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会

2024-10-26

读书分享会(共6篇)

读书分享会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方程》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练习内容参考第8~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享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内涵。

2.进一步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3.在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小黑板;(学生)学习单、错题集等。

课堂实录:

一、简单回顾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将进行有关“方程”的第一次分享会,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

生1: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等式和什么是方程。(板书:等式和方程)

生2:我们还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板书: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二、热情分享

(一)小组交流

师:关于这两项内容,大家有些什么学习体会与经验呢?先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要求(屏幕显示):

四人小组任选其中一项内容进行组内交流活动。

(二)全班分享

1. 分享有关“等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与学习体会

师:哪些小组是选择第一项内容的?选两个代表来跟全班分享。

(一小组的两位同学上讲台前当小老师跟大家分享,全班互动)

小老师1:我们想先举个例子考考大家(边说边板书)。3+7=10,这是一个等式还是方程?

生3:这只是一个等式。

小老师1:(边板书边问)那3+x=10,这又是什么呢?

生4:这也是一个等式,还是一个方程。

小老师1:是的,我们小组认为,等式就是含有等号的式子,而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全班掌声响起)

小老师2:我们还可以用一幅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边画边问)如果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等式都放在这个口袋里,那方程应该在哪呢?

生5:方程已经被装在这个大口袋里面了,应该是里面的小口袋。

小老师2:(边画边讲)是的,也就是说,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却不一定是方程。(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2. 分享有关“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相关知识与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用掌声表达了赞同。那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第二项内容?

(另一小组的两位同学上讲台前当小老师跟大家分享,全班互动)

小老师3:(把学习单放在展台上)

大家看我们这两题解方程,解第1题的方程时用了等式的哪个性质?

生6:用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就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小老师3:是的,我们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6.4,得出方程的解是x=6.8。那第2题用了等式的哪个性质呢?

生7:用了等式的另一个性质,就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小老师3:是的,我们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5,得出方程的解是x=35。

小老师4:我们小组总结了一下,发现不管是用等式的哪个性质来解方程,其实都是为了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就得出方程的解了。(全班掌声)

师:感谢这个小组分享了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经验。那就让我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方程。

屏幕显示题目:x÷9=90 x-54=18,学生独立解方程。

师:来吧,谁愿意跟大家讲讲是怎么解的?

生8:我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9,这样等式的左边就剩下x,所以x=810。(掌声)

生9:为了把方程左边的“-54”抵消,我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54,我算得x=72。(掌声)

师:老师发现英哲同学做得跟大家有些不一样,英哲,你能跟大家讲一讲吗?

生10(英哲):我是这样想的,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9,那么左边“÷9”跟“×9”正好可以抵消,所以我就把它们想在心里,直接写x=90×9。

师:谁能上来圈一圈,英哲把什么想在心里了?

生11上来圈:

师:那英哲这样“想在心里”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吗?

生12:可以让解方程来得更简单,写起来也更方便。

师:感谢英哲的分享,让解方程的过程变得更为简洁。(全班掌声)那第2题哪些部分我们也可以“想在心里”省略不写呢?

生13上来圈:

师:以后我们解方程既可以像以前那样做,也可以用英哲“想在心里”省略写的方法。我们再练两题解方程。

屏幕显示题目:0.9x=2.43 76+x=91,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学生都自觉使用了“想在心里”的方法。

三、质疑解难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睛里读出了智慧与自信。又到了“我是小问号”的时刻了。

1.小组交流

师:拿出我们的错题集,看看自己整理的错题以及“我是小问号”部分,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先在小组里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一会儿再全班交流讨论。

(上图是学生错题集的部分内容)

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讨论

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的?或者虽然你们已经解决了,但觉得这个问题也值得全班分享?

生14:71+29=x,这是不是方程?

生15:10-()=2是不是方程?

生16:20÷x=4,这个方程怎么解?

师: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三个问题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是不是”方程的问题(板书:是不是),一类是“怎么解”方程的问题(板书:怎么解)。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讨论。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认为它是方程的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认为它不是方程的举手。(4个同学举手)

师:来吧,都来说说理由吧。

生17:71+29=x不仅是等式,而且还含有未知数,所以它是方程。

生18:不对,这个x没有意义。

生19:可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呀!

生20:我们可以把x用手盖住,发现71+29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算式了,所以这个x完全没有用。

师:咦,我们可以读一读其他几个方程,来体会体会他们所说的“没有意义”和“没有用”。

生齐读:3+x=10,x÷9=90,x-54=18。

师:跟这几个方程比,(指71+29=x)这里的未知数x有什么特殊的呢?

生21:这里的x单独在右边,而其他的方程中,未知数跟已知数在一起的。

师:是啊,在这些方程里(指刚读的3个方程),未知数与已知数是平等的,未知数也参与了列式;而在71+29=x中,x待在等号后面不干活。

生20:所以我认为这个未知数x根本没有意义,71+29=x也就不能算是方程。

师:知道吗?关于这是不是方程的问题,老师们也一直争论不休,张老师在自己的QQ空间里转载了很多专家的说法,也写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同学们想阅读吗?

生齐:想!

师:建议大家在阅读前、阅读后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在71+29=x中,未知数x没有意义、没有用,所以以后我们自己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尽量不要列成这个样子。

师:再来看第2个问题,10-()=2是方程吗?

生22:是方程,因为“()”也可以表示未知数,所以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且这个未知数还参与列式了。(全班掌声)

师:最后一个问题,怎么解方程20÷x=4?大家试试看吧。

(学生尝试解方程后交流)

生23:我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的。

师:他的解法跟我们以前的解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24:这种解法也是利用了等式的性质,但是以前都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以同一个数,而这里是同时乘x。(掌声)

生25:我是根据未知数的位置来解的。未知数是除数,所以就等于20÷4。

生26: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在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4,这样方程就转化成5÷x=1,这样就知道x=5。

师: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大家觉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25: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想办法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掌声)

师:解决了“是不是”与“怎么解”的问题,我们再来研究“为什么”(板书:为什么),为什么要学方程呢?

生27:方程可以解很多难题呢。

师:关于方程的魅力我们可以一起来体会。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竞赛。当屏幕上的题目出示完毕,我们比一比,谁最先举手,能用方程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

屏幕显示:今天早上,8路公交车从江苏路站出发时,车上有x人。到傅佐路站时,下去4人,上来6人;到西流湾公园站时,又下去5人,上来9人。这时,车上有12人。那么从江苏路站出发时,车上有多少人?

(题目出示完毕,几乎全班举手)

生28:x-4+6-5+9=12。(全班掌声)

师:这么复杂的数量关系,你们是怎样又快又对地列出方程的呢?

生29:我们只要按着题目的意思顺着写就行了。

师:多形象的一个词啊!“顺着写”,知道吗?“顺着写”是方程最大的魅力!

师:关于方程的魅力我们继续来体会。

屏幕显示:

师:任选一题,来说说吧。

生30:我选第3幅图,4x=72。

生31:我选第1幅图,4x=72。

生32:我选第2幅图,4x=72。

师:咦,图不同的呀,为什么列出的方程却相同呢?你还能试着编一道用4x=72表示的题目吗?

生33:小芳每天看书x页,4天看了72页。(掌声)

生34:四个同学都有x张邮票,一共有72张邮票。

(还有很多同学继续举手)

师:这样的问题能编得完吗?

生齐:编不完。

师:是啊,一道方程竟然可以表示无数个问题,一个方程竟然有如此强大的概括性,这也是方程的魅力。

四、考考自己

师:真诚地祝贺大家在分享的同时,又有了那么多的体会与收获!最后,让我们来“考考自己”。学习单的反面,独立完成。

1.看图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2.看图列方程,不用解答

一瓶800毫升的果粒橙,正好倒满5个小杯和1个大杯。

课后思考:

周国平说:“教育不是制造,学生不是产品。所以衡量教育质量,不可能用外在的需要、外在的目的来制造机械产品,来制定指标,用指标来衡量。所以,要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前提就是把学生当成人,了解学生的生长,对他们的培育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说我们要真正做到教育目标上以人为本,教学方式上人性化,那么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积极状态。

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首先把学生看成一个真正的人。把学生当成人性意义上的人,让他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人性的丰富、做人的尊严、做人的快乐,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其次关注个性的发展,把每个学生看成独特的个体,让他最好的禀赋能够显示出来,得到发现,得到发育。

《“方程”分享会》是在学生学完“等式和方程”“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后的一节练习课,但它又与一般的练习课稍有不同,是让学生以分享的形式进行自主交流与自觉练习,并在自由分享的过程中提升认知的一节“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课型不是公开场合的作秀,“分享会”“经验发布会”“讲评会”等一系列课型,是我们琅琊路小学开发的数学常态课堂。“分享会”所呈现的一些课堂环节也是平时课堂的一些常态动作,如“数学分享”时刻、“我是小问号”时刻,等等。

在今年3月3日举行的南京市小学数学教学现场会上,本课向全市的领导、教师开放,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主任评价:这是一堂表达学生学习力的数学课,更是一堂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数学课。《“方程”分享会》绝不是一堂精雕细琢的课,甚至不是一堂可以“试上”与复制的课,说得更直白些,它就是一堂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裸课,为什么能得到专家的赞叹呢?我想这也正应了“最常态的课便是最好的公开课”这句话。

认真思考本课,以下几点表达了学生在中央的教学理念:

1.学习经验源自于学生的真切感受———真分享

课开始时的“热情分享”,学生始终以“主人”的角色参与活动。小组分享时,学生们围绕主题轮流说自己的认识与学习体会。每个同学既要说清楚自己的体会,还要听懂别人的认识,最后还要综合本小组的经验,以便全班分享。我们看到:有的小组在组内分享时有相互纠错的过程,有的小组有相互质疑的行为,更多的是相互补充与提醒。小组分享弥补了教师无法面面俱到的缺憾,让课堂里所有的声音都得到了关注与承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彼此聆听的能力。

在“全班分享”时,同学们又呈现了属于他们的精彩。“我们小组认为,等式就是含有等号的式子,而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果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等式都放在这个口袋里,那方程应该在哪呢?”“不管是用等式的哪个性质来解方程,其实都是为了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就得出方程的解了。”……学生们的语言是稚嫩的,也许还不够完美、不够科学,但它们却是学生们自己的真切感受,是学生们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只是初步学会了解方程,如何帮助他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呢?在一般的课堂里,一定有老师的说教,可在这里只有学生彼此之间的分享。英哲同学的解法跟大家不一样,英哲分享说:我是这样想的,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9,那么左边“÷9”跟“×9”正好可以抵消,所以我就把它们想在心里,直接写x=90×9。老师抓住“想在心里”这一策略,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算法化。同学们通过比较、评价不同的方法,在算理与算法并行的同时,掌握了解方程的技能,让解方程的过程更简洁,让解方程的思考更加流畅,也与中学里解方程的“移项”等方法相接轨,有利于提升解方程的能力。

正因为分享的学习经验都是学生的亲身体会,所以在整个“热情分享”时刻,课堂氛围始终如此轻松、自然、平等,学生不必严肃拘谨,没有正襟危坐,有的只是愉快的分享、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彼此会心的笑脸。学生真正地站在了课堂的中央,真实地拥有了一个乐于表达的课堂、促进自我内在对话的课堂。

2.研究问题源自于学生的真实疑惑———真研究

在质疑问难环节,同学们首先以自己的错题集为载体,根据整理的错题及记录的“我是个小问号”内容,开展自我剖析与互相帮助的小组活动。有的同学在小组里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错题经验,有的同学在小组里寻求帮助,也有的同学相互一起交流、争论着某一问题。此时,每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同学都能在小组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看得见的生长。

学生以主人的姿态交流自己的学习,包括自己的问题与疑惑,有些疑惑在小组内得到了解决,也有些疑惑小组内不能解决,于是就有了全班讨论。在全班讨论阶段,同学提出了“71+29=x”与“10-()=2”是不是方程的问题,还提出了怎么解方程20÷x=4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只是作出简单的解答,或者是苍白的说理,而是依然让学生站在课中央,把话语权给学生。学生对于71+29=x是不是方程的问题,尽管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但在学生的争论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对于方程内涵的理解:方程不仅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更是把未知数摆到与已知数同等的位置参与列式。

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的关键是体现“人”与“人性”,“71+29=x”是不是方程的问题是教育界一直争论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选择了直面,更是在学生争论后,善意地告诉学生,教师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并转载了许多专家的观点,引导学生去再阅读、再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与教师是如此地平等,包括机会的平等、表达的平等、精神的平等……学生的学习不会因为40分钟的结束而停止,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41分钟发展的课堂。

无论是对于“是不是”方程的问题,还是“怎么解”方程的问题,因为都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疑惑,也就有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与热情,学生始终以小主人的姿态主动、自觉地研究问题。

3.学习习惯源自于学生的真情经历———真养成

数学学习一直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良好的学习习惯哪里来?一定不是仅凭单调的说教就能形成的。本课学习中,学生表现出了优秀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堂学习习惯与课后作业、思考习惯等。具体如错题整理的习惯,及时记录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合作学习、相互质疑、懂得分享的习惯,等等。

课上完后,听课老师们纷纷上来,查看学生的错题集,发现我们学生的错题集上有与众不同的一栏,那就是“我是个小问号”部分,同学们会在这一栏里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以便共同研究与探讨。听课老师们还索要了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单,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愿意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自己的同伴。

听课老师们疑惑:为什么这些学生拥有如此好的学习习惯呢?没有更多的理由,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也许一开始还有些制度化的成分,可当学生们亲身经历,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后,这些“习惯”也就成为学生们自己最自然的需要与最真实的学习品质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中央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不作为的课堂,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更智慧的作为。如在本课的质疑问难阶段,学生们提出了“是不是”与“怎么解”的问题,老师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真实经历,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方程“顺着写”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方程是一种模型的思想,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有“真、善、美”三个维度,而本课的“真分享”“真研究”“真养成”,旨在引领学生以学习小主人的角色自觉探索数学真理、热情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主动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力,逐步拥有数学品质,并最终形成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是儿童的数学课堂:课堂不再“秀”教师,而是儿童自由表达的舞台;课堂不再是戏场,只追求精致美、流畅美、细腻美,而是更关注学生体验解放感、震撼感、力量感;课堂不再只是教学内容的落实,而是对数学的快乐享受,更是儿童生命的美妙拔节!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指向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它着力表达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打造第一人称视角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促进41分钟发展的课堂。

读书分享会 篇2

我今天要分享的书名字叫《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他的作者是莉娅·布里尔·辛格,美国当代作家、演讲家、圣弗兰西斯服务犬机构董事。这本书是莉娅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所作,莉娅从小患有大脑性麻痹症,俗称“脑瘫”,她无法同常人一般正常行走。她是麦迪逊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优异的成绩没能让她成为校园中的明星,身体的缺陷带给她的自卑和伤害如影随形,她敏感又脆弱地拒绝所有人的帮助。在她对未来感到迷茫,人生陷入灰暗的时候,一只名叫斯拉格的狗,悄然走进她的世界,两个跨越物种的生命就这样相遇了。人和狗的相处简单而纯粹,在斯拉格的帮助下,莉娅开始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这让灰暗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莉娅和斯拉格温馨又爆笑的生活就此拉开了帷幕。

莉娅在去上课的路上遇到一位叫安妮新同学,她浑身闪着光,就算她拄着拐杖也没有一点胆怯,他还注意到他的脚边扒着一条服务犬,安妮为他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以及这条狗带给他的便利,通过接触这条聪明的狗,莉娅慢慢的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服务犬,在这种愿望驱使下她申请了属于自己服务犬,这条狗就是斯拉格,斯拉格是一条服务犬,斯拉格从还是几个月幼狗时就开始接受训练,在2岁的时候遇到了莉娅,他们一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训练,最终通过测试成为了伙伴。

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喜欢小动物,从小到大我养过各种动物,最开始我想了好几天要分享什么,还特意的去书店找了很久,后来看到这本书,他封面就一条狗,书名有点矫情,一种言情小说的感觉。后来我看完整本书就不觉得了。这是一本温暖的书,这本书写了斯拉格的一生,从他还是小狗到训练有素的服务犬,再到年纪大了退休离世,他都在莉娅身边,他们是搭档。

斯拉格给莉娅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他在书中写道“当我身患脑瘫时,我从未遇到过脑瘫带来的好事儿。后来,当斯拉格进入我的生活后,我才意识到好事终于降临在我的头上,他帮我平衡我摇摇晃晃的脚步,帮我拿着我的随身物品,当东西掉落时帮我捡起来。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他一直陪在我的身旁。虽然我无法依赖自己的身体去做我想做的事,但我知道我可以依靠我的服务犬。他给我的可是一个绝对的承诺:无论如何,我都会在你身边。”

我想和大家介绍下什么是服务犬,这种狗在国外非常常见,在生态城这附近我还没有见过这种狗,国内也是慢慢的在接受这种狗,我也想大家以后有碰到的话对他们有了解,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只当他们是聪明可爱的狗,也不清楚原来他们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从事工作也不一样。

服务犬:

服务犬顾名思义是为人类服务的犬,这些犬都经过专业的训练,帮助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群进行正常的生活,比如日常接触的导盲犬就属于服务犬的一种,这种犬可以进入生活场所,比如餐厅超市等等,这类犬不仅在生活中帮助残障人士,还可以让主人积极地面对生活,对特殊任务的心理健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务犬不仅仅限于导盲的作用,一些服务犬还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如一些狗能够预测到主人身上即将发作的癫痫病,并用吠声发出警告。病人就会在病情发作之前寻求帮助,因此这类服务犬对癫痫病人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要想让服务犬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就需要进行特殊的专项训练,比如犬在最初只是做出轻微的反应,但是经过训练后,有时可在病情发作前就可以发出可辨认的信号。

服务犬在工作时会穿上一件写着“工作中请勿触摸”的标语,大多数人看到可爱的狗都会想摸一摸,但是服务犬不同,他们是拥有重要使命的角色,当他们在工作时需要聚精会神,随时注意照护人的身体状况,抚摸他会使他分心,只怕下一秒的突发状况,因为受到外在因素影响,无法做及时反应。

中考状元经验分享会 篇3

Part1未料皇榜中状元

珂珂:我宣布,本届中考状元经验分享会正式开始!下面有请黄之易登场……

黄之易:大家好,我叫黄之易,是重庆市南开中学初2016届一班的学生。我在学习上比较喜欢数理化,数学从小就是我的最爱,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除了学习之外,我十分喜欢各种运动和旅行,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带我去各地旅行,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在体育方面,篮球、足球都是我的最爱!我还是梅西的球迷,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数学、运动和旅行的话,那咱们交个朋友吧!

珂珂:你的数理化三科竟然只被扣了0.5分!你当时听到这个分数是什么感受,肯定高兴惨了吧?

黄之易:其实这个成绩是爸爸打电话告诉我的。当时他还对我卖了个关子,他唬我说:“你知不知道你历史政治考得有多差!”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还以为考砸了。最后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心里既激动也叹息,激动于自己的总分十分理想,叹息于自己的历史政治仍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当时我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是中考状元。

Part2自小数理情缘深

珂珂:为了准备这次访谈,我们在QQ群里事先征集了很多问题。@晴天娃娃想问你,你与数学的情缘是怎么开始的?

黄之易:其实,我从幼儿园第一次接触数学开始,那一个个由数字与符号组成的公式就让我心动不已。事实上,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在学习五年级的奥数,对我来说,学数学是除了运动之外的又一种休闲方式。中考前,我有一周没上奥数课,还感觉不太适应。目前,我正在学习高中二年级的奥数。

珂珂:天啊,我要献上我的膝盖。这世界上竟然有以学数学为休闲方式的同学!那……你是如何具体学习数理化的呢?毕竟这三科总共才扣了0.5分!

黄之易:额,其实我的数学与物理一直都学得比较超前,就像是高中生做初中生的题,自然就容易许多。至于化学嘛,我是完全靠课上的积累与课后的巩固。

珂珂:@冷亦寒想问你,学渣怎么提高对数理化的学习兴趣?

黄之易:其实我认为,一个理科小白要提高对理科的兴趣并没有那么容易,有些人可能先天就对数字不太敏感,就像我不喜欢文科一样。但无论对于哪个学科,你即使不喜欢,也要放下对这个学科的负面情绪,因为它毕竟是在中考中有一定分数的科目。若是先入为主地抱着讨厌的态度,那么任何一个学科都很难学好。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即使你不喜欢你的工作,你也要坚持到底”。对于学习,我一直在贯彻这种坚持到底的态度。

Part3与语文情深缘浅

珂珂:听说你对文科科目不是很感兴趣?

黄之易:对,妈妈本来想让我在文史哲方面多一些提升,常常让我看很多文学书籍,但我真的不喜欢那些书。可能是因为我天生就对文字不太敏感,比如读史书时,我完全不能将自己融入那个年代中,所以就容易觉得无趣,厌倦。中考前两次模拟考试,我的语文都只考了120分,当时还挺受打击的。

珂珂:在不喜欢语文的情况下,你还是考了133分,你是怎么做到的?

黄之易:如我之前所说,最重要的是放下一切厌烦的情绪,心里想着这是自己的弱势科目,而且又占150分,所以绝对不能放弃。其实我数理化三科几乎都不刷题的,但在语文面前,我会在课间多做一些阅读理解,甚至专门买了字帖练字。作文方面,首先我是多阅读,积累好词好句、谋篇布局以及其他能提升作文水平的方法,其次就是在生活中多观察,在平时玩的时候多注意可写的主题,最后就是多练笔。

达人作文馆

珂珂:听了黄之易的故事,你是否对他的作文水平充满了好奇呢?好,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他是怎么写中考作文的吧。(为了考验他,编辑部特别准备了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作文题目“共度好时光”。)

共度好时光

⊙ 黄之易

我们一家人都是爬山运动的爱好者,每个周末都会去爬歌乐山,那是属于我们全家人的好时光。

歌乐山的山路曲曲折折,如一条绸带蜿蜒在山中,虽然海拔不高,却起起伏伏,时而平缓,时而崎岖。到达山顶时,我们一家人总是不住地喘气,汗水一颗颗滑落下来。俯视着下面的群山,我们心中充满了克服千难万险,成功登顶的自豪感。在这条山路上,我们度过了很多令人难忘的好时光。

每次登山,我们一家人总能忘记平时的压力,全身都投入于登山和欣赏沿途的美景。山路上,一棵棵绿树拔地而起,小草在石头的缝隙中顽强探出头来,山泉沿着山路叮咚流过。春天时,野花生得茂盛,散发出醉人的花香;夏天,树荫遮天蔽日,山路很是凉爽;秋天,金黄的落叶覆盖了整条道路,两袖盈满泥土的芳香;冬天,清新的冷风在树林间穿梭,自然的气息充斥着整个鼻腔。

不过升入中学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我们一家人很久都没再去登山。暑假时,我们听说歌乐山的健身步道修好了,一家人都兴奋地跃跃欲试,想重温那旧日的好时光。

结果,沿着新修的步道一级级的阶梯向山顶冲去,没有任何的蜿蜒崎岖感,永远都是同一个节奏。踏步其上,脚底再也感受不到松软的泥土,只有坚硬的石头摩擦着鞋底。为了简便和宽敞,步道修在了歌乐山的另一侧,我们便再也听不到山泉的歌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喧嚣的叫喊声。台阶两旁的绿树不再环抱成荫,我们再也看不见路边的花草,只剩人们丢弃在路上的烟头和垃圾。爬完之后,我们便感觉曾经登山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同样的歌乐山,为什么我们再也回不到往日的好时光呢?那是因为这一级级的阶梯是城市的节奏,不是自然的节拍;喧嚣的人声吞噬了泉水的叮咚;坚硬的水泥夺去了泥土的生命。

龙应台读书分享会 篇4

说道龙应台,我想会有一部分人没听说过她,但是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吧!之前不认识的没关系,那我们今天就好好的认识一下龙应台女士。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后,于1983年回到台湾担任中央大学外文系服教授。她是一名作者,也是一名思想家,更是一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她擅于用犀利辛辣的笔调来讽刺世间的假恶丑,这种风格更是在她的成名作《野火集》中强烈地表现出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强人,却能用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风格写出了《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这亲情三部曲。这三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述了亲情,但就是这样的语言却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目送》与《孩子你慢慢来》主要是描写了她们亲子间的亲密互动,而《亲爱的安德烈》主要是书信的方式与孩子的深入交流。

《目送》一书中收录了龙应台近年来写的七十三篇散文,分为三章。《目送》是《目送》一书的开篇点题之作。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来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一次次地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第二部分是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回忆起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离别,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的熊熊炉火之下永远的消逝了,彼时的目送成了眼下的悲凉。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片段:一是“龙应台送华安上小学,目送“他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门里,那时的他不断地回头。”二是“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龙应台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海关口。她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在这两个鲜明对比的片段里可以强烈地看出了她与孩子安德烈的感情逐渐降温。最后她说道:(第二张PPT)“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在这篇文章中用了两次一次是用在文中部分,一次用在结尾,两次使用,强烈地勾勒出三代人目送背影的场景。每次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总是会掀起一阵波澜。而当我读到第二篇《雨儿》时,我非常感慨龙应台记录的生活中一点一滴。每天,龙应台都会给母亲打一通电话,电话接通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你的女儿”。因为那时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个可爱的孩子了,思维总是不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而龙应台这时会像哄小孩子一样确定地说:“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她还带着母亲洗温泉、搭公交,可见她在生活中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但我读到《寒色》时,我被文中一个问题感悟到了。文中龙应台被记者提问到:家,是什么?(第三张PPT)她突然变得支吾,不知所云。因为她觉得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也跟着变质了,不再是家了。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有时候确实如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手机了。当我们回到家时,我们是不是总是拿着手机玩而忽视了对父母的关爱和交流呢?你们不觉得这样很过分吗,就好像如果今天的我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交流分享,而是我们一起拿起手机。我给你们发一句:在吗?你们给我回:在啊!这种方式,你们是不是会觉得这样的分享会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这里我想说一句:我们回到家,不要再一直拿着手机玩,多点和父母沟通,多点温暖的陪伴吧!你可以和父母说:你最近获得了什么奖项,参加了什么社团活动、班级活动,这些你都可以说,但是一些让父母担心的事就不要说。或者陪父母散散步,逛逛超市什么的都可以,至少当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父母脸上总会挂着甜蜜的微笑。

《孩子你慢慢来》中叙述了龙应台照顾幼年时的儿子华安和华飞的那些生动往事,她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用第三人称“妈妈”进行了阐述,生活中的小细节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两个细节:(第四张PPT)“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之所以会说这句话,是因为她亲历了回教徒和犹太人的屠杀,她觉得生命太弱小、太宝贵了,所以她要让孩子慢慢来。而第二个细节(第五张PPT)“他爬,他笑,他站起来又一跤摔倒,他眨动着圆滚滚、亮清清的眼睛。我总是目不转睛的看着他的每一个举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龙应台对孩子的那份质朴而又浓浓的爱。书的最后一篇《放手》,华安想告诉母亲龙应台: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放手,不仅仅是安德烈的心声,也是我们在场很多朋友的心声。如果在场哪位朋友的父母现在还对自己非常严格的,我建议你可以推荐这本书给他们看看。

《亲爱的安德烈》(第六张PPT)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的两代人之间的思想争论,集结了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从2004年到2007年——以35封书信的形式进行了一次三年的促膝长谈,而其中涉及的话题也较为广泛,从文化认同到年少清狂,从道德观念到对美的看法,从城市的感官到人生诘问。例如,安德烈会在龙应台念叨他的时候引用德语里那句著名的“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来证明自己想法的正确。同时还用歌词“这世上,没有真实世界这回事。只有谎言,迫使你设法穿越”向龙应台表明了年轻人比父母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而当安德烈以“性、药、摇滚乐”作为生活隐喻时,龙应台会迅速以“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群体情感在少年期有。离开了这个阶段就会慢慢被磨灭。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回复安德烈,她想告诉安德烈少年清狂可以,但是要把握一个度。书中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布.迪伦和他妈》(最后一张PPT)的安德烈引用了美国著名音乐制作人描写的镜头,镜头里满满都是迪伦和他妈亲昵的对话。安德烈想通过这个镜头表明他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特别是最后他说道:MM,你觉得好过点了吧? 更加表明了他和母亲龙应台的感情已经升温了。“你觉得好过点了吧”这句话,我们有多少人说过?当父母伤心时,我们安慰父母时会不会说“你觉得好过点了吧”;当父母生病时,我们喂父母吃完药后会不会说“你觉得好过点了吧”。

你的社交分享,会泄露隐私吗? 篇5

黑客利用您发布的在线信息可掌握您的邮件地址、社交网络与银行账号。有时候,他们还利用您发布的在线信息重设您的账户密码从而让您无法访问该账户。宠物名字、父母姓名等通常都是在线网站的安全提问内容,极易获取。

小学的名字、最爱的美食、蜜月地点、老师或父母及孩子的名字、生日、度假地、高中恋人、家庭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甚至电邮。不管您信不信,这都属于“透露了过多信息(TMI)”。

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透露了过多信息?请看看这一组数据吧:

《消费者报告》发现,52% 的社交网络用户都会发布一些增加让自己成为网络犯罪“猎物”的个人信息。

McAfee 最新研究表明,在18~23岁的年轻人中,有 95% 的人确信,发布个人或私密信息(社会保险号码、个人银行信息、约会对象、个人活动等)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然而,还是有 47% 的人会将此类信息发布在网上。

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80% 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发布个人或亲昵文字信息、电邮或图片,其中40% 的人曾要求前任伴侣删除亲昵图片或信息并且后悔发送过这些图片或视频。

在最近被收押的盗贼中,78% 的人承认,他们使用Facebook、Twitter和Foursquare这样的社交网络了解受害者的休假时间,进而谋划盗窃行动。

人才招聘网站CareerBuilder.com 针对 2300 名招聘经理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3的人参考 Facebook 的发布内容来拒绝应聘者。

McAfee 发现,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 20% 的人认识这样的朋友:因为在线发布自己的照片或信息而遭解聘,甚至他们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请记住这些提示:

不要透露个人信息——在线发布地址、电话号码、银行账户信息或其他个人信息之前,仔细考虑到底有没有这个必要。

管理隐私设定——大多数的情况下,只允许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查看您的个人详细信息。

经常更换密码——除了选择复杂的密码以外(尽量选择8位以上的密码而且采用字母、数字与符号组合),还要经常更换密码。

只选用安全的网络连接发送个人数据——不要通过公共 Wi-Fi、咖啡馆或机场这样的免费端口进行购物、结算或输入密码以及信用卡号码。

关闭智能手机摄像功能的 GPS(全球定位服务)功能——如果您要在线分享自己的照片,别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

回家后再考虑是否要分享度假照片——分享旅行照片告诉大家自己在度假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这样一来,那些居心叵测的小贼们就知道现在正是偷盗的最佳时机。

记住,网上发生的一切再也无法消除——即便您设置的是最高私密,还是请您在网上公布信息之前深思熟虑,不要轻易透露。

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与照片很好玩也很简单,但是这样也会让您遭遇身份被盗、网络勒索或流言蜚语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切信息,并不像在现实世界中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消失,反而会永远存在。如今,智能手机的增速突飞猛进,其功能已经涵盖到网上购物、电子相册,甚至是个人助手。那么您一定要注意哪些个人信息是不能分享的。发布信息之前,切记:停下来,想一想,这样会不会透露过多信息?

读书分享会 篇6

“露西的友情”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绘本系列“绘本双响炮”中的第一个子系列,共有两册:《做我的朋友吧》《最糟糕的宠物》。这是一本充满温情、讲诉关于友情和坚持的感人而幽默的绘本系列。画面温馨生动,所有对话都采用了拼贴的形式,颜色亮丽风格独特,笔触简练而不失稚拙的趣味,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每一个在成长中的孩子可能都为身边的朋友而开心或者苦恼过,“露西的友情”系列故事,就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什么是爱和友情,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并能够理解别人,做一个快乐的、又拥有真心朋友的人。

分享会现场邀请了北京某幼儿园的小朋友参加,会场气氛热烈,该幼儿园带队老师表示,其实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充满趣味的分享会,让孩子们在听故事做游戏中明白一些道理,他们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还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上一篇:电磁场论下一篇:中国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