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框架的重要性

2024-08-21

英语框架的重要性(精选9篇)

英语框架的重要性 篇1

通过对汶川和玉树两次地震中建筑震害资料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均较砌体结构表现了较强的抗震能力,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典型震害特征。

本文归纳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种典型震害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在目前国内结构规范的指导下,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准则的延性设计的重要性。

1 框架结构破坏的典型特征

1.1 填充墙的破坏

框架结构中嵌砌的填充墙在这两次地震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较轻的破坏主要是在墙面上产生斜裂缝,并沿柱周边开裂;在窗间墙产生斜裂缝或交叉裂缝,窗下墙产生水平裂缝,在端墙、窗间墙和门窗洞口边角部位破坏相对更为严重。严重的破坏为局部墙体直接压碎(图1~2)。

1.2 楼梯破坏

楼梯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梯板支座混凝土压碎,板底纵筋局部外露甚至拉断,梯板中央出现一条贯穿楼梯长度的水平裂缝,梯梁混凝土脱落,钢筋屈服(图3)。

1.3 突出建筑的“鞭哨效应”

部分框架结构存在突出结构,在强震中突出结构产生“鞭梢效应”,表现为:混凝土剥落,突出建筑物倾斜,与主体结构间产生水平裂缝,严重者发生倒塌现象(图4)。

1.4 柱的破坏

在抗震设计时要求“强柱弱梁”以保证在强震中梁先于柱破坏,结构不致倒塌。但在这两次地震中,柱的抗震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设计时的要求,其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框架结构本身存在的短柱或由其他构件(如窗下墙)使长柱而变成的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一般是在中上部发生断裂,为斜向裂缝;下部出现错移,混凝土剥落,钢筋外露(图5)。

(2)框架柱大多在柱顶发生破坏,尤其是在与梁交界处的节点下部破坏更为突出,柱端产生塑性铰,呈现裂缝,钢筋弯曲且外露甚至屈曲(图6)。

(3)柱底在强震中出现水平裂缝,部分抹灰层脱落,混凝土压碎,纵筋外露,严重时甚至屈曲,箍筋扭曲(图7)。

1.5 梁柱节点破坏

梁柱节点在地震中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形式是节点核芯剪切破坏和钢筋的锚固破坏,表现为:受压区混凝土压碎,受拉区钢筋屈服,锚固区纵筋外鼓,箍筋散落或崩断,柱端产生塑性铰,出现交叉裂缝(图8)。

2 破坏原因分析

2.1 填充墙破坏的原因

由于框架是剪切型变形,下部层间位移大,填充墙震害呈现“下重上轻”的现象[1]。框架结构是柔性结构,而填充墙是刚性结构,墙体受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在地震作用下二者的变形不一致,因此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地拉结,在往复变形时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散落。

2.2 楼梯破坏的原因

楼梯是作为单独构件设计的,在设计建模时楼梯并未纳入考虑,所以整个结构在计算抗震和变形位移时也就没有考虑楼梯的变形、受力及在整个结构中的协调能力。从两次地震即可看出,在没有考虑地震作用的情况下楼梯的设计是不安全的,建议在之后的设计中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梯板不能过薄,严格按照梯板厚度≥楼梯长度的1/28来取,避免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裂缝过大产生的破坏;其次,在梯板配筋时可双层配置受力钢筋,尤其是Y方向的受力钢筋可适当加大,避免梯板产生贯穿的水平裂缝。

2.3 突出建筑的破坏原因

突出建筑由于其质量和刚度与主体结构相比较小,在地震瞬时产生较大速度和位移,产生“鞭梢效应”,使结构发生破坏。建议在设计突出结构式可将框架柱延伸,作为核心筒,尽量将突出建筑和主体保持为一个整体,减小“鞭梢效应”的破坏。

2.4 柱的破坏原因

柱破坏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归纳为以下几点:(1)箍筋的柱端加密程度不够甚至未加密,或箍筋直径较小,难以约束主筋发生较大变形;(2)梁端配筋多或柱主筋配筋较小,使柱承载能力较小,在大震下柱的层间位移较大,先于梁端出现塑性铰,出现“强梁弱柱”的柱式侧移机构,导致柱破坏,甚至框架结构整体破坏;(3)混凝土强度不足或施工质量问题,在大震下混凝土易脱落。

2.5 节点破坏原因

框架节点是梁柱构件的公共部分,节点的失效意味着与之相连的梁与柱同时失效。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梁式侧移机制即“强柱弱梁”,但梁端塑性铰形成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梁纵筋在节点区有可靠的锚固。而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节点破坏的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节点处梁端的纵筋锚固深度不够。柱箍筋接头不符合要求,产生“强梁弱柱”现象。混凝土在节点处骨料级配过大事节点处间隙太大,在强震中裂缝易产生也是节点破坏的一个原因。

3 延性设计的重要性

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性破坏基本都是因为没有严格按照抗震延性设计要求设计建造所造成的。所谓延性,是反映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进行非线性状态后在承载力没有显著降低情况下的变形能力。延性的好坏通常能够衡量一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耐变形的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一个延性设计的结构在地震中可最大程度地按照设计理论破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延性设计和承载力设计同样重要。

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框架结构设计中达到这个要求就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延性设计原则。

3.1 强柱弱梁

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梁式侧移机构,即梁端的塑性铰先于柱端出现塑性铰的侧移机构。塑性铰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可继续承受部分压力,从而保证框架结构具有一个较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来抵抗地震能量,因此应限制梁的受压区高度,对梁上荷载进行不利组合并进行弯矩调幅,控制其受弯承载力;合理布置梁端配筋,使其满足配筋率要求不过大;同时,适当增加柱端配筋率,保证塑性铰在梁端产生。

3.2 强剪弱弯

剪切破坏一旦发生,则构件会失去抗震能力,退出工作。柱若先发生剪切破坏,则可能导致结构的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倒塌。所以有必要强调框架结构尽量发生弯曲破坏而非剪切破坏。“强剪弱弯”原则即要求梁柱斜截面承载力大于正截面承载力,防止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中规定梁柱截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值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乘以相应地放大系数,就是“强剪弱弯”原则的表现。

3.3 强节点强锚固

节点是梁柱构件的公共部分,节点的失效意味着与之相连的柱和梁同时失效。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梁式侧移机制,即梁端先出现塑性铰,而梁端塑性铰形成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梁纵筋在节点区有可靠的锚固,故而延性设计时要求“强节点强锚固”。为防止节点核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节点设计时应遵循的准侧有[1]:(1)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2)多遇地震时节点在弹性范围内工作;(3)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4)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应有可靠的锚固。

除此三个原则外,影响延性设计的因素还有材料强度、轴压比、配箍率、剪跨比等因素,所以在抗震延性设计时除必须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外,还应密切注意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对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的框架结构破坏进行归纳及分析,提出在抗震设计中延性设计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灾后重建中应着重延性设计,合理布置结构构件和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尽量达到最好的抗震效果,保证人民财产安全。

摘要:本文归纳了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的典型特征,并分析了其破坏的原因。据此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重要性,归纳了延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框架结构,震害特征,原因,延性设计

参考文献

[1]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97-121

[2]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从汶川大地震引发对板式楼梯设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学研究,2008.34(8)

[4]汶川大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学研究,2008.34(8)

英语框架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熊猫;文化基金会;走出去;发展

一、熊猫及熊猫文化的重要意义

1、熊猫的重要意义

熊猫是中华国宝,也是倍受世界各国人民钟爱的珍惜物种。熊猫文化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与自然科学范畴。熊猫已经成为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象征,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和平与友谊的桥梁,具有更为广泛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1)动物界的活化石:生态文化传播者。熊猫的先祖始熊猫,在距今9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与熊分道扬镳,演化而成。在几十万年前,熊猫家族空前繁荣,四川、北京、广东等16个省市以及越南、缅甸等国都有大熊猫分布。经过第四纪冰川时期灾难性的环境变迁,包括恐龙在内的动物几乎全部灭绝,威风凛凛的剑齿象、剑齿虎也灭绝了。而大熊猫却奇迹般生存下来,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现在,大熊猫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总数仅剩1000只左右。在时间跑道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中,有那么多动物永远倒下了,而熊猫仍在领跑,成为全世界的“旗舰动物”。从一个地球上广泛分布的物种,到今天濒临灭绝的境地,反映出环境的变化,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多么的重要。

(2)大巧若拙:奥运文化传播者。熊猫是憨态可掬的,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其亲民形象深受大众喜爱。熊猫的奔跑速度可以超过一般人,灵活调皮程度可以超过一般的娃娃;两周岁左右的熊猫,简直就像个“体操运动员”,在树上倒立、翻滚、玩耍的功夫甚至赛过猴子。作为中国的“国宝”,具备相当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是当之无愧的“国际明星”。福娃晶晶(熊猫)是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

(3)黑白平衡:民族精神传播者。熊猫这种形象,恰与黑白相间的足球,犹与天圆地方的围棋同出一撤,千变万化归于一统,并且与中国古代哲学《易经》中阴阳对立统一的和谐与机趣相印证。大熊猫是大自然中不说话的“哲学家”。黑白二色像极了中国道家的太极符号,圆润的,圆融的,圆通的,追求一种中庸的深沉智慧。

(4)动物外交官:和平友好传播者。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动物外交官”是大熊猫。最著名的事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2014年3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共同出席比利时天堂公园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菲利普国王夫妇、比利时首相迪吕波等参观大熊猫园。习主席此番“熊猫外交”,是显示中国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文化在面向世界时自信的表现。

2、熊猫文化的重要意义

(1)熊猫文化的实质:和谐和包容的文化载体。熊猫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熊猫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和平友谊、吉祥平安、勇敢正直、快乐健康的象征,熊猫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一种包容,它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的底蕴和宝藏,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取向。

(2)熊猫文化的地位:在世界交往中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和中国名片。在如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剧烈的时代,不容忽视熊猫确实代表中国特殊文化,被推到了全世界瞩目的高度。熊猫也在中国与世界交往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符号。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往往都源自一些具体而形象的文化元素,很少有西方人会对整套中国文化进行全方位了解和追求,即便是国人也没几个能做到真正全方位了解中国文化。而正是这些具体形象的文化符号,成功地受到了世界瞩目,传播了中国文化。而熊猫,这个特殊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代言人。2012年12月,《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正式发布,在海外民众最喜爱的中国元素调查报告中,大熊猫超越长城、故宫、中国功夫等,位列首位。

(3)熊猫品牌和熊猫文化产业:亟待发展的民族品牌和特色产业。大熊猫代表的文化态度,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态度。当前,让大熊猫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利用大熊猫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提升中国形象;把大熊猫无与伦比的科学、文化、经济价值体现和挖掘出来;发展熊猫文化并将熊猫文化推向世界,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新的课题。

熊猫作为中国和世界自然保护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旅游文化品牌的价值在不断凸现;熊猫文化市场未形成体系化的产业链,消费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大,可培育性强;熊猫文化易于同文化产业中的各个行业进行无缝对接,孕育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大熊猫文化产业是既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创新。

二、成立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推广和宣传熊猫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伴随经济技术等领域的飞跃,文化强国已被提升到了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其可爱的形象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成立“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熊猫文化走出去,让熊猫所表达的文化创造出属于中国独特、精彩的篇章。

2、有助于通过金融强国思维让中国熊猫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熊猫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与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我们应以强国思维发挥金融优势,一方面努力占据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独特的中国风度、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打足底气;另一方面通过熊猫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以金融價值链让熊猫文化走出去,为中华文明赢得世界认可创造有利条件。

3、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通过金融的运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将高效运用金融支持手段,巩固和加强熊猫文化,宣扬熊猫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强化我们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力,做一批有价值、有良心的熊猫文化精品工程,可有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成立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必要性

1、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是熊猫文化发展的基础

目前,对熊猫文化的推动和让熊猫文化走出去还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未形成由党和政府组织领导的统一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机构。发展熊猫文化是一个跨地域、跨部门、高度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层面多方协调,必须靠政府引导,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实现熊猫文化发展方面的宏图,而成立基金会无疑是有力的战略措施。

2、熊猫文化必须有社会公信力的组织来统一协调资源

目前,在实际中,熊猫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各行政区域在大熊猫文化发展方面各自为政,无法产生聚合效应;市场管理不规范,各景区、商品以及各个行业随意使用大熊猫“徽记”的现象普遍;对熊猫资源的价值开发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难以引起消费者共鸣;在挖掘与利用大熊猫文化的过程中,原创风格奇缺;中国大熊猫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等等。这些问题的核心反映出市场缺乏有公信力的官方或半官方组织来主导和引导,而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成立,将会有效解决和改善上述问题。

3、熊猫文化发展必须有充足、持续的资金投入与保障

大熊猫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充足、持续的资金投入与保障是制约熊猫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重要因素,成立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是促进熊猫文化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有力保障。

四、成立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可行性

1、熊猫得到了世界无数人的喜欢和认可

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哪种动物能像大熊猫一样受到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和宠爱,它的一频一动,都牵引着无数人的心弦。熊猫实际上是中国的符号元素,代表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友善待人,意志坚强以及对环境变化的特殊适应力。

2、熊猫文化资源丰富

熊猫文化资源在我国已经是相当丰富,熊猫文化产业分类,比如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文化服务。这些丰富的熊猫文化在当前背景下,需要一个组织统一运作,让熊猫文化更加鲜明、具体,有利于推广和走出去。

3、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募资环境处于最好时期

首先,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中具有越来越多可以投入到公益事业的项目资金。

其次,伴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机制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不断参与公益项目,很多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都是公益项目的资源提供者和建设者,不但是资金的支持,也在提升基金会的投资理财能力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充分发挥捐赠资金的杠杆效应,实现捐赠资金的可持续、保值增值等。我们可以利用公益资金进行合理投资,在低风险的同时获得较高收益,弥足管理经费的不足,用于机构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等等。

第三,作为具有公益事业的公墓基金会,一定是全球视野的多样化募资渠道。我们将以国内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金融机构和个人作为初步募资范围,在通过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将金融机构、海外华侨、非营利组织逐步纳入融资范围中来,最后是面向全球进行募资,让世界人民都关注熊猫,关注熊猫文化,关注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运作。

4、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发展机遇

首先,熊猫文化中各行业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匮乏,通过金融高端人才積极参与进来,以资本运作的方式,解决熊猫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保证持续的资金投入与保障,让熊猫文化真正形成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其次,中国文化的全球市场需求正在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熊猫文化除了文学艺术、电视电影、网络文化等领域,熊猫文化在社会学、哲学等领域还有待挖掘和发展。

再次,当前熊猫文化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整合各行政区域在熊猫文化发展方面的项目,产生聚合效应。在挖掘与利用熊猫文化的过程中,塑造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

五、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设立思路及方案要素

1、宗旨和目的

熊猫文化基金会,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募集资金,通过社会各界参与“中国熊猫文化基金会”,宣传和普及熊猫文化,并支持和带动熊猫文化发展和走出去。

学习借鉴国内外公益基金管理新模式,激发全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的意愿,为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社会文化的复兴,为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用途

具体主要通过向省(国)内外热心支持熊猫文化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组织以及个人募集资金,并根据募捐者的意愿,将基金全部用于熊猫文化事业。(本基金在实施资助将严格按照国家基金管理相关条例进行操作,合理使用资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用于资助适用范围以外的其他开支。)

3、开展项目

(1)支持和资助在海内外广泛传播的中国熊猫文化载体做强做大;(2)支持和资助大熊猫科学保护的繁育文化、管理文化、圈养文化、野放文化的理论与实践;(3)支持和资助关于熊猫文化与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的社会科学研究;(4)建立熊猫文化展览体系;(5)支持和帮助关于熊猫文化的文学艺术创作;(6)支持和资助建立熊猫文化保护体系和文化体系;(7)抢救和保护与熊猫文化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支持和资助开展熊猫文化走廊两翼的精准扶贫;(9)支持和资助关于熊猫文化的培训、教育和建立相应院校;(10)支持和资助熊猫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11)搭建熊猫文化大数据平台;(12)支持和资助熊猫文化志愿者的相关公益活动;(13)支持和资助熊猫文化产业的创业与创新。

4、业务范围

募集资金、项目投资、专项资助、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国际合作、奖励鉴评、文艺演出、动漫创作、电影电视、字画交流,书刊编辑、公益扶贫,文化咨询等。

5、基金会名称、性质及注册资本

基金会名称: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

性质:全国性公开募集

注册资本:人民币贰仟万元

6、注册地址及办公地址

注册地址:北京市;办公地址:成都市

7、机构设置

在机构上,基金会设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及监事会。在领导人员上,基金会设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由理事会民主推选产生;秘书长长为基金会法人代表。

8、募资工作

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除了降低管理开支,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自身筹资能力,从而打造良好的公信力,保证捐款来源的持续性。

(1)争取海内外关心中国熊猫文化发展事业的团体、个人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推进中国熊猫文化产业的发展。基金主要由基金发起人、政府支持、社会爱心人士、国内外法人和自然人的捐赠、组织开展专项筹集活动及合作项目募集、基金增值收益及其它合法收入等构成。

(2)加强与大型企业创新合作.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与一大批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积极开拓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合作。通过和大型企业合作,直接捐赠项目,实现资助模式创新。

(3)打造多形式募资平台,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培育“熊猫文化,人人参与”的公益氛围,通过开展募集等多项活动,多渠道募集慈善资金;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动员力度,通过活动、论坛、拍卖等多种参与方式:打造银行、网络、手机、微信等为一体的多元捐赠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提升公众参与比例。

9、管理体系

公募基金会主要面临着发展与成本之间的矛盾以及公信力建设的“瓶颈”。

健全的体系、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基金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基金会建立人事制度、行政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基金会高效、流畅地运转。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制度。自秘书长以下实行全员招聘制和竞争上岗,在竞聘和年终评估中不达标的就自动离职,通过市场化的人员管理制度,为基金会的大力发展积累一批专业性强、稳定的管理人才。

(2)建立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主要有原则是从基金会的年度计划出发,以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为目标,将基金会的所有部门、人员和活动的收入、支出纳入预算,并作为各部门和每个员工的考核目标落实。

(3)加强信息披露工作。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增加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是公募基金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实行定期披露、临时披露和项目信息披露,基金管理工作坚持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则,加强宣传,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向全公司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捐赠查询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公开捐赠流程、项目成效反馈等相关信息。

10、项目管理

(1)设立专项基金或事业基金。通过中国熊猫文化发展基金会名下设立专项基金或事业基金(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有定向用途)。比如针对搭建熊猫文化大数据平台成立专项基金进行筹款。

(2)投资理财。为实现资金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基金会考虑委托专业公司理财。合理、稳健投资,获取回报的-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

作者简介

英语框架的重要性 篇3

(一) 我国证人出庭现状

经抽查, 某法院在2001年121份刑事判决书中, 发现涉及法院确认的与案件有关的各类证人证言共1838个, 平均每案有证人证言15个, 但121件仅占该院当年审结刑事案件总数的10.9%, 显然不可能将成千上万的证人都作为“必须”出庭作证的证人传到法院作证, 否则, 既无必要也难以承受。如果按前述原则, 假设每案有1/3的证言属于应当出庭作证的关键证据, 将有612个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平均每案约5名证人出庭作证;假设每案有1/5的证人出庭作证的关键证据, 将有367个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平均每案约3名证人出庭作证。这种“假设”的程度不是过高, 而现实的情况是:在这121件案件中, 仅7人出庭作证, 占假设应当出庭作证的1~2%。一些学者对各地区的调查资料显示:法院的证人出庭率, 高的约8%, 低的不足1%。由于各地、各法院、各人对证人出庭率的统计方法有不同之处, 因此缺乏相互之间的可比性, 但是不能否认, 关键证人出庭的比率普遍偏低, 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困扰着法院。

(二)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

证人所提供的证言完全是根据亲身体验而作出的, 非他人所能代替的。证人不出庭或只用一纸文书代替出庭, 对诉讼是非常不利的。法官正确的审理和判决案件的基本前提之一便是对案件事实的准确把握, 但是要准确查清一个过去发生的事实又谈何容易。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 真假难辨, 对案件事实可能了解的证人证言以及其他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证就成为法官作出判决的基本依据。证人不出庭或者只以一纸文书代替出庭, 作证中对方提出语词有虚假, 没有办法当庭质证。在审理过程中发现需要进一步问清楚的问题, 证人不在场也没有办法过问。而其他当事人很难作出确切地说明或者解释, 往往使书面证言的可信性和证明力受到削弱和影响, 致使当事人对证人证言无法进行质证, 法官不能在法庭上接触证人, 使当事人的质证权、辩论权受到限制和削弱。

(三) 证人出庭作证的意义

证人出庭作证, 是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要求。因为现代诉讼制度要求控辩双方对抗, 尤其是在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的诉讼情境中, 证人出庭作证才能具备基本的诉讼条件。因为只有证人到庭, 才能实现当事人对原始人证的询问和反询问, 才能有效地对原始人证进行质证。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作证审查方式是交叉询问为主与法官询问为辅的制度, 也就是说, 证人应当出庭, 接受以交叉询问方式进行的质证, 必要时还需要接受法官询问, 从而使法庭能够直接审查证人的作证资格、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主、客观因素对证人作证的影响, 以便辨别证言的真伪。证人出庭作证, 会在客观上保证审判的公正性。证人出庭作证是认真贯彻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司法原则的重要保障, 是正确定罪量刑和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证人证言作为直接证据, 在揭露案件事实、查获犯罪分子, 改变传统的庭审方式方面, 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作证规定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59、60、61、62、63、182、187、188、189条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作证是公民的义务———出庭作证的范围———强制到庭及例外———证人保护———拒绝作证的惩罚和救济等各个环节, 其全部内容的总和已经构成一套完整的证人作证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明示作证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而且明确了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的范围, 应当到庭而不到庭的法律后果, 包括强制到庭和拒绝作证的惩罚措施, 以及对惩罚措施不服的救济程序。与此同时, 还对证人、被害人因作证面临的危险, 立法采取了坚决的保护措施, 包括因作证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的补偿, 以及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等等。

从立法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来看, 长期以来, 刑事诉讼立法只注重权力、义务的授予和要求, 对权力的规范性和不履行义务的程序制裁却有所忽视。这一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改变了过去的做法, 在许多程序的设置上, 都明确了程序保障和程序制裁措施并加以落实。证人作证制度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不仅规定有义务, 而且还规定有权利, 更有对证人的保护, 还有不履行义务的程序制裁和救济。这充分证明,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已步入科学和逐步完备的轨道。

三、落实证人出庭制度的探索

(一) 程序方面要循序渐进

规定证人等出庭试点的案件类型。先在伤害类普通刑事案件中试点证人、鉴定人出庭, 再在经济犯罪类普通刑事案件中试点证人出庭, 最后在自侦案件中试点证人出庭, 逐步将证人出庭的案件范围扩展至对查明案件事实或者情节起关键作用的所有人员。

(二)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 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使公民真正认识到出庭作证是自己应尽义务和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减少畏惧心理, 进而从心理上消除他们出庭作证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上增强他们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 形成一种作证光荣、拒证可耻的社会风气, 使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均以国家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为钱、权、势所动, 从而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使他们由被迫作证变自觉作证。

(三) 着手起草相关工作规范

建议成立专门课题小组, 与法院刑庭会商, 着手制定《关于落实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工作的实施意见》, 包括:证明控辩双方争议事实的关键证人、被害人 (孤证) ;存在争议的搜查、勘验、检查等侦查活动中的见证人;控辩双方存在争议的鉴定结论的鉴定人;控辩双方存在争议的涉及自首和立功、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正当防卫等法定量刑情节的证人;提供过不同证言的主要证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通知出庭的新证人;主动要求出庭作证并经法院许可的证人。

(四) 注重提升公诉人庭审发问能力

有针对性提高公诉人当庭询问证人的能力, 归纳总结了询问证人的基本原则:

1.公诉人对证人发问, 应当针对证言中有遗漏、矛盾、模糊不清和有争议的内容, 并着重围绕与定罪量刑紧密相关的事实进行。

公诉人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以及被告人的认罪态度、证人记忆清晰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虚假供述等情况综合使用各种询问方式, 以求取得良好的询问效果。

对证人的询问, 一般不要重复他们陈述的内容, 也不宜打断他们的陈述。临场询问时, 一定要针对庭上发生的情况, 调整好预案, 灵活应对, 切不可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实际, 照本宣科地发问。

2.对存在虚假陈述证人的发问

公诉人在询问证人时, 发现证人虚假陈述, 应通过发问澄清事实, 必要时还应当宣读证人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证言笔录或者出示、宣读其他证据对证人进行询问。

3.对存在错误记忆证人的发问

某些证人, 由于其目击受到干扰或障碍而中断, 其陈述的内容有局限性, 当庭陈述时会出现与其他目击者陈述不一的情况, 对此, 公诉人询问时重点要问明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 使其陈述显示为中性证据, 排除矛盾。

(五) 树立正确的证人保护理念

在这方面, 美国的证人保护制度值得借鉴。美国的证人保护项目是美国检控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人保护的执行办公室叫做马歇尔办公室, 因而被称为“马歇尔项目”。被马歇尔办公室确认后, 被保护的人立即进入新的住地, 作为回报, 被保护的人可以得到工作机会、合理住房、平均6万美元的经济支助、变化了的证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身份资料、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帮助, 等等。而且马歇尔办公室还对高危人群实行24小时贴身保护。在这样严密的保护制度下, 美国公民才愿意出庭作证, 大胆举证犯罪问题。

1.事前保护与事后保护并重的理念。我国的证人保护局限于事后保护, 只有证人因作证受到实际的打击报复后才会得到法律的保护, 并且这种保护也是相当有限的。只有将证人保护贯穿于整个诉讼阶段才能建构整体、有效的证人保护制度, 才能改变以往局部的证人保护所导致的保护机关难以协调以及由此造成的保护不力的局面。

2.全面保护与有效保护并重的理念。考虑到司法实务中各类案件的复杂性, 造成证人作证的复杂与多变。不同类型的案件如果僵化地使用相同的作证方式既不现实, 也不利于证人的保护, 特别是一些特殊类型的案件, 如暴力伤害案件、毒品案件、“涉黑涉恶”案件, 如果不注意对证人的保护, 证人在作证之后很容易受到打击报复且常有生命危险。因此, 根据不同案件的需要, 可以采取较为适当的作证方式来保证证人作证的有效性和证人的安全, 进而构建系统化的证人保护机制。

3.司法正义与个人安全保障并重的理念。追求司法正义是刑事诉讼的固有特征, 而为了实现司法正义, 则需要各方当事人的有效参与, 需要完善的法庭规则、证据规则, 也需要完善的人权保障机制予以配合。

4.保护与规制并重的理念。以往, 我们对于证人保护的认识集中在对于打击报复证人行为的制裁, 换句话说, 所谓证人保护就是制裁侵害证人的行为。这种认识造成证人保护的局限性和低效率。应当将保护和制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这里的制裁还包括对有关机关怠于履行证人保护职责的制裁以及对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或故意作虚假陈述的制裁。

5.保护辩方证人与控方证人并重的理念。我们认为, 证人保护应当既保护控方证人也保护辩方证人。只要证人向司法机关履行作证义务, 相关机关就应当履行保护责任, 而不是依据该证人是控方证人还是辩方证人。

摘要:文章拟通过分析我国证人出庭的现状、意义等, 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出庭的相关条文, 对如何落实新刑诉法关于证人出庭制度的规定进行思考和探索, 提出相关对策。

浅析构建商务英语教学框架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框架;构建方法

【分类号】H319

前言

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商务内容的教学,二是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商务英语是一个教学特殊的专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框架来决定,所以,制定一个适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学框架尤为重要。

一、ESBP、EGBP以及CBI的理论基础

EGBP即以商务英语语域中的语法、词汇以及语篇作为技能训练的重点,在商务情境下,主要用于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既可以用于商务英语基础教学阶段,又可以用于商务英语高级教学阶段;ESBP的重点不是语言技能教学,而是将英语知识和商务内容相结合,即以内容学习为主,以语言学习为辅。CBI是一种将内容和语言相融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典型案例来完成商务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教学,需要根据案例的语言内容和商务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整改[1]。

二、商务英语教学框架的构建

构建商务英语的教学框架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不同类的课程(即语言类课程),其教学构架也不相同;二是,以商务英语的教学要求作为教学框架构建依据,商务英语和商务知识必须兼备;三是,商务英语的教学框架必须具有灵活性,才能够确保所构建的商务英语教学构架具有适用性以及能动性。根据ESBP、EGBP以及CBI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一个动态式商务英语教学框架,详细框架结构见图1。

在图1中,左边框架代表的是語言主导型商务英语教学案例,右边代表的是商务内容主导型教学案例,从左边教学框架到右边教学构架中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均要遵循从左到右的动态变化,如果商务内容权重递增,那么语言知识的权重就会递减,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关系。总体而言,以语言知识为主导的案例教学,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以教材的长短、教学内容难易以及商务知识的深浅作为参考依据,如果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商务知识较为单一,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围绕该商务话题进行,重点开展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这时应该选择语言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譬如,在商务英语口语训练的教学课堂上,可以以教材中和商务会谈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模拟商务会议模式,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如果教材所涉及的商务内容较为复杂,且英语语言难度较高,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应该以一个特定的商务话题作为主,并展开更多的专业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商务思维模式,其次才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譬如,在国际商法这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商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律师的身份进行思考,通过案件分析和课堂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商法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推断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2]。

在图1中,上下之间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假如要确定一个具体的商务英语教学框架,就必须要以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英语语言水平、学习重点以及选修课程类型作为参考依据,商务英语教学框架的构建和专业教材类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教案的设计和编写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商务英语教学框架的构建,需要和教材的编排、编写理念以及主题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框架适用于整个教学当中。

在应用该商务英语教学框架的时候,既不能只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教学,而轻视英语技能的训练,也不能只侧重于英语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商务内容的教学,总之要避免走入极端。

在以英语语言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只侧重于词汇、语法、文体以及语篇的教学,往往会把教材的本质特点忽略。商务英语教学应该以商务背景为基础,着重对听、写、读、说等语言技能进行训练。同样,在以商务内容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应该更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教学,因此,在这种类型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和当今中国商务状况相融合,使学生能够更轻易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商务知识。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够使学生兼备商务英语的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3]。

图1所示的商务英语教学框架属于一个动态式的教学框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应用该商务英语教学框架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风格、教师教学特点以及教学条件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该商务英语教学框架,更适应于商务英语的实际教学活动。总之,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师资条件、学生现状以及教学设备等方面,来对教学框架进行适当的调整,再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结语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在商务英语专业基础之上,结合ESBP、EGBP以及CBI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出一个动态式商务英语教学框架,该教学框架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特别适用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各项课程教学活动。利用该动态式商务英语教学框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商务思维能力、商务管理能力、商务交际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框架进行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威.“后方法”时代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框架构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4(02):113-116.

[2]朱文忠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理论脉络、特色与实效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04):22-27.

英语框架的重要性 篇5

当今社会, 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政务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和有效手段。政务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全国不同专业范围、异常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一种科学管理的手段, 实现标准化建设, 是确保包括档案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电子政务各功能系统之间有效地达到业务协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保障安全这一总体要求的前提与基础。

在电子政务框架下统一档案信息系统的标准, 实现标准化建设, 为科学地利用其标准, 形成新的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在档案管理软件开发与软件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最佳功能;完成对相关电子政务管理软件开发、软件产品等技术与质量水平的科学规划;建立起能够保障具备最佳条件的跨专业部门之间有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机制;最终达到适应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复杂协调工作中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现实需要, 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各功能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 为政务信息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第一、电子政务框架下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是实现电子政务各功能系统整体功能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的明显优势之一, 是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环境下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目前, 国内各地方、各部门都已投入大量人、财、物力, 建设了规模不等、纵横交错的网络平台与业务系统。但是, 由于档案部门与政府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缺少一致的信息共享手段和有效的业务协作机制, 特别是档案部门自身的档案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健全整体协调、标准统一的运行模式, 使得已有的档案信息网络平台与档案信息业务系统之间, 由于缺乏沟通, 渐次成为一个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孤岛”, 难以形成整体协调的系统优势。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较低, 档案信息相互沟通的渠道不畅, 严重地阻碍了档案信息系统在整个电子政务各功能系统中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鉴于此, 通过在电子政务框架下统一档案信息系统的标准, 实现标准化建设, 可以使包括档案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电子政务网络系统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有效地推动上述问题得到圆满、合理的解决。

第二、电子政务框架下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是规范政府机构职能, 保障包括档案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电子政务各功能系统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的基本要求。而电子政务的实质在于: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将其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 同时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与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及部门分离的制约, 从而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 达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规范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政务信息化直接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核心政务, 事关重大。客观上也必然要求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作为基本保障。信息安全、包括档案信息的安全, 始终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档案部门来说, 建立保证电子政务框架下档案信息的形成、收集、存储、开发、利用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相关标准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和焦点问题;成为建立真正实现开放的、可互操作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必备条件之一, 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由此可见, 电子政务框架下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也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之举。

第三、电子政务框架下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是促进档案事业在经济社会条件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力。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档案工作肩负着面向社会公众有效提供档案信息、满足社会各方面档案信息需求的重任, 面临着转变档案服务观念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程度日益增强, 客观上也要求档案工作部门不断加大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力度并向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宽阔途径与顺畅通道, 在电子政务框架下开展档案信息服务不失为一种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的最有效方式。可以说, 电子政务框架下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作为一种强大的推力, 不仅有利于档案工作部门充分履行职能、积极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 也有利于促进档案事业在经济社会条件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档案信息系统作为电子政务各功能系统的基本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也同样面临着标准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网络英语教学的情感设计框架 篇6

1 、情感变量的概述与分类

情感过滤理论是指动物对于语言信息的接受,必须首先经过情感过滤器的筛选,才能获得语言习得能力[1]。依据这一理论,情感元素对于语言习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分类,探讨其形成原因有助于筛选强化积极情感,剔除消极情感。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情感元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正确的动机。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有无及强弱对于学生的努力程度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是情绪。情绪属短暂情感体验。其中抑郁、忧虑、不安、 焦虑等不良情绪会使学生感觉理解力下降,效率低,从而增加学习阻滞感和压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此相对的,自信、满足、欣慰等积极情绪则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同,学习过程也会让学生感觉到轻松和容易。三是互动体验。网络环境下,人与机器成为了交流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良好的交互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对网络资源以及信息平台的利用效果,从而不必拘囿于资源查找筛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

2、 网络英语教学的情感设计框架

2.1网络英语教学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旨在使教学网络环境满足学习者生理和心理舒适感的各类设计及设置。网络英语教学环境主要由网络硬件设施、网上资源、教学支撑平台、网络管理系统组成[2]。其中硬件设施主要是指英语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及接入互联网的保障设备。硬件实物人性化设计主要包括使用的便捷性与舒适性,如环境的舒适,设备整洁及随时操作。网络资源的人性化主要是依靠便捷的网络操作,如快速上网,多种英语库资源。教学平台及网管系统的人性化则是涵盖学生学习必需内容以及内容获取的便捷性,如人机智能界面。此外, 人文环境也是人性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如凭学生编号进入机房或系统、机房供应热水供暖,咨询服务等。网络速度、电脑反应、音效设备资料查阅难度、学时限制、机房环境等网络环境的不佳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在英语网络环境的构建中,学校应当重视构建人性化的英语网络环境。

2.2跨文化情感元素的融入

跨文化的情感元素是网络环境下情感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3]。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作为非母语工具的学习,其中必然会涉及其母国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习得的同时,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跨文化的情感体验。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比,语言学习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与语言知识的错误相比, 由对西方文化的情感体验所引发的错误更为严重。首先,从人类行为角度来看,语言词汇的产生与发展完全依赖具体的交流情景。因此语言情景理论(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4],语言词汇的基本体征即是文化导向性。譬如不同文化环境下对词意的差异理解,容易导致交流双方的沟通障碍甚至是误解,从而造成沟通的失败以及沟通意愿的降低。其次,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情感分类与语言表达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如词汇的不对等,情感分类与层次的差异。此外,语言交流时不同文化群体(中西文化)的肢体语言也有着明显差异,如拥抱与亲吻。因此在网络英语学习中,积极渗入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利用教学信息平台,上传涉及西方文化的公共学习资源,分模块介绍西方国家典型的风土人情,每一模块附上对应学习材料。通过增长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英语的学习理解及思维模式转变。

结语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准确认识到积极情感体验对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促进意义。网络环境和情感因素研究属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两个大方向,其积极性不言而喻。思考并积极实践在网络环境下积极运用心理学的情感理论,促进两者的积极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甚至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而言之,情感框架设计的根本宗旨在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学生的认同感,从而避免学生在网络教学中形成错误的情感导向,影响学习效果。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引入了各类新型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成效。多媒体网络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其中取得了不小成果,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随着网络教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情感研究开始从心理学逐步进入了英语网络教学中。本文首先概述情感变量理论,并结合网络教学提出了情感元素分类;然后本文基于网络教学的大背景,探讨了网络英语教学中,如何三位一体的构建情感设计框架,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其学习的正确动机、良性情绪以及互动体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英语教学,网络平台,情感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绿怡,孙福万,王淑娟.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7,02(11):1892-1893.

[2]康淑敏,王学梅.多媒体环境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04(01):176-178.

英语框架的重要性 篇7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同时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中明确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是明确要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英语写作教学中来成为了焦点。TPACK框架为基于网络教学的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概念界定

TPACK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是由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 年在Shulman提出的的PCK (学科教学知识) 的基础上提出的。TPACK框架描述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应具备的知识, 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CK) 、教学法知识 (Pedagogical Knowledge, 简称PK) 和技术知识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简称TK) 。其中复合因素包括:学科教学法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 、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 (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TCK) 和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简称TPK)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 动态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要素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关系。 (2) 融合性。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拼接, 而是知识间的深度融合。 (3) 情景性。TPACK反映的是具体的教学情景下, 从实际教学问题着手结合适当的信息技术。TPACK还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的境脉 (Context) 知识。境脉中包含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 如课堂的物理特征, 学校的理念与期望, 教师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心理、社会的特征等。TPACK强调教师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知识三种核心知识有机融合起来, 生成的一种知识。TPACK框架下的英语写作教学, 就是教师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教学法和英语写作内容知识三者融合起来进行的有效教学。

TPACK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学科知识分析

英语写作包括遣词、造句、段落、篇章结构、语法、文体等, 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 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直接反映其英语语言掌握程度的高低, 同时也是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写作理论知识、大量的阅读、写作练习和及时的评价反馈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理想的英语写作过程是课堂进行写作知识、技巧的讲解、范文分析, 课下完成阅读、写作练习, 教师的及时反馈, 学生的反复修改, 最终定稿, 逐渐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 借助他人和学习辅助工具, 在学习的实践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来获得知识。英语写作应该以学生为写作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激发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主动构建。

2.教学法知识应用

英语写作教学应运用以过程为导向的写作教学法, 把写作视为一个循环式的认知过程, 强调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把写作分为四个阶段:写前准备、初稿、修改和定稿, 学生可能在初稿, 重写, 编辑, 定稿等环节循环、反复, 而不单是从最后的终稿来改进写作, 从根本上避免失误, 提高写作能力。同时采取形成性评价, 关注写作过程, 达到促学的目的。

3.技术知识应用

我校引进了美国麦格劳- 希尔教育测评中心的写作自动评价系统Writing Roadmap。这是一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性评价写作工具。WRM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语料库为基本标准, 提供并实施6 个维度的写作评价标准:内容、结构、语体、词汇、句法、规范。对学生习作提供多种在线写作指导、即时评分和诊断报告, 引入不仅是工具本身, 更重要的是引进了评价标准。英语写作课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加大写作训练。学生在打草稿、修改、重写、编辑的写作过程中与系统互动, 并且得到及时反馈, 结合教师讲评, 学生反复修改, 内化评价标准, 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使形成性评价进入写作教学成为可能。

4.自动评价系统融入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

自动评价系统融入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包括三部分。首先, 教师和学生要接受WRM的教学技术培训, 了解系统功能, 写作评价标准, 使学生习得、内化写作标准。充分认识自动评价系统的作用, 是辅助教师、学生写作实践和形成性写作评价工具。

其次, WRM写作自动评价系统,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 会对拼写、语法自动检测, 也会对内容、结构方面给予指导, 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系统提示, 按个人的需要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自我评价、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系统的辅助功能还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 从关注语言形式到注重语言的内容。系统的即时反馈打分功能激发学生不断修改作文的热情。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以过程教学法和形成性评价为指导。

最后, 教师要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必要性。要具备全面、系统的英语写作知识, 较高的计算机技能和有效的写作教学法, 能够运用最新的写作教学方法通过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分系统将写作评价标准、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TPACK框架下的英语写作教学, 首先是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要设计好系统中的作文题目, 组织和帮助学生讨论写作评价标准, 系统反馈后同伴互评、教师反馈, 学生针对反馈反复修改作文, 进而内化作文的标准。同时实现尊重学生差异, 发展学生个性的育人过程。其次, 教学技术的运用,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和能力的增强。学生在反复改写的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及时反馈不断完善写作技能。更多的写作练习实践使知识的建构逐步完整。还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减少了焦虑和紧张感, 学生能够自主、轻松地完成写作任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TPACK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知识框架, 有利于教师将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和教学法创造性地融合,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提高写作认知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hulman, L.S.,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

[3]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 (下) 》, 《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4]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修订》, 《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5]B.S.布鲁姆:《教育评价》丘渊、王刚、夏孝川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6]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998年。

[7]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英语框架的重要性 篇8

1 小学优秀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标准形成的基本思路

1.1 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2]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是指从事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其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 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总和。[3]

1.2 教师认知的研究。

教师认知研究是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构建英语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 一定要了解优秀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行为的认知渊源和思维过程。Shulman提出教师的“知识基础”[4]、Woods的认知教学观[5]、Tsui对专家型教师专长的研究[6]探讨了教师知识的特性, 揭示了教师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特点。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教师学习不可分离。Dewey的经验学习理论[7][8]和Sch觟n提出的“反思性从业者”概念[9]为教师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兼备学者型、研究型、反思型的综合素质。

1.3 教师信念的研究。

教师信念是教师对课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教学相关问题的看法。教师信念是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促进教学实践改变和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条件。[10]教师信念反映出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对形成优秀教师专业素质产生重大影响。

1.4 教师专业性向的研究。

教师专业性向是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11]教师专业性向与专业素质有关, 是形成合格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

2 小学优秀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框架和内涵

通过参考国内外英语教育专家 (Schulman[4];吴一安[12];张金秀[13]等) 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笔者初步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旨在尝试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性框架。小学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四个维度构成: (1) 英语学科教学能力。 (2) 英语教学观。 (3) 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 (4) 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2.1 英语学科教学能力。

英语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英语学科知识 (含技能) 和英语学科教学知识 (含技能) 。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 如英语语法、词汇、语音、语篇等知识,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能用英语实施课堂教学, 阅读专业文献, 参加学术交流;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即教师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知识。[14]张金秀老师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三个维度:学科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实施技能, 体现为十一项小技能, 更为准确地阐释了教师应该具备的英语学科教学能力。优秀英语教师能够在教育与教学目标指导下, 有机融合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是充分尊重和适合教学特点及规律的学科知识, 教学知识是充分尊重和适合学科知识体系特点的教学知识, 这两类知识不再是两个各自完全独立的概念, 而是经过磨合的知识, 产生1+1>2的效果。

2.2 英语教学观。

英语教师应树立新的语言教学观, 充分领会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 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英语不仅仅是符号体系、是工具, 它更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英语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以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3 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

优秀英语教师群体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他们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构成他们专业素质的重要维度。热爱英语、热爱英语教学、热爱教师职业、有责任心、关爱和尊重学生是每个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崇高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原动力, 也是学生成长的指路灯。

2.4 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教师从一开始任教就对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 他们不断用在教学中获取的新信息, 来检验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理解并积极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教师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评价、筛选、吸收、消化、调整或摒弃, 构建新知识、新理解, 并将其融入教师的个人知识系统, 教师学习随之发生。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实践与反思, 教师有机整合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形成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

结语:本文提出小学优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框架和内涵, 其意义在于明确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和过程。英语教师教育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 注重对教师学科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 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的机制。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构建了小学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 并阐释了其内涵, 其意义在于明确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和过程。该框架由四个维度组成:英语学科教学能力、英语教学观、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基于框架语义学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篇9

Wilkins (1972: 11) 指出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若无语法,能表达的内容很少;若无词汇,什么都不能被表达。词汇是语篇建构的基础,且语篇意义主要取决于每个词的意义。(Daneman, 1981: 137) 杨达复(1999) 研究发现词汇运用错误是外语写作学习中最常见错误之一。

2 、框架语义学相关概念

2.1框架

框架是许多相关概念集结的系统,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必要理解整个系统,介绍其中某个概念其他相关概念也会随之而出。(Petruck, 1996:1) 每个词都能激活某个特定的框架并且引出该框架内的其他相关元素。例如“妈妈” 这个词能够激活“温暖、爱、关心、家庭”框架。

2.2原型背景框架

原型即是相关文化中的主流绝大部分,并且该文化中的词的定义与理解也是基于它。例如“寡妇”一词,它只能在背景文化中被理解成一个在过去某时嫁给某人的女人,她的丈夫去世因此现在她单身着。原型理论对意义理解的好处在于不用涉及该词义的所有方面。根据原型理论,满足“寡妇” 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个女人过去结过婚,丈夫死去, 现在单身。但请看以下几个英文句子:A. Catherine is living as a grass widow; her husband has been abroad for ten years. B. Jane once was a widow, but now she has a happy family now. A句中的Catherine符合第一个条件,勉强满足第三个条件,第二个则完全不符合;B句中的Jane满足第一二个但不满足第三个。尽管它们都不完全满足寡妇的三个条件,基于原型理论它们仍然能够以寡妇一词用并在句中被正确使用理解。

2.3侧面

Langacker(1987) 例举半径和圆的关系来率先阐释侧面这个概念:如果不想象整个圆的画面,就无法在脑海描绘半径的图像,半径是侧面,圆是基体;侧面指单词所象征的概念,基体指由侧显概念所呈现的知识或者概念结构。

3、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词汇不仅是一系列单个的词也是多个词组成的短语表达以及成语等。词汇对我们日常的学习交流都非常必要,其重要地位不可否认。然而在词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一些老师觉得没必要教学生词汇,学生只管死记硬背就行或者有些老师只灌输词汇而忽视了其在实际中使用意义的变化。这些误区会导致学生觉得学习词汇不重要,或者没有相关记忆技巧来记,也无法灵活使用理解相关词汇。

4 、框架语义学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4.1建立激活框架

要理解词义,首先需要建立包含一系列元素的概念框架。其中每个元素都独立于框架,每个元素相互作用,谈及其中一个会自动激活其他元素。如果将一个词放进一个相关框架进行讲解,词汇教学会很有趣有意义。例如讲解buy时,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建立激活一个虚拟的商业框架,老师提供商品让学生扮演买者和卖着进行虚拟的商业交易活动。 在这活动中,商业框架的相关概念诸如“支付,价格,质地” 等都会被激活。

4.2原型背景框架理论的运用

学习词汇不仅需要掌握其发音、拼写及意义,也需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比如orphan翻译成汉语就是孤儿的意思。但是orphan有个特定的背景框架:孩子在某个年龄,他的父母去世不能照顾他,此时我们叫他orphan。这是一个典型的框架,因为一个人在二十岁能够独立时他父母去世,那么就不能叫他orphan。因此老师应当讲解词汇的原型背景框架,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该词避免因为经验不足、文化差异造成的错误。

4.3侧面概念的教学启示

根据侧面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视角。对于同一场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样我们可以语用侧面或者视角概念去理解学习同义词。例如当描述某个人不怎么花钱,我们可以选择stingy或者thrifty。但是如何区分这两个词呢?我们运用侧面或者视角概念分析如下:stingy相对于慷慨而讲,而thrifty相对于浪费而讲。再者,当描述从水面看陆地时我们用shore,而从陆地看水面时我们用coast。因此巧妙运用侧面概念讲解同义词非常清晰明了。

5、结论

鉴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一些误区,而框架语义学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阐释了框架语义学中的相关重要概念,并列举其在词汇教学的运用,希望词汇教学是一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教学。

摘要:词汇之于英语教学就好比砖块之于建筑。本文将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先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介绍,再将其与词汇教学结合为词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学习视角。

上一篇:审计执行力下一篇:质量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