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2025-01-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精选10篇)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1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主要包括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 是临床常见病。为探讨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1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研究对象

此期间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共131例, 男16例, 女115例;年龄18~72岁。甲状腺腺瘤32例 (24.4%) , 结节性甲状腺肿61例 (46.6%) , 甲状腺癌38例 (29.0%) 。

1.2 所用器械与扫描方法

均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HIQ全身CT扫描机和美国GE Prospeed FII双螺旋CT机;扫描范围包括下颌角至主动脉弓上缘水平或根据需要包括全部病灶。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管电流100~250mA, 层厚、间距为3~7mm, 扫描时间1s。全部病例均进行CT平扫, 43例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 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80ml经前臂静脉注射, 注射速度3ml/s, 延迟25s后扫描。

1.3 结果

1.3.1 甲状腺腺瘤的CT表现

均为单发结节。病灶直径为1.2~8.5cm, 病灶病变区CT值为15~90HU, 平均值为 (49.5±17.9) HU, 明显低于周围或对侧正常甲状腺测量的CT平均值 (113.2±15.1) HU。病变区表现为孤立性单发低密度结节, 病灶多数表现为密度均匀, 伴有出血时可呈高密度, 多边缘清楚。1例内部密度不均者, 增强扫描后, 病变轻度强化并有完整强化环, 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晰。本组病例中实性病灶21例 (65.6%) , 囊实性7例 (21.9%) , 囊性4例 (12.5%) ;病灶内出现钙化2例, 呈不规则斑片状钙化。9例经过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 其中4例小病灶均匀强化, 5例较大病灶强化不均匀, 边缘均清楚, 病灶增强程度仍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密度。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甲状腺腺瘤, CT诊断符合率为81.3% (26/32) 。

1.3.2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

单发结节9例, 多发结节52例。病灶直径为1.0~8.3cm, 病灶病变区CT值为20~93HU, 平均值为 (54.7±20.3) HU, 低于周围或对侧正常甲状腺测量的CT平均值 (114.5±14.2) HU。病变区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结节, 增大的甲状腺与周围组织分界多较清晰, 部分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者, 增强后甲状腺包膜强化,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本组病例中实性病灶35例 (57.4%) , 囊实性13例 (21.3%) , 囊性13例 (21.3%) , 发生囊变者表现为囊状液性密度区, 内部密度均匀或呈混杂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 囊壁多厚薄不一致或见岛状突起, 增强后囊壁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均分界清晰。病灶内出现钙化25例, 其中9例呈典型的小点状或沙粒样钙化, 7例小点样钙化沿病灶边缘呈环状分布;16例出现不规则斑片状钙化。24例经过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 出现轻度强化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 CT诊断符合率为86.9% (53/61) 。

1.3.3 甲状腺癌的CT表现

单发30例, 多发8例。病灶直径为0.6~3.3cm。病灶病变区CT值为23~95HU, 平均值为 (56.7±23.2) HU, 明显低于周围或对侧正常甲状腺测量的CT平均值 (117.1±16.1) HU。病变区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状、肿块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 边缘分叶, 边界不清, 密度多不均匀, 可有不规则液化坏死区;1例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的单发结节并伴有囊变, 病理证实为乳癌甲状腺转移。本组病例中实性病灶34例 (89.5%) , 囊性4例 (10.5%) , 囊变区边缘均不规则, 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分界不清。病灶内出现钙化24例, 21例表现为病灶内部和边缘的点片状、细沙砾状钙化, 钙化只出现在病灶周围的只有2例。10例经过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 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 强化程度仍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密度, 边界多不清楚;有明显强化壁结节3例;侵犯邻近组织8例, 其中侵犯食管、气管各3例, 侵犯邻近血管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甲状腺癌, CT诊断符合率为78.9% (30/38) 。

2 讨论

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较高, 以女性为主, 病变早期临床表现多不明显, 早期和正确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1], CT对甲状腺病变有很高的检出率[2]。注射造影剂后正常甲状腺可有明显的密度增高, 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的特点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因此, CT扫描已经成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检查的理想方法之一。

甲状腺腺瘤起源于滤泡上皮, 是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 在CT上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光整的低密度结节, 当内部有出血、坏死和纤维化时可使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腺瘤实体部分显著均质强化, 密度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囊变或坏死部分无明显强化, 周边呈光整的环状强化。

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因为缺碘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 引起垂体促甲状腺素增高, 刺激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肥大形成结节。病灶多呈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灶, 全部病灶CT平扫呈低密度, 多数病灶出现中心性坏死, 病灶实体部分多呈显著均质强化, 坏死部分无明显强化, 周边呈环状强化, 病灶边缘清晰, 全部病例甲状腺轮廓清晰, 包膜完整。病灶内钙化多呈小点状或沙粒样。

甲状腺癌病理分类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 以前两型多见。因不同病理类型, 使其表现多样, 但病灶为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边缘全部或区域性模糊、包膜不完整, 以及有明显强化的壁结节为其具有特点的表现, 前者多见滤泡癌, 后者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表现。多表现为不规则的囊实质性。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无论是缺碘或是病变破坏贮碘单位, CT影像上都表现为低密度区, 本次观察结果表明CT扫描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定位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敏感度高,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而定性鉴别诊断不明确, 需结合其他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定性诊断时, 首先要注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CT增强扫描后甲状腺轮廓是否完整, 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 结节是否具有直接浸润生长等特性, 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重要依据。甲状腺内结节的数目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意义。本组32例甲状腺瘤均为单发结节, 38例甲状腺癌有30例为单发结节, 6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有52例为多发结节。因此, 在遇到单发结节时应多考虑甲状腺瘤和甲状腺癌, 而遇到多发结节时则应多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 然后再根据其他征象进行鉴别诊断。当病灶内出现钙化时, 如果以周边大片状、弧形钙化为主, 应该多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如果钙化多位于病灶内部, 且以细沙砾状为主时应考虑甲状腺癌;周围器官的侵犯和增大淋巴结内出现坏死和钙化, 应该视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明确指征。

综上所述, CT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使用CT能提高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是临床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理想的辅检工具。

参考文献

[1]朱红莲.甲状腺结节的CT与超声诊断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7 (增刊) :3-5.

[2]李光存, 张忻宇, 王明广.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J].齐鲁医学杂志, 2007, 22 (1) :31-33.

[3]薛凌, 王岩.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9) :138-139.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2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60例,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血清钙PTH均有下降,平均为1.94mmol/L和9.5ng/L。均有轻微抽搐和手足麻木表现,给予1-4w钙剂后好转,患者均无长期服用钙剂。无继发出血、呛咳、声嘶发生。结论: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防止实施再次手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 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全切除;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5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88-01

近年来,因结节性甲状腺肿存在一定的癌变机率,相应放宽了手术指征。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是传统的主要手术方法,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多选择和甲亢类似的手术方式,但甲亢和甲状腺肿病因及表现均不同,相同术式的实施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60例,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男7例,女53例,年龄30-68岁,平均47.9岁,均为体检时发现颈部无痛性肿块,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双侧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每侧结节数至少>2颗,肿块直径为0.7-6.2cm,21例质软,35例质中,4例质地偏硬,病程1.9个月至4.5年。术前检测血清钙水平为2.48mmol/L、甲状腺激素(PTH)为26.4ng/L。

1.2 方法 均实施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甲状旁腺采用精细被膜解剖法原位进行保留。体位的放置及切口的选择与常规甲状腺手术同,不离断带状肌,在甲状腺暴露后,先对上位甲状腺进行处理,将之“脱幅”后,对甲状腺上动脉前支切断并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后支保留,后“上极脱被”沿甲状腺外科被膜进行,将上位甲状旁腺沿甲状腺上动脉后支走向暴露,并对其血供进行保留。下位甲状旁腺,先“下极脱被”,沿甲状腺的外科被膜进行,至甲状腺下动脉进入甲状腺叶处,将甲状腺下动脉自然暴露并保护找出的喉返神经,对甲状旁腺在距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处进行细致寻找,范围为2cm,从甲状腺上将甲状旁腺及其滋养血管行“脱被”保留。对甲状腺颜色和血供在手术结束后进行检查,呈正常征象,并给予左甲状腺钠片对患者行替代治疗。

1.3 结果 

本组60例患者,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血清钙PTH均有下降,平均为1.94mmol/L和9.5ng/L。均有轻微抽搐和手足麻木表现,给予1-4w钙剂后好转,患者均无长期服用钙剂。无继发出血、呛咳、声嘶发生。

2讨论

对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发且易复发,故支持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甲状腺疾病彻底根除,降低了二次手术率。在国外甲状腺全切除术应用较为广泛,已从恶性病变指征扩至良性疾病,即对如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良性疾病也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甲状腺癌未分化者,不考虑肿瘤的分期和大小、患者年龄,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给予甲状腺素在术后行替代治疗。另一方面,对甲状腺全切除有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1],术后明显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主要包括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损伤的增加等,给患者身心均带来一定痛苦,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痕为6.9%-46%发生率,永久性的为0.4%-68%发生率[2]。精细被膜解剖法经学者报道安全有效,对甲状腺上下动脉主干进行保护,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3]。精细被膜解剖法对甲状旁腺进行原味保留,术中行细致操作,避免误切,对甲状旁腺血供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其完整性,同时对甲状腺周围组织行精神被膜解剖法对喉返神经主动暴露,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术后患者无声嘶情况发生。故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防止实施再次手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Delbridge L.Total thyroidectomy:the evolution of surgical technique[J].ANZ J Surg,2003,73(9):761-768.

[2] Hermus AR,Huysmans DA.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nontoxic diffuse and nodular goiter.In:Braveman LE.Utiger RD.The Thyroide[M].Lippincott:Williams Wilkins,2000:866-871.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内分泌科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59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为实验分析对象, 其中男性51例, 女性108例, 年龄最小者为24岁, 最大年龄为70岁, 平均年龄 (41.57±5.28) 岁。选取病例标准: (1) 高频超声、超声造影检查资料保存完整; (2) 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3) 排除术前采取内分泌、放化疗干预者; (4) 排除精神异常以及资料不全者; (5) 患者知情同意实验内容。

1.2 检查方法

1.2.1 高频超声检查:

采用GE公司LOGIQE型高频超声仪, 取仰卧位, 垫高肩部, 充分暴露颈前区域, 用直接接触法对双侧甲状腺以及颈部淋巴结进行纵向、横向和斜切向的多方位检查, 检查范围为上至颏下, 下至胸骨上凹、左右至胸锁乳突肌外侧, 重点观察甲状腺结节的位置、形状、大小、边界、包膜、内部回声以及钙化等情况, 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结节及其周围的血流情况。甲状腺癌临界指标为血流阻力指数 (即RI) ≥0.7、搏动指数 (即PI) ≥1.0。

1.2.2 超声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正常超声确定病灶位置后, 固定到最佳的病灶显示切面, 选择超声造影成像模式, 固定探头, 用生理盐水将超声对比剂稀释成5 m L, 通过多次震荡将其混合成均匀乳状微泡悬液。经肘静脉注射2.4 m L对比剂后, 在注射5 m L生理盐水冲管, 同时计时2 min, 连续观察并记录图像的动态变化, 通过处理软件分析病灶和周围组织的进入速度、达峰时间、消退速度和病灶增强的特点。

1.3观察指标:

由副主任以上职称的超声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评价图像特征, 将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 观察高频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比较组间差异性用χ2检验以及t检验分析, 若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实验中, 病理检查显示70例为恶性病变, 89例为良性病变, 高频超声检查准确诊断55例, 符合率为78.57%, 超声造影检查准确诊断80例, 符合率为89.89%, 两组检查结果比较,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超声造影检查显示良性结节性病变的, 对比剂的进入速度和达到峰值用时早于周围组织, 或与其同步, 而消退速度却多缓慢, 内部对比剂分布特征主要为等增强和高增强, 切分布均匀, 病灶的边界较为清晰;恶性结节性病变的进入速度和达到峰值多慢于周围组织, 而消退速度则较快, 内部对比剂分布特征以低增强为主, 且呈不均匀的向心性, 边缘多不清晰, 不同性质的病变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甲状腺疾病普查力度的提高, 甲状腺疾病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早期对于结节进行定性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仍然极为重要, 对于预后具有直接影响。超声是目前最常用的甲状腺疾病检查方法, 是临床常规筛查的首选手段, 但是其具有较高的漏误诊率。超声造影技术是以常规超声为基础的新技术, 其通过使用对比剂, 弥补了超声无法准确反映血供信息的缺点, 临床应用研究发现[1]其不仅能够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 而且能够准确反映血供信息, 对疾病进行术前定性诊断。目前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的热点方向, 其已应用在临床诸多疾病的诊断中[2,3,4]。本实验中, 我们通过对159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良恶性病变之间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 恶性病变的对比剂分布特点、进入和消退速度、达峰时间等于良性病变均不同, 而且造影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高频超声检查。综上所述, 超声造影检查有利于改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诊治的159例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高频超声和超声造影图像特点, 并与病例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显示良性病变特点为对比剂快进慢退进入、均匀等 (高) 增强分布、边界清晰, 恶性病变特点为慢进快退、向心性不均匀低增强分布、边界不清晰;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超声造影符合率 (89.89%) 明显高于高频超声 (78.57%) ,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准确鉴别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良恶性, 是其较为可靠诊断手段。

关键词:超声造影,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参考文献

[1]许萍, 王怡, 汪晓虹, 等.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3) :238-242.

[2]Moon HJ, Kim EK, Yoon JH, et al.Clinical implication of elastograph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of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J].Ann Surg Oncol, 2012 (19) :2279-2287.

[3]王军, 聂宏娟, 于静, 等.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1) :49-51.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4

《老友》专家门诊:

我患甲状腺结节性疾病已20年,近几年结节增多,最近体检显示有结节性甲状腺肿。请问应怎样治疗?

新干县·赵××

赵××同志: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之一。有的单个、有的是多个结节。常见的有炎症性结节、毒性和非毒性结节、囊性结节和甲状腺瘤等。通常分别经过手法触诊、超声波检查、CT、放射性核素扫描、血清学检测及针吸细胞学检查来了解结节的个数及其大小、功能状态、结节的性质、有无恶变倾向等后,再制订治疗方案。如结节不大又无恶变倾向,而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可采用口服甲状腺片或左旋甲状腺素钠抑制法的非手术治疗;如结节较大或近期增大很快,出现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压迫周围组织的症状者,经左旋甲状腺素钠抑制治疗不缩小反增大者,疑为甲状腺结节恶变者和囊肿者,则应手术治疗。对结节伴有高功能状态即甲亢的,应先行服用药物治疗甲亢;对炎症性结节,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和乔本氏甲状腺病,则进行相应的抗炎药物治疗。

你患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已多年,近期有增大,感冒时局部有疼痛。建议你要检查血象、血沉、放射性核素扫描(ECT),以确定是否有炎症性改变,待排除后再复查T3、T4、FT3、FT4、TSH及甲状腺腺粒体和球蛋白抗体(MCA、TGA)检测。如属正常可试用左旋甲状腺素钠抑制治疗。此法用药要从小量起,逐渐加大剂量,至TSH值临近正常值的高限(不要超过正常值),观察随访3~6个月或更长时间。因此,在治疗期间还需每月复查T3、T4、FT3、FT4、TSH,以便调整用药量。

主任医师 教授 袁中平

慢性丙型肝炎怎样治疗

《老友》专家门诊:

我老伴患丙型肝炎已一年有余,虽然多方治疗服药,都未见好转。请问此病能否治好,该用何种药物?

余江县·张××

张××同志:

你老伴患慢性丙肝一年多,目前肝功能仍然不好。我认为,只要你老伴没有贫血和严重的心肺疾病,就可以进行抗丙肝病毒治疗。如果治疗效果好,有助于改善肝纤维化,防止发生肝细胞性肝癌,同时肝功能也会好转。我建议你做一个丙肝的DNA测定。如果治疗后丙肝-DNA转阴或者DNA明显降低,则说明治疗效果好。

对丙肝抗病毒治疗方案:?琢-干扰素(?琢-IFN)300万单位/次,肌注,每周2次;利巴韦林0.3g,一日3次,疗程6~12个月。这二种药都可能出现一些药物反应,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至于一般的护肝药物,所有的肝炎患者都可用。

教授 主任医师 王崇文

肾结石怎样治疗

《老友》专家门诊:

我左肾结石大0.8×6mm,前列腺明显增生,大小为50×66×46mm,尿频,尿急现象严重。请问应如何治疗?泰和县·严××

严××同志:

你患左肾结石,不知有无肾绞痛、血尿等症状。一般说肾结石小于10mm,表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应采取保守治疗:1、大量饮水,每日不少于3000毫升;2、多吃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蔬菜、苹果、番茄、菠菜等,而不宜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豆腐、豆浆等豆制品,也不宜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胃等,少吃肉、鱼、鸡。若症状明显,结石又大,可以采取体外震波碎石,必要时可以手术切开肾脏取石。关于你的前列腺(慢性炎症),目前夜尿5~6次,排尿困难,尿频尿急,我认为药物治疗不一定解决问题,可以找泌外科医生,进行射频治疗。目前射频技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痛苦小,出血少,效果好,是首选的微创治疗方法。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5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X线计算机,诊断,CT,鉴别诊断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是颈部最常见的肿块性疾病[1],常见的结节性病变包括: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它们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而造成临床诊断困难,CT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及实验室证实甲状腺结节性病变86例,其中甲状腺瘤40例,甲状腺癌2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年龄20~78岁。

1.2检查方法:使用东芝Astein四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甲状软骨上缘至颈根部,如病变向胸内延伸,相应扩大扫描范围,层厚3 mm。

2结果

2.1甲状腺瘤40例,38例为单发、边界清楚、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边界不清,增强后表现为境界模糊、密度不均匀,术后证实为腺瘤恶变。CT值为18~60 Hu,6例密度均匀,34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小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大结节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呈规则环形强化;18例有不定型钙化或斑片状钙化,2例沙粒状钙化,气管受压6例,甲状腺周围间隙清晰,40例均未见颈部淋巴结肿大。

2.2甲状腺癌26例:甲状腺显示不对称性增大,其内见不均匀性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25~62 Hu,边缘模糊。增强呈不均匀性强化,表现为癌周强化环残缺或节段性强化,CT值为110~137 Hu,形态不规则,可侵犯气管及周围间隙。结节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或囊变22例;6例可见沙粒状钙化,2例斑点状钙化;境界模糊、连续性中断20例,6例浸润气管食管沟,气管受压移位8例,血管间隙不清或被包绕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6例。

2.3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其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境界不清的小结节低密度区,CT值为39~50 Hu,增强后肿大甲状腺有不同程度强化,其内大部分小结节边界模糊。结节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12例;结节边缘清楚6例,边缘模糊14例。8例结节边缘弧形钙化及斑片状钙化,6例气管受压,颈部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

3讨论

正常甲状腺在CT横截面上呈三角形,密度均匀,境界清楚。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部分影像表现重叠造成诊断困难,尤其是良恶性结节性病变的鉴别更显重要。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一直是个难点,综合文献和本组CT征象,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3.1结节数目、大小:甲状腺瘤及甲状腺癌多为单发结节,结节以外腺体体积和密度一般无异常改变,结节增大时导致甲状腺体积增大。结节性甲状腺肿表现为甲状腺体积增大,尤其双侧增大,腺体密度不均匀,且肿大腺体可见多发低密度灶。这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理基础有关:甲状腺肿大,滤泡不断增生,被纤维分隔而成增生性结节[2],因此,结节性甲状腺肿多为多发。结节大小差异无临床意义,小结节密度较均匀,结节增大密度多不均匀,易囊变,相应腺瘤体积增大,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3.2结节密度: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破坏了甲状腺含碘单位表现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甲状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低密度比较均匀,甲状腺癌往往是混杂密度,囊变的比例高,这对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良恶性肿瘤中心均可出现中心低密度区,无特殊性[3]。

3.3肿瘤轮廓:甲状腺瘤包膜完整、光滑,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平扫结节性甲状腺肿轮廓多不清楚,包膜厚薄不均,增强扫描呈较规则环形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甲状腺癌呈浸润性生长,癌肿穿破包膜向周围腺体浸润,造成癌肿边缘模糊不清。因此,包膜是否完整、均匀、光滑,强化环是否清楚、规则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又一重要依据[4]。

3.4钙化:CT平扫能清楚显示结节内的钙化形态、分布,提示病变所在。据报道甲状腺结节或肿块约有25%出现钙化,而甲状腺癌有50%~62.5%钙化,甲状腺癌的钙化发生率明显增高。甲状腺癌常表现为结节内部细沙粒状钙化,更常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瘤和结节甲状腺肿多见弧形、斑片状钙化,少见沙粒状钙化。细沙粒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有特异性[5]。

3.5周围间隙:甲状腺良恶肿瘤体积增大时,增大的腺体可造成气管的压迫,甲状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腺体边缘光整,不侵犯周围结构,腺体明显增大时可压迫气管,邻近病变的气管内壁光整,很少突入气管后间隙。甲状腺癌表现为对周围组织侵犯,压迫气管可造成气管内壁毛糙,甚至突入气管后间隙。肿瘤是否突入气管后间隙可作为鉴别良恶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之一[6]。

3.6颈部淋巴结:文献报道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多发在颈深静脉链、甲状腺旁淋巴结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当淋巴结增大,出现钙化或发生坏死时多提示为癌转移,甲状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因此,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倾向于恶性病变[7]。

综上所述,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应当从结节数目及大小、密度、轮廓、钙化、气管和气管后间隙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6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有完整包膜,斑片状钙化,增强后结节可出现规则强化环,不浸润周围间隙,无颈部淋巴结肿大。恶性病变则为结节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以细沙粒钙化较具特征性,强化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强化环缺损,向周围组织侵犯,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因此,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洋,江三山,苏畅.甲状腺结节性病变CT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49(3):163-166.

[2]陈孝柏,高顺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与病理对对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6):396-398.

[3]蒋元文,李炳翠.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4,29(5):493-496.

[4]兰勇,龙晚生.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2014,29(10):1249-1251.

[5]何清,聂川.CT扫描甲状腺钙化灶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5,31(9):835-836.

[6]李瑞利,夏爽.MSCT对甲状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9):671-672.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65例,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但具体疾病类型尚未确诊。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18~80岁,平均50.48±15.72岁,病程4天~20年,平均10.74±6.39年。所有患者熟知研究过程,并在自愿平等条件下完成研究。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B超检查,经同一台仪器、同一医师完成B超操作;B超检查仪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HD7),探头频率7~10Hz;受检者取仰卧体位,肩部垫软枕,保证头部后仰,充分显露颈部,耦合剂适量涂抹于患者颈部,附上B超探头完成颈部扫描,扫描范围覆盖整个甲状腺范围,全面检查其形状、大小、数目、性质、边界、血流分布及内部声影,扫描附近是否存在淋巴结。患者完成B超检查后进行病检并作为标准评估B超检查。

1.3 观察指标

甲状腺恶性肿瘤B超诊断标准[6]:结节外部声像回声低,内部血流信号增强。结节性甲状腺肿瘤、桥本氏甲状腺瘤及甲状腺瘤B超诊断标准[7]:结节外部声像无回声或为混合性回声,内部为均匀回声信号。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病理检查:65例患者中结节性甲状腺肿瘤50例,桥本氏甲状腺瘤1例,甲状腺瘤1 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4例。B超检查:结节性甲状腺肿瘤B超检查有声晕10例,无声晕40例,最终确诊47例;桥本氏甲状腺瘤B超检查峡部显著增厚且无声晕,确诊1例;甲状腺瘤B超检查有声晕9例,无声晕1例,最终确诊9例;甲状腺恶性肿瘤B超检查有声晕1例,无声晕3例,最终确诊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瘤、桥本氏甲状腺瘤、甲状腺瘤B超与病检确诊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甲状腺恶性肿瘤确诊例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病检相比,①P<0.05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主要包括单发和多发,结节生长位置、大小、功能和质地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临床需积极对症治疗[8,9]。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分为甲状腺炎性病变、囊性病变、胶体病变、肿瘤性病变及增生性病变[10],临床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甲状腺肿瘤需手术者完成有效的术前评估。甲状腺相关疾病主要是因碘微量元素缺乏引起,造成纤维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进行性肿大,结节伴随器质性改变[11,12]。病情诊断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后期治疗有直接影响。

B超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无创、可反复操作等优点,用于甲状腺疾病诊断有显著优势。B超检查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因双侧甲状腺受累声像图示双侧肿大,但无对称性;甲状腺实质增粗,但不均匀,结节边界模糊,无膜包绕且无晕环,常为多发,肿块内部可见混合性回声及血流信号弱。甲状腺瘤主要表现为实质性回声,呈不规则圆形,肿块边界较清晰,包膜光滑,常为单发[13,14]。本研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结节性甲状腺肿瘤患者B超检查确诊率94.00%,桥本氏甲状腺瘤患者B超检查确诊率为100.00%,甲状腺瘤患者B超检查确诊率为90.00%,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B超检查确诊率仅25.00%;结节性甲状腺肿瘤、桥本氏甲状腺瘤、甲状腺瘤B超与病检确诊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B超检查的有效性;甲状腺恶性肿瘤确B超与病检确诊率比较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B超诊断甲状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较差,主要因为B超无法详细观察甲状腺恶性肿瘤内部微小钙化病症,且恶性结节声像特点、肿瘤内部血流信号辨别度较低,降低B超诊断恶性甲状腺肿瘤的准确性[15]。B超诊断其他类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仍有较高价值:①准确性较高,特别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和桥本氏甲状腺肿瘤,确诊率高达90%以上;②检查无创,不会损伤甲状腺;③操作简单,可反复检查确定声像图,可在基层医院应用;④有效辨别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良恶性[16,17,18,19,20]。

总之,B超检查可确诊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对肿瘤血流信号、形态等有独特的显示作用,快捷识别良恶性,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结节性病变采用B超诊断的价值。方法:65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均采用B超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估其准确性。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瘤、桥本氏甲状腺瘤、甲状腺瘤B超与病检确诊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利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56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41例, 年龄为24~68岁, 平均 (45.6±3.4) 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仪器诊断, 选择探头频率为5~12 MHz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时患者取仰卧位, 并露出颈部, 在患者病变部位进行横向、竖向、侧向等多角度扫查, 观察记录患者甲状腺的形态、边界和回声, 腺体内结节的形态、回声、数量等情况, 以及患者结节内部血供和腺体血供情况[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研究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符合的有29例, 符合率为51.79%, 误诊的有27例, 误诊率为48.21%。误诊患者中, 桥本甲状腺炎9例, 其中1例 (11.11%) 形态不规则, 2例 (22.22%) 属于边界模糊, 7例 (77.78%) 回声不均匀, 无1例显示包膜;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乳头状癌7例, 其中2例 (28.57%) 形态不规则, 3例 (42.86%) 边界模糊, 5例 (71.43%) 回声不均匀, 无1例显示包膜;桥本甲状腺炎合并腺瘤11例, 关于形态、边界和回声均没有显示, 有3例 (27.27%) 显示包膜。

3 讨论

桥本甲状腺炎可以分为结节型、局限型、弥漫型及弥漫结节型4种, 该病发病多与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等有关, 患者常常食用含碘量高的食物, 被感染后比较容易患此病, 临床上结节型桥本甲状腺炎病变复杂多样, 这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3]。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发病时, 随着病情不断深入, 尤其是合并结节样病变时, 机体内的腺体滤泡结构不断被破坏, 逐渐变少, 给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创造了生存空间, 致使机体内的结缔组织不断增生, 最后有可能发生癌变。采用超声检查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样病变, 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甲状腺的大小、回声、形态, 腺体内结节的形态、大小、回声、数量等情况, 还能了解患者结节内部和腺体血供情况, 以及患者颈部是否存在淋巴结等情况[4]。超声检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样病变也可能出现误诊情况, 可能将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相互误诊。本次研究中, 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符合的有29例, 符合率为51.79%, 误诊的有27例, 误诊率为48.21%。误诊患者中, 桥本甲状腺炎9例,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乳头状癌7例,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腺瘤11例。因此, 在为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样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时, 应注意此病与其他相似疾病的本质区别, 当图像显示结节形态不规则的时候, 要注意其边界和回声情况, 首先考虑是不是属于恶变, 诊断时工作人员一定要细心观察, 防止出现误诊情况[5]。

综上所述, 采用超声诊断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样病变, 会出现误诊情况, 检查时应对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诊断, 确保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郑蓉, 张丹, 李燕, 等.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与病理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4, 11 (8) :46-47.

[2]朴雪梅, 刘国华, 于泽兴, 等.55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及误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13 (18) :3535-3536.

[3]陶春梅.桥本甲状腺炎合并良恶性病变超声图像对比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 25 (5) :566-567.

[4]王丹, 李小晶.超声对桥本甲状腺炎良恶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7) :1135-1136.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患者共156例, 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与病理资料。其中男41例, 女115例, 年龄18~70岁, 平均 (40.13±2.34) 岁。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术前均接受细针穿刺诊断或者术中冷冻病理诊断。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标本均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进行固定, 石蜡包埋后切片, 再以HE染色, 镜检分析检查结果。

1.3 病理诊断

按照WHO病理分类标准, 由2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进行病理诊断。镜检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常呈现多个结节, 仅少数为单个结节, 部分结节存在部分或者完整的包膜, 常继发钙化、囊性变以及出血等, 甲状腺腺瘤多为单个孤立性结节。镜检鉴别: (1) 包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包膜相对较厚, 且厚薄不均匀, 属于胶原化纤维组织, 且存在挤扁甲状腺滤泡;在甲状腺腺瘤中, 包膜较薄, 且厚薄均匀, 多表现为纤维性, 不存在甲状腺滤泡。 (2) 包膜内外组织形态: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内外组织形态基本一致, 而甲状腺腺瘤的内外形态存在较大差异, 包膜外是挤压变扁的甲状腺滤泡。 (3) 结节内组织结构: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存在多个或者局灶性分布的巨大滤泡, 滤泡大小不一, 在甲状腺腺瘤中, 滤泡以及其上皮形态均较为一致, 滤泡大小较为均一, 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现象。 (4) 继发性改变: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 常继发钙化、囊性变以及出血, 而在甲状腺腺瘤中无明显继发性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 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中, 106例 (67.95%) 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50例 (32.05%) 甲状腺腺瘤, 其中18例 (11.54%) 甲状腺滤泡性腺瘤, 8例 (5.13%) 嗜酸细胞腺瘤。

2.2 病理表现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外形不规则, 结节状。106例患者中, 仅14例存在完整且较薄的纤维包膜, 占13.21%, 腺上皮细胞的染色较深且较为密集。其中, 15例为单发结节, 占14.15%, 91例为多发性结节, 占85.85%, 56例继发囊性变, 占52.83%。甲状腺腺瘤: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的病灶均具有完整包膜, 占100%, 且病灶界限清楚。其中, 45例为单发结节, 占90.0%, 5例为多发性结节, 占10.0%, 15例继发囊性变, 占30.0%。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率、有包膜率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 继发囊性变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 (P<0.05) 。滤泡性腺瘤:肿瘤细胞体积较小, 细胞多呈腺管状或者条索状排列, 存在较多的滤泡, 有少量散在分布的不完整滤泡腺腔, 且分布有较多水肿疏松纤维间质, 主要呈现黏液性变或者水肿症状。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均为临床常见甲状腺疾病, 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更为常见。本组156例患者中, 106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50例为甲状腺腺瘤, 两者比例为2.12:1, 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相符。由于结节性甲状腺肿首诊时多表现为多结节状, 且无明显的甲状腺功能症状, 往往难以与部分多结节甲状腺腺瘤鉴别。虽然两者均为甲状腺良性病变, 但两者的病理变化、恶变率、治疗方法、临床预后以及术后复发率等均存在较大差异, 故准确诊断和鉴别两者具有重要意义[2]。

病理学诊断是目前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最主要的手段, 临床病理诊断研究表明, 甲状腺腺瘤主要为单结节病变, 仅少数为多结节病变, 且有完整的包膜, 病灶界限清晰, 较少出现囊性变。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 以多发性结节为主, 仅少数存在完整包膜, 且多继发囊性变[3]。上述病理特征对于两者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价值。临床诊断中, 应准确取材, 仔细观察囊性变组织, 充分结合临床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准确诊断鉴别。

摘要: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5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活检资料。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中, 106例 (67.95%) 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50例 (32.05%) 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率、有包膜率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 继发囊性变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 (P<0.05) 。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病理

参考文献

[1]王光平, 胡珺.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超声鉴别诊断[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8) :1213-1215.

[2]陈晓阳.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超声鉴别诊断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 :64-66.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9

【关键词】部分囊性乳头状甲状腺癌 结节性甲状腺癌 CT 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36-01

临床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主要是指含有实性成分与囊性成分结节,在外科切除中约占27%,由于大多数囊实性结节是结节性甲状腺肿退变所造成的,恶性肿瘤并不多见,所以医生通常把囊实性结节当做良性结节进行处理。随着临床高频超声的普遍使用,对于囊实性结节了解加深,部分超声征象在恶性囊实性结节诊断中已经得到认可,但关于囊实性结节中CT诊断报道较为少见[1-2]。本文主要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PCNG)与部分囊性乳头状甲状腺癌(PCPC)CT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3年3月-2015年3月通过组织学证实,并且CT资料完整的PCNG 25例(26枚)、PCPC 7例(7枚)。PCPC组中,3例女,4例男,年龄为35岁-48岁,平均为(45.23±6.46)岁。PCNG组中,11例女,14例男,年龄为41岁-56岁,平均为(45.32±6.32)岁。本组均由于体检、肿块或者是颈部不适等症状检查发现。

1.2 方法

使用optima 660 64排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机架旋转时间为0.5s,螺距為0.874,准直为0.63×8.21mm,扫描参数为120kV、250mA。取患者仰卧位,口咽部-锁骨上缘为扫描范围,层距与层厚均为5mm。对比剂使用85ml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公司),碘浓度为300mgI/ml,使用高压注射器通过患者肘部静脉进行团注,速率为2ml/s-3ml/s,扫描在注射25s-30s以后进行。

1.3 图像分析

由专业影像医师进行阅片,判断壁结节、结节形态、结节内乳头状结构、钙化形态。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 SPSS 13.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 X±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节大小与分布

PCPC组中,2枚左侧,5枚右侧,直径为1.6cm-3.5cm,平均为(2.53±0.67)cm。PCNG组中,8枚右侧,18枚左侧,直径为1.6cm-5.0cm,平均为(2.54±1.34)cm。

2.2 PCNG与PCPC中不同CT征象分布

PCPC 7枚均呈低强化;PCNG 26枚,高强化2枚,低强化24枚。PCNG与PCPC中不同CT征象分布见表1。

表1 PCNG与PCPC中不同CT征象分布

CT征象PCNGPCPCP微钙化 <0.05有05无262乳头状结构 <0.05有85无182结节形态 <0.05规则25不规则242壁结节 <0.05单发37多发2303 讨论

临床中,PCPC较为少见,在囊性结节中占1%,PCNG有着明确的囊变机制,是由结节供血不足所导致的囊变、坏死与缺血[3-4]。PCNG、PCPC所形成的实性成分与囊实性结节相似,在诊断方面较为困难。近些年随着高频超声在临床的应用,对于囊实性结节认识加深,壁结节、微钙化、低回声与边界不规则等超声征象在PCPC诊断中得到普遍认可,但关于囊实性结节中CT诊断报道较少。本文研究发现,PCPC中5枚存在微钙化,PCNG中无微钙化病例,这说明微钙化有利于PCPC诊断。在CT检查中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者是实性乳头状甲状腺癌不易发现乳头状结构,但通过周围囊内液体,PCNG、PCPC均能将壁结节边缘呈乳头状生长部分较好的显示出来,组织学中以PCPC乳头状癌为主要表现,或者是表现为PCNG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本组中,PCPC5枚、PCNG8枚具有乳头状结构,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PCPC中常见乳头状结构。结节形态能反映出生物学特征,囊壁恶性肿瘤细胞在PCPC中的分布较少,但其生长却依据浸润生长方式,结节形态不规则;PCNG主要是由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囊变、坏死以及缺血等所造成的,所以,结节生长方式为膨胀,产生规则的椭圆形或者是圆形。PCNG组中,2枚结节形态规则,24枚不规则;PCPC组中,5枚规则,2枚不规则,有明显差异,这说明结节形态不规则有利于PCPC诊断。多发壁结节形成机制反映不同程度囊壁滤泡上皮增生,关于单发恶性壁结节形成机制研究涉及学科较多。PCNG组中,多发壁结节23枚,这说明多发壁结节有利于PCNG诊断。总而言之,在PCNG、PCPC诊断中,CT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多发壁结节有利于PCNG诊断,单发壁结节、结节形态不规则、乳头状结构以及结节内微钙化对于PCPC诊断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舒艳艳,包凌云,韩志江,陈文辉,雷志凯,丁金旺.超声和CT的联合应用在甲状腺滤泡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08):109-113.

[2]韩志江,陈文辉,舒艳艳,赖旭峰,项晶晶.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02):143-146.

[3]许春苗,陈学军,张建伟,吴越,黎海亮.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中的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12(05):143-146.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篇10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全切术,复发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常见疾病, 多发生在缺碘的山区, 中老年女性多见。手术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术后高复发率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大难题。随着手术经验及技能的提高及优甲乐 (每片含L-T450μg或100μg) 的应用, 甲状腺全切术无疑成为了结节性甲状腺手术的第一选择。

1 临床资料

1.1 背景

笔者于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间有幸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普外科进修学习, 参加并管理了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住院治疗全过程, 通过5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住院治疗经过, 结合自身工作体会, 认为甲状腺全切术是结节性甲状腺预防术后复发及减少二次手术中喉返神经、甲状旁腺损伤的第一选择。

1.2 一般资料

全组患者50例, 男性5例, 女性45例, 年龄25~50岁, 中位年龄为35岁, 均为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 并发糖尿病5例, 高血压病10例, 冠心病10例, 术前甲状腺彩超均发现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 直径在0.3~3.0cm, 囊实性15例, 实性结节45例, 其中有钙化结节8例, 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6例。

1.3 手术方法

46例采用局麻加心电监护, 4例因甲状腺肿块巨大或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不除外甲状腺癌可能采用全麻。手术切口采用胸骨切迹上1-2横指沿皮纹“领式”对称横切口, 电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分离肌肉充分显露甲状腺。缝甲状腺牵引线, 紧贴甲状腺真被膜分别分离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甲状腺中静脉及甲状腺下动脉, 由甲状腺外侧开始向气管方向紧贴甲状腺真被膜逐个离断、0号线结扎甲状腺后侧的血管分支, 术中保持术野为无血状态, 随时注意辨认甲状旁腺并保护之, 分离甲状腺至靠近气管时注意于气管前分离切除甲状腺椎体叶, 冲洗创腔干净, 嘱患者发音及咳嗽, 确认患者无声嘶、声调下降及创腔出血后逐层缝合, 不放置引流管, 术中常规行甲状腺快速病理检查均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1.4 结果

术后仅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钙症状, 表现为口周及四肢指 (趾) 端麻木, 经口服钙尔奇D1~2片/d, 7d后症状缓解, 无声嘶、呛咳、误咽并发症发生, 术后予优甲乐 (50μg/片) 2片/d, 晨起空腹顿服, 根据活动情况酌情增减, 随访3个月~1年, 无甲亢及甲低表现。

2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一种病理类型, 多由缺碘引起, 一般由弥漫性甲状腺肿演变而来。结节是复原反应的产物[1], 有的可继发甲亢或恶变。术前诊断主要依据扪诊及彩超, 术后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重要手段, 但术后复发是临床中常见的问题, 国外报道为10%~30%[2], 国内报道为18%~30%[3]。

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包括真性复发 (新结节形成) 和假性复发 (手术残留的微小结节增生) , 真性复发多由于病因未去除, 比如碘的缺乏未改善, 以及手术导致甲状腺体积减小、功能减低, TSH分泌增加, 刺激甲状腺滤泡过度增生所致。假性复发多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 切除甲状腺组织过少有关。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在弥漫性甲状腺肿的基础上发生, 增生的结节多无完整的包膜, 在行结节切除时, 常有微小结节的遗漏, 导致假性复发。影响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的因素有3项, 即甲状腺多发结节、切除甲状腺重量、术后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4]。因结节性甲状腺肿即使手术前检查为单发结节, 但病变的发生呈“多中心性”, 触诊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 且我们在术中发现临床上所见的单发结节大多为一侧多发结节样腺体的一部分, 通常对侧腺体多伴有明显的微结节样改变。手术范围不够, 术中未全面探查, 极有可能留下微小的结节样腺体组织, 为术后复发留下隐患。因此, 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是减少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的重要环节。

手术是治疗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唯一的治疗方法。由于首次手术后可使原有的解剖层次破坏、组织粘连、瘢痕挛缩, 使其解剖变位, 再次手术时喉返神经的永久损伤高达1%~12%, 而首次手术时仅0%~3%, 文献报道, 甲状腺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为0.8%~32.0%[5]。而术后复发若行再次手术, 则永久性声带麻痹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增加3倍及10倍以上[6], 甲状腺全切术能完全避免术后复发, 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次全切无明显差异, 但术后需应用L-T4 (优甲乐) 终生替代[7]。

L-T4 (优甲乐) 为左旋甲状腺素, 我们的经验是甲状腺全切术后2片/d晨起空腹顿服, 无乏力、颜面水肿等甲低表现, 同时根据TSH检验结果调整剂量, 使TSH水平维持在0.1~0.2μmol/L。但对绝经后妇女可造成骨质疏松、心脏肥大、房颤等不良后果[8], 应值得注意。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以及对甲状腺疾病认识的提高, 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全切术, 术后配合终身服用L-T4 (优甲乐) 替代治疗经临床验证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石美鑫, 熊汝成, 李鸿儒, 等.实用外科 (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492.

[2]ZambudioA, RodrignezJ, RiquelmeJ, etal.Prospective studyof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aftertotlethyroidec-tomyformulrinodulargoitersbysurgeonswithexperiencein endocrinesurgery[J].AnnSurg, 2004, 240 (1) :18-25.

[3]屠规益.甲状腺肿瘤外科[M]//.见:屠规益.现代头颈肿瘤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668-674.

[4]周立新, 周长吉, 等.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及对策[J].临床外科杂志, 2006:14 (3) :151.

[5]徐从高, 杨兴季, 等主译.肿瘤学原理与实践[M].第5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97.

[6]ThomuschO, MachensA, SekullaC, etal.Multivari-ateanalysisofriskfactorsfor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in benigngoitersurgery:p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in Germany[J].WorldJSurg, 2000, 24:1335-1341.

[7]HishamAN, AzlinaAF, AinaEN, etal.Totalthyroi-dectomy:theprocedureofchoiceformultinodulargoitre[J].EurJSurg, 2001, 167:403-4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激发挖掘下一篇:精细管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