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共9篇)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 篇1
城市物流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城市物流对于改进和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完善城市现代化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相对发达、物流意识较强的区域,现代物流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然而,作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城市物流业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宜昌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宜昌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宜昌物流行业发展的大好契机,2009年物流行业入选十大振兴规划,必将加快宜昌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如何发挥出宜昌特有的物流优势,尽早实现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大力扶持和培育宜昌物流业,对宜昌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1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宜昌物流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1877年开埠通商至今,宜昌一直是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宜昌的物流行业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宜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不过与国内许多一、二线城市相比,宜昌的物流行业无论是规模上,还是专业化、现代化程度上,都没能显现出应有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物流业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未得到充分认识。一方面物流业发展规划滞后,政策引导不够,另一方面企业“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对现代物流缺乏科学认识。
来自工商部门的统计数据称,目前宜昌市登记在册的企业中,名称中含有“物流”字样的就有100多家,但一半以上的物流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然而令人汗颜的是,这100多家物流企业中,年产值达1 000万元以上的仅有几家,“小仓储”、“小货运”式的传统物流企业在宜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宜昌物流行业还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物流资源过于分散,缺乏整体规划,运作效率不高;基础设施不配套,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低,这些都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宜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大都简易、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多数靠人工作业。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使用传统通讯工具上,仅少数物流企业已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组建了公司网站,并通过宜昌万声货运网站这个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交流货运信息,还有像金东山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中国物通网的会员,但这些少数的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服务、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增值服务方面,也还没有或根本没有能力全面展开。仓储规模不足,设施水平落后。仓储是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中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缓冲池,为生产的持续稳定进行提供保障,是实现生产和运输的基础。目前,宜昌市仓储设施市场需求较大,但仓储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设施水平较低、经营效益偏低等问题突出。
此外,宜昌物流业还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瓶颈。笔者调查了解,宜昌物流企业雇佣的大部分员工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在上岗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城区一物流公司负责还表示,市场和企业普遍短缺物流策划、市场营销、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人才,在物流过程中,缺乏专业物流人才,很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增值化服务。
还有,宜昌物流市场准入门槛低,物流业的市场运作不规范,缺乏监管。像金东山市场内,笔者走访时发现聚集在金东山物流有限公司周围的货运部、托运部等就有10来家,车辆到处都是,货物横七竖八摆在货棚里,一片混乱景象。
2 宜昌城市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虽然宜昌物流业仍处于传统粗放的物流状态,但宜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潜力还是巨大的。一是地处鄂西渝东交通枢纽的核心区。由于宜昌市地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中西部重要物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地带;直接辐射市辖五县三市五区和一个开发区,间接辐射鄂西、湘西北和渝东、川东、陕南等地,并承接西南、中南和华东等地的物资中转运输,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和商品流通优势。宜昌又是长江中上游交通枢纽,通过长江与沪、宁、汉、渝等城市一线贯通。除水路外,宜昌的铁路、公路和航运交通均比较发达。此外,宜昌本地工业、农副业,包括传统物流业,均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所以说,宜昌发展现代物流业,既有较好的地理、交通条件,又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伴随着宜昌在长江经济带中迅速崛起,在其主动融入武汉、重庆城市经济带的过程中,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其现代物流业理应顺势发展;二是地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拓展区。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辐射长江中上游区域的重要城市。因此,加快宜昌城市现代商贸物流经济的发展,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的商贸物流中心,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客观上已成为宜昌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对此,笔者就宜昌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宜昌经济的发展,提如下具体对策建议:
2.1 大力普及物流观念,改进企业经营模式
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使宜昌生产企业管理者迅速从“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并充分认识到宜昌物流业的发展将更有利于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它的竞争优势,使本企业能可持续发展下去;还要使企业管理者和有关政府部门从自身和国家利益的角度理解尽快引进现代物流管理观念的紧迫性。
2.2 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
一是要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使物流业的发展合理有序;二是要制定促进、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快速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扶持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项目建设,以加快培育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三是宜昌相关部门要提高物流市场准入标准,并对现有物流市场进行监管、引导,使物流业的市场运作有序。
2.3 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尽快提高各种基础设施的水平。政府方面主要是应担负起交通系统、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标准、其他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企业方面主要是在促进规模经济和网络化经营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作业所需基本设施设备、信息系统、增值服务设施,积极推广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设备、专用运输设施和现代化装卸设备等在企业中的使用。
2.4 以大型企业为领头羊,推动物流业发展
工业企业是物流运作的主体。物流的发展必须从大中型企业入手,宜昌拥有不少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如稻花香集团、宜化集团等企业都已经认识到物流的发展是他们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可以成为宜昌企业物流发展的领头羊,而且他们已经开始着手发展本企业的物流。另外,这些大型企业如果采用物流外包的形式就能够促成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5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西方国家物流业发展证实,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社会的50%,物流企业才能形成。现有的企业绝大多数缺乏物流相关理念,基本处于自产自运自销的状态,真正实现物流管理目标,即快速反应,最小化变异,最小保存的比较少。通过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宜昌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
2.6 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要在物流企业中适时地采用WMS、TMS、DPS、条形码技术、EDI、射频识别技术、GPS等。再次强调的是对于宜昌物流企业来说,切忌贪多求全、不切实际,应本着适时采用,既要适度超前,又不盲目投资的原则,进行有效的选择。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2.7 积极引进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人才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因素。日本物流界非常重视物流人才的培训,日本物流系统协会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宜昌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业务知识,拥有业务技能的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一方面,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宜昌区域科教中心的优势,在大学、高职和中专中开设物流相关的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并加大在有关这一行业的相应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投入和指导,同时积极筹备和开展这方面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工作;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引进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信息化人才,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现代物流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
宜昌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只有把握好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采取切实措施,才能推进宜昌城市物流水平上新台阶。
摘要:城市物流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城市物流,对于改进和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分析宜昌城市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物流,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晓青.现代物流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 篇2
赵举海
2011年第11期 ——社会建设
近年来,宜昌市根据中央文明委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坚持把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牢固树立“全民创建,创建为民”的理念,持续推进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到2010年,宜昌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9、2010年通过了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为参评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始终把加强领导作为创建工作根本保障
(一)形成共识。近几年来,宜昌市年年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全市上下广泛形成三大共识。一是开展创建工作,是推动宜昌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这是宜昌广大干部群众在创建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推动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软实力。二是开展创建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实践。多年的创建实践证明,宜昌探索形成的“全民创建,创建为民”的理念,广泛赢得了全市人民的支持和信赖。三是开展创建工作,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宜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日益成为宜昌向世界展示湖北乃至中国文明的窗口。
(二)完善措施。先后制定了《关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意见》、《关于巩固“三城联创”成果,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名市级领导负责牵头一项重点创建工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联系一个街道办事处或创建责任部门,开展定点、定期协调和督办。成立创建办,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市纪委、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抽调20名干部,组建3个工作专班和7个督导小组,集中办公,指导、督办和协调各创建责任单位,为全面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统筹推进。始终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揽全局,将创建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等,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子项目,统一纳入创建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从而使宜昌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按照“项目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探索用经济项目建设办法推进创建工作,对涉及公共管理、社会事业、基层社区项目实施投入倾斜,每年实施一批创建重点项目,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项目有了投入保障。
二、始终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作为创建标杆
(一)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宜昌市牢固树立城市品牌理念,着力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沿江大道、城东大道等33条主(次)干道新建或综合改造完成,新建和改造主干道所有管线全部“入地”;广电中心、新图书馆、新闻大厦、黄家湾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建成;CBD中心商务区、商业步行街、万达广场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投入使用。29个公园、36个游园、37块街头绿地全面建成,22个城乡结合部及杂居小区、58个农贸市场、240多处背街小巷、近万家“七小门店”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到2010年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5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50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8%,绿地率达到35.3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88平方米。
(二)整合资源多城联创,推动创建实现新突破。按照“决策考核以市为主,组织实施以区为主,日常检查以街为主,市民动员以社区为主”的原则,将创建工作纳入各区和市直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和“一票否决”制;按照“各区负责、部门配合、街道和社区监管、业主落实”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推行“城管进社区”和“路段管理责任制”;建立市级领导联系街办,区级领导包片,市直单位及中央、省在宜单位对口帮扶社区、包路段的创建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各级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创新城市建设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市场运作,探索出用市场办法筹资建设城市的新路子;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全市已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
(三)强化为民创建理念,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近几年,宜昌先后制定出台30多个文件,投入100多亿元,推进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创建新成果。探索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住房、医疗、就业、发展、社会保障并举,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市民意见,建立受理、办理、督查、反馈全程服务机制,有效解决一批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市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探索基层维稳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广大市民从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使创建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三、始终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深化创建的基础工程
(一)构建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宜昌市各级党委、政府注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一方面将其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干部教学培训计划,一方面在全市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宣教活动,要求进入市民学校课程,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伴随“我在宜昌、我爱宜昌、我为宜昌作贡献”活动的深入推进,一大批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典型涌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城市形象、科学文明生活已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道德实践,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等道德实践活动,精心组织推荐评选全国、全省和宜昌市道德模范,推出以郑琦、杨自会、李广佳、薛家清、孙万清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重大影响的道德模范典型。有效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报告会”等群众性互动交流活动,推动全市形成学习、敬重、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惩教结合,养成文明习惯。围绕“学习践行公共文明礼仪,争做文明有礼宜昌人”主题,开展公共文明礼仪知识专项宣传教育活动,编印《宜昌市民文明生活指南》、《礼行天下—宜昌市民文明礼仪手册》10万册,发放公共文明礼仪温馨提示卡100万份。全市共有30万名机关干部、社区居民连续两年参加市民公共文明礼仪知识测试。我们还组织12个涉及城市管理的执法部门,联合发布治理不文明行为公告,在全省率先开展对不文明行为实施处罚,得到市民的广泛支持。
四、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创建成效的第一标准
(一)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创建的根本出发点。宜昌市将饮水、吃菜、行路、环保、就医、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梳理归类,列为重点优先项目,每年制定下发具体解决方案,及时落实到各城区和市直有关责任主体,限期整改达标。市、区财政均将涉及民生的创建项目优先列入财政预算,并分别按项目下达资金计划或给予政策性补贴,此举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创建工作的广泛支持。
(二)坚持把就业与社保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宜昌不断开展再就业援助、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等专项活动;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救济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3条保障线基本形成,居民总体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
(三)坚持把帮扶特困群体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相继制定出台《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办法》、《城区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文件,建立了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就业援助等救助制度;出台《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等文件,较好解决了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子女上学一系列困难。
五、始终把抓好中央文明办部署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一)精心开展迎接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制定实施《迎接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实施方案》,组织迎接两次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出台《宜昌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建立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评估测评机制和公共文明指数发布制度。
(二)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市民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活动。以迎奥运、迎国庆、迎世博、庆建党90周年为契机,紧扣优化基础设施、倡导文明礼仪、整治公共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城乡环境等工作重点,在全市广泛开展以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开展“全民阅读”、倡导“低碳生活”、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歌曲大家唱”等群众性活动;制定《宜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计划》,注重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
(三)开展学习宣传评选道德模范活动。如认真组织开展全国、全省及宜昌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举办“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湖北宜昌专场演出等重大活动。
(四)组织开展各项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困难弱势群众、关爱空巢老人、劝导不文明行为等志愿服务活动,城区注册志愿者达10.8万人。
(五)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台《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实施意见》,开展网吧经营秩序、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规范报刊、出版物内容。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文明伴我成长”、“做有道德的人”、“学英雄少年”、“经典诵读”等主题教育。我市于2009年11月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六、始终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创建目标考核机制。2006年以来,宜昌市率先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纳入县市区及市直各单位一把手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制定一把手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实施统一考核和奖励。
(二)建立创建目标主体责任制。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按年度出台创建责任分解实施方案并细化目标,将重点工作和细化任务,按年度系统分解落实到近百个创建责任单位,形成创建目标责任体系,做到创建主体明晰化、目标责任具体化、创建指标定量化。
(三)建立创管结合新机制。先后出台《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意见》和《进一步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决策考核以市为主,组织实施以区为主、日常检查以街办为主,市民动员以社区为主”的创管结合新机制。
(四)建立创建落实督查制。探索建立了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创建责任单位年度述职制、文明创建专项督查制、文明创建工作责任诫勉制等。通过实施这四项制度,有效保证了创建工作的落实。■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 篇3
关键词:物流园区;三峡物流园;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08
1宜昌市三峡物流园概况
宜昌市三峡物流园是由湖北稻花香集团开发建设,于200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共斥资18.8亿元打造的集生活品展示、交易、仓储、冷链、配送、电子商务、快捷酒店、办公住宿、餐饮娱乐等一体的现代综合性物流园。该园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东站路1号,紧临宜昌火车东站,占地1154亩,总建筑面积达80.8万平方米。整个物流园区分为农贸城、冷链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交易中心三大功能区,并全部在2014年底建设完成。截止2015年10月,三峡物流园交易额达174亿元,年税收过亿元,可解决3万人就业,未来将发展成为鄂西渝东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生活品物流基地。
2宜昌市三峡物流园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实际上SWOT分析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详情见表1。
2.1优势(Strength)分析
(1)区位优势。三峡物流园项目的区位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该物流园位于地处“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宜昌市。该市是长江黄金水道承上启下的关键通道,使物流园具有辐射中西部区域的潜力。第二,宜昌市的经济腹地十分宽广,其中直接经济腹地为市辖的五县三市四区,间接腹地涉及鄂西、渝东、陕南等地,使得三峡物流园可以成为周边区域各项物资产品的供应地与中转站。第三,三峡物流园位于宜昌物流业网络中心,南有小溪塔食品物流中心等5个物流中心,西有龙泉综合物流中心等2个物流中心,北有獍亭化工产品物流中心等2个物流中心,为三峡物流园成为宜昌市物流业的龙头老大提供有力保证。
(2)产业优势。在“十一五”期间,宜昌市已初步形成以电力、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以农业经济为特色的经济体系。在“十二五”期间,确立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材料、文化旅游等6大干亿产业发展计划,目前宜昌市拥有14类共42个批发市场。基于三峡物流园处于宜昌市物流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宜昌市综合性的产业发展大大刺激了三峡物流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
(3)交通优势。在铁路运输方面,三峡物流园位于新建的宜昌火车东站,拥有宜一万铁路伍家岗编组站;在公路运输方面,园内有沪蓉高速公路、318国道穿境而过,与湖北省乃至全国连成干线公路网络;在空中运输方面,三峡物流园临近中部地区民用航空运输的骨干机场之一的三峡机场,车程不足24分钟;在水路运输方面,毗邻宜昌集装箱码头,拥有黄金水道带来的便利。总的来说,三峡物流园具备多种便捷的运输方式,使得三峡物流园的发展基础敦实,在2015年前三季度三峡物流园的总交易额达174亿元,占宜昌市物流业总收入(710亿元)的25%左右。
(4)政府支持。宜昌市政府非常重视三峡物流园的建设及发展,给予相当大的政策支持,包括:①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意见》,对交通运输企业当年入库税收额分等级奖励。②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③建立“一心、九线、十园”的物流立体空间格局。加速构建以三峡物流园为“一心”、以四条铁路大动脉、四条公路主骨架以及一条石油主管道共同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为“九线”、三峡翻坝物流园等为“十园”的立体式布局。④下发《宜昌市物流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确定以交通为主体的物流综合协调管理体制,规范物流管理体系。优惠的政策及体制的完善使得宜昌市物流业发展迅速,截止至2015年10月底,宜昌市正在从事物流服务的各类企业达2022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33家(位居全省第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28家(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市。
(5)后发优势。由于三峡物流园建成较晚,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其他城市规划建设的物流园相关经验,吸取教训,最大限度规避发展中的风险,有利于物流企业在三峡物流园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2劣势(Weakness)分析
(1)物流基础设施及发展环境仍不够完善。由于宜昌市现代物流业起步晚,所以尽管已经初步形成“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铁路大动脉、空中大走廊、港站主枢纽”,但配套的物流服务仍未及时跟进,各交通方式还未无缝连接,随着物流网络基础不断完善的同时,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利用效率低下。
(2)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宜昌市的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较为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仅仅提供较为单一的功能性服务,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造成物流园内部的物流企业运营模式落后。尽管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成立专业的物流公司,但覆盖面仍不够广泛,提供不了完整的供应链服务。
(3)物流人才匮乏。三峡物流园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东中西部物流中转中心,为实现目标,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虽然目前湖北省66所高校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占47%,但是其中有75%的高校物流专业是近一两年新开设的,现今大部分管理人才还未毕业,造成这段时间呈现物流人才空缺期。同时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造成物流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而现有人才大多为理论型,缺乏实践经验,真正既拥有实践经验又拥有理论知识的人才极少。
2.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大力支持。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宜昌提出实施“沿江突破、呼应汉渝”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五年“把宜昌市建成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因此,宜昌选择三峡物流中心为突破口,在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中,三峡现代物流中心是其第一个核心重大的建设项目。
(2)宜—万铁路建设契机。横贯三峡物流园的宜—万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之一,是沪、汉、蓉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中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线路全长377公里,东起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重庆市万州区,途经湖北宜昌、恩施州和重庆市万州区所辖的十个县市(区),贯穿武陵山区腹地,于2014年正式通车。
(3)长江经济带发展契机。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中,国家大力建设长江经济带,湖北省根据指导,将其经济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使自身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地理轴心优势进一步放大,从而更好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双向快速流通,带动湖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为三峡物流园向外发展带来巨大潜力。
(4)“互联网+”概念的提倡。近两年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的运用,通过引入“互联网+物流”的创新型概念,打破如今原有的封闭式、粗放式的发展格局,推进物流技术的创新以及物流服务模式的创新。该契机推动三峡物流园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初步构建物流信息交易中心以及三峡物流园1号电商,提升物流潜力。
2.4威胁(Threats)分析
(1)物流园发展盲目。湖北省物流园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湖北省有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襄阳国邦物流园等数个物流园,但大部分物流园由于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发展盲目,导致各物流园间资源分配不合理,在未来的省域物流市场竞争中,由于资源的抢夺,会对三峡物流园形成夹击围堵之势。
(2)投资风险大。由于物流园的建设是一项动辄数亿的巨型投资项目,一旦物流园投入建设,资金转移度将变得极低,很难进行投资转移,存在面临巨大损失的威胁。因此物流园的开发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蕴含着较大投资风险。
3未来三峡物流园发展对策
3.1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
(1)三峡物流园应在湖北省逐步构建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机遇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优势,尽力向外辐射,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拓展市场,从而逐渐占领未来的物流市场的龙头地位。
(2)继续充分利用自身的投资资金以及配套优势,稳步完善物流园自身软硬件设备及物流营运能力,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与口碑。
(3)跟进国家的发展指示,继续推动现代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物流”概念,引导物流技术、服务模式、管理体系的创新,进一步完善三峡信息交易中心的建设。
3.2加强政策支持
(1)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规范物流行业的秩序。
(2)制订专项规划。发挥政府的调控效应,制定专项政策如提供税收和财政方面的扶持、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优惠价格,给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
3.3构建物流人力资源发展体系
(1)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遵循《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指导思想,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
(2)以本土高校如三峡大学作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基地。充分发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优势,通过与物流园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才实际操作能力,为物流园提供一大批适应三峡物流园发展的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园内员工的专业素质。
(3)积极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面向广阔的国内外招进人才,加快物流企业技术的更新和管理的创新。
加强与宜昌市政府沟通。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使得物流园周边的工业、商业等物流需求释放出来,适当将周边地区的物流引入三峡物流园集聚;另一方面可以防范周边物流园资源的恶性竞争项目的开立。
4结语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 篇4
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 (交公路发[2009]784号) 确定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的基础上, 将马铃薯、甘薯 (白薯、红薯、山药、芋头) 、鲜玉米、鲜花生列入绿色通道《目录》, 其《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包括五大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 (仅指活的、新鲜的) 、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本文主要研究宜昌市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本, 所以本人根据上述《目录》中对鲜活农产品的表述, 将本文研究中的鲜活农产品也定为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 (仅指活的、新鲜的) 、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五类农产品。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所述, 冷链是指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 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 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可见在我国,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产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它是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物流的发展而兴起的, 是以冷冻工艺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宜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宜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发展鲜活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鲜活农产品丰富。2010年,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增加值达到176.5亿元, 年均增长6.1%, 比规划目标高80%, 其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8.5%, 全市柑橘产量居全国地市州前列, 生猪出栏数居全省第一位, 长阳火烧坪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由此可见, 宜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量巨大。
据了解, 目前, 宜昌全市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959家, 其中, 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56家, 具有4A级资质的企业2家。然而, 由于宜昌的物流业起步晚, 到目前为止, 还处于传统物流阶段。物流规模普遍偏小, 设施落后、技术不先进, 且各中、大型物流企业基本没有涉足冷链物流, 宜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才刚起步。在宜昌城区已建有的冷库有宜昌市食杂公司果品冷库、冰峰国际冷库等, 其中冰峰国际冷库日冷冻量达2.1万吨, 主要冷冻包装好的肉类产品, 是一座比较现代化的冷库, 而宜昌市食杂公司果品冷库, 是一座高温冷库, 相对来说设备陈旧一点, 技术不够先进。另外, 在宜昌长阳火烧坪高山蔬菜基地, 建有很多冷库, 也就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 遗憾的是, 在宜昌各县市区的城郊蔬菜基地, 基本没有建蔬菜冷库。
宜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由于宜昌物流起步晚, 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才刚起步, 目前宜昌的蔬菜水果、肉产品、水产品、禽蛋等很大程度上是常温运输销售, 蔬菜水果腐烂率是比较高的, 其经济损失较大。就加拿大来看, 其已形成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蔬菜物流损耗仅5%。为此, 宜昌需加快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
冷链运输是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在宜昌, 鲜活农产品的冷链运输效率低下, 目前, 就长阳县火烧坪高山蔬菜来讲, 其产品虽已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国家和地区, 但其运输还是以公路运输为主, 除部分订单出口高山蔬菜通过航空运输外, 大部分高山运输仍是通过普通卡车和货车运输, 这种运输是在非冷藏条件下进行的, 采用了一定的保温措施, 保温措施是指在非冷藏运输条件下, 对物流过程中的蔬菜用薄膜+棉被+薄膜进行包装的运输方式。除此之外, 在宜昌, 水果、肉产品等的运输一般也采用的是普通非冷藏设备的运输车辆运输。
冷库储藏也是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本人2011年1月曾走访了宜昌城区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金桥蔬菜果品批发市场, 到目前为止该市场内没有建造储藏水果蔬菜的公共冷库, 而是市场内各店铺店主在自家店铺内建造一个简易5平方米的冷库, 用于蔬菜或水果的储藏。再如宜都红花套蜜桔产地、长阳县火烧坪高山蔬菜产地等都建有冷库, 但这些冷库已老旧, 这也就严重影响了蔬菜水果及肉产品的品质。
在宜昌, 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规模小、设备不先进, 效率低, 且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高, 为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涉足鲜活农产品领域, 且专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在宜昌基本没有, 目前宜昌鲜活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情况, 也就制约了鲜活农产品的流通。
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 人才问题是关键。而目前, 宜昌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迫切需要发展冷链物流, 要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 就需要一批既懂鲜活农产品特性, 又懂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宜昌现在的情况是,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少之又少, 甚至没有, 这种短缺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宜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具体措施和对策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从宜昌政府来说, 政府及有关部门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来促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比如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鼓励冷库、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快引导建立宜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从物流企业方面来说, 物流企业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以此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益。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还不被很多人所认识、了解, 其产生的效用更不被很多人所认识, 所以, 为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必须向消费者宣传冷链物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理念, 使其了解冷链物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知识, 并在购买中积极的选择冷链食品, 这样以此来促使政府、物流企业等加大冷链物流行业的投入, 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由于具有专业性、规模化、信息化、科技化等特征, 越来越受到更多生产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青睐,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高、技术性强, 就更需要由第三方冷链物流来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提高服务水平。所以,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培育鲜活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 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
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强冷库建设。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到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其中一大工程为冷库建设工程。而在宜昌鲜活农产品这一块, 要保障其鲜活农产品的品质, 首先必须建造一批现代化的冷库, 同时对原有老旧冷库进行改造, 使其能满足现有鲜活农产品的需求。
其次加强冷藏运输车辆的购置。在宜昌, 目前就宜昌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冷冻肉的运输过程中采用的带制冷风机的汽车运输的, 而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运输仍采用的普通运输车辆, 其损耗较大。为了保持鲜活农产品的新鲜, 保留它的营养价值, 减少损耗, 降低物流成本, 在运输的过程中要采用冷藏运输车辆, 面对目前这种情况,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用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大力购进冷藏运输车辆。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 篇5
宜昌市创卫办 2008年6月23日
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已全面完成全国爱卫会暗访整改工作,即将接受技术评估,现将创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卫工作完成情况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市级领导加强了组织领导。3月1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乐成主持召开全市“三城联创”工作会议以来,四大家领导加强检查督办,有力推进了“三城联创”工作。5月7日,市委书记郭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乐成带队视察城区“三城联创”工作。4月1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乐成深入西陵区调研“三城联创”工作。4月28日和5月中旬,市政协主席李泉两次带队对全市“三城联创”工作进行了视察。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建一带队对点军区“三城联创”工作进行视察调研。副市长廖达凤把创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拿在手上,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召集创卫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创卫工作。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马学军定期组织召开三创办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三城联创”工作。市领导王厚军、赵举海、杨万贵、杨保平、郭俊苹、刘俊刚、王宏强、王国斌等也都多次到基层或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
二是市三创办加强了专班督查和专项督查。4月3日,市三创办召开了督办工作专题会议,明确督导工作措施、督导原则、督导重点、督导方法和工作要求,检查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了督办通报,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市创卫办与市三创办督导一组联合开展了除四害专项督办检查,对各区和相关部门的除四害工作进行了检查和指导;参与了市三创办督导一组开展的创建宣传专项检查;参与了市三创办督导三组开展的农贸市场专项检查和白龙井路重点督办项目的跟踪督办。
三是开展了对口联系社区(村)“三城联创”工作。112个市直及中省在宜相关单位分别对口联系西陵区、伍家区和宜昌开发区所辖112个社区“三城联创”工作,深入社区,对口帮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难点问题也及时向市三创办和市创卫办做好了汇报。
(二)全方位加强创卫宣传,营造出良好创卫氛围 一是加强新闻宣传。各新闻媒体加强专班建设,开辟专栏(题),集中版面、集中时段、集中专题,如三峡日报的“健康周刊”栏目,三峡电视台《宜昌新闻》节目中的“创卫热线”、《直播宜昌》、广播电台的《环卫之声》等等媒体报纸,都重点宣传报道了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开展的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社会宣传。4月份,市爱卫办、三峡晚报社联合举办了一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知识竞赛活动,市民踊跃答题,参与人数达15000人。市三创办编印了《共建美好家园—“三城联创”普及教育读本》1.2万册,市、区爱卫
办共编印下发健康教育指导手册20万多册、创卫宣传画10万多张。5月份,城区主要街道、社区、商业中心区、城市主要出入口等重点地段设置了90多处创卫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市交通局在1000辆出租车上张贴了创卫宣传标语。市工商局对城区烟草广告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
三是加强社区、学校、医院和行业宣传。123个社区基本落实了创卫宣传和健康教育专栏。城区中小学校均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继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卫生一起走,创建国家卫生城”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传播链开展创卫宣传和健康教育。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部、住院部都有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了健康咨询台、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都有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对从业人员开展了相关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和职业卫生教育。
四是加强控烟宣传。城区所有公共场所继续加强了禁烟工作,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并对吸烟行为进行干涉。今年的“5.31”世界无烟日,市爱卫办、市健康教育所积极配合省爱卫办开展了2008年中国戒烟大赛,进一步加大了控烟宣传,目前我市参赛者达到1300多人。
(三)突出创卫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整改措施
一是组织开展了今年春季除四害活动。4月18日以前,以街办(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开展了义务劳动,对辖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理。4月18—25日,全市统一时间投放鼠药,全市共投放鼠药各区合计13.75万包,其中市城管局、建委、教育局、房管局合计4500公斤。
4月下旬,市爱卫办组织专家分组对各区和相关部门的除四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以小餐馆为主的“七小门店”日常监管。以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市工商局牵头,市卫生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局等部门配合,采取规范、整改、补办、取缔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小餐馆操作间的硬件设施到位,落实完善的三防设施和消毒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共纠正出店经营行为1468余家,拆除乱搭乱建635余处,取缔无证无照流动摊点1480余处;体检从业人员4224名,办理卫生许可证1167户,办理营业执照1265户。市规划局对夜市场地实行了定点设置,确定夜市摊点的规模及建设标准。各区政府、宜昌开发区对部分夜市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
三是加强农贸市场专项整治。以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市工商局牵头,市城管局、市卫生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密切配合,以“治乱”、“治脏”为重点,采取关闭取缔、责令整改、规范引导等措施,深化农贸市场整治。南苑、东湖等7个市场在专项整治中行动快,变化大,成效显著,达到了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垃圾容器加盖,公厕、垃圾站建设达标,消毒和除“四害”工作落实,食品经营户证照齐全,亮证经营。取缔了白龙井等8个卫生基础设施缺乏的小型农贸市场。
四是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加快了背街小巷及居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先后对刘家大堰小区、夷陵路339—44号、城昌花园小区等5个小区进行
了综合治理,市财政投资,对中心城区17个垃圾中转站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新建和改造1058处垃圾屋,对24座旱厕所改造升级,新增和维修了一批路灯。大力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各区、宜昌开发区先后启动了“门前三包”工作,到目前为止,各区、宜昌开发区落实“门前三包”工作责任制都达到了90%以上。夷陵区政府拟出台“门前三包”管理办法,为“门前三包”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五是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综合管理。各区分别制定了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方案,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单位、门店、居民和村民加强创卫宣传和健康知识宣传。各区分别对夜明珠、发展大道、三峡大学、桔城路、宜古路、江南大道等重点城乡结合部及周边市容环境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清理整顿,市政府还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对夜明珠段城乡结合部进行了彻底改造,配套落实了道路及周边绿化美化。西陵区投资35万元对白龙井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卫生进行了专项整治,取缔了白龙井农贸市场,拆除了旱厕所,完成了全路段下水道改造和人行道板的铺设,绿化美化了周边环境。
(四)对照标准严格把关,完成了创卫资料建档任务 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市爱卫办将创卫资料建档工作分10个方面整理资料,由市卫生局、市城管局、市环保局和市药监局等部门牵头负责,涉及47个责任单位,每个单位都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联络员。5月上旬,资料建档工作全部完成,市爱卫办建立了一个40平方米的创卫资料室,新购文件资料柜6个,会议桌一套,收集整理编印各级各
类创卫资料726册、8000多万字,其中精装创卫迎检资料15套(每套11册、200万字)。同时,按照市领导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宜昌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电视资料片,制作了宜昌市人民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汇报多媒体。
(五)多方汇报创卫工作,争取全国和省爱卫办支持 4月上旬,廖达凤副市长带队到全国爱卫办专题汇报了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情况,得到了全国爱卫办的肯定和支持。廖市长还经常到省爱卫办汇报工作,多次邀请并接受省爱卫办领导及专家来我市检查指导创卫工作。
自去年底以来,历时4个多月的时间,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暗访后相关整改工作基本完成。4月10日,市爱卫会向省爱卫会递交了《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爱卫会暗访反馈意见落实整改情况的报告》,省爱卫会在4月下旬对我市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向全国爱卫会提出了技术评估申请。目前我市创卫工作进入了迎接国家爱卫会技术评估阶段。
二、创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全国爱卫会对我市暗访指出的问题和省爱卫办指导意见,结合日常工作掌握的情况,我市创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市容和环境卫生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居民小区小街小巷垃圾屋数量不够,有些地段缺少垃圾容器,大部分垃圾屋(桶)、果皮箱等垃圾容器简陋,破损严重。一些垃圾屋无门或半截门,不
能达到密闭管理,一些垃圾清运车辆较脏、破,不能使垃圾的收集、清运达到密闭化。居民小区排水设施陈旧、破损、堵塞,污水乱流。垃圾中转站总体上数量不够,点军、猇亭、开发区无垃圾中转站,市管垃圾中转站7个,只有2个经改造后达到标准,葛洲坝14个垃圾中转站都不达标。道路维修不及时,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路缘石和人行道板破损严重,有坑凹积水现象。照明设施不完善,路灯亮化率不高。
二是清扫保洁不到位。城区次干道、特别是背街小巷、杂居小区的保洁质量和水平低下,处于无人清扫状态,积存垃圾较多。
三是市容监管不严。社区乱摆摊点现象较严重,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随处可见。小街背巷和居民区存在牛皮癣(小广告),有的虽然已进行了清除,但痕迹依然存在。
主要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少,历史欠帐较多。“门前三包”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强有力的执法监管,责任主体自觉落实三包责任的行为没有养成。
(二)农贸市场卫生
一是农贸市场整体水平不高。城区58个农贸市场中,基本达标的只占13个,大部分缺乏必要的卫生基础设施,未能做到每个摊位配备加盖的垃圾桶,上下水设施及防鼠设施不全。
二是农贸市场及周边秩序混乱。部分农贸市场划行归市不清,垃圾未及时清扫,有占道经营和乱摆地摊现象。部分出售家禽的摊位未独立设置,存在交叉污染的隐患。
三是卤菜店和小饮食摊点卫生差。绝大多数经营户没有任何防蝇防尘设施,从业人员卫生意识不强,没有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主要原因是早期建设的农贸市场设施功能不全,部分规划农贸市场已改变使用性质,挤占、挪用等现象十分严重。属地管理、联合执法不到位。缺乏对业主的监督机制。
(三)以小餐馆为主的“七小门店”卫生
一是小餐馆办证率低。有600多家小餐馆与办证条件相差太远,没有取得卫生许可证仍然在经营,部分已领取卫生许可证的小餐馆基础设施还有差距,不具备领证的硬件条件。一部分为拒绝办证情况,经卫生、工商部门多次联合执法仍继续营业(4月28日开业的隆康夜市城,目前34家经营户只有21家办理了卫生许可证,13家未办理卫生许可证和较多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培训而照常营业)。一部分为卫生条件差、各项卫生设施不符合要求不能办证而违法经营,多次取缔,反复性强。多数小餐馆低水平运作。如宜昌火车站进出道路旁小餐馆经营场所环境差,店堂、操作间以及门店周边环境卫生问题严重,管理难度大。
二是夜市规划和管理都不到位。现有的几处夜市在场地建设上不规范,上下水设施不全,食品卫生安全不能有效保障,乱吐乱倒、随地大小便现象突出,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严重。
三是部分“七小门店”(以小美容美发店为主)证照不全,卫生设施等条件不达标。从业人员缺乏消毒意识和正确开展消毒的技术知识。
主要原因是“七小门店”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强,人员结构复杂,拒绝办理健康证等相关证件或一证多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小餐馆、小美容美发店、小旅馆等尤为突出。
(四)除四害工作
一是苍蝇密度高。外环境到处可见苍蝇,很多特殊行业防蝇设施不到位,特殊行业都有不少苍蝇。蟑螂在各个小餐饮店比较普遍。
二是总体上防鼠设施(包括一些高档餐厅)普遍不到位,鼠类可自由地从室外出入餐馆(食堂)。部分社区缺少必备的毒饵合等设施。
三是外环境垃圾管理不到位,蚊蝇孳生地未得到妥善处理,公厕化粪池不加盖,垃圾屋、中转站等地不能做到密闭储存和运行,没有落实定期药物消毒。铁路沿线、运河两岸等社会空地除四害工作没有形成制度。
主要原因是城市基础卫生设施薄弱,四害孳生地没有彻底清除。政府对除四害的投入少,除四害整体效果无法提高。
(五)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卫生
城乡结合部除五龙桥头、发展大道、夜明珠等基本达标外,其他差距较大。主要是道路硬化不足,扬尘较大。缺乏合格的垃圾容器,乱倒垃圾。卫生管理不到位,乱搭乱建、出店经营和占道经营等现象普遍。积存垃圾长期没有清运,污染严重。部分河流排水沟长年无人管理,富营养化严重,可见大量飘浮物。如夜明珠桥下河水已变质发臭。
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较快,规划、建设、管理没有跟上。薄弱部位整治前后起伏较大,创建效果时好时坏。
(六)建筑、拆迁工地卫生
城区建筑工地内环境卫生差,乱倒垃圾和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少数拆迁工地进度缓慢,管理滞后,有的甚至已拖延了多年,建筑渣土没有及时清运,生活垃圾乱倒乱堆,严重影响周边卫生环境。
主要原因是建筑(拆迁)工地都是阶段性工程,开发商重项目轻管理,没有很好地履行内部管理责任。
(七)道路交通秩序
行人随意行走机动车道,横过道路不走过街设施,不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行,跨越交通护栏等交通违法行为。街道、公共场所车辆乱停乱放,影响市容。如农用车路边随意停放进行经营。
主要原因是行人交通安全意识不高,相关部门的管理覆盖面不广,从严纠正行人违章行为连续性不够,市民遵纪守法的意识难以养成。
(八)创卫宣传和健康教育
创卫宣传教育深度和广度不够,公共场所、小区、重点单位等地缺乏健康教育宣传栏。市民的卫生行为还没有养成,有随地吐痰、乱扔果壳、乱倒污水等现象。市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对卫生城市创建的满意率偏低。
主要原因是公益广告和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立数量不足,宣传教育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管理薄弱,市民关注的卫生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三、下一阶段创卫工作措施及建议
鉴于全国爱卫办对我市创卫技术评估时间的不确定性,我市创卫工作应从突击性向经常性方向转变,抓基础、抓基层,立足制度创新,着眼长效管理,建立起一整套切合我市城市综合管理实际的管理机制。各区政府、宜昌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等132个创建主体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按照《“三城联创”目标考核责任书》界定的职能责任目标和共性责任目标,强化责任专班,完善工作措施,定期检查督办,不断巩固和发展创建工作成果。
(一)进一步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市、区城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硬化地面,修补破损路面和人行道,疏通下水堵塞,解决污水外溢问题。
二是加强小街背巷的清扫保洁。各区、宜昌开发区要根据清扫面积合理增加环卫保洁队伍和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环卫保洁常态化。
三是加强“门前三包”的管理。建议由市城管局负责城区“门前三包”的综合协调、统一管理、督查考核。由各区、宜昌开发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具体承担本辖区的组织实施。临街单位为“门前三包”管理责任单位,责任单位每年要与市区城管局签订责任状,明确三包范围、标准、责任和奖惩。在“门前三包”日常管理过程中,由社区居委会每日进行巡
查,并将劝导教育情况记录在案。街道办事处每周进行督办协调。区城管部门每周对街办和社区提出的整改单位进行集中执法,对“门前三包”责任不落实、整改不达标的,要按照《宜昌市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每月对街办、社区“门前三包”工作进行抽查;对落实“门前三包”成效显著的门店和单位,可以减免卫生费和授予“门前三包”先进单位等形式进行表彰及奖励。市城管局每季度对各区“门前三包”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通过简报和新闻媒体向社会通报,并与财政下拨的“门前三包”管理经费挂钩。
四是加强社会杂居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建议以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杂居小区市容环境自治体系,推进杂居小区物业管理托管模式。建议市房管部门及房改办每年拿出一定的房屋维修基金,支持杂居小区参照物业管理模式进行托管。
五是加强对不文明不卫生行为的教育处罚力度。市、区城管和公安交警要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翻越栏杆、横穿马路、践踏草坪等不文明不卫生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并纠正其不良行为,对不听劝告、影响恶劣的要依据相当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新闻单位要加强类似问题的曝光力度。
六是建议社区居委会组建环境卫生监督员队伍,利用公益性岗位或热心社区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每个社区2—5人,每天定期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市容环境卫生及“门前三包”落实情况进行日常监管。
(二)进一步加强农贸市场监督管理
一是建议由市工商局牵头,制定《宜昌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建立起政府对农贸市场实行财政补贴的补偿机制,保护农贸市场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城区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的水平。
二是继续明确各区、宜昌开发区是农贸市场日常监管的主体,要督促市场业主进一步履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市场各类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负责市场内消防安全、给排水、环境卫生、计量、用电等设施的设置、维护和更新,并保证相关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维护市场内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场内的污水、垃圾和其他废弃物,制止并协助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场内经营者制售假冒伪劣农副产品及其他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承担场外责任区内的“门前三包”责任。
三是建议由市城管局牵头,市规划局、市工商局等单位配合,对现有农贸市场挤占、挪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迅速恢复其原有功能,缓解部分市场容量不足的状况。
(三)进一步加强以小餐馆为主的“七小门店”监管 一是建议各区、宜昌开发区以街办为单位组织专班,社区居委会具体负责,加强以小餐馆为主的“七小门店”的卫生监管。做到依法经营,不出店经营和占道经营,时时做好店内外的环境卫生,垃圾、泔水规范存放,不污染环境。
二是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宣传培训,把卫生业务培训、卫生技术指导作为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认真加以落实,主动上门宣讲,现场指导,有针对性地对“七小门店”经营户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分路段、分类别对业主进行集中办班培训,逐步转变卫生观念,掌握卫生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
惯。加强源头控制。对新开办的“七小门店”经营户严把卫生许可关,对基础设施差、卫生管理不到位的经营户,要指导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不予许可。建立督查机制。市卫生监督机构要下派监督员到各区,建立长效管理责任制,实行“日督查、周巡视、月会办”制度,即卫生监督员负责日常监督管理,督查时应根据创卫标准,下达详细的整改意见书。每周进行重点巡查,对经营户存在的问题及时追踪处理,对突出问题每月进行集中会办。社区居委会根据卫生监督机构整改意见书对“七小门店”业主逐条做好督导整改,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经营户的动态情况,对“七小门店”经营户的变更情况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通报。
三是加强夜市的卫生监管。建议各区、宜昌开发区加强夜市场地的规范建设,对上下水设施不全、餐饮具消毒无法落实、食品卫生安全无保障的夜市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给予取缔。
四是建议工商部门进一步强化“七小门店”卫生许可的前置条件,对无证照经营户,按照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依法予以取缔。市、区城管部门要加大对占道经营和出店经营的监管取缔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除四害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环境卫生,彻底消除四害孳生地。重点是做到垃圾容器密封加盖,垃圾日产日清。城区所有公共厕所的粪池做到密封有盖,无蝇无蛆。
二是定期开展全市统一的除四害活动。各区、宜昌开发区要落实社会空地和弱势群体集中居住区的投药问题,把农
贸市场、垃圾容器和公共厕所等作为除四害工作重点。市建委负责建筑工地、市房管局负责拆迁工地、市城管局负责垃圾处理场、中转站、下水道、公共厕所和市管绿地的除四害工作。每年的4—10月,各特殊行业、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屋(箱、桶)、公共厕所和农贸市场等单位和地段都要每天要进行一次药物喷洒消灭蚊蝇。
三是完善重点单位四害防制设施。建议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把餐饮经营单位和公共场所等重点单位除四害防制措施落实情况作为“七小门店”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强制落实四害防制设施。
四是完善外环境毒饵站等长效巩固措施。建议各区、宜昌开发区以街办或社区居委会为单位,集中落实毒饵站,根据外环境实际情况,定点设置,统一施工,做到数量足够、分布合理并正确使用。
五是加大除四害经费的投入。除四害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涉及千家万户,其本质属于公共卫生范畴,应当由政府埋单,目前除四害工作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不落实,群众反响大,基层工作难度大。建议市区两级政府把除四害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由街办、社区居委会统一组织实施。
(五)进一步加强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管理
一是建议将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纳入城区统一管理。由市城管局牵头,各区、宜昌开发区和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市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实行财政补贴、交通部门委托管理、区城管部门具体实施,比照城区清扫保洁标准加强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二是建议市交通部门提高城乡结合部公路附属设施的建设标准,重点完善封闭式排水管网,高标准建设绿化带和人行道。
三是各区、宜昌开发区要定期组织力量对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进行专项整治。拆除乱搭乱建,清理积存生活垃圾和杂物,疏通污水沟渠,新建和改建垃圾屋,解决垃圾乱倒的问题。有关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要加强对辖区单位、门店、居民和村民进行创卫宣传和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居民(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做到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流,柴草不乱堆,畜禽不散养,搞好家庭和住宅周边的环境卫生。
(六)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和拆迁工地的管理
一是主要路段建筑工地周围应设置高于2.5m、一般路段的高于1.8m的围挡。拆迁工地工程进展达到50%以上后,在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要修建拆除现场隔离墙。建筑(拆迁)工地围墙都要绘制或张贴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有关的图案和宣传口号。
二是建筑(拆迁)工地实行封闭管理,有专职门卫人员。施工现场场地平整,道路畅通,建筑材料或拆除下来的废旧材料要分类堆放整齐,各类废弃物要及时清运,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废物。设置连续、通畅的排水沟。设置宣传栏开展卫生防病宣传教育活动。集体食堂必须有卫生许可证,炊事人员必须持身体健康证上岗。作业区与办公、生活区有明显划分,现场设置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和生活垃圾分别集中堆
放并及时清运。应分设男、女厕所,厕所必须设置加盖化粪池,禁止将粪便直接排入下水道和河道。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定期对建筑(拆迁)工地开展除四害消杀工作。
三是市建委负责建筑工地、市房管局负责拆迁工地的卫生监管。建议市建委和市房管局组织专班,定期巡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不认真落实整改的建筑工地和拆迁工地,要对责任单位给予处罚,直到整改任务落实到位为止。
(七)进一步加强交通秩序的管理
加强交通秩序管理的重点是停车秩序。建议由市公安局、市城管局负责,建立起城区道路停车管理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重点是没有实行咪表刷卡收费管理的地段,要实行分类划线,规范停放。两部门加强巡查,对违规行为及时处理。
(八)进一步加强创卫宣传和健康教育
一是加强新闻宣传。各新闻单位要保持现有的固定栏目和版面,结合卫生防病工作和群众关心的卫生热点问题,发布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卫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和创建带来的环境卫生改善,让广大市民更多地理解创建、支持创建和主动参与创建。
二是加强社会宣传。各区、宜昌开发区每年要组织辖区单位开展1—2次大型创建宣传活动。社区健康教育学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每月1—2次。建议各区、宜昌开发区建立一定数量的大型公益广告,力争公益广告数量占广告总量的20%以上。街办、社区居委会要落实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市国资委、市交通局要督办落实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窗口单位的电子显示屏及交通工具内的电子显示屏要插播卫生健康知识,公交车、出租车要张贴创卫宣传口号和禁止吸烟标志。建议市三创办宣传组协调电信宜昌分公司、移动宜昌分公司、联通宜昌分公司等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创卫宣传和健康知识的短信息。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 篇6
关键词:物流园区;配送城市;经济发展
一、济南市物流园区及配送发展基本情况
(一)济南市物流园区及配送发展现状
截止目前,济南市已形成大桥路片区、保税物流园区、临港开发区和崔寨物流集聚区,润华汽车物流园、郭店钢铁物流企业群、广友物流茶叶批发市场等专业化物流园区。
城市配送主要面向最终用户提供末端服务,其性质决定以陆路运输为主。济南市配送发展现状如下:
(1)城市物流规模扩大。2014年济南市物流总额1.73万亿元,较去年增长9%。具体占比见图1.1。2014年货运周转量、货运总量分别是400亿吨、1.9亿吨。(2)城市快递配送发展迅速。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济南市网购快递量激增,带动城市配送规模增长,70%以上的快递业务源自消费者网购。(3)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济南市物流园区发展及物流配送存在问题。(1)园区缺乏合理规划,竞争优势不强。“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济南市三大物流片区,目前郭店片区因地价高等因素影响并未形成规模,担山屯片区因“十艺节”项目影响未发展,因此只有大桥路园区得到快速发展。(2)园区管理体制上,呈现“多头管理”现象。物流园区在自发形成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出现多头管理,如物流企业运作管理由经信委物流处负责、物流土地规划证由规划部门负责、商品相关物流活动由商务局负责等。
二、加速物流园区与配送的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物流业成长为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撑点。济南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发展物流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济南市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其中包括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济南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济南市规划建设多个物流园区,园区入驻企业众多,可以实现资源的集聚,利于物流业的集约化发展。
三、物流园区与配送相结合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加速产业集聚,提高城市各产业运作效率。物流业属于符合型产业,是联系各产业的重要纽带。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物流业带动系列相关产业发展能力日益突出。我国各城市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面,主要考虑发挥园区货物相对集中并集成各项物流功能的优势,实现资源集约化。物流园区与配送相结合,发展相对集中的配送模式,可提高各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激活城市流通活力,带动城市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商贸流通及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推进城市各产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二)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各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城市本身作为商品集散地,可通过“四流”(即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向外辐射。物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水平。物流园区作为重要的物流节点,入驻企业众多,车、货资源丰富,物流园区与配送相结合,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及劳动力资源集聚,缓解城市配送过于分散带来的交通、环境压力。
(三)带动就业市场,促进城市商业业态多元化。物流园区对于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带动当地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物流园区建成后,园区及周边地区各种资源集中过来,从业人员创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形成大量税收,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物流园区与配送相结合,推动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将利于商业业态的多元化发展,保障各类商业经营形式实现有效的物流运作,如日本针对集中配送采用的便利店模式。
参考文献: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 篇7
一、物流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金融与物流同属于服务性行业, 二者都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时效性、稳定性要求。金融经过多年发展, 在履行这些特性要求方面远胜于新兴的物流产业。物流作为第三产业利润源泉越来越受重视,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强调大力发展物流业。作为服务行业的金融, 需要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为第三产业利润提供更多支持。金融不断为物流输送血液, 使物流这个风火轮能够更有力、自如地运作;同时, 随着物流不断向前发展, 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金融的壮大,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二、当前宜昌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存在的问题
宜昌市作为湖北省西部重要城市, 因为修建三峡工程, 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宜昌市依照自身优势和特点, 不断提升自身的城市定位与功能。《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年) 》, 将宜昌市的城市性质明确为:世界著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旅游名城, 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同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追求成为宜居与创业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纲要》 (2005~2020) 中提出重点推进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樊、十堰六大物流枢纽, 并将加快建设武汉、宜昌、襄樊三个物流圈, 宜昌市被推到了湖北省物流业前沿。但宜昌要尽快建成为区域物流中心, 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 物流企业规模偏小, 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宜昌市物流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不高, 很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 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及服务范围上还没有质的提高, 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数量极少。“多、小、少、弱、散、慢”是目前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多”, 是指功能单一的运输企业多;“小”指企业大多孤军作战, 经营规模小, 综合化程度低, 营业额上规模的企业很少;“少”是指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运作经验少、高素质人才少;“弱”是指管理能力弱、信息能力弱、融资能力弱、竞争能力弱, 甚至只有三两个人租个门面就搞物流业务;“散”是指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慢”是指响应速度慢, 运行速度慢。这些问题造成物流企业服务成本居高不下, 难以通过降低自身成本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 运作管理是低水平重复, 没有形成特色, 无法打出品牌。企业实力弱小是现阶段发展第三方物流最大的瓶颈。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分公司和分支机构凭借母公司的影响力、渠道以及资金支持和信用担保, 尚未显现强烈的融资难题, 但本地中小物流企业, 要想发展壮大, 除了从组织管理和经营等提升自身实力外, 进行融资也是必备选择。但从目前主客观情况来看, 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从主观上讲, (1) 中小企业大都经营管理规模小, 经营方针不明确, 还款能力保障不足; (2) 信用等级低, 资信相对较差, 财务基础脆弱; (3) 固定资产少, 土地、房屋等抵押品不足, 流动资产易发生物质形态变化; (4) 家族控制为主,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制度化管理。
从客观上讲, (1) 法制环境。中小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局面, 使企业运用法制的成本异常高昂, 企业承担了本该由国家提供的法制成本, 同时国家又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中小企业见谁都烧香, 但又得不到有效庇护; (2) 金融环境。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 实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四重战略, 这使得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 同时, 社会也缺乏让中小企业取得信任的机制, 民间信贷又缺乏认可, 融资成本高, 中国金融的结构性缺陷, 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很好地满足。
(二) 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
区域性物流中心主要依托交通枢纽, 面向城际间、省区间实现物流集散, 形成跨区域的长途运输和城市配送体系之间的转换枢纽。主要指多种运输方式骨干网交汇的中转枢纽, 或跨区域长途运输和城市配送体系的转换枢纽, 也称之为全国或区域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重点在于园区建设, 正所谓筑巢引鸟。园区建设包括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 这些项目建设就存在融资问题。宜昌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重点就是建设伍家岗商贸物流园区, 涉及宜昌市新火车站、商贸物流中心、城东大道等大型工程项目, 这些项目的投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出资建设远远不够, 需要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 物流园区建设圈地对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问题。
除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外, 圈地问题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情况, 所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园区建设选址市郊。但宜昌市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大部分物流项目选址伍家岗区, 虽然目前该区尚处郊区地带, 但宜昌市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伍家岗区, 所以该区地价升值所带来的仓储用地成本上升, 大型物流项目占地巨大造成用地紧张的未来可预期情况需要市政管理层细细思量。同时, 大量伍家乡农民变为市民也是该市物流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运用何种方法长治久安地使失地农民融入城市, 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手段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并为其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和支持是宜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宜昌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金融支持对策
(一) 企业融资的各方建议。
1.从政府层面讲, 积极发展金融支持手段, 创造便利的企业经营环境。
对于经营环境方面,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援的主要方式是铲除妨碍经营的不利因素, 要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便利环境, 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宜昌市伍家岗区物流企业较为集中, 对于当地仓储及车辆休整市场, 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监管, 制止和防止扰乱市场行为。国内存在物流企业受多方监管的弊病, 影响企业自主性及经营效率。既然宜昌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区域性物流中心, 那么就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改革机构, 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依托宜化等大型工业企业, 培育自己的物流龙头企业。同时, 针对宜昌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经营情况, 政府部门还可以从税收优惠、提供贷款担保等方面为物流企业服务。对于融资服务方面,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工商局、商贸局等政府组织牵头, 民间组织和企业为主力, 形成强效的物流协会。通过协会, 协调政企关系;利用协会的信誉, 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担保, 甚至提供资金支持, 解决物流企业“少、急、频”的融资需求。政府不光要参与到具体的服务中, 还要在制度和监管层面以更高的角度思考。在不违背国家相关规定前提下, 宜昌市政府需要建立适应宜昌市的担保体系, 目前的担保体系不足以维持不断扩充的融资需求。
2.从金融机构角度, 在风险管控前提下, 努力服务地区企业, 努力进行金融创新。
以宜昌市商业银行为例, 其作为宜昌地区银行,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贷款审批, 业务开展等情况较其它大型国有银行更为灵活。而且该银行诸多业务与宜昌市财政情况息息相关, 故有进行金融创新、改善业务状况的动力。很明显, 当宜昌市完全发挥区域性物流中心作用时, 其财政收入肯定是不断增长的。就目前情况来看, 宜昌市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原贷款标准和物流企业现状, 开创属于物流类企业贷款的新标准, 并与部分物流企业, 或物流协会达成协议, 或是与担保公司达成协议, 对协议中的物流企业进行贷款时, 依据特定的新贷款标准执行, 或是担保公司对有贷款倾向的物流企业放宽部分反担保条件。要在风险控制前提下, 尽可能地为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服务。另外, 国内已经施行许多针对物流企业的金融创新业务。如“1+N”模式, 围绕在一个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中小物流企业, 可以凭借其与核心企业的稳定供应关系作为信誉保证, 进行贷款。在这种供应链融资, 银行不会只考虑供应链中某单个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 而是把供应链企业间的贸易关系综合起来考虑, 提供的融资可以渗透到交易链的每一个环节, 物流企业自然也可以从中受益。借鉴发达地区经验, 是本地商业银行创新的源泉。
3.从物流企业来看, 抓住时机, 改善自己、发展自己, 积极争取当地金融支持。
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财务账目混乱的情况, 企业管理者应站在发展的角度, 努力规范财务信息, 杜绝造假, 提供给银行的会计报表资料应该数据准确、真实有效, 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成果。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 就必须提高认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内部财务管理, 规范经营, 自我约束。同时加强相互信息沟通, 密切银企关系, 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同时, 中小物流企业必须抓住宜昌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机遇, 在不断开拓业务中发展壮大自己, 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 加强人才引入, 形成自身经营特色, 通过这轮膨胀期, 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日后兼并发展打下基础。同时, 广大物流企业应以我为主, 建成行业协会, 利用协会进行政企对话, 利用协会建立健全评级体系, 为担保融资服务。
(二) 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
针对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问题,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项目融资模式: (1) 直接融资模式。这一模式由项目投资者直接安排项目的融资, 并且直接承担起融资安排中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从理论上讲是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直接融资方式在结构安排上主要有两种操作思路:一是由投资者面对同一贷款银行和市场直接安排融资;二是由投资者各自独立地安排融资和承担市场销售责任。这比较适合宜昌市以政府牵头的项目, 政府可以在融资方面发挥诸多积极作用。 (2) 杠杆租赁融资模式。杠杆租赁模式是指在项目投资者的要求和安排下, 由杠杆租赁结构中的资产出租人融资购买项目的资产, 然后租赁给承租人 (项目投资者) 的一种融资模式。资产出租人、融资银行的收入以及信用保证主要来自结构中的税务好处、租赁费用、项目的资产以及对项目现金流量的控制。这种融资模式在项目初期并不适合, 在工程完工后, 便于出资企业迅速获取流动性。对于伍家岗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可以在工程完工后试用该模式, 有利于投资企业迅速回笼资金, 开展进一步的投资计划。 (3) BOT融资模式。BOT, 即公共工程特许权或特许权融资, 是Build (建设) 、Operate (经营) 和Transfer (转让) 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代表着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的概念。BOT是国际上近几十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 是一种利用外资和民营资本兴建基础设施的前途远大的融资模式。BOT融资模式一出现, 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重视, 被认为是代表国际项目融资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结构。 (4) ABS融资模式。ABS是英文的缩写, 即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缺乏流动性, 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归集起来, 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 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 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以上四种融资模式各有所长, 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风险, 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 宜昌市需因地制宜, 选择或组合最适合的融资模式, 支持项目建设, 支持园区建设。
(三) 建立对失地农民的金融补偿体系。
针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征地中造成的失地农民经济损失补偿问题, 可以从金融角度建立相应的补偿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伍家乡的失地农民可以依据宜昌市城镇职工的标准加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 (2) 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如浙江就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工作, 保障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城镇最低生活标准。 (3)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由村集体用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政府也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如北京的通州区被征地农民就参加完善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 生活补助和农村养老保险相结合。即对不到60周岁的村民实行生活补助金政策, 把60周岁以上的村民全部纳入农村养老保险。 (5) 实行留地和股权分红安置。按人均一定标准, 统一规划建设商业用房及标准厂房出租, 收入主要以股权分红的方式用于村民生活保障费用。 (6) 建立大病统筹制度或是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例如江西的上饶县已经建立了比较独立的被征地农民大病统筹制度。
摘要:金融与物流同为服务性行业, 二者除了本身有一定的共性外, 通过一定的作用方式,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宜昌市希望通过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凸显其区位重要性,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需要金融给予物流发展以支持。本文以金融视角分析了宜昌市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融资,物流园区,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年) 概况[R].宜昌市规划局, 2005
[2].桂霖.论物流发展的金融支持和金融创新[J].上海金融, 2006, 2
[3].赵剑峰.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9
[4].黄建宏.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 2007, 5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 篇8
“要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者, 提升抓城市绿色发展的能力, 学习借鉴宜昌等省内外城市绿色发展的经验, 在荆楚大地上留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体现后现代理念的优秀‘作品’。”
——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
11月16日上午, 在宜出席湖北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现场会的市州代表兵分两路, 分赴BRT快速公交系统、磨基山森林公园、至喜长江大桥、九安城、规划展览馆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地, 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大坝之首, 到长江之滨, “宜昌绿”均显得那么别致。大城建设热火朝天、江南江北齐头并进、老城新区协调推进、建设管理同步跟进……一个个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 让省内来宾感受到宜昌的别样风采。
考察宜昌绿色发展路径, 会发现许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当一些城市还在追求大广场时, 他们已经把灿若珠玉的公共绿地撒播到城市各个街区了, 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已达到12.3平方米;当一些城市还在追求招商数字时, 他们已经在认真筛选上门求财的项目品质, 与宜昌城市绿色发展品位不符的项目, 块头再大也不要;当一些城市只要大佬看上的地方都可以“自行点菜”时, 他们已经通过立法保护山水了。出再大的价钱, 好山好水也不出让, 还要把以前出让的赎回来, 因为这是留给后人的最好财富。
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 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的重大使命。围绕这一目标, 宜昌大视野谋划, 突出后现代理念, 坚持高标准建设, 实施精细化管理, 全面完善城市功能,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宜昌建设者携手国内外顶尖机构规划设计城市, 以国际一流水准为标杆, 完成东站片区、平湖半岛、点军生态主城区等10余项城区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 提升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档次和水准;城东片区、东站片区、沙唐石板片区、奥体中心片区、五龙卷桥河片区建设全面推进。据宜昌新区建设推进办主任周青介绍, 建设新区, 没有走大拆大建的老路, 并非在远离老城的空地上建新城, 而是依托老城, 东拓、南展、西进、北连, 着力减少老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充分利用老城现有资源, 增加基础设施和开敞空间, 里子面子一起整, 平面立面一起上, 避免了新城与老城割裂。
规划控绿, 建设造绿, 管理护绿, 绿色决定生死。“十二五”期间, 宜昌市坚持生态先行策略, 生态建设项目规模空前。共投入了25亿元, 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启动了磨基山公园、城东公园、东山公园 (改造) 、滨江公园 (改造) 、东站三角绿地等公园绿地建设。以磨基山公园、卷桥河湿地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八大公园、六大水系”生态建设正加快推进, “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城市景观初现。还通过立法将城区山体水域绿地纳入永久性保护的范围, 对城区总面积达944公顷的3 4块公园绿地、总面积达1517.73公顷的8片山体、2处水域实施了永久性保护。启动了宜昌市绿道系统建设, 绿道总长880公里, 运河绿道、东山大道绿道、滨江绿道、城东大道绿道等部分绿道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中, 城乡一体、山水相连、低碳节能、衔接方便的绿道网格系统, 在国内独树一帜。
城市发展的每一步, 都渗透绿色理念!
面向长江, 背靠大山。绿草茵茵中, 一幢别致的建筑格外吸引眼球, 这就是刚刚落成的宜昌规划展览馆。馆内红花绿叶满目翠, 飞流直下万马催, 奇特的声光电技术作用下, “三峡腾飞蝶变宜昌、承东启西枢纽宜昌、山水纵横爱上宜昌”的故事, 娓娓道来, 让人流连忘返。宜昌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 这么先进的规划馆并不奢侈, 用材很绿色、很环保。他说, 规划馆的指示牌是用废弃的秸秆制作的, 花坛是用木屑制作的, 屋顶有太阳能光源, 房屋上下四周有许多窗户可直接引入自然光。规划馆成为江北宜昌东站片区的点睛之笔。
这样的生态个案在新区建设中比比皆是。宜昌规划者在设计点军区江城大道时遇到了难题——这条长8公里的道路沿线布设有大小150余座高压电塔, 大幅迁移线塔会抬高资金投入, 大举挖山开路势必违背生态理念。宜昌新区创新思路, 让道路绕线穿杆, 使得有曲有直、有高有低的地面生态道路与空中高压走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奥体中心、博物馆以及建设的六大水系、八大公园, 无不绿而优, 好而美, 展示着宜昌后现代的丰富内涵。
5年来, 宜昌市的市域城镇化率由47%增加到56.83%, 增幅9.83%;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03.71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75平方公里, 增幅68.7%;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总长从150公里增加到577.6公里, 增幅达285%;绿地率从35%增加到43.5%, 增幅2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84平方米增加到14.24平方米, 增幅31.37%……
产业兴城树典范
“宜昌机遇叠加, 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三峡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机遇, 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 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
开拓一片新区、兴起一方产业、建成一座新城。在以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四大平台”为载体的100多公里长江两岸, 宜昌着力构建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沿江城镇带, 把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统一起来, 实现一园一主业、园园有特色, 构建起“产城融合”的沿江经济走廊。
科学规划之下, 宜昌高新区面积扩大到300多平方公里, 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清华科技园宜昌分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月8底, “沿江经济走廊”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85个, 实际到位资金1371亿元, 同比增长22%。
宜昌“产城共进”彰显科学开放眼光, 产业从分散到集约积聚, 从“小而全”到“专业而规模化”, 城市建设由散乱到整齐规划、整体推进, 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宜昌坚持以绿色产业引领产业转型, 从电力独大到多业争锋, 其产业已实现完美升级。通过发展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宜昌工业经济升级版。目前, 宜昌市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 是湖北省除武汉以外, 唯一拥有3个千亿产业的城市。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宜昌高新区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循环经济, 是宜昌沿江经济走廊中最亮的春色。
何为循环经济?位于宜昌市兴发县的兴发集团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兴发集团是一家集矿山、水电、化工于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 是中国最大和世界知名的精细磷化工企业。该公司现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497位, 中国化工500强第39位, 湖北企业100强第2 0位, 被誉为湖北省工业企业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废物综合利用, 逐步形成完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成为国内循环经济化工园的典范。
据了解, 宜昌精细化工园里拥有9家企业生产线, 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关系, 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 形成了各个主导产品首尾衔接, 环环相扣、环环生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种无缝对接产业链形式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魔环”。
“园区每一个产品都是下游产品的原材料, 所有进场原材料在整个园区内循环往复, 最终都形成产品。”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列举了两个典型循环实例:一个是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用于生产有机硅, 有机硅的副产盐酸又全部用于生产草甘膦。另一个是应用ECO和MVR工艺, 将全部含磷废水中的磷回收生产磷酸盐, 磷酸盐的副产生产烧碱, 每年回收价值超过1.5亿元, 兴发集团藉此成为全国仅有的四家通过环保部核查的草甘膦生产企业之一。
兴发集团目前正与全球企业可口可乐、雀巢建立合作关系。所产的高纯食品级磷酸产品, 是国际公认最安全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将废弃物榨干吃尽, 兴发集团成为中国磷化工行业的一面旗帜。“没有绝对的废物, 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一语中的。
除此之外, 宜昌南玻通过工艺技术创新, 率先成为国内同行业第一家全闭环生产的多晶硅企业, 所产的0.2毫米至1.1毫米全系列超薄玻璃产品, 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0%, 0.2毫米电子玻璃更是打破了日本的垄断。以人福药业为龙头的全市食品生物医药产业, “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36.94%, 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优势产业。
10月底, 来自全国7个省的企业家, 参加“人大代表宜昌行”活动, 签约投资271.9亿元, 建设三峡南津关国际旅游度假区等39个项目, 助力宜昌绿色发展。未来几年将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 现代物流、新材料、文化旅游产值增幅均达两位数。宜昌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六大千亿产业”呼之欲出。
以产兴城, 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以绿色产业为支撑, 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色产业典范书写了宜昌城市发展的奇迹篇章。
人城共进谱和谐
“绿色不仅是一种理念, 而是体现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以及民生保障的各个环节。这一点, 宜昌做得很好, 把各种资源用好了, 对改善、提升城市品质、人民生活都有重要作用。”
——湖北省住建厅厅长尹维真
人是城市的主人, 是城镇化的核心, 坚持民生为本、共建共享既是城市建设的目标所向, 也是跨越发展的动力所在。
几个月前, 市民陈宗美一家还住在宜昌老城区一处棚户区, 一家三代的住房十分拥挤, 他家门口有一处水泥地, 地上一潮湿就知道要下雨。家里没有独立的厕所, 厨房是在主屋外搭建的小屋, 多少年来,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住进小区, 搬上高楼。棚户区综合改造圆了他的住房梦, 两个月前, 他住进了九安城小区。“现在才真正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陈宗美心里美美的。
“民有所呼, 必有所应;民有所求, 必有所为。”在城市绿色发展进程中, 宜昌市委、市政府承诺,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想着群众。他们将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市民魏文金的住房梦也即将成为现实。他一家住在筒子楼里, 房屋建筑面积只有25平方米, 与邻居共用厨房和卫生间, 在本次棚改过程中, 他选择了政府建设的安置房, 同时享受公摊面积补助和最低补偿面积保障等优惠政策, 仅补交了8万多元购房差价款, 即得到了东辰心语小区一套两室一厅70.84平方米的安置房, 待完工后, 即可入住。
像陈宗美、魏文金一样, 宜昌有8万多个住在棚户区的家庭需要住房。目前, 全市已开工建设安置房52514套, 基本建成10252套, 4686户居民搬进了新居。全市在建的安置房规模, 可以满足未来3年至5年的征迁安置需求, 征迁居民心里十分踏实。
宜昌在城市建设中, 坚持以人为本, 致力安置先行, 从单一安置到“三房”联动 (即打通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通道) , 从纯政府安置到市场安置, 从实物安置到货币安置, 从零散安置到社区安置。每一招, 都得到市民的肯定。
立足改善民生开展的城市整理工程, 共完成沿街立面整治项目415栋。“曾经的破烂楼房摇身变成江景别墅, 居民不出一分钱”, 直接受益群众已达17785户6.2万人, 既整治了城市景观又解决了群众的需求, 可谓宜昌市委、市政府又一项改善民生的大招。
今年7月运行的全长23.9公里的宜昌BRT项目, 每天发送旅客50万人次, 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92分钟缩短为59分钟, 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市民出行。自开通运行以来, 宜昌公交出行增加20%, 步行、自行车出行增加50%。
为了重塑出行理念, 提升城市功能。“十二五”期间, 宜昌市瞄准现代城市建设最高标准, 高品质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推进城市骨架路网拓展战略, 打造生态型路网, 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等骨架路网全面启动建设。
目前, 投资23.5亿元建设的宜昌BRT, 东山大道至宜昌东站段已投入运行, 夷陵区及夜明珠段建设正在快速推进;总投资27亿元的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即将建成通车, 总投资30.87亿元的伍家岗长江大桥有望年底开工建设;总长14公里、投资17.1亿元的点军大道建成通车6公里;总长12.21公里、投资9.8亿元的东山四路全线贯通;总长12.2公里、投资17.3亿元的峡州大道路基成型;总长5.4公里、投资1 2亿元的花溪路路基及桥梁承台全部完成;总长8公里、投资15.79亿元的江城大道上段将基本建成……一个与宜昌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畅达高效、低耗减排、多层次、多模式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更加便民的快速出行新时代已然到来。
发展宜昌核桃产业的建议 篇9
关键词:核桃产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0074-02
核桃是世界四大坚果之一[1],也是我国传统的木本油料,在宜昌栽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核桃树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粉、青果皮、坚果、坚果壳等可药用、食用、工业用。核桃树树冠大、枝叶多、根系发达、寿命长,具有较好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核桃树是摇钱树,谁种谁就富”。宜昌核桃产业在政府引导、部门指导、果农积极参与下迅速发展,核桃种植面积已达到433.3km2,已选育出“兴山薄壳”、“兴山琥珀”、“楚兴一号”、“楚兴二号”、“清香”、“秭林一号”等核桃地方良种。
1核桃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宜昌核桃栽培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体发展缺乏科学规划[2],部分栽植位置选择不当;二是不重视整地,“一锄法”栽苗现象存在;三是部分地区种苗质量把关不严,存在“见苗就栽”问题;四是苗木栽植密度过大;五是园内间作不合理;六是忽视水肥管理和树体管理;八是病虫防治不到位。此外,随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宜昌森林植被得到恢复,为松鼠等的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松鼠对核桃的危害程度逐渐加重,据调查统计,秭归县沙镇溪镇大浴池村因松鼠危害核桃年均减产三成以上,给林农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2对当前核桃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2.1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2.1.1政府支持核桃产业发展
核桃产业是群众基础较为深厚的传统农业发展项目,是承接库区移民安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移民开发的项目。2004年秭归县在退耕还林中大力发展核桃;2008年兴山县决定发展20km2核桃基地,打造全省核桃产业名县和中国核桃之乡;2009年长阳县通过“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建设规划”,计划用10a左右的时间建成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666.7km2;2010年宜昌市通过《宜昌市百亿木本油料产业总体规划》,提出全市建设以核桃、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林基地2000km2。
2.1.2林农是发展核桃的主体
我国现行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是“谁造谁有”,但宜昌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性很大,并不是所用的地方都适合发展核桃,因此林农应综合考虑当地海拔高度、立地条件、自己劳力等实现情况发展,不能盲目跟风,要强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地发展”;通过项目或当地政府出台的奖励、补助政策来发展核桃,只能解决一部分苗木或肥料、农药款,核桃树是林农的,收益是林农的,因此生产管理投入当然也是林农的,林农不能存在“等、靠、要”思想。
2.1.3科学培管很重要
相比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春种秋收,核桃的生产周期很长,俗语“桃三李四杏五年,要吃核桃十五年”,核桃种植即使早实品种也是第3a才开始试果,5~6a进入受益期。有的林农看重眼前利益,在核桃生长期将其撇一边,不及时除萌,往往致使接穗死亡,核桃树成了实生树;有的林农把核桃树的侧枝全部砍掉,成了“钓鱼杆”,没有结果枝导致无法结果。
此外,核桃对栽培管理具有较高的要求,发展核桃必须摒弃“人种天养”的传统观念,甚至要把核桃树当作农作物来看待,及时科学地进行管护。
2.1.4算好发展核桃的经济账
核桃新造林每亩投入在800元以上,定植后的5a抚育管理费在1000元以上。在栽植前期提倡科学间作,即在核桃园建设期间,间作一些黄豆、花生、魔芋、药材、蔬菜等,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空间,既能改善土壤及林地环境,促进核桃树生长发育,又可获得早期收益,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但须注意选择间作低矮、无攀缘性的作物,并给核桃苗留下1m2以上的生长空间,随着核桃树的生长逐步减少、直至退出间作,同时耕作时注意不要损伤核桃树的枝干、根系。
2.2要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宜昌市核桃长期沿用实生繁殖,导致品种混杂,品质良莠不齐,现在多数产量仍来源于原有实生核桃树。新发展的核桃园就要选对品种,不能不分品种、见苗就栽。这些年宜昌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也选育了一些本地优良品种,但品种驯化、推广力度不够,优质苗木培育不多。经初步试验,宜昌市海拔600~1000m的地方可发展早实云新核桃,海拔800~1200m的地方可发展晚实清香核桃[3],同时应选用本地优良株系。
宜昌市栽培核桃有近千年的历史,应组织全市范围内的本地核桃选优,选择自然群体中一定数量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单株,并将优株扩繁推广栽培,对宜昌核桃产业发展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要解决怎样种的问题
2.3.1种植地的选择好
选择“良种、良田、良法、良态”,是宜昌核桃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核桃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试验表明,宜昌市海拔低于500m的地方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核桃,且要选择背风向阳、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发展。核桃树根深枝多叶茂,才有可能结很多的核桃果子,北风口、阴坡、沟边、低洼地不能种核桃。
2.3.2管理上下功夫
俗话说“核桃一枝花,水肥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先长身子,再结果子”、“三分种,七分管”。要想核桃树能够正常生长结果必须保证水肥供应,要想核桃树早结果、多结果必须对核桃树进行修剪整形、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病虫防治等。因此要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经营措施,才能表现出早实、丰产、优质的品种特性。
2.3.3创新发展方式
发展核桃产业要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专业合作、共同发展道路。专业合作在技术培训、生产资料组织、机械化使用、信息共享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宜昌核桃适生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和小孩,通过合作互助,既可以解决老人不懂技术,又可以解决没有劳力等实际问题。
2.3.4技术支撑作保障
核桃对生产管理要求较高,宜昌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建权威专家指导组,统筹规划全市核桃产业发展布局,编制建设高效核桃园实施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掌握核桃种植新技术,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普及推广核桃种植技术,重点县乡村也要组建核桃技术服务专业队,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签订服务合同,实行有偿技术服务,同时林业部门要培养核桃专业技术人员,挤出资金建设高标准示范园,扶持重点核桃专业户,通过样板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核桃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郗荣庭,张毅萍.中国核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张志华,罗秀钧.核桃优良品种及其丰产优质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刘湘林,付艳华,吴海鹰,等.南方核桃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8)3539.
【宜昌城市物流业发展】推荐阅读:
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09-20
城市物流发展模式08-22
湖北宜昌05-12
宜昌三峡11-14
宜昌简介07-25
宜昌天问11-30
城市物流发展规划研究07-18
宜昌规划局11-21
宜昌江滩的论文12-20
宜昌中考满分作文:静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