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通用12篇)
骨干教师 篇1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只有拥有一流的教师, 才能创办人民满意的一流教育和优质学校。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其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规模越大, 就意味着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 培养骨干教师无疑是提升教师群体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一、加强学习, 提升骨干教师的三大素养
骨干教师是指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 具有更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相对扎实的专业素养, 并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引领和辐射等作用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我们着力提升骨干教师的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等三大素养。为此, 我们这样要求骨干教师:
(1) 让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文化含量。它决定着我们对人类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 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物质成果的理解广度及深度, 决定着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的层次和品位。
(2) 让教师充满执着的教育追求。教育追求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上, 对关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价值取向。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 才能真正把教育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 而不是一种聊以谋生的手段。
(3) 让教师孕育高超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我们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技巧和艺术。教育智慧根植于教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土壤中, 根植于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中。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 必定能营造出一个生动的、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堂。
二、开展研修, 培养骨干教师的三种能力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剂。顾泠沅教授说过:“校本研修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变革, 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变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校本研修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内涵:从技术熟练取向转向文化生态取向, 从研究教材教法转向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 从依赖经验转向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校本研修能够真正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主人。
(1) 通过校本教研, 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校本教研, 是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 以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研制度。校本教研主要强调在理论的指导下、在专业引领下的实践研究。
(2) 通过校本科研, 提高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育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还有许多未知领域, 为了给教育研究留下广阔的空间, 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的需求, 教师角色正在从教书匠式的“知识传授者”向专家型的“学习促进者”转换。
(3) 通过校本培训, 提高骨干教师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认为, 教师要成为“一桶水”。现代的教育教学思想认为, 教师不仅仅是“一桶水”, 而应该是一汪源源不竭的“活水”。教师要成为“活水”, 必须不断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 不断地在教育教学理论中受到浸润, 不断地在校本培训中丰富积累。
三、挖掘潜能, 促进骨干教师的“三自”发展
骨干教师应该具有比一般教师更强烈的发展愿望, 具有发展再提高的潜力, 还应该更关注自身专业成长中可持续的发展品质, 成长为发展型教师。
(1) 让骨干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自我发展。骨干教师大多是怀着服务社会的理想选择教师职业的。骨干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教学观念、教学结果,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同时, 也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索解决自身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增强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 让骨干教师在引领示范中自主发展。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角度来看, 当个体主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 骨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完全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 建好师徒对子, 帮扶年轻教师。我们组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签订师徒合同, 开展“出师”考核, 扎实开展“传、帮、带”活动。
第二, 当好领头鸿雁, 引导教研团队。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领头雁作用, 让骨干教师担任年级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负责人。
第三, 抓好自主研究, 塑造教学风格。骨干教师成长到一定阶段, 大多会经历一个平缓发展的过程。因此, 为了促进骨干教师进一步发展, 我们积极创设条件, 派遣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学习。
(3) 让骨干教师在竞争合作中自觉发展。竞争与合作是发展的主旋律, 没有合作, 就无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正在积极建立群众性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 力求通过骨干教师举行的公开课, 引领更多教师参与到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过程中来, 以改变教师之间“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的现状, 形成公开自我、倾听回应、探讨问题、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氛围。
骨干教师的培养并不是孤立的, 它不仅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而且是学校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校发展的灵魂是教师, 惟有赢得教师, 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惟有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 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骨干教师 篇2
一、目标计划:
1、期初进行思想认识的交流,明确任务,交换思想认识看法,制定预期目标。
2、强化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从业的积极性。
3、开展各种类型的听评课、说课、公开课、演课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年轻教师的独立操作能力。
4、积极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汲取成功和先进的教学经验。
二、帮带实施进展情况:
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对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况和业务水平认真进行了剖析,确定了提高的方向和成长目标。
2、认真的备课,主动地求教,参见了各种交流活动,每学期达到10次以上。
3、主动听指导教师的课,每学期达到15节以上,并做好记录,写出了体会。
4、每学期上公开课和汇报课各一节,认真听取意见,并做好教学后记。
从与骨干教师对峙开始…… 篇3
我先详细地分析她的教案,找出其闪光点和不足处,通过业务小讲座的形式,把她的课当作范例来分析,对于闪光点就表扬,对教案设计的不足之处用正确的理念去暗示。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导,似乎有点效果,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案。
刚好,外地有特级教师上同样类型的课,就派她去学习,回来后,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这时,幼儿园聘请的省级专家来园指导,听过她的课后,评价和大家的感觉一样:课堂味儿不足,目标不清,没有真正让幼儿去主动学习。
到此为止,该教师已经上了5次试教课,但都没有成功,由于有了上次的“对峙”,大家似乎都不太愿意再提建议,离比赛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她很着急,中午来找我,我笑着说:“不急,先喝点水!”于是拿个杯子给她倒水,不停地倒水,杯里的水满了,仍继续倒,她大叫:“水满了,”我接着说:“是哦,水满就倒不进水了,有时候需要自己不停地把自己杯里的水倒空,才可以续水。”她顿时羞愧起来,我继续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清空’的过程,不要被以往的成就束缚自己的脚步,只有不断的‘清空’自己,才可以装更多的东西。有人提出建议,不管提的是对还是错,都要有颗感恩的心。你已经很优秀了,如果能够做到不断把自己‘清空’,不断给自己的空杯装更多的‘水’,相信一定会更加出色。”她看着我,眼睛里流露出真诚和感动。那天中午,我们一起分析教材、解读目标、梳理过程,一点一点研读教案。
她成功了。表彰会上,她说这次不仅收获了课堂的成功,更收获了心灵的成长——学会“清空”。
与骨干教师的对峙让我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是“人”的成长。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引领教师怎么教学,怎么工作?更关键的是启迪教师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而一个以文化立园、文化兴园的单位,首先要有一群“文化人”,这就需要园长有一本“攻心”宝典。
避轻就重见心境
当遇到这样骨干教师对峙的事件,园长首先要冷处理,要降温、要缓和矛盾、缓和情绪,千万不可粗暴地把教师推到矛盾的对立面,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激化矛盾。
尊重宽容叩心扉
分析教案,找到教师的闪光点,不能因为她的对峙就彻底否认她的全部,要用尊重和宽容打开教师心扉。
业务引领灌心间
通过业务小讲座,用专业的理念去引领教师。如果教师不接受园长的思想,又怎么会接受园长的言行?所以园长需要不断学习,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引领骨干教师的成长。
循序渐进启心智
在她还没有完全接受别人建议的时候,不要轻易提很多要求,通过理念的提升、专家的引导以及外出学习,让教师自身一点一点地体验,去领悟教学的真谛,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寓理于事拨心弦
运用“倒水”这个方法,让教师从中悟出“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自满,则难以再有进步”的深刻道理。从而进一步拨动教师心弦,旁敲博引,推波助澜,形象而深刻地引导教师如何正确做人。
帮助成功润心田
让中学骨干教师持续发展 篇4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事, 也是学校发展的大事。骨干教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及学校氛围的推动作用。
1. 弘扬教师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完善学习制度,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持续发展涉及到对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 如, 教育、教师、学生、知识、技能、教学、课程、发展等。事实上, 教师专业发展之所以出现差异, 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同有很大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实际上反映了学校办学的价值观。学校要通过创建共同价值观体系, 弘扬教师持续发展, 使全体教师接受、认同学校所确立的关于教师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观念与需求;同时使这样一种共同观念对教师的行为倾向与选择产生影响力, 使学校对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共同认识转化为客观现实。
制度是规范教师行为, 促进教师朝着目标不断奋进的有力保证。因此, 学校必须从规范制度入手来保证教师的持续发展。学校应制定合理的学习制度, 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 在此基础上紧密配合年级组、教研组等部门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观摩研讨制度、全员培训制度, 同时制定和完善教师培养使用、岗位责任、考核评价、奖励等措施, 把教师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让广大教师自觉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要千方百计设立渠道, 搭建平台, 关注和引导教师专业成长, 给教师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 确保教师的学习时间, 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除了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 还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师坐班制, 实行工作时间定期弹性安排的原则, 尽可能地为教师设置心得交流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2. 重视继续教育,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要通过继续教育这一外部推力, 使骨干教师真正成为有理论自觉的实践者和有实践自觉的理论者, 促进骨干教师整体能力与水平的全面提高。
对教学经验丰富、已经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而言, 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是“补充、提高、加深、拓宽”。因此, 学校应根据骨干教师的要求, 选择他们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研究, 强调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 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在职或脱产继续教育、以研究交流为主的教育培训、以问题和案例分析为主的专题拓展等。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交流, 能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困扰, 将教师的教改和研究与教师业务学习很好地联系起来, 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推动骨干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骨干教师的持续自主发展。
3.倡导教育科研, 完善教师评价,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倡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学校应制定教育科研的相关管理办法, 如,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 在全校形成浓厚教育科研氛围, 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 也给骨干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宽广的舞台。学校要改变以往教师教学与科研脱节、教研组与年级组联系不紧、不同科目的教研组之间不交流的局面, 建立起以教师为“点”、年级组为“线”、教研组为“面”的教育教学研究组织体系, 形成教育科研网和学习型组织结构, 为教师的持续成长创造条件。
评价是推动或者制约教师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它是教师持续发展的指挥棒。以推动教师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 必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这种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它不以奖惩为目的, 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应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 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发展性教师评价中要特别注意阶段性教师评价。
教师由一个新手成长为名家名师, 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阶段性教师评价活动, 既可以把握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起点和基础, 又为教师新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阶段性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可以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设置教师专业发展序列, 按不同的角色职能、胜任工作能力等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并提出不同的教育或培训要求, 给予不同的专业职称和不同级别的待遇。如, 按时间序列———准教师、新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通过不断的考核和评定, 给予质量认证和奖励, 激发教师持续发展。
4.营造支持环境,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沃土
学校要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加大经费的投入, 保证将充足的图书资源提供给教师;要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使校园有充足的网络资源可供教师发展利用。
学校还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持续发展的氛围, 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使教师产生观念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 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
激发自我发展需求, 提高骨干教师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琐碎、繁复的, 这种状态容易造成教师激情不再、动力不足, 出现职业倦怠。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 挖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是实现教师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激发教师树立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它既可以是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积累形成或从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 也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内心向导, 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更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正因为如此,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校全部教育现象极其复杂的关系中, 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
由信念衍生的教师职业目标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走向成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要求。职业目标直接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影响其发展的时间进程和质量水平。有了信念支撑的职业目标, 会激励教师把职业转化为事业, 把理想、情感、精力全部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把教育工作视如生命, 用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推动职业目标的实现。如果说成为骨干教师前, 决定教师间差异的是素质, 成为骨干教师后, 造成教师间差异的则是理想信念和目标, 以及由其带来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2.引导教师把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职业生涯
教师不是一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就能一劳永逸的职业, 它需要不断的挑战、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智慧, 不仅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更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并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信念, 运行在自己的实践中;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更趋多样化, 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当前,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实施, 教师要熟悉和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不加强学习, 不主动地去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要引导骨干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把自己的一生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连续整体,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 并通过接受再教育来保持自身知识的发展,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激励教师反思, 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教师的反思就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重新审视。没有反思的过程,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认识, 就很难进入一种高层境界。只有学会反思、善于反思, 教师才能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控制, 调整妨碍教学的错误信念和假设, 不断矫正错误, 逐渐形成正确、合理、客观的教学信念。在很大程度上, 教师的持续发展是借助于实践与反思来实现的。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是拓宽教师专业视野, 激发教师不断超越的原动力, 是实现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乃至专业提高的必由之路。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思活动, 如, 微格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热身、录像观察课堂教学、同事之间的教学研讨、反思日志交流、教案展示交流等等形式, 让教师与教师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 激起反思的火花,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层次。
4. 引导教师学会减负、解压, 促进身心健康
中学骨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他们所承受的压力相比普通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为教师减负、解压, 降低诸多压力给教师身心健康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证, 更是激励广大教师, 特别是骨干教师坚守自己的职业精神、甘为师表、淡泊明志、远离浮躁, 实现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骨干教师帮扶青年教师计划 篇5
扶余市更新乡小学
高永
身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我觉得自己应该时刻想到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及带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骨干作用,现制定指导青年教师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着“求实、创新、发展”的工作原则,通过师徒结对,切磋教艺,扬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帮扶对象: 寻宝兴
赵振
张群富
三、培养目标
1、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2、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3、具备对各种教学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建的能力;
4、力争两位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水平上有大幅度地提高。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师徒交流,确定帮带目标
我将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几位老师在教学上有那些困惑,制定符合教师个体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帮扶目标。
(二)集体备课,提倡一课多摩,共享教育资源。
加强集体备课,师傅指导徒弟确定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徒弟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制订教学目标。
(三)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1、指导三位老师备好并上好课,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力求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环节紧扣、方法合理等;还要指导三位教师准确掌握课堂时间分配教学环节。此外,结合三位老师电脑能力强的特点,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学习和应用,多进行网络学习来丰富自己。
2、跟踪听课,及时了解三位老师课堂教学情况。计划每期随堂听课,听课后及时进行讲评,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帮助她们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3、要求三位老师适当听我的课,检查两位教师的听课记录表填写情况。
4、督促三位老师坚持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5、主动开展各类听课、评课、上课活动。师傅上示范课,每位徒弟汇报课,课后及时评析,共同研究改进教法的措施。通过该活动,进行面对面对话交流,有针对性地评课,肯定其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最终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教研员如何培养骨干教师 篇6
一、创建了“一托二”名师工程
为了培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教研活动中我细心揣摩,创建了“一托二”名师工程。就是一个特级教师托起两个骨干教师,起到专家引领骨干成才的目的和作用。北京市有七位音乐特级教师,我千方百计地把他们全部请过来,做骨干教师的导师,5位特级教师与10名骨干结成师徒,特级教师亲自指导骨干教师备课、讲课,研究教学,多少人羡慕这一笔难得的教育财富啊!欣慰之余,倍感责任重大——小学音乐众多的教师还在初级、合格的位置上,怎样使他们成为优秀教师?这是目前我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四种方法培养青年教师
好教师是好学校的灵魂与根本。房山区小学音乐教师有152人,骨干教师非常少,为了培养教师,实践中我认真学习,悉心揣摩终于创造出四法:“科研法、授课法、写作法、竞赛法”培养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这个办法非常奏效,成功地培养了23名骨干教师,3名学科带头人,26节课获市级奖励,50多篇论文发表市级刊物上。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有3节我指导的音乐课;北潞园学校彭海昆老师唱歌教学《不再麻烦好妈妈》;四零一小学陆爱红老师《蓝色的雅特朗》合唱教学;良乡三小王杰老师《牧场上的家》唱歌教学,收录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文丛《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2003-2004)刊登了我指导的《不再麻烦好妈妈》的教学案例及教学评析文章。我指导的良乡二小王丽葵、张海燕,南尚乐中心校隗和刚、周口店中心校陈翠芳老师、房山二小王维莲等6名教师的创新教育论文获全国第三届音乐教育论文三等奖,居全国榜首。
科研法:教育科研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把科研看作是一个教育研究的磁场,靠这个巨大的磁场把全体教师吸引到科研中,让每个教师通过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博采众长,大胆研究。
授课法:在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我指导青年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熟悉大纲,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把握教学机制。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情感;培养教学能力。手把手指导备课、讲课、强化教学基本功,他们由学着教过渡到教学。理清教学思路,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指导教师授课系列化:一听教师授课,二听教师教学设计,三听教师自评与反思。四听我有针对性的说课、评课,根据具体情况做简易的教学讲座。把音乐教学作为一种美的享受。
写作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大教师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但是连一篇好的论文都写不好,干工作拼命三郎,写文章无从下手。针对此现象,我向教师推荐优秀书籍,举行专家讲座,开展如何撰写音乐论文专题研讨。每个学期搞教学随笔、论文交流、论文评选等活动,把水平高一些的教师组成写作指导小组互助学习。
竞赛法:是促进教师学习与提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从1999年至今连续六年举办了青年教师五项全能基本功大赛,包括钢琴,声乐、舞蹈、弹唱、编制教案。全区有100多人参加过大赛,有12人参加过北京市基本功大赛。1999年4月北京市举办所有学科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内容:笔试、编制教案、钢琴弹唱、借班级上课、舞蹈五项全能。
骨干教师 篇7
成才是部队中的“人精儿”,他的目标明确、清晰——“在军营轰轰隆隆的干一辈子”,为了这个目标,在刻苦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他工于心计,放弃了公平竞争原则,抛弃了受伤的战友,当了钢七连的“逃兵”,背叛了“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精神”。最后,虽然凭借自己高超的射击水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枪王”,但最终还是被“老A”淘汰。许三多则活得简单、实在,他坚持原则,真诚、质朴地热爱着自己的连队和战友,为了“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这一人生目标,他一根筋地、刻苦、执着地拼搏着,最后成为“老A”中优秀的一员。
两位军旅精英的成长经历,不禁使笔者联想到校园中的精英——骨干教师。他们也像剧中的成才与许三多一样,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下,同样都在努力,但是却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精英。那么,是什么使他们产生这样巨大的差异呢?
1. 奋斗目标的不同
“成才型”教师在未成“骨干”之前,心中便先有了“骨干”、“中高”、“特级”等清晰的目标,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努力。而“三多型”教师也在勤勤恳恳地干工作,但是,他们努力工作的目标则是“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对得起职业良心。
这两类教师都会成为优秀的骨干教师。“成才型”教师方向明确,他们永远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的每一分努力都是有的放矢。在这样的努力中,他们的目标由远及近,逐渐丰满,并最终得以实现;换句话说,他们是看着目标一步一步向自己走来的。而“三多型”教师,他们则坚守着朴素的职业理想,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敬业、努力、执着地工作着,没有任何功利目的;“骨干教师”这份殊荣只是他们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一个“意外”收获。也许,当这份殊荣突然降临,他们也像许三多一样懵懵懂懂,甚至还有些不适应;但很快他们又像以前一样教学、科研,投入到做“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2. 面对竞争的态度不同
“成才型”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放弃了很多东西。为了追求成绩,他们可以牺牲学生利益,挤占音体美等学科,教授自己学科的内容;为了提高管理效果,他们对学生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去教育,而是简单粗暴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优质课评选,他们可以作假、作秀,课前多次预演,所有学生必须在他们设计好的“程序”里活动,甚至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回答的问题都提前告诉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等,优质课成了师生的“作秀课”;为了评职、评优,他们可以搞假课题、买假论文、做假证书、搞小动作等。他们做事目的性太强、过于功利;做人太假、过于自私,甚至为了工作上的竞争而冷落了友情与亲情;他们总想做最优秀的,总怕别人动了自己的“蛋糕”,潜意识里,经常把同事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在校园中他们也鲜有真正的朋友。
“三多型”教师心中有学校、有学生、有亲情、有友情,惟独没有的是功利。他们用质朴的师爱和辛勤的汗水,使孩子们阳光、快乐地茁壮成长;他们爱学校的孩子,也爱自己孩子和家人,他们会工作,也会生活;对团队、对同事他们都会投入真挚的情感,总是心怀感恩,珍惜友情。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从不想与谁去竞争,即便是在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过程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引来了别人的侧目和竞争,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心平气和地做着“有意义的事”。
3. 面对挫折的态度不同
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但是,在挫折面前,人们的表现却大不相同。
人们常说“自私”与“自大”是一对亲兄弟,这一点在“成才型”教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才型”教师自私自大、精明世故,他们过分看重自己和自己的成功,在内心,他们都把自己塑造为“强人”;在学校,他们会处处表现出优秀,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在他们过于自信的同时,往往对自己的要求也过于苛刻,他们会全身心的迎接每一次机遇和挑战,应该说,他们是一路“优秀”走过来的。但是,在真正的考验面前,他们往往会败下阵来,甚至会产生心理阴影,一蹶不振。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由于成才型教师过分看重自己和自己的成功,他们在工作上往往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然而,事物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急功近利的结果往往是“急则生变”,“欲速则不达”,就像拔苗助长典故中的农夫一样,操之过急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令人倍感失望的结果。
其次,这些教师为了实现自己梦想中的成功,他们往往处处追求完美,各项工作都容不得一点瑕疵。过分追求完美,给他们的专业成长带来两大烦恼:第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事事追求完美,即便是再多的付出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结果,最后往往是得不偿失;第二,他们要求自己过于苛刻,容不得自己失败,当他们遇到大的挫折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会悲观失望,会产生对自我的不满和自信的丧失。
面对挫折与失败,这类教师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他们会怨天尤人,会寻求通向成功的“旁门左道”,会放弃原则,甚至会突破教师的底线。
“三多型”教师,也会遭遇挫折,甚至他们经历的挫折比前者还要多出许多;但是他们都能坦然面对。因为他们一直都把自己看的很轻,他们知道自己是普通人,他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面对一次次挫折,他们默默地选择了坚强;他们把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当成前进的阶梯,在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可以说,他们是在“屡败屡战”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三多型”教师的内心承载着坚韧和执着,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向传统挑战,即便是改革面临再大的挫折,也不会改变他们质朴的教育理想,他们在孤独中坚守,在泥泞中前行,他们永远不会抛弃、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
4. 通向成功的途径不同
“三多型”骨干教师活得简单、快乐、执着。他们沉浸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小世界中,学生的一点进步,一丝微笑,一声问候都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快乐。另一方面,他们严格要求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眼里都是那样的可爱,都是那样的让人充满期待;他们不辞辛苦,主动家访,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或推心置腹,或据理力争,为孩子营造最好的学习氛围;他们热爱专业教学,深钻课标,吃透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课上总把精彩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活得真实、质朴,在各种竞赛、评选中不屑于弄虚作秀,得不得奖亦无所谓……他们就这样脚踏实地的一路走来,在成为骨干教师的同时,更赢得了同事、学生、家长的肯定。
“成才型”教师则活得辛苦、乏味、压抑。他们是学校里的“人精儿”,他们精明善变,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砍掉了自己所有的枝枝蔓蔓,牺牲了很多的东西。他们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生活和工作就是在实现目标、超越目标和制定下一个目标中度过;他们为实现目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很少投入真正的情感。他们就像只为赶路而行色匆匆的行人,他们只关注前方的路标,而忽略了沿途所有的美丽,以至于回头时,也只剩下孤孤单单的自己。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分教师活得多么辛苦、多么乏味。他们最害怕失败,最缺乏心灵的宁静。尽管他们十分优秀,但同事往往对其敬而远之,甚至家长、学生也并不买账。
骨干教师 篇8
一、研究在骨干教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策分析
在《北京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的选拔条件做了规定,这实际上代表了从政府层面对于骨干教师团队的要求和期望。除了基本要求以及相应的学历、职称、外语、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实践、发表论文、承担科研课题、获奖情况等外,还对骨干教师及学科教学带头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从描述中强调,骨干教师不仅仅需要教育教学效果好,还需要具有研究能力,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和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上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师专长研究分析
1. 洞察力。
斯腾伯格提出了“专家”不同于“新手”的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第三个不同的方面是洞察力:“专家不是仅仅解决手边的问题,他们经常重新定义问题,所以能够产生具有独创的,洞察力的解决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别人所做不到的。我们认为这些具有洞察力的解决部分表明了专家对问题性质的深入透视”。的确,拥有良好的洞察力是专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这使得他们在完成重复性和常规性的任务和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时,能体现出自动化、本能的行为特征;而面对非常规的任务,专家往往能够“直觉”地分析那些任务中所包括的关键问题,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或者自己创造出新的方法。
2. 思考能力。
专家教师并不仅仅依靠“直觉”,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是专家特征的一个关键因素。“反思”的重要性是舍恩关于专家知识理论的核心,专家常常“对行动反思”以及“在行动中反思”。同时,专家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能有效地处理复杂问题和非常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专家教师往往具有整体性思维、反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3. 知识。
专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综合性且组织结构良好的。骨干教师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新手,而且在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专家教师拥有的知识结构比普通教师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从而能被更快更及时地提取出来,使得专家教师运用知识更加自动化和有效。同时,专家教师还具有大量的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4. 信念。
信念在专家教师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断地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敢于面临挑战,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并努力达到这些目标,从而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意志、提高能力。
(三)骨干教师自我分析
在对北京市2007年小学数学部分骨干教师的访谈中,在谈到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回答最为集中的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提升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科研、学习与提高上缺乏足够的指导。“双提”———提炼教学经验、提升研究水平无疑是骨干教师最渴望实现的目标。
进一步,访谈骨干教师平时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最为集中的是:听专家报告,向优秀教师或专家请教,读书或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自我反思、同伴交流选择得不多。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这些骨干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少,或者骨干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写反思,同时也说明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增加同伴交流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性。
分析以上的访谈结果,我们不难看到,这些骨干教师“缺乏”的是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缺乏的是学科组织化的知识,缺乏的是结合实践反思和群体交流的深层次的研究。实际上,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对经验的反思与同伴智慧的碰撞的研究既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同时,又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教育知识。
二、骨干教师学习的“研究”特性的具体体现
(一)实践动力性研究
骨干教师从事的研究应该具有“实践动力性”,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源于骨干教师教学实践的研究。因为是他们所面临的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
第二,满足于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或者直面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及重要难题,或者将将貌似正常的问题“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自我发展。
第三,服务于“他人”的研究。这与骨干教师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密切相关,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应该能解决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的任务,在课程改革新时期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能形成较为系统的成果,以求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群体的作用。
(二)系统反思性研究
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存在的关键性之一在于前者具有有意识地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以便使从经验中获得的缄默知识显性化。而对于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是他们已经具有的优势,这些都决定了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是反思性研究。并且这种反思性研究不是零碎的,而是具有一定系统的。这种系统性一方面体现在骨干教师个体面对研究问题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系统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骨干教师群体所从事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具有系统设计的,包括研究的主题和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分析的,虽然骨干教师占有了比较丰富的反思资源,并且具有一定的反思体验,但他们却常常感受不到反思对自我提高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反思缺乏深入研究和交流的机会,系统反思需要研究者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揭示实践经验和困惑、反思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和获得新的方法、运用思考和不断学习新的思维,这些都是系统反思性研究的应有之义,也应该是骨干教师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对实践进行系统反思的研究中,教师的个人“知识和经验”会通过理性反思而获得合理性或者调整,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合理的个人“理论”。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不断丰富的洞察力,将使他们的专业敏感更加强烈。
(三)知识整合性研究
根据对专家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专家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是丰富的,并且知识结构是综合性且组织结构良好的,同时具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而不少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比如知识结构过分单一和狭窄,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特别是学科教学知识。因此,骨干教师的研究既要利用他们已有的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促进知识的全面获取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即他们的研究应是知识整合性研究。知识整合性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反思和整合已有知识;补充缺乏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对学科知识的多元表征,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缄默流向明确又流回缄默,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实际上,骨干教师知识的应用和创造过程中经历了如下的四个模式:从个人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共享的模式、从缄默知识到明确知识的显性模式、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融合模式、从明确知识到缄默知识的内在升华模式,这样知识从缄默流向明确又流回缄默,形成知识整合转换创造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四)群体自组织研究
我们知道,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一特点在骨干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凸显,因为他们从个体上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智慧,同时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反思质疑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流能够使他们之间形成“话语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不断收集彼此的知识、观点、经验,甚至是理论,在收集的过程中又进行了自觉不自觉的分析和筛选,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相对高水平的互动能够给他们提供许多新的视角,为自己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能够使他们互相鼓励和支持,从而增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同时,这些骨干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需要共同面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共同合作,解决的成果又体现出了他们作为骨干群体的价值。因此,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具有群体自组织的特点。
具体来说,群体自组织的研究包括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形成研究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拥有共同研究兴趣、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第二,要有形成共同研究的氛围和机制。一方面,群体自组织需要一种自由开发的学术研究氛围,大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机制,体现研究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第三,自组织是共同研究和个性化研究的结合。大家在共同的研究兴趣下,个性化地开展研究。第四,自组织研究还需要体现出骨干教师研究的示范性。实际上,身份是关系,即身份不在个人之内,而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中。骨干教师的研究的过程及其结果,不仅仅要促进骨干教师自身的成长,极为重要的是促进骨干教师所形成的团队的进步,无论是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研究组织形式等都要符合骨干教师的“身份”。
三、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工作室的研究特性分析
(一)来源于实践的“基础性”研究
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专题的提出,来源于对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不能整体把握,不能很好地认识课程蕴含的思想和教育价值,即使是对于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一现象也明显存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仔细分析学员需求强烈的原因,还由于此研究属于“基础性”研究,即每一位优秀老师都必须对所教课程有系统深刻地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生长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反思目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集体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限,其中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缺乏资料的系统积累。而此研究将产生系统研究成果和资源,能为北京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做基础性的建设。
(二)突出系统反思和知识整合的“过程性”研究
如前所述,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是系统反思性研究,而系统反思性研究要求研究者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同时这种研究过程并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教育科学研究,而应将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核心之一。具体来说,在工作室中,骨干教师的研究经历了如下的过程:明确问题——学习交流——反思实践——形成成果——应用再反思。而每次的活动,教师都处在“研究过程”的一个结点上,同时在研究中将学习、反思、实践等整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过程中,研究不再是培训的一个点缀品,也不再是和学习、实践相脱节的部分。
这里不妨列举明确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仅仅提出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专题是不够的,必须经历一个不断揭示专题的内涵,不断明确研究的原则,不断细化研究的方向,最终确定清晰的研究问题的过程。为此,工作室成员共同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步形成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内涵的共识;明确研究原则的“小区原理”:既要有对“小区”(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研究)的整体规划,但在“具体施工”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早日建立起“地标式的建筑”;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提出了五条可能的研究方向;最终确定了小组研究主题。
(三)坚持群体自组织的“主动性”的研究
1. 建立工作室,形成学习共同体。
工作室与以往培训的主要不同是在共同的研究兴趣下,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个性化的研究。因此,工作室的建立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本工作室非常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明确了本工作室的两个核心词: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自组织。并且明确了研修目标。
2. 进行前测,更加了解自我。
为了更好地相互了解,使得整个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前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基本情况;教学科研读书基本情况;骨干教师的作用与困惑;对整体把握的认识。
3. 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加深对整体把握的认识。
在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工作室的成员又学习了2006、2007年骨干教师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工作室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向。在对五个研究方向已有成果的继续梳理下,工作室成员确定了研究课题,分小组开展了课题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群体自组织除了是工作室确定的理念外,还需要机制保证。为此,工作室确定了调研成员需求机制、成员参与策划工作室运作的机制、成员个性化指导机制、成员交流互动机制、成员成果及时转化机制、成员建议及时反馈机制。
摘要:文章提出了研究在骨干教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出骨干教师学习过程中的“研究”特性:实践动力性研究、系统反思性研究、知识整合性研究、群体自组织研究。在此基础上,以2008年北京市小学数学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中专题研究工作室为例,探讨了专题研究工作室的定位及培训过程中的“研究”特性。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学习,研究特性,专题研究工作室
参考文献
[1][美]R.J.斯腾伯格,J.A.霍瓦斯.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李志厚.西方国家教师学习研究动态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8).
骨干教师 篇9
在台湾期间, 我们先后听取了台湾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台湾教育大学教授以及中小学校长的报告, 涵盖中小学校长的甄选与培养、教育制度与现状、国民小学教育、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现等方面;参访了新北市江翠国小、台北市永吉国小、博爱国小、龙门国中、南投县普台国小等5所学校。
宝岛之行, 让我们了解了台湾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概况, 学习感知了台湾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开阔了教育视野。同时, 也感受了宝岛台湾美丽的风光, 亲身体验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人民的热情, 加强了汉台两地教育的交流和联系。
下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谈谈我们赴台学习的体会。
一、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在学校参访期间, 全团成员普遍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台湾中小学的管理者, 无论是校长还是中层管理人员, 他们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都非常现代化, 对于学校管理的思路明晰、分工明确,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教师教学的指导讲究策略与方法。
究其原因, 台湾学校管理者综合素质较高, 大部分校长为教育学博士, 台湾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也较高。据统计, 台湾小学教师中4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初中教师5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很多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台湾学校下到教师、上到学校的管理者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学历呢?
一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台湾很好地继承了尊师重教的中华文化传统, 教师在台湾是一个非常受尊重的职业。教师的工资待遇要高于同等条件下公务员约20%的工资待遇, 使得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令众多高素质人才愿意到中小学任教, 实现了“优者从教”。
二是教师选聘程序严格。在台湾要想成为一名教师, 必须经过考试、面试、长达半年甄选、培训和一年的试用期, 因此成为一名正式教师过程很难辛, 竞争非常激烈, 难度相当大。在台湾有很多的“流浪”教师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校长入职门槛较高。在台湾, 要想成为学校的校长须通过初选、复选、储训、实习、候用、鳞选和专任这七个过程。台湾的行政管理层在选拔校长时的理念是:“不是为校长找一个合适的学校, 而是为学校找一个合适的校长。”在一个懂管理、高素养校长的带领下, 学校往往就能朝着一个健康、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朴实易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指明方向
在参访学校过程中, 我们领略了台湾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感受到了办学者的教育智慧和风采。在普台国小, “对上以敬, 对下以慈, 对人以和, 对事以真”的校训言简意赅, 富于哲理, 师生易于接受。龙门国中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在设计、建设新校舍时, 把位于新校园中的百年老式民居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 并完美而和谐地溶入学校整体建筑之中。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时, 身临其境, 不需要老师太多的宣传和教育, 学生就能体验和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江翠国小的“体验、学习、内化、行为”道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学校每层楼的水龙头上都有“洗手五步骤”:“按、搓、冲、捧、擦”, 简单易学, 小学生通过几次操作, 就能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 从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博爱国小更是将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教室、走廓和楼道都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 学生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浓郁文化的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上学校每种举措的施行都来自学校对自己育人目标的认真分析和准确定位。尽管每个学校的特色不一样, 但他们在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传播上有着不约而同的共识, 而且都注重在这一方面的关注和投放, 这些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更多精神空间。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为学生教育成功提供有力支撑
在台湾, 学校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其中, 家长对学校办学发挥的重要作用, 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家长会的会长是在家长委员会成员中推荐产生的, 一般由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担任, 学校的重要活动, 会长必须参加。家长会内设机构齐全, 有活动组、公关组、服务组、财务组、夜辅组、文书组和爱心义务组等。
在家长委员会会长的领导下, 各组成小组有序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等。家长委员会的委员随时可以参加学校的行政会议, 提出意见建议, 大到学校的决策, 如征地、新建校舍、购买大型设备, 小到作业本的采购数量、校服款式等。家长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 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2015年元月13日我们有幸参加了江翠国小期末志工感恩活动, 了解到家长会不仅在经费上给学校以支持, 而且还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 为学校做义工。家长们根据自身的特长, 十分踊跃参与家长会内设的各种服务活动组, 成为志工爸爸、志工妈妈, 参加爱心行动, 义务为学校做事。例如:到学校义教, 到校门附近义务维持交通秩序, 到校图书馆义务工作等。家长会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高质量的教育为社会营造出良好的风气
中国是礼仪之邦, 在2500年前, 孔子就教育他的学生“不学礼, 无以立”。民族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中:台湾的街头满是摩托车, 但很少看到闯红灯的现象, 路面秩序井然;台湾满是禁烟提示, 只要见到屋顶的地方就不能抽烟;台湾街头书店林立, 或站或坐, 店里满满的都是静静的看客;台湾垃圾按类别存放且不落地, 即使是乡村, 每家每户门前都保持干净整洁;台湾人热爱生活, 即使是破旧的木屋前, 也能看到怒放的花儿。台湾满是居民筹钱搭建的庙宇, 最中国化的建筑, 穿插在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里, 却感觉不到突兀;台湾人很是谦逊有礼, 所到的公共场所, 听到最多的是人们礼貌地说着“不好意思, 借过一下”……7天的台湾之行, 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是对台湾的文明、环保、热情和感恩油然而生出的一份敬重和感慨。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要归功于台湾高质量的教育。正是由于台湾有这么高质量的教育, 才造就了高素养的台湾人民, 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
对骨干教师界定的再认识 篇10
一、骨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二、骨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质中的灵魂, 作为骨干教师, 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尽心尽力, 尽职尽责, 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教导学生, 用自己满腔的热血哺育学生, 用高尚的灵魂净化学生, 要有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骨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只有健康的身体, 才有维持正常教学、教学研究工作的体能。因此, 教师的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的基础。除此之外, 骨干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预防和克服心理挫折, 增强应变能力, 保证顺利地完成教育任务;才能通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把学生培养成刚毅沉着、自主自信、勇于进取、敢于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骨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是与教师执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骨干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普通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 要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前沿性, 有意识地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 要力求反映本专业、本学科的新成就与新水平, 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体现专门性、先进性等特点。
五、骨干教师应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
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 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 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骨干教师应具备纯熟的业务技能
纯熟的教师个人专业技能是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骨干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
1. 教学基本功
骨干教师要能准确运用普通话, 语言科学规范, 表现力强;书写规范、美观;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
2. 教学能力
骨干教师要能熟练地驾驭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娴熟地驾驭各种课型, 课堂教学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3. 教育科研能力
骨干教师应取得成绩, 作出贡献。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上应做出成绩。这种贡献不仅是积极的, 而且还是不间断地创新成果。
中学骨干教师的基本特征分析 篇11
诸多研究都认为现实中的骨干教师没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因年龄、性格、兴趣和能力差异,骨干教师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育方式和工作态度。但是,骨干教师具有共同的、可供他人学习借鉴的典型特征。有研究表明,骨干教师是一个“类”概念,就个体而言,骨干教师常常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课题组依据对《中小学名师成长过程的特征分析》和《教学心理学纲要》等多种文献资料的把握,结合行动研究成果,归纳出骨干教师的基本特征,供同行们参考。
一、崇高的道德品质
骨干教师是具有崇高师德和优良品质的人,其人格魅力与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和社会道德的进步。课题组从对我国中学骨干教师的多项调查与分析中发现,骨干教师一般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是一定区域内最宝贵、最优质的人力资源。如“国宝教师”霍懋征从教60余载,对学生倾注着全部的爱,她把尊重、热爱、关怀、信任和严格要求有机结合,深受学生爱戴和青年教师的敬重,享誉全国。
二、优良的知识结构
根据现代知识观重新审视骨干教师,课题组发现他们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他们在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和个人生活知识等方面都比一般教师丰富,解决特定领域问题更有效。在陈述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的知识是以命题结构和图式的形式出现,比一般教师的知识组织得更完整,因而在解决问题时能及时有效地提取出来,这就导致二者教学能力有明显差异;在程序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程序已高度熟练,达到自动化水平,很少或不需要意识控制,而这正是一般教师所缺乏的;在策略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具有良好的策略性知识,而一般教师缺乏或不会使用这类知识。例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况下,相对于课堂中生成的各种意外,骨干教师都能灵活地化解,而且还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运用到教学中。而一般的教师则缺少这样的应变能力,对于这样超出自己预料之外的意外,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反应缓慢。有的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的正常秩序,会对这些意外忽视,甚至于强行中止,让课堂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领导重视、家长信任和众多学生爱戴,骨干教师相对处于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中,容易形成创新人格。因此,他们更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具有课堂全局观、效率观和效益观,更容易实现从“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生命课堂”乃至“魅力课堂”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骨干教师思想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其稳定性与清晰性都优于一般教师,有着较强的“问题解决”意识、灵活的思维策略和分析问题特征进行联想匹配的能力,能迅速机敏地概括实例或提供实例,并且能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
四、完善的自我监控能力
骨干教师更善于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监控。具体表现为对驾驭整体课堂自信,对学生的需要敏感并能及时关注和积极回应。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关注到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交流、信息反馈、评估学生等诸多方面;能够积极主动地反省和评价,有较强的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能够理性地关注目标达成度,并不断地、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骨干教师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并主动制定行为标准,在接触问题时目标明确,具有计划性,能够实现自我观察、自我矫正和自我强化;能够主动评价并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调整,易产生自我满足感、自豪感等内心体验。
五、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决定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择及对教学活动的坚持性,还影响教师对教学困难的态度,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能力和成绩的主观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研究证明,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是由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一个必要条件。骨干教师由于实践知识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以及同行教师对其教学风格及其成绩的认可,“受欢迎教师”的角色形象已日益完善。因此,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自豪,个人教学效能感也就显示出较强的态势。
总之,骨干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是动力源泉,代表着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其成长历程和先进事迹对现代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具有导向和辐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内容、途径和策略,充分发挥其深刻、持久、稳定而积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如何管好和用好骨干教师 篇12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管好”骨干教师的基础保障
1.量化考核指标
骨干教师一定要打破“一评终身制”, 要实行“年度考核制”和“三年或五年考核再确认制”。无论是“年度考核制”还是“三年或五年考核再确认制”都要有明确的考核指标, 一般来说有如下几项:
(1) 年度公开课指标。一般来说, 一个骨干教师每年至少有一次在同称号范围内执教公开课, 如县区级骨干教师就应该在县区范围内每年执教一次公开课。
(2) 文章发表指标。对于骨干教师来说, 除了在实践层面上提高实施能力之外, 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能够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思考总结提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 通过发表、交流的渠道实现教育成果的推广。骨干教师一般一年内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文章不少于两篇。
(3) 教学质量指标。骨干教师之所以为骨干, 最终是落实到教学质量。没有优质的教学质量作为保证, 其骨干也就“名不副实”, 也必然会遭受质疑。
(4) 辅导教师指标。骨干教师还应该承担起培养普通教师的责任, 这是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的又一重要模式。一个骨干教师应该在三至五年内至少培养一名骨干教师。
当然, 考核一位骨干教师绝不是只有以上几项, 诸如还有师德考核等。但无论如何, 一套完整、科学的考核机制是“管好”骨干教师的基础保障。
2.健全激励保障制度
(1) 精神激励。对于骨干教师的激励首先是精神上的激励。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 他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肯定和认可。教育管理者在评选、表彰先进, 职称评定, 干部聘任等方面要打破论资排辈、平均主义, 要充分考虑到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委以重任。这是一种有效的“用人”策略。
(2) 资金奖励。精神是重要的, 物质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一定的制度, 给予骨干教师更多的物质资金的奖励, 顺应时代的要求, 也是管理者尊重人才、招纳人才的表现。
(3) 资源保障。对骨干教师的激励, 还应该为其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有些骨干教师开展各类活动, 苦于没有充足的资源保障而中途夭折。教育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眼光, 统筹、合理安排好校各类资源的分配, 要舍得投入, 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
(4) 情感激励。学校管理者要加强与骨干教师的情感沟通, 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 为他们构建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 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舒畅的心态, 从而专心地工作, 并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搭建广阔的辐射平台是用好骨干教师的有效形式
1.“师徒结对”或“导师团”。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培养对象的学科类别、研究方向、个性特点等, 以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 与培训对象结成师徒对子。师傅则通过“导课”“导疑”“导思”“导研”“导写”等形式充分发挥示范和传帮带作用。
2.教学观摩活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是骨干教师充分展现教学理念、教学技艺、教学智慧的舞台。很多教师可以通过观摩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获得丰富的启迪。教育管理者要经常性、多层次地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一方面促进骨干教师进一步地研究、锤炼, 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另一方面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讨论和借鉴的范例, 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