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办法

2024-10-22

措施办法(精选12篇)

措施办法 篇1

高温有了新立法

@红菱砚57: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同修订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提出, 日最高气温超过35℃, 被认定为高温天气。52年来, 作出了首次界定。并将涉及范围扩大到了所有行业。将“最高气温”定为35℃, 降低了高温天气的适用标准, 在保护员工健康权益方面, 我国又将迈出一大步。

@甘肃农民报:4部委联合修订并起草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这意味着, 务工人员因高温而工作中暑, 可申请工伤赔偿。

@细河公安分局:全国大部分地区马上就要被高温覆盖。4部委联合修订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此次立法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将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 而且依据气象标准确定35℃为高温底线, 折射了法治进步, 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EHS工程师_VIP:“高温年年有, 立法年年无”的尴尬, 终于要成为翻过的历史了。4部委联合修订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尽管有些姗姗来迟, 但毕竟是应权利保护现实的善法。

@vwui: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首次对“高温天气”作了明确规定:35℃以上为高温天;规定40℃以上停室外作业;规定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规定高温作业中暑可申请工伤等。这是职工的福音, 职工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_Victor-Wu:这是工人们的福音啊, 看来未来的建筑工地要设置空调房了。

@长沙生活通:湖南将拟对高温津贴发放立法, 不发最高可罚2万,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意见稿规定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 依法可享高温津贴。省人社厅劳动监察总队提醒, 湖南省7月起开始发放高温津贴, 最低每月150元, 如果在高温条件下中暑, 可享受工伤待遇。

能否“遮阴庇护”

如何防止监管缺失和执行不到位, 是《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当前, 我们缺乏的不仅是一项有效的法律规定, 更缺少一种有效的监督和执行。如何防止《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变为权力造次的工具, 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认真执行, 更离不开社会和民众的监督。

此举会不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消极怠工的借口, 也是民众质疑的。面临着诸多疑惑, 更需要一个征求民意和反复的修订过程。不仅要考虑到民众的感受, 更要考虑到实际问题, 这样或许才能让防暑条例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摘自齐鲁时评

《防暑条例能否为劳动者“遮阴庇护”?》

高温之下的博弈

@来自火星的狗仔:每次有好的政策出台, 我们都会为此鼓掌。但是再好的政策, 也需要各单位和各监管部门的积极配合, 不然一纸空文对那些劳动者而言, 无异于画在墙上的一个大饼。

@燕赵晚报:高温立法强化了一线劳动者的权益, 如何让善法实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需要的不仅是立法智慧, 还有执法能力与体制合力。

@易安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做了具体描述, 但导致职业性中暑发病的原因不仅与绝对气温有关, 还取决于空气湿度、劳动负荷强度、连续作业时间以及劳动者身体基础状况等因素, 在现行的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 并不存在气温低于35℃时中暑不算工伤的技术依据。

高温带来的问题并未因新方法的实施而全部解决, 这主要表现在劳动者和管理方几方面的博弈上。首先是劳动者或公众对于高温监测与预报的认可与质疑;其次是公众对高温的理解与专业人员的理解之间的差异上;在高温达到35℃以上气象部门是否如实预报, 或预报的是否准确, 以及是否敢于预报40℃以上的高温, 就会成为劳动者与管理方的博弈。《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制定并非完事大吉, 而是需要有强制落实的办法。

——摘自南方都市报

《高温之下的几种博弈》

如何避免“冷执行”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了“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 应当停止当日室外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 劳动者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6h, 并在高温时段不得安排室外作业”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执行度。

但是《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保障度有多高?“热立法”会不会遭遇“冷执行”?“中暑可视为工伤”的规定, 要从纸面落入现实, 对于绝大多数一线劳动者来说困难重重。有律师指出, 中暑要认定为工伤, 需要近15道程序, 如果企业不认可, 提出复议, 程序更复杂、耗时更多, 没有四五年办不下来。要让劳动者应该享受的权利不打折扣, 除了要有法可依, 工会组织对维护劳动者权益、避免双方矛盾冲突激化、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摘自广州日报

《“热立法”如何避免“冷执行”》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劳动者不敢与用工单位“较真”, 这主要源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平等的话语权, 保障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关键就在于劳动监察执法等监管部门和工会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保障“高温权益”落到实处, 不能仅有制度安排, 还应同时针对法律执行力存在的不足进行制度性完善。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设计, 明确监管部门的权责, 避免“多龙治水”, 从而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加大对损害劳动者“高温权益”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工会地位和博弈能力, 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摘自博文

《民众担心“高温权益”又成泡影》

为了让劳动者能够平等地享受高温关怀, 相关部门首先要将高温补贴政策变成明确的法律法规条文, 用制度的约束使企业不敢打折扣;其次, 有关部门要加强有效监管, 尤其要落实农民工的防暑降温费的发放;最后, 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 普及高温补贴政策。

——摘自齐鲁时评

《为防暑降温立法可喜, 高温关爱不必分等级》

高温保护要立法更要执法。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主动到一线查处违反高温劳动保护的用人单位, 另一方面要认真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 做到件件有回音, 严格依法依规处罚违规单位, 对于屡次侵犯劳动者高温权利的用人单位, 可以考虑将其列入信用黑名单, 提请媒体曝光, 增加其违规成本, 促使用人单位尊重劳动者的高温权利。把高温立法打造成一把利剑。如果执法缺乏刚性, 对违规用人单位不能形成威慑力, 高温保护立法的积极意义也会大打折扣。安

——摘自齐鲁时评

《高温立法52年磨一剑, 但愿不是钝剑》

措施办法 篇2

为有序的展开人员招聘计划、完善公司用人机制,满足公司用人需求,经公司研究决定,下发公司招工奖励及操作办法,具体事项如下:

一、招工奖励措施

1、在职员工介绍新员工进入公司,经稳定满三个月后(从正式上班时间算起,正常出勤),给予介绍人,每人奖励100元。

2、凡批量一次介绍5人以上的,经稳定满三个月后(从正式上班时间算起,正常出勤),给予介绍人:除规定奖励外,另加奖励250元。

3、被介绍员工为生产一线操作工(车间员工、一线品检人员、库房员工),方可享受上述招工奖励措施。被介绍员工为SMT生产线员工、修理工的,每介绍一人另加奖励100元。

4、以上招工奖励的奖金待新员工稳定三个月后发放及报销。

5、以上招工奖励政策有效期:2016年10月8日—2016年12月31日

二、操作办法

1、在职员工介绍新员工入公司时,介绍人需一同前往人事行政部报道,由人事行政部登记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凡未按此操作办法进行操作,后期再补充登记的一律不给予奖励。

2、被介绍人未稳定三个月,中途辞职/自动离职的,不给予介绍人奖励。介绍人所介绍的新员工有稳定三个月,但介绍人中途辞职/自动离职的,不给予奖励。

特此通知

措施办法 篇3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规范;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04-02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是指对直接归农民集体占有、支配、管理的各项资产所发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村民的自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不仅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维护农村的稳定,对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从当前我国的农村现状出发,结合舒城县相关部门在工作中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简述了规范管理村级财务的办法和措施。

1 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近年来,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包括现金的管理、审批制度、预算和决算制度、集体“三资”的管理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些规章制度在某些地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部分村委会的干部对这些规章制度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执行了。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会导致单据不规范、账务记载不规范,报账及账务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给村级财务的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2 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村级监督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起到应有的作用。加之由于村民没有索要购物发票的习惯,所以造成收支情况较为混乱,白条和便条入账多,财务管理不规范透明度不够。有些村的工程建设项目处于无预算、无承包合同的状况,完工时不能及时的结账也没有进行账务公开,容易造成集体财产的流失。村务公开没有得到落实,就无法很好的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挫伤了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热情。也有一些乡镇农经站会计对村里的财务状况不是很了解,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1]。

1.3 非生产性开支较多 有些地方“吃喝风”依然存在,每到逢年过节,就会产生大量的招待费用,将招待费用转嫁为商务招待费用,发票和手续齐全,真假难辨,给村级财务带来压力,给管理带来困难。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体现政绩,部分村未能做到量力而行,而是举债进行高标准的公益设施建设,挖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下一任村干部遗留下大量的财务问题,影响正常的集体事业的发展。

1.4 收入来源较少,村级债务多 农村进行税费改革之后,村委会的经济收入受到较大的制约,现阶段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集体资源/资产发包收入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变以及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要进行村级基础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村级债务,这样村级财务运转就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并给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处。

1.5 会计专业水平不高,配套设施跟不上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具办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但是就现阶段来看,乡镇、村的有些会计一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工作培训,对办公软件和财会软件不会使用或仅掌握皮毛。除此之外,虽然一般镇(乡)政府、村委会都配置了电脑,但如何使用和掌握都不精通,大多在网上聊天打游戏。加上设备老化,财务软件不熟悉,相关配套设施没有及时更新换代,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办法与措施

2.1 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 除了贯彻落实和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相关制度之外,各乡镇村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操作细则,首先保证有章可循。之后要加深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2.2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提高监督人员素质 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工作,应坚持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并举。每个村可以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出几个有威望、有责任感、有一定会计知识的人担任监督员,对村组织的收支和财务的管理进行全程的监督。经常对监督员和村会计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宣传。乡镇应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村级财务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切实做好监督工作。村里也要做好村务财务公开,在醒目的地方设置财务公开栏和设立群众意见箱,及时公开村组织的收支状况,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意见箱设立要便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村级财务工作的透明度[2]。

2.3 加强资金管理,严控非生产性支出 对村级的备用金实行限额管理,固定上限。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使用代理资金必须履行“村民委员会申请,村民主理财通过,乡镇领导签批”的程序。明确审批权限,规定一个限额,预算之外额度以上的支出需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通过方可支出。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的支出,特别是车旅费和招待费。最好在年初制定限额,超出部分由经办人自负,避免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3]。尽量避免举债搞政绩工程建设的现象出现,把钱用在刀刃上。

2.4 拓宽村组织收入来源,做好清资消债工作 除了精简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以外,村组织还应盘活存量资产,使其能够保值增值。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支持村组织兴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农业协会,通过搞好各种服务来增加收入,将开源和节流相结合,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为村组织的正常有效运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面对村级债务,应该本着“谁举债,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分类处理,先急后缓;全程公开,群众监督”的原则,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债务的清偿。原则上,不得再增加新的债务,在不得不举债的时候,必须要由村两委讨论进行决定,向村民公开相关信息之后,由监督组进行确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之后经镇农经部门调查审核之后报镇政府审批。严把程序关,严防新债务。

2.5 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更新配套设施 对正在从事村级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政府要通过举办讲座、参加专业技术培训、适时进行会计轮岗、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使之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会专业技术。另外,可以吸纳一批年富力强的人员补充进会计队伍,实行持证上岗、竞争上岗。同时,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更新财务的电脑设备、相关财务软件。此外,还要积极从高校财务专业引进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光. 浅谈农村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41-44.

[2]杜宁. 规范管理村级财务的办法与措施[J]. 农村经济,2008(2):125-126.

预防饲料发霉的措施和解毒办法 篇4

1 防霉措施

1.1 饲料收割、晾晒与贮藏,要做到快收、快打,尤其应注意及时晒干,并在干燥环境中保藏。

1.2 在调制饲料时,应注意消除饲料中有害有毒的物质。

1.3 注意饲料贮藏环境。黄曲霉、寄生曲霉等均为好氧菌,在密闭缺氧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抑制。因而贮存水分含量较高的饲料一定要要把容器封严。如用塑料袋隔绝空气贮存饲料效果较好。另外,水分含量以13%以下为宜。

1.4 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变物质,如添加环氧乙烷、苍术、艾香等有一定的作用。

2 发霉饲料的去毒方法

2.1 挑除法

此法可适用于秸秆、颗粒饲料的去毒处理。其方法是把饲料中发生霉变的部分挑除,使饲料的含毒量降低。

2.2 水洗法

此法适用于籽实饲料的去毒处理,其方法是:先将发霉的饲料磨成碎粉,将其倒进缸中,加入水3~4倍,然后搅拌,静置浸泡,每日换水搅拌两次,直至浸泡的水由茶色变成无色为止,此法简便,效果显著。

2.3 晾晒去毒法

此法主要用于大量秸秆饲料的去毒处理。其方法是:先将发霉饲料置于阳光下晒干,然后进行通风抖松,以除去霉菌的芽孢,使其变得无害而达到去毒的目的。

2.4 脱胚去毒法

此法主要用于玉米的去毒,因为发霉玉米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玉米的胚部。其方法是:先将玉米磨成1.5~4.5mm的小颗粒,再加入5~6倍水,然后搅拌和轻搓,胚部碎片因较轻而浮在水面上,将其捞出或随水倒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达到脱胚去毒的目的。

2.5 石灰水浸泡法

此法适宜对玉米、高粱等籽实类饲料进行去毒处理。其方法是:1.5~5mm的小粒(高粱等籽粒较小可不必粉碎),然后将过120目筛后的石灰粉按0.8~1%的比例掺入发霉饲料中,最后将掺入石灰粉的料和水按1∶2的比例倒入容器中搅拌1分钟,然后静置5~8h,将水倒出,再用清水冲洗2~3次,晒干后便可使用。采取此法去霉,如果发霉饲料中黄曲霉素含量在100ppm以下,去毒率可达97%以上;若黄曲霉素的含量为100~200ppm,去毒率可达94%左右;若黄曲霉素含量在300~400ppm,去毒率可达91%。

2.6 氨水去毒法

此法适宜对糠麸类饲料进行去毒处理。有高温和大剂量两种处理法。

高温处理法。既每千克饲料拌入12.5g氨水,再容器内搅拌均匀后,用塑料布将容器口封严,置于室内,室温20度时,7d后去毒率可达87.5%以上;若室温保持在40度时,5d后去毒率可达90%以上。因此温度越高,去毒时间越短,去毒率越高,具体可根据室内温度的高低,掌握适宜的开封时间。

大剂量处理法。此法既在发霉饲料中拌入大剂量的氨水,在容器中搅拌均匀后,用塑料布将容器口封严,置于室内,在常温下进行去毒。若每千克饲料拌入10g氨水,9d即可去毒;每千克饲料拌入17.5g氨水,5d可去毒95%以上;每2kg饲料拌入25g氨水,3d后即可去毒。但应注意,每千克饲料最多不得超过25g氨水的剂量,饲料开封后,应让饲料中的氨气挥发24~36h后方可使用。

2.7 碱水煮去毒法

此法适用于籽实类饲料进行去毒处理。其方法是每100kg发霉饲料加入3倍的水(300kg),再加入500g苏打粉或1000g石灰共煮,待煮到饲料裂开时,让其冷却,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到没有碱味时即可使用。

退役士兵安置措施和办法 篇5

安置模式的措施办法

XXX

(XX年X月XX日)

XX总人口XXX万人,现有各类优抚对象 万人,每年向部队输送新兵 人,本籍现役军人 人,每年接收退役士兵(转业士官)等 余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XX各级各部门和有关用人单位顾全大局、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创新勇为,使国家退役士兵安臵政策得到了较好地落实。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基本情况

新的《退役士兵安臵条例》颁布实施后,XX共接收退役士兵 人,其中选择新政策在部队办理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人,选择原安臵政策的城镇退役士兵 人(按新的《退役士兵安臵条例》规定,人中符合安臵条件的 人);接收军队退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 人、军队复员干部 人、伤病残退役士兵 人。XX年以来,我县财政部门共拨付安臵保障金 万元,切实保障了退役士兵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发放。

二、我县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主要做法

(一)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在夯实安置基础上狠下功夫。一是认真统计,及时接收。由民政部门做好每年的退役士兵(含转业士官等)报到、登记以及档案的接收工作,分别建档,分类归档。二是前期摸排,有序实施。在每做好退役士兵的接收报到和档案接收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对符合安臵条件的退役士兵(含转业士官等)做好登记、调查和档案审查工作。同时,积极解决部分退役士兵待安臵期间的生活难题,把困难家庭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三是出台政策,制定方案。出台了《XX退役士兵安臵方案》(X政发[XX]X号)等安臵政策,明确规定了退役士兵安臵原则、安臵办法、上岗期限及各单位责任。

(二)合理设岗,尊重意愿,在完善安置措施上狠下功 夫。一是合理设岗。根据当年退役的符合安臵条件的人数,由县编办拿出事业编制安排分配岗位。XX年,为符合安臵条件的 人(转业士官),设臵了 个事业岗位。二是考聘选岗。按照安臵岗位实行文化考试和实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军龄、军衔、职务、学历、政治面貌、伤残、表彰等量化积分,综合考试分数高的统一公开选岗,确保公平、公开、公正。XX年 月 日,我县在民政部门公开进行选岗考试,县人武部、县编办、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参与,纪检、监察等全程监督,符合安臵条件的 人参加了应试。三是自主择岗。规定对自愿放弃安臵或录用岗位的,可申请自谋职业。先后有 选择了自谋职业,人经考试选聘安臵上岗。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符合安臵条件的人员,当年全部得到妥善安臵。

(三)优兵优分,优先安置,在落实安置政策上狠下功夫。一是切合实际,伤残优分。XX年以来,我县接收伤病残退人员 人,占全市接收任务的 %。针对实际情况,我县规定对伤残等退役士兵坚持“五个优先”的安臵办法,即立功、伤残、抢险救灾、艰苦地区、特困家庭的退役士兵优先安臵。二是随到随接,安置优先。不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和困难,对符合接收条件的伤病残退人员做到随到随接。目前,除部队暂未移交的 人外,另 名伤病残退人员全部接收。三是妥善照顾,政策优待。严格按照伤病残退优待政策,及时落实各项待遇。对一至四级残疾退役士兵的住房保障,全部按接收时本县商品住宅均价给予补差;对五至六级精神残疾退役士兵,按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XX年,共拨付住房保障金 万元、一次性经济补助金 万元,并及时按《XX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落实了医疗保障。

(四)注重教育,加强培训,在创造安置条件上狠下功夫。一是自主选择,免费培训。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坚持“自主选择、免费培训”的原则,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民政、人社等部门配合,对退役士兵开展计算机操作、电工操作等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教 育培训,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XX年以来,共有 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学用结合,适用实用。结合退役士兵文化水平、自身特点、市场和社会需求等,要求承训机构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臵培训专业和课程,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拓展方式,丰富内容。通过印发宣传单、给退役士兵一封信等形式,积极搭建退役士兵自主创业、用工单位多向选择的就业平台。同时,适时组织开展退役士兵招聘周活动。人社、民政、人武部等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发布招聘周活动安排、参加招聘企业情况和用工岗位信息等,在招聘周设专人为退役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XX年至今,共有 家企业、余人次(退役人员)进场参加招聘活动,提供岗位信息 余条,签订就业意向 人。

(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解决安置问题上狠下功夫。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妥善解决退役士兵安臵中遗留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从讲政治的高度着力解决、认真落实。一是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工作责任。认真贯彻国发[2005]23号和皖政[2005]1号文件精神,对过去存在的安臵遗留问题,采取摸清情况,分清责任,制定措施,妥善解决退役士兵安臵中的遗留问题。同时,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无条件地负责接收安臵好退役士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妥善解决问题。把退役士兵安臵遗留问题纳入县政府的目标管理,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同时,经梳理后将遗留安臵问题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到责任人,真正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此外,对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力、作风不实、工作落实受影响和不能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单位和部门,规定从严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三是多种渠道安置,多样方式就业。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采取灵活就业方式,实行安臵就业与经济补助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切实解决好安臵对象的遗留问题。对凡能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的,妥善安臵上岗;对提供就业岗位有困难或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自谋 职业安臵;对家庭生活困难且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优先纳入城乡低保保障范围。

三、我县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存在的难点

(一)扶持性政策应具体化。国家对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少,但有些太笼统,不易操作,实施起来有难度,对刚刚起步创业的退役人员扶持帮助作用不明显。

(二)培训性政策应有针对性。退役人员特别是退役义务兵人员,一般年龄较小、家庭较好,对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认识不高,出现了“家长一厢情愿,退役人员不太情愿”的现象。因此,对培训性政策要积极改革,增强针对性,以调动退役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也能适应自主安臵的需要。

(三)安置性政策应切合实际。事实证明,一方面转业士官对安臵的岗位期望过高,回到地方后工资水平较低,对工资对岗位不满意;另一方面地方上可满足安臵的岗位较少,各级倍感安臵压力大,特别对我县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国有企业少且条件差、大型企业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对退役安臵人员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国家对公务员和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编制,实行“逢进必考”的政策,在经济发展滞后县,对退役人员安臵最好的岗位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县级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较少,对每年都需安臵的不多岗位,地方政府压力较大、难度较大。

(四)优待性政策应适度调整。对自谋职业和自主择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配套资金比例不合理,不能体现国防义务均衡负担的原则,造成参军入伍人数越多地方财政负担越重的现象。特别是伤病残退人员的安臵,移交时一方面存在个别残疾士兵家属对部队要求过高,特别是经济补助要求过高,另一方面存在个别部队对相关政策理解不透,对退役残疾士兵及家属思想工作不够细致,存在移交地方“卸包袱”的现象,造成残退人员家庭信访、上访、缠访不断,给地方安臵造成了压力。此外,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安臵时,存在医疗保险接续问题。

四、对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规范的安置 政策法规体系。建议突出重点,取消一般,以自谋职业为主,以安排工作为辅。要按市场经济运转机制,对绝大多数退役士兵采取自谋职业货币补偿安臵,只对有特殊功劳的和因公残疾达到相应等级的少数退役士兵实行由国家供养或政府指令性安排工作。针对退役士兵的优惠政策应考虑其特殊性,简化程序。

(二)建议建立优待兼顾地区差异的安置保障金和扶持培训就业制度。建议既要制订公平统一的安臵保障金标准,又要兼顾地区差异。实行货币补偿安臵既要体现国家对退役士兵的优待,又要兼顾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建议改变自谋职业及自主择业一次性经济补助负担方式,提高省级负担比例,减轻地方负担。

措施办法 篇6

保护范围扩大 更多职工可享高温津贴

■ 案例:

一年前,小李入职到快递公司当了一名快递员。他每月的收入为基本工资加提成。现在天气炎热,正午时小李仍骑着电动车在路上奔波。他说:“我不能因为天气热就不按时送件,否则被投诉还会被公司扣钱。”对于高温津贴,小李称从没听说过。他说:“好像所有的快递员都没有。”

■ 点评:1960年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规定高温津贴仅适用于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基本建设工地的高温作业和炎热季节的露天作业,而2012年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却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所有行业的全部劳动者,即只要从事高温作业和在高温天气下作业的职工,都可享受高温津贴。

从事高温作业 农民工有权享受津贴

■ 案例:

老赵是个建筑工人,夏天不管多热,他都得照常在工地上干活。如果赶上工期紧,每天中午吃完饭就得接着干。他干这一行已经五六年了,从没领过高温津贴。老赵说知道有这种补助,与他们在同一个工地上干活的一家国有公司的职工,每年都能领到。“很羡慕人家,但我们都是农民工。”他说。

■ 点评:按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无论劳动者是农村户口的农民还是城市户口的居民,只要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单位安排其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就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防暑降温饮料 不能抵扣高温津贴

■案例:

老高是某运输公司的货车司机,两个月前公司承包了一个建设工地的运输任务。因工地位于郊区,不限制货车白天上路,所以现在大多数司机都上白班。很多货车驾驶室里没有空调,老高那辆车只有一个电扇,天气一热,驾驶室就像个蒸笼,电扇吹出的风都是热风。对于高温津贴,老高说每年都有,但不是足额发放,去年6—8月每个月只给80元,差额部分公司用来买十滴水等防暑降温药品以及煮绿豆汤了。

■点评: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以及在高温天气下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在高温天气下作业 缩短工时不得扣钱

■案例:

老苏是装卸工,一到炎热天气,老板就让大家每天午后推迟2小时上班,说国家有规定,高温时段可适当缩短工作时间。开始他还以为老板很人性,但开支时发现工钱少了,原来工资是按每天工作6小时支付的。

■点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高温作业中暑 可享工伤待遇

■ 案例:

五十多岁的杨先生买断了工龄后, 到路边的停车场当看车员。连日天气炎热,杨先生在高温下引导司机停车入位、收费,突然晕倒,当即被送到医院。经诊断为中暑了,住院治疗一周后才痊愈。公司以中暑不是工伤为由,拒绝报销5000多元医疗费。

■点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在高温天气下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医疗费全额报销。这里提醒大家,中暑职工首先要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然后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提请工伤认定。被认定为工伤后,中暑职工即可按相关规定享受工伤待遇:已参加工伤保险的,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单位没有给职工缴纳工伤保险,医疗费用由企业全额承担。对于单位拒不支付的,职工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对于因中暑引发的其他并发症,如脑出血、心脏病等,按照 《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同样可以享受工伤待遇。

在高温下工作的职工如果合法权益遭到侵害,可拨打总工会12351职工服务热线寻求帮助。

(北京 李彬)

规范管理村级财务的办法与措施 篇7

一、村级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财务制度不完善, 监督机制不健全。

有的村没有制订财务管理制度, 有的村财务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应、不配套, 导致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不够规范,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账薄设置不合规, 账务处理不规范。

有相当数量的村没有按村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账目, 会计科目随意设置, 记账方法不统一, 账款不符、账实不符、有账无证、有证无账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村仅设现金账, 不设财产账和往来账;有些村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和专项支出等项目记录不全。极个别的村财会人员因不懂业务, 干脆不设账、不记账, 把五花八门的票据用报纸封成包或扎成捆, 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包包账”、“捆捆账”。

3.会计手续不齐全, 核算资料不准确。

有的村原始凭证不规范, 无经手人、无证明人、无事由、无审批人签字的票据普遍存在。过去, 农村经济落后, 商品交易额小, 农民也没有购物开发票的习惯,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积金也很少, 农村习惯了白条报销, 这种习惯延续至今, 成为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一大顽症。无论是职务消费、社会公益事业开支, 还是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村干部都有利用假发票、白条谎报支出的机会, 造成现金管理失控。

4.凭证审核不严格, 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开支应当由主管领导“一支笔”审批, 而有的村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 村支书可以审签、村主任也可以审签, 甚至乡 (镇) 党政有关领导都可以签字报销;有的审批人签批不问事由, 不问原因, 明知开支超标准、超范围, 因怕得罪人, 不顾财务制度规定, 大开“绿灯”。

5.财务收支无计划, 预算管理难执行。

预算管理在有的村还是盲区, 资产管理很不规范, 财务收支随意性大, 更无控制措施可言, 造成村财务遗留问题多, 家底不清。有相当部分村年初资金收支无计划, 往往是有钱乱花, 无钱借花, 拆东墙补西墙, 寅吃卯粮, 结果是年终决算一片“红”。

6.档案管理不到位, 会计资料不齐全。

许多村根本没有村级会计档案室, 会计档案资料无法集中管理, 只好长期存放于会计或出纳家里。一些会计人员不按规定装订单据, 年终将账本和单据用报纸一包, 随便乱丢, 造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重要资料残缺不全。工作变动时有个别财会人员不办理移交手续, 各管各的“包包账”, 造成账簿和凭证丢失、鼠咬、虫蚀和霉烂。[1]

二、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处境尴尬。

一方面,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双层经营体制的一个层次, 既是一个具有管理、服务职能的组织, 又是一个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 与企业、事业等其他组织相比, 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我国法律一直没有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定位, 在制定财经法规时, 往往忽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 财务监督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依据, 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存在很多政策上的含混, 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地贯彻落实, 另一方面, 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村民, 其管理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好、用好集体资产, 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职责。目前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名存实亡, 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实际上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错位, 往往出现行政干预过多, 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集体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挪用、浪费等问题。

2.加强财务管理认识不够, 政策措施难以贯彻落实。

部分乡村干部通常认为会计工作是会计个人的事, 不重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财经法纪、管理制度很难得到贯彻落实。对群众反映的财务问题不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 给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

3.农经队伍“网破线断人散”, 村级财务监管流于形式。

各级政府赋予了农经部门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职能。但乡镇机构改革后, 大多数乡镇农经站被撤消, 监督管理职能被削弱, 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不能顺利实施。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 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 但公开的内容不具体、不完整、不及时, 群众无法了解集体资金的用途和去向;二是部分村财会人员怕丢饭碗, 对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放弃监督。三是农村政策宣传不到位, 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许多农民看不懂公开的账目, 更谈不上监督, 导致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4.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 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按政策规定, 配备村级财会人员应由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进行考察选配。目前, 绝大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由村干部指定, 造成村财会人员因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而“换届”, 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象。有的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 政治修养、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普遍低下, 很难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要求, 急需进行系统培训。

三、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办法措施

1.健全村级财务会计制度。

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 确保村级财务规范管理, 有效监督。在此基础上, 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 从实际出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村级财务会计制度, 确保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促进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迈向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村级财务公开力度。

要大力推进规范化管理, 实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 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大事务、涉及农民利益的事项、群众普遍关心以及信访反映出来的重大问题, 都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 以规范的程序向全体村民全面公开, 引导农民参与管理, 实施监督。一是设立固定公开栏。村级财务公开栏应当设立在村民集中、醒目的地方, 公开内容要浅显易懂, 让农民群众一目了然, 方便村民阅览。二是规范村级财务公开内容。以乡镇统一制定公布的内容和格式, 在坚持以村级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同时, 不断充实和完善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和重点, 着重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 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内容实行明细公布, 进一步提高公开的透明度。三是及时公开。村级财务公开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 采取定期、不定期、专项公开等形式, 及时公开财务内容。要将村级财务公开作为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让群众及时、全面了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重大管理事项和经济状况。四是强化民主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纳入财务管理的必经程序, 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 让村民参与财务管理。在村级财务管理中, 统一明确一事一议的工作制度, 对公益性、生产性等专项开支和大额开支预算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定期审核资金使用情况, 确保民主监督由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监督。

3.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

现金和银行存款具有极强的流通性, 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点。如果管理不严, 监督不力, 极易给集体经济组织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应当加强资金管理, 一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村级财务应由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开设银行帐户, 各村的所有收入包括往来款项都必须及时足额地上缴到银行账户上, 现金使用实行备用金领用制度。各类支出必须使用财务法规认可的票据, 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后方可报账。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结算一律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不得通过现金结算。二是实行财务收支预算制度。每年年初, 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原则, 编制村级财务收支预算方案, 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 并经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核和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管理, 确定一名党政领导主管, 定期听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汇报, 总结成功经验, 分析存在问题, 研究办法措施, 部署财务管理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顺利开展。要经常听取群众的意见, 采纳村民的合理化建议, 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不断增强财务监督手段。三是建设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制度。防止农村基层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农经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审计质量和效果。防止因程序和格式不规范问题带来审计上访现象的发生。要扎实有效地开展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 或重点项目财务收支审计, 对在审计中查出的典型案件要移送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防止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

4.稳定村级财会人员队伍。

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财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还要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根据财会人员的变动情况、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动情况, 及时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继续教育, 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 不断增强财会人员的政治修养和法律意识,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村级财会人员队伍。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 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 须经过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审查和批准, 要因地制宜地完善会计管理模式。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应当普遍推行会计代理制。在保持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不变的前提下, 由乡镇或行政村统一指导村组集体财务管理, 实行“村帐乡理, 社帐村理”,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权, 不干预村组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由乡镇政府按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招聘会计专业人员, 委派到各村任专业会计, 会计人员由乡镇统一考核和管理;经济发达地区应当实行会计选聘制。由乡镇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开招聘农村财务会计人员, 对考试合格者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荐,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从中择优聘用, 促进农村财会人员迈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参考文献

措施办法 篇8

一、《办法》实施的积极效应

1. 转变登记观念, 法治意识不断加强

《办法》依据《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对登记机构的具体职责、登记效力、程序、类型等进行了细化和完善。房屋登记已由以往的行政确权转变为行政确认, 登记机构从行政管理为主发展为服务社会为先。《办法》取消了强制登记管理制度, 代之以依申请登记原则, 实现了登记不再是强制管理而是社会服务。房屋登记不仅是国家公权力对交易秩序的适当干预, 更是物权变动的公示记载行为。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各地登记工作人员自觉学习和遵守法律规定, 严格规范自身行为, 依法行政意识得到增强。社会各界对登记的法治意识也随之强化。预告登记、最高额抵押权登记以往不受重视, 当事人缺乏申请登记的主动性, 《办法》的贯彻实施, 使金融界、其他债权人风险防范意识和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依法申请房屋登记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有效地保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2. 注重登记程序, 操作流程更加优化

《办法》是一部规范登记行为的程序法, 促使登记机构从以往的重实体轻程序向实体和程序并重的方向发展。《办法》对每一道登记程序界定清晰, 赋予登记人员相应的职责, 减少登记行为的随意性和自由度, 如在遵循一般登记程序外, 还增添了询问、实地查看和书面告知等制度, 询问结果必须由被询问人签字确认, 实地查看的应填写实地查看记录, 依职权更正登记应书面告知权利人等。《办法》实施以来, 登记机构以贯彻《办法》为首要任务, 不断改进业务流程, 从以往简单的受理、审核、发证, 到受理时需要询问, 审核时有针对性地实地查看、公告, 发证前需要记载于登记簿等, 每道登记程序更趋详细, 操作流程不断得到优化和规范。

3. 增强服务意识, 工作效率日趋提高

《办法》不仅强调登记程序, 还进一步缩短办事时限, 原来各类登记办理时限从30日至60日不等, 现《办法》根据登记种类的难易程度相应进行缩简, 如抵押权、地役权等只要10个工作日, 异议登记仅需1个工作日。并将证书遗失作废公告改为遗失声明方式, 公告时限由原来得6个月, 根据实际缩短到1个月甚至更短。此外, 登记呼号系统的启用营造了有序的登记环境;指纹加密防伪措施的推行为更好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固了防线;客户满意度调查以及定期回访等制度的建立大幅提高了服务水平。这些便民、利民措施无不体现了登记机构已从强调管理走向主动服务, 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工作效率日趋提高。

4. 明晰登记权限, 业务优化有章可循

《办法》实施之前, 全国许多地区存在房地产交易机构与登记机构分离、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上房屋登记分别由不同机构受理且两个机构分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的情况。机构分设导致登记效率低下, 群众办证繁琐, 对于城郊结合部还会发生同一处房屋重复登记现象, 从而埋下较大的行政风险。《办法》明确规定房屋登记由房屋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房地产交易与登记一体化成为登记机构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 首次将集体土地上房屋登记纳入适用范畴, 形成城乡一体化登记模式。登记机构的明确和登记适用范围的扩大, 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登记机构的房屋登记管辖范围问题, 促使各地加快整合登记机构, 实现房地产交易与登记一体化、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上房屋一体化登记形式, 避免政出多门, 化解登记机构体制不顺带来的困惑和难题。

5. 设立预告登记, 房产交易安全有保障

《办法》的立法宗旨就是更好地维护房地产交易安全。为此, 《办法》专节设立了房屋预告登记。对于当事人签订了买卖合同但发生无法及时交房或付清房款等事由的, 买卖双方当事人可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经预告登记的房屋, 预告权利人获得优先取得房屋物权的法律保护。《办法》实施一年多来, 无锡等一些发达城市的登记机构办理的商品房预告登记、商品房抵押预告登记量同比增长5到6倍, 可见市场对新型登记的认同度很高, 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活跃市场交易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6. 拓展登记内涵, 社会需求得到满足

《办法》的重要亮点和特色之一便是丰富了登记类型和登记权利。从原有的所有权、抵押权登记扩大到预告、更正、异议登记, 从现房抵押登记扩大到在建工程抵押登记, 从仅对建筑物进行登记延伸至构筑物登记, 登记的权利从所有权、他物权发展到用益物权、物上请求权, 构建了极为完备的登记制度。在如此健全的登记制度指导下, 登记机构不断改革业务系统, 梳理业务种类, 建立电子登记簿, 形成了完备的法制化登记体系。形式多样的登记种类, 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登记需求, 提升了登记机构的社会地位。

二、《办法》实施中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些问题

1. 基础条件受限制, 业务推进不均衡

《办法》新增的房屋登记类型, 需要有完善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作支撑, 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导致未能适时开展预告登记等登记类型;有些登记机构因为无法确定标准化的收件内容, 或基于对未竣工房屋抵押的风险担忧, 未能开展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有些登记机构因为对《办法》的宣传不够, 群众不了解其实质, 尚未涉及构筑物登记, 也未曾开展地役权登记。基础条件受到限制导致业务推进快慢不一;有的登记机构虽然进行了申请受理、审查、发证, 但由于登记系统调整不到位, 不能也无法将权利状况等内容记载于登记簿, 没有完成登记行为。

2. 配套措施未跟上, 登记业务难开展

关于集体土地房屋登记, 由于登记机构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同, 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做法, 有些地方没有集体经济组织, 有些地方对该主体的指向认识不同, 《办法》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 各地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 导致实践中仍按现有操作方式登记集体土地房屋, 或根本尚未开展该项登记。

另外, 《办法》关于所有权注销登记的规定即“房屋灭失后权利人应当申请注销登记”比较原则。而目前实践中, 房屋拆迁的权利人在得到拆迁补偿、安置后, 不主动申请注销的现象普遍存在, 更不可能委托他人办理登记。如果由拆迁人来申请注销登记, 明显违背了申请主体的规定。因此, 造成了被拆迁、灭失的房屋无人申请注销或即使有人申请注销但不符合登记条件导致无法注销的情况。实践中如果没有针对这一情况制定相关的操作规则, 则无法很好地贯彻执行《办法》对所有权注销登记的规定, 必然导致房屋的现实情况与登记簿记载情况不一致, 甚至还影响在被拆除房屋土地上新建房屋初始登记工作的正常开展。

3. 横向协调不到位, 潜在矛盾未解决

《办法》中有些规定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实施。比如在房屋初始登记中, 《办法》规定需要申请人提交建设工程符合规划的证明,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际建造面积即房屋测绘面积与规划许可证记载一致, 尤其是不能超面积建造。而实际上在新建商品房项目中, 最终实测面积与规划面积不一致的现象较为普遍, 依《办法》规定, 将有大量的房屋无法予以登记。这就需要登记机构与规划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协调, 共同提出有效方案、制定可行的操作规程解决矛盾。在实践中已有些城市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找到了好的方法, 比如要求规划部门颁发的规划执照正本上记载的面积采用登记机构认可的实测面积。

4. 法定责任更重大, 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物权法》出台后, 对登记机构的责任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办法》在这方面的规定也使登记机构应当承担审慎的审查义务。然而, 一些登记机构的操作流程还停留在原来的老路上, 还在延续“三审制”审查的思维定式;有的登记人员对是否符合《办法》规定的登记要件基础法律关系不甚清楚, 将商品房网上登记备案证明视为商品房所有权初始登记证作为收取的登记要件, 混淆了不同的法律关系;有的登记人员只熟悉一种登记类型, 做转移登记的不会做他项权利登记等, 业务能力已明显不适应《办法》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对业务理论、实践知识和登记基础法律关系有充分的掌握, 达到一专多能, 对各种类型的登记都能有熟练和过硬的操作本领。

三、贯彻实施《办法》的推进措施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登记意识

《办法》已贯彻一年半, 各地区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是社会各界反映不一, 各地区贯彻力度也不一, 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并结合《物权法》进行宣传, 以期取得更好效果。《中国房地产》杂志、中国房地产产权网等媒体开展的“无锡产监杯”《房屋登记办法》知识竞赛、全国房地产登记疑难案例与剖析有奖征集、“上海房地产登记杯”房地产登记征文等活动, 是认真贯彻、宣传《办法》的很好形式。但这些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房屋登记工作人员, 下阶段宣传应当深入社会各界, 以提高全社会登记意识为主, 在前阶段宣传贯彻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拓宽一步。

2. 注重队伍建设, 提升登记人员整体素质

《办法》对登记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必须有专业知识、取得从业资格;受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熟悉各种登记的办理规则, 要善于识别真假收件;审查人员要有深厚的法理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所有这些都需要登记机构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储备更多的能够胜任这种复杂工作局面的专业人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围绕化解业务难点、疑点, 经常性开展房屋登记理论研究, 并把它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一项目标管理来抓, 切实培养学习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3. 建立交流平台, 共同提高登记水平

由于各地登记条件、人员素质、登记环境不一致, 导致实施《办法》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何改变这个状况, 共同提升业务、理论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议以省为单位构建业务交流平台,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业务交流, 各省、市也可构建本地区的业务交流平台, 以同步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也可以探索互助互学模式、开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 以实际发生的疑难问题为教材, 采用培训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 剖析法理、深入理解法律精神, 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4. 结合各地实际, 构建地方配套政策体系

《办法》仅仅是全国登记工作的总纲, 它的实施必须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仅靠《办法》远不能解决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 必须制订适合本地区的房屋登记细则或技术规范等配套文件, 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登记政策法规体系。在构建过程中, 要注意与规划、土地、建设、司法等部门协调, 理顺相互关系, 吸取有益意见, 使本地区的登记细则或技术规范等配套文件更具可操作性。

5. 完善工作机制, 提高抗风险能力

登记责任的加大需要各地完善工作机制, 提高抗风险能力。由于《办法》对撤销房屋登记有了新规定, 改变了过去登记机构可以直接因当事人申报不实而注销房屋权属证书的操作方法。如今, 登记机构即使发现当初登记存在申请人申报不实等导致登记错误的情形, 也无法依职权注销登记, 而当事人往往以登记机构审查不严为由提起行政诉讼, 要求登记机构予以赔偿, 为此, 登记机构将承担很大风险。因此, 提高登记机构抗风险能力已成为深入贯彻《办法》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引入现代化识假工具提高收件的真实性;要积极研究对策, 与法院建立沟通机制, 引导当事人通过民事途径解决申报不实导致侵权的问题。总之, 要从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入手提高抗风险能力。

6. 积极创造条件, 全面开展各类新型登记

将建筑区分所有权中的全体业主共有房屋登记首次引入房屋登记法定范畴, 也是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目前, 较多城市根据现有规定结合地方实际已逐步推开此类登记, 部分登记机构由于对建筑区分所有权全体业主共有房屋界定标准吃不透, 迟迟尚未开展。为切实开展此类登记, 登记机构要主动与建设、规划部门联系, 由相关部门在建设或竣工环节明确公建配套的性质、用途、归属, 建设单位申请初始登记时应一并申请公建配套登记并提供测绘报告, 明确各类公建配套用房的代码、面积, 建立相应的公建配套用房登记簿。其他各类新型登记都要按照《办法》规定的登记内容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起来。

7.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措施办法 篇9

关键词:蚕种管理办法,贯彻实施,成效,建议

蚕种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种子, 蚕业生产必不可少, 同时又具有用途单一、生产技术要求高、保存期短等特点, 做好蚕种安全供应关系到桑蚕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将蚕种纳入管理范畴, 农业部依据《畜牧法》制定了《蚕种管理办法》, 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蚕种管理步入依法管理轨道。广西是我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 贯彻落实《蚕种管理办法》是促进蚕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1 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 广西通过多项措施大力宣传, 认真贯彻, 较好地推动“办法”的贯彻实施, 对提高全区蚕种质量、规范蚕种生产经营秩序、保障蚕业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 推进蚕种管理办法全面实施

为推进《蚕种管理办法》的全面贯彻实施, 根据广西蚕种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情况, 广西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措施, 与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共同构成了广西蚕种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蚕遗传资源处理、新蚕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中间试验、蚕品种区域适应性试养、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一代杂交种出口、购销区外蚕种、共育商品小蚕、蚕种检验检疫等管理措施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较好地推动了《蚕种管理办法》的全面贯彻实施。

1.2 理顺蚕种管理体制, 明确蚕种管理部门

根据《蚕种管理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广西明确规定自治区和各市、县 (区)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蚕种管理工作, 隶属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蚕业站或经作站等具体负责相关业务工作, 协调开展蚕种执法工作。广西依法建立了较完善的蚕种管理体制, 对加强蚕种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1.3 大力宣传蚕种管理办法, 形成知法守法和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

广西非常重视《蚕种管理办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地宣传蚕种管理法规知识。自治区和各市县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开展农业法规下乡宣传活动、借助广播电视和报纸书刊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蚕种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广西共举办培训班450期, 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 通过宣传教育, 增强了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和蚕农的法律意识, 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行政执法能力, 增强了蚕农正确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为蚕种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

1.4 严格执行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 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行为

根据《蚕种管理办法》, 结合广西实际, 制定了具体的许可条件和办理程序, 设立了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办理窗口, 明确责任人, 限时、限责办理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的审核和发证工作, 所有申请必须自受理之日起14个工作日内办结。自2007年6月1日至今, 全区共审核发放蚕种生产许可证29个, 蚕种经营许可证84个, 办理许可变更8次, 否定许可申请10次。

1.5 大力开展蚕种执法检查活动, 掀起蚕种管理高潮

广西非常重视蚕种市场执法工作, 农业部门将蚕种列入了农资打假综合执法范围, 积极开展蚕种市场执法, 重点检查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档案、检疫证明、质量合格证、标识标签、蚕品种审定证书及区域适应性试养鉴定证明等。据不完全统计, 三年来全区各级农业执法部门开展蚕种执法活动900余次, 检查蚕种生产经营单位3 500家 (次) , 查处案件37起, 为社会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

1.6 积极开展蚕种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确保蚕种质量安全

为加强蚕种质量监督管理, 广西把蚕种质量管理纳入全区农资市场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对象, 并制定了蚕种质量监督管理实施方案。主要监督管理措施有:一是实行母蛾微粒子病统一检疫制度, 即全区蚕种母蛾由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统一检疫, 蚕种出库时委托冷库统一贴附蚕种母蛾检疫合格证标签。二是加强蚕种成品卵质量抽检, 每年除了配合国家农业部对广西蚕种质量监督抽查外, 还分别对全区各蚕种场生产的春制秋用、秋制春用入库蚕种成品卵进行两次监督抽检并通报结果, 同时加强对从区外调进的蚕种进行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 杜绝不合格蚕种流入区内市场。三是开展蚕种母蛾例行动态抽检, 在制种期间, 不定期对各蚕种场生产的蚕种母蛾进行例行抽查, 动态监测微粒子病疫情, 把质量监控关口前移。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 广西蚕种的送检率、入库率、标签贴附率均达到100%, 蚕种质量监督管理效果明显, 从源头上确保全区蚕种质量安全。

1.7 创新管理措施, 切实保障蚕农利益

一是依法规范小蚕共育管理, 广西小蚕商品化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全区有商品小蚕共育户3400多家, 共育量占全区蚕种饲养量的44.6%, 一些重点蚕区高达70%以上, 小蚕共育质量已成为了广西蚕种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广西实际,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办法》中增加了商品小蚕共育的管理条款, 对商品小蚕共育实行备案, 还规定了共育商品小蚕应当具备的条件, 进一步规范商品小蚕共育行为, 促进小蚕共育健康发展, 维护蚕农利益。二是实行引进区外蚕品种中间试养确认制度和购销区外蚕种备案制度。购销自治区外蚕种除验证蚕品种审定证书外, 还要提供区域适应性试养鉴定证明, 强化区外蚕品种和蚕种的质量监管, 保障蚕农利益。

1.8 开展蚕种诚信生产经营公开承诺活动, 强化行业自律

为增强蚕种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实施《蚕种管理办法》的自觉性,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2008年9月广西还组织开展了蚕种诚信生产经营公开承诺活动, 全区29家蚕种生产单位和77家蚕种经营单位签订了蚕种诚信生产经营公开承诺书。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蚕种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自《蚕种管理办法》实施以来, 广西蚕种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全区2005年发种395万张, 同比增27.01%;2006年发种505万张, 同比增27.92%;2007年发种560万张, 同比增10.95%,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发种470万张。全区蚕种质量检验合格率不断提高, 2005年为96.96%;2006年为97.32%, 同比提高0.36%;2007年为98.34%, 同比提高1.23%。根据农业部蚕种质量检测中心对广西近年来蚕种质量的抽查结果来看 (表1) , 除2008年有一批病卵率不合格外, 其它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 从而也表明广西蚕种质量状况良好。

2.2 蚕种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自《蚕种管理办法》实施以来, 广西对蚕种生产者和经营者全面实施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全区共审核发放蚕种生产许可证29本, 其中有6家新建蚕种场获得, 全区蚕种场核定生产能力为420万张。通过实行蚕种生产许可制度, 设置生产许可条件, 核定各蚕种场蚕种生产规模和能力, 有效规范了蚕种生产行为, 使蚕种生产规模与蚕桑发展需要相适应。全区共核发蚕种经营许可证84本, 通过实行蚕种经营许可制度, 设置经营许可条件, 有效规范了蚕种经营行为, 使蚕种经营市场秩序得到根本性好转。按照《办法》规定, 加强对销售蚕种质量的管理, 销售的蚕种必须附检疫证明、质量合格证等标识标签, 证件齐全才能发售。

2.3 无重大蚕种质量事故发生, 保障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加强了蚕业和蚕种的管理, 通过开展蚕种市场执法等活动, 促进蚕种质量提高, 规范蚕种市场秩序, 确保蚕种质量安全。实施《蚕种管理》办法以来, 全区没有发生重大蚕种质量事故, 有效地保护了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蚕农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广西蚕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广西在贯彻实施《蚕种管理办法》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由于一些历史、体制及《办法》本身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蚕种执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各地农业执法队伍是依法贯彻实施各项农业法规的主要力量, 蚕种执法已成为了农业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农业执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 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尚不完善等问题, 各地农业局虽然成立了农业行政执法 (大) 队, 多数却没有专职的人员和经费保障, 行政执法工作难于开展;另外, 农业行政执法与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 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合力, 成效甚微。

3.2 无证经营行为仍普遍存在, 经营秩序混乱

广西是蚕种市场相对比较开放的省 (区) 之一, “十一五”期间, 随着广西蚕业的快速发展, 各地出现了很多经营蚕种的个体商贩, 由于没有有效的法律监督依据, 默认了该种经营行为的存在, 逐步已成为了全区蚕种经营的主要形式之一。自2006年《蚕种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后, 广西实施了蚕种经营许可制度, 截止当前共有84家蚕种经营单位或人获得蚕种经营许可证, 仍有大量的蚕种贩子无证违法从事蚕种经营活动, 造成一些地方蚕种经营秩序混乱。

3.3 委托经营和设立分支机构没有明确的规定

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和广西蚕种经营许可相关规定没有对具有蚕种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开展委托经营或设立分支机构做出明确的规定。部分地方为加强蚕种管理, 制定了地方性的管理措施, 如要求无证经营点到农业局备案, 成为某个有证经营单位的“代销点”, 规定代销点只能定向销售有证经营单位提供的蚕种, 但多数取得代销证的单位除经营该单位提供的蚕种外还经营其它甚至区外蚕种, 代销证变成了经营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以罚代证”的情况, 无证经营点只要一次性缴纳一定金额的罚款后就能经营蚕种。“代销证”和“以罚代证”等措施变相造成地区之间许可条件的不统一, 影响了蚕种经营许可制度的权威性, 同时其合法性受质疑。

3.4 商品小蚕共育管理措施不得力

小蚕共育是广西推广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推广面较广, 全区共有3 400多家小蚕共育室, 共育量占全区蚕种饲养量的44.6%, 有的地方高达70%, 商品小蚕共育成为了广西蚕种经营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没有相关规定, 《广西蚕种管理办法》作为政府规章不能设置许可, 只采取了备案的措施, 不具有强制性, 管理措施不得力, 形成管理缺口。

3.5 蚕种质量事故鉴定制度空缺

《蚕种管理办法》管理的主要对象是蚕种, 而蚕种的质量问题往往要到蚕期才体现出来。生产上出现的养蚕失败事故有的与蚕种质量有关, 有的与蚕种质量无关, 在处理事故纠纷时均会追究是否是蚕种质量问题。而蚕种质量事故鉴定是一个系统性工作, 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才能保障鉴定结果的科学、公平、公正、有效。广西尚无相关的蚕种质量事故鉴定办法和蚕种质量事故鉴定机构。

3.6《办法》的一些措施可操作性不强

通过《蚕种管理办法》的实际执行, 普遍反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取证难。由于蚕种携带方便, 容易转移, 违规经营行为多为赊销, 难于界定是用于经营还是自用, 导致蚕种执法取证难的问题;二是处罚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办法》对违规经营行为只有罚款的处罚措施, 由于一些违规经营的蚕种贩子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 处罚措施无法兑现, 违规经营的蚕种没有妥善的处理措施。三是违规证据保全难度大。蚕种属于活体, 保存时间不长, 不利于办案。

3.7 蚕种的跨区域流通冲击产销平衡

蚕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除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外, 也具有生产必须、用途单一、保存期短、需求有限等特点, 为保障蚕种供应和产销平衡, 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计划生产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蚕种的跨区域流通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对蚕种产销平衡造成冲击, 容易造成蚕种市场混乱、质量难于控制等问题。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对蚕种的跨区域流通没有明确限制的措施, 广西只采取备案措施, 不具有强制性。

3.8 一些地方疏于管理

一些地方的蚕种执法工作过分地强调客观原因, 不从主观上寻求解决办法, 存在畏难情绪, 工作措施不得力, 甚至有行政不作为、不关心蚕种执法工作等情况。

4 建议

4.1 加强监督, 确实履行职责

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 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推进《蚕种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 加强蚕种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 确实规范和整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4.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可操作性

一是无证经营情况普遍存在是否与许可条件太高有关, 能否通过规范委托经营和设置分支机构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二是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商品小蚕共育管理、蚕种跨区域流通、一些措施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并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在现行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必要修改, 甚至制定和出台《蚕种管理条例》, 进一步加强蚕种管理工作。

4.3 建立蚕种质量事故鉴定机构

建议尽快出台适合广西的蚕种质量事故鉴定处理办法和设立蚕种质量事故鉴定机构。

4.4 建立名副其实的执法队伍

措施办法 篇10

关键词:绝缘电阻,杂闪电流,接触电阻,空心电抗器

高压电气设备在制造或检修过程中, 由于材质或工艺存在瑕疵, 或者由于操作人员的一时疏忽, 会留下潜伏性的缺陷。如果将存在缺陷的电气设备投运行, 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就会发生事故, 不仅设备损坏, 而且会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秩序和生产活动。为了防止事故发生, 必须对电气设备进行高压试验, 以便及时发现设备中的潜伏的缺陷, 确保电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1 绝缘电阻值与兆欧表容量的关系

某单位准备恢复停用近3 年的箱式供电装置, 在进行供电装置二次回路绝缘时, 该单位用2500V绝缘电阻表测试, 检测结果绝缘电阻为15M Ω, 符合规程标准, 可是运行不到两小时二次回路多处绝缘击穿, 越级跳闸, 造成35kV /6kV的3150kVA变压器失电。

本实例提示我们, 对于某些低压回路, 而这些低压设备的绝缘电阻又十分低, 从图1的负载特性可见, 绝缘电阻15M Ω 时, 此时绝缘电阻表输出电压还不到1300V。如果绝缘电阻表的质量较差, 输出电压可能更低。达不到试验的目的, 造成被检测设备的突发绝缘事故。由于二次线路绝缘老化, 绝缘性能大大下降, 因被试品绝缘电阻低, 如果选择绝缘电阻表的容量小, 即输出电流小, 但被试品的等值电容较大, 则被试设备上实际承受的直流电压上升很慢, 因此对吸收比和极化指数的测量造成影响, 试验结果误差较大。对于用来测量吸收比的绝缘电阻表, 应选用最大输出电流1mA及以上的绝缘电阻表。对于大容量变压器极化指数的绝缘电阻表, 则要求最大输出电流不2mA。在进行电气设备绝缘电阻测量时, 一般只选择相应的电压等级的兆欧表, 往往忽略兆欧表的负载特性, 当测量的被试品绝缘电阻较低时, 往往测量时输出电压值比兆欧表的额定输出电压低很多, 达不到检测的目的, 给被检测设备留下了潜在隐患, 造成突发事故。

2 环境与泄漏电流关系

某电力公司进行220kV变电站更新改造, 电气试验人员在进行110kV避雷器试验时, 绝缘电阻合格, 但12 只避雷器的75% 1mA电压下的泄漏电流均在85~107μA, 不符合DL/T596-2005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标准) 规程标准 (标准不大于50μA) , 通过分析, 原因是微安表在低压测量, 高压引线长度为5.2 米, 并且没采取屏蔽措施, 这样高低压的杂散电流都进入了表计, 给结果带来了很大误差。通过微安表采用高压测量, 并且高压回路加装了屏蔽。检测结果为17~23μA , 符合标准。

该实例提示我们, 进行泄漏电流检测, 电流表要接在高压端测量, 并且采取屏蔽措施, 消除杂散电流的影响, 尤其是高电压等级更要注意这一点, 避免因检测结果误判断带来的损失。所不同的是被试设备的额定电压等级愈高, 直流试验电压也相应提高。且试验电压稳定, 测量数据精确。不同绝缘电阻测试受绝缘电阻表电压的限制, 因此比用绝缘电阻表测量绝缘电阻更易发现某些绝缘缺陷。

3 接触电阻检测实例

某电力公司有35-220kV变电站21所, 每年都按电力规程对断路器及隔离刀闸进行检修试验, 在前几年, 运行中断路器触头过热, 隔离刀闸接触不良事故经常发生, 每年检测出接触电阻故障率在6.2% , 给供电网安全供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实例告诉我们, 该公司原来进行接触电阻的测量采用Q J44 型双臂直流电桥, 而这类电桥的测试电流仅为mA级, 难以发现回路导体截面积减少的缺陷, 同时还存在因受触头之间油膜和氧化层的影响, 测量值会偏大, 无法真实的反映接触电阻值, 造成误判断。根据最新电力执行标准, 推荐的直流100A和200A。可在电流100A或200A的情况下直接测得回路电阻, 该公司通过采用100A接触 (回路) 电阻测试仪, 对电网断路器及隔离刀闸接触电阻检测, 故障率大大下降, 故障率为0.1% , 为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4 空心电抗器直流电阻检测分析

某电力供电公司, 新安装6kV无功补偿装置, 采用并联电容器组, 同时串联电抗器来限制涌流, 三相电抗器排列方式为垂直排列, 在验收监测中, 直流电阻互差超出2%, 判断直流电阻不平衡, 因无功补偿装置未能及时投入运行, 造成了严重的有功损失。

该实例提示我们, 干式空心电抗器实质就是一个电感线圈。不同的排列方式, 相间互感不同, 因而对线圈的绕向和匝数的要求也不同。水平排列的电抗器, 三相绕组绕向及线径相同, 要求三相电感值的误差不超过三相平均值的2%。这种排列方式互感很小, 故三相线圈的直流电阻值的误差也不会超过三相平均值的2%范围;对于三相垂直排列的空心电抗器, 受相间互感的影响, 尤其中间的B相绕组同时受A、C相绕组的互感影响较大, 为了保证三相电感值相同, 中间B相绕组的匝数会比上、下两相少, 使三相垂直排列的电抗器三相电阻误差就有可能超过三相平均值的2%范围, 在检测中要综合考虑互差问题, 现场检测的直流电阻值与出厂值的规律是否相同, 这是电气检测人员值得注意的问题, 避免误判断。

5 结束语

措施办法 篇11

海上搜寻救助工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最后一道海上屏障。海上搜救工作难度大、危险程度高,行动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确保搜救整体成效。且其中各方权利义务、法律地位等一直未有规范文件来指导海上搜救工作。因此,坚持“依法搜救”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更好地做好上海地区的海上搜救工作,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海上搜寻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对上海水域搜救工作的组织协调、预案建设、搜救保障、信息发布、法律责任等予以了明确。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带来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响应措施和建议。

一、“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海上搜救工作,同时也高度重视海上搜救立法工作,海上搜救立法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继2007年1月1日国内第一部搜救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海上搜寻救助条例》正式施行后,《天津市海上搜寻救助规定》、《江苏省水上搜寻救助条例》、《河北省海上搜寻救助规定》以及《山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办法》相继颁布实施。2013年5月1日,广东省新修订的《广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工作规定》也正式生效。其他沿海主要省市也正在积极推进该项工作,据了解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人命搜寻救助条例》也正在推进的过程中。

为更好地做好上海水域的搜救工作,进一步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和保障能力,2013年7月15日,上海市以政府发文的形式发布了《上海市海上搜寻救助管理办法》(沪府发[2013]51号)。

作为上海市地方的搜救法规,“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通过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对海上搜救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和资源、搜救行动和保障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建立健全海上搜寻救助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海上搜救能力建设、及时实施奖励等提供了法律依据,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公众参与海上搜救工作的积极性和防范海上风险的意识,也为专业救助队伍参与执行海上搜救任务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该办法的出台,对提高上海水域的搜救成效、促进国际航运中心保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特点

(一)全面规范了搜救工作程序。“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利用六章、共计49条对搜救办法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管理部门、搜救原则、信息发布权限、专家咨询机构、权利义务、搜救资源、经费保障、志愿者建设、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搜救工作参与各方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涉及海上搜救工作主要工作都有规范性的描述,几乎是面面俱到,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地方搜救规定中最为全面和完善的,将对上海海上搜救工作起到很好规范作用。

(二)进一步规范志愿者建设工作。“上海搜救管理办法”与其他各省条例的相同之处是都明确了搜救中心作为搜救志愿者管理管理机构,明确规定了“搜救中心应当对搜救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实行统一管理。搜救志愿者应当服从搜救中心的指挥,开展和参与海上搜救工作”。同时,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工作,还明确“搜救中心应当定期对积极参与上海海上搜救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力量进行表彰和奖励”。此外,还在经费保障部分,明确了由搜救中心负责“海上搜救志愿者搜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工作经费”;这些举措,对于提高社会力量和搜救支援者参与海上搜救工作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促使他们更好发挥海上搜救工作有益补充的作用。

(三)细化了搜救经费支出范围。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在搜救经费来源上明确了“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上海海上搜救工作,并列入市财政部门预算”,同时,在费用使用方面细化了支出范围,一是搜救中心日常办公开支;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行动的适当补助;三是市政府批准的海上搜救演习、演练和搜救经费和补助;四是奖励海上搜救先进单位和个人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的,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组织和指挥的重特大海上搜救行动的奖励经费除外);五是社会救助力量和海上搜救志愿者搜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工作经费;六是重特大海上搜救行动后评估所需经费;七是提升、完善海上搜救管理手段,研究、推广海上搜救应用技术所需经费;八是专家咨询机构开展专业咨询活动必要的行动经费。上述专项资金由搜救中心进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详尽的规定,为后续经费的支出和使用提供全面的指导,也为资金的规范支出提供了保证。

(四)明确了条例的时效性。

与国内其他搜救条例、办法相比,“上海搜救管理办法”是国内相关条例之中唯一一个既明确了生效日期、又明确了有效期的地方条例,即“本办法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6月30日”,这也给后续的进一步调整完善留有了空间,确保了“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三、“上海办法”对专业救助单位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一)要进一步分析专业救助队伍在上海海上搜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明确“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是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之一,负责本市海上搜救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上海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设在上海海事局,负责搜救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搜救中心在崇明设海上搜救分中心,搜救中心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搜救分中心。建设交通、交通港口、气象、海洋、渔业、卫生计生、财政、公安、环保、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办法;医疗、通信、航运等有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做好相关工作”。这部分内容只对上海地方的有关部门职责进行了描述,未对作为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的具体工作进行相应阐述。在条例未出台情况下,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作为上海搜救中心成员单位之一,接受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的统一协调并按照职责开展海上搜救工作。

建议要与上海海上搜救中心进一步加强沟通,全面掌握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在“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生效后角色、地位是否发生变化,在工作程序、配套措施上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海上搜救工作。

(二)要进一步规范专业救助队伍搜救信息发布工作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中强调,“搜救中心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海上搜救信息。未经授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提供相关信息”。同时还在“第五章 法律责任”的第四十一条(擅自发布搜救信息处罚)明确“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擅自向社会发布或散布海上搜救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由搜救中心责令消除影响,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对责任人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建议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对“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学习和理解,在实际的救助宣传工作中,正确把握宣传角度和导向等,应本着“多说救助行动和成效、不盲目推测事故原因和责任”等原则开展救助宣传,避免对专业救助队伍救助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局面和对地方政府构成社会舆论上的压力。

(三)要进一步加强与搜救中心的沟通与交流。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中在很多地方都要求要与搜救中心保持紧密沟通,诸如“承担海上搜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接到执行海上搜救任务的指令后,应当立即行动,并接受搜救中心(或现场指挥)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接受搜救任务指令的单位和个人有正当理由不能执行海上搜救任务的,应当及时报告搜救中心。参加海上搜救的船舶、设施、航空器未经搜救中心同意,不得擅自退出海上搜救行动;确需退出的,应当报经搜救中心批准”;“参加搜救行动的单位和个人在接到搜救中心搜救指令行动后,应当及时向搜救中心报告通信联系方式、抵达现场时间、现场气象海况及其他情况”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作为国家、交通运输部的专业救助队伍,同时还承担着除上海海区之外其他海区的搜救工作和国家交办的各项应急保障任务,与搜救主管部门难免会出现救助力量调遣和使用方面的分歧,建议与搜救中心主动、及时、有效地沟通,主动通报其他任务执行情况,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救助工作氛围,确保完成各项救助任务。

(四)要合理处置实战训练与救助值守的关系

在地方的搜救条例中,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等地的条例都明确要求“参与搜救值班的船舶、航空器、人员应当处于待命状态,并保持通讯畅通,未经搜救中心同意,不得从事与人命救助无关的活动;承担海上搜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接到执行海上搜救任务的指令后,应当立即行动,并接受搜救中心(或现场指挥)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并在法律责任方面明确:违反上述相关规定的,将“由搜救中心予以通报,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违反海事管理法律法规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这些规定都要求参与搜救值班的力量不得从事与人命救助无关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海上实战训练是维持专业救助队伍专业技能非常重要措施,也是训练工作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日常救助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保证救助值班待命工作的同时,专业救助队伍肯定要开展一些实战训练工作。

建议进一步加强与搜救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争取搜救主管部门对专业救助队伍实战训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保证救助值守的情况下,适时、适量开展一些必需的实战训练工作,尽量避免实战训练与救助值守工作的冲突。

(五)要进一步规范救助志愿者管理工作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中第二章<海上搜救机构和资源>第九条(搜救中心职责)第十二款中提出:搜救中心负责组建、管理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本条明确由搜救中心负责组建并管理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在实际情况中,专业救助队伍也在开展救助志愿者建设相关工作,且因为起步早等原因,志愿者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条对专业救助队伍开展海上搜救志愿者工作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建议进一步研究专业救助志愿者组建和管理现状,分析与搜救中心组建、管理志愿者队伍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专业救助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等,确保救助志愿者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六)要合理争取海上搜救相关经费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在搜救经费来源上明确了“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上海海上搜救工作,并列入市财政部门预算。”并细化使用范围。对照其中各条,没有一条对国家专业救助队伍参与地方的应急搜救行动的经费保障情况进行阐述,这也是对专业救助队伍当前经费缺少的不利之处。

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与搜救中心在经费、预算编制方面的沟通,请地方政府酌情考虑国家专业队伍参与地方搜救演习经费补助、提升完善海上搜救管理手段、研究推广海上搜救应用技术等经费,希望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以促进专业救助队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七)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对海上搜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了各种地方的搜救条例,作为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建议在开展海上救助工作、积极融入地方应急联动体系的同时,要加强搜救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确保日常值班待命和救助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理、有据、有序”,促进救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措施办法 篇12

1 加强屠宰检疫

1.1 宰前检疫

宰前检疫是指进入屠宰车间之前实施的检疫, 主要是对症状明显而宰后难于检出的患病或疑似染病的动物检出, 避免进入屠宰车间, 造成二次产品污染, 影响肉品质量安全。其主要内容包括:

1.1.1 查证验物:

索取《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瘦肉精检测报告》。

1.1.2 临诊检查:

通过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 主要观察动物的精神、活动等动态、静态、饮食表现。若发现可疑动物应当及时隔离。

1.1.3 核对数量:

验物核对动物数量, 了解途中发病、死亡情况, 并查验畜禽标识。

1.1.4 严格消毒:

消毒包括运输车辆出入消毒池消毒、卸车前带猪消毒、卸车后空车消毒。

1.1.5 瘦肉精检测:

待宰的生猪按20%抽样检查, 采集尿样进行瘦肉精尿样检测。

经过宰前检疫, 检疫合格的动物准许屠宰, 不合格的动物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急宰、缓宰、销毁等处理措施, 坚决杜绝不合格动物进入屠宰车间。

1.2 宰后检疫

宰后检疫是屠宰过程中实施的检疫, 是动物检疫工作中的最重要的环节, 是宰前检疫的继续和补充, 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处于潜伏期或症状不明显的早期患病动物, 选择最能反应机体病理状态的器官和组织, 通过视诊、触诊、剖检等手段, 并遵循一定方法、方式和程序。宰后检疫一般包括头部检疫、体表检疫、内脏检疫、胴体检疫、寄生虫检疫、复检盖章、签发检疫证明等。必要时还要进行实验室检, 加强对寄生虫、兽药残留、瘦肉精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从根本上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经检疫合格产品的处理: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并在胴体上加盖肉检验讫印章。

经检疫不合格产品的处理:由官方兽医填写《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登记表》, 现场监督指导货主或场方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规定的高温、盐腌等方法, 对病害肉尸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常用的无害化处理方法:高温、盐腌、冷冻、产酸、发酵、工业化制以及销毁, 杜绝不合格肉品出厂, 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2 改善屠宰条件

商务部门要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在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的基础上, 做好牛、羊、鸡、兔等动物的定点屠宰工作, 同时, 对规模小、条件差的屠宰场所要坚决关闭, 坚持“压缩数量, 关闭小型, 扶持大型”的原则, 认真做好科学规划, 整合屠宰资源, 加大财政投入, 引进先进设施设备, 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重点扶持和建设一批规模大、规格高、设备先进, 管理规范的一流屠宰企业, 实施品牌战略, 为社会提供安全放心的畜产品, 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 开发国际市场, 这也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条件和措施。

3 强化市场监管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所属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要切实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制定市场管理制度, 对市场交易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巡回检查, 重点对上市产品查证验物, 特别要对肉品专卖店、超市、储藏冷库的分割肉进行检查, 核对检疫证明、检疫标识和进货票据及销售记录。对已进入流通环节未经检疫的动物及其产品实施补检。对证物不符、检疫证明失效的动物及其产品实施重检, 并依照《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给予应有的行政处罚。

4 增强安全意识

上一篇:新专利法论文下一篇:多功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