他深情地回忆说:“我儿时的作文是在模仿中走出来的, 而后受到启迪的。”借鉴、模仿是作文的起步阶段, 引导学生阅读欣赏美文佳作则是借鉴、模仿的基本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质兼美、读来琅琅上口的文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赏读, 采撷其中的名篇佳句。

除此以外, 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美、人物美。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去挖掘, 积累成自己的写作素材。

四、想象创编, 放飞童心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学生天真、好奇, 常常异想天开,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丰富的想象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思维。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于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 既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又要给学生一对自由想象的翅膀, 放飞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自由畅想, 去描绘那七彩的所见所闻所想, 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儿童特有的童真、童趣。

如可先让学生画一个圆, 再根据自己需要加上自己喜欢的部分, 然后根据所画的展开合理的想象, 围绕一个中心, 所所画的叙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 充分调动感官及思维能力, 有的看到白兔、树、月亮, 想到了月亮上的嫦娥……

童真童趣 篇10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 学生由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过渡到中年级写一个片断, 再由写片段上升为写一整篇文章, 很多学生都不太适应这一跨越, 写出来的文章总显得不具体, 不生动, 达不到习作的目的和要求。因此, 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 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 使小学生树立习作的信心。

首先, 教师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让他们有话可说。这可以通过讲故事、听录音、放动画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其次, 要变着花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在习作课上, 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自己将要写的事物感兴趣, 要让学生有一股表达的冲动。最后, 对于写得好的要及时肯定、表扬,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 他们的信心才能得以树立, 兴趣才得以激发, 成就感才得以培养。慢慢地, 学生也就会在成就感中爱上习作, 并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 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留心生活, 自由驾驭, 抒写童真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 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学生才能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平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观察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同时在习作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 学生观察前, 要提出观察要求, 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长期坚持下去, 当学生习作时, 才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

在学生习作时, 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表达的氛围, 减少条条框框对学生的束缚, 让学生自由驾驭, 自由表达, 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起步阶段要提倡天真、质朴、自然、清新的“童话”作文, 要努力让学生将童真、童语抒写出来。

两种处理方式, 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态度, 哪一种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习作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大家已了然于胸。实实在在地说真话, 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童真童趣, 这就是习作教学中强调的“真”。

三、有效指导, 先扶后放, 为学生习作开辟绿色通道

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 如果不加指导而让学生随意地写, 学生往往十分茫然。此时, 学生习作特别需要教师扶一把, 无论是习作内容的选择, 还是题目的确定, 甚至词语的运用, 都需要教师在学生出现困惑的时候, 给予适当的点拨, 从而为学生的自由习作锦上添花, 写出自己的个性。

当然, 学生所作内容可能还很稚气, 描述的语言也可能较为平淡。但它是学生创作的火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我们细心呵护, 精心指导, 学生的习作水平定会日趋成熟。

四、赏中导“改”, 让学生的

习作更精彩

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赏识, 这是每个人的普遍心理, 小学中年级学生也不例外, 甚至更加需要。因此, 习作的评价应该尽量去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 让赏识教育给学生送去快乐、带来干劲、增强信心。教师可以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促使学生“我手写我心, 我语表我情”,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 在体验习作的乐趣的同时, 让习作更精彩。

(1) 自我欣赏, 体验快乐, 自我完善。让学生在欣赏自己习作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习作的闪光点, 树立习作的信心, 享受成功的快乐, 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2) 互评互改, 共同提高。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习作之后, 可以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换习作, 读一读别人的文章, 在学习别人优点的同时, 提点建议, 取长补短, 长期坚持, 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也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童真童趣 如梦如幻 篇11

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入题,而是先卖了个关子,用“这件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究竟是什么事成为大家普遍的童年经历呢?在第二段揭示了谜底——“偷钱”之后,三毛又宕开一笔,接着写别人偷钱之后的结果,吊住大家的胃口:到底三毛偷没偷呢?怎么又叫“胆小鬼”了呢?按照正常的思路,接下来怎么也该偷钱了,可是还没有,作者又开始回忆童年的爱好和渴望,画片、糖纸和橡皮筋,都是需要钱才能换来的,可是偏偏没有钱,如此千呼万唤出“偷钱”,“偷”家里的钱。

三毛非常聪明,把势蓄得足足的,隆重地推出“偷钱”这一事件。可当我们以为她一定会浓墨重彩地描绘偷钱的过程时,她却轻轻巧巧地一转身,钱已经到手了,好像全不费工夫,文字也很平淡:“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细味之下,却是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展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如在眼前。

接下来就是偷钱以后的心理活动描写。母亲随口的自语使她满脸滚烫,不肯脱掉长裤而装发烧头痛,“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里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小孩子的做贼心虚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觉得活灵活现。偷钱以后如何使用呢?三毛左思右想,始终花不出去,最后是偷跑进母亲房间,将钱扔进墙和柜子的夹缝里才如释重负,末了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母亲。费尽辛苦换来的滋味并不好受,摆脱了重负却又怅然若失,真真是细腻逼真。

上一篇:声脉冲辐射技术下一篇:民间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