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

2025-01-29

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共8篇)

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 篇1

超声造影又称对比增强造影, 是超声影像诊断学领域的一个新里程碑, 尤其是第二代超声微泡造影剂SonoVue (声诺维) 2001年投入临床使用以来, 超声造影在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而提高了超声对肝脏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肝脏超声造影的成功与护理工作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 它保证了造影的顺利进行、造影剂的良好显影, 对协助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对9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了超声造影, 现将超声造影中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患者93例, 其中男性66例, 女性27例, 年龄28~81岁, 平均年龄62.3岁。超声造影前全部排除使用SonoVue禁忌。

1.2 仪器

为意大利产Mylab-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采用实时造影成像技术, 探头频率为3~5MHz。造影剂为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 (商品名:SonoVue) 。

1.3 方法

造影剂配置:在25mg SonoVue冻干粉剂中加人生理盐水5mL, 振荡混匀后, 配制成含有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微泡混悬液, 微泡平均直径2.5µm。一次抽吸混悬液2.4 mL, 经上肢肘静脉快速团注, 紧接着用5mL生理盐水冲注。

常规二维和彩色超声探查肝脏发现病灶, 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回声特征, 然后启动造影技术。在注射造影剂同时, 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 连续观察病灶及周围肝组织造影成像变化, 储存动态声像图。最后由经验丰富医师进行声像图分析, 记录病灶内造影剂增强开始时间和消退时间、增强水平及随时相变化等情况。

1.4 结果

93例肝占位超声造影结果为:血管瘤25例, 转移性肝癌27例, 原发性肝癌17例, 肝脓疡5例, 非均匀性脂肪肝11例, 炎性假瘤1例,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7例, 跟踪随访证实结果无误。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过程, 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

2 护理

2.1 造影前准备

2.1.1 房间准备:

专用超声诊室, 环境清洁, 操作空间宽阔, 除超声造影组成员外减少人员走动, 室温调节在25~28℃, 使患者感觉安全舒适。

2.1.2 物品准备静脉注射盘、20G留置针、造影剂声诺维、生理盐水、注射器若干。

2.1.3 药物配制:

严格按照造影剂说明书的操作流程进行配药。 (1) 打开配液穿刺器盖子, 顺时针旋转, 将预先吸入5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在配液穿刺器上。 (2) 取下药品上的塑料弹盖, 将药瓶滑进配液穿刺器的透明套筒并用力压, 使瓶子锁定在特定位置。 (3) 推动活塞杆, 将注射器内的5mL的生理盐水推入瓶中。 (4) 振荡20s直至瓶内溶液混合均匀, 呈乳白色液体, 备用。

2.1.4 患者准备:

常规给予患者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1.4. 1 心理护理:

当患者发现自己肝脏有性质不明的占位性病变时常常恐慌、情绪忧郁, 既希望又害怕知道诊断结果的矛盾心理, 还有对超声造影术的不了解所持的怀疑态度和害怕检查对身体引起不良反应的担忧, 首先对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进行评估[2], 了解患者对所患疾病的心理适应度, 再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特点, 按每个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护理。首先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 使其产生信任感,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患者超声造影术是一种先进的超声技术, 便捷安全, 对人体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等, 以减少患者紧张心理, 使患者密切配合检查。

2.1.4. 2 呼吸训练:

教会患者腹式深呼吸、屏气, 呼吸变化可导致病灶位置发生变化, 嘱患者检查时控制呼吸幅度。

2.1.4. 3 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以肘静脉最为常用。选择静脉留置针, 置入静脉内的留置针头内径需>20G, 注射器应直接连接留置针。

2.2 造影中的护理

2.2.1 患者体位选择

根据病灶的位置为患者选择能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尽可能最大限度显示病灶, 同时使患者较为舒服的合适体位。肝右叶病灶常规选择左侧卧位 (左侧倾斜约45°) 或仰卧位, 右手上举过头, 左手自然放平;肝左叶病灶可选平卧位或右前斜位。

2.2.2 配合医师

在医师进行常规超声探查的同时, 护士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准备就绪后, 按医师要求, 一次抽取造影剂混合液2.4mL, 选择肘静脉进针, 在医师发出“开始”口令并按下计时按钮的同时, 护士立即将造影剂快速推注 (时间不超过5s) , 并紧接着续注5mL生理盐水。在整个造影过程中, 必须始终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 以备必要时行第二次造影。同时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 可进行及时抢救用药。

2.2.3 护理观察

注入造影剂后, 医师密切观察造影剂的显影过程, 关注的焦点为超声声像图的特点及改变, 故难以观察患者对造影剂有无不良反应, 此时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患者, 注意其呼吸心跳等变化,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如有无头痛、头晕、视觉模糊, 有无瘙痒、皮疹等, 同时应注意注射部位有无疼痛、肿胀等, 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绝大多数无不良反应, 或反应轻微、短暂, 可自行恢复。对严重不良反应者应立即停止造影并及时进行处理。

2.3 造影后的护理

造影过程结束后, 嘱患者应安静卧床半小时, 如无不良反应发生即可离开。对造影结果为恶性的患者, 注意保护性护理。

3 讨论

超声造影的成功与否, 与护士的护理及配合工作密切相关, 如果配合不当, 直接影响造影效果, 影响医师对疾病的分析与判断。 (1) 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超声造影术前, 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履行术前告知义务, 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意义和所需时间, 以及承担的费用及检测中的注意事项, 并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以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2) 患者呼吸训练的必要性: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尤其女患者习惯胸式呼吸, 吸气屏气配合不当往往影响病灶观察, 容易遗漏细小病灶。 (3) 医护配合的重要性:造影前, 护士应认真阅读造影剂说明书, 掌握其使用方法、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了解造影操作流程;造影中, 护士应熟练掌握血管的选择、留置针的操作、药物的注射等, 按医师要求准确无误的实施操作。 (4) 造影剂的配置与使用:声诺维为白色粉末, 加入生理盐水振荡后方可形成微泡混悬液, 必须在6h内使用 (声诺维的化学及物理稳定性为6h) , 否则影响造影剂显影效果[4], 本组均为现配现用。配药过程中振摇力度适中, 不可用力过猛, 抽药后如不及时注射, 应轻轻旋转抽药后的注射器, 使其保持混匀状态。 (5) 护理观察的重要性:声诺维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微短暂的, 可以自行恢复, 无需特殊处理, 但极少数患者由于特异体质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等情况, 而在检查过程中, 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及生命体征等, 随时询问有无不适。且应娴熟的掌握急救技术, 患者若有不良反应, 应及时汇报医师, 协助处理。

关键词: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护理

参考文献

[1]杨金燕, 林礼务.超声造影诊断肝脏疾病的现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3 (5) :89–91.

[2]张彩英, 康贤妹, 熊彩娟, 等.超声造影的护理[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6) :2321.

[3]郑红北, 鹿皎.实时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中的护理[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1 (11) :781.

[4]杨顺心.肝脏超声的细节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31 (8) :73-74.

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 篇2

【关键词】 结肠癌;超声造影;术前分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59-02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in the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colonic cancer

JIANG Guo-xu,CHEN Liu-bin,CUI Cheng,ZHANG Li-hua,ZHAO Yan-feng,LI Ying-hua

1.Company of China north oil field of Hebei general hospital,Renqiu 062552,China;

2.Company of China north oil field of Hebei two hospital,Renqiu 06255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rol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 in the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colonic cancer.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known colonic cancer were referred for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after sonographic contrast enema.Results Staging of colonic cancer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by ultrasonography: uT1 means the tumor confined to submucosa (1 patient); uT2 means tumor invasion of muscularis propria (11 patients); uT3 means tumor invasion through bowel wall (7 patients); uT4 means tumor involving adjacent structures (13 patients).Compared with the pathologic results,accuracy for tumor depth of sonographic contrast enema-enhanced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was 87.50%.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had a high degree of accuracy for T1,T3 and T4 tumors,and a low degree of accuracy for T2 tumors.The accuracy in assessment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for N0 and N1 were 80.3% and 100%,respectively.Conclusion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ols for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colonic cancer,providing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sur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Colonic cancer;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Preoperative staging

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除消化道造影、CT、结肠镜等检查外,经腹B超扫描亦成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但由于胃肠道为空腔脏器,其内为大量肠潴留物或气体,常规经腹B超扫描往往检查效果不佳,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帮助有限。我院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尝试使用在常规超声助显剂中加入山莨菪碱20mg进行术前灌肠显影,对临床诊断结肠癌的32名患者行结肠超声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结肠肠壁、肠腔结构以及肿瘤对肠壁的浸润深度,并有效减轻患者检查中及检查后的不适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32例患者因排便习惯改变或发现腹部肿块而就诊,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31岁-76岁,平均(51.5±1.2)岁。经纤维内镜确诊乙状结肠癌7例,降结肠癌6例,横结肠癌11例,升结肠癌8例;其中1例为乙状结肠肿物,活检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不典型增生,术中证实为腺癌。

1.2 方法 首先空腹行結肠扫查,大致了解结肠情况(肠道肿瘤、炎症性疾病为扫描适应征,肠梗阻为扫描禁忌征)。灌肠前向患者解释可能出现的不适和不良反应,说明其诊断价值。取胃肠超声助显剂两包(100g),开水冲成1500mL左右的糊状物,再降温至35℃-40℃,加入山莨菪碱20mg。肠道清洁准备后,将助显剂灌肠充盈结肠,并行结肠超声检查,依次扫查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回盲瓣、盲肠及回盲末端,然后再从右下腹回盲部开始沿结肠走行顺时针逐段扫查至乙状结肠,同时作充盈前后对比。同时与空腹扫描做充盈前后对比。

1.3 观察内容及分期判断 主要观察结肠的形态、位置,肠壁的厚度、层次的清晰度,肠壁内外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内部回声特征、血供情况、活动度及其与肠壁、邻近组织的关系,有无肠系膜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有无腹水。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以淋巴结最小径≥5mm、回声不均、包膜不完整、皮髓质分界不清等表现为诊断转移指标,N0为未检出淋巴结转移,N1为检出淋巴结转移。按照超声所见肿瘤侵犯肠壁情况,根据uTNM判定标准进行肿瘤分期:uT1为肿瘤局限于肠壁第1-3层(黏膜和黏膜下层),uT2为肿瘤局限于肠壁第4层(固有肌层),uT3为肿瘤浸润肠壁第5层(浆膜层)或肠壁周围组织,uT4为肿瘤浸润周围脏器。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版本软件包,采用术前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以双盲法分析术前超声下灌肠造影判断结肠癌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超声造影下结肠癌表现为肠壁的低回声肿块,肿块突入肠腔内外或位于肠壁内或形成半环形、環形肿块,肠壁一层或多层层次不清、消失、中断或增厚。

如表1所示,依据术前超声造影检查,患者中uT1、uT2、uT3、uT4期例数分别为1、11、7、13;依据术后病理结果,患者中T1、T2、T3、T4期例数分别为1、10、9、12;术前超声造影与术后病理诊断肿瘤各期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90.9%、100.0%、92.3%,其中T1、T3、T4期诊断符合率较高,T2期较低。完全符合30例,1例高估,1例低估,总符合率为93.8%;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如表2所示,依据术前超声造影检查,患者中N0、N1例数分别为12、20;依据术后病理结果,患者中N0、N1例数分别为10、22;术前超声造影与术后病理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符合率N0期为83.3%,N1期为100.0%。完全符合30例,2例低估,总符合率为93.8%;准确性87.5%,敏感性90.0%,特异性83.0%。

3 讨 论

手术、放疗、化疗为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外科手术切除为根治结肠癌最基础的治疗手段[1]。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术前除了要准确了解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还需要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与周边脏器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提前制定适合的手术方式及术前准备工作,甚至细化到备血量的多少,请相关科室协同等等,从而避免手术台上临时决定切除范围甚至开关术等尴尬局面,直接影响病人预后。这里,凸显出术前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性。而目前,大多数医院对结肠癌的临床分期多在术后进行肿瘤组织病理检查后做出判断,极大限制了术前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方式的正确、及早选择。X线造影、纤维结肠镜通常作为首选的术前检查手段,但两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无法提供术前分期;②对腔外型肿瘤及严重狭窄肠段的肿瘤容易漏诊;③肠镜检查患者往往承受较大痛苦。而通过使用正确的检查方法和高频率的超声探头,超声造影检查不仅准确、方便、安全,易于开展,无创伤、无痛苦,还能提供我们更多检查信息。优势在于:①采用传统空腔脏器超声检查结合灌肠造影技术,利用造影剂增加显影对比度,很好地解决了空腔脏器超声扫描效果不佳的问题,能清晰显示肠管的形态、肠壁的厚度和层次结构;②不仅容易发现腔外型肿瘤,对腔内型肿瘤也能适时观察其大小、范围、侵犯深度;③可完整检查结肠全程,即便肠腔有狭窄或梗阻;④可动态观察肠壁蠕动情况、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邻近组织或脏器有无浸润或压迫;⑤本研究在助显剂中加入山莨菪碱20mg,明显减轻灌肠中患者的腹部不适;⑥通常认为正常的淋巴结是不易显示的,但对于转移性淋巴结而言仍具有B超下显著特征,本组病例中对于转移性淋巴结的观察准确性及敏感性仍较满意。

因此,此法可作为结肠肿瘤术前重要的检查方法,弥补肠镜和X线钡灌肠检查不能显示结肠壁病变、活检不能钳取粘膜下组织、难以判断病变浸润范围和程度以及不能判断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界限的不足,对外科医生在术前判断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提供了快速、有力的支持,有利于临床医师及早、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超声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篇3

1 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1.1 新型声学造影剂的种类

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具有较强的回波反射性能,能够显著增强超声检测信号,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人体微血管内的造影材料,在人体微小血管和组织灌注检测与成像方面具有其他检测方法(如CT、MRI等)无法比拟的优点。理想的UCA能作为一种血球示踪剂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反映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而又不干扰血流动力学。新型声学造影剂以氟碳类气体或空气为气泡主要成分,外壳包以白蛋白、多糖、脂类或聚合物等。自1968年,Gramiak[1]等首先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后,目前新型声学造影剂一般分为三代:以Albunex、levovist为代表的第一代造影剂以空气或氧气为主要成分,因分子量小,受动脉压力影响,微球里的空气很快扩散,球壁塌陷而迅速失去声反射性,不能随血流分布至全身,所以限制了使用范围。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如Sono Vue、Echogen、Optison均是由氟碳类物质制备成的微球、乳剂和脂质体,该类物质分子量比空气大得多,且为惰性气体,在微球中不易穿过球壁而扩散,能耐受250mm Hg以上的动脉压力,它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足以满足实际应用所需要的最大值;第三代为多聚体包裹空气或氟碳类气体的造影剂,持续时间更长(如Sonavist)。

1.2 新型声学造影剂的特性

造影剂微泡具有散射特性和非线性特性。根据微泡对超声波的反应依赖于声压,可分为三种类型:(1)当入射声压<100k Pa时,微泡对称性地压缩与膨胀,呈现线性背向散射;(2)当入射声压100k Pa-1MPa时,微泡非对称性地压缩与膨胀,呈现非线性背向散射,产生谐波;(3)当入射声压>1MPa时,微泡破裂释放为自由气体而产生瞬间强烈的散射,使接收到的散射信号大幅度增加,此时散射信号成为高度的非线性,称为受激声发射。

2 超声造影显像方式

2.1 二维灰阶超声仍是肝脏肿瘤声学造影最基本的显像方式,超声造影开始用于肝脏时就是采用这种显像方式,在二维基波显像时有对比剂的区域显示为增强,而缺少对比剂的区域则回声轻度增强或不增强,借此可以将多血管病灶与少血管病灶区分开来。

2.2 多普勒血流显像

造影剂微泡声学散射值比红细胞大1000倍,经静脉注入血液循环后,有效增加了血液中有形成分的声学散射性能和多普勒信号强度,使原来显示不出的血流显示出来,原来的片断血流显示出完整的走行,从而更清晰地了解生理、病理血流循环状态,利用血液动力学信息诊断与鉴别疾病[2]。

2.3 瞬间反应成像

又称间歇延迟显像。利用高机械指数(MI>1.0)下微泡破裂产生强烈的散射特性,大大增强了微泡的显示。微泡破裂后,重新充填扫描平面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所需要的间歇时间的依据。应用瞬间反应成像可以显示扫描平面内流动很慢甚至不动的微泡,因此可用来反映组织血流灌注。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能连续实时显示造影图;需多次或较大量使用造影剂,导致图像回声不均匀(特别在近场)和声影伪像。

2.4 二次谐波显像

造影剂微泡在声场中有强烈的非线性运动,可产生较强的谐波信号,其峰值频率为基波的二倍。通过宽频带超声探头接收发射频率的二倍频率实现由二次谐波组成的影像,去除组织在基波水平上产生的杂波干扰,获得鲜明的造影效果[3]。

2.5 反向脉冲谐波成像

基本原理是发射两束形状相同、方向相反的脉冲进入媒质,取代常规B型或常规谐频成像法仅发射一束脉冲的方法[4],在合成返回信号时,来自组织细胞等返回的线性信号呈振幅相等而方向相反的波型,经相加时被删除;来自微泡返回的非线性谐频信号,波型位相相同而使振幅增大,实现理想检测造影剂微泡产生的非线性信号的目的。

2.6 对比脉冲序列成像

首次利用造影剂微泡产生的非线性基频信号,同时接受与超声波相遇后微泡产生的基频和谐频成分,最大限度地显示造影剂微泡产生的回波成份,信号强度提高30d B,能实时显示信号强度和对比分辨率以及病变周边浸润状况[5]。

3 超声造影在肝外疾病中的应用

3.1 在心脏方面的应用

3.1.1 检测心肌梗死区及冠心病心肌缺血区:

心肌超声造影技术随着性能稳定的新型超声造影剂的出现,实现了由外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心肌显影,使同时观察室壁运动和心肌血流灌注成为可能,可以准确识别区域性的心肌灌注异常,检出心肌血流分布不均匀及无灌注区,用于心肌缺血区早期和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Grayburn等[6]报道了经静脉心肌超声造影来判断犬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心肌范围。Linka等[7]利用三维方法对15条开胸犬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超声造影,结果显示缺血状态下三维心肌超声造影显示的心肌缺血体积及再灌注后的心肌梗死体积与染色切片呈线性相关,认为三维心肌超声造影能对心肌缺血及梗死立体范围作出精确诊断。

3.1.2 测定冠脉血流储备:

冠脉血流储备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溶栓或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患者在给予外源性冠脉扩张剂前后分别定量测定缺血区心肌组织血流量,可以定量地反映患者的冠脉储备功能。Floreciano Sanchez等[8]对107例临床可疑或已确诊的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分别记录嘧达莫注射前后左前降支末端的脉冲波,78%(83/107)的患者记录到了多普勒信号,其中29%(24/83)的患者有显著的左前降支狭窄,通过冠脉血流储备的异常发现左前降支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为87%、74%和78%。

3.1.3 评价心肌存活性:

急性心肌梗死后存在存活心肌是重建血运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前提,而存在微循环是心肌存活的前提。因此准确评价心脏微循环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心肌超声造影不依赖于心肌细胞完整性及功能,可直接评价心肌微循环,存活心肌虽然有局部室壁运动异常,但由于微血管结构相对完整,保证了有效的心肌灌注,在心肌造影中常表现为正常均匀显影或部分显影;无造影剂显影则提示该区域心肌细胞坏死。Main等[9]同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室壁运动状况及心肌灌注类型进行了分析,把“灌注-收缩”不匹配作为判断存活心肌的标准,与远期室壁运动得分相比较,该方法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83%、准确性为79%。

3.1.4 促进心肌缺血部位血管再生及抑制血管再狭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很强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裂的作用,从而促进缺血部位的血管再生治疗缺血性疾病,Mukherjee等[10]实验发现随着辐照声强的增加,离体血管内皮对VEGF的摄取量增加,并认为这种现象是空化效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所致。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仍是临床一个棘手的问题,超声和超声造影剂介导的基因治疗可有效地防止血管球囊扩张术后的再狭窄[11]。

3.1.5 在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超声介导的微气泡破裂来介导治疗基因传染心室前壁心肌细胞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心肌病的方法,心肌超声造影还可用于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靶血管酒精栓塞治疗进行准确定位、定量及疗效评价[12,13]。

3.2 在胰腺方面的应用:

胰腺超声造影的研究是一个新的富有潜力的应用领域,包括超声内镜造影检查。超声造影相比于常规超声能更清楚地显示胰腺病变,或者对常规超声显示的病变进行鉴别诊断[14,15,16,17]。超声造影在这方面的使用还没有制定明确的适应症,也未列入产品说明书,还需要对每个患者的个体风险/获益进行评估,根据其相关科学数据进行调整。

3.2.1 胰腺癌的超声造影分析和评价:

导管腺癌是最常见的胰腺实质病变,也是最常见的胰腺肿瘤。导管腺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是与周围胰腺组织相比有时相呈典型低增强。报道称88%-93%的病例为这种类型[15,16,18,19,20,21,22,23,24,25,26]。造影后病灶的大小和边界,以及与胰腺周围动静脉的关系显示更清晰[15,16,21]。

3.2.2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超声造影特征:

胰腺内分泌肿瘤呈现富血管的典型高增强改变[14,15,16,17],胰岛细胞瘤在内分泌肿瘤中最常见,其中恶性占10%-20%,肿瘤好发于体尾部,多为单发,直径一般在1.0-1.5cm,因体积较小常规超声及CT不易显示,因病灶较小且为富血供病变,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快速增强,持续至延迟相达2分钟消退缓慢,呈“快进慢出”的超声造影表现[27]。

3.2.3 胰腺假性囊肿和囊性肿瘤超声造影分析:

超声造影能显示病灶内有血管形成的部分组织,提高了超声对胰腺假性囊肿和囊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假性囊肿是最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其内部没有血管形成,超声造影不显示任何信号,即使常规超声显示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在所有血管时相始终呈完全的无增强。囊性胰腺肿瘤通常有增强的分隔和壁上结节状增强表现[28]。报道显示超声造影鉴别假性囊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100%。

3.3 在肾脏方面的应用

3.3.1 肾肿瘤的诊断:

肾脏肿瘤生长依赖于丰富的血供,超声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肾实质和常规彩超无法显示的肿瘤周边及内部血管,并对肿瘤血管进行术前定量检测,明显提高肾肿瘤检出率[29,30]。实验发现肾肿瘤的血流灌注时间比正常肾实质长得多,且与肿瘤大小成正比。高云华等[31]研究发现造影后正常肾脏实质增强,小肿瘤(<10mm)呈“淹没征”,仅数秒钟后小肿瘤回声减弱,肿瘤清晰显示。

3.3.2 评价肾实质血流灌注:

肾脏超声造影可使实质内微小血管得以清晰显示,局部肾实质损害造影后与周围正常肾实质形成明显对比,弥漫性肾实质病变可以通过肾脏血管容积的定量化测量和造影剂在肾实质中循环时间的改变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与准确性。周翔等[32]对试验兔缺血性肾的灌注形态学进行评价,认为造影增强肾能量图配合时间-强度曲线是评价肾组织灌注的良好手段。

3.3.3 诊断肾动脉狭窄:

肾血管超声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出入肾脏的血管,准确描绘时间-强度曲线,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性为93%,特异性达100%[33],可协助临床选择合适的血管成形术,术后可及时发现肾动脉再狭窄征象的存在。

3.3.4 在移植肾中的应用:

移植肾术后是否存活与功能恢复等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超声造影可以检测低速血流,显著提高了肾皮、髓质部血流灌注显像的敏感性,能够较好地评价肾移植功能恢复及药物治疗后效果。李颖嘉等[34]采用脉冲反向谐波声学造影发现,可通过直接观察移植肾动脉微气泡灌注的连续性以及由此出现的带状灰阶增强及局部充盈缺损效应诊断移植肾动脉狭窄。李卓等[35]认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对诊断异体移植肾发生急性排异有很高的价值。

3.4 超声造影在腹部损伤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显示,超声造影可显著增强实质性脏器损伤部位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对比,发现常规超声不能发现的实质脏器损伤变化,确定损伤的实际病变范围,显示脏器活动性出血。脾是腹部脏器最容易受损的器官,Catalano等[36]临床研究表明,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脾损伤时,撕裂伤表现为与脾包膜垂直的片状、线状或分支状低回声区:挫裂伤区和实质血肿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没有占位效应或血管显示;脾内的出血显示为小的和持续存在的强回声,脾外的微气泡外泄提示活动性出血。在急诊工作中应用超声造影诊断肾损伤、肠系膜损伤、胰损伤、腹膜后血肿,结果均较常规超声准确或能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3.5 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通过对卵巢肿瘤血管形态学评估包括造影后肿瘤血管的位置、形态和密度(血管面积占肿物面积的比例)综合评分[37]、造影前后多普勒信号强度比较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弥补由于超声检查仪器灵敏度有限而造成的误诊。Ordn等[38]认为,时间-强度曲线定量指标中,造影剂作用持续时间(DCE)和曲线下面积(AUC)是鉴别肿物良恶性的较好指标。此外,超声造影用于鉴别子宫肌瘤与腺肌瘤、观察子宫动脉供血情况、显示黏膜下血流情况及用于输卵管造影处于研究阶段。

3.6 前列腺肿瘤的超声造影评价:

前列腺腺癌是前列腺最常见的肿瘤,但由于早期局限及前列腺内的病灶体积小,且呈多灶性生长,给临床检测带来很大困难[39]。前列腺癌超声造影诊断目的主要是提高肿瘤病灶的检出率,预测前列腺癌侵袭性。

3.6.1 前列腺癌病灶的检测:

超声造影除对部分呈浸润型生长的前列腺癌病灶的检测有一定帮助外,对多数早期前列腺癌与乳腺癌一样作用不明显,其原因是癌肿病灶太小,而造影剂在前列腺内持续时间太短,没足够时间逐层观察。

3.6.2 前列腺癌病灶的鉴别诊断:

超声造影对前列腺的病灶鉴别诊断较其他脏器临床诊断价值稍低,理由有两点:其一,就目前的超声造影技术要对前列腺内的病灶作鉴别诊断有相当大的难度;其二,前列腺内出现异常回声,或异常血流,或异常增强区域,均可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病理诊断。超声造影对前列腺内病灶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有待于扩大超声造影检查病例进一步研究探讨。

3.7 超声造影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以Sono Vue为代表第二代造影剂对比第一代造影剂更加稳定,能提供给超声医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整个乳房和腋下的超声检查,并提高了超声对乳腺癌的敏感性,有助于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乳腺癌、纤维化瘤和疤痕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是不同的,有血管的病灶部位显示峰值高而到达峰值时间短的曲线;有多条血管的恶性肿瘤部位显示多个峰点;纤维化瘤和疤痕显示低顶点和更长的清除时间[40]。超声造影能提高超声对恶性病变检查的特异性,更好的区分手术遗留疤痕和复发病灶。

3.8 超声造影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广泛用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疾病的检查,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困难。当动脉管壁有钙化斑块时,由于斑块形成的声衰减使管腔及血流难以清晰显示,超声造影能够清晰显示斑块后方的狭窄病变及远端无病变动脉[41],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能够有效鉴别颈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并在骼动脉由于气体干扰显示不清、体型肥胖患者中提高检查准确性。

4 超声造影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4.1 评价血栓性疾病及增强治疗性超声的溶栓作用:

血栓是引起动静脉栓塞以及相应脏器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准确地检出血栓对于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重要。Hamilton等[42]进行兔左心室血栓试验研究,经兔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行超声检查,显示微泡顺利通过肺循环并迅速聚集于血栓发生部位,增强栓子与周围组织的显像对比度。实验后处死动物行荧光显微镜检查,证实携带经罗丹明荧光标记抗体的微泡造影剂大量粘附于血栓表面。造影剂微泡在声场中破坏时产生空化作用有助于溶解血栓,超声造影能够增强超声的空化效应,造影剂同时能加速体内尿激酶(UK)等向血栓内渗透,增强治疗性超声的溶栓作用,有明显的溶栓功效[43,44]。

4.2 携带药物或治疗基因的载体:

微泡超声造影剂作为一种能携带微粒穿过内皮层进入靶组织的非创性载体,可增加靶组织的药物浓度和基因表达量。运用超声破坏含有载体的微泡可在特定组织释放药物或治疗基因[45]。

4.3 治疗肿瘤:

造影剂微泡的破坏可促使供应肿瘤的微血管破裂而引起肿瘤退变;携带血栓形成物的造影剂在肿瘤内被超声破坏,可形成血栓或阻塞血管,使肿瘤坏死。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可引导药物由外周进入肿瘤组织,又可进行肿瘤部位局部注药治疗[46]。

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 篇4

关键词:卵巢肿瘤,超声造影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仅为25%~30%[1],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卵巢所处位置在盆腔深部,体格检查不易触及,而且恶性肿瘤的早期,临床症状很不明显,很难诊断。所以早期诊断卵巢肿瘤具有重大的意义。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是现今最新的血管灌注显示法,可以准确探查出肿瘤内的血管。本研究对我院96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一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调查

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利用超声造影检查并且经过手术病理确认的卵巢肿瘤患者96名。其中良性肿瘤41名,恶性肿瘤55名,96个病例中,良性肿瘤41例,平均年龄为(40±11)岁,肿瘤的直径为1.5~6.7cm,其中有良性畸胎瘤共5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子宫内膜样囊肿18例;恶性肿瘤共55例,平均年龄为(46±13)岁,肿瘤直径为1.7~9.8cm,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7例,黏液性囊腺瘤12例,透明细胞癌4例,低分化型腺癌7例,卵泡膜细胞瘤7例,卵巢库肯勃氏瘤8例。以上肿瘤诊断结果均经过病理检测证实。

1.2 仪器与试剂

检测仪器采用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生产),腹部探头的频率设置为3.5MHz,经阴道探头的频率设置为5~8MHz,彩色增益为80%,壁滤波为100Hz,重复频率(PRF)为700Hz。并且随机设置软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将结果分析。对比剂使用第二代新型超声微泡对比剂身诺维(SonoVue,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

1.3 检测方法

常规经腹部或者阴道常规超声扫描检查,显示出卵巢肿瘤,记录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及内部回声等参数,并做出造影前的超声基础诊断。之后,选取最佳的造影切面,用生理盐水5ml注入药瓶内配置成六氟化硫悬浮液,振荡混匀后抽取2.5mL,经肘前静脉注入,同时打开超声记时器,连续实时动态观察卵巢肿瘤内对比剂强化和消退情况,整个造影过程不少于5min。并将整个成像的动态图像记录下来。回放造影资料,采用TIC分析软件,分析评价肿瘤造影强化参数及强化的时间-强度曲线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6例患者卵巢肿瘤超声造影均可以见到对比剂灌注效果,其中41例良性肿瘤的囊壁及内部对比剂出现缓慢强化或者弱强化。55例恶性肿瘤内部对比剂则是快速强化,并且其中有21例肿瘤是从周边向内部实质、间质上快速强化,呈现出树枝状分布。卵巢良性肿瘤内的对比剂强化的始增时间以及达峰时间都低于恶性肿瘤(P<0.05),而且其关注强度也明显低于恶性肿瘤(P<0.05),二者存在着统计学差异(表1)。而且在对比剂强化时间-强度曲线上看,良性肿瘤的曲线上升支较平缓,而恶性肿瘤则较为陡直。

3 讨论

3.1 疾病影响

卵巢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病死率较高,有研究显示,Ⅰ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90%,Ⅱ期为70%,而Ⅲ期或者Ⅳ期<30%。所以早期诊断出卵巢肿瘤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卵巢恶性肿瘤主要依赖于肿瘤内血管的产生,其变化往往早于肿瘤被发现,因此准确判断肿瘤血管的存在以及分布对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3.2 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

二维超声对肿块内部组织结构的定性较困难,彩色多普勒可提供血流信息[2],但探查能力有限,且有一定的角度依赖性。超声造影成像技术是近几年在常规超声基础上开发出的新技术。其原理为:二次谐波成像的探头在接受滤波信号时只能接受二次谐波的信号,而由微泡产生的谐波信号比组织产生的信号大很多。间歇式谐波成像时仪器间歇发射高机械指数声波,减少微泡的破坏,因此能提高造影效果,有利于观察。现在对比剂多用第二代超声对比剂,如SonoVue,它以磷脂为包膜,内含六氟化硫气体,增加了韧性,使稳定性提高,显像时间延长[3]。

良性肿瘤细胞成分较少,血管稀疏,彩超显示有稀疏、分散且排列整齐的血流信号。恶性肿瘤的细胞成分较多,组织异形性大,血管壁缺乏平滑肌组织,形成大量血管窦、动静脉吻合支,走行杂乱,管径粗细不均。而且刘百灵[4,5]等的一系列研究显示良性肿瘤囊壁缓慢强化或弱强化,而恶性肿瘤是从外向内快速强化。因此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有效分别良、恶性肿瘤。本次研究中,41例良性肿瘤的超声对比剂缓慢强化或弱强化,始增时间和达峰时间都较晚,对比剂灌注强度低,时间-强度曲线的上升支平缓;55例恶性肿瘤的对比剂快速强化,始增时间和达峰时间都较早,对比剂灌注强度高,时间-强度曲线的上升支陡直。以上结果均经过病例检查确认,这充分说明了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有效鉴别出卵巢肿瘤的良恶性质,对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3.3 展望

此次临床研究证明了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在早期有效诊断及鉴别卵巢肿瘤,效果优于普通超声和多普勒彩超检查,在无症状或小肿瘤的诊断方面尤其明显。作为一项新技术,超声造影在诊断上提供了很多正确信息,值得进一步推广,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诊断标准,尚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4-345.

[2]刘淑霞,陈荣川,刘艳丽,等.卵巢肿瘤良恶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模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7):1325-1326.

[3]赵应,张彦,梅兴国.微泡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30(5):298-302.

[4]刘百灵,周琦,姜珏,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在卵巢肿瘤及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8,5(10):724-730.

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行超声检查的10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其中斑块血管204支),按照患者6个月内是否出现过患侧颈动脉相关的脑梗死症状分为梗死组(36例,80支)及非梗死组(64例,124支)。梗死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36~79岁,平均(62.53±7.31)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3~16年,平均(7.45±1.27)年。非梗死组:男患者36例,女患者28例;年龄37~81岁,平均(63.18±8.04)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4~17年,平均(8.03±1.1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者;未做过颈部放射治疗者;未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者;无伴发其他重大疾病者;无房颤病史者;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且同意入组观察者。

排除标准:存在上述任意禁忌症者;伴发其他重大疾病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超过20年;患者本人或家属不知情或知情后反对入组观察者。

1.3 仪器及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型实时四维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嘱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由颈总动脉由下向上进行纵向和横线扫查,选择颈动脉分叉处最厚的软斑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斑块大小。横向扫查观察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确定斑块所在位置(若仅用纵向扫查,可能遗漏位于侧壁的斑块),然后在血管长轴图象上测量斑块上下径(长度)及厚度。对非对称性斑块,采用横向探测方法确定斑块最大厚度值。

对斑块二维图像进行局部放大,选择CPS-SMALL PART程序,进入Cadence造影模式,采用19G注射针于患者右上臂肘静脉快速注入已配置、振摇后的造影剂2.4 m L,同步记时,观察斑块增强特征,对整个过程的图像进行动态存储,同时动态追踪感兴趣区,获取造影参数。主要获取的参数为:峰值强度比值(P)、达到峰值的时间(t P)、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渡越时间(MT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对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相关性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取OR>1为正相关:1.0~1.1为无关联,1.1~1.5为弱关联,1.5~3.0为中关联,OR>3.0为强关联。

2 结果

超声造影下所见颈动脉斑块示例图,见图1。

2.1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均在0~100%之间,其中梗死组平均狭窄程度为63.7%,非梗死组平均狭窄程度为29.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P<0.05)。

2.2 两组患者超声造影参数分析

梗死组共有63处斑块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超声造影增强率为78.8%(63/80),非梗死组共有46处斑块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超声造影增强率为37.1%(46/124),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P<0.05)。梗死组斑块P、AUC值显著高于非梗死组(t=1.35、2.02,P<0.05);梗死组斑块t P值显著低于非梗死组(t=-0.37,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3 两组患者斑块出血情况对比

梗死组检出阳性血管42支,检出率为52.5%;非梗死组检出阳性血管30支,检出率为24.2%,梗死组阳性血管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梗死组(χ2=5.468,P<0.05)。

2.4 两组患者纤维帽完整程度比较

梗死组检出纤维帽破溃血管52支,检出率为65.0%;非梗死组检出纤维帽破溃血管24支,检出率为19.4%,梗死组纤维帽破溃情况显著多于非梗死组(χ2=7.358,P<0.05)。

注:#同非梗死组相比P<0.05。

2.5 两组患者斑块钙化情况比较

梗死组检出斑块内钙化血管29支(72.5%),非梗死组检出斑块内钙化血管46支(74.2%),两组差异不显著(χ2=0.213,P>0.05)。

2.6 患者临床症状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将各因素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帽是否破溃与脑梗死症状关联度最高(OR=3.231)、管腔狭窄关联度中等(OR=2.346)、斑块内出血关联度较弱(OR=1.431),斑块内钙化与患者临床症状无关联(OR=1.029)。

3 讨论

脑梗死为较为常见的脑血管损坏,动脉狭窄、闭塞、破裂均可导致其发生。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S)斑块所导致的脑供血障碍是最为常见的诱因。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与患者颈动脉斑块间存在密切关联[3]。

研究表明,CAAS斑块的类型与临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以往临床常采取组织病理学方法对斑块的类型进行检验,但该方法耗时长,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已将其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检测中,且研究表明,使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4]。患者是否有脑缺血症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故早期对患者行超声检测有利于医师尽早确定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5]。

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在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方面差异极大,其中狭窄程度的差异与以往观点相符;而在斑块类型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存在缺血症状的患者较无症状患者有更多的纤维帽破溃情况,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证明纤维帽破溃是增加患者脑梗死症状发作的危险因素[6]。同时,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斑块出血情况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以往有研究认为,斑块内出血为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重要刺激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也与其相符[7]。最新研究表明,斑块出血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不仅限于此,患者临床症状还与出血点在斑块内部的发生部位有关,本研究对此未做过多研究。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斑块内钙化情况无明显差异,这提示,斑块内是否发生钙化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较微,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8]。分析两组患者的斑块类型发现,梗死组中软斑块最多,其次为混合斑块;非梗死组中混合斑块最多,其次为钙化斑块。梗死组中II型斑块最多,非梗死组中I型斑块最多。该结果提示,可根据超声扫描结果中斑块类型的差别对患者病情进行预判,为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由于颈动脉斑块内的成分较为复杂,其引发的临床症状可能为内部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所致,本研究将多种因素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出现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试图去除干扰因素。结果表明,纤维帽是否破溃与脑梗死症状关联度最高(OR=3.231)、管腔狭窄关联度中等(OR=2.346)、斑块内出血关联度较弱(OR=1.431),斑块内钙化与患者临床症状无关联(OR=1.029)。这提示,纤维帽破溃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最为密切,值得重点关注。

综上所述,患者脑梗死临床症状与其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可经由超声造影成像分析斑块性质,进而对临床脑梗死事件进行预测,以便医生尽早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Liu D,Wang Q,Cai J,et al.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carotid atherosderotic plaque by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black-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2013,33(3):365-369.

[2]雷云,丁里,任丽香,等.3.0T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J].临床研究,2015,6(6):430-436.

[3]罗南,刘一,范占明.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类型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3):10519-10524.

[4]蔡龙波,周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评估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22-23.

[5]Young VE,Sadat U,Gillard JH.Noninvasive carotid artery imaging with a focus on the vulnerable plaque[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11,21(2):391-405.

[6]宋娟,肖慧,付丽媛,等.MS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0):55-58.

[7]宋国亮,赖党强,陈奕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7):87.

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 篇6

1 对象与方法

我院不孕专科门诊患者,且所有患者均无内外生殖器急、慢性炎症。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3D-Hy Co Sy和HSG组,每组20例。比较成像结果,并与自身腹腔镜检查结果对照分析。

2 临床资料与造影方法

2.1 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不孕患者40例,平均年龄31岁。其中原发不孕14例,继发不孕26例,不孕时间1~7年。40例不孕患者均排除子宫发育、内分泌及男方精液等异常不孕因素,并确认无盆腔病变和输卵管积水。检查在月经后3~7d内进行,所有患者都进行了腹腔镜检查。

2.2 仪器与造影剂

使用GE V730超声诊断仪,SVDW5~8型阴道容积探头,探头频率6.0~8.0MHz,采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即对比脉冲系列成像Cadence CPS及实时三维超声成像。造影剂实验组选Sono Vue声诺维造影剂(意大利),对照组选用泛影葡胺。

2.3 造影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将6号双腔球囊导管插入宫腔,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2~3m L,以阻塞宫颈内口,先注入5~7m L生理盐水充盈宫腔,寻找暴露子宫角部的最佳切面,再将20m L声诺维溶液(1mg/m L)缓慢注入宫腔,启动CPS技术,所有的三维超声扫描均采用装备有自动容量扫描的6.6MHz阴道传感器的超声器(Voluson 730),用彩色多普勒探测输卵管液体流动信号时,开始用容量模型,扫描面基于子宫冠状(水平)切面,并同时可以看到卵巢切面,观察造影剂在宫角及双侧输卵管近段、远段显影状态及液体在输卵管内流动情况。

3 统计学处理

2组符合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别显著。

4 结果分析

根据三维超声造影图像分为二类:(1)输卵管通畅:能探测从一侧子宫角连续的或间断的流量信号和伞部流出的流量信号;或子宫角信号正常或从子宫角起源的连续或断续信号,但伞部流量信号暗淡;(2)输卵管阻塞:不能探测到子宫角的输卵管信号,或不能探测到液体在输卵管内流动信号和从伞部流出的流量信号。

副反应分为4级:0级:无不适反应;1级:轻微腹痛,轻于或类似于痛经;2级:中度腹痛,比痛经重,无血管、迷走神经反应;3级: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腹痛需在医院观察或药物治疗。本研究中,3D-Hy Co Sy组有4例的副反应>2级,HSG组为10例。

3D-Hy Co Sy组诊断双侧输卵管通畅10例,一侧输卵管通畅,一侧输卵管阻塞4例,双侧输卵管阻塞6例。HSG组诊断双侧输卵管通畅8例,一侧通畅,一侧阻塞5例,双侧阻塞7例。腹腔镜检查提示3D-Hy Co Sy组符合率为(80.2±2.2)%,HSG为(58.2±6.1)%,2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5 讨论

近年来,由于盆腔炎治愈不彻底、性传播疾病、宫腔手术的反复操作导致输卵管因素成为女性不孕的首要原因。传统的HSG是检测输卵管通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其易受到射线辐射污染,碘过敏者不适用和导致肺栓塞的风险而使临床应用受限。腹腔镜检查是诊断输卵管性不孕的金标准,但操作较复杂、需要麻醉、有创伤及费用高,不宜作为门诊常规的检查方法。

目前国内3D-Hy Co Sy多用于宫腔内造影,而在输卵管形态的观察研究尚无报道。国外有研究报道3D-Hy Co Sy的应用价值,其造影剂为生理盐水,宫腔及输卵管显影会受到影响。声诺维作为一种新型血管造影剂,在临床得到较广泛研究,目前主要用于血管途径,显示占位性病变的微血供,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本研究利用其良好的气泡稳定性及其在低机械指数特殊造影成像模式下的谐振行为,产生线性和非线性回声在三维超声造影条件下有效抑制周围组织信号,提高了与周围组织分辨力,清晰显示输卵管形态,使得宫腔及输卵管清楚显影。本研究结果表明,3D-Hy Co Sy具有图像清晰易辨、副作用小、无过敏无辐射的优点,能为广大不孕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无创、安全的诊断方法,为使其能在临床广泛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永来.内镜技术在女性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1):667.

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 篇7

关键词:乳腺结节,CR钼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乳腺结节性疾病是妇女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鉴别乳腺良、恶性结节是当前医学影像领域公认的较困难的课题之一[1]。本研究就146例乳腺结节的超声造影(CEUS)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诊断,并结合病理结果,探讨二种诊断方法的价值和差异性,以利于提高乳腺结节的诊断符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手术病理证实的146例乳腺结节患者,全部病例均采用CEUS及CDUS检查,全部为女性,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1.2岁。病例选择标准:临床可触及肿块或乳头溢液的患者;就诊患者行肿块切除术或乳腺癌根治术;超声图片、超声造影录像和病理切片资料齐全。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

为PLI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乳腺专用探头。患者仰卧,充分暴露双乳,对双乳进行检查。先行二维检查,了解病灶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等形态学特征情况。然后再行CDFI检查,探查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状况。肿块内的血流丰富程度依照Alder半定量法分为四级:0级肿块内无血流信号;Ⅰ级为少量血流信号,肿块内见1~2处点状或棒状血流,管径<1mm;Ⅱ级为中量血流信号,可见1条主要血管,其长度超过肿块的半径或同时可见2~3条小血管;Ⅲ级为丰富血流信号,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相连通交织成网状[2]。手术标本由病理科医师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进行光镜检查。超声成像和乳腺超声造影诊断采用双盲法,即于术前分别由超声医师、超声造影医师分别对乳腺超声资料及乳腺造影录像进行分析,并确立诊断。然后对超声资料和乳腺超声造影录像综合分析作出联合诊断。联合诊断标准:二者均诊断为良性时,联合诊断的结果为良性;二者诊断结果均为恶性时,联合诊断的结果为恶性病变;二者诊断结果不一致时,符合以下任一条者为恶性:超声造影发现病变内增强不均匀,或者有明显造影气泡进入;超声发现边界不整齐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血流丰富,PI≥1.5或RI≥0.7。符合以下任一条为良性:超声造影病变未见增强回声。诊断结果分以下两类:符合(即能作出正确良、恶性诊断,包括疑为良性或恶性的均列为诊断符合);不符合(包括误诊或漏诊)。

2 结果

良性病变共86例,其中纤维腺瘤56例、乳腺腺病24例、乳腺囊肿6例;恶性病变60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8例,导管内癌12例,小叶癌10例。在86例乳腺良性病变中,超声造影诊断正确66例,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86.48%;超声诊断正确68例,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89.47%,病灶内CDFI血流丰富程度大多为0级~Ⅰ级,RI≤0.7、PI≤1.30。其中乳腺纤维腺瘤56例,超声造影病变为均匀增强,边缘光整,超声为形态规整,边界清晰,多有完整包膜,内部回声均匀,病灶内部无血流信号或少量血流信号;乳腺腺病14例,超声造影病变未探及增强回声(无对比剂进入病变),超声为边界不清无明显结节的低回声区,病灶内血流信号不丰富;乳腺囊肿6例,超声全部明确诊断,符合率100%,表现为形态规整的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病灶内部无血流信号,壁上可有点状或棒状血流。在60例乳腺恶性病变中,超声造影诊断正确46例,与病理符合率92.00%,为单发高增强结节,边缘不光整,结构紊乱,局限性皮肤增厚,乳头凹陷。超声诊断正确38例,与病理符合率82.0%,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多成锯齿状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多为低回声,后方回声大多衰减,病灶内CDFI血流丰富程度多为Ⅱ级~Ⅲ级,PI和RI值高(RI>0.7),16例癌性结节并患侧腋窝淋巴结节转移者,超声造影确诊11例(91.7%),超声确认9例(75.0%)。超声造影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88.8%,对恶性病变敏感性92.00%。CDUS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82.5%,对恶性病变敏感性72.00%。CEUS+CDUS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95.2%,对恶性病变敏感性98.0%。

3 讨论

乳腺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尽早发现乳腺癌。Gramiak以及Feigenbaum等在1968年和1970年先后报道超生对比剂的研究工作,以后随着对比剂新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成像技术以其最佳图像质量及固有的优点,在乳腺结节的诊断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正在成为检查和普查乳腺病变的重要方法[1]。超声造影检查对乳腺的诊断标准报道不一,其敏感性在82%~86%,特异性为87%~94%。超生造影的优势依靠病变与正常乳腺间的回声差异,整体观察乳腺形态和病灶内的血流特点,对浸润性乳腺癌局部复发与否进行预测,协助临床制定是否保乳的手术方案。局部结构紊乱和小灶性回声增强紊乱,对诊断亦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出现不典型肿块病变中,对提高乳腺癌诊断价值更大。

CDUS是乳腺结节诊断最敏感的方法之一[3],而且CDFI检查无辐射性,是青少年或妊娠、哺乳期妇女乳腺疾病首选检查方法。超声对典型的乳腺恶性和良性病灶不难鉴别,但对于较小病灶或非典型病例,其诊断的准确率并不理想。乳腺良、恶性病变供血特点不一致已经血管造影证实。我们依据Adler的血流信号分级标准将乳腺病灶内的血流丰富程度分为四级,结果表明:从CDFI血流丰富程度看,良、恶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血流丰富程度等级越高,恶性病变可能性越大。本组资料显示乳腺恶性病变组的血流信号以Ⅱ级或Ⅲ级为主,良性病变组以0级~Ⅱ级为主,二者之间存在很大范围的交叉。CDUS的优势在于良好显示乳腺内部结构,显示没有微小钙化的乳腺病变,即使腺体丰富的病灶仍显示清晰,判断病变的囊、实性,病变有无包膜,充分表达病变内部的特征,回声是否均匀、有无液化、内部血流特征等,这些均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尤其对探查腺体丰富的中、青年致密型乳腺结节及脂肪少、小乳房,超声显示的程度优于乳腺X线。如果临床触诊有肿块,宜先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的局限性是不易检出小血流信号或流速慢的血流,使一些微小癌不能及时被正确诊断。

对比分析本组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6例乳腺结节的检查结果证明,超声造影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88.8%,对恶性病变敏感性92.00%,对良性病变符合率86.48%。CDUS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82.5%,对恶性病变敏感性71.00%,对良性病变符合率89.47%。超声造影+CDUS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95.2%,对恶性病变敏感性98.0%。两种方法与病理诊断的吻合度较强,说明超声造影与CDUS是乳腺结节疾病影像学检查的理想方法。在乳腺结节良性病变诊断中,超声造影与CDU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二者诊断准确率相仿。在乳腺结节恶性病变诊断中,超声造影较CDUS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超声检查的局限性是不易检出微小血流,使一些微小癌不能及时被正确诊断;超声造影对小的病变显示效果好,敏感性极高,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与乳腺结节恶性病变主要是乳腺癌的好发年龄有关。据王怀娥等报道大部分乳腺良性结节灶分布于30~39岁及40~49岁年龄组内,大部分癌性结节病灶分布于40~49岁及≥50岁年龄组内,且随年龄增长发病比例有增高趋势。本组资料没有从不同年龄组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合先进的超声造影和CDUS的特点,利用二者优势互补联合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乳腺结节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8.

[2]荣雪余,孙强,姜玉新.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11):669-672.

超声造影的临床护理 篇8

超声造影技术利用与人体软组织回声特性明显不同, 或声特性阻抗显著差别的物质注入体腔内、管道内或血管内, 增强对脏器或病变的显示, 以及血流灌注信息。超声造影技术的出现使超声与其他影像如CT、MRI一样实现了增强显像, 被称为超声医学的第三次革命 (B型二维灰阶超声出现为第一次革命, 彩色多普勒超声出现为第二次革命) , 广义的超声造影包括2个方面, 一是利用液体做“造影剂”饮入或注入体腔内形成良好的透声窗, 增加一些腔室和管道显示效果, 又称为负性造影;二是利用含气的微泡做造影剂, 注射于血管或官腔内, 其产生特性声阻抗差异极大的液-气界面, 明显增强后散射强度, 此外有些造影剂微泡的弹性外壳能产生丰富的二次谐波, 通过造影谐波成像技术, 选择性地接收二次谐波明显提高了信号的信噪比, 改善了造影增强图像的质量。超声造影剂的主要特点在于使用了气体微泡, 增加血流与组织的对比, 来达到增强图像效果的目的。UCA作为一种类似血球示踪剂随血流分布到全身, 反映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 而又不干扰血流动力学。可以使获得的相关超声图像的反差加大, 从而可以更加清楚的显示造影剂的细小血流信号微血管灌注。所以, 与常规超声成像相比, 超声造影技术具有敏感地显示肿瘤, 更加准确地鉴别诊断, 能够清楚地显示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状况及组织灌注等。

随着仪器性能的改进和新型声学造影剂的出现, 超声造影已能有效增强心肌、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以及实体肿瘤的二维超声影像和血流信号, 利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 肿瘤血管分布和灌注特点。本研究拟对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超声造影的特点, 进行观察分析, 希望总结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病变组织超声造影变化规律, 提高超声对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病变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60例, 平均年龄 (67.5±10.5) 岁, 60例患者均经抽血PSA血清测定;直肠指诊;经直肠、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平均 (25.5±10.9) ng/ml60例血清测定PSA。60例全部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 穿刺方法采用6点或6+X点穿刺法 (血流信号及造影信号异常的结节区域, 即X点) 。因为穿刺有风险, 所以和患者都要签订超声造影剂及穿刺活检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和造影剂

仪器选择:采用端扫式经腔内探头C9-5ec, 频率 (2~6) MHz的Philips公司生产的彩色超声诊断仪IU22, 造影剂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声诺维 (Sono Vue) , 造影微泡为直径<8μm, p H (4.5~7.5) 的磷脂微囊的六氟化硫 (SF6) 。

1.3 方法

首先进行经直肠前列腺二维灰阶超声检查, 扫查出前列腺中可疑结节的位置及大小, 然后启动彩色多普勒, 注意结节内部及周边有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然后, 在经直肠模式切换为实时腔内超声造影进行造影对比检查, 使用前将5ml生理盐水与2.5mg的造影剂冻干粉配制成混悬液, 使用时抽取混悬液2.4ml经患者肘静脉快速团注后立即用5ml生理盐水推注, 然后使用增强造影模式, 在对比脉冲序列技术的条件下进行造影检查, 造影过程中的全部动态图像被储存在Philips的内置硬盘中, 然后在造影结果可疑区域进行经直肠模式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然后把穿刺样本送病检;在两个医师一起的情况下, 使用Philips IU22上自带的QLAB分析软件, 启动时间-强度曲线进行数据分析, 在绘制的TIC曲线上获取参数指标:AT (造影开始增强时间) 、TTP (到达峰值强度时间) 、β (上升支斜率) 、PI (峰值强度) 、△P、△T。

1.4 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为SSP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方差齐,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差不齐两组间比较用校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列腺癌组二维超声及造影表现:在病理组织上前列腺癌有两种类型: (1) 占前列腺癌70%的结节型, (2) 占前列腺癌30%的浸润型:由于浸润的范围不同, 又分为2型:I型:弥漫性10例, 散在的小结节分布在前列腺内;2型:偏向一侧型3例, 前列腺左右叶不对称, 出现片状低回声区, 病理结果显示偏向一侧为癌性病变;3型:结节型例17例, 前列腺呈边界模糊不整齐的低回声结节, 少数呈等回声或非均质性回声增强, 图像透声差, 伴有或不伴有后方声影, 病理结果显示为癌性病变。4型:非典型2例, 前列腺呈增生图像改变, 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结节型。实时观察感兴趣区域 (ROI) 造影剂快速进入, 较周边正常前列腺组织显影时间早, 回声明显强于周边正常前列腺组织, 呈快速灌注;感兴趣区域快速退出, 明显快于周边正常前列腺组织;前列腺癌上升支斜率明显较周边正常前列腺组织陡峭, 快速到峰值;前列腺增生超声造影及二维超声表现:前列腺内外腺显示清晰, 但各经线大小比例失调, 有明显的分界, 病理显示证实均为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感兴趣区域 (ROI) 与周边正常组织灌注基本一致, 基本同时显影, 同时退出。前列腺增生组上升支斜率较平稳, 缓慢到峰值;时间-强度曲线 (TIC曲线) 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进行比较:前列腺癌灌注及消退时间早于前列腺增生组, 前列腺癌组上升支斜率较前列腺增生组陡直。QLAB时间强度曲线统计学分析:前列腺良恶性肿瘤PI, β、AT符合方差齐用t检验,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TTP方差不齐, 用t校对检验 (P<0.05) , 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前列腺指诊、前列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及前列腺血清PSA的测定是现在临床上对前列腺疾病的最主要的诊断方法[3], 由于前列腺结节分布较散在, 穿刺法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需要多点穿刺, 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 或者患者年龄较大不能耐受穿刺。前列腺腺体被肿瘤组织融合在一起形成腺泡群, 且肿瘤组织和腺体浸润在一起, 前列腺正常腺体组织结构被破坏, 失去了腺体的正常血管结构。前列腺癌的肿瘤组织生长需要额外的血管供血, 就必定会产生肿瘤血管生长因子, 刺激新生血管的生长, 这样就使前列腺内出现了很多正常血管以外的血管, 使前列腺癌的微血管密度增加和正常的前列腺组织对比。超声造影对微血管密度的敏感性, 所以前列腺癌丰富的微血管和富血流病灶, 增加了超声造影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 可以客观的反映前列腺癌组织的灌注的情况, 从而提高了超声对组织的灌注的敏感性[4~7], 提高了因为其他检查方法而引起的漏诊。前列腺癌有大量的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与正常前列腺组织血管比较且分布欠规则, 迂曲, 粗细不均, 分支过多, 动静脉容易出现短路, 所以在前列腺癌组TIC曲线上显影时间、消退时间比前列腺增生组明显缩短, 从而表现出“快出”, “快出”的超声不规则强化的表现[8]。而前列腺增生内缺乏肿瘤组织, 新生血管较少, 粗大动脉较少、静脉血管较粗大, 造影剂排出叫缓慢, 所以超声造影曲线上表现为“慢出”型[9]。

运用时间-强度曲线 (TIC) 对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造影增强快慢及灌注的强度进行参数定量分析, 计算AT, TTP, PI, β等参数。克服了肉眼观察的主观性, 而且容易分辨较微弱的强度差异, 能客观的发现病灶及检测组织的血流的敏感性, 更加真实的显示造影剂的增强剂消退的过程, 为鉴别诊断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超声造影技术提高了脏器微血管显示的能力[10], 而且应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 反映了在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灌注方式上有不同的特点, 对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同时, 相同肿瘤可以血供不同, 不同肿瘤又可能血供类似, 超声造影剂作为纯血池增强剂, 仅仅显示了各种肿瘤的血液供应方式以及造影剂在肿瘤内停留时间, 通过分析这些血供特点, 推断该肿瘤的良、恶性, 而不是病理学意义的定性诊断, 而且避免了因为穿刺给病人带来的创伤。但是, 必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发生率, 所以, 必须扩大样本量, 才能得出更加的结果。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参数在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曲线特征, 分析超声造影参数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增高患者, 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 (28例) 和前列腺癌 (32例) 组;采用SonoVue造影剂行超声造影, 动态观察造影全过程, 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对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对造影可疑区域实施穿刺活检 (6+X) 。结果:前列腺癌峰值强度大于前列腺增生峰值强度 (P<0.05) , 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上升支斜率前列腺癌大于前列腺增生 (P<0.05) , 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在开始显影时间、达峰值强度时间 (P>0.05) , 两者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造影动态观察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血流灌注动态变化过程, 且对超声造影参数进行定量分析, 有助于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

参考文献

[1] Catalona WJ, Richie JP, Ahman FR.A 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PSA and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DR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 6, 371 volunteers.J Urol, 2003;149:412~421

[2] Cooper WH, Mosley BR, Rutherford CT.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in a clinical urological practice by ultrasonography,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and prostate specifc antigen.J Urol, 2010;143 (6) :1146~1154

[3] Rumack CM超声诊断学 (上卷) .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4~7

[4] NicolauC, BruC.Focalliverlesions:evaluation with contrast enhance dultrasonography[J].Abdom Imaging, 2010;29 (3) :348~359

[5] Kabakci N, Igci E, Secil M, et al.Echo contrast-enhanced powe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angiogenesis in renalcellcarcinoma[J].J Ultrasound Med, 2010;24 (6) :747~753

[6] Frauscher F, Pallwein L, Klauser A, et al.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and prostate cancer[J].Radiologe, 2009;45 (6) :544~551

[7] 阙艳红, 王学梅.双平面直肠超声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探讨[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0;11 (3) :191~194

[8] Hameed O, Humphrey PA.Stratifed epithelium in prostatic adenocarcinoma:a mimic of 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 ithelial neoplasia Mod Pathol, 2006;19 (7) :899~906

[9] 曹铁生, 段云友.多普勒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4, 45~76

上一篇:复合保温柔性防水下一篇:教育需要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