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挖掘(精选7篇)
激发挖掘 篇1
伴随着新课程和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 写作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 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 我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积极参与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表达真情实感。要相信学生主体内在的潜力, 把写作主体定位为生活的主动探究者, 知识越丰富, 思路也就越灵活, 厚积而后才能薄发。
案例一:有一次作文课, 我带全班同学去沧州黄骅港沿岸秋游, 一路上, 我让他们观察自然界的变化, 诸如水、贝壳等。来到港口, 我让他们眺望港口的全景, 并给他们讲黄骅港的由来, 港口的今昔变迁, 未来前景的展望。返校后, 我让他们以这次“秋游”为题, 写一篇游记。学生兴致很高, 平时从出题到收交, 至少两天, 可这次仅隔一夜, 就全部交齐, 全班四十多个同学的作文, 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既有记叙, 又有描写, 生动活泼。个别同学在文章的结尾写到:“这次秋游, 使我更爱我们的祖国山河, 也更爱生我养我的黄骅港。”之后我询问他们对这次作文活动的看法, 他们说像这样的写作课, 天天上我们也不烦。只要做到这些, 学生在写作中就不再觉得无材料可写, 怕写作文的心理自然消退, 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激发起写作欲望的同时, 也挖掘了他们的主体潜力。
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学生才会尽情抒怀、潇洒挥笔。除了少写命题作文, 提倡学生自由命题作文外, 本人还鼓励学生在立意上求异, 即强调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立意的新颖性。如写“我们的家乡”, 我鼓励学生写出真情, 让学生自由表达。绝不能只让学生赞美, 不许学生“揭丑”, 否则, 就没有了个性特色, 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形成。如写老师, 大家都去赞美其奉献精神, 则只有共性, 而无个性, 更无新颖。为什么不引导学生换个角度, 表现老师平凡的一面呢?如爱美之心、爱子之情、恼怒与痛苦、快乐与忧愁等。这样会更真实、更亲切、更有个性特色, 有利于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做到这些, 学生的创作热情会极大地被激发起来, 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言为心声, 率性而为, 尽量减少对学生作文的统一要求,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必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挖掘他们的主体潜力。
三、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互相修改写作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应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案例二:这学期《我的故乡》一文, 就是采用此法进行修改的。浏览了一半作文后, 我发现这次作文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假, 二是俗。讲评之后, 我让学生自我修改, 具体任务有二: (1) 找出你文中作假的地方, 换成真实的内容; (2) 自我评价:你的文章选材俗不俗?如果俗, 请改为不俗的内容。收上来检查发现, 质量明显提高, 许多同学都重写了一遍, 这可见自我修改的重要。
综上所述,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挖掘他们的主体潜力, 是新课程对作文教学提出的崭新要求, 是时代的呼唤, 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与超越, 是着眼于现实与未来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我们应该努力把它做好!
摘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以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充分挖掘他们的主体潜力。我的具体做法有:第一,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第二,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第三, 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互相修改写作成果。
关键词:写作兴趣,主体潜力,语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熊生贵, 等.新课堂:生命课堂的诞生[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4]牛炳文, 刘绍本.现代写作学新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
[5]朱耀元“.段”的读写训练举要[J].河北教育, 1995, (Z2) .
[6]盛庆凯.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安徽教育, 1989, (Z1) .
[7]张企荣.怎样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1981, (4) .
如何挖掘素材,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篇2
【关键词】挖掘素材;习作指导;激发兴趣
中国分类号:G633.3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认为帮助学生挖掘素材,拓宽习作训练空间,学生习作兴趣才能得以激发,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博学广记的阅读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们不仅要经常用它来激励学生更应该以此自勉,教师自身要多看书刊杂志,遇到好的书籍、篇目可以推荐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撰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学习成功文章的成功之处,为学生写出成功的文章打下基础。对于敢于、善于引经据典遣词造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爱读书和常练笔的习惯。同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的阅读时间提供保障,不要把阅读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只做要求不作指导,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同,把阅读完全放在课外的时间进行,很可能会流于形式,不能成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研究,才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每单元的课文结束后,我都会专门安排一节,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的阅读指导,所选的篇目有的跟作者有关,有的是本单元同类题材的文章,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懂得了课外阅读时该怎样选择阅读的内容了。
二、家校合力,为孩子打开习作之门
随着近几年安全事故的频发,由学校牵头组织的春游、爬山等集体活动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这些活动的情景只能在旧照片中呈现,这些原本非常有益的集体活动被取消后,学生少了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快乐体验,老师们也少了许多指导他们进行习作的素材。平时,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在习作指导中也出现空泛的现象,但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孩子去公园、野外、省外等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这些活动不仅有益于教育孩子,也为写作文积累了材料,老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经历,并借助家长会等机会对家长进行适时的指导,有的家长会利用假期带自己的孩子去各地旅游,我会告诉他们在临出发前指导孩子做些资料的查找,首先了解目的地的景色特点、相关的典故或与之有关的名人等方面的材料,在游览参观过程中指导孩子注意观察和记忆,从而帮助孩子挖掘习作的素材,在去年寒假中,有位家长带她的女儿去海南旅游,她注意指导孩子细心观察,用心记忆,回来后,孩子写了作文《难忘的海南之行》,较生动地写下了自己在旅行途中见到的海南风光,并与青海的冬天进行了对比,将南北两地在冬季不同的风光写得很有情趣。
三、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契机,鼓励孩子说真话,写真事
学生的习作是发自肺腑的需要,习作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心灵与周围的世界进行交往,这样的习作才能成为“作品”,才能为下一次的习作蓄积动力。有位同学生病在家休息了近一个月,在这个月中班里发生了许多事,她在家里也经历了许多,同学们与她互相想念,利用这样的情感体验契机,我指导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告诉她:这段日子班里或学校发生的趣事,以及同学们对她的关心,同时也要求这位生病的同学讲讲自己在家的感受,以及发生的事,这次的习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的习作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尤为可贵的是在文中抒发了真情实感,在习作中将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跃然纸上,令人感动。后来他们有了烦恼、开心的事都会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习作成为满足自己需求的表达方式。
四、利用节日文化,给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条件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节日中的亲情交流、休闲娱乐使节日更富有内涵,如清明节的踏青春游,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赏菊,中秋节的月下团聚,元宵节的观灯猜谜,这些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贴合儿童率真的本性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娱乐游戏,将传统文化渗进习作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习作素材,例如端午节来临之前我让学生先查找有关端午来历的资料,再在端午节时学学包粽子,观察一下这种传统美食的诞生过程,再在班里互换粽子进行品尝,这样学生之间的品尝交流,其实就变成了习作指导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写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有写端午节由来的,有写自己的粽子诞生记的,有写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经历的,总之有了真实的写作对象,学生的的习作变得情趣盎然。
五、开展活动,引导观察,指导动笔
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之中,学校中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他们的习作源泉,教师要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有意的采撷精彩片段,通过案例教学授予学生观察方法,提示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现象,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形成最全面的印象,学生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并学会联想,才能把事物写活一点。例如我领学生参观校园时指导他们观察人工湖中的鱼儿怎样玩耍,湖岸上的石头都有些什么形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是这样描写这些大石头的:你看它们有的像大象正在岸边喝水;有的像穿山甲威武地向我们示威;有的像鳄鱼趴在岸边等待着猎物的到来。这些平时在同学们眼中稀松平常的石头变得灵动起来,校园的美景在丰富的语言描写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赞科夫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将生活中的资源挖掘出来,习作的源源活水就会奔流而来,就能将儿童的言语表达引向一个开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激发挖掘 篇3
一、“巧”拟题, 多思维, 彰显文采美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题好一半文”。好的文章题目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 反复推敲而成的。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爱国与思乡的情感, 如《梅花魂》一文, 作者以借物抒情拟题, 因为作者的外祖父爱梅花, 在他的心目中, 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梅花经霜傲放, 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 为人们所赞颂, 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因此他把爱祖国的情怀都寄托在了梅花的身上。如《桂花雨》一文, 作者巧用童年中最美好、最有趣、最迷人的事物为题, 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欣赏“桂花香”, 表达了对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字里行间洋溢着故乡情。又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 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 正好与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的诗句相吻合, 所以作者引用了古诗句为题, 既彰显出家乡的美丽可爱, 又富有诗情画意。再如《日月潭》、《葡萄沟》、《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文章都以地方名字为题, 突出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思念故乡, 赞美家乡的美丽、物产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题析文,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拟题方法,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颂”诗词, 深理解, 抒发思乡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 离开祖国、离别家乡之后, 经常挥笔写诗作词来思念故乡, 表达作者热爱祖国, 想念故乡, 思念亲人的强烈思想感情。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这首诗, 把诗人王安石的乡愁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 凸显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 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当诗人看到江南春暖花开, 草长莺飞, 一片春意盎然的美景时, 不由触景生情, 挥笔写了这首《泊船瓜洲》的思乡诗。而《秋思》这首诗的作者张籍的乡愁则是由肃杀的秋风引起的。诗人看到秋风扫落叶的情景, 由此引起了乡思, 于是通过寓情于事, 寄家书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 表达了客居他乡, 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纳兰性德描写关外将士乡愁的《长相思》这首诗, 则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诗人联系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 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 辗转反侧, 夜不能寐的情景, 挥笔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诗, 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三首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 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内容, 让学生感悟古诗词作者爱国、思乡的情怀, 以此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三、“读”文本, 悟内容, 体味爱国情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祖国地大物博, 人杰地灵, 但也曾经遭受到外敌的侵略, 通过课文的学习, 能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勤奋学习, 学好本领, 为建设美好的家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文, 讲述了作者的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与坚贞不渝, 外祖父虽身处异国他乡, 但不变的是一颗中国心。文章以“梅花魂”为题, 魂是指精神, 即梅花的精神———“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梅花与外祖父情感相系, 一脉相通。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默读、精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外祖父虽身处异国他乡, 但他永远不变的是中国心, 他对祖国的眷恋犹如梅花一样坚贞不屈, 让学生在感悟中由衷地敬佩外祖父对祖国的真情,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忆”故乡, 绘美景, 凸显童年乐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故乡是童年生养、成长、快乐、嬉戏的地方, 谁也忘不了美好童年的故乡。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 “桂花雨”是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画面, 给人以难以忘怀的美好遐想。文章以“桂花香”为线索:先写“桂花香”, 香味深入人心, 用“不说……至少……”、“香飘十里”、“浸”等词语来突出桂花的新鲜、香味的迷人;后写“摇花乐”来体现童年的乐趣:一是摇的桂花, 更完整、新鲜;二是通过描写下桂花雨, 表达出快乐的情趣。作者用“抱”、“使劲”、“摇”、“喊”等一连串动词再现了摇桂花的快乐情景。文章的结尾“于是,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充分传递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 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的真挚思想感情。家乡的桂花, 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 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我”的生命, 成为作者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摇桂花”这一段的教学,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感悟作者热爱故乡的真挚思想感情, 深入体会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有效地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达成教学目标。
五、“绘”家乡, 画美景, 突出情调美
语文教材中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些文章, 是作者展开回忆的翅膀, 冥思苦想, 巧妙构思而写出的脍炙人口的回忆童年、思念家乡的美文, 既突出了家乡的美景, 也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调。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一文, 作者以“我”爱家乡、爱老家为线索贯穿全文, 勾画出一幅“小溪潺潺绕村庄, 杨柳依依垂水面, 水鸟流水相和唱, 色彩清新而明快, 情调美丽而缠绵”的乡村美景。作者通过忆童年, 描写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 抒发了作者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作者为什么引用诗句为题? (作者是引用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一诗中的古诗句为题的, 把家乡的美景与诗句相融合, 用诗句拟题来彰显家乡的美丽, 令人难以忘怀。) 2.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了家乡的美丽景物? (课文第1自然段在“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 是那么美, 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中, 描绘了家乡的美景, 把家乡美写得如诗如画。) 3.作者重点描写了家乡的哪些景物? (小溪流、小桥、茶树。) 4.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老家,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老家房屋条件虽然很差, 但是“我”深爱老家, 老家那低矮的平房, 阴暗的光线, 潮湿的地面, 都无法改变“我”对家的爱, 老家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5.作者为什么用浓墨重彩忆写父亲的书房? (从第5自然段几句话中, 可以体会到在作者的眼里, 家乡的日出是美的, 家乡的清风是凉爽的, 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 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如诗情画意的, 令“我”终生难忘。) 6.文章的结尾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童年中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 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的事, 作者记得清清楚楚, 永远难以忘记, 可见家乡给“我”的印象有多深, “我”对家乡的爱有多么深啊!) 通过这样的阅读与思考, 学生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本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勤”练笔, 巧构思, 精心创美文
巧记忆, 不如笔头勤。“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精心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受到爱国、爱家乡的思想熏陶、感染的同时进行“小”练笔, 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 观察景物, 突出家乡风景美。
观察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精读了美文之后, 教师要布置学生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随文练笔。如学习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后, 可以引导学生借鉴作者描写“桂花香”、“桂花乐”的观察方法, 结合家乡盛产桂花, 被誉为“丹桂之乡”的实际, 以《丹桂之乡———浦城》、《打桂花真有趣》、《桂花一条大街》、《桂花园真美》等题目进行小练笔, 让学生认真观察家乡桂花, 从桂花的盛开、桂花的花香飘逸、打桂花后人们的喜悦心情等入手进行随文练笔, 让学生写出一篇篇真实、生动、感人的爱家乡美文,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 描写景物, 彰显家乡美如画。
祖国的秀美山川, 家乡的山清水秀, 经过作者精心描绘, 使这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美景跃然纸上, 让人流连忘返。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一文, 作者以“我”爱家乡、爱老家为线索贯穿全文, 勾画出一幅“小溪潺潺, 杨柳依垂, 水鸟和唱, 锦绣河山, 色彩鲜明”的乡村美景, 令人心旷神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联系家乡的实际, 在习作中把家乡秀美的河山描绘成一篇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家乡美文。
3. 片断练习, 说说家乡景物美。
激发挖掘 篇4
关键词:作文;挖掘;潜能;激发;信心;兴趣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虽然很多教师花了不少的精力,但作文在大多数学生心里仍然是“高深莫测,无从下笔”。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教学更有效呢?关键是要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他们的写作信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写作文有成就感,帮助学生克服对写作文的害怕情绪
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唉聲叹气,见到教师上作文课,心里就反感,作文能拖就拖,最后到了要交的时间才临时抱佛脚,这些都是学生对写作文有害怕情绪的表现。学生在写作文前就预先感受到一种痛苦和焦虑的情绪,拖沓和敷衍就成了常事。从深层次角度讲,是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文的快乐和成就感,所以不想付出努力,不想在写作文上花太多的时间。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呢?首先,不能在学生写作文时要求过高、批评过多,要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教学。一开始可以只写一小段话,提前告诉学生写完后教师都会表扬和奖励,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写了作文,不管他们的作文水平如何,教师都要奖励他。有的教师只有学生写得好才奖励,这种有条件的爱,不可能激发他们主动写作文的热情,只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功利的思想。一方面学生会因为教师口中的奖励而欣喜,另一方面又会为自己经常得不到而自责、自恨。这种爱恨交织的感情会让学生厌恶和痛恨作文,甚至痛恨自己,导致他们对作文甚至其他课程都全无信心。所以教师无条件地欣赏学生所做的一切才能让他们有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潜能和灵性。
笔者是这样鼓励学生的:“在写作文的时候,你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活泼可爱的精灵,每一个字都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着我们的眼睛。”我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在教室里贴满了美丽的图画,撒满了迷人的香气,这样学生会认为写作文是快乐的、美丽的,快乐和美丽谁不会去主动追求呢?我还告诉学生:“写作文也是在复习以前写过的字,写得多了对字的了解就更深了,自己的大脑也更灵活了,还可以学到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一项多么刺激的挑战啊!”每写完一个字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劳动充满了欣赏感和满足感,这样疲惫、被动、烦恼和焦虑都会慢慢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对作文美的欣赏力就会被激发,以后一写作文首先想到的是写作文的快乐和自己能写好的乐观态度,大脑中就会文思泉涌,也就不怕写不好作文了。
二、要让学生写作文时充满自信心
目前,小学生对写作存在怕写、厌写的情况,缺乏写作欲望,不敢写,不愿写,因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写不好,对写作文没有自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激励和表扬为主,不能因为学生习作中的某一缺点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任何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或一个优美的句子,我们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
从教学方法上看,我们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学会写作文。作文是由字词组成的,因此,教师要先给学生打好字词的基础,扫清写作文时的障碍。作文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忘字,遇到不会写的字就要停下来想,如果想不起来就可能没法写下去,心情和积极性也会大受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学生的字词基础巩固好。比如,笔者把二年级语文课本后面的独立生字编成有情境的句子让学生听写,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还能训练他们写出完整的句子,为接下来的句子训练打基础。
下面几句话就是生字编成的:
1.我爱我的家,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
2.春天,公园里的花都开了,小鸟叫着,好像在和我说话。
3.小兰对人热情,小红对人冷漠。
……
打好了字词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写句子了,开始阶段的写话应该是最基础、最简单的练习,只要让学生愿意写,大致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笔者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一天写一句话,鼓励他们子把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没有束缚,非常自由。学生这下子有话可写了,“今天爷爷来看我,我一看,爷爷怎么怪怪的,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烧的鱼真好吃,一条鱼很快被我吃完了,大人说,多吃鱼会变聪明。”把这些真实的句子读给学生听,他们肯定越来越有成就感,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慢慢地,学生就会开始写一些复杂的句子了。比如:
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能在黑夜里发出闪亮的光。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我给狗狗喂葡萄吃,他不但吃得津津有味,还把葡萄当球踢,玩的真开心,狗狗真是我的开心果。
……
句子写通顺了,这时候教师该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了,比如学生写了一句话:“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为了引导他们把句子写具体,笔者这样启发他们:“如果把春天想象成人,那他到来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学生发挥想象力,有的把春天说成春姑娘从天上悄悄地飞下来了,有的说春爷爷敲着大鼓急匆匆地赶来了,我继续启发他们:“如果把小草也想象成人,又该怎么说呢?”他们的思路更开阔了,有的说小草宝贝从地里钻出来了,有的说小草宝宝在草地里快乐地捉迷藏……精彩的句子在学生的想象力下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完整、充实。
从评价上看,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作文,请看学生写的一段话:“爷爷老了,走路用拐杖,说话漏气,牙齿松动,吃东西很费劲,老了真可怕啊!”如果我们从成人和思想积极性的角度,就会对这位学生提出批评,但这话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从爷爷的行为变化深刻体会到“老了真可怕啊!”,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如果教师非要从立意上去审视这篇习作,就会批改掉作文中闪动的灵气和童真。所以教师要蹲下身来,用儿童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习作,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
激发挖掘 篇5
一、要让学生写作文有成就感, 帮助学生克服对写作文的害怕情绪
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唉声叹气, 见到教师上作文课, 心里就反感, 作文能拖就拖, 最后到了要交的时间才临时抱佛脚, 这些都是学生对写作文有害怕情绪的表现。学生在写作文前就预先感受到一种痛苦和焦虑的情绪, 拖沓和敷衍就成了常事。从深层次角度讲, 是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文的快乐和成就感, 所以不想付出努力, 不想在写作文上花太多的时间。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呢?首先, 不能在学生写作文时要求过高、批评过多, 要从易到难,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教学。一开始可以只写一小段话, 提前告诉学生写完后教师都会表扬和奖励, 也就是说, 只要学生写了作文, 不管他们的作文水平如何, 教师都要奖励他。有的教师只有学生写得好才奖励, 这种有条件的爱, 不可能激发他们主动写作文的热情, 只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功利的思想。一方面学生会因为教师口中的奖励而欣喜, 另一方面又会为自己经常得不到而自责、自恨。这种爱恨交织的感情会让学生厌恶和痛恨作文, 甚至痛恨自己, 导致他们对作文甚至其他课程都全无信心。所以教师无条件地欣赏学生所做的一切才能让他们有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潜能和灵性。
笔者是这样鼓励学生的:“在写作文的时候, 你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活泼可爱的精灵, 每一个字都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 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着我们的眼睛。”我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在教室里贴满了美丽的图画, 撒满了迷人的香气, 这样学生会认为写作文是快乐的、美丽的, 快乐和美丽谁不会去主动追求呢?我还告诉学生:“写作文也是在复习以前写过的字, 写得多了对字的了解就更深了, 自己的大脑也更灵活了, 还可以学到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 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一项多么刺激的挑战啊!”每写完一个字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劳动充满了欣赏感和满足感, 这样疲惫、被动、烦恼和焦虑都会慢慢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们对作文美的欣赏力就会被激发, 以后一写作文首先想到的是写作文的快乐和自己能写好的乐观态度, 大脑中就会文思泉涌, 也就不怕写不好作文了。
二、要让学生写作文时充满自信心
目前, 小学生对写作存在怕写、厌写的情况, 缺乏写作欲望, 不敢写, 不愿写, 因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写不好, 对写作文没有自信心,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激励和表扬为主, 不能因为学生习作中的某一缺点而“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任何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 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或一个优美的句子, 我们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
从教学方法上看, 我们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学会写作文。作文是由字词组成的, 因此, 教师要先给学生打好字词的基础, 扫清写作文时的障碍。作文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忘字, 遇到不会写的字就要停下来想, 如果想不起来就可能没法写下去, 心情和积极性也会大受影响,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学生的字词基础巩固好。比如, 笔者把二年级语文课本后面的独立生字编成有情境的句子让学生听写, 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还能训练他们写出完整的句子, 为接下来的句子训练打基础。
下面几句话就是生字编成的:
1.我爱我的家, 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
2.春天, 公园里的花都开了, 小鸟叫着, 好像在和我说话。
3.小兰对人热情, 小红对人冷漠。
……
打好了字词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写句子了, 开始阶段的写话应该是最基础、最简单的练习, 只要让学生愿意写, 大致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笔者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一天写一句话, 鼓励他们子把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没有束缚, 非常自由。学生这下子有话可写了, “今天爷爷来看我, 我一看, 爷爷怎么怪怪的, 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烧的鱼真好吃, 一条鱼很快被我吃完了, 大人说, 多吃鱼会变聪明。”把这些真实的句子读给学生听, 他们肯定越来越有成就感, 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学生就会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慢慢地, 学生就会开始写一些复杂的句子了。比如:
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 能在黑夜里发出闪亮的光。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 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我给狗狗喂葡萄吃, 他不但吃得津津有味, 还把葡萄当球踢, 玩的真开心, 狗狗真是我的开心果。
……
句子写通顺了, 这时候教师该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了, 比如学生写了一句话:“春天到了, 小草发芽了。”为了引导他们把句子写具体, 笔者这样启发他们:“如果把春天想象成人, 那他到来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学生发挥想象力, 有的把春天说成春姑娘从天上悄悄地飞下来了, 有的说春爷爷敲着大鼓急匆匆地赶来了, 我继续启发他们:“如果把小草也想象成人, 又该怎么说呢?”他们的思路更开阔了, 有的说小草宝贝从地里钻出来了, 有的说小草宝宝在草地里快乐地捉迷藏……精彩的句子在学生的想象力下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完整、充实。
从评价上看, 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作文, 请看学生写的一段话:“爷爷老了, 走路用拐杖, 说话漏气, 牙齿松动, 吃东西很费劲, 老了真可怕啊!”如果我们从成人和思想积极性的角度, 就会对这位学生提出批评, 但这话是他们的真实感受, 他从爷爷的行为变化深刻体会到“老了真可怕啊!”, 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 如果教师非要从立意上去审视这篇习作, 就会批改掉作文中闪动的灵气和童真。所以教师要蹲下身来, 用儿童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习作, 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 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 笔者相信, 激发学生作文的潜能, 给作文教学更加广阔的舞台, 学生的作文一定能大放光彩。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作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多少教师为之殚精竭虑, 不懈追求探索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求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 不断积累并总结了教学经验, 以期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信心。
激发挖掘 篇6
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表现为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 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要重视学习的兴趣培养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 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操作方式来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潜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学起来也就轻松, 无负担。因此, 教师应设计一些幽默, 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以活跃课堂气氛, 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及时给予鼓励或表扬, 以饱满的精神上好每节课。那么在英语教学中,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呢?下面我想谈谈我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全身心投入, 激趣促学, 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探究自主学过程--“主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切教学影响和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才能实现, 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激学, 激趣促学, 激趣促思,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是思想, 问答是方法, 启发在营造学生学习的“愤悱”的心理状态。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若不能进入第一个“愤”的状态, 就不能启;若不能进入第二个“悱”的状态, 就不能发。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之前在教学思想上的准备。教师肩负着让学生“发现”知识的任务, “发现”不等于“发明”, 而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 当然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才能去发现。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教给真理的教师, 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的教师。”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课程改革中的今天,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因此而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要“导”着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这样他们以后走到社会才有能力自己去发现, 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所谓“思考重于知识”也源于此。
因此, 在新课改中, 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 这是课改的关键, 要否定那种无动力、无兴趣的学习, 学习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柏拉图说:“自由人是不能用强迫或苛酷的方法施教的。”学生的兴趣能否调动起来, 是我们教育的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比如, 在上课铃敲响时, 我总习惯让全班同学一起大声喊“Stand up”“Good morning Miss Xu.”以振士气, 而我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这节课的英语教学。在教到一般过去时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时态, 并能和现在进行时准确区分, 我使出了浑身解数, 充当了导演的角色, 指导学生上演了“played”“is playing”、“did”“is doing”这两个不同的动词时态。到做练习时, 我发现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Last Monday, Yang Ling_____ (do) her homeworkat school.错误率明显很低了。再如, 在一次的评讲试卷中, 我向学生提议“我想和你们交换一下角色, 让你们讲一讲解题思路给我听, 谁愿意上台分析试卷?”学生们觉得新鲜, 就会有人饶有兴趣地问:“老师, 讲哪一题”,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 一组讲一类, 阅读理解每小组一篇。”讨论结束后, 各小组按题目顺序上讲台讲题, 只见他们有的由小组代表讲解, 有的则四人共同上来分工合作。平时爱闹爱笑的小孩上来后个个有模有样——分析, 有板有眼;教态, 大大方方;在同学质疑讨论时, 点拨恰到好处。这样的尝试, 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 积极参与, 乐于探究的热情高潮起来。
二、用有趣的口诀和系统的归纳来帮助学生记忆某些知识点
在教学中, 编写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如parent和present这两个单词, 我编了这样一个口诀:父母are在中间坐, 阿姨 (re) sent来送礼。在教学以f , fe结尾的名词复数变化时, 我用这样一句话来帮助记忆:小偷的妻子拿起书架上的半把刀, 杀死了一只吃树叶的狼。就把thief, wife, shelf, half, knife, leaf, wolf全部归纳在内了, 还有在教学序数词的时候我就说, 序数词们都很胆小, 出门的时候都要带上一个“保镖”—the, 以及教house和horse这个两个单词的读音时我就说, 我们的house都比较大, 因此读house时嘴巴要张大, 马的脸都比较长, 所以读horse时中间音要拉长些, 而同学们则在笑声中掌握了这个单词的读音。
三、松严有度的课堂把握, 幽默风趣的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课堂效率提高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易分散的, 有时上课爱开小差, 爱发呆都是小学生的通病。碰到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一味地批评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骤降。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增强, 肯定不能多批评, 但一味地宽容, 可能导致课堂纪律松散, 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处理。在教到Public signs这一课时, 正好教到have a chat这一词组时, 我发现坐在讲台旁的两个同学正在讲悄悄话, 我马上这样说:Look, they arehaving a chat now.那两个同学不好意思了, 赶紧调整状态, 认真听课。
四、奖罚分明, 明确目标
正确的学习评价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里健康。在英语课堂之余有许多练习题, 校对练习时, 我对同学们提出明确目标, 校对题目用红笔, 讲过的题目、选择、词汇不能错, 句子翻译题, 书本上有类似例句的不能错, 书本上没有例句的允许有少量错误。凡是讲过两三边的题目一个错连带小组受罚 (如:将题中的语法知识点背诵给老师听或将练习重做一遍) , 促使同学们形成集体观念, 迫使许多英语差生不得不听好, 谁都怕做这个罪魁祸首。另外, 有些简单题或重要题, 一个都不许错, 如see的过去分词saw, chat的现在分词chatting, 做错就得接受惩罚, 做得好就受到奖赏 (设计“免做卡”五次作业全对可换一张“免做卡”) 。
兴趣是强有力的催化剂、稳定剂, 事实学习动力的源泉。英语教学中, 兴趣的培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唱歌、讲故事、游戏、猜谜、表演等举不胜举。因此, 在教学中应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有机结合听、说、读、写,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上的规律和理论, 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他们不断提高注意力, 时常体会成功的喜悦, 从而真正达到爱学乐学。总之,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抓住“兴趣点”展开教学, 要找准一个最佳切入点, 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英语课堂效率, 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之建.中小学教学小百科[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增昌.国教育教学改革全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刘显国.中小学教研手册[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激发挖掘 篇7
人和动植物都要与物质世界“打交道”。科学的“交往”使人们安居乐业, “无知”的只有带来的是经济损失、生活的痛苦、金钱的浪费和错失发展机会, 在农村较为常见。如:物质世界100多种元素中, 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50多种。正常情况下, 人体从食物中可以补充各种营养元素, 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由于偏食, 或者主食不同, 造成人体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增加。这些知识初中化学课本第十一单元《化学肥料》、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都作了常识性介绍。为进一步拓展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的视野, 下面就元素化合物的用途展开讨论, 抛砖引玉, 供农村学生评价和研讨。
二、积极开发利用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学习使人们改善生活, 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初中的化学课本里给学生认识了很多常见的物质, 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碳、甲烷、氢气和金属类、酸类、碱类、盐类、有机物类等物质。尽管教材对部分元素化合物的用途简单介绍, 但都留给学生有很多的回忆和开发前景。
1.钙元素。
钙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五,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碳酸钙中。人体缺钙是最常见的一种隐性病。据了解中国成人缺钙, 农村尤为严重。钙为常量元素, 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对人体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
2.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等有一些知识往往被它的负面影响而忽略, 如:
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 可以用来杀鸡, 一氧化碳有毒等。这些小学就经常贯施的常识, 未能进一步分析联系它的作用, 造成有消极、片面的影响。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要正确认识, 开阔视野, 科学指导, 更好地开发利用。
三、开展实践探究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提高经济效益
1.探究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减少盲目性
科学地认识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初中化学教材《化学肥料》一节, 认识了氮肥, 磷肥, 钾肥等对作物生长作用。但要科学分析, 因物而异, 因地而变。
2.探究元素化合物作用, 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中普遍有饲养禽畜的习惯, 现在发展饲养业是农村常见的致富途经。研讨和评价元素化合物的用途对禽畜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农村有丰富的物质资源, 探究元素化合物作用, 在饲养业降低成本、增产、增效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新时期切实做好农村学生的教育, 激发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