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2024-10-13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精选12篇)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篇1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其中佛教在公元初年就传入越南了,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佛教的传入实际上是通过两条途径, 从印度通过海路先直接传入越南, 为小乘佛教;通过陆路再次从中国传入越南, 为大乘佛教;海路在先, 陆路在后。但佛教再次自中国传入越南后, 大乘佛教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越南佛教在隋唐时期获得巨大发展。当时在越南已经修建了许多寺庙和塔幢。早期越南佛教已接受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随着中国佛教的发展, 越南佛教再接受中国佛教流派的思想, 即大乘佛教教义, 特别是中国禅宗的思想。在公元7世纪以后, 从中国传入的禅宗成为越南佛教的主流, 并一直流传到现在。后黎朝 (公元1428—1527年) 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 佛教失去了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地位。后黎朝末期, 是越南历史上的南北纷争时期, 国家陷入连年混战,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佛教的慈悲救苦、因果业报等观念在民间广受欢迎。同时, 政权也设法利用佛教收买人心, 使得越南佛教获得了复兴。阮朝 (公元1802—1945年) 建立后, 再度推行独尊儒家思想的政策, 对佛教的政策, 以限制、缩小其社会影响为主, 不允许盖新寺庙、铸新佛像、说讲佛经等。虽然如此, 佛教的教义已经深入人心, 支配了当时广大人民在精神生活上的需要。阮朝统治者在后来也逐渐倾向佛教。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后, 思想上受到天主教的冲击, 佛教再次进入衰退期。20世纪初, 越南佛教界曾经发起振兴佛教的运动, 但因南北分裂和美国的侵略战争, 佛教的发展遇到巨大的困难, 直到全国统一后才又开始发展起来。目前, 佛教仍是越南影响最大、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_神光上寺钟楼是全寺最高建筑, 也是越南现存最有价值的木结构建筑。

_越南的街道。

佛教在公元时期就传入了越南。从此以后, 佛教寺庙开始在越南迅速发展传播, 直到几乎每一座村庄都有自己的寺庙。越南一句俗语说:“土地属于国王, 而佛寺属于村庄。”这说明越南和其他东方国家一样, 皇室拥有全国的土地, 而乡村社会则拥有他们自己的佛寺。事实上, 大型寺庙多由国家统治者建造, 而其他绝大多数的寺庙都是乡村的中小型寺庙。

越南佛教建筑类型

相比中国古代的佛教寺庙建筑, 越南古代佛教寺庙建筑的类型较为简单。在越南历史上, 对于木构建筑, 并没有类似中国《营造法式》之类的国家建筑规范传世。而且由于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 寺庙的重修、重建频繁, 寺庙建筑的类型和等级规格很难说有统一的规范规定。对于建筑技术来说, 就只能由建筑工匠们代代相传。就现存的越南传统佛教建筑看来, 主要的建筑类型为:殿堂、楼阁、塔等建筑。

1. 殿堂

殿堂是越南寺庙中最主要的建筑。和中国禅宗寺庙的布局相似, 越南寺庙中多以供奉佛像的大殿为主要建筑。越南寺庙的大殿主要有三种平面形式:“丁”字形、“三”字形和“工”字形。“丁”字殿比较简单, 由前面横向的拜堂, 加上后面纵向的佛殿组成。一般屋顶相连, 室内空间是一个整体。“三”字殿和“工”字殿类似, 实际上是三座平行的建筑, 一般中间一座较窄, 室内空间也都是一个整体, 若屋顶相连即为“工”字殿, 不连则是“三”字殿。

2. 楼阁

中国佛教建筑中有许多精美的楼阁, 越南佛教建筑中也同样有许多楼阁建筑。在修建技术上, 一般是采取将主要柱子贯穿所有楼层的办法。楼层上的次要柱子则落在下层的梁上, 由此累叠而上。

3.塔

现存的越南古代佛教寺庙中, 古塔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砖石塔, 未见还有楼阁式木塔。很多寺庙也都没有建塔, 这种情况可能和越南佛教主要受中国禅宗的影响有关。

汉地佛教的塔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据传说, 佛陀被弟子从毗舍问及怎样才能表示对他的衷心和虔诚时, 没有答话, 而是把身上的方袍平铺于地, 又把化缘钵倒扣袍上, 再把锡杖树立于覆钵之上, 这就形成了印度佛塔的雏形。佛塔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汉地后, 就受到汉地文化的影响, 出现了汉地式样的佛塔。佛塔在佛寺中的地位, 随着汉地佛教的发展而变化。佛塔最初是佛祖的代表, 也是供信徒崇拜的对象, 寺庙围绕着佛塔进行建造。而后, 随着佛教的发展, 这种崇拜方式并不符合汉文化的习惯, 从而使佛塔的地位日益边缘化。正如张法先生所说:“早期佛寺, 塔殿并重, 但以塔为中心。而后, 佛殿因供奉佛像 (这是汉文化最熟悉的崇拜方式) , 其地位越来越高, 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而塔, 这种非汉文化的崇拜方式, 在寺院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化, 最终被请出寺门之外, 成为求拜体系中可有可无的成分。”

典型越南佛教建筑分析

1.金莲寺

金莲寺坐落在西湖一个小小的半岛上, 属河内市西湖郡广安坊仪蚕村。该寺建于李神宗王朝 (公元1128—1138年) 。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是京城最美的古寺之一。

_福缘塔位于天姥寺山门之外。

相传12世纪李朝时, 有一位名叫“慈华”的公主到西湖边养蚕, 公主死后, 其所居住的宫殿就成了金莲寺。金莲寺有亭台楼阁, 金莲寺三观门是极为独特的建筑物, 从侧面看就像一枝莲花在四季碧波荡漾的西湖水面上绽放。金莲寺主建筑高两层, 飞槽绿瓦, 雕梁画栋, 假山与花木相间, 木结构都雕有精致婉转的龙和花草纹饰。屋檐上翘缀有陶制四灵龙麟龟凤。“金莲寺”的朱漆三字悬在寺门正中。寺内佛像造型生动, 还塑有越南南北朝皇帝郑柞塑像。现今金莲寺仍保藏精美的佛像, 如三世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等组像, 颇具艺术价值。

金莲寺融合了佛教和道教艺术, 三座平行布置的殿宇象征了天、地、人;窗子表达了佛教的“空和不空”思想, 外面围绕着道教的八卦。这是最早采用“三”字形平面的越南寺庙, 有前、中、后三殿。殿与殿之间留有空隙采光, 三殿都为重檐, 重檐之间为采光通风之用。金莲寺山门是一个具有类似中国古建筑特有构件“斗栱”的越南古建筑。这座山门有三间, 每间都有一个歇山顶, 中间最高, 两边的屋顶在中间的柱子边上断开, 戛然而止, 这个方向上支撑屋顶的类斗栱构件也没有和这两根柱子发生联系, 而是直接落在了梁上。总共只有四根柱子, 全部都收杀明显, 同时还有较明显的侧脚, 这都是为了增强稳定性的措施。尽管如此, 仅靠一排柱子就能稳固地支撑那么大的屋顶, 同时柱脚上并没有如中国牌坊和大门上常见的抱鼓石等, 也似乎没有采取特别的保持大门稳定的措施, 可见古代越南建筑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_“金莲寺”的朱漆三字悬在寺门正中, 每间山门有一个歇山顶。寺内飞槽绿瓦, 假山与花木相间。金莲寺是最早采用“三”字形平面的越南寺庙, 有前、中、后三殿。

2. 天姥寺

天姥寺位于顺化城西郊香江江畔, 耸立于北岸高处, 是越南著名的古刹, 又名灵姥寺。始建于黎朝弘定二年 (公元1602年) , 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说, 有位老妇在此地预言将会有位明君在此建塔供佛。因此阮氏王朝的始祖便下令建造了此寺。寺内拥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钟鼓楼、十王殿、大悲殿、药师殿等金碧辉煌的建筑。历史上该寺庙几经毁损, 几度修复。最近的一次是受损于越南抗法战争和抗美战争期间, 1975年予以修缮。

天姥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建在一座幽雅的花园内, 里面第一间佛堂有一尊铜铸的弥勒佛坐镇, 在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一座官武祠和官音寺。此外, 天姥寺还有一口于1701年铸造的巨钟, 重达2052公斤, 以及一块由大理石龟驮着的石碑, 高约2.5米, 上面记载着天姥寺对于宣扬越南佛教的贡献。

_天姥寺的主殿建在一座幽雅的花园内。福缘塔为八角形的七层宝塔, 由砖砌筑, 逐层递减, 檐上铺设黄色琉璃瓦。

天姥寺的建地是越南传说中的龙穴所在, 寺前那湾江水如龙盘踞, 寺后横卧山影如龙坐卧、云幕轻卷, 这山水构成的神龙姿态, 倒令人真的觉得神龙随时都会离水离山, 飞升而去;自香江的船上远眺天姥寺方向, 可见岸上最显眼的建筑物, 是如一把剑插在临岸突崖上的福缘塔。根据福缘塔碑碑文记载, 该塔建于绍治四年 (公元1844年) 。福缘塔位于天姥寺山门之外, 为八角形, 共七层, 高21米, 每层内祀佛一尊。八角形的七层宝塔, 分别代表佛祖七种不同的化身, 塔内供奉着一尊镀金的笑佛以及三尊细致优美的佛像。宝塔外则有六尊守护神塑像捍卫着宝塔。塔前临与香江通连的天姥荷花潭, 耸立于绿树丛中的塔身倒映潭中, 波光塔影, 景色绮丽。全塔由砖砌筑, 逐层递减。每层出檐较短, 短檐上铺设黄色琉璃瓦。塔顶以葫芦宝瓶塔刹结束。在塔的正面, 每一层都有一个拱门, 拱门周边配以中文写成的对联横批。此外, 每层的每个面上都开有圆窗。窗花各有不同, 多为佛教吉祥主题。

_独柱寺建在灵沼池中的一根大石柱上, 几个角高高翘起, 挂满了莲花装饰物。

3. 独柱寺

独柱寺地处河内市中心, 位于巴亭广场西南, 就在著名的胡志明纪念馆旁边, 是河内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也是越南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独柱寺建于1049年的李朝, 因建在灵沼池中的一根大石柱上而得名。灵沼池为方形, 池周砖砌栏杆。寺为木架构, 方形, 每边3米, 四面带廊。传说当年李太宗年高而无子嗣, 某夜忽然梦见观音菩萨手托婴儿立于莲花台上。此后不久, 李太宗便得一子, 乃下令仿出水莲花修建寺, 故独柱寺似出水莲花。直径1.25米、地上高度4米的石柱象征花梗, 石柱四周的4根木支架如同花, 寺身及四边微翘的屋檐, 构成花瓣。寺正面檐下悬匾, 匾题“莲花台”。

独柱寺立于一摊绿水中央, 看似是规则的, 实则是多变的, 它犹如盛开的莲花, 纯洁而清新, 灰黑的木材质和雕花石质泄露着它的年龄。在这多木质莲花的底部, 由一根圆形粗壮的石柱支撑, 在石柱上规则地钉有一些木板连接上面的小房子, 旁边有几级石阶可以通到寺顶。走上去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莲花台”三个字, 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装饰充盈, 香火不断。寺庙的几个角高高翘起, 挂满了莲花装饰物。绕柱行一圈, 另一端则是一颗菩提树, 树下供奉着香火。

独柱寺原寺1954年法国撤军时被炸毁, 仅存石柱。1955年在其原址依原样重建。规模小于原建, 但其艺术风格仍旧保留。

佛教传入越南后, 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 并逐渐和越南本土信仰和文化相结合, 完成了佛教越南化的过程。在佛教建筑的选址和布局, 佛像、祭坛和其他神像的布置以及建筑空间等方面, 越南佛教建筑都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寺庙建设, 从北属中国时期到近代的阮朝, 从未间断。尽管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和战乱频发, 使得各种建筑遭受破坏严重, 但在高涨的宗教热情中, 佛教建筑损坏了重修, 倒塌了重建, 很好地保存下来, 成为越南建筑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篇2

——以电视真人秀节目为例

荼阳上黔陌栗

内容摘要:

综艺节目以它丰富的节目元素和娱乐精神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必可少的一部分,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近两年综艺节目发展态势迅猛,纵览这些年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变化,综艺节目在经历了单纯模仿港台和国外娱乐节目的阶段之后,正逐步趋于本土化。从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两方面看,本土化是电视娱乐节目经营的基本原则。而在综艺节目发展迅猛的态势中,真秀节目几乎占据了各大卫视的周末黄金档及次黄金档。“真人秀”是一种新兴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虽然其中大多数是从西方国家“泊”来的,但是通过对西方国家电视综艺的持续模仿、借鉴,在学习中进步,在效仿中成长,开始意识到本土化原创的重要性,对引进的节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关键词:真人秀

本土化

综艺节目,以它丰富的节目元素和娱乐精神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必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闲暇时最好的消遣,舒缓着我们因快节奏的生活变得急躁的心情,使心灵得到放松。电视综艺节目从诞生时候开始就成为电视艺术中的骄子,它是一种大众艺术,受到所有人的喜欢,在各种新型电视节目争雄的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近两年综艺节目发展态势迅猛,其中电视真人秀节目最为活跃。纵览近两年我国国内电视荧屏,电视真人秀节目几乎占据了各大卫视的周末黄金档及次黄金档,从歌唱梦想到背着背包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寻找真爱到婆媳关系大作战,再至麻辣鲜师智斗顽劣学童、野外生存大冒险„„各种类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瞬间百花齐放,令人应接不暇。

我国所引进的电视娱乐节目主要来自西方国家,而电视真人秀节目也是采取借鉴——引进模式,“真人秀”是一种新兴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其中大多数是从西方国家“泊”来的,无论在社会性质、发展历史,还是政治制度、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我国都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国外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的“特殊性”,也就是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所以我们通过对西方国家电视综艺的持续模仿、借鉴,在学习中进步,在效仿中成长,开始意识到本土化原创的重要性,对引进的节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不同的文化土壤能够培养出不同的娱乐节目,中国的娱乐节目虽然都是借鉴国外的种子才发芽的,但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土壤空气和水,也不会造就今天庞大的中国娱乐节目市场。综艺节目发展的“本土化”是指将本土文化融入节目的改编创作中,根据中国国情,考虑和调查好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要,制作出的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娱乐节目。这种本土化是值得提倡的。我国的真人秀大多在借鉴国外节目模式时,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创造出符合本国国情文化的节目特征。

从模仿到创新,我国真人秀节目正在中国媒介团队的集体努力下,立足更醇厚的本土文化土壤,注入更多国情元素,奋力前进。通过对近两年来备受关注的真人秀节目的分析,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有以下六个特征:

一 奖励公益化

例如《奔跑吧兄弟》及《极速前进》这两个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公益”。,这两档原版节目形式奖励都将归属个人,但在引进过程中,对奖励的用途做了轻微改变:《奔跑吧兄弟》节目在节目尾端增加了一期公益环节,每期节目都将有一位明星物品用来拍卖,最终拍卖金将用于需要帮助的山区孩子们,这个是原版节目不存在的。而《极速前进》中国版最终获胜的队伍将成功领取到百万公益奖金,《星厨驾到》明星版节目最终也将获得百万公益奖金,最终奖金将会以个人名义捐赠出去。

二 嘉宾明星化

明星是中国综艺的一大重要特点,除选秀节目外,几乎所有的综艺节目参与者都是明星,无论周末档期,还是周一至周五的正常播出时间,引进综艺节目更是如此,且大咖云集。《极速前进》、《星厨驾到》原版节目都是普通人参加节目,国内播出版都是明星版。《奔跑吧兄弟》原版《running man》嘉宾阵容囊括各界,且当时参与时名气并不大,而《奔跑吧兄弟》嘉宾阵容几乎是一线与准一线的结合。三 赛制复杂化,增添“复活赛”、“踢馆赛”

为了竖立创新的口碑,国内综艺都会在原有版权节目核心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复活赛”、“踢馆赛”等环节,适应国内观众的收视喜好。《快乐男声》等许多真人选秀节目就播出了踢馆逆袭赛。这类环节是国内节目特有,且拥有一定的吸引力。

四 选秀节目内容情感故事化

引进的海外综艺节目除基础构架之外,对表现内容也要进行本土化改造。这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改造就是“情感故事化”了,诸如悲情故事、泪洒舞台等镜头频频亮相各大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成功将“中国好故事”牌打出,并夺得了巨大的关注度,这样的改造让不少普通选手博得了一定的热度话题,也容易让大多数电视观众沉浸其中,尤其是音乐、梦想等节目。五 真人秀主持人偏爱明星

主持人与电视节目的关系,以前可以说主持人撑起一个节目,现今国内综艺似乎主持人的重要性有待重新评估。国外综艺节目会配合主持人的风格气质,且对主持人的年龄没有限制,以能力为主。但在国内综艺节目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现在正热门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几乎无用武之地,节目组也往往喜欢在明星嘉宾里对某位嘉宾给与主持任务分配。这种情况多用在韩式节目中,《爸爸去哪儿》原版节目嘉宾有专门的主持人参与,《奔跑吧兄弟》原版节目刘在石主持大神地位无人撼动,而引进版本土化中主持担当分别由明星演员担当。六 弱化“残酷竞争”意识

美式节目一直强调“弱肉强食”的概念,节目竞争意味浓厚。为了收视率,节目游戏带来的残酷竞争更是无法形容,国内版在引进途中,几乎都做了改变。比如《极速前进》中国版,展现的更多的是家人间的情感,在竞争胜负上描写较少。国内综艺在这类节目中都走得符合我国尊崇的团结友爱的美好价值观。

所以,通过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实例,我们总结出,电视综艺节目要拥有以下三点才会有更好的本土化发展。

(一)节目内容来源讲求生活化

娱乐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如果想被观众接受,就要尽可能从生活中取材。一些富有乡土特色的民族风情展现,让观众不出家门,就能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节目一播出就让人耳目一新。

(二)节目包装形式讲究本土化

不同的文化培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们心中,新生节目想要赢得这片市场,就不得不考虑本土观众喜欢哪种形式的包装和传播方式。节目形象包装的本土化包括节目的舞美、音乐、主持风格等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要求。

(三)节目传达的观念要适群化

节目传达的价值理念要和观众的价值取向一致,才能被受众接受。这对于节目经营者来说,先要弄清受众的社会需求和审美习惯,才能确定节目的经营理念和风格特点。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篇3

关键词:视觉形象设计;本土化设计;美学形式

由于我国社会的持续进步,视觉形象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快速的发展和竞争力,必须注重视觉形象系统开发的本土化设计和其美学形式特征,由于视觉形象系统具备系统性,所以需将完整的视觉形象系统应用于企业之中,更需相关人员努力开发,坚持不懈。

1 当代企业引进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性和关键意义

如今,我国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并不简单,通常情况下,存在资源能源与数据信息之间的竞争问题,此外,相对主要原因即企业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问题,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在企业彼此的市场竞争过程中格外关键,一方面能够建立企业的总体形象,提升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发展的动力与团队精神,有效地确保企业整体进步并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能利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研发达到提高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的标准,一方面获得企业工作人员的认可和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强化企业的团结力;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总体形象,进行企业的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把企业的数据传输到信息的接受者,利用视觉形式,持续影响接受者的认识,并且在该阶段取得更普遍的认可。针对全球大部分的优秀企业,全部都制定完整健全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此类视觉形象系统规划的极为统一,有益的视觉形象影响力提升了社会对企业的认可程度,确保此类企业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挫群雄。因此,健全一致的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研发对其整体形象提升作用巨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诸多民企因我国政策的原因,可以更早的向国外一流企业进行学习,参照外国一流企业的进步历程,引进企业视觉形象系统,对自身的进步形成了极好的促进成效,对我国当代企业尽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具有很大程度的推进效果。

2 珠江三角洲校园视觉形象建立阶段视觉形象系统的调查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当前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和香港澳门特区相邻,经济水平进步飞速,很大程度上为社会文化的兴盛奠定了牢固的根基,珠江三角洲由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升,经济转轨,诸多民企为提升社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企进步到一定标准,企业生产总值与企业效益的提升范围则形成了制约,投资人则需以企业文化内涵为前提,全面分析研发与制定本身的集体文化,以确保企业的长远进步。私营企业视觉形象系统研发是企业营造文化内涵的关键部分,需获得足够的重视程度。企业研发视觉形象系统之前须确保充分的调研,调研工作需充分准备有关内容,确保需调研的主要问题利用问卷方式和研讨方式获得明确结果,确保企业自身的运营观念由各类型的广告模式进行宣传,使运营观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获得消费群体的青睐与认定,最终与市场调研取得的成效相整合,整体分析研發方式,并规划系统性的与企业本身文化特点相匹配的视觉形象。市场调研同时需重视调研中样本采集的普遍性与代表性,可以有效体现接受群体对此类企业品牌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商品,通过个人认知所确定的心理上所期待的或能承受的商品的价格和性能的做合体与接收人群的诉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办大学诸多均由民企进行建立,民营企业不知不觉地将自身文化内涵和管理观念引进兴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方式里,此类民办高校的视觉形象系统规划和研发必定需重视所属民营企业的运营观念和整体企业形象,另外,这个区域高校的视觉形象的引进同时需更好地注重所属区域的地区性文化内涵,充分引入本地区的自身文化特征,有效规划不仅具备地区文化特征,还能够跟上时代脚步的高校视觉形象系统,此举方能规划和研发出具备浓郁地区文化气息的高校视觉形象。

3 高校视觉形象系统本土化的制定和引进模式分析

3.1 侧重分析本土原有文化内涵和社会经济进步的现实情况

高校视觉形象系统本土化制定需侧重分析本土原有文化内涵和社会经济进步的现实状况。第一,本土高校需以本地区文化内涵为根基,由于发展遭到地区经济水平的作用相对明显,现行制度的作用、高校地区条件的作用,本地区招生情况和任职企业的作用,此类整体问题均会对高校的正常进步造成影响,而民办高校此类状况更加明显。高校文化内涵的制定无法和本地区的文化内涵脱离而单独生存。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办大学作为实例进行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岭南地区文化的起始地区,钟灵毓秀,藏龙卧虎,特有的环境条件形成了岭南地区文化,珠江三角洲的民营大学中视觉形象系统规划尽量与分析本土的民俗风情相结合,找到岭南地区文化的精华所在,将本身高校的办学方式与企业文化内涵相结合,以研发VI系统。此外,本地的经济水平飞速提升,艺术规划行业相比我国其他地区更加优秀,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珠江三角洲规划思维影响很大,但其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设计理念同样需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VI系统设计相结合,进行本地区企业的研发视觉形象系统的阶段需努力分析。通常情况下,当代社会经济的进步与本地区文化内涵的研发能够共同兴盛,此两类状况彼此推动,而并没有矛盾问题。

3.2 视觉形象系统的研发需重视继承企业文化的内涵

由于企业的文化内涵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前提,优良的文化内涵能够确保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则很容易大幅度提高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企业利润,VI系统规划与企业自身文化内涵其属于彼此依赖、彼此进步的联系,并无互相制约和矛盾的情况。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办大学中校园视觉形象的研发则需引入归属公司的公司文化内涵,归属公司必定要将自身进行教学阶段取得的经验与自身的企业文化内涵引进投资创建的高校教学里,最终达到为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的目标,并有效的为本地社会经济进步提供助力,肩负越来越多的对社会应该负的责任。

3.3 视觉形象系统的研发需和先进科学技术方式与成效相结合

原有的企业视觉形象系统研发仅仅重视提升企业自身文化内涵,重视企业品牌标识研发更好的可辨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特征,该方式相对来讲是非全面的,作为我国当代企业的进步与高级科学技术的联系需更加密切,特别针对那些侧重理工专业的企业投资的民办大学则尤其要凸显这方面,民办大学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力,还需具备开发与宣传高新科学技术的能力,所以企业本身的VI系统研发和设计需格外谨慎,获得优秀的具备新式理念的设计队伍和良好的设计材料,重视视觉形象系统规划的多种多样的推行,需侧重规划目标与别的方面产品之间的关系,确保设计目标具备更加优秀的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性能和外延性,进行视觉形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阶段需重视多个专业的交叉作业。

3.4 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办高校视觉形象系统本土化设计和其美学特征

本文以广科作为实例进行分析,珠江三角洲具有的大部分民办大学中有很大比例由民企进行建造的。其担负给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提供各类技术人才的关键任务。但是,此类民办高校大部分在研发当代视觉形象系统工作中依然存在缺陷,诸多高校仅仅具备基础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校园自身标识设计能力,进行细致的应用设计阶段能力仍然不足,部分应用设计工作的采取极为不标准的操作,具备多类风格迥异的使用计划,有时各机构之间毫无联系,皆由各类团体行为由并无完整资质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结果设计出许多杂乱无章的设计方案,导致接收者形成视觉上的杂乱疲劳,此举无疑对企业高校自身品牌形象形成的损害,属于设计能力退步的体现,当前却依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程度。广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办高校,于2011年升级到一般本科大学,广科利用这次机遇,从许多设计方案中选择了可以反映本身教学理念特征的方案,此标识方案重点为蓝圆形状,反映了科技进步与对将来发展的预测,内涵更加丰富,同时更好地将归属企业与广科的联系进行全面的阐述。以构成方面来分析,外部圆形与内弧放射线确保了标识的动态和静态整合,提升了立体空间感觉和想象力,蓝白色结合使人们想象到高技术,该标识的设计方案的可移植性与衍生性均相对优秀,均为高效的资源整合实行应用环境的规划奠定了基础。

4 总结

视觉形象系统开发设计的本土化是个大规模、系统性以及长期性的工程,要准确掌握视觉形象设计的内在含义,需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以确保其长远进步。观念、方式到视觉形象规划均要确保统一性,全面建立企业的整体形象,为企业的进步建立优良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为我国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刘亚军,陈平.试论视觉形象系统开发的本土化设计及其美学形式特征[J].文艺生活旬刊,2013(10):48-49.

[2] 印文晟,白铂,金喜添.奥运会视觉形象系统的符号学审视[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1):59-63.

[3] 王方.万绿湖旅游景区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 [J].中国包装工业,2015(Z2):129-130.

[4] 张慧娟.辅助图形在视觉形象系统中的延展性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4(06):42-43.

[5] 高伟,高欣.浅析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J].吉林農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04):67-69.

[6] 丁宁,华冰.“大西柏坡”城市品牌形象视觉系统的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5):170.

[7] 柳林,陈晨.武汉户部巷汉味小吃视觉形象考察[J].美术大观,2012(12):144.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篇4

一、从风格、装饰上回归本土化的建筑——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的最宠爱的小女儿, 可以算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一, 苏州博物馆建筑整体的风格是在苏州这整个文化氛围下的, 苏州园林是富有古韵的, 所以新馆在设计上也延续了这种古朴风格, 婉约的气质。他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 与世界知名的园林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 所以设计既要保持博物馆的独立性、艺术性和地方性, 又绝不可以抢苏州园林的风头。我们看到的新馆采用的主色是白、灰两色, 苏州的传统民居是白底黑瓦, 而新馆运用的白墙灰瓦降低了两者的对比度, 使得建筑不会那么跳, 是一种隐藏的美。其二, 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是一个回归自然园林的设计, 这个建筑很好将建筑和外界环境融合在一起, 所以, 我把其归纳为他是从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角度体现了建筑回归本土的观念。贝老从苏州这个大的城市文化背景出发, 把苏州园林以及江南建筑中的一些因素运用到了建筑中。就贝老而言, 出于他对园林情结的热爱, 苏州博物馆是即香山饭店后贝氏建筑对园林情结的一种延时设计, 是对园林设计热爱的一种延续。在展区和回廊配上六边形镂窗展现了“移步换景”和“借景”的概念, 这来源于苏州园林。用暴露的钢结构和石材的曲桥、亭子, 把馆连接起来, 体现了具有江南韵味的小桥、流水。最典型的来自于园林的就是主庭院西北边的假山的营造, 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表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景观, 其实这仿佛就像是一副水墨画。其三, 苏州博物馆在装饰上体现了回归本土的观念, 这里的装饰不仅包括整体建筑风格, 同时包括了一些细节。比较醒目的就是在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几何形的物品, 这包括了八边形凉亭、六边形窗户、三角形屋顶、圆形的入口等等, 这一些都带有园林意境上的寓意。首先, 圆形的入口, 像园林中的拱门, 然后正门门面不算突出, 入馆前有一庭院, 宛约而舒朗, 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的特点。还要说到的是三角形的运用, 在贝老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三角的构件, 因为三角型是最简单而又最坚固的结构形式, 通过并列和组合能形成很丰富的空间组合。还有一个就是“墨戏堂”, 是贝老的想法加上东南大学建筑史朱光亚教授精心设计的一个还原宋代的书斋, 因为在宋代时, 苏州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同时宋代是中国建筑的成熟时期, 苏州的古典园林和现存的古建筑, 大多是明清时期的, 而《平江图》 (今苏州城的地图) 是宋代的, 所以, 在苏州博物馆内建设一间宋代的民居, 可以让读者有种回忆历史的情绪, 在建筑中感受苏州的文化, 在这里又体现了文化回归本土的设计观念。

二、从外形、材料上回归本土化的建筑——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是由王澍先生所设计的, 王澍先生是中国首个获得普利茨克奖的中国建筑师。首先, 宁波博物馆建筑在回归本土观的体现上就是“水”。因为宁波是沿海城市, 是很典型的一个宁波元素, 所以进入宁波博物馆主入口大通道后, 设计了一道水流横贯大通道, 并向北环绕到建筑外围, 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风情, 也象征着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历史发展轨迹。其次, 我们来说说宁波博物馆的外形, 远看它没什么特别之处, 就是一座灰房子, 很平和。其实他有“甬”字的造型包含在内的, 走近它, 看到的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再者, 我们来谈谈最具有回归本土观念的材料, 就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宁波博物馆的外立面。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瓦爿墙的面积是1.2万平方米左右, 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爿墙”, 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米, 最高处达24米, 每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 宁波博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其实有个小插曲, 在其中一个立面建造时, 所以进过团队的商量, 由于工人的理解有误, 与设计图不符, 所以团队决定按对角线来拆除, 一半保留工人的造法。其实, 这个插曲使宁波博物馆更具有特色, 一半有建筑师的创意, 一半是当地工人对建筑的理解, 这是从当地人的思维角度回归本土化的表现。宁波博物馆是第一个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的建筑, 这些含有丰富历史信息的砖瓦, 拉近与历史的距离。使用“瓦爿墙”, 不仅节约了资源, 体现了循环建造的特点, 同时这些材料是宁波本土的、地方的东西, 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另外, 旧材料在于对时间的保存, 回收的旧砖瓦, 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它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 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其中“竹条模板混凝土”是一种全新创造, 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 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馆内的墙面采用的也是此种艺术手法, 有生机而且本土化。

三、结语

本文是我对“建筑回归本土化设计观”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苏州博物馆是从风格、装饰上回归本土化的建筑, 宁波博物馆是从材料、意韵上体现了本土化的设计观念。这两个博物馆给我们感觉是现代的建筑, 而通过建筑所传递的是一个新的建筑方向, 他们都基于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历史, 是从地方根源出发的设计, 是为当地量身定做的博物馆。对于苏州博物馆,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会不惊赞叹建筑师的精湛, 因为他具有苏州园林的特点, 在回归本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而宁波博物馆, 在这种特殊创意旧材料的营造下会更加具有张力, 十年后, 当“瓦爿墙”布满青苔, 甚至长出几簇灌木, 他就真正融入了历史, 他就完美的呈现建筑回归本土的观念的艺术内涵。

摘要:“回归本土化设计观”其本质是唤醒大众对“本土文化”的意识, 是让建筑回归当地文化精神的一种设计观念。其实对于这个观念在有些建筑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比如说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和王澍的宁波博物馆, 本文就是通过对以上两馆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建筑回归本土的内涵。贝老的新馆是苏州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 是从风格、装饰上回归本土化的建筑。王澍的宁波博物馆是从材料、意韵上体现本土化设计观念, 瓦爿墙是其建筑一大特色, 材料来自周边地区的旧砖瓦、陶片等, 利用这一系列旧材料的意义在于他们有着对时间保存的价值, 他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这正符合博物馆“收集历史”的文化理念, 从这个建筑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记忆和延续的情怀。

关键词:本土化设计观,建筑,文化,材料,回归

参考文献

[1]王凯.王澍的本土建筑学[N].美术报, 2007-5-5 (5) .

[2]陈朝霞.王澍解读宁波博物馆设计理念[N].宁波日报, 2008-3-30 (2) .

[3]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50-75.

[4]王澍, 虞刚, 陈宇.当空间与记忆相遇——宁波博物馆[J].室内设计与装饰, 2009 (01) .

[5]罗冰.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解读和思考[N].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 2007-8-21 (03) .

本土企业CFO的生存与发展 篇5

财务是一门计量的科学,每个成本计量都是一个负责非杂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信息的真实反应不一定能做得好,计量得准确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科学就是把这些不容易的事情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然后让它实现计量。财务是一门估计的科学,不可能绝对地真实,但应该尽量地接近真实。

会计方面的制度只要锁定两个侧面就可以了,一个是流程,一个是要求。流程就是包括 销售的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财务从整个货币经济活动的发生,用货币计量的开始,走完这个全过程,把这个流程记录下来,这样各个部门对整个过程有一个详细的理解。我们现在通常都是散的,报销是报销,采购是采购,没有按照一个过程描述出来。我们除了要把它描述准确以外,还要有个载体,在会计这个领域最好的就是一个标准,几张表再加上一个流程图,很直观,也提高效率。

在这个基础上,制度的建设和外界政策的选择,第一是会计信息的系统,这就是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就是要求数字及时准确。第二个就是财务分析,每个月的经济活动都是不同的,只不过是

用同样的语言叙述了不同的经济活动,会计报表对于管理层来讲可能用起来不方便,所以CFO的财务分析起到的是翻译活动,

第三个是管理控制,做任何的企业的目的是一样的,整个过程是要控制的,首先设定标准,然后在整个过程中要有监控。其中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预算,预算的工作是管理工具,财务是在管理工具过程中起到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第四个层面叫资源控制,一个是预算与平衡,在CFO的位置上,下面的所有企业就像看一个沙滩模型一样,可以给企业带来 销售收入,创造价值,创造现金流,CFO必须要预测每一家公司,它未来的应收状况怎么样,现金流怎么样,根据这个预测来平衡调配,这个实际上是CFO应该真正重点做的。

既然CFO做的是资源配制的工作,做为一个合格的CFO,头脑里面根据财务方面的结构,对企业的状况寻找对策,如果没有准确的会计核算信息,那么所谓的资源配制,管理方式,都没有基础。

怎么做?

第一、编制及时准确的报表。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或者更多参与决策的角度,其实每天都能够有一张报表出来才是真正的及时,所以要做到准确呢的会计核算,编制准确的报表确实有很多工夫的。

第二、编制理想的报表。企业的报表不好看是有技术的问题的,作为CFO来说,要提前六个月用预测的技术来发现现金流的不平衡,发现哪些资产有问题,要提前提出建议,不要让昨天的报表变成理想的报表。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篇6

关键词:中国油画;本土化; 融合;分离

我们更多或者更愿意倾向中国油画本土化出现的理论性依托接近传统绘画理论,反感或回避外来文化所谓的哲学宗教情结。在笔者看来,这点与国人民族自信心有巨大关系。美术的强弱与国家的强盛有关,但绝不是潮起潮落式的,这一点是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近百年社会的动荡,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使得每一位参与绘画的中国油画家都在各种角度思考自身绘画的问题。像西方学习,学什么,技巧?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写实和写意。至于表现什么、如何表现都是形而下的问题。今年来我们所探讨和关注的油画意象化问题很有趣。油画意象化的问题之所以纷争不断表面上看来是油画的写实性的界定,实际上是中国绘画观念的“传神写照”的思想所起作用,对“形”与“神”的认识也争论和探索了千余年。形的高度是因繁而高或因简而上的争论时至今日仍未分高下。笔者看来,无论油画的写实技巧达到何种情景都不能忘记绘画的本质和追求是什么。四个字“以形写神”自明代万历年间,油画传入中国到如今绘画发展成为中国性的本土油画,这期间的观念和技法都在不时地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改变。为此,油画的本土化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值得一提的清代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的绘画艺术,实际上为油画的本土化作出了明确的一个标志。他笔下的物质均为中国特色的,用油画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均是有明显立体感的。这与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但在当时乾隆皇帝亦能欣然接受,在文化强大的中国对传统的高度自信使得油画并没有取代国画位置。文化的繁荣昌盛和经济的繁荣昌盛带来的东西是不同的,也应该是不同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绘画界产生了相对广泛的留学潮,这期间留洋的徐悲鸿、林风眠二位绘画先驱为代表的油画家对中国近百年油画、国画都有巨大而又广泛的影响,他们笔下的写实自始至终都带有明显东方审美标志的,虽然看起来“像”但由于西方油画有着巨大的差异。国人认知的范围越来越大,信息的采集量和百年前的画坛有着天壤之别。为何画坛没有大师?中国油画的列位大家和先贤所探讨的这种油画民族化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传统的延续。

中国油画的独立创作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有新中国和85后之说,说后者有可能会引起很多美术史论家相当的不悦,但可以使人接受的一点便是85美术思潮所反映出来的多面性和本土性作为明显的标志。这时的意象来源于更多的在画家本人的独立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方面,对以往的说教和悦己娱人进行有意识的回避和排斥,重在抒发画家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想法。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意象主义作品恰恰是最为写实的。以洪凌绘画为例,其关注的绘画对象是无国界的,他笔下的《山水》、《女人体》、《花卉》等一大批绘画作品脱离的绘画的功利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教化、助人伦”。或对政治的歌颂、对人物的赞美。这种作品的生命力始终有限,打动我们的绘画是技巧和美感吗?不是。更过的是作者感情通过画布和油彩准确的表达,这种没有国界和阶级的绘画作品贯穿其中的应该是“爱”。

绘画所追求的真实是眼中之实或是画家心中之实,更多人会选择后者,这说明在这个“尚意”的国度,油画本土化所反映出意象主义的现象是理所当然的。写实,写何之实?何为实,若为物象之貌,所囿实乃对画家技艺的一种束缚,或者说画家以照抄物象为耻,也便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油画的写意性,这种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物象为基础的写意油画并不能说都在反映油画的写意性。如何来界定油画写意性的存在与否尚无准确的法则。事实上笔者认为也不需要法则,这种绘画形式这所以存在广大的观众和持久生命力不以绘画的工具和画种的改变所转移,更多的是来源于审美观念和传统文化或者说高度的文化自信。在研究和不断探索中国画本土的过程中,似乎大家把过多的精力和问题都过于集中在油画本土化上的必然因果关系上。这样的自问自答式的研究成果难以经得住质疑,事实上,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规划未尝不可,然而,文艺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参与其中只能引导而不能过于干涉,文艺的规律可以去寻找和归纳总结,但近百年来中国油画本土化的现象。,尚不能做定论来总结规律,因为这百年的历史是相对特殊的。文艺的服务对象不断改变,这期间的写实与写意都曾风光一时。至今油画可以被中国人广义上理解为写实的绘画,这是与近百年来中国油画本土化的进程息息相关。

当我们明确中国油画发展的规律尚不是以探索和佐证日后本土化趋向时,我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土化油画的特征上来。所谓本土化特征,笔者认为是在画布上体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意味和中国传统内涵的绘画,这一点不为材料和技术所囿。即便是中国传统绘画样式为依托进行复制和模仿,仍不能称之为本土化油画,这与绘画的格调和追求有关系,跟表现什么,怎样表现相对无关。

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讨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问题实则在很多方面都有这样那样的例子。组成中国文化的要素有很多,无论艺术、文学、思想、哲学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这有这样它们才能够共同经营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油画本土化的皈依,实则是对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依附,脱离这种思想,在形式感上追求再多也是徒劳。关于绘画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的探索已很多,形式与内容的关联也是众说纷纭。笔者无意过多涉此话题,只想说明的是,中国油画出现的本土化可以在画布上没有内容,但不可无内涵。这种看似抽象的说法或许被人讥为“悖论”。实则是想表达对油画本土化所面临“意象”的亲切感。

真正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油画的本土化所出现的问题,无论意象或抽象乃至超写实。我们可以放在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它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去处理意象油画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关系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其内涵也不断更新。首先,传统文化学探讨的多数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而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学的则更注重各个群体之间的协及其衍生空间的统筹,充分理解油画民族化和中国民族油画二者关系的纵向内涵。在新时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和文化繁荣大国,我们真的需要建立文化大国的自信和骄傲,这与打压外来文化是毫不相干的,这种对文化的依附感和认知感是我们应有的和正常的感情宣泄。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篇7

围护结构构造设计

围护结构保温在国内的设计中虽然已广泛采用, 但是在节点处理上与德国设计相比却显得粗糙, 德国围护结构保温的设计非常注意细节, 每个节点都对节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尽可能地减少热桥的存在。在与德国专家合作中, 主要学习到了以下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处理要点。

勒脚节点

勒脚部位的节点处理, 首先是防潮问题。在我国, 实际工程中勒脚部位保温材料吸潮的问题往往被设计者所忽略。而保温材料的吸潮, 尤其是保温材料与墙面基层结合部位的吸潮问题, 不仅对保温材料本身的保温性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降低保温体系的使用年限, 如图1所示。

为了减少材料吸潮对整个保温系统的影响, 从室内地平向下至散水以下, 在保温材料与墙体之间, 加铺了一层防水材料, 这样可有效地避免了水汽通过基础进入到保温系统内部, 破坏保温体系的效果, 见图2。

在原德方的设计方案中, 考虑到勒脚部位一般都比外墙面要突出30-40mm, 为了更好地保证保温效果, 德方的设计方案在勒角与墙体的交界处安装了一个铝制托架, 一方面将勒脚部位的保温与整体墙面的保温分隔开, 另一方面可防止勒脚以上的保温系统下流的水进入勒脚保温层。勒脚保温系统的最底层也安装了镶入式铝制托架, 如图3所示。

但是, 在论证方案的过程中, 专家讨论发现, 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使用铝制托架的做法, 因此在市场上很难采购到满足要求的铝制托架。由于示范工程的工期紧, 为了保证在2006年完成示范工程的目标, 中德双方设计人员结合工程勒脚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对勒脚外抹灰层进行剔凿, 并满足勒脚部位≥6cm的保温材料厚度, 最终将设计方案改成勒脚部位与整个墙体统一安装, 将保温直接做到散水以下的做法, 见图4。

窗口节点

在我国, 习惯将外窗安装在窗口的中间部位, 这种做法在外窗口周边形成热桥, 很多的热量通过这个渠道散失。

德方的设计是将外窗框安装在外墙的最外侧, 窗框外侧与外墙外侧平齐。外保温系统 (含窗台板) 压住塑钢窗框2-2.5cm, 这样做减少了冷桥。保温板与窗框间用膨胀密封条密封, 解决了渗水和开裂问题。外窗外齐安装解决了窗框翻边处理的施工难度, 但要注意窗户的固定方式, 必要时增加把脚。

女儿墙节点与屋面保温双层防水

顶层外墙与屋面的转角部分是热桥的常见部位, 在原建筑中因结露已经引起相当严重的内饰面剥落。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 这里将形成一个很严重的热桥, 直接影响顶层住户的使用, 会造成内墙表面结露, 可能导致霉变。

在最初的设计中, 为了降低成本和加快施工进度, 屋面改造计划在原屋面上直接铺保温层, 然后作防水层。但是, 根据屋面取芯的测试结果, 原屋面的粉煤灰保温层的含水率达到35%左右。根据此情况, 最后确定将原保温层、防水层拆除, 减轻荷载。

新的屋面改造设计是在结构层上先铺设一层防潮层, 防止水汽通过结构层渗透到保温层, 降低保温效果。防潮层上用珍珠岩做找平层, 然后铺设保温板, 在保温板的上面作找坡层, 然后作两层防水。这种屋面保温防水改造设计, 能够有效的防止水汽通过结构层渗透到保温层, 保证保温效果, 延长保温系统的使用寿命, 减少了维护成本。这种科学的设计理念是我们国内应该学习借鉴的。

为了消除热桥, 将原来的挑檐结构拆除, 新建女儿墙, 然后在女儿墙上面和两侧做外保温系统, 同时在上面铺设防水材料, 见图5。

女儿墙的设计中, 德方设计人员采用的是在女儿墙顶部的防水层上面安装垫木, 然后在垫木的上面用锚栓固定铝制盖板, 这样即防止雨水进入到保温系统里面, 又使得整个女儿墙的外观效果更加美观。但是这种做法所需要的铝板同样在国内的市场上很难采购到, 最后采取了外墙保温做到女儿墙顶部, 将屋面防水层压到女儿墙顶的做法, 见图6。

楼梯间

唐山属寒冷地区, 楼梯间没有供暖的要求, 在设计中一般不把楼梯间作为室内空间来考虑。示范工程的楼梯间由于年久失修, 损坏严重, 楼梯间的外窗在冬季处于完全敞开状态, 整个楼梯间与室外环境是相同的。楼梯间内隔横墙为140mm、纵墙为160mm现浇混凝土墙, 保温性能差, 楼梯间成为热量散失的一个重要途径。

若按目前新建建筑保温设计, 需要在楼梯间隔墙做内或外保温系统。但是, 这种设计方法还是把楼梯间做为室外空间, 楼梯间外墙保温, 楼梯间外窗, 楼梯间屋顶保温的作用被浪费掉了, 同时楼梯间内隔墙保温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在示范工程的设计中, 按照德国把楼梯间看作室内一部分的设计理念, 把楼梯间外墙做同样的外保温系统, 外窗换为塑钢中空玻璃内开窗, 楼梯间入口加装保温防盗对讲门, 并将外保温系统压门框2cm来减小热桥。这种设计, 不但实现了能源节约, 也实现了材料节约, 并给居民提供了安全保证。

阳台加固设计

综合考虑改造费用、施工难度、保温性能、外观、使用及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因素, 中外专家经认真讨论后建议对阳台进行全面保温处理, 即将原来敞开式阳台改为全封闭式阳台, 阳台栏板外安装保温板, 阳台窗为双层中空塑钢平开窗, 但是这样阳台的荷载就大大增加, 严重影响了阳台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验算, 证明阳台在未改造的情况下就是不安全的, 决定对阳台进行加固处理。

节能改造中的项目

在对进行阳台安全设计的过程中, 德方专家提出了拆除所有阳台重新安装新的预制阳台、安装钢支柱将阳台加固起来等方案。根据示范工程进度的总体需要, 最终经过与国内专家的论证, 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最终决定对阳台实施重新植筋加固的方案。

采暖系统设计

供热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是:节能、高效、可控、可计量。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 设备方面采用了钢制柱型散热器、稳态PP-R管材、自动恒温调节阀、热计量、热分配表等, 这些设备的采用为节能改造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此外, 在三栋示范楼 (509#楼、512#楼、515#楼) 分别采用了三种供热系统, 可据此来评价这三种常用的供热系统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可推广性。

垂直双管系统

509#楼供热系统改造采用的为垂直双管供热系统 (见图7) , 其特点为:

1.系统为垂直双管、变流量系统, 来自热源的供水同时流入各层散热器中, 散热后的回水进入回水总立管, 经回水总干管流回热源。则每层散热器环路相对独立, 从而可实现散热器的局部调节。并在热入口的供水管上安装了过滤器。

2.热计量方式为在每个单元安装楼用超声波热量表记录整栋楼的耗热量, 并在每个散热器上安装具有数据远传功能的电子式热分配表, 以记录每组散热器的散热量。

3.系统控制方式:在每个单元热入口立管安装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散热器装两通温控阀, 系统成为变流量系统。

示范工程中采用的下供下回的垂直双管异程供暖系统的优点是:系统消耗材料量较小, 在多层建筑中应用不容易发生水利失调的情况。采用楼用超声波热计量表+无线远传电子式热分配表的热计量形式。按照热量收费是促使用户自觉节能的最有效手段。

散热器前安装恒温控制阀, 根据室内温度自动对散热器的供水流量进行控制。干管和热力入口安装压差平衡法, 调节系统产生的水利失调, 保证系统的压力工况。

压差控制阀的功能是控制管路中支路供用户的压差, 使之基本恒定, 而自身消耗的压差则是变化的, 正是通过调整自身的开度, 来调度自身所消耗的压差, 以实现被控对象的压差恒定, 这样就可保证通过热源的流量不致有太大的变化, 既保护了散热器, 又提高了供热机组和管网运行的稳定性。

双管水平户内分环系统

512#楼供热系统改造采用的为双管水平户内分环供热系统 (见图8) , 其特点为:

1.系统改造为在每个单元的楼梯间设立供回水主立管, 然后分户成环的双管水平并联系统。来自热源的供水同时流入各层各户供水水平干管, 干管将热水分别供到各个散热器中, 散热后的回水进入回水干管, 再进入回水总立管, 经回水总干管流回热源。并在进入每家的供水管的热量表前安装了过滤器。

2.热计量方式:热计量方式为在每个单元安装楼用超声波热量表, 并在每个住户的热入口处安装户用热量表, 其中第一单元的住户安装了户用超声波热量表;二、三单元安装户用机械式热量表。为了验证、对比户用热量表与热分配表的计量一致性, 又在每个散热器上安装了米诺的电子式热分配表。

3.系统控制方式:在每个单元热入口安装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同时在每家的入户处安装压差控制阀, 散热器装两通温控阀, 散热器上安装了两通温控阀, 系统成为变流量系统。

双管水平系统的优点为:便于控制, 各户使用单独的回路进行供水, 户与户之间的影响不大, 在不考虑水利失调的情况下, 基本上不会产生因为某户的系统运转故障而造成其他住户的使用上的麻烦。

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

515#楼供热系统改造采用的为垂直单管跨越式供热系统 (见图9) , 其特点为:

1.系统改造为竖直单管加跨越管的系统, 在散热器支管之间加了一根跨越管, 与散热器并联, 从而使流过散热器的水量变为可调, 实现了散热器的局部调节。

2.热计量方式:热计量方式为楼用超声波热量表记录整栋楼的耗热量, 并在每个散热器上安装蒸发式热分配表, 采以记录每组散热器的散热量。

3.系统控制方式:在楼热入口安装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散热器装三通温控阀, 在运行中系统的总流量不会随温控阀的调节而变化, 因此该系统为定流量系统。

垂直单管跨越式定流量系统。由于原有的供暖系统就是上供下回单管系统, 因此这种改造对整个系统的变动比较小, 对住户的影响也小。

采用楼用超声波热计量表+蒸发热分配表的热计量形式。这种热分配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维护、成本低。在热力入口安装流量控制阀, 散热器前装自动三通温控阀。

509与512楼均使用了两通温控阀, 在运行中系统的流量会随着温控阀的调节而发生变化, 因此应采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而515楼为竖直单管加跨越管的系统, 温控阀的调节不会改变系统的总流量而仅改变通过散热器的流量, 因此该系统是定流量系统, 从而采用了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而不能采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现代化改造

对于室内改造, 由于住户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但为了促进居民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项目选择509楼2单元15户作为现代化改造, 改造的内容包括厨房和卫生间改造。

对楼梯间改造主要是拆除废弃的垃圾道、粉刷楼间墙面、粉刷楼梯栏杆、修复粉刷电表箱等。

可再生能源的设计

在示范工程中, 原来的楼梯间没有照明灯, 为了方便居民解决夜间照明问题,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项目确定了太阳能楼道照明方案, 具体是在每个门洞楼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储存在蓄电池中。在楼梯间每层顶安装LED声光控照明灯, 利用蓄电池中的电能照明。

小结

唐山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改造示范工程的改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墙用100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屋顶用140mm厚的聚氨酯板或挤塑聚苯板保温;外窗采用塑钢中空玻璃内开窗, 中空玻璃空气层厚度12mm;室内采暖系统更新为稳态PPR管和钢制柱式散热器, 散热器加装温控阀;采用热分配表或户用热表计量;阳台的加固改造;楼宇门、太阳能照明灯、厨卫改造等其它改造项目。

节能改造要和建筑物修缮相结合、环境整治改造、建筑物的功能改造相结合, 实施综合节能改造, 实现各种资源的综合应用, 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

在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时, 要遵循以下思路:

1、对既有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进行保温设计时, 一定要对外围护结构实现全面的改造, 即全包, 尽可能避免热桥的出现, 这样既可以实现最好的节能效果, 还可以避免因热桥的出现造成的结露、霉变的现象。

2、在进行外围护结构保温改造的同时, 一定同考虑室内外供暖系统的同步改造。只有实现室内温度可控、热量可计量才能把能源真正的节约下来。

3、在进行改造设计时, 一定要考虑阳台改造后结构方面的安全性。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篇8

符号学是将世界的所有的现象皆可以看成符号所组成的世界。其中符号的特征, 即符征。跟其符号所指的意义称之为符指。符征跟符指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符号学所着重的焦点。而记号的外在符征所对应的符指, 需要在相同的文脉之下的族群约定俗成而来。记号本身无法透过自证 (self-evidence) 来彰显自存 (self-being) 的状态, 而需要外在系统的附加, 才由客体换置为暂存主体。因此记号本身的符征与符指的关系才有可能因此而搭建。

建筑符号学关于符号学沿用至建筑上, 虽然早在Saussure的理论之中已经被提及, 但比较明确的证据是20世纪60年代Levis Strauss跟Roland Barthes还有Umberto Eco等人才开始。其中建筑符号学建构成熟的应属意大利的Umberto Eco。在1968年所写的La Struttura assente中建立了建筑记号学的理论, 同时也提出了明示意义 (Denotation) :消极地运用建筑记号的结果, 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实用的功能。亦可以称之为主要功能 (primary function) 。内涵意义 (Connotation) :后者是积极性的运用建筑记号的结果, 最高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审美的诉求。亦称之为深层机能 (secondary function) 。

后现代建筑跟符号学之间的关系Charles Jencks的著作“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跟作品的成熟。其中Jencks不同于其他的建筑史学家对于建筑所下的定义:建筑是利用形式上的符征, 如空间材料, 之后利用一些手段, 如结构、经济或是营造技术上的需要来说明符指 (如生活方式、价值观、机能) 。

符号学发展到了Pirce之后, 更进一步的将记号分成了三个层次:1) Icon (图像)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有形状相似的直接特性。例如:一个苹果的图形记号, 会让观者一目了然的知道图像所指之水果。2) Index (指示)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具有顺序相对应的因果关系。例如:箭头的指向, 可以让观者明了记号所指示的去向。3) Symbol (象征)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有既定约定原则。这一项约定的特性通常都会牵涉到使用记号的文化体所具有的特殊内涵。因而可以让在此文化体之中的族群产生了联想, 并且让个体了解其中所代表的事实。例如:十字架虽然是一个记号, 但放置于西方世界跟东方世界之中, 会产生不同的指涉。而何种的指涉就牵涉到文化体本身如何去诠释。

2 符号学观点

从中国台湾的建筑发展来看, 自日据殖民统治时期到现在, 台湾的建筑风格就一直是外国建筑形式的复制品。强烈的地域性主义建筑不只是用来对抗中国传统建筑思维或者是西方的建筑思想风格的, 而且还是一种自觉寻找发自台湾内部条件的建筑风貌, 从建筑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结合对地方历史、传统在地与文化的尊重和自然及整体环境的了解及对当地材料的熟悉运用, 藉由批判性之地域主义来探讨台湾未来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定位, 以台湾淡水的十三行博物馆为例, 探究其空间形式及内涵。

2.1 造型中的“符征 (Signifier) ”

造型中的“符征 (Signifier) ”, 强调与周遭的领域达成和谐互动, 建筑物并非单一个体自我存在。建筑量体以活泼的“鲸背沙丘”立面, 重在图像 (Icon) 的层次, 以隐喻在地建筑的真实性存在, 呼应人民生活有机的建筑立面表情;面对外在环境的建筑特色就是让它真实地存在, 并且适切的融入 (见图1) 。

2.2 强调基地拥有的地势特性

强调基地拥有的地势特性, 把“符指 (Signified) ”的地位提出, 并考虑当地的环境的互动, 以响应基地的特殊重要性。

关切在地居民的生活形态, 建筑物采取半开放的方式来促进居民活动的植入与参与, 在基地的位置上与真正考古发迹地点不到200 m, 让人民了解考古文明的重要性, Symbol (象征) 的意义浓厚, 掌握基地的地区优势, 创造了居民活动空间的延伸性及馆体与大地的对话, 整体的建筑配置, 就像和大地锚定在一起般自然。

以考古的语意打破了语言之间的结构, 而深层语意是对于建筑外形式演化最主要的依据, 以南岛神话或南岛族群的各项仪典的深层语意, 转为产生建筑的表层意义, 建立在文化基础上让世人取径, 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 是一般大众乃至于评论者很难有的意识形态警觉度 (见图2) 。

2.3 强调可以透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外围的环境

基地的材料是以清水混凝土表达“山形”, 再连接上弧形的钢结构代表“海湾沙丘”, 在视与被视之间, 体验空间的旨趣, 且以不同高程的空桥来体验与时间及空间的互动。并且适切的找回场所的、光线的、营造的以及触觉的感觉, 而不只是纯粹视觉上的感觉。

2.4 具有本土性的情感怀旧, 仍是可以加入新的元素用来隐喻在地文化的世界化

在建材上则使用地域的特色如质朴的清水混凝土建材, 搭配具现代化的钢构与浪板, 形成一个丰富的触感经验, 反映了“表现当地风格及亲和性”。而此种地域性并不是一种怀旧的、复古的历史主义情结, 而是在地方的特征中来衍生出新的元素, 降低普世文明的冲击 (见图3) 。

3 结语

结论符号学的理论产生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不但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更说明了人类除了机能需求上的满足之外, 更有心理层面的需求。因为建筑不单单是住人的机器, 更是人心理上的归属跟认同。

建筑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上重视在地文化所表现的特质与样貌, 尊重地域性的生成;表现手法上, 以抽象、简化或是变形、夸大的传统语汇重新诠释, 以展现出时代性建筑的风格, 并经由故事的策略安排, 说一个能被这个社会与文化接受而吸引人的“有效”故事;而在分析一件设计作品时, 就不仅仅是在文本上的直接解读, 更需要对文脉的理解与抓取, 以及对表达手法的设计分析, 才可充分的理清与洞悉设计者的背后策略与意图。

经由建筑符号的理论分析, 除了更了解设计师的图像性记号的表达之外, 甚至于能进而发现建筑所处的文化意涵与背后所不为人知的设计策略, 对于建筑的审视已不再是单纯的美感说明与形式辩解, 对于解析语意上有着极大分析性与结构性, 并更加深刻体验到在地风土的独特性与个别故事叙述性, 以此理论建构对设计作品的阅读, 对后续研究建筑或相关具有文化内涵设计作品, 以提供观察者有着完整的解析与精确阅读设计之基础能力。

摘要:对符号学、符号学在建筑上的应用、符号学的层次等进行了介绍, 研究了符号学的观点, 指出结构符号学的理论产生跟后现代建筑的兴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对建筑符号的理论分析, 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文化意涵及设计策略。

关键词:符号学,地域性建筑,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夏铸九, 王志弘.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M].台北:明文书局, 1992.

[2]杨裕富.建筑.设计.后现代评论[M].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 2002.

[3]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 2002.

[4]孙全文.近代建筑理论专辑[M].台北:詹氏书局, 1986.

[5]高宣扬.后现代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

[6]高宣扬.结构主义[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

[7]贺承军.建筑的现代性、反现代性与形而上学[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7.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篇9

关键词:本土化建筑,台湾,黄声远

1 台湾本土化建筑思想发展过程

1945年台湾光复之前, 受到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故其建筑发展与中国大陆是截然不同的。殖民下的台湾作为“大日本”的领土, 不能像大陆人民一样充分地思考建筑的民族性和本土性, 建筑活动重在彰显日本威权, 建筑形式多体现殖民地风格。于此同时, 殖民者对于台湾本土建筑技术与施工的影响的累积, 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台湾整体近代化的发展。

1949~1965年, 台湾建筑师将本土思想体现为宫殿式建筑, 他们尝试将脑海记忆与资料图片拼凑再现, 以发扬传统的使命来继承本土性, 将传统元素加以意象式的表达, 来宣示道统与政权的正当性。此期的建筑界处于没有宣言的发展中, 执迷于中原道统。这一时期, 台湾建筑的现代化于本质上是被动的, 受制于不同政权的兴替, 而非全然是建筑专业者的自我觉醒, 这也是任何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时所遭遇的问题[1]。直到下一阶段学院的“自觉运动”与台湾人民本土意识兴起, 新的阶段方才到来。

70年代, 台湾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台湾人民对于“大中国”的情思破灭, 所有的依赖不复存在, “台湾”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重新被审视, “关怀台湾”这个看似单纯的概念, 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2]。而在此之后, 也出现了一批以黄声远为代表的本土建筑师, 他们以落实关怀“人文社会”的参与为诉求, 扩大对民众真实生活的关注, 从中培养对本土化生活环境的尊重及对原创性生活动力的想象, 留下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建筑作品。

2 黄声远的本土化建筑实践

八十年代, 为了促进建筑本土化的发展, 台湾发生两次产生积极影响的运动, 分别为日本象集团 (Team zoo) 负责规划设计的冬山河亲水公园等公共性案例及“宜兰厝”住宅运动, 皆成功引发建筑界的思辨与社会的关注, 台湾建筑师黄声远的在地建筑实践也始于此。他拒绝投入“宜兰厝”对单一面向“准则”标准架立的企图, 认同与呼应象集团所提出的公共建筑应“平民化、公园化与地域化”的目标。1994年至今, 他扎根宜兰, 帮助当地居民盖房、修路, 与大家一起体会规划与设计中的乐趣, 不会使公共空间发展为单一族群使用, 而是会选择清空、故意保留空缺、塑造户外公共空间, 为居民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多种机会, 倡导使城市自由化的理念, 认为尊重当地环境、尊重人的建筑可以使建筑学向着社会的、本土的、平民的方向拓展, 其产生的意义较为深远, 客观上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具有活力的民主社会[3]。

2.1 建筑理念

针对于黄声远的建筑理念, 多年来不断有学者进行解读, 主要持两种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其设计理念可被称为“批判性的在地实践”。有学者强调说, 传统意义上的本土建筑强调追求视觉层面的本土意识, 很容易滑向后现代主义的“布景式”建筑而背离初衷, 而黄声远及其田中央团队的“批判性在地实践”数十年如一日地以一种类似于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方式, 直接面对使用者、建造者及当地的环境等鲜活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为当地人民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4]。从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层面来看, 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可并进行了补充, 认为黄声远抛弃了以都市为本位的思考模式, 而以自然环境为本位来构建自己的日常生活, 并且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同时, 城市界限不清晰、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交叉的宜兰, 让我们得以思考城市是否只是提供一个相遇的契机, 让各种的不明在这里交汇, 各类因素复合再融合, 变异再生长, 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矛盾体相继在城市场所上演, 而此时的城市设计者需找出其中的一对矛盾, 用自我的价值观做出判断[5]。

而另一方面, 有学者认为, 黄声远并非是“地域主义”或“批判地域主义”的标签式人物, 他的设计形式跨度极大且从不自我重复。于他而言, “在地”并非乡愁, 不是对逝去的往昔的一种虚构, 而是由宜兰市井耳濡目染的影响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接通, 展现日常生活的真实。他花费极长的时间将自己的个人作品串联成线性系统, 皆依照同样的空间自发逻辑蔓生而成。在其设计中, 不曾有如明星设计师那般具有表现性与表演性, 也远离了功利与野心, 顺应日常, 随遇而安[6]。

2.2 案例分析

黄声远的建筑除持续关注建筑设计美学外, 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其对台湾社会乃至这个世界表达了几个现代建筑作为的方向与可能性, 从建筑专业的角色而言, 建筑师确实可以“去精英化”与“反都会化”, 并非如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建筑师下乡及走入寻常生活即是绝境。一个建筑师, 也有可能改变一个城市与世界, 只要他持续关爱着人的生活。同时, 单体建筑可以渗入城市公共空间, 真正实现建筑为人民服务, 同时采取积极的态度, 认为权力者虽不可全然相信, 也非绝对不可合作。就创作的态度而言, 认为建筑是一条与时间对抗的漫长路径, 绝无急效与短径可抄, 应该一步一个脚印[7]。

黄声远的建筑设计在生态及生活中扮演着多重层面的角色。具体而言, 主要有: (1) 对基地涵构的敏锐共识与生态维护; (2) 对生活层面的细致关怀及空间经营。在三星张宅的设计中, 设计师结合业主将该建筑作为家庭度假时的临时居所及未来退休后长期居住的愿景, 设置了大量的半室外空间, 且处处考量到人的居住使用, 更多地从宏观意义上业主家族的生长记忆及生活想象出发, 营造出别致的空间[8]。

以礁溪乡户政事务所设计为例, 这一项目自2000年开始设计规划, 历时五年完成, 主要的功能为提供礁溪乡卫生局与户政事务所办公与便民服务。通过设计师“创造风景”的手法, 使人们产生独特的空间感受, 主要有: (1) 将建物主体当做一座山, 顺着山势而下, 空间处理犹如游走在山林之中; (2) 开放、明亮, 容易亲近且不规则的空间设计; (3) 从外表上打破楼层之间的明显界限, 跳脱了建筑物的传统思维; (4) 运用各种不同的建筑素材, 将之成功组合为一个巨大且有个性的主体, 却不失其原有特性。

通过以上努力, 这一建筑打破了人们对公家建筑既定的刻板印象, 还城市空间于普通市民, 路人可以自然地从外面进入建筑内部, 没有明显的围墙在四周, 和邻近的建筑物保持着友好开放的态度。建筑师甚至特地与旁边的中华电信协商, 降低围墙高度, 并配合改变边墙的设计, 期待能打破建筑物必备的围墙迷思。

3 结束语

黄声远说, 他理想中的城市可以让小孩安全地骑车, 可以进出政府机构像进出自家后院, 而且, 发生过的故事, 以后还都能找到痕迹。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他才能扎根宜兰长达二十多年之久, 为当地人民实现“诗意的栖居”而默默努力。以他为代表的台湾本土设计师, 努力地践行着新时代对于台湾本土文化及传统的思考, 而其中所呈现的人文关怀, 尤其令我们良久感动并值得我们反思及学习。

参考文献

[1]周贤钦.战后台湾地域建筑表达初探[D].厦门大学, 2009.

[2]王建邦.海峡两岸建筑“本土化”探索对比及分析[D].天津大学, 2012.

[3]邢国庆, 王冬.公共建筑营造的平民化[J].华中建筑, 2011 (6) :19-23.

[4]吴中平.作为一种“行动”的地域性——黄声远的宜兰耕耘[J].南方建筑, 2014 (5) :89-93.

[5]颜潇潇, 唐国安, 石磊.从“批判的田园主义”到城市空间新价值——台湾宜兰的创意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 2013 (3) :12-15.

[6]周榕.建筑是一种陪伴——黄声远的在地与自在[J].世界建筑, 2014 (3) :74-81.

[7]阮庆岳.声远音嘹亮现代建筑的平民与社区辩证[J].时代建筑, 2009 (2) :40-43.

浅谈中国当代都市建筑的本土性 篇10

关键词:建筑,本土,都市,自然,环境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沉淀, 我们越来越发现人们所居住和生活中的建筑, 似乎与自然和人们的情感生理要求相差的太远——高密度的住宅建筑到处可见, 传统的工匠技艺已经很难在都市建筑中体现, 更不用说都市建筑有着“自然之道”的意境, 那种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整个家园的建造体系的侧重点不是人类社会表象发展的机械式运作, 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的更高层次的建筑早已消失在统治者所谓快速城镇化, 把乡村变为城市的浪潮之中。大千世界, 映衬在人类眼中的都市建筑千遍一律, 不是钢筋混凝土就是玻璃幕墙, 高架交通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们也越来越变得焦灼浮躁, 也越来越怀恋向往旧时与自然更为亲近的生活环境……于是人们特别是建筑界的相关人士开始急迫地呼唤本土建筑的建造与出现, 慢慢的本土建筑便成为了现代人类生活的需求。

从本质上说, 现代的都市建筑基本上都是工程师式的建筑, 以满足任务书要求为目的, 设定基本的建造的材料, 设定建造的方式, 半年几个月, 哗哗哗, 都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立了起来。既然建筑界越来越需要“本土”的建筑, 那么这就说明存在“本土”性的建筑在当代的建筑中是少或者几乎没有的这样一现象。或许, 在“本土”建筑越来越少, 直到少到引起与建筑界业内相关人士的关注时, “本土”的重要性才逐渐浮出水面。换句话说, 也就是人们意识到了我们当代的建筑已经病态了, 需要本土建筑来医治。或者说要把当代的病态建筑医治成本土的建筑。

什么样的建筑是本土建筑?从世界性大的范围讲, 中国可以为一个本土,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可以为一个本土。以这么大的范围来划分“本土”, 我们或许就有疑问了:什么样的建筑是中国的建筑呢?有人会这样说, 在中国版图上立起来的建筑就是中国的建筑。我认为这一说法是不切实际的, 难道我们可以把立在首都的央视大楼, 国家大剧院, 卧在广州的广州歌剧院, 屹在珠江畔的“小蛮腰”当成是中国的建筑吗?答案当然是不可以, 因为这些建筑分明就是西方现代建筑的那种以个人美学为最高标准来设计的产物。当我们走出中国, 同国际友人谈及中国的建筑时, 我们不会把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广州歌剧院、广州电视塔等等这一系列的建筑说成是中国的建筑。相反, 我们会说故宫、长城、乔家大院、土家大楼、皖南古村落等等这一系列的建筑是中国的建筑, 因为这些建筑是我们中国的本土的建筑。还有另外一个比较微不足道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在中国的国家注册建筑师证件上, 它的图案符号是中国古建筑的承重结构——斗拱。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将其符号的图案换成钢筋组合而成几何图案的, 或者换成是混凝土组合而成的几何图案, 那么我们的国家注册建筑师证除了证件上面的文字其他的还能代表中国吗?很显然去掉斗拱换成其他的钢筋混凝土符号图案, 这个证件就不再是中国的了, 因为钢筋和混凝土是现代化的产物, 它所代表的范围远远超出中国, 并且它代表不了中国建筑学的本土性。

既然说到中国建筑的本土性, 那么有一些人我们不得不提, 比如贝聿铭、王澍。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苏州博物馆, 我们看得出来苏州博物馆顺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园理念——不仅仅只是从自然界模仿, 源于自然更高于自然。苏州博物馆更体现出了贝聿铭先生以建筑的形式, 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与领悟, 再经过他自己内心的智性和诗意的转化的能动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王澍先生的建筑更是体现出了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特点, 王澍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说他自己的建筑是半人工半自然之物, 但是王澍先生的建筑作品却时时刻刻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也可以说一说其他国家的本土建筑, 比如日本, 这样通过比较我们或许可以更为清楚的知道中国现代的本土建筑和人们心中渴望的本土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知道, 日本的很多现代建筑被大家见识了之后就会说那是日本的建筑, 比如安藤忠雄初期设计的住吉的长屋、以及后来设计的教堂系列, 包括水御堂等等, 他的那些建筑作品表象看起来似乎和现代的都市建筑没有太大差别, 但是通过对其建筑作品的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住吉的长屋不仅仅只是都市人的一个居住的机器盒子, 它内部的功能涵盖了与自然的对话, 其建筑的中部有天井, 很好的记录了建筑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变化关系, 更是让住在里面的都市中的人在平常的闲暇时光能够知道他们自己还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方式不也正好放缓了如今人们快速的都市生活的节奏吗?在来看看安藤忠雄的教堂系列的建筑, 风、水、光之教堂, 其外衣用的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以及玻璃幕墙, 但是透过外衣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那就是日本的建筑, 不管是对禅宗的理解, 还与日本本土的自然环境的融合, 这些建筑都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作品也是如此, 他们的作品表象是现代的, 但是内在却就是十足的日本本土建筑。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日本本土的自然环境也更加突出了日本人禅宗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通过上述对本土建筑的基本讨论与同其他国家的本土建筑的比较, 我们不难想象当代中国都市中的本土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从居住在都市建筑中的都市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 我们需要的都市本土建筑不是对于中国古建筑的复制或者说复古我们的现代都市, 而是我们需要对人们的生活与建筑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设计出符合都市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理要求的本土建筑, 这种都市建筑不仅仅只是披着本土和传统的外衣、却将所有现代技术手段一概拿来的高科技建筑。相反, 我们希望我们的都市建筑的能够是从扎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气候条件等各种因素出发而建造出来的, 它呈现出对本土和自然更具深度的理解分析与思考。

总之, 中国都市建筑想要变得具有本土性, 万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 我们的建筑师不能把自己当做是工程师, 与之相关的业内人士更不能为表象的业绩而活。希望我们的建筑师与相关的业内人士能够对自身的职业有独特的批判态度, 能够拥有明确的世界观和职业道德素养。当我们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 并且努力认真地去了解自身和改变自己时, 我们都市建筑本土性的回归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沈实现.本土建筑与未来景观[J].建筑师, 2013 (02) .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篇11

关键词:动画 动漫音乐 发展策略

一、中国动漫音乐本土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历史:中国香港本土化动漫音乐的辉煌阶段

1997年,在徐克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改篇的电影动画《小倩》里,著名作曲家雷颂德创作了主题曲《亲亲桃花》,大胆地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使得香港动漫音乐取得了飞跃式的突破。1999年《宝莲灯》出现的时候,制片方专门为动画音乐配制了两首主题曲和一首插曲,分别是李玟演唱的《想你的365天》、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以及有著名男歌唱家刘欢演绎的《心中有天地》,真正体现出动漫音乐的特质,意味着正式的动漫音乐真正出现了。2001年,本土化语言与古典音乐成为香港特色的动漫音乐,在继《小倩》之后推出地《麦兜故事》里,动漫音乐在节奏上换上了明快的节奏,歌词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时生活的粤语,在曲调上采用了舒伯特的曲调,使人更感到亲切,并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香港动漫音乐因为“本土化”而获得了成功。

(二)现状:中国本土化动漫音乐的启蒙阶段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我国的动漫音乐创作起步并不晚,甚至要早于日本的动漫。我国最初的动漫音乐可以追溯到1926年,那时候只是给动画片配上的背景音乐,还没有动漫音乐的概念。进入21世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各方面的多种原因,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了。而日本、欧美的动漫却高速发展起来,以美国的迪斯尼、日本的宫崎骏等为代表的动漫产业品牌中的翘楚以势不可挡的威力,伴随动漫音乐前所未有的发展,征服了全球的动漫音乐迷们。如今的日本动漫音乐已经发展成一个专门的行业,在动漫制作上一方面注意发展视觉效果技术,同时在音乐制作这一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发现动漫音乐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动漫音乐更加得到动画制作人的重视。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日本动漫音乐的制作水准远远高于日本的流行音乐。相反地,我们中国却在大力发展流行音乐,而忽视了动漫音乐的市场。曾经承担过《喜羊羊与灰太狼》、《智谋家族》等国产动画片音乐制作的本土动漫音乐制作人那育林认为,如今的国产动画音乐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写给小孩听的初级阶段,在广大观众中,尤其是在成人观众中普及的程度很低。而且,国产动画音乐日化现象严重,大多依靠模仿国外动漫的音乐,音乐风格走的路线相对单一,真正本土化的原创较少,逐渐丧失了本土气息。

(三)未来:动漫音乐本土化市场潜力无限

尽管动漫音乐本土化的发展将是一个较长的阶段,但是动漫音乐制作人士看好本土动漫音乐发展的前景。在香港中文大学流行文化研究学者何故看来,中国内地未来动漫音乐市场前景无可限量。这是由处于21世纪的中国第三代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决定的,作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不喜欢同质化产品,重视和突出个人使用产品的个性化;相比较于对价格的关心,更关注产品的价值,消费趋势区域感性;受品牌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他们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30岁之间,大多数是看动画片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一代,他们正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群体。当他们成为父母以后,因为他们喜欢动漫音乐所有对他们的孩子喜欢动画就不会有太大的抗拒。另外,他们有动漫影视消费能力,能够承担其消费,当动漫音乐的支持者跨越两代,就会开始出现结构上的改变。比如出生于1983年的联想集团的区域营销主管张大巍,特意和他的朋友们从北京坐飞机过来看日本动漫人气歌手下川美娜的表演,当然张大巍只是庞大动漫音乐迷群体的一个。

在动漫音乐的本土化发展环境上,香港观众较早开始观看动画,香港人对动画主题曲的认受性较高,因此累积了超过一代的动画观众,此种情况与日本很相近。只要本土动漫歌曲的发展回到动漫本身,动漫音乐能和动画主题息息相关,推出一批受欢迎且具内涵的漫画作品,动漫音乐本土化市场潜力将会是无可限量的。

二、中国动漫音乐本土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动漫音乐人才本土化

如果要打造出知名的动漫项目品牌,,那么就需要有最好的团队人员。而发展本地动漫音乐人才对于动画制作公司而言,无论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或是在节约成本上,都是极其有效的。在人才培养的实施上,最好组建一个由品牌化的导演、编剧等构成的培训队伍,如日本的动漫品牌导演宫崎骏、编剧臼井仪等人。经过这些著名导演和编剧的指导,可以让专业的人员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上快速缩短差距,利用他们的品牌号召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树立品牌项目的影响力,促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动漫音乐人才的本土化,还应该让专职动漫音乐人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了解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与当地的受众更好的沟通,这必然有利于动漫音乐的创作和作品的发行。这些手段也为专职动漫音乐制作团队深入了解本地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动漫公司在当地拓展业务和市场积累了经验。同时,还应当启用本地经理人员拉近动漫公司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能够帮助动漫公司更快融入本土化的文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益。

(二)动漫音乐服务模式本土化

在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做了一次对我国网民的互联网活动习惯做过调查,指出34.4%的中国网民有使用在线音乐及下载服务的行为习惯,这一数据超过了很多流行于互联网的其他应用,这其中甚至包括网游和博客。这说明中国的网民愿意接受音乐的下载服务。所以在动漫音乐本土化发展中,动漫制作以及营销公司应该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消除异国文化差异,融入当地本土化地消费习惯,以顺应市场发展需要。针对大部分网民偏好于免费音乐的下载服务而不是在线试听,在网站营销方面可以提高网页操作的易用性,培养用户对网站提供的动漫音乐的依赖性,从而留住客户。对于网络付费的动漫音乐,则要开通多样便捷的支付渠道,减少支付手续繁多,过程冗杂的问题,提高客户的电子商务体验,让他们在欣赏动漫音乐的时也能享受到互联网特有的便捷、快速等优势服务。因此我国动漫音乐本土化的发展中要重视数字化服务方面,不应该将发展的重点着眼于音乐内容曲高和寡的深度发掘上,或是停留在写给单一受众“小孩听”的阶段,进一步加强和开发在线音乐简单、便捷人性化应用,适应互联网的平民化趋势是动慢音乐服务本土化的重要体现。

(三)动漫音乐产品研发本土化

动漫音乐产品研发是一个技术型动画制作公司最核心的职能之一,是企业进行跨越式发展的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动漫公司实现良性运营的关键。动漫音乐产品研发本土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动画制作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动漫音乐制作中叶融入了本土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吸引各本土音乐人才的涌现。因而动漫音乐产品研发本土化发展,对于动漫公司来说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当今社会,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加大对动漫音乐产品研发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已经成为动漫公司从容应对国际竞争的不二法门。

综上所述,中国香港动漫音乐本土化的发展,需要采取有效地策略,不断解决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做强做大本土化品牌。中国香港动漫音乐本土化的发展,需要各方合力,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周伟.浅析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问题及其美好前景[J].现代商业,2009,(09).

[2]宋倩倩,朱旋.中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分析[J].知识经济,2010,(11).

[3]黄晓艺,叶田.如何塑造谈话节目的品牌形象[J].青年记者,2010,(03).

[4]吴显英.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06).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建筑文化 篇12

在文化领域,全球化现象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得到了交融性的文化交流,让地域性文化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与前景,使得本土化的文化与行为模式不再孤立与片面。然而在另一方面,这也严重缩减了与西方现代文化有着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制约了当代文化的多体系的发展,使得地域性文化抑或是本土文化缺乏了多样性,从而导致地域的社会整体文化丧失了话语权,民族性与本土文化特征逐渐消失。

在建筑领域,城市与建筑的本土化问题以及它对片区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全球化语境中,带有地域性、本土化、民族性的文化传承、设计方法更加受到业界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再创造也就自然成为建筑创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上一篇:新疆民族关系下一篇:现代酒店业的员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