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精选12篇)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 篇1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涉及建筑金属材料, 其中钢材的耐久性包括许多方面, 如耐热性、耐酸性、耐碱性等, 在建筑钢材中主要指的是耐锈蚀。
钢材表面与周围环境接触,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相互作用使钢材表面产生锈蚀。锈蚀不仅造成钢材的受力截面减小、表面不平整而导致应力集中, 降低钢材的承载能力;还会产生锈蚀疲劳现象, 使疲劳强度大为降低, 显著降低钢材的冲击韧性, 使钢材脆断。到本世纪末, 美国预计要花4000亿美元用于修复和重建钢筋腐蚀破坏的工程, 而在我国的工程实践中, 钢筋腐蚀已经给铁路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譬如京九铁路唐庄特大桥则因为加冰保温车的盐水渗入道碴槽造成1800孔梁被氯盐腐蚀, 而不得不更换106孔梁并加固部分桥墩。因此, 为了确保钢材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锈蚀, 必须采取防锈措施。在教学中, 钢筋的锈蚀原因及防锈措施是重点教学内容。
1、锈蚀的原因和分类
钢材的锈蚀是指钢的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而遭到侵蚀而破坏的过程。钢材锈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环境湿度、侵蚀性介质性质及数量、钢材材质及表面状况等。根据锈蚀作用机理, 可分为化学锈蚀和电化学锈蚀。
1.1 化学锈蚀
指钢材直接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锈蚀。这种锈蚀多数是氧化作用, 使钢材表面形成疏松的铁氧化物。在常温下, 钢材表面形成一薄层钝化能力很弱的氧化保护膜, 它疏松, 易破裂, 有害介质可进一步渗入而发生反应, 造成锈蚀。在干燥环境下, 锈蚀进展缓慢。但在温度或湿度较高的环境条件下, 这种锈蚀进展会加快。
1.2 电化学锈烛
是由于金属表面形成了原电池而产生的锈蚀。钢材本身含有铁、碳等多种成分, 由于这些成分的电极电位不同, 形成许多微电池。在潮湿空气中, 钢材表面将覆盖一层薄的水膜。在阳极区, 铁被氧化成铁离子进入水膜。因为水中溶有来自空气中的氧, 故在阴极区氧将被还原为OH-离子, 两者结合成为不溶于水的Fe (OH) 2, 并进一步氧化成为疏松易剥落的红棕色铁锈Fe (OH) 3。电化学锈蚀是最主要的钢材锈蚀形式。此外, 钢材锈蚀时, 伴随体积增大, 最严重的可达原体积的6倍。在钢筋混凝土中会使周围的混凝土胀裂。
2、混凝土内钢筋腐蚀的一般原因:
2.1 混凝土浇筑不密实
混凝土浇筑不密实会导致混凝土内钢筋腐蚀,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防止以下情况发生, 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 (1) 模板不洁净或粗糙, 脱模剂涂刷不均匀 (2) 模板接缝不严密, 浇筑混凝土时漏浆,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3) 混凝土骨料级配不准确。
2.2 周围介质
建筑物周围的介质是水和大气, 水中含有氯盐、氢等腐蚀钢筋的物质, 大气中含有氧、二氧化碳、工业废气等有害介质。钢筋在这样的环境中, 有的介质破坏混凝土, 通过空隙渗透到钢筋周围, 破坏钢筋的保护层, 腐蚀钢筋。
3、防腐措施
3.1 提高混凝土自身的防护能力
通过仔细设计与施工, 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凝土本身的低渗透性, 尽量减少裂缝的发生及发展, 以限制环境侵蚀介质入侵, 从而预防钢筋腐蚀。另外, 要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降低有害离子入侵和减缓碱度损失。当水泥用量偏小、水灰比不当和振捣不良时, 都会加速钢筋的腐蚀。因此, 在施工中要严格要求施工队伍按照规范施工, 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 严格把握好材质、水灰比、水泥用量、振捣和养护等关键性工序, 为钢筋能够更好地发挥效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预防钢筋的腐蚀。
3.2 选择优秀的原材料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要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采用低砂率、低坍落度, 掺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引气剂, 高粉煤灰掺量的设计准则, 生产出高强、高韧性、中弹、低热和高极拉值的抗裂混凝土。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该类工程应优先选的水泥标号不宜低于425号, 当采用325号水泥时必须掺外加剂并应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 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则必须掺用外加剂以降低泌水率;在受冻融作用时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大体积的抗渗混凝土, 优先选用火山灰水泥。
4、总结
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材在钢筋防腐的问题上都阐述的比较简单, 每年我国建筑工程将使用大量钢筋, 其中30%以上被锈蚀浪费, 多掌握钢筋防腐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采取既经济又有效的防腐维护措施, 以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 篇2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建筑初步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课程编码:061033 学 分:4分 总 学 时:64学时
适应专业:艺术设计
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素描、色彩 执 笔 人:张琴 审 订 人:王志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建筑初步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通过建筑初步课的学习,使学生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含义和属性、建筑历史、建筑设计有一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使初学环境艺术的学生把握住专业的学习方向,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学习和从事建筑学与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的物质特性方面的知识如建筑结构和材料等,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理解建筑美学基本知识、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掌握建筑及建筑学的真正含义、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建筑剖析和欣赏、环境艺术与建设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建筑 一:绪言:
学习内容:建筑、建筑学的一些主要专业术语,建筑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内容,重点是几种建筑学的观点,难点是如何掌握建筑学的理论与知识去综合分析具体的建筑与建筑环境。
二:建筑的属性
学习内容:建筑的基本属性及各种属性的含义,建筑的外在意义、建筑的物质技术构成、建筑的内在意义,重点是如何从建筑的历史脉络中感性的认识建筑的这些属性,难点是分析产生建筑的不同属性的因素 三:建筑应具备的本质
学习内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求,深层的建筑含义,重点是建筑的基本建筑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形建筑形式美法则,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基本要素与建筑的深层含义。
第二部分:建筑设计概述 四:建筑设计概述 学习内容:建筑设计的分工合作、建筑设计关注的主要内容、理性的设计原则、建筑的功能组合与建筑设计的思考过程;重点和难点是 建筑设计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内部机能与自然条件、人为条件之间的关系,创造完美的建筑作品 第三部分:建筑史概述 五:中国建筑史概述
学习内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包括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造型、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古代建筑的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建筑及特征和意义、近现代中国建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重点是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及特征,难点是对中国多元化建筑的理解与把握及其中国未来建筑的走向。六:外国建筑史概述
学习内容:外国建筑溯源、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西方古代晚期的建筑、外国近现代建筑的变革及其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建筑流派和代表人物与主要作品赏析。重点是对西方建筑的发展和变革的认识。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分析和赏析、鉴别建筑与建筑环境。
四、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认识建筑(16学时)第二部分:建筑设计概述(16学时)第三部分:建筑史概述(3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本科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基础课程之后。
六、教学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
1、《建筑初步》(统编)田学哲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参考书
1、《建筑师常用规范选》上册 本社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室内设计资料集》 张倚缦、郑曙阳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铅笔画全集》 T·Kautzky 编著 胡哲编译 艺术图书公司
5、《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 钟训正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钢笔画大全》 华生·贺普第文化出版公司编著 胡哲编译 大众书局
7、《建筑设计配景图库》(第三版),Ernest Burden 著 白晨曦译 参木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表现法》 Paul Stevenson Oles, AIA 著 黄文生译 六合出版社
9、《建筑绘画及表现图》 彭一刚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建筑模型》 郎世奇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中国建筑画》(各院校专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中国建筑画选》 本社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道路建材;课程教学;改进
现在国内很多建筑高职院校均设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道路建材作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毕业后能独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必要对目前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作一些改进。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道路建材方面的理论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及学生整体状况差别都比较大,在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安排上却基本一致,都是安排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理论教学,其中概念术语和文字叙述比较多,学生普遍缺乏感性的直观的认识,表现在毕业以后在实际工程中对道路建材应用还是无从下手,虽然知道一些道路建材的性质,但不会选择和运用。理论教学内容在介绍道路建材时往往表现为平铺直叙,各个部分之间缺少联系,而在实践方面又缺少技能的训练。而对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建筑节能建材则涉及较少。因此,在整个道路建材课程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其他建材在实际工程中如何运用的方法。
2.没有将道路工程施工特点融汇到道路建材教学中
由于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灌输一个施工全过程的概念,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各门课程相互融合不够,绝大多数学生的只掌握一些有限的理论知识,对与道路工程施工特点结合的不够或缺乏认识。虽然每个建筑院系的教学计划中都有专业类课程的大量内容,如道路施工等课程,其中也有许多道路建材的知识,但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些课程的知识与道路建材是紧密联系的,同时这些专业类课程一般也都是由非道路建材方面的教师讲授,而相关课程的教师彼此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无法体会到道路建材的支撑作用,不能与所学道路建材知识相结合。
3.缺乏有效的工程项目实践训练和缺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建筑高职院校也会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试验或参观道路工地现场,试验一般是检验性质的试验,是验证性的。而参观又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很不方便,安排起来也不太容易。
现在各个建筑高职院校年轻教师比较多,很多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学校的,从未离开过学校大门,而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也没有经历过道路工程实践的锻炼,同时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这样对其进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就产生许多困惑,最终导致从书本到书本,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二、改进的几点意见
1.强化对道路建材运用过程的完整认识
道路施工工程是一项严谨的活动,为了改变只重视理论教学和有限的实践训练的教学现状,必须让学生建立对道路建材如何运用的完整认识。对于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来说,可以从制定一个完整的道路工程项目如何选择道路材料着手,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来最终确定道路建材的选择,教师结合技术条件和详细的构造,对道路建材的选择作出讲解,再结合现行材料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介绍新材料的发展与运用。这样通过一个完整装饰项目道路建材选用的把握,使学生能够把各部分道路建材知识连通起来,改变以往学生对道路建材的掌握缺乏内涵的状况。
2.掌握一些其他建筑建材知识
道路建材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掌握一些其他建筑建材知识。首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规律性的原理和方法,如保温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绿色环保建材有什么特点等,其次需要打破以往以道路建材理论教学为主线的设置方式,进而选择针对性更强、教学目的更明确的道路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建筑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运用具体道路工程项目在施工时进行材料与构造的有机教学,系统的讲解再加上道路工程项目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道路建材运用的方法。
3.关注道路建材的新技术发展
通过学校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道路建材的应用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关注构造中的各种技术因素,要强调构造设计是根据道路建材的发展而发展的。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新的道路结构形式就会层出不穷,学生平时要善于学习新的道路建材的应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聘请一些道路桥梁公司的技术人员兼职教授相关技术课程,当然这一点实现起来可能有难度,也可以请他们作道路建材应用方面的讲座。
4.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
教师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善于把握现行道路建材的不同特点,更要不断学习新的道路建材的特点,关注道路建材学科的发展,再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发现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4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道路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技术标准、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应用情况等,培养在实践中能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各种道路建筑材料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但由于该课程叙述性内容较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基本知识难以掌握,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因此,改良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道路建筑材料的特点
笔者总结《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1)内容庞杂,系统性差,涉及知识面广。该课程包括多种道路建筑材料品种,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各章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实际上,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如此众多跨学科内容压缩、汇集到道路建筑材料课中,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课程。2)叙述性内容多,理论推导和定律论证较少。道路建筑材料课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中大多数是叙述性内容,主要是各类材料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且多数是定性、半定量的分析,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因此,许多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直观性、实践性强。该课程不同于一般基础课,它具有工程实践特点和实用性。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手段来验证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也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参观道路施工现场等来加深对道路建筑材料特性的理解和感性认识。4)概念多、专业术语多。本课程不仅介绍了常用的道路工程材料的性质,同时也将国家标准和规范中对各种道路建筑材料性质的要求予以解释,因此大量的概念以及专业术语需要理解。
2 道路建筑材料教学现状
1)教材内容陈旧,亟待更新。随着工程新技术发展,道路建筑材料的种类日益扩大,而现行教材只讲述了最基本的常用材料,高新材料涉及较少,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总是滞后于实际工程应用。教材中大多数是叙述性内容,较为枯燥,虽然配有一些图表,但插图不形象直观;表格涉及专业术语多,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更做不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材内容繁多,针对性不强,致使学生学习时难分主次。2)教学方法单调,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能力培养不到位。在教学中,凡是有实验课的课程大多是先在教室内进行理论教授,再根据讲授内容安排实验课,来验证和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实验设备配置不足,实验操作只能由少数同学完成,其他人做记录或旁观。这样,对于道路建筑材料质量检验技能的培养、材料质量评价、工程质量意识的培养无法达到预期目的。4)教学手段有限,教学场所单一。教学多以“粉笔加黑板”的室内讲课形式为主,其他辅助手段较少。可见电教化授课形式亟待推广。5)目前的教学评估仍存在着许多弊端。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当前的教学评估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考试,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大量高分低能“人才”的出现。
3 课程教学对策探讨
3.1 改进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
1)根据工程新技术应用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其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使学生能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及时掌握工程最前沿的内容,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根据教学目的和专业特点,授课时应该具有针对性,简化繁杂的教材内容,有重点地安排教学。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 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摈弃灌输式教学
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道路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要深入浅出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生动的工程实例。针对一些综合性问题可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3.2.2 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
1)推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图文、声音来学习,增加感性认识。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还可让学生观看有关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建筑材料在工程施工应用方面的教学录像,以补充学生缺少的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面。2)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是道路建筑材料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既能验证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既可验证书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自己的一些设想,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3 推行“四位一体”教学方法
“四位一体”教学方法即将教、学、做、研融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环节、学习环节、实践环节及科研环节融为一体,并对每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达到相互融合。在该模式下,“教”是基础,“做”是关键,“研”是提高和创新,“学”是贯穿各个环节的核心。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更有利于培养知识复合型,能力多样型,素质综合型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3.3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信息流通的过程,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控制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图1来进行教学过程的优化。
3.4 建立新型教学评估系统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试卷成绩、实验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这种创新型学生评价系统,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良好习惯,对培养综合型的新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杨晓雷,肖云龙.论大学创新教育[J].铁路教育研究,2000(5):15-16.
[2]李立寒,张南鹭.道路建筑材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建筑节能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5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建筑节能设计/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of buildings 课程总学时/学分:24/1.5
适用专业: 建筑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紧密联系我国已颁布的节能标准,及某些地区的施工图节能审查要点,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节能建筑能耗构成和节能的基本途径,建筑节能设计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须掌握哪些知识(如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基本知识、常用的基本术语、常用的热工计算方法及能耗分析软件)。针对建筑规划及施工图设计的不同阶段、考虑不同地区特点,分述了建筑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的节能原理和技术;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其利用原理与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建筑师和设备(含暖通空调、电气)工程师的通力协作与分工。介绍了一些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成功案例,通过对这些成功案例的分析,启迪学生思维。同时对节能建筑的效益评估及投资回收预计作了介绍,以培养学生建筑节能设计中的经济观点。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建筑学专业课,结合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针对工程实际,使学生掌握总平面布置、单体建筑方案的确定中有关节能问题和有关节能材料的选择。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掌握国家有关节能设计法规和有关的节能技术要求,了解国际的先进技术和行业总趋势。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1章 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1 建筑节能的含义及其意义
1.2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3 我国建筑节能的目标和任务 重点:我国建筑节能的目标和任务 难点: 我国建筑节能的目标和任务 第2章 建筑节能基本知识(2学时)教学内容:2.1 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
2.2 室内热环境及其评价方法
2.3 建筑能耗的构成及节能的基本途径
2.4 建筑节能设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
2.5 建筑节能设计常用的热工计算方法及能耗分析软件 重点:建筑能耗的构成及节能的基本途径
难点:建筑节能设计常用的热工计算方法及能耗分析软件 第3章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点简介(2学时)教学内容:3.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点
3.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要点 重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点 难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点
第4章 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介绍(2学时)教学内容:4.1 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的必要性及具体要求
4.2 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 重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 难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
第5章 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4学时)教学内容:5.1 建筑选址
5.2 建筑布局
5.3 建筑体型
5.4 建筑朝向
5.5 建筑间距
5.6 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
5.7 环境绿化及水景布置 重点:建筑规划设计要点 难点:建筑布局
第6章 单体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技术(4学时)教学内容:6.1 建筑体型调整与平面设计
6.2 建筑物墙体节能设计
6.3 建筑物屋顶节能设计
6.4 建筑物外门、外窗节能设计
6.5 建筑物幕墙节能设计
6.6 建筑物底层及楼层地面节能设计
6.7 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6.8 自然通风设计 重点:单体建筑节能设计
难点:墙体、屋顶及门窗的节能设计
第7章 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2学时)教学内容:7.1 太阳能的利用技术
7.2 热泵节能技术
7.3 风能利用技术 重点:太阳能、热泵节能、风能利用 难点:太阳能、热泵节能、风能利用 第8章 节能建筑的效益评估(2学时)教学内容:8.1 预期的节能效果
8.2 建筑节能评估体系
8.3 建筑节能社会环境效益 重点:节能评估体系 难点:预期节能效果
第9章 节能建筑设计(4学时)
教学内容:9.1 节能建筑的建筑设计程序及计算案例
9.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案例
9.3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案例 重点:节能建筑设计程序 难点:节能建筑设计案列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现场和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幻灯、投影。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无
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小4号黑体)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3、4,建筑构造,建筑物理 后续课程:建筑设计5、6
八、考核方式
作业形式考核,平时成绩:30%;作业:7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王瑞.建筑节能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9-1 [2] 刘加平.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
执笔人: 温念珊
2015年8月28日
审核人:
XXXX年XX月XX日
批准人: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现状;改革;创新
1建筑材料课程的地位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建筑材料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课程的学习和整个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筑材料是以建筑力学、高等数学、化学等基础课程为专业基础,同时又与建筑结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建筑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筑材料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或者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打下基础。学生若想取得施工员、建造师、质检员等执业资格证时所考核内容也与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息息相关。
2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课程的整体教学涵盖的材料种类繁多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综合性强、叙述内容较多,但是知识点直接的逻辑性较差,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对课程学习兴趣减弱。不少本命课程的教师也常常感觉课程理论居多,实践较少,而且较难安排学生实训学习,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计方案不合理
在建筑类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建筑材料课程的课时设置一般都64或者72课时,也就是评价每周4个学时。其中实验实训课程占24。对于整个课程设计的学时分配来说,实验实训学时较少,并且理论与实践课程界限过于明显。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负责建筑材料教学的教师,通常重理论轻实践,并且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限制,缺乏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教学都只局限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上为主,虽然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但是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然只是起到都是辅助教学工作的作用。教学中过于注重课本内容,学生的任务则是被动接受。建筑材料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突出的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很难让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再创造。
(4)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以往的传统建筑材料教学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大多数教师很少有真正参与过建筑企业的实习和培训,相当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具有理论只是却缺乏科研实践和生产实践。教师本身不具备向学生更多时间经验的条件,自然很难培养出来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学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
3.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的探讨
1.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创新教学体系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繁多,毗邻的知识点多。教师该如何根据课程特点做好课程设计,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是从事本门课程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将建筑材料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材料的性能、用途非常繁多,但是每堂课所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孤立的,应该尽可能用建筑施工的顺序与材料相互结合讲授,使前后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关联,授课时使实验实践内容所设计的理论知识自然过度到教学内容里。同时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先后所开设的课程有机地结合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教师必须深化课程的内容设计,组织好教学内容。首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新,就是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安排在教学内容上,如近年来高强混凝土发展迅速,在讲述混凝土这一章中,我们就增加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使用性能及国内外应用高强混凝土的现状等内容。另外授课时候还应该注意将各种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贯穿始终。以实际工程这条主线编排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了解前沿知识,将理解理论上的发展与应用上的创新密切联系起来。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建筑材料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现在教师教学大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但是对于推理性、逻辑性内容还应该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让学生的思路能跟随教师思路,及时听清理解所授的内容。对于一些新材料展示,前瞻性的、图表较多的内容和实验操作演示等则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时讲授较多、较新的材料,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要介绍日新月异的建筑材料知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随着建筑材料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出现,内容日益丰富,新知识、新名词、新观点、新理论不断出现,为了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要尽可能地将相关知识,以最新、最快、最好的内容安排在讲义中。
3.努力建设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内开设的实验项目配合教学。但是大多实验的试验指导书上列出详尽的实验步骤和数据表格,造成学生按部就班,不主动动脑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创建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方面进行改革。
(1)强化教学基础,兼顾试验项目的完整性。在建筑材料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开设上进行调整,强化水泥、钢材、混凝土、等结构材料安排试验学时进行常见材料的性能试验。同时,兼顾试验项目的完整性。对于耗时较长、实验设备数量较少的项目,学生不可能全部参加的实验直接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或者工地现场勘查。如水泥凝结时间实验、石油沥青试验等。
(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努力将几个存在内在关联但独立开设的实验项目整合成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
(3)归并整合同类的或重复性的实验项目针对试验学时越来越少的客观情况,必须合理取舍实验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体系。如混凝土粗、细骨料级配试验方法相似,只要求系统学习砂的筛分试验。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材料课程,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实验安排时严格的时间规定,尤其是对实验教学,虽然时间规定是检验要学的一个方面,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建筑材料教学的教师应该考虑统筹安排实验时间,建材实验室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随时到实验室开展创新性、研究型的拓展试验项目。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这一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横向和纵向课题研究,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选题、方案制定,到成果评议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开放性的试验教学体制可以直接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把出现的问题反馈到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5结语
高职院校从事建筑材料教学的教师应通过对建筑材料课程设计的改革,对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教学的各环节,以确保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柯国军,严兵,刘红宇.建筑材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 篇7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及水利水电、农业水土工程均开设这门专业基础课。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跟建筑材料有关的基本知识和试验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为后续与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该课程在整个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教学手段的进步, 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思路, 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课堂, 轻实践
《建筑材料》课程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课程的内容除了各种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以外, 各种材料的检测技能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 但目前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仍有欠缺。本校开设的《建筑材料》课程总计40学时, 而实验只占到8学时, 这8个学时还包括老师在实验课堂上的讲解, 因此, 留给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更少, 加之实验的时候分组, 这样每个人能亲自动手的机会就更少, 所以学生实践技能亟需进一步加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实践技能的欠缺从考试中就可以完全反映出来, 如在试卷中和实验有关的一些题目, 每次都是得分率最低的。另外, 该课程开设的几乎全部为验证性实验, 这样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 讲授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所脱节
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时效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新材料、新施工工艺也是层出不穷, 但目前的教材中间还是一些最基本的建筑材料, 内容则显得陈旧, 与实际生产和施工应用有所脱节, 如大多数教材中只是提到了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但实际应用中外加剂、掺合料应用非常广泛, 但教材中提的较少, 课堂教学中时间有限, 无法做详细的讲解。此外, 教材中牵扯理论较多, 而应用较少, 也导致课堂的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现象严重。
3. 成绩考核还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是卷面考试, 虽然增加了平时成绩, 如课堂的表现, 作业, 还有实验的成绩, 平时成绩大约占到30%, 这30%的平时成绩就存在老师是否给的宽松的问题, 因此学生会希望这一部分成绩老师给高分, 自己对卷面的要求就会有所降低。
三、应对措施
1. 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实践技能的操作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综合素质, 这也是最为直接反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 应加大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 增大实验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 考核时也是要增大对技能知识的考试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所侧重, 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 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培养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上交实验预习报告, 这样才不至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盲目的听从老师的安排。预习的过程中也是带着问题在进行思考预习, 而实际的实验操作, 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 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与实际结合更为紧密的综合性实验, 也可以举办一些“实验技能大赛”之类的活动,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此外, 也可以安排学生在工地的实验室进行实际的生产项目实践, 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2. 课堂教学更切合实际
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PPT的制作, 提高PPT制作的多样性, 不能只是简单的文字叙述, 要多增加图片、动画以及影像等多种资源素材, 可以减少课堂讲授的枯燥感, 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直观和形象性,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应该多增加一些新型建筑材料的介绍, 一些新技术、新规范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的更新, 务必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最新动态, 而与实际应用中联系不紧密的一些建筑材料的内容可以做适当的删减; 与工程建设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则在课堂上重点强调, 作为授课的重点来进行讲解。当然基础理论知识也不能偏废, 务必在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讲解时让学生完全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 实际的案例教学必不可少, 在讲解的过程中, 有意的启发学生参与讨论, 通过交流, 共同参与,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又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改进考核方式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整个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的一个检验手段, 但目前学生只是注重最终卷面成绩的多少, 有些学生可能卷面成绩较高, 但是实验操作能力却很弱, 进入工作单位之后动手能力欠缺。因此, 在课程最终的成绩考察中应该加大实验操作的分数比例, 应该将实验成绩提高到20%以上, 加上平时的作业、提问、考勤以及课堂表现, 全方位的评价学生。
四、结语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 篇8
一、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 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仪器设备是保证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的基础, 没有相应的实验设备, 实验教学就无法进行。由于本课程实验教学包含的内容丰富, 实验繁多, 涉及建筑材料众多的物理力学性能的测定, 所以该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对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必须拥有进行基本性能实验和常规性实验的仪器设备, 如测定沥青三大指标的针入度仪、延度仪和软化点试验仪, 测定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的马歇尔试验仪, 测定车辙的车辙试验机, 水泥混凝土强度测定的万能试验机;一方面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完善能够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实验手段的完善相同步;另外,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及新型实验设备在工程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然而, 目前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单一且陈旧,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实验设备难以更新完善, 满足实验的要求。
2. 教学方法及内容。
灌入式教学在目前实验教学方法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方法死板, 枯燥, 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新颖性。同时, 长时间单一的讲授无形中使学生游离课堂之外, 形成对课堂的反感情绪, 学生仍然像理论教学课堂上一样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 注意力下降, 使学生失去了对实验的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和探求欲, 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实验内容主要是基本的常规性的实验, 缺乏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通常都是教师按照实验规程的要求讲授所要进行的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规程的实验要求与实验步骤验证已知的实验结果, 实验简单, 学生动手操作机会较少, 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对实验的设计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同时实验内容缺乏趣味性,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3. 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目前的实验考核基本上是以实验签到登记、实验报告评分的方式为主, 实验成绩并未纳入理论课成绩之内。在这种考核方式之下, 出现学生代签到、抄报告的恶劣现象, 很多学生不积极参与实验, 不做实验前的预习准备, 更有甚者做完实验不知所做实验是什么, 基本上是处于心不在焉, 身心分离的状态, 当要提交实验报告时, 直接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 老师在给出实验成绩时, 也是基本不看签到登记, 不看实验报告, 忽略实验操作过程, 因为实验成绩并不参与学生总成绩的考核, 只是作为教师实验教学任务完成的依据。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的作用, 反而使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实验可有可无, 淡化了对实验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养成了不良的学术风气。
二、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 更新完善实验设备。
实验仪器设备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保证, 为真正到达实验教学的目的, 一方面, 实验教学单位应当拥有进行基本验证性实验的仪器设备, 确保基本性实验的进行。同时要有一定的可供大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进行所需的仪器设备, 为提高学生创造性和探索性提高平台。另一方面, 科技的发展和新型材料的出现要求教学单位必须进行实验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新型仪器设备的引进, 保证学生站在科技的前沿, 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 各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所处地区的不同, 要拥有进行某一领域尖端科研所需的先进仪器设备, 某一领域处在研究前沿的单位应该配有该领域进行相应实验的最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2. 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中设置更多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目前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基础性的实验所占比重较大, 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应进一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整个实验内容中的比例, 减少基础性的实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负责问题的提出与实验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指导, 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 配合比的计算, 实验方案的制订, 实验仪器的选择与使用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对专业的全面认识。 (2)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实验教学。为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性, 避免说教式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和网络资源, 丰富实验教学的方法。在进行实验讲解时, 可以将所要进行的实验制作成动画, 分步演示, 图文结合, 同时可以结合网络上相关实验的影像资料或自制的实验录像等进行实验讲解, 实验过程中, 可进行实验录像, 实验结束后可通过实验录像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便于后期交流。这样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充分地了解实验过程, 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3) 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实验室实验和实际工程有一定的距离,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无法将实验室的实验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 无法体会到实验的真实感和对实际工程的重要意义, 缺乏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 教师在讲解实验时应根据实验教学内容, 选取一定的工程实例讲授实验的具体步骤, 实验对工程实际的重大意义和实际工程的应用情况, 比如在讲解沥青三大指标实验时, 可以结合实际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 举例说明三大指标的变化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工程问题和相应的工程应对措施, 讲解沥青针入度随着不同地区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这种变化的内在机理等, 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 联系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是教师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工科类特别是材料类科研很多都需要借助实验进行, 高校的实验室除了为教学服务以外, 更多的是为了支持该专业在相应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这些为科研而进行的实验是进行实验教学的良好素材, 一般而言, 这类实验大多都是一些综合性、探索性的大型实验, 同时也多是专业前沿, 不仅包含着一些基本材料的基本性能的测定, 基本实验仪器的实际操作, 而且大多具有探索性, 包含实验方案的整体设计, 实验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 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好的学习内容, 教师在讲授实验时, 可结合这些科研实验进行实验教学,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进而对专业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3.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目前的实验考核方式的弊端是造成学生对实验的轻视以及形成不良的学术之风。学生不认真参与实验或者不去做实验, 形成对实验教学的轻视, 抄袭实验报告更使得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出现考试成绩很高, 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极低的情况。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 可以将实验成绩作为该课程最终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同时制定实验成绩达标标准, 规定实验成绩不合格者则本门课程不能取得相应学分, 这样一来, 因实验的成绩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总成绩, 不参与实验或实验成绩不合格意味着该门课程不合格, 学生从自身角度考虑会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实验成绩的评定应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实际操作和实验的结果即时打分, 避免部分学生不参与实验或者抄袭实验数据的发生, 同时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加强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
三、结语
通过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 结合《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教学的特点, 分析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完善和更新实验设备, 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法和建议。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了对专业的全面认识, 而且可为其他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为培养具有全面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彩利, 李宁利, 马士宾, 孙吉书.《道路建筑材料》实验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12, (Z1) :57-59.
[2]王正君, 刘春花.加强道路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09) :55-56.
解析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9
1. 解析建筑课程的特点
解析建筑是面向在校所有院系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它是对建筑学科深入理解的一门课程,因为之前对建筑不了解,知之甚少,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也想进一步了解这门课程。对于未接受过任何建筑教育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在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上成效是显著的。课程对建筑的剖析及方法适用于建筑设计和研究领域,在建筑设计构思上可以借鉴其积极的一个方面,在提炼建筑外部特征内的空间组织技巧上,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性强
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建筑只是居住、使用,而且是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由于社会公共活动的频繁,现在人们都知道,学校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地方,医院是医生给患者看病治病的地方,商场、超市是购物的地方,飞机场、高铁车站、火车站是离开本地向外地出游或办事去而要必须利用的地方,剧场、电影院、音乐厅是进行各类演出或开会而使用的地方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认识开始逐渐的提高,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建筑的人不计其数。认为某一建筑好看,已经是充其量的限度了。通过专业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才觉得建筑有那么多令人遐思的地方,那么科学,那么艺术。对原本无表情的建筑有了新的想法,进一步认识了建筑的美,从好不好看发展成建筑是否有内涵。人与建筑的互动,通过图式和语言的作用,显得建筑如此之美,这就是建筑的艺术。
(2)内涵丰富
建筑具有诗情画意,它是人生体验的浓缩,极富内涵与启示,时常让人感悟其中的奥妙。对建筑深层的认识,从点、线、面、体、空间等几何元素的概念、特性和在建筑中的应用,到建筑光线的利用,色彩的识别与给人带来的感受,温度、太阳辐射、降雨、通风等对建筑的影响,乃至从质地、肌理、尺度、时间等角度观察建筑等方面加以阐述。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建筑在人类的使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的需求变得精细、多样和复杂,传统建筑变得不适用,新型建筑和场所在增加,社会从传统方式的联系上,增加了电子信息特征,建筑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了。因此,建筑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建筑相关的各种概念层出不穷,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抽象难懂。概念的形成,语言的组织,从某种角度讲,是专业水准的提升,而抽象概念的形成则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和余地。
(3)主题明确
解析建筑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各种主题的形式,阐明与建筑相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与自然和建筑的相互关系。例如对圆形的在“场”的主题论述中,为了便于设计和研究,建立场的概念,来把握各类具体场所的关系和尺度,表达和挖掘深层内涵。因为场是圆形区域,有大有小,人和物本身都有自身存在的场,当人和事物发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两者的场也会发生作用。场的变化是微妙的,将人引入加以参照,可以定义出人在空间中准确位置。在这里涉及到圆形区域、场的大小、人的位置与场的距离等内容,这不仅揭示着几何在建筑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作用,而且也引深出人与物或者空间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另外,在度量的主题论述中,为了把握和判断客观事物的尺度,我们在时刻度量着周围的环境。通过行走估计距离的远近,通过视线估计路线的长短,从而确定所需的时间。我们要度量空间的大小,以便合理布置和安排家具,通过人体尺度和行为方式,建立人与空间尺度关系。
2. 分析建筑的方法
建筑是考虑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行为,而建造的物质基础,它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每一栋建筑可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即使完全相同的建筑物,由于建造地点的不同,建筑物所标识的场所就不同,因此从概念上来说,两者是不同的建筑物。环境条件的不同,组织构成方式也不同,通过建筑的刻画或设计,形成建筑的语言,赋予场地或建筑以生命和活力,再现设计者的思想。
在分析具体某一建筑时,采用各种主题的形式综合地加以阐述。下面以英国剑桥菲兹威廉姆学院礼拜堂这座建筑为例,介绍一下分析建筑的方法。这座礼拜堂建于1991年,由建筑师普里查德设计。场所的标识:礼拜堂位于学院广场的正中央位置,采用圆形平面,正前方保留一棵大树,为的是进行宗教仪典与祭奠活动。基本元素及复合元素:基本元素有墙面、平台、方亭、祭坛、凹室、支柱和玻璃幕墙。室内平台抬离地面,人通过玻璃幕墙清晰可见对面的大树和广场,内外环境紧密相联。平台之上是正方形平面的祈祷亭,平面的四角立着四对独立的柱子,主要支撑内圈的正方形屋面和外圈与圆形外墙之间的斜向屋面。平台之下的空间主要用于会议与研讨。光线:白天,阳光透过树枝、窗棂、顶板上的采光槽,为礼拜堂洒进斑驳的光影,夜晚,礼拜堂像光明四射的灯塔,另有一番景象。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像以往许多宗教建筑用圆形空间或神龛来烘托神秘氛围那样,礼拜堂包含祭坛和由此产生的崇拜空间。礼拜堂的设计巧妙绝伦,语言分析清晰透明,极富想象力,相关的主题分析还有很多,虽未穷尽,但已十分明了,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熟悉了很多。这座建筑出自英国西蒙昂温著的《解析建筑》一书第169-174页中所阐述的实例。
再分析一下20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的作品。他擅长运用钢和玻璃,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给人感觉现代,他在有生之年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因此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们。在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展览馆建筑中,体现了它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哲学。流动空间不仅得以实现,而且墙、屋顶、柱子没有任何过渡和装饰,非常高雅。另外,吐根哈特住宅是密斯在1928-193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城,为银行家建的私人别墅。它是继巴塞罗那展览馆之后建成的,发展了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这座住宅地处公路旁的坡地上,平面采用十字形钢柱、平行墙、粗细不同和长短不一的墙体,加强空间的流通性。一层为通透空间,二层为居住空间,入口设在二层,进出和穿越住宅时,会产生有趣的层次感。这座住宅的诞生成了继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之后,在欧洲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3. 实例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出建筑相关要素,学会解释或分析建筑和建筑师的思想,了解建筑形成时的人和社会存在的时代背景,能够思考建筑的深层内涵、构思技巧等,这对提高建筑和设计方面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建筑涉及诸多因素,交叉重叠,容易使我们的思维认识产生混乱;而且选课学生大多没有基础,对建筑的理解相对片面,知识零散,语言表达不够专业,所以只能通过分析建筑作品,了解建筑精彩的一面,使学生开阔眼界,感悟到建筑的博大精深。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十分快捷而且是有效的方法,学生的收获也会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
在教学中,建筑实例的分析一般是从其特色出发而进行的,每一实例都有其不同的一面,每一建筑的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风格、形态、空间组合、布局、色彩、材质、结构、构件等。对名家名作的鉴赏和解析,学生都很喜欢,因为好的建筑作品通常会给人带来美感与舒适,能提升空间想象力,对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会更准确和深刻,使抽象化为具体便于理解。通常我们分析建筑作品可以享受到建筑的整体美,还可以看到其内在的美和美的本质。因为建筑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社会、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意识。这其中建筑大师的灵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建筑师对建筑和空间的理解不同,设计出的作品其韵味也不同,每一件作品中蕴涵的精髓是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
4. 结语
建筑是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解析建筑是深层理解建筑这一具有创造性学科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建筑的基本要素、影响因素、概念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将时代背景,注入人文气息,由浅入深地讲述基本知识,让学生接触到从未接触过的建筑专业技能训练,学生感觉收获很多,也很有成就感。同时也认识到建筑是有生命和活力的,学生欣赏有个性的、有特色的建筑,也学会了理解大师的设计创意,领会构思技巧,学会欣赏建筑的角度和方法。通过解析建筑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建筑的审美意识,学会思考建筑,分析建筑,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细心品味身边的建筑。
摘要:解析建筑是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也是深层理解建筑这一具有创造性学科的一门课程。论文主要是从课程特点、分析建筑的方法、实例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旨在为归纳统一的一个认识,作为起点,培养对建筑的审美意识,了解建筑的深层内涵,分析建筑的方法,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细心品味身边的建筑,并为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解析建筑课程,特点,分析方法,教学
参考文献
[1][英]西蒙·昂温.解析建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69-174)
[2]伯纳德·卢本.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探析 篇10
(一) 要求教师应具备专业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 科学技术知识爆炸性发展, 随着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 教师要与时俱进, 要有现代意识。教师作为知识群体和知识创新主体, 现代社会对其的要求越来越高, 除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基本职责之外, 专业教师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教师的能力是依靠本人智力和知识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身心力量和心理活动。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 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 而且对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力学的概念、原理、计算方法有全面的了解, 才能适应教学要求。同时教师还要有教学意识和教学理念:首先, 教师要有透彻分析教材, 理解课程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 准确地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把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次, 教师要有高超的讲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 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使用工作语言。具有系统的, 有组织、有条理讲授教学内容的能力, 遵守教学规律, 讲授方法正确, 抓住重点, 突出难点。再次, 教师要具有职业教育的理念, 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点、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改革教学方法,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最大限度地理论联系实践, 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只有这样, 教师在教学中, 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 结合专业知识, 培养学习兴趣
中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与普通中学课程相比,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对专业课程抱有很强的专业好奇心, 《建筑力学》绪论部分授课时, 就要把握好绪论课, 结合专业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 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 积极主动地学习。稳定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绪论课, 活跃第一堂课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显得非常重要。绪论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对课程的任务、性质、主要内容、作用、与专业的关系, 以及课堂的学习方法等进行大概了解, 所以, 教师要上好绪论课, 要先熟读全书, 化繁为简, 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主要任务, 明确《建筑力学》在建筑类专业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了解建筑力学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了解中国的建筑力学史。如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祖先在原始社会使用尖辟, 两面形成60°~70°的刃角, 是一种小型的伐木工具;春秋战国的《墨经》对力和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初步论述, 对二力平衡、杠杆和绳索的平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对杠杆、滑车的应用也作详细说明;李诫著的《菅造法式》一书中明确指出:“凡梁之大小, 各随其广为三分, 以二分为厚。”即取梁截面为矩形, 其高宽比为3∶2。这一比值与现代力学理念值 (2.83∶2) 非常接近等, 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力学的基本规律, 并应用于建筑实践中。而现代建筑构件如柱、梁、屋架的受力、高层建筑的结构受力等, 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效应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 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 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内容,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功能, 注重情感教育, 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乐于学习,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若师生生态系统紧张, 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 更会使学生产生反感,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积极情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是教师忠于职业教育事业并做出巨大贡献成绩的内部心理机制。教师对学生出自内心的关爱, 会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学生感受到老师热情关心, 也会表现出尊重教师情感。当学生做了好事, 有进步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当遭遇痛苦受到委屈时, 教师的同情和开导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当学习上困难时, 及时得到老师的无私的帮助, 使学生感到高兴;当学生犯了错误后, 老师公正善意的批评, 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爱护。总之, 当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来满足学生需要, 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敏锐地洞察学生, 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应深入学生中, 仔细观察学生, 以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来组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可以在讲课前对学生在整体状况和个别情况到班主任处进行调查;可以在课堂时刻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 捕捉反馈信息;可以利用作业, 讨论及各种实验环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探询;还可以在课后和学生接触交谈, 不断听取学生的反映, 调整教学。根据技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 在教学中穿插地补充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 如力的概念、种类、三要素、力的内外效应、力的分解与合成;数学中的正、余弦三角函数定义、特殊三角函数值等, 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力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讲授力学各章节概念、原理、例题, 对作业题进行审题, 受力分析、演算、小结,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解题中数学运算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亲自分析、演算、归纳小结。
(五)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建筑力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科学, 其理论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讲授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通过列举大量工程实例计算题, 使学生熟练掌握工程实际问题的简化分析、力学模型的建立、画受力图、列方程、求解计算过程等, 通过大量接触工程实例, 让学生全面理解本课程理念知识, 同时掌握其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逐步培养学生从工程实践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塔式起重机当在满载或空载时, 保证机身平衡的平衡块Q的大小值的确定, 要介绍塔式起重机的结构、分析两种情况受力情况、列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在其满载、空载两种临界状态进, 求得Q值的范围。又如, 静定平面桁架内力计算比较复杂, 可分如下几步分析讲解:1.求支座反力;2.零件分析;3.列平衡方程并求解;4.进行校核。建筑力学实际应用性的例子较多, 这就要求教师广泛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多收集工程实例, 多做课前准备, 有效地组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总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 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适应新时期中职教育, 培养既懂理论, 又懂实践的技能型中、高级合格的技术人才。
摘要:开展《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教师应具备专业能力, 采用培养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效应、进行因材施教、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建筑力学,专业能力,教学探析
参考文献
[1]乔元信.建筑力学与结构[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13-03
“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一体化”教学理念具体包括: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时空“一体化”、师资“一体化”等。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教学和生产及科研相结合、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以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为例,对在教学中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目标“一体化”
职业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要求,概括起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各要素之间有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目标“一体化”要求从整体去理解和实现目标,不能把它分解成“零件”。黄炎培先生把“某个性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中职教学中,我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对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目标“一体化”而言,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处理、解决建筑工程中有关测量问题的初步能力,熟悉现代测绘仪器与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能够胜任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性的测量工作。
工程测量通常是一个需要多人协作的工作,因此在本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员按照能力强弱和性别进行合理搭配,指定组长,明确责任,既使各成员得到锻炼,又强化了成员间的协作关系,使学生形成互帮互学、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教学结合、边学边练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充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二、教学内容“一体化”
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指把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本是统一的,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也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职业教育教学要围绕实践教授相应理论。
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实践证明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分为模块进行教学,效果良好。本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为:改变传统教学中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以工程测量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以几大工程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模块。根据工程建设涉及到的测量工作分为:1、“仪器操作”模块;2、“建筑工程小区域平面控制测量”模块;3、“高程控制测量”模块;4、“建筑施工测量”模块;5、“构筑物营运变形观测”等五个模块。各模块再分子模块内容。每个模块对应一个项目,从而使学生每学一个单元模块就能了解此项目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增加整体性,克服知识点脱节、连接不紧密的弊端,使课程教学有序进行,保证其全面而完整,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在教学实施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完成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时空“一体化”
教学时空“一体化”是“一体化”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职业学校的教学场地有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施工现场等,各场地有不同的功能,但不能绝对化,应提倡场地的综合性功能。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单一。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传统教学多半采用讲授法,即任课教师按照课本内容的学科体系特点,在课堂上采用满堂贯的方式,对每一个知识点讲授得很认真、很详细,但是学生上完一节课,对所学的内容不明白有何实践意义,由此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性很强,各个章节大都包含具体的实验课内容,由于在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相脱节,实践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作业相脱节,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融入到教学中,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讲授理论知识和现场示范,学生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训场所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相关项目的参观实习,由测量员现场介绍施工的过程及施工测量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又如平整场地±0.000标高测设、龙门板或轴线控制桩放线、基础工程的施工测量、墙体工程施工测量等。可放在野外现场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
实行教学时空“一体化”,需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例如,全站仪、GPS等种类、型号繁多且价格昂贵,一般的中职学校都难于承受那么大的资金压力,并且利用率不高。与测绘仪器公司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充分利用其测绘仪器充足和先进的优势,亲自动手测一定的基准点,建立一定的实习场地和技能考核场地。获得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训练,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也学到了书本上还来不及编写进去的新知识、新技术。
四、师资“一体化”
师资“一体化”是落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保证。“一体化”教师又称“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一体化”教学内容,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的教师就是“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一是要提高教学素质,主要是提高教师在教学规划、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能力;二是提高工程素质,工程素质表现在专业教师要亲身参加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各阶段测量工作等实践,充分利用一年中的两个假期去生产企业学习,从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三是要培养信息素质,及时收集、鉴别、筛选、利用市场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工程实例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教师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实例模仿,然后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课堂上采用引导、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表述自己观点等一系列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要演员,老师是编导。下面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水平角观测”为例分析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对师资
“一体化”的要求。
[案例]
“水平角观测”
一、教师布置任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用测回法完成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观测;
如下图,设A、B、C是地面上相互通视的三点,用测回法测出三角形三个内角A、B、C的角值。(注:每个角测一个测回,角度闭合差不必进行分配)
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项目策划能力,对“一体化”教学法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生产实践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实践项目。
二、学生实训(教师引导、示范、穿插理论知识讲授,学生操作)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做到分组合理,由各实习小组按自己制定的方案执行,但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不可忽视。为了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找到最佳答案。
例如,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上项任务,学生思考问题:
1.使用何种仪器?2.如何操作?3.怎样记录数据?4.怎样进行数据整理?5.规范规定的误差是多少?
1.教师引导、示范,学生完成经纬仪安置及水平角观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从生产实际出发,教师对每一个模块都要安排针对性很强的实验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以实验课来带动整个模块教学。
(1)、经纬仪的安置的步骤(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操作):
①大致水平大致对中
看着对中器,拖动三脚架两个脚,使仪器大致对中,并保持“架头”大致水平。
②伸缩脚架粗平
根据气泡位置,伸缩三脚架两个脚,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③脚螺旋精平——左手大拇指法则
④架头上移动仪器,精确对中。
⑤脚螺旋精平。
反复(4)、(5)两步。
(2)、瞄准方法(教师示范,学生操作):
步骤:粗瞄-制动-调焦-微动精瞄。
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通建筑工程和工程测量相关知识,特别是新规范、新技术、新仪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熟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运营维护等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3)、测回法测水平角(教师穿插讲授理论知识)
①教师讲授测回法测水平角的基本原理,强调测回法测水平角适用于两个方向的单角(∠AOB);
②教师结合视频资料示范单个水平角观测步骤;
③教师引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缺少足够理论指导的独立实践教学,常常变成简单的重复练习,而且对于一些需要用理论解决的实践问题,一些学生无法完成,就对实践产生畏惧感,知难而退。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有效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
由各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观测(由测一个水平角拓展到测三个水平角)。教师引导各小组自行检查测量计算成果,并对照规范严格检查观测成果是否合格,如不合格要求学生返工重测。
三、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对已完成的测量任务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评价内容包括测量方案的合理性、技术报告的完整性、测量标志的规范性、测量数据质量、测量成果精度等。让操作比较顺利和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小组成员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测量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然后鼓励其他学生对他们的讲评提出质疑和问题,由学生现场进行解答,教师对该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点评,并总结分析全班的任务实施情况,对于在实习中有创新、为小组完成任务做出较大贡献的学生应给予较高的评价。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完成一项“任务”的教学工作。
四、结语
注重建筑规范的建筑专业课程教学 篇12
1. 建筑规范的重要性
1.1 对于建筑行业。
建筑规范是国家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的提供考核建筑是否符合标准的唯一衡量指标,一般主要有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这既是相关人员进行设计及施工的主要依据,又是保证建筑能够科学地完成的最基本的基础。
1.2 对于高职学生。
建筑规范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五年制建筑工程的所有课程当中。对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生在建筑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对他们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有利于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的接轨。因此,如果国家建筑规范更新,那么学生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补充新内容、新知识,否则就会与实际脱轨。
2. 目前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弱。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很多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规范,但是却都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插进去。
2.2 缺乏建筑规范应用方面的教材。
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于空白,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教程。这直接导致建筑专业毕业生尽管进入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够了解,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从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3 建筑规范教学与建筑工程专业职业训练处于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课程实训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加强这一教学环节的管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际中,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读图绘图的技能,为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奠定基础,但是常因过于重视实训而把建筑规范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方法、技巧,但是没有让学生熟悉相应的建筑规范,没有将建筑规范渗透到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训练中。
3. 学生的学习现状
3.1 缺乏自信心。
高职生在接触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虽然怀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但由于成绩欠佳,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有畏难情绪,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 基础薄弱,学习欲望不强。
高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成绩较差,总是处于班级末尾,学习兴趣不浓。进入高职院校后,有的学生因没有升学压力,不想学习,有的学生虽决心好好学习,但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影响而随波逐流,最终学无所成。
另外,建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使得不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被一些专业名词弄得晕头转向。
4. 如何做到注重建筑规范的教学
4.1 课堂内教学。
4.1.1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建筑规范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强调建筑规范阐述。如在教学课程《建筑制图》过程中,在给学生讲制图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和相关制图标准,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制图基本标准是有据可依的,依据规范才能少犯或不犯不该犯的错误。
4.1.2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解建筑规范。
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枯燥知识为生动实例,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身边的建筑物,变抽象为形象,与建筑规范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教师应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以幻灯、投影方式配合教学就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图形、文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以静态图像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做到及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补充增加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使用这些基本的电教手段外,教师还可尝试用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相配合来开展课堂演示教学。
4.1.3 专业课程内容须作改进。
目前的专业课涉及建筑规范应用的几乎没有,而且缺乏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规范的热情和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建筑规范的讲解,与实训相结合。
4.1.4 项目教学法中融入建筑规范。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融入建筑规范,引导学生独立根据建筑规范设计要求,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以“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为例,我采用项目教学法先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理论讲解,再布置具体项目内容,如住宅平面设计、教学楼平面设计,给出工作任务书,然后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中与此次项目相关的信息编写成设计指导书,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使学生通过实战无形中掌握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堂外教学。
4.2.1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工程专业上常用的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同时将在实际工程中收集到的大量的与建筑规范现场实际应用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也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4.2.2 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师生交流,而且同学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4.2.3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对建筑规范讲学。
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相关建筑规范讲座,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既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又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
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对整体把握建筑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建筑规范是建筑课程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从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了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旨在阐述如何在建筑课程中进行建筑规范的教学。
关键词:建筑规范,问题,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滕大春.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总结与复习08-30
建筑课程的教学05-13
课程教学建筑经济08-15
建筑CAD课程教学10-17
建筑装饰材料教学11-25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01-19
建筑教学改革课程设计05-21
课程教学改革建筑专业06-01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教学07-07
试验课程教学建筑结构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