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

2024-05-28

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精选12篇)

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也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大潮中, “住宅”不仅意味房屋, 也包括住房所处的内外环境, 还涉及建材的生产制造过程。住宅建设的发展把“人的需要”又推回到一个最原始的起点, 即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动植物……在环保方面, 开始着力于保障空气洁净度、污水回收资源化、垃圾无害销纳、噪声衰减、建筑节能、环境绿化等。人们的关注点不仅是每个家庭有住房, 更期待可以拥有一个健康、宜居的绿色生态居住空间。

回顾多层与小高层住宅的发展5部曲

住宅属于社会基础生活类消费品, 像其它社会产品一样, 经历了时代更迭与换代发展过程。纵观近年来的高层塔楼及多层住宅, 大致有5次划时代的变迁与升级。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

这一代住宅的典型代表, 是一组电梯服务8户的井字塔楼或一梯3~4户的多层住宅。平均每户面积约60~70平方米, 除了较小的卧室与客厅之外, 仅有阳台、厨房、厕所等基本设施, 布置紧凑, 尽可能降低公用面积。小区总体布局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服从高容积率, 追求建造数量, 户型不在乎朝向。

第二代:经济适用型。

这一代住宅无论高层还是多层, 在上述经济节约型的基础上, 开始调整住房起居室布置, 争取宽阔景观, 避免相互干扰。每户平均面积适当增大, 注意小区总体规划, 保证了住宅作为生存资料所需的基本居住与休息功能, 并适量增加公用设施。

第三代:发展转变型。

这一代住宅为适应、改善居住环境, 户型避免正西朝向, 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厨卫趋向半封闭空间。高层平均户型面积增加到80~100平方米左右。多层住宅, 更是以一梯两户代替了一梯多户, 接近绿地, 拥有景观。小区总体设计方面, 更注意空间的完整性和公用设施的齐全性, 属于由经济节约型向舒适型过渡的转变型住宅建筑模式, 旨在塑造、提升居住质量。

第四代:景观舒适型。

这一代住宅的主要特征, 是全力改善和提高住宅居住的舒适度。高层的每层户数由8户减至4~6户, 户型平均面积增大, 并根据朝向和景观分别设置大小不同的户型。大户型的厨房和卫生间面积也相应增加, 并设置贮藏室、工人房。多层则大多变为一梯两户的大户型, 有的还增加了电梯, 顶层、底层增设复式户型。此外, 小区的基础服务建设更加完善, 有会所、健身中心、大型停车场及物业管理, 小区绿化规模成倍递增, 一般都建有小区内的中心广场和公用庭院。

第五代:生态文化型。

这一代住宅不仅追求舒适, 而是旨在创造健康、怡人的乐居环境, 它从空间、布局、文化、效益四个层面进行综合性规划, 打造人类、住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融洽共生。注重利用大环境资源 (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 , 使小区与城市空间、用地环境良好协调。小区整体布局方式, 努力营造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地静美的生态之景。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 户户能均享的精致庭院, 还有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 以及供人们居住、交往、休闲、健身的活动环境。具体来说, 住宅单元构成符合整体设计规划, 地产商往往因地制宜构筑户型, 力求户户有良好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 降低楼层电梯的服务数量, 减少户间干扰。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要求, 并能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个性化住房选择需要。深层体贴构建户内生活环境, 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工人房、设备间、服务性落地阳台等均有效组织、合理布局, 电气供应、油烟排放、空气调节、垃圾收集处理, 均能妥善安排。对于外部自然环境, 有分层次的系列性绿色体系和生活配套设施体系。既有大的绿色景观, 又有小区内的绿色庭院, 以及每户的绿色生态阳台与户内庭院。小区拥有超市、美容院等生活配套设施, 有会所、幼托等文化性配套设施;小区内拥有良好的智能化体系, 安保、通讯、物业管理一应俱全, 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共同构筑现代化小区配套体系。

当今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住宅需求观念

随着社会高速运转,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住宅建筑提出了更新要求, 这一切也都直接影响了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改良。住宅市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畅想生活和空间的梦之领域, 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去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建筑师既要以一名普通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体会生活的改变和需求, 同时又要肩负创造生活、创造时代的责任。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 住宅建筑应借鉴以往的实践与经验, 积极判断未来发展、未来模式与空间, 为人们提供一个家之所向的居所。随着现代住户对居住空间和氛围要求的提升, 以往单一的行列式规划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多元化要求, 具有院落式的布局、相对封闭空间的住宅组团, 更能给住户带来领域感和安全感。另外, 住宅组团形式也在发生新变化, 组团的规模经过了小组团→大组团→再次回归小组团的发展。人们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组团内部的空间环境和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间, 这是最接近人们自身的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 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 对家的留恋要求越来越高, 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室内外空间交流的一个过渡。同时, 空间类型也从地上模式逐步向地下空间延展。

未来住宅的综合发展趋势

建设部在面向、针对各大城市指导建设时指出, 建造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大众住宅, 是我国住宅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其中, 对于小康型住宅建设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套型面积较大、平面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充足、住宅环境舒适等, 并对厨卫设备、门斗、水、电、煤气、绿地、垃圾处理等问题都提出了指标性界定。

未来住宅的发展应在原有标准基础上, 满足住户更多维、多层次的要求, 不断改善住宅品质, 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住宅建设, 突出住宅的舒适性、节能性、智能性。未来住宅设计及小区规划, 秉承人类宜居为核心灵魂方案, 塑造自然优美的室内外环境, 符合人的长远生活轨迹。住宅功能更合理, 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的享受家庭幸福时光。住宅内部房间齐全, 动静分开、洁污分离, 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 各种设施齐全, 能满足家庭最大限度的节能需求。加深住宅群的文化内涵, 保护和发扬具有独特地区、民族性的住宅群。

未来的住宅设计标准的跨越式提高主要体现在:一重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行业主导力量的房地产设计,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限制, 环境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加快设计院体制的改革深化、加速设计师业务水平提高, 是我国住宅环境水平提高的当务之急。二是强调立体绿化。垂直面上多做绿化设施及小品, 多种垂直植物, 真正实现空间环境的绿化。三是讲求舒适性, 舒适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永不褪色。四是注重节能与环保。绿色建材的使用尤为重要, 无论住宅设计还是在家居装修中都应大量采用绿色产品。细节设计的科学化, 注定不论室内还是室外, 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师以居者的身份来设计和研究不同类型的住宅设计。切身研究每一个细节, 如窗的大小、位置、开启形式、所用材料等, 选择、分析最佳配比方案。由于建筑师、设计师对住宅的未来使用具有前瞻性, 在平均住宅使用寿命50~70年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为今后的发展和改造留有余地和可能性, 例如在空间上尽量不用承重墙, 在电信、电力等用量上留有充分余地, 为今后发展、改造提供可能。

加快未来住宅的科技化步伐

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促使住宅向科技化方向发展。新式小区随处可见用户智能控制器, 具有三表读数和报警功能;用户可视对讲机, 有效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各单元楼;声控、光控照明系统, 控制电源自动开关;VOD视频点播, 可在家中点播影视歌曲节目;智能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家庭办公、证券交易、远程医疗、家庭教育等。智能化住宅充分利用现代化4C——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 通过有效智能传输, 将安防与多元信息服务通过智能化综合布线进行系统集成。

社会科技进步, 令住宅建筑逐步运用高科技手段满足现代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科技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先进能源利用技术, 建筑外围护结构方面有外墙幕墙、遮阳、门窗的节能技术等。二是环境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如园林绿化与景观研究技术, 绿地节能、节水、环保设施应用技术, 室内声学环境与区域噪声的控制与监测技术。三是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中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节水设施应用等。四是绿色环保建材及产品。包括绿色环保建材应用技术, 再生或可再生材料应用技术等。五是智能化服务系统。如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六是结构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包括新型的结构计算、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配套关键技术等。

目前, 我国处在实现全面住宅科技化、搭建基础网络平台的初级阶段, 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化设计的不断深入加强, 更安全、便捷、舒适的科技化宜居住时代即将到来!

历练住宅人文生态篇章

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 应该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 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 融入人文因素, 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住宅建筑的重要参数, 尽量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到住宅建筑中。这样的融入, 并非只是简单的借鉴外型, 而是真正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去考虑, 使居住在其间的人, 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现代住宅建筑在平面布局、功能设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努力探索, 以满足不同人、不同家庭的需要。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 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分配使用空间, 按照人的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和需求, 设计室内布局和功能分区。住宅区的道路交通展现当代人的出行需要, 应尽量采取立体交通形式, 步行道、车行道尽可能分开, 结构布局适应当代人的社交需要, 提供居民休息、交流、行动的科学聚合空间。注重设计住宅廊道、组团庭院、小区绿地公共交往场所等, 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 提供实用、舒适、贴近自然的感觉。社区功能方面, 按照当代人注重健康性的发展需要, 呈现安静、无噪声、无污染的环境, 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绿地丰富、室外活动空间宽阔, 具有识别性强的景观特征。住宅建筑在总图布局和景观设计时, 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元素, 对地形地貌尽量不进行大的改动, 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再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让鸟语花香充溢我们的生活周遭。

众所周知, 新的生活方式必将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和设计方式, 因而未来住宅建筑的表现将更多呈现人性化、科技化、多样化。21世纪的建筑革命必然以与高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 以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手段为基础, 延展、复制与人类尺度相关的园林及室内环境。

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 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建筑作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就我国当前建筑行业来看,建筑行业有着浪费大、污染重,严重违背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当下,“绿色”已成为人们对现代生活的主要追求。对于建筑材料而言,在人口、经济、能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加大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有着长大意义。

1 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那种无公害、无污染。对人体身体健康有利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筑材料有着低消耗、低能耗、绿色、环保的特点,绿色建筑材料符合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筑作为一大能耗行业,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性能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整体性能;同时也关系到用户的人身安全,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绿色、环保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对于建筑材料,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十分必要。在现代社会里,绿色建筑是当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

2 绿色建筑材料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材料作为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绿色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以及绿色装饰材料等,这些绿色建筑材料的出现给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1 生态水泥

水泥是建筑不可少的一种材料,同时水泥也是非常浪费矿物资源,并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针对水泥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生态水泥也被研制成功,生态水泥最大的特点就是节能,它以城市垃圾焚烧灰和下水道污泥作为主要原料,经过烧成粉磨形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生态水泥能够与环境相容,不会成为固体废弃物,与传统水泥相比,生态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30%~40%,节能可达25%以上。

2.2 绿色真空玻璃

与传统玻璃相比,绿色真空玻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传统玻璃隔热保温效果差,紫外线灯有害光线透射率比较高。而绿色真空玻璃使用寿命长、隔音保温效果好,在建筑物中应用绿色真空玻璃可以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

2.3 绿色墙体材料

墙体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结构,绿色墙体可以采用粉煤灰、矿渣灰以及混凝土空心砌块作为原料。绿色墙体材料有着自重轻、隔音效果好、经济适用的效果。

2.4 绿色装饰材料

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装饰材料 现状 趋势 环保 污染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13-01

一、前言

我国在装修材料的自我开发研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经过我国的相关的研究人员的努力,生产出了一大批比较新兴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如:轻质干挂式外墙保温装饰挂板、天然无水粉刷石膏、液体壁纸等。首先,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并且还有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这些生产设备在我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随着生产的产品相继投入了市场,我国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了一大步。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墙纸以及墙布的生产已经达到了每年4亿m2的水平,建筑涂装涂料已经有每年80万吨的生产能力等等。这一些数据都说明我国的建筑材料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建立起来。

二、建成了初具规模、品种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80 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了开发和引进各种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热潮:一方面我国自行研究开发了一大批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另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了 2000 多项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生产技术和设备,这些生产线的建成和投产,使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水平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了一大步。壁纸、墙布形成了 4 亿 m2的年生产能力;塑料地板形成了 1.62m2的年生产能力;化纤地毯形成 6000 万 m2的年生产能力;塑料管道形成 45 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塑料异型材形成 30 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建筑涂料形成 80 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建筑陶瓷形成15.8 亿 m2的年生产能力;建筑卫生陶瓷形成 5500 万件年生产能力;铝型材形成 40 万吨年生产能力。发展的花色品种已达到4000 多种,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弱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适应不了市场及国际竞争的需要。国内的壁纸、墙布经十多年的努力,品种、花色虽有所发展,但和国外相比,花色品种还很少,款式也较陈旧,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壁纸生产厂家尚缺乏素质高的花型设计人员,花型的更新周期过长。因此,产品可选性较差,满足不了更高层次的需要,也难以参加国际市场竞争。

2.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流通市场混乱日前,国内装饰装修材料产品质量不稳定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企业不严格配方,没有认真执行工艺规程和产品标准造成的。

3. 产品结构的发展不合理我国新型地面装饰材料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无论品种档次及用量等方面和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在地面装饰中,各种装饰材料的消耗比例大致如下:陶瓷墙地砖约为60%-65%,大理石、花岗石地面约为 10-l2%。塑料地板约为16-20%,木地板为 3-4%。有机类装饰材料和无机类装饰材料之比为 20: 80, 和工业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材料类别刚好相反,说明我国地面装饰材料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四、环保材料发展趋势

1.绿色石材绿色石材就应当从勘查、开采、加工等方面来考虑:

勘查:首先要了解区域地质情况,是否有专业的地质队伍进行勘查。首先是普查,通过普查,应掌握石材的花色品种、荒料块度、大致开采条件、交通水电、放射性水平等。开采:石材在开采前首先应进行材料的检测与分析及放射性测试,以便为下一步的开采和应用打下基础,提高荒料的出材率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加工:加工过程中所用的设备是否先进也是石材绿色化的内容之一,如大板锯切加工设备,目前国外所用的如框架锯机,多绳式金刚石串珠锯以及装有带型或链型刀锯的石材大板加工设备都可以做到加工尺寸大、效率高、寿命长。

2. 无甲醛人造板目前国内生产的各种人造板所使用的木材胶粘剂基本上是脲醛树脂,脲醛树脂是由甲醛 + 尿素聚合而成的,给家庭装修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几个月内无法入住。实际上甲醛缓慢释放持续时间达 3—15 年。而无甲醛的人造板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经特殊合成工艺研制而成的胶粘剂,彻底摒弃了甲醛、尿素合成脲醛树脂为木材胶粘剂这些对身体造成危害的物质,胶合强度完全达到国家标准,“无甲醛胶”系列产品已达到欧洲 E0 级和日本 Fc0 级标准要求,使用安全,是消费者可以完全信得过的真正的绿色健康产品。

3.墙体装饰材料

(1)壁纸、墙布由于具有花色图案多(有仿木纹、果纹、花草、石纹、纺织布等各个图案)装饰功能好、施工简单、价格适中等特点,是居民乐意采用的一种内墙面装饰材料。

(2)环保涂料以乳胶漆为代表的水性涂料就是目前最流行的环保涂料。建筑涂料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涂料可配成多种颜色,能满足人们的装饰需要;二是施工简便、工效高、工期短、具有配套的施工工具。三是价格低廉,维护更新方便等。内墙建筑涂料品种,主要类别有乳胶漆、水溶性涂料,溶剂型涂料等,乳胶漆、水溶性涂料等类产品。不过,乳胶漆主要用于墙面的涂饰,对于近年来掀起热潮的家具却不大适用,这就使非环保的溶剂型木器漆成为污染室内空气的主要元凶之一。近来,一种用于木制家具的水性木器漆应运而生,它以水为介质,无毒无味、无环境污染,而且漆膜平滑光亮,避免了传统木器漆刺鼻气味,完全符合涂料环保化的发展趋势。含防水配方的乳胶漆一大特点是可洗擦。不过,一般的乳胶漆在经过多次擦洗后,会掉粉。

(3)防虫防霉涂料防虫防霉涂料逐步进入市场。防虫防霉涂料主要是在保持涂料装饰性的前提下,添加具有生物毒性的药品制成的涂料。因此,高效优良的且对人体无害的防虫防霉剂是生产优良的防虫防霉涂料的关键。

4.地面装饰材料

(1)化纤地毯是目前家居地面装饰中广泛使用的一类产品,具有绝热、保温、防潮、防噪音、抗虫蛀、抗静电、品种多、装饰华丽高贵等一系列优点,它与其弹性垫层一起。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脚感;

(2)塑料地板品种多、图案多样,如仿木纹、天然石材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质感,能满足人们崇尚大自然的装饰要求;具有耐磨性、耐水性、耐腐蚀性;脚感舒适,特别是弹性卷材塑料地板,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与木地板相比,隔音易清洁,与陶瓷墙地砖相比,不打滑且冬天没有阴冷的感觉;而且质量稳定,质轻施工简便,维修更新较容易,塑料地板主要用于厨房、卫生间、洗衣房、贮藏室、走廊、便餐室等地面的铺设。

(3)实木地板具有纹理清晰、耐磨损、硬度高、隔音等优点。主要用于地面的客厅、书房、走廊等处的铺设.

(4)强化木地板具有木纹实感好、耐磨、抗冲击、防潮、阻燃、抗静电、防虫蛀、尺寸稳定、安装保养方便等优点,主要用于首层地面的铺设。

五、结束语

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4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概念

绿色建筑就是指依照国家颁布的相关建筑方面法规, 运用相应的科学技术, 同时实地考察来根据当地各种自然环境特征, 使得竣工后的建筑与周边的人文环境能够有机协调融为一体, 达到建筑与环境和谐存在而不发生污染现象, 此外, 绿色建筑本身还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环境调节能力, 面对环境变化时也能够满足建筑物内大部分人群的正常工作、生活和一般需求。最好的情况是建筑、人、环境三者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不管是在节水、节电、节能方面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做到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较小, 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大致可分为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和主动式节能技术。最初, 人们在被动技术上做了很多突破, 但现在, 随着技术的进步, 在两个方面目前都具有极大的发展和成果。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 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 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它主要涉及到建筑规划 (选址、朝向、绿化、体型) 、材料 (如结构、墙体、门窗、屋顶与地面等) 、建筑设计 (自然通风、采光、日照、遮阳、立体绿化等) 。维护结构的更新换代是其中一个重点。

(1) 墙体材料:各种新型的自保温墙体, 如无机复合烧结页岩砖、各种发泡混凝土保温砌块。2009年, 英国工程师甚至发明了一种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水泥, 虽然存在很多质疑, 无法作为大体量建筑现实的替代品, 但仍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与绿色环保建筑的发展方向。

(2) 外保温板材:裸板和复合板材。除传统的难燃性EPS、XPS、酚醛、聚氨酯板、岩棉板外, 还有二氧化硅微粉真空隔热板等新型板材及相应的复合板材。这些新型板材大幅度降低传热系数, 给建筑穿上了一件保暖隔热的“外衣”, 同时, 在防火和外装饰上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3) 门窗玻璃:从传统的中空、热反射、LOW-E镀膜, 到真空玻璃、中空暖边、阳光控制镀膜、百叶中空等等。

2. 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主动式技术指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在主动式技术中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的技术。

(1) 光电幕墙。可以在屋面使用光电板遮阳屋顶, 墙面使用光电板幕墙。采用“光电幕墙”技术, 既可以节省传统建筑材料, 又可以产生能源, 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还有着不需燃料, 没有废气, 无余热, 无废渣, 无噪音污染等优点。这就是“建筑物产生能源”的新概念。

(2) 建筑设备节能: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湖水源热泵、冰蓄能、LED照明。

(3) 可再生能源:如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热系统等。

(4) 水资源利用:雨水收集回用、中水回用和使用相应的节水器具。

(5) 室内环境控制:高舒适度, 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

(6) 低温辐射技术:如楼板、墙体供冷技术以及新风地下预热、预冷体系。

三、结语

建筑节能工程是以整合设计 (IDP) 为基础, 以被动式节能技术为主导, 主动式节能技术为辅助, 优化适当采用可再生能源, 通过成体系有针对地应用科技, 获得高舒适与低能耗, 进而达到节能减排、低碳营造生态社会的目标。绿色建筑技术是一项值得在庞大的建筑工程事业中长期发展与坚持的任务。虽然现阶段, 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在中国依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 技术上的要求还是赶不上西方的先进科技, 但是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 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潜力是空前巨大的。在今后的建筑事业发展过程中, 中国应不断的吸取外部先进的技术, 再结合自身的特点, 为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毛贤君.张天宏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J].江苏建材, 2009 (3) .

[2]贾明, 朱海潮, 魏晨辉, 潘盛德.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陕西建筑, 2009 (5) .

西方建筑理论发展趋势的分析论文 篇5

论文摘要:从现代主义谈起,把西方建筑理论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角度相结合分析,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及成因,指明了解构主义建筑活动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建筑文化

1历史的演变

1977年,英国着名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他的一本着作中宣布:“现代建筑(指“现代主义”建筑)在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死去”,其所取的主要标志就是帕鲁伊特·伊戈(Pruitt—Igoe)住宅区的几栋住宅楼在那个时间被炸毁。

帕鲁伊特·伊戈住宅区是着名的美籍日裔建筑师山崎实的作品,该住宅完全是按照“现代主义”的“科学”理论设计的,曾获美国建筑协会(AIA)的奖励。但是,这些“科学”和荣誉并没有让它们的住户满意,他们憎恶它、诅咒它、破坏它,并最终迫使政府给予它“慈悲的一击”,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些住宅既然是如此的“科学”和“优秀”,为什么会让使用者如此的不满意呢?原来,现代主义“科学”的指标、功能理论等是在剔除了人们具体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家庭成员组成、个人兴趣爱好等具体内容后,根据“纯粹”的生理意义上的“人”的物理“需求”来制定的,而且还将人们的生活“规定”得十分明确,没有改变的余地。这样的住宅实际上根本未考虑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在美国这个住宅已经不紧张的国度里,它被拒绝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这确实有些滑稽,打破了古典教条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将西方城市建筑进行了一次翻天复地的革命,但当人们想要欢呼现代主义的胜利时,却发现自己又陷入了另一个教条中,被尊为真理的现代主义刹那间变得面目可憎,“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似的道德说教所吓唬住了”,人们开始研究如何人性化地进行设计,后现代运动在西方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这其中以威尼斯学派为反思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思想策源地,塔夫里(Tafuri)在他1973年出版的《建筑与乌托邦》及80年代出版的《领域与迷宫》两本书中,探讨了一种针对现代建筑和城市所置身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结构体系的意识形态的批评,他回顾了自启蒙运动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和中产阶级文明文化发展的过程,并指出现代建筑和规划所持的乌托邦和先锋立场,表面上试图与这种文化相抗争,但事实上不得不屈从于它。在先锋摧毁传统价值观的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和一种不断推进的理性化正日益壮大。像柯布那样的现代主义者所追求的,通过提供一套物质的形态(建筑与城市设计)可以指导人们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指明方向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塔夫里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悲观色彩,虽然他并没有为未来指明方向,但是他将人们对现代主义城市和建筑的认识引向纯专业领域之外进行反思,从这点来看,他的理论在今天所起的作用仍然意义重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理论在吸取其他学科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在各方面发展着自己,在社会需求如此多样化的时代,理论也变得专门化起来。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短缺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生存状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开始为人们所重视,这也是对后现代建筑只注重纯形式和哲学思辨的批判,对建筑师更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强调,应该说此时的建筑理论是应该向着严肃的方向发展的。

2文化作用

当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美国和西欧国家)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真正的自然已消失,整个世界已不同以往,成为一个完全人文化了的世界,“文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第二自然,世界整个地被知识化、话语化了,现代化就好比是把“自然”建构成“文化”,而后现代则是把文化到文化进行重构,将现代主义所坚持的打破然后重立。

传统的审美规律在很多情况下已不再适用了,社会生活环境赋予了建筑文化新的选择压力。正如德国建筑评论家威廉·克劳泽尔在论述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时给人们的忠告:“建筑师倾向于根据视觉规则理论来组织环境……由于它赖以存在的假设条件已经改变,传统的视觉规则理论已不再真实可靠,曾经在建筑形体中建立起来的视觉和谐模式将不再重现。”在新的社会环境要求下,涉及不同环境层面的综合体系的新理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这里,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阐明建筑文化观念的演进机制。建筑学的发展轨迹是非线性的。用完形心理学对建筑风格的研究强烈地表明了这一点。古典建筑以构件精细取胜,忽略虚实、阴影等完形因素;现代建筑则从整体完形出发,忽略门、窗、柱等细部的表现。当代的解构建筑学说则将整体完形打散,后现代建筑则将细部装饰重新拾起,甚至加以分解突出表现。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再到“后现代建筑”,建筑文化呈现出跳跃发展的趋势,而且带有明显的“返祖”现象,这是建筑文化的广义进化特性。

3形式和功能

形式和功能未必一定对抗,形式也不一定要服从功能,形式有时就是功能,而有些功能就是形式。对形的不断创新与追求,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历史学家在划分世界文明发展史时,把用审美观念建造建筑与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距今五千年以上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亚述、巴格达古城遗迹不正是被认为人类文明的起点吗?否则,蜗牛的壳、蜜蜂的巢、熊窝、由人工建造的简陋的猪圈、马厩、输油管道、涵洞等,就是最纯粹的现代建筑理念了。因为它的形都是从功能出发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灵魂就是创造,岩画、图腾、原始建筑的装饰、彩陶、音乐、舞蹈,这都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特征。一旦温饱基本满足后,人类精神、感情的需要便大于物质需要。

当代的人类社会更是如此。这些感情的创造物便是艺术。艺术的触角无所不至,建筑能抵制吗?能抵制得住吗?不能分割“用”与“形”,它们都可能是建造的目的。形与用可以互相转化位置,形与用都重要,对形的创造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些基本观念和现代主义的形式与功能比较则更具有混沌、复杂、矛盾的特点,但它更接近于实际,更容易描绘建筑行为的瞬间,这便是当代建筑观的另一种趋势。

4理论和实践

人们都认为建筑学无疑具有被社会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始终秉持着严肃的方法态度。对于那些急切地关注真实世界变迁的人们来说,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相比,在功效、贡献和地位方面似乎并不显着,难以引发人们对有关建筑的种种内容和学问做出

总结、概括甚至提升的理论兴趣;相反,具体的建筑创作以及对创作结果的探讨,长久以来占据着研究上的主题优势,成为学科中主要的日常研究内容。由此,理论研究便散落在各个分化的专业关注点之中,而这些关注点仅在某程度上有所联系,研究的目标也着重于创作的发展和形态的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无论是建筑理论研究还是建筑学整体学科,现今状况和发展前景中都隐含了某些简单化的错误倾向,或者说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为的简单性。理论着作通常无力提出一套协调透彻的完整成果以回答,诸如:“建筑的本质的科学界定”、“建筑活动的社会构成”或者“建筑的社会意义何在?”等等此类的问题。在如今理论发展现状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化倾向,在认识和方法上缺乏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那么这样一种建议就只能生发出一番窘迫不安的骚动。

解构主义建筑活动向传统的以及现代运动以来公认的建筑创作原则及规范“质疑”。这种“质疑”反映出解构主义建筑活动与以往建筑活动的本质区别。1)“质疑”不同于“否定”和“排斥”,它规定了解构主义建筑活动的非排他性,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的建筑观念相比,这种以非排他性为特征的创作思想,意味着新一代建筑师对建筑活动复杂性的理解、重视和肯定;2)“质疑”与“再次肯定”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力图发现古典形式美以外的东西,发现创作思路的非理性、非逻辑的成分,发现建筑中非文化的、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形式,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活动相比较,解构主义更富有自觉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两点可以说是今后西方建筑理论会一直遵循的方向。

5结语

简析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6

一、智能建筑的特点

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统,也就是通讯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的集成。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二、智能建筑的发展背景

1957年在美国从事技术、管理、职员等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人员首次超过蓝领人员。白领阶层的增加,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好坏也愈加重视。依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展开了广阔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的冲击,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和资金匮乏等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些原来由政府投资的交通、通信等项目,向民间和国外开放,出现了“建筑—经营—转让”即所谓BOT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电信业开始改革并全面开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90年代冷战结束,大批高技术军工企业实现“军转民”,使得信息技术市场上出现如火如荼的竞争格局。所有这些都为信息社会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

三、智能建筑的基础

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 ,全面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 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四、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

1、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的功能是调节、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变配电、照明、通风、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能源管理等,检测、显示其运行参数,监视、控制其运行状态,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其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自动监测并处理诸如停电、火灾、地震等意外事件;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使用、调节与管理,从而保障工作或居住环境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而且舒适宜人。

BAS按建筑设备和设施的功能主要划分为几个子系统。

(1)变配电控制子系统(包括高压配电、变电、低压配电、应急发电等),主要功能有监视变电设备各高低压主开关动作状况及故障报警;自动检测供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及参数;监控机房供电状态;控制各机房设备供电;自动控制停电复电;控制应急电源供电顺序等。

(2)照明控制子系统(包括工作照明、事故照明、舞台艺术照明、障碍灯等特殊照明),主要功能有控制各楼层门厅及楼梯照明定时开关;控制室外泛光灯定时开关;控制停车场照明定时开关;控制舞台艺术灯光开关及调光设备;显示航空障碍灯点灯状态及故障警报;控制事故应急照明;监测照明设备的运行状态等。

(3)通风空调控制子系统(包括空调及冷热源、通风环境监测与控制等),主要功能有监测空调机组状态;测量空调机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机组的最佳开/停时间;控制空调机组预定程序;监测新风机组状态;控制新风机组的最佳开/停时间;控制新风机组预定程序;监测和控制排风机组;控制能源系统工作的最佳状态等。

(4)交通运输控制子系统(包括客用电梯、货用电梯、电动扶梯等),主要功能有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处理停电及紧急情况;语音报名服务系统等。

(5)给排水设备控制子系统,主要功能有监测给排水设备的状态;测量用水量及排水量;检测污物、污水池水位及异常警报;检测水箱水位;过滤公共饮水、控制杀菌设备、监测给水水质;控制给排水设备的启停;监测和控制卫生、污水处理设备运转及水质等。

(6)停车库自动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出入口票据验读及电动栏杆开闭;自动计价收银;泊位调度控制;车牌识别;车库送排风设备控制等。

(7)消防自动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火灾监测及报警;各种消防设备的状态检测与故障警报;自动喷淋、泡沫灭火、卤代烷灭火设备的控制;火灾时供配电及空调系统的联动;火灾时紧急电梯控制;火灾时的防排烟控制;火灾时的避难引导控制;火灾时的紧急广播的操作控制;消防系统有关管道水压测量等。

(8)安保自动化子系统,包括门禁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

2、通信自动化系统

CAS是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上,同时与外部通信网(如电话网、数据网、计算机网、卫星以及广电网)相连,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的系统。CAS按功能划分为几个子系统:

(1)固定电话通信系统,设PABX或采用公网的集中小交换机。

(2)声讯服务通信系统(语音信箱和语音应答系统),具有存储外来语音,使电话用户通过信箱密码提取语音留言;可自动向具有那个语音信箱的客户提供呼叫(当语音信箱系统和无线寻呼系统连接后),通知其提取语音留言;通过电话查询有关信息并及时应答服务功能。

(3)无线通信系统,具备选择呼叫和群呼功能。

(4)卫星通信系统,楼顶安装卫星收发天线和VAST通信系统,与外部构成语音和数据通道,实现远距离通信的目的。

(5)多媒体通信系统(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Internet可以通过电话网、分组数据网(X25)、帧中继网(FR)接入,采用TCP/IP协议。Internet是一个企业或集团的内部计算机网络。

(6)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由网络结构、网络硬件、网络协议和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部分组成。

五、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智能建筑的领域中国内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

主要参考文献:

《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漫游动画的发展趋势 篇7

1建筑漫游动画的定义

建筑漫游动画就是将电子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例如宜昌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大型的关于建筑漫游动画的运用。其前所未有的大面积三维环境地形建筑仿真、真实的建筑空间模拟(数字空间)以及趣味性极强的人机交互,这些方面都带给参观者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视觉和精神享受。但是,制作建筑漫游动画非常讲究创意、思路和方向,设计者的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都会在建筑漫游动画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建筑漫游动画并不是直接在3D软件中从一点一线开始建立的,设计师首先需要绘制草稿,然后在建筑CAD中绘制平面图再导入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中进行建模,再之后还需要进行材质灯光的加入、角色动画的调节、效果渲染的添加和输出、后期的制作和处理,包括剪辑配音等。准确点儿说,建筑漫游动画(建筑动画)就是运用与三维动画相关的软件在电子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建筑群或者建筑单体。设计人员按照设计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场景、再根据具体要求设定动画和虚拟摄像机的运动轨迹和位置以及其他运动参数。

2建筑漫游动画的发展优势

2.1使用了数字虚拟技术

传统的建筑表现形式主要是制作建筑沙盘模型,或者二维的空间表示方法,其不仅都需要经历相应比例的缩放,更不能进行细化建筑内部细节或者其他细节的具现,甚至只能以鸟瞰的角度展现建筑形象,无法以参观者的正常视角观察和感受建筑的空间形态。同时,传统的模式制作和维护成本都很高且不易保存,而将这些传统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三维动画模式明显能够克服这些问题,设计师完全能够全方位观察和感受自身设计的建筑整体和细节形态,无论是进行修改还是与人交流都十分方便。

2.2其中存在的虚拟镜头

建筑漫游动画是一个在短时间内有层次地表达建筑设计者的主题思想,使观察者产生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共振并以此产生赞同感的设计形式,因此建筑漫游动画更倾向于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其所设置的虚拟摄像头带给观众一种亲身经历的观感,再加上后期的一些艺术加工处理,可以使观察者更加身临其境。

2.3使建筑场景动态化

传统建筑表现形式无论是沙盘仿真还是静帧效果展示或者是二维图纸展示都停留在静止的视觉表达效果上,其信息含量很少,不能表现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关系或者建筑需求,但建筑漫游动画所表达出来的建筑设计能够使参观者清楚的感受到建筑的空间形态,也能具现建筑体面上的各种细节,同时又能模拟出周围环境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声音等的烘托达到建筑设计与建筑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

2.4数字互动性(即人机交互)

数字化传媒有双向互动的功能,在接受数据的输入之后输出相应的反应,以此区别于传统方式冷冰冰的物质感。传统的建筑表现方式更倾向于观察者被动接受信息,但建筑漫游动画的信息则有一个传递交互的过程,参观者可以主动选择接受哪些信息或者怎样的信息,其也是传统的建筑表达方式不可比拟的。

3建筑漫游动画的发展趋势

建筑漫游动画主要用于房地产行业、城市规划行业、游戏影视场景、建筑投标项目等方面。比如房地产行业方面为了将还未施工完成的工程展现给业主看,很多建筑图纸或者结构图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展现方法,其中一些业主并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完全看懂,即使能够看懂也不能真切感受到建筑工程的空间概况,而此时,建筑漫游动画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合适且效果强大的建筑表达方式,其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投标中都具有相同的效果。

建筑漫游动画作为新媒体环境数字化时代中诞生的新兴行业,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建筑行业、工程行业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大众化,因为此项技术或表达方式有着其独特的竞争力和优势。例如其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文物景物保护、陵寝文化保护、庙宇景点的保护方面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三维动画或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这些前沿的高端技术将越来越向着家庭个人使用范围转变,其也意味着此项技术的使用门槛将会越来越低,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广告公司、传媒企业、其他行业甚至是个人参与到该行业的竞争中去。由此看来,我国建筑漫游动画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其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甚至是绘画艺术行业等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4结语

与此同时,建筑漫游动画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阻碍,比如国内的建模速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且很多设计师无法熟练掌握建筑漫游动画所涉及到的全部技术,如此就需要求助于他人,而三维动画技术的出现使我国的建筑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建筑师的设计更容易被人认同,进而丰富建筑界的建筑形式。

摘要:建筑漫游动画(建筑动画)就是运用三维动画相关的软件,在电子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建筑群或者建筑单体,是将电子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笔者通过对建筑漫游动画的定义研究,论述其发展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进而确定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漫游动画,建筑表达形式,三维动画,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冯文,孙立军.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姚勇.3dsmax建筑表现实例教[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谈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8

中华传统的哲学“天人合一”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美好和谐的关系。而现代建筑过于追求高度与跨度的极限却忽略了与“人”和“自然”两者间关系的协调, “天人合一”便成为我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的猜想。我认为, “人”作为建筑的使用者, 乃建筑的核心, 建筑不可脱离“人”作为单独的一个个体而存在, 所以建筑的发展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概念;而“自然”又是人们所依存的生活环境, 于是建筑的发展在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同时又不可缺少对环境的尊重, 早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就提出建筑的发展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改变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所以, 未来建筑的发展在考虑“人”的同时又要兼顾“自然”这一方面, 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核心, 使建筑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

1 以人为本

人们对生活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逐渐提高, 建筑的发展需要体现出时代的特质, 以求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于是在“以人为本”的未来建筑的发展中, 建筑的人性化和智能化发展很好的体现出了人们对建筑精神与物质上的追求。

1.1 人性化建筑

人性化建筑简单来说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协调。所以建筑的人性化发展可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 人与人:公共性的交流空间。人作为群居性动物, 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 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 一栋栋高层建筑林立而起, 楼层式的住宅成为主流, 道路如网线般在城市中密布, 将人们的空间切割地支离破碎, 人与人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 心与心之间仿佛砌起了一堵墙, 彼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进而使得这个社会也越加的冷漠。未来的建筑发展必须要考虑这一点, 在建筑设计之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在设计中将其作为主要的空间来设计, 用交流空间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的需求, 而更加倾向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冷漠, 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 这样不仅有利于人个体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有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的创建。

2) 人与空间:合理的空间设计。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导致了现在部分建筑片面地追求奢侈华丽, 却忽略了人与空间的协调, 忽视了对人的生活习惯的考虑、对空间的需求, 导致了使用者在使用建筑时极度的不适与不便, 同时单纯的追求表面的浮华也可能影响到平面空间的合理布局, 使得有些空间使用起来不是非常的方便。所以在未来的建筑发展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尽可能地考虑使用者的生活习性, 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 着重于为人们创造一个方便、实用、舒适的空间, 来达到人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流水别墅的空间设计见图1。

3) 人与自然:绿色的建筑环境。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与自然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存在, 但是现在许多设计为了人类自身的需求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对自然进行毫无休止的破坏。可以预见, 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 环境的破坏使我们将来可能随时处在一个遭到污染的环境之中, 人类的身心健康都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未来建筑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这一点, 在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 以求使人与自然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既创造了美好的建筑环境, 又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2 智能化建筑

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于是人们对作为其主要的生活空间的建筑的舒适、便捷、安全、高效程度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符合信息时代高速发展, 为人类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空间的智能建筑便成为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之一。1) 概念。智能化建筑概念最初由美国人提出, 而后各国对智能建筑也相继做出定义。但是由于智能化建筑处于发展阶段, 对智能化建筑的定义还不能得到统一, 普遍认同的定义是: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 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 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 所获得的投资合理, 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2) 现状。自1984年1月, 由美国联合科技集团建造了世界第一座智能大厦, 智能建筑便开始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于是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 智能建筑得到了相对蓬勃的发展, 其中以欧美、美、日最具代表性;其后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相继开始了对智能化建筑的研究;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对其的研究, 陆续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出现。世界各地对智能建筑的重视程度, 可见一斑, 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建筑智能化必然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3) 发展。在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的智能建筑, 未来时代的需求,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对智能化建筑的大力发展之中, 掌握其发展方向更是重中之重。而建筑智能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有如下四个方向:a.将生态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生物工程等各种学科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相结合, 同时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紧随时代潮流;b.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建筑的特定使用者有着深入的设计, 对不同功能用途有不同的智能管理模式, 并且智能设计需要贴近周围的整体环境;c.通过智能化将一个小区、城市甚至世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起来, 使人们能够方便而舒适地生活;d.使用智能化技术将建筑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尽可能降低, 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为自然提供了保护。

2 以自然为核心

当今时代, 人类文明因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得到了高速发展, 而作为人类生活空间载体的建筑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却是高污染、高能耗, 人类对自己生存空间的过于追求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与敬畏, 不断地破坏自然环境。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城市面积虽然仅仅占地球地表面积的2%, 但是碳的排放量却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0%, 城市中木材与水的消耗量分别占总消耗量的76%和70%,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这种对自然过度的索取与破坏导致了近些年来雾霾、地震、冰雹、海啸等自然灾害现象屡见不鲜,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这些影响, 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 于是这便决定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以人为本”, 还需要重视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平衡, 所以还应该以“自然”作为未来的发展核心, 追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所产生的高污染与高能耗问题, 尽可能地消除其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使得建筑与自然完美的融合成一个整体, 既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同时还能造福后世。而“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的提出, 无疑完美地诠释了以“自然”为核心的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道路。而其中“绿色建筑”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为代表, 来分析以“自然为核心”的未来建筑的发展道路。

现对绿色建筑作如下分析:

1) 概念。根据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 发展。20世纪60年代, 美国著名建筑保罗·索勒瑞提出了一个新兴的建筑理念———生态建筑, 即绿色建筑;随后在1969年, 由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现意味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 由于人类为了得到高速发展过度开采自然资源, 使得石油危机爆发,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方法难以为继, 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 而作为占用自然资源较多的建筑于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到了80年代, 由于“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使得节能技术得到完善, 并逐渐应用到建筑之中, 于是节能建筑随之产生,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 各国陆续提出绿色建筑的标准, 表明了绿色建筑正受到世界的不断重视, 也意味着未来建筑大致的发展走向。

3) 现状。从保罗·索勒瑞提出这一概念直至今日, 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有近50年的时间。在这50年间, 绿色建筑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世界各国对其的研究与实践, 使得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绿色建筑, 如:联邦中心大厦, 建筑整体采用了可再生材料, 同时还拥有雨水再利用系统, 该系统使得饮用水的使用减少了80%, 灌溉水的需求也降低了14%;梅里特高级公寓, 采用了降低能源的设计, 并且于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和太阳能热水器, 建筑所需的70%的热量均由太阳能热水器提供;斯文森工程大厦, 地砖使用透水性地砖铺装, 同时还有地下雨水储存系统, 屋顶表面的1/4都被绿色植物所覆盖, 可以使90%的雨水得到收集与处理。上述经典的案例充分地体现出绿色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时日较短, 尚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基础理念不够完整, 其相应的政策法规也需进一步的完善, 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理念和鼓励措施都有待改进, 还有许多因建筑技术的限制而被搁浅的美好构想等等, 这些都是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所在, 同时也应该是我们建筑师所需要着重思考的地方。

4) 趋势。a.建筑的节能:建筑的节能虽然从绿色建筑概念提出之初并为人们所关注, 并且在随后的建筑发展历程之中, 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为了生态的平衡, 为了美好的未来, 我们仍需紧跟时代的脚步, 不满足于眼前的现状, 将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与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等节能等技术相结合, 在未来的日子里, 使建筑的节能效果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b.降低非再生能源的损耗:现代建筑对于煤、原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耗, 使得地球上的非再生能源的储量不断地减少, 若是不加以克制, 这些能源终将枯竭。为了避免非再生能源的枯竭, 未来建筑设计之中, 应最大程度的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非再生能源, 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同时也可减少对非再生能源的消耗。c.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了保护日渐稀缺的自然资源, 对于建筑中所使用的资源, 我们应尽量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如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水, 在未来发展的建筑之中应该有更好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 使得水资源能够充分地循环使用。同时建筑的选材应尽量选用天然材料, 如木材、竹材、石材等, 或研究新型无污染可降解材料, 而避免使用人工合成, 方便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这些资源的循环利用, 都是为了使资源能够物尽其用,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d.建筑的生态化:在未来的发展之中, 我认为建筑的生态化是“以自然为核心”的建筑的最终形态。将生态技术等先进技术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 使绿色融入建筑之中, 建筑也化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两者相互交融, 成为一体, 在保证了生态平衡的同时, 又实现了建筑的持续性发展。

3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趋势的灵感来自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是将“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核心”这两种建筑的发展趋势综合起来考虑, 便成为了我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想象。“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由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于《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明确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一, 天人一也”, 反映了中华传统文明近五千年来的思想精华和精神核心, 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完美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中, “天”代表了自然环境, 而“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 “天”与“人”两者之间是世间万物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 而“合”是两者矛盾间的形式转化, “一”则是矛盾融合后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而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 建筑为人们提供所需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 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 于是建筑便成为了“人”与“自然”两者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之一。作为设计师应致力于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使“建筑”与“人”、与“自然”能够“合而为一”, 所以在未来的建筑发展脚步中, 我们无论怎样前进, 都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核心, 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发展目标。

4 结语

未来建筑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可能千变万化, 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安逸、舒适、便捷、绿色的生活环境。于是这便决定了建筑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 不会脱离“人”与“自然”这两个大致方向。这便是我所认为的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摘要:结合中华传统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阐述了人性化建筑、智能化建筑、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自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中秋, 王宇纬.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 2010, 36 (24) :39-40.

[2]夏云, 夏葵, 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趋势 篇9

一、部品化发展方向

建设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 明确了建立住宅部品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保证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提出了建立住宅部品体系的具体工作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系列的住宅建筑体系, 基本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和生产、供应的社会化”。

住宅部品化的基本要素和理念通俗的讲, 住宅是由住宅部品组合构建而成, 而住宅部品是由建筑装饰材料、制品、产品、零配件等原材料组合而成;部品是在工厂内生产的产品, 是系统和技术配套整体的部件, 通过现场组装, 做到工期短、质量好。

住宅作为一个商品, 它的生产制造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不是在工厂里直接生产加工制作而成, 而是在施工现场搭建而成, 因此住宅部品化的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到住宅建造的效率和质量。

住宅部品化, 促进了产品的系统配套与组合技术的系统集成。部品的工业化生产, 使现场安装简单易行。住宅部品化, 推动了产业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不仅提高了住宅建造效率, 也大幅度提高了住宅的品质。

部品化发展趋势已取得一定成绩, 如家庭用楼梯, 浴室中的淋浴房、整体厨房等等, 都是部品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以整体淋浴房为例, 顾名思义是指将玻璃隔断、底盘、浴霸、浴缸、淋浴器、及各式挂件等淋浴房用具进行系统搭配而成的一种新型淋浴房形式。整体淋浴房按使用要求合理布局, 巧妙搭配, 实现浴房用具一体化, 以及布局、功能一体化。在这个水、电、电器扎堆的“弹丸之地”, 全面发挥其功能, 并解决好建筑业与制造业的脱节的问题, 有关方面已经制订和正在制订一系列技术标准, 这将有力的加快部品化发展进度。

二、绿色化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装饰材料是指那些能够满足绿色建筑需要, 且自身在制造、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

凡同时符合或具备下列要求和特征的建筑装饰材料产品称为绿色建筑装饰材料:

1. 质量符合或优于相应产品的国家标准。

2. 采用符合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或再生资源。

3. 在生产过程中排出废气、废液、废渣、尘埃的数量和成份达到或少于国家规定允许的排放标准。

4. 在使用时达到国家规定的无毒、无害标准并在组合成建筑部品时, 不会引发污染和安全隐患。

5. 在失效或废弃时, 对人体、大气、水质和土壤的影响符合或低于国家环保标准允许的指标规定。

建筑装饰材料生产是资源消耗性很高的行业, 大量使用木材、石材, 以及其它矿藏资源等天然材料, 化工材料、金属材料。消耗这些原材料对生态环境和地球资源都会有重要的影响。节约原材料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

环保型产品是对绿色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要求, 健康性能是建筑物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产品, 含有甲醛、芳香烃等有机挥发性物质的产品是构成对环境污染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产品, 已经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 国家对此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许多产品都纳入“3C”认证。抗菌材料、空气净化材料是室内环境健康所必须的材料。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光催化技术是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关键技术。目前具有空气净化作用的涂料、地板、壁纸等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它们代表了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方向, 不仅解决甲醛、VOC等空气污染, 而且还解决人体自身的排泄和分泌物带来的室内环境问题。

三、多功能、复合型材料成为发展的亮点

当前, 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具有精美的装饰性, 良好的使用性, 而且要求具有环保、安全、施工方便、易维护等功能。市场上许多产品功能单一, 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综合要求。因此, 采用复合技术发展多功能复合建筑装饰材料已成定势。

复合建筑装饰材料就是由两种以上在物理和化学上不同的材料复合起来的一种多相建筑装饰材料。把两种单体材料的突出优点统一在复合材料上, 具有多功能的作用。因此, 复合材料是建筑装饰材料发展的方向, 许多科学家预言, 21世纪将是复合材料的时代。譬如:“大理石陶瓷复合板”是将厚度3-5mm的天然大理石薄板, 通过高强抗渗粘结剂与厚5-8mm高强陶瓷基材板复合而成。其抗折强度大大高于大理石, 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易安装等特点, 且保持天然大理石典雅、高贵的装饰效果, 能有效利用天然石材, 减少石材开采, 保护资源, 保护环境等。

又如:复合丽晶石产品是由高强度透明玻璃作面层, 高分子材料作底层, 经复合而成。目前有钻石、珍珠、金龙、银龙、富贵竹、水波纹、甲骨文、树皮、浮雕面等10个系列、100多个花色品种。丽晶石具有立体感强、装饰效果独特、不吸水、抗污、抑菌、易于清洁等特点, 适用于室内墙面、地面装饰, 也可用于建筑门窗及屏风。

四、智能化发展方向

将材料和产品的加工制造同以微电子技术为主体的高科技嫁接, 从而实现对材料及产品的各种功能的可控与可调, 有可能成为装饰装修材料及产品的新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篇10

1 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传统的建筑设计以实现建筑必备的三个条件:方便、坚固和愉悦为主。

建筑要求“坚固”。这一需要使它与科学的标准发生了关系。结构的机械结合严格地限制它的生长。推力与平衡,压力与支撑,正位于建筑使用的语言的根部。在传统的建筑思想中,没有坚固就没有建筑的根本。

建筑需要“方便”。仅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及结构的抽象逻辑性是不够的。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某种外在的需要。建筑物应当以它们的设计是否满足实际目标的成功程度为判断标准。也可以自然地延伸说,我们可以用其目标本身的价值来进行评判。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成为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建筑需要“愉悦”。为此,与它的实际目标和机械答案相交织,我们又可在建筑中发现第三项不同的因素——人们对美的无私愿望。事实上,这种愿望并不终结于某种纯美学的结果,因为建筑必须与具体的实用基础打交道。然而,它毕竟是一种纯美学的冲力,一种与建筑必须要同时满足的其他因素不一样的冲动。一种使建筑成为艺术的冲动,也成为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衔接点。

2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可以从“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环保,可持续发展”这几个角度展开。主要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2.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半面形式及总体布局。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2.2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建筑是为人使用,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注重建筑的地方性: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肌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生态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实现: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如:楼梯的可生长,预留的空间管道,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等。

3 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创新方法建筑设计理念

创新方法论是研究创新过程中有没有逻辑顺序、规则、方法以及以什么样的顺序、规则与方法为宗旨的哲学研究。创新方法常用于科研活动、产业化生产过程。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完善,创新方法理论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在现代绿色和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手段,将创新方法的思想与建筑设计的理念相结合,得到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创新方法理念。

3.1“5W2H”法与建筑设计理念的相结合

“5W2H”法是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只是引导的问题有所不同,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均是首先分析待解决问题本身的属性,然后依照各种方法列出问题或属性进行分析,尝试各种可能的改进,获得创新性的设想方案,再从获得的设想中筛选出适宜的可行性方案,最后执行筛选出的方案,具体流程见图1。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面临的矛盾有: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投资者、使用者、施工制作等方面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局部和整体、这一局部和那一局部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就是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采用“5W2H”法进行建筑设计分析,首先分析建筑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种类。其次综合各方面要素分析矛盾重要性的先后关系,如环境、实用性、经济、设计技术等。针对矛盾重要性顺序,运用建筑设计工具和方法逐一找出科学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得到最佳解决方案,最后设计执行最佳方案。设计流程见图2。

3.2 TRIZ与建筑设计理念的相结合

TRIZ理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在运用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常先将实际问题转换表达为一个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的理论和工具来进行求解,获得TRIZ问题的通用解,再根据实际条件的限制,将TRIZ问题的解转化为具体求解过程,其解决问题的模式见图3。

采用TRIZ法进行建筑设计分析时,首先要明确待解决的问题,及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设计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其次将其转化为问题模式,即各个矛盾之间的关系、矛盾的来源以及传统解决矛盾的方法。然后通过TRIZ的标准解工具结合矛盾的属性进行分析,建立多种具有创新解决矛盾方法。最终分析得到标准的矛盾解决方案。具体流程见图4。

3.3“5W2H”和TRIZ法与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区别

相同点:都是利用创新的手段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建筑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并将矛盾逐一分解、分析,最终获得最佳建筑设计方案。

不同点:TRIZ法解决建筑设计的矛盾问题时,所运用的创新手段来自TRIZ法标准解数据库,解决问题过程简单。“5W2H”解决建筑设计矛盾问题时,所运用的创新手段没有固定的来源,解决问题过程较复杂,但问题解决质量好。

4 TRIZ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用TRIZ的方法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如何使一座经济实用的建筑体非常醒目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首先:找出矛盾,即经济实用与醒目之间的矛盾。

其次:矛盾属性分析,经济实用即造价低,用途广;醒目往往伴随着雄伟、特色和古老。

再次:运用TRIZ的创新法解决问题。我们提到醒目与雄伟、特色和古老有关。而雄伟总是与高造价相联系,排除雄伟。特色即区别,在建筑外形上一定要与周围的建筑有不同,且不同点要突出。古老:往往与好奇心有关,例如建筑物的名称以甲骨文和汉字联合在一起,这将起到很好醒目的作用。

最后:得到标准设计方案,符合两个条件:1)外形与周围建筑不同,不同点突出。2)建筑物名称以两种语言表示,且字的颜色以红色为主。

5 结语

1)介绍了以方便、坚固和愉悦为主的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从“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环保,可持续发展”这几个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分析。2)在现代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创新方法建筑设计理念。并针对“5W2H”和TRIZ的创新方法建筑设计理念,结合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矛盾展开分析。最后介绍了两种创新方法建筑设计理念的区别。3)通过实例介绍了TRIZ的创新方法建筑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韩卫萍.将绿色建筑理念自然融入设计[J].建筑科学,2007,23(6):106-110.

[2]林扬健.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相关问题探讨[J].建筑建材装饰,2009,10(62):81-84.

[3]王哲锋.对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建筑设计与理念的设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24(2):76-78.

[4]叶青,朱炬祯.从体育新城安置小区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J].城市建筑,2007(8):39-40.

[5]杨其国.TRIZ向度下的绿色创新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305-306.

浅谈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1、前言

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城市空间内的土地资源紧张态势越来越严峻,高层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外观、结构形式以及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始不断向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建筑企业要不断革新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水平来满足其生产要求,这对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高层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高层建筑在新时期已成为提高城市空间内有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主要途经,我国建筑行业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功能、外观以及结构等可以满足社会居民发展要求,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结构形式以及设计理念进行了不断创新与实践,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在具体实践阶段的难度要比一般建筑施工技术难度更高一些,所以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是该领域在各个时期发展中的一个重点。我国政府为了确保高层建筑产品质量、性能以及造价可以适应社会各领域发展要求,通过颁布一些法律法规、技术实施细则作为其具体实践阶段各项控制依据,并将工程招标制、施工合同制等多种技术措施引入到高层建筑工程领域,力求通过不断加大对高层建筑工程领域的监管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实现我国高层建筑工程领域的合理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均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为了满足社会各领域对于新型高层建筑产品的需求,技术人员开始将开发高性能、低密度以及施工操作便捷的新型材料作为重点方向,这也意味着钢结构在未来将成为高层建筑产品的主要结构形式。再者,当前高层建筑领域在地基施工技术具体实践阶段以灌注桩施工技术为主,这是因为灌注桩施工技术对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良好的效果,当前我国高层建筑领域灌注桩的承载力已经突破了1万KN,在未来其势必会发展至一个更高的水平层次。最后,鉴于我国高层建筑结构均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所以混凝土工程质量决定了整个高层建筑产品的最终质量,同时也对高层建筑产品在使用阶段的整体安全性、稳定性有着极大影响,建筑企业在工程实践阶段不仅要将混凝土产品配比的控制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各类新型原料、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程实践阶段的广泛应用,在确定高层建筑产品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强度高、抗压性强、自重小、环境污染小以及抗震性能高的钢结构,作为现代高层建筑产品在生产阶段的主要结构形式。

3、我国高层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与广大社会居民日益丰富的个性化需求,决定了高层建筑工程领域只有不断通过创新,才能为社会各领域生产出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产品,这对推动我国高层建筑产品的性能、质量以及美观性进入一个新的水平层次有着重要作用。

3.1外墙施工技术

现阶段高层建筑产品的墙体施工技术均以全面浇筑为主,大模块建筑墙体已成为高层建筑产品在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而该种外墙施工技术在未来势必会成为主流技术,这是因为该种外墙施工技术与高层建筑传统外墙施工技术相比存在极大的优势性能,在帮助建筑企业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外墙整体性能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降低整个外墙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所以对于高层建筑领域来说其是一种功能性、经济性更高的施工技术。

3.2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

现阶段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主要以梁式结构、板式结构以及桁架式结构为主,建筑企业需要根据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功能需求来对其进行针对性设计,这也使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不断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板式转换层结构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大跨度转换层的施工需求,其对解决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预应力和剪切力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新材料施工技术

节能、减排是本世纪建筑工程领域在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个核心原则,所以对于高层建筑领域来说加强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鉴于各类新材料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不同的施工技术作为支撑,所以新材料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成为了高层建筑领域发展中的重点,例如,玻璃幕墙的设计与施工、建筑框架设计与施工等。

4、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

4.1高层建筑高度不断增加

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在以往的一段时期内层数都以普通建筑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建筑业开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该阶段诸如上海环球国际金融中心(631m)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标志。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超过150m以上的高层建筑共有200余栋,这也证明了我国各地区建筑工程产品生产中不断向着高层化方向迈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层建筑的数量、建设规模都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在高层建筑的高度记录方面也将被国内建筑企业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與超越。现阶段我国很多地级市都开始大力兴建超高层建筑,这也证明了高层建筑在国内建筑市场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高层建筑高度上也在不断向着国际大都会方向进行追赶。

4.2高层建筑结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在住宅高层建筑、商业高层建筑生产过程中开始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设计师所设计出的高层建筑产品在结构方面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居民在高层建筑产品选购过程中不仅将质量、性能以及舒适度作为关键因素,也开始对高层建筑产品的造型与建筑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高层建筑产品设计与生产阶段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注意经济的发展需求。现阶段建筑师十分注重于满足客户对高层建筑提出的合理化个性需求,例如,楼板与外框结构只需要通过若干个点连接,所以这些设计较为复杂的建筑都已经超出了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所以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正随着社会居民个性化需求而不断增加,这也意味着我国高层建筑工程领域在新时期可以上升至一个新的水平层次。

4.3钢结构混凝土高层建筑不断增加

现阶段国外高层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纯钢结构为主要的结构形式,而我国当前高层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以钢结构混凝土为主,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150m以上高层建筑中,混合、组合结构可以达到其总数的22%左右,而300m以上的高层建筑近70%都是利用混合、组合结构形式。现阶段建筑企业与业主均认识到了钢结构混凝土高层建筑所具备的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这是其与纯钢结构高层建筑相比具有更为低廉的造价,并且该种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完全可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预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层建筑依旧以该种结构形式为主,在数量与建设规模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6、参考文献

[1]刘琼秋.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大众科技.2012(5)

[2]左双洁.新时期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及未来[J].科技传播.2013(7)

[3]田良.浅析我国高层建筑结构发展趋势[J].才智.2013(8)

建筑用钢筋的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钢筋,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如何适应市场需求, 应该发展什么钢筋, 是建筑、冶金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以热轧带肋新Ⅲ级钢筋 (尤其是小直径热轧钢筋) , 替代原Ⅰ级、Ⅱ级以及550级冷加工钢筋作为主导钢筋是发展的趋势。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 以中、高强螺旋肋钢丝以及三股钢绞线代替低碳冷拔钢丝、冷轧带肋钢筋及冷拉钢筋, 也是大势所趋。

1 钢筋比较的主要特征———强度与价格的比值

衡量钢筋优劣及其竞争力, 主要是看其强度与价格的比值, 以及其延性、锚固性能和对施工的适应性等要求。

2 预应力预制板类构件钢筋比较

就预制板的预应力钢筋而言, 可以看到650级冷加工钢筋强度价格比0.172是最差的。从锚固性能、延性 (伸长率) 方面比冷拔低碳光圆钢丝有改善, 但多费百余元, 经济上不是最佳产品。又据国家建筑钢材质检中心公布的《第三次冷轧带肋钢筋生产许可证检查工作总结》, 在12个省、市检测申请生产许可证的73家企业, 有三分之一强的企业力学性能不合格。究其原因, 除了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管理不善以外, Q235盘条作为冷加工钢筋母材, 质量不稳定, 不是统一的专用母材难以控制, 也是主要原因。正是由于经济与质量上的这些问题造成推广上的阻力。随着钢筋强度提高, 强度价格比提高, 综合性能及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 (如最小配筋率、每肋必须布一根筋) , 采用中、高强度钢丝及三股钢绞线作预应力钢筋, 无疑是较好的选择。预应力钢筋采用较高强度的800级明显优于650级, 而采用更高强度的1370、1570级将会有更好的效益。

3 优化锚固性能是优化钢筋的关键

为了尽可能采用高强度钢筋, 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选好母材, 优化工艺, 严格检验, 对出厂指标留有余地, 杜绝不合格产品。另一方面要解决好高强度钢筋与混凝土锚固共同作用问题, 不致使混凝土滑脱、劈裂。

为了加强锚固作用, 采用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a.采用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以及适应高效预应力钢筋。b.选用锚固性能较好的钢筋外形———螺旋肋形。c.改变原来先张法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方法, 采用缓慢放张预应力的工艺, 减少冲击力, 防止构件端部裂缝。关于钢筋外表与锚固性能之间的关系,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各类钢筋做过详尽的分析研究, 并将试验结果绘制成粘结应力-滑移 (τ-s) 曲线, 进行比较。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1995年也对冷拔螺旋肋钢丝进行了24组试件锚固性能试验, 得出了类似结果。

上一篇:嫁接西瓜大棚栽培技术下一篇:疏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