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创企业(共9篇)
国际新创企业 篇1
1 问题提出与目的
国际新创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组织形式, 它的成长与发展路径与传统企业国际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伴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 国际化给新创企业持续竞争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 很少真正深入经营绩效上的意涵, 使得国际新创企业的绩效研究理论仍停留在描述及解释的阶段, 而无法向上将此理论提升具有规范价值层次上。
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生产要素。二是技术进步。伴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趋势的加强,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的规模和方式也在不断扩大和多样化, 生产要素也开始在国际各国之间开始移动, 使全球原本互相独立的生产过程走向国际化和一体化。因此,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是企业国际化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目前关于新创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有很多, 但一般西方学者的研究都是以国际新创事业现象的环境背景为研究对象, 但这类研究大多停留在新创企业国际化、研发密集度与企业经营绩效有着关联性这种理论研究阶段。对国际化程度、研发密集度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国际新创企业的经营绩效的研究鲜有涉及。
2 国际新创企业
国际新创企业起源于1988年, Morrow在其论文《国际创业:新的成长机遇》中第一次阐述了国际企业发展之重要现象-国际新创企业的现象。由此, 一种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新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而真正提出“国际新创企业”这个概念却是McDougall and Oviatt (1994) 所提出。他们认为这类企业在成立最初就直接透过国际市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 来获致竞争优势的一种事业组织。
Knight (1997) 将国际新创事业定义为:一家企业在建立之初就开始走国际化经营道路, 并且产品外销份额占企业总产量相当之比重。而对于国际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的标准的界定, McDougall (1989) 经过实证研究将不少于10%的国际销售收入作为标准, 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可以称为新创企业。尽管Hitt (1997) 和Tallman and Li (1996) 也相继证实了该标准符合现实企业的发展状况, 也建议采纳该标准。与此同时, Zahra (2000) 却认为, 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企业, 这个标准有些偏高, 建议采用将比重由10%降到5%。
由上述分析可知, 目前关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 普遍认为该类企业从成立之初就从国际市场上取得相当部分销售收入的企业。从而为与国际学术界普遍通用的关于国际新创企业的概念界定保持一致。本文把国际新创企业界定为企业创立时间在六年以内, 且从创立最初就建立了国际化经营的战略, 在从事国际业务活动中国际销售比例不低于25%的企业。
3 国际新创企业绩效
绩效 (performance) 一词来源于管理学。英文的释义主要包括有”执行、履行、表现、成绩“等含义, 而从中文的字面上看, “绩”是指业绩, 即工作结果;“效”是指效率, 即工作过程。同时, 绩效又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 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国外学者对“绩效”的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认为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 即“绩效是行为”Murphy (1990) 。Campbell (1993) 指出, 绩效是人们实际的行为表现并能被观察到的行动或行为;第二种理解认为, “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 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感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Bernadin等 (1995) ;第三种观点则把前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观点, 即, 绩效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 “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 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 (行为) 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 行为本身也是结果, 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 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 (Brumbrach, 1988)
新创企业绩效是指新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包括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对新创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及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水平、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因此, 我们认为新创企业绩效是指新创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初创时期为了实现促进企业成长所做一系列决策和管理活动等个人贡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4 国外对国际新创企业的绩效的相关研究
自从国际新创企业现象出现之后即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外国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新创企业的绩效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得到很多具有深刻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Bloodgood (l996) 从国际化角度对美国国际新创企业绩效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 应该用传统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阶段理论对国际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且他们构建了一个理论研究架构。研究结果的最后发现, 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的后续绩效具有正向关系性。[1]
McDougaul和Oviatt (1996) 通过选取多家美国企业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进行研究去验证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 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能起到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显着地相关性。[2]但其国际化水平与其所占国际市场的相对份额却呈现正向关性。
Barkema和Vermeulen (1998)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认为国际新创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3]新创企业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的知识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 这种知识不仅能够给国际新创企业带来良好的财政收益, 而且还能够通过这种知识使新创企业得到技术创新, 新创技术最终会在国际新创企业的财务绩效上得到体现。
Knight (2000) 抽样选取了数百家国际化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分析企业运营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 来研究国际化对中小企业创业的影响。实践表明,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些企业类型有着显着相关性。对于高度国际化的制造业来说, 国际化程度越高则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会越高。但对于其它类型企业来说, 国际化程度能否提高新创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002年Aspelund和Moen分别对多家国际化企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考察其出口行为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将企业分为三大类:传统出口企业、灵活出口企业和天生全球化企业。通过对这三类企业的对外投资数目进行比较, 证实了这三类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与企业的绩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呈现出正向相关性。
早期的国外学者通过对国际化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 企业可以采用国际化战略的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的绩效, 即国际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国际化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呈曲线关系。随着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 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会得到很快提高;由于创业企业和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致使对外投资企业的协调成本增加, 随着创业企业国际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反倒会随之下降低, 使企业的经济绩效的走向呈现“S”形曲线。
截至到目前为止, 国外学者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行为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研究, 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学者们中存在很大的争议。
5 国内对国际新创企业的绩效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经营绩效方面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新创企业的成长机理方面的探讨, 而关于企业的绩效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其它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少了很多。而专门针对国际新创企业的经营绩效的研究就更显得贫乏。2006年, 王国顺和胡莎两人以我国境内300多家出口制造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 考察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状况, 以便深入研究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最后根据调研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分析结果发明, 中国的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对经营绩效有着显着的关联性, 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影响效应。
杨国彬 (2006) 以台湾国际新创事业为研究对象, 探讨国际新创事业在脱离创业期后实证结果得出:脱离创业期的国际新创事业之国际化“程度”、“速度”及“韵律”三者皆显着与绩效呈现负相关, 即结果显示创业初期采高度国际化策略的国际新创事业, 在脱离创业期之后, 宜接收较缓和保守的国际化速度, 并降低维持国际化程度于最适水平上。期保企业有较佳的经营绩效。
张胜雄 (2007) 以美国高科技产业中上市的新创国际企业331家作样本, 实证得出 (一) 研发优势对国际化速度有正向关系影响, (二) 国际化速度与国际新创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
隔三年后我国学者肖文、陈益君、林高榜 (2009) 相继采用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和国际新创企业理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到江浙地区, 抽取三十多家民营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对这39家民营企业的考察来研究企业经营绩效与这些家企业国际化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 企业家的文化程度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性;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教育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地位;企业管理者的对外贸易方面的交易经验、企业创建的时间及竞争战略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呈现正相关性。
6 企业研发密集度与企业国际新创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研究
企业研发投资与绩效之关系, 由于知识容易跨国移动关系, 而使得技术较容易在国际市场间进行移动, Rugman and Verbeke (1992) 称之为“不受限区域内”的厂家优势;意即厂家在跨国移转技术资产时, 通常不太需要做过多调整即可运用于地主国。Oviatt and McDoguall (1994) 认为国际新创企业通常规划较小, 故需以知识做为独特优势来助跨入国际市场。Rennie (1993) 也将国际新创企业描述为“通常在重要的国际利基市场中, 制造运用最先进技术的产品”, 以及“透过创新技术与产品设计所创造的质量与价值来竞争”。许多探讨出口绩效的文献也认为厂家的技术优势有助于出口绩效提升, 而这些研究证实的技术资产与国际化程度间之正向关系, 不仅存在于大企业之中, 亦包涵中小企业 (Tesar, 1977) 。Nassimbeni (2001) 针对样本平均员工人数17人的意大利小型厂家实证, 证实创新活动与小型厂家出口绩效也存在正向关系。Hitt, Hoskisson, and Kim (1997) 实证发现厂家国际化程度与其研发支出衡量的创新程度间存在正向之关系。
Qian (2000) 以美国中小企业为实证对象研究中, 再次证实研发投入对各种规模的厂家绩效之正向影响作用。Utterback and Abernathy (1975) 将厂商活动区分为产品创新与制造创新, 在Kotabe et al., (2002) 实证中, 也证实两者对厂家绩效有显着之影响。尽管国际企业文献普遍支持研发创新与绩效的正向关系, 但有一些学者却发现研发活动与企业绩效间呈反向关系 (Chan, Martin, and Kensinger, 1990;Mark and Nystom, 2001) 。Foster (1982) 从研发活动的“报酬与生产力”角度来解释厂家进行研发投资而反却不利绩效表现的现象, 他认为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与研发绩效间, 会呈现S型曲线关系, 因在研发初期, 研发投资不会立即展现效果, 厂家必须持续投入研发活动达到某一水平之后, 才能使研发投入的生产力快速提升, 以能展现较佳的研发成果。这种现象也意味研发投资可能存在某一门坎效果, 未达门坎的研发投资额非但无法给厂商带来正面绩效, 反而可能对厂商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 综观国内外对于企业的研发密集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 尽管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于此领域的研究已很多, 但侧重研究两者的关联性的研究却有限。基于此, 本课题探讨企业的研发密集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间的关联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希冀通过此研究来弥补以往相关研究的不足, 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关对外贸易战略方针提供参考。
7 小结
企业国际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企业国际化发展应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终极目标, 当前的国内外关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相关研究的文献主要侧重于研究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特征、存在机制及发展机制, 却对企业国际化程度、企业的研发密集度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联研究不足。研究新创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不同行业的经营绩效的关系, 探讨行业不同的企业的研发密集度对该企业的经营绩效间之影响, 是理解国际新创企业何以能够通过深化企业国际化程度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及不同行业的企业管理者如何实地考察企业自身的行业特征来制定该企业对研究发展的资金投入政策, 以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所以本课题认为以国际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 来探讨研发密集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这项研究对我国国际新创企业的发展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loodgood, J, Sapienza, H J, &Almeida, J 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new high-potential U S ventures:antecedents and outcom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6, 20 (4) :61-76.
[2]Robert, E B&Senturia, T A.Globalizing the emerging high-technolo-gy compan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6, 25:491-506.
[3]Barkema, H.G., and F.Vermeule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Through Start-up[J]World Econ, 2003, Vol (5)
[4]Autio, E, Sapienza, H J, &Almeida, J G.Effects of age at entry, knowl-edge intensity, and mutability on international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 (5) :909-924.
[5]CORBETT A C.Learning asymmetries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2 (1) :139-158.
新创企业的股权分配 篇2
随着美国的信贷紧缩持续,新创立企业对投资者的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如何处理发起人股份成了一个大难题,尤其困扰着首次创业的人。
简单来说,发起人股是在创业初期分配给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的原始股份。因为关系到企业所有权,通常是根据每个创始人对公司主要资产的贡献度来分配。创始人股与企业发展后期发行的股票不同,创始人股基本上是“血汗股”——如果有多个创始人,每个人的角色和贡献度不同,如何公平地分配股份就成了难题。某些擅长新企业股权问题的律师能帮你确定创始人股比例,还有很多博客和专家也介绍过这一问题。
但是确定分配比例后,很多初次创业的团队就以为万事大吉,不会接着安排授予期。授予期规定,股份将以每月分期支付的方式授予创始人,时间一般长达三、四年。这是由于合伙人一般很难在长时间内始终保持同等程度的投入和贡献,授予期能够防止某个创始人在停止贡献后依然拿到同样的股份,保护企业(或其他合伙人)的股份不被稀释。
如果你不去安排授予期,首轮融资时的机构投资者也会要求你这么做。典型的做法是,他们会允许你保留25%-50%的股份,其余部分在3~4年时间内每月发回你手里。假如融资时企业已经成熟,具有相当的盈利能力,投资者也会允许你保留75%-100%的发起人股。
创业者常因“被授予期”而愤愤不平:他们明明在投资者进入前已经用双手赢得了这些股份,为什么现在却要重新再赚一次?答案是,投资者需要一种能将你留在公司的好办法——所以他们不想增发新股票来授予你,而是喜欢利用你手里的股票来提高强制力。
幸好在融资时总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比如投资者如果同意增加股份,就可以调整交易价格。投资者也可能会考虑用“一次性获权”方式,就是一次性发放大笔股票或期权,比如四年期满时一次性发给创始人50%的股份,日后有机会再给另外50%,这对激励创始人继续为公司服务四年有很好的效果。
国际新创企业 篇3
关键词:网络,国际化,国际新创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创业型经济的深入发展,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已不是成熟公司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创建之初就积极走国际化之路,运用各种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组织生产、销售并建立竞争优势,众多学者将这类企业定义为“国际新创企业”。它们与成熟公司的渐进式国际化方式不同,在面临诸多新生者不利条件的情况下,积极搜寻、整合资源,迅速进入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表现激进。
国际新创企业创立之初,资金和人员数量有限,海外市场经营经验缺乏,市场声望较低,为什么仍然积极走国际化之路呢?当前,关于其原因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视角也表现出多样性。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企业家精神、认知能力、国际化经验、国际化网络、独特资产等方面。国际新创企业从创建就处于一个与外部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元网络组织环境中,在与供应商、企业合伙人、战略联盟、客户及政府组织建立并保持持续、动态的联系中,快速实现国际化。社会网络在国际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国际新创企业发现和利用机会
国际创业是创业者发现和识别海外市场机会,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创建国际性企业来满足人们需求或潜在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并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发现和识别海外市场机会需要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而社会网络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社会网络提高了获取非公开信息的能力。
网络关系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松散型网络和紧密型网络。松散型网络关系联结着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经济个体和相互独立的关系网络,有利于收集信息,且具有低重复性和冗余性。而紧密型的网络关系,网络成员之间互动频繁,彼此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和互惠关系,但信息具有较高的重复性。Singhetal(1999)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五分之二的创业者是从家庭、朋友或工作伙伴获得其创业机会的信息;二分之一的创业者常与潜在顾客或者客户探讨创业想法;还有一部分创业者与家庭成员或者朋友探讨创业想法。由此可见,新创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成功有赖于各参与方的良性互动,而网络关系更利于获取国际化经营与成长所需的信息,提高国际化速度。
2 有助于国际新创企业获取资源
Penrose(1959)指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发展与资本规模的扩张取决于内部有形、或无形资源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资源的性质与可获得性限制了企业在某个时点上能够追逐的机会数量,从而影响了扩张的方向和程度。对国际新创企业而言,资源亦是其成长的基础。刚刚诞生的国际新创企业缺乏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周围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利用内部的特质资源,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并积累不断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是国际新创企业创立期面临的最大考验。
国际新创企业的社会网络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的无形资源,在经济资源极为匮乏的创业初期,为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创业者及其管理团队的社会网络不仅是具有经济意义的资源,而且是动员经济资源的重要渠道。他们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获取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信任和声誉,获取相关信息,识别和开发国际市场机会,建立战略联盟或其它形式的合作关系。
3 有便于国际新创企业灵活创新
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和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企业竞争由规模竞争转向速度竞争。能否快速响应市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创新引导客户需求,直接影响到国际新创企业的成长。初创期的国际新创企业社会网络是以创业者,或者管理团队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在其成长过程中,企业网络灵活多变,能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动态调整或重新组合,具体表现为网络内成员企业的不断退出和加入;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构建不同的企业网络;利用内部市场机制来协调成员企业的大部分经营活动,在网络内完成资源的重新组合,因而可以迅速完成开发、制造、市场化和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快速响应市场。
与孤立的传统企业创新模式相比较,国际新创企业网络式创新模式是一种连锁、多向的集群式创新。一方面,国际社会网络中的各成员企业沿着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紧密合作。另一方面,企业网络是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创新扩散体系,各种信息、知识和创新通过网络得到传播和交流,使每一种创新都能迅速普及,并得到完善,进而推动技术创新在更高层次上继续进行。
4 有助于国际新创企业降低风险和成本
国际新创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较高的市场声望,海外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其缺乏了解和信任,从而制约了国际新创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而社会网络的核心是信任,体现在网络成员之间一些隐含的配合默契和合作契约上,高水平的信任状况有利于国际新创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与资源,并获得市场订单,完成交易。边燕杰(2006)通过对企业家的访谈和实证检验,指出基于企业家个人的社会网络是国际新创企业初创期获得订单的重要来源,企业家既有的个人社会网络为国际新创企业与客户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从而使其免于复杂合同的订立过程,节约交易成本,而这种信任关系的长期维系也可以确保持续得到订单,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网络关系是国际新创企业重要的创业资源,国际新创企业利用网络关系发现和利用海外市场机会, 获得快速国际化所需的资源, 控制交易成本和风险, 学习和创新技能, 克服海外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性和风险不确定性, 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建立竞争优势。因此, 国际新创企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要认真构建、经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国际社会网络, 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邓露萍.基于网络关系视角下的国际创业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0) .
[2]彭华涛.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及其成效[J].企业管理与研究, 2008, (7) .
[3]朱吉庆.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5) .
[4]赵都敏.社会网络视角在创业研究中的进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8) .
[5]薛求知, 周俊.国际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5) .
[6]李卫宁, 冯社浩尚航标.天生国际企业形成动因及特征文献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4) .
国际新创企业 篇4
【关键词】资源观 新创企业 融资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创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对于创业的研究也因此成为热点。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创建、早期成长、快速成长、成熟和衰退几个阶段。以往成熟的理论研究不适用于新企业创建阶段,因此,创业研究应该更加关注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新创企业。目前创业研究多在Timmons创业学模型的框架下展开,该模型展示了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之间动态均衡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创业机会和创业团队的研究,对创业资源的研究较少。因此创业研究应更重视资源研究。Brush,Green和Hart(1997,2001)建立了新创企业资源开发模型,将资源开发过程归纳为识别资源、获取资源、配置资源和利用资源四部分。资金作为重要的资源对新创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特殊的创业环境背景下,研究如何识别、获取、配置、利用资金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基于资源视角的新创企业融资过程研究也是目前中国创业环境背景下的现实需求。
2. 新企业创建阶段资金开发过程
2.1资金识别
企业的初创期包括种子期和初建期。种子期又称筹建期,企业尚未真正建立,基本处技术研究开发阶段中后期,只有实验室成果,还没有真正的产品,但创业者认为他的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有市场的。因此种子期的资金除了基于创业家个人储蓄的自有资金之外,其余资金大都只能依靠家庭或朋友资助等。但这些内源性投资的数量毕竟有限,创业企业有时不得不去寻找外部投资。然而由于处于种子期的企业几乎还无法完全确定其市场前景、回报率,也没有什么可以抵押给银行以获得商业贷款,所以,企业既很难获得专业管理的风险投资,也很难找到愿意贷款的银行。愿意进入这一阶段的创业投资主要是所谓的种子基金,投资者主要是政府机构或富有、独具慧眼而又敢于冒险的非公开和正式的个人投资者,即天使投资者。
在初建期,产品进入开发阶段,管理团队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来,经营计划也比较粗糙,没有收入来源,而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却很庞大。在此阶段,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前一时期更大,但如果项目开发成功,回报率将会很高,因此拥有充裕资金的风险投资可能介入企业。对于初建期企业来说,其资金的主要需求来自于R&D活动。对于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来说,风险投资家不仅投入资金,还要参与到创业企业的管理中来。如果风险投资家不参与到创业企业的管理中来,他就和一般的投资者没有区别了,自然就不会承担初创科技企业的风险了。因此,风险投资家一定会要求在初创企业中享有控制权,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但这样必然会触犯到创业者的利益,如果投资者控制权过多,最极端的情况是创业者将没有激励努力研发,只是接受投资,对项目开发结果毫不关心。因此,如果融资契约没有达到使双方都满意的程度,必将造成创新项目得不到融资。
2.2资金获取
在私人创业资本市场上,创业企业可以通过搜寻、展示和推介三种方式来获取创业资本支持的机会。
搜寻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机会获取方式。创业企业可以通过查阅那些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类似企业的投资者名录,或直接访问其他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参加创业资本行业会议等,获得关于创业投资公司的某些信息,了解创业资本市场的行情。
展示是获取创业资本支持的第二种方式。创业企业通过参加科技专业学术会、创业大赛、产品或技术展览会、贸易洽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展示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公司形象,以吸引创业资本家的注意,获得潜在的融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创业资本家,他们都在时刻关注着科技动态和商业机会,特别是当创业资本家要选择自己所熟悉的科技领域进行投资时,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寻找那些处于初创阶段或急需扩张资金的企业进行沟通。
推介是机会获取的一种重要方式,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個人创业资本市场上,通过亲戚、朋友和同事,乃至银行、律师和股票经纪人的介绍来实现创业家与天使资本的结合的方式十分普遍。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创业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人创业投资者网络,其中的大多数是由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机构经营的,也有少数是出于商业目的而设立的。由于创业投资者偏向于在住所附近投资,所以投资者网络基本上是地区性的。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有近2/3的个人创业投资者网络已实现计算机化。它们通过互联网向创业投资者和企业家提供各种投资机会和投资者的详尽资料。
2.3资金配置和利用
在种子期,创业企业主要从事技术的研发、商业模式的思考、对未来市场和竞争情况以及未来回报情况的可行性分析,形成商业计划书。由于企业在该阶段可能还不具备相应的法人结构,对资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开办费用、可行性研究费用、一定程度的技术开发费用。总体而言这部分资金的需求量较少,但在此期间,只有费用没有收入,只有现金流出没有现金流入。
新企业创建后,创业者将开始从事组织的构建,产品和服务的实施,小批量产品或服务投放市场,策划一定的宣传和营销活动,建立销售渠道等工作。企业刚刚开始营运,对资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开发及销售、生产运营和管理费用的投入、固定资产的投资、流动资金的保证等。
在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方面,创业企业要懂得利用杠杆资源,这不仅适用于新企业创建阶段,同样适用于新企业早期成长阶段。利用杠杆资源,创业者利用获得财务、物质和组织资源,从而建立组织,在此过程中吸引到对创业感兴趣的支持者,利用他们的个人和社会资源进一步获得财务、物质和组织资源。
结束语
企业资源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很强的情境依赖性。我国新企业的发展背景和所处的创业环境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基于我国转型期的背景,在系统观的引导下,将创业的具体情境和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这两个要素纳入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内,以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为主线,构建新创企业创业阶段的资金整合过程模型。本研究在提出一些观点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局限。正是研究局限的存在,也预示了未来的研究内容,笔者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延锋,李垣.能力、资源与核心能力形成分析[J] .科研管理,2002,23(4):1-5.
[2]王洪法.创业者特征、创业环境与创业成功[D].浙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7.
[3]姜仁峰,孙世勇.基于资源基础论的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8,(8):98-101.
作者简介:刘琼(1980-),女,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讲师;方锦(1983-),男,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助理经济师。
新创企业的股权分配 篇5
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带动了创业市场的进步, 为人们的创业提供了基础, 大部分新创企业所要求的资本并不太高, 所以新创企业的先后诞生, 数量在急速的增加中。这些新创企业的出现也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发展, 为人们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步伐, 给我国经济市场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近些年我国的这些新创企业的模式逐渐由单一向复杂转变, 公司股东的组成也越来越复杂, 股权的分配也成为了新创企业的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很多新创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一般都会用股权来获得资金, 造成了创始人由企业大股东变成了一个高级打工者, 这样的现象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创业积极性, 也使得投资人所面临的风险增高, 所以对新创企业的股权分配是这一行业中所面临的一大重要的难题。新创企业的股权分配问题的研究能够帮助这些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管理, 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 为提高企业的效益提供助力。让每个股东能够对企业的管理范围权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相关的概念
新创企业是现如今我国新涌现的一系列的通过自主创业发展成的一种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企业, 这一类型的企业具有还没有达到商业成熟的水平的特点。我国根据新创企业的全球化的兴起的观察报告中对新创企业进行了定义:新创企业是一种成立未满3.5年的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型的商业未成熟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状态存在与市场中, 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企业的股权等比较分散并不集中在某一个或者几个人的手中。新创企业拥有发展的前景广阔、灵活性好和创新能力高的优点以及资金少、规模不大和管理制度不严格等的缺点, 这些都对新创企业的生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使得新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高的压力和风险。新创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市场利用股权等激励投资人和人才加入公司, 为公司提供发展的潜力,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主要是以股权的分配问题为主体地位的一些难题困住了企业的发展, 限制了企业的前进的脚步。股权是一种股东对企业相关的财产和利益的使用和支配的权利, 主要是针对公司财产利益的处理方面, 股权包括相关的请求、表决和选择等的权利。股份的分配的方式和分配原则等与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当下新创企业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之一。解决新创企业的股权纠纷问题是现如今新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1]。
三、股权的重要性
公司中的股权对公司的发展和生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何正确的对公司的股权进行分配是现如今新创企业对公司的保护和激励工作人员工作动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能够为新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入成熟阶段提供帮助。
股权的掌控实际上就是股东对公司财产和利润的掌控力度, 也就是财产利益是股权的最本质的特征。股东可以根据自己拥有的股权多少知道自身在企业中的财产的多少, 决定自己对公司的掌控力度。股权还能够在根本上对公司掌权人的任命, 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一般来说公司的掌控权与股权的多少并不是成正比例的对应关系。控制权时指监督和选取公司的负责人的权利, 股东可以根据自身的股权多少对这一过程进行控制, 从根本上影响公司的发展和控制权。我国对新创企业的股权的权利进行了规定, 包括否决和表决的权利。不同的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也不相同, 根据国家的国情灵活的控制其特殊的内容, 但是在基本的内容上都具体有相同的特性。
最后, 新创企业中股权对公司的创新性的发展的影响也很重要, 决定了公司的业绩的高低, 是新创企业的根本。新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的本源是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频率、技术发展和人才的能力等, 新创企业如果能够将各方的利益协调平衡, 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力, 让企业的发展动力不会枯竭就是保证企业的业绩的关键之处, 而股权则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股权的合理分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人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频率, 推动企业向前发展。通过股权的分配, 让每个人都了解到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严格的要求自己和他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2]。
四、新创企业的股权分配现状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新创企业对投资者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对企业的股权分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第一次进行创业的创业者来说。在对各创始人的新创企业中, 企业的所有和股东的股权大小的分配面临着很大的困扰。如何让新创企业的股权分配更加的公平让股东都认可的分配方式是新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的限制问题。新创企业一般在公司创立之初就进行了股权的分配, 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 各大股东对公司的贡献的程度并不与原先股份分配不成比例以及新的投资者股东的加入, 股份分配结构需要进行改革。在旧的股份分配机制下, 股东对自身的贡献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会对企业的分配和制度等产生不满意, 降低了企业的向心力, 让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受到影响[3]。
五、股权的分配原则
从长远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股权分配能够随着公司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动, 但是这些变动都是基于公平、控制力和效率的原则, 对企业的发展都起着促进发展的作用。其中公平是表示股东对公司的贡献程度与股权大小成一定的比例, 并不是无迹可寻的;控制力则表示公司的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力度, 一般这一控制程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这种分配的原则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励创业团队的创新的能力, 提高公司的利益。在新创企业刚刚兴起时人们对创业的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有好的创新就能够成功, 但是在现实的实践中让我们认识到企业的成功要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 拥有好的创新才能够实现。所以股权的分配不能够打击到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团结性, 所以说股权的分配要遵循这一原则。
新创企业的发展的另一大要素就是企业资源的分配, 利用这种股权分配原则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 不管是人才、技术还是其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支撑就是资源, 将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而股权的分配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就是对资源结构的重组, 有利于对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运行。
股权的这种分配原则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我们在理想主义上的股权平分的观点。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资源并不仅仅控制在同一个人的手中, 当新创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 股权平分的策略远不能够符合当下的企业发展, 想要企业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就需要对企业的股权进行合理的分配。股权平分的策略虽然简单, 能够很大程度上平息各方认为自己对企业的贡献比较大的意见, 但是在后续的企业发展中却存在很大的危机。尤其是当企业将要做出重大决策对企业有很大影响时, 各方的意见相互僵持不仅不利于企业抓住先机, 失去这一发展机会, 还可能导致利益的大范围的受损, 对企业中股东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企业的向心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限制企业的发展[4]。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创企业的股份分配现状、股份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概念等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针对这一问题对新创企业的股份分配结构的改革提出了股份分配的原则, 并对这种原则的股权分配方式对新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之处进行了分析, 为新创企业股权分配的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
摘要:在现如今社会快速的发展的背景下,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普及程度也越来越广, 我国也对新企业的发展和创立持有鼓励的态度, 新创企业的个数也呈增长趋势。这些企业从新建开始到壮大过程中的股权的结构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 这些股权改革对新创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所以对新创企业的股权分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探讨, 希望为将来的创业者的创业行动提供参考, 为他们的股权分配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创企业,股权分配
参考文献
[1]王璇.新创企业股权结构规划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2]成沛祥, 肖汪洋, 邓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J].求索, 2015, 07:101-105.
[3]王晓巍, 陈逢博.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J].管理科学, 2014, 06:40-52.
新创企业营销特征研究 篇6
1 新创企业特征及其营销状况分析
1.1 新创企业在营销方面面临的困境
新创企业自身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与既有企业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 (Fallgatter, 2002) 。在关于新创企业营销困境的问题研究上研究者主要从新创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从新创企业内部来讲, 在成立之初, 新创企业不仅缺乏必要的员工, 在融资方面还有很多困难 (Zew, 2001) , 并且人力资源和资金的匮乏使新创企业很难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Starr (1990) 等认为, 新创企业在创立初期缺乏正式的制度和方针路线, 很难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而且由于缺乏营销方面的经验, 使得消费者、供应商和经销商信心不足, 难以获得资金等支持。缺乏必要的协作关系不仅使新创企业缺乏消费者, 而且导致其没有必要的供应商和经销商, 最终在市场准入方面具有很大的门槛, 内部因素是新创企业生存发展以及营销活动开展的主要制约力量。
从外部因素来讲, Stinchcombe (1965) 指出, 新创企业存在着很严重的新进入缺陷 (liabilities of newness) , 其所导致的是与既有企业相比新创企业具有很高的破产率, 新创企业必须在不利的情况下 (高成本和低效率) 重新确定自身的角色和任务。而且由于新创企业缺乏信誉、合法性和相关行业经验, 需要在冒着比既有企业较大风险的前提下和陌生的单位或组织展开合作。新创企业在市场上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 很难搜集到必要的市场数据, 使得其在关键决策上会有很大的盲目性, 甚至会导致破产的发生 (Macdonald, 1985) 。营销创新作为一种外部营销方式与新企业的绩效具有U型关系 (杨伟等, 2011) , 且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交互作用与新创企业的绩效负相关, 新创企业由于市场认可度较低, 会给潜在消费者和其他合作伙伴造成一种信任缺失 (李雪灵, 2011) 。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新创企业营销特征的研究发现, 不仅新创企业“小”而“新”的内在属性特征在其成长初期制约其营销活动的正常开展, 而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样营销其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 新创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新创企业需要在克服自身先天性缺陷的前提下善于整合各种市场资源和有利时机, 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实现自身的成活、成长。
1.2 新创企业在营销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虽然新创企业在营销方面具有先天的劣势, 但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小”和“新”的属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能够促进营销活动的开展, 促进新创企业生存发展。Birch (1987) 通过研究发现, 新创企业的“小”与其成活率是负相关的。即企业的规模越小, 其成活率反而越高。小企业在运作上更加灵活, 沟通更为直接, 与大企业相比繁文缛节较少。因而在发现市场机会时, 小企业能够快速判断, 抢占先机。另外, 新创企业与那些机构庞大的企业相比, “新”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与新创企业的新进入缺陷 (liabilities of newness) 相比, 成熟企业往往存在老化性缺陷 (liabilities of aging) , 其在成熟时期不愿对组织结构等其他影响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调整。而新创企业由于机构简单灵活, 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及时的进行针对性的策略调整, 迅速抓住市场的有利时机, 推动自身的发展壮大。
2 国外新创企业营销模型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于新创企业的发展有较多的研究, 但是基于市场营销角度的研究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下国外关于新创企业营销的经典模型, 以期对国内关于新创企业营销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1 Tyebjee (1983) 模型
基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经理的采访。该模型认为, 新创企业营销活动的成功在于是能够抢占下一阶段的销售市场份额, 因为现阶段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未必适应未来的发展形势。因此, 单纯依靠当前的营销状况而制作出的营销方案将不利于新创企业内在潜力的发展。由模型可知, 早期的营销活动是不正规的, 而且仅针对特定的与创业者关系紧密的亲朋好友。虽然这种营销活动在新企业成立之初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过度依赖特定消费者会削弱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且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所以新创企业很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营销部门以及规范的产品生产、供给体系, 具体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2.2 Carson (1985) 模型
基于小企业的个人经历构建。该模型认为, 新创企业进入市场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定的行业准则, 而且其初始顾客主要依赖于个人关系。营销管理主要关注于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及物流。口碑在新创企业的产品宣传上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日益关注, 标准化的营销过程和规范化的市场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新创企业意识到营销专业知识的必要性, 但其不愿意花钱雇佣新员工, 而是采用“DIY”的营销方式去提升自身技能。这种方式会造成新创企业营销活动的不协调和不连贯性, 销售结果也会不理想。因此, 该模型最后指出, 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式在于接受和学习专业的营销知识和技能, 见表1。
2.3 Boag (1987) 模型
基于对20家高科技公司在营销方面的调查构建。在初始阶段, Boag发现新创企业遵循一种工程文化且完全缺乏市场营销的控制要素, 导致合理化市场没有出现。由于缺乏计划活动使得新创企业在市场销售中的具有不协调性。新创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最初的工程文化到销售文化再到最后的营销文化的转变过程, 见表1。
这三个模型具有相似之处, Tyebjee和Carson都认为创业者个人网络在新创企业初始营销阶段的重要性, 依靠这些网络, 新创企业获得了第一桶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新创企业逐渐克服新生性、信用缺乏和合法性缺陷。三个模型都注意到新创企业必须克服资金、人力和营销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才能使得自身的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在企业成立的初始阶段, 由于过度重视产品功能, 使得企业管理并没有给予营销足够的重视。以上模型大致描述出新创企业在成长初期营销的发展历程, 突出专业的营销指导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外三个经典营销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新创企业开展营销活动都是从最初的寻找客户开始的, 企业各方面制度与准则都是在营销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不断改善的, 要求新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战略, 整合各方面资源, 确保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以上模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没有对营销活动做出系统的介绍, 理论上不够具体, 但对于指导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总结
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新创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新创企业开展营销活动需要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发现和引导消费需求、明确市场细分, 塑造消费者的品牌归属感。新创企业需要在把握市场全局的基础之上, 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导向, 采用科学的营销方式, 保证营销活动的有序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多元化的产生, 消费市场对营销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创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 需要从产品设计以及价格制定各方面着手, 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企业价值。新创企业营销特征及环境等各方面特征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兴趣。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由于新创企业自身的先天性缺陷, 在市场营销方面面临着资金、人力和信用等困境, 新创企业需要在清楚把握自身特征的前提条件下合理有效的开展营销活动、抢占市场份额以及开发和维护稳定的消费者群体, 从而促进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Fallgatter, Michael J, Key research issues in user interaction with user tool kits in a mass customis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2.
[2]ZEW, Gründungsreport.A Model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 2001.
[3]Starr, Jennifer A./MacMillan, Ian C.Resource Cooptation and Social Contracting:Resourc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for New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4]Stinchcombe, Arthur L.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M]//in:March, James G. (ed.) ,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1965.
[5]Macdonald, Roderick J.Strategic Alternatives in Emerg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85.
[6]杨伟, 刘益, 沈灏, 王龙伟.管理创新与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分类样本[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03) .
[7]李雪灵, 马文杰, 白晓晓, 任海波.转型经济背景下的新创企业关系网络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05) .
[8]Birch, David.Job Creation in America[Z].1987.
[9]Tyebjee, Tyzoon T./Bruno, Albert V./McIntyre, Shelby H.Growing Ventures can Anticipate Marketing Stag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3.
[10]Carson, David J.The Evolution of Marketing in Small Firm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
新创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预测 篇7
具体而言, 财务预测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对每个时点的资金需求量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进一步计算企业在某一时点的价值;从多个备选的发展战略中选出最优 (根据创业者所得价值最大原则) ;缓解创业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新创企业的标杆, 为创业者发现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线索。
企业现金流循环
企业可以被看作是把今天的投入 (原材料、产房设备、员工) , 转化为明天的产出 (产品或服务) 的黑匣子。在这个过程中, 创业者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利用企业这个特殊的制度安排, 尽可能多地以较少的现金支出换来最大的现金收入, 这个投入产出比反映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也同时决定了竞争的胜败。
现金在企业中的循环模式大致相同, 如图1所示。企业在设立之初, 利用通过股权或债权筹措到现金购买各种资源 (主要包括原材料、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和雇佣员工) , 然后组织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现金或信用方式卖给顾客, 货款回收后, 企业将期末现金用于支付股东红利、对债务的还本付息和交税, 并将剩下的资金转为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资。针对企业的现金流问题, 本图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不同的售货方式对企业利润和现金流的影响;其二是不同的筹资方式对现金流的影响。对于企业的利润而言, 现金销售和信用销售没有区别, 也就是说在实现销售的同时, 即可作为计算当期利润的数据予以使用;而对于现金流而言, 当期不能回收的应收账款坚决不能作为现金流入予以使用。这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当期利润与现金流在数值上不相等, 为什么看起来盈利的企业会因为现金断流而破产。
在对期末现金的分配上, 针对股权融资部分,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分红和分红的比例;但是对于债权融资部分, 企业通常必须支付当期利息和到期的本金, 这意味着有一部分现金要流出企业, 这对于视现金如命的新创企业而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因为它增加了企业外部融资的频度和数量。
决定资金需求量的要素
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以得知, 新创企业的售货方式和融资方式可以现金流量影响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实际上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
最小效率规模。
不同产业所属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为了达到规模效益, 企业通常要从长远的角度决定初期的投资额。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指随着单位时间内产量的增加, 产品的长期平均费用在一定范围内递减的现象。假设图2是某个厂商的长期平均费用曲线。该图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 企业的长期平均费用处于递减的趋势, 当产量在Q和W之间时长期平均费用最低, 然后是一个上升的趋势。
无须赘言, 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必须将生产能力设计在Q和W之间, 其中Q点就是该行业的最小效率规模所需要的产量。新创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 至少要筹措到能够使企业在Q点上进行生产的资金。通常而言, 不同产业达到最小效率规模所需要的产量是不同的, 比如房地产业、石油精炼产业、汽车产业等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 相对于咨询业而言, 这些产业的新创企业在决定开始投产前需要巨额的资金。
如果新创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 则企业要达到最小效率规模的重要性会降低, 对资金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减少。有的时候, 新创企业在正式投产以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发, 对于这类企业而言, 设备投资所需的资金也许并不多, 但是由于研发的不确定性, 通常很难计算最小效率规模所需要的产量。当然, 缺乏资金支持的创业者对于在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创业可能有着本能的反感。
利润率。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利润率越高, 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越少。这是因为高利润率意味着在销售额相同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而当折旧、运营资本相同的情况下, 更多的利润意味着更多的现金利润, 在企业对资金需求总量不变的条件下, 这些内源性融资可以替代对外部资金的需求。
运营资金。
即使企业的利润率很高, 如果运营资金管理不当, 企业反而可能增加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如上所述, 内源性融资主要来源于当期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 而企业的现金流等于当期税后利润减去当期纯运营资金与当期净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减去资本折旧) 之和, 因为由于政策规定, 净投资可变动的范围有限, 所以内源性融资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当期利润和纯运营资金。
那么, 运营资金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图3是一张简化了的运营资金关系图, 它表明纯运营资金是流动资产 (应收账款、库存等) 与流动负债 (应付账款、应付工资等) 的差额, 当这个差额为正时, 企业的现金流减少。也就是说, 为了增加企业的现金流, 应该努力减少流动资产, 而增加流动负债, 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应付款项, 减少应收款项, 这涉及到了原材料的付款方式、库存政策、销售政策等。通常而言, 新创企业在这方面的谈判能力是有限的, 从而只能遵守行业的既定习俗, 甚至为了建立关系不得不制订出有利于对方的政策。但是无论如何, 创业者应该认识到营运资金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量。
销售增长率。
当一部分新创企业为打不开市场而苦恼时, 那些在市场上高歌猛进的企业往往为筹措资金而坐卧不安。因为销售额的增加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原材料、准备更多的库存, 进行更大规模的设备投资。从上面的公式可知, 当企业维持运营资金政策不变时, 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地成倍增加会使纯运营资金相应地成倍增加, 从而使企业的现金流减少, 大规模的设备投资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
资金需求量的预测
上面我们定性地研究了影响企业资金需求量的几个重要因素。那么究竟如何预测新创企业在某个时点的资金需求量呢?这项工作要通过编制财务预测表、特别是企业的现金预算表来完成。尽管计算内容繁多复杂, 但是总的原则是期初可供使用的现金 (期初现金余额与销售现金收入的和) 减去当期各项现金支出之和, 即为现金余额, 如果这个余额为负, 则意味着需要从外部筹措相应数量的资金, 现金余额与外部筹措资金的和为当期期末现金余额, 也就是次期期初的现金余额。
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便于计算, 通常假定当期的各项现金收入或支出额分别为销售额的一定比例, 比如假设应收账款为销售额的g%, 销售成本为h%, 等等。这样现金余额的表达式就会转变为销售额与一个或几个比率的乘积的形式, 这种计算方式通常被称为POSM (Percentage of Sales Model) , 不言而喻, 其准确程度取决于销售额的预测和各个比率的取值。
关于销售额的预测, 主要是根据各种资料估算当前的市场规模和企业所能达到的市场份额, 二者的乘积即为企业当期的销售额, 然后乘上一个合理的成长率, 以此来计算次期的销售额。至于成长率的计算, 多是参照类似企业的以往数据, 计算出类似企业的销售成长率, 然后运用统计学的手法 (简单平均、加权平均、指数平缓、回归分析等) 计算出将来的销售成长率。
从上面的计算公式可知, 在资金需求量的预测上我们使用了相当多的推测值, 这使言之有据成为衡量计算结果是否可信的关键要素, 否则, 通篇的假设很可能变成通篇的假话。为了提高预测的可信度, 同时为了应对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们通常会利用单变量的敏感度分析法 (Sensitivity Analysis) , 多变量的脚本分析法 (Scenario Analysis) 和计算机仿真法 (Simulation Analysis) 。
基于战略观点的新创企业生成机制 篇8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由此进一步将我国创业活动推向新的高潮。跟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在2016年初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显示,中国创业活动指数(15.53)高于美国(13.81)、英国(10.66)、德国(5.27)、日本(3.83)等发达国家。Shcuurman和Koopmans(2003)的研究显示了创业企业不仅为人力市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还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变革速度加快,环境变得动荡复杂,要实现创业活动所带来的益处,那么新创企业就不仅仅是成立,还要寻求成长,提升企业绩效,创造企业财富。诸多研究都显示了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Hitt,Ireland,Camp和Sexton(2001)认为创造企业财富是创业和战略管理共同的核心问题。因此,新创企业不仅仅是机会寻求行为的结果,而应该是机会寻求行为(创业)和优势寻求行为(战略)的综合结果,即战略性创业。
Werner felt(1984)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有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体,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资源可以分为两种,有形资源,如厂房和资本金;无形资源,如人力资源,专利商标等。能形成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资源需要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特性。这种资源分析是静态的。但是随着市场环境动态化、顾客需求多样等变化,要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不能仅仅依靠静态的资源,还需要加入动态的能力。Teece(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和框架,他认为,动态的能力强调了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取舍、整合、再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能力。企业的动力能力能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结合两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新创企业在建立竞争优势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获取和利用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的异质性资源,还有需要培养动态的能力,跟据环境的变化实时调整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创业活动中,除了资源能力外,环境也是一大重要的影响因素。李剑力(2008)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发现环境因素是影响战略性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比已有的管理理论,创业研究者也发现,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创业行为独特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认识创业现象本质最重要的途径。不少学者在研究创业生成机理的过程中,都将环境不确定性纳入了考虑范围(Boudreaux&Holcombe,1989;Foss,1996)。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是从创业机会视角对新创企业生成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来进行新创企业生成的研究中。实际上,创业机会视角难以真实反应或者还原新创企业的生成过程。Sarasvathy提出了新的思路——手段导向理论。
二、手段导向理论
假定公司、组织、行业和市场都是现实存在的,这是传统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范式。在这种范式下,企业就是在内外部条件的约束下追求卓越绩效的一组函数,而根据绩效目标,对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最优原则选择战略成为管理者的任务。在这种理论下,创业者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利用有限资源来创造新市场、新行业,成为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曾师从决策管理理论创始人Simon的Sarasvathy提出了手段导向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一情况。
通过对人的思维模式的研究分析,Sarasvathy总结了两种思维方式: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导向的思维方式。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的创业者决策是在可控选择的一组手段中挑选能够使得预期结果实现的最有手段。
采用手段导向的创业者决策的起点不是预期回报的,而是可以承受的损失,即对于“底线”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依托资源,迅速采取行动。手段导向者追求的战略合作来突破自己的资源约束条件,而不是对于公司资源能力的竞争分析。
在手段导向思维下的创业机制可以表现为图1。其中“我是谁”阐述的是创业者的特质与独特能力,“我了解什么”阐述的是创业者的经历和先前知识,“我认识谁”则是说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而目标导向的创业机制则为图3
三、基于手段导向视角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模型
栗进(2013)吸收了Sarasvathy提出的手段导向思维方式和机制,从战略的观点出发,以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原有的机制模型,提出了基于手段导向视角提出了新的创业企业生成模型如图3,他认为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都彼此互相影响,而这个生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手段导向视角下资源获取与资源整合的过程。
虽然栗进在模型中强调了资源的整合,但是在模型的解释中对于如何整合利用资源的方式没有进一步的阐述,仅仅只是停留在了认识到静态零碎的资源需要通过优化组合来发挥作用,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资源。因而该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资源整合的过程与方式
虽然栗进在其新创企业生成模型中没有阐述如何进行资源整合,但是资源整合,一直是创业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尹苗苗和王玲(2015)的研究发现,资源整合的研究主题可以划分为四个,其中就包括了资源整合过程以及方式。
对于资源整合的过程,大多数学者还是按照资源整合的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比如有学者将这个过程划分为资源拾取和资源配用两个步骤(Sirmon等,2011;董保宝等,2011)。也有学者将过程分为资源识别、资源获取、资源利用三步骤(Kraaijenbrink等,2007;蔡莉和柳青,2007)。无论是将过程划分为几个步骤,资源利用始终是最终的落脚点。
在资源整合方式的研究上,尹苗苗和王玲(2015)将其分为基于资源寻求和基于资源拼凑两种派别。资源寻求观说的是企业同时对其内外资源进行不同维度的整合。其暗含之意依旧是假设资源的用途保持不变。资源拼凑观说的是创业者对其手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Baker&Nelson,2005),一般认为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其含义是突破资源传统利用方式,重在对资源进行创行利用。
大部分的创业者在发现创业机会时都会遇到创业资源拮据的困境,形成“新创劣势”(S t i n c h c o m b e,1 9 6 5)。Baker&Aldrich(2000)认为资源拼凑(创新利用现有资源)和资源搜寻(获取新的资源)都能克服新创企业资源的束缚。资源拼凑更加强调的是资源的利用,而资源搜寻只是强调了新资源的获取。另外,拼凑理论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三个核心概念:凑合利用,突破资源束缚和即兴创作。而即兴创作正是新创企业的保持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的表现之一。
大量的研究(如Baker等,2003;Baker等2007;Gabriel,2003)已经证实了创业者资源拼凑的行为对于企业绩效带来正面的影响。Baker&Nelson(2003)的研究为资源拼凑利用提供了指导思想,他们发现资源拼凑过程可以划分为“并行拼凑”和“连续拼凑”。并行拼凑是创业者以资源拼凑的方式同时推进多个项目,当其中某个或者某些项目遇到了资源紧缺而难以为继时,暂停该项目而继续其他可进行的项目,待日后遇到适合的资源再继续停滞的项目。连续拼凑是创业者专心于一个项目,等项目成功后在拼凑其他项目。
随后,Baker&Nelson(2005)的研究,增加“选择性拼凑”方式,意思是创业者在拼凑资源进行项目开发的时候集中于部分项目之上,这样就能避免因为同时兼顾多个项目而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无法充分实现资源价值,进而不利于企业未来的成长。
五、模型完善
跟据栗进2013年提出的基于手段导向视角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模型,创业者、相关利益者、环境三者的相互影响本身就是创业者在进行资源的获取,因此模型中的资源整合应该强调的资源的利用。跟据前面的分析,基于资源拼凑观的资源整合中,资源的利用方式上应该选择连续拼凑或者选择性拼凑,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最大限度发挥。
此外,本文认为栗进所提出的过程模型中,资源整合与生成新创企业之间的描述过于笼统。新创企业的生成不应该包括进行资源整合后却依旧没有实现企业绩效提升从而又失败的企业。新创企业的生成应该建立在具有可连续性成长能力的前提之上,而企业绩效是反映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认为新创企业的生成过程中,确定生成新创企业应该是在新创企业通过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之后。
因此,模型完善如图4。
六、结语
手段导向理论打破“经济人”的假设,继承了Simon的“有限理性”,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创业研究框架,也为创业者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的创业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栗进基于手段导向视角提出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模型,在当今环境不确定下的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他也从资源视角来解析了自己的模型,但是在资源整合部分却阐述过于笼统,缺乏一定的指导性。而模型中资源整合与新创企业生成之间的关系,表述的也过于笼统。
因此,本文从资源视角出发,对于栗进提出的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其模型前半部分属于资源获取的阶段,而资源整合应该是指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并根据大多数创业者在实际中遇到的资源约束情况,采用资源拼凑的观点,认同资源的利用方式上应该选择连续拼凑或者选择性拼凑,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并且认为,只有新创企业在资源利用后实现企业绩效提升,才能算做生成新创企业。
参考文献
[1]栗进.基于手段导向视角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7):106-109.
[2]宋正刚.创业研究中的手段导向理论解析[J].中国商务管理创新研究,2011:024-031
[3]尹苗苗,王玲.创业领域资源整合研究现状与未来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8):3-12
[4]梁强,罗英光,谢舜龙.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研究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域管理,2013(5):14-22
[5]李剑力.战略型创业:概念、机理及研究框架[J].经济经纬,2008(3):91-94
国际新创企业 篇9
关键词:新创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对策
1 引言
公司治理是全球研究的热点, 从其研究路径来看, 其研究范围在不断地延伸:从上市公司延伸到非上市公司, 从公司延伸到企业, 从中小企业延伸到新创企业。相对而言, 新创企业的治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大批新创企业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 成为各种新兴产业的主要缔造者, 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并使中国的民营经济队伍迅速壮大。很多人认为新创企业是“大企业的小版本”, 认为新创企业具备大企业的一切重要特征, 但沿用成熟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来解决新创企业的治理问题,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创企业中存在着较大的治理隐患, 因此对于新创企业治理能力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新创企业的概念、特点及其治理的内涵与特征作了概述, 并对湖北新创企业的公司治理进行了研究。
2 新创企业治理结构的内涵与特点
2.1 新创企业的概念与特点
新创企业简单的理解就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特殊中小企业。新创企业指的是从企业创立、甚至是从企业有创意开始, 到企业已经摆脱了生存困境并基本转化为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过程, 即从企业创立发展演变成大中型企业的过程。
新创企业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经营者自身素质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新创企业所有者多数来自个体经营者队伍或专业技术队伍, 虽然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 但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相对欠缺, 而且无法做到对来自外部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评价。 (2) 公司制成为新创企业的主要组成形式。近年来, 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风险分散、管理规范等特点, 为广大民营企业多认同, 发展速度较快、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逐渐所占比重减少。 (3) 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规范。我国大多数的新创企业最初都是有家庭成员、朋友创建, 这些家族成员、朋友既是企业的股东同时又在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位, 没有真正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大多数新创企业的组织机制不健全, 尚未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和科学的内部制衡机制, 决策随意性较强, 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机制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导致企业的系统效率较低, 机制风险系数较高。 (4) 政府直接干预的成分比较少, 一般是根据市场需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灵活性较大。
2.2 新创企业治理结构特点
公司治理是一套赖以指导和控制、管理公司运作的组织机制与规则。它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机制。狭义地看, 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内容。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一系列制度设计。
新创企业的治理结构特点。由于大多数的新创企业在建立之初, 其创业成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家族内部, 目前家族式治理在刚起步的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国的新创企业除了具有家族企业外, 由于文化传统以及我国经济制度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形成了比较独特的转轨经济, 因此我国的新创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也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股权集中度高;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缺乏规范的决策机制;“用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利益相关者虚拟化;获得信贷支持少。
3 湖北新创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新创企业在创立初期, 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所有者和经营者通常是合一的, 公司治理问题并不严重, 特别是激励问题不明显。但是,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企业家自身的经营管理才能和资金实力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 新创企业最终会遇到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和制衡问题。以湖北的创业型企业来说, 其中存在的治理结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3.1 产权不清
湖北新创企业股东之间缺乏契约关系, 产权纠纷经常出现。企业创业初期, 由于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大多数缺乏契约化的产权界定, 从而为做大后的产权纠纷留下隐患。因此, 股东之间经常出现股权问题, 严重的甚至直接导致企业解体。
另外, 新创企业的资金可以通过自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三种方式获得。但是, 由于新创企业规模小、注册资本少、经营风险大, 往往不能达到资本市场规定的要求, 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 通过信贷融资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因此, 新创企业一般融资渠道单一, 以自由资金为主, 从而就导致了公司股权的高度集中, 股权结构的单一化。
3.2 家族治理
家族治理与家族管理合一, 企业社会化、公开化程度低。新创企业的公司治理家族控制严重, 非家族成员参与经营控制较少, 企业外部对企业的监督严重缺失, 企业缺乏足够的透明度。相应地, 家族性新创企业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在湖北新创企业中,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主要表现为权力配置问题。一方面是对总经理的利益平衡机制, 另一方面是对总经理的权利制衡机制。
3.3 治理结构虚化
新创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 其内部股东基本上都是董事会成员, 董事会与股东大会高度合一, 致使公司的真正决策权还是掌握在大股东手中, 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从而也极大地降低了新创企业的交易成本。另外,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且三会合一的方式导致了公司的经营控制权是由企业主一人掌握, 三会的委托、监督功能被弱化, 经营权力得不到有效约束, 最终导致决策透明度低, 缺乏良好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使得企业管理风险增大。随着新创企业的发展, 企业设计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 解决问题需要更加全面的知识。治理结构形式化,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就会造成决策失误率上升, 治理低效率。
新创企业的治理结构, 从表面上看, 通常形式两会四权的机制, 即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别行使最终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指挥权。但从实际情况看, 由于股权高度集中, 董事会由大股东控制, 形同虚设, 没有形成健全、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机制, 以及建立一套健全的经理层考核机制。如果决策发生重大失误, 很难被有效地纠正过来。
3.4 外部治理失衡
所谓外部治理, 是指公司股东、经营者之外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债务人、雇员、供应商等, 通过债权、人力资本产权或其他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权力对公司实施的治理。外部治理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是通过一系列外部政策、市场机制等的作用达到公司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湖北新创企业还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治理环境, 其中主要的是在企业融资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新创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 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 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 使得新创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另一方面, 新创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少。新创企业因资信等级低, 缺乏抵押资产, 再加上对该创业企业缺乏担保的信用体系, 银行就不愿意对这样的企业放贷。
总的看来, 新创企业治理障碍的存在, 直接影响了新创企业的发展及其是否能够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生存下去。因此, 新创企业急需在其机制灵活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公司治理改革塑造其制度优势。
4 完善湖北新创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
4.1 理顺企业产权关系, 明晰界定各自产权
新创企业在成立之初, 这些企业大多数都缺乏契约性的产权界定, 这为企业壮大后的产权纠纷留下了隐患。因此, 对产权界定清楚, 建立受法律保护的清晰产权制度以及相配套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是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跨越需要解决的第一步。
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存在股权集中的现象, 因而带来的如监督不够、资金瓶颈、经营者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民营企业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需要把过去单一家庭产权改为多元、流动放权, 需要使其产权打破家族所有的局限, 引进外部股东。通过产权的多元化和流动化, 可构成相互监督又相互支持的风险共担的多元投资主体, 从而大大降低由于个人独裁决策带来的高风险性,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人产权制度。因此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方式主要包括导入战略投资者、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与其他企业合资、合并、兼并等形式, 以及通过积极上市等方式实现产权多元化。
4.2 完善董事会的结构, 提高董事会自我监督意识
新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其基本改革方向是治理由家族式向董事会转换。这就包括完善董事会结构、加强董事会的功能、促进董事会的自我监督等。
(1) 完善董事会的结构。新创企业应该选择正确的人做董事, 董事会应该包括股东、经理人、企业成员等内部董事, 也应该包括独立董事等外部董事;董事会成员背景应多样化, 成员应既含有行业专家、管理专家, 也应该有一定数量具备财务和资本运营的专家。董事会应建立如治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等来完善结构, 已达到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2) 加强董事会功能。湖北部分新创企业为了满足公司法的要求, 设立了董事会, 但实际上, 董事会由大股东控制, 形同虚设, 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新创企业要加强董事会的功能, 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决策权, 其次要保证决策的程序和方式合法、合规, 再次要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约束功能。
(3) 提高董事会自我监督意识。新创企业董事会在加强其自身职责时, 同时需要提高自我监督意识。主要包括:董事会不得利用内幕消息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侵占或者接受本应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 不得干预经理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等。新创企业应形成有效的职责明确、科学制衡、相互监督和自我监督的运作体系。
4.3 加强监事会建设
新创企业应切实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使监事会在行驶出资者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权时不受其他公司机构的干预。民营企业加强监事会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强化监事会的权力。新创企业应该强化其监事会的权力, 在突出监事会享有业务执行监督权和财务检查权的同时, 赋予监事代表公司起诉董事和经理的权力。除此之外, 当董事会意见与监事会发生冲突、经协商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时, 新创企业的监事会有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力, 以更好地维护股东的利益。
(2) 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新创企业应通过完善其监事的任命机制及改善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来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在创业企业中监事会成员不独立于新创企业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 是新创企业公司治理中突出的问题。
(3) 完善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加强监视履行监督职责, 可以考虑对监事实施一定的激励计划。如提高监事报酬, 甚至给予一定的期权激励。监事为履行监督职能而所需的费用, 公司必须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 对监事违反监督义务的失职行为, 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惩罚, 以便唤起监事认真履行其职责的责任心。
4.4 提升内部激励与约束治理机制
(1) 激励机制。新创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 是与其内部存在的高度激励机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进一步转换和市场的变化, 新创企业激励机制应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长远角度出发, 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 防止偷懒、机会主义等道德风险。新创企业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可以包括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机制。
经理层的报酬具体来看, 包括固定薪金、奖金、股权、退休金计划等。其中, 固定薪金是指给予经理层一定的薪酬, 这种方式的报酬稳定可靠, 没有风险, 但同时也缺乏灵活性和刺激性;奖金是指按照经营业绩的情况给予一定的报酬, 其虽然与业绩挂钩, 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但却很容易引发经理层的短期行为。
股权激励是给予经理层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激励作用很大, 但操作比较复杂。各种不同的报酬方式其具有不同的特征, 均存在一定的而优点和缺点, 新创企业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 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方式相结合起来达到激励经理层的效果。
(2) 约束机制。广泛的约束机制是指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针对公司经营着的经营结果、行为或决策所进行的一系列客观及时地审核、监督与督导的行动。从这可知, 约束机制不仅包括所有者通过公司内部实施的内部约束机制, 也包括通过市场和社会进行的外部约束机制。通常, 外部的约束机制也是指外部治理环境, 因此, 这里我们主要是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和制约, 是内部约束机制。
(3) 外部治理环境方面。新创企业治理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社会、制度环境。具体包括:规范企业内部信息披露制度, 以便于外部监督;进一步完善公司法, 促进新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董事的义务和责任;放宽对新创企业发展的约束, 改善民营企业的创业环境, 促进创业企业的发展;加强职业经理市场的建设, 通过法规进一步明确职业经理人的责任与义务等。
4.5 优化新创企业的融资环境
新创企业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是新创企业治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而融资困难又是导致新创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融资结构可以看作是不同的治理结构。因此, 新创企业的治理与外部的融资环境密不可分, 提高新创企业治理效率就必须改善创业企业的融资环境。改善这一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规制度的保障与政府的支持;二是新创企业自身的完善与提升。
因此, 对待新创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传统问题, 我们不应当拘泥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而应当以现代的观点去分析它, 不仅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加大倾斜力度, 而且也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对策, 从而为新创企业公司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迎军, 韩炜.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09) .
[2]周军.武汉市新创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2008, (05) .
[3]杨波, 熊中楷.新创企业成长要素分析及成长模型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07) .
[4]徐建伟.新创企业成长视角下企业家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济南:江南大学, 2011, (09) .
[5]邱宇.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及改善建议[J].国际商务财会, 2009, (06) .
[6]易元红.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上海企业, 2009, (05) .
【国际新创企业】推荐阅读:
大学生新创企业07-25
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10-04
新创电子公司简介范文06-09
新创公司节流的5个方法11-16
国际企业09-16
企业国际08-23
国际货代企业09-22
企业国际营销战略10-15
国际货代物流企业10-15
企业国际采购研究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