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

2024-09-23

科幻作品(精选12篇)

科幻作品 篇1

0 引言

优秀的科幻作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不仅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且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了思考方向,激发读者对作品中的科学知识做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将优秀的科幻作品适当地引入大学生专业学习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同时也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进行了培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带来的积极意义。

1 优秀的科幻作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优秀的科幻作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常常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医学、技术、伦理、文学等各类学科。同时,科幻类文学作品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读者会被作品超前的思想和技术所吸引,成为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动力。因此,科幻作品的创作者是科学理论知识的理想诠释者,使读者在感受精彩故事的同时,也学到了大量的学科知识,激发读者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优秀科幻作品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优秀的科幻作品中的科技,都是以现实科技为基础,再通过作家的奇妙构思而产生出来。科学为科幻作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我们就试图针对大学里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简要分析科幻类作品对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意义。

2.1 针对理论物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简析

在科幻作品中,星际旅行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宇宙本身的研究,全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都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工作。在此类型的作品中,近年的《星际穿越》可谓是较为严肃地运用理论物理学的高深原理,将星际旅行形象地搬到了大荧幕上。而此影片一出,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尤其在网络上,虽然很多人表示看不太懂,但是有很多专业人士包括在校专业学生等,在热心地用大量的篇幅,以相对简单的语言,向大家描述影片中所使用的一些物理原理。表面上看,大家讨论的是影片内容和观影指南,实际上,在无形中拓展了人们对于科学精神的追求,对于科学脚步的追赶。而且,观影人群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年人,是大学生,而观影中的这些争论,尽管可能一时之间大家都没有终极答案,但是科学的种子已经悄悄埋入年轻人的心底。

2.2 针对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简析

还有一类科幻作品描述了广袤无垠的外太空可能存在的生物,这类作品无疑能够引起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兴趣。比如早年描写外太空可怕生物的《异形》系列,撇开娱乐性不谈,影片中所提出的外太空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对于研究学习生物专业的学生们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尤其是深海里面的生物,限于技术原因我们尚且不能对其全部发现和研究,更何况外太空中存在生物的可能性。还有《星河战队》系列作品,描写的外太空体型巨大的甲壳类生物,都是直观地将人们心中的外太空生物投射到荧屏之上。甚至还有类似《第九区》的作品,人类竟然逐步演化成了外太空生物的样子,不得不说这些作品除了让人“脑洞大开”之外,隐约中也暗含着对于生物的学习研究,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2.3 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简析

科幻类作品看似很难与医学类专业联系起来,实则不然。人类对自身的研究永无止境,其中就包括医学医药类的研究。比如《超体》这部电影就描述了主人公被注射了神秘药品,药品破裂进入血液之中,激发了主人公大脑的潜力,令其脑中约90%的神经元相继苏醒。伴随着身体的飞快进化,主人公掌握了越来越多所谓的超能力。医学研究在人类与疾病的对抗中尤为重要,医学类学生从这部科幻作品中除了能了解到药品研究的重要性和慎重性,也能对学生学习医学的价值观敲响警钟:医学和医药同样可以是悬在人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且此剑的双刃性也令人时刻警醒。

2.4 针对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分析

21世纪初期的科幻作品《黑客帝国》被誉为“面向未来的经典科幻预言”。主人公是一名网络黑客,他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并且逐步认识到,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黑客帝国》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程序和代码在未来世界的地位,这无疑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部绝好的“教学参考书”。观看此类作品,学生们能从中得出直观的结论:计算机数字技术是本片的根本技术支撑,同时也应很清楚地感受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有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的。那么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让技术沿着为人类造福的轨道上前进,是足以引起学生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3 结语

综上所述,科幻作品能够刺激大学生的想象力,启发思维,培养科学思想。能够充分锻炼人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科幻作品并不是作者的随意发挥,而是作者结合一定的科普知识而阐发的科学构想。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幻作品,科学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人类的想象力也会受到影响。但是,科幻作品中所蕴含的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悲观方面,如:机器人取代人类,科学技术的滥用所造成的人类的毁灭等,无疑也在为人类敲响着警钟。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借助于科幻,可以刺激其想象力、创造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应时刻牢记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威力,从这点来说,对于我们国家未来整体科学素养及人文观点价值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本文简要地分析了科幻作品引入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对四种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所带来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科幻作品,大学生,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慧玲,田竞.浅论科幻电影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

[2]李若平,郑海务,杨毅,尹国盛.将优秀科幻作品融入大学课堂[J].物理与科学,2011,(03).

科幻作品 篇2

(通讯等)

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 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通讯 范长江、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3.桌上的表(通讯 张明、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4.访“葡萄常 ”(人物专访 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春夜(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 中国青年报记者(有时会考选择题)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感人事迹。写作特点:在矛盾斗争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描写特点: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8.“一厘钱”精神(工作通讯 新华社记者 李峰 余辉音、写作特色: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贴近实际,贴进群众。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选取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9.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物通讯 穆青、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实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10.水城威尼斯(国际风貌通讯 穆青、写作特点:抓住特点,展现不同的地域风貌。写景动静相衬,语言风格优美清新。

11.写在绢帕上的诗(人物专访 柏生、以真挚的感性、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结构特点:以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

12.并非鱼草之争(工作通讯 陈晓微 周守瑾、写作特色: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事情虽然较专门、较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运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结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13.夜宿车马店(通讯 刘云山、宏观照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写作特点: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表现主题,语言生动形象。)

14.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通讯 熊先志、写作特点: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通过事实对比、数字对比,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15.小城风光更迷人(通讯 林黎、特点:语言较为凝练生动。16.“飞天”凌空(人物特写 夏浩然 樊云芳、写作特点:落笔集中,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妈妈教我放鸭子”(刘衡 记者的笔下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写作特点:运笔独特,构思巧妙,“口语入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道来。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妈妈教我放鸭子”》通过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热爱养鸭工作的年轻姑娘的思想感情,语言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记者刘衡善于运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和通俗、晓畅、幽默的群众语言,因而她笔下状物也好,写人也罢,总是独具魅力。

18.访厕所(罗详兴、写作特点:材料丰富、翔实。语言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

19.核弹元勋的“三子”(人物通讯 李春 王进昌、特点:角度独特,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映衬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20.相思正是吐黄时(通讯 连锦添、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理、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1.华阳礁上补给忙(现场短新闻 刘冰 徐文良、写作特点: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华阳礁上补给忙》在写作上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义深远。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当地补给战斗的真实现场。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22.醒来,铜陵!(龚声、写作特点: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醒来,铜陵!》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23.菜价追踪(经济报道 新华社记者 苏会志 王进业、写作特点:以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

24.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人物通讯 何平等、特点: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贤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科幻作品 篇3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作品的内涵”是指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使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而获得的。

【知识汇总】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散文刻画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精当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精神情感。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考查方式】

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赏析,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考查。有概括形象的特点的最基本的考查,有理解形象的作用的考查等等。

主要题型有:

(1)分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或物象。

(2)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

(3)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物象或形象,有什么深刻的意蕴或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题讲解】(2012·湖南卷)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例1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综观全文,辨析、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应该进入作者思想情感的层面,指出其普遍意义和典型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

答案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例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关涉内容与形式、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细致的赏析,凸显高考阅读考查的“文本意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本中的内涵,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随意发挥,结果失分严重。

答案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方法归纳】

一、对散文中物象的鉴赏方法

1. 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 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 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对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1. 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揭示其思想、精神特征。

2. 借助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表达技巧”来解读人物语言及其行为,找出其“独特”性。

3. 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现场练兵

茶花

桑飞月

①茶花的出场是颇富戏剧性的,有些许幽默感。

②深秋,抑或说是初冬,反正天要冷了。草木们纷纷脱下红衫绿裙,摘下行头,拾掇拾掇准备关门闭窗泅渡寒冷的冬天。此时,天格外的灰,格外的暗,仿佛小剧场的话剧演完了,即将落幕。就在这时,“哗啦”一下,花枝招展的茶花们登台了。红艳艳,白灿灿的,像千万朵灯盏,意欲照亮即将暗下来的季节。想不惊艳都不行!

③我趴在窗台上,看楼下那丛茶花的秧歌舞,觉得别扭。在这样晦涩的季节里,兀现这么一片含苞欲蕾的生机,定然不是什么冷静的表现吧!于是笑它们:真晕,给点儿阳光就灿烂!也不看看时令,就这么傻头傻脑地开了。还开得那么浓艳,像大冬天着了件红裙子,卖俏!

④茶花们仰着一张张精致粉浓的脸,不说话。安静的表面下其实是颗狂热的心,有点儿诗人气质。

⑤冬月,在杭州,随处可见或红或白的茶花阵,气宇轩昂,让人有种兵临城下的感觉。那成片成阵的繁密花苞,涌动着无穷力量,恍若在酝酿着一场起义。大概,它们是想在冬天执政前颠覆其暴权,成全民意,让季节直接进入春天的吧!同时,又像是对“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们的一种宣战。在这个季节里,的确常有一些英姿飒爽的菊花的——深秋里的花,开起来总有一种兵气。“吹牛吧,看谁能撑到最后!”茶花们说。

⑥不久,菊花们果真知趣地“抱香枝头老”了,不再言当年之勇。再看那些茶花们呢,仍是一副傻傻的,壮志未酬的模样。难免不让人为其捏把汗,大雪不日将至,不知那些如婴儿般尚在襁褓中的花蕾,将会是一个什么下场,剧情在此让人紧张。记得有一女友曾对我说过,春天尚早,茶花已经开了。她以为茶花是春天的花。不管怎样,这表明它是会越过冬天的。

⑦闲时,去一朋友的工作室,看到他为一女孩儿拍的写真。波浪长发,有大风吹过的痕迹。然而就在那个凌乱的边际,别了一朵艳艳的玫红色茶花。风尘之美!此时,仅用妩媚来形容是不够的了。突然明白,小仲马为什么将他笔下的玛丽·杜普莱西称为茶花女了。她和茶花有着相同的属性,是风尘味的,生活的风尘,爱情的风尘,理想的风尘……集了一身。但它又会引导着人,跌进美丽和妩媚的崖谷。

⑧茶花耐看,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唯一遗憾的是,它没有香气。仿佛山没有水,人没有灵魂和思想。但这也似乎没什么不好,没有谁的命运会是完美的,这并不妨碍有人将赋的文体赠与它。

⑨很久之前,我也曾惯性地认为,花开即意寓着温暖的到来。这也是我对冬日茶花之风尘感慨的原因。

⑩犹记得,那年春天,桃花的屋还黑灯瞎火,我从城市的一个角落启程,寻找一份新的开端。突然,我看见了红艳艳的茶花,只不过,已是一地凄红。是夜晚的春雨,摧灭了她春日的梦。心里格外的悲伤:它忍冷挨冻地越过冬天,到底,还是落红,在季节真正明亮之前。和玛丽·杜普莱西的命运还真有点像!

(选自《扬子晚报》201221)

1. 概括文中茶花的形象。

2.请探究作者笔下的“茶花”具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3.分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天价作品是否是最美作品 篇4

书法的发展道路也是起起伏伏、崎岖不平的。它的传承方式以碑刻、墨迹、拓本、木刻等不同形式进行。而现代主要以装裱的形式传承, 书法的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它本身的价值,各大媒介、拍卖机构利用金钱来衡量这个美。

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美在于作者本身的修养和受教育的程度。古代人的书法、绘画作品都在于作者本身,他们苦学经典,增加学识,进而专研一个方向,直至学精、学透、学好, 从而自成一体。因此古代艺术品被拍出天价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作者本身学识与魅力的结合。同时它也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流传,保存,历久弥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能看到笔触的运用,体悟作者的心境,时代造就人才。

王羲之的《兰亭序》称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明独尊其书风,开始贴学之风,同时期以及后世都学王成风。而王羲之在创作《兰亭序》时,携同好友,心境舒畅,随心所欲在酒后飘飘洒洒而作;颜真卿,其行书作品《祭侄文稿》 称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在其侄子死后,心情异常悲愤时而作。此作品在文中涂涂抹抹,力透纸背,显示出了当时颜真卿的悲愤心情;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称天下第三行书, 此作品是苏轼被贬黄州而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苏轼对世态炎凉的一种感伤之情。

以上为例,艺术品在创作时要符合时代潮流,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当时书写的心境。此类古代艺术品堪称“天价作品”不为过。可是现在,当书法作为纯粹的艺术品出现时, 它缺失了古代书家的气质,现代的书家多以抄为主,借用古文来写今,而绝无心境可言,为出作品而出作品,何为美可言?中国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南派重技法,北派重理论,二者相看两厌。山东,是中国的书法大省,这个省份主要以批量生产为主,一批一批的书法作品销往全球,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技法的增长,何之为美?

美是无价的,是从内心出发,由内向外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气质,即使丑也是一种美,因其独特的气质,大丑即大美。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它们的美更加是从小的地方无限的扩大、再扩大,从而达到整体的美。而学则是对知识的积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坚定的处理每个时期应该掌握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所以“美”必须和“学”统一而论,这样的美学才是真的美学,从而丑的在人们眼中也是美的,要丑得有气质。

金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自创隶书书体“漆书”,横画厚重,竖画轻薄,撇画细长,拉开,字形成长方行,突破了以往隶书成扁形的特征,其中不乏对笔力的控制,奇丑, 但正因这种丑而让其书法脱颖而出。

大美即大丑在于作者本身的气质,这样的作品富有情感,生动而灵活。之上所谈艺术家一生淡薄名利,即使贫困也没有把艺术和金钱挂钩。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才更富有价值,没有铜臭味。但是有些高价作品全完无法理解高在何处。

美国抽象画艺术大师汤伯利的作品《黑板》,在黑板上6行的连续圈圈,就像小孩子的涂鸦一样,却拍出了7053万美元的天价,美国罗伯特·雷曼的《无题》,是一幅几乎全白的油画作品,拍出了1500万至2000万美元的高价。这些天价作品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审美,然而艺术品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加高于人们思想的一种精神境界的产物。 而现在的“天价作品”却是炒作之举。它们美吗?美,当然美, 因为价高,所以赋予的价值也高,紧接着对其评价也高。

这些天价艺术品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国人在盲目的炒作之风中更应清醒的去了解它应有的价值。在尊重历史,尊重古老文化,尊重后现代艺术,尊重抽象主义的同时真正的去把握它们本身的美与价值。认真、虔诚地保护艺术品,拜读它们的精髓,这样的天价作品才是最美的,才是我们该认真去学习的。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天价作品是否是最美的,大美即大丑,大丑即大美,利用王羲之、颜真卿等中国古代大文豪的经典之作,来表现古代作品中的美;同时也以美国抽象派大师汤伯利的《黑板》和罗伯特·雷曼的《无题》两幅作品,寥寥数笔拍出天价为例,把现代社会这种利欲熏心的现实和艺术品的本身价值进行对比。

关键词:天价艺术品,大美,大丑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科幻故事作文 续写科幻小说 篇5

科幻故事作文 续写科幻小说

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帝克・布郎写过一篇文字最短的科幻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听到了敲门声……”这篇小说只有25字,但它却给人无限的遐想,请各位同学发挥想象继续写下去。

人类灭亡了

六年三班 郑晓帆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听到了敲门声……

走进来的是个外星人。她有着一顶蓝色的头发,长长的耳朵,蓝色的眼睛闪着光,小嘴巴,小鼻子,样子看起来非常可爱,表情却格外严肃。

外星人走到地球人身边,说:“我是娜美星球派来你们地球的特使。你知道为什么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人吗?你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娜美星球上的人能够自由出入你们地球吗?”

地球人有气无力地说:“不知道。”

“因为地球的人类就要灭亡了。一千亿年前,宇宙王把地球交给你们人类统治,是对你们的信任。可是你们不好好保护地球,反而大量地开采资源,破坏环境,甚至为了争夺资源不断挑起战争,不断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现在大海干枯了,资源枯竭了,动物们都死光了,自以为聪明的人类也摆脱不了各种流行疾病侵害,死于非命。你说你们身为地球的统治者,这样做值得吗?这样做对得起你们的地球母亲吗?”她越说越气愤。

坐在一旁的地球人默不吱声,眼珠直愣愣地盯着灰蒙蒙的天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外星人停了一会,接着又说:“我们娜美星球现在是宇宙中最美的星球,宇宙王信任我们娜美星球人,已经把地球交给了我们管理。而你――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将被送到宇宙王那里,接受最严酷的惩罚。”说着,他向门口喊了一声:“你们进来吧,把他带走!”随即,进来了两个全身黑铠甲的外星人。(作文大全 )他们刚要把地球人带走,突然,地球人倒在了地上,一动不动。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死了,人类灭亡了!

未来,娜美星球人统治的地球,将会是怎样的呢……

拯救地球

六年三班 郑晔满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听到了敲门声……

来人是一个模样古怪的外星人:脸是正方形的,眼睛是两颗黑玻璃,没有鼻子和耳朵,嘴是一条拉链。

“你就是地球唯一幸存的人鲁科吗?”拉链突然拉开了。

“是的`。”鲁科回答。

只见那外星人的两颗黑玻璃眼珠一转,闪出一道刺眼的光芒,拉链又拉开了:“你每天躲在家里,你可知道外面河水干涸,树木枯萎,地球到处一片荒芜?”

鲁科点点头无奈地说:“知道,可是我能怎么办呢?我没有能力阻止人类的互相残杀,又没办法保护自然资源。”

外星人郑重地说:“我就是来帮助你挽救地球的星球神兵,我们已经调查过了,地球会变成这样,是可恶的S星球人搞的鬼,他们给人类输入黑暗记忆,让人类互相残杀,破坏环境,他们是要彻底毁灭地球。现在只有你能拯救地球,我要送你一把超光速雷弹枪,一艘飞船,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鲁科接过雷弹枪,也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们驾驶着飞船来到了S星球,对方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星球神兵按下了一个电钮,飞船里走出了一群机器人。战斗开始了,对方首领射出了两颗炮弹,对准鲁科和星球神兵,鲁科侧身一闪,和炮弹擦身而过,回敬了对方一颗雷弹,对方首领也不是盖的,只见他往上一跃,一个后空翻躲过了。双方的枪林弹雨把对方的机器人军队全数消灭了,只剩下鲁科、星球神兵和对方首领。鲁克射出了六颗雷弹,对方首领都躲过了,正当他得意忘形时,鲁科向他的脑门射了一发,正中,对方首领倒下了。鲁科冲到了S星球的黑暗实验基地,用超光速雷弹枪把这个罪魁祸首毁灭了。

大获全胜,鲁科和星球神兵乘着飞船回到了地球,在神兵的帮助下,鲁科克隆了各种生物,重建了家园,地球又变得生机勃勃了。

作品即人品,人品即作品 篇6

企业没文化,真的很可怕

Q:如果解读一个广告,它背后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怎样的?

A:广告片虽说只是营销闭环中的一个环节,但里面包含着品牌所要传递的文化,还可能暗合着企业文化。国外一些品牌之所以长久不衰,秘诀就在于品牌文化的传播和企业文化打造。就像部队一样,被人们形容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中有很多不可改变的东西,如建制、纪律等;企业文化也一样,改变可以改变的,坚守必须坚守的,如东方船坚守了二十年的铁律中有一条规则就是“员工一年内未回家看父母者,必须辞退”,因为我们春节会给员工多放一周的假期,目的就是回家与亲人团圆。

企业没文化,真的很可怕。很多老板往往重视品牌文化而轻视企业文化,他们所谓的品牌文化完全就是把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些识别图形生吞活剥地放到品牌中应用,并美其名曰:品牌文化。有的老板把个人喜好当成所谓的品牌文化在大肆灌输。

品牌的背后首先是文化,品牌文化代表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没有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就难以为继;而没有品牌文化,企业文化的外延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不能脱离公司的产品和经营,都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当然企业刚创立的时候会先想着产品,但当产品可以立足市场,要想让产品赢得更大的机会,企业就应该有意识地去提炼企业文化、打造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如果深入到了员工的心智,员工就会自动自发;品牌文化如果渗透到消费者的心智,消费者就会死心塌地,就像苹果的粉丝会如痴如迷地追随。

做广告就是做良心

Q:关于企业文化,你有哪些经验?

A:东方船的企业文化可以总结为三句话——作品即人品;经营即团队;管理即文化。这期专栏我们先谈谈“作品与人品”吧,想要了解一家广告公司非常简单,不用去看那些把自己夸到飞起的公司介绍,而要深入实地去这家公司看看,不要看热忱款待的老板的笑脸,而是要看看普通员工的表情;不要听老板的海阔天空,要听主创团队的思考。还要看这家公司有没有自己的公司文化,一家没有文化的广告公司是没有能力去帮客户传播品牌文化的。其实,看看作品就知道。人品即作品,或者作品即人品,所有的企业文化都能够通过作品/产品反映出来,如果企业追求创新,那么作品/产品肯定有创新点,如果企业氛围是温馨的,那么作品/产品一定是温馨的。

20年来,东方船一直坚持“做事就是做人,做广告就是做良心”,“作品即人品”的原则和底线,无论员工还是客户,人品不好,一切免谈。20年来,我们从没拍过昧着良心而被人骂的广告,作品没有过任何夸大吹嘘的成分, 东方船20年来所拍的各类广告或企业形象片,包括微视频,每一条广告我都可以给亲朋好友看,可能20年前做的画面不够精美,但确实反映那个时代的产品特色与消费趋势。今天的电视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低俗宣传,有些广告人为了生存和赚钱,刻意包装、夸大效果,最后却把责任推卸给企业老板。为了生存,他们就什么都不顾了吗?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在哪里呢?

人品即作品,做人要厚道

Q:你见过的企业文化对品牌有什么影响呢?

A:东方船有一条原则:服务“适合”的企业,比服务“著名”企业要愉快也高效得多,因为双方可以对视且平等。所谓“适合”就是这个企业必须与东方船有着想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背后就包括企业文化,东方船不接的客户类别,有丰胸、增高、美白、电视购物等。对于一些不适合的客户,我们该拒绝就拒绝。客户多一个我胖不起来,少一个我也瘦不下去。正因为东方船敢于拒绝一些客户,却也贏得了另一些客户的欣赏和喜欢。在东方船的画册上有一句:我们只为欣赏和信任东方船的客户尽情创造。

十多年前,湖南有个客户和我们签约并付了定金,开PPM会时,他和导演杠上了,说这个镜头要这么拍,那个镜头要那么拍,导演很无奈。然后,我就把支票和定金放到客户面前,说你不尊重人,我们不拍了。临走时我说,你这样不相信人的性格做企业,做一个会死一个。后来这个品牌真的死了。基于类似的情况,东方船提出三不原则:只谈策略不付创意定金的客户我们不做,只谈沟通不讲市场策略的客户我们不做,只谈创意不谈沟通原则的客户我们不做!

科幻作品 篇7

黄耀莹 / 一件霓裳

杨俊洁 / 剪花——宝相花

帅静泉 / 世界上最好的家

陈智强 / 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创意海报

尹述睿 / 新精卫补海篇

陶 珂 唐胜天 / 华·韵——中式餐厅

黄军 / 华(海报)

张凌霄 / 文房四宝

张潇珑 / 民族特色手机游戏《高跷捕鱼》角色设计

陶玉 /“美意延年”包装设计

牟炼 / 永和豆浆历史人物篇系列海报——玄奘篇

彭丽莎 / 剪狂纸舞(书籍装帧设计)

周景秋 / 0排放——吸尘器篇

科幻作品 篇8

下面我们不妨以此为依据, 来探讨抒情型与写实型文学文学作品的不同教学模式。

一.抒情型文学作品与情境教学法

抒情型文学是指以抒发或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文学。由于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人类的情感总是与一定的欲望、心愿和理想相联系, 抒情型文学往往又具有表达理想的特征, 因此, 我们把那些表达理想境界的作品, 也划归抒情型文学的一类。依据抒情的方式, 抒情型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型。第一种是客观抒情型, 一般通过景物的逼真描写来达到抒情的目的。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第二种是主观抒情型, 它们有的在对生活具象描写的基础上“添枝加叶”, 用理想化的方式处理情节、人物, 以及景物。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乡思乡愁和一系列人生的感悟, 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和抽取种种雨的意象, 并从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去体味其美妙的神韵, 且又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汤显祖的《牡丹亭》, 先是让人物在现实世界中活动, 后来为了理想可以表达, 情感可以抒发, 便使他的人物为情“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出许多亦真亦幻的情节来。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等也皆属于此类;有的干脆丢开生活具象形态, 而采用魔幻形态, 以求理想可以驰骋, 心愿可以表达, 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等。

既然抒情型文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抒发或者表达情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带领学生迅速而高效地把这种情感给体验或者揭示出来呢?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早已为我们创造出了情境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之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 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而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是解读和鉴赏最为有效的过程。因为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因素, 包括各类情绪、情感、感觉、知觉、想象、联想、判断、推理等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交融过程即是情感体验过程。情感的发生和领悟属于人内心的主观产物, 正与人的成长环境、生存需要、知识水平、思想发展等等状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可能凭空产生,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只有身临其境, 或者类似于身临其境, 同时又具备了上述诸因素, 情感体验过程才有可能发生。

情境教学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一) 课前带入情境:即通过音乐、绘画、诗歌朗诵等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二) 课中凭借情境:即通过语言描述、表演体会、实物演示, 或者继续通过图画再现 (包括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 、音乐渲染 (包括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 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 、朗读等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三) 课后拓宽情境:即通过旅游观光, 或者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等方式把学生带入大自然, 带入社会, 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 把作品中的情境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从而加深和巩固对作品的理解。

二.写实型文学作品与问题教学法

所谓写实型文学, 是一种立足于生活, 以描写和表现人的现实生活为己任的文学类型。这种文学类型能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满足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在西方, 它主要包括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新描写主义等文艺思潮和流派。它有三大特征:第一, 注意细节描写的逼真性, 即要按照生活中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生活。这是写实型文学的前提性条件。第二, 现象的真实还必须与生活的逻辑相统一。所谓“生活的逻辑”, 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事理”。有的作品虽然所描写的细节很真实, 但由于细节之间推导不合生活的逻辑, 也不能算是写实性作品。比如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 由公园里一对男女的偶然对话, 一直在真实的细节里推导, 最后推出“夫妻对面不相识”的悖谬, 违背了生活中的事理与逻辑。因此它自然就不属于写实型的作品。类似的还有卡夫卡的《城堡》《审判》以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等。第三, 写实型文学对生活的表现追求客观性。所谓客观性, 是指作家在进行艺术描写时, 要以忠实于生活的态度, 让艺术形象本身去打动读者。既不编造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也不表露自己的倾向, 而要用作品中的场面和情节本身去打动读者。

对于写实型文学, 我们究竟该解读什么呢?既然它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描写和表现人的现实生活, 按照上述顾先生对于文学本质和功能的分类, 它应该属于表述历史的范畴。文学作品显示历史本质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直接以历史事件为题材, 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 以及文学史上出现的历史小说、历史剧、报告文学、纪实小说等等;其二是以虚构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历史真实, 比如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 为了写出法国的“风俗史”, 他“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 等等。因此, 这类作品解读的首要任务便是理清事件的要素;分析人物性格, 理解社会生活。前者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影响, 后者包括性格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所显示的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对于上述内容怎样才能进行高效的解读呢?我们知道, 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模式课程’, “语文能力的心理结构是一种无先无后、无主无次的心理图式, 但它们组合在一起, 最后构成一个整体, 它与客观对象存在对应关系”。从语文课程的这种特点及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 无论是“学习语言”, 还是“通过语言学习”, 语文教学都应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讨论法和发现法是与这种理论相适应的两种基本方法, 而这两种方法的关键又在于设置一些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主问题, 为此有人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尤其是新兴的“问题教学法”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 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行为为特征,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当然, 问题教学法对于任何类型的作品都能适应, 但对于写实型文学作品来说, 由于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性格等要素的构建, 学生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找到, 无须再到别的资料库中去索取, 省时, 又省力, 因而效率应是最高的。

问题教学法的一般步骤是:

(一) 问题生成:创造问题情境, 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结合教学目的, 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即给问题定向。

首先, 教师要创设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克服胆怯和从众等表现。其次, 要教会学生遵循思维规律, 采用搭桥式、递进式、比较式、因果式、转换式、逆向式等方式来提问和质疑。再次, 在“问题意识”培养中, 对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识的积累、心智技术发展、动机与情绪状态和个性思维习惯等。第四, 要教会学生选好思考点, 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确定不同的设疑出发点:如对小说要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主题等, 不要抠字眼、钻牛角尖, 纠缠文章的细枝末节等。

(二) 问题探索:对生成的问题, 进行自主探究 (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 , 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 要让学生尝试解答, 凡学生能解答的教师不答。教师的点拨要精要, 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学生的答案只要有合理性, 就要肯定, 不搞惟一的标准答案。

科幻作品 篇9

关键词:档案工作,法人作品,职务作品,著作权

档案工作中创作出大量的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正确区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长期以来,档案界更多的是侧重于从理论上对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划分的探讨,缺乏对实践中范例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案件的介绍、法律适用的点评来阐述界定档案工作中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的标准问题。

一、区分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的典型案件概况

1. 原告的诉求。

本案中原告王某某系H档案馆工作人员,其接受了本馆下达的编写《李墨林年谱》的工作任务,他通过对本馆馆藏与馆外资料的收集、分析、核查、论证,独立执笔完成了《李墨林年谱》(草稿)的编写,经本档案馆主管副馆长提出意见修改后定稿。定稿署名为“H档案馆”,而且作为档案归档。随后,王某某将署名为“H档案馆”的《李墨林年谱》定稿交到《B档案史料》编辑部,并在该杂志(内部发行)当年第5期以其个人名义发表了该文献的上半部。随后,H档案馆致电《B档案史料》编辑部,认为《李墨林年谱》系单位成果,王某某不能以个人名义发表。《B档案史料》编辑部立即在当年第6期《B档案史料》发表《李墨林年谱》下半部时将署名改为“H档案馆”,并以“更正”方式对上半部署名作了修正。王某某认为《李墨林年谱》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其所有,H档案馆、《B档案史料》编辑部侵犯了其著作权,于是在向B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H档案馆、《B档案史料》编辑部停止侵权、公开道歉、返还稿费、赔偿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失。

2. 被告的抗辩。

由于《B档案史料》编辑部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民事权利义务由B市档案馆承担。B市档案馆辩称,《B档案史料》1997年第5期以王某某名义发表《李墨林年谱》上半部完全是王某某对编辑部的欺骗造成,因为H档案馆从来没有同意以个人名义发表该文献,编辑部对署名予以更正就是要以正视听,并非对王某某著作权的侵犯。H档案馆辩称,编写《李墨林年谱》是单位工作计划,主题思想、资料收集都由单位组织完成,王某某最终执笔,单位领导审阅把关,立卷归档。《李墨林年谱》反映单位意志,由单位承担责任,是法人作品,著作权归单位所有。另外,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王某某个人无权将已经归档成为国家档案的《李墨林年谱》擅自发表,其行为属非法公布档案。档案馆要求编辑部更改《李墨林年谱》署名没有不妥,不存在侵权问题。相反,王某某侵犯了单位的权利,请求法院驳回王某某的诉讼请求。

3. 法院的裁决。

B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定,《李墨林年谱》是王某某为完成单位任务,在收集分析馆藏资料,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执笔完成,当属职务作品,王某某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利归H档案馆享有。档案馆未提供他人参与创作的证据,单位领导对编写进度的过问、督促和文字方面的修改,不能证明《李墨林年谱》系集体创作。档案馆简单的任务下达,不能构成法人主持,亦不能说明体现了法人意志。同时,档案馆不能举出与王某某之间有关于《李墨林年谱》著作权归属的约定和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单位所有的规章制度。因此,档案馆主张《李墨林年谱》系法人作品的意见,不予支持。《B档案史料》编辑部更改署名草率、不严谨,视为与档案馆共同侵犯了王某某的署名权。判决:《李墨林年谱》的作者是王某某,B市档案馆、H档案馆向王某某书面致歉,赔偿王某某经济损失、精神损失500元。由于王某某无权将已经归档的《李墨林年谱》擅自发表,故无权要求返还稿费。王某某不服一审判决,向B市高级人民法院上诉,要求判决《李墨林年谱》不属于“特殊情况”下的职务作品,其应对该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而不是只享有署名权,要求增加赔偿金数额、公共赔礼道歉。二审法院查明,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遂维持原判,驳回上诉。

二、典型案件法律适用评述与思考

1. 编纂成果是著作权保护客体。

本案涉诉的作品是档案编纂工作的成果,凝结了创造性智力劳动,符合得到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性要求。另外,《李墨林年谱》可以被模拟化复制,或者被数字化复制,满足“可复制性”的作品构成要件。所以,《李墨林年谱》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无疑,属于《著作权法》第三条第(一)项规定的“文字作品”。

2. 作者与单位有否隶属性关系。

一般来讲,职务作品的作者是法人单位的职工(包括在编人员、聘任、借调、兼职、临时工等),这些人员同法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或者能够由录用通知书、报到证明文件、任职文件等证明的事实劳动法律关系,即作者隶属于法人单位。比如,本案中原告和被告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与本单位不具有劳动法律关系的作者完成的作品不是职务作品,但是不能认为法人单位职工创作的作品都是职务作品。法人作品既可以由与单位具有隶属性质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作者创作,也可以通过劳务合同或者委托合同关系由非法人单位的作者完成。

3. 创作是否在单位业务范围内。

职务作品应当是作者为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而创作,创作具有行政强制性,这是由作者与单位之间存在的劳动法律关系所决定的。按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工作任务”是指作者在单位应当履行的职责。因此,作者的创作具有职务性,任务内容应该是劳动合同,或者单位职责规章、长期工作规划、岗位守则等指明了的职责范围。与职务性无关的作品不是职务作品。在本案中,原告接受创作《李墨林年谱》任务,属于档案编纂业务范畴。法人作品既可以是因为作者“履行自身职责”创作,也可以是因“履行非自身职责”创作,创作行为是否具有职务性,要视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

4. 作品是否在单位主持下完成。

职务作品虽然是为完成单位任务而创作,但是单位只起到下达任务和验收工作完成情况的作用,起不到主持创作的角色。创作过程中对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情节的处理、文字的表述等都由作者自己决定。在本案中,对馆藏资料的查阅、馆外资料的收集、核证,以及执笔都由作者完成,被告没有实质性地介入这些活动。相反,“单位主持”是法人作品创作的前提条件。所谓“主持”是指:其一,创作的动议由法人提出。其二,创作的整个过程在法人的随时监督、指导、检查、控制下进行,并按照法人的意见对创作活动作必要的调整。

5. 作品是否体现了单位的意志。

职务作品的作者接受的仅仅是单位要求其创作的意志,作品归根到底体现的却是作者个人的意志,作者不需要把单位意见完全地融入创作过程。在本案中,被告H档案馆对《李墨林年谱》的创作只提出了思路和框架,以及对文稿的文字性修改,具体怎样创作和实施创作,都由原告决定与完成,体现的是原告个人的意志。法人作品则不同,作者只能按照单位的意志和要求去创作,不能篡改、更不许违背单位的意志,创作活动就是再现单位意志的过程,这是认定法人作品的关键标准。

6. 作品是否由单位来承担责任。

通常情况下,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承担责任,包括侵权责任和其他可能的法律责任。《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对“普通职务作品”的规定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基于职务作品创作的特殊性,《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一)项又规定,“特殊职务作品”由法人承担责任。在本案的二审中,法院认为《李墨林年谱》内容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利益,最终由单位领导审阅批准定稿,责任只能由单位承担。于是判定,《李墨林年谱》属于《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特殊职务作品”,而非该条第一款规定的“普通职务作品”。

7. 不同性质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按照《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成两种情况。其一,“普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完全归作者所有,单位有权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其二,对于“特殊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利由单位享有,单位可以给作者奖励。在本案中,《李墨林年谱》被法院认定是“特殊职务作品”,因此原告只享有署名权,而修改权、发表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收益权、转让权等都归被告H档案馆所有。对于法人作品,单位享有全部的著作权,包括精神权利与财产权利,参与创作的任何自然人作者不得主张权利。

德国著名学者迪兹博士指出:“中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法人作品的规定很难与第十六条的职务作品区分,前者好像是一种职务作品创作的特殊形式。”法律专业人士尚且如此,由档案工作者来界定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就更不容易了。为此,在档案界应开展深入的著作权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宣传活动,使从业者能够完整理解、正确运用法律法规。档案馆要建立著作权管理制度,使法律抽象的原则性规定变成具有约束力的指导现实活动的行为规范。此外,档案馆可以通过与本馆职工,或者与馆外受托人及受托单位签订著作权合同来解决职务作品、法人作品的区分问题。

参考文献

[1]魏湘玲.王和平与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侵犯著作权纠纷案[J].电子知识产权, 2000 (6) .

[2]杨述兴.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J].电子知识产权, 2005 (5) .

[3]李顺德.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导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4]唐广良.浅论“单位作品”[J].知识产权, 1995 (3) .

科幻作品 篇10

人们都是在全心全力地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可见的.不可见的。作品以消解了具体的物像为基础, 主要元素是以人为个体.在玻璃纸后面以片段的方式呈现, 让人们可以只通过简单的视觉感受, 忽略了具象信息.得到一组最直观的情绪传达。在消解了物像的同时, 消解的还有我们对于一些固定见解的痕迹。也许我们不需要去理解事物的真实形象.只需通过身体而使我们的心灵感受到——当我们沉迷于这些在事物与我们之间游移的影像时.光线在我们的眼中以及由此也在我们的头脑中勾勒出与实际不同的世界。而我们在进入这一空间时, 意识到我们正在自己的心房里, 让我们"看见"我们一般情况下如何看也看不到的情绪。

比较分析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 篇11

【关键词】美术作品;设计作品

引言:设计和美术就像双生儿一样的存在着,相互独立却又不可分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两者不断地融合,相互转化,逐渐形成各自的特性,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所在。

1 美术与设计的作品特性分析

1.1美术作品的特性

美术是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项内容。在艺术领域的初期阶段,文学创作,音乐舞蹈都可以算是美术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变成具体而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美术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扩充,与此同时,其内涵也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在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影响之下,美术的概念又朝着造型与视觉艺术方面发展,将美术分为了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两大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美术的概念虽然一直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但是它传递艺术思想内涵、表现艺术形象的特质是始终如一的。美术创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经过复杂严谨的美术创作过程,将物质化的社会状态以奇妙的艺术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现实的社会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升华人们的情感世界。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成果,表现出了它自身独有的艺术性和精神性。

1.2设计作品的特性

为了满足美化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设计,这一迎合人类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行为活动便油然而生了。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对物体外形的美化,而是目的明确的、能满足人类情感要求和实现功能需要的艺术行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沟通的方式之一就是设计作品,通过点线面等的抽象形式,把设计工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这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情感生活的艺术化行为。

设计作品,是借助艺术表达形式,把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具体化的艺术行为成果,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勾画,使得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们对艺术生活化的追求。

2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区别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是艺术工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的艺术成果。设计是一种造型的创造,而美术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造型的艺术。两者都是人们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表达形式,只是在创作方式上存在差异。美术作品是跳出物质现实与功名利禄的约束来追求解放,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实现人类情感需求的艺术成果,在精神上追求真正的自由。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有自身的特性,在表现作品的属性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2.1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美术作品是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纯粹的精神产物。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体现人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虽然也是创作者的精神产物,但是着重体现的还是物质的实用特性。实际情况下,设计者在设计一个产品时,除了要体现产品的实用性,还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另一种程度上,融合了美术与设计的属性,使得两者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

2.2功能上的差异性

美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作用,是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相对独立的;而设计作品体现的精神性与象征性必须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不可独立。

3 评价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标准

3.1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由于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的精神产物,以追求自由为目的,没有通用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所以评价结果是因人而异,显得非常主观。但也不是说评价标准不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根据各阶层的利益来作为评价标准的依据,体现出的是多样化的标准体系,使得人们对其感觉片面与模糊。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欣赏与人生不同民族与个人的艺术风格之后,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获得评判的标准。

3.2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拥有完整的设计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指导思想,是设计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包括了诸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行业领域。不同的设计领域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立的自身特点,所以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要注重各个行业领域的紧密性与行业规律,以及设计的现实因素的影响。

4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与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人们与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的表达方式,是人类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美术已经渗入了设计当中,两者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融合,不断转化,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肯定两者的融合程度,也要分清两者的特性,让美术和设计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共同促进人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和平,李亚兰.试论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比较与评价[J].艺术与设计,2010

科幻作品 篇12

一、声乐作品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 刻画人物形象, 推动剧情发展。作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声乐作品时常穿插在影视作品中, 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 声乐作品也会不断调整和变化。同时, 部分声乐作品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 以音乐独特地艺术品质, 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当观众听到美妙的乐曲时, 就会逐渐受到这种乐曲的感染, 进而沉浸到乐曲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中, 进而对影视作品的剧情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 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影视作品中的许多故事背景都可以通过声乐作品进行细致的体现,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背景和主题。声乐作品的合理运用则可以凸显故事背景氛围, 并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 因此, 在影视作品中应根据实际需求, 合理进行音响效果、曲调、乐器选择, 以增强主题表达效果。声乐作品将语言、乐器和音调有机融合在一起, 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因此, 可以更加有效的展现剧情, 揭示影视作品的主题。

(三) 渲染影视作品的气氛。影视作品的剧情发展需要音乐、角色和情节的有机配合, 因此, 声乐作品可以通过听觉刺激渲染故事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在影视作品中, 画面形成的视觉刺激固然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但声乐作品同样可以通过听觉刺激, 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正是画面与声乐的有机融合, 引导观众跟随剧情不断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同时, 声乐作品以其独特地审美韵味为影视作品增添了韵味, 渲染了作品氛围, 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二、声乐作品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一) 在开头和结尾处的运用。在许多影视作品的开头处与结尾处都配有相应的声乐作品, 这是因为声乐具有较好的融合性与配合性, 可以与画面完美结合在一起, 促进影视作品情感的表达。在影视作品的开头合理运用声乐作品, 可以有效吸引观众的目光, 引导观众跟随音乐继续欣赏。例如, 由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就曾多次引入秦腔唱段, 充分展现了陕西人的豪迈气概, 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开头, 画面中出现一望无际的麦浪, 伴随而来的是充满沧桑之感的秦腔唱段, 有力地渲染了影片的氛围, 引导观众主动进入关中平原, 体会这里特有的陕西豪情, 体悟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在影视作品结尾处合理引入声乐作品, 则可以提高引发思考、收束全剧的作用。还有一些声乐作品是为某一部影视作品特意创作的, 它的出现时常起到引起共鸣、渲染烘托、推动情节等作用。通常情况下, 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声乐作品的渲染、烘托和配合。例如在港剧《无间道》的结尾处, 身为卧底的梁朝伟在电梯中含冤被杀, 伴随画面响起了低沉的女声吟唱, 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卧底的伟大, 并不禁为之动容。由此可见, 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是很广泛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精彩巧妙的人物对白, 还需要内涵丰富的声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影视作品的主题, 抒发其内在情感, 增添戏剧的张力, 满足观众的心理诉求。

(二) 在特定静默场景中的运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 时常会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插入声乐片段, 以此构建故事情境, 渲染故事氛围。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的声乐作品, 不仅可以推动剧情发展, 还能够诠释人物内心丰富的心理活动, 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此外, 一些影视作品在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时, 还会运用静默场面, 即没有人物对白, 此时, 背景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渲染或悲或喜的氛围, 抒发人物情感, 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中, 老三与静秋之间的恋爱关系纯洁而微妙, 因此, 在他们的相处和相恋过程中, 就有许多静默的场景, 人物仅仅依靠一些细微的动作, 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够传递内心的情感。而在这些场景中则时常用唯美纯情的背景音乐, 来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 促使男女主公之间的爱恋之情自然流露。

参考文献

[1]杜鸣心.电影音乐浅见——在电影音乐座谈会上的发言[J].电影艺术, 1981.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下一篇: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