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

2024-08-23

企业国际(通用9篇)

企业国际 篇1

企业进行国际营销的特点分析

——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营销的特点分析

摘要

中小型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中小型企业的状态并不稳定,死亡率高。因此本文综合探讨企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给出合适的应对策略,最后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 我国中小型企业

一、我国对中小型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

量规模较小的企业。而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的话,中小型企业的所有人与管理者是合二为一的。在企业内部,中小型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复杂的层级结构。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营销特点分析

1、以老板营销为主的关系营销模式

老板是企业的核心营销力量,关系着企业的主要营销渠道,造成企业不只

是自己的渠道建设和培育。不管市场,只看到销售大户;不注重对经销商的服务,而让经销商自然成长,自生自灭;促销组合策略运用不恰当,许多中小型企业不明白促销只是暂时性的营销活动,过于频繁的促销活动和不恰当的降价促销方式,使消费者对上次的购买行为产生后悔心里。

2、不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趋势,一味的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产品上,没有树立产品的整体概念,产品缺乏创

新。

3、低价竞销

这样不仅导致了无序的竞争,而且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的购买力就那么大,大的降价幅度只能造成购买力的提前实现,同时造成众多企业在保本或亏本的边缘上经营,长期这样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4、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达到快速发展,但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

5、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比较多

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单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生命力较弱。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优缺点

1、优点

(1)在企业刚开始时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可以实现快速地进入市场

(2)便于老板自己对核心客户的掌控。

2、缺点

(1)无法快速地积累客户,难以有效扩大市场占有率。由于只是传统的营销模式,就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中零星销售漏掉了很多潜在客户,这样就不会形成一个广阔的营销面,导致无法迅速增加客户群体,也就不能快速积累客户,实现更高的市场份额。

(2)无法发挥团队力量,难以获得人才集聚效应。一个人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团队的能力可以无限提高,通过扬长避短、共同学习的方式实现更高的效率

(3)无法有效地管理营销人员,给企业发展埋下隐患。企业往往会出现着一个营销人员离职后把客户带走的现象,结果是企业老板缺乏对营销人员的信任

和培养,久而久而久老板事必躬亲,员工不愿承担责任,也不远付出努力,结果员工能力没有提高,老板的精力跟不上需要,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结论

在当今国际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是企业扩大自身规模的最明智的选择。而企业要“走出去”的最大要求就是,要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一个成功走向世界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完美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而掌握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手段,是每一个企业必须做到的。企业只有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才能扩大企业自身的规模,降低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获得高额利润,在世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地位。而对国际市场营销进行学习,是我们未来致力于营销的大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

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可以在本国经济不景气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寻求有利的市场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国内市场饱和与竞争果度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同时,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开展多国的市场营销,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有利的市场机会,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使企业投身到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可以磨练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加速企业成长壮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众多的企业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有挑战又有机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锻炼企业,在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同时从根本上转变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思路,锻造出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新型现代企业。

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本国经济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更不可能拥有发展需要的所有先进技术。要加速发展本国经济,就需要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将国内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顺利实现产品的价值并获得更多赢利,通过出口创汇,引进先进、科学的技术和设备,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

所以,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增强市场营销力度,要增强市场营销力度必须改变小商人观念,制定科学系统的市场营销方案,规范并完善企业的营销管理

系统,积极培养企业的营销团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市场,实现迅速发展壮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科特勒,楼尊译市场营销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学出版社

[2]袁晓丽.雷银生.国际市场营销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征.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

企业国际 篇2

近年来,广东的大企业大集团国际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纷纷通过海外合作、海外兼并、海外设厂等手段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谋划布局产业的国际版图。就在2015年12月18日,碧桂园集团宣布将投资2500亿元在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特区建设森林城市项目,打造“全球未来绿色智慧城市的典范”。广东联塑集团也积极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率先开启全球化布局,以合作、共赢、智慧、国际化的商业理念,打造家居、建材、五金全球销售平台先行者——领尚环球之家,并在2016年1月15日举行了领尚环球之家全球首秀。广东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正在加快探索,国际化的企业也在慢慢壮大成型。

事实上,国际化是一个含义很虚、范围很广的话题,既有产业层面又有战略层面,既有业务层面又有思维层面,既有企业层面又有国家层面,既有经济领域又有文化领域。可见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国际市场对企业的贡献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海外市场销量、产品与技术的全球领先度、海外产业基地布局等。在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时代,广东企业国际化,应是战略、思想、体制、业务、人才、文化的国际化。当然,要完全做到这些非常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上下而求索。

要加快国际化的背后原因

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振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其中一大问题。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6年的经济工作开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药方。到了2016年3月份,围绕去产能、去库存等中央和地方已相继推出系列举措和政策,由此对国内部分行业的产生的影响将陆续显现。这些动作的背后透露出的重要信息,就是国内制造业正在遭遇“产能严重过剩,产业转型升级急迫”的困惑。广东虽然不是以钢铁、水泥、矿产等这些工业为主,广东产业调整不像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所要面临的问题那般复杂,但是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内在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广东以制造业为主,要在现如今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宏观布局之下完全独善其身基本上不可能,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整个国内的市场需求、消费需求不会强劲,企业的整体发展环境不会明显好转。

生产成本高居不下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这几年来,尽管国内外市场的一头需求萎靡不振,但我们生产源头的这一头的劳动力、部分原材料、土地开发等成本并没有回落,品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产品毛利率低位徘徊,企业始终在狭小的利润空间生存。所以,在市场与生产两端都存在非常复杂问题的现实中,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还是面临比较复杂的局面,大型企业则由于业务范围广泛、资金充足等先天优势纷纷抢行业高地、抢市场份额,得以相对健康地发展。

分析了产业、企业、市场的特点之后,似乎可以说,一个大型企业要壮大发展,要成长为像联想、华为、苹果等这样国际级的大企业,除了要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和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目光瞄准到国际市场上,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放置在国际层面上,在产品国际化、品牌国际化的基础上积极谋划“走出去”,扩大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像美的、联塑、伊之密等广东重量级企业早已开启了国际化之路并且实现了初步的成功。

在过去多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之后,广东工业到了急需转型升级的阶段,急需更大的市场。在经济和产业一体化、区域化以及互联网大发展的重大机遇下,在各国、各区域资源正在以更为公平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共享的发展趋势下,广东大企业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将发展战略扩大到境外。

企业国际化的风险分析

当然,企业“走出去”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问题,存在相应的不可忽视的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到外国投资,风险最大的是东道国发生了战争、内乱或暴动,这种政治风险首先要规避。此外还要看东道国对外来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是否充分,政府审批效率是否合理,是否有可能变成国有化、被征收、被征用等风险。如中亚、南美的政治风险相对较高。

二是审查风险。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各国对金融的监管、对产业的保护大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被反复强调。所以,国际化企业要考虑到东道国的环保审查、反垄断审查、反商业贿赂调查、国家安全审查、反倾销调查、技术审查、信息披露调查等因素。如南美、澳洲等区域的反垄断比较高,东欧、南亚、澳洲等区域面临环保审查。

三是信息缺失风险。“走出去”企业要对东道国了解很多信息,包括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外汇制度、劳工问题、政府审批程序等等,避免立项决策失误、决策经营管理不规范、争议出现,一旦发生争议可能会陷入被动应付局面。尽管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但这些机构业务范围有限、对双方缺乏了解,能提供的针对性服务有限。如中东、中亚、南美、非洲等区域的投资风险或多或少存在。

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态势,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相对增强,全球投资企稳回升,国际监管环境持续改善。同时,中国与美国、德国、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构想开始从提出到进入实施实施。种种有利的国际营商环境为广东企业实现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投资机会,广东企业有资本、技术、市场、品牌、资源等优势,相信海外发展的机遇多于挑战,“攻城略池”将指日可待。

一是要解决“人才”的问题。“走出去”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层的国际化程度,将有助于企业吸收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逐步实现“资本、产品”的国际化、价值观的国际化。

二是要解决“产品”的问题。“走出去”企业应更多地专注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生产符合东道国国民喜好和习性的高品质产品,提供高质素的服务,形成独有的核心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是要解决“规则”的问题。“走出去”企业需密切关注国际税收等规则的发展、重视各地的税务合规等问题,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内控体系,在追求收益的同时降低投资及合规风险。

四是要解决“自身”问题。“走出去”企业还需要克服战略制定、组织管理、跨文化融合等诸多问题,打造良好的国际化形象。

企业国际化的终极目标

企业福利的国际观察 篇3

无论“八国集团”、“金砖国家”、“新钻11国”,还是任何一国的企业,其福利制度的设置,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是都以企业为本位而设计,福利的目标是要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福利的主办者也是企业。在项目设置上,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法定福利部分,二是企业自主设置的福利部分。

自主部分最具地域性和传统,比如,美国比较注重退休和储蓄计划,日本比较重视住宅、娱乐设施,中国比较注重生活服务等。

美国的薪酬制度

美国的企业福利制度建设比较完善,包括企业依法建立、由政府管理和企业自愿建立两种情况,其中企业自愿建立的福利制度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美国企业庞大的福利制度中,政府依法管理的企业福利只是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目的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对每个企业来说都一样,是企业对社会的法定义务。根据美国的法律要求,法定福利主要有工伤事故补偿、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和停薪产假等。

美国不像其他国家,由国家提供全民医疗保险而导致企业的直接医疗保险负担较小,美国国家的部分则没有,完全由企业承担,这是一大特点。美国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自主向职工提供的福利主要有退休金、人寿保险、医疗及有关费用的支付、带薪休闲、其他福利等。

企业设计企业福利的出发点,是从本企业的需要即利润最大化为核心来考虑的。这一点从美国企业福利的内容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当企业经过预测确认自己希望吸引何种类型的职工时,便给符合此种条件的职工设计提供一套相应的优惠福利,他们经常在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福利及市场上的“标准做法”基础上, 设计提供独特福利,以吸引或留住所需人才。

而美国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员工也会采取各种方式或技巧,同企业就有关福利待遇问题进行谈判。同时,企业员工福利与社会联系性强,大多数企业都把员工的退休金计划和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收入统一考虑,福利经费是来源于员工自己劳动创造的财富。由于美国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较高,其公民并非必须依靠企业内部福利才能生存,所以企业员工福利体系更多地是起补充作用,但是美国企业每年为职工福利所支付的费用,依然占到了总成本的38%。

欧洲:民富国穷

欧盟人口占世界9%,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25%,而福利开支却占世界50%。

高福利成了欧洲标志性符号,缓和了社会矛盾,被称为“社会稳定器”。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又使欧洲深陷“高福利、高失业、高债务和低增长”的泥潭,也让人们开始对高福利社会进行深入的反思。

在欧洲高福利社会中,国家作为绝大部分福利项目的提供者,承担主要责任,但是,近年来的经济增速放缓,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国家承担员工福利已经成为大部分欧洲国家的负担,企业员工福利作为对政府和社会提供的社会保障的一种补充,越来越为企业员工所重视。

欧洲企业福利也分法定福利和由企业主动提供的两部分。

企业的法定福利,主要是指按照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在各个国家,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有很大差异。企业福利负担占工资比例较大的国家有法国、德国、瑞典等,而作为福利国家典范的丹麦却只有12%。

另一方面,企业和员工的负担比例方面,各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差异。法国、意大利、瑞典以及芬兰的企业负担高达80%;德国与欧洲外的美国、日本持平,基本上保持50%左右;而丹麦却不到10%。其普遍的特征是,社会保险费用负担占工资比例高的国家,企业的负担也较高(德国除外)。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社会保险资金主要是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以及国家税收补充三部分构成。然而其比重却大不相同,瑞典和法国主要是以企业缴费负担为主,分别是50%和60%左右;丹麦,企业和个人负担较轻,70%来源于税收;英国、德国虽然没有丹麦那么高,但是税收负担也达到了50%。

瑞典和法国的社会保障财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缴费;丹麦、英国、德国主要来自于税收。

日本:建立“命运共同体”

与美国人一生中平均更换工作7次不同,日本的劳动制度是“终身雇佣”制,大学、高中、中专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从十八至二十二三岁之间进入企业,只要这家企业不倒闭,就一直在其中工作下去。

这种长期劳动关系形成一种日本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是职工的终生依靠,个人的发展和成就同他所服务的企业紧密相联,职工是企业的“家庭成员”, 企业同职工是“命运共同体”,其劳资关系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所以,日本企业设立企业福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职工进行“全面照顾”,对职工本人、职工家属、子女,统统给予福利待遇。

日本企业提供企业福利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职工对企业产生并持续维持较彻底的生活依附感和“命运共同体”认识,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归属感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日本的企业福利项目也大体包括法定福利和法定外福利两个部分。法定福利主要包括健康保险、厚生年金保险、雇佣保险、工伤保险、儿童补贴基金、船员保险、劳动基本法法定补偿、残疾人雇佣资助金等,在企业福利中约占62. 2%;法定外福利主要包括住宅、医疗保健、生活困难补助、互助会、保险文化、体育、娱乐等,这方面的费用支出约占企业总福利费用支出的37. 8%。

不管企业规模大小,他们在法定福利项目方面差别不大,而在法定外福利方面,各企业之间特别是大企业同中小企业之间有较大差别。

部分亚洲国家及地区

新加坡在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方面的发展时间较长,体系较为健全。新加坡实行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该制度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其特征是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和文化设施外,费用由雇主和雇员负担。

企业员工福利项目大体包括法定福利(含养老金)和法定外福利两部分。法定福利主要包括健康保险、企业年金、雇佣保险、工商保险、劳动基本法法定补偿、残疾人雇佣资助金等;法定外福利主要包括住宅、医疗保健、生活困难补助、互助会、保险文化、体育、娱乐等。

我国台湾地区,法定福利包括加班费、资遣费、奖金、带薪休假、职业灾害补偿、退休金等;非法定福利包括劳工安全方面的安全设施、性别工作平等、职工福利金等,这些福利有效地减少了劳动者对薪资的依赖,留住了企业顶尖人才,强化了企业竞争力。

香港地区由于社会福利体系发展时间较长,有着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所以香港的企业除了提供类似于欧美国家的法定福利保障之外,近些年将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企业员工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员工为企业更好地创造财富;同时还提供健康保险计划、弹性休假、员工辅助计划、住房福利计划、教育辅助及培训计划等非法定福利。

中国企业在非洲陷入的福利陷阱

关于非洲企业福利制度研究目前未见,但是可从中国企业在非洲陷入的福利陷阱窥见一斑。随着国家推行企业“走出去”战略,大量中国企业走进非洲。非洲国家独立较晚,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在劳工法上较为严格,独立之初大多便成为了国际劳工组织的会员国。

中国公司提供的福利待遇与发达国家在非企业相比不具优势,因此也时常受到一些媒体的批评。虽然中国公司会提供交通补贴、津贴和激励奖金等,但是在如养老金、医疗援助和住房补贴的福利措施等方面,中国公司做得还不够。

业界有人提出,“走出去”战略要加强对“福利溢出”效应的评估,重视造福当地经济与社会,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和企业形象。

8020+国际企业管理 篇4

国际企业管理--周明 答:国际化经营具有以下特征⑴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国际市场.⑵通过在国外设立的经营机构来开展活动.⑶主要利用国外资源来开展国

一、名词解释 际化经营.⑷企业国际化经营往往是跨行业、多角化的综合经营.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拥有和掌握某种财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优势.具体包括

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创新能力,企业规模,金融规模,金融与货币,获2.国际化产品营销策略有哪些?

得和很好利用资源的能力,市场控制能力等等 答:

1、在产品实体、产品延伸和产品效用不作任何适应性改变的情况下,国际战略联盟:指某个企业的结盟对象超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与对自以同一产品扩散到所以市场

2、产品实体不作改变。但其效用性质却随各己发展有利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国而异。

3、改变产品实体,但仍然提供相同的效用和功能。

4、双重适应国际避税:指国际企业利用税法规定的差别,采用选择合适的经营地点和经战略

5、产品发明战略。

营方式等合法手段,来减少或消除其纳税义务的一种行为

技术转移:指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把一项技术让渡给另一方的活3.简述国际企业的共同特征

动.国际技术转移,由于所转移的具体项目的性质、水平、渠道不同和采取答:

1、在众多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国际企不同的实施方式,转移的具体方式很多,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大型的国际企业技术转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许可证 通常在20个以上的国家开展业务。在经营形式上,国际企业以对外直接投本国中心战略:指国际企业将战略重心放在国内业务上,国际经营业务处于资为主,而经营的范围则十分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国际企业的跨国生产较次要的地位 经营活动是通过设在国外的众多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的。这些子公司以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内实现了国际化 股权或非股权安排的形式互相联系。

2、规模庞大。国际企业的规模越来越文化冲突: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庞大,规模大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产品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程

国际营销组合:是在特定的时间,向特定的目标市场,以特定的价格、渠4.简述国际企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道和促销手段,销售特定的产品的各种营销因素综合运用的总称。答: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业务能力与管理技术水平。(2)对文化差异技术许可证是指单纯的技术转让 的敏感性和适应性。(3)语言及人际交往的能力。(4)责任心和使命感。转移定价是国际企业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考虑,人为制定的背离正常市场价(5)经理人员及家属移居国外的愿望和动机。(6)个人因素。格的内部交易价格

企业经营国际化所谓企业经营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5.简述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答:一是企业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二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总特许经营是许可证贸易的一种变体,特许权转让方将整个经营系统或服务体投资效益不高;

系统转让归独立经营者,后者则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三是企业海外融资和投资能力较低 ;四是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矛盾制约交钥匙工程:是一种特殊的承包,它由承包方提供包括技术、设备、厂房在着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力;五是许多项目缺乏科学的决策;六是缺乏能担内的全部的设计、安装、调试,甚至包括产品打入市场的一揽子转让任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

二、单项选择题

五、论述题

1.国际直接投资是指(B.生产资本)的国际化。1.试述全球性组织结构形式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适用条件

2.国际利益分配模型表明,资本的跨国移动会增加(C资本输入输出双方国答:全球性组织结构① 全球性职能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经营产品的种家)的国家利益。类不多,且多为标准化产品,市场需求量较稳定的企业;需要以全球为基

3.决定企业实行市场内部化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础由各个阶段构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紧密协调和控制的企业;许多产品

4.(D大陆法系)又称为成文法。的原材料需从世界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进行跨国转移的企业。② 全球性区

5.国际企业各种全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 域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企业经营产品种类有限;产品的生产技术成熟、6.采用LMV——实达联合品牌是属于(制造生产战略联盟)。销售稳定,同时,产品的制造技术、销售手段较相似;产品在某些方面出

7.对国际经营人员考评的中心内容为(业绩考评)。现较强的地区差异化。③ 全球性产品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经营规模庞

8.如果企业产品多样化程度小于10%,而且国际营销比重也有限,那么大、产品种类与产品线众多且制造技术较为复杂的企业;跨国运送障碍多,应该采取(国际事业部组织结构)的组织形式. 运输成本高的企业;宜在东道国就地制造、就地销售的企业;各种产品较

9.许可方允许受权人在规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一定的条件下享有使用某项少采用相同的销售渠道,且需充分的售后服务的企业;需要将产品设计、技术制造销售产品的权利,同时,许可方自己保留在上述地域对该项技术制造、行销统一起来的企业。④ 全球性混合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公司的使用权,但许诺不得将这一技术转让给第三者。这是(排它使用权)。规模庞大、经营产品种类多且经营地域宽广;公司成长快、兼并或新建了

10.如果一国提高利率,那么会出现(该国货币远期汇率下跌)。分布不同于国家或经营不同产品的企业。⑤ 全球性矩阵型组织结构。适用

11.世界范围内的制成品与提供原料的分工是(垂直式)国际分工。条件:公司产品种类繁多,地区分布甚广;公司海外业务的开展,要求公

12.下列哪种国际化经营享有国外经营管理权:(直接投资)司的产品部、区域部、职能部等要同时作出反应;公司最高决策者的协调

13.在生产资本国际化阶段,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资活动)。能力强,公司内部有完善的、效率高的管理网络;公司有基础允许资源在14.日本非常注重在美国.俄国和其他邻国之间维持平衡,表明了国一的多重部门中共享。

地理位置可以说明一国的(政治环境)。

15.2l世纪企业的环境适应模式是以(文化信息)为中心的适应关系。2.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的优势有哪些?

16.生产经营空洞化是实施(分包)战略所必须应对的严峻问题。答:第一,多方面的竞争优势。①小规模制造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

17.与普通商品的交易不同,技术的转让是(使用权)的转让。优势。②是使用当地资源和生产当地需要的产品的优势。③是接近当地市

18.设立财务部.营销部.生产部各部负责各自领域内的所有国内外业务场的优势。

属于(全球性职能型组织结构)。第二、许多发展中国家已拥有或正在拥有对外直接投资所必需的经济基础。

19.国际企业的(全球中心型)组织控制体制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第三,国家的大力扶持。

制。第四,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20.企业进行商品.劳务进出口的交易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使折算为本

币的数额增加 3.试分析广泛性、选择性、独家经营三种分销渠道各自的优缺点。或减少的风险叫(交易风险)。答:广泛性是生产企业使用尽可能多的中间商销售其产品,使渠道尽可能

21.国际直接投资是指(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加宽,优点:市场覆盖面广,购买者有较多机会接触到产品。缺点:缺乏

22.下列哪种国际化经营享有国外经营管理权:(直接投资)。中间商的管理控制。选择性是在市场上选择少数符合本企业要求的中间商

23.如果企业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就应选择(出口贸易)。经营本企业的产品,优点:可以节省费用开支,提高营销的效率,维护企

24.决定企业实行市场内部化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业和产品的声誉,缺点:企业维以在营销环境宽松的条件下实现多种经营

26.东亚国家吸引投资最快的时期足在其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目标,渠道对非选购品缺乏足够的适应性,企业要为被选用的中间商提供

27.实施(许可证贸易)战略的投资规模小,近年来成为生物技术.半导体较多的服务,并负担一定的市场风险。独家专营分销渠道是在特定市场上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弥补研发费用的有效途径。的一宗时间内只选择一家中间商给予其本企业产品的独家经销或独家代理

28.对国际经营人员考评的中心内容为(业绩考评)。权,优点:有利于控制市场营销,提高中间商的积极性,密切与中间商的三、多项选择题 合作关系,在推销方面得到大力的协助,提高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率,节约

2.两缺口理论认为,制约发展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A储蓄D外汇)。费用,降低成本。缺点:由于对中间商的依赖性太强,市场覆盖面窄。

3.哪三种市场不完全导致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专有技术优势;规模

经济优势)。

4.特许经营的优点是(A、不需大量资金既可很快进入国际市场 B、可提高

特许公司知名度C、可获可观的另外的营业基金收入)。

5.关于产业结构,正确的有(A、产业结构的饱满厦反映了一国的综合经济

实力C、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与经济发展阶段的推移相适应D、产结构分析是

国际企业经营的重要参考依据)。

6.发展中国家对外逐渐投资的动因有(分散投资风险,谋求低成本,扩大

资源进口)。

7.从经营角度看,国际企业的主要类型有(A资源型C服务型D制造型)。

8.海默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是(A市场不完全C垄断优势)。

9.下面属于政治风险的是(本国化,国有化,有偿征用)。

10.属于国际分销渠道的是(向用户邮购;上门推销;直接接受用户定单)

11.在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产品生命周期分为(A、产品开发阶段 B、成熟产品阶段 D、衰退产品阶段)等阶段。

12.下列哪些特点属于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贸易导向;资源开发比重大)

四、简答题

制药企业国际转型浅谈 篇5

未来制药产业更大的机会或许并不只在创新药物,而是按照创新药物、二次开发药物、综合技术、综合服务的秩序逐步扩大。业内人士认为,在创新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对已有药品进行二次开发是一个不错的策略选择,也正在受到国际上众多大型制药企业的青睐。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全球医药产业而言,中国市场无疑意味着希望。中国医药产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全球市场的增长,而这一点将在未来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

因应全球制药业转型变化,国内医药企业需要实现:业务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价值驱动从收入和利润转变为患者和保健体系的医疗健康绩效;品牌价值由产品功效转变为消费者体验;创新由产品创新转向业务模式的创新等等。

为了应对全球制药行业竞争挑战国家政策法规体系还对提高药品创新水平、质量标准、环保指标和产业集中度形成引导和倒逼,使企业根据全球化竞争力。政府推动深化医疗改革,事实上为处于全球制药转型之中的中国医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2007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更加强调创新,对创新药进行特殊审批,对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适应证的药品不再作为新药。药品自主定价权进一步向创新药缩小,迫使企业更加注重创新药的研发。分别于 2008年和 2011 年施行的新版《制药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相继增加了制药企业环保成本和技术改造成本,将淘汰一大批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创新能力弱的制药企业,促使“十二五”期间将完成新一轮行业洗牌。继2010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后,2012 年初工信部发布《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明确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重要任务。跨国公司加大对华投资增加本土制药企业竞争压力。随着中国 2002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医药市场监管体系、金融资本控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国际化进程加快,大型跨国制药公司纷纷加大对华投资。一方面,瞄准中国巨大市场容量,掀起对华并购高潮。仅 2010 年即有赛诺菲-安万特以 5.206 亿美元收购美华太阳石集团; 奈科明以 2.1 亿美元收购广东天普生化 51.34% 股份; 葛兰素史克以约 7000万美元收购南京美瑞制药 100% 的股权。另一方面,利用中国巨大中草药等潜在新药资源和低成本人力资源,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自 2001 年施维雅公司设立第 1 个外企在华新药研发中心以来,已先后有诺和诺德、礼来、阿斯利康、开拓者化学、罗氏、强生、诺华、辉瑞等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设立在华研发中心。从日本 20世纪 70 年代制药产业转型的历程来看,大量海外资本和实体进入本土制药产业,加剧本土医药市场的竞争压力,将促进和迫使本土制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向基于研究的集约化增长转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运营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世界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走出国界,实行跨国经营,制药行业更应该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更新理念,加强创新,不断发展走向国际化。

Q2:结合您所熟悉的企业,谈谈其国际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在资源条块分割的格局下,我国医药企业先天竞争力不足,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基础薄弱,企业的量级相对较小,在国际化分工中处于价值链条的低端。

我国医药企业相对具有优势的领域是原料药出口,在其他细分领域中基本不具备优势,即使是我国特有的中药产业,真正能实现国际化的企业和中药产品的品种数目也不多。

对国内市场过于依赖,企业国际化意识不强仅从人口数量和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中国未来肯定是药品需求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医药工业基本可以实现年均增速17%的水平,与其他众多行业相比,属于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但是,由于企业只需角逐国内市场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快速发展,并超过其他企业的增速,这就削弱了很多医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动力。同时,由于医药企业真正融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短,国际化的思维不够充分。

一、承受着全球医药巨头在中国本土开展的竞争

改革开放后,跨国企业在我国医药领域的投资额不断扩大。强生、辉瑞、默克、罗氏、拜耳等全球前20名的制药企业都在我国投资建厂,并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已合资和外资的医药企业共约1500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以上。外资企业不仅通过自己的强势品牌和产品占据我国医药产业中处方药的中高端市场,而且通过资本并购等方式大量收购我国被低估的民族医药企业。

相对而言,我国医药企业由于先天不足,发展较晚,承受着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在熟悉了我国的市场运作之后,一批合资医药企业掀起了独资化的浪潮,如上海强生,使我国的医药企业承受着更为激烈的本土市场竞争。

二、以价格为优势,参与国际医药产业初级分工

目前,我国医药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我国医药行业相关领域也是通过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医药产业的初级分工。无论是出口量最大的原料药,还是和国际市场联系比较紧密的研发外包,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优势都主要体现在价格方面。

随着制剂产品普遍通过国际认证,我国未来要抓住通用名药品出口的机会。对于我国传统的中药和新兴的生物制药,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我国国势的地位严重不符,不具备竞争优势。目前能够实现制剂出口的FDA认证的制药企业只有15家,包括上海复星、深圳立健、浙江金星、北京泰德等,数量非常少。

三、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相对滞后的原因

从我国医药产业的业态看,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基本特点——制剂领域的行政管制力度相对较强,直接导致依靠独特产品能够生存的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2.行业之间的并购整合相对滞后。

3.市场集中度非常低。

4.单个企业的量级偏小。参与国际化竞争中,企业量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参与外部竞争的水平。

如果市场集中度低,单个企业的量级偏小,无法建立医药工业的成熟业态,我国制药企业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制剂出口的竞争优势。未来随着行业政策的变化及医疗卫生领域相关政策的松绑,药品制剂领域的竞争性会变得更加有效,市场集中度也会大大提高,将会有很大的竞争能力参与产品的国际化出口。实际上,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国际化,还包括企业资本的国际化提升,这是我国医药行业能够进行大规模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四、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已经形成一定基础

虽然我国的医药行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是已经为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产品国际化

从产品国际化方面看,我国相关领域已经具备国际化的雏形。

例如,目前我国大宗原料药的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这是未来我国医药产业继续发展的坚实有力的基础;特色原料药领域已经积累了一批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如华海、海正;我国已经有一批制剂企业通过了美国和欧盟等规范市场的认证,起到了较好的产品出口的示范效应;在特色中药板块,我国医药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认同,部分经营较好的中药产品在不断进行美国的二期、三期的临床实验。

2.品牌国际化

在品牌国际化方面,同仁堂等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海外的华人圈子,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品牌国际化建立在产品国际化基础之上,随着我国产品迅速扩展到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定位置,品牌效应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不断增强。

3.资本国际化 我国医药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了少量资本国际化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一批获得风险投资的医药企业纷纷在海外市场融资,如药明康德、迈瑞医疗、先声药业等。这批企业在获得资金和熟悉海外市场后,开始在美国收购相关的公司,如药明康德收购美国标的类的实验室,迈瑞通过并购获得了生命信息监护业务。

产品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我国医药企业未来国际化的三驾马车。其中,产品国际化是三驾马车的基础。从我国目前医药国际化的进程看,产品国际化属于初级阶段。伴随着我国未来大国地位、世界工厂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可以通过为国际市场提供安全有效、物美价廉的产品,将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潮流变为主流。通过品牌和资本力量的辅助,极大地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Q3:国际化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对中国医药产业未来国际化的思考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

1.产品出口

我国的医药产品,尤其是制剂产品,出口量及品种很少,能够触及高端市场的产品不多。但是随着通用名药物,尤其是欧美市场通用名药物的大发展,和我国现有的及未来的制药企业可以通过规范市场的认证,药品制剂的出口会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

2.国际认证

目前,我国部分医药企业拥有通过国际认证的明显优势。这些企业应该凭借对国际市场熟悉的诸多优势,努力成为我国国内企业导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3.投资建厂

海外投资建厂有利于我国企业接近国外市场。医药企业未来投资建厂时,初期的主要方向应该是亚非拉地区,遵循向低成本过渡的原则。

4.海外上市 目前,我国国内部分医药企业在资本的辅助下已经完成海外上市的进程,获得风险投资的研发外包企业和生物制药企业有望率先实现海外上市。海外上市不仅可以筹措大量的企业发展资金和并购资金,而且会在上市所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促进上市企业快速融入当地社会。

5.并购重组

企业国际化并购案例 篇6

2014年8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所属五矿资源有限公司牵头、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中信金属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联合体完成对全球最大在建铜矿——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股权交割。该项目的最终支付金额为70.05亿美元,是中国金属矿业史上最大的境外并购。邦巴斯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在建铜矿,投产后前五年平均每年可生产约45万吨铜精矿,超过目前中国五矿铜产量的两倍。中国五矿也将借此成为全球最大铜生产商之一。中国五矿的海外收购并非首次。2009年,中国五矿以13.86亿美元的对价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 Minerals公司的部分资产。

中国急需国际一流企业 篇7

中国的强国梦要靠大批本土一流国际企业。为实现这个梦想, 国家必须大力改善民企的生存环境。

众所周知, GDP高速增长的中国极少拥有一流国际企业, 但更令人担忧的是, 国内缺乏推动本土企业发展为一流国际企业的环境。如无改善, 这将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和成为经济强国的严重制约因素。

一流的国际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它必须进入全球主流市场, 具有一定规模, 并通过研发或品牌优势而享有较高利润率。按此标准, 华为可能是中国惟一的一流国际企业。相比之下, 仅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则拥有三星、现代、LG、SK等多家一流国际企业。

建设一流国际企业对中国长远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主要受益于改革带来的效率提升、庞大的本土市场带来的规模效应、中国民众的勤劳与创业精神、城市化的经济效应, 以及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至今, 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依然依赖于国内的廉价劳动力。然而, 以“穷”作为核心竞争力是无法让全民致富的:随着工资上涨及人民币升值, 中国企业会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 必须通过研发、创新与品牌建设而保持竞争力, 必须“产业升级”, 必须发展一批一流国际企业。

有人说, 企业无国界, 中国不一定需要发展自己的国际企业, 同样可以受益于国际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与经营。但一个国际企业给本土国家带来的经济贡献往往要远大于给其他国家的贡献, 因为一个企业的总部、大部分主要股东与高端人才一般都留驻在本土, 而本土外的其他国家往往只能得到一些中低层的就业机会以及有限的税收。还有人说, 中国企业国际层次的研发、品牌从头做起很难, 不如到海外去收购高研发企业与高端品牌——这是一种误导, 事实上行不通。日本与韩国的国际企业并没这样的先例, 中国也不例外。真正的顶尖研发与品牌企业很贵, 买不起, 而只买部分股权是股市投资, 不是企业建设。

一流国际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对研发与品牌建设做长期投资。这种投资会牺牲多年的短期利益, 甚至近十年内看不到产品和利润, 但一旦成功便可通过创新产品或高端品牌信誉而获取长期高额利润。然而, 在中国现有环境下, 企业往往缺乏这种长期投资的动力。以央企为代表的大型国企缺乏这种动力:企业总裁没有长期股权激励, 任职期平均不到十年, 因此不愿牺牲自己在任期间的业绩, 而仅为下几任领导留下更多的增长机会。不难理解, 尽管国家多年来在政策、金融等方面给央企很多资源, 但至今央企中没有产生出一家一流国际企业。当然, 央企的目标也许并不在此。民企由于体制优势, 更有机会建设本土一流国际企业。然而, 民企在中国的长期运营与生存环境, 无论是在商业政策法规的稳定度与可见度, 还是在自身长期生存的权益保障方面, 都远比西方国家企业所在环境更恶劣。因此, 大多数民企都不愿做需要等很多年才能看到产品或利润的长期投资。

家电企业艰难挺进国际市场 篇8

进入国际市场的手段每个企业都不尽相同。有通过自己努力(自我扩张),实现自有品牌走出去的;有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品牌,从而借壳“跳”出去的。各种手段不一而足,目的只是为了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向《TWICECHINA消费电子商讯》介绍,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海尔遵循了“先难后易”、“先有市场,后有工厂”以及全球化品牌战略,成功实现产品、资本和品牌走出去的目标。

先难后易的国际化道路

“随着国际化步伐不断前进,海信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加大对国际市场的重视,特别是北美市场的快速发展成为海信的重中之重。”海信集团董事长在接受《TWICECHINA消费电子商讯》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厚健认为,国内外市场毕竟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些国内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但却是不能完全照搬到国际市场上的。’海信会将国内成功的经验有选择地、适当地应用在开拓海外市场中。中国市场的经验是海信逐渐摸索出来的,是在不断的积累中成型的,也是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成长的。在北美市场销售的产品将走中高端市场战略,避免低质低价恶性竞争。同时因为各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有所不同,所以海信品牌的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向《TWICECHINA消费电子商讯》介绍,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海尔遵循了“先难后易”、“先有市场,后有工厂”以及全球化品牌战略,成功实现产品、资本和品牌走出去的目标。从进入美国之初的单产品、缝隙产品,到独立式酒柜、青蛙王子孩童电视等有着差异化卖点的产品群,海尔的主流产品逐渐具有了不错的竞争力,进入了美国SEARS、Lowe’s、HOME DEPOT、Best buy等大渠道,同时获得了渠道的赞誉和信赖,成功地由缝隙渠道转向了主流渠道,同时也由边缘品牌向主流品牌转化。

海尔在国际化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的包容性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给用户带来价值和利益,给客户带来利润,然后才有职工的收入和企业的发展。

“上帝”没有国界

在长虹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北美区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北美是一个开放的巨大市场,因此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北美地区的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速度是很快的,是领先于全球的,因此对参与竞争的企业挑战更大。

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邬江在谈到长虹拓展北美市场时表示,从战略上考虑,长虹一方面会加强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和强化我们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同时寻求更大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在应用技术开发、生产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的专长,巩固和强化自己特有的的竞争优势;在市场方面,通过与重点客户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实施市场拓展,扩展销售渠道。

创新是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创新的起点是消费者,终点是价值的产生。在长虹内部蓬勃兴起创新活动,必须依靠观念、体制、机制和管理营造创新的土壤。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篇9

指导老师:彭艳

班级:市销901

姓名:张雨薇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在与本国不同的各种环境条件下,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对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活动,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采取的相应战略措施,即为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企业国际化

(一)、企业国际化含义

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市场,去组合生产要素,实现产品销售,以获取最大利润。

就单个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

就所有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内含国际化和外延国际化。所谓企业的内含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技术、人才、服务等非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所谓企业的外延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资金、设备、厂房等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就企业活动的方向来说,企业国际化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内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进口生产性要素或非生产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其主要形式有进口贸易、三来一补、合资合营、购买技术专利、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企业外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出口生产性要素或非生产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其主要形式有出口贸易、国外合资合营、技术转让、国外合同签定、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二)、企业国际化内容

企业国际化包括管理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六个方面:

1、管理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管理具有国际视角,符合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能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

2、生产国际化,是指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采购、运输和生产,利用海外资源提高生产绩效的方法。

3、销售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国内外的销售网络,根据不同地区和产品,有选择地进行销售活动,使自己利润最大化。

4、融资国际化,是指企业有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成本低、风险小的融资机会。

5、服务国际化,是指企业能根据实际范围内不同的地区提供从售前到售后并且符合当地文化习俗、法律规章的服务。

6、人才国际化,是指企业拥有的人才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相关知识,而且懂经营、会管理。

(三)、企业国际化特点

企业国际化的特点企业国际化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企业在确定经营方向、制定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国际市场的需要,并自觉遵循世界经济规律,按国际贸易规范和国际惯例办事。

2、企业一般根据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供求状况确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3、企业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投资领域,配置生产要素。

4、企业一般利用国内外资源,尤其是国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5、企业既可以从某一局部或某些个别产业出发,也可以在多个领域进行多种经营,通过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完整的企业国际化目标。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四)、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三个:

1、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

企业从事国际化活动最直接的动因是开发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上有趋同的倾向,这使得企业有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可以带来低成本优势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

3、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业将经营活动领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顾客需求的认识,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战略一词是本事军事术语,用于企业管理也只是近代的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刻画了战略对最终战事结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句话,套用到商战上,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尽管没有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但商界的竞争同样残酷无情。尤其是在竞争与日俱增的今天,全球化的浪潮和日进千里的技术创新,使企业稍有闪失,便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业不败之地的关键。

“企业战略取决于一个企业选择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由不同价值组合构成的、独特的地位。”当今学术界公认的企业战略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2000年出版的《日本还能竞争吗?》专著中指出。从广义上讲,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达到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针以及支配和运用资源的总体规划。战略是规划和计划的灵魂,规划和计划必须体现既定的战略。因此,战略是规划的基础,规划又是计划的基础,应当先有战略,再有规划,再订计划,使其成为可以布置、可检查的具体行动方案。

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下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根据企业的宗旨和使命,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远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变量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要在深入考察各环境变量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应对之策。

1、政治法律因素。

国际化经营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含: a.政治制度;

b.国家安全;

c.商品检验法规;

d.劳工法案;

e.知识产品保护。

2、经济因素。

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经济因素包括:

a.经济体制;

b.经济发展水平;

c.经济稳定性;

d.汇率变化;

e.税收政策;

f.通货膨胀率。

3、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塑造了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哪一个对员工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深入地了解东道国当地的文化,并以尊重、包容的态度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不同国家的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国际化战略。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本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二是选择适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1、国际化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

a.本国中心战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价值判断下做出的经营战略,其目的在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的特点是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缺点是产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b.多国中心战略。在统一的经营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各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生产和经营。母公司主要承担总体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目标分解,对海外子公司实施目标控制和财务监督;海外的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好,市场反应速度快,缺点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难度。

c.全球中心战略。全球中心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采用全球中心战略的企业通过全球决策系统把各个子公司连接起来,通过全球商务网络实现资源获取和产品销售。这种战略既考虑到东道国的具体需求差异,又可以顾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缺陷,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资金投入大。

2、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以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并购、合资以及建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公司能否达成预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三、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种类

国际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初始阶段到完全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产品出口战略;契约协议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国际战略联盟。这四种战略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产品出口战略

产品出口战略不仅为试探国际市场行情的中小企业所广为采用,对于大企业,这一战略也是国际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全球化战略的起点,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大多数国际企业而言,通过出口直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依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然而维持国内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出口的本质特征已发生变化。比如从本土出口越来越少,而从建在其它国家的工厂的出口却在增加。这证明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出口战略的日趋复杂性以及这一战略与其它战略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产品出口战略优缺点 优点:

a、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国内市场萎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b、通过将国内产品直销海外,企业可保持对研究、设计和生产决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产设施分建在世界几个地区,或企业与国外公司有某种形式的经营瓜葛,这种宏观控制关系就不分有这样牢固。维持对研究与生产决策的紧密控制,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保护关键性技术,并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c、出口战略使企业能够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生产资源。

缺点:

a、企业必须对付外国市场的各种障碍,如关税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等。

b、汇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动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风险。

c、国外进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关系比较困难或代价高昂。

d、出口所需支付的各种名目的开支也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二)、契约协议战略

通过签订合作性契约协议这一贸易关系形式可以使企业无须在外国领土上进行大规模资金、技术投入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分获一杯羹,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又一选择。这种战略在用来避开外国政府设置的进口限制或投资障碍等方面成效卓然,同样也是国际企业建立更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前奏曲。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作性契约协议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和分包这三种形式。

1.许可证贸易

指通过签订许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专利产品、服务或技术的输出方将一定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权出售给输入方,输入方支付给输出方专利权使用费。

国际许可证贸易最初是在不同国家中的垄断企业之间进行,互换许可证以避免二者在竞争中形成直接冲突。最近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许可证贸易成为弥补研发费用的有效途径。

优点:

(1)不必耗费大量投资即可从现有的产品或技术中获利。

(2)它是穿透国外市场障碍的有力武器。

缺点:

(1)控制程度低

(2)培育竞争对手

2.特许经营(Franchising)

是许可证贸易的一种变体,特许权转让方将整个经营系统或服务系统转让给独立的经营者,后者则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Franchising fee)。

在美国,特许经营正成为增长最快的贸易形式。

优点:

(1)它是不需大规模资金投入即可打入国际市场的十分快捷的方法。

(2)通过出售一揽子特种经营权,提高了特许专业公司的知名度。

(3)特许经营使用费往往被记入到企业所收到的“预付款”中,可以说这是企业所获得的一笔十分可观的额外营业基金收入。

缺点:

(1)特许经营主要适用于那些服务行业,而对于高技术产业或一般制造业则不适宜,也很难推而广之。

(2)与许可证贸易相似,一旦特许经营协议签字生效后,管理上也易于出现失控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干预经济或政局不稳等给监控当地经营活动带来困难。再则,文化和语言障碍也有可能抑制特许经营在国外的有效发展。

3.分包(Sub-letting)

是指一家企业将一具体的生产任务或将企业某一经营部门承包给另一家公司。优点:

(1)精悍主业

(2)降低成本

(3)获得技术竞争优势。

缺点:

(1)自身生产能力的弱化,以及引致辞的将来企业整体运营的灵活性和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2)生产经营的空洞化。

(三)、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投资。其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即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国外企业中拥有控股权,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将作为全球化的引擎,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新建(Greenfield)的办法;另一是兼并和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办法。

1.新建企业(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

即独资企业,其所有权全部属于投资者,投资者提供全部资金,独立经营,获取全部利润。

优点:

有效克服进口限制,比出口能更深入地打入目标国市场,营利机会要比使用许可证贸易更多。并且可以更深入地熟悉当地的销售网络和经营方法。

缺点:

创建新企业耗资大、速度慢、周期长、不确定性大。

特别是在许多国家实施各种吸引外资政策的影响下,新建企业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的日益显现,新建企业在FDI中的主体地位已为另一种形式--合并与收购所取代。2.跨国并购(M&A)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后者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目前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领域广泛、规模巨大。这种空前的并购规模将有可能导致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全球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优点:

(1)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国市场。

(2)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3)并购与“当地化”战略相辅相成。

(4)并购可以从被“吃”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中获取好处。

缺点:

(1)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困难。

(2)各国企业在地理、传统、文化、企业形象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购很难使两个企业间的差异很快得到大的改善,并购后往往会出现貌合神离的局面,导致企业面临经营控制不灵的风险。

(3)企业并购使企业出现两极分化,会造成“太少的企业、太少的竞争和太高的价格”的格局,从而形成产品市场价格上涨,要素市场失业者众多,而企业则会出现惰性滋生,创新动机减弱,以及因规模过大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出口总值达到10245.1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5464.2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0.8亿美元,增长16.0%;累计贸易顺差683.4亿美元。对外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海外并购活动进入活跃期。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虽然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成熟,同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包括以下方面:

1.资金障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障碍,导致发展速度低,投资规模小,生产经营不成规模,海外并购对象质量不高等情况长期存在。

2.人才障碍。国际化企业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国际化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国内企业现有人才不能适应海外市场,这是目前最令企业头疼的问题。由于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营销人才、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严重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管理障碍。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组织现有的管理能力很难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需要。管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一没有全球化的组织架构;二缺乏跨文化整合能力;三不具备全球化思维模式。

4.品牌障碍。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是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障碍。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中国企业国际化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2.建立全球组织架构。

3.进行跨文化整合。

4.从事国际品牌推广。

5.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小结

上一篇:致运动员稿件下一篇:改革开放40年主题演讲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