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启示(共12篇)
企业国际化启示 篇1
摘要:近年来, 中小民营企业凭其数量多, 分布广的优势,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及新经济革命的深入, 国外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动手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小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更是突出。资源的重要性在任何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理论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 资源对于企业来说不再仅限于物质而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本文在对资源论及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秉承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发现并分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这条道路上所产生的问题, 深刻剖析资源论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发挥的作用并由此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资源论,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中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 它所具有的规模小、机制活、市场空间大和劳动力廉价诸方面的先天优势, 在我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支援农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综合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 我国2003年6月底时的全国城乡中小企业为1158万个, 超过全国全部工商注册登记企业总数的99%。我国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40%和6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一数据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这些中小企业中, 民营中小企业占85%以上。由此可见, 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 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找准资源、利用资源是中小民营企业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资源论的本质和内涵正有利的证明了这一点。
一、资源论的内涵
资源从形式上可以划分为很多种, 比如财务型、物质型 (有形) 、非物质型 (无形) 和组织型资源等。物质型资源可以包括设备、投入的原材料等;非物质型的可以是商标、专利、诚信、声誉、员工的能力、凝聚力、学习能力、态度等等;财务性资源可以是可利用的流动资金、企业投入或风险资本等;组织资源是企业对各种要素进行组织、整合的资源, 可以是流程控制、企业文化、人事、组织结构、信息管理系统。
资源论的本质就是使用、开发和培育资源和能力, 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的并强调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内部资源。该理论试图从企业的资源特性和战略要素的角度解释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它强调企业各种内部资源、以及获得竞争优势资源的重要意义;从异质资源角度和战略要素的角度分析企业。理论认为, 一个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三类, 能力是一系列资源整合的结果。但一个企业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成为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 只有当资源和能力是具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时, 这种潜力才可能变成现实。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延伸的, 资源论也同样如此。
二、资源论的代表人物及发展
战略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获利能力或潜力的获得与保持。如何获得与保持, 这在西方战略管理理论中主要体现在外部论和内部论上。外部论强调企业的效益受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波特, 内部论强调获得长期企业效益受内部资源的作用与影响, 这是资源论的范畴。
资源学派打破了经济利润来自垄断的传统经济学思想, 认为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价值性和稀缺性是其经济利润的来源。资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arney、Conne r、Grant、Collis、Montgom e ry和We rne rfe lt等。它的萌芽思想可追溯至1959年的Pe nros e。然而现实意义上的资源论创始人非Wernerfelt莫属。之后在1991年和1993年由Barney、Grant和Peteraf对资源论进行了补充。资源学派强调“资源”问题的重要性, 这是资源学派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它与波特的产业周期理论观点相对立, 资源论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使用和开发、培育资源和能力, 它认为企业是异质的并强调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内部资源, 而产业周期论则强调对战略经营领域的分析。
与资源学派相对的是以M.E.Porter为主要代表发展起来的行业结构分析学派, 也称结构学派。资源学派与结构学派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结构学派侧重于研究企业外部的行业环境因素对企业战略定位的影响, 而资源学派则关注于研究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堆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 资源论及其相关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前资源学派已基本成为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主流学派。该学派试图将企业内部分析与产业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 为能力学派和结构学派架起了一座桥梁。其中, Collis和Montgomery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体, 资源差异性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
中小民营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成长阶段的企业, 它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相关资料表明, 近十几年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增长了33倍, 从业人员增长了12倍, 产值增长了52倍,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据调查, 2003年我国的GDP增长率高达8%,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民营企业创造的, 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整体规模小, 融资能力弱, 抵抗风险能力差, 加之管理中缺乏科学性, 致使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遭遇发展困境, 据统计, 我国企业平均寿命7—9年, 而中小民营企业只有3年。这一情况, 在我国堪称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最明显。温州虽然创造了很多财富,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渐成规模, 但至今未有一家企业在国际上打响名声。
(二) 企业国际化经营
企业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某些企业为了谋求企业发展, 将企业的市场扩大到其他国家, 并逐步实现企业输出而形成跨国企业、多国籍企业的经营活动。现如今, 国际化经营不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 民营企业也已积极地参与其中。我国民营企业目前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 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经历了第一次创业的原始积累期, 现正随着国际化经营的浪潮进行第二次创业。经济全球化这一契机可以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为广阔的市场, 这正是民营企业向海外进军的良好时机。但欲实施国际化战略, 开展国际化经营, 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各种问题并不断为自身的发展积累和创造一定的能力和条件。
(三)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优质产品和品牌产品少, 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资源的理解单一。
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对资源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物质方面, 经营方式和理念仅局限于如何降低原材料价格或是减少机器磨损从而达到节约成本获得利润的目的, 忽视了品牌、声誉这种特殊的“资源”。然而国外跨国企业一般都拥有品牌产品, 而且资本雄厚, 可进行技术改造和科研工作,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既缺乏品牌产品, 又缺乏科研能力, 与国外企业正面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2. 存在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追赶大企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这种“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上, 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资源论中属于非物质型资源的一种, 他具有稀缺和难以模仿的特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为我国中小企业利用全球市场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据统计, 在我国830万家的中小企业中, 只有47%左右把业务连入互联网, 而在互联网的在线企业中, 大多的网站所发布的信息长时间未更新, 绝大多数网站只有总经理和产品的照片, 只有11.1%的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市场, 发挥了经营灵活, 反应快, 善于创新的优势。
3. 缺少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内部资源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形成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文化也属于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更像是企业的“硬件”而无形资源更像是企业的“软件”。硬件可以被买到而软件通常需要自己发展。基于资源论的观点, 资源论主要关注企业的无形资源, 因为它更有可能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文化正符合这一条件。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更可以为企业吸引人才。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4.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知识是一种关键资源是基于资源观点的一个重要发展。Nonaka在1991年提出企业的只是诸如程序、技术、与企业外界的联系都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上述种种类型的知识都需要人才做基础和支撑。因为人才是知识的获得者并且通常难以被效仿和复制, 因而通常可能成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然后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利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据统计, 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中拥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 中小企业仅2.96人, 只相当于大型企业平均水平的28%。而在中小民营企业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人才缺乏和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低下, 人力资源发开与管理手段落后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导致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把握市场变化, 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产业, 缺乏市场竞争力, 抑制了其优势的发挥。
三、从资源论中引发的启示和建议
如上所述, 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着很多资源论的相关问题, 因而引进资源论, 理解资源论的内涵, 并将这一理论融入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 树立国际化经营观念, 加强人力资源这一重要内部资源的投入
企业家素质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中小企业家应锐意创新, 并在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结构创新的带动下, 建立新型灵活的管理模式, 这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的关键和优势所在。
中小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机制、用人机制、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营造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 努力培养和吸引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薪技术、法律财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并给以重用。可以采取自己培养、高薪聘请以及与高校联合等方式解决人才问题。在这方面, 国际上很多名企已做了表率, 例如美国通用电气拥有自己的商学院, 其课堂上讨论的案例都是本公司实际经营中的问题, 而中国很多企业只是一味的探讨外国的成功经验而往往忽视了自己企业存在的棘手问题。可见, 在人才培养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和开发上, 我国中小企业仍任重而道远。
(二) 培养中小企业自身的“异质性”资源, 形成可持续型的核心竞争力
资源论强调企业各种内部资源、以及获得竞争优势资源的重要意义;它从异质资源角度和战略要素的角度分析企业。但一个企业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成为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 只有当资源和能力是具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时, 这种潜力才可能变成现实。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现实即告诫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合理地进行定位, 选择好适当的战略方式, 找准自身核心竞争力所在, 以此加速国际化进程的脚步。
在这一方面, 我国已有企业利用自身的异质性资源赢得了不错的发展。例如我国的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中国古代的中医原理, 开发研制药用护肤品, 利用地缘和原料优势生产片仔癀系列护肤品, 片仔癀具有消炎、解毒、镇痛等显著疗效;特别是在治疗肝炎, 促进手术刀口愈合、镇痛、消除无名肿毒等领域具有独特功效。多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 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皇后牌片仔癀系列护肤品是纯中药养颜, 该品牌的珍珠膏、珍珠霜自1981年投产以来, 长期畅销日本、香港、台湾、东南亚。可见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相当成功的。
(三) 重视并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发展企业。从资源论的角度来看,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资源无疑已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我国中小企业传统的信息来源渠道, 基本上是客户、同行、报纸、广播电视、市场调查。渠道狭窄, 信息闭塞, 尽管中小企业对信息的渴求十分迫切, 但处于对资金的考虑, 不愿意也不舍得投资建设网络信息系统,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国际化经营, 多数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仍停留在原始状态。由于难以获得所需信息知识, 所以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进程。对中小企业人员来说, 语言、文化、商务环境不熟悉, 也成为他们国际化经营的瓶颈。由此看来, 重视信息资源, 投资和完善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信息系统是必要的, 这也是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崔茜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非公经济20078 (240) :223-224
[2]赵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向探析[J]商场现代化:经营管理20078 (513) :100
[3]王东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J]商场现代化:经营管理200712 (523) :156-158
[4]闫瑞霞瑞贝卡国际化经营成功经验及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J]科苑观察200812 (24) :24-25
[5]操绪江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20076 (203) :64
[6]关辉国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市场贸易20078 (327) :21-22
企业国际化启示 篇2
文|吕淼
我国城镇燃气行业保持了10年较好的发展态势。进入“十二五”以来,技术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新动向,公众对服务、环境和安全的日益关注,为城镇燃气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也遇到发展瓶颈。通过对法国、日本等国家部分燃气企业发展现状跟踪分析,发现国际领先燃气企业主要是从强化主业、产业链延伸、多元化发展、地域拓展四个维度来制定和实施其发展战略,这些企业在围绕核心业务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和地域拓展来构建燃气企业的价值链,以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引擎,推动企业由燃气供应商向清洁能源服务和运营商转变,这也将是国内燃气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镇燃气行业发展概况
2004年12月30日,以西气东输管道正式商业运营为标志,我国天然气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受益于天然气应用领域和消费区域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政策红利的驱动,我国城镇燃气行业保持了10年的较好发展态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燃气年供气总量达到1186亿立方米,较“十一五”末的836亿立方米增长了41.9%。从气源结构来看,天然气的供应量增长迅速,2013年供应量达到982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LPG)、人工煤气供气量分别为175亿立方米和29亿立方米。全国用气人口已达到5.17亿,用气家庭达到1.61亿户。从应用方面看,城镇燃气已经从主要供应居民生活用气,向城市供暖、工商业、交通运输、燃气发电、分布式能源等多领域发展。城镇燃气的普及利用推进了能源生产供给和消费模式的变革,提高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改善了环境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国内城镇燃气行业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根据《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城镇燃气供应将达到180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气将达1200亿立方米;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达到10%以上。
在总体乐观的市场背景下,国内多数燃气企业将以运营精益化、服务安全性为经营目标,谋求主营业务发展,但部分企业已将眼光投向新兴业务领域。进入“十二五”以来,技术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新动向,以及公众对服务、环境及安全的日益关注,为城镇燃气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然而在短期内,多数燃气企业仍以项目为抓手,缺乏明晰的战略导向,尚未形成良好成熟的商业模式。此外,由于新兴业务大多竞争性强,对于习惯了垄断经营环境的城镇燃气企业是很大挑战。因此分析借鉴国外领先燃气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国内燃气企业明确战略方向、制定发展战略及打造新兴业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国际领先燃气企业的战略动向
由于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经济走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区域差异性和经营风险各异,燃气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要兼顾不同的维度。通过跟踪分析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的部分燃气企业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多数国际领先燃气企业主要是从强化主业、产业链延伸、多元化发展、地域拓展四个维度来制定和实施其发展战略的。
首先,领先燃气企业都不遗余力地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做强核心业务,同时关注降本增效,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第二,他们既要考虑并购和战略合作进入上游勘探开采领域,争取气源保障,也要筹划下游不断延伸,进入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业务领域。第三,这些企业还积极开拓提供环境整治、能源服务、物业服务、节能改造等多元化业务。第四,多数企业会谋划进入传统经营区域以外甚至全球范围的竞争性新兴业务领域,以求规模扩张和业绩增长。
1.强化主业
企业的主业犹如树木的主干,它既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作为欧洲最大的燃气及公用事业企业,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GDF-SUEZ,以下简称法国燃气)坚持强化上游勘探开采业务,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延伸开拓新的业务。长期以来,法国燃气把上游业务作为发展重点,目标是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控制,为企业提供能源供应保障。上游业务具有较高的利润率,有助于贴补法国燃气基建、贸易等利润较低的业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法国燃气就通过持续不断地储备人才、技术和资金,为拓展上游业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将上游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业。1994年,以收购德国EEG公司并获得德国北海范围的天然气开采权为标志,法国燃气正式进入上游勘探开采领域。1999年,法国燃气成立了勘探开发部,确立以欧洲地区为主,积极投资全球上游勘探开采领域,加强勘探和开采业务发展的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燃气先后收购了英国、挪威、阿尔及利亚、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天然气上游勘探开采企业(以常规天然气企业为主),在短期内获得上游行业的专业能力和运营许可证,据有了可观的天然气储量。从2005年起,法国燃气走出欧洲并逐渐在全球范围进行扩张,先后收购了毛里塔尼亚、阿塞拜疆、利比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卡塔尔等国家的燃气企业。截至2012年底,法国燃气在16个国家拥有344个勘探开采许可,天然气产量为3690万桶油当量。2008-2014年,法国燃气每年在上游业务的投入达到近10亿欧元,年均增长幅度超过10%。2012年,法国燃气上游业务收入达到604亿欧元,占其全部收入的63%,利润贡献率达44%。
受地理位置和国家资源禀赋的限制,日本东京燃气(TOKYO GAS)公司在二战之后把LNG业务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从1960年开始,着手布局上游LNG资源,扩张海外市场。1960-1998年,东京燃气着手全球范围的天然气开采和生产,并积极参与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项目。陆续开始从阿拉斯加、文莱、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卡塔尔进口LNG,并在本国建成3个LNG接收站、在国外投资建设了6个天然气上游资源项目,初步实现了LNG全价值链的业务覆盖。进入21世纪后,东京燃气将下游市场的深度开发作为企业未来20年发展的核心战略,并围绕这一核心,在气源供给、运输、再汽化、分配和终端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业务。采取分布式能源、能源服务业务模式,积极开发用气需求,推广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及先进的用能系统。自2008年以来,东京燃气每年在下游的投资达到6000亿日元,占全部投资额29%。
2.产业链延伸
长期以来,燃气企业仅仅被当作为城市用户提供燃气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伴随燃气普及率的提高、燃气供应量的不断增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用户对燃气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燃气企业进入电、热等多能源提供和服务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由燃气供应商向能源服务商的转变。
目前,燃气企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发展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由于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电力供应峰谷差,加之合理的投资回报、灵活的运营机制,燃气冷热电三联供被认为是代表21世纪能源利用技术和管理的一种供能方式和发展方向。燃气企业凭借气源优势、遍布的燃气管网、广大的终端客户群体和充裕的现金流,拥有进入燃气三联供行业的独特优势。为发展燃气冷热电三联供,东京燃气设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培植技术优势,与电力行业开展竞争,以增加市场份额。东京燃气向家庭用户推出了地暖系统和微型热电联合产品(ENE-FARM),也为工商业用户构建了三联供系统以及燃气空调和商用厨具等一系列配套产品。通过推广分布式联供系统,推动区域用能转换,加强天然气的普及。通过推广燃气节能设备,进一步拉近用户距离、加强用户粘性。东京燃气还积极引入智能家居及智能社区的概念,通过参与政府能源规划工作将冷热电三联供业务纳入其中。在东京部分居住区,尝试通过智能化社区能源网络(Smart energy system),将众多建筑连接起来,整合电、热、气供应,提高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调配楼宇间的能量供需,将能耗降到最低。
法国燃气则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通过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推进冷热电三联供业务。法国燃气旗下能源服务板块拥有一批在大型能源设施安装、运行管理、能效诊断方面的专家,并逐步完善业务模式,公司以长期运营管理服务合同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能源解决方案。作为法国燃气的全资子公司——COFELY公司,从客户用能情况诊断到设备推荐,从能源采购到转换,从技术支持与维修服务到综合物业管理,以及技术、融资和运维资源的管理,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可选服务,并根据客户要求提供灵活的合作方式。
3.多元化发展
目前,国际领先燃气企业都在逐步拓宽经营领域,走有限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多元化发展既体现在传统的天然气汽车业务上,也涌现出智能化及大数据应用、能源服务业务等新型业态。
(1)天然气汽车业务 天然气相对于汽、柴油的价格优势,优良的环保性能和逐步完善的供应保障体系,使其逐渐成为车用燃料的主力。以美国天然气汽车业务领域最大的企业——清洁能源燃料公司(Clean Energy Fuels Corp)为例,自2007年以来,该公司通过企业并购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逐步扩大业务版图。2007年,清洁能源燃料公司制定了“横跨东西海岸、贯穿州际”的长途车辆加气业务战略,以打通和培植整个产业链,降低企业投资风险。该公司联合美国最大的五家卡车制造商进行LNG卡车的开发,还收购了LNG与CNG制备技术及设备制造企业——北星公司(NorthStar),并在得克萨斯州设立天然气液化工厂,保障旗下加气站的LNG供应。此外,公司还与北美最大旅行服务中心运营商PFJ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客、货运车流量大的重要高速干线建立了超过150个LNG或L-CNG加气站(同时提供LNG和CNG),保证每250~350英里就有一个站点,确保卡车在主要城市之间运输行驶无忧。而且大部分加气站建在原有的旅行服务中心旁边,客、货运车辆不需要改变原行驶路线就能享受服务。针对CNG汽车适合短途行驶的特点,清洁能源燃料公司重点在城市区域推广CNG汽车加气业务,为配送车辆、政府用车、公共巴士、垃圾车、机场班车等中小型物流货车、客运车辆提供服务。公司还收购了CNG服务及设备企业IMW公司和燃气汽车改装企业BAF公司,进一步完善CNG汽车产业链。为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清洁能源燃料公司还通过其金融公司(Clean Energy Finance)为用户安排融资,帮助用户获得政府补助金。
(2)智能化及大数据应用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为燃气企业智能化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智能化为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提供了平台,使企业能通过建立智能气网,实现优化能源生产、储存和使用,并降低运营成本。而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与运用,能通过海量数据的处理对不同消费群体的行为特征和消费需求进行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并辅助燃气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与定价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推广。
德国最大的能源企业——意昂(E.ON)集团专门成立了表计服务公司(E.ON Metering GmbH),专门从事燃气网、电网智能化及智能表计业务,在德国境内安装了130万块智能流量计。依托意昂集团在电力、燃气领域的业务,该公司负责提供智能化的全方位服务,包括为顾客提供智能表计安装,智能电、气器具安装运营,智能家居,能效解决方案设计等。意昂集团还通过与IBM合作,采用先进的业务流程管理(BPM)平台来收集、分析客户端信息,深度挖掘客户的用电、用气数据,向个人及企业客户提供用能分析报告和节能建议。
(3)能源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用户对节能减排、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各国政府对于环境污染的监管更加严格,全球新一轮的城市化需求迫切,可再生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储能技术等技术创新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外部因素促使燃气企业向能源服务领域延伸,并不断深化和拓展能源服务和交易业务,向提供能源产品和服务的综合能源类企业迈进。
虽然能源服务是一项竞争性业务,但是由于燃气企业与用户之间通过管网建立起的“钢铁联系”和长期服务关系,使得燃气企业较之其他企业处于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长期以来,法国燃气集团就将能源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积极涉足与天然气相关的工程设计、安装维护和能源服务三大类业务,以及电力安装、智能电表和运河管道维护等其他类业务。截至2012年底,法国燃气能源服务板块旗下共有6家能源服务公司,收入达到147亿欧元,占集团总收入的15%左右,2008-2013年的年均投资额达到6亿欧元,年均增幅6%,雇员数量已占到其整个集团人员的1/3。在细分市场上,法国燃气通过其控制的Tractebel Engineering公司为客户提供咨询、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管理、工程设计服务,例如为巴黎Saclay项目提供城市化咨询规划服务;通过INEO、ENDEL、Fabricom公司提供工业维护、采暖、通风和空调制冷服务,例如由ENDEL公司为法国库鲁航天中心项目设计内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和集成智能中央温度控制系统,节能超过20%;通过COFELY公司提供能源效率优化、多技术运营和维护、分区供冷供热服务,例如由COFELY提供小区能源效率优化的汉堡环保能源小区项目,曾经获得欧洲“2011太阳能奖”。法国燃气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苏伊士贸易(GDF SUEZ trading),活跃在电力、燃气、液化天然气、石油、煤炭、碳排放等多个大宗实物和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为法国燃气提供包括能源交易、经济风险研究、财务及内部风险控制等多项服务。此外,苏伊士贸易还通过为大型工业及商业客户提供各种灵活的供应合同及能源金融衍生产品(指数、远期合约、掉期交易和期权等)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地域拓展
燃气企业业务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受特许经营权限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虽然这可以保障业务的独占性和持续性,但是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伴随企业规模的增加和新兴竞争性业务的开展,燃气企业势必要考虑跨地域发展问题。
以日本东京燃气为例,2000年日本经济进入长达10年的迟滞发展期,东京燃气在本国市场的增长也进入停滞期。2001年东京燃气开始加大海外扩张,在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开展燃气供应、天然气发电和能源服务业务。在选择海外项目时,东京燃气通常考虑天然气需求前景良好、对智能化等新业务趋势有一定接受程度、节能环保意识较高、对日本企业有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同度的市场。同样,法国燃气在做好国内燃气供应的同时,凭借其深厚的上游领域背景,抓住国际市场机遇,在20世纪末着力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将业务拓展到全球。2000-2002年营业额取得了约30%的年增长,2002年达到660亿欧元。目前,法国燃气已经形成西欧、南美、北美“三角”业务格局,并从2010年开始以中国市场为重点在东亚扩张。2010年法国燃气与中国海油签订了为期4年购买260万吨LNG的合同,2013年再次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签署价值40亿美元的涉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LNG厂的协议。法国燃气在2012年收购英国国际电力公司的100%股权,借此进入英国燃气和电力市场。这些举措使法国燃气近10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三、对未来我国燃气企业发展的启示
国际领先燃气企业经历了长期发展,均已进入成熟阶段。反观我国城市燃气企业,在经历了“跑马圈地”的快速增长后,已逐渐进入成长阶段。因此,借鉴国际领先燃气企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燃气企业在“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1.做大做强下游主业
在强化主业方面,我们看到,国际领先燃气企业无一不是利用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优势地位,或巩固上游资源勘探开采领域领先地位,或加大下游用户市场开发力度,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对于国内城市燃气企业而言,下游用户需求领域是我们的“根据地”,也是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我国城市燃气企业应该不断加大对下游领域的投资力度,提高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做强燃气分销业务。
2.积极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国际领先燃气企业基本都采取全产业链经营策略,紧紧围绕构建全产业链这一中心思想打造价值链。对于国内燃气企业而言,既有向上游资源勘探领域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有向下游分布式能源、交通用气等领域延伸的诉求。因此,无论是从保障气源供应,还是增加多源供应渠道来说,在国家逐步放开上游勘探开采领域的限制和第三方准入逐步放宽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燃气企业应积极投资上游勘探开采企业,迅速建立起上游业务的竞争力,对燃气销售核心业务形成资源保障,并提升整体的利润率。
从国际领先燃气企业的案例中我们也认识到,要做好燃气冷热电三联供业务,企业必须着力培植相关的技术和服务能力,选择适合的商业模式(例如合同能源管理、智能社区能源网络),构建包含设备制造商、工商业主和电网企业的商业联盟,并取得地方政府支持,做好目标市场客户群的定位选择。
3.寻找合适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多元化发展方面,国际领先燃气企业凭借其完善的市场机制、广泛的网络基础、良好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目前国内这些条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我国城市燃气企业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就燃气智能网络的建设而言,我国城市燃气企业应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与设备制造商、电信公司、IT公司进行多方合作,攻克智能传感、智能控制和网络通信方面的技术难题,加快解决智能网络的标准制定问题,并整合应用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技术,开拓增值服务业务。
就能源服务而言,由于国内管制环境不同、部分交易产品缺失,尝试“多公用事业”模式及能源和衍生产品交易尚有困难。在国家环保力度加大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带动下,能源服务产业将会迎来井喷式发展,城市燃气企业开展能源合同管理、“一站式”服务等业务进入能源服务领域恰逢其时。就车用气而言,国内燃气企业开展LNG/CNG汽车加气业务必须首先解决站点资源的问题。加气站建设隶属城市规划范畴,在数量和布点上都有限制,协调好与当地政府以及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市场领先企业的关系是根本。在业务模式的设计上,需要与LNG/CNG设备、车辆制造和改造商、高速公司服务加气站和服务中心运营商以及物流公司等结成产业联盟;在加气站的布局上要统筹考虑供应端的管道布局和需求端的车流密度,以保证足够的业务量,做到“有站有车”;此外,必须充分考虑LNG和CNG车辆分属不同的细分市场,在服务需求特性和站点布置上要予以区分。
4.积极进行全球领域的扩张和布局
在地域拓展方面,国内城市燃气企业应该利用当前国际油价下跌和全球能源市场发生重大变革的有利时机,采取“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天然气资源的上下游业务。事实上,国内部分燃气企业在21世纪初的前10年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地域拓展工作,但这种扩张主要是以国界为限,甚至囿于一些省区,非常规业务也有拓展不足的问题。国际领先燃气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市场,了解当地文化,准确识别和有效控制地缘政治和目标国风险,积蓄属地化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些将对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结 语
“十五”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能源需求持续旺盛的有利环境下,我国城镇燃气行业通过不断改革得到了较快发展,燃气企业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当前面临新常态下大气污染治理、城镇化建设等积极因素,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和天然气供大于求等不利因素的多重影响,我国城镇燃气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国内城镇燃气企业可借鉴国际领先燃气企业的经验,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在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来构建燃气企业的价值链,以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引擎,发现用户痛点,创造用户新需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企业由燃气供应商向清洁能源服务和运营商的转变。
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启示 篇3
首先,企业应学会运用世界贸易规则,主动起诉与应诉。在反补贴调查中,被调查的主角虽然是政府,但是相关企业必须积极配合政府,提供有利数据。而在反倾销调查中,作为主角的企业,应加强主体意识,积极应诉,配合有关组织的调查,提供对企业有利的证据,而政府在应对反倾销调查中主要起到协调作用。在发起反倾销立案方面,我国企业也应加强主动出击。在进口商品倾销带来严重损害面前,我国企业往往会因对相关法律不熟悉,或考虑到高额诉讼费用,或缺乏必要的反倾销人才,或存在“搭便车”思想,或因合作性不强难以形成一致的“集体行动”,未能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使企业受损。
其次,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可提供对外出口信息,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自律,建立完善的协商、谈判制度。还可以考虑由行业协会建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基金,基金按协会成员的销售额或产量的一定比例交纳,将企业应诉获得的收益与为此支付的费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使企业能获得必要的诉讼资金方面的支持。
再次,企业应采取多元化市场战略和产品差异化战略。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市场相对集中,往往导致多家厂商的同类产品大量进入同一个国家,极易遭到国外采取保障措施等限制性措施,如果企业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就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引发的贸易摩擦。
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国际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危及全球,世界实体经济备受拖累,特别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进入了“寒冬”期。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日前发布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6月底,沿海地区有6.8万家中小企业已经倒闭,大量的员工出现失业,给中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而其中,对中小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由于现金流紧张、融资困难,这导致企业陷入危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问题,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原因,但是信息不对称又不是短期能消除的。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并以国家立法、出台优惠政策等形式给予扶持,创造中小企业融资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1 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1.1 美国的中小企业融资
(1)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包括:(1)中小企业业主自身的储蓄,占中小企业投资的45%。(2)中小企业业主从亲戚朋友处借款,占中小企业投资总数的13%。(3)商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担保,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贷款利率比这些银行向大企业贷款高出2-5个百分点。(4)金融投资公司。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主导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商业银行贷款一起约占29%。但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更高。(5)政府资助。政府直接对小企业提供融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向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二是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小企业提供自然灾害贷款;三是向小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在这三种情况下主要由中小企业管理局向中小企业提供数量很少的直接贷款,约占1%。(6)证券融资。少数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向私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这部分资金约占4%。
(2)首先,在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美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贷款数量极少。除了企业主自身的储蓄和商业利润留成外,更多地依赖于证券市场和短期借款。其次,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一方面主要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投资;另一方面,主要是为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这也是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一大特色。美国从事信贷担保的机构是小企业管理局和进出口银行,它们提供的贷款担保主要是为满足小企业长期资金需求,如固定资产投资、补充流动资金、购买存货和出口融资等,担保条件比较优惠。但由于贷款利率高于大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并不多。
1.2 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
(1)日本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的三条渠道来实现:(1)由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目前,日本有5家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它们分别是: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以及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前两者主要是为中小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的短缺以及资本金的不足,后三者开展专项贷款。(2)政府全资或部分出资成立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保险和担保的机构,它们是:1953年以信用保证协会为核心建立的信用完善制度,疏通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渠道;1958年设立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确保中小企业能顺利获得贷款;1996年设立的“风险基金”,通过给发行债券的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风险资本提供担保。(3)政府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自有资本而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
其次,民间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日本民间金融机构主要有地方银行、相互银行、信用组合和信用金库等,它们的绝大部分贷款是提供给中小企业的。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大企业关系密切的大商业银行也逐渐增加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此外,还有企业自行组建的互助合作型的金融机构。为了鼓励和规范中小企业组建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日本制订了《信用金库法》、《中小企业防止破产共济法》、《小型企业共济法》等法律和法令,以满足它们融通资金的需要。
(2)日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措施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保证中小企业有足够的融资渠道的前提下,一方面努力弱化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努力弱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治标兼治本。
1.3 德国的中小企业融资
德国证券市场并不发达,大规模的企业间相互持股限制了敌意兼并,所以,它是一个偏重间接融资的典型国家。民间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是德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中的一大特点,德国的储蓄银行、合作银行、青年企业经营者协会面向企业提供各种综合性的支持与服务,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的改善,壮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其中,储蓄银行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产权资本化程度,储蓄银行开办了许多地方性的产权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还开办了100多家创新中心,以合理的价格向中小企业提供有关设施和技术支持,通过专家意见网络系统为技术项目进行高水平的评估,以使创新企业能够迅速得到融资。合作银行与中小企业联系也较密切,其提供的服务与储蓄银行较相似。由此可以看出,德国中小企业与他们的银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及启示
从美、德及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情况来看,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许多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具体来讲,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可以归纳为:
(1)各国都构建了完整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从美、日、德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融资的快捷、方便,得益于各国都有健全的融资体系。首先,美、日、德等国均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帮助中小企业的融资。其次,美、日、德等国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有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第三,都有发达的民间投融资机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国民收入高。因此,民间天使投资数量众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美、日、德等国都形成了各自不同层次但相互补充的完善的融资体系。
(2)各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比较健全。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美国由专门的机构中小企业局(SBA)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日本官方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金融机构,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全国性的“信贷担保协会”,共同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德国成立专门的担保银行,形成了由国家复兴银行担保、联邦与州联合担保、各州担保银行担保等三个层次的较健全的风险分担机制。各国完善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得更多发展资金提供了可能。
(3)各国都具有完善的支撑中小企业融资的配套法律、法规。成熟的市场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为了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序进行,增强融资的效率,提高融资的效果,务必有相应的法律制度给予规范。美、日、德等国家都从法律上明确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美国为了鼓励自由的市场竞争,为新建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于1890年制订了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the Sherman Act)。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the Small Business Act),随后并依据此法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持;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机会均等法》,向中小企业经营者以及准备创办中小企业的个人提供资金援助。该法案的实施为创办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把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技术性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给予大力支持,并为满足中小企业贷款的需要提供法制上的保证又于1995年颁布《小企业贷款法》。日本也先后颁布《中小企业振兴资金助成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中小企业基本法》等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及新建企业融资及发展从法律上给予明确的支持。德国则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制订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并从税法的层次上对兴建企业给予优惠待遇,如:在德国落后地区兴建企业免缴营业税;新办企业的动产投资,免征50%的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使用内部留存资金的部分免征财产税。
(4)各国都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融资体制。美、日、德等国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上有着许多相同点,但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色。美国强调市场主导,政府的功能是以服务为主。因此,政府一般不向中小企业直接注资,而是鼓励、督促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投资。美国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有着有利于融资竞争的良好金融环境,政府对在市场融资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法律法规的形式间接给予扶持。日本则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国家,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政府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结合本国实际,日本政府通过设置一套完善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动用国家的财力直接向中小企业投资,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德国,由于本国证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不具备美、日那样发达的资本市场。因此,德国的国家复兴银行、担保银行等则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着很强的支配力。
参考文献
[1]吕振君,李世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国际借鉴[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1).
[2]彭媛媛.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8,(8).
[3]宋袆.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借鉴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0).
[4]吴春珍,杨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辽宁经济,2008,(5).
[5]吴穹.借鉴美日经验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J].地方财政研究,2008,(5).
[6]阎金明.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政策选择[J].经济界,2006,(6).
企业国际化启示 篇5
发达国家(地区)中小企业财税支持政策大都经历了从放任到保护再到促进这三个阶段。由于各国(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它们的中小企业财税支持体系也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目的是基本一致的,即努力营造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向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资金援助和税收减免等,以帮助中小企业改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地位。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财税政策主要遵循以下两种思路,即自由竞争思路与政府干预思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地区)是典型的“小政府、大市场”,它们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其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对企业运营的干预比较有限,因此它们在财税政策方面遵循的是自由竞争思路;而日本、韩国等为促进本国(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对企业运营的干预较多,实行的是政府干预较强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它们在财税政策方面遵循的是政府干预思路。而我国无论是从地域还是从文化等方面来看,与日本、韩国等非常相似,因此,我国可考虑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等在中小企业财税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如进一步降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率,使尽可能多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能够享受低档税率的照顾。此外,还要及时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使其享有与大型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甚至是超国民待遇。中小企业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政府采购主管部门,细化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的实施办法,确保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策能够得到落实;等等。
[参考文献]
[1]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别比较[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田正育.国外中小企业财政政策及其启示[J].中国中小企业.2001,(5).
易国庆.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李庚寅,周显志.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企业国际化启示 篇6
[关键词] 民营生产型小企业 外商采购特点 国际化 启示
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但同时也赋予了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走出去”与“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不少民营小企业负责人纷纷考虑如何能与外商接洽合作,如何“走出去”。充分了解外商采购特点,有助于我国民营小企业能知己知彼地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决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笔者曾接触过不少来我国采购的外商,曾陪同国外著名跨国公司负责人考察国内生产厂家,接触了不少国内民营小企业的负责人。笔者注意到:不少国际著名企业在采购我国产品時,往往对国内一些民营生产型小企业情有独钟,甚至比著名的大型国营企业更感兴趣。有些国外的著名跨国公司负责人曾经很坦率地跟笔者说,只要质量能达到其要求,他们更愿意采购价格低的小企业产品,因为企业都需要算经济账。这对我国民营生产型小企业是个福音。
虽然,外商对供货商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有点挑剔。然而不少外商,尤其是跨国公司,每年的采购量很大,而且,一般都希望能保持稳定的供货渠道,以保证质量的稳定性,一旦考察合格,对供货商各方面满意,只要质量稳定、价格又适中,往往会建立比较稳定的供货合作关系。民营小企业如能与这样的外商合作,定会给民营小企业带来商誉和更多的生意。因此,本文根据外商的采购特点,总结民营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探讨欲“走出去”的民营生产型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一般,外商在考察候选供货生产厂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以下特点,民营小企业如果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注意这些特点,能有助于民营小企业更快更好地“走出去”。
1.“质量” 是首要问题。由于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外商自身信誉,所以,除产品价格外,外商采购时最为重视的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能否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是选用的前提。西方国家的用户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往往是国际标准,欧洲用户常常要求达到欧盟标准。所以,民营小企业首先要使自己的产品得到国际上相关权威机构的质量认证,首先让产品质量达到外商所要求的标准。
2.要重视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外商在考察供货厂家时,一般要去企业的仓库看看,了解其仓库管理,不但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尤其要看看加工后产品质量检验把关。甚至询问原料进货时怎样控制进货质量,有没有检验证书,检验哪些方面。十分注重企业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民营小企业应该从原料进货的质量把关开始,注重企业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产品质量严格监控,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构建基本的管理工作秩序,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而且库房内原材料、产成品的质量检验证书应该分别保存好。
3.重视企业雇员的素质和相关管理。提高操作工人的素质和质量意识十分重要。外商在车间考察时,会观察操作工人质量意识和其实际操作情况,注意观察其是怎样检验控制产品质量,甚至有的还要求看该生产流程中质量检验的书面要求(即操作规程的文件资料)。而且企业用工情况须符合国际劳工标准,有些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在考察民营生产型小企业时,除了到工厂车间转,还看企业职工的花名册,查看职工的年龄,确认是否有使用童工的现象。如果发现企业使用童工,即使其他方面好,外商也会放弃把该企业作为供货商。这点民营生产型小企业尤其要注意。
4.重视整个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笔者在陪同外商考察国内生产厂家时,注意到外商一般不会考虑与生产车间光线昏暗、厂区及车间内布置杂乱的企业合作。而且因考虑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还要察看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设施情况。所以,小企业要重视整个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在车间入口附近公布当周(或当月)的生产管理计划,以及生产质量管理要求,生产车间要宽敞明亮,车间内生产设备、原材料、产成品等安放要安排井然有序。并注意在车间内留有足够的安全通道,配备好应急照明、灭火设备等良好的安全设施。
外商很注意人性化的管理。所以,即使企业小,也要争取做到整个厂区整洁有序,并重视厂区绿化,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定会给外商留下良好印象。
另外,建立自己的英文网站介绍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十分重要。笔者认识不少欲采购我国产品的外商,都是首先很重视浏览民营生产型小企业的英文网站,只要产品质量好,能达到外商要求的国际标准,价格又适中,就可能会有欲采购产品的外商主动上门来询问。
从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来看,参与国际分工协作是企业由小做大、由弱变强的一条成功之路。因此,善于通过产业链实现与国外大企业间合作分工协作方式,与国外大企业形成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是民营生产型小企业一条生存发展和走向国际市场最为现实的途径之一;而且,一旦与国外大型企业合作,容易形成综合优势,这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广告效应,其他国外客户也会慕名而来。因为,国外厂商特别偏爱采购已经有出口产品的民营生产型小企业的产品,喜欢与这样的企业打交道。
国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对我国的启示 篇7
一、内部控制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一) 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
首先, 董事会充分理解公司的主要风险, 正确设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并定期督导高级管理层识别, 估量, 监督和控制这些风险;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帮助董事会行使这方面的职责。其次, 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识别, 估量, 监督和控制风险的程序, 通过维护某种组织结构去明确职责、权限和报告关系;确保职责的有效执行;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政策;并监督评审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二) 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
一方面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促进在道德和完整性方面的高标准, 并在机构中建立一种文化, 向各级人员强调和说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他们在内部控制程序中的作用, 并在程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项实质性内容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控制文化。
(三) 企业要充分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
特别要明确银行是承担风险的机构, 生产企业也需要不时调整内部控制, 以便恰当地处理任何新的或过去不加控制的风险, 并对企业不能够控制的风险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四) 控制活动已被当作企业日常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不是对经营管理的额外补充
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迅速采取应变措施, 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建立适当的控制结构, 明确定义各经营级别的控制活动。特别强调适当分离职责;识别和尽力缩小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地方;并遵从谨慎的和独立的监督评审。
(五) 发达国家非常强调企业的信息与交流
首先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获性, 并且信息应能够前后连贯一致。其次是信息系统应受到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监督评审, 防止突发事件;特别注意有效地控制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另外, 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 确保相关信息的正确传达。
(六) 企业应当注意加强监督评审活动, 并强调缺陷的纠正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不断地而不是间断性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效果和主要风险;对内部控制制度定期进行独立、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 并将结果向高级领导层直接报告;及时报告并果断处理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七)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和现场检查监督的一部分
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应要求企业具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充分和有效地化解企业的风险;监督部门应检查高级领导层的内部控制态度、内部审计部门的有关工作和外部审计的检查结果等等, 对不合要求的企业采取措施。
当然, 内部控制既有重要作用, 又不是万能的, 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 1.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能合理地确保基本经营目标的实现;但不能把一个本质上很坏的经营者变好, 不能左右政府政策和计划的改变, 以及竟争对手的行为和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2.内部控制应能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和合法合规, 但不能绝对保证做到这一点, 而只能合理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内部控制制度内在的限制, 包括决策者失误和决策错误导致的经营中断。控制还可能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谋制约, 管理层也有能力践踏内部控制制度。
二、国际先进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 要正确理解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并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由公司决策层和部门领导带头, 动员各级员工营造良好的控制文化, 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和共同语言, 按照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 以规范的内部控制操作方法, 实行对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的逐级控制,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 要正确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进一步确立内部控制在整体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按照国际规范的内部控制原则和系统框架, 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如建设内部控制的执行系统 (内部控制委员会) 和监督系统 (内部审计委员会) , 尽快在体制上明确高级管理层在这方面的责任, 加强对内、外部所有风险的总体研究和控制。
(三) 要正确理解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明确内部控制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 对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也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同时, 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工作的重点尽快转向对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和全面的审计再监督, 并在监督评审中注意保持独立性, 建议和敦促经营管理部门纠正控制的缺陷。
当前, 我们迫切需要呼唤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 需要理直气壮地在微观经济中加强管理和控制。要让人们明白:改革不是万能的, 企业应下大决心, 花大力气, 整章建制, 严肃纪律, 把控制的水平提起来, 让改革和控制一同成为企业化解风险, 创造效益的武器。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先进内部控制理论和原则的分析, 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企业各项业务的内部控制,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时报“》,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1997年7月30日
企业国际化启示 篇8
一、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
(一) 美国。
美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养老金会计体系。根据养老金的给付方式不同, 养老金计划又分为设定提存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 计划和设定受益 (Defined Benefit Plan) 计划两种。在设定提存计划下, 企业根据事先确定的缴费水平向养老基金支付确定数额的提存金, 职工退休时所能获得的养老金数额取决于所缴提存金及其投资收益在职工退休时的累积额, 与基金资产相关的风险由职工个人承担。在设定受益计划下, 企业承诺确定数额的养老金给付数额, 并保证提存金及基金资产投资收益的累积额能满足到期时的支付需要, 即与基金资产相关的风险由企业承担。这两种给付方式下养老金相关的会计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1、设定提存计划下的会计处理。
在设定提存计划下, 企业各期应确认的养老金费用一般就是该期应提存的金额, 相关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企业只需在提存时借记“养老金费用”, 贷记“现金”或“应付养老金费用”。只有当支付金额不等于规定的金额时, 才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一项养老金资产 (应提存数额小于实际提存额) 或养老金负债 (应提存数额大于实际提存额) 。
2、设定受益计划下的会计处理。
在设定受益计划下, 企业不仅要定期向基金组织支付提存金, 还要承担向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因此必须确定现在的支付水平, 以满足退休时的养老金福利承诺。相关的会计处理一般应包括:在职工在职期间确认各期的养老金费用;确认各期应向基金组织提存的养老基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确定各期已退休职工的实际养老金支付额等。
设定受益计划下, 收益是按照将来不确定的变量来确定,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合适的基金模型, 运用精算技术对雇员当期和以前期间服务所应得的福利金额进行可靠估计, 其会计处理比较复杂。
(二) 加拿大。
加拿大是一个养老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 具有规范成熟的企业年金制度。加拿大的企业年金计划大体分为两类:固定贡献型和固定收益型, 前者每年向基金交纳固定金额, 最终的养老金数额由基金的实际投资收益决定。后者则是企业每年交纳的金额根据基金的实际操作情况变化, 而最终的养老金数额在年金计划中确定。年金基金通常是委托金融机构运作。
1、固定贡献型年金计划。
该计划下每期的贡献是固定的, 因此会计处理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少, 处理起来相对简单。只需将每期纳人基金的资金记为费用即可。
2、固定收益型计划。
固定收益型计划下, 在会计处理中将养老金费用分为持续性成分和特殊性成分。其中, 持续性成分中的当期劳务成本是养老金费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它的会计处理有两种:应计养老金法和水平缴款法。应计养老金法是依据员工的工资水平及工作年限计算出企业应支付的年金现值并与上年度相比, 得出今年应向基金交纳的资金。应计养老金法又分为累进养老金法和预计养老金法。水平缴款法是依据预计的员工的工作年限及退休前的工资计算出最终的年金数额, 将此数额平均分摊到每一年作为当期费用。
(三) 英国。
英国会计历来强调客观、公允, 这种特征在企业年金会计问题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然而, 近年来随着公允价值理论的引入, 英国也在不断研究探讨养老金问题, 以寻求一种既符合国际潮流又力求稳定的英国模式。
英国财务报告准则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把年金计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在设定提存计划下, 年金的会计处理较为简单, 和多数西方国家一样, 要求在雇员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每一期, 将应付给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确认为当期费用。而对设定受益计划的处理则具有自己的特点:1、在总年金成本的确认上, 要求设定受益计划资产或负债的变动按照各组成因素分别予以确认, 如将当期服务成本计入损益表的营业利润中, 而将利息成本和资产预期回报的净额包含在其他筹资成本 (或收益) 之中, 列于利息项目之后。2、精算利得和损失的确认上, 如果在某年初未确认的净利得或损失较大, 要求将其作为该年度养老金净成本的组成部分。3、对于过去服务成本, 规定过去服务成本应在福利投入增加的期间采用直线法确认。如果福利是立即投入的, 应立即确认过去服务成本。一切未确认的过去服务成本应从计划负债中扣除, 并相应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金额。4、在结算和缩减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上, 要求精算假设所不允许的结算和缩减损失应在雇主对该项交易承担义务之日予以计量, 而相关利得应在所有相关各方同意对此交易不能恢复承担义务之日加以计量。5、对计划资产的计量方法, 采用市价法;对于计划负债的精算估价方法, 采用应计福利法。
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及其会计处理现状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 经历了补充企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试行阶段。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 它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为企业年金, 同时明确了企业年金应采取个人账户方式, 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2004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对企业年金的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作出规定。2005年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基本形成有关企业年金的法规制度。随着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 企业年金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显得日益迫切,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表列报, 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 但准则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缺乏会计核算的理论指导, 会计实务中, 对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比较混乱, 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国外企业年金核算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不难看出, 我国的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 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借鉴国外有关企业年金会计的经验, 逐步规范企业年金会计的核算。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分别制定两种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规范
作为企业养老金计划中两种主要形式, 即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 各有其优缺点, 因此, 在实践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采用了设定提存计划, 这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条件成熟后, 可以引入设定受益计划, 由企业自主选择, 或由政府根据企业规模等指定两种形式的适用范围, 形成两种方式共同存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 企业年金账户体系的设置和使用。
企业年金账户可本着简单易行的原则进行设置。企业可以沿用原账户体系, 增设“养老金费用”账户等, 反映其提取、支付过程,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但必须与原账户配合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新的账户体系单独核算, 如设置养老金资产、养老金负债、养老金权益三类账户。
(三) 完善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劳动者、企业、国家有关部分都十分关心企业年金的运营情况, 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企业年金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信息。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企业除了在报表及附注中适当披露有关信息外, 还应在相关网站或报刊上披露专门信息。
(四) 壮大精算师、资产评估师队伍。
企业在确定当期的给付义务时, 要把企业未来的给付义务折算成当期的现值, 其影响因素很多, 计算相当复杂, 因此, 只有专业的精算师才能胜任。另外, 在对养老基金资产行评估时, 也需要用到资产评估师。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师数量不足, 精算人才更是极其缺乏。只有尽快改变现状, 才能满足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需要。
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尚有许多不足, 难以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平台, 可能会造成对会计信息的曲解或导致不必要的信息转换成本。鉴于国外企业年金会计的发展已比较成熟, 我们更应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学习, 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 更好地发展我国企业年金金会计。
参考文献
[1]、郭泽生浅谈我国企业年金基金会计[J].《现代会计》, 2007 (04)
[2]、潘秀芹美国养老金会计及对我国发展的思考[J].《山东经济》, 2006 (03)
[3]、罗妍加拿大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J].《上海会计》, 2004 (03)
[4]、林克利, 章成蓉养老金会计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借鉴[J]《四川大学学报》, 2005 (03)
企业国际化启示 篇9
一、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 美国-日本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美国内控体系建设模式可以概括为“立法管制、评价严格、标准明确、措施配套”, 被认为是内控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 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
一是明确了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为核心目标的内控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在20世纪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内部控制逐渐由传统的人员牵制、实物牵制、簿记牵制等内部牵制制度发展成为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经营效率效果以及合法合规为目标的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美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在兼顾上述目标的基础上, 本着服务资本市场的原则, 始终围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核心目标, 确保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 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是建立了标准制定机构和审计评价机构协调运作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组织模式。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5家专业团体发起成立COSO委员会, 负责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 发布了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框架, 指导企业建立和自我评估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司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 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计划和实施评价方法。通过标准制定机构和审计评价机构的协调运作, 为整个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组织保障。
三是形成了以政府立法为保障、市场监管为重点、企业实施为基础、中介评价为支撑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运作机制。朗讯、安然、世通等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 反映出企业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 由此导致美国国会2002年7月制定关于公司治理和会计改革的《萨班斯法案》, 要求在美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价, 对涉及公司风险控制中的重大弱点作出评估并对外报告。在法律保障下, 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得以出台或修订一系列资本市场监管规则, 旨在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及披露行为, 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在美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 必须遵循法律和市场监管要求, 实施管理层自我评估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法律管制、市场约束、内部实施和外部评价构成了内控体系建设有效运作的“四大法宝”。
日本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与美国有众多相似之处。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作为内控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由专门机构 (会计审计委员会内部控制分会) 负责同时制定控制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通过立法 (《金融工具交易法》) 保障内控体系的实施, 要求上市公司自2008年4月1日起建立管理层自我评估制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相对美国《萨班斯法案》, 日本政府立法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进行审计, 不需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
(二) 加拿大-中国香港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加拿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的特点是“强调自律, 注重自评;标准明确, 体系科学”, 是全球较早制定控制标准的国家之一。1995年, 加拿大COCO委员会发布《控制指南》, 成为继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之后较早被国际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与美国和日本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模式有所不同, 加拿大内控体系建设强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 弱化内控立法管制;注重控制标准体系建设, 弱化评价标准建设;强化内控自我评估和披露制度建设, 弱化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建设。中国香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与加拿大模式极为相似。中国香港会计师公会2005年制定发布本地区的控制标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并在有关市场监管规则中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于当年同时建立管理层自我评估和披露制度。相比之下, 中国香港在控制标准和评价制度衔接时间的充分性方面不如加拿大。
(三) 新加坡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新加坡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特点是“监管规则和评估制度先行, 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建设滞后”。新加坡财政部2005年6月发布《公司治理准则2005》, 自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推行内控自我评估制度;但其国内尚未有一套统一的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作为企业实施内控自我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二、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 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目标
无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脉络, 还是内控体系建设在一个国家的具体实践, 均围绕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展开。内部控制是扎根于企业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制度安排, 最终将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影响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决策。以财务报告为中心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有利于从企业价值链流程的终端起步, 逐步追溯到业务、流程和战略目标, 从而从根本上遏制企业风险弱化、会计信息失真和资本市场失灵现象, 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监督职能。
(二) 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建设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点
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都有一套统一的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相配套, 从而确保其执行有源可溯、有章可循。实践表明, 缺少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往往是导致内控有效性评价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三) 内控立法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内控法制建设是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强后盾, 是明确企业内控法律责任、规范管理层行为、防范财务欺诈与经济犯罪的有力武器, 是推动内控评价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各国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 内控立法已成为一个国家深化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四) 内控立法应当谨慎, 做到考虑周全、未雨绸缪
美国《萨班斯法案》自出台以来, 数度延期执行并一再豁免, 近期又在考虑修订完善, 显示出内控法律尚存在不成熟之处。借鉴美国、日本内控立法的经验教训, 内控法制建设应当早作准备, 重点研究三个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 避免内控立法设置的进入壁垒过高而降低本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企业的执行成本问题, 避免内控立法要求过严导致企业支付过高的成本;三是内控法律的执行时间问题, 从美国和日本的内控法制建设模式来看, 通常在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建设具备一定基础后, 留给企业2~3年的过渡期, 再强制执行法律管制要求。
三、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概况和建议
(一) 我国内控体系建设概况
我国内控体系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 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控体系雏形。一是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根基扎实, 但标准尚未统一。首先, 内部会计控制标准为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 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 会计控制标准必须向全面的业务控制、风险控制标准发展。其次, 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控制标准不统一, 执行存在一定难度。国内有关监管部门在出台内控监管评价规则的同时, 原则性地提出了针对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等特定企业的内控标准, 但未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对于一些具有多重身份的企业, 如上市央企、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等, 在执行内控监管评价规则时, 需要同时满足不同身份的控制标准要求, 这既增加了企业负担, 又大大提高了监管成本。二是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建设开始起步, 相关配套措施有待完善。近年来, 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等从行业监管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 陆续发布特定行业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 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做法, 开始推动国内上市公司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自我评估报告制度。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标准, 造成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时无所适从, 也导致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控审计评价时难以入手。
(二) 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基于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现状, 借鉴国外内控体系建设经验, 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需要,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加强协调, 统一标准。国外成熟的内控体系建设模式都有一套统一的、公认的、科学的内控标准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我国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应总结提炼现有成果,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尽快出台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 解决目前行业标准不统一、企业负担较重的现象。拓展和改进内部会计控制标准, 吸收国际尤其是美国内控标准的先进理念, 形成一套既符合中国企业实际, 又与国际控制标准趋同的公认内控标准体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 统一认识, 逐步形成以公认内控标准为基础, 特殊控制标准为补充, 行业内控监管评价为保障的运作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
第二, 逐步推行内控评价制度, 实现平稳过渡。从国际内控评价制度建设经验看, 一个国家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通常由管理层自我评估制度开始起步, 随着资本市场风险加大和社会公众要求提高, 逐步向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制度和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制度过渡。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建议首先在企业推行管理层自我评估制度, 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企业如上市公司等, 可同时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制度, 但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制度的推行仍应谨慎。我国两家交易所从行业监管要求出发, 初步明确了上市公司实行内控自我评估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制度的时间表, 并分别要求在2007年1月1日和7月1日开始执行。由于我国尚无公认内控标准可以参照, 操之过急可能导致执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鉴日本内控体系建设经验, 当前以制定和发布公认内控标准为重点, 在公认内控标准发布和内控评价执行之间留1~2年的过渡期。
第三, 内控立法应当稳健, 不可操之过急。我国企业在法制意识、制度基础、风险理念、经营风格等方面与欧美企业还存在较大差异。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分步实施、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 内控立法必须考虑企业的接受程度与承受能力, 以及企业的实施成本。国外内控立法一般解决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法律责任问题和内部控制强制审计评价问题。美国《萨班斯法案》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同时也有一些教训要引起重视。一是立法不宜过急。现阶段内控体系建设仍应以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和内控评价制度建设为主, 待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再考虑内控立法。二是立法应把握好力度。内控立法既要起到政府监督管制的作用, 又要避免因“门槛过高”限制自由竞争, 降低资本市场活力。三是立法应考虑执行成本。内部控制本意是为企业服务, 用于规范企业行为, 提高流程效率。内控立法管制也不应偏离这一根本目标。《萨班斯法案》自出台以来, 其执行成本过高, 导致企业负担加重。我国内控立法应当吸取教训, 重点研究探讨降低法律执行成本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朱荣恩、应唯、袁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会计研究》2003年第8期。
[3]刘益平:《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关系》,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4]储稀梁:《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背景、内容、理论贡献与启示》, 《金融会计》2004年第6期。
[5]刘明辉:《加拿大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与特点》, 《中国审计》2004年第6期。
企业国际化启示 篇10
一、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提出
2000年12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即将离任的董事会在新成立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 (IASB) 的过渡性报告中提出:专门为小企业制定一套国际会计准则是很有必要的。2001年, 刚刚成立不久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便开始着手一个新的项目——制定适用于中小企业 (SMEs) 的会计准则。理事会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工作组, 为准则的制定以及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2002年, IASC基金会的管理委员会 (Trustees) 在其年度报告中表示, 将努力支持IASB就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所进行的研究。经过努力, 在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初的公开会议上, IASB发布了一些用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方法的初步暂行意见, 并通过应用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方式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测试。自此, IASB为中小企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工作正式开始。
二、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历程
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2004年6月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讨论稿的发布为标志;第二阶段以2007年2月发布的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为标志;2009年7月, 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for SMEs) 发布, 标志着第三阶段工作完成, 同时也意味着IASB的该项项目基本宣告完成。IASB制定IFRS for SMEs的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
三、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对我国的启示
IASB制定该准则的目的是以完整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 提供一种简化的、自成一体的、适合于规模较小、非上市公司的, 能让各国普遍遵循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为此, 准则发布前, IASB在20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中小企业中对准则进行了实地测试, 以尽可能使IFRS for SMEs符合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作为IASB的成员国, 尽快实现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和实施, 不但是满足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一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与国际接轨。IASB将IFRS for SMEs的应用范围界定为:不承担公众受托责任, 同时只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通用财务报表的实体。而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则规定, 中国的小企业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其中所称“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 同时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可以看出, 我国主要是从企业规模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加以界定, 而IFRS for SMEs则主要是从提供财务信息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因此, 要制定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实现IFRS for SMEs在我国的应用和实施, 首先就需要重新确定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同时, 由于我国企业形式的复杂多样,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划分标准, 以使不同类型的企业能使用各自适合的会计准则。二是选择适合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目前, 国际上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主要有一体法和分立法两种。一体法是指在一个会计准则框架下考虑和处理中小企业问题并且在准则中得到体现。分立法是指单独制定一个准则, 把其他准则中阐述的所有与中小企业有关的问题都集中在这个准则中 (孙光国, 2009) 。当前, 采用一体法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有新西兰、加拿大、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而英国、斯里兰卡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则均采用分立法。需要指出的是, IASB制定的IFRS for SMEs也采用了分立法。由于一体法和分立法各有利弊, 因此, 在我国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实施差别报告制度时, 就需要对广大中小企业进行详细调查研究, 在弄清我国中小企业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三是积极吸收中小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准则的制定。从IFRS for SMEs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到, IASB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 不仅积极吸收相关专家的意见, 同时还将所制定的条款通过多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征询意见, 并在准则发布之前以征求意见稿的方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实地测试, 以确保准则能更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提高准则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而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以及《小企业会计制度》制定的大部分过程是对外保密的。因此, 我国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时, 也应学习IASB的做法, 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地吸收、采纳各方意见, 遵循公开公平的准则制定原则, 增加制定过程的公开性, 吸收更多的中小企业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及修正, 必要时, 可以从全社会范围内对所制定的准则广泛吸收反馈意见, 以提高所制定准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四是实现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虽然与国际接轨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全照搬, 而实际上, 在尽可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差异的同时, 也要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以确保所制定的准则能够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的特殊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光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与模式选择》, 《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2]汪立:《IASB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简述》, 《财会通讯》 (综合) 2008年第6期。
[3]http://www.iasb.org/Current Projects/IASB Project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itie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ities.htm.
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日本经验及启示 篇11
关键词:文化产业 国际化 日本经验
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一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之后,文化产业往往将上升为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产业。日本成为发达国家后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长期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日本的做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文化产业国际化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有利于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平台
在日本,受到重视的不仅是文化产业本身,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寻求和融入国际性的文化元素以满足不同国度消费者的多样化需要,更是受到日本企业的重视。为此,日本企业下大力气通过多种渠道与海外的影视公司、金融财团等组织积极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通过多方合作对资源进行整合。为了实现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时积极寻求不同民族和国别间的共同点,日本企业主动吸收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各异的专业人员参与到项目中,保证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能够关注和照顾到不同国别消费者的差异化兴趣。为了把日本文化介绍给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培植他们尽快接受和欣赏日本文化的习惯,日本一些经济和社会组织在许多国家设立了研究和推广机构。这类研究机构通过安排专门的项目和经费以及接受留学生访学等途径向外传播日本文化。为了维系这种交流活动,日本政府每年拿出巨额经费用于扶持此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二)整合文化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为了改变以往文化企业小而散、竞争力不强的状况,日本的文化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其中最重要的做法,一是通过资金的融通、技术引入和经营组织方式的改善从横向做大单个企业。二是在纵向上促使文化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传媒、娱乐、通讯、出版等不同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部分规模巨大,实力雄厚,跨行业和国界的巨无霸型文化产业集团。日本索尼公司在国际文化产业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索尼通过多年的努力,花费巨资收购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和米高梅等多家大型传媒公司。目前,索尼美国公司带来的收入在索尼公司总营业额中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索尼的一系列海外并购活动大大增强了其音视频产品的开发能力,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日本的文化产业除了有索尼、任天堂等少数巨型企业外还同时存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虽然不像巨型企业那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在文化产业整体链条上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产业创新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游戏软件业是日本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典范,据统计,2005年将近一半的游戏软件企业资产都低于1000万日元。中小企业善于创新的原因,源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为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开发人员发挥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从而使产品拥有突出的独创性。中小企业通过举办会展找到了巨大市场商机。在传统、单纯的电影市场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新的市场元素,开发、拓展出附着在音像制品、出版物基础上的电影衍生文化市场。目前,这类衍生产品的参展数量巨大,年成交额在亚洲市场遥遥领先。为了配合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设置了用以奖励具有突出创意文化工作者的名目繁多的奖项。
二、启示
(一)选择科学路径,形成叠加效应
日本传统漫画产业的市场开拓走了一条特色之路,它是循着从卡通漫画到动画片再到卡通商品这一路径进行的。这种选择使得漫画作品的价值得以多次开发不断升值,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风行世界的卡通产业、游戏产业和电脑动漫产业就是这一路径选择的果实。选择这一路径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进而带动产业的发展。这种做法不仅使文化产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还产生出影响力长久的品牌效应,助推了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市场。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内部不同领域和行业间往往缺少这样的有机联系,表现为过度分散。行业内部缺乏合作和凝聚力,不仅削弱了产品的宣传效果也使得各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产品难以顺利走出国门。
(二)考虑受众需要,尊重客户习惯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任何一件文化产品从制作到出生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并被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种特点和烙印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落差给不同文化间人们的交流和对文化产品的欣赏带来了明显的障碍。基于此,任何一个着眼于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在其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目标市场手中的文化习俗和欣赏特点。而我国许多影视作品在生产过程中很少考虑海外客户的欣赏习俗,仅仅满足于按照中国观众的欣赏特点来设计和安排作品内容及表现形式,这为国产文化作品走出国门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国产文化作品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考虑受众的欣赏习俗和特点,只有植入受众喜好元素,国产文化作品才会受到海外观众的青睐。
(三)培育中介组织,完善市场体系
通常,中介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促进会等社会团体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及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文化中介组织是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收集国家、行业和企业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日本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在海外文化贸易与维权方面的成就显著,对海外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实力还很薄弱的我国文化企业来说,要想“走出去”就更需要中介组织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小蓓,石应平.世界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林玉娴.日本动漫的全球扩散与日本文化输出战略[D].暨南大学,2007
[3]张欣.中日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3)
[4]唐向红,李冰.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前景[J].现代日本经济,2012(4)
企业国际化启示 篇12
关键词:融资,金融,中小企业
融资困难是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早在1931年, 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 英国政府指派以麦克米伦爵士为首的“金融产业委员会”调查英国金融业和工商业时, 该委员会便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 证明了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存在。各国为解决这一难题都相继建立了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 并且事实证明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各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各国成功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经验对我国, 尤其是在当前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美欧等国由于受次贷危机影响需求下降的形势下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各国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成功经验
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运行效率和提升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服务, 同时直接或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或信用保证的政策性金融活动。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按经营业务分主要有信贷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投资基金及“二板市场”等机构。
1.1 韩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韩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集中与分散的方式, 集中是指政府设立有独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分散是指各商业银行按政府指令及要求还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 由商业银行承担起一定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业务。由于韩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严格控制, 银行只得听从政府指令和规定, 并且这种“政策性贷款”投向与政府发展战略和计划所规定的项目, 被认为是“安全的”、“明智的”。可以说韩国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政策性贷款的大力支持”。同时韩国根据本国金融发展相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现实, 大力发展政府控制的基金以及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做出要求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1.2 英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以信用担保为主, 直接贷款支持为辅”是英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最明显特征。英国金融体系较为完整, 世界排名靠前的银行有很多。但是激烈的银行竞争并不能促进这些商业性金融机构将中小企业作为其放款对象。为了充分利用金融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政府就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保证, 通过政府担保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 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这种方式既促进了商业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又保证了政府能够避免直接承担建立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压力。英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主要是商业银行, 而政府也确实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性贷款、担保等项目。贷款担保项目是英国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的主体部分, 在英国中小企业融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3 印度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印度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重点突出并向不发达地区倾斜。为加速小规模工业现代化和技术升级过程, 在商业银行资金不能满足大量长期低利贷款需要的情况下, 印度建立了较多的工业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 如印度小工业开发公司、印度工业信贷和投资公司、地区金融公司等。它们为小规模工业企业提供长期低利贷款, 并优先对小规模工业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提供贷款, 还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咨询服务, 从多方面促进就业和小规模工业现代化服务。同时印度政府针对本国“二元结构”突出的现状,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开发, 政府专门设立了小工业开发银行。该行重点设于经济不发达和农村信贷机构少、农村金融活动较为薄弱的地区, 向这些地区注入资金, 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
2 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具重要意义, 政府部门更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的特殊性与紧迫性。中国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现存的诸多问题使国外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
2.1 针对我国地区之间差异, 逐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从国外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成功经验来看, 尽管各国或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达程度并不一致, 但建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却是各国或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较大,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自我发展能力, 资本供给集中, 商业性金融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也比较高, 应该可以更多地尝试使用政府信用担保制度的方式协助中小企业取得商业贷款。而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 建立这种依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为主的扶持模式为时尚早, 其运行的结果很显然是不可能理想的。
2.2 突出经济政策支持方向, 提高改进政府投资基金的规模与结构。
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开发基金”形式存在的贷款资助, 其不同于贷款的主要方面是强调“专款专用”, 不想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贷款那样具有通用性;另一种是以“风险基金”存在的风险投资基金, 其主要目的是对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风险投资。从各国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经验来看, 印度为了解决本国经济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 印度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立发展重点突出并向不发达地区倾斜。我国目前经济也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 借鉴印度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经验, 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两种基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能够突出行业重点与地区重点的特点, 实现我国中小企业在地区与行业上的结构优化。
2.3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加强我国中小板市场的建设。
从国际经验分析, 各国或地区政府组建二板市场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 是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一个平台。其二是为政府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提供一个良性的退出机制。我国中小企业板存在着上市速度过快、上市公司质量差,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证监会应注重上市公司质量和诚信体系建设, 优化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增加像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制造、消费升级、服务业等高科技或高成长的行业, 加大这些的上市比例, 必要时还应出台对这些行业的优惠政策, 鼓励它们上市。同时要鼓励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参考文献
[1]张琼亚.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商业现代化, 2008 (02) :183.
[2]白钦先, 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3]唐耀富.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5 (01) :43-44.
[4]程剑鸣, 孙晓岭.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刘春, 刘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 2008 (01)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