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与思路(共12篇)
措施与思路 篇1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在2013年升格为本科, 改名为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作为本校的拳头专业, 将申办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 前期申本调研工作小组通过文献、网络、走访交流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 为申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做好充分准备。考虑到后期该专业该如何建设以及怎么样建设,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及建设措施。
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 建设思路
(1) 总体思路
按照“坚持差异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 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建设思路, 立足湖北省暖通行业,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促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管理, 全面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2) 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教学业务水平。
(3) 提高科研水平的思路
坚持以高层次科研成果为目标, 以创建优质科研平台为基础, 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性和可行性, 努力培养一批科研水平高、视野开阔、搭配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
(4) 学生培养的思路
专业将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领域内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继续加强与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及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安装及制造等工业企业的联系和交流,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教学配套设施建设思路
加强校内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校内实验室、实验场所的使用率, 加大对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办公条件等方面的投入, 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
2. 建设目标
本专业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以培养区域暖通空调产业需求人才为己任, 着重加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申本后5年内, 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内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专业。
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 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更快地建设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规划, 成立以校主管领导、院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带头人、校内专家教授和校外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负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规划等的指导, 由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
2. 课程与教材建设
(1)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质量, 为此拟采用以下措施加强课程建设。为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培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调整学科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积极申报资源共享精品课程。
(2) 教材建设
在5年专业建设期内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使教材建设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新的台阶。组织优秀师资编写主干课程教材, 力争有教材被列为国家规划教材或省级优秀教材。
3. 师资队伍建设
在稳定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措施, 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加快专业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进程, 把提升学历作为教师考核的硬性指标。重点培养和大力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相结合, 构建专业方向优势人才群。坚持教师挂职锻炼制度, 并给予工作补贴,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效果, 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在专业领域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4. 实践教学及条件建设
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 完善建全专业实验实训室功能, 拓展实验实训内容,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效果。着重培养学生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与科研兼容的专业实验实训中心, 使之既具有综合型、开放型的特点, 又能从事专门技能培养, 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高校一流的实验实训中心。
5. 科学研究
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并对在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提倡积极参与课题申报, 鼓励多撰写专著及论文, 加大科研的引导和投入力度。采取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加强与其他学术机构、兄弟院校的交流, 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亲临讲座。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 促进其不断开拓视野, 提高科研水平。
6. 教学质量保障
制定科学合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管理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反馈管理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这都决定着本专业的办学前途。
(1) 加强教学巡视
依托学校行政主管部门, 每学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巡视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听课评价和督导 (理论课和实践课)
听课评课主要包括各级领导听课、督导组听课、相同相近课程的教师互相听课、观摩教学 (示范性) 听课、对新教师会诊听课等。通过听课和评课掌握教师教学基本状况, 及时做好指导和交流, 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3) 理论和实践教学检查
主要检查教师是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以及实验计划、实训计划、实习计划等组织上课、备课、作业 (报告) 布置和批改、考试命题与阅卷、考试质量分析等情况。
(4) 学生教师评教评学
每学期进行1~2次学生评教及教师评学工作, 其结果纳入教师业务年度考评。
(5) 学生信息反馈监控
继续沿用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机制, 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聘请学生为教学信息员。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各种反映, 指导和改进教学。
(6) 教材质量监控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对专业所选教材的适应性、科学性等进行评估认定, 就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合理性、适应性等方面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及时反馈到学院和教研室。
(7) 行业企业参与评估
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教学, 并从实践教学各环节和师德师风、教学纪律等方面, 建立以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院管理与考核为主、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与考核的评价机制。
(8) 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
收集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信息, 并建立毕业生信息库, 为本专业的后续招生及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平台。
7. 服务能力建设
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湖北及全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可在工程设计、房地产开发、设备安装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中从事暖通空调、燃气和建筑给排水等系统的设计、设备安装、运行、工程监理和造价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建筑设备系统设计、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管理、设备运行维护等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获得设备工程师执业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的开设将有效弥补传统建能专业培养人才的局限性, 将顺应高等院校建能专业的改革趋势, 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 适应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缓解了暖通行业和领域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专业建成后, 可选派专任教师中在企业、公司担任技术顾问、经营顾问、营运总监, 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还可以在完成管理企业、技术指导、员工培训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 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本专业学生可以为上述企业或公司提供暖通空调和建筑给排水等系统的设计、设备安装、运行、工程监理和造价管理等岗位的社会服务, 使社会服务范围由武汉市的相关企业扩大到市外、省外企业、公司。
参考文献
[1]周丽等.湖北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需求调研[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2012 (05) .
措施与思路 篇2
下面我把2011年下半年总务后勤工作的思路与措施向各位做一阐述,恳望各位监督实施并提宝贵意见。
本学期,紧紧围绕学校2011年的工作计划,在“严、细、实、恒”上下功夫,全面而富有创新地开展总务后勤工作。
一、强化服务意识,注重服务实效,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加强后勤内部管理,构建一批乐于奉献的后勤服务群体
树立“用心服务”,推行“限时服务和温馨服务”,落实“后勤服务信誉承诺卡制”(后勤工作落实反馈卡:事项、原因、负责人签名、服务效果)和“上门服务”制度,把“服务育人”的理念落实到后勤工作的全过程。根据后勤人员工作职责及工作落实情况,实行工作过程考核(总务处将根据学校对教职工的考核细则制定尽可能适合总务人员的考核办法)、前勤人员及中层领导评价“多考制”,努力在“服务超前、主动方面”下功夫,逐步实现学校无小事,处处见服务,师生需要就是后勤工作的思想,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责任明、服务好的后勤队伍。
2、深入工作第一线,推行“走动式管理”
推行“走动式管理”,要求总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分工,走出办公室,观察各种微妙变化,做到事事留心,处处查寻,使总务后勤工作不留空隙,让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尽在掌握之中,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将结果“负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3、实行总务工作日汇总和总务工作点评制度。根据总务人员岗位职责和分工情况,进一步强化工作落实的执行力,做到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优质高效地完成。
二、加强财产管理,树立节源意识,着力打造“节约型”校园。
1、树立节约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的良好氛围
建规立制,大力宣传,营造勤俭节约氛围。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兴仁三中关于倡导节约新风、共创节约型校园,立足“三个做起”即“从自身做起,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强化“四节约”意识即“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的演讲、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将构建“节约型”校园的理念融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内化到每位师生的心理。十月份为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月。
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做到检查与考核并举。总务处成立校产管理检查小组,跟踪检查监管,做到周查、月结,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与政教处协调加大考核比例分值,纳入班级考核。
层层把关,从细微处下功夫。班级、处室用品在限额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由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填好《物资领用申请单》(大额物品必须由校长方可支取。需采购物品必须填好《物资采购申请单》,由总务处考察提出建议,校长签名同意后方可采购,做到计划用钱、合理用钱、科学用钱、节约用钱,逐步完善管理程序,由开始时“要什么给什么”变为“确实需要什
么才给什么”。对于正常损坏的卫生用品、办公用品、教学用品,可以以旧换新,注意每一个节约环节,堵塞每一个浪费漏洞。
身体力行,做勤俭节约的楷模。总务处成立校产管理维修小组,配备必要的维修工具。总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分工练就专业特长,努力做到“能自己干的不求人,自己不能干的求人教”,达到“各执一长,全面发展”,变原来的“花钱请人干”为“自己动手做”,对损坏的门、窗、橱、桌、锁等进行维修或更换,对损坏的水桶、拖把、铁托等卫生工具进行回收、维修再利用。
2、建立校产管理网络,活用财产微机化管理模式
总务处成立校产管理检查小组,把财产物资和公共设施的管理落实到处室、班级,班主任将公物管理落实到学生,做到责任到人,目标明确。校产管理考核小组每月定期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纳入班级考核,做为学期末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对于人为因素或管理不善损坏或丢失物品按照《学校财产管理及损坏赔偿的有关规定》,由行为人或责任人进行赔偿,并视其情节轻重扣班级考核分。九月份将进行公物管理讲座。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进一步凸现信息技术在学校财产管理及库存物资中的重要作用。固定资产微机管理和库存物资微机管理是本学年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固定资产管理员协调部门财产管理员对固定资产账目、数据进行梳理、审查、登记和微机录入,实行属地管理,责任明确。对购入、调拨、分配等增加的固定资产,属于哪个部门,部门管理员要填好“固定资产增加凭单”,并做好录入;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核对、编号和录入(前期已完成处室、教室学校财产核对工作);对调出、报损、报废的固定资产,经审核小组鉴定商榷同意后,由部门管理员填制“固定资产减损凭单”,总管理员完成上报审批手续,审批后部门管理员可在微机中予以消帐;对于减少(含流失、损坏的)固定资产,查明原因,追究管理者或责任人的责任,使校产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三、搞好校园环境,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总务处将根据学校要求,将对实验综合楼、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及墙体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学校安排进行维修,确保校舍设施的正常使用。
营造优美的育人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发挥人文关怀的潜在影响力。总务处将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大校园环境治理力度。对现有的花草树木及时修剪,在“档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交,树木与花卉并存,大片绿化与小景设置结合,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月月飘香的花园,进一步打造校中有园、园中有林,绿树红花相映、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绿色之美,为师生创造温馨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四、规范水电管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认真制定和落实《兴仁三中用水、用电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定期检查水电线路,及时排除水电设施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保证学校所有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行,杜绝因水电设施引发的事故发生。厉行节约,规范水电管理,每周统计一次水总表,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查表及时准确,不漏查、漏报,水电表每季度查一次,把结果纳入微机管理,并公诸于众,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本学期集中对用水用电情况普查一遍。
五、安全护航,搭建学校全面发展平台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建立“多点式”安全屏障,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和检查小组,建立安全管理网络,九月份层层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克服麻痹思想,做到“四及时”:围墙有问题及时维修,校舍有损坏及时修复,管道线路有问题及时改造,消防、应急设施不足及时添置,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做到“校园是我家,安全靠大家”,居安思危,警种长鸣。
六、注重财务管理,坚持财务公开
学校财务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财务人员严格财经纪律,认真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好各类帐、薄、本、表、册,并纳入微机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审批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公开,增加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强化民主监督作用;勤俭理财,搞好资金划拨使用的上通下达,保证教学办公用品的经费使用;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支。
七、继续加强食堂管理。
措施与思路 篇3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11-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刨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人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十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闻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殿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I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措施与思路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物理与科学,思路与措施
在当前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提倡创新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教育开始、进而惠及全民创新教育备受关注的新形势下,普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本地区人民的科学素养也是地方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使人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使人们的学习、生活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成了当前教学和科普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应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创建“物理与科学”探究馆就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及针对性,不仅解决了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与训练问题,而且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科学师资力量及科普薄弱等突出问题,从而惠及更多学生、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整个社会,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区情的行之有效的物理教学及科普之路,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1 地方特点
拥有面积3.63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以及与越南的边境线长达360.5公里的百色市地处大石山区,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但经济落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甚微,科学知识普及率极低。同时,百色市又是壮、瑶、苗、彝、仡佬、回等少数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但纵观整个百色地区没有一所“像样”的有关“物理与科学”科普探究馆,且各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物理及科普器材短缺,几乎没有一件象样的物理与科普实验器材,更不用说有点“现代”的物理与科学实验仪器设备了。那么,地方应用型院校就应研究如何创建“物理与科学”探究馆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物理教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办出特色,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
2 问题现状
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促进创新人才,国内外许多高校经过探索与实践,普遍认为鼓励、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并实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与训练是最有效的途径(即“物理与科学”探究馆功能)[1,2]。最早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69年),并逐步在美国众多大学推开。接着哈佛大学“Home-Lab”实验、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pperDivision”实验,斯坦福大学的“Project”实验就类似于我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我国,1996年清华大学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UROP(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实施了SRT(学生科技训练)计划,要求学生必须取得科技能力训练的学分才能毕业。浙江大学随后也实行了STRP(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此后几年之内,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陆续正式设立了类似的项目。迄今,国内大学开展此项工作已比较普遍。
在当今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教育用人单位有了科学技术教育特色建设和能力提升的需求,以致现在许多中小学校与物理学科相关联较大的《科学》和《通用技术》等课程老师非常紧缺。那么,更广覆盖、更精准到位和更可持续的专业支持服务成为急需解决问题[3,4]。但从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的“物理与科学”探究馆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未能实现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未能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未能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未能实现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达到实验探究馆创新成果丰富的要求。
3 创建“物理与科学”探究馆的思路与措施
多年实践表明,通过观看或操作实验来学习物理科学知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特别是“物理与科学”探究馆隐藏着的巨大科学教育功能。
3.1 探究馆建设既有学生“项目”实验,又有“工作室”学习模式和科普功能,走开发低成本高智慧探究之路
这里的“项目”是指:“那些学生积极参与选择、计划和实施具有实践性、解决问题特征的任务的项目”。“项目”实验可以是各种“大学生科技训练”项目,也可以是学生参加的教师科研的子项目。但这些项目应该有明确的计划周期、计划内容、实验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学生是主体,是项目的执行者和开发者。那么,学生带着“项目”进实验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实践。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提高创新综合实力。
而依托探究馆设计科研实验课题,形成“工作室”模式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与主动性。同时,走开发低成本高智慧特色探究馆建设之路,研发与制作出凝结着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设计的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低成本实验设备是成本低但智慧不低、技术含量不低、教育价值不低的原汁原味物理与科学实验设备,融民族性、地方性、科普性、趣味性与启发性为一体,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送给人们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熏陶和享受,从而助推创新人才培养。而且,创设低成本高智慧科普实验,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使我们的教学及科普内容更生动、更丰富,使人们更加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认识科学的精髓,激发人们继续深入探索科学的奥秘,以此推动与提高整个国民的科学素养。这样,做到特色鲜明,成效突出,注重内涵发展,打造具有创新特质、可操作可复制的物理与科学实验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作品。使学生从关注实验到关注创新,使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物理教学及科普教育新模式。
3.2 探究馆建设要有“自主式”主动性实验与探究,智慧熏陶与科学启迪
鼓励、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并实行“自主式”主动性学习与探究是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与训练最有效的途径。独创研发并制作精巧实效且富创新思维的低成本实验,这样学生就能透过较少但又比较熟悉的技术细节就可领悟其中简单、实用的科学原理并体会其中的设计与创作技巧,让学生感受这样的原创科研并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物理实验的科学探索过程,这样接地气的实验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激发创新思维教育和科学方法启迪目的。同时,抓住技巧方法,增加本土原创的自制材料,开发出凝结着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设计的低成本高智慧物理实验,能巧妙地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教学、科普推广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成为宝贵的科学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探究馆实行“自主式”主动性制作与探究,以原创科研成果并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物理实验项目激发创新思维,对广大学生及人民群众进行智慧熏陶与科学启迪,加深人们对物理与科学原理的理解,给人们提供接触物理与科学实验的机会,促进思考,使人们热爱科学,品尝科学的美,认识物理与科学的精髓,激发人们继续深入探索物理与科学的奥秘。在探究馆中,把构思巧妙、技术先进、印象深刻、效果明显的物理与科学技术实验现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达到开阔眼界、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的作用,即既要有使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又要有能带动他们的创造行为的物理与科学技术作品。
同时,探究馆研究如何“在科学的坚果上涂蜂蜜”,在探究馆中使科普工作与轻松、好玩融合,这样科学就不再是冷峻而是变得温暖可人,吸引着众多普通人的关注,让更多公众了解科学,也让科学走入公众,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使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使人们更富有参与感,增强广大学生及人民群众对科学的认识,破除迷信思想。这样的探究馆就留给人们很多难得的启示,给人们学习的好机会,并吸引大批来访者并使之受创新启迪,这样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这样,用接地气的物理与科学技术实验来厚植创新土壤,进行产学研结合协同研究,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以实验养实验。
3.3 探究馆建设要为学生各项专业竞赛服务,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竞赛过程是一个知识应用与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将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使动手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培养,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必须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创新思路,还要自己动手进行作品制作,可以使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目前,大学生的科技竞赛很多,仅教育部主导并重点资助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就有近20多项赛事。那么,在探究馆建设上应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学生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竞赛、培训,发现一些核心学生并按每项赛事组织形成一些创新团队,鼓励他们常年依托赛事开展研究,形成自己的科研团队建设,将实验室向他们开放,最终要使每项赛事团队有固定的开放实验室,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实验设备或增加实验器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以一些竞赛为引导,建立专门的探究实验室,主要用于学生此类科研创新实验与实践。那么,开发融科技原理、娱乐和竞赛为一体的一系列物理与科学实验项目,让老师、学生们都有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进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4 结语
“物理与科学”探究馆的建成将是学校以后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与训练的理想平台。把物理实验教学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相结合,为学生的创新实践与研究提供一个支撑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基。从而把“物理与科学”探究馆打造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基地,这将是新形势下物理教学与科学知识普及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从而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教学及科普教育体系,对物理学科教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庄总来,陈小麟,周涵韬.建设创新实验室,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4(2):99-102.
[2]王海林,李相银,王志兴.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学生科学素质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22-124.
[3]卢德馨.理性、有序地建设探究实验室[J].物理与工程,2007(6):1-3.
重庆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篇5
重庆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随着重庆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红色旅游”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有影响的.旅游活动.重庆作为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拥有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产品是“红岩联线”.按照目前重庆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和资源现状,重庆市在红色旅游发展中按照以“川陕渝红色旅游区”这一定位,突出特色和重点,增强红色旅游产品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此,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作 者:李家发 李鹏军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400067刊 名:重庆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0(6)分类号:F592.7关键词:重庆 红色旅游 发展思路 措施
完善现代种业的思路和措施 篇6
《意见》出台以来,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深入学习宣传《意见》精神,组织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推动《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的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的看,无论是國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企业本身,都已行动起来,工作成效十分明显。可以说,各部门、各地区更加重视和关注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已经形成,种子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更加强化,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意愿十分热切,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种业发展的合力不断加大,加快推进种业发展的局面十分喜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面贯彻好《意见》要求,落实好各项政策特别是创新政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我们应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措施,着力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品种创新能力和种业竞争能力。
深化对种业定位的认识,把发展现代种业摆在“三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从世界各國的农业发展历程看,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强大的现代农业离不开强大的现代种业支撑,种业创新已成为农业创新的前沿阵地。从我國农业发展经验看,良种的每一次突破都带来一次农业生产的巨大飞跃。现代种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种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國际化程度高,可控性强的产业;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竞争激烈的产业。种业还是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的完整产业体系。与建设现代种业的目标相比,我國种业还有很大差距,建设现代种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央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对种业定位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國务院《意见》和即将下发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上来,把发展现代种业摆在“三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进。
深化对产业主体的认识,把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作为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根本途径。种子企业是种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当前,要把扶持种子企业发展作为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既要在资金、项目上支持,更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扶优扶强。二是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科学发展。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企业都成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而应因地制宜,根据地区优势和企业特点,着重扶持一批有优势和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来种业产业发展的目标,是要形成综合性、专业化,区域布局合理,科企联合协作,大中小企业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深化对创新主体的认识,把推动科研分工和“两个分离”作为提升种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推动公共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个分离”,是推进《意见》落实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在这方面,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循序渐进。二是完善政策。三是创新机制。
措施与思路 篇7
1 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1]
1.1 学校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1]
建校以来, 我校开设了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 并成立了人体解剖学教研组。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及规模的扩大, 我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 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 并在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程专栏”。学校的发展, 推动了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了教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1.2 教师素质提高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研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坚持学习人体解剖学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认真备课, 查阅资料, 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解剖尸体、制作标本;编写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等教学资料。这样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 而且提高了专业技能;坚持育人为本, 治学严谨, 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突出,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动力
2007年, 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 对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改革[2]。
2.1 改革教学内容, 修订教学大纲及计划
教学团队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 强调必需和够用, 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此, 教研室进行了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 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总学时由108学时 (理论64学时, 实验44学时) 调整为90学时 (理论54学时, 实验36学时)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综合各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需求, 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
2.2 加强实验教学, 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团队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 经过不断研究, 将人体解剖学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调整为2∶3。在实验教学方面, 转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观念, 开展综合性实验[3]。例如:患儿误服一硬币, 它经过哪些器官排出体外, 肝硬化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乳腺癌根治术应注意的问题及可能的淋巴转移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教师点评, 使学生受到科学实验全过程的训练。
2.3 改革实验教学, 创新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流程改为:组织教学→教师讲解示教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答疑→教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增加实验技能考核内容, 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2]。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教研室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标本陈列室[3], 并安排2名辅导教师, 指导学生观察、答疑,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1]
本教学团队共11人, 承担我校6个专业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断面解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任务。其中, 双师型教师6人, 占54.5%;50岁以上2人, 35~50岁2人, 35岁以下7人, 平均年龄38岁;本科学历9人, 大专学历1人, 中专学历1人;高级职称3人 (副教授1人, 高级实验师2人) , 中级职称3人, 初级职称5人。
4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特点, 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4.1 教学内容
教研室教师相互交流, 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中融入相关临床知识。将内脏学和心血管系统作为重点, 运动系统、淋巴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各章内容突出实用性。
4.2 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4.2.1 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 适当配以板书、模型等,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解剖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如心的结构中房间隔和室间隔, 列举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
4.2.2 PBL教学[4], 使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临床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教师课前精选融临床知识、人体解剖信息于一体的典型病例, 如导尿管的插入、膀胱冲洗等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教学情景, 实施PBL教学法[4]。
4.2.3 归纳教学内容, 以小结形式加强记忆
教师对部分内容进行归纳, 便于学生记忆。如将骨学中骨骼、脉管系统心的外形等编成口诀;生殖系统、周围神经中脑神经和脊神经等列成表格。
4.2.4 恰当举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相关资料, 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使学生在掌握解剖学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思维方式。
4.2.5 以多种形式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以学生观察标本为主线, 教师利用标本、模型进行示教,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 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学生实践, 融“教学做”为一体, 指导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5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5.1 教材建设
教研室非常重视教材选择和建设, 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全面、深入比较后, 选用了本教研室教师参编的教材。护理专业选用3名教师共同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继承性和实用性, 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
5.2 教学资料
教研室教师自编人体解剖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考核标准、配套练习册、习题集, 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试题库,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并将其上传校园网,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3]。
5.3 教学条件
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 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授理论知识;建立电子阅览室、校园网, 以便师生查阅和下载资料;设立人体解剖学实验室10间、标本陈列室2间、铸型标本陈列室1间、模型室1间、骨学标本陈列室1间、断层标本陈列室1间、胚胎标本陈列室1间、组织切片室1间、标本制作室2间、尸库1间等, 现有尸体65具, 陈列标本1 000余件;实验室安装通风设备和抽风式尸体解剖台, 并配备标本柜。教师不仅利用课余时间制作陈列标本和实验标本, 改善实验条件, 优化育人环境;而且积极备课, 保证实验课时间及质量, 实验课开出率达100%。
6 课程改进方向与途径
(1) 积极引进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青年教师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撰写论文, 参编教材。
(2)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 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构建全方位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建设。
(3) 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 开设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制作并补充各类标本和模型, 以满足教学需要, 将我校形态学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实验室。
(4) 上传授课录像至校园网, 并对其不断修改、完善和更新。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护理专业
参考文献
[1]王小川, 王建枝.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的思路与举措[J].医学教育, 2005, (1) :15~17.
[2]汪华侨, 初国良.人体解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解剖学研究, 2008, 30 (3) :225~229.
[3]刘富, 李静平.局部解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1) :1378~1379.
措施与思路 篇8
进入21世纪,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有所发展, 这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密切关系, 是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是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组建职教集团, 实现集团化办学, 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借鉴企业集团组织形式, 采取经营管理手段,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统筹教育资源, 有利于教育规模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创新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 是在新形势下依靠企业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一、我省职教集团产生的背景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湖北省和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加快湖北省行业企业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提高湖北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促进开设品牌专业群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创新品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经济转型对湖北省行业企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促进湖北省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拟建职教集团的概况
武汉机电制冷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武汉商学院为牵头单位, 整合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构建机电制冷专业群。我们将以该专业群为龙头, 联合省内有相同或相似职教专业的职业院校和机电制冷行业协会、机电制冷企业单位等构筑为机电制冷职业教育集团的主体。本职教集团将以培养适应机电制冷行业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核心, 以机电类专业建设和人才服务为纽带, 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基础上组成的地域性、契约式校企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
该机电制冷职业教育集团旨在整合职业院校机电制冷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聚合职业院校的机电制冷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为行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设思路
通过职教集团内各成员之间在人才培养合作、资源共享、师资互聘、专业建设、科技与社会服务、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合作, 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 一来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功能和优势, 提升机电制冷教育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 二来促进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提高和发展。
四、具体目标与措施
1. 发挥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职教集团机电制冷教育资源的优势, 以集团内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场所为基础, 依托大型骨干机电及制冷空调企业 (集团) 、汽车技术服务企业、重点职业院校, 建成省级机电制冷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实现硬件资源共享。
2. 做好机电制冷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集团内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为基础, 结合机电制冷技能型人才现状及行业企业发展趋势, 密切跟踪行业的发展动态, 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岗位需求, 对机电制冷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人才规格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3. 建立集团网站,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宣传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及行业知名企业的产品信息和企业文化, 发布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校企之间广泛开展对人才培养模式、岗位要求、员工素质等问题的讨论和交流, 实现信息的即时互通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4.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 统一培养标准
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 紧密结合机电制冷企业技能岗位需要, 对照国家机电类职业标准, 制定本专业群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
5. 建立机电类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优先向集团的学校提供用人规格, 接纳学校的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就业;学校充分发挥师资科研优势, 参与集团企业的技术服务,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职业院校的设备优势,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 促进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6. 制定年会制度, 实行会员制
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做到以“年会”为平台, 以“人才培养和人才供需”为主旨, 进一步促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7. 开展集团内学校机电制冷专业群教研活动的横向联合
采用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等活动, 以期做到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与此同时,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以及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到集团兼职任教等方式, 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8. 建立竞技平台
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 提高集团内院校学生技能水平, 大力促进我省机电制冷专业群职业教育的发展。
9. 召开校企对接用工恳谈会
召开校企对接用工恳谈会, 实现集团内学校、企业用工信息互通, 建立企业用工和联合办学的沟通渠道。同时, 集团将每年定期邀请人力资源企业或行业知名企业举办集团内院校联合招聘会等方式, 促进人才与岗位的对接。
1 0. 建立运行评价
评价具有鉴定、激励、导向、监督和诊断等功能, 有效发挥这些功能有利于职教集团的健康持续发展。运行评价要根据既定目标和功能定位, 选择适当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 定期对实现目标的整个活动过程、运行效果等进行分析评价, 以便作出相应的判断, 对职教集团办学活动进行适时调控, 使之处于最优化的运行状态, 为职教集团特有功能与效应的有效发挥提供方向和对策保障。
五、问题与不足
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尚有不足
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对职教集团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甚至缺乏总体规划, 没有相关政策支持, 推动力度不够。
2.职业院校满足于现有发展模式
不少具备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满足现状, 缺乏创新意识, 未能认清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巨大优势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组建职教集团热情不高、积极性不高。职教集团的调控能力、办学自主权、资金等均很有限, 如果缺少政府支持, 将直接影响集团的运行和成效、生存和发展。目前, 以行业为背景成立的职教集团成员往往是跨地区的, 由于管理权限和职能的限制, 相关地方政府能给予的支持十分有限。
3. 如何建、怎么建认识不清
一些有意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 对组建职教集团没感性认识和理论研究, 无从着手。部分已建的职教集团只是挂牌, 对集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工作任务等缺少深度思考和研究, 未能有效开展工作, 缺乏实质运作。
4. 组成结构不合理
我省多数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为中职学校, 参加集团的单位有相当一部分是招生关联的生源学校, 社会影响力不大, 吸引力不强, 感召力不够, 缺乏与相关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集团内上规模、实力强企业偏少。集团成员单位专业关联度差, 关联专业、行业的企业参与不多。
5. 运行机制不健全, 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 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多属契约型组建模式, 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松散, 因各主体利益诉求差异导致抱团发展困难很大。集团组织结构松散, 工作多限于联谊会和联合招生。企业和校园没有紧密融合;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 有的企业只是挂个名, 不参与集团活动;有的企业安排非理事同志参会, 理事工作流于形式;校企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仅停留在意向上。
6.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 企业处于主导地位, 属于买方市场。但从现有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可见, 目前已成立的职教集团, 理事长均由核心职业院校的领导担任, 企业的作用被不同程度地弱化。由于企业对职校实训学生生活安排、打乱现有工艺流程、安全生产隐患以及企业生产机密等方面的担忧, 企业普遍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 加入职教集团某种程度上是看面子。
摘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是职业院校推行产学合作的有力手段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湖北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促进开设品牌专业群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介绍了以武汉商学院拟牵头组建的“武汉机电制冷职业教育集团”的湖北省高职教育品牌建设思路与措施, 以期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机电制冷职业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崔永华.职教集团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01) .
[2]杜旭东.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趋势[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 (01) .
[3]马元兴.职教集团的功能、效应与运行研究[J].经济师, 2008, (08) .
措施与思路 篇9
河南高职教育在政策环境、办学基础条件和发展规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受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河南高职教育在发展思路和培养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想认识不足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 职教体系尚需完善;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调整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和深化;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型”教师匮乏;社会服务功能相对比较滞后。因此, 提升河南高职教育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服务职能是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路
增强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融合度和适应性, 提升河南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必须使河南高职教育走“三协调一互动”之路, 即发展规模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相协调;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协调;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用人标准相协调;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互动。
(一) 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相协调
随着中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招生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在大幅度增加, 这种所谓“超常规、跨越式”的外延型扩张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师资明显不足、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等新问题。为此, 省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和外延上转移到质量与内涵的提升上来。省教育主管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控制和稳定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 并且要积极考虑与中原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协调, 切实把高职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面来。
(二)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协调
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发了社会职业工种、技术内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 进而引发高等院校不同专业报考人数冷热不均的现象严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 省内各高职院校要注意依据这些变化调整专业设置, 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各高职院校申请或调整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并实施控制, 努力使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达到最优化。
(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用人标准相协调
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等级标准来制定符合中原经济区实际发展状况的用人标准。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结合。省内各高职院校应该依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职业分类和标准, 主动去适应中原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 参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培养。
(四) 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互动
河南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互动包括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和政策保障的互动措施。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的实质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以共同培养人才为目标, 本着互惠互利、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 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共同分担”机制, 实现学院、企业和社会的多赢。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间政策保障的互动措施是指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动态进程中制定一系列推动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通过政策措施的动态调整来促进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措施
(一) 政府主导、制度保障、合理调控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将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 构建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改革办学机制, 形成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 优化评估机制和细则, 激发高职教育活力;合理布局院校空间结构, 逐步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采取合理方法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合理调控高职教育系统运行。
(二)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 适应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必然。河南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大局、抓住时机, 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为依据, 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产业结构特点进行专业设置。整改滞后专业, 控制“热点”专业, 加大紧缺专业建设, 开发新专业, 从长线专业向建设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的短线专业转变, 最终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专业设置配套区域经济建设的良性运转格局。
(三)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质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理清“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 解决如何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努力培养出拥有高级应用技能的学生。1.推进政校企合作, 深化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寻找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共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互动式产学研合作;或者由政府牵头鼓励企业参与办学, 走“政校企合作”之路, 并保持这种“政府参与、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久性, 使学生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2.推进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内容和标准。3.加强校际合作, 统筹专业集群建设。通过加强校际合作整合、重组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内城市群、产业群结构, 使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尽可能地对接, 优势互补, 借力发展。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素质优化结构
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 河南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必须注重引进从重传授知识的理论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整体提升教师素质, 优化教师结构。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深造或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通过校企合作机制, 鼓励教师进入实训基地边实践边提高, 实现教学相长;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定岗实习, 积累工作经验;在本校积极培养的基础上, 针对市场需求引进具有较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教师队伍;直接聘用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技术骨干或是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五) 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高职院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职业技能和任职资格的培训鉴定等工作。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 鼓励教师和应用技术专家在教学科研之外的业余时间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进行技术创新, 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积极开展企业在职职工转岗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岗位准入职业资格培训和执业技能鉴定等, 使高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培训中心。
摘要: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发展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本文提出了“三协调一互动”, 政府顶层设计思路, 并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实际, 提出“政府主导、制度保障、合理调控;加快专业结构调整, 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措施。
关键词:河南,高等职业教育,中原经济区
参考文献
[1]冯冲.郑州高职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 2011 (6) .
[2]赵小丽, 路卫红等.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J].河南农业, 2013 (1) .
[3]郑哲.关于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1) .
措施与思路 篇10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田水利,思路,措施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落实全国农田水利改革现场会议精神及省上出台的《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 紧抓当前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导向以及“十三五”规划、精准扶贫等机遇, 加大水利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全县水利工程建设,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已势在必行。
一、现有水利投资与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现状
(一) 水利建设投资概况
“十二五”以来, 甘谷县共实施水利工程28项, 争取各类资金7亿元, 完成水利投资8.31亿元。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完成投资36 371.25万元;二是防灾减灾工程, 共完成投资13 687.93万元;三是农田水利工程, 共完成投资8 232万元;四是水土保持工程, 完成投资25 417.34万元, 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二) 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情况
1.建管结合, 发展小型提灌工程。2006年由社会人士杨黄笨出资, 以渭河为水源建成甘谷县新兴镇颉家庄阳光提灌工程, 一处一级, 共投入资金145万元, 保灌面积为1 600亩。工程建成后,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工程由筹资方进行管理, 这样既落实了管护责任, 又保证了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2009年, 由甘谷县启升水利工程公司出资建成甘谷县新兴镇坡下王提灌工程, 一处一级, 以渭河为水源, 共投入资金73.56万元, 保灌面积为1 100亩。
2.注重监管, 均衡发展机井项目。甘谷县水务局水资办加强监管力度, 在保证水资源不超采的前提下, 有序颁证120眼私人机井共计1 200万元用于农田灌溉。这部分社会资金的投入, 既避免了灌区下游无水可灌的现象, 同时又调动了社会人士集资办水利的积极性。
3.挖掘潜力,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2015年由八里湾乡谢家沟村民谢平子出资建成淤地坝一座, 工程投资85万元, 可蓄水6万m3, 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农田680亩。既保持了水土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二、目前引入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资本建设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较低
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是公益事业, 且投资规模大, 建设周期长, 盈利能力差,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工程有一定的难度。
(二) 制度不完善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 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治水方针, 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拓宽水利融资渠道, 提出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但由于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价格机制等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
(三) 宣传不到位
由于政策出台, 信息等宣传不到位, 使得很多社会资金的持有人意识保守, 不能跟上农村水利建设的需要。
(四) 机制不健全
管护机制及维修养护机制未健全, 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五) 改革未落实
水价改革, 水权制度未落实, 也影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三、今后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路
立足县情制定行之有效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办法。落实水价改革、水权制度、健全管护机制。
开展试点, 按照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 制定阶段目标的原则, 有针对性的分类开展引入社会资本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 (划分事权, 明晰产仅, 分类政策等) 。
完善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面向社会招商,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 引入投资公司在特许经营范围内负责投资建设, 经营合同范围的供水业务。
四、引入社会资本的措施办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鼓励各类经营实体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独资、合资、合作捐赠等投工投劳方式参与规划内水利工程建设, 对公益性强, 基本没有收益的 (水源开发, 河道治理) 项目, 利用配置土地、物业广告、采砂权等经营性资源, 或与经营性较强的项目综合性开发的相关收益, 应明确分享机制, 社会投资形成的按合作模式划归投资主体所有, 并按协议约定依法转让、转租、抵押其相关收益, 公益性部分政府投入形成的资产归政府所有, 同时可按规定不参与生产经营收益分配。
二是水务局及时公告各类水利工程的规划范围, 投资规模, 收益预期等信息, 按照城乡供水统筹, 水源、供水排水, 污水处理, 中水回用等水务一体化运营模式, 通过多元化投资, 企业化管理, 市场化运营, 实现水利工程建管合一。
三是完善项目财政补贴管理。针对承担一定公益性任务, 项目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收益, 但社会效益好的PPP水利项目, 政府对工程维修养护和管护经费予以补贴, 同时中央维修养护补助资金也优先用于社会资本参与的水利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举措, BOT (建设一经营一转交) , BOO (建设—拥有—运营) , PPP (公私合作) 等模式, 引入社会资本和新的管理理念。
四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针对目前我县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偏低问题, 依据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探索实行由项目投资经营主体与用户协商定价, 价格调整不到位时, 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财政性资金, 对运营单位进行合理补偿。
措施与思路 篇11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每年的销售量都在不断增加,牛羊肉的价格也在逐步上升。与猪肉相比较,牛羊肉的价格的确高出许多。在实际生活中,牛羊肉也是我们经常食用的肉类,因此加强对牛羊肉的管理,保证牛羊肉的安全和提高牛羊肉的质量是我们现在要做的重要工作。分析对牛羊寄生虫的防治原则和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常见牛羊寄生虫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牛;羊;寄生虫;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2.7;S858.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03
寄生虫是家禽的养殖中十分常见的,它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牛羊的养殖中会存在很多的寄生虫,它具有种类多、传播方式多样、分布的面积广等特点,如果不及时地进行治疗,会严重影响的牛羊的生长速度,影响牛羊肉的品质。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关于牛羊寄生虫的研究较少,因此人们很容易忽视对它的管理。为了减少以后的经济的损失,我们要加强牛羊寄生虫的防治,提高食品安全质量。
1 牛羊肉寄生虫的发生和传播概况
1.1 生态环境的影响
牛羊大多生长在牧区,牧区的环境一般潮湿、多水,是很多生物的居住地。由于很多生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这就为寄生虫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寄生虫可以通过不同的生物进行传播,如蚂蚁、蜗牛等,因此减少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寄生虫的传播。
1.2 牛羊寄生虫的传播
牛羊的生长环境具有面积大、物种繁多、不易控制等特点。牛羊寄生虫病的发生一般都是由小面积向大面积扩展,在牛羊的饲养期间,应该密切关注牛羊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有牛羊患了寄生虫病就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牛羊大面积的发病,就证明该地区已经被寄生虫污染,这时候再进行整治就比较困难了,但是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控制寄生虫的发展[1]。
1.3 对驱虫时间的控制
对于牛羊寄生虫的控制,主要是对牛羊进行药物治疗,但是对治疗的时间是有严格要求的。时间的控制直接关系到驱虫效果的好坏,在寄生虫污染区,对于牛羊的驱虫治疗只能保证牛羊在未来3 d体内没有寄生虫[2]。因此,要结合实际的养殖状况,根据地方的特性牛羊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时间,加强牛羊的驱虫效果。
1.4 牛羊的饲养和管理
在牛羊的饲养工作中,提高对牛羊的管理质量,做好卫生工作。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可以很好地减少牛羊寄生虫,在寄生虫的生长旺季要及时对圈舍和活动环境进行消毒,对于采购的牛羊,要进行隔离喂养,待到情况稳定检查合格了才可以一起喂养。
1.5 加大宣传力度
为百姓科普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普通的家庭养殖户对牛羊寄生虫的防治知识都不了解,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牛羊寄生虫防治的宣传力度。让百姓了解寄生虫的危害,并且可以传授简单的治疗方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寄生虫,减少对家禽的危害,对于感染了的家禽要进行合理的处理,防止寄生虫通过其他的传播途径再次复发。
2 牛羊寄生虫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牛羊的营养管理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牛羊自身的营养需求,尽量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增强牛羊自身的免疫力。既不要过早断奶,也不要突然更换饲料,如果牛羊长期生活在应激环境中,会使它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寄生虫的侵害[3]。
2.2 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
杜绝机械的传播。对牛羊棚舍要做好消毒工作,不要采用已经污染或不卫生的建造材料,在对牛羊进行疫苗接种时一定要消毒,针头不可以多种类的牲畜使用,这样会形成交叉感染,使多种牲畜的疾病都综合在一起,不仅没起到预防的效果,还加重了牛羊的病情,至少要做到一群牛羊使用一个针头,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感染带来的经济损失。
2.3 加强对牛羊自身的质量检测工作
饲养人员要加强对牛羊自身的管理,时刻注意牛羊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就及时治疗。对于从外界引进的牛羊,一定要做好监测工作,确定没有传染病。
2.4 选择正确的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防疫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药物,了解每种药物的特点,还有牛羊的特性合理化的选择药物。如母羊不适宜用血虫净,因为它的毒性过大,会影响胎儿的质量。所以对寄生虫的防治,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3 牛羊主要寄生虫的预防措施
3.1 牛羊消化道的蠕虫病
在牛羊的消化道内,可以有很多种类的寄生虫,由于饮食的关系,很多寄生虫会附着在食物的表面,随之进入牛羊的消化道。寄生虫会吸收动物的营养、破坏组织器官、引发牛羊很多的病症,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就会产生贫血、营养不良、最后导致死亡。结合饲养场的实际情况,对于牛羊消化道蠕虫的防治,要做到冬季驱虫、舍前驱虫、转场驱虫等[4]。根据对牛羊的诊断结果来进行驱虫,如果没虫就可以不驱虫,如果有就要及时驱虫,可以选择广普药和急性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牛羊体内长期无虫。在进行驱虫治疗时,不要选择不合格的药品,要先判断牛羊体内寄生虫的种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2 绦蚴病的防治
绦蚴病在牛羊的饲养中也是很常见的寄生虫病,它主要生长在牛羊的肝脏和肺上,甚至还可以寄生在牛羊的脑和腹腔中,这种寄生虫的成虫会在牲畜的肠道内产卵,卵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果牛羊吃了带有虫卵的食物,牛羊就会被感染,寄生虫就是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在对牛羊进行集中管理时,如果发现带有病源的肝脏,要及时进行焚烧,彻底杀死寄生虫,在人和家畜感染的高发区,要随时进行检验,采取预防和驱虫措施。开展科普工作,让养殖者知道绦蚴病的危害,要采取及时的预防工作。
3.3 牛焦虫病的防治
牛焦虫病是一种寄生在牛羊的血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的一种寄生性病原虫,牛羊在患病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贫血、消化道水肿、出血、溃疡等症状。该病是全国牛羊养殖的高发病,特别是在新疆。牛焦虫的传播需要中间媒介,大多数都是通过飞虫的叮咬,牛羊就会感染焦虫病,虫体在进入牛的體内之后,会在牛的红细胞内的繁殖,焦虫也会寄生在飞虫的体内,并且转移到飞虫的唾液腺,当飞虫在叮咬牛羊时,就会把焦虫传给牛羊。要对焦虫病做出明显的判断,那么就要准时的判断它发病的时间,一般都是每年的4-10月,且焦虫的传播一定是有飞虫的传播媒介,还有就是可以采取显微镜观察,确定牛焦虫是否存在[5]。
4 结语
牛羊养殖是我国畜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牛羊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不断加强对我国牛羊质量的管理,提高牛羊肉的质量。寄生虫是影响牛羊生长的主要的疾病之一,因此对牛羊寄生虫的防控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要对牛羊的生长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要及时的进行消毒杀菌,尽量减少寄生虫对牛羊的危害,针对寄生虫的不同种类,合理地进行驱虫,保证牛羊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光雷.牛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J].兽医导刊,2013(12):39-42.
[2]武艳玲,丁勇.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6(1):92-94.
[3]刘顺琼,王树,张永忠.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对策分析[J].湖北畜牧兽医,2013(6):48-49.
[4]陈隆全.牛羊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探讨[J].畜禽业,2014(2):80.
[5]李强.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5(4):76-77.
措施与思路 篇12
1 认清形势,明确思路,充分认识创建“平安农机”示范街镇的重要性
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是整个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农机”创建是“平安畅通县区”创建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共创和谐社会,全面奔小康”的今天,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对于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农机安全监管力度,降低农机事故发生率,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和谐需要农村和谐,全面奔小康首先要农民达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安全,农村的和谐离不开农机安全,农机安全是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保障。
南京是省会城市,属我省经济较发达地区,江宁区是南京的一个新市区,农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农机化工作的社会关注度不是很高。但由于紧靠主城,在建设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在这种前提下,要使“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江宁区“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思路是: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突出安全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两大主题,合理确定示范街镇,区、镇、村、户四级联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不断加大对街镇的投入,推动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街镇、村(社区)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解决源头管理的薄弱环节,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
2 确定目标,搞好试点,合理选定示范街镇
江宁区“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是2006年正式开展的,创建一年多来,认真学习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市的先进经验,搞好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进示范街镇的创建工作。江宁区把创建“平安农机”示范街镇的试点工作作为活动的第一抓手,确定试点街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农机保有量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二是街镇农机站各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政府主要领导比较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三是当地政府、农机站和行政村(社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能力置办必备的硬件设施;四是农机站负责人工作和协调能力比较强,能够与街镇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行政村(社区)负责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活动的推进;五是地理位置不偏僻,交通便利,与其他街镇相比,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较大。对照以上条件,经比较筛选,2006年我们首先选择了地处区西南部,靠近长江、全区面积最大的街道—江宁街道作为试点街镇。江宁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创建试点工作,及时发文确定了创建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在创建试点过程中,街道办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组织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创建经验。由于有了前期试点经验,2007年我们一次性选择了地处秦淮河圩区的湖熟镇和地处丘陵地区的横溪镇作为区创建“平安农机”的示范街镇,目前创建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我们争取时间到年底提前一年完成示范街镇创建目标,并能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
3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努力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网络
创建“平安农机”的基础在村,关键在乡镇,江宁街道、湖熟镇、横溪镇三个示范街镇分别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副镇长)为组长,农机站、安监站、交巡警中队、派出所和文教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实施本街镇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农机站,办公室主任由农机站站长兼任,主要负责创建活动的日常工作。三个街镇也分别确定了本街镇的“平安农机”示范村(社区)和示范户,政府专门下发文件部署和落实了“平安农机”创建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
为明确创建工作职责,落实各自责任,街道办(镇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副镇长)分别与农机站、安监站、交巡警中队、派出所、文教卫生办、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要求相关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创建。安监站负责协调指导本街镇农机安全生产及其责任状的签订、考核。公安交巡警中队负责对本街镇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路面动态管理,查处无牌无证、违法载人、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公安派出所协助农机站对本街镇农业机械的安全检查,协调处理农业机械使用、管理中的纠纷。文教卫生办负责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学生遵守交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防范危险的安全意识,预防事故发生。农机站负责本街镇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台帐,搞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送检工作;负责农机信息的搜集、上报工作;在取得派出所、交巡警中队等部门的支持下,适时开展安全检查,纠正违章行为,维护本街镇农机作业安全。此外,街镇农机站还在每个行政村(社区)分别聘用了1名农机安全协管员,配合街镇农机监理员,抓好村(社区)内各项农机安全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将农机安全监管网络逐级延伸到村、组、户。
4 落实措施,扎实工作,确保“平安农机”示范街镇的创建质量
4.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氛围
创建活动需要宣传造势,让社会形成共识。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开展以来,三个示范街镇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舆论优势,结合拖拉机年度检验和农机安全检查,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版报、会议等各种宣传形式,大造“平安农机”创建氛围。在送年检通知时给每位机手送去一封“创建平安农机”倡议信;农忙期间,深入田间场院给每位农机用户送去一本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小册子;农闲时,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分批组织起来,观看交通事故警示片,系统学习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农机站、示范村所在地进出主要道路两旁明显位置印制固定标语;和交巡警中队紧密合作走进学校举办交通、农机安全讲座;在农机站和示范村设置农机安全宣传栏,把上级农机主管部门提供的宣传挂图和农机安全学习资料悬挂在宣传栏,供群众观看和学习。
4.2 开展安全检查,提高农机年检率,消除农机事故隐患
开展安全检查是消除农机事故隐患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安全检查、农机专项整治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深入到田间场院、窑厂、采石场、水泥厂等拖拉机及农业机械相对集中的地方,查违章、消隐患。三个示范街镇除了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共同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工作外,还根据各自不同特点进行专项治理。湖熟镇针对一些拖拉机驾驶员利用拖拉机接送农民工到建筑工地这一情况,农机站和交巡警中队多次合作,专门查处拖拉机违法载人,近年来拖拉机违法载人的现象明显减少。江宁街道针对外来种田户的拖拉机无牌无证这一问题,农机监理员在村(社区)农机安全协管员的陪同下,上门做好外来农机户的思想工作,谈“黑机非驾”的危害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听了农机监理员的说服教育后,表示愿意办理牌证照手续,服从农机部门的管理。横溪镇是西瓜种植基地,每年一到西瓜栽种时节,各地各种不同类型的拖拉机便汇集该镇拖西瓜秧苗,这些拖拉机多数是无牌无证的黑机,有的机况很差,事故隐患多,给该镇的农机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多年来,他们一直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专项整治,在区农机监理所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田检路查力度,一边查处农机违法行为,一边宣传农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广大农民群众和机手充分认识到农机违法的危害性,“黑机非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各街镇农机站还根据我区农机监理所的要求,定期对本辖区未按期年检的变型拖拉机进行督办,农机监理员起早摸黑,通过打电话、上门做工作等渠道联系到变型拖拉机驾驶员,要求其及时补办年检手续,通过这一措施,变型拖拉机的年检率得到明显提高。
4.3 加大投入,为“平安农机”示范街镇的创建提供保障
【措施与思路】推荐阅读:
思路和措施09-05
工作思路和措施08-02
2022年工作思路措施建议10-05
深化课改的思路和措施10-07
下步工作思路及措施10-17
法院某年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10-11
201年招商引资思路、计划及措施07-02
某某镇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09-04
翠屏煤矿2007年经营管理思路和措施10-07
院东头镇初级中学2013年工作思路及措施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