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2024-07-28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通用12篇)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1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韩国建筑师在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韩国本土文化的发扬与传递,以现代建筑语言表达着韩国本土文化。本文主要对自2000年以来的韩国当代本土化建筑创作进行研究。

关键词:韩国当代,本土化建筑创作,关注场所,诠释传统,建构文化

自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开始,韩国现代建筑在向西方现代化学习和模仿的同时,也不断地对韩国本土文化进行思考与反省。上世纪60年代表现为对西方现代建筑的跟随;70年代表现为对传统建筑要素的模仿;80年代表现为对传统建筑空间与结构形式的关注;90年代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再思考;本世纪开始表现为对本土建筑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全球化加剧,韩国建筑师开始更加关注现代建筑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承孝相、金孝晚、曹敏硕等本土建筑师,对韩国当代本土化建筑创作进行了相当多的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现代建筑与本土文化不再以对立的角色出场,而是以一种更加和谐、 更加贴近现实的方式出现。

一 . 关注场所——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韩国当代本土化建筑创作提倡建筑与场所的融合,韩国自古就极其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信奉顺天主义,即在建造过程中不做违背自然环境的处理,顺应地势、顺应自然气候。这种顺天主义的传统自然观倡导对环境给予最少的破坏,力求建筑融于周围环境。

承孝相以“地文”一词来表达场所对建筑的重要性。任何场地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同人们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指纹一样,基地也有属于自身的纹理。那是自然在时光的流逝下烙下的印记,也是人们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烙下的痕迹。

1. 融于自然

从文化渊源看,中国道教、儒教及风水地理等思想都对韩国建筑文化产生影响。韩民族崇尚自然、向往“顺天主义”、追求阴阳和谐。因此,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韩国当代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与自然景观的对话、对气候的回应及对地形的尊重。

韩民族对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亲化倾向, 自然景观被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受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形成,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柳贤俊设计的“FLOATING HOUSE”(图1)将建筑底层架空,通过借景的手法将基地北侧北汉江的自然景观引入基地内,在提供良好的空间感受的同时,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引入基地,使建筑与自然融合,与自然景观对话。

气候被视为设计的重要因素,韩国建筑师追求以实用、经济的方法使建筑融于本土环境之中。方哲林设计的“JEJU STAY VIUDA”(图2),采用开敞式布局,建筑体块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夹缝空间有利于风的流动,同时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南向大面积开窗使周围景观引入室内,增加采光,有益通风,体现对气候环境的回应。

1.floating house

2.JEJU STAY VIUDA

3. 嘉稳斋

4. 十二柱

5. 济州艺术之屋

韩国国土面积大部分为山地,顺天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使韩民族对自然地形极其尊重, 顺应山势,保留山地地形原貌,使建筑与地形融为一体。

2. 融于人文

人文环境是场所的隐形要素。韩国建筑师重视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注重建筑与城市肌理的融合以及建筑与历史文脉的衔接。

城市肌理是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历史烙印。韩国建筑师采取不张扬、不突兀的设计策略对待建筑与城市肌理的融合,将建筑安静地消隐于复杂的城市环境之中。吴欣旭设计的“MAROIN OFFICE BUILDING”,以出挑的小体量方盒子将建筑进行多体量划分,以小尺度组合为基地带来宜人的空间感受,减少大体量的压迫感,融于周边低矮、高密的城市肌理之中。

韩国建筑师在本土化建筑创作中主张建筑对场所历史文脉的尊重与诠释。建筑与历史文脉的衔接不是使过去再生,而是关注场所对时间性的表达,关注历史文脉如何与现实环境相结合。金孝晚设计的“林居堂”从周围传统民居中提取历史建筑元素,将传统民居的坡屋顶及内部庭院进行抽象化表达,以现代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以及现代建筑语汇表达传统建筑韵味,使建筑融于基地历史环境之中。

二 . 诠释传统——传统空间与形态的现代演绎

韩国当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表达趋向批判性的诠释,不是传统元素的简单模仿,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将传统文化理性地融入到现代文明中,使传统与现代紧密联系。韩国建筑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传统建筑,提炼出具有韩国本土文化的特征的设计方法。

1. 传统空间的现代诠释

韩国传统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但由于韩民族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其传统建筑空间呈现出连续性、可变性、 流动性的特点。韩国当代建筑师从传统建筑中提取其空

间特质并应用于现代建筑创作中,以现代建筑手法诠释传统建筑空间。

金孝晚设计的“蜗善斋”通过半室外的围廊

将不同功能用房联系起来,形成连续性空间,是对传统建筑空间连续性的再诠释。赵丙秀设计的“‘口’字屋”在建筑内部布置方形内庭院,面向内庭院设置落地窗,内部通过可旋转的木制隔断,使空间体现开敞性与私密性,空间功能转换,体现传统空间可变性的特点。金孝晚设计的“慧露轩”将大小各异的庭院空间插入建筑内部,形成虚与实、收与放的丰富空间变化,体现传统建筑流动性的空间特点。

2. 传统建筑形态的现代表达

传统建筑形态与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韩国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形态与符号进行抽象和移植以表达传统建筑文化的韵味。 金孝晚设计的“嘉稳斋”(图3),其屋顶形式是对韩国传统建筑屋顶层叠与错落形式的抽象,将金属屋面折叠、扭曲、旋转,重新诠释传统坡屋顶形态。曹敏硕设计的“上海世博会韩国馆”以韩语文字符号作为文化元素, 对字母进行折叠与重组,形成建筑体量;将韩文文字进行空间抽象化表达,建构建筑空间。

三 . 建构文化——基于材料与技术的诗意建造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是记录文化信息的语汇,表达着与民族特点相应的文化特征。

1. 材料的本土化建构

韩国传统建筑材料是在其自然条件、地域文化及传统技术条件下形成的,体现着强烈的韩国本土文化特征,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反映韩国当代本土化的特点。

曹兴陈设 计的“BRANKSOME HALL ASIA”(图6)将木材用现代科技进行加工, 从本土文化和生态学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竹篓的造型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编织”的建构模式提高通风效率,以传统材料结合现代技术表达本土化特点。

现代材料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组合方式与建造逻辑,同样能够表达本土化特征。 通过对现代材料的本土化建构,拓展建筑选材范围,越来越多的韩国建筑师青睐于这种本土化建筑实践。元熙艳设计的“12柱”(图4) 以素混凝土为材料进行非模数化建造,曲折的墙面与错落变化的开窗形式以及内部传统木结构建构形式,体现出现代材料与传统建造工艺相结合的本土化建构倾向。

2. 技艺的本土化表达

韩国本土化建筑的建构技艺特征表现为低技的建造特征,对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细部进行极少的修饰,以材料与结构的真实性体现着韩民族朴素的生活态度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韩国当代本土化建筑中以现代建构方式表达本土化特征,表现为人性化建构、非机械性、 极简主义。

人性化建构是以宜人的建造尺度进行空间营造,在材料、结构及建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夸张尺度,始终以人为尺度进行设计, 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裴智英设计的“助梯里保健所”设置低矮的坡屋顶,压低建筑高度, 形成富有空间变化的宜人空间尺度。

非机械性是主张在建造过程中不追求建筑工业化带来的机械主义,而是提倡人情化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以体现贴近自然的特点。 承孝相设计的“济州艺术之屋”(图5),弧形的屋顶铺满济州当地的“小沙石”,本土材料配合曲面屋顶造型,以人情化的建造方式体现出非机械性的建构思想。

极简主义是以极少的装饰符号与修饰进行构筑,对建筑细部与材料进行极少的处理, 保留材料的真实性,体现韩民族朴素的生活态度。金玄真设计的“魂仙池之屋”中,简洁的立面造型与纯粹的建筑材料没有过多修饰, 使建筑与基地周边的魂仙池水面融为一体,呈现浩然大气的建筑风格。

四 . 结论

韩国当代本土化建筑创作从韩国本土文化思想出发,结合场所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建造技术等设计因素,创造出具有浓郁的韩国本土文化气息的当代建筑,并以开放与批判的姿态抵御全球化浪潮,在日益趋同的普世文明中彰显出韩国当代本土文化特征。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2

摘要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无论是工作手法还是在工作理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至今我国还没有形成与我们的国情、文化习俗相适应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对我国社会工作初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西方价值观、文化习俗的不同在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一些案例来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文化习俗的冲突,以及我们应如何促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关键词 社会工作理论 本土化 传统文化

一、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矛盾,国内一些学者也正在逐步加大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作为当今中国社会工作的代表人物,王思斌1对社会工理论的本土化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对外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专业模式、理论和方法的引入,而没有对外来社会工作与中国文化习俗相适应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他非常重视,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何雪松2也认为拥有强劲的社会工作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摆脱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束缚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我国社会社会工作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他认为,进行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一方面要对外来的理论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李迎生3认为,社会工作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他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对提高我国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办事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他认为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与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习俗相适应的,并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

徐选国、侯慧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J].社会工作 2014年第4期

徐选国、侯慧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J].社会工作 2014年第4期 3 李迎生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J].社会科学 2008年第5期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冲突

某天,一名叫大芳的案主向女社会工作者进行咨询,她说自己的老公近些年来一直有外遇,最让人可恨的是她老公有时候当着自己的面也好不避讳。她说自己无法忍受丈夫的这种行为,但同时他也不愿意离婚,因为她感到这会让她更加痛苦。就这样,在一天天的精神折磨下,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甚至摘除了部分的身体器官。机构的这狗听完她的讲述以后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所以他们决定开个内部讨论会,会议上一些女社会工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让她找到自信,鼓励她敢于面对困难。还有的认为,应该鼓励 她直接离婚,不应该将自己的一生浪费在这样的男人身上。而机构的一些男社工认为则认为不应该随便鼓励案主离婚,甚至不要主动提及这些。最后女社工决定运用社会工作自决的原则,给大芳分析清楚,让她自己来做出决定。大芳听后愉快的走了,然而极昼后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大芳回家后就离婚了,然而几天后就自杀了。

从国际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些标准来看,该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该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仔细听取了案主大芳的诉说,并在内部进行了仔细的讨论。最后社会工作者坚持了案主自决的原则,仔细给大芳说明了几种方案,让大芳自己做决定。根据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这些并没有错,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酿成了悲剧呢?原因是社会工作者虽然坚持了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但是并没有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他们忘记了或者没有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一个传统女性的影响力。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对女性尤其是一些传统女性来说,离婚会让她们感觉到很难堪,并且有时候会让她们失去生活的信心,案例中的大芳跟老公离婚后虽然以后不用再遭受老公的欺骗,但是她却迎来了更大的痛苦。离婚对传统的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来说,生活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同时她还得遭受离婚后的精神折磨。所里大芳在离婚后不久就自杀了。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极度主张的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以及无差别的基督教伦理之爱,重视社会公民自己的观念等文化根基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我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人文情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更好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是当务之急。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

1、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作为社会实务社会工作者,你需要有能力处理各种复杂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你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其独特的先进性,但是先进不一定就代表适用,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更加适应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知道,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与我国现实情况相适应的能力,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

2、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了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我国的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们仍然很大部分上是运用的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这些理论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不完全相适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培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途径

(一)批判的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

从前面大芳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的文化习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因为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比较早,相对应的其社会工作理论也会比较成熟的,这其中肯定有许多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同为社会工作,虽然地区之间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许多理论之间是相通的,例如以受助者的利益为首要原则,维护社会正义等守则,还有接案,预估,接案等一些工作手法。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社工理论这帆方面还很不成熟,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批判的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合理的社会工作理论,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同时在一定方面也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二)注重本土经验的总结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在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对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我们在实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也会走一些弯路,但是我们在这过程中也会总结出许多的本土经验,从而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其实,本土经验的总结是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因为只有在实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最符合我国的价值观,才最与我国的文化习俗相适应。只有不断总结本土经验,才能不断完善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对于本土经验总结的途径,王思斌在其编著的社会工作导论4中曾指出社会工作本土化大致可分为两条途径,其一就是通过实践直接检验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模式,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外来社会工作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不适应的地方以及适应的可能性。另外的一种方式是,首先在理性层面上对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进行检验,不仅对社会工作的知识、技能技巧和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同时还要对社会工作专业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相关领域进行梳理,在这二者的对比的过程中发现那些中西方在相互适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恰当地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三)注重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者来完成的,所以必须对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许多的社会工作者,也出现了一批社会工作教育者。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培养的学生实务能力不足,理论又太过于西方化,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进程。所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务实习、师资力量等方面必须重新作出安排,注重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实现既有国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课程,也应该有介绍中国本土性社会、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课程。我国的台湾地区,很早的时候就招募了54名原住的居民培养成山地社会工作者专门为社会工作服务,至今台湾原住民社会工作课程较为完善和科学。

(四)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合理定准政府的位置

王思斌 熊跃根 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82 赵女士是某自愿戒毒中心的行政主任,该中心对有药物滥用问题的个人提供咨询与支持性服务。多年来该中心的经费是靠着与政府所签订的契约、保险公司以及案主的自付额。最近政府滥用部门通知她,下政府的经费将削减25%。这是由于经济不景气的原因,而大部分政府方案也会受到影响。

赵女士召集了工作人员并告诉大家这个不好的消息。赵女士知道她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再服务如此多的案主。去年该中心服务案主人数约有200人。平常机构并没有因服务饱和而让案主等待服务的情形,如果有的话,等待的人数也不会太多。赵女士预估由于经费遭到削减,服务案主数目会减少至125人。她表示因为机构无法再维持原来的服务规模,大家要一起决定如何努力继续为那些案主提供服务。

案例中的机构之所以会遇到这些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机构对政府的依赖过大,以至于当政府决定削减经费的时候,对该机构的服务和日常运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机构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服务基本上都是依靠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计划来统一实行的。虽然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工作的服务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态度,仍然没有放开。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发展与政府是分不开的,首先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也包括政策上的支持等。在资金上,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以使社会工作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政策上,政府出台一些利于社工发展的法律法规,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增加其社会认可度。另外政府要合理的定位,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多,一定要给社会工作充足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五)最根本的是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上文中的一篇案例提到过,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帮助案主大芳认真的分析了她的情况,并根据案主自决的原则让大芳自己做出选择。这本来是没有错误的,为什么最后却酿成了悲剧呢?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社会工作者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习俗。正如何雪松所强调的“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脉络,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是那些深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下的思想模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表明,任何忽视本土传统文化及血脉精神的社会工作都会因为失去生根的土壤而毫无生气。对中国来说也一样,我们在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想结合。

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相当于失去了其内在的灵魂,广大中国民众就会缺少一种对该理论的认同感。只有不断吸收凝聚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给社会工作理论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更“正宗”,也才能促进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不断发展。

因为社会转型等原因,使我国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加大了我国对社会工作的需要。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所以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的发展,以及中西方固有的文化差别,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根本无法完全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完成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五、参考文献

梁新杰:让口腔医用材料本土化 篇3

老百姓看一颗牙可能要几千块钱,这是因为我国口腔医用材料有90%是从国外进口。口腔医用材料在我国有着非常巨大和广阔的市场,但国内企业生产的多是低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梁新杰表示,科研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把进口材料国产化并加以技术创新,最终可以极大地降低口腔修复材料价格,以前高档的口腔修复材料就可以纳入医保体系,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从而让更多患者享受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科技成果让实惠看得见

2002年,梁新杰申请到“口腔纳米生物相容材料”的863项目,任课题组长,而申请科技新星也是为了配合这个项目。为什么口腔修复材料要引入纳米技术?梁新杰说,纳米复合树脂是将来龋洞修复的主要材料。“纳米级的填充物和人的牙齿结构最为接近,修复后更逼真美观、更持久耐用。”2000年以来,国际上推出这项技术的只有四五家机构。“我们做的纳米复合树脂无论从使用性能上还是临床修复效果上,已经完全达到了美国3M公司同类产品的水平。这种材料已经通过欧洲CE认证并开始出口,已经通过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和306医院的临床试验。也就是说,在今年上半年,这个产品就可以在国内正式销售了。在质量相当的前提下,价格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科研以客户需求为先导

公司上市对几十年来一直以科研为主,习惯于传统科研思维模式与工作环境的科技人员来说比较难。它需要人们彻底转变观念,适应从事业人-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现实。梁新杰说:“市场竞争真是一个好东西,它能逼着你去进步。”但是医疗产品从研发到认证到临床试验,最后进入市场,“没有5年时间是不大可能的”。“产品越早上市,才能越早给公司带来利润效益,也才能越早给股民带来效益。”市场思维成为了梁新杰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为了研究工作,梁新杰整天和牙科医生在一起做项目、了解需求。备洞、粘接修复、雕形、固化……这些牙科术语和牙齿保健知识始终贯穿于采访中,梁新杰俨然成了半个牙科医生。他说这几年工作上最大的经验就是要有的放矢,要和临床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去开发符合终端客户需求的材料。“医生不见得明白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密度、搜索率,但是他会告诉你临床看重的是哪一点,比如操作性能、抛光性能、表面硬度、修复效果。你就知道了该向那些方面努力。”

梁新杰说,下一步对树脂材料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朝超耐磨、多层梯度、零收缩三个方向努力。他最近还提出了一个将口腔修复材料产业化的方案。期望通过突破口腔修复材料科研生产关键技术的瓶颈,来建立一个年产销8000万元的新型口腔修复材料高技术产业,同时建立起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为主的临床应用研究推广基地,促进新型口腔材料的临床推广应用;提升北京市在口腔修复材料行业的产业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内该领域领头企业和在国际上进入前10名,产品出口量占到总销售额的30~40%,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4

_神光上寺钟楼是全寺最高建筑, 也是越南现存最有价值的木结构建筑。

_越南的街道。

佛教在公元时期就传入了越南。从此以后, 佛教寺庙开始在越南迅速发展传播, 直到几乎每一座村庄都有自己的寺庙。越南一句俗语说:“土地属于国王, 而佛寺属于村庄。”这说明越南和其他东方国家一样, 皇室拥有全国的土地, 而乡村社会则拥有他们自己的佛寺。事实上, 大型寺庙多由国家统治者建造, 而其他绝大多数的寺庙都是乡村的中小型寺庙。

越南佛教建筑类型

相比中国古代的佛教寺庙建筑, 越南古代佛教寺庙建筑的类型较为简单。在越南历史上, 对于木构建筑, 并没有类似中国《营造法式》之类的国家建筑规范传世。而且由于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 寺庙的重修、重建频繁, 寺庙建筑的类型和等级规格很难说有统一的规范规定。对于建筑技术来说, 就只能由建筑工匠们代代相传。就现存的越南传统佛教建筑看来, 主要的建筑类型为:殿堂、楼阁、塔等建筑。

1. 殿堂

殿堂是越南寺庙中最主要的建筑。和中国禅宗寺庙的布局相似, 越南寺庙中多以供奉佛像的大殿为主要建筑。越南寺庙的大殿主要有三种平面形式:“丁”字形、“三”字形和“工”字形。“丁”字殿比较简单, 由前面横向的拜堂, 加上后面纵向的佛殿组成。一般屋顶相连, 室内空间是一个整体。“三”字殿和“工”字殿类似, 实际上是三座平行的建筑, 一般中间一座较窄, 室内空间也都是一个整体, 若屋顶相连即为“工”字殿, 不连则是“三”字殿。

2. 楼阁

中国佛教建筑中有许多精美的楼阁, 越南佛教建筑中也同样有许多楼阁建筑。在修建技术上, 一般是采取将主要柱子贯穿所有楼层的办法。楼层上的次要柱子则落在下层的梁上, 由此累叠而上。

3.塔

现存的越南古代佛教寺庙中, 古塔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砖石塔, 未见还有楼阁式木塔。很多寺庙也都没有建塔, 这种情况可能和越南佛教主要受中国禅宗的影响有关。

汉地佛教的塔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据传说, 佛陀被弟子从毗舍问及怎样才能表示对他的衷心和虔诚时, 没有答话, 而是把身上的方袍平铺于地, 又把化缘钵倒扣袍上, 再把锡杖树立于覆钵之上, 这就形成了印度佛塔的雏形。佛塔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汉地后, 就受到汉地文化的影响, 出现了汉地式样的佛塔。佛塔在佛寺中的地位, 随着汉地佛教的发展而变化。佛塔最初是佛祖的代表, 也是供信徒崇拜的对象, 寺庙围绕着佛塔进行建造。而后, 随着佛教的发展, 这种崇拜方式并不符合汉文化的习惯, 从而使佛塔的地位日益边缘化。正如张法先生所说:“早期佛寺, 塔殿并重, 但以塔为中心。而后, 佛殿因供奉佛像 (这是汉文化最熟悉的崇拜方式) , 其地位越来越高, 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而塔, 这种非汉文化的崇拜方式, 在寺院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化, 最终被请出寺门之外, 成为求拜体系中可有可无的成分。”

典型越南佛教建筑分析

1.金莲寺

金莲寺坐落在西湖一个小小的半岛上, 属河内市西湖郡广安坊仪蚕村。该寺建于李神宗王朝 (公元1128—1138年) 。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是京城最美的古寺之一。

_福缘塔位于天姥寺山门之外。

相传12世纪李朝时, 有一位名叫“慈华”的公主到西湖边养蚕, 公主死后, 其所居住的宫殿就成了金莲寺。金莲寺有亭台楼阁, 金莲寺三观门是极为独特的建筑物, 从侧面看就像一枝莲花在四季碧波荡漾的西湖水面上绽放。金莲寺主建筑高两层, 飞槽绿瓦, 雕梁画栋, 假山与花木相间, 木结构都雕有精致婉转的龙和花草纹饰。屋檐上翘缀有陶制四灵龙麟龟凤。“金莲寺”的朱漆三字悬在寺门正中。寺内佛像造型生动, 还塑有越南南北朝皇帝郑柞塑像。现今金莲寺仍保藏精美的佛像, 如三世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等组像, 颇具艺术价值。

金莲寺融合了佛教和道教艺术, 三座平行布置的殿宇象征了天、地、人;窗子表达了佛教的“空和不空”思想, 外面围绕着道教的八卦。这是最早采用“三”字形平面的越南寺庙, 有前、中、后三殿。殿与殿之间留有空隙采光, 三殿都为重檐, 重檐之间为采光通风之用。金莲寺山门是一个具有类似中国古建筑特有构件“斗栱”的越南古建筑。这座山门有三间, 每间都有一个歇山顶, 中间最高, 两边的屋顶在中间的柱子边上断开, 戛然而止, 这个方向上支撑屋顶的类斗栱构件也没有和这两根柱子发生联系, 而是直接落在了梁上。总共只有四根柱子, 全部都收杀明显, 同时还有较明显的侧脚, 这都是为了增强稳定性的措施。尽管如此, 仅靠一排柱子就能稳固地支撑那么大的屋顶, 同时柱脚上并没有如中国牌坊和大门上常见的抱鼓石等, 也似乎没有采取特别的保持大门稳定的措施, 可见古代越南建筑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_“金莲寺”的朱漆三字悬在寺门正中, 每间山门有一个歇山顶。寺内飞槽绿瓦, 假山与花木相间。金莲寺是最早采用“三”字形平面的越南寺庙, 有前、中、后三殿。

2. 天姥寺

天姥寺位于顺化城西郊香江江畔, 耸立于北岸高处, 是越南著名的古刹, 又名灵姥寺。始建于黎朝弘定二年 (公元1602年) , 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说, 有位老妇在此地预言将会有位明君在此建塔供佛。因此阮氏王朝的始祖便下令建造了此寺。寺内拥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钟鼓楼、十王殿、大悲殿、药师殿等金碧辉煌的建筑。历史上该寺庙几经毁损, 几度修复。最近的一次是受损于越南抗法战争和抗美战争期间, 1975年予以修缮。

天姥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建在一座幽雅的花园内, 里面第一间佛堂有一尊铜铸的弥勒佛坐镇, 在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一座官武祠和官音寺。此外, 天姥寺还有一口于1701年铸造的巨钟, 重达2052公斤, 以及一块由大理石龟驮着的石碑, 高约2.5米, 上面记载着天姥寺对于宣扬越南佛教的贡献。

_天姥寺的主殿建在一座幽雅的花园内。福缘塔为八角形的七层宝塔, 由砖砌筑, 逐层递减, 檐上铺设黄色琉璃瓦。

天姥寺的建地是越南传说中的龙穴所在, 寺前那湾江水如龙盘踞, 寺后横卧山影如龙坐卧、云幕轻卷, 这山水构成的神龙姿态, 倒令人真的觉得神龙随时都会离水离山, 飞升而去;自香江的船上远眺天姥寺方向, 可见岸上最显眼的建筑物, 是如一把剑插在临岸突崖上的福缘塔。根据福缘塔碑碑文记载, 该塔建于绍治四年 (公元1844年) 。福缘塔位于天姥寺山门之外, 为八角形, 共七层, 高21米, 每层内祀佛一尊。八角形的七层宝塔, 分别代表佛祖七种不同的化身, 塔内供奉着一尊镀金的笑佛以及三尊细致优美的佛像。宝塔外则有六尊守护神塑像捍卫着宝塔。塔前临与香江通连的天姥荷花潭, 耸立于绿树丛中的塔身倒映潭中, 波光塔影, 景色绮丽。全塔由砖砌筑, 逐层递减。每层出檐较短, 短檐上铺设黄色琉璃瓦。塔顶以葫芦宝瓶塔刹结束。在塔的正面, 每一层都有一个拱门, 拱门周边配以中文写成的对联横批。此外, 每层的每个面上都开有圆窗。窗花各有不同, 多为佛教吉祥主题。

_独柱寺建在灵沼池中的一根大石柱上, 几个角高高翘起, 挂满了莲花装饰物。

3. 独柱寺

独柱寺地处河内市中心, 位于巴亭广场西南, 就在著名的胡志明纪念馆旁边, 是河内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也是越南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独柱寺建于1049年的李朝, 因建在灵沼池中的一根大石柱上而得名。灵沼池为方形, 池周砖砌栏杆。寺为木架构, 方形, 每边3米, 四面带廊。传说当年李太宗年高而无子嗣, 某夜忽然梦见观音菩萨手托婴儿立于莲花台上。此后不久, 李太宗便得一子, 乃下令仿出水莲花修建寺, 故独柱寺似出水莲花。直径1.25米、地上高度4米的石柱象征花梗, 石柱四周的4根木支架如同花, 寺身及四边微翘的屋檐, 构成花瓣。寺正面檐下悬匾, 匾题“莲花台”。

独柱寺立于一摊绿水中央, 看似是规则的, 实则是多变的, 它犹如盛开的莲花, 纯洁而清新, 灰黑的木材质和雕花石质泄露着它的年龄。在这多木质莲花的底部, 由一根圆形粗壮的石柱支撑, 在石柱上规则地钉有一些木板连接上面的小房子, 旁边有几级石阶可以通到寺顶。走上去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莲花台”三个字, 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装饰充盈, 香火不断。寺庙的几个角高高翘起, 挂满了莲花装饰物。绕柱行一圈, 另一端则是一颗菩提树, 树下供奉着香火。

独柱寺原寺1954年法国撤军时被炸毁, 仅存石柱。1955年在其原址依原样重建。规模小于原建, 但其艺术风格仍旧保留。

人格理论本土化刍议 篇5

人格理论本土化刍议

鉴于西方人格理论夹带有数量可观的术语混用,同中国大众的习惯性观念明显地不相容,故有必要提出人文社会科学术语“本土化”的.问题.人格理论需要“本土化”,理由有三:任何科学术语特别是常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要遵循“习惯性优先原理”;应该重视人文社科知识“本土化”的呼声;要使人格理论被亿万大众接受并应用,人格理论“本土化”势在必行.术语“本土化”是现代心理学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并可能引发人格理论研究的一场革命.

作 者:王秉翰 WANG Bing-han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4)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人格理论   术语   本土化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6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征投放本土材料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区投放本土材料。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所以在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在小班主要创设了娃娃家、生活区、玩具区、编织区等。我们家乡花园湖的螃蟹特别有名,而螃蟹又是小班幼儿接触比较多的小动物,于是老师把白色线手套里塞满废报纸,让它看上去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一样。然后让孩子们用棉签沾上颜料给小螃蟹涂上好看的颜色,孩子们可开心了,参与性极高,乐此不疲。

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喜欢玩角色游戏,对周围环境开始关注,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在中班我们主要投放了大量的凤阳建筑、特产、旅游景点的图片,把它们塑封好后再裁开,然后让他们进行拼图游戏。孩子们本身对拼图游戏就非常喜爱,再加上这些图片内容就是我们身边的景物,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摆摆拼拼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体现了我们对孩子进行本土文化的教育。

大班则体现人文与地理特征,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如在大班主要创设了“我是凤阳小导游”、“凤阳花鼓”、“千张作画”等。通过这些不同活动区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活动的需求。

二、根据季节投放本土材料

春天,我们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到户外采摘小野花,然后在美工区学习制作干花。夏天,我们将胡萝卜、黄瓜、藕、土豆等投入到美工区,孩子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制作蔬菜印画。秋天,在生活区投放各种水果,让幼儿在认识水果的基础上,制作水果拼盘或制作成各种造型的小动物,发动幼儿收集橘子皮等材料,制作菊花、果皮画等;带着幼儿外出拾落叶,将洗净的落叶放到美工区,幼儿可以用他们来制作树叶造型画。冬天,我们可以收集各种枯树枝,用毛线、颜料、橡皮泥等制作创意花卉。

三、根据本班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本土材料

根据本班近期开展的主题来投放本土材料。由于有了教学活动的铺垫,使这些本土材料既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教具,又可以提升幼儿对本土材料的操控性,从而为进一步对材料的再利用和再创造提供可能。有主题背景做指导,也可以使我们对材料的投放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如我们开展了以“我的家乡”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众多的本土材料。

美工区:黄湾的豆制品千张和素鸡非常有名,老师们大胆尝试,把它们也引进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敢于想象创作,分别用卷、撕、画、染等不同的手法,用千张、素鸡制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让我们老师都惊叹不已!

凤阳粉丝也是凤阳的一大特产。大家知道,我们看到的粉丝一般都是有硬度的,不能随意弯曲。老师们大胆发挥想象,用开水把它烫一下,然后捞出来,让孩子们用这样的粉丝在已塑封好的图画上沿着边线制作出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粉丝画。

音乐区:孩子们拿着我们家乡的花鼓,听着家乡的歌谣《凤阳花鼓》,开展了一场音乐会。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唱唱、跳跳、踏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

社会区:我们将凤阳八大风景区的图片分别张贴在墙上,孩子们担任小导游,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向大家介绍凤阳,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每天都会有孩子积极地参与。

建构区:我们把凤阳的典型建筑图片,如龙兴寺、明皇陵、鼓楼等张贴在墙上,幼儿运用积木模仿摆造出建筑模型。这一活动区深受男孩子的喜爱。当他们摆好后会自豪地向同伴介绍他的建造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空间建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是很好的促进。

事实上,本土材料的获得不但非常方便、价格便宜,而且本土材料蕴含着许多的美学、科学原理,同时孩子在玩耍中自然而然会对本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它将抽象的“家乡、祖国”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自然而然地在区域活动中渗透。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本土材料,幼儿与教师之间是互动的,幼儿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选择,敢于创新,真正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思路,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园的活动区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有本土特色。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7

关键词:本土化建筑,台湾,黄声远

1 台湾本土化建筑思想发展过程

1945年台湾光复之前, 受到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故其建筑发展与中国大陆是截然不同的。殖民下的台湾作为“大日本”的领土, 不能像大陆人民一样充分地思考建筑的民族性和本土性, 建筑活动重在彰显日本威权, 建筑形式多体现殖民地风格。于此同时, 殖民者对于台湾本土建筑技术与施工的影响的累积, 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台湾整体近代化的发展。

1949~1965年, 台湾建筑师将本土思想体现为宫殿式建筑, 他们尝试将脑海记忆与资料图片拼凑再现, 以发扬传统的使命来继承本土性, 将传统元素加以意象式的表达, 来宣示道统与政权的正当性。此期的建筑界处于没有宣言的发展中, 执迷于中原道统。这一时期, 台湾建筑的现代化于本质上是被动的, 受制于不同政权的兴替, 而非全然是建筑专业者的自我觉醒, 这也是任何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时所遭遇的问题[1]。直到下一阶段学院的“自觉运动”与台湾人民本土意识兴起, 新的阶段方才到来。

70年代, 台湾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台湾人民对于“大中国”的情思破灭, 所有的依赖不复存在, “台湾”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重新被审视, “关怀台湾”这个看似单纯的概念, 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2]。而在此之后, 也出现了一批以黄声远为代表的本土建筑师, 他们以落实关怀“人文社会”的参与为诉求, 扩大对民众真实生活的关注, 从中培养对本土化生活环境的尊重及对原创性生活动力的想象, 留下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建筑作品。

2 黄声远的本土化建筑实践

八十年代, 为了促进建筑本土化的发展, 台湾发生两次产生积极影响的运动, 分别为日本象集团 (Team zoo) 负责规划设计的冬山河亲水公园等公共性案例及“宜兰厝”住宅运动, 皆成功引发建筑界的思辨与社会的关注, 台湾建筑师黄声远的在地建筑实践也始于此。他拒绝投入“宜兰厝”对单一面向“准则”标准架立的企图, 认同与呼应象集团所提出的公共建筑应“平民化、公园化与地域化”的目标。1994年至今, 他扎根宜兰, 帮助当地居民盖房、修路, 与大家一起体会规划与设计中的乐趣, 不会使公共空间发展为单一族群使用, 而是会选择清空、故意保留空缺、塑造户外公共空间, 为居民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多种机会, 倡导使城市自由化的理念, 认为尊重当地环境、尊重人的建筑可以使建筑学向着社会的、本土的、平民的方向拓展, 其产生的意义较为深远, 客观上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具有活力的民主社会[3]。

2.1 建筑理念

针对于黄声远的建筑理念, 多年来不断有学者进行解读, 主要持两种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其设计理念可被称为“批判性的在地实践”。有学者强调说, 传统意义上的本土建筑强调追求视觉层面的本土意识, 很容易滑向后现代主义的“布景式”建筑而背离初衷, 而黄声远及其田中央团队的“批判性在地实践”数十年如一日地以一种类似于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方式, 直接面对使用者、建造者及当地的环境等鲜活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为当地人民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4]。从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层面来看, 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可并进行了补充, 认为黄声远抛弃了以都市为本位的思考模式, 而以自然环境为本位来构建自己的日常生活, 并且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同时, 城市界限不清晰、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交叉的宜兰, 让我们得以思考城市是否只是提供一个相遇的契机, 让各种的不明在这里交汇, 各类因素复合再融合, 变异再生长, 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矛盾体相继在城市场所上演, 而此时的城市设计者需找出其中的一对矛盾, 用自我的价值观做出判断[5]。

而另一方面, 有学者认为, 黄声远并非是“地域主义”或“批判地域主义”的标签式人物, 他的设计形式跨度极大且从不自我重复。于他而言, “在地”并非乡愁, 不是对逝去的往昔的一种虚构, 而是由宜兰市井耳濡目染的影响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接通, 展现日常生活的真实。他花费极长的时间将自己的个人作品串联成线性系统, 皆依照同样的空间自发逻辑蔓生而成。在其设计中, 不曾有如明星设计师那般具有表现性与表演性, 也远离了功利与野心, 顺应日常, 随遇而安[6]。

2.2 案例分析

黄声远的建筑除持续关注建筑设计美学外, 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其对台湾社会乃至这个世界表达了几个现代建筑作为的方向与可能性, 从建筑专业的角色而言, 建筑师确实可以“去精英化”与“反都会化”, 并非如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建筑师下乡及走入寻常生活即是绝境。一个建筑师, 也有可能改变一个城市与世界, 只要他持续关爱着人的生活。同时, 单体建筑可以渗入城市公共空间, 真正实现建筑为人民服务, 同时采取积极的态度, 认为权力者虽不可全然相信, 也非绝对不可合作。就创作的态度而言, 认为建筑是一条与时间对抗的漫长路径, 绝无急效与短径可抄, 应该一步一个脚印[7]。

黄声远的建筑设计在生态及生活中扮演着多重层面的角色。具体而言, 主要有: (1) 对基地涵构的敏锐共识与生态维护; (2) 对生活层面的细致关怀及空间经营。在三星张宅的设计中, 设计师结合业主将该建筑作为家庭度假时的临时居所及未来退休后长期居住的愿景, 设置了大量的半室外空间, 且处处考量到人的居住使用, 更多地从宏观意义上业主家族的生长记忆及生活想象出发, 营造出别致的空间[8]。

以礁溪乡户政事务所设计为例, 这一项目自2000年开始设计规划, 历时五年完成, 主要的功能为提供礁溪乡卫生局与户政事务所办公与便民服务。通过设计师“创造风景”的手法, 使人们产生独特的空间感受, 主要有: (1) 将建物主体当做一座山, 顺着山势而下, 空间处理犹如游走在山林之中; (2) 开放、明亮, 容易亲近且不规则的空间设计; (3) 从外表上打破楼层之间的明显界限, 跳脱了建筑物的传统思维; (4) 运用各种不同的建筑素材, 将之成功组合为一个巨大且有个性的主体, 却不失其原有特性。

通过以上努力, 这一建筑打破了人们对公家建筑既定的刻板印象, 还城市空间于普通市民, 路人可以自然地从外面进入建筑内部, 没有明显的围墙在四周, 和邻近的建筑物保持着友好开放的态度。建筑师甚至特地与旁边的中华电信协商, 降低围墙高度, 并配合改变边墙的设计, 期待能打破建筑物必备的围墙迷思。

3 结束语

黄声远说, 他理想中的城市可以让小孩安全地骑车, 可以进出政府机构像进出自家后院, 而且, 发生过的故事, 以后还都能找到痕迹。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他才能扎根宜兰长达二十多年之久, 为当地人民实现“诗意的栖居”而默默努力。以他为代表的台湾本土设计师, 努力地践行着新时代对于台湾本土文化及传统的思考, 而其中所呈现的人文关怀, 尤其令我们良久感动并值得我们反思及学习。

参考文献

[1]周贤钦.战后台湾地域建筑表达初探[D].厦门大学, 2009.

[2]王建邦.海峡两岸建筑“本土化”探索对比及分析[D].天津大学, 2012.

[3]邢国庆, 王冬.公共建筑营造的平民化[J].华中建筑, 2011 (6) :19-23.

[4]吴中平.作为一种“行动”的地域性——黄声远的宜兰耕耘[J].南方建筑, 2014 (5) :89-93.

[5]颜潇潇, 唐国安, 石磊.从“批判的田园主义”到城市空间新价值——台湾宜兰的创意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 2013 (3) :12-15.

[6]周榕.建筑是一种陪伴——黄声远的在地与自在[J].世界建筑, 2014 (3) :74-81.

[7]阮庆岳.声远音嘹亮现代建筑的平民与社区辩证[J].时代建筑, 2009 (2) :40-43.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8

围护结构构造设计

围护结构保温在国内的设计中虽然已广泛采用, 但是在节点处理上与德国设计相比却显得粗糙, 德国围护结构保温的设计非常注意细节, 每个节点都对节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尽可能地减少热桥的存在。在与德国专家合作中, 主要学习到了以下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处理要点。

勒脚节点

勒脚部位的节点处理, 首先是防潮问题。在我国, 实际工程中勒脚部位保温材料吸潮的问题往往被设计者所忽略。而保温材料的吸潮, 尤其是保温材料与墙面基层结合部位的吸潮问题, 不仅对保温材料本身的保温性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降低保温体系的使用年限, 如图1所示。

为了减少材料吸潮对整个保温系统的影响, 从室内地平向下至散水以下, 在保温材料与墙体之间, 加铺了一层防水材料, 这样可有效地避免了水汽通过基础进入到保温系统内部, 破坏保温体系的效果, 见图2。

在原德方的设计方案中, 考虑到勒脚部位一般都比外墙面要突出30-40mm, 为了更好地保证保温效果, 德方的设计方案在勒角与墙体的交界处安装了一个铝制托架, 一方面将勒脚部位的保温与整体墙面的保温分隔开, 另一方面可防止勒脚以上的保温系统下流的水进入勒脚保温层。勒脚保温系统的最底层也安装了镶入式铝制托架, 如图3所示。

但是, 在论证方案的过程中, 专家讨论发现, 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使用铝制托架的做法, 因此在市场上很难采购到满足要求的铝制托架。由于示范工程的工期紧, 为了保证在2006年完成示范工程的目标, 中德双方设计人员结合工程勒脚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对勒脚外抹灰层进行剔凿, 并满足勒脚部位≥6cm的保温材料厚度, 最终将设计方案改成勒脚部位与整个墙体统一安装, 将保温直接做到散水以下的做法, 见图4。

窗口节点

在我国, 习惯将外窗安装在窗口的中间部位, 这种做法在外窗口周边形成热桥, 很多的热量通过这个渠道散失。

德方的设计是将外窗框安装在外墙的最外侧, 窗框外侧与外墙外侧平齐。外保温系统 (含窗台板) 压住塑钢窗框2-2.5cm, 这样做减少了冷桥。保温板与窗框间用膨胀密封条密封, 解决了渗水和开裂问题。外窗外齐安装解决了窗框翻边处理的施工难度, 但要注意窗户的固定方式, 必要时增加把脚。

女儿墙节点与屋面保温双层防水

顶层外墙与屋面的转角部分是热桥的常见部位, 在原建筑中因结露已经引起相当严重的内饰面剥落。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 这里将形成一个很严重的热桥, 直接影响顶层住户的使用, 会造成内墙表面结露, 可能导致霉变。

在最初的设计中, 为了降低成本和加快施工进度, 屋面改造计划在原屋面上直接铺保温层, 然后作防水层。但是, 根据屋面取芯的测试结果, 原屋面的粉煤灰保温层的含水率达到35%左右。根据此情况, 最后确定将原保温层、防水层拆除, 减轻荷载。

新的屋面改造设计是在结构层上先铺设一层防潮层, 防止水汽通过结构层渗透到保温层, 降低保温效果。防潮层上用珍珠岩做找平层, 然后铺设保温板, 在保温板的上面作找坡层, 然后作两层防水。这种屋面保温防水改造设计, 能够有效的防止水汽通过结构层渗透到保温层, 保证保温效果, 延长保温系统的使用寿命, 减少了维护成本。这种科学的设计理念是我们国内应该学习借鉴的。

为了消除热桥, 将原来的挑檐结构拆除, 新建女儿墙, 然后在女儿墙上面和两侧做外保温系统, 同时在上面铺设防水材料, 见图5。

女儿墙的设计中, 德方设计人员采用的是在女儿墙顶部的防水层上面安装垫木, 然后在垫木的上面用锚栓固定铝制盖板, 这样即防止雨水进入到保温系统里面, 又使得整个女儿墙的外观效果更加美观。但是这种做法所需要的铝板同样在国内的市场上很难采购到, 最后采取了外墙保温做到女儿墙顶部, 将屋面防水层压到女儿墙顶的做法, 见图6。

楼梯间

唐山属寒冷地区, 楼梯间没有供暖的要求, 在设计中一般不把楼梯间作为室内空间来考虑。示范工程的楼梯间由于年久失修, 损坏严重, 楼梯间的外窗在冬季处于完全敞开状态, 整个楼梯间与室外环境是相同的。楼梯间内隔横墙为140mm、纵墙为160mm现浇混凝土墙, 保温性能差, 楼梯间成为热量散失的一个重要途径。

若按目前新建建筑保温设计, 需要在楼梯间隔墙做内或外保温系统。但是, 这种设计方法还是把楼梯间做为室外空间, 楼梯间外墙保温, 楼梯间外窗, 楼梯间屋顶保温的作用被浪费掉了, 同时楼梯间内隔墙保温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在示范工程的设计中, 按照德国把楼梯间看作室内一部分的设计理念, 把楼梯间外墙做同样的外保温系统, 外窗换为塑钢中空玻璃内开窗, 楼梯间入口加装保温防盗对讲门, 并将外保温系统压门框2cm来减小热桥。这种设计, 不但实现了能源节约, 也实现了材料节约, 并给居民提供了安全保证。

阳台加固设计

综合考虑改造费用、施工难度、保温性能、外观、使用及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因素, 中外专家经认真讨论后建议对阳台进行全面保温处理, 即将原来敞开式阳台改为全封闭式阳台, 阳台栏板外安装保温板, 阳台窗为双层中空塑钢平开窗, 但是这样阳台的荷载就大大增加, 严重影响了阳台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验算, 证明阳台在未改造的情况下就是不安全的, 决定对阳台进行加固处理。

节能改造中的项目

在对进行阳台安全设计的过程中, 德方专家提出了拆除所有阳台重新安装新的预制阳台、安装钢支柱将阳台加固起来等方案。根据示范工程进度的总体需要, 最终经过与国内专家的论证, 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最终决定对阳台实施重新植筋加固的方案。

采暖系统设计

供热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是:节能、高效、可控、可计量。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 设备方面采用了钢制柱型散热器、稳态PP-R管材、自动恒温调节阀、热计量、热分配表等, 这些设备的采用为节能改造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此外, 在三栋示范楼 (509#楼、512#楼、515#楼) 分别采用了三种供热系统, 可据此来评价这三种常用的供热系统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可推广性。

垂直双管系统

509#楼供热系统改造采用的为垂直双管供热系统 (见图7) , 其特点为:

1.系统为垂直双管、变流量系统, 来自热源的供水同时流入各层散热器中, 散热后的回水进入回水总立管, 经回水总干管流回热源。则每层散热器环路相对独立, 从而可实现散热器的局部调节。并在热入口的供水管上安装了过滤器。

2.热计量方式为在每个单元安装楼用超声波热量表记录整栋楼的耗热量, 并在每个散热器上安装具有数据远传功能的电子式热分配表, 以记录每组散热器的散热量。

3.系统控制方式:在每个单元热入口立管安装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散热器装两通温控阀, 系统成为变流量系统。

示范工程中采用的下供下回的垂直双管异程供暖系统的优点是:系统消耗材料量较小, 在多层建筑中应用不容易发生水利失调的情况。采用楼用超声波热计量表+无线远传电子式热分配表的热计量形式。按照热量收费是促使用户自觉节能的最有效手段。

散热器前安装恒温控制阀, 根据室内温度自动对散热器的供水流量进行控制。干管和热力入口安装压差平衡法, 调节系统产生的水利失调, 保证系统的压力工况。

压差控制阀的功能是控制管路中支路供用户的压差, 使之基本恒定, 而自身消耗的压差则是变化的, 正是通过调整自身的开度, 来调度自身所消耗的压差, 以实现被控对象的压差恒定, 这样就可保证通过热源的流量不致有太大的变化, 既保护了散热器, 又提高了供热机组和管网运行的稳定性。

双管水平户内分环系统

512#楼供热系统改造采用的为双管水平户内分环供热系统 (见图8) , 其特点为:

1.系统改造为在每个单元的楼梯间设立供回水主立管, 然后分户成环的双管水平并联系统。来自热源的供水同时流入各层各户供水水平干管, 干管将热水分别供到各个散热器中, 散热后的回水进入回水干管, 再进入回水总立管, 经回水总干管流回热源。并在进入每家的供水管的热量表前安装了过滤器。

2.热计量方式:热计量方式为在每个单元安装楼用超声波热量表, 并在每个住户的热入口处安装户用热量表, 其中第一单元的住户安装了户用超声波热量表;二、三单元安装户用机械式热量表。为了验证、对比户用热量表与热分配表的计量一致性, 又在每个散热器上安装了米诺的电子式热分配表。

3.系统控制方式:在每个单元热入口安装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同时在每家的入户处安装压差控制阀, 散热器装两通温控阀, 散热器上安装了两通温控阀, 系统成为变流量系统。

双管水平系统的优点为:便于控制, 各户使用单独的回路进行供水, 户与户之间的影响不大, 在不考虑水利失调的情况下, 基本上不会产生因为某户的系统运转故障而造成其他住户的使用上的麻烦。

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

515#楼供热系统改造采用的为垂直单管跨越式供热系统 (见图9) , 其特点为:

1.系统改造为竖直单管加跨越管的系统, 在散热器支管之间加了一根跨越管, 与散热器并联, 从而使流过散热器的水量变为可调, 实现了散热器的局部调节。

2.热计量方式:热计量方式为楼用超声波热量表记录整栋楼的耗热量, 并在每个散热器上安装蒸发式热分配表, 采以记录每组散热器的散热量。

3.系统控制方式:在楼热入口安装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散热器装三通温控阀, 在运行中系统的总流量不会随温控阀的调节而变化, 因此该系统为定流量系统。

垂直单管跨越式定流量系统。由于原有的供暖系统就是上供下回单管系统, 因此这种改造对整个系统的变动比较小, 对住户的影响也小。

采用楼用超声波热计量表+蒸发热分配表的热计量形式。这种热分配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维护、成本低。在热力入口安装流量控制阀, 散热器前装自动三通温控阀。

509与512楼均使用了两通温控阀, 在运行中系统的流量会随着温控阀的调节而发生变化, 因此应采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而515楼为竖直单管加跨越管的系统, 温控阀的调节不会改变系统的总流量而仅改变通过散热器的流量, 因此该系统是定流量系统, 从而采用了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而不能采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现代化改造

对于室内改造, 由于住户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但为了促进居民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项目选择509楼2单元15户作为现代化改造, 改造的内容包括厨房和卫生间改造。

对楼梯间改造主要是拆除废弃的垃圾道、粉刷楼间墙面、粉刷楼梯栏杆、修复粉刷电表箱等。

可再生能源的设计

在示范工程中, 原来的楼梯间没有照明灯, 为了方便居民解决夜间照明问题,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项目确定了太阳能楼道照明方案, 具体是在每个门洞楼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储存在蓄电池中。在楼梯间每层顶安装LED声光控照明灯, 利用蓄电池中的电能照明。

小结

唐山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改造示范工程的改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墙用100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屋顶用140mm厚的聚氨酯板或挤塑聚苯板保温;外窗采用塑钢中空玻璃内开窗, 中空玻璃空气层厚度12mm;室内采暖系统更新为稳态PPR管和钢制柱式散热器, 散热器加装温控阀;采用热分配表或户用热表计量;阳台的加固改造;楼宇门、太阳能照明灯、厨卫改造等其它改造项目。

节能改造要和建筑物修缮相结合、环境整治改造、建筑物的功能改造相结合, 实施综合节能改造, 实现各种资源的综合应用, 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

在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时, 要遵循以下思路:

1、对既有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进行保温设计时, 一定要对外围护结构实现全面的改造, 即全包, 尽可能避免热桥的出现, 这样既可以实现最好的节能效果, 还可以避免因热桥的出现造成的结露、霉变的现象。

2、在进行外围护结构保温改造的同时, 一定同考虑室内外供暖系统的同步改造。只有实现室内温度可控、热量可计量才能把能源真正的节约下来。

3、在进行改造设计时, 一定要考虑阳台改造后结构方面的安全性。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9

符号学是将世界的所有的现象皆可以看成符号所组成的世界。其中符号的特征, 即符征。跟其符号所指的意义称之为符指。符征跟符指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符号学所着重的焦点。而记号的外在符征所对应的符指, 需要在相同的文脉之下的族群约定俗成而来。记号本身无法透过自证 (self-evidence) 来彰显自存 (self-being) 的状态, 而需要外在系统的附加, 才由客体换置为暂存主体。因此记号本身的符征与符指的关系才有可能因此而搭建。

建筑符号学关于符号学沿用至建筑上, 虽然早在Saussure的理论之中已经被提及, 但比较明确的证据是20世纪60年代Levis Strauss跟Roland Barthes还有Umberto Eco等人才开始。其中建筑符号学建构成熟的应属意大利的Umberto Eco。在1968年所写的La Struttura assente中建立了建筑记号学的理论, 同时也提出了明示意义 (Denotation) :消极地运用建筑记号的结果, 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实用的功能。亦可以称之为主要功能 (primary function) 。内涵意义 (Connotation) :后者是积极性的运用建筑记号的结果, 最高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审美的诉求。亦称之为深层机能 (secondary function) 。

后现代建筑跟符号学之间的关系Charles Jencks的著作“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跟作品的成熟。其中Jencks不同于其他的建筑史学家对于建筑所下的定义:建筑是利用形式上的符征, 如空间材料, 之后利用一些手段, 如结构、经济或是营造技术上的需要来说明符指 (如生活方式、价值观、机能) 。

符号学发展到了Pirce之后, 更进一步的将记号分成了三个层次:1) Icon (图像)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有形状相似的直接特性。例如:一个苹果的图形记号, 会让观者一目了然的知道图像所指之水果。2) Index (指示)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具有顺序相对应的因果关系。例如:箭头的指向, 可以让观者明了记号所指示的去向。3) Symbol (象征)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有既定约定原则。这一项约定的特性通常都会牵涉到使用记号的文化体所具有的特殊内涵。因而可以让在此文化体之中的族群产生了联想, 并且让个体了解其中所代表的事实。例如:十字架虽然是一个记号, 但放置于西方世界跟东方世界之中, 会产生不同的指涉。而何种的指涉就牵涉到文化体本身如何去诠释。

2 符号学观点

从中国台湾的建筑发展来看, 自日据殖民统治时期到现在, 台湾的建筑风格就一直是外国建筑形式的复制品。强烈的地域性主义建筑不只是用来对抗中国传统建筑思维或者是西方的建筑思想风格的, 而且还是一种自觉寻找发自台湾内部条件的建筑风貌, 从建筑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结合对地方历史、传统在地与文化的尊重和自然及整体环境的了解及对当地材料的熟悉运用, 藉由批判性之地域主义来探讨台湾未来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定位, 以台湾淡水的十三行博物馆为例, 探究其空间形式及内涵。

2.1 造型中的“符征 (Signifier) ”

造型中的“符征 (Signifier) ”, 强调与周遭的领域达成和谐互动, 建筑物并非单一个体自我存在。建筑量体以活泼的“鲸背沙丘”立面, 重在图像 (Icon) 的层次, 以隐喻在地建筑的真实性存在, 呼应人民生活有机的建筑立面表情;面对外在环境的建筑特色就是让它真实地存在, 并且适切的融入 (见图1) 。

2.2 强调基地拥有的地势特性

强调基地拥有的地势特性, 把“符指 (Signified) ”的地位提出, 并考虑当地的环境的互动, 以响应基地的特殊重要性。

关切在地居民的生活形态, 建筑物采取半开放的方式来促进居民活动的植入与参与, 在基地的位置上与真正考古发迹地点不到200 m, 让人民了解考古文明的重要性, Symbol (象征) 的意义浓厚, 掌握基地的地区优势, 创造了居民活动空间的延伸性及馆体与大地的对话, 整体的建筑配置, 就像和大地锚定在一起般自然。

以考古的语意打破了语言之间的结构, 而深层语意是对于建筑外形式演化最主要的依据, 以南岛神话或南岛族群的各项仪典的深层语意, 转为产生建筑的表层意义, 建立在文化基础上让世人取径, 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 是一般大众乃至于评论者很难有的意识形态警觉度 (见图2) 。

2.3 强调可以透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外围的环境

基地的材料是以清水混凝土表达“山形”, 再连接上弧形的钢结构代表“海湾沙丘”, 在视与被视之间, 体验空间的旨趣, 且以不同高程的空桥来体验与时间及空间的互动。并且适切的找回场所的、光线的、营造的以及触觉的感觉, 而不只是纯粹视觉上的感觉。

2.4 具有本土性的情感怀旧, 仍是可以加入新的元素用来隐喻在地文化的世界化

在建材上则使用地域的特色如质朴的清水混凝土建材, 搭配具现代化的钢构与浪板, 形成一个丰富的触感经验, 反映了“表现当地风格及亲和性”。而此种地域性并不是一种怀旧的、复古的历史主义情结, 而是在地方的特征中来衍生出新的元素, 降低普世文明的冲击 (见图3) 。

3 结语

结论符号学的理论产生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不但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更说明了人类除了机能需求上的满足之外, 更有心理层面的需求。因为建筑不单单是住人的机器, 更是人心理上的归属跟认同。

建筑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上重视在地文化所表现的特质与样貌, 尊重地域性的生成;表现手法上, 以抽象、简化或是变形、夸大的传统语汇重新诠释, 以展现出时代性建筑的风格, 并经由故事的策略安排, 说一个能被这个社会与文化接受而吸引人的“有效”故事;而在分析一件设计作品时, 就不仅仅是在文本上的直接解读, 更需要对文脉的理解与抓取, 以及对表达手法的设计分析, 才可充分的理清与洞悉设计者的背后策略与意图。

经由建筑符号的理论分析, 除了更了解设计师的图像性记号的表达之外, 甚至于能进而发现建筑所处的文化意涵与背后所不为人知的设计策略, 对于建筑的审视已不再是单纯的美感说明与形式辩解, 对于解析语意上有着极大分析性与结构性, 并更加深刻体验到在地风土的独特性与个别故事叙述性, 以此理论建构对设计作品的阅读, 对后续研究建筑或相关具有文化内涵设计作品, 以提供观察者有着完整的解析与精确阅读设计之基础能力。

摘要:对符号学、符号学在建筑上的应用、符号学的层次等进行了介绍, 研究了符号学的观点, 指出结构符号学的理论产生跟后现代建筑的兴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对建筑符号的理论分析, 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文化意涵及设计策略。

关键词:符号学,地域性建筑,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夏铸九, 王志弘.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M].台北:明文书局, 1992.

[2]杨裕富.建筑.设计.后现代评论[M].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 2002.

[3]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 2002.

[4]孙全文.近代建筑理论专辑[M].台北:詹氏书局, 1986.

[5]高宣扬.后现代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

[6]高宣扬.结构主义[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

[7]贺承军.建筑的现代性、反现代性与形而上学[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7.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10

“拜耳的聚碳酸酯透明塑料把`eXasis'的真正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将抽象的创意变成了具体的东西, 将凭空的想象变成了切实的汽车。”

作为拜耳最著名的品牌之一, 模克隆?聚碳酸酯已有50多年的成功应用历史。该材料具有轻质、抗折断、设计空间大的特点, 因此, 加工的多功能性使其新的应用领域不断被发掘出来。近年来, 随着拜耳在汽车玻璃窗用透明红外线吸收染料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使得模克隆?聚碳酸酯正逐步替代玻璃成为理想的车顶结构材料。例如:Smart Forfour的全景车顶和奔驰的薄板车顶就采用了这一材料。据说, 新的红外染料比之前制造的用于模克隆?聚碳酸酯的染料性能高出了50%。比如, 采用了深透明色, 因此十分适合用于车顶模块, 它可以大量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涂以这类染料的模克隆?聚碳酸酯等级产品在吸收热辐射方面, 至少与目前的隔热玻璃窗一样有效。

为此, 拜耳专为汽车玻璃窗定制了模克隆?AG2677, 它是基于隔热玻璃窗的现有标准颜色而制作出的新型红外线吸收等级产品。与上一代产品所不同的是, 新产品可以用于生产成本更低廉的抗红外线玻璃窗系统, 欧宝Zafira的全景车顶便是该材料应用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补浇一块由拜耳生产的、带有玻璃纤维增强型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高光热塑性塑料薄膜, 从而将合成车顶模块制作成型。随着全景车顶的成功应用, 使得利用模克隆?聚碳酸酯开发更具挑战的概念车成为可能, “eXasis”的成功推出就证实了这一点。

实际上, 在“eXasis”之前, 拜耳与Rinspeed公司已经成功地推出了两款概念车:具有前瞻性外形的“Senso”, 以及“纯正血统”的“zaZen”跑车。“zaZen”车代表了汽车设计领域照明技术新时代的开始。它的突出亮点在于明亮的全息刹车灯, 以及由模克隆?材料制成的轮廓平滑、透明的整块式拱顶———整个拱顶以下至皮带线部位都采用拜耳的透明模克隆?聚碳酸酯制成。车顶夺人眼球, 不仅轻盈而且清透。它看上去仿佛是漂浮于相当低矮的车身之上。与传统的玻璃相比, 其重量也减轻了很多。车篷结构的光亮度与“zaZen”的表面涂层有关, 据说这是以拜耳的原料———Desmodur?和Desmophen?为基础的一种白色矿物质遮光体。此外, “zaZen”的内部装置也延续了这种透明的特质———采用模克隆?聚碳酸酯制成的透明座椅外壳, 配以与Recaro公司合作设计的Technogel?车内装潢, 与精心设置的强光灯形成了巧妙的结合。

建筑材料本土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海岛农村;本土材料;美术活动

一、海岛农村美术活动的多样性

1.利用农村四季鲜明的特点,显示美工活动组织的季节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把我们学校的范围扩展,海阔天空便是一所学校。”农村有许多季节性的自然资源,为我们农村教师提供了非常适合的美术活动教材。春天碧绿的麦苗、秋天金黄的油菜花、小河里鸭子结伴而行,使人赏心悦目,而对于身在此景中的农村幼儿来说,正是美术创作的一个大好天地。

2.在身边事物不断的变化中,显示美工活动的时代性

我们农村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房子。原来低矮、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幢幢气派、高调的大洋房。我们班的很多小朋友家都在盖新楼,特别是沈昱宇(化名)小朋友,他总会和我向我汇报他们家房子的进展情况,我家的房子拆掉了,我家在盖一楼,我们家上梁了,我们家屋顶铺好了等等。于是我想通过房子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周围的变化,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于是我们就利用散步时间,带着相机把这些老房子、新房子拍成照片,制成课件,设计了“老房子新建筑”的一系列活动。幼儿观察了老房子的建筑材料、造型特点,体会老房子的不足,再与如今自己家住的房子比较,得出如今的房子是多么的漂亮与别致。通过自己家里房子的改变,感受到我们家乡日益变化,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体现美工活动的艺术性

我们海岛农村大多数人家里很多都是留守幼儿,平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很多幼儿只是被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吃饱穿暖不生病而已。由于观念的问题,不会有家长想到会给幼儿一些美的欣赏,提高幼儿的修养,家里也不会有绘画之类的作品。因此我们鼓励幼儿把作品带回家,一些绘画作品能挂在家里的墙壁上,而一些造型类的作品则放在桌上和家人一起欣赏。通过类似的活动让幼儿体会到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去装扮的。

二、本土材料收集多元化,不同途径收集材料

1.就地取材

农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野草、野花、落叶、小石子、泥土和田埂、小沟、草堆和各种瓜果等,常常让幼儿爱不释手,流恋忘返,乐在其中。于是我们常常带着幼儿去摘芦叶、拾落叶、捡贝壳、挖地瓜、捡稻草等。同时我们还会引导幼儿在自己生活环境里随机收集材料。幼儿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引导幼儿发现和收集来源于周围和大自然的材料,不仅减轻了教师

收集材料的压力,还能使有限的材料体现出无尽的教育价值。

2.挖掘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收集美术活动中所需要的活动材料,使幼儿、家长知道身边的家中废旧材料有着可利用的价值,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通过材料的收集和制作,不仅丰富了家长和幼儿的制作经验,还增进了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无论是地里成熟的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还是海边偶然发现的贝壳和海螺,甚至是田间奇形怪状的石头和藤条,都会是家长提供材料的首选。

3.综合利用本土化社区资源,开展美术活动

社区是幼儿在其中生活、生长的地方,社区的各种物质和文化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既能让幼儿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

三、利用海岛本土材料,开展色彩类美工活动

1.染色活动

在对农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动中,我们选择不同的材料来进行活动。例如,我们会尝试利用狗尾巴草、稻草、树枝等以画、浸、染的方法进行染色,然后将几种材料组合,把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变成一盆盆有艺术气息的盆栽。我们也会选择一些五颜六色的野花,利用花瓣的汁水作画。尝试用新的材料进行作画的方式,无形中又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2.拓印

我们海岛,四季气候特征比较明显,金秋时节,秋高气爽、绚丽多彩。漫天飞舞的落叶、种类繁多的花草、丰富的农副产品等都是宝贵的资源。而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纹理,大胆利用色彩进行拓印,在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叶子、草、蔬菜切面等进行大胆的拓印,不仅感受到了玩色游戏的乐趣,还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

3.利用农村特色材料,开展拼贴类美工活动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神奇的资源,不仅色彩斑斓,而且有其独特的造型。因此,我们充分分析研究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点,开展了拼贴活动。

4.利用农村自然果实,开展造型类美工活动

我们农村日常生活中的资源豐富,每家人家都有自留地,一

年四季都种有不同的蔬菜瓜果等等。于是,我们让幼儿收集各种蔬菜、水果,幼儿利用火柴、牙签、彩纸、橡皮泥等辅助材料将它们装饰成各种人物、动物、小玩具等。经过粘贴、拼插,洋芋变成了可爱的娃娃,萝卜变成了小老鼠、小船,洋葱变成了荷花,芋艿变成了小胖猪、小刺猬,蚕豆变成了小狗,小豌豆变成了毛毛虫。

四、课题研究成果

1.幼儿的成长方面

(1)幼儿的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通过活动实践,我们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内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表现,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工活动,如,能选有各种质地的材料,合适、巧妙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想法,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

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并逐步发展了幼儿独特的创造力。

(2)发展幼儿敏锐的思维。幼儿通过对本土材料进行美工制作活动,使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材料形成了独特的观察视角,在设计创作活动中,不但发展了脑、眼、手的协调性,更促进了敏锐的思维能力。

2.教师的成长方面

(1)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我们教师虽然不是美术专业毕业,但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不断通过自学、网络充电、培训实践等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挖掘教师的艺术潜能,提高了教师环保意识。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发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许多艺术作品都可以在我们的大自然中、生活中发现它的原型,而且许多艺术创作的题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一位艺术大师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如果幼儿能在他们熟悉的生活材料上进行创作,相信所呈现的作品会更富有生命力。所以,现在我们幼儿园所有教师都成为有心人,会搜集生活中的“废品”,挖掘“废品”的价值,利用幼儿身边的素材开展活动。

3.创新之处

(1)在实践研究中逐步形成本园的美术特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利用身边一切可以用的材料,将本地特色注入生命的活力。美术作品的取材、创作材料的收集、动手操作,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审美和创造力,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到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和加深了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兴趣,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热爱家乡之情。

(2)本课题的不同之处就是激发“慧眼”。在研究中,我们始终引导幼儿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资源,经过各种加工,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本园的园本课程,让我园在开展课题研究中,不断挖掘生活化美工教学的内容、方法,在边实践边修正的过程中,开发独特的美工特色课程。

浅谈中国当代都市建筑的本土性 篇12

关键词:建筑,本土,都市,自然,环境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沉淀, 我们越来越发现人们所居住和生活中的建筑, 似乎与自然和人们的情感生理要求相差的太远——高密度的住宅建筑到处可见, 传统的工匠技艺已经很难在都市建筑中体现, 更不用说都市建筑有着“自然之道”的意境, 那种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整个家园的建造体系的侧重点不是人类社会表象发展的机械式运作, 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的更高层次的建筑早已消失在统治者所谓快速城镇化, 把乡村变为城市的浪潮之中。大千世界, 映衬在人类眼中的都市建筑千遍一律, 不是钢筋混凝土就是玻璃幕墙, 高架交通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们也越来越变得焦灼浮躁, 也越来越怀恋向往旧时与自然更为亲近的生活环境……于是人们特别是建筑界的相关人士开始急迫地呼唤本土建筑的建造与出现, 慢慢的本土建筑便成为了现代人类生活的需求。

从本质上说, 现代的都市建筑基本上都是工程师式的建筑, 以满足任务书要求为目的, 设定基本的建造的材料, 设定建造的方式, 半年几个月, 哗哗哗, 都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立了起来。既然建筑界越来越需要“本土”的建筑, 那么这就说明存在“本土”性的建筑在当代的建筑中是少或者几乎没有的这样一现象。或许, 在“本土”建筑越来越少, 直到少到引起与建筑界业内相关人士的关注时, “本土”的重要性才逐渐浮出水面。换句话说, 也就是人们意识到了我们当代的建筑已经病态了, 需要本土建筑来医治。或者说要把当代的病态建筑医治成本土的建筑。

什么样的建筑是本土建筑?从世界性大的范围讲, 中国可以为一个本土,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可以为一个本土。以这么大的范围来划分“本土”, 我们或许就有疑问了:什么样的建筑是中国的建筑呢?有人会这样说, 在中国版图上立起来的建筑就是中国的建筑。我认为这一说法是不切实际的, 难道我们可以把立在首都的央视大楼, 国家大剧院, 卧在广州的广州歌剧院, 屹在珠江畔的“小蛮腰”当成是中国的建筑吗?答案当然是不可以, 因为这些建筑分明就是西方现代建筑的那种以个人美学为最高标准来设计的产物。当我们走出中国, 同国际友人谈及中国的建筑时, 我们不会把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广州歌剧院、广州电视塔等等这一系列的建筑说成是中国的建筑。相反, 我们会说故宫、长城、乔家大院、土家大楼、皖南古村落等等这一系列的建筑是中国的建筑, 因为这些建筑是我们中国的本土的建筑。还有另外一个比较微不足道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在中国的国家注册建筑师证件上, 它的图案符号是中国古建筑的承重结构——斗拱。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将其符号的图案换成钢筋组合而成几何图案的, 或者换成是混凝土组合而成的几何图案, 那么我们的国家注册建筑师证除了证件上面的文字其他的还能代表中国吗?很显然去掉斗拱换成其他的钢筋混凝土符号图案, 这个证件就不再是中国的了, 因为钢筋和混凝土是现代化的产物, 它所代表的范围远远超出中国, 并且它代表不了中国建筑学的本土性。

既然说到中国建筑的本土性, 那么有一些人我们不得不提, 比如贝聿铭、王澍。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苏州博物馆, 我们看得出来苏州博物馆顺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园理念——不仅仅只是从自然界模仿, 源于自然更高于自然。苏州博物馆更体现出了贝聿铭先生以建筑的形式, 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与领悟, 再经过他自己内心的智性和诗意的转化的能动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王澍先生的建筑更是体现出了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特点, 王澍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说他自己的建筑是半人工半自然之物, 但是王澍先生的建筑作品却时时刻刻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也可以说一说其他国家的本土建筑, 比如日本, 这样通过比较我们或许可以更为清楚的知道中国现代的本土建筑和人们心中渴望的本土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知道, 日本的很多现代建筑被大家见识了之后就会说那是日本的建筑, 比如安藤忠雄初期设计的住吉的长屋、以及后来设计的教堂系列, 包括水御堂等等, 他的那些建筑作品表象看起来似乎和现代的都市建筑没有太大差别, 但是通过对其建筑作品的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住吉的长屋不仅仅只是都市人的一个居住的机器盒子, 它内部的功能涵盖了与自然的对话, 其建筑的中部有天井, 很好的记录了建筑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变化关系, 更是让住在里面的都市中的人在平常的闲暇时光能够知道他们自己还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方式不也正好放缓了如今人们快速的都市生活的节奏吗?在来看看安藤忠雄的教堂系列的建筑, 风、水、光之教堂, 其外衣用的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以及玻璃幕墙, 但是透过外衣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那就是日本的建筑, 不管是对禅宗的理解, 还与日本本土的自然环境的融合, 这些建筑都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作品也是如此, 他们的作品表象是现代的, 但是内在却就是十足的日本本土建筑。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日本本土的自然环境也更加突出了日本人禅宗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通过上述对本土建筑的基本讨论与同其他国家的本土建筑的比较, 我们不难想象当代中国都市中的本土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从居住在都市建筑中的都市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 我们需要的都市本土建筑不是对于中国古建筑的复制或者说复古我们的现代都市, 而是我们需要对人们的生活与建筑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设计出符合都市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理要求的本土建筑, 这种都市建筑不仅仅只是披着本土和传统的外衣、却将所有现代技术手段一概拿来的高科技建筑。相反, 我们希望我们的都市建筑的能够是从扎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气候条件等各种因素出发而建造出来的, 它呈现出对本土和自然更具深度的理解分析与思考。

总之, 中国都市建筑想要变得具有本土性, 万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 我们的建筑师不能把自己当做是工程师, 与之相关的业内人士更不能为表象的业绩而活。希望我们的建筑师与相关的业内人士能够对自身的职业有独特的批判态度, 能够拥有明确的世界观和职业道德素养。当我们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 并且努力认真地去了解自身和改变自己时, 我们都市建筑本土性的回归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沈实现.本土建筑与未来景观[J].建筑师, 2013 (02) .

上一篇:边境民族地区下一篇:培养和谐的教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