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志工)

2024-09-19

志愿者(志工)(共4篇)

志愿者(志工) 篇1

摘要: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和基石, 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开展以及调动志愿者主动性都需要志愿精神的支撑。本文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志工为研究对象, 从规章目标、教育培训、公信力、礼仪仪式等方面分析慈济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的做法。反思大陆地区在开展志愿服务、倡导志愿精神方面亟待完善的方向, 提出重视传统道德文化、发挥社会工作者功能、社工带动志工的观点。

关键词:志愿精神,志愿者 (志工) ,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 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一些国家, 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1]。志愿服务的持续深入开展以及调动志愿者积极主动性都需要作为内在动力的志愿精神的支撑, 志愿精神都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关于志愿精神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涉及志愿精神与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关系, 强调从传统慈善观念、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中挖掘适应现代志愿精神培育的宝贵资源[2];二是侧重志愿精神的本土化发展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比照国外经验提出挖掘本土文化中已有的可与志愿精神对接的资源[3];三是从政府作为、规章制度建设、教育培训以及激励机制几个角度关注培育志愿精神的经验做法[1,4,5,6]。相关研究选取多元视角对志愿精神进行讨论, 却并不全面。一是仅从传统文化或制度建设, 抑或教育培训等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二是偏好以西方国家在志愿服务中的经验做法为标杆作比较研究。为了倡导志愿精神, 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开展, 我们选择在台湾志愿服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慈济志工进行深入观察和访谈, 分析讨论其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的做法, 反思大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开展, 传递志愿精神的建议。

一、大陆地区志愿服务现存问题

从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 “志愿服务”从破土而出的萌芽发展到现在已近三十个年头, 但与发达国家践行百年的志愿服务相比, 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2001年, 我国志愿服务计量课题组曾开展第一次大规模志愿活动调查, 对全国六省市——北京、上海、新疆、四川、黑龙江和广东的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调查[7]。此后关于志愿服务状况的大规模调研便少有, 更多的是针对某个省市的志愿服务调查活动。结合此类调查研究结果和实践观察, 我们将志愿服务的参与现状归纳为:短期参与的多, 长期参与的少;大型活动参与的多, 日常服务参与的少;青年学生参与的多, 其他群体参与的少;登记参与的人多, 实际参与的人少。

以福建厦门为例,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2012年“推动厦门市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的研究”重点项目就厦门市志愿服务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厦门市的志愿服务存在着自组织能力不足, 缺乏培训、激励及评估机制, 缺乏统一管理监督, 资金瓶颈等问题[8]。在针对其他省市的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中, 此类问题也存在。我们认为除缺乏志愿服务立法, 缺乏统一管理监督, 缺乏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 缺乏有效的激励评估机制之外, 在志愿活动中只关注服务任务的完成而忽视挖掘志愿服务背后的意义, 忽视引导志愿者从中思考和反思志愿精神, 也是影响志愿服务未能长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而台湾志愿服务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志愿者 (志工) 队伍不断壮大得益于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1966年发起成立的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下文简称“慈济”) , 发展至今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公益慈善机构。志愿服务涵盖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等四大志业八项重点工作[9]。在接触慈济志工, 参与观察慈济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感受到了慈济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的用心和坚持。因此, 本文选择分析慈济在培育志愿精神方面的做法, 为推动大陆地区志愿服务长效开展, 传递志愿精神提出建议。

二、慈济志愿精神的讨论

本文主要从规章制度、教育培训、组织公信力、礼仪仪式四个方面分析慈济培养、启发志工内化志愿精神的做法。

1. 无形的规章

一般地, 组织通常都会设定一系列的明文规章来阐明目标、架构、权利义务关系。规章可以发挥对成员的约束作用。在慈济, 约束志工行为却是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所说的“以戒为制度, 以爱为管理”的无形规章。“戒”指的是自我要求, “爱”指的是彼此的互爱关怀。这传递出台湾慈济管理志工、培育志愿精神的一个重要理念, 志愿精神不仅包括利他助人, 还在于自我约束及互信互爱, 事实上已扩大志愿精神的概念范围。一方面, 规章让志工了解如何开展志愿服务, 帮助别人, 又顾及服务对象的尊严, 将这种无形规章体现于具体服务, 并内化于心。另一方面, 从慈济的规章可以看出, 慈济已将志愿精神内涵加以延展, 不仅强调助人, 也看重志工的内省, 并通过内省改变行为方式。

2. 特殊的培训

开展培训一直是组织建设, 实现组织目标, 传递组织文化、理念的重要手段。在大陆, 志愿公益组织也会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 为志愿者讲解机构理念以及服务须知或技能训练。志愿者在这类单向教学式的培训中只是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 通过“听”可以记忆志愿精神的理念却不能内化为价值观。慈济的培训并不局限于单向教学式授课, 而更看重志工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养成, 强调价值观的获得是需要志工亲身经历和反思体会的。在访谈中, 几乎所有受访志工都提到选择志愿服务就意味着选择付出和奉献, 但却能从中收获欢喜心和感恩, 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助人, 也懂得爱人, 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教育不仅贯穿在志愿服务的始终, 也成为慈济四大志业之一。慈济对于教育的重视表明志愿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要从小培养。这样的培训教育才能真正深刻地影响一个人, 才能让志愿精神传递让志愿服务普及和持续开展。

3. 公信力

公信力是公众的信任度。慈善事业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和信任基础上的事业, 慈善事业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和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10]。借助慈善事业中公信力的概念, 我们认为, 在志愿者中建立公信力对培育志愿精神同样重要。慈济在服务项目以及费用支出上做到公开透明, 其网站上均列出各年度服务成果, 详细说明各类服务方案, 实施内容、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实物捐款明细。慈济将募款服务进行公开透明的运作, 在社会中建立起公信力, 也赢得了志工的充分信任。志工的信任感一旦形成势必推动志工积极主动参与到服务中, 在一个值得信任的组织中“欢喜做”, 志工找到了归属感, 志愿精神也逐步养成。

4. 礼仪和仪式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认为“礼仪是一些行为的方式, 它仅在集合的群体中存在, 其功能是去建立、维持和改变群体中的心灵状态”[11]。涂尔干提到的礼仪是针对宗教信仰中的礼仪仪式, 虽然本文讨论的志愿精神还未上升到信仰层面, 但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将影响志愿者的心灵状态。这种改变通过何种渠道实现?礼仪仪式的作用不可小觑。

参与观察慈济冬令物资发放, 发现志工发放物资时都会统一90度弯身递送物品并合十掌向贫弱者表示感恩和祝福。志工表示志愿服务也要顾及人的尊严, 即使是一时需要帮助, 但每个人的生活都含有他人的付出需要感恩。因此不管是90度鞠躬还是合十掌道感恩和祝福, 这些仪式和礼仪已不仅仅代表一个动作或一句话, 而是存在于慈济这个集体中, 用来塑造每个成员的心灵, 间接地引导志工在助人中要尊重、关爱、感恩, 志愿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形成并深深影响着志工。

三、实现志愿服务目标, 传承志愿精神的建议

慈济在规章目标、教育培训、公信力、礼仪仪式四个方面的做法为培育传承志愿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慈济在志愿者运作模式和理念目标上未必与大陆本土公益机构一致, 但在志愿服务中强调传统道德文化及志工反思, 鼓励志工在志愿服务中“欢喜做、甘愿受”, 内化志愿精神的做法也为本文提供几点反思:

1. 重视和重拾传统道德文化

复旦大学的于海教授曾区分了中国传统道德与志愿精神, 认为前者是在传统伦理社会中形成的具体人伦道德及其引申, 它们都指向熟人社会;而志愿精神主要是对与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他人的贡献, 源于宗教的慈善传统, 是普世主义和抽象的博爱原则, 这正是中国的特殊主义道德传统所缺乏的[2]。与现代志愿精神同道德传统抽离的观点不同, 慈济所倡导的现代志愿精神正是注入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观念。从传统文化、道德观中挖掘适合培育志愿精神的内容和资源, 连接志愿服务、志愿精神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引导志工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对价值观的重新选择,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志愿精神内化于心生根滋长。就大陆地区志愿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而言, 我们需要打破志愿精神与传统道德文化的界限, 重视和重拾传统道德文化, 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挖掘适宜培育志愿精神的元素, 在开展志愿服务中促其融合发展。

2. 社工带动志工

顾名思义, 参加志愿服务的人, 称为“志愿者” (志工) ;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人, 称为“社工”。在完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由社工带志工, 发挥社工功能, 为培养、传递志愿精神发挥作用。对于志愿者来说, 可能参加过无数次的志愿服务但不见得能真正从志愿服务中反思和认识志愿精神, 志愿者并非反思能力差而是缺少能够带领志愿者进行反思和感悟的机会和引导者, 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协助志愿者进行方案规划和服务训练, 更能通过服务评估引导志愿者对自身和服务成果进行反思。志愿者和社工的结合有助于志愿者认识自身在志愿服务中的体验和价值, 从而扩大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将其内化于心。

志愿者(志工) 篇2

1、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一是推行“团队化管理、项目化运作、个性化选择”的志愿服务模式。注册志愿者全员编组,将注册志愿者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编组和管理,让志愿者通过小队活动的方式更多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限定队伍规模,提高参与率,将原来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志愿者整合为由5-20名志愿者组成的组织化程度高、灵活机动的小队,提高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采取多对一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即多个志愿服务小队对应一个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小队为集中开展的专项志愿服务行动与分散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支撑。集中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可调动多个志愿服务小队共同参与,分散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可安排多个服务小队每月逐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就近就便、专业对口的原则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能够就近服务身边的群众,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专业优势,使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更容易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二是建立了银川市青年志愿者服务认证体系。下发了认证标准、志愿者星级认证实施方案及优秀志愿服务队参评条件,并于5月4日评选表彰了首批“优秀志愿者”及“优秀志愿者团队”。

2、深度发掘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全市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征集,征集到各类志愿服务项目10大类209个,涵盖了我市所有社区和大部分学校、公益机构;涉及公益机构服务、关爱特殊群体、交通治安、文化娱乐等领域,比年初制定的新增20个志愿服务项目超额完成了189个项目。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3、建成了“志愿银川”网络服务平台。“志愿银川”网络服务平台的建成,实现了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项目征集的网络化运行,实现了志愿服务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之间的无缝链接,并且为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服务个体之间、志愿服务组织之间、志愿服务组织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以及志愿者个体之间的信息发布与获取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渠道。

4、大力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一是依托“志愿银川”网络服务平台,试行志愿者网络注册工作。打破了传统的志愿者注册程序,实现志愿者、团队和志愿服务项目的网络化管理。二是顺利完成文明城市创建中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城市人口8%的要求,在全市所有的社区普遍建立志愿服务站和志愿者注册点,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志愿者注册程序及注册地点,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日常化。

5、深化志愿者服务活动。一是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在广泛征集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在全市大力开展文明交通、城市增靓和社区接力志愿服务活动,共计9000

余名志愿者提供了近3万小时的志愿服务。二是服务穆斯林企业家峰会,为峰会招募了75名翻译志愿者。三是组织志愿者开展“心手相牵,快乐成长”系列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并开办了“小小蒲公英”学前教育班。四是开展实施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银川市地方项目—社区卫生、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招募工作。五是选取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了“国际禁毒日”禁毒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全国安全生产月”志愿服务活动。联合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开展了三次奉献日志愿服务活动等。

2012年重点工作安排

1、夯实志愿者工作基础。修订《银川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将银川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修订为《银川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加快推动各级、各领域、各专业和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2、加强志愿者体系建设。进一步对我市志愿服务现状深入调查研究,整合资源,提高对全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指导的能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党政统筹、社会支持、共青团主导、全民参与”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志愿者服务工作内涵,加大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推广力度,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广大市民的

无偿献血志工队伍建设探讨 篇3

温州市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的比较晚, 针对温州的实际情况, 在2007年年底对本市的志工组织建设也作了相关探讨和论证, 并在市献血办的推动下, 以一批固定献血者为基础, 组建了温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 (简称志工队) 并开始试运行。目前, 志工队已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名注册队员, 累计服务时间超过7000小时。志工队已成为我市一支强有力的献血宣传和献血服务队伍。

但是, 经过几年的运转, 在度过了“蜜月期”之后, 志工队建设也引来了“七年之痒”。志工队本身的建设遭遇瓶颈, 跟血站的配合也出现了更多的“摩擦”。

一、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高, 组织纪律松散

志工队队员来自各行各业, 有教师、医师、服务员、维修工, 也有个体户、自由职业者, 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也各有差异。部分志工认为, 我参加志愿者活动, 是无偿服务行为, 不能以一般的劳动纪律来约束我的无私奉献的工作。因此经常出现志工到位不守时, 队服穿着不统一, 服务牌未按规定佩戴等等, 影响了志工在工作人员中的形象, 更是影响了无偿献血在市民中的印象。

(二) 素质参差不齐, 无法提供标准化服务

虽然志工队员以发展固定献血为主, 超过九成的队员都是血站的“常客”, 自身对无偿献血知识和政策都有一定了解。志工队员作为一线的献血宣传和服务人员, 是解答市民献血疑问的“第一人”;但是由于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基础, 在理解部分献血相关知识时, 受职业和文化层次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在参加现场解答市民提问时, 出现一些“词不达意”和“不知所云”, 不仅未能解开市民的疑虑, 却给人一种不专业的感觉。

(三) 角色定位模糊, 引来是非争议

在情人节、五一节和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时, 也是市民参加无偿献血的高峰期, 此时血站工作人员都被繁忙的体检、化验、采血等“业务”工作缠身, 因此志工队员成了现场宣传和服务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血站工作人员和志工队员的职责划分, 在人员多、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 造成了大量的工作交叉, 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形成了双方相互的误解。工作人员认为“志工怎么都帮忙”或者“懂都不懂, 真是添乱”;志工却认为“血站怎么什么事情都想让我们去做, 我们都是无偿服务, 又不是给血站打工的”。导致了工作人员和志工相互推诿、相互职责的不良氛围。

(四) 制度建设不完善, 队员缺乏归属感

随着志工队的不断壮大, 志工队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包括《志工队管理规范》、《志工队培训制度》、《志工队奖励表彰制度》等等, 但是由于缺乏专项财政资金, 志工队开展活动的资金一直靠献血办或血站“挪用”宣传经费, 常常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 无法持续性、计划性、系统性的投入建设志工队伍。造成了无办公室、无专职人员、无资金保障的“三无”局面, 志工队缺乏自发主导的队内活动, 队员之间缺乏沟通平台, 导致了队内意见和建议表达不畅, 阻碍了志工队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

二、解决措施

(一)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集体荣誉感

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让志工队员从精神文明的高度去认识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 强调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塑造志工队的榜样形象, 培养队员的集体荣誉感, 形成自觉维护和建立志工队集体形象的氛围。从而减少以至杜绝迟到早退、服装穿着不统一等现象的发生。

(二) 加强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根据队员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不同, 分批对队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或接触献血事业不久的队员, 主要针对献血知识、血液基本知识和献血政策进行培训, 使其全面了解跟献血有关的基础知识。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或对献血事业了解较深的队员, 主要从献血最新进展、与人沟通技巧和服务礼仪等方便入手, 逐步提高队员的全面素质, 以达到在宣传服务时, 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动员和招募。

(三) 清晰定位, 规范服务内容

强调志工服务是在血站提供基本献血服务的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而不是分担血站工作;同时, 科学规划志工队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心, 明确志工服务的具体内容, 规范服务内容并合理配置志工人数。例如:在节假日, 持续有市民参加献血时, 一辆献血车应配置4-5名志工, 1名负责提供糖水、饼干等, 1~2名负责引导市民正确填写献血登记表, 1~2名负责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只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才能最大的发挥志工的作用,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完善制度建设, 营造志工之家

科学合理的制度, 是引导志工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只有在规范的制度下发展, 才能形成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宣传影响大的志工队。目前, 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已经成立, 我市无偿献血者协会已获民政部门批复, 现正在积极紧张的筹建中。在协会成立之后, 志工队将整体纳入协会管理和发展, 相信届时志工队员将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共同努力把志工队, 把志愿者协会建设好发展好。

建立和发展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 是无偿献血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加强无偿献血宣传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群众无偿献血知晓率和参与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志工队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改变传统献血宣传中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现象, 将会推进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 献血者对献血宣传和服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无偿献血队伍建设中引入志愿服务者队伍建设, 是时代对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需求, 各地血站也都加快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我市也组建了温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 (简称志工队) , 并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和活动,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 本文意在针对无偿献血志工队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献血,志工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侯明, 何伟, 高东英等.首都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建设及管理初探, 中国输血杂志, 2010.

志工部工作计划 篇4

团结引导全县广大青年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坚持服务党政大局、服务社会所需、服务青年志愿者本身,着眼发展、着力建设,团结和带领长汀县青年志愿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部门将结合志愿者的服务理念、服务特色,拟定20xx年工作计划,以期实现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蓬勃开展。

二.基本要求

(一)组织体制

1、健全组织管理体制

(1)明确内部分工和职责,制订细致的工作任务,加强分工与合作。

(2)完善部门章程和规章制度,分工合作,以便部门在运作的时候有标准和严格的行动标准。

2、加强我县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系统化、规范化

(1)密切关注志愿者的思想动态,改变成员的不准确认识;很多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怀着一颗热心,但是很多思想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状态,认为志愿者活动只是单纯形式的搞卫生,献爱心。这就要求我们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能够密切关注我们志愿者的思想状态, 组织一系列质量高影响力大的活动。

(2)以明确志愿者权利与义务,严肃志愿者内部纪律; 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不少志愿者会存在“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想法,不重视协会内部纪律,散漫。这要求我们严格制订和执行各项制度,明确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并将它严格贯彻和执行下去。

(3)抓好骨干志愿者队伍,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对于工作参与度高、工作能力强的个人或协会在评优时予以表彰。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强化作风建设,工作务实,不要浮于表面。

(2)强调纪律建设。

(3)大力宣传先进志愿服务文化及先进志愿者典型,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浓厚氛围,提升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4、增进交流程度,整合全县志愿服务资源

加强与社会公益团体的联系,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信息,了解工作动态,统一调配、及时获取和共享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活动开展和宣传

1、强化活动管理,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

加强服务基地的建设,比如敬老院,福利院。要不断开拓新的区域,使我们的活动开展范围更广,活动开展更顺利。同时深化社区服务。

2、坚持传统活动,挖掘特色活动,坚持活动稳定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上一篇:作文创新的有效方法下一篇:受弯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