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体系(通用11篇)
程序体系 篇1
在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 财政支出规模日益增大的新形势下, 如何使投入更具公正性科学性, 怎样让产出更有效率性效益性, 这是目前公共财政管理必须破解的难题。江苏省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着手较早, 而且见到成效, 迈出了探索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步伐。
一、提出一种新的理念——“有效供给”
在江苏省财政厅, “有效供给”这句话的使用频率很高, 不仅成为一个口号, 更是一种理念。
江苏省财政厅坚持“有效供给”的理念, 有明确的目的性, 旨在解决财政资金如何用好用足的难点问题, 揭示绩效评价的本质特征。针对财政支出较为普遍存在的重分配、轻监管、不问效和重资金、轻资产、缺监控的现象, 一是转变观念, 强化效益意识。江苏省财政厅从国际国内财政改革发展趋势着眼, 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制约财政改革的难点问题, 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不仅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看作是对财政支出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管理行为, 也看作是财政改革的必然方向。他们认为, 对财政支出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 研究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 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制定规范, 完善运行程序。在明确什么是绩效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江苏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财政厅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办法》、《江苏省财政厅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规范》、《江苏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江苏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范》等制度法规, 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组织体系、技术规范、行为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为使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面展开深入推进而有所遵循。三是端口前移, 实施全程监管。江苏省改变了过去绩效考评一般都是在项目结束后才开展的常规作法, 而是在申报预算的同时就必须提出资金使用所能达到的绩效目标。这样事前确立绩效目标, 根据设定评价目标体系, 使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绩效各环节把关、多方位监控、全过程评价。在这个过程里, 较好地把握住、处理好了这样四种关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以资金预算的准确合理, 达到资产配置的科学合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准确掌握存量规模, 增量才能心中有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根据投入比例, 追求产出效率;节约支出与有效供给的关系, 既要注意节约又要保障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就是最大节约。这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也都是互为作用的关系。四是设置机构, 建立保障体系。在全省各省辖市财政部门均设立了绩效评价处, 负责制定绩效评价制度、办法和操作规范, 统一组织和规划绩效评价工作, 指导、监督和检查主管部门和单位绩效评价工作, 并选择重大项目直接组织实施绩效评价。
要体现有效供给, 改变过去拦腰砍一刀的习惯做法, 完全按评定的资金需求量保证资金安排、评价问效。由此, 江苏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出现了四个转变:从财政预算计划拨款制度, 向项目绩效拨款制度转变;从由功能性预算, 向部门预算转变;从事后评价, 向事前事中全过程评价转变;从评价注意力由投入的“合法合规”性, 向产出的“效率效益”性转变。
二、发挥两个能动作用——双管齐下
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而言, 拨款与花钱, 正象与江苏省财政厅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是一种对应关系, 也都是绩效评价的构成部分。一厢情愿, 一头热火, 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推行了以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 但现实中一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预算部门有“摸钱袋、拍脑袋”批资金、给项目和“重分配、轻监管”的现象, 另一方面争资金, 争项目甚至以项目凑资金和重资金轻资产, 重增量轻存量、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彻底解决。江苏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面, 发挥两个方面的能动作用, 既做到财政资金有效供给, 又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有效。
首先, 发挥好主管部门的主动性、主导性作用, 尽职尽责, 尽心尽力严把审批关口, 跟踪资金流向, 加强过程监管。江苏每年的财政支出规模都呈快速递增的趋势, 而且面越来越宽, 量越来越大。他们一方面做到安排项目资金预算时, 明确要求项目支出必须在申请预算的同时提出使用后所能达到的绩效目标, 事先确定绩效目标, 结合设定评价指标, 使绩效评价工作实时的进行。逐步建立起了部门预算管理、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管理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每年都制定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计划, 确定评价重点项目。2005年起, 先后在全省开展了义务教育、省属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一系列试点工作。2009年, 计划在加大“城市社区卫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全省几个联动项目评价力度的同时, 启动和开展了26个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并试行1—2个公开招投标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 而且公开一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同时, 发挥了市、县和资金投入项目单位、部门的自觉性、积极性作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按照投入产出原理, 引入成本效益理念的监督措施、管理手段。相对于财政拨付资金、审批项目的省财政厅, 要资金、要项目的各市、县及部门、单位, 也同样肩负了管理资金管项目的责任, 也都要树立成本观念、效益意识, 自我约束, 严格规范, 既自觉地接受外部监督, 也积极地实施内部控制, 确保了政府项目的目标实现, 提高了政府资金运行的效率。苏州市结合近几年的评价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 增加工作的指导性。建立了评价工作流程, 结合部门预算编制, 制定具体的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工作方案和“前期调研——专家评审——下达预算——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的基本程序, 同时做好事前评审、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工作。徐州市强化“谁用钱、谁负责”的绩效理念, 明确重大项目支出、跨年度项目支出、市财政专项补助县 (市) 区级资金, 由项目实施的部门、单位先组织自评, 市财政部门据此组织综合考评。对一般项目支出, 由项目实施的部门、单位组织自评, 自评结果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逐步建立“项目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三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扬州市结合“机关管理促进年”活动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 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无锡市从今年2月开始, 先后5次组织评价专家小组对2009年度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28个专项类资金进行了绩效论证, 其中27个专项类资金预算方案原则通过, 1个专项类资金预算方案被否决。同时, 无锡市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对148个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 调整了61个指标, 完善了22个指标。
三、发挥第三方评价优势——借脑借智
江苏省在完善评价体系, 开展评价工作中, 重视引入第三方评价力量, 借助第三方评价优势,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客观, 更加合法合规。
江苏在实施绩效评价活动中, 发现不仅有将绩效评价和监督审计、追踪问效等概念混淆的问题, 也存在专门专职人员无法及时到位, 不能深入研究指标体系, 难保有效利用专业力量, 因而导致评价结果比较粗糙, 评价结果与预算挂钩欠缺合理性, 造成绩效评价工作覆盖面窄、深度不够、进展迟缓的现象。为了规范地引入第三方评价力量, 更好地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 江苏省制定了中介机构参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规程等制度。并对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考查考核, 将规模大、业务强、信誉好、资质高的机构列进财政绩效评价参与准入名单, 成为重要的评价力量。同时各市、县也制定了相应的办法, 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泰州市建立了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家库, 完善了专家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首批入选的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家库的专家有91人, 从事相应领域工作都在10年以上, 专业涉及经济、管理、财政、会计科技、教育、建筑、城建、卫生、医疗、环保、畜牧等众多领域, 都具备相应职称等硬性条件, 熟悉本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每次每项绩效评价工作, 都从专家库中选择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 参与各环节全过程的评价。江苏省采用第三方中介参与制、专家评价法, 借力借势, 借脑借智, 评价主体居于中立立场, 运用大家公认的标准, 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取得了评审公正, 判断客观的效果。
程序体系 篇2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第一章 目的
根据质量手册的要求,审核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各部门所开展的质量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要求,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并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第二章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工作职责 第三章 工作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制订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案,总经理批准后实施。3.2 审核组长负责编制每次审核的实施计划,按计划组织审核小组成员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部门进行 审核、评价和报告。3.3 各部门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负责制定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四章 工作程序
4.1 任命内审员及编制内审方案
4.1.1 内审员任命 管理者代表任命具有一定资格,有管理和工作经验的人员为内部质量审核员,审核的实施过程应确 保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审核自己的工作。4.1.1 编制审核方案 每年 12 月底由总工部组织策划下一的内审方案,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策划时要考虑拟 审核的区域和过程的状况、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两次内审间隔不应超过 12 个月。内审 方案由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内审方案的内容包括: a)审核目的; b)审核准则; c)审核范围; d)审核频次(时间); e)受审核部门 f)审核方法。4.1.2 临时内部审核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及时进行内部审核。a)公司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 b)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c)第二、三方审核之前。
4.2 审核的准备
4.2.1 在管理者代表主持下,成立审核组(一般 3-4 人),指定组长成员并适当分工,组长负责本次审 核的具体组织工作。4.2.2 审核组长准备审核专用文件“审核实施计划(日程安排)”“内部审核检查表”,管理者代表批 准后实施。4.2.3 审核组负责收集审核的依据文件,质量体系文件、法律法规、合同、技术标准和有关制度、技术 规范等。4.2.4 审核组长提前一周通知受审核部门。4.2.5 受审核部门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若对审核日期和项目有异议,应提前与组长协商另行安排。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4.3 审核的实施
4.3.1 召开首次会议 审核组长主持召开首次会议,参加人员有审核组全体人员、受审核部门代表、管理者代表、高层的 管理者(必要时)。首次会议的内容包括: a)审核组长介绍审核组成员及其分工; b)重申审核的范围、准则、目的和方法; c)介绍日程安排及注意事项; d)澄清审核实施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4.3.2 现场审核 a)审核的具体内容按照“审核检查表”进行; b)审核员通过交谈
,查阅文件、记录,检查现场,收集证据,检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c)现场发现问题时,应当场让该项工作负责人(或操作者)确认并记录在“审核检查表”中,以保证 不合格项能够完全被理解,有利于纠正。4.3.3 汇总审核结果 现场审核结束后,末次会议召开前,审核组长召集审核组成员召开审核组总结会议,汇总审核发现,确定所有不合格项报告。4.3.4 末次会议 由审核组长召开有审核组全体人员、受审核部门代表、管理者代表、高层的管理者(必要时)参加 的末次会议,会议内容包括: a)重申审核的范围、准则和目的; b)向受审核部门说明审核发现,以使他们清楚理解审核结论; c)宣读并发出“不合格项报告表”; d)提出审核小组的结论和建议; e)审核组长说明对纠正措施采取的监督工作。
4.4 审核报告
4.4.1 编写审核报告 由审核组长编写“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报送总经理及相关部门。4.4.2 审核报告的内容 审核报告的内容 a)受审核的部门、审核目的、范围、日期; b)审核准则; c)审核员、受审部门主要参加人员; d)审核概况(审核的实施情况,不合格项的数量,分布情况等); e)审核结论; f)不合格项及纠正要求; g)今后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4.4.3 审核报告的发放范围 a)总经理、副总经理; b)管理者代表; c)受审核部门。
4.5 落实纠正措施
“不合格项报告表”发出以后,各部门要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能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 其原因的纠正措施,并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内审员应对整改的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将验证结果记 入表中并上报管理者代表。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4.6 内部审核记录的保存
内部质量审核中使用的全部记录由审核组长移交总工部按照《记录控制程序》进行保管。
4.7 内部审核结果
内审的结果应提交管理评审。
第五章 相关文件
序 号 名称 编号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DR-RD-03-2011-V3.0 DR-RD-04-2011-V3.0
第六章 记录
序号 1 2 3 4 5 6 名称 内审方案 各部门内审检查表 不合格项报告表 内部审核报告 内审计划表 内审会议签到表 编号 RD-JL-1401 RD-JL-1402 RD-JL-1403 RD-JL-1404 RD-JL-1405 RD-JL-1406 保存期限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第七章 流程图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内部审核流程 建立审核组;下发审核 计划;编写内审检查表
审核准备
首次会议
管理者代表;审核组成 员;受审核部门负责人; 交谈,查阅文件、记录,检查现场 管理者代表;审核组成 员;受审核部门负责人
执行审核
末次会议
汇总并发出审核 报告
审核组长
长编写,管理者代表批准
发出不符合报告
审核组长
制定纠正和预防 措施 纠正和预防措施 实施
不符合报告接收部门
NO
不符合验证
内审员
结案
记录保存
总工部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第八章 版本变更记录
序号 1 2
版本号 V2.0 V3.0
编制或更改人
更改原因
版本生效日期
备注
若仍需要其他 ISO9001 体系文件可通过 http://shop71378126.taobao.com/ 联系我!
程序体系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APP;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62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PP
Abstract The design, application, servic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PP are mainly covered in current studies.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APP evaluation research,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earch fields, small amount of evaluation index, incomplete evaluation content and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xpert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 set of ap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put forward that contains the first grade indicators of four aspects of application platform, user experience, visual foreground, Network background; 12 second grade indicators including active degree and son on; 41 third grade indicators including download volume and so on; weight design added with negative points, and examples are given to verify the index system ca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pp design, promotion,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Alipay Aallet APP,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APP is the function of the software itself and the user experience.
Key words the mobile Internet;APP;scientific evaluation;the indicator syste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1 引言
移动APP(Application program)原意是指一种开放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现在多指应用于智能手机、MID、平板电脑、MP4、手持游戏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用户的应用程序,有时也被称为移动客户端[1]。其基本原理是以软件程序的面貌作为一种沟通界面,联接本地移动设备与互联网服务器,以此来提供全面适时的定制内容,传递相应的商业咨询,满足用户的信息寻求[2]。最初APP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的,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它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3]。但在现实中,APP的应用领域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据统计苹果的App Store应用总数达65万;谷歌Play商店应用程序数量达45万,整个APP市场大体的分类已经形成并趋向稳定。但自2013年起相同类型的APP应用数量暴增,同质化严重,抄袭成风,几十万款APP中,只能有几百个可以生存,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僵尸”应用。且当前我国APP开发市场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部分APP无法满足用户的整体需求和市场需要。所以评价一款APP是极有必要的,不仅能够让用户正确选择令人满意的APP,而且让开发商在此过程中发现设计、开发方面的不足,在后期做进一步修改完善,以达到最高质量标准,从而获得用户的长期支持。但由于APP是一个涵盖内容很广的概念,要对它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必须全面考量APP的各项指标。
本文从APP提供平台、用户体验、软件本身和网络后台四个方面构建出基于移动网络下的APP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文献研究法进一步优化完善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分析计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值,通过与实际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使得整个指标体系的结构更加完整,结论更加准确。
2 APP的评价研究现状
网络时代APP的应用已基本贯穿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客观地评价一款APP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文献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注意到移动APP的高速发展现状及可观的前景,并且针对基于APP的应用种类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研究,但是他们往往注重单一种类的APP评价,有的甚至只针对某一类APP产品的技术或外观等层面进行探讨。如吴潇等[4]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加权二分图模型,构建了用户和APP的访问关系模型,在模型中分析了APP渠道中各类信息的传播特性,揭示了用户访问兴趣的演变;张苏闵等[1]调研了国外主要数据库商的移动APP应用现状,从用户评价角度分析出了APP内容的深度以及APP应用的可用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LI KYOUNG[6]在基于UTAUT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行业和移动信息技术的特性,新增个性创新性与感知风险两个因素,构建出移动旅游APP用户接受行为模型,进而对用户对移动旅游APP接受行为进行评价;沈左源[7]在基于AHP 的旅行社智慧APP 设计评价研究中,建立出适合衡量旅行社智慧APP 设计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旅行社的智慧APP设计提供了参考方案;张苏闽等[8]在国外数据库出版商移动APP 应用及用户评价分析中,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国外数据库出版商移动APP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到有助于提高用户满意度的改进方案。
3 APP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的确定
由于德尔菲法可以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所以本文首先通过使用德尔菲法[9]确定初步的指标,通过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背对背咨询与研讨初步确定了本文使用的指标。为了使指标更有代表性,后期还采用普通用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指标进一步的完善。问卷采用的是湖北工业大学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中心在2015年度调查发放的300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287份,有效问卷260份,回收问卷和回收的有效问卷比例分别为95.67%和86.67%。问卷发放分为网上统计和网下统计两种形式(各150份问卷),网上的问卷用户根据问卷调查说明进行填写,网下的问卷用户采取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填写。选取的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中青代的上班族、专业的APP开发人员。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最终采用填写问卷年龄为16~40岁的群体,因为该群体平均每周使用APP达到30次以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重要的指标进行删除修改,对遗漏的指标进行添加,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得到准确完备的各项重要指标。
3.2 构建APP评价指标体系
对上述确定的指标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进行评测,最终确定了指标体系结构(见表1)。
3.3 负分指标项的确定
在选取评价指标的过程中,通过综合分析有关APP评价的文献,发现现有的APP评价类文章只考虑到对APP的推广运营商以及对用户有益的部分,有的只是描述了APP最表层的现象,没有对APP这一宽泛的概念进行深度剖析。本文基于APP推广经营商与用户的双方的角度全面考虑了APP的各项评价指标,结合自身及周围移动应用程序使用者的真
实体验,重点指出APP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设计及
使用上的问题,在APP的综合评分中以负分项的形式展示出来。基于用户的角度,如果在APP使用过程中出现闪退的现象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并且经调查得知,用户在使用支付类和游戏类APP时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闪退现象;应用商店对每款APP进行评分和评级,同时为用户提供专门的平台对每款APP的使用效果等进行评价,因此出现了吐槽的现象,部分用户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APP的不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APP在下载的时候是免费的,但供使用的部分功能是收费的,而且还存在乱收费的情况,收费是开发商或运营商获得收益的一种措施,但这种方式是用户极为反感和排斥的;此外,APP出现故障导致用户的使用行为不便或受限,这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综上,可以得出负分项的各项指标为闪退、吐槽、乱收费与故障率。
5 实例验证
5.1 实验设计
为了对APP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根据现用APP排行榜,分别选取排行靠前、稍微靠前、居中、稍微靠后、居后五种程度和不同类别的七款APP作为调查对象,它们分别是:支付宝、美团、网易、风行、微信、爱读掌阅和炉石传说。针对这七款APP的各项指标设计问卷并收集100份有效问卷,利用综合评判法得出各级指标分数。
设计调查问卷时要将所有的指标项考虑其中,以便得到准确的数据。以微信为例,收集的调查结果包括可量化的数据,如使用频率;还包括定性结果,如安装是否简便。对于可量化的数据,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得出算法表,从而根据数据得到相应的分数,而定性结果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问题答案所占的百分数得到分数。至此,所有的三级指标分数都已算出,然后结合各级指标所占权重得出最后的结果。
5.2 实验结果
上述问卷数据统计的汇总结果(见表7)。最终七款APP的统计结果(见表8)。
5.3 实验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利用算法表得到以上各表所显示的结果,由此不难看出:
(1)七款APP最终的评价结果各有差别,问卷调查得出的分数处在不同的区间内,说明选取的七款实例认证APP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章的研究对象。
(2)支付宝钱包与美团的最终评价分数分别是23.68和22.38,两者最为接近,究其原因,支付宝钱包是国内领先的移动支付平台,内置平民理财神器余额宝,还有银行卡转账、话费充值等多种功能,是网络购物者首选的支付方式。美团是2010年成立的团购网站,为消费者发现最值得信赖的商家,让消费者享受超低折扣的优质服务,同时为商家找到最合适的消费者,给商家提供最大收益的互联网推广。对于美团网上满意的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支付宝在线支付,然后线下去实体店消费,美团与支付宝钱包是合作关系,美团让消费者享有的消费形式与支付宝钱包相同,都是基于O2O模式的经营理念。
(3)通过数据和折线图可以看出,微信的各项正分指标值都处于高水平,如用户体验分数达到14.86,而其负分项分值低至4.77,因此其最终评价值是最高的。微信作为实例检验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典型性。近几年微信发展迅速,这是因为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11],后又推出微信红包和微信支付钱包,微信强大的功能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在用户群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4)炉石传说是2014年正式发布的一款手机游戏,在应用平台和用户体验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APP,其原因主要是游戏市场竞争激烈,新推出的游戏很难获得用户群;其次,炉石传说在商业上取得一定成绩之后,由于开发商的保守主义懒于更新,导致游戏架构中存在各种补丁,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用户客观需求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进而影响了用户体验。
6 结语
本文构建的基于移动网络下的APP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深层次的探究,而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验证。在指标权重方面,主要采用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使指标权重更加准确有效,进而验证了APP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在文章构建的指标体系中,考虑到APP评价的实际情况加入了负分项,使整个评价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更加完整精确。
同时,在构建指标体系与选取实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AP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要想对APP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在选取考量指标时尽可能面面俱到是很难实现的;其次,由于人员有限,收集的样本数据太少,未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分析,导致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检验。
此外,尽管选取的七款APP的评价结果与预期大体一致,但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应用程序种类繁多,每种类型的APP数量也极大。所以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其中影响一款APP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软件本身的用户体验及功能,只有这两点做到最好才能真正令用户满意,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其他影响APP发展的因素还有应用商店严格的审核程序、移动工具的内存大小等,APP未来发展的方向除了满足用户需求、降低开发商经济性要求以外,还要做到限制第三方应用访问,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使APP移动应用自身变得更加安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晶,阮文彪,陆彦.浅谈移动电子商务下的APP服务[J].中国商贸,2014(23):129-131.
[2] 杨华.电商为长三角中小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J].中国商贸,2014(23):127-128.
[3] 张世明,徐和祥,钱冬明,等.云架构模式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
[4] 吴潇,聂啸,刘晓辉,等.基于加权二分图模型的APP信息传播特性[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6):1946-1953.
[5] 张苏闽,鄢小燕,谢黎.国外数据库出版商移动APP应用及用户评价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2,3(6):56-61.
[6] LI KYOUNG.基于UTAUT模型的移动旅游APP用户接受行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7] 沈左源.基于AHP的旅行社智慧APP设计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5(3):80-83.
[8] 张苏闽,鄢小燕,谢黎.国外数据库出版商移动APP应用及用户评价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2(6):56-61.
[9] 李建霞,陈福蓉.国内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3(1):65-69.
[10] 郭晓晶,何倩,张冬梅,等.综合运用主客观方法确定科技评价指标权重[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64-67.
[11] 吕磊.基于即时通信及社交网络的社交电视分析[J].电视技术,2014,38(24):9-13.
能源体系认证的程序和推广 篇4
中国科学院2013年2月22日发布《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研究报告, 提出了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为促进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建立;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 引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
能源体系认证为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执行标准。当前能源体系认证的应用并不广泛, 也不为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所熟悉。通过能源体系认证的推广, 企业可以提高能源的管理水平, 减少成本和能源消耗, 并可以系统性地支持企业发展的长期策略。因此, 广泛推广能源体系认证对我国的用能水平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指导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为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 进一步衡量企业的推广水平则需要使用能源体系认证这个工具, 从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判断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
能源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能源体系的必要性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当前我国宏观环境状况来看, 空气质量每况日下。由能源过度消耗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空气污染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等重度空气污染天数与全年天数的比例逐年升高。
从各个用能单位的微观分析, 通过开展能源体系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可以系统地提高能源管理效率、持续改进能源绩效;提高对节能机会的识别、综合实施节能机会;通过科学合理的能源管理模式避免过度投入或者一味的节约能源;充分应用节能技术、平衡投资和收益;在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实现用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能源体系认证的相关程序
首先, 能源体系认证与其它体系认证的根本方法是一致的, 即PDCA的方法。P即Plan (策划) , D即Do (实施) , C即Check (检查) , A即Action (改进) 。
在普遍适用的体系建立方法基础上, 企业需要利用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 借鉴其它管理体系的自身经验, 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及安全管理体系, 在统一管理架构的平台上, 对能源绩效提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可执行、可衡量、可记录的目标, 并最终执行、不断提高。
能源体系认证的过程通常分为自身评估阶段、体系筹划阶段、资源准备阶段、体系建立阶段、实施与提高阶段、申请认证阶段、认证维护阶段, 一共七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开展原则将在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1 自身评估阶段
组织内的各个部门需要对各自的工作内容和业绩目标进行总结, 善于归纳自身的现状。总结内容主要有现有的能源绩效、能源目标、是否具备能源基准、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及标准操作规程。
2 体系筹划阶段
在自身评估的基础上, 初步确定组织的能源方针政策和能源规划。
同时建立能源体系认证的执行计划, 该计划的详细程度和复杂程度会根据组织的规模不同而不同。但下述内容是最基本的内容:
*定义各个阶段的节点
*任务及相应的交付成果
*每一项任务的负责人及职责
*规定每项任务的完成日期
*是否需要其它外部资源
管理层需要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审批资源和计划, 确保能够在组织上对实施进度提供足够的监督。
3 资源准备阶段
管理层必须理解能源体系认证的目的和收益, 了解在体系建立和正常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些资源, 并承诺提供这些资源, 例如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时间。
管理代表的指定也需要由管理层决定, 其主要责任是建立并维护组织内的沟通, 确保体系能够建立、执行、维护并持续改进。同时计划并指导团队开展能源体系认证的各项工作。
能源团队的建立需要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 成员需要对各项运行工作熟悉, 承诺积极参与认证工作, 了解按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由管理代表统一领导。团队内的职责和权力需要充分沟通, 并在组织范围内广泛传达。
为了实现能源目标, 组织需要从资金方面提供一定支持, 包括: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的资金;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的资金;体系建立和推广所需要的资金, 培训的开销, 办公场所等等。
4 体系建立阶段
体系文件的建立需要根据不同管理层级定义出不同层级的管理文件, 范围从组织管理层到只能部门的具体操作程序文件, 具体包括培训、文件、运行控制、沟通、设计、采购等若干方面。
组织内部文件的格式要统一, 文件的生效与执行、废止与存档要有统一的管理控制。
法律法规的应用对体系的建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宪法中的能源法针对各种能源类型定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同时对 (下转第11页) (上接第1页) 能源的节约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该节约能源法在节约规划、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节能监测、节能统计、节能鼓励政策、节能产品推广方面都做出了定义。组织必须在了解各自行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确定组织能源体系的建立方向。
与能源节约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和地方法律法规也有专门的规定, 如:
*GB/T15587:1995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13234:1991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3484:1993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T3794:1993企业能量平衡技术考核验收标准
在体系的建立阶段, 高层级的体系文件需要使用数据帮助做决定, 通过识别关键内部影响因素, 从而了解各自企业的业务驱动力, 为企业的能源体系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5 实施与提高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对能源系统运行的关键特性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对照能源方针和目标确定能源绩效, 并报告结果, 从而不断改进体系提高能源绩效。
运行的关键数据需要通过检测监控和内部审计获得, 过程当中发现的不合规的做法需统一进行整改, 并跟踪整改效果。组织成员的参与可以通过员工激励计划进一步提高执行力, 比如将员工的年度目标、年终奖金、年度绩效评估与体系建设挂钩。每经过一个阶段, 必须进行定期的回顾和总结, 总结的内容包括:
*计划的进展是否满足项目时间计划
*资源是否充足
*任务完成后的交付成果是否达到要求
*收集组织成员的定期报告
*通过定期开会, 及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若干问题和障碍, 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力或时间不够、权利有限或不明确、经理或主管未参与执行过程、“与我无关”的想法, 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可以在筹划阶段, 通过制定计划在活动的一开始就解决。
6 申请认证阶段
能源体系认证的方法和原则将完全依靠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为认证依据。组织可以自行开展对标活动, 根据标准对比自己组织的不足和缺陷, 从而制定提高计划进一步完善体系。
组织也可以邀请具有相关能源体系审计资质的单位评估自己的能源管理体系, 并针对专家意见制定整改完善计划。
建立并认证能源体系需要1年半至2年的时间, 认证的申请一般通过具有认证资质的单位进行, 一旦组织通过认证单位的审计并按时完成整改任务, 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就会获得认证证书。
7 认证维护阶段
通过认证的组织, 需要本着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宗旨,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 定期开展内部审计, 不断传达能源领域的新政策和法规, 从而最大程度的发现节能机会, 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实现组织的能源绩效、节约能源支出, 为国家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贡献组织的一份力量。
8 能源体系认证的推广
能源体系认证的推广关键是让用能组织看到能源建设前景, 通过使用节能方法感受到节能的收益。我市的相关能源管理部门可以树立若干能源体系建设模范, 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能源体系建设的好经验、好方法广泛传播。研讨会可以由有资质的体系认证单位组织, 既可以让更多的用能组织学到经验, 也可以与认证单位的专家见面, 建立初步的沟通, 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 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培训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培训也能够让用能组织获得更多能源合理使用及管理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 能源体系的认证是一项需要不断坚持的工作, 既需要相关能源管理部门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 指导体系认证的推广方向, 又需要每一个用能组织在自身的能源体系的基础上, 踏踏实实发现自身的问题, 不断学习先进的节能经验和技术, 建立不断提高的管理机制。用能组织的能源体系在“能源体系认证”这个工具的帮助下, 一定能够实现能源使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而给我国建立可持续性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摘要:通过对贯彻国家建立可持续性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 论述推广能源体系认证工作的必要性、建立能源体系的相关程序和推广能源体系认证的主要方法。旨在指导广大用能单位发现自身能源体系的不足, 在开展能源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实现循序提高、可持续性的自身完善。
关键词:能源体系,体系认证,认证程序,推广方法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50001, 2011-06-15
程序体系 篇5
XXXX-QSP11: 2008
程 序 文 件
管理评审程序
版 次:B/0页 次:1~
4编 制:日 期:2007-12-10审 核:日 期:2007-12-12批 准:日 期:2007-12-1
5受控印章:
持 有 人:
2008-01-01发布2008-01-01实施
XXXX公司实验室发布
1目的为保持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适应性和有效性,满足评审准则和用户的要求,特编制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管理层对管理体系适应性、有效性和检测活动有效性的评审,包括对质量目标的评审。
3职责和权限
3.1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批准管理评审计划、议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报告。
3.2质量主管:协助最高管理者制定管理评审计划,组织落实管理评审会议有关评审议题的报告,参加管理评审,负责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内部审核结果和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编写管理评审报告,负责组织落实管理评审议定改进措施的实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
3.3技术主管:参加管理评审,报告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和质量控制活动情况,报告实验室检测/校准能力和资源情况。3.4相关部门负责人:按管理评审会议议题要求准备相应的报告。3.5资料员:归档保存管理评审的记录。3.6最高管理者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工作程序
4.1管理评审计划
4.1.1实验室的管理评审通常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管理评审计划》由质量主管协助最高管理者制订,经最高管理者批准。
4.1.2在下列情况下,最高管理者可适时安排专题管理评审:
-----实验室组织结构、检测/校准任务、资源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时;-----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相关方连续投诉时;
-----法律、法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其他外部要求发生变化时;
-----最高管理者认为有必要时,如实验室评审之前或之后、监督评审之前或之后等。4.1.3管理评审计划应包括:
-----评审目的;
-----参加评审部门/人员;-----评审内容;
-----评审的准备工作要求;-----评审时间安排等。
附加管理评审计划可参照管理评审计划,但内容可列专题。4.2管理评审的内容和议题
4.2.1最高管理者或授权管理者代表在每个里根据以下议题和时机对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
-----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实验室的总体目标;-----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近期内部审核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效果;-----外部机构进行评审的结果;-----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客户的反馈意见;
-----客户对服务和检测质量的投诉;-----改进的建议;
-----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员工培训;-----新增扩检测项目的准备情况;-----下一的质量目标和活动计划。4.3管理评审准备工作
4.3.1质量主管和技术主管分别组织落实管理评审会议文件和报告。
4.3.2相关负责人准备并提交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管理评审所需资料。技术方面的材料要提供各种数据和分析,如:比对或能力验证数据,分析评价数据,质量控制水平,统计分析结果,培训人数,员工考核分数等;管理方面的材料应当有足够的客观证据和具体的行为对象,如涉及的文件、部门、事件、人员、设备、设施,包括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等,并如实反映质量事故的严重程度和损失的数额等。
4.3.3最高管理者决定专题管理评审时,视评审内容责成质量主管或技术主管适时制定专题管理评审计划:
-----与技术运作有关的专题管理评审准备工作由技术主管负责,检测室配合;-----与质量管理和支持服务有关的专题管理评审准备工作由质量主管负责,综合业务室配合。
4.3.4评审计划由综合业务室通知到每一位与会者。与会者应根据管理评审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准备与自己分管工作有关的会议文件,向管理评审会议做书面报告。4.3.5与专题管理评审有关的人员收到专题管理评审计划后,按要求准备和提供专题管理评审所需资料。4.4评审活动
4.4.1管理评审会议由最高管理者或授权管理者代表主持;管理评审通知召集的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并签到,指定人员做记录,并整理会议纪要。
4.4.2技术和质量主管应分别向管理评审会议书面报告上次评审以来管理体系运行和技术运作的总体情况,各有关部门按管理评审计划的要求作专项报告。4.4.3会议按确定的评审内容进行逐项评审。
4.4.4最高管理者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对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对评审后的改进活动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要求。
4.4.5质量主管负责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落实责任部门、限定完成日期。4.5管理评审报告
4.5.1质量主管负责编制《管理评审报告》,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分发到相关部门/人员。
4.5.2《管理评审报告》内容包括:评审日期、参加人员;评审目的;评审依据;评审内容;评审过程;评审结论;不符合项说明;不符合项整改措施具体建议;下一的目标和活动计划等。
4.6整改措施的实施与跟踪验证
4.6.1综合业务室协助质量主管根据管理评审结果编制《纠正□/预防□措施要求通知单》,质量主管审核后报最高管理者批准。责任部门根据《纠正□/预防□措施要求通知单》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质量主管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当确认整改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后即可关闭整改活动,并将改进实施效果向最高管理者报告。4.6.2对于专题管理评审,如认监委现场评审后的附加管理评审,应就整改结果提出《管理评审整改报告》。《整改报告》的内容包括:整改计划、整改方案、整改结果、整改措施见证材料等。
4.6.3质量主管应将本次管理评审的文件归档。待下次管理评审时将上次评审的整改执行情况作为首项评审内容。4.7文件归档保存
管理评审全部结束后,质量负责人应执行《记录管理程序》,收集管理评审相关的所有资料、文件和记录清单,并移交综合业务室归档保存,保存期限至少5年。由管理评审结果引起的体系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4.8预防措施
最高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来自管理评审的信息,当发现管理体系屡次出现同一性质的问题时,应与技术和质量主管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管理体系的运作发生偏离。
5相关文件和附表
a.XXXX-QSP03:2008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 b.XXXX-QSP09:2008记录管理程序
程序体系 篇6
摘 要:本文分析了CS2013及以往大纲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脉络,提取出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知识领域和主题的体系设置、教学规划、能力培养等核心内容,突出编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求解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结合国外一流大学的先进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经验,以已取得的教学成果为基础,以CS2013为导向,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最后介绍了本校在程序设计课程群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进行的教学改革和取得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CS2013;问题求解;计算思维;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自1968年以来,ACM和IEEE相继公布了国际性计算机学科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Curriculum 68、CS2001(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1)和CS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迅速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行业的普遍认可。CS2013(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13)作为ACM/IEEE推出的第四部指导性大纲[1,2],自酝酿之初便受到了高度关注,集合了众多当前全球计算机教育领域的灵魂人物,调研了全球201所院校,相继发布了稻草人版本、钢铁人版本和最终版,成为2013年度计算机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也纷纷结合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实践对CS2013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CS2013中,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知识、技能、应用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同时,从与以往大纲的对比中可以发现CS2013对程序设计课程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广的要求。
一、CS2013与程序设计课程
1.CS2013中的程序设计课程安排
CS2013中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组织为18个知识领域。从各知识领域所涵盖的知识单元来看,与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知识领域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s,PL)和软件开发基础(Software Development Fundamentals,SDF),包括的知识单元和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表1中core(a,b)代表核心课程中有a 个Tier1级别学时,b个Tier2级别学时。Tier1级别的知识点要求100%的学生完成,Tier2级别要求80%~100%的学生完成。从表1可以看出,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类型均为核心课,说明了程序设计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2.程序设计课程在CS2013中的变化
CS2013将CS2001、CS2008中的编程基础重新整合形成了新的知识领域——软件开发基础(Software Development Fundamentals,SDF),但是,二者有着明显区别。编程基础(Programming Fundamentals,PF)侧重于在工业实践中需求的编程技能,而软件开发基础关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更强调求解问题的方法、算法的基本思想等计算思维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从学时分配来看,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PL)在所有计算机核心课程(见表2)中所占学时比率稳定(图1-a)。虽然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学时数所占绝对比率(图1-b rate1)在CS2013中较CS2008略有降低,但考虑到CS2013中新增加了安全与信息保障、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学时安排,因此其相对于既有课程的比率仍然有明显提升(图1-b rate2)。
二、国外一流大学程序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为了构建合理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对国外多所著名院校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以C/C++为主)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Practical Programming in C(麻省理工学院)、Effective Programming in C and UNIX(卡耐基·梅隆大学)、Introduction to C和C++ Programming(康奈儿大学)、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南加州大学)、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Programming(in C)(西北大学)、Introduction to C/Unix/CGI Programming(哈佛大学)等。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上述课程涵盖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与CS2013中的知识单元基本保持一致。同时,普遍关注了内存管理、线程、编译预处理、查找和排序算法等,这些扩展知识与CS2013中的算法与设计、数据结构基础等知识单元相吻合。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普遍采用课堂讲授、现场编程演示、课下作业或实验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设定了较大比例的实验、作业和项目,以保证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在作业、实验、项目实践等方面,强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强调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生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逐步扩展到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大多具有挑战性,学生需花费一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
在学习效果考核方面,多采用复合型和阶段式的考核方式,即成绩中包含多个时间点和多个考查点。如编程作业、项目、论文、期中和期末的笔试等,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调研的国外高等院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多与CS2013相吻合。这些课程强调通过实验、作业、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际编程技能,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求解,并对问题的求解过程进行评估。
三、基于CS2013的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1.CS2013指导下的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编程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及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科学技术问题奠定基础。
2.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
面向不同对象和培养目标,制订了分类、分层次、系统化的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3.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CS2013中对程序设计相关知识领域和主题的规划,结合我校实际,整体规划适合我校计算机教学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见表3。
4.CS2013指导下的学生能力培养方案
(1)强化编程实践能力。CS2013更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即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编程实践,同时能够对采用的方法、实现过程、实现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准确的评估,进而合理选择,实现对编程实践能力的更深层次锻炼。
(2)突出问题求解能力。CS2013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当具备求解问题的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可以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予以求解的模型,进行合理的假设和抽象,还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掌握多种求解方法。
(3)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将终身学习能力作为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明确列入CS2013中。这种终身学习能力的需求来源于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特性,从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使之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任务。
(4)隐含计算思维能力。虽然在CS2013中没有显式地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列入其中[3],但对问题求解技能的反复强调,对方法的选择和计算代价的评估以及对封装、抽象、系统级视角解决问题等思维方式的引入,都蕴含了对计算思维能力的着力培养和强化。
四、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与国家精品课程的不同之处
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微软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响应教育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的号召,该课程于2013年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并于当年10月在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正式上线。
截至目前为止,课程在所有精品资源共享课人气榜中一直保持在前十以内的位置,说明该课程在学生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学生在课程答疑中的提问也比较踊跃,并对课程给予了较高评价。
与国家精品课程不同的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强调精品资源的共享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学生注册课程以后不仅可以浏览课程的所有资源,还可以与课程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包括课程答疑、学习笔记和课程评论等)。相对于评审专家的评价,它更注重的是社会和课程参与者的评价,也就是说不再是“一评定终身”。这种评价方法不但公平,而且能有效地避免课程评审完后就不再继续建设的问题,给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并且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也将给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2.可持续的课程精品资源建设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享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中除全程课程录像外,还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评价考核、学习指南、演示文稿、例题、习题作业、实验、教学案例、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学生作品、常见问题、名词术语等完整的教学资源,这些都免费提供给注册用户使用。拓展资源中包括试题库、作业系统、考试系统等,供用户选择付费使用。
在基本资源建设中,我们主要是持续建设了多套程序设计教材(详见课程教材网站:http://book.sunner.cn)。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我们平均每隔2~3年更新一次教材,并且对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同步更新。2013年,我们以CS2013为指导思想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强化了CS2013新增的软件开发基础涉及的知识点,尤其强化了代码风格、防御式编程以及算法效率分析等内容。
在拓展资源建设方面,为了支持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历经10余年的不断努力,我们建设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支撑环境,覆盖了课堂以外的各个教学环节,如在线作业、实验、答疑讨论、机上考试、自动阅卷等,支持学生线上学习。这些资源主要包括:
(1)基于Moodle的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4]。该平台主要用于在线网络教学,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教与学”的互动平台。
(2)C语言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5,6]。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相继开发研制了基于程序理解技术的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的C/S版和B/S版,主要用于C语言课程的上机考试和自动阅卷,并具有考试全程监控和防作弊功能。C/S版的系统自2004年开始使用,目前已被国内100余所院校免费试用。B/S版的系统自2012年开始使用,目前已有国内4所高校购买使用。
(3)C语言试卷和题库管理系统。该系统支持教师设计和管理作业、实验和考试题目。题库中有二千余道不同类型的题目,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正误、程序填空、普通编程、复杂编程、一般改错、附加改错。另外,系统还具有试卷管理功能,如答案模版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抽题组卷、考试数据统计分析、试卷查重等。目前,该系统已有国内4所高校购买使用。
(4)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在线测试系统。该系统旨在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教师只需设定学生每日完成作业的数量上限、题目的最长完成时间等基本条件,其余如作业的内容、作业的数量、完成时间、完成过程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此外,系统还引入了习题市场机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题目并获得积分,获得积分后可以查看作业答案,同时还引入多种排名和相对分机制,鼓励多劳多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使用教材可通过书后的刮刮卡获取该系统的免费账号在线测试书后习题。
3.以精品资源建设为支撑的教学改革
以上述精品资源为支撑,面向不同对象和培养目标,以CS2013为指导,我们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如图5所示,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计算思维,强化编程实践能力。因此,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的同时,教学中强调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工程实际应用为背景来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利用版本逐步升级的综合设计型实例,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能力,使课堂讲授从讲授程序设计方法为主转变为以启发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主。同时将一些课内学时迁移到课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布置教材上的扩展内容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并通过建设多种网络资源和教辅系统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平台,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监督和指导。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改革成绩评定方法,建立以机试和能力测试为主的客观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改革作业和实验程序的成绩评定方法,引入了相对分考核机制,打破了以往平时成绩相当于白送分的格局;借助于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改革作业和实验程序的评判方法;改革答疑的方法,从课堂答疑改为网络在线答疑;利用作业在线测试系统,实现让学生每天自主从题库中随机抽题限时完成作业,从以惩罚为主的程序查雷同“反抄袭”模式转变为以鼓励为主的随机作业“防抄袭”模式。
(3)考试方法改革。建立以机试自动评分和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多重累加式成绩考核体系,如图6所示。主要措施是:完全取消了卷面笔试,改为上机考试,利用C语言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实现机器自动阅卷实时给出评分,更加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尤其是错误程序的调试能力。
由于我们开发的几个教辅系统经过了多次版本升级,功能一直在不断完善,因此上述教学改革也历经了10余年的时间,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案。目前在应用于全校C语言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2009年我们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近几年连续获得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多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参考文献:
[1]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 2013[EB/OL]. http://ai.stanford.edu/users/sahami/CS2013.
[2] Mehran Sahami, Steve Roach, Ernesto Cuadros-Vargas, et al. ACM/IEEE-CS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13: reviewing the ironman report[A]. SIGCSE '13 Proceeding of the 44th ACM 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13: 13-14.
[3]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3): 33-35.
[4] Sun Zhigang, Su Xiaohong, Zhu Ning, et al. Moodle Plugins for Highly Efficient Programming Courses[A]. the 1st Moodle Research Conference,Greece: Hera Christopher wong, 2012: 157-163.
[5] Tiantian Wang, Xiaohong Su, Peijun Ma, et al. Ability-training-oriented automated assessment in introductory programming course[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1(56): 220-226.
[6] 苏小红,王宇颖,王甜甜等. 面向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的C语言编程考试自动评分系统[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174-177.
[基金项目: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2-2-ZXM-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260)]
浅谈核电厂程序体系的建立 篇7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能源和环境问题, 为此, 很多国家积极探索选择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 如核能、风能等。目前, 我国已确定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电力发展基本方针。面对这样的核电大发展重要机遇, 如何保证核电又快又好的发展, 笔者认为建立一套完善、适用、有效的程序体系, 从而保证核电厂在各个阶段的每项工作有章可循是当务之急。
1 建立核电厂程序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 国家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核安全导则来规范核电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核电厂程序体系能够通过充分识别和理解上游文件包括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中与电厂相关的条款, 将其转换成电厂内部的制度要求, 并逐级细化以利于实施和监督。因此, 一套完整合理的程序体系, 能够落实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包含组织结构、程序体系、记录制度、过程和资源等多个要素, 而其中程序体系处于重要的位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凡事有人负责, 凡事有人监督, 凡事有章可循, 凡事有据可查, 而一个完整的程序体系恰好能提高与之对应的准则和依据, 从而保证整个质保体系流畅高效运转。
一套覆盖安全、健康、环境、保卫、质量和经济要素的程序体系能理顺电厂内外的接口, 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 指导所有工作、活动的开展, 以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此外一套合理的程序体系还能将管理者最新的期望, 工作中的良好实践, 事件中经验教训等内容反馈进体系中, 通过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 以实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传承。
综上所述, 建立和完善核电厂程序体系意义重大, 这样的一个有效的程序体系是实现电厂各阶段安全、可靠、稳定的有效保障, 同时对提升核电厂的管理具有战略意义。
2 目前核电厂程序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核电厂程序体系是通过程序的设计、编写、校对、审核、生效和修订的一个闭环过程来实现。该体系还包括了对程序编写人员资质的规定、对程序使用者的培训以及经验反馈等环节, 各个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PDCA (plan、do、check&act) 循环过程。
一个完整有效的程序体系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即程序、程序的使用者和对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虽然目前大多数核电厂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程序体系, 这三个关键因素也在这些体系中得到了体现, 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而这种执行不力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2.1 程序文件编、审、批流程不清晰;
2.2 程序编写人员缺乏编写资质不足, 缺少培训;
2.3 对程序使用者的培训工作不足;
2.4 反馈机制不健全。
3 程序体系的建立
3.1 程序文件的编、审、批流程
笔者认为应通过制定程序编制计划的方式对程序的编制、审核、规范和批准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和确定。各部门编制完成的程序需经过部门内部规范和审核, 依据与其他部门的接口情况, 采用适当的会审方式, 例如接口部门多的程序一般组织会议会审, 而接口部门较少的采用流转会审, 没有接口的则经过部门内部审核完成后即可提交程序归口管理部门进行质保审核和领导批准, 见图1。
根据程序级别的不同, 编制、规范、审核和批准也相应地进行分级控制, 质保大纲、大纲程序和工作程序的编制、审核、批准可参考表1确定。
3.2 组织程序编写人员授权培训
对于各个部门确定或可能要编制程序的员工, 在其进行编制工作前, 首先要经过授权培训, 培训内容需包括程序体系的基本介绍, 程序的编制流程等。同时为保证授权的有效性, 还应定期组织再培训。在对编写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 还应尽力保证编写人员的稳定性, 使其通过频繁的培训和实践提高编写技能, 进而提高程序的编写质量。
3.3 程序、培训和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
程序、培训和监督这三个因素共同支撑着核电厂各阶段各项管理、生产活动。
如图2所示, 程序、监督、授权培训这三个因素是有机结合的整体, 任何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都不能保证任务的良好执行。并且只有当三者的职能各自得到充分履行, 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当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履行时, 将可能导致任务执行的低效甚至失败。
因此, 把对程序文件的培训纳入到核电厂的程序体系中来, 并建立一个机制, 要求在程序批准后,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之后, 才能生效发布, 以确保程序使用者能熟悉程序的内容, 从而使程序起到有效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同时在任务执行的过程, 监督人员也应该持有最新版本的程序作为监督依据, 履行监督职责。
通过这种方法使三者有机结合, 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3.4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程序的缺陷在使用中最容易暴露, 因此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来确保核电厂的任何人员在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和不足时可以及时上报, 并提供修订意见。可用来改进程序的信息资源包括:
运行和维护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培训活动中得到反馈;交流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外部的信息和建议。
4 结束语
程序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根本。从核电厂安全出发, 通过规范程序文件编、审、批流程, 明确对程序编制者的要求, 组织程序编写人员授权培训, 正确认识程序、培训和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几个方面的工作, 确保核电厂程序体系的有效建立和运行。组织培训, 提高全体员工对程序体系建立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一支建立和维护核电厂程序体系的队伍, 通过一系列的PDCA循环;进一步规范程序体系, 保证核电厂建造和运行的安全、可靠和稳定。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而程序就是核电厂规范化、标准化方圆的规矩。建立一套完善并且适用的程序体系是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有效手段。本文阐明了核电厂程序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介绍了目前核电厂程序体系建立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总结给出了一套程序体系建立的参考方法。
C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在线测试,动态演示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程序设计的编程方法,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实践教学的环境, 才能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 显然必须设计一套系统科学并且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案非常重要, 目的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和编程实践, 才能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1]。我们用以下的几个方面阐述实践教学的体系:
一、C程序设计在线测试系统
“C程序设计在线测试系统”是针对程序设计设计的一款专为考试、实验、平时学生主动练习程序设计的在线测试系统 (B/S结构) , 以前程序设计题只能教师批改, 现在使用“C程序设计在线测试系统”, 把原来程序设计的主观题变成客观题[2]。
1、班级管理
新建班级可以建立教师自己的班级, 可以直接用EXCEL表格把学生名单倒入, 新增学生和删除学生;查询班级可以查询班级以及班级中的某个同学, 并且可以查看学生的成绩、学生提交的源程序, 也可以成批导出学生的成绩。
2、考试和练习管理
在线考试采用B/S结构, 并且绑定IP地址, 设置考试时间, 每个学生上机的位置固定, 只允许和服务器连接, 其它机器不全部断开, USB接口全部禁止, 保证了学生不能作弊的现象, 而且自动评分。练习可绑定IP地址, 也可以不绑定IP地址, 规定时间做完实验, 自动评分。同样可以查询学生的成绩, 已经删除不要的练习等。
3、题库管理
按照一定规则批量导入考试和练习的题目, 也可以手工导入考试和练习的题目和查询题目, 以后考试和练习就可以直接从题库中取题。
4、公告管理
新增公告、查询公告和删除公告等。
5、个人设定
教师的个人一些信息, 如:手机号码、密码设定和修改等。
考试和平时练习, 我们一般都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 如果主观题像客观题一样评分就比较困难, 在线判题系统就是准确判断源程序的正确性。
要使得程序掌握编程, 必须要有上机编程平台, 我们使用的是和浙江大学共同开发的“C语言程序设计在线测试系统”, 这个系统只要学生把程序编好以后, 把源程序提交给测试系统, 系统就会自动运行学生提交的程序, 来判断学生提交的程序是否正确, 而不是以结果来比对, 如果正确系统会记录学生的成绩, 包括全部的成绩都可以形成文档, 同时系统既可以用于练习, 也可以用于期末考试, 而且考试时每一台计算机只和测试系统的服务器通, 相互机器不同, 保证了考试的质量。如果是平时上机, 直到学生提交到程序正确为止。
有班级管理 (包括新建班级、查询班级) 、题库管理、练习管理 (新建练习、查询练习 (包括查询学生成绩, 查询提交的源程序, 查询学生在上机的IP地址) ) , 考试管理, 公告管理、教师个人设置, 在线帮助。同时可以统计学生平时的成绩, 增加学生和减少学生, 导出整个班级的成绩和增加题库等等。
二、BlackBaord教学平台—C语言程序设计
BlackBaord教学平台是我校引进的一款公认的优秀教学平台, 它可以自由组合教师教学的平台, 图2就是我们自己建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平台的一部分, 以下重点介绍课后作业、上机实验作业、单元测试、网上答疑、学习园地、试题库和评分中心[3]。
1、课后作业:
以前上程序设计教师下课后一般都会布置给学生作业, 让学生做好以后, 下一次课把作业本交上来批改, 这种方式, 第一学生做完作业, 不知道做得是否正确, 现在我们把判断题、单选题、填空题、程序填空题、匹配题和计算题等放在BB (BlackBaord) , 而把程序设计题放在“在线测试系统”中, 让学生在网上做, 这些题都是自动评分。
2、
上机实验作业主要是要求学生上传源程序留档, 并且在评分中心自动记分。
3、
单元测试我们基本上每2周测试一次。
4、网上答疑:
实际上就是论坛, 为了让学生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 我们用2种答疑的方式, 一种是固定时间, 面对面答疑, 另一种就是网上答疑。
论坛是为了学生和老师交流用, 我们规定每个学生每一章必须发一个帖子, 或者解答帖子的内容, 学生既可以在论坛上发帖进行提问, 也可以参与到论坛中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学生发帖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如果学得好的同学, 他们不需要发帖提问, 而只需要解答其它同学提出的提问, 大部分问题由老师和学生在论坛上互动解答。
5、学习园地: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园地中放一些趣味题, 或者和专业有关的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把学生在课堂上演讲的程序放到学习园地中, 让其他学生学习。
6、程序设计题库:
程序设计题在线测试系统中测试, 而判断题、单选题、填空题、程序填空题、匹配题和计算题等就建立在BB平台上, 并且进行分类, 以后不管是做单元测试、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都可以从题库中抽取试题。
7、评分中心:
只要学生在网上做了题, 不管是单元测试、课后作业, 还是上机实验作业, 分数就会自动在评分中心中显示出来, 包括总分显示, 学生也知道自己做了哪些, 得到了那些分数, 一共有多少分数。
三、基于动态的程序设计演示
程序设计学生学习起来总觉得很有难度, 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会, 我们编制了一套C程序设计的核心演示算法, 包括if、switch、for、while、do…while和选择法排序等, 这些算法是源程序和流程图的执行步骤一一对应 (见左右有底色的部分) , 程序每执行一步, 变量的值的变化都一目了然, 既可以手动执行, 也可以自动执行, 学生只要按照程序一步一步执行就会掌握程序的运行情况, 如果不懂, 可以反复运行, 直到学懂为止[4]。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所以我们不管是课后作业, 还是上机作业都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和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选择相应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并非实验作业越多越好, 也并非程序设计难度大一些就好, 作业量和难度都适中就行, 要照顾到差生和好生的学习情况, 程序设计的难度应该循环渐进, 从易到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实验, 并且写出实验报告和综合分析;在实验过程中, 逐步使学生掌握编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目的是培养学生编程的动手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踏实学习的作风, 使得学生自己觉得要学, 能学,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培养善于独立思考,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 为以后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邱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08 (18) :19-20, 32.
[2]林巧, 韩建民.基于在线评测系统的C语言实践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 (6) :37-39, 50.
[3]郝惠馨, 李秀坤, 辛明影.“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09 (15) :54-56.
[4]胡晓芳, 李欣.基于Flash制作的算法演示动画的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8) , 45-47.
程序体系 篇9
关键词:SOA,.NET,Web Service,ADO.NET
1 程序设计的背景与目标[1]
目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很成熟,Web技术对大量数据的组织管理具有较佳的信息发布途径,这两种技术的天然互补性决定相互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采用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有高度的交互性、高效的用户界面等优点,但存在数据交互和交互规则移至客户端产生的维护成本高、不易扩展等缺点。采用传统的系统架构技术和传统的EAI和B2B技术存在系统封闭、耦合度高、扩展性差、无法和上下游企业的系统建立统一的接口等问题。
而采用SOA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个组建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联系起来。由于SOA基于HTTP/SOAP/WSDL等开放式技术,对于特定厂商产品依赖性小,系统开放,互操作性强,可以建立统一的Web服务,用于和不同的上下游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协同。
本设计的目标是通过Web Service技术,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服务层是SOA的基础,可以直接被应用调用,从而有效控制系统中与软件代理交互的人为依赖性并且通过Web Service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库共享。基本思路为:模拟建立Soa System和Get Service两个网站,在网站Soa System中,是通过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并把相关信息的数据保存在该数据库中。而网站Get Service并不像网站Soa System那样建立数据库来保存数据,该网站只是通过网站Soa System所提供的Web Service数据库共享接口,就可以对数据库实现查询操作了。这样,网站Get Service就省去了构建数据库和收集资料的工作,从而体现了SOA这种框架不仅有着降低客户端压力的优势,而且有利于不同的上下游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协同。
2 系统开发环境
本设计是采用ASP.Net(C#)、ADO.Net、Web Service技术开发的。
C#是由C和C++衍生出来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用C#编写的程序能最大限度地和任何支持.NET的语言互相交换信息,C#编写的应用程序具有强大的跨平台性,这种跨平台性也包括了C#程序的客户端可以运行在不同类型的客户端上[2]。
Microsoft.NET是Microsoft XML Web Service平台。XML Web Service允许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通讯和共享数据,而不管所采用的是哪种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NET除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还具有更快的运行效率、简易的程序设计模型、良好的延展性和可使用性。ADO.NET是一个全新的数据访问技术[3],主要驻留在.NET Frameworks System.Data.*和System.Xma命名空间中,提供更有效率的数据存取。
Web Service是一种可以接收从Internet或者Intranet上的其他系统中传递过来的请求,轻量级的独立的通讯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松耦合这个特性将所有服务联系起来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概述
本系统主要是模拟SOA架构的一个Web系统,SOA是一种比较新的Web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整合和协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比如:如果两个原先做不同产品的企业想合作做某些产品,A企业想在自己的网站上为用户提供B企业的产品信息,同时B企业也想在自己的网站上为用户提供A企业的产品信息,这时如果采用SOA架构,在A企业和B企业自己的网站后台各建立一个Web Service数据库共享接口,这样A企业和B企业都可以通过Web Service接口相互查到对方企业的产品信息,省去了构建数据库和收集资料的工作,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为了模拟SOA这种技术,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了Soa System和Ger Service两个互相独立的网站。其中,Soa System网站主要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交通信息、图书信息等信息的查询操作。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查询条件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查询,系统提供了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同时系统还提供了管理员操作功能,管理员从管理界面登录后可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一般用户无法对此进行操作,因为管理员页面都对用户权限进行了核对,如果没有管理权限则会跳到报错页面并提示您没有管理权限。
Ger Service网站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些服务,主要的服务包括:城市公交车信息查询、火车时刻查询、邮政编码及区号查询和全国车牌信息查询等,这些服务在网站Soa System中也同样向用户提供。但在网站GetService中并没有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去收集提供服务所需的数据信息;只是通过网站Soa System提供的Web Service接口,来对网站Soa System的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可以直接把查询的结果反馈给用户查询或者在查询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查询操作。而这一切,对用户而言,是透明的。Ger Service网站上的用户会以为自己是直接查询该站的数据库而得到反馈结果的。系统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4]:
3.2 Soa System网站各功能模块
(1)新闻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新闻信息进行管理和查询,用户可以根据标题、内容来查询所需要的新闻信息。
(2)图书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图书信息的查询,用户可以根据书名、作者、出版社来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根据分类来检索信息。
(3)交通信息模块。该模块中的信息主要包括:城市公交车信息、城市汽车信息、火车时刻表、飞机航班信息。用户可对以上信息按车次或班次、站点、城市及站站进行查询,所得结果会在Data Grid控件中显示给用户。
(4)学校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提供了学校信息检索和管理,用户可以根据学校名称、学校代码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学校分类来检索信息。
(5)天气预报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提供了天气和气候两种信息的查询,该查询是模糊查询,用户可以输入关键字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或不输入任何信息检索所有。
(6)邮编区号车牌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全国各地邮编区号、简称来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可以通过邮编来检索区号或者通过区号来检索邮编。
(7)旅游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酒店信息、景点信息、旅行社信息。用户可根据名称、城市对以上信息进行检索。
3.3 Get Service网站各功能模块
(1)城市公交车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城市公交车信息的查询服务,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后进行查找,后台便通过Web Service接口读取Soa System网站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把符合条件的数据放到数据集中,并显示在Data Grid控件中供用户查看。
(2)火车时刻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火车时刻信息的查询服务,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后,后台便通过Web Service接口读取Soa System网站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把符合条件的数据读取出来,并填充到Data Grid控件中供用户查看。
(3)全国车牌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全国车牌信息的查询服务,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后,后台便通过Web Service接口读取Soa System网站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把符合条件的数据读取出来,并填充到Data Grid控件中供用户查看。
(4)邮政编号及区号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邮政编号及区号信息查询服务,用户可以根据城市来查找,也可以通过邮编来查找区号或通过区号查找邮编。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后,后台便通过Web Service接口读取Soa System网站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把符合条件的数据读取出来,并填充到Data Grid控件中供用户查看。
4 详细设计
4.1 Soa System网站功能设计
Soa System网站主要向用户提供新闻信息、图书信息、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信息的查询功能;面向网站的管理员,可以在后台提供对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编辑操作。现以“交通信息模块”为例,说明查询功能和数据编辑功能的实现。
其中,公交车信息查询关键代码[5]如下:
4.2 Get Service网站功能设计
Get Service网站主要向用户提供城市公交车信息、火车时刻、全国车牌信息、邮政编号及区号等信息的查询功能;Ger Service网站没有自己的数据库,只是利用Web Service接口,读取Soa System网站数据库中的数据,再把数据呈现给用户。现以“全国车牌信息查询模块”为例,说明查询功能和反馈数据功能的实现[6]。
“全国车牌信息查询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全国车牌信息的查询服务,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后,后台通过Web Service接口读取Soa System网站数据库中的数据,把符合条件的数据读取出来填充到Data Grid控件中供用户查看。其中,按地区查询“全国车牌信息”的关键代码如下: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Soa System网站
Soa System网站测试项目包括:
(1)交通信息模块:测试添加城市公交车信息功能,包括路线号、站点名称、城市、头班车和末班车时间和票价等内容的输入,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检查,测试修改和删除公交车信息功能。
(2)旅游信息模块:测试添加酒店住房信息功能,包括酒店名称、地址、省份、城市、订房电话的输入,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检查,测试修改和删除酒店住房信息功能。
(3)全国车牌信息模块:测试添加车牌信息功能,包括省份、城市、车牌简称等信息的输入,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检查,测试修改和删除车牌信息功能。
5.2 测试Get Service网站
Get Service网站测试项目包括:
(1)城市公交车信息查询。测试信息查询功能,在条件输入框中输入查询条件后按“查找”,界面中显示符合条件的数据。
(2)邮政编号及区号信息查询。测试信息查询功能,在条件输入框中输入查询条件后按“查找”,界面中显示符合条件的数据。
5.3 系统测试结果
通过对两个网站的五个功能模块的测试,得知各模块功能都能正常使用,对用户的操作能够做出相应的判断,对非法操作或者输入错误都会有相应错误提示,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本系统基本上达到本次设计的目标要求。
6 结束语
这次设计是开发一个基于SOA服务程序设计的系统,最后实现了在网站Get Service中在没有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的前提下,通过Web Service共享接口来查询网站Soa System的数据库,从而为用户提供交通信息、天气预报、邮编区号及车牌信息等信息的查询功能,基本实现本次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Jack Lunn.DRPG Sarang编著.张哲锋,庞太刚译.Java开发人员.NET高级编程——C#编程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张青,郭亚萍编著.C#编程思想与实践[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4]章立民编著.用实例学ASP.NET(使用C#与ADO.NET)[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谭桂华,魏亮编著.Visual C#高级编程范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程序体系 篇10
一、刑事被害人程序权利保障的不足之处
诉讼公正实际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 各自有其独立的公正内涵和标准, 不能互相代替。[1]犯罪侵害的法益的保障离不开被害人作为当事人对于刑事追诉活动的实质性参与, 程序权利是被害人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依托, 也是实现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作为刑事审判程序的最低限度公正标准之一的程序参与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那些权益可能受到刑事裁判或诉讼结局影响的主体应当有充分的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刑事裁判的制作过程, 并对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其有效的影响和作用。[2]在我国刑事诉讼中, 被害人虽然是诉讼主体, 但由于其紧紧依附于公诉机关, 他们在诉讼过程中的诉讼权利是残缺不全的。在我国, 被害人享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 被赋予了许多的诉讼权利, 但是其知情权等权利却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使得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有名无实。
(一) 侦查阶段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不足
法律规定, 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时, 应告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却未相应规定要告知被害人, 特别是对不批准逮捕决定, 被害人可能因此一无所知, 这显然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失去平衡, 大大削弱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0条规定:“侦查过程中, 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 应当立即释放, 发给释放证明, 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但对于撤销案件应否告知被害人却没有明确规定。这显然与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不符, 不利于全面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也使得被害人对侦查程序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二) 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不足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 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 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据此, 被害人在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有权发表意见。但由于该阶段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不足, 其发表意见权和制约公权力的权利也受到很大限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被害人进行告知的规定不具体
刑事诉讼法第4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 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 应当告知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但对告知方式未作具体规定,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通常采用邮寄方式送达告知书, 一旦地址不符或者出现其他情况, 被害人就难以获知有关信息, 也就失去向检察机关反映自己意见的机会。
2.不起诉决定只告知附带民事赔偿案被害人
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 决定不起诉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 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请求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复查决定告知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 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 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于司法机关对被害人知情权的漠视, 本条在执行中通常只限于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的被害人, 而大量不属于附带民事赔偿案的被害人对这一结果的知情权往往被剥夺。其后果是群众对案件产生许多猜忌, 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不利于法律的实施。
3.不起诉决定中忽视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
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情节轻微”和“情节较轻”的具体标准, 导致了不起诉裁量权在实际运作上尚具有一些模糊性, 办案机关往往以书面审查为主的方式,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 被害人对公权力的制约被虚化。
(三) 审判阶段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不足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被害人有权参与审判, 但却并未规定进行审判时, 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应当将有关情况包括程序开始和终结的情况向被害人及时进行通报。这就使得被害人通常无法及时掌握诉讼的进展情况。立法和司法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忽视使被害人在审判阶段沦为旁观者,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害人参与庭审的权利无从保障
刑事诉讼法第151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 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但对于是否应送达被害人, 却未作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的, 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 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但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开庭前必须通知被害人到庭, 司法实践中, 公诉案件除附带民事案件外, 被害人极少出庭, 其参与庭审的权利亦无从保障。
2.对被害人告知不及时
刑事诉讼法第163条规定:人民法院当庭宣告判决的, 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被害人, 定期宣告判决的, 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被害人。但许多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由于案子多、时间紧, 加上对被害人告知义务缺乏足够的认识, 往往不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送达, 使得被害人及其家属对于案件的处理结果无从知晓。
3.被害人较难获知判决结果
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被告人提出上诉的, 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 同时将上诉状副本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交原审人民法院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同时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抗诉, 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书, 并且将抗诉书抄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将抗诉书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 并且将抗诉书副本送交当事人。”由于未明确规定送达被害人的方式及送达抗诉书的期限, 司法实践中除非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否则很难获知案件判决的情况, 这同样损害到对一审判决的抗诉请求权和对终审裁判申诉权的行使。
4.被害人对法院裁判结果影响有限
我国被害人在庭审中没有最后陈述权, 很难对法院裁判结果产生实际影响, 出庭与否效果一样, 因此被害人不出庭是司法中的普遍现象, 公诉案件除附带民事案件外, 被害人一般极少出庭。
二、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程序权利保障体系之设想
我们的时代是“走向权利的时代”, 作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两个重要方面, 被害人人权保障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保障也应符合时代的精神, 而不应顾此失彼。我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在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 也应赋予被害人基本对应的诉讼权利, 平衡二者在刑事程序中的作用, 有助于刑事构造的均衡。[3]
(一) 充分保障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
被害人应当有获得有关案件处理情况、自身权利和人身安全的信息的权利, 应当扩大被害人知情权范围, 将犯罪嫌疑人是否被拘留或逮捕, 或者被采取其他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是否变更, 是否释放, 释放的理由是什么, 退回补充侦查、撤回起诉、法律适用等情况告知被害人。当然, 被害人知情权的内容应以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隐私, 不泄露国家秘密, 不妨碍司法工作的进行为界限。这种告知程序应当具体落实在刑事案件各诉讼阶段,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义务及时、准确地告知被害人在诉讼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案件处理进展情况。同时应当明确不依法履行告知程序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纠正程序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如被害人知情权受到侵犯后, 有权要求弥补或赔偿。充分保障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 有利于增强刑事程序运作的透明性, 维护被害人的尊严, 强化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使被害人真正成为刑事诉讼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 从而提高被害人对司法的认同感, 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避免被害人对司法机关产生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 引起不必要的申诉、上访等情况, 节约司法成本。充分保障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 还有利于发挥被害人对刑事诉讼的监督作用, 消除暗箱操作, 抑制司法腐败, 促进司法透明, 保证司法公正。
(二) 完善刑事被害人对不起诉的监督和制约
被害人虽然依附于公诉人, 协助公诉人履行控诉职能, 并不具有原告的独立诉讼地位, 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切身的利害关系,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被害人对公诉机关不起诉决定实行监督的制度, 有利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主体制度建设。被害人因其特殊的诉讼地位, 必然始终关心案件诉讼进展, 有利于发挥其当事人地位的作用, 加强其对诉讼过程的监督和制约。对于不起诉案件, 在程序上应当增设一个类似听证会的程序, 检察机关此时负有展示案件证据的义务, 被害人依此来了解案件的证据情况, [4]从而保证被害人顺利地行使进行申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的权利。
(三) 强化刑事被害人对法庭审理的参与和影响
审判的本质就在于受判决直接影响的人能够参加判决的制作过程, 一种法律制度如果不能保证当事人参加到审判活动中来, 就会使审判的内在品质受到破坏。[5]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 与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应当切实保证被害人的审判参与权, 这既符合诉讼规律和司法公正的要求, 也有利于促进“案结事了”和“服判息诉”。被害人在法庭审理程序中的充分参与, 能使其意见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得以表达, 从而获得应有的尊重, 哪怕最终结果并非如其所愿, 其也更易接受裁判结果。因而, 被害人参与法庭审理程序对于消弭仇恨情绪、修复社会关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当赋予被害人最后陈述权。法律为了切实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赋予了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相应地, 法律也同样应该赋予被害人这一权利。因为经过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庭审阶段的诸多活动之后, 被害人对案件也应该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理解, 对诉讼结果也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应当允许被害人获得这一和被告人平等的诉讼权利, 在最后阶段也有机会向法庭说明自己遭受的身体、经济、心理上的伤害, 畅通情感宣泄渠道, 表达对整个诉讼的评论, 以便法官判断罪行的严重程度以确定合理的刑罚幅度。在刑事案件中, 由于大多数案件定罪问题上的争议并不大, 而当事人关注更多的则是量刑问题, 因此有必要让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 使被害人知悉案件量刑的理由, 从而有助于增强裁判的可接受性, 进而促进“案结事了”, 实现“心悦诚服”、“服判息诉”的效果。
加大力度保障被害人的程序权利不仅可以改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被动与不利地位, 而且也可以保障被害人得到公正的诉讼待遇、有尊严地对诉讼结果施加积极的影响, 从而确保被害人实体权益得到保护之时能“心悦诚服”, 在实体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之时也能“服判息诉”。因此,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地位、人权保护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刑事司法的公正程度及法治文明水平的高低。
摘要:加强刑事被害人程序权利保障意义重大, 不仅可以改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被动和不利地位, 而且也可以保障刑事被害人得到公正的诉讼待遇, 从而确保刑事被害人实体权利得到保障之时能“心悦诚服”, 在实体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之时也能“服判息诉”。本文论述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之不足和完善保障体系的设想, 以期抛砖引玉, 为我国加强对被害人程序权利保障提供参考。
关键词:程序权利,保障不足,完善体系
参考文献
①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1-12页.
②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63页.
③房保国著.《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 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第123页.
④陈卫东著.《程序正义之路 (第二卷) 》, 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第166页.
程序体系 篇11
随着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提高, 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以通用图形处理器 (GPGPU) 为代表的众核处理器通过在单颗芯片上集成成百上千的处理单元, 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的计算能力;通过将中央处理器 (CPU) 与显卡 (GPU) 或加速器整合在同一颗芯片上, 形成了具有更佳效能的异构处理器。与此同时, 应用程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编程语言由静态语言发展为动态语言, 大量动态语言被应用在互联网领域;以台式计算机为代表的传统计算设备正在逐渐被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所取代;以数据中心为单位的分布式计算发展迅速, 云计算概念被广泛传播。这些硬件与软件上的变革意味着需要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中也相应地引入新的基准测试程序集, 提供更具有参考性的评估结果。
基准测试程序指的是一组经过筛选的、标准的计算机程序,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规定的方式和输入将它们运行在特定的系统中, 可以测量出被广泛认可的实验结果。计算机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基准测试程序 (Benchmark) 的选择与评估。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需要挑选合适的基准测试程序, 并评估其在特定设计、配置或改进后的系统环境下的性能、效率以及其他相关的指标。为了适应特定的评估需求, 设计有针对性的、覆盖率高的、各方认可的基准测试程序集已成为体系结构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的研究成果, 从基准测试程序集的角度, 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中基准测试程序集的分类、特性、评估以及采用情况。并讨论了测试程序集的相关发展方向。
·基准测试程序集的分类基准测试程序依照他们的设计目标可被分为通用计算、流式计算、移动计算、云计算等四个大类。其中通用计算又可被分为桌面和服务器两个小类。
·基准测试程序集的特性受到所包含测试程序的某些固有属性的影响, 基准测试程序集往往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基准测试程序集的评估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基准测试程序集的特性, 需要选取合适的度量衡对其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 以便在实际研究中准确把握它们的特性, 挑选出合适的测试集。
·基准测试程序集的采用情况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中往往需要与他人的研究进行比较, 因此需要根据相关测试集的采用情况, 挑选最为广泛使用的基准测试程序集进行评估。
1 基准测试程序集的分类
将常见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的基准测试程序集按照用途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通用计算、科学计算、移动计算以及云计算等。通过对近年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方向的会议和论文集进行调研, 我们对当下主流的基准测试程序集做了分类。
1.1 通用计算
(1) 桌面
这儿的桌面应用泛指常见的通用计算类任务, 如文字处理、压缩解压缩、音视频编解码等, 一般被用来定量分析CPU及周边子系统的基准性能。这些计算任务在算法和实现层面有着各自的特点:SPEC CPU[1,2]多为桌面系统中常见的单线程类应用, 依据其主要计算任务是整数运算还是浮点运算被分为CINT和CFP两个子集, 分别用来评判CPU的整数运算单元和浮点运算单元的性能;而SPLASH-2[3]与PARSEC[4]则是针对多核处理器设计的多线程测试程序集, 其中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并行性;SPECjvm[5,6]和Dacapo[7]则是专为Java虚拟机上的托管应用设计的测试程序集, 由于Java虚拟机引入了运行时编译和垃圾回收等技术, 托管应用往往表现出有别于原生应用的性能指标, 因此也越来越多地在体系结构的研究中被采用。总的来说, 桌面类的基准测试程序都是较为传统的运算任务, 更多的受到CPU性能的影响, 在评估某项设计的通用性能时最具有代表性。
(2) 服务器
针对服务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一般将注意力放在吞吐量和效能之上, 如何模拟出服务器在高并发、高负荷的状态下的状态, 是这一类基准测试程序集的基本设计要求。SPEC公司的SPECweb[8,9]和SPECjbb[10,11]系列主要用来模拟网页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的负载, 这两种服务器构成了一半业务模型中前端服务器的部分。由TPC提供的TPC-C[12]和TPC-E[13]是使用最广泛的传统数据库测试集, 通过模拟数据库中同时处理大量事务的负载, 为数据库相关的服务器设计提供依据。另外, A-pache[14]和MySQL[15]作为工业界最流行的网页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也往往被引入性能评估的环节来验证某项设计的实际性能。
1.2 科学计算
随着超级计算机竞赛的日趋白日化, 近年来体系结构研究领域越来越重视GPGPU等专为科学计算而设计的体系结构。而基准测试程序集的选用对于如何系统地、合理地评估超级计算机的性能有着重要意义。传统上一般采用LINPACK[16]这一类单纯的数学运算类基准测试程序集来评估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计算能力, 并以此为依据对超级计算机进行排名。但随着科学计算应用的多样化, 单一使用规则的数学运算来评估性能已显得有些过时, 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其他种类的基准测试程序集。由NASA提供的NPB[17]主要用来评估超级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NU-MineBench[18]这种面向数据挖掘的测试程序集则更容易体现出高性能计算平台在新型计算任务上的实际性能;而Parboil[19]和Rodinia[20]则填补了GPU等高吞吐计算部件和CPU-GPU混合运算平台上的基准测试需求, 为异构平台的进一步研究做好了准备。
1.3 移动计算
移动计算开始快速普及, 特别是以i Phone和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平台越来越受到消费者追捧, 而针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计算平台的研究也变得越发重要。移动计算平台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如何提高移动计算设备的实际效能上, 因而怎样更好地模拟实际设备上的运算任务是相关基准测试程序集的首要任务。以MiBench[21]和MEVBench[22]为代表的嵌入式平台基准测试程序集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嵌入式应用中常见的自动化控制、音视频编解码、通信加密解密, 以及当下智能手机上涌现出的计算机视觉等应用。这一类的基准测试程序集很好地将移动计算平台的应用与常见的桌面应用区分了开来, 使相关的评估工作更有针对性。
1.4 云计算
云计算是当下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与传统的服务器应用不同, 云计算应用的数据和运算规模要大的多。以数据中心为单位的云计算系统往往意味着上千台服务器的协作运行、PB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因此有必要专为这一类的系统设计专门的基准测试程序集。由Apache基金会提供的Cassandra[23]是云计算系统中普遍使用的非关系型数据库, 通过输入诸如YCSB[24]提供的数据和负载, 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这一类应用的性能。而Eco Cloud公司设计的Cloud Suit[25]则覆盖面更广, 包含了多种典型的云计算应用, 例如流媒体服务、搜索引擎、Map Reduce等。
2 基准测试程序集的特性
根据某些固有特性, 不同的基准测试程序集会被用在不同的评估场景之中。一些常见的特性有:单线程与多线程, 整数与浮点运算, 原生应用与托管应用, 单节点与分布式等。
2.1 单线程与多线程
以SPEC CPU2000为代表的传统基准测试程序集都是一些单线程的应用, 而在多核处理器快速发展的今天, 这一类基准测试程序集已很难准确评估现代体系结构的实际性能。一个折衷的方案是在多核系统上同时运行多个测试程序, 以期最大化地利用运算资源。这一类方式虽然可以较好地模拟多任务运行时的情形, 却很难评估多线程应用所独有的伸缩性、负载均衡等特性。因此以SPLASH-2和PARSEC为代表的多线程基准测试程序集越来越多的被用在多核处理器的测试中。高性能计算相关的测试程序集也都是多线程的, 但它们面向的是以GPU为代表的众核处理器, 这意味着它们最多时会产生成千上万的线程。另外, 服务器和云计算相关的基准测试程序集也都可以被认为是多线程的, 但与专为多线程优化的程序集相比, 它们并不具有代表性。
2.2 整数与浮点运算
对于CPU和GPU等运算部件来说, 其性能可以被分为整数运算和浮点运算两部分, 主要与其设计中的整数和浮点运算单元的数量有关。对CPU运算能力的评估往往需要同时考虑整数和浮点两部分, 如在使用SPEC CPU评估CPU性能时, 我们往往会分别给出整数测试程序集CINT和浮点测试程序集CFP的结果。而评估GPU时则更多关注的是其浮点运算能力, 这与GPU主要应用在图形和科学计算的场景有关。现代的GPU集成了大量浮点运算单元, 往往可以达到单芯片TFLOPS的计算能力。从基准测试程序集的角度来看, 服务器类的基准测试程序受限于其应用范围, 可以认为都是一些典型的整数运算应用;与之相反, 常见的高性能计算应用一般都是浮点运算, 其中物理模拟相关的应用往往还会对计算部件的浮点计算精度有所要求, 比如必须支持双精度的浮点运算以及ECC等高级校验机制。
2.3 原生与托管
以Java为代表的托管语言现已被大量使用在商业软件开发领域, 得益于托管类语言跨平台、学习门槛低、易于编写等特点, 工业界倾向于在大型系统中使用这一类语言。服务器和云计算相关的很多基准测试程序集都包含了托管应用。托管类应用需要运行在托管环境中, 以JVM为代表的托管环境往往被设计为虚拟机的形式, 通过将中间代码动态翻译为目标体系结构的指令以达到将应用与真实的系统环境相隔离的效果。托管应用由于其工作机制有别于一般的原生应用, 在相同系统环境和配置下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以多核处理器环境下的伸缩性为例, 单线程的原生应用只能利用单核心的计算资源, 而单线程的托管应用因为在其运行时环境中存在动态编译和垃圾回收等其他线程, 所以其实际性能往往可以受益于处理器核心的增加[26]。
2.4 单节点与分布式
云计算的推广, 极大的推动了分布式应用的发展。受限于单台计算机的性能限制, 大规模的计算任务很难在普通的商用服务器上完成。过去, 那些拥有上千颗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机可能是处理这一类大规模计算任务的唯一选择。但考虑到成本因素, 以及互联网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巨大数据处理需求, 通过将上百台甚至上千台普通计算机用网线连接起来, 分布式的执行计算任务变得越来越流行。由传统的分布式计算上升到云计算, 最大的变化就是计算任务规模更为庞大。而具体到计算机体系结构层面, 云计算某些方面的性能表现又区别于传统应用, 比如其对于CPU缓存延时更为敏感, 而通过增加三级缓存容量无法为这一类应用带来性能提升[25]。这与云计算应用数据量大、缓存命中率低有直接关系, 三级缓存的容量要远小于工作负载, 增大其容量反而导致延时增加, 使性能不升反降。
3 基准测试程序集的评估
3.1 评估指标
这儿的评估指标专指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中, 基准测试程序集在一定的硬件平台上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性质的指标。使用评估指标的目的在于让研究者能够得到客观的、可重现的以及可以量化的结果。通过全面而准确的评估指标, 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理解被评估的基准测试程序集。
针对不同的评估目的, 研究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按照针对的平台不同, 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传统的单核平台, 多核并行平台, 虚拟化平台以及新兴的通用图型处理器 (GPGPU) 平台。以下介绍了体系结构领域通用的一些评估指标, 并对每种评估指标做了简要分析。
1) 单核平台
针对单核平台的度量衡主要集中于衡量程序的一些传统特性, 例如程序的指令流信息, 数据访存信息以及控制流信息等。在这些特性中, 有的体现出的是程序本身的特性, 有的则更能体现出硬件平台相关的特性, 从中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出程序各方面性能高低的主要原因, 以及当前硬件设计所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28,29]。主要有以下几种度量衡:
(1) 指令流相关度量衡主要包括计算指令占总指令数比例, 访存指令占总指令数比例 (包括读和写) , 跳转指令占总指令数比例和浮点运算指令占总指令数比例。其中计算指令和访存指令的比例表征程序是否是计算密集型还是访存密集型, 表征着程序动态执行的性能是更受制于计算资源的多少还是访存带宽的大小。跳转指令的比例则表征着程序的控制流复杂与否, 是否需要较为复杂的跳转方向预测机制。如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跳转指令的信息, 则还可以采用更具体的度量衡, 例如向前跳转和向后跳转的指令比例, 或者成功跳转的指令比例等。浮点运算指令的比例则表征着整个程序对浮点运算资源的依赖程度, 这在设计专用处理器时特别重要, 因为如果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浮点运算的影响, 那么就可以去除核上的浮点运算单元, 以减少芯片面积, 同时可以降低能耗。
(2) 体系结构相关度量衡体系结构相关的度量衡是这些度量衡的值与一定的体系结构相关。虽然在不同的体系结构上所测出的这些度量衡的值可能不尽相同, 但是一般来说, 作为优化验证或横向比较的情况下, 所测出的度量横还是具有相似的趋势的。这些度量衡主要包括:每条指令所花费的时钟周期数 (CPI) , 每条指令的缓存未命中率, 一级缓存/二级缓存的未命中率, 程序运行过程中流水线提交/停顿的情况。每条指令的时钟周期数 (CPI) 是体系结构研究者大量使用的也是表征程序基本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CPI的高低表征着程序执行的效率高低, CPI越高, 说明程序的单位执行时间越长, 就可能预示着程序的计算指令可能较为复杂 (大量的浮点运算或乘除法) , 或者是由于访存行为的不规律 (大量的缓存未命中) 所导致。每条指令的缓存未命中率则更明确地表现出程序的缓存访问性能的高低。而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的未命中率除了可以表征出程序的访存行为, 还能更为深入地说明所测试的程序的工作集是否适合当前的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大小, 为体系结构研究者和程序优化人员提供更细致的性能分析依据。
2) 多核平台
随着多核平台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体系结构研究关注于多核并行程序在多核平台上的性能。多核平台上的度量衡主要衡量多核情况下不同于单核平台的一些特性, 这些特性可以表现出在当前平台上多核程序的主要性能瓶颈, 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优化程序, 改善设计。多核平台相关的度量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加速比多核并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速程序的执行时间, 提高单位时间的处理能力。加速比就是最直观的说明加速程度的度量衡。加速比的定义是并行版本相对于对应的串行版本的执行时间的缩短倍数。研究人员往往使用并行程序可利用的核数来作为衡量并行优化是否达到最优的阈值。
(2) 同步操作相关度量衡同步操作指的是并行程序中保证两个或多个执行的线程或进程不会同时进入到程序的关键区域。当一个线程开始执行这段关键区域的时候, 整个程序进入到类似串行的执行模式, 即其余的线程必须等到前一线程执行完毕才能有机会继续执行。
而复杂的多核程序中往往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同步操作, 因此这些同步操作对整个程序的性能起着很大的影响。研究人员通常会使用同步操作所占时间的百分比来表征并行性能的高低及分析进一步的背后原因。与同步操作相关的度量衡还包括评估程序中锁的情况[30], 例如静态锁和动态锁的数量。前者指静态程序代码中互斥锁的数目, 而后者则指程序动态执行过程中遇到锁保护的次数。由于每次的输入集不同或是不同线程交互的情况不同, 动态锁的衡量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 程序中存在的锁的数目越多, 程序的并行逻辑就越复杂, 相应的性能提升也会受到更大的限制。还有一些诸如拿锁和解锁的时间这样的更为细节的度量衡则在衡量一个操作系统是否在多线程调度上支持的很好十分有用。
(3) 共享缓存相关度量衡在多核平台上运行的多个线程通常会通过共享缓存来进行通信和数据共享。因此, 我们往往需要了解程序动态执行的过程中数据通信和共享的情况 (不同线程间的数据通信是否频繁或者是否存在大量的共享数据) [27]。相关的度量衡有:读共享的缓存行比例, 写共享的缓存行比例, 访存读操作在共享缓存中命中的比例以及访存写操作在共享缓存中命中的比例。一个并行程序在共享缓存中共享的数据越多, 则并行程序的访存性能越好。否则, 就有可能由于多个线程间对缓存数据的互相干扰而导致程序的性能达不到预想的程度。
(4) 能耗相关度量衡由于多核平台的硬件设计比单核平台要复杂的多, 相应的能耗也要高得多。例如, 多核平台上线程迁移, 线程执行预测等特殊的操作所引起的功耗增加。因此, 有许多研究人员关注于多核平台的能耗变化。相关的度量衡有: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 动态功耗主要包括开关电流和短路电流, 而静态功耗则主要分为两类:扩散区和衬底形成二极管的反偏电流, 和关断晶体管中通过栅氧的电流。
3) 虚拟化平台
虚拟化技术可以大量减少数据中心的成本以及满足灵活的应用程序部署要求。在可见的未来, 数据中心将采用大量的虚拟化技术。而在一个现代化的数据中心中, 基础的平台是由一系列运行着管理操作程序的物理主机组成, 而应用程序则运行在平台上的虚拟环境中。这样的架构下涌现出了一类新的区别与传统应用程序的管理操作程序。这些管理程序直接操作在物理主机上 (而非虚拟环境中) , 例如更新监控程序, 或者重新配置虚拟环境等。这些管理程序往往呈现出与以往普通应用程序不同的特性[31], 因此需要相应的度量衡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的分析这类程序。这其中主要包括两大类, 度量不同虚拟化管理操作程序的频度和这些管理操作对硬件性能的影响:
(1) 管理操作的频度这个度量衡主要衡量的是那些最为重要的管理操作程序。其中包括虚拟机的重新配置、自动的动态迁移、虚拟机的开启和关闭、虚拟机的重启、补丁包的安装更新、虚拟机的快照创建、虚拟机的快照恢复、虚拟机的快照提交以及虚拟机的复制。度量这些操作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它们的执行频度。主要包括在一年的周期中这些操作每月的发生次数, 以及在一个月或几周的周期中这些操作每天的发生次数。操作的频度指标可以很直观地表现出不同操作在不同时间执行的可能概率。由于这些管理操作程序往往有着非常高的处理器利用率或者带宽使用率, 直观的频度信息就使得数据中心的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很好地调度集群系统的资源分配。
(2) 管理操作程序对硬件性能的影响由于这些管理操作程序与一般的应用程序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它们对硬件性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Michael Ferdman等人在论文[25]中提到的, 现有的流行的应用程序对磁盘读写的带宽要求远低于硬件所提供的性能。而在虚拟化平台的管理操作程序中, 例如虚拟机的快照创建/恢复等, 它们都对磁盘的实时读写带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于在虚拟化平台中, 一个机架上放置着几十个物理机 (共享同一存储设备) , 一个物理机上往往运行着超过一百个的虚拟机, 而这一百多个个虚拟机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 (如30分钟) 完成快照的创建/恢复工作, 因此对存储设备的读写带宽要求远高于一般的主流应用程序。针对管理操作程序的这些特性, 相关的度量衡主要有处理器的使用率 (CPU Usage) 、内存的使用率、磁盘读写的带宽以及网络带宽。其中对处理器使用率与内存使用率要求较高的主要有短时间内大量的的虚拟机启动与关闭操作, 而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的则主要是虚拟机补丁包的更新与安装操作。
4) 通用图形处理器
从2002年开始, 图形处理器开始从专用的图形加速器发展为通用的计算处理器。对于如何为通用图形处理器编写高性能的应用程序。然而, 与一般的应用程序相比, 针对通用图形处理器的性能评估工具与度量衡则还不够充分。因此, 如何对通用图形处理器上的程序进行量化的性能评估开始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通用图形处理器上的程序可能的性能瓶颈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32]:指令流水线限制, 如计算密集程度较低, 存在大量代价昂贵的指令等 (cos, log) ;共享内存限制, 如块冲突等;全局内存限制, 如并行程度不足以隐藏访存的延时等。因此, 用以衡量通用图形处理器程序性能的度量衡也主要针对于这三个方面, 主要包括:
(1) 指令吞吐量通用图形处理器通过同时执行大量并行线程来隐藏流水线与访存的延时, 因此如果指令流水线不能充分运作起来, 那么程序的性能将达不到最优。同时, 在通用图形处理器中, 一个流处理器通常由十几个并行单元组成, 这些并行单元共享这个流处理器中的计算资源[33]。如果一个流处理器中能同时执行的并行单元越多, 则指令流水线的运作能充分, 程序的性能能达到更高。而由于总的硬件资源有限制, 因此需要在线程数与每个线程指令所花费的硬件资源数之间进行调优, 以期达到最高的性能。为了度量这种性能高低, 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在不同并行单元数量的条件下的指令吞吐量来进行衡量。一般来说, 拥有较少的复杂指令和拥有较多的并行执行单元可以使指令吞吐量达到最高。
(2) 共享内存带宽在一个流处理器中, 通常存在一定大小的共享内存使得不同的并行单元间可以共享数据。共享内存由一些块组成, 相邻的4个字节存储在相邻的块中[33]。因此, 如果并行执行的线程访问的内存地址正好按照相邻的地址排列, 那么这些线程就可以同时访问这些块 (每个块有一个单独的读写端口) , 取得数据。而如果并行线程所访问的数据地址恰巧都存在同一个块中, 那么这些访存操作就将变为串行的模式, 大大降低程序的性能, 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块冲突。因此, 研究人员使用不同并行线程下共享内存所能达到的带宽大小作为表征通用图形处理器程序在共享内存方面的性能度量衡。共享内存的带宽越高, 说明并行线程的访存行为更适合共享内存的访问模式, 程序的性能更好。
(3) 全局内存带宽与共享内存不同, 通用图形处理器中的全局内存由所有的流处理器所共享。因此, 与之前不同, 我们不再以并行的单元数来分析程序的性能, 而是以块为基础来分析。这是因为经过研究发现, 全局内存的访存性能与三个方面息息相关:程序划分的块数, 每个块中的线程数, 每个线程中的访存事件数。为了使全局内存更好地被利用, 我们需要足够的访存事件数来使全局内存的带宽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因此, 全局内存带宽的大小通常被研究人员所采用, 来表征通用图形处理程序在全局内存访问方面的性能高低。而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 一般来说, 提高全局内存的访问带宽利用率可以通过三个方法:划分更多的块, 在每个块中分配更多的线程, 以及在每个线程中集中更多的访存操作。
3.2 评估方法
为了对测试集进行完整的评测, 研究人员通常会采用一系列测试指标来对测试集进行评估, 形成的测试指标维度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几十维。而要通过这几十维的向量对测试集的特性异同等进行评测, 只采用一般的比较方法并且给出准确的结论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 研究人员通常会采用一些统计上的量化方法。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主成分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来对不同测试集的特性进行比较和研究。量化方法介绍如下:
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27]:是一个经典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 它通常用来对多维数据进行降维, 同时在降维的过程中保留原始数据大部分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在一个假设上, 它假设一个多维数据中的许多维度数据是相互有关的。它在原始的数据上会计算出一个新的低维数据, 我们通常称之为主成分。而这些生成的主成分与原始数据不同, 不同维度间是互相没有关联的。主成分分析还拥有另外一个性质:它所生成的主成分中最高位的那一维度包含着最多的信息, 最低位的那一维度则包含着最少量的信息。换而言之, 在比较多项数据的情况下, 最高位的那几个维度表征了数据间之所以产生差异的大部分信息 (通常前2个维度就可以包含75%至90%以上的信息) 。由于主成分分析算法的这个性质, 在之后的分析中, 我们就可以主要分析主成分中的前几个维度而使得分析更为清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 利用分析最为重要的前几位维度, 我们可以对原算法的特性展开一系列有意义的分析。
2) 聚类分析
研究人员通常会采用聚类分析法来对经过主成分分析后的数据进行聚类。聚类的目的在于把固有特性相似的算法分配在同一类中, 这样就能够使得不同算法间的差异更为明显。聚类分析以相似性为基础, 在一个聚类中的模式之间比不在同一聚类中的模式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有多种聚类的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统计聚类分析方法包括系统聚类法、分解法、加入法、动态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有重叠聚类和模糊聚类等。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要属K-means算法[28]。这一聚类算法在高维数据的聚类分析中被广泛使用。K-means算法会将数据分成既定的K类, 而不同的数据集所适用的K值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使用中, 研究人员会更倾向于采用经过优化的K-means算法, 这种优化算法可以对不同的K值所划分出的类情况进行评分, 最终选取分数最高即分类最优的结果。
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29]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 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 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 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 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 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 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 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的是现象之间是否相关、相关的方向和密切程度, 一般不区别自变量或因变量。而回归分析则要分析现象之间相关的具体形式, 确定其因果关系, 并用数学模型来表现其具体关系。比如说, 从相关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芯片温度”和“每条指令数耗费时钟周期”变量相关, 但是这两个变量之间到底是哪个变量受哪个变量的影响, 影响程度如何, 则需要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确定。
4 基准测试程序集的采用情况
本文挑选了ASPLOS、HPCA、ISCA以及MICRO这四个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旗舰会议作为调研对象, 统计了它们近两年来的学术论文中基准测试程序集的采用情况。统计的具体范围包括ASPLOS’11 (25篇) 、ASPLOS’12 (30篇) 、HPCA’11 (44篇) 、HPCA’12 (39篇) 、ISCA’11 (40篇) 和MICRO’11 (39篇) 这五次会议中一共178篇论文。本文挑选了四大分类的21种使用最为广泛的通用基准测试程序集作为分析对象。由于部分论文并没有使用通用的基准测试程序集或使用的是自行编写的小型测试集, 我们现直接地认为它们没有使用基准测试程序集。而对于那些只使用了某个测试集中部分程序的论文, 我们则认为其使用了这个基准测试程序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SPEC CPU2006和SPEC CPU2000依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基准测试程序集, 几乎所有与CPU微体系结构相关的论文都会提供一份SPEC CPU的测试结果。而以PARSEC和SPLASH-2为代表的多线程基准测试程序集也被广泛使用在多核相关的研究中,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PARSEC相较于SPLASH-2能更好的反映现代多核处理器的性能[30], 而SPLASH-2的使用并未明显减少。从绝对数量上来看, 多线程类测试集的引用次数已与单线程测试集基本持平, 大部分针对处理器的研究都会同时提供这两类测试集的评估结果。
服务器相关的基准测试程序集中, SPECWeb、SPECjbb和TPC等通用测试集主要被用作桌面测试集的补充, 引用次数较为平均。而Apache和MySQL这些在生产环境中广泛使用的服务器应用似乎更受青睐, 绝大多数服务器相关的研究都至少评估了两者中的一个。另外, 作为复杂的多线程应用, 有关多核同步的体系结构研究也通常会提供这两者的测试数据。
科学计算的程序集中使用最多的是NPB, 其大部分的使用场景与SPLASH-2和PARSEC相似, 主要用来评估多核系统的性能。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基准测试程序集, 针对数据挖掘而设计的MineBench出乎意料的被多篇论文采用, 其访存密集的应用特性是评估的重点。随着GPU以及CPU-GPU异构平台研究的增多, Parboil和Rodinia这两个流处理相关的基准测试程序集也被广泛使用在相关的研究中。但总的来看, GPU相关的论文使用基准测试程序集的依然不多, 研究者倾向于使用一些自己编写的小程序或实际的应用, 评估所用测试集的规模也偏小。
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相关的论文主要出现在2012年的会议中, 非关系型数据库Cassandra和较为传统的嵌入式测试程序集MiBench是这些研究的主要选择。由于这两个方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可用的基准测试程序也不多, 因此为它们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基准测试程序集也会成为很好的研究方向。
总的来看, 通用计算相关的基准测试程序集依然是评估的重点。但一些新兴的应用类型却未得到充分的评估和研究, 如云计算和移动计算这些更为关注单位能耗性能的应用类型往往会被忽视。同时, GPU这样的新型体系结构又未得到足够通用的基准测试程序集的支持, 以致研究人员缺乏统一的标准来比较研究成果。
5 结语
【程序体系】推荐阅读:
北京体系考核申请程序05-31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程序09-28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08-28
主程序调用子程序06-16
品控程序-质量检验程序12-09
军转程序:军转干部办理手续和报到程序06-13
河南省会计证调转程序调转程序及09-26
量刑程序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