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精选12篇)
企业国际化 篇1
本文深入阐述了企业要加快国际化的背后原因,简单分析了企业国际化的风险,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策略,最后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为国际化企业。
近年来,广东的大企业大集团国际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纷纷通过海外合作、海外兼并、海外设厂等手段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谋划布局产业的国际版图。就在2015年12月18日,碧桂园集团宣布将投资2500亿元在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特区建设森林城市项目,打造“全球未来绿色智慧城市的典范”。广东联塑集团也积极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率先开启全球化布局,以合作、共赢、智慧、国际化的商业理念,打造家居、建材、五金全球销售平台先行者——领尚环球之家,并在2016年1月15日举行了领尚环球之家全球首秀。广东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正在加快探索,国际化的企业也在慢慢壮大成型。
事实上,国际化是一个含义很虚、范围很广的话题,既有产业层面又有战略层面,既有业务层面又有思维层面,既有企业层面又有国家层面,既有经济领域又有文化领域。可见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国际市场对企业的贡献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海外市场销量、产品与技术的全球领先度、海外产业基地布局等。在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时代,广东企业国际化,应是战略、思想、体制、业务、人才、文化的国际化。当然,要完全做到这些非常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上下而求索。
要加快国际化的背后原因
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振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其中一大问题。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6年的经济工作开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药方。到了2016年3月份,围绕去产能、去库存等中央和地方已相继推出系列举措和政策,由此对国内部分行业的产生的影响将陆续显现。这些动作的背后透露出的重要信息,就是国内制造业正在遭遇“产能严重过剩,产业转型升级急迫”的困惑。广东虽然不是以钢铁、水泥、矿产等这些工业为主,广东产业调整不像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所要面临的问题那般复杂,但是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内在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广东以制造业为主,要在现如今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宏观布局之下完全独善其身基本上不可能,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整个国内的市场需求、消费需求不会强劲,企业的整体发展环境不会明显好转。
生产成本高居不下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这几年来,尽管国内外市场的一头需求萎靡不振,但我们生产源头的这一头的劳动力、部分原材料、土地开发等成本并没有回落,品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产品毛利率低位徘徊,企业始终在狭小的利润空间生存。所以,在市场与生产两端都存在非常复杂问题的现实中,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还是面临比较复杂的局面,大型企业则由于业务范围广泛、资金充足等先天优势纷纷抢行业高地、抢市场份额,得以相对健康地发展。
分析了产业、企业、市场的特点之后,似乎可以说,一个大型企业要壮大发展,要成长为像联想、华为、苹果等这样国际级的大企业,除了要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和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目光瞄准到国际市场上,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放置在国际层面上,在产品国际化、品牌国际化的基础上积极谋划“走出去”,扩大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像美的、联塑、伊之密等广东重量级企业早已开启了国际化之路并且实现了初步的成功。
在过去多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之后,广东工业到了急需转型升级的阶段,急需更大的市场。在经济和产业一体化、区域化以及互联网大发展的重大机遇下,在各国、各区域资源正在以更为公平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共享的发展趋势下,广东大企业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将发展战略扩大到境外。
企业国际化的风险分析
当然,企业“走出去”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问题,存在相应的不可忽视的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到外国投资,风险最大的是东道国发生了战争、内乱或暴动,这种政治风险首先要规避。此外还要看东道国对外来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是否充分,政府审批效率是否合理,是否有可能变成国有化、被征收、被征用等风险。如中亚、南美的政治风险相对较高。
二是审查风险。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各国对金融的监管、对产业的保护大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被反复强调。所以,国际化企业要考虑到东道国的环保审查、反垄断审查、反商业贿赂调查、国家安全审查、反倾销调查、技术审查、信息披露调查等因素。如南美、澳洲等区域的反垄断比较高,东欧、南亚、澳洲等区域面临环保审查。
三是信息缺失风险。“走出去”企业要对东道国了解很多信息,包括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外汇制度、劳工问题、政府审批程序等等,避免立项决策失误、决策经营管理不规范、争议出现,一旦发生争议可能会陷入被动应付局面。尽管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但这些机构业务范围有限、对双方缺乏了解,能提供的针对性服务有限。如中东、中亚、南美、非洲等区域的投资风险或多或少存在。
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态势,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相对增强,全球投资企稳回升,国际监管环境持续改善。同时,中国与美国、德国、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构想开始从提出到进入实施实施。种种有利的国际营商环境为广东企业实现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投资机会,广东企业有资本、技术、市场、品牌、资源等优势,相信海外发展的机遇多于挑战,“攻城略池”将指日可待。
一是要解决“人才”的问题。“走出去”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层的国际化程度,将有助于企业吸收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逐步实现“资本、产品”的国际化、价值观的国际化。
二是要解决“产品”的问题。“走出去”企业应更多地专注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生产符合东道国国民喜好和习性的高品质产品,提供高质素的服务,形成独有的核心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是要解决“规则”的问题。“走出去”企业需密切关注国际税收等规则的发展、重视各地的税务合规等问题,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内控体系,在追求收益的同时降低投资及合规风险。
四是要解决“自身”问题。“走出去”企业还需要克服战略制定、组织管理、跨文化融合等诸多问题,打造良好的国际化形象。
企业国际化的终极目标
当一个企业初步实现国际化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转型升级为一个国际化企业,即要从“走出去”(指硬实力,资金技术资源的体现)走向“走进去”(指软实力,是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成功体现)、“走上去”(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完美结合,得到东道国政府、企业和人民尊重的体现),也就是要统筹兼顾产品服务、社会文化、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享誉全球,应是一个国际化企业的终极目标。
企业国际化 篇2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企业集团必须从战术营销向战略营销转移,并高度重视新经济所引发的超级竞争。在超级竞争中,企业集团开始从一般的策略竞争转向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成为大集团、大公司面向市场、面向新经济的关键问题。我国的大集团、大公司应拓宽视野,并高度重视大市场营销战略,才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字:企业战略国际化发展市场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企业寻求发展,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当前,全球已经形成一个大的社会化生产网络,传统的企业生产格局已经被逐渐打破,现在的局势就是“国内市场逐渐国际化,国际市场逐渐国内化”。全球化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国际化发展道路,这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避免的。要么企业被跨国公司占领,要么企业勇敢迎接挑战。如果选择迎接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企业成为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不能成为“狼”,就要被吃掉,所以,联想国际化经营刻不容缓。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企业发展的结果。国内市场有限,目前很多行业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市场价格较低,而且发展机会较少,但是企业发展需要资本的积累,需要不断扩大市场,所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就成为企业发展创新的首选,企业选择了跨国公司,就会开拓出新的市场,在市场的刺激下,企业会不断更新管理水平和产品的科技水平,为企业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国际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必须要遵守国际市场的基本原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时代已经来临,于是联想也跨入到了国际。
二、我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问题
随着联想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但是国际化的道路并不顺畅。
1.管理问题。联想走向国际,就需要遵守国际市场的原则,但是国际市场的原则并不由某些国家制定,而是由国际市场发展规律决定的,联想要想进行国际化发展,就必须适应这样的原则。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而来,很多传统的管理方式还存留在现在的管理当中,而这些管理方式根本就不能适应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只能不断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
2.技术问题。联想能够占领国内外市场,关键是产品质量能否过关。我国大多数企业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只能以低价占领市场。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一味以低价取胜,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势必会发展缓慢,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潮流。
3.人才问题。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技术生产需要人才,企业管理需要人才,国际化发展更加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但是很多企业受到多方面原因影响,没能聘请到优秀的人才,而且企业没有进行人才的管理培训,人才的知识的技能始终保持不变。人才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只有抓住大量人才联想才能更快的发展。
三、企业国际化发展思考
1.在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增加对外投资的总体规模。改革开放多年来,联想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跨国经营活动的地域市场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并且有了一定的投资基础和经验。鉴于目前的状况,从投资区位上看,除了保持在亚洲地区投资的优势外,应逐步扩大对拉美和非洲地区的投资。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它们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悠久的海外投资历史,这些都是可供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2.重视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着力培育联想的世界形象。拥有自己的品牌,一个企业才拥有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联想在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因此,如何建立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快速扭转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已经成为联想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
四、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战略,识别竞争者确立集团竞争目标
在当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想仅仅了解顾客是不够的,还必须识别竞争者,做到知己知彼,明确竞争目标,才能取得竞争优势。竞争者一般是指那些与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类似,并且有相似目标顾客和相似价格的企业。尽管一个企业集团有一定的实力,但仍可能被潜在的竞争者吃掉。因此,识别竞争者,主动调整自己的竞争目标及其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识别竞争者可以从产业和市场两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从产业角度看,提供同一类产品或可相互替代产品的企业,构成一种产业,如钢铁产业、计算机产业等。从市场角度看,竞争者是那些满足相同市场需要或服务于同一目标市场的企业。一个企业集团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了解竞争者,弄清竞争者所追求的目标,而且还应掌握竞争者所采取的营销方式。一般说来,每个竞争者都有侧重点不同的目标组合,如获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技术领先和服务领先等。竞争者目标的差异会影响到经营模式上的差异。如美国企业一般侧重以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模式,而日本的企业则侧重市场占有率最大化模式。
五、企业集团竞争战略选择
一个企业集团在明确自己的竞争者之后,必须选择有效的竞争战略。这是企业集团开拓、占领市场,实现集团获利的关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根据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把企业分为四种类型: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补缺者。一般说来,企业集团,尤其是大集团在市场上往往占据领先者或挑战者地位。
市场领先者是指在相关产品的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企业。如美国电脑软件
市场的微软公司。市场领先者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面临众多竞争者无情的挑战。市场领先者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可以采取三种策略:扩大市场需求量;保护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挑战者和市场跟随者是指那些在市场上处于次要地位的企业。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企业可是争取市场领先者地位,向竞争者挑战,即市场挑战者;也可以安于次要地位,在“共处”的状态下求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即市场跟随者。市场竞争地位与特定的市场环境有关,在区域市场或国内市场上是领先者,而在国际市场上或全球性大市场上就可能是跟随者。联想尽管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集团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一味地去挑战未必明智;然简单地模仿或跟随也不是长策。所以,联想应在管理、技术、市场诸方面加强创新,尤其要切实提高人的素质,并以人为本,长期修炼素质功,以达到提高综合实力的目的。一旦条件成熟,就应毫不犹豫地对国际领先者进行挑战,形成联想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优势。
六、企业集团的国际市场战略,组建跨国集团开拓国际市场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地位的加强,主要靠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实力,靠的就是有一批在世界各个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甚至垄断地位的大企业集团;连一些中小国家或地区也有一些在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的大企业。企业集团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微观组织,担负着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重任。联想要成功地制定并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组建和发展跨国集团公司。跨国企业集团往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股子公司,形成生产、销售、研究与发展的网状组织,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全球战略,从事国际生产与其它业务经营。组建和发展联想跨国集团,有利于联想的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缓冲国内集团矛盾;有利于联想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从根本上提高联想的整体素质。
七、重视转移价格策略
在联想跨国经营中,转移价格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关键问题。转移价格又称为划拨价格、内部价格或会议价格。它是企业集团内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内部贸易使用的一种价格,也是集团交易内部化的集中体现。转移价格是联想全球战略的重要策略。联想以全球性大市场为目标,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和资源,而是突破了国家或民族的限制,以世界性市场和世界性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手段,在全世界大市场上进行竞争。转移价格为联想实现全球战略,集中计划控制,在多国范围内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适应新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八、重视产品生命周期
联想集团组建和发展跨国企业除了重视转移价格外,还应高度重视产品生命周期。也就是说,联想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保持利润最大化。一般说来,产品在发达国家处于产品“投入期”,即技术创新阶段,集团的最佳决策应在本国生产以供应当地的市场需要,另一部分产品出口外销到其它发达国家。当产品处于成长期以及成熟期时,联想需要迅速地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并抵制其它企业的模仿。这时,联想非常有效的策略是到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创立分公司或子公司,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垄断市场,抵制模仿者。当产品处于衰退期时,联想应把这种产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策划下一代新产品的市场投放。
参考文献:
[1]文丽颜.华为的企业战略[M].海天出版社,2007.[2]薛求知,朱吉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战略与绩效——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与例证[J].上海管理科学,2008(1).[3]王宏新,毛中根.企业国际化阶段的理论发展评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7
[4]谭斌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5]李婧.华为的蜕变——构建跨国营销、研发战略[J].经营与管理,2005
企业国际化 篇3
企业文化之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在业界形成了共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脱离了文化考量,其效果势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走出去”战略深入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和触角移向海外,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化进程当中,企业原有的文化因子,会受到不同国别本土文化的冲击,进而对企业在当地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化解这种文化冲突,形成更加符合国际化经营的文化体系,是摆在所有“走出去”中国企业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谈企业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对企业文化本身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现在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企业文化最浅层的含义——价值标榜上面,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对外宣传本企业的价值观,树立企业形象,对内内化员工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固然,这是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则未免失之偏颇。而且仅就这个层面来讲,许多企业目前也还只是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而没有深入挖掘和提炼本企业的文化资源和核心理念,真正形成一套对内对外价值流转的系统。
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附着在企业这个组织之上的,因此它必然要具备一定的组织效能。这是企业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所在。文化对于组织的作用是无形的,但也是根深蒂固的,它是制度的润滑剂,对于组织行为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一个德国人加班比让一个中国人加班要困难得多,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如果企业不注重培养有利于提升组织效能的企业文化和强化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组织效能影响的意识,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很可能会遭受挫折。此外,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企业的核心元素,所以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以塑造人为终极目标的。而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环境的产物,受着整体环境氛围的影响,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塑造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有助于提升员工正能量的组织氛围,而不能够把企业当机器,把员工当零件。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够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为之所做的工作也才是富有成效的。
二、国际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
与业务主要在国内的企业相比,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需要考量更多的因素,其文化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其一,要考量不同国别的文化特性。由于地域、民族、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别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对于当地的法律法规、民俗习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理念等均会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进而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单纯在国内经营的企业,无论是内部管理体系的打造还是外部营销格局的构建,都具有相对统一的文化坐标,内外部沟通协调均处于较为一致的思维和语境。而一旦步入海外,文化的冲突就会扑面而来。企业如果不充分正视这种冲突,在文化建设上有针对性地作出安排,必然会对企业在当地的业务开展形成障碍。其二,要考量员工长期在海外的工作特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人本理念。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大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或多或少会在业务所在国长期派驻中国员工。尽管这些员工每年会享受一定的年休假,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生活和工作。这一特点至少会对员工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长期离家在外,在心理上缺少家庭带来的温暖和亲情的慰藉,这对家庭观念强烈的中国人而言是一项挑战;二是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区分不明显,很容易让人陷入全天候工作的烦躁情绪当中;三是身处异国他乡,语言、文化、饮食、环境等的差异,不同程度地会造成员工内心的孤独感。以上这些负面情绪的化解,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三,要考量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品牌形象。中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不强,品牌效应还比较弱,需要精心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的建立和维护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但企业文化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将品牌形象的概念植入企业文化,内化为员工的一种自觉意识,才有可能在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方面取得实效。国内不少企业就是因为在开展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没有重视这一点,我行我素,无所顾忌,结果导致本企业在当地的声誉受损,进而发酵引发相关国家对所有中国企业的信任危机。
以上几方面因素,是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纳入考量范畴的。
三、要强化五种理念
(一)强化文化互融理念。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我国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项目所在国文化中的精华,借鉴国内外现代管理和企业社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是提升企业文化内涵,促进企业与当地社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要在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有意识地去分析、识别文化差异,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主动去沟通、去适应,而不应该从行为上强迫或暗示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不去做使对方精神损害的行为。与对方价值体系相背离时,不应该公然挑衅,扩大矛盾,要尽量采取措施加以缓解。在这个追求融合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根据不同国别的具体情况设立一定的文化协同目标,即需要在文化融合方面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然后制定相应的举措加以推进,而且还应当对磨合过程进行监控,检查预期进度目标是否达成,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可能的偏差,同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二)强化和谐共赢理念。和谐共存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互惠共赢是现代商业的重要理念,要将这种理念固化到企业文化当中,在开展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自觉践行。要努力与所在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自然环境相適应,真诚奉献、协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与当地社会和人民和睦共处、了解沟通、良性互动。
(三)强化社会责任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终极意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有效地树立企业优良的外部形象,更将促进企业树立积极健康的未来愿景,助力企业实现持续长远发展。要牢固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自觉遵守我国及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追求高尚的伦理道德;以建造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精品工程为己任,确保给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要注重低碳绿色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节能、环保因素融入进去;要注重诚信经营,兼顾企业相关合作方的利益;积极关注所在国的公益事业,努力充当发展经济、奉献社会的先锋和精英,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四)强化依法合规理念。依法合规文化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对于在异质文化中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来说,进行依法合规经营更是在异域谋求健康成长、平稳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认真研究并遵守我国和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行业规范,做到依法求生存、依法求发展;严格履行合同规定,主动依法纳税,做到价值观与合同规范的相互融合;认真执行环境法规,确保经营合法合规;坚持公平竞争,坚决抵制商业贿赂等违法竞争手段。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建章立制,注重检查纠偏和考核督导,对广大员工进行依法合规文化理念的深入根植,在公司内部打造依法合规文化软环境。
企业国际化理论辨析 篇4
一、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
企业国际化是怎样的过程、国际化决定因素或者推动因素是什么以及国际化的发展阶段角度所得的研究成果, 实际上都把企业国际化当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因此, 把这些理论称之为“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渐进式国际化过程是一种“线形”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企业经过每一阶段, 国际化程度逐渐增强, 并且每一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铺垫, 步步相连、循序渐进。
(一) 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 瑞典经济学家约翰森 (Johansson) 和瓦尔尼 (Vale) 提出了企业国际化四阶段论。此后, 美国学者罗宾逊提出企业国际化六个阶段论, 日本学者小林规威则提出跨国公司的发展的五个阶段论。芬兰学者劳伦斯威尔士 (Lawrence Swatch) 和瑞吉罗斯坦瑞尼 (Rebio K.luostatinen) 在1993年提出企业国际化内外向联系理论。以国际化阶段论为基础, 瑞典经济学家约翰森 (Johansson) 和麦特森 (L.G.Mattsson) 于1988年从企业在产业系统中的网络关系角度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丹麦学者拖宾佩得森 (Turban Pederson) 和本特皮特森 (Bent Petersen) 于1998年提出了企业国际化四要素理论。此外, 还有出口导向论和出口行为论, 从企业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了企业渐进的国际化过程。
(二) 对渐进式国际化理论的思辨
比较以上企业国际化理论, 可以发现, 这些理论都暗含着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所以综合起来称之为“渐进式”国际化理论。不能不说后来的理论都参考了翰森和瓦尔尼的国际化阶段论,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而得到新的成果。后来的理论发展完善了阶段论或者填补了其不足之处。
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国际化阶段论提出了异议。弗莱切 (Fletcher) 指出, 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企业国际化是怎样的发展过程?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及其结果?”瑞典学者福斯格瑞 (Forger) 也以现代企业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与阶段论冲突而对国际化阶段论进行挑战。对于弗莱切所指出的问题四要素理论作出了一定的解释, 即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结果。尽管四要素理论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 但是, 该理论从企业本身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考察了企业国际化的决定因素。比之企业国际化带动论单纯从外部因素考虑以解释企业国际化现象前进了一大步。带动理论认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由国外订单、客户和竞争以及关键企业的推动因素作用下开始从事国际化经营, 它把企业国际化经营都看作是对外在刺激的一种反应, 而忽略了企业国际化的内在决定因素和动力。国际化网络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弗莱切的问题作出了解释。该理论指出, 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的过程。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生产网络中, 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下众多企业间联系紧密。因此, 企业随着产业国际化而开始国际化经营。可以说, 网络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但是, 企业国际化是建立在产业国际化基础上的, 这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整产业网络的企业国际化又无法解释。
二、“跳跃式”国际化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使得企业国际化可以不必按照“线形”的渐进模式进行, 在国外建立新的生产企业或者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从国内生产跨越到国际经营的国际化高级阶段, 因此, 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及相关理论视为“跳跃式”理论。企业跳跃式国际化过程, 是一种“梯形”的不连续发展过程, 企业可能跳过某一阶段或某几个国际化阶段, 直接国际化从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
(一) 跳跃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随着企业国际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实中很多跨国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体系和销售渠道的现象。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出现, 并不断发展。
1. 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迅速发展, 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完全竞争市场和综合角度这五个方面, 解释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60年代初海默 (S.H.Hymer) 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1966年弗农 (Raymond Vernon) 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76年巴克利 (Peter J.Buckley) 和卡森 (Mark C.Casson) 提出的内部化理论、1978年小岛清 (K.Kojima) 提出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1981年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学家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现象的研究, 创立了许多国际投资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 (Louis.T.Wells) 在1983年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同年,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 (San-jaya Lall) 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解释, 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里丁大学教授坎特威尔 (John Cantwell) 及其学生托蓝提诺 (P.E.Tolentino) 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 邓宁提出了投资周期理论。
(二) 对跳跃式国际化理论的思辨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的, 符合现实国际市场情况的。邓宁在其研究过程中, 有机地结合了所有权、内部化、区位这三组变量, 并利用它们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投资活动进行了解释。邓宁的理论并不只限于解释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较大企业国际化经营也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 在区位选择问题上。对外直接投资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的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中小企业也采取这种方式, 这时其投资对向及区位选择就相当重要, 因为区位的文化因素可能就决定了投资的成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比较全面地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 但在投资区位选择上与折中理论联系密切。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是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这两种理论都是认为, 各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不存在垄断的, 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国资本丰裕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利率不同进而引起资本的国际流动, 实质上核心思想是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导致的比较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 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和强研发能力的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活动在转移出成熟技术后必然有新的创新, 而这种创新实力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所不具有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如何获得特有的技术优势作出了贡献。但是, 现实中无论哪个国家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不可能是完全竞争, 对于出口产品市场近乎完全竞争的情况也不多见。尽管如此, 在多国世界市场和要素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创新和地方化带来的技术优势不会受到多少影响, 也就是说, 即使存在竞争上, 述理论仍然能解释和指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些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
三、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理论发展和实践的借鉴
企业国际化方式的多样化、国际化经营方法的多样化及企业类型的多样化注定了没有一种国际化理论能解释所有的企业国际化现象。各种企业国际化理论都存在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我国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关注以下研究领域:
第一, 特殊的文化背景导致的特殊的企业文化, 如何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的具体战略决策;
第二,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独特性与其在研究中被忽视的情况是不相符的, 研究中小企业可同时关注网络视角这一理论框架;
第三, 研究时应专注于某一行业, 除工业制造业外, 服务业、金融业和IT产业的国际化趋势也应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
在企业国际化实践方面, 我国企业还处于国际化初级阶段, 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对于多数企业来说, 循序渐进的国际化道路是其最佳选择。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实践过程中应注意:首先, 我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融入世界经济。通过内外向联系, 为国际化经营做好准备。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也逐年增加, 虽然引进了技术, 但是, 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能力比较差, 再者重复引进技术现象很多, 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把企业做好使之合理化。其次,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 综合实力普遍不强, 因此, 多采取渐进的国际化模式。特别是对于多数中小企业而言, 循序渐进的国际化道路是最佳选择。最后, 对于大型企业或大型跨国公司来说, 除了拥有较高的技术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外, 还有足够的资本和较高的国际融资能力, 因此, 可以通过在外国投资建厂和并购等直接投资形式进行跨国经营。
参考文献
[1]郭焱, 周雷, 郭彬.跨国公司管理理论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成思危.中国企业如何国际化[J].中外管理, 2001, (12) .
[3]钱海燕, 杨忠.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1978—2006[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9) .
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论文 篇5
关键词:零售 国际化 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发布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 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 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 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1.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6)
2.夏春玉,零售企业的国际化及其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4)
知识产权提速“企业国际化” 篇6
普茨迈斯特公司在业内有“大象”之称,是全球最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尤其在混凝土泵车制造领域,该企业市场占有率长期居于世界首位,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销售体系。三一对普茨迈斯特公司垂涎已久,近日更称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达成协议,于1月31日联合中信产业基金投资顾问公司共同出资3.6亿欧元成功收购普茨迈斯特公司全部股权。
知识产权充当“奠基石”
一直以来,三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对核心技术及时总结和保护,通过建立专利集群和专利体系构建技术或产品的保护系统。这正为“三一”收购“大象”、真正“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三一重工成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和湖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2008年,三一重工建立了直属研究总院管理的二级部门知识产权部;2009年,三一重工开发了专利管理信息平台。近几年来,三一重工每年提交专利申请保持在50%左右的增长速度。2011年,三一重工共提交中国专利申请1508件,同比增长46.4%,授权专利917件,同比增长58.3%。截至目前,三一重工专利申请累计已达4141件,专利授权总数累计达2457件,位居行业首位。
更为重要的是,2011年,三一集团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领域最高奖:发明专利“用于抑制混凝土泵车臂架震动的方法和装置”获中国专利金奖、发明专利“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三一还拥有“全球第一吊”——86米的泵车,领先于行业水平。
因此,三一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与其“吞象”可谓因果相成。
运用产权,保驾“通行”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高新企业快速腾飞愈来愈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国家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效益和产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可谓举足轻重。而高新产业,对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就整个世界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影响不只一点点,“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不是每一家“走出去”并购的企业都具有强烈的知识产权的意识,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尤其重要,可以说是企业“走出去”的“通行证”。
事实上并购中知识产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工业设计等。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分析,至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确定被收购方的知识产权是否存在,所有权属于谁,拥有人的控制权有多大,是否有共同所有人,确定共同所有人的权利是否一并转让,例如美国专利法就规定,任何一个知识产权共同所有人在未经其他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拥有向第三方授予许可或出售以及将其捐献给公众的权利。因此,收购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一旦存在共同所有人,必须考虑这个问题。2.知识产权的类型和保护范围。明确知识产权有效期的长短、受保护的时间范围和地域以及是否受其他协议的限制等。3.注意审查知识产权是否存在侵犯他人权利在先的情形,或是否存在诉讼或纠纷,避免“花钱买官司”。
多元互补,强力支撑“走出去”
三一收购“大象”,“大象”的知识产权无疑是三一看重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大象”的世界领先技术是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财富。即使不能拥有其所有权,就算是拥有其使用权也将受益匪浅,可以给自己的企业注入大量新鲜血液,增强竞争力。最好的一个事例就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后,得到了其专利使用权,将大量的新技术运用到自身产品,从此吉利汽车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最物美价廉最安全实用的国内家用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备受青睐。同样,未来的三一也将越来越强大。
企业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就拥有坚实的后盾,它不仅是无形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富,同时它也可以通过专利质押转变为有形财产,在关键时刻为企业保驾护航。前不久,交通银行等5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向宝时得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4000万元,这是目前国内专利权质押贷款单笔金额的最高纪录。宝时得公司拥有国内外专利累计超过1400件,先后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自有品牌的商标注册,这次凭借54件专利权的质押获得高额贷款,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赢得了资金、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现在政府也出台了越来越多强有力的措施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如奖励、免税等,对于资金还不是很雄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笔财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机遇和保障。
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 篇7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 中国国际化经营投资额存量达到572亿美元, 境外中小企业超过l万家;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2321.1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2542.9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签订合同额654.6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542.1亿美元, 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6.6万人次;对外设计咨询累计签订合同额54.4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44亿美元。
自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以来, 国内中小企业不失时机地开展对外投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预计,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435亿美元。自2003年起,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就迅速起飞, 当年投资额年均增长71.9%, 大大超过了同期全球平均23%的增长速度;累计投资额年均增长40.9%, 也远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长水平。截至2007年底, 已有7000多家中国企业在17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或投资了超过10000家境外投资企业, 累计投资额高达1179亿美元。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当年投资额在发展中国家中已占首位。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企业紧跟时代的潮流, 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他们在国际化经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也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同世界500强企业相比, 在规模、效率、盈利、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竞争水平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
(一) 跨国投资区域狭窄
目前, 中国的直接投资方向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中国香港, 二是德国、美国和新加坡, 三是越南、马来西亚、老挝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香港在中国对外投资份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香港回归以来, 内地投资从1998年的26亿美元激增到2001年的49亿美元。德国、美国和新加坡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投资地区, 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 使中国企业对这三国的经济文化情况比较了解, 更容易融入到其经济体系中去, 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还相当有限。但是由于这些国家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促使中国将国内市场中供过于求的产品移师海外, 拓展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市场。从地区分布看, 2004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16.7亿美元, 占46.2%;亚洲13.96亿美元, 占38.6%:欧洲3.08亿美元, 占8.5%:非洲1.35亿美元, 占3.7%;北美洲0.62亿美元, 占1.7%:大洋洲0.48亿美元, 占1.3%。
(二) 缺乏技术优势
目前, 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经费用占全球的比重接近70%, 通用汽车公司的年研发经费就达80多亿美元, 巴斯夫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超过一万人。巨大的人力、财力投入使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世界技术进步的策源地, 掌控关键技术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攻城掠地、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 使他们在全球竞争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而我国的国际化经营企业缺乏技术优势, 创新能力不强,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也削弱了盈利能力。近几年, 我国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对外投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只占到总销售收入的1.38%, 而全球500强美国上榜企业是5%———20%。据世界银行统计, 中国R&D投入从1999年占GDP的0.64%提高到2006年1.42%, 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2%———3%[3的水平。
(三) 跨国投资进入方式落后
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主要有新建和收购两种。由于我国跨国投资才刚刚起步, 因此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新建方式进入国际投资市场。当前, 随着跨国并购投资浪潮的冲击, 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总体看, 我国采用跨国并购方式建立的境外企业还不多, 而且已并购的企业大多集中在香港地区, 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和声势, 与当前国际并购浪潮形成强烈的反差。迄今为止, 我国绝大多数境外企业是通过新建形式建立起来的, 而以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的方式进行境外投资比重仅占20%左右,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并购所占比重。目前, 新建方式在我国海外投资中约占78%,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较新型的兼并, 购并方式仅占22%。相比之下,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有一半以上采取收购方式。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尚缺乏国际收购经验, 对这一方式利用不够;另一方面是缺乏资金, 收购企业需要巨额资金, 我国企业资金不足, 难以采用这种方式。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对策
正在崛起的中国跨国公司是世界跨国公司群体的新来者, 中国跨国公司的兴起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所以,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战略选择。
(一) 政府从宏观上支持建立全球性跨国企业
国家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开展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 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国家制定政策, 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 参与国际贸易, 开拓国际市场。要保障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在中小企业上的落实, 必须强化中小企业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的国际化政策, 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促进法中的规定, 其配套政策、机构保障以及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落实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 我国需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项法规, 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保障。
(二) 组建国际化经营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作为企业一种生存竞争的重要形式, 具有比企业直接重组、兼并更强的灵活性和反应力。特别在研发、采购等方面, 要形成“双赢”、“多赢”的利益共同体, 共同抵御竞争风险。我国企业已有这方面的成功案例:2003年9月, TCL集团控股的TCL国际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与德国施奈得公司达成收购资产协议, 收购施耐得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及包括施耐得和杜阿尔等著名品牌的商标权益。2004年, TCL集团公司的国际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TCL和法国汤姆逊公司共同构建的“TCL—汤姆逊电子公司” (简称TTE) 将正式挂牌, 联盟后的TTE将大大突破2000万台的规模, 成为无可匹敌的世界彩电销量冠军。我国万向集团, 近20年的跨国投资创造出了“以股权换市场、参股换市场、设备换市场、市场换市场、让利换市场”等多种形式, 迄今已成功收购英国AS公司、美国舍勒公司、ID公司、LT公司、QAI公司和UAI公司等8家海外公司, 构建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经验证明, 通过企业间的结盟, 可以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引进我们所需要的技术, 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技术创新是培育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力
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秘诀, 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懈动力。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尤为重要。一些20世纪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如个人电脑、光扫描器、录音机、DNA指纹技术、拉链等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重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是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开发体制上也形式多样, 有独立开发、企业联合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和官方、企业、高校联合开发。日本的中小企业特别重视把引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结合, 更重视引进某种技术潜能和应用前景。并以产品创新为契机开发新市场, 满足日益个性化、新潮的消费需求。所以日本中小企业在战略目标上并不强调扩大规模, 而是通过技术和产品开发来取得优势, 以自己的优势攻竞争对手的弱点, 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展型企业, 我们缺乏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 但我们对技术创新在国际化经营中的作用似乎不太重视, 以为无需研发, 只要渠道模式价格推广方面卓有成就可以击败竞争对手, 但这些生存手段无法维持本国企业的国际化成本, 韩国企业就学习了日本, 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星和索尼就是个好例子, 研究日韩电子企业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的崛起我们能看到一个共同之处:研发。对于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提出的措施是: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过程;加强新型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联合共建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基地。
摘要: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是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直接体现着国家的竞争力。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问题、及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 进而加深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认识, 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积极探索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万丽娟、徐孝勇.国际投资与国际化经营[J], 国际贸易问题, 2004 (10)
[2]王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与对策[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5)
[3]候俊军.中小型跨国公司应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J], 国际贸易问题, 2000 (8)
[4]钟伟.无国籍公司的幻觉、国家无能论的神话[J], 国际贸易问题, 2000 (8)
企业国际化能力测评体系构建 篇8
企业国际化成长是企业边界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和延伸, 是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在世界范围内利用生产要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规模扩展和结构转换的动态过程[1]。企业要实现国际化, 其途径在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从事国际的资源配置活动。而企业能力是在一定资源基础上的行为效率表现, 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化的概念[2]。企业的能力要以一定的企业资源为依托, 以资源配置绩效为表现形式, 它是动态的、可变的。
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为: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 进行国际间的资源配置活动所体现的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表现为: (1) 企业国际化能力以一定的资源为基础。没有一定的资源基础, 一个企业不可能走出国门从事国际化的经营业务。因此, 企业国际化能力表现为国际化业务规模, 即资源基础。 (2) 企业国际化能力是一种国际间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 而这种国际的资源配置势必涉及到国际业务与本国业务资源占有量的关系问题, 表现为国际业务在企业总业务中所占比重, 反映了国际业务的战略度。 (3) 企业国际化能力体现为其资源在国际间的配置效率, 最终表现为国际业务的成长性。
2 测评理论及述评
2.1 企业国际化能力测评理论
企业国际化的实践有诸多案例。例如, 联想对IBM PC业务的收购, 中海油在竞购优尼科中不敌雪佛龙, 等等。而国际化能否顺利进行, 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国际化能力有关。正是基于此事实, 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如何衡量企业国际化能力, 并试图构建企业国际化能力测评体系。
美国学者丹尼尔·苏利文 (Daniel Sullivan) 用五种经济指标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 (DOI) =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 (FSTS) +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 (FATA) +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 (OSTS) +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 (TMIE) +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 (PDIO) [3];芬兰学者威尔什和罗斯坦瑞尼年 (Welch L.& LuostarinenR.) 提出了衡量国际化的六要素模型[4];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UNCTAD) 出版的《2000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提出, 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 跨国化指数= (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 ÷3×100%;我国学者鲁桐 (2000) 采用“蛛网模型评价法”对反映企业国际化的六个方面进行了五级量化分析[5]。
2.2 测评理论述评
(1) 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指标可谓林林总总, 如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国外雇员数占雇员总数的比例等, 但指标的选取角度基本一致, 即都是从国际化业务占企业总业务比重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国际化能力。
(2) 指标的量化。
从选取的指标来看, 有些属于定量指标, 如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国外雇员数占雇员总数的比例等, 这类指标易得;而有些指标是定性的, 如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等, 这类指标的计算比较困难和复杂。
(3) 测评模型的构建方法。
从模型构建方法的角度来看, 主要有两类:一是指标加权法, 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苏利文模型其优点在于能从量化的角度, 较直观地反映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及能力, 缺点在于不能看出各具体因素对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影响;二是蛛网评价模型, 如我国学者鲁桐 (2000) 构建的“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 其优点在于能较好地呈现出各具体因素对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指标加权法在这方面的缺点。
3 测评指标的建立
一方面, 为了克服已有理论指标选取角度的相对单一性, 同时, 结合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概念, 企业国际化能力表现为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及国际业务成长性, 所以, 本文将从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和国际业务成长性三维角度考察企业国际化能力。另一方面, 借鉴国内外较具代表性测评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 企业国际化能力具体可从国际业务投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及国际业务净利润等方面来分析。因此, 综合上述两方面考虑, 以企业国际化能力为一级指标, 并建立如下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
3.1 国际业务规模 (X1)
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 一个企业要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 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这通常以一定的企业资源、企业规模作为支撑。这种规模既可以是单个产品业务带来的规模经济, 也可以是多元化业务产生的范围经济, 两者都将为企业带来富有效率的经济行为。企业国际化业务规模可表现为国际业务资产、国际研发、国际销售、国际生产及国际业务净利润等方面。
(1) 国际业务资产 (At)
国际业务资产是衡量企业国际化业务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直观、全面地反映了一个企业拥有国际业务资源的多少。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1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2) 国际研发经费 (Bt)
中国企业的R&D能力较弱 , 直接影响市场的应对能力 , 已成为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致命弱点[6]。而国际研发是国际化企业整合国际的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 在国际范围内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项重要资源配置活动。它是国际化企业掌握技术信息、创新产品能力的体现, 把握和引导国际市场顾客消费需求能力的反映。其中国际研发经费是国际研发实力的集中体现,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2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3) 海外生产总值 (Ct)
国际生产是国际企业整合国际资源, 创造产品及服务的一项关键资源配置活动。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国际生产效率, 必须综合各地的资源优势并加以利用。它既体现国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整合资源的能力, 也反映出国际企业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而海外生产总值能较好地体现国际生产能力,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3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4) 海外销售额 (Dt)
国际销售也是国际企业的一项关键业务, 关系到国际投资最终为企业带来赢利。国际销售要获取优秀业绩。首先需要高效、畅通的国际销售渠道;其次需要销售技能娴熟的国际营销团队等。反映了国际企业满足国际市场顾客消费需求的能力。海外销售额能反映企业的国际销售业绩,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4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5) 国际业务净利润 (Et)
对于任何企业, 使自身价值增值, 实现赢利是其极为重要的目标。国际企业更要实现赢利, 创造利润, 在残酷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和壮大。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5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3.2 国际业务战略度 (X2)
国际业务战略度, 反映一个企业国际化能力、国际化程度, 表现为国际业务占总业务比例。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是企业拥有的资源。一个企业资源总量越大, 表明一方面企业实力越雄厚, 另一方面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越强烈, 在此条件下, 很大一部分企业会进入海外市场, 走国际化道路。其次是企业所处行业的国际产业环境。企业的发展以整个产业的发展为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化企业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去把握全球产业环境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 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在国际产业环境预期乐观时, 产业内同行间的竞争相对较小、环境较宽松, 企业价值增值空间相对较大, 有利于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 反之, 不有利于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再次是跨文化制度环境。包含制度硬环境和制度软环境两类, 其中, 制度硬环境有进入国的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等;制度硬环境有当地的人文环境、社会习惯、甚至是民俗风情等。跨文化制度环境是国际企业必须去了解、熟悉和适应的生存土壤,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在此, 用“国际业务指标占总业务的比重”分别描述国际业务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即战略度。
(1) 国际业务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 (At/at) =国际业务资产/企业总资产;
(2) 国际研发经费占企业研发经费比例 (Bt/bt) =国际研发经费/企业研发经费;
(3) 海外生产总值占企业生产总值比例 (Ct/ct) =海外生产总值/企业生产总值;
(4) 海外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比例 (Dt/dt) =海外销售额/企业销售额;
(5) 国际业务净利润占企业净利润比例 (Et/et) =国际业务净利润/企业净利润。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上述指标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6。
3.3 国际业务成长性 (X3)
一个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其目的在于开拓国际市场, 获取国际资源以做强做大企业, 当然, 国际业务成长性能反映企业国际化能力。
国际业务成长可表现为国际业务资产的成长, 即拥有资源的增加, 包括人力、物质、金融、信息及关系资源等。也可表现为国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如国际研发、国际生产及国际销售等业务活动。然而, 国际业务成长性最终表现为国际业务净利润成长性。
在此, 用“国际业务指标在考察期 (本年) 相对前期 (上一年) 的增长幅度” 来描述企业国际业务成长性。
(1) 国际业务资产成长性 (At/At-1) =本年国际业务资产/上一年国际业务资产;
(2) 国际研发经费成长性 (Bt/Bt-1) =本年国际研发经费/上一年国际研发经费;
(3) 海外生产总值成长性 (Ct/Ct-1) =本年海外生产总值/上一年海外生产总值;
(4) 海外销售额成长性 (Dt/Dt-1) =本年海外销售额/上一年海外销售额;
(5) 国际业务净利润成长性 (Et/Et-1) =本年国际业务净利润/上一年国际业务净利润。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上述指标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7。
4 综合测评
目前, 已有的测评理论只从国际业务占总业务比重的角度来衡量企业国际化能力, 将企业国际化能力仅仅理解为企业国际化的程度, 而没有考虑到提升国际化程度的内在动力性因素, 另外, 也没有考虑到国际化程度提升的可持续性。因此, 本文认为已有的相关测评理论视角较为狭隘, 具有一定局限性。
基于此, 本文认为为了较全面、发展地测评企业国际化能力, 还必须引入国际业务规模这一维度, 用这样一个绝对数的概念反映企业国际业务的基础和实力状况。其次, 为了弥补仅用静态视角衡量企业国际化能力的不足, 还应该引入国际业务成长性这一维度, 以动态反映企业国际业务的持续的发展能力。由此, 本文从国际业务规模、战略度、成长性三维度, 对企业的国际化能力进行综合测评。
测评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蛛网模型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出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总体指数;另一方面, 通过蛛网模型评价法能够明确国际业务规模、战略度及成长性三个关键维度分别体现出的企业国际化能力。
4.1 层次分析法
在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基础上, 根据目前我国国际化企业的相关参数, 对各指标赋权。首先, 对一级指标——“企业国际化能力”赋权为1。其次, 在3个二级指标中, 由于国际业务规模指标相对更具基础地位, 国际业务战略度指标相对处于核心位置, 而国际业务成长性指标是一个补充性指标, 因此, 本文为了说明测评体系的算法, 不妨对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做出如下假设, 分别赋予权重系数为:0.35、0.35、和0.3。最后, 给处于同一个二级指标维度中的三级指标赋予等同权重, 其中, 二级指标国际业务规模中三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07, 二级指标国际业务战略度中三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07, 二级指标国际业务成长性中三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06, 见表8。
故, 企业国际化能力指数为:
用于评价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总体水平。
4.2 蛛网模型评价法
由于层次分析法仅能总体评价企业国际化能力, 不能直观表现出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及国际业务成长性三个关键维度分别产生的作用, 因此, 下面采用蛛网模型评价法作为补充 (参见图1) 。
蜘蛛网模型可直观呈现国际化能力在各维度上的具体状况。如果是国际业务规模指数X1较小, 说明国际业务规模尚不够;若是国际业务战略度指数X2偏小, 意味着国际业务的战略地位有待提高;如果是国际业务成长性指数X3偏低, 那么成长性尚待提高, 企业可从国际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源配置活动中去寻找原因及解决方法。
因此, 层次分析法和蛛网模型评价法两者结合应用, 可实现对企业国际化能力较全面、直观分析。
5 结语
本文构建的企业国际化能力综合测评体系, 从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及国际业务成长性三个维度来描述国际化能力, 体现全面、发展的指标选取思想。同时,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蛛网模型评价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法, 体现总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测评思想。当然, 在测评体系中, 指标量化及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强, 因国际企业所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而异, 对测评体系客观性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测评正成为实践的需要、研究的热点。目前, 已有相关理论几乎仅从国际化业务占企业总业务比重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国际化能力, 本研究认为已有考察角度较为狭隘, 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 首先对企业国际化能力进行概念界定, 然后对部分国内外较典型测评模型进行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 应用层次分析法和蛛网模型评价法, 重构了从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和国际业务成长性三维角度考察企业国际化能力的综合测评体系。
关键词:国际化能力,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国际业务成长性
参考文献
[1]谢光亚, 王宇.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组织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4) :118-124.
[2]陈纯.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财经界 (下旬刊) , 2007 (9) :287-288.
[3]SULLIVAN DANIEL.Measuring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4, 25 (2) :325-342.
[4]WELCHL, LAWRENCE, LUOSTARINEN R.Internationalization:Evolution of a Concept[J].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rment, 1988, 14 (2) :34-35.
[5]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世界经济, 2000 (3) :9-18.
国有企业国际化战略浅析 篇9
1.1研究背景
本文所涉及的国有企业主要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
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已有20余年但至今尚未完全成熟,国企中的生产型企业跨国公司数量较少,发展缓慢,因此国有企业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20世纪末,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加快,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走出去”战略,给了国企更多优惠,众多企业纷纷走向世界。在海外投资建厂的国企中,很多已在管理与经营上走出了自己的模式,为我国企业向国外发展树立了标杆并提供宝贵了经验。
1.2理论基础
相关企业国际化理论较多,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为: 一是以不完全竞争下的产业组织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代表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等。二是以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为研究对象,代表理论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三是以企业组织和战略管理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际化阶段论、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企业网络等。这些经典理论虽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有企业,但对国企国际化战略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一些国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一些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战略模式。本文就以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型为讨论对象,研究国有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之路。
2国有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这里并不是指的是一项具体的经营战略,而是一个企业在国际环境中所选择的路线,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方向性选择。根据上文论述,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的理论众多,各个企业也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因此要想找到适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不能原封套用,要根据内外双重要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战略,创新出行之有效的模式。
2.1决定战略选择的外部因素
从国际角度看,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地进入国际环境,首先要了解贸易对象国家,即目标国家的环境。主要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第一,政治环境,目标国家的政局稳定、法制健全、对外贸易政策是否宽松等都是优先考虑的国际化往来目标国家的要素。另外,与我国的外交关系也不容忽视。第二,经济环境,需要通过了解的对方经济实力、国际收支水平、市场供需情况等,寻找与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所需原材料是否有贸易关联点。第三,金融环境,金融市场稳定则表明了目标国家的汇率、货币、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因素的稳定。第四,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 这两个因素较为相似,都为固有且变化可能小的特点。一些国家由于文化、地理、宗教等因素在合作中会产生一些禁忌,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进程。
2.2决定战略选择的内部因素
除外部因素外企业自身问题也不可小觑,长久以来国企内部有自然形成的无形限制以及国家政策造成的一些壁垒, 对其国际化战略选择有一些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政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该因素对国有企业起决定性作用。国企、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控制着关乎国家稳定的行业。虽然这些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但仍受国家政策导向性约束,且其海外经营、投资等审批也相当严格。
第二,生产经营环境。国企在国内的生产环境相对稳定,且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较强。而在国际市场上, 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习惯于国内的生产环境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很难在短时期内与国际形势相适应,国有企业如果依旧抱着国内惯性思维进行国际业务,既不能熟悉当地法规也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那么失败的概率将会大幅提升。
第三,企业内部因素。我国大多国有企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其内部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国际化的因素。一是企业是否拥有核心技术,该因素是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基础。二是企业是否有适应国际市场的管理水准,不合适的管理方法不但不能应对新的环境,还会阻碍国际化战略。三是品牌影响力,打入国际市场,品牌是企业的敲门砖。产品声誉和企业信用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在国外的投资和收益。
2.3国际化战略选择思路
第一,考虑行业进入战略。我国国企的优势行业在于制造业。据统计,我国制造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明显优势。其规模大、涉及广、劳动资源丰富,对国际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中机械、家电、轻工、服装等行业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化工加工、新材料等行业发展迅速,有些甚至国际领先。
第二,考虑企业的经营主体优势。国有企业经营主体无论在资金上还是规模上都有其深厚底蕴。从经营主体规模上看,国企结构越大,越要通过国际化在优势项目上提高品牌效应,增强技术含量。从国家扶持而言,我国政策一如既往的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国际化。上述条件均为国有企业尽快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
第三,考虑区域准入角度。发展中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进入壁垒差别较大。例如,推广高铁建设的中车集团就是从文化背景相近,经济发展较缓的周边国家入手,而中粮集团则从欧洲入手。两种区域选择有其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从发展中国家入手,其品牌效应必将落后于从欧美入手者; 而从欧美入手的,在知名度迅猛上升的同时也需投入较大资本。具体哪种方式更适合企业进入需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规划,不可完全照搬。
3国有企业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分析
近几年,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如中粮集团、中钢、中石油等,在国际化经营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战略模式也符合我国国企经营思路,为其他企业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大量的参考经验。
3.1中国高铁的海外战略模式
近年,我国高铁的海外营销,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在 “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下,已在技术和产品上大踏步地迈向了国际市场,其中涉及中车集团、中国铁建等多个中字头企业。总结其国际化战略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先易后难”,市场竞争相对较小,利用价格和技术优势,可以迅速站稳脚跟。第二,寻求与发达国家进一步合作,提高品牌价值。与德国、法国、日本等高铁上发展早,技术先进的企业合作,虽然在市场竞争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其品牌价值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三, 技术领先战略。我国的高铁技术虽然起步晚,但是核心技术成长快,自主研发的技术已列入了国际前沿,因此, “技术领先” 创造的品牌效应,是国企国际化顺利推进的强大武器。
3.2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模式
2014年,中粮完成了对荷兰尼德拉集团和香港来宝农业的并购,跻身世界五大粮商。目前,中粮资产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年末总资产达610亿美元,在国际化大粮商中排名第二。中粮未来还将在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国家及地区与亚洲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 提高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总结其国际化战略特点,可概括为 “全产业链”模式。其国际化的第一步,是打造自主创新品牌,以其质量和信誉优势,直接打入欧美市场,在产业链条中,每个环节特别注重自主技术的创新、研发,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创新自身技术,建立起了以中粮为中心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
4结论
对企业国际化运营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运营
1 什么是运营?它包含的几层含义。管理运营、资本运营、产品运营、市场运营
运营:企业在资本运作中常提到个词, 它表示通过—系列的操作手段完成目标的过程。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狭义的运营指自身的管理机制, 制度定制, 内部的协调, 研发, 生产等, 广义的运营包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资本调配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 产品和营销战略等。前者是具体性的操作过程, 后者是指导性的实施过程, 其中以管理运营, 资本运营, 产品运营, 市场运营最为主要。好比一个人体, 管理是企业的心脏, 重在一个“纲”字, 讲的是管理规范和原则;资本是企业的血液, 重在一个“实”字, 讲的是企业本身的实力;产品是企业的骨骼, 重在一个“强”字, 要的是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强于对手;市场是企业肌肉, 重在一个“时”字, 是市场变化要抓住时效性。
2 中国企业面对的国际环境及国内环境与生存方式
中国企业今天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 已经与此前老牌欧美企业的跨国扩张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面对的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经济环境的新格局, 新的企业运营范式则是“全球化公司 (Global Company) ”, 与之相关的则是一整套的对企业组织和运营的高度知识化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全球化公司与跨国公司这两个词语实际上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思考模式、定位模式和运营模式, 其区别是根本性的, 一个是无中心、无疆界的思考模式, 一个是有中心、有边界的思考模式。因此, 对企业家们的真正挑战是如何能在充分分析相关的大量庞杂的信息基础之上, 制定出一个全球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予以有效执行。所以,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战略思考与模式转换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GE前CEO杰克·韦尔奇对全球化企业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最早, 韦尔奇认为:所谓的全球化公司并不存在, 公司只有业务可以全球化;而其后, 在GE真正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显著绩效之后, 韦尔奇个人观点也大大改变, 并将企业全球化的过程总结、概括为三个阶段:开始, 企业是从市场角度考虑自身的全球化问题, 其后转为寻求产品和部件, 最后发展到挖掘各国知识资本阶段。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 产品的全球市场销售和全球范围内的产品、零部件采购还相对容易,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挖掘和管理各国的资源, 并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 这不但涉及到企业的资本实力, 还涉及到企业家思考的基本框架与复杂的知识、经验积累, 这是对中国本土企业家们的最大挑战。
中国企业面对内部环境也发生剧烈变化, 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成为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经阶段。
2.1 市场竞争态势的深刻变化将导致市场格局重组
目前, 国内市场的竞争远不能说是充分竞争, 而是在体制扭曲下的虚假竞争。一是国内市场并不是充分开放的市场, 存在各方面的限制;二是不合理的投资限制降低了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的参与力度;三是体制因素介入阻止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种状况决定了资源不能向竞争力强的企业集中, 竞争力没有真正提升。今后在日趋激烈、规范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下, 必将导致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
2.2 制度环境的改变将对不同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影响
我国法律法规和投资贸易政策的调整, 将为各类企业竞争提供一种新的制度环境, 那就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按照国际规则进行充分、平等竞争。政府只是制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原来制约市场竞争的体制因素弱化以至消失, 对不同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原来受体制庇护而得以存在的企业将失去存在的理由和可能, 原来被体制禁锢、束缚的企业则被解脱, 其真实竞争力将得到释放。
2.3 企业价值重估与资源整合是新的发展战略的关键
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并且是动态性的, 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 不同要素的价值将发生不同的变化, 要求对企业价值 (核心竞争力) 进行重新评估。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下, 企业的竞争要素优势将发生变化。原来构成主要竞争力的因素:如生产规模、国内市场占有率等所形成的市场竞争优势可能会弱化, 原来并不突出的因素如营销网络、本土化研发与管理等的价值将可能上升。如何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挖掘现实以及潜在比较优势, 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国内企业不能不重新考虑的。
3 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际化运营是指企业在国与国之间从事生产运营活动, 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生产资料的配置, 以及其他超出国境的各种经营活动。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定冲击国内经济各个领域, 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现在是我国企业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时期, 因此, 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运营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是企业在全球市场化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
3.1 国际化运营意味着企业必须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首先, 必须对国际市场信息掌握准确、迅速, 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其次国际化运营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能够更广泛地利用国际资源, 得到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 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国际化运营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风险, 对企业的要求也更高。
3.2 中国企业即使在国内市场, 也无法避免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
目前, 国外的许多大企业均看好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 与国内企业抢市场、争人才, 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管理, 正逐步蚕食着中国的市场。因此, 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存在和竞争。
3.3 我国关税逐步降低、贸易壁垒作用减弱或消失, 将迫使中国的企业面对市场国际化的现实。
因此, 中国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加速自身改革, 不仅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竞争, 而且要主动出击, 走国际化运营的道路。所以说, 企业进行国际化运营是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4 国际化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 仍然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三十年, 是我国经济实现快速持续增长的时期, 但是, 不容忽视的是, 有些企业的明显好转是通过重组债务, 而不是通过解决管理和竞争力方面的基本问题实现的。同时, 部分恢复性的增长也是靠大量的政府开支和出口增加实现的, 而不是靠效率的增长或者消费需求的增加达到的。因此客观地讲, 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 仍然有很大差距。
4.2 进行国际化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行政干预较多。
我国目前关于企业国际化运营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对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涉外税收等规定不完全明确, 行政审批多, 干预多, 企业无章可循, 对海外投资项目和建立海外企业的审批手续繁多, 效率低, 期限长。大大制约了企业的积极性。4.3金融服务滞后, 企业缺乏宽松的融资环境。企业开展国际化运营对资金需求量会随着业务的拓展而扩大, 一般而言, 任何产业资本在达到一定规模后, 对金融资本的关系会超越借贷关系走向银企联合。但是存在一个前提, 即:银行制度也应是市场化的。然而我国银行制度市场化还不够, 使得中国企业缺乏好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政策, 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际性大公司的竞争。
5 企业如何推进国际化运营
如今我国采用适当的倾斜政策, 重点扶持一批优势行业和“明星企业”, 使他们能率先具备国际竞争的实力, 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提高, 也推动了其他企业进行国际化运营的进程。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 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创造条件。
5.1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重要的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对我国企业来说, 首先, 是观念更新。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要有从全球化运营的角度来优化配置资源的意识, 开拓资本运作渠道, 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 是注重技术创新。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不足是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企业投资开发的资金不多, 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少, 时间间隔长, 企业自身加大科技投入, 开发和培养核心技术人才对企业的作用是巨大的。再次, 是情报管理的创新。情报资料是企业的生命线, 大量详尽的情报资料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能顺畅传递及时反馈的情报信息系统, 并且加强对信息的处理、存储和分析。
5.2 要在国际化运营中发挥和保持比较优势。
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就得比对手有优势。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还在劳动密集产业, 但要想继续保持比较优势, 还须不断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使比较优势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每个企业而言, 要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且重点开发优势产品,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
5.3 规范企业管理, 满足国际化运营对企业的新要求。
首先, 产品质量要满足国际标准化要求。企业的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就必须以国际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 必须达到国际质量的要求, 这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 质量管理就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 达到世界标准, 才有资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其次, 企业在管理和组织结构要满足国际化运营的新要求, 向应国际竞争, 向组织严谨、运作有序的跨国公司发展。
5.4 专业人才的培养。
企业需要能从战略高度出发, 运用自己的资源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 实现其预定目标的国际管理人才;需要对国际市场了解, 对国际法律、法规、惯例熟悉的包括国际市场营销、法律、财务、公关等人才。
中国企业国际化新活法 篇11
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定律,看看中国的近邻:1968年东京奥运会后四年,出井伸之率领团队建立法国索尼,索尼面向全球的品牌战略正式起步;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四年,李健熙终于决定走出自己的一步险棋——“进军中国”,三星中国公司正式成立。
现在,这个定律正在影响中国企业。
第一次听说这个定律,冯军的眼前仿佛立马展现出一片广阔的蓝图。“500个不同行业的领先企业,一起抱团冲向海外。”爱国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薛莉告诉《中外管理》。
2011年3月,冯军联合尹明善、董明珠、朱新礼、马化腾等多位中国优秀企业家,成立互助共赢的商业组织——爱国者国际化联盟,旨在帮助会员企业一起运作国际化事务。借鉴中国一些成功企业的海外模式,帮助其他企业试水海外。
到目前为止,这个组织已经运营了一年有余。薛莉感慨:“我们的企业正在变得主动起来,不是20年前不停吸引外资,让别人到我们这里来建厂找人,而是我们抱团出去选择最好的国家和城市,建立自己的国际化品牌。”
去年12月的一天,比利时的瓦龙小镇上,暮色四合,20多位中国企业家兴致颇浓,他们正投票选出最心仪的国家和城市,爱国者国际化联盟将会在这个目的地建立自己的联盟第一站,设立免费办公室给会员企业使用。
在大家投票的当口,薛莉一直都处于激动中。她那么明晰地感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旅程,正变得与以往不那么一样了。
战略,从游击战到阵地战
谁能想到,如今赫赫有名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范本福建匹克集团,其国际化之旅居然源于一次偶然。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前夕,在马德里闲逛的创始人许景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注册了匹克的第一个海外商标。
而如今,匹克海外销售已经占整个公司营收的10%,增长率超越30%。相比其他国内运动品牌,匹克海外市场份额大大领先。今年年初,其CEO许志华带着团队为美国的第二家分店剪彩之际,匹克在美国的产品已经有50%是为美国市场量身订做。从赞助NBA到建立美国研发中心再到如今的产品本土化订制,仅仅一个美国市场就让匹克耗费了不少的“心血”。而如今美国市场的经验在复制到全球80多个国家之际,也意味着匹克在整个国际市场的全面开花。
在匹克全球多点开放的同时,就在2011年,福田汽车的多个营销海外子公司也相继成立。如今,印度公司的初建工作也基本完成,同时,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也正式开始运营。从卖产品到真正拥有海外产权形成国际品牌销售通路,福田走了12年的历程。作为福田汽车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赵景光这个从创业以来一直坚守的老将,兴奋又感慨。
他对《中外管理》这样解读福田汽车的2020年战略:能在海外复制国内成功的福田模式,成为全球化的公司,真正走进去。
是的,走进去,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要踏踏实实投资建厂雇佣当地员工,并且建立自身品牌深入社区,最终获得甚至超越国内市场的投资回报。但毫无疑问,这不仅需要收购一两家公司,还意味着必须有一整套系统的国际化战略。
营销专家路长全曾经以兔子来比喻中国企业。毫无疑问,中国企业从来不乏兔子般的灵活和快捷,但这也同时意味着短期行为和游击战。而如今,游击战已向阵地战演变。
比如天狮集团。在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副总裁吴琪看来,保健产品直销公司天狮,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过程中,少有的本土化运营能力不输于国内的企业。其实从创业不久,天狮就开始了国际化运作。“如今国外的管理层就有3000名之多,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和销售,天狮都能做到全球资源整合。”天狮集团副总裁阎玉朋对《中外管理》说。
战略和心胸,是阎玉朋总结天狮国际化中重要的经验。每年,天狮都会在海外组织大规模的公益活动,这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美誉。而对当地人才的信任更给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一旦发现海外的优秀经验,他们更会迅速复制。“比如,日本公司在作业计划和精益管理中超越了中国总部,我们就会复制过来。”阎玉朋说。
品质,紧抓国际化品牌命门
“真正的国际化,是我们的产品品牌在国外也能获得认可。”去年夏天接受采访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对《中外管理》斩钉截铁地说道。在他看来,国际化绝对不是国内市场的延伸,而是真正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而要做到这一点,锤炼自身的品牌价值是惟一的途径。
对此,普华永道企业购并服务合伙人路谷春表示,相比而言,日韩两国的国际化经验很值得借鉴。特别是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了海外投资之旅,而二战后通过对国外市场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得一度号称廉价产品的日本制造羽化成蝶,成为精益制造的代言人。
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路谷春发现很多同事都喜欢去著名的黄金海岸游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晓,如果不是日本企业多年来的投资,黄金海岸不过是一片普通的沙滩。“日本企业在国际化征程中的持久性和战略性,建立品牌的韧性,值得中国企业学习。”路谷春强调。实际上,就在不久之前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的海外投资还在放量增长。
而刚刚在澳大利亚建立营销子公司的福田海外事业部的高管们,对此更有感触。要知道,澳大利亚每年的皮卡有12万销量,仅丰田一家就占据了5万辆,可谓一股独大。对于刚刚进入的福田来说,品牌挑战巨大。
什么才是国际化品牌?国际化的品牌又该怎样运作?在福田汽车海外事业部常务副总常瑞看来,抽丝剥茧之后逻辑也许异常简单。“首先是产品要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甚至超越他们的期待,而绝对不是砸广告和铺市场。产品的性能好了,有了美誉度,才能谈得上忠诚度,以及开拓市场份额。”他表示,这种纯粹的制造业思维对于要求很高的欧美和发达国家市场来说,依然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在研发和调查澳大利亚市场时就发现,当地的气温偏高盐分过大,所以提前就做好了特殊处理,并且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绝对不添加石棉等污染成分,就凭这两条快速获得了当地市场的认可。第二批45辆卡车的订单由此生成。
“产品质量太关键了。”阎玉朋也不断强调,“天狮为什么那么重视区域市场的物流配送,以及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这与我们生产保健产品的功能息息相关。”
在全球,天狮自己控制的工厂只有两个,大部分产品都交由当地工厂OEM或ODM生产,即便是在人工昂贵的美国。惟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产品本身的质量,因为这些加工厂家在当地都有严格的法规进行监管。
此次伦敦奥运会,匹克也正当开辟英国市场之际,赞助国家7个,运动员超过1000名。对于这样的手笔,匹克内部有自己的一本账,奥运会来临之际,整个匹克的国际部销售翻了3~5倍,这就是之前投入的最好回报。在CEO许志华看来,匹克之前多年对美国市场的深耕,以及目前进入英国市场,都不再仅仅是做品牌秀,而是要踏实获得当地市场的认可,受到专业球员的喜爱,以及符合不同市场顾客的口味,否则一切都不过是又一次自我重复。
“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契机。我作为一个从香港回到内地工作的人,都会深深为之震撼。”黄富成,普华永道中国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表示:之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方面,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次最好的国家营销机会,也会让中国品牌的弱势印象一扫而空,而代之以奥林匹克一直倡导的自信健康的国际化风范。
内功,管理组织大变革
无论是深入当地社区打阵地战,还是锤炼自身品牌,想要踏上国际化征程,企业内部都将发生巨大的组织变革。
中国经济20年来的大发展,给了不少企业顺势崛起的机会,但等真到了国外,特别是成熟市场,就发现完全不是洋品牌的对手。实际上,长久以来,众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关键就在于没能在跨国管理环球企业的问题上做好准备。目前成功的模式,往往是让海外公司实施落地管理,就是依然让本土团队去管理,诸如目前福田的策略就是尽可能的人力资源本土化,天狮在海外公司也基本上完全以本地化运营为主。但吴琪表示,这种无为式管理很有可能存在各种监管方面的风险,中国企业真正把控环球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
这意味着,总部必须成为核心大脑。如果把去往一个国家比作拥有了一个海星的触角,那么既要本地化落地,还必须被核心大脑牢牢把控,整体组织的管理弹性需要大大增强。如何把控其中的度成了真正的难题。
不如先来看看著名的国际化公司IBM。20年前当IBM遭遇国际化挑战之际,173个国家纷繁复杂的组织架构让高管们头痛不已。后来由于整合全球资源,将普通运营中的财务、人力以及法务等后台部门实施全球整合,在共享中心中实施完成,使得每个海外分支机构可以在稳定后盾的支持下,全副精力面对商业领域的高强度竞争。
如今,这一整合系统已经演化为一个专门的部分——IBM全球流程服务部(GPS),对内对外同时提供外包服务。“难道我们去往每一个国家都要自建所有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后台支持部门吗?当然不是,那样组织机构会越来越笨重,我们需要的是先统一后整合。”IBM GPS大中华区总经理廖伦平对《中外管理》说。
实际上,爱国者国际化联盟的目的也与此类似。
无论是管理层的本土化,还是最大限度地形成海外和总部的对接,最考验中国企业未来国际化进程的环节,在于整个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在下文的案例中,以上三家企业——福田、天狮、匹克的管理者将告诉读者,他们是如何巧妙整合内外部资源达成自己的国际化战略的。
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风险防范 篇12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对的主要风险
(一) 政治风险
东道国政府的战争、内乱、政策变动等非市场外生因素都可能导致的该国企业海外业务面临损失。比如隐蔽性的技术壁垒、非关税的贸易壁垒等, 或者是依靠强硬的政治手段阻止。特别近几年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抬头, 给中国企业国际化造成不小的压力, 特别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资源型企业间的跨国并购, 常常受到来自东道国政府政治手段的干扰。例如:2005年, 中海油预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 由于遭到美国布什政府的强烈干预而受挫;中俄间石油管道——安大线, 也因日本的插足而最终搁浅。此外, 国际政治环境也会对国际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影响和制约。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地区局势、是否有国家间的战争、恐怖主义甚至世界大战或冷战等国际政治因素, 直接决定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时空维度。
(二) 社会文化风险
社会文化风险是指不熟悉东道国当地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包括劳动关系处理等非正式制度所引起的风险。社会文化影响着当地的企业化和人们的消费习惯,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面临着如何融合和协调东西方文化的问题, 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迎合当地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等问题。
(三) 市场风险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世界经济形势、国际金融走向和地区间经济差距等国际经济因素也会对企业国际经营带来风险。例如, 汇率的频繁波动。就拿我国的外汇储备来说, 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资产约占70%, 随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 汇率政策逐步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 加之近几年受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 汇率波动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 加上次贷危机和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严重的打击了美国经济导致美元疲软, 人民币对美元开始持续稳步升值, 截止2011年7月1日,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至6.46, 造成外汇储备不断缩水。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外汇储备风险敞口巨大。中国是一个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 截止2010年底, 对外贸易依存度达约49.2%, 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成为企业国际化应时刻关注的问题。
二是本国或者东道国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例如东道国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升, 成本和费用提高, 从而影响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效益。
二、中国国际化经营的风险防范
(一) 从企业自身方面来看
1. 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 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随着企业进人国际市场程度的不同、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稳定性的差异, 企业遇到的风险会有所不同, 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但不可忽视的是, 企业必须能够正确认识到可能面临的风险, 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从而避免遭受损失, 或进一步将风险转化为收益。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全面、系统的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为一体的风险管理机制, 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防控风险的能力较弱, 与世界先进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风险管理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企业对风险的意识、对待风险的态度、持续的监察、风险管理的受益于成本、跨国经营所遇到的文化冲突、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不一致等。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现有的理论为基础, 依据不同的风险类别, 制定适合自身的、全面的、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应对不同环境时制定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
2. 加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 竞争优势是由最根本的创新、改善、改变而来的, 持续竞争优势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 并且与企业的价值体系密不可分。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是抵御各种风险的强有力的堡垒。就目前的整体情况看, 我国大企业集团和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较世界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大企业而言, 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企业要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 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使跨国经营企业获取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需要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仅是新技术, 也包括新方法和新态度, 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这就要求企业完善企业制度, 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 建立技术研发平台, 构建鼓励创新为主的企业文化, 并重视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此外, 可以通过完善“产学研”机制, 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来获取核心技术。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通过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多组织国内外技术交流活动等, 加强高技术人才梯队的培养。“鱼无定止, 渊深则归;鸟无定栖, 林茂则赴。”在企业内部创造自由、宽松的技术交流环境, 公平公正、自由的竞争的环境等方式来留住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 或通过与国内外高校间的合作, 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 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 通过某种形式的交换, 引进高技术的人才, 最好的科学团队, 为企业带来最新的科技, 先进的经营理念, 不同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碰撞。二是注意竞争优势的发展。由于技术和经营观念很容易被复制和模仿, 因此, 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除了需要持续的创新和高级化得人力资源外, 还要依靠价值链的优化。比如:微软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来自于大举投资研究发展、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软件开发技术以外, 还包括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日积月累形成的强大的营销渠道, 良好的售后服务, 以及品牌建设所带来的客户的绝对忠诚度。总的来说, 企业只依靠单一的要素资源就很容易被对手复制和模仿, 企业的资源要素越丰富, 要被模仿的东西越多, 被模仿的几率就越小, 企业越能持续的保有创新能力, 就越不容易被取代, 企业就越能保有核心竞争优势。
3. 注重战略选择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起步比较晚, 在战略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全球战略,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企业选择国家化的战略需要一定的企业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经营环境为基础, 并且应选择恰当的战略方式。战略管理的流程如图1所示。战略分析大概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 常用的评估方法是SWOT分析, 即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的优势 (strengths) 和劣势 (weaknesses) 、外部环境的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来明确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企业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最符合企业实际和企业目标的战略。譬如:企业是否具备国际化的条件和基础, 国际化是否与企业目标相一致, 选择国际化之后, 要以何种发展方式来进行。国际化的具体战略通常包括跨国并购, 直接投资、联合发展、战略联盟、海外生产等。中国平安就是在没有进行严谨的战略分析和风险分析, 在一片反对声中, 仍然选择了“抄底海外”投资富通集团的战略, 并且在投资富通之后, 又缺乏对并购决策实施过程的监控, 最后导致中国平安在富通集团的投资缩水90%以上。因此, 审慎的而又系统的制定企业国际化战略, 进行战略创新是企业国际化成败的关键。
(二) 建设从国家层面
1.提供国家层面的保护
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支持作为后盾, 来自国家层面的保护, 可以为企业海外投资的安全提供保障, 给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安全感, 使企业可以勇敢的“走出去”, 同时减少企业资本外逃的可能性 (外逃资金由于其非法性会脱离母国保护) 。国家层面的保护抵御由于国际或东道国政治环境变动所带来风险的最有效的武器,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政治手段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政治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 中国有实力也必须要为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保护。这种保护可以是军事上的——比如为在政治格局比较动乱的国家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军事上的保护, 在主要航海要道为中国跨国贸易提供军事安全的保障, 也可以依靠国家间的外交活动——比如通过签订各种双边贸易协定, 为我国企业的跨境贸易减少贸易壁垒, 亦或是通过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为我国企业的境外资产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2.建立健全的海外资产保险体系
中国保护海外投资的法律存在诸多漏洞, 立法相当滞后, 且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仅能依靠双边投资协定和多变投资担保机构的保护, 但二者的保护作用相当有限。由于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保障机构, 致使一些协定中保护我国海外投资的规定在实践中因难以实行而流于形式。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大多数国内都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只是起到一种重要的补充作用, 通常只有当其在本国无法投保时, 才选择到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投保。在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 没有相应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对于保护我国海外投资的安全、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 显然存在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殊政治体系, 制定出系统、完善、覆盖全面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此外, 我国海外项目投资保险起步太晚、品种太少、费用太高、条件苛刻、覆盖范围狭窄。我国政府应鼓励相关保险机构加大对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的力度, 同时, 加强我国企业集团的风险意识, 积极主动地参保。
参考文献
[1]许铭.企业国际化的风险管理[J].管理之道, 2009 (12) .
[2]曹秋菊、唐自平.论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与防范[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 (3) .
[3]薛平智、张晶.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构建 (上) [J].今传媒, 2011 (3) .
[4]许晖、赵佳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管理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06 (11) .
[5]李筱光.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 2008 (8) .
[6]梅新育.全球经济危机时期中国海外资产面临的新型征收风险——解析平安投资富通争议[J].中国经贸, 2008 (12) .
【企业国际化】推荐阅读:
石油企业国际化06-07
企业国际化发展08-23
企业国际化启示10-29
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07-16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08-22
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11-26
中国企业文化的国际化08-28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PPT)12-07
国际企业09-16
企业国际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