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

2024-07-25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精选8篇)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 篇1

摘要:将后期制作与电影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 能够提高电影后期制作的效率。当前,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业务量越来越大, 但很多后期制作在制作规模上具有不确定性。所以, 企业在进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应该明确电影后期制作的流程, 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能够使自身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央储存系统进行分析, 对后期制作的相关数据进行管理, 对电影后期制作的相关流程进行提炼, 从而能够完善中央储存系统。

关键词: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中央储存系统,面向服务,数据管理

当前, 在进行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对素材进行输入和输出, 运用数字文件进行传输, 已经形成了制作的中心环节。电影后期制作应该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 而且要对数据进行快速地处理。在传统的数据管理的过程中, 还是比较分散的, 不能适应对大量数据的管理。网络存储系统如果存在安全隐患, 就会对数据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 大型的影视制作公司都采用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

1 相关概念分析

1.1 中央存储系统

中央存储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网络存储系统, 这类系统的可靠性是比较高的, 能够实现扩展,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具有开放性, 能够运用在不同版本的系统架构中, 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中央处理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1.2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流程

电影后期制作的流程指的是数字中间片流程和文件的管理流程的结合。

1.3 数据

数据指的是在电影后期制作中运用的图像、声音、视频等文件。

2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中的数据管理分析

2.1 数据量的扩大

在电影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对电影画面的清晰度要求比较高, 而且, 观众也很注重对视觉效果的追求, 观众会被视觉所吸引, 能够被影片吸引。所以, 为了能够使电影中的画面更加具有质感, 在电影数字后期制作中数据量会以几何级数增加。

一般的电影都在9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 如果电影的分辨率为4K, 那么每部电影就有近17万帧。在后期制作中, 会制作不同的版本, 还要增加素材, 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所使用的数据量是不可想象的。电影制作公司通常会将几部不同的影片同时进行制作, 那么使用的数据将会更加庞大。

面临这样严峻的情况, 就需要对数据的存储进行分析, 在电影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需要借助安全的储存方式, 能够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而且这些数据能够被及时访问。

2.2 实现数据的共享

在一部大型的电影上映后, 一定会引起轰动, 也会给电影生产商带来很大的一笔利润。对现在的电影市场进行分析, 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 就需要后期制作的支持。在电影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需要借助开放式的制作方式, 而且要实现信息的共享, 这样才能够提高后期制作的效率。

一般来说, 数据是在异构条件下形成的。在异构的条件下, 要实现数据的共享, 就需要借助数据的协同访问机制, 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高速传输。在电影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一般数据会处于各种系统环境中, 在异构的环境中实现数据的交换和传递, 才能提高后期剪辑的效率。

3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中的业务敏捷性问题

业务敏捷性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进行后期剪辑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 能够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业务运行, 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业务的规模, 而且能够运用新的技术, 提高后期制作的效率, 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传统的后期制作中, 其各个流程是具有密切的联系的, 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做好, 都会导致整个工作的终端, 所以, 在大规模的影视作品后期制作过程中, 如果没有处理好相关的事项, 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4 国内研究分析

在电影后期制作中, 一般采用面向服务构架的流程, 这就指出了在电影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需要对后期制作的流程加以了解, 而且还要建立数据模型, 在数据模型的运用中, 通过对数据模型的分析, 从而能够确定后期制作的顺序, 使电影后期制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进行后期制作, 应当具有较高尚的人格情操和绝不低俗的审美情趣;具有雄厚的思辨色彩, 说服能力和思想的塑造力;具有刻骨铭心, 发人深省的精神震撼力;具有引人向上, 催人泪下的道德情感力量, 将理性和感性, 枯燥数据和温暖记忆融合在一起,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达到影视作品的目的。

5 问题的解决和完成

5.1 整体思路

根据中央存储系统的要求, 将数据管理的方法进行探究, 从而能够结合业务敏捷性的相关理念, 实现对电影后期制作步骤的设计, 而且, 还要分析电影后期制作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在中央存储系统平台下能够提高电影后期制作的效率。

5.2 在中央存储系统背景下的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流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中央存储系统的分析, 从而能够分析出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基本框架,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影后期制作的效率。中央存储系统主要能够对电影后期制作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储存, 而且能够实现数据的交换, 在这项技术使用的过程中, 只需要分析中央存储系统是否具有较好的集成性就可以。而且, 工作的流程也能够在中央存储系统中储存, 进行统一的管理, 而且, 在周围的环境中都能够设计完善的管理方案。在传统的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所有的数据一般都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的, 而且其不具有通用性特征。

5.3 工作流程中数据管理的相关机制分析

5.3.1 项目的管理机制分析

在中央存储系统的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数据传输路径的匹配, 而且能够实现数据安全的存储, 在中央存储系统中, 数据能够实现在整个系统中的流动, 而且在元数据的影响下, 能够实现对数据的跟踪, 即使数据的数量比较庞大, 也不会造成数据丢失的问题。在中央存储系统中, 能够实现数据的通用性, 从而能够降低数据管理的成本。

5.3.2 统一用户的认证访问机制

在对用户的访问机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要建立统一的文件夹, 然后对文件的具体流程进行配置, 中央存储系统在进行权限认证的过程中, 需要借助第三方授权, 而且要通过清晰地框架来实现, 而且能够将其业务迅速地集成。在相同的权限的认证过程中, 能够将权限集成, 从而能够实现权限的统一管理。将企业中的用户进行集成, 然后再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建立一一对应的工作。

5.3.3 业务协同机制

在对业务协同机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在后期制作的不同的流程中, 能够进行不同的协调机制, 而且能够按照网页技术, 实现信息的传递, 在分析数据传输的条件的额基础上, 从而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在对文件的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对文件的权限进行分析, 然后实现业务协同的效果。应该加强对数字配光的管理, 而且要完善对数字修复的技术, 然后按照流程进行数字配光后, 再进行下一步工作, 在进行了数字配光的环节后, 还要运用中央储存系统对配光的类型进行分析。

6 结论

现在, 电影业实现了高速地发展, 在电影后期制作过程中, 需要运用特效等, 而且庞大的数据不易管理, 所以, 应该采取一系列方法, 提高电影后期制作的效率。要完善电影后期制作的质量, 首先要实现对庞大数据的管理, 运用中央储存系统, 对数据进行集成化的分析和管理, 中央存储系统主要能够对电影后期制作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储存, 而且能够实现数据的交换, 使电影后期制作的效率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牛小明, 肖凯.基于中央存储系统的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 2012, 03:25-34.

[2]傅若清, 陈飞, 徐嘉.数字化时代的影视后期制作——中影集团数字基地数字后期制作系统分析[J].现代电影技术, 2011, 10:26-35.

[3]陈飞, 徐嘉.数字化时代的影视后期制作——中影集团数字基地数字后期制作系统分析[J].现代电视技术, 2012, 12:15, 16-22.

[4]刘达, 王富强.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数字电影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电影技术, 2014, 01:4-9.

[5]李勃, 黄晓宇.全数字后期制作中素材自动挑选方法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 2015, 04:3-8, 29.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 篇2

《广东印刷》2013年第2期 文/范丽娟 更新日期:2013-06-26 数字化工作流程是建立在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对印前、印刷、印后及相关过程中的图文信息和生产控制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和控制的系统和技术。印前处理是印刷复制的一个重要工作流程,随着印刷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印前处理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逐步形成并完善。随着印前技术的发展与革新,高精度图文数字化采集、图文数字化处理、计算机直接制版(C T P)、拼大版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数字印前图文处理开始向更高、更深层次领域迈进,以此为基础的数字印前技术也相应得到发展。下面就数字化印前处理流程的制作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一、印前数字化图文信息的采集

印前图文数字化的采集一般包括原稿的采集与图形图像的制作、文字的录入、艺术创意设计等工作。该过程将为后续的计算机图文信息处理工作提供最原始的数字信息,其输入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印刷品的复制质量。.原稿的数字化采集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原稿的数字化输入、数字原稿已成为趋势,依据图文信息的类型及原理特征,应用不同的输入设备,将原稿图文信息输入计算机。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光笔及数字化仪、扫描仪、语音输入装置、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2.原稿的输入

不同类型的原稿有不同的输入方式。文字原稿一般在文字编辑软件中进行。图形原稿采用在电脑中绘制的方法输入。图像原稿的输入可采用扫描仪输入和数码相机输入,也可以购买图片库或者设计素材。不论何种原稿,都将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综上所述,数字化原稿的形成如下所示。

二、印前图文信息的处理要点

印前图文处理系统主要是对各种原稿的图文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输出图文质量和版式都符合复制要求的图文合一的晒版底片或印版。因此,印前图文处理系统处理的主要对象是文字、图形、图像,三者并称为图文信息,是构成印刷版面、出版物页面等的基本信息元素。.文字的处理与控制。

文字处理要根据要求对文字进行编辑处理,确定合适的字体、字号、行距、字距、设计版式要求等,然后按照印刷要求对文字稿进行版面设计和排版。① 文字字体的选择。

字体,是指字的各种不同的形状,也有人说是笔画姿态。常见基本汉字字体有宋体、仿宋体、楷体和黑体。除这四种基本字体外,字处理软件还提供许多种印刷字体可以供人们选用,如书宋体、报宋体、行楷体、隶书体、行草体等。文字的字体是一种规范了的文字书写体式,不同的字体代表了不同的书写风格,因此,在印刷排版中,选用不同的字体对印刷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字体最好采用常用字库(如方正、文鼎),尽量不使用少见字库。如果已经使用,在C o r e l D r a w 和I l l u s t r a t o r 软件中,可将文字转换为曲线方式,就可避免因输出中心没有该种字库而无法输出的问题。通常标题应为无衬线字体(如黑体)。但大标题也可使用有衬线字体(标宋),会产生强烈的装饰性。正文使用有衬线的字,宋体最宜。通篇使用的字体不应超过4 种,通常3 种已经足够。如果版面使用了补字文件,必须将补字文件连同版面文件一并拷贝给输出中心。② 文字的字号。

字号是区分文字大小的一种衡量标准。印刷文字有大、小变化,字处理软件中汉字字形大小的计量,目前主要采用印刷业专用的号数制、点数制和级数制。国际上通用的是点制,在国内则是以号制为主,点制为辅。号数制是采用互不成倍数的几种活字为标准的,根据加倍或减半的换算关系而自成系统,可以分为四号字、五号字、六号字系统等。字号的标称数越小,字形越大,如一号字比二号字要大,二号字又要比三号字大等。

点数制又称为磅制(P),是通过计算字的外形的“点”值为衡量标准。根据印刷行业标准的规定,字号的每一个点值的大小约等于0.3 5 m m,误差不得超过0.0 0 5 m m,如四号字换成点制就是等于1 4 点,也就是4.9 3 9 m m。级数制实际上是手动照排机实行的一种字形计量制式,以m m 为计算单位,称为“ 级(J 或K)”。每一级等于0.2 5 m m,1 m m 等于4 级。照排文字能排出的大小一般由7 级到6 2 级,也有从7 级到1 0 0 级的。

在计算机照排系统中,有点制也有号制存在。在印刷排版时,如遇到以号数为标注的字符时,必须将号数的数值换算成级数,才能够掌握字符的正确大小。

③ 文字排版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文字排版时应该根据印刷版面要求进行版面设计与制作。比如要设计一本杂志,设计与制作时需要注意杂志开本的大小,排版的形式(横排或竖排),正文的字体及字号,每页的行数及每行的字数,字距及行距,页面的栏数及每栏的字数,栏间距,页码及页码的摆放位置,页眉页脚的位置等。

在进行文字排版时,还要遵循一些禁排规定。如在每段的开头要进行首行缩进两个字的位置; 在行首不能排一些标点符号,如顿号、分号、句号、逗号、感叹号以及下引号、下括号、下书名号等;在行末不能排上引号、上括号、上书名号以及中文中的序号等;数字中的分数、化学分子式、年份、数字前的正负号、温度标识符以及单音节的外文单词等,都不应该分开排在上下两行。2.图形的制作

印前图形是由人工徒手绘制或者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完成的,由外部轮廓线条构成的矢量图形,是具有某种形体特征的二维或三维视觉信息体。

常用的印前图形处理处理软件主要包括:C o r e l D r a w、I l l u s t r a t o r、F r e e h a n d 等,这些软件可以绘制矢量图形,以数学方式定义页面元素的处理信息,可以对矢量图形及图元独立进行移动、缩放、旋转和扭曲等变换,而且不会影响输出效果,并可以不同的分辨率进行图形输出。但如果在图形绘制过程中用了特殊效果,必须转换为点阵图,以保证特殊效果的正常输出。3.图像的处理与控制

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主要包括对图像颜色的校正、阶调层次的调整、清晰度的调整、图片格式的控制等等。① 用R G B 模式处理彩色图像。

R G B 颜色模式是基于光学原理的设备所采用的色彩表现方式,用R G B 颜色空间进行的优点是色域显示空间较大,能表现更多的颜色效果,尤其是鲜艳而明亮的色彩。但由于图像效果校正后用于印刷输出时必须转换成C M Y K 颜色空间,这时会有部分颜色超出了印刷色域,出现“ 溢色” 现象,有些R G B 色域空间的颜色无法在C M Y K 色域中显示出来。另外,由于C M Y K颜色空间是符合人们视觉习惯的颜色空间,在表示某一颜色及其变化的时候更容易把握颜色的变化。所以,一般情况下在R G B 颜色空间中进行图像校正,然后在C M Y K 颜色空间对图像进行细微调节。② 图像层次的调整。

层次调整的目的首先是要满足印刷要求,处理好图像的高调、中间调和暗调,尽可能多地再现各个阶调层次的效果。其次,根据原稿内容及层次分布情况,保证重要部位阶调的准确,如人物的脸部、衣服、主体图像等一定要层次清晰,脸部层次差不应小于1 5 %。另外,调整极高光或极暗调的数值,不可大面积绝网,图像网点阶调一般控制在2 % 至9 5 % 之间。③ 图像清晰度调整。

彩色印刷品的清晰度是图像复制再现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首先,应对图像层次轮廓的敏锐程度进行调整。在进行图像扫描、电子分色等操作时,图像在复制过程中,图像层次边界的过渡宽度,是要逐步加宽的,图像层次边界实度是不能再复原的,可以在分色复制时进行层次边界反差强调、虚光蒙版及电子效应等措施,从而加强图像两相邻层次明暗对比变化的视觉清晰度。④ 图像色彩的调整。

颜色复制是衡量彩色印刷图像质量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求做到的是忠实于原稿。为了保证原稿颜色效果,印前设计与制作人员要对扫描、制版、印刷等原理有一定了解,对整个过程中颜色转换、传递、组成等因素产生的颜色误差做出预先调整。另外,色彩还受到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在颜色校正时还要根据人们的心理色彩进行处理。比如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气氛,可适当让画面偏暖色调。

三、图文信息的存储格式

在数字印前系统中,每一种图像处理软件几乎都有不同的格式存储图像。为了利用已有的图像文件,或者在不同的软件中使用图像,就要注意图像格式的不同,必要时还得进行图像格式的转移。因此,对于主要的图像格式有所了解是有必要的。1.J P E G 格式: 主要用于网络传输的图像,可以存储颜色和亮度的变化,是一种图像的压缩格式,可对图像进行大幅度的压缩,最大限度地节约网络资源,提高传输速度。.T I F F 格式: 主要用于打印、印刷输出的图像建议存储为该格式,可以进行图像编辑、作图及页面编排,是常用的位图图像格式,T I F F 位图可具有任何大小的尺寸和分辨率。.E P S 格式: 主要用于排版应用软件和绘图应用软件,是一种混合图像格式,也是唯一能够支持二值图像模式下透明白色的文件格式,它可以同时在一个文件内记录图像、图形和文字,携带有关的文字信息。E P S 格式是印前系统中最重要的文件格式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它根植于P o s t S c r i p t 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支持多种图像模式(如多色调图像)。.P D F 格式: 为了电子文件的多种输出目标而制定的,又称可移植(或可携带)文件格式,具有跨平台操作的特性,可以作为印前领域通用的文件格式。

四、印前输出前注意事项

印前制作完成的版面文件要送到输出中心进行菲林或印版制作,在印前输出时经常会出现“ 文件中缺少字体”、“ 图像模式不对”、“ 图像分辨率错误” 等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会浪费金钱。如果印前制作人员既懂设计制作,又很熟悉印刷工艺的基本工作流程,能够掌握印前设计与制作应该注意些什么,找出怎样会避免出错的方法,无论在图片格式、精度、字体、颜色方面,还是设计稿文件格式方面等都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1 . 文字方面

在版面文件中所使用的字体,首先要确认输出中心是否有,如果没有,则需要连同版面文件一起携带或根据自己所应用的软件将其进行转换为曲线方式或栅格化,这样就可避免因输出中心无此种字体而无法输出的问题。

版面文件上的文字应距离裁切边缘大于3 m m,以免被印后裁切时切到。

版面上选用的黑色文字不要选用套印填色。彩色印刷是四色叠加印,最后是叠黑版,为了避免出现套印露白问题,所以,黑色文字不应该使用套印。2.图形方面

图形如为T I F F 格式,存储前删除不必要的通道、路径,不要存储为L Z W 压缩格式,以保证在印前输出时才不会出现“ 图像不存在” 这样的报错问题。所有输入或自绘的图形,其线框粗细要保证不可小于0.1 m m,否则印刷成品就会出现断线或无法呈现的状况。另外,线框不可设定“ 随影像缩放”,否则印刷输出时将会出现不规则线的效果。3.图像方面

确定好版面图像的颜色模式、精度,做好分色处理。印刷图片不同于普通的计算机显示的图片,彩色图片分成四色: 青(C)、品(M)、黄(Y)、黑(B)四色叠印,图片的模式必须为CMYK 模式。所以,在把文件送去输出之前,要把文件中所涉及的RGB 色彩模式的图像应转换成CMYK 色彩模式。黑白的图片转成灰度和单色位图。另外,要确定各专色版是否存在分色错误,避免叠印、陷印等制作原因造成输出错误,要做到仔细校对各专色版是否存在分色错误,保证不会将一个专色指定为分色,或者将分色指定为专色。另外,图像精度最少为300 像素/ 英寸。

印前输出除要注意以上几点外,还要认真核对出血位、拼版、套准规线、裁切线、色标等输出附属标记是否添加准确,是否符合客户的设备、技术、材料等的实际要求。

印前处理是印刷工艺的前期工作,印前制作人员对图文信息处理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印刷效果。在印刷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印前处理软件、熟悉印刷工艺的基本工作流程、具有良好的图文信息的处理能力等,能够将计算机桌面操作系统和印刷专业技术紧密结合。

单色印刷机上的四色印刷过程

出于显而已见的费用、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原因,大多数的四色印刷都是在多色印刷机上一次完成的。在单色印刷机上完成四色印刷可以说是一个挑战。然而,在单色印刷机上印刷四色产品也有一定的优势。例如,由于其印刷方式为干叠印,且由橡皮布和转印滚筒造成的双重网点扩大较少,油墨叠印效果更好就是一个明显的优点。

但由于一些明显的缺陷使得使用单色机印刷四色印品的方法一直不被人们认可,主要的缺点如下:

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的时候,纸张的尺寸缺乏稳定性,这为多次完成套准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经过多次传输,会有更多的喷粉堆积并污染橡皮布。

最后,在两次印刷之间无法看到复合色的最终结果。

注:这里所提到的油墨叠印(湿式叠印或干式叠印)是一种油墨能够转移并粘附到另一种油墨上的能力。陷印则是指相邻的两种颜色之间相互重叠的量,以便在不能完全套准时纸张上不会漏白。

在单色或双色机上进行四色印刷时的油墨顺序

在单色或双色印刷机上进行四色印刷时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油墨顺序?对于四色产品,决定印刷颜色的顺序的时候,会有24种不同的可能组合。印刷人员需要从这些选择中挑选一个最好的。

如果在四色印刷机上进行四色印刷,最常见并建议使用的顺序是品红、青,然后是黄,最后是黑;或者是CMYK的顺序。这个顺序可以减少在多色叠印中带来的不必要的色差值。色差是单色油墨所拥有的从叠加的第二色油墨获取的不必要的污染物的量。

例如:当将100%的黄色块和品红色块叠印时,希望能获得红色调,但是却没有。实际的结果是橙色调,因为品红油墨通常包含大约50%的与黄油墨交叉的混合物。将黄油墨印在品红油墨上,黄油墨就会在湿叠印过程中会与下面的颜色发生混合,最终生成一个叠印色调,颜色要比理想的略黄一些。

同样地,青油墨中也包含有25%的品红油墨。这就是为什么一个100%的青与品红叠加的色块不会产生预想的蓝色调,而看起来有些紫。相对来说黄油墨则比较干净和纯净。

当在双色印刷机上进行四色印刷时,第一轮印刷过程的颜色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黄色和黑色。黄色的对比度非常小并且很难单独看到。用一个蓝色滤镜观察白纸上的黄颜色——例如KODAK Wratten #47——可以让黄色三看起来像黑色。实际上,PMT(光电倍增管)滚筒扫描仪或CCD(电荷耦合器)平台扫描仪以及显像密度计都是用同样的滤镜。正是因为黄颜色很难看到,黄色应该借助于反射密度计来控制。

黑色并不影响一个颜色的色调,它仅会使颜色更暗一些更脏一些。在CMY三色印刷中添加黑色仅是增加密度以扩展动态范围并建立反差。黑色不仅仅是用来在中性灰中实现灰平衡。灰平衡是通过加网的半色调网点来实现的,品红和黄网点较小,而青网点则较大。

典型的中性灰平衡是由65%的青网点和50%的品红和黄网点组成。顺便说一下,无论黑颜色添加到任何的彩色中去,最终的结果都是使颜色加深。反过来,无论白颜色添加到任何的彩色中,最终都是使颜色减浅。色调则保持不变。因为加网使得白纸能够展现出来并与颜色混合以便使得颜色看起来更浅一些。

重新回到印刷色序的问题上,要防止任何可能的背面粘脏问题,在第一个印刷过程中,要先印黄色,然后印黑色。如果发生任何的由于印版覆盖或者非正确的油墨粘性造成的墨膜厚度引起的背面粘脏问题,黄色会粘到黑色中而不被注意。建议不要更改色序,因为这样是黄色与黑色叠印,从而造成黄色变脏。

在第二个印刷过程中,印刷的两个颜色是非常重要的品红和青色。品红和青色承担着产生次色调的任务,例如蓝天和水。第二个印刷过程中的青色在与黄色混合的时候也部分地承担着生成绿草和树叶的任务。品红色在于黄色混合的时候也部分地承担着生成肤色以及像面包和肉类等食物的任务。

当在单色印刷机上进行四色印刷时,建议很简单就是要先印黑色。

不要使用旧信息

一些人仍然根据过时的信息来决定油墨印刷的顺序,而像油墨、纸张、印版、墨辊以及润版液等这些原材料已经有了长足的改进,所以应该时间的变化和进展来改变一些操作。

例如,以往黄油墨没有现在的黄油墨那样透明。因此,黄油墨必须第一个印刷。而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通常选择这样一个顺序:首先印刷油墨覆盖率最大的颜色,直到最后印刷油墨覆盖率最小的颜色,这样油墨就能够更好地叠印。

油墨叠印是一个受各种不同但是相关的因素影响较大的现象。叠印受纸张的吸收性或抗吸收性(涂布与非涂布相比较)、印刷机的速度(快速卷筒纸与较慢的单张纸印刷机相比较)、停留时间或机组之间的距离、以及油墨粘性、连接料的比率(也称作填料)和墨膜厚度(IFT)的影响。油墨拉力计就是这样一种设备,它可以测量油墨的粘性。当讨论叠印的时候,这些因素必须考虑。

一般而言,单色和双色印刷机要比多色印刷机的网点扩大小得多。这是因为网点扩大的许多来源是网点的形状被破坏。称这种特殊的网点增益做双影或重影。

当圆形网点或其他形状网点不再均匀对称而是被拉长时,重影就会发生,就像卵型或者是彗星尾巴一样。而双影则是当一个已经印完的网点有点轻微地套不准地印到下一组橡皮布上时发生。下一个轮转周期就会紧挨着较暗的网点印上一个浅淡的鬼影。在放大镜下,在细腻的高光网点处最容易看到双影。

当然,一些色条都有视觉指标,例如GATF的星型指标或者RIT的同心圆。所有的这些视觉指标对于重影和网点扩大都非常敏感。如果在多色印刷中遇到大量的网点扩大,解决的一个途径就是拖动一块印版并察看网点扩大是否减少,如果确实是这样,网点扩大的原因就来源于紧随其后的橡皮布接触。

最现代的单张纸印刷机印刷出来的产品相对比较锐利且整洁,仅有18%的网点扩大。越早印刷的颜色,网点扩大通常就越多,因为颜色经过橡皮布的次数越多,重影和双影就越大。不含滚枕的印刷机更容易产生网点扩大。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在单色印刷机上进行四色印刷的缺点就是在每一个印刷过程期间不能看到符合颜色的最终结果。如果其中一个颜色没有能够正确印刷的话,油墨密度太黑或者太亮,或者网点扩大太多,就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

在多色印刷机上,纸张的交接非常完整并且可以非常容易地评价颜色和进行修正。你会考虑一种在两个印刷过程之间模拟最终颜色展现的方法吗?如果你购买或使用多层覆盖打样机的话,你可以把每一个独立的颜色层叠加起来预测当印刷完成后颜色会是什么样。这种做法相当地好。

因为最终的颜色结果必须在最后一个印刷过程完成后才能知道,印刷机操作人员必须更多地借助于带密度计的仪器来评价每一个中间色。一些多色印刷机操作人员现在已经开始懒得使用密度计,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最终的复合图像。单色印刷人员,出于需要,必须使用反射密度计来监视并控制印刷过程。这一程序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工作,并且可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比用眼睛目测颜色更少的色差。

数字化技术与电影电视后期制作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电影电视,后期制作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电影电视后期制作, 有利于创设虚拟的空间和人物, 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弥补机械特殊效果的缺陷, 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数字化技术最早应用于电影电视的后期制作始于1977年的《星球大战》, 从此数字化技术推动影视业的发展进程, 为了满足现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需要将数字化技术与电影电视的后期制作紧密结合, 以呈现出更多优质的影视作品, 促进影视文化繁荣。

1 数字化技术的概念

为了更好理解数字化技术与电影电视后期制作的关系, 需要首先对数字化技术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明确, 了解电影电视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从而为数字化技术与电影电视后期制作相联系提供建设性意见。

数字化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生的科学技术, 借助特定的设备将各种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能被电子计算机所识别的二进制数字, 然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数字化技术在电影电视的后期制作中主要进行影片的基本剪辑和特技效果的制作[1]。

2 传统的后期制作和数字化后期制作的比较

在传统的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 实际的拍摄素材和实际的影视作品有一定的片比, 所以需要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 剪辑师从样片中选取需要的镜头, 去掉多余的素材进行线性编辑, 将选取的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 最终完成影视作品的制作。

传统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受限于技术条件, 剪辑效果依赖于剪辑师的个人素质和经验, 工作量巨大, 导致影视作品的创作周期相对延长, 导致影视作品的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电子计算机的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 丰富了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剪辑手段, 提高了剪辑质量, 解放了剪辑师的双手, 使剪辑师不再进行重复的机械操作, 提高了剪辑的工作效率, 为剪辑师创设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激发了剪辑人员的创造性思维;非线性编辑技术也简化了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过程, 缩短了影视作品的生产周期, 降低了不必要的人工支出, 提高了影视作品的经济价值;借助数字化技术, 可以为影视作品添加丰富多彩的特技效果, 虚拟的创设场景、空间和人物, 使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有利于激起观众与作品的共鸣, 提高精神享受质量。

3 数字化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的应用

3.1 数字化处理影视素材

影视素材是影视作品的基础, 但是为了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需要对拍摄的影视素材进行一定形式和程度的加工。在传统的影视作品素材处理时采用线性编辑方式, 对剪辑人员的限制性较大, 重复机械的剪辑工作压抑了创作激情;电子计算机的非线性编辑有利于提高编辑效率, 为影视作品制作创新提供空间, 在实地进行素材的拍摄, 运用相关的技术设备将原素材转化为数字素材, 然后综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影视制作方的要求, 对数字素材进行筛选、修改和拼接, 最终完成预想中的画面[2]。

在影视素材的加工过程中根据所加工素材性质的不同, 可以将影视的素材加工简单分为动态视频影像制作和静态图片影像制作。静态图片的影像制作主要应用于广告的制作, 为使广告能有相对较好的视觉表达, 又受到预算的限制, 利用Word、Excel、PPT、Photoshop、Ai和Illustrator对图片进行必要的加工;动态视频影像制作相较于静态图片的影像制作难度较大, 预算较大, 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也相对复杂, 动态视频影像制作主要应用于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 通过数字化的处理方式, 增加实际生活中无法拍摄的内容, 使用Shake、Motions、Maya和3DS Max等软件进行三维和二维平面动画的制作, 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 烘托影视作品的氛围进而调动观众情绪。

3.2 数字化的影视合成作用

数字化处理后的素材需要经过数字化的影视合成, 才能形成连贯的视觉画面。影视合成实现了素材向作品的最终转化, 数字化技术在影视合成工序的实际应用程度, 将直接影响影视作品后期制作工作的质量。影视合成的范畴相对较广, 涉及镜头记录、数字复制、扣像等, 为了更好分析数字化的影视合成, 以影视合成的具体构成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在素材的拍摄过程中, 镜头的运动状态决定了镜头记录画面的实际效果。固定的镜头会使拍摄的画面过于呆板, 缺乏生命力, 为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增加了难度, 为了降低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难度, 有必要在镜头记录的方式上进行数字化的调整, 《侏罗纪公园》率先采用数字化动态记录画面的方式, 使每个工作的记录都较为精准, 便于后期的数字化影视后期制作。

影视作品中会出现气势宏大的画面, “千军万马”的拍摄脱离现实, 在实际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采用数字复制的方式进行后期制作, 使用数字化技术的复制功能, 将十几位群众演员, 进行多次拍摄, 再将拍摄的素材利用数字化复制处理, 使人员铺满整个拍摄场景。数字复制不仅有利于降低拍摄难度, 也有利于降低拍摄成本。

在画面的后期修改中, 需要将画面中的某种颜色作为背景色, 将此部分的图像扣除, 增加画面的通透感, 但是实际的制作过程, 因为背景颜色不纯净, 光线不纤细, 为抠像增加了难度, 利用数字化软件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 消除干扰色彩, 进而提高抠图质量。

3.3 数字化调色技术应用于影视后期制作

视觉效果是衡量影视作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人们通过感官直接获取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 进而对作品做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视觉效果的营造需要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人员运用丰富且合适的调色手段来实现, 合理的调色使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具有冲击力。

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 希望获取更多优质的影视作品, 传统的调色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条件的变化。随着非线性剪辑技术的发展, 剪辑工作的数量不断增加, 剪辑师希望对于镜头调色的操作难度降低, 使实际效果更加满足预想效果,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数字化调色技术更适应现阶段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调色要求, 多数的数字化调色软件可以独立完成视频的剪辑和调色, 方便灵活的操作方式也降低了操作难度[3]。

数字化调色技术未出现时, 为了获取相应事物的视觉表达需要对事物进行实拍, 视觉表达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着数字化调色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影视作品中事物的空间表现力和影视制作的二次元创作得到极大地延伸, 调色受到的空间限制相对降低, 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场合, 观众的需求进行影视作品的色彩加工, 提高影视作品的魅力。

3.4 校色和调色应用于影视后期制作

影视作品素材的拍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 会使画面出现色彩上的缺陷, 通过校色和调色, 有利于使色彩更加丰富, 烘托影视作品的氛围进而调动观众情绪。

校色是指将影视作品中某几个片段和镜头画面中色彩不好的区域进行修复, 在影视素材的拍摄时, 受限于光线和设备的技术条件, 某些片段的曝光和色彩平衡会出现问题, 影响整个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表达, 利用数字化调色技术将片段中的问题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使影视作品的视觉表达更加真实自然[4]。

调色作为数字化调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解决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两类问题, 对画面的亮度、饱和度、对比度进行调整, 使其符合整个影视作品的艺术要求, 将不同镜头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同一事物进行色彩上的调整, 在实际影视作品素材的拍摄中, 对于同一事物会采用不同的镜头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拍摄, 因为时间的跨度, 两个画面放在一起, 会产生色彩上的差异, 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习惯, 利用数字化调色技术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画面更加和谐, 将影视作品中魅力艺术性表达出来。

4 结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电影电视的后期制作符合时代条件变化的要求, 有利于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 使影视作品展现不同场合的不同魅力, 实现艺术表达与审美需求的统一, 应坚持提高数字化技术在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应用程度, 为创作更多优质的文化作品提供技术保障,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黄建宇.数字化技术与电影电视后期制作[J].电影评介, 2007 (12) :60-61.

[2]李崑, 陈杨.数字影视制作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J].文学与艺术, 2010 (4) :96-97.

[3]冯琛.电影后期制作数字化实践及趋势[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大洋64位非编支持数字电影制作 篇4

在北京国际电影季展映的480部精彩国内外影片中, 纪录片《生命之轮》的中文母版的后期制作全部由大洋64位高清非编完成。

该片由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世界巡展中国主办方选送, 片长47分钟, 全片使用4K超高画质摄影机拍摄。其中文母版的后期制作全部由配备POST PACK软件套装的大洋64位高清非编系统完成, 为了最大程度保持影片的原始质量, 其后期制作采用24p制式, 影片需历经转码、剪辑、校色、音频修整、字幕制作以及片头片尾合成等环节, 最终才能输出25psf的母版, 以适应影院的播出要求。大洋制作团队与班夫文化中心的员工通力合作, 使用配备POST PACK的大洋高清非编, 仅用50个小时就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后期制作。

目前, 中科大洋已经与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世界巡展中国主办方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将为其今秋开始的中国巡展等多项活动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 篇5

1 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流程分析

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流程, 与微电影制作的大体流程相差无几。但在具体进行微电影特效制作中还是存在诸多不同。为了能够深入地说明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 在此笔者具体说明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流程[1]。

1.1 前期阶段

在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的前期, 主要进行微电影视觉特效设计和视觉特效制作方案设计。

1.1.1 微电影视觉特效设计

剧本作为微电影视觉特效设计的主要依据, 基于剧本内容, 对微电影视觉特效的设计包括以下几点。

1.1.1. 1 视觉特效创意

深入剖析剧本、明确影片主题及要求之后, 特效创作人员需要与导演反复沟通, 提出各个情节视觉特效的呈现, 最终达到导演满意。

1.1.1. 2 视觉特效的实施方案

在整体勾勒出剧情各个情节视觉特效的情况下, 特效创作人员应基于剧组实际情况、预算、制作能等, 制定出效果最佳的微电影视觉特效实现方案。

1.1.1. 3 图像故事板

拟定微电影视觉特效实现方案后, 相关视觉特效制作人员, 应当在故事板上将整个微电影中所应用的视觉特效勾画出来, 形成图像故事板。图像故事板相当于视觉特效的示意图, 为后期合理、顺畅地进行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奠定基础。

1.1.2 制作方案设计

一是制作资源分配设计, 也就是为了保证视觉特效制作良好且避免资源浪费情况发生, 应当基于视觉特效实现方案, 对所应用的制作资源予以了解, 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制作资源的分配;二是视觉特效流程设计, 也就是根据视觉制作规律, 设计出适合的、合理的生产流程, 保证视觉特效制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缩短制作周期, 并且避免制作重复及浪费现象发生。

1.2 中期阶段

在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中期, 主要工作是影像获得, 即影像素材的拍摄、数字影像素材的制作。在素材拍摄方面, 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利用数字拍摄技术来进行素材拍摄, 从而获得影像, 再利用传统电影特效技术, 对影像进行特效处理。在数字影像素材制作方面, 主要是进行数字中间片校色, 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影像素材的三维模型制作、三维特效制作、材质贴图、灯光、渲染和输出, 最后是制作CG特效[2]。

1.3 后期阶段

微电影视觉特效后期制作主要是合成与输出。具体为:影像与素材的合成, 抠像, 数字绘景;基于预期设想要求, 对影像素材进行特效合成编辑与处理;视觉特效影片的渲染输出。

2 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相关人员安排

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过程中需要由诸多制作人员负责, 具体包括视觉特效导演、特效技术指导、特效摄影师、特效照明师、特效烟火师、特效道具师与置景师等。视觉特效导演主要的工作任务把控微电影的所有环节, 如视觉特效的概念创意、视觉预想、特效拍摄、特效动画呈现和画面合成等。为了能够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视觉特效导演不仅要注意大的方面的掌控, 还要做好细节, 以便其能够创造出最佳的影片。特效技术指导, 主要是由此特效技术专长且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担当, 再具体进行特效制作的过程中, 给予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指导, 以便创造出最佳的视觉特效。总之, 负责不同工作内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出于提高微电影视觉效果的目的, 科学、合理、严谨的进行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3]。

3 结语

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是非常复杂的。在微电影制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清晰整个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流程, 并且安排好各方面人员, 以便整个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能够顺畅、合理地进行, 为提高微电影视觉效果而努力。

摘要:在微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情况下, 良好地进行微电影制作是非常必要的。而微电影中视觉特效的呈现, 可以大大提升微电影视觉效果, 使之受到大众的青睐。所以, 微电影创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微电影视觉特效的制作。出于提高微电影视觉效果的考虑, 本文重点分析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的流程及人员分工, 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微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流程,人员分工

参考文献

[1]刘鹏波, 孙振华.浅析数字特效在微电影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 11 (17) .

[2]黄春雷.影视特效制作及核心技术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13) .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 篇6

喜讯传来,中影基地荣获2009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三等奖。

中影基地是由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承担全部设计工作,整个规划用地为东西短,南北长的不规则形状,一期工程的总占地面积为34.9公顷(约合524亩)。

中影基地一期工程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前期制作区、后期制作区、配套项目区、后勤服务区,并预留外景拍摄基地。总建筑面积为151318m2,共分为12组建筑,均为多层建筑。其中,包括主楼、录剪楼、摄影棚、器材服装道具库、置景车间、光盘生产车间、动力中心、服务管理中心、职工宿舍等,并设有广场、水系和大面积的室外景观绿化空间,充分体现出“四季常绿、风格简约、质朴现代”的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理念

中影基地的建筑设计原则基于以下三点:

◆满足现代电影生产工艺的使用要求——功能性;

◆尊重环境、历史、文化,创造统一的建筑风格——和谐性;

◆影视生产的延伸拓展与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可持续发展性。

建筑功能布局

1.功能构成

整个用地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前期制作区、后期制作区、配套项目区、后勤服务区,并预留外景拍摄基地。

中影基地的前期制作区摄影棚位于场地的西侧,远离东侧城市干道的噪声源,由C、D、E三个区16个大中小摄影棚组成。共有5000m2、3000m2大型摄影棚各一个;两个2000m2摄影棚,三个1500m2和六个1200m2摄影棚,三个800m2小型摄影棚。三个区的摄影棚均配置有化妆室、贵宾化妆间、工作间(剧本讨论、剧务)、道具器材库、服装间、配料室、接待室、公共卫生间、空调机房、配电室、阀门室等附属用房。由于本场地位于机场航线上,环境噪声高达86dBC,在建筑声学设计上,通过有效的隔声、降噪、吸声、减振处理,每个摄影棚均能满足影片拍摄同期录音的要求。

后期制作区紧邻前期制作区的北侧布置,功能联系便捷。包括录剪楼,以及主楼西侧的调色、动漫和特效用房。主要配置了四套混合录音棚、一套音乐录音棚、两套对白和两套动效录音棚、52间音视频编辑室、6间调色工作室和1间运动捕捉室。另外还设有多间特技剪辑室、动漫制作间和4间影片审看用的标准放映厅。

各录音棚的总体声学指标和主观听音感受满足了影片数字后期制作的要求。混合录音棚的设计标准,通过了国际杜比音效系统(Dolby Premier)的认证。各棚的室内装饰效果为录音棚的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感受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2.交通组织

根据电影生产的工艺要求及场地情况,规划设计形成五横一纵的交通主干道,辅以横向次要道路及场地消防环路,构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体系。车辆和人流可通过区内环形路网分别到达各栋建筑。交通流线组织做到简洁明快、主次分明、人车分流、互不交叉,使四大功能区域既连通又各自独立,形成便捷的交通组织。

整个场区的主入口设在怀杨路一侧,是园区办公人员与外部参观人员的主要出入口。生产区的人员、货物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凤翔西大街的东北和东南方向上,外部交通流线组织使用方便、互不干扰、清晰合理。

工作人流主要沿纵向主轴线活动,向东西两侧各功能区域分流。影片制作的物流主要沿消防环线到达各个分区,物流集散的节点(如摄影棚的物流出入口、置景车间的原料场地、服装道具库、摄影照明器材库等)设有适宜的广场空间。每组摄影棚配置的内庭院和前广场为影片拍摄的群众演员,提供了休息集散的空间。

3.竖向设计

场地的竖向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的利用。在总体设计上,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区划,都尽量结合地形,采用适宜坡度,减少土方工程量;满足雨水、污水管线、强弱电管线的敷设要求;解决好管线的相互交叉,避免土壤受冲刷;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空间环境的设计;场区道路的高程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在场区内的沿纵向主干路地下,设置了通行管沟,将空调、供暖、给水等有压管敷设其中,再由支管沟连通到各区建筑。

环境景观设计

中影基地的景观绿化设计原则为:简约质朴、四季现绿、三季有花,打造花园式电影制作工厂。沿纵向主轴线的核心地带,通过大量的绿化、水体等景观元素,形成大的景观效果。在景观轴上设置多个景观节点,局部区域根据功能需要,分散设计绿化庭院,力求创造生态化、人性化、高品质的影视文化外部空间环境。

绿化是整个场区空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大、致密的树木既可以与建筑共同营造围合的场所空间,也可以柔化建筑界面;低矮的灌丛和草坪塑造视野开阔和层次丰富的景观;造型优美、独特的树木本身构成景观视线的焦点。

园区中轴上的曲线形水体,恰似银河贯穿整个场区南北,成为场区灵气之所在。整个基地的水体设计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首先,在景观方面,适度面积的水体设计将整个场区的景观质量大大提高,结合绿化设计,使这里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灵性和趣味的场所。如此的环境,更能激发出影视艺术家无限的创作灵感;其次,本项目地处北方,水体的引入,可以大大改善基地自身小气候,使得场区具备宜人的自然环境;同时,室外水面还可以用作外景拍摄场所。

场区北侧入口处的规整式花坛和主题雕塑突出了主楼的大气,构成整个园区的景观起始点。穿过主楼两排12根白色花岗岩立柱的过街楼,便步入600米长的电影百年景观轴。片盘造型的过街楼天棚和景观轴上的旱喷,形成景观上天与地的呼应。中心的百年景观轴作为主景结合电影主题贯穿整个基地,宽达20米的中心景观轴上,设置了水体、人行道路、园林景观、道具展示等空间。这条轴线是整个场区景观环境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透视最深远的轴线。围绕景观轴布置发散型的园林景观,与建筑的空间围合组成S型的水景及道路。柔软的弧线突破了原本单调的直线构图,使园林在拥有规则的交通网络的同时不显单调。各个功能区的建筑、广场及各个区域内的局部绿地与中心绿地互为借景,相互融合,使得整个空间环境浑然一体。

中影基地景观设计所选用的绿植,都是北方常用的园林造景植物和乡土植物。园区中主要行道树选用银杏、国槐、栾树、白皮松这几种具有高大挺拔的树姿、生长年限较久、且四季景色丰富的树种。建筑周围主要以各类竹、小乔木、灌木等进行搭配组景。春季时有玉兰、合欢、国槐、桃树等开始萌动、开花,并伴随紫叶李、连翘等有色树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春季景象;夏季是植物表现出的色彩最为绚丽的季节,各种鲜花争奇斗艳,使整个基地充满生气;秋季来临时,元宝枫、黄栌展现出迷人的秋季叶色,栾树、合欢结出的果实更是体现出浓郁的秋天色彩。冬季虽然是树种活力最不旺盛的季节,但是却有白皮松、油松、雪松、云杉等点缀于基地内,而落叶树所表现出的落叶景观也同样具有视觉吸引力。

基地在景观规划上,因地制宜,因势赋形,根据不同的地势,分别栽种树、竹、绿篱、藤蔓、花草等,合理布置花圃、花坛、雕塑、奇石、摄影道具、植物造型、垂直绿化等小景观和休闲地,达到41%的绿化覆盖率,使基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其他专业设计

1结构

中影基地由于场区范围大, 并且处于北京市设防烈度7度和8度交接处。为此, 结构设计时专门对工程场地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各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均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提供的参数进行设计。

主楼和动力中心均设有地下室,基础直接落于卵石层,采用了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形式,其余均采用北京地区技术成熟的CFG桩复合地基。CFG桩以卵石层为桩端持力层,既节约了土方开挖量又加快了施工速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造价。

本工程场地较大,功能分区明确,各区之间结构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主楼地下一层,地上六层,长约184米。主楼存在部分大空间而且层高较低,为了增加室内净高,较多地采用大跨现浇预应力空心楼板。

摄影棚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区均根据摄影棚的布置化分为几部分规则结构,且各部分长度均不超过规范要求。摄影棚为层高较高的单层房屋,跨度大,屋盖下挂荷载大,所以摄影棚周圈框架柱均适当加密,并在竖向设置沿摄影棚周边的框架梁,增大摄影棚的空间整体刚度,增强抗变形能力。3000m2及以下摄影棚屋盖采用钢网架,网架采用上弦支撑。5000m2摄影棚的屋盖采用钢管桁架,并设置水平及垂直支撑。空调风管设置在摄影棚的屋盖体系当中,与钢网架和管桁架密切配合,有效地降低了层高,节约了工程造价。

2空调

摄影棚和录剪楼有声学要求高、空间大等特点, 设计采用了全空气的空调系统, 空气处理设备放置在专用的空调机房内, 空气经过混合、过滤、表冷或加热、加湿、消声等集中处理后, 经风管送至空调房间。空气处理设备均配置了送、回两台风机, 这样, 过渡季节或室外条件好的时候, 就可以加大新风比, 节约能源。另外摄影棚还有上部灯光散热量大的特点, 设计上采用了分层空调的理念, 利用通风系统把顶部余热排出室外。

录剪楼是中影基地中最为核心的技术部门。录剪楼空调系统的设计保证了在空调系统开启下,其系统的背景噪声必须严格满足录音棚的噪声控制标准,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论音频在何种频段,空调系统的任何部分不得出现声音共振现象,而且录音棚内温度必须能够实现全年灵活控制,并满足各种录音环境的不同温度需求。由于本工程的录音棚要求按照国际声学指标进行设计,而目前国内的录音棚的技术标准还比较滞后。为此在设计中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专业调研、技术交流,空调系统的环境噪声满足了声学指标要求,在投入使用后经过实地检测,其结果达到了国际声学技术标准。

本工程冷热源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水源作为热泵机组的恒温冷热源,实现楼内的夏季空调降温和冬季采暖。水源热泵系统只是间接的利用地下的低位热量,该系统循环使用地下水,不消耗水量,也没有任何污染的产生与排放,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为零,是一种新型、节能、环保的采暖空调系统。特别是初夏季节和夏末时间,利用地下水经过版式换热器换热,直接供给空调系统冷水,实现三分之二夏季低负荷时,不启动制冷主机。该系统的设置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具有良好是社会和经济效益。

3声学

本工程的噪声控制是根据功能房间的使用要求, 按照国家或行业的标准, 并参照相应国际标准, 提出相应的噪声控制指标, 然后针对每个房间周围的噪声干扰状态, 采取有效的隔声、隔振、吸声降噪措施, 确定必要的隔声和隔振构造。

对于空气声的隔声,围护墙体采取厚度不同的单层重墙,或双层重墙,或单层重墙附加轻墙等构造;顶棚采取单层楼板(屋顶),或单层楼板附加隔声吊顶的构造。对于结构声的隔声,采取地板浮筑,或基础分离的构造。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 篇7

数字电影作为新一代电影技术,以其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迅速发展,为了促进数字电影的应用和普及,美国好莱坞数字影院倡导组织(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DCI)起草并制定了DCI《数字影院技术规范》[1],符合该规范的数字电影可以在全世界通用。DCI技术规范共分为总论、系统概述、数字电影发行母版、压缩、节目文件打包、发行传输、影院系统、放映设备、安全管理等9个章节,规定了整个数字电影发行系统以及数字影院的各项技术指标,而从2005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3D技术新一轮发展,使得人们对3D技术的关注及3D数字电影的需求进一步升温。

在数字电影制作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压缩处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数字电影发行文件的压缩生成时间过长,根据文献[2]可知,在一台双核CPU,主频2 GHz的PC上根据DCI规范压缩一帧2K数字电影图像耗时16 s,那么压缩一部2 h,24帧/秒(f/s)的数字电影,需要1个月左右,这在实际应用中是无法忍受的。为此文献[2]设计了一种分布式DCI数字电影图像压缩系统,同时使用两台刀片服务器和一台文件服务器对10 min的电影片段进行压缩,耗时24 h,效率也不够理想。

在笔者参与的“分布式宽带业务制作协同环境的开发”课题中,设计了一种基于集群计算的转码系统,在存储系统和调度系统的配合下,通过计算资源整合为整个系统提供多媒体内容的转码服务[3]。为进一步提高数字电影制作效率,参考该集群转码系统,设计了一种符合DCI规范的3D数字电影制作方案,详细阐述了该方案的各个模块及所用的集群计算系统,并对该方案下的制作流程及制作效率进行详细分析。

1 方案设计

按照DCI技术规范所述,一个完整的数字电影制作系统主要包含源获取、制作与发行、传输和播映3个环节。数字电影源可以用数字摄像机直接摄制,也可由计算机制作而成,或者用高分辨力胶片扫描仪转换已有的胶片电影,数字电影源经过影视后期处理生成数字源母版(Digital Source Master,DSM),针对数字电影应用,DSM转换成数字电影发行母版(Digital Cinema Distribution Master,DCDM),为了方便发行,DCDM压缩、加密和打包后形成数字电影包文件(Digital Cinema Package,DCP),然后DCP经由光盘、移动硬盘、宽带网络或卫星等介质传输到数字影院,由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解包、解密、解码恢复成数字电影源信号后,送到数字电影放映机上放映[4]。

在笔者所提出的3D数字电影制作方案中,数据源由3D摄影系统录制在磁带上,视频分辨力为1 920×1 080 24p HD,该方案从磁带中采集音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处理,生成方便传输与发行的DCP文件。

1.1 总体方案设计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DCI技术规范,本方案可分为源获取、3D处理和制作发行包3个模块,各模块关系如图1所示。

1)源获取

数据源在拍摄时采用3D摄像机,由2个摄像机分别记录下左右视角的图像数据并通过HD-SDI接口传输至索尼Sony SRW-1高清便携录像机以磁带形式保存,该录像机具备双倍速记录功能,每路码率达440 Mbit/s(总共880 Mbit/s),可用于三维立体电影的双路RGB 4∶4∶4的3D数字母版录制。

2)3D处理

根据HDMI协议标准授权机构(HDMI Licensing,LLC)最新公布的HDMI v1.4a标准[5],广播内容的强制性3D画面传输格式共有两种:水平式(Side-by-Side Horizontal)和垂直式(Top-and-Bottom)。该方案采用水平格式,将左右视图像分别下采样为原分辨力的一半以后组合为一帧图像,其视频格式如图2所示。该方法生成的3D视频水平分辨力、垂直分辨力和帧率与原2D视频相同,经该方法处理后,后续制作只需对左右视合并后的3D图像进行压缩,相对于对左右视分别进行压缩编码后封装的方法[6],可以节省约一半的计算量。

在该方案中,3D处理模块采用的是上海精视(AVIT)的立体高清前端处理单元HD7000,该设备可以将HD-SDI输入的左右视图像以水平式/垂直式进行实时3D处理,并通过HD-SDI接口输出。

3)制作发行包

该模块通过HD-SDI接口采集经过处理的图像数据并采用集群计算的方式按照DCI技术规范对数据进行压缩编码,最终生成DCP发行包。DCI技术规范规定了两种分辨力∶2 048×1 080(2K模式)和4 096×2 160(4K模式),并且规定色彩空间为X′Y′Z′,像素比特精度为每分量12 bit,图像压缩采用JPEG2000,并且根据数字电影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调整了压缩算法,音频数据不压缩以保证更好的原音重现。压缩后的图像封装于一个图像轨道文件(Picture Track File),同时音频和字幕也要封装于音频和字幕轨道文件。DCI使用媒体交换格式(Material Exchange Format,MXF)作为轨道文件的格式,最终的完整DCP发行包还应包含合成播放列表(Composition Playing List,CPL)、打包列表(Packing List,PKL)、资源映射表(ASSETMAP)和磁盘索引(VOLUME INDEX)等信息文件,由于图像压缩的计算量较大,耗时较长,该方案中设计了一种集群计算系统来提高制作效率。

1.2 集群计算系统设计

该集群计算系统基于集群计算的思想,采用多计算节点为3D数字电影制作任务提供稳定可靠、性能强大的计算能力,其主要功能是根据用户需求对输入的源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具体可划分为用户控制、任务管理、系统调度、数据采集、压缩编码及数据合并等模块,各功能模块的连接关系如图3所示。

1)用户控制。用户可以通过该模块设定数据采集方式及任务参数,管理电影制作任务及集群计算系统。

2)任务管理。根据用户指令管理制作任务,向数据采集模块下达采集指令并获取采集信息,与系统调度模块交互任务信息。

3)系统调度。根据任务信息合理分配工作节点,向各个工作节点传输任务信息并监控各节点工作状态,通过数据分发指令调度数据流向,同时对任务状态进行监控。

4)数据采集。根据采集指令获取音视频数据,通过采集卡从HD-SDI接口获取数据,并保存至存储服务器。

5)压缩编码。根据任务信息对获取的视频帧进行处理并以JPEG2000算法进行压缩编码。

6)数据合并。所有视频帧均编码完成后进行排序和合并,并按照DCI技术规范对音视频数据进行封装,同时添加字幕文件及其他信息文件。

2 制作流程及性能分析

笔者详细描述了该3D数字电影制作方案的制作流程,并对工作节点数量与系统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2.1 制作流程

原始数据在拍摄完成后由录像机存储于录像带上,视频分辨力为1 920×1 080。首先,录像机将左右视图像分别通过HD-SDI接口输出至HD7000模块,该模块将左右视数据处理为水平格式的3D图像,并以HD-SDI接口传输至集群计算系统,集群计算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卡将源数据分别保存在存储服务器,之后对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制作为符合DCI规范的DCP文件,该任务的实际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具体各步骤为:

1)用户根据源信息设置采集参数,如视频帧率(24 f/s)、视频分辨力(1 920×1 080)、视频色彩空间(RGB32)、音频采样率(48 kHz)、音频采样深度(16 bit)、采集时长等。

2)数据采集模块通过采集卡按照用户设置将音视频数据分别采集到存储服务器,这里采用的是BlackMagic DeckLink HD Extreme采集卡,可以实现10 bit SDI无压缩高清视频采集和回放,由于数据量过大,数据的采集速率为1 520 Mbit/s,为保证数据不丢失,数据采集服务器与存储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吞吐速率及存储服务器的读写速度至少为2 Gbit/s。

3)采集模块将音视频数据信息返回。

4)用户根据数据信息及需求,向集群计算系统下达制作任务。

5)任务管理模块获取制作任务,并从数据采集模块获取文件信息,文件中每个视频帧将作为一个子片段分发到工作节点进行编码处理。

6)任务管理模块将任务信息及子片段信息传递给系统调度模块。

7)系统调度模块根据系统工作状态,给任务分配一定数量的节点并初始化,根据节点工作状态动态地分发子片段。

8)节点从存储服务器获取子片段,按照DCI规范及用户设置,先将视频数据格式变换为色彩空间X′Y′Z′、比特深度为12、图像分辨力为2 048×1 080(2K模式)的无压缩数据,然后按照DCI规范所用的JPEG2000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压缩,生成j2c文件。

9)节点将生成的j2c文件上传至存储服务器。

10)节点将子片段完成情况返回给调度服务器。

11)系统调度模块在所有子片段都完成后向数据合并模块下达合并指令。

12)数据合并模块从存储服务器获取所有子片段,按照时间顺序合并后分别把音视频文件以MXF格式封装,同时添加字幕文件、CPL、PKL、ASSETMAP和VOL-UME INDEX等信息文件,组成完整的DCP发行包。

13)将DCP上传至存储系统。

14)文件合并复用完成后,返回结果信息给系统调度模块。

15)任务完成后,将结束信息返回给任务管理模块。

16)通知用户任务完成。

2.2 性能分析

为了测试系统集群工作的性能,在工作节点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分别对系统效率进行测试,各个工作节点均由服务器(DELL Power Edge R710 2U机架式服务器,Intel Xeon 5500 2.0 GHz,DDR3 2×2 048 Mbyte,Gigabit LAN port×4,Windows Server 2003 SP3)实现,各工作节点与存储服务器间由千兆路由器相连。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实验中任务处理的效率与节点数量基本成正比,这是因为任务中各节点处理的子片段相互独立,并且各服务器性能相同,网络环境相似,所以可提供的计算能力相当。但是,在实验中可以看出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多,网络数据流量增加,在一些时段,数据请求会超出存储服务器的输出带宽、数据读写速度或是路由器的数据分发速度,网络或是硬盘I/O就会成为瓶颈,所以效率不会一直增长下去。

根据实验结果,如果使用该系统制作一部2 h的3D数字电影,在8个工作节点同时工作的情况下,压缩编码处理需要20 h,可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 小结

笔者设计了一种基于集群计算的3D数字电影方案,该方案对采集到的左右视数据以水平格式进行3D处理,并根据用户需求生成电影制作任务,利用多台工作节点的集群计算能力高效完成电影制作任务。相对于参考文献[2]与文献[6]所提方案,这一方案的优势在于系统均可以充分利用集群节点的计算能力,大大提高3D数字电影制作效率,详细介绍了该3D数字电影制作方案及所使用的集群计算系统。

参考文献

[1]Digital cinema system specification[EB/OL].[2010-08-31].http://www.dcimovies.com/.

[2]卢凌云,莫洪灵,魏芳.分布式DCI数字电影图像压缩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13):3124-3127.

[3]孙思慧,孙军,王兴东.面向在线制作的集群转码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18-21.

[4]王樱澍.DCI数字电影打包系统等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5]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ersion1.4a[EB/OL].[2010-08-31].http://www.blu-ray.com/news/?id=4246.

电影数字后期制作流程 篇8

在数据中心内,Brocade VDX 6710交换机已部署动画创作业务。新的网络在一个无缝以太网矩阵中将追光动画数据中心的存储和计算资源与追光动画主要办公室的艺术家工作站连接到一起,并可提供3D动画创作所需的线速、低延迟性能。

紧抓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中的商机,中国最流行的视频分享网站土豆网的创始人兼前任首席执行官王微在去年创立了追光动画,志在创作国际一流水准的动画电影。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去年扩大了28%,到2020年,有望在市场规模方面取代美国。

追光动画技术负责人袁野表示:“现在,中国还明显缺乏制作的高质量CG动画的力量,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制作世界一流的动画电影而填补这一空白。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世界一流的动画人才,还需要世界一流的技术,这就是我们为何选择博科网络的原因。”

“作为一个创新的创业团队,我们有机会部署最前沿的技术来支持工作室的运营。其中包括拥有900 TB的NAS,400个服务器的渲染农场和200台动画工作站。将所有这些捆绑到一起,创建一个有效运作的整体架构可为我们带来最大性能。因为数字制作的每一帧现在都是几千兆字节的,毋庸置疑,这当然需要能够应对高要求工作负载的无缝网络的支持。”

博科解决方案是一个围绕博科VDX系列以太网交换机而构建的统一以太网矩阵。这些交换机采用为架顶(TOR)交换机,为400个多处理器、多核服务器提供线速GbE连接,而这些服务器则为追光动画的视频渲染提供计算能力。交换机采用基于硬件的交换机间中继功能,使其能够在一个作为单一、高弹性虚拟设备的集群中的10 GbE端口上连接。这种方法提供只有600纳秒的端口间延迟,能够在渲染农场的服务器之间实现快速互通。

Brocade VDX 6720交换机也是追光动画数据中心交换机群的组成部分,为服务器交换机提供10 GbE路径,并通过多个10 GbE链路将NAS阵列连接到网络中。它还在光纤连接上支持到另一个在追光动画站点与几个博科Brocade VDX 6710交换机集群的VDX 6720交换机的双10 GbE链路。后者可提供到动画艺术家工作站的线速GbE连接。

博科大中华区总经理卢少文先生表示:“追光动画网络解决方案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创建了一个跨越追光动画两个站点的单一以太网矩阵,在其整个IT基础设施上提供高容量和低延迟连接。作为一个虚拟设备,它还非常易于管理,配置信息在矩阵中的所有博科VDX交换机之间都能够共享。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即插即用网络。当追光动画需要更多网络容量来支持更多服务器或工作站时,它能够将另一台交换机轻松加入矩阵集群。”

上一篇:出轨下一篇:建筑空间绿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