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展览新趋势及启示(精选5篇)
国际展览新趋势及启示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汹涌澎湃, 特别是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国际产业加速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 并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使得我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难得历史新机遇。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特点
1. 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 产业转移层次不断提高。
(1) 国际产业调整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 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重点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而将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 从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转移浪潮。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发挥后发优势, 大力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 并以此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 国际产业转移层次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的同时, 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制造业向服务业、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升的趋势。尤其是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 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加快。研究表明, 发达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达70%以上, 制造业的比重则降至10%左右。目前, 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已接近尾声, 服务业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其中, 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服务更是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 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的加快, 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 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并且还将其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等环节甚至部分研发活动, 也通过项目外包和业务离岸化的方式向外转移, 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加快成本回收, 缩短从研发到盈利的周期。
2. 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 项目外包日益成为新兴主流。
当前, 国际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有:项目外包、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配套转移、国际服务贸易等。从产品价值链看, 跨国公司主要控制着少数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和高增值环节, 而将其他低增值部分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 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率的价值增值。此外, 跨国公司还通过业务离岸化的方式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同时, 通过加强与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服务企业的战略合作, 带动这些企业随同转移。同以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自己的生产服务企业相比, 这些新兴的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不仅有利于跨国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 而且还有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培育发展自己的配套企业和产业, 有助于“转移双赢”结果的实现。
3. 链条式整体转移趋势明显, 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增多。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 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模式进行单一性投资, 而是发挥其社会化协作程度高和横向联系广的优势, 主动引导和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 鼓励与其配套的生产服务企业和供应商一同到东道国投资, 在当地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关联产业群, 实现零部件生产供应的本地化, 从而将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此外,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 并使产品能够适应全球市场的不同需要, 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 还将研发、设计、中试、营销等生产经营环节甚至公司总部向其他地区转移。由此, 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 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 形成的以跨国公司为核心, 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这种新的产业转移模式, 不仅有利于跨国公司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和全球竞争力, 还使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规模和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4. 投资方式多样化, 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
长期以来, 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投资方式, 但是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和转移方式的不断创新, 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外, 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也越来越多, 证券投资、跨国并购、股权交换、合资合作、非股权安排等各种形式的产业投资层出不穷。其中, 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5. 跨国公司是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 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由1991年的51%上升到2000年的56%,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额的40%、国际贸易总额的60%、国际投资总额的90%、国际技术转让总额的80%和研发活动总额的90%, 其分公司和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在全球形成错综复杂的生产营销网络体系。因此, 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和方式, 不仅主导了全球产业的调整转移, 还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全球分工体系。但是,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小企业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国际产业转移任务, 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生力量。
二、结论与启示
1. 我国中部地区有望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
当前, 世界性的产业转移正在由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延伸。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受土地、资源、人才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约, 也加速把工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转移。因此, 我国的产业变动和转移存在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双循环过程。一方面, 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有向外转移的强烈冲动。长江三角洲以石化工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为主, 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工业也集中在此地区;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达, 以电子、医药、建材行业为主。这些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在所难免。另一方面, 中部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中部六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 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生产、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产业基础较为完备, 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部地区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具有加速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所以, 中部地区有望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
2. 清醒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谋求河南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积累, 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 河南省在体制、政策方面的差距在缩小, 在区位、资源、市场及要素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在上升, 经济实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 吸引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普遍提高。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给我省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河南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二是通过承接服务业转移可以使河南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通过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可以加快实现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四是通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可以扩大河南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五是通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可以使河南积极参与全球和国内分工。
当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也对河南提出了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不一定完全符合我省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目标。首先, 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调整转移时, 往往自身的从全球战略布局出发, 以实现其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较少考虑到东道国的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近年来, 虽然跨国公司对我国、我省的产业转移层次有所提高, 但其转移规模较大的产业大多仍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产业, 这不仅同河南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目标存在矛盾, 甚至还可能会加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其次, 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时, 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以及产品价值链的高增值部分, 通过产业转移将发展中国家不断纳入到由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 并将发展中国家长期固化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因此, 单靠承接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 是不可能提高我们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的。要想实现赶超目标必须要依靠引进高端技术和进行自主创新。二是东部沿海地区仍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在人才、资金、技术和环境等方面占有优势, 具备较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这不仅对河南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构成挑战, 并且在其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三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兄弟省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虽然河南具有很多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但其在人才、产业员工队伍、资金技术和诚信、管理等软环境方面还存在的薄弱问题不容忽视。
综上, 机遇与挑战同在, 只有充分发挥优势, 千方百计克服劣势, 拉长“短腿”, 主动出击, 采取合适的战略策略, 才能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更好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谋求河南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展览新趋势及启示 篇2
(一)美国“职业教育——企业需求”同步模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要求是崇尚知识和技能,倡导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企业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同步发展。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学习、交流共享学习,给学生安排课程和学习计划。同时,利用高科技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受到教育,使职业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化。学校的管理层,从两方面加强指导,一是从学生的爱好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用最佳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管理和业务实际,追求学习效果的最佳化和成本的合理化。二是严格遵循需求调查——学习计划——效果评估的运作程序,对教学质量、教师水平、教育质量等进行检验。这是近年来美国新的职业教育趋势,
(二)德国“校企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就是校企联合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德国政府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企业服务,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采用国家立法的形式,大力推行“双元制”高职教育。德国的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以企业为主,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的时间和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比例是3:7。事实证明,“双元制”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而且技能高、动手能力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不仅对学校有利,对企业更有利,因为一方面迎合了企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办学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减轻了学校的办学负担。
(三)新加坡“工读双轨计划”和“混合型学徒计划”模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加坡再次将经济作为发展重点,即全力扶植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力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国际服务中心,并建成以高科技、高工艺、高增值集约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国家。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推行了“工读双轨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晚上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四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文凭。“工读双轨计划”扩大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混合型学徒计划”由新加坡工学院为私人公司的工业培训人员开办以华语讲解的训练课程。在该计划下,学徒必须先到工艺教育学院接受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密集训练方可进入公司边学边赚钱。在此期间,学徒每周要到工学院受训一天。
(四)泰国“工读交替合作教育”模式。
近年来,泰国的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界的协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合作教育。在合作教育中,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参与学生课程的编制和检查,以及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评审。工厂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共同开展培养工作。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接受各种生产锻炼,学习与工作并举,与有关生产单位签订合同,在参加生产的同时,用部分时间完成工学学士课程的前半部分,部分时间转到拿工资的岗位上,安排各种作业活动,研究生产上的技术问题,落实设计工作,以及协助在职专业工程师进行技术研究。最后完成学位课程,其毕业论文常与生产问题有关。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毕业设计密切联系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学习期间就熟悉生产单位的特点,学成之后马上成为企业的适用人才。
二、对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的启示
会计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职业教育的介绍和比较,对我国的会计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一)转变思想认识,重视会计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
目前我国会计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兴起,但是尚处在起步阶段,科技手段运用不足,对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认识不够,会计职业教育水平比较低。同时在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院校将可能遇到校际间竞争激烈、招生不足等问题,因此,转变思想认识,借鉴国外教育培训高科技、高投入的经验,提高会计职业教育的水平,是当务之急。一是要树立现代教学任务观。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并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内容,陶冶健康情操,培育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从而毕业后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要。二是树立现代教学质量观。改变传统上用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的观念,要综合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情况、实际操作能力,对教学质量作更全面的评估。三是树立现代教学的学生观,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二)结合社会需求,强化会计模拟教学。
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理论教学时间安排较长,而实践环节所占时间偏少,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偏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不强,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为此,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按照“双元制”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学工作。一是组织人员编写会计模拟资料。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对模拟实习提出明确要求,成立会计模拟实习资料编写组,资料编写要力求完整、真实,具有可操作性。从经济业务内容设计上,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过程,系统地反映生产、供应、销售各环节的经济业务及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在凭证选用上,选用真原始凭证、银行结算凭证、记账凭证、账本和会计报表;在核算方法上,设置账户,编制凭证、登记。从各种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在操作上看,使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实践,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实践结束后,必须做好学习讨论、实习成果评价等工作,避免表面化。
(三)做好课程模式的选择与改革。
课程模式是来自于某种课程形态并以其课程观为主要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影响较大的课程观念有四大流派,即四种课程形态(课程原型)所体现的课程观念: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中心的核心课程,吸收前三种课程长处的多元整合型课程。从上述课程形态衍生而来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核心阶梯式课程(双元制)、矩阵能力模块课程(CBE)、组合技能模块课程(MES)、单位行业训练课程、职业群集课程、生计课程、科技整合型课程、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等课程模式,也分别反映了这些课程形态体现的课程观念。笔者认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属于多元整合型课程,构建了由特定的生存观、发展观、基础观、能力观、质量观组成的课程观念,并依此来引导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全过程,因此也更适合我国的实际会计教育情况。
(四)改革会计课堂教学方法。
会计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与否,对会计职业教育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要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思路。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有特色”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并逐步将相对于“原规范”的创新演变成“新的规范”。具体做到:一是单项实训与综合训练相结合;二是手算和电算相结合;三是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四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具体做到采用实物演示、课堂讨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参观、调研、实际操作、模拟现场、角色调换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内容教学,其中以案例分析、实际操练为主。
国际展览新趋势及启示 篇3
一、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重要趋势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方面。早期的质量评估比较注重前二者, 评估的重点主要是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 如生师比、教师学历、图书馆藏书、实验室设备、运动场所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评估标准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薄弱, 对于高校资源条件的要求还不足以保证其教育质量, 而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更加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为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英国学者麦尔肯·弗雷泽 (Malcolm Fraze) 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 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学’的东西, 包括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态度。”[3]随着对教育产出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化, 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开始将评估的重心由院校向学生转移, 由资源的占有量向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转移, 更加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近年来, 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院校认证标准、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学位标准等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在不同程度上用学生的学习产出来表征其质量和水准。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根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直接证据主要包括“核心课程”的成绩、专业和实习成绩、教师命题考试的成绩、校外各类考试的成绩等材料;间接证据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档案袋、作业以及学生、校友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自我报告等材料[4]。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间接证据, 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始关注大学生学习经验的研究, 重视从大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收集教学质量的证据。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这种趋势反映了人们对于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深化, 即资源投入与教学条件建设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落脚点和检验标准则应该是教育的产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美国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 (即学习产出) 加以约定。联邦有关法律明确指出:学院和大学, 而不是政府, 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负主要责任。要求高校确立对学生学习成就的期望, 评估实施者要从两个方面把握高校的绩效责任:高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水准, 该期望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5]。
美国的六大区域认证机构的院校认证标准不仅重视院校使命和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及办学资源的投入, 还特别重视教育的产出,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即学生的学习效果。认证标准中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有如下共同特点:
1. 强调学生的学习成就与高等院校的办学使命和目标相一致。
六大区域认证机构的院校认证标准中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 都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与学校的办学使命相一致, 其实质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例如, 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协会认为,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高等教育机构使命中的核心内容, 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高等院校绩效评估的基本部分。其认证标准的第14项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估, 要求证明学生毕业时, 或者在学习的某一阶段, 该院校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与高等教育目标和该院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此项评估标准与其他评估标准整合起来要共同回答:“学生是否学习了我们希望他们学习的东西?”[6]中北部地区院校协会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认证标准的第3项是“学生学习和有效教学”, 要求高等院校提供学生学习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以说明正在实现其办学理念[7]。
2. 要求设立明确的学生学习目标和成就标准。
在六大区域认证机构的院校认证标准中, 都要求院校设立明确而清晰的学生学习目标和成就标准, 并制订有效的评估方案。例如, 新英格兰地区院校联合会的认证标准的第6项是“学生”, 要求高等院校建立清晰严格的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和所获学分进行评价。这些标准应该反映学习的目标, 并得到切实的执行。学分的授予应和课程内容相一致, 低于大学水平的课程内容不能授予学分。此外, 在认证标准第4项“教育项目”中, 要求院校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 每一个教学项目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在教学项目结束以后, 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严格审查[8]。中北部地区院校协会高等教育委员会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地说明每个教学计划中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 并尽可能制订有效的评估方案, 清晰地区分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级教育计划应达到的学习目标[7]。西北部地区院校协会的认证标准要求“基于清晰的陈述和可区分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和所获得的学分, 即学生的学分应该是准确的、令人放心的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的[9]。南部地区院校协会高等院校委员会的认证标准主要包括诚信原则、核心要求、综合标准和政府规定等4个方面。在政府规定方面涉及了对“学生成就”的评价, 要求院校应按照学生的学习成就来评价学生是否成功, 包括课程完成情况、州许可证考试情况和就业率等[10]。西部地区院校协会大学和高级学院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标准的第2项是院校通过核心功能实现教育目标, 在核心功能之一的“教与学”方面, 明确规定院校授予的所有学位必须清晰说明学生的入学水平和毕业时所应达到的学习成就。例如学士学位, 须阐明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各项核心学习能力和技能, 这些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定量分析能力、信息读写能力、批判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应该具有理解多样性、承担公民责任的能力, 应该能与他人合作, 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专业和学校层面, 也应清晰陈述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11]。
3. 重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效证据。
在六大区域认证机构的院校认证标准中, 要求院校提供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效证据, 以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例如, 中北地区院校协会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认证标准规定高等院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估需要提供专业、学科和学校的多层级证据。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和间接的多重测评, 强调院校要建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应记录学生的主要技能的熟练程度、学生的通识教育完成情况、与所获学位相应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分的控制情况;教师需要参与制定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以及实现这些学习结果所应采取的策略;教师和行政人员定期检查院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效果以评估学生的学习。高等院校应如实公布学生学习评估的结果以满足公众的问责[7]。西部地区院校协会大学和高级学院认证委员会认为, 教师有责任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评价学生, 并提交其期望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证据。院校的教学项目要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激励他们达到更高的目标, 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反馈以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学校须证明其毕业生的水平与其陈述的目标一致, 并确保学生获得了所期望的能力[11]。
4. 注重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 促进学生的教育和发展。
六大区域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中均涉及了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 要求院校提供各种项目指导, 帮助学生的学习和在校生活, 体现了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例如, 西北院校协会的认证标准的第3项是“对学生的评估”, 包含了对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 以及对学分和学生成绩的评估。他们认为, 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有助于通过促进学生的教育发展来实现学校的使命和目标。新英格兰地区院校联合会的认证标准的第6项是“学生”, 主要涉及招生、留住学生和学生毕业以及学生服务等方面。中北部协会在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学习和有效教学”进行认证时, 要求高等院校提供在学生学习支持、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证据。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1. 欧盟地区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欧盟高等教育区把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期望学习产出分为掌握知识和智力能力的水平、应用知识和智力能力的程度、进行人际交流能力的高低、学士和硕士进行终身学习的独立自主性, 以及博士在知识社会中推动技术、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作用等几个方面, 并分别对每一个方面做了内涵清晰、层次分明的界定。简单地说来, 学士具有在常规条件下的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 硕士具有在非常规条件下的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 而博士则掌握了一定领域内系统的知识和研究能力, 并且已经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12]。
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第3项, 是“对学生的评价”:高等学校应始终如一地使用已公布的准则、规章和程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评价的要求中指出, “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 要为“高校提供教学成效和学生支持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在评价的方法上, 可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或总结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实施者, 应当由“充分理解评价在学生进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人士来担任。他们认为, 学生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者, 因而对学生的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中心环节, 学生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另外, 《标准》要求高校收集关于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各项信息, 其中第一条就是关于“学生的进步”, 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教师的教学成效”等, 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促进高校持续改进教学质量[12]。
2. 英国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2001年,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 (QAA) 公布了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 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 差不多用了一半的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12]。他们认为, 质量是为帮助学生获得某一学位或学历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条件所达到的程度。为此,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制定了资格框架、学科基准、专业规格、实施规则4份文件:资格框架对高等教育各层次的学历和学位标准进行了界定, 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均采用框架中规定的学历和学位名称;学科基准将学科分为生物科学、医学、化学等50类, 每类学科按资格框架规定的标准进行具体化, 并制定学科的教育标准, 其中包括对学习产出的要求;高校根据各学科基准制定专业规格和具体的专业教育标准, 阐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产出以及相应的教与学的方法和评分原则;实施规则要求高校对教育质量和标准进行良好管理, 以指导高校内部的质量保证工作。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的院校审核流程要求院校提交书面材料, 包括学生是否获得预期的学业成就, 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体验 (例如各种辅助学习的措施是否得力) , 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标准制定和质量管理的情况等[13]。
3. 澳大利亚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澳大利亚的高等学校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为了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澳大利亚政府先后出台了系列的规定, 要求将反映教学质量的指标逐项统计并予以公布, 以利于学生、家长和社会通过这些指标对大学及其有关的专业进行比较和排序。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每年都会通过对毕业生技能的评估、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等手段, 对各大学进行评比, 以此监督大学的教学质量[14]。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
综上, 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呈现出了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考量时, 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力之外, 还要求学生获得的这些成效应该与高等院校的办学使命和培养目标相一致。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这些趋势和特点, 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态势的加剧,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因此,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协调发展, 支持经济增长, 引领社会进步, 才能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学校使命和发展目标确立方面, 要坚持科学定位, 各安其位, 多样化发展, 切忌盲目趋同;在人才培养方面, 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在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指导下, 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及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确立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避免“千校一面”, 并适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 努力保持人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2. 顺应时代需求, 调整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重心。
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还在探索和不断完善之中, 成功的经验之一是评估的方式、内容、重点和指标体系要和时代背景密切关联, 要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始于2003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就是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 针对高校生均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教学改革、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的情况进行的。因此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 偏重选择了教育投入指标, 如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图书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规章和制度等来进行评价, 这轮评估对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保证基本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和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趋势,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应将重心加以调整, 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移, 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移, 从资源的占有量向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转移, 更加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更加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和教学效果。
3. 坚持以学生为本, 完善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当前人才培养的重心是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的进展与变化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首要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学生培养方案制订、学生事务管理中充分体现尊重学生选择、关注学生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更加重视教育的产出, 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成功经验, 不断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例如, 制定并公布每一个学位和学历以及每一专业所期望的学习产出, 这些学习产出均应与学校的办学使命和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国家标准、相关专业的质量标准相一致;通过规范、系统的评价方法证实学生获得了学校和专业所期望的学习效果, 并将这些评价信息反馈用于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4. 加强方法技术研究, 开发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工具。
国际展览新趋势及启示 篇4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 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全世界已经历五次国际产业转移, 并出现了规模扩大化、结构高度化、区域内部化、方式多样化等新的趋势。
(一)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日益高度化
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 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趋势。此外, 随着知识型产业的不断进步, 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 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发达国家纷纷将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并以产业结构转移为手段, 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发挥后发优势, 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纳, 也加速了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 从而使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三) 国际产业转移周期缩短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尤其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软件和系统集成为代表的技术日新月异, 传统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向集工业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化, 国际产业转移周期进一步缩短。
(四)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发达国家更专注于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的产业, 并将低附加值产业的生产、加工、装配等环节以外包的方式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化为产业链式或组团式的转移。投资方式已由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与股权安排转换成包括前两者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方式, 特别是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五) 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新热点
以产业服务为主的服务业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新热点正在逐步转移, 如项目外包、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或者为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等。
二、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服务业的启示
(一) 我国服务业现状
1. 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幅明显。进入21世纪后,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并于2001年突破40%, 到2014年提高到了48.2%, 预计到2020年, 服务业占GDP比重或将达55%以上, 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2. 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改革开放初期,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仅为5532万人, 占总人口的13.1%。2013年则达到了29636万人, 比重也进一步提高到了38.5%。30多年间, 无论从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
3.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推动力逐步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贡献率逐渐取代了有着庞大人口的农业, 仅次于第二产业。1990年服务业的增长率为19.9%, 是三大产业中比重最低的。2013年, 服务业的贡献率达到47.6%, 在三大产业中,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较为平稳, 波动不大。
4. 服务业投资额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对第三产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 国家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倾斜较为明显, 由1978年的30.9%上升到1990年的39.3%, 2013年达到56.1%。
5. 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分析
我国服务业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以目前情况来说, 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去甚远, 甚至明显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仍然较小;服务业就业比例仍然偏小;与第二产业比较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且增长速度较低。在政策和监管方面缺少支持及动力, 导致服务不规范、服务水平低下、服务意识差、服务人员短缺、服务手段落后以及服务贸易中存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二)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发展服务业的启示
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的背景下, 为了使我国服务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必须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尽力缩小我国服务业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1. 加大知识型产业建设, 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
加大高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含量, 加快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转移, 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业的面貌和促进服务业的兴起。同时, 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以市场化为导向, 解决我国第三产业长期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活力和动力的问题。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奠定服务业发展政策基础
建立和完善与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营造一个完善的产权保护环境, 加强服务业的有效监管, 创建公平公正的准入制度。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 结合税收和信贷等财政货币政策, 共同促进技术、知识等要素服务的发展。
3. 打破服务业垄断壁垒, 加强人才培育, 营造竞争环境
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准入障碍, 通过并购、外包等方式实现对我国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 以及提高服务业的创新动力和效率。重视人才的培养, 推动相关教育资源和有实力的企业资源的整合, 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实用型服务业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 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 进而提高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毛广雄.产业集团化转移:世界性规律与中国的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 2011, 20 (2) :97-106.
[2]丁金刚.产业转移的动因及趋势预测[J].经济师, 2010 (02) :68-71.
[3]孙浩进.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J].人文杂志, 2011 (02) :85-88.
国际展览新趋势及启示 篇5
一、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一) 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分成四种方式: (1) 跨境交付, 指教育服务本身跨越国界; (2) 境外消费, 指一位自然人到其他国家去学习, 即留学; (3) 商业存在, 指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到国外设立营利性分支机构; (4) 自然人流动, 指一个自然人临时性地到其他国家提供教育服务等。
对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水平, 目前的数据很少, 也很难进行评估。Kurt Larsen, John P.Martin和Rosemary Morris根据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的国际教育服务数据库和OECD的教育体制指标 (INES) 提供的有关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的数据, 对教育服务贸易的大致情况进行了粗略估计。不过, 由于现有的数据来源存在很多问题, 要想得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可靠规模, 很难。这三位学者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教育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根据几个标题被分类, 而且往往与其他活动混在一起, 因此, 运用服务贸易的标准统计数据去识别“教育服务贸易”是很不容易的, 有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根据OECD/Eurosat分类, 教育服务贸易被算在了下面两个标题之下: (1) 242个人旅行, 与教育有关的费用; (2) 936其他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
第一类包括留学生支付给教育机构的学费及生活费。这与世贸组织对跨境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进行分类的第2种方式 (境外消费) 是对应的。从留学生学习的国家看来, 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服务“出口”, 而在学生的祖国看来, 这些费用被视为服务“进口”。
第二类包括教育和培训服务贸易, 这种贸易发生的条件是依据合同或者所支付的费用来提供服务。这与世贸组织分类的第1种方式 (跨境交付) 是对应的。这一类包括外国企业或者机构提供的员工培训或者教育考试服务, 也包括国外客户为了交付、维修或者安装商品或服务而购买的生产商提供的培训服务, 而且还包括企业或者教育机构提供的跨境在线学习活动。
就目前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而言, 不可能把收入与另一个国家提供培训服务的大学、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业分开。这些外国机构的销售额没有包括在国际贸易统计数据里, 只有他们的所得作为“收入”而不是“服务”被记在国际交易的项目里。这种情况与WTO分类的第3种方式 (商业存在) 相对应。
此外, 也应该注意到, 对于WTO分类的第4种方式 (自然人流动) , 除非这种活动的所得被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否则也没被纳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中。这些所得是以“员工的补偿费”的名义记在贸易统计数据中的。
由此可见, 很难得出准确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
(二) 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OECD (经合组织) 和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里,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报告了“个人旅行, 与教育有关的活动”数据, 其中有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希腊、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波兰、英国、美国和委内瑞拉。这些国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的五大“出口国”, 也就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其中, 美国是这11个国家里最大的教育服务“出口国”, 而澳大利亚是1970-2000年间教育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在4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中, 第2种方式也就是境外消费仍是教育服务最主要的提供方式, 而这个指标也因此常常被用来估计教育服务贸易的总体水平。不过, 由于教育服务贸易的其他形式如在线学习和企业培训等形式增长迅速, 未来, 境外消费这个指标会越来越不准确。
随着电子商务和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 教育提供者也越来越青睐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 传统上与第2、3种方式相联系的纯粹的跨境教育服务贸易 (第1种方式, 即跨境交付) 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境在线学习活动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留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同样, 教育机构、出版商以及信息、通讯技术企业正通力合作, 设计并传送各类在线学习课程。此外, 跨国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技能使之与时俱进, 也在开发教育和培训课程。对于第3种方式商业存在, 随着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在海外寻求创立分校和教学设施, 与投资或创办相关的教育贸易也会在未来进一步发展。
在留学目的国方面,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吸引了超过75%的在经合组织成员国学习的留学生。对于留学生来源国, 根据2006年的数据, 来自经合组织26个富裕国家的亚洲和欧洲学生, 在外国留学生中占大多数。其中, 日本学生所占比例为2.8%, 韩国学生4.3%, 接下来是法国和德国学生, 各占2.6%。不过, 中国是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 占留学生总数的15.2%, 印度次之, 占5.7%, 但中国不是经合组织的成员国。此外, 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占绝大多数。
二、GATS与教育服务贸易
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 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一揽子”多边协议的一部分, 所以, 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受到GATS规则的制约。它有三个核心部分, 即:制定一般义务的原则框架 (如透明度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 , 特殊部门的附录 (电讯、金融服务等) 以及成员国提交的兑现承诺的时间表。
(一) 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国对GATS做出的承诺
教育服务涵盖在GATS分类系统的第五章。它分为五个分部门, 即髿初等教育服务;鬀中等教育服务;鬁高等教育服务;鬂成人教育服务;鬄其他。教育与能源、视听部门一样, 是世贸组织成员国最少承诺的部门之一。截至2002年, 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只有42个 (欧盟12国算作一个整体) 至少对其中的一个部门做出了承诺。
国家政策目标往往涉及到特定部门, GATS允许成员国调整自己的承诺以适应那些目标。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对整个部门不做承诺, 也可以选择特定部门给予市场准入并设置限制。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只适用于这个国家做出承诺的部门。然而, 像透明度原则这样的一般原则适用于GATS涵盖的所有服务, 不管自由化承诺是否有时间表。通过谈判回合, 成员国可以选择时间表包括的部门和服务贸易方式, 也可以对市场准入及国民待遇原则设置限制。
对于GATS协定下的教育服务承诺, 一份调查显示, 42个做出承诺的成员国中有25个国家对5个教育部门至少承诺了4个。其中, 在经合组织中, 2/3的国家对4个部门做出了承诺, 只有5个国家对服务贸易没有做出任何承诺。此外, 总的情况是, 世贸组织成员国对服务贸易第3、4种方式设置的限制比第1、2种方式多, 而且对初等和中等教育设置的限制比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多。
(二) GATS后续谈判涉及的问题
对于服务领域,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法律框架, 通过此框架, 后续谈判回合可以实现自由化。但由于大多数成员国做出的承诺都以保持现状为主, 所以那时几乎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化。因此, 在每个回合的谈判中, 都希望成员国通过拓展和加深自由化承诺, 对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磋商。
教育和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一样, 对多边贸易谈判来说, 都是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部门。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社会服务, 所以, 对于教育服务自由化, 普遍存在如下两个关注点:
1. 公私立教育服务共存, 使得公共服务的地位受到质疑。
按照GATS第一条第三款 (b) 的规定, 此协定适用于“包括任何部门的任何服务, 但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第三款 (c) 规定“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指“既不依据商业基础提供, 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竞争的任何服务。”提出质疑的成员国认为, 在混合教育体制里, 私立教育部门与公立部门存在“竞争”。实际上, 像医疗和教育这样的社会服务领域, 公私提供者共存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但这种共存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跟真正的服务一样, 而且也不一定存在竞争, 因此不必自动把公共服务纳入GATS的权限里。比如说, 一些政府服务可能会收费, 如入学报名费, 这种情况就不能自动被视为“在商业基础之上”提供的服务。一些成员国建议, 在当前的GATS谈判中, 要对教育服务贸易实行进一步自由化。事实上, GATS条款认可政府在教育部门为实现国内目标而拥有的管理权利。
2. GATS威胁了政府管理和追求社会政策目标的自主权。
其实, 这种忧虑是不必要的, 因为GATS在序文中明确认可了各国政府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应该行使的权利。GATS在序文中写到:“成员国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 在本土内有权对服务的提供进行管理, 制定新的规章制度。鉴于各国在制定服务领域的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行使这个权利”。此外, 这种担心也忽视了GATS的灵活性, 因为GATS赋予了成员国选择的充分自由, 他们不仅可以选择愿意做出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和方式, 也完全有自由确定承诺的内容和限制的范围。
三、教育服务贸易出现的政策问题
(一) 缺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体系
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因此, 留学生对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信心, 也不能确定他们获得的学历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对于建立这样一种体系, 人们也曾做过几次尝试, 但迄今为止, 只达成了几个范围相当有限的区域性协议, 用于定义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国际标准, 同时保护消费者 (学生) 利益。
目前, 在OECD成员国里, 中等教育后的质量保障和认证体系千差万别。几乎所有质量保障模式都仅限于国内。随着新型教育提供者的加入, 提供课程的新方式 (如在线学习) 的出现, 留学生流动性的加大, 确实需要一个国际性的质量保障体系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 提高教育市场的透明度。
(二) 在线学习的提供者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影响
毋容置疑, 在线学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实际上, 要想提供能够吸引大量学生并为提供者带来效益的高质量的在线学习课程, 很难, 费用也很高。然而, 不管怎么说, 跨境的在线学习市场快速增长的潜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在线学习凸显了高等教育机构所普遍面临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能及时传送课程。不过, 在线学习远没有严重威胁到校园教育。
但是, 在线学习可能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它极有可能增加学习国外课程、但至少把部分时间仍留在国内的学生的数量。二是它凸显了质量保证的必要性, 因为新的跨国网上教学机构在许多国家只有学生, 却没有实体, 所以很难服从于当地的质量认证体制。三是如果那些著名的大学决定大力投资网上教学, 它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更多的优势。最后, 网上教学可以降低国际间学生流动的增长率。
(三) 对国外中等后教育的管理
很多政府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某些国内目标。它们认为, 来自国外提供者的竞争会削弱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国际通用的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质量认证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 国内对如何管理国外中等后教育提供者肯定会有一些担心。日益增长的跨境在线学习活动最有可能加重这种担忧。然而, 对于外国提供者的管理又会引发“与国内提供者同等待遇”的问题。不过, 要注意到, GATS明确认可各国政府对教育服务实施管理以达到国家政策目标的主权。此外, 该协议本身的灵活性不但允许成员国选择他们希望给予市场准入的部门和服务提供方式, 还允许它们决定市场准入的条件, 如果待遇不同, 还可提出给予国民待遇所需的条件。
(四) 学习材料的知识产权
随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各大学都试图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知识、学习材料和名誉。但也有相反的例子。近来, 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和斯坦福大学的公开课走红网络。不过, 免费的知识并不等同于免费的学习。将课程资料在网上公开并不能使世界各地的网上学习者得到那些大学在校生所获取的知识———一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远比仅仅提供一套材料要丰富得多。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借助竞争优势的力量, OECD国家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以在线学习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可能会对未来的教育服务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但与此同时, 很多国家担心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传统产生潜在威胁。所以, 教育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不太可能涉及到公共初等和中等教育, 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之路也可谓漫漫兮。
参考文献
[1]靳希斌.国际贸易服务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2]Kurt Larsen, John P.Martin, and Rosemary.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J].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Morris, M ay 2002.
[3]Antoni Verger.GATS and Higher Education:State of Play of the Liberation Commitments[J].
【国际展览新趋势及启示】推荐阅读:
2015地中海国际建材及工程机械展览会10-16
中国国际衡器展览会08-24
大连国际汽车展览会05-18
国际水产品展览会01-10
国际展览中心会议纪要11-23
巴西国际农业展览会邀请函12-09
墨西哥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12-16
上海国际葡萄酒展览会展会调研总结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