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理念

2024-10-22

多功能理念(通用12篇)

多功能理念 篇1

厨房家具是每个家庭烹饪、进餐时必备的物质条件之一, 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主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家电工业的蓬勃发展, 居室内的厨房空间也相应得到改善, 家电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厨房。这使得传统的厨房家具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居中有限的空间, 功能区间划分不明确, 厨房家具单一, 过多过滥的层板及抽屉使得厨房家具功能未明确, 使厨房整体环境上显得凌乱而不协调, 从而难以满足人们在厨房活动中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本文就厨房家具的功能细分、多功能转换、产品构造及配件, 来说明厨房家具多功能化实现的方法及意义.。

一般来说, 厨房家具设计应尽可能地确保用户的使用方便性, 在具体的产品上就主要体现在家具的功能细分化及多种功能的转换, 最终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使用需求。要满足这个需求, 就要在设计和材料的选用上认真考虑, 具体如下:

1 工作台

关于工作台的设计, 其设计思想主要关注的是其高度、台面材料、及功能分区及多种功能之间的转换。

1.1 高度

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来说, 标准的900mm高的厨房工作台使用起来比较舒服, 而对于身材较为矮小的用户, 690mm~740mm的高度是比较合适的。2002年国标就对厨房底柜的高度做了行业标准的制定, 部分高度标准如表1所示:

在大部分厨房中, 活页式工作面和可移动工作面可以增加操作台的灵活性, 如果厨房内主要的操作台高度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那么增加一个较低的活页式工作台面或手推式工作面可以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 以提供舒适的工作面及传递的操作空间, 如图1所示。

1.2 材料

工作台面的材料应该有易保养、易清洗、有弹性、还应具有抗高温、加工容易等特点, 并且在触觉和视觉上具有较好的美观性。

(1) 瓷砖:瓷砖的优点在于其具有较好的抗高温、表面既光滑且平直等优点, 但对于瓷砖之间的拼缝, 污垢不是很容易清洗。

(2) 石材:石材的台面有抗高温、耐酸碱腐蚀等优点, 其中人造石材的性价比较高, 天然石材会有少量的辐射污染。

(3) 不锈钢:不锈钢的表面可以抗高温而且很耐用, 但不易于保养, 容易被刀叉等厨房工具划伤。

1.3 功能细分化

工作台主要有水池、灶台, 而对应的主要使用工具及其特性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得出, 厨房工具的储存应具备功能细分化, 且功能区间不应限定不变, 储存空间之间可以转换, 如图3所示:

此工具盒由木质的侧板、3mm厚不锈钢板及钩挂五金组成, 不锈钢板上按32mm网格钻通孔, 可以随需要放置的工具的大小调整空间的大小, 满足用户的一个动态的需求, 如图4所示:

此工作台为灶台下的储存空间, 门板后面的储物空间是可以活动的与柜子里的半封闭式的架子搭配使用, 当用户的空间需求改变时, 可以将门上的储物架卸下, 增加柜子内部的储存空间, 以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2 储藏柜

储藏柜的设计主要围绕其储藏功能来设定, 对于站立工作的用户来说, 610mm~1750mm的使用空间是很好的便利区间, 而当用户需要弯腰或下蹲时, 380mm~1220mm的空间是便利区间, 物品都应该在用户的便利区间内储存, 使便利区间达到最佳的使用率。另外, 储藏物品应该容易被发现, 一般来说, 要把物品放在其常用地点的旁边。

2.1 壁柜

对于壁柜, 应该将门设计为玻璃门以便用户能够看得清柜子里储存的物品, 这对于记忆力衰退的用户很有帮助;也可以设计为敞开式的架子, 它可以消除实力受损的用户打开橱柜门的不便;对于壁柜以下, 底柜以上的台面部分也可以用来储存物品, 无论这个区域是否用来存放工具, 都不应该将其忽视。

2.2 底柜

尽量多的使用抽屉代替门, 这样做可以消除门打开后摆动的麻烦;而较深的抽屉, 应该设计为可全部抽拉出来的抽屉, 用来存放拿取率较低的物品以尽量减少弯腰的次数;垃圾回收装置应该在清换的时候不需抬到其本身高度而且还能在底柜处滑出, 且垃圾的分类也应明了, 如图5所示。

2.3 角柜

对于转角处的储藏柜会有一个储藏的盲区, 不利于用户拿取, 所以对于角柜的布置则需要更为优化的设计。例如图6所示, 图为凯斯宝码设计的一款转角橱柜, 其配置的转角拉篮是转角空间利用的完美解决方案之一。在橱柜转角处安装转角拉篮, 可使物品深度隐藏于转角空间内, 又可以轻松拉出, 存取非常方便。又如图7所示, 图为BLUM SPACE CONNER抽屉, 依据90度转角空间设计而成的全拉式抽屉, 可充分利用橱柜的内部空间, 使得最角落之处也能实现外观和使用的完美结合, 分隔栏的加入使物品的分类收纳变得更加容易。

3 橱柜构造及配件

3.1 橱柜构造

橱柜的构造基本分为无框、和前框两种, 无框式主要以偏心件等五金连接方式连接橱柜各部件;前框式结构主要由以立柱和横档组立的前框、侧板、及后档组成, 门板以铰链连接在前框或者侧板上, 如图8所示。无框式结构优点在于可方便利用柜内的空间, 但是结构没有前框式牢固, 而现在部分的前框式也有了方便利用柜内空间的优点。

3.2 橱柜配件

橱柜要完成使用及储存等功能, 不仅仅需要橱柜本身, 还需要一定的配件, 其中包括橱柜五金和配饰。

(1) 五金:五金主要包含铰链、滑轨、角铁、把手及特殊五金配件, 180°的阻尼铰链是橱柜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用户的功能需求, 最好将门设计为可以拆卸的, 所以快装式铰链也是很好的选择。橱柜滑轨主要有钢珠滑轨和缓冲滑轨, 缓冲滑轨不需要侧板也可以安装, 可以直接安装在抽屉和柜体的背板上, 但对抽屉的长度有特殊的要求, 故在合适的情况下才使用。角铁在没有连接木的情况下可以用的, 优点在于安装拆卸方便, 但是没有连接木的价格便宜。

(2) 配件:橱柜的配件包含拉篮、塑胶软管、玻璃层板、银镜等。下图为藤条编制的蔬菜拉篮。

参考文献

[1]李政, 王述洋.多功能家具的设计理念及方法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 2

[2]王瑛, 肖建平, 邢淑敏.浅谈现代厨房家具设计[J].家具环境.2007.46.

多功能理念 篇2

1.诊断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控功能

5、教学功能

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的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

又称前置评价,是为了确定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准备程度或者教学设计基础而进行的评价活动。一般在教学或设计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入学时的摸底测验、分班测验就属于诊断性评价,它实质上是一种查明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的活动。

(2)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或者教学设计和产品开发过程中,为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和研究人员就可以有效地把握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效或者研究成果,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因此,形成性评价可以说是一个有效反馈机制,能够使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并且也可以让教师和研究人员能够及时修改不当的目标。

形成性评价一般采用绝对评价的方式进行,以评定教学或计划、产品在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也是对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的评价,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计划和产品具有更大的作用和价值。(3)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某个计划和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对其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毕业会考、产品鉴定会就是这种评价。由于总结性评价总是在活动完成之后进行的,所以也常常被称为事后评价。

由于三种评价的目的不同,所使用的评价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由于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测量,就必须使用一些反映过程特征的测量手段,如学习包或作业分析法、观察法等。而在总结性评价中一般以测验、考试的方式进行。另外从评价的执行者来说,总结性评价主要由教学或设计活动以外的人来承担,而形成性评价则是由承担活动的人自己来进行。2.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3.按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1)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为常模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广泛,测验成绩表明了学生学习的相对等级。由于所谓的常模实际上近似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利用相对评价来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或比较不同群体间学习成绩的优劣是相当不错的。它的缺点是基准会随着群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易使评价标准偏离教学目标,不能充分反映教学上的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评价标准一般是教学大纲以及由此确定的评判细则。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和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样。

教学评价的方法

1、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包括两的环节:一是收集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资料,二是根据信息资料反映的教学状况做出及时反馈。第一环节要解决如何收集课堂教学信息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测验、调查、观察。第一环节要解决如何做出及时反馈,有三种方法:校正性反馈、鼓励性反馈、帮助性反馈。

高校校报的功能与大学生理念 篇3

关键词高校校报;隐性载体;网络组稿;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166-01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了高校校报在学校的功能和作用。高校校报在校园内占重要的地位。是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在高校校报的园地,通过网络与大学生互动,既增加了稿源,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又可以进行思想上沟通,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

校报通过网络征稿,可以实时通报高校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使校报成为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多年来,校报在对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理念。完成了引导舆论、培育新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发挥了对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桥梁纽带、文化园地等功能。高校校报同其他报纸一样,具有新闻学的基本特征。要以马列主义新闻观作指导,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的中心工作,用新闻的形式及时全面地报道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重要思想及高校改革发展进程、学校动态等。使校报真正成为师生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了解学校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窗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报的权威性,引导舆论,促进工作,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1高校校报的功能与大学生校园文化理念

高校校报是大学校园中的宣传工具,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高校校报通过网络和报纸,交流传播优秀校园文化,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它在高校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相比,具有自身的诸多优势。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同形式的教育载体是德育教育的土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就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适宜的德育教育土壤,才可以使德育生根、开花、结果,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功能,发挥德育教育的更大作用。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依托固定场所,通过严密的組织系统,采用以传统的说教和正面灌输为主的显性德育载体进行。但随着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构成了当前德育工作复杂的现实背景,高校德育工作的“生态环境”和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化的校园使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高校依旧以传统的显性德育载体来开展德育工作,已明显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出现了被动滞后的现象。因此,隐性德育的功能应运而生,校报属显性德育的载体,但同时又具有隐性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在校报的发展和提高中,要积极探索校报显性和创新隐性德育载体建设,这是校报编辑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隐性教育载体,是指课堂教学和党团组织的教育等显性教育以外的载体。也是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行为和信息,他们都归属隐性教育载体。校报是高校党委的喉舌,它应属显性载体;但是,校报在显性教育的同时,它又可以兼顾载体以外的环境、氛围、活动等形式,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启迪和潜移默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教育痕迹不外露,起到的是一种“隐性教育”的作用。因此它又具有不同于显性教育载体的特点。

2利用高校校报载体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理念

高校校报以报纸的方式,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传播载体,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文化性能。在政治立场上它的旗帜是鲜明地,它的办刊目的就是通过校报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因此“办报育人”,是校报工作的奋斗目标,其显性的功能不言而喻。但校报又不能只是用简单的说教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校报又具有隐性载体的特点。因此,校报的编辑人员,通过对校报稿件的筹划、筛选、修改、组版等过程把校报办成图文并茂,吸引眼球的报纸。用隐性的方式达到对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高校校报中的校园活动版和副刊版,这些内容图文并茂,艺术性较强,题材又来自大学生生活,因此,校报非常容易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观点,用朴实语言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理,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报的宣传报道要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利用校报的教育功能,使校报成为重要的教育渠道,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达到教育目的,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理念成熟,这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校报的编辑人员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中,利用校报发挥出其宣传教育、传播信息、普及科技常识、文化娱乐和监督等功能,保证了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改革、建设和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因实事求是的报道、分析高校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办法,为高校的稳定、改革、发展创造一个积极的思想舆论环境,突出了校园特色。

3结语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从尊重大学生个性,重视大学生价值入手,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报的建设,达到自觉内化过程,将他律变成自律,达到育人效果,使高校校报这一舆论工具,在大学生理念的教育中得到充分显现。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基金会研究项目:高校学报的发展与作者队伍的建设,编号:GBLX0837;黑龙江省出版理论研究会课题:中国网络出版产业发展状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学报的发展与高校教学科研的提高,编号:115C—674。

参考文献

[1]刘嘉诚.浅论高校校报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3:160-161.

[2]姚艳丽.高校校报要不断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J].才智,2009,10(17).

[3]陈睿.如何发挥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09.

[4]李树和,李和伟.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教书育人,2004,01.

[5]闵黎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8.

[6]胡慧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发挥育人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7.

作者简介

多功能理念 篇4

1 多功能理念与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概述

1.1 多功能理念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就提出了多功能农业理念, 随着我国对多功能农业理念的研究, 于2009年加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扶持, 以起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农业多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旅游休闲功能、文化功能、能源功能等, 主要是为了打造农业农产和生态结合的现代化农业。

1.2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在相应时间内, 某企业产品规模增加但产品成本下降, 以起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范围经济则是指某企业同时生产2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比分别生产2种产品低。范围经济主要包含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其中内部范围经济主要是指产品品种增多, 降低生产成本;外部范围经济主要是指多个企业分工合作, 降低生产成本。

2 多功能理念引领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状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低问题, 虽然我国大力推动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模式, 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创建, 但由于我国目前仍然处在小农户经营模式格局中, 土地流转面积不足, 导致难以实现土地规模化, 继而无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规模经济体系;我国农业产业程度低, 而且虽然农业机械总量在不断增加, 但农业机械总动力仍然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还存在农业范围经济程度低问题, 对农产品的加工工业仍然处于1.4:1左右, 与发达国家的2:1存在较大的差距, 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单一, 没有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 且没有注重打造知名的农业品牌, 导致我国农业范围经济形成受到影响。

3 实现多功能理念引领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措施

3.1 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想要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要有大规模农户或公司化农业作为发展前提, 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主要是以农户的形式, 属于小规模, 因此需要通过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土地的集中, 实现大规模土地。根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农户可以根据自已的意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然而很多农户不愿意长期将土地流转给他人, 主要是由于土地对农户来说是最基本的保障, 如果将土地长期流转出去, 将会使农户感到没有安全感。因此要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要结合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并注重社会公平性, 对失去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做好生活保障措施。

3.2 注重强龙头企业的作用

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还需要通过打造强龙头企业, 是强龙头企业推动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之一, 其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因此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推动粮棉油、水产、果树等企业的发展, 并促使其进行收购、重组等, 实现大型农业企业的构建;对于农业企业比较集中地区还可以通过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增强该地区经济实力, 促进该地区农业发展。

3.3 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

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进步比较明显, 但机械化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还不够完善, 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够使机械化生产能够大范围普及, 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农业公司的机械采购成本, 如政府可以连接农民组织, 通过大批量统一采购的方式与机械供应商协商, 降低采购成本, 另外政府还可以给予机械供应商一定的补偿, 使其降低供应价格。

农业企业及政府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农业生产都适合采用机械化生产, 对于一些地势复杂的地区, 并不适合发展规模经济, 而且机械化在该地区并不适用, 该地区应当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企业需要合理进行机械化成本和人力成本的计算, 对于不同环节的农业生产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 以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达到规模农业、范围经济的目的。

3.4 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

政府还需要注重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农业企业需要注重高标准农业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 并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政府应当鼓励农业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化经营模式的农业模式, 让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有充分的信任。为了提高农业企业的社会形象, 农产品可以构建质量追溯制度, 让每一份农产品都能够追溯到源头, 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感。农业需要注意农产品初级价格、加工费用及最终价格之间的关系, 选择价格合理, 质量优良的农产品提高附加价值。对于市场需求量少的农产品, 农业企业需要避免盲目加工, 否则会出现对农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3.5 打造良好的农业品牌

只有通过打造良好的农业品牌, 才能够有效保障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农业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农业品牌, 提高农业企业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政府需要针对农业做好保护机制, 并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与企业、社会一起创新农业品牌建设方式, 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发展都非常迅速, 主要是由于我国非常注重创新精神, 因此农业企业需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 注重对农业全新科学技术的应用, 并做好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培训工作, 从而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实现多功能农业和范围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业主要存在“三农”问题,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推动农业健康发展, 需要注重对多功能农业理念的应用, 推动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发展, 如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构建农业产业链、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等。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 (01) :70-78.

[2]孔祥智, 高强, 刘同山.中国农业现代化:资源约束与发展方向[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5) :1-8.

[3]周振, 谭玥琳, 孔祥智.利益一致性、供销社推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基于河北省灵寿县青同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案例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1-6.

[4]张勇, 杨泽伟, 王玉良, 王少美.基于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池州市农村土地整治策略[J].国土资源情报, 2015 (01) :48-52.

[5]伍国勇.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04) :385-389.

多功能理念 篇5

观为灵魂和指南,紧密围绕“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这个中心和大局,立足于审计的服务性、宏观性和建设性,进一步强化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和防御功能,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立足服务,强化监督,进一步发挥审计的预防功能。

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这是审计的传统职责。人们对此已是非常熟悉。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并不意味着不查处问题。但是,通过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发现和纠正微观个体存在的问题,并对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系统正常健康运行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可能对系统总体产生危害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促进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消除风险,清除隐患,从而保证经济社会运行系统不出大的问题,始终健康运行。过去强调审计要强化监督,当好“经济卫士”,侧重的是事后监督,现在要求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加强“疾病预防”,强调的是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审核。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审计工作,要在审计监督中深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变事后的查“疫”为事前的免“疫”。

一是工作的理念要有创新性。做到打破常规,服务发展,围绕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审核来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手段、创新审计方式。在机制上,统筹审计资源管理,提升审计整体效能;在手段上,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在方式上,注重前移审计“关口”,积极推进跟踪审计,切实提高对各种重大“病害”的感知力和预防力。

二是在工作安排上要有预见性,做到围绕中心,及时跟进。审计项目安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只有紧扣武汉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紧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审计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在问题的分析处理上要体现服务性。审计不能就问题查问题,要做到围绕经济干审计,跳出审计看经济。在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立足于更好地提供审计服务,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深刻剖析问题的原因,准确反映影响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措施,促进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

二、立足微观,着眼宏观,进一步强化审计的揭示功能。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不仅是在微观经济领域加强监督,更主要的是要在宏观经济的视角内,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对我国来说,突出的是维护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信息安全等。审计人员必须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准确的判断,注重发现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苗头性问题,及时揭示、纠正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疾病”,保护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就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合法合规性审计上了,不能再抓大案要案了,而应当主要开展绩效审计。这种认识是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刘家义审计长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一手抓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促进反腐倡廉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手抓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重大管理漏洞,促进深化改革和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建设。

一是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揭示重大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对重大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国家宏观政策的规范落实,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政府的行政效能;另一方面,也可及时发现、反映宏观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推进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更好地发挥出政策的导向作用。

二是要着眼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揭示重大违纪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确保国家资产安全。国家审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要通过审计监督,切实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维护经济秩序。

三是要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揭露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是着眼于维护民生的角度,揭示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审计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重点关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资金,坚决查处与民争利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三、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进一步强化审计的抵御功能。

审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存在,本身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威慑,使之顾虑到被审计发现的几率和犯罪的成本,不敢轻举妄动,从而限制、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对经济和社会起到免疫系统的作用。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资金、国有资产“看门狗”或“经济卫士”的说法在内涵上是相近的。审计通

过威慑发挥免疫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如果审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无所作为,违法犯罪人员对审计就会无所顾忌,审计的抵御功能就会接近于零。因此可以说,审计抵御功能,主要是建立在审计监督功能充分发挥基础之上的。

多功能理念 篇6

[关键词] 日本零售业 物流系统功能 理念 措施

一、日本零售业改善物流系统功能的根本动因

1.经济与流通环境的变化

经济与流通环境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成为促进零售企业改善物流系统的最大动因。目前,日本的流通结构正经历着大的调整,大店法的废止,大店立地法的实施,使得大型零售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家乐福、沃尔玛等欧美零售业巨头向日本市场的渗透会逐渐颠覆日本传统的商业习惯,进一步加剧零售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零售企业要想高效率地向所有的顾客平等地提供廉价、丰富的商品,就离不开高效率物流系统的支撑。零售与制造企业直通型物流以及配送中心直接交货型物流将会成为零售业物流的常态模式。

2.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

进入21世纪,日本流通业变革加剧。通货紧缩的深刻化、外资零售资本的侵蚀导致零售竞争日趋白热化。但是,对零售物流提出更高要求的本源问题还是来自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日本人的价值观主要表现生活观、富裕观及时间观的变化。生活观由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献身工作转变为对个人生活及家庭的重视;富裕观由对财物的投资、拥有房产的梦想转化为对自身的投资及对住所利用价值的关注;时间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时间成本意识的提高,人们不再愿意消耗更多的时间到更远的地方购买更便宜的商品,而更多的利用能够提供场所和时间价值的便利商店。针对消费者价值观的诸多变化,如何适应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零售业物流体制的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零售形态的变化

日本流通业结构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零售商市场主导地位的提高。由于日本零售业存在许多业种专门化、单独性和经营生鲜商品的家族性企业,这些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保持传统形态,因此日本零售業一直比较分散。但是,近十几年来,零售业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发展,提高了经营规模、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强了销售能力,对零售商市场地位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业态化是指按照零售商的位置条件、经营品种、店铺规模、价格政策、销售方式等进行分类经营,比如食品超市、综合超市、便利店、廉价店等。业态化的发展使零售业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零售业的组织化是指通过连锁经营方式将分散的零售店铺统一起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库存和统一管理。连锁化使中小零售商实现了共同化和协作化,适应了零售业规模增大的趋势。日本零售业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低价格运作,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而使零售商在流通渠道中获得十分有利的地位。业态化与组织化的发展为物流系统的革新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零售商地位的提高为其改善物流系统创造了便利的外部环境。

二、日本零售业改善物流系统功能的战略理念

1.物流系统结构的调整

基于以上的诸多环境变化,零售业必须对现有的物流系统结构加以调整和改进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日本传统的供应链结构是以批发企业为中心展开商流与物流活动的,批发商的商流与物流中介作用十分显著。但是,近年来,除了一部分零售商继续依赖批发商的中介作用以外,随着物流功能在企业经营中地位的提高,一些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在物流上与批发商争夺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而排挤了部分批发商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些涉及生态环境等物流社会问题也加快了零售业物流系统改善与调整的步伐,零售企业对批发企业物流配送的要求也越发苛刻。在这些背景之下,一些新型零售物流系统模式应运而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第三方物流依存型、厂家直送加第三方物流型、自家直营型物流模式等。

2.需求链管理理念

零售企业要达到吸引顾客长久惠顾的目的需要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顾客关系管理)系统的支持,而要实现向顾客提供顾客所期望的商品服务,最大化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升顾客服务价值,DCM(Demand Chain Management:需求链管理)是制胜的法宝。DCM理念是指零售企业为适应消费者及环境的变化,在及时把握、预测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顾客服务解决方案。即,零售企业通过CRM搜集顾客及商品信息,然后把市场变化动向、销售预测等信息向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批发商或制造商传递,以指导上游企业的商品采购、开发与生产,最后达到满足终端顾客需求,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目标(见图)。

DCM的效用在于提高顾客价值,而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消灭不能给顾客带来任何附加价值的时间和成本。两者把信息流与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顾客满意最大化的目标。

3.DCM与ECR的相互作用

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有效的顾客响应)概念最初是以美国食品营销协会为中心提出来的,它是一个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通过提高商品的供给效率,最大化地增加消费者利益的系统。ECR概念是流通管理思想的革新,是SCM系统的一部分,是供应链各方通过推进真诚合作来实现消费者满意和实现基于各方利益的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ECR包含四个要素,即有效进行流体结构的调整、有效进行新商品的开发、有效的促销活动及有效的补货。有效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的和谐统一,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

ECR的成功离不开从原材料的采购到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销售,所有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紧密合作。DCM是使ECR在高效率运作的同时产生效果的根本保证。所以,ECR的有效性离不开DCM系统的支持和保障。

三、日本零售业面临的物流课题及改善措施

1.零售业面临的物流课题

(1)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在于提高商品价格竞争力。由于零售业经营环境的恶化,零售企业的商品价格成为竞争的焦点。众所周知,物流参与了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物流成本在商品价格中的比重较高,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商品价格竞争力最有利的法宝。

(2)压缩库存

压缩库存的目的在于及时剔除滞销商品,提高商品“鲜度”。随时保持商品新鲜度是零售企业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商品“鲜度”,必须对商品实施“鲜度”管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有效的库存控制来压缩库存,或实现“零库存”的目标,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店铺陈列新鲜商品的品种数量,改善经营业绩。

(3)提高店铺作业效率

提高店铺作业效率的目的在于减轻店铺作业负担。批发企业直送型物流系统主要问题是到达店铺时间的不确定性,实施综合配送物流系统会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店铺工作人员的作业计划也会变得更加顺畅。在配送中心内部完成检品作业或按不同店铺需求进行配送,店铺的作业效率会大幅提高。

(4)构筑静脉物流系统

构筑静脉物流系统的目的在于减轻环境负担。大店立地法的实施,对停车场、噪音、废气排放以及废弃物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零售企业要想在严格的环境规制条件下确保停车场的车位、减少配送车辆数量、削减废弃物,必须采取积极的环境对策,构筑有效的静脉物流系统。

2.加强配送中心运营,构筑综合物流体系

(1)配送中心的形态与作用

要有效解决零售企业面临的物流课题,加强和改善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系统成为关键。目前,日本零售企业运营的配送中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TC(Transfer Center)型,即无库存中转型配送中心;②PC(Process Center)型,即以生鲜食品为主的加工型配送中心;③DC(Distribution Center)型,即具有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④PDC(Post Distribution Center)型,即介于TC型与DC型中间的物流中心。各种配送中心均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适用于解决不同的企业经营课题和物流课题(见表)。

表 不同配送中心的功能与作用(Y=YesN=No)

(2)基于配送中心的综合物流体系建设

零售业物流革新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通过店铺生产率的提高增加销售利益,确立低成本运营体制。以配送中心为依托,实现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构筑综合物流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日本零售企业在综合物流指标体系的设定方面,主要聚焦于:①缩短订货提前期,以此缩短销售预测时间,提高预测精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库存;②一揽子订货与交货,当日补货的商品根据不同的组别集中进货,其前提是需要一揽子集中订货;③定时定量订货,在所规定的时间发出订货通知,尽可能缩短订货提前期,固定订货批量;④店铺无验货,在配送中心完成对商品的集中检验,可以降低事务性成本,实现店铺作业的省力化;⑤应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积极推广普及Web-EDI,提高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交易成本;⑥积极的环境对策,适应大店立地法的规制,并把自身作为地区的重要一员来积极改善物流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配送中心为依托构筑综合物流体系的主要措施有:配送集约化。没有配送中心的零售企业每天要接纳大量卡车送货,所造成的噪音污染、废气污染以及交通阻塞相当严重。通过设立配送中心,根据不同的商品组别由少量卡车集中配送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批发企业的角度看,把原来需要巡回所有店铺进行送货的方式改由向配送中心进行集中送货,其负担会大大降低。配送成本的降低会直接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这一部分利益等于返还给了消费者,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会由此大大加强。另外,通过提高配送中心的分拣作业、提高配送效率會进一步增加企业利益。集约化的实施应保证与店铺的接货、验货、补货等作业连动。库存控制。没有配送中心意味着较长的订货周期,这样会加大每一个店铺的安全库存量,通过配送中心集中库存并提供每日订货、每日配送服务会降低整体库存数量,实现店铺订货与交货批量的适量化。垂直整合。日本传统的商业交易是依据厂商和批发商的商业习惯形成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模式,效率低、效益差。通过零售配送中心的整合与集约,可以排除中间环节,缩短流通渠道,加强零售终端与生产厂商的垂直合作,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供应商交货频度,削减配送车辆数量。

参考文献:

[1]中小企取引流通.多度小口配送[M].东京:同友馆,1992

[2]田博:卸のロジスティクス略[M].东京:同友馆,2002

[3]金弘:小ロジスティクス略にする研究[J].玉学大学要,2003(3)

[4]柳:小店サイドからのSCM略[J].福女子短大要,2004(63)

[5]王健: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多功能理念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智力结构,审美意识

一、学习数学能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发展

其次, 思维品质是智能素质的内核.灵活性、严谨性、批判性、广阔性及创造性是优秀思维品质中思维活动的主要表现.

1. 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表现为不过度的思维定势, 学生能够灵活有效的调整思维方式.因此, 初中数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能够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式的能力与素质.也是培养思维的一个途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的学习过程中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和判定定理2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后, 要证明定理3和定理4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定义证明法、定理1、或定理2多种方法进行证明.

2. 严谨性

严谨性主要表现为对数学问题理解和分析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数学问题的解决应当尽量使用直观法, 但是学生不应局限于直观法, 而是适当的提出自己合情合理的推理.但一定要注意紧密计算、有理有据, 逻辑性强.

3. 批判性

批判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数学的现有表述或者定理提出质疑, 并提出学生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教师盲目灌输, 学生盲目地全盘接受.

4. 广阔性

广阔性数学故事的解释能够体现在多个维度, 而数学问题的解答也可以用多种方式、方法.例如:两直线平行的问题就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解释: (1) 文字表达:直线m平行于直线n; (2) 数学用语:m∥n; (3) 图形.

5. 创造性

创造性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体现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的新颖以及解决结果的全面、严谨.

二、钻研数学能够健全学生心理素质

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并不只是个人智商数值的差异, 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等为代表的综合素质的差异.换句话说, 个人的心理素质决定其是否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赢得以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它对人的素质形成起着平衡调节作用.

数学的抽象性往往给数学问题的解答带来诸多困难, 这些困难给学生带来挫折与失败感.而这正是打磨心理品质的良好时机.有位著名数学教育家对此作出这样的论述:“如果学生没有倾尽全力尝试数学解题的快乐与忧愁, 那么他的数学学习也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愈挫愈勇以及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正是在不断的失败中锻炼出来的.

三、感知数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自古以来数学就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 数学自身所散发出的自然美和艺术美是一种成熟的理性美, 而初中数学就是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的理性美.例如, 初中数学的勾股定理, 以其简捷的方式概括了三角形三条边的相互关系, 勾股定理的描述方式和解答方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命题结构上的对称, 给人以最好的启发.这些都是数学的美, 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美?所以说, 感知数学, 学习数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体验感受数学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

数学教育能够培养人的诚实和正直品质, 经历了初中数学教育的洗礼, 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中培养的优秀品质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带来诸多正面的优秀价值, 数学的精确使学生不会粗心大意, 数学的严谨要求学生避免过多的随意性, 总之, 初中数学教育不是片面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 而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虽然, 当学生步入社会后, 很少有机会会直接用到数学中的定理或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一定会伴随着他们.

正如, 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国光.例谈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10) :29.

多功能理念 篇8

落实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 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 让学生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成为教育资源, 让学生的需要成为老师教学的立足点。只有这样, 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取得实效。老师应以积极地态度看待每一个学生, 要坚持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对教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找准德育切入点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教学内容主要以爱国主义、人际交往、心理疏导、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因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 要从科学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要使思想教育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 并注重把道德教育点和生活中的正面与反面现象结合起来。相关教育点的教育活动设计, 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在教学中以人为本, 增强育人实效

首先, 教学要尊重学生。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 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 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进行互相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生是有差异的, 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开展教学工作。

其次, 教学要关心每个学生, 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政治课教师教学班级多, 面对的学生多。除了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能打动每个学生外, 还必须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 用实际行动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 发挥德育动能。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要发挥其德育功能, 不仅要从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上加以合理安排, 而且对教学方法也必须加以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1. 正面教育的方法。

正面教育, 积极引导的方法就是利用令人信服的道理和生动的具体事实, 通过正面引导, 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 这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较系统教育。正面引导要着眼于一般, 着手于个别, 要因人而异, 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要有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情感熏陶的方法。

情感熏陶法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 进行动之以情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信任、尊重、理解教育对象, 善于运用感化的工作艺术, 使学生受到感染, 促进情感的交流与共鸣, 产生移情体验, 并转化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情感熏陶法不是感情用事。用感情代替原则, 而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以行育倩, 以境育情, 以情育情。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疏通思想渠道, 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3. 读书指导法。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世界在突变, 人们面临的形势日趋严重, 问题日趋复杂, 必须转向创造性学习和自觉推行终身教育, 才能生存和发展。让“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要抽出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授人以渔”, 才能使人受用终身。

4. 实践锻炼的方法。

实践锻炼的方法, 是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和教育的方法。实践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认识能力, 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这种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活泼, 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社会生活, 使德育有着陆点

道德教育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具有明事理、辨是非, 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 它就失去其实用价值, 也就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所以, 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应该坚持以做人为本, 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为社会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公民, 以追求更高的学科价值。

多功能理念 篇9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图书馆,功能建设,信息技术

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图书馆一方面享受着通信和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带来的好处, 在本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着向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图书馆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校园本身的经济能力与人才资源的变动, 国内外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 无论社会还是校园内部都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就目前高校图书馆内部功能建设而言, 服务观念陈旧、专业人才缺乏、文献资源布局建设不合理等情况还是时常可见。想要促使高校图书馆站在时代的前列, 就不得不深入开展服务功能拓展研究, 抓住机遇实现创新改革, 不断激发广大馆员的工作活力, 增强服务意识,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 将“互联网+图书馆”这一新型理论模式不断地投入到实践中。

一、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下功能拓展的现状

对于每一所高校而言, 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是广大师生获取文献、信息和知识以及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 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 基本的文献服务对于师生而言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课程学习与教学的需求, 为了拓展自身功能, 各高校图书馆均作出了新的尝试, 但其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各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方面, 纸本文献总是比各种类型和载体的电子文献处于更重要的位置, 其数量也更多, 但是如今的阅读趋势却是逐步由纸质文献阅览为主转变至以浏览网络电子文献为主。由于受到不同高校本身教学力量和办公条件的制约, 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馆藏模式都较为封闭, 在扩展文献信息资源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为了迅速增加电子文献的数量, 过度地从藏书需求而不是用户需求出发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造成了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另外, 由于缺乏对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视, 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得不到制定, 造成了特色数据库较少, 电子文献数据库的应用共享程度不高的尴尬情形。

在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建设方面, 简单人工咨询式服务仍是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式, 这使得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 电子互联网技术也难以得到广泛运用, 网络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导航服务、网络导航服务等大多数功能均处于空白状态。

而在图书馆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在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随着计算机教学网络与教育技术的日益融合而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之时, 许多高校面对的现实困难却是资金力量不足、技术开发困难。在新技术和设备的多种应用、多媒体阅览空间的建立、快速网络服务的提供、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等功能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而在电子教学服务系统建设、教学资源整合、多媒体课件播放支持方面也严重滞后, 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虽然建设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但是高校图书馆也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图书馆的校园APP的开发就是一例。在校园图书馆APP的开发中, 代表了定制开发最高水平的高校APP移动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 在经过了一系列功能调查和测试后得出的报告中, 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这几所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APP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馆藏信息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续借预约”“通知公告”“在线阅读”与“分享”等等。同时, 每一款APP系统也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水平, 在本校图书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开发了如“多媒体阅读”“在线展览”和“空间预约”等特有功能。尽管在细节设计和人文个性体现方面还存在一定薄弱的地方, 但是这些APP已经能够依托互联网技术为校园学习提供更方便优质的服务。

在这些或成功、或不足的探索中, 电子互联网技术是之中最重要的因素, 如何发挥“互联网+图书馆”的实力, 关键就在于电子互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

“互联网+”这一概念实际上指得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 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之下, 已经有搜索引擎凭借超强的检索功能, 冲击着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地位, 而图书馆虽然在资源与服务方面逐渐转向了数字化环境, 但它在开发使用互联网的拓展服务和关联服务这一部分功能上极其短缺。发展“互联网+图书馆”, 掌握电子互联网优势技术, 培养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实现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功能拓展, 已成为当代高校图书馆刻不容缓的要求。如何在这个信息化时代, 将“互联网+图书馆”这个模式成功应用到实践层面中, 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探索出新的功能, 以实现满足校园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最终目的。

二、“互联网+图书馆”模式下的拓展应用

(一) 方便借阅, 实现网络自助服务。在一般高校的图书馆中, 学生一般通过随身携带的本人校园一卡通刷卡通过图书馆门禁, 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便利之处,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读者忘记带卡, 或碍于情面将卡转借他人、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发展以及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在学生间的普及, 运用RFID (无线射频识别) 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 就可以在没有校园卡的情况下, 也可以在图书馆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书、安全防盗、数据统计等功能。其操作方法也很简单, 只要学生在自己手机上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或者下载安装图书馆APP) , 认证本人身份之后, 生成一张专属的“手机读者证”, 用此证在图书馆门禁系统“扫一扫”即可入馆。同样, 读者使用“手机读者证”在自助借还设备上“扫一扫”就可完成借书、续借操作, 既为读者提供了安全的身份保护, 同时也简便了借阅的手续步骤。

RFID技术作为一种过自动识别技术, 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借鉴它在物联网方面的功能, 并合理运用于书籍的移动和识别方面。比如在某位学生寻找自己想要借阅的书籍的时候, RFID的定位技术和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可以充分减少学生寻找目标的时间, 避免了在面积较大的图书馆中频频发生的藏书寻找困难的情况出现。

(二) 优化管理, 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管理系统。随着云计算在高校图书馆的开始应用, 以纸质图书出借为主要对象的传统借阅习惯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文献出借服务中占比重较少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及咨询服务体系就必须加以改造, 以实现自己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效用。

首先, 建立知识管理和服务系统平台应成为图书馆电子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图书馆应该根据本校各大学院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 收集、分析、识别、细化、提取、整合相关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利用云计算技术统计出各种文献的流通情况, 并以学院专业为条目, 生成具有较强针对性、适用性和功能性的知识资源库。教师与学生只需要通过查看校园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服务系统生成的统计结果, 直接在本专业的知识资源库中进行检索查询, 查阅到得到所需的资料, 或者在其他阅读量较大的文献中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

其次, 为了实现知识资源库中信息的共建共享, 知识管理和服务系统还可以提供信息咨询、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功能。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应整合服务部门, 优化信息资源, 努力实现在同一空间的较短时间内解决师生的所有问题, 使得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双向返送, 提高服务工作的效率。例如, 可以把图书馆流通、阅览、期刊等部门整合为信息服务部, 同时加强信息采编、技术发展、课题研究、教育培训等部门的整合, 为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提供信息集成工作平台。这项工作就需要将传统的咨询台和专业馆员结合起来, 咨询台接到师生的信息反馈之后, 通过信息系统对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按学科专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同时传递给相应的专业馆员, 由专业的图书馆员解决后再反馈给读者。

最后, 图书馆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云环境下信息化技术操作的图书馆员。一方面, 要让图书馆全体成员对于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明白图书馆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之后会产生哪些变化, 以及自己的工作在这些变化面前要做出哪些调整。另一方面, 知识管理及咨询服务系统的建设需要一批能够利用好云计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专业人员, 这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总体要求就比较高。

而“云馆员”的引进与培训也将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一环, 这也是图书馆适应云计算的重要保证, “云馆员”指得并不是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 而是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专职或兼职专家, 这些成员能够补充和完善咨询系统的信息结构, 以便完成深层次的知识信息服务的功能目标。同时图书馆也可以与专业门户网站合作, 为师生提供专业化的网络知识服务和信息资源, 而学校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可以成为校图书馆的合作对象, 直接为师生提供校内的课题合作和信息服务。

(三) 帮助实践, 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图书馆作为学校自主学习的重要服务平台, 不仅要重视和完善提供文献借阅的基础服务, 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空间。特别是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方面, 高校图书馆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功能延伸, 是吸引学生到馆学习的一种方式。

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就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网络中的一种衍生功能, 它指得是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 由各种不同类型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协作的网络空间, 利用网络作为成员之间沟通的方式, 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学习讨论, 这一功能不同于网上直接的交流, 它以图书馆大量的电子信息储备为基础, 从而更加具有目的性与实用性。

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建设之外, 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开辟出一些全新的实体空间实现为师生提供现实小组讨论与活动的功能目的, 例如开辟小组研讨室、社团项目展示中心、交互式教学实验室等。在这样的功能之下, 图书馆就能在提供图书文献的信息存储点这样的一个角色中转变为一个知识交互和创造的信息活跃点。在这些的新的学习空间中, 书籍只起到辅助性作用, 现代的移动WIFII、LED, 具有科研功能的3D打印设备、电子沙盘、交互性白板、投影仪等, 这些实验性的工具将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变, 以满足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外国的某些高校的图书馆, 更是直接将“创客空间”服务整合进来, 为学生提供一个“互联网+玩”的场所。这些新开辟的活动室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实验室, 是一种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下实现自我导向并与其学习目标相一致的学习方法, 在这样的实验室里, 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锻炼自己研究互联网前端问题的能力, 如手机服务开发、3D打印制作等, 这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技术下实体的创新功能。

三、结束语

图书馆在坚守读者本位的图书馆职业伦理的基础上, 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脉动, 发掘传统角色的新内涵, 积极开展高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理论研究, 并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其重要目的就是实现互联网新技术与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成功对接, 把高校图书馆打造成一个永不闭馆的在线阅读平台, 使得校园师生真正享受到图书馆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邺.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研究[J].社科纵横, 2011.

[2]陈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构建[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5.

[3]李红.浅谈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多功能理念 篇10

一、基于IC理念的小学图书馆资源特征

(一)IC理念下的图书馆资源特征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IC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开放获取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种融合资源、空间、技术、工具和多种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

(二)IC理念下图书馆资源的校本化建设

我校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更有先进的计算机、一体机等设备,以及便于小组学习、研讨和活动的场地,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共享、协作学习”的图书馆氛围。按照“三好”(好玩、好奇、好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我校结合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努力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并具备IC特性和优点的新型图书馆。图书馆的改建主要围绕两个目标:一是重新设计和提高图书馆服务;二是构建交互式、协作式学习的共享空间。建成后的新馆确保馆藏资源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参与,是富有童趣的“青苹果读书乐园”,师生可以在图书馆开展民主讨论、协作学习和实践活动。

二、图书馆资源德育功能的初步实践

学校图书馆是一年级新生校园参观的重要一站,优雅的图书馆环境、种类丰富的图书一下子就能吸引住新生的眼球,令他们对图书馆充满向往。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处于幼小衔接期,图书馆温馨舒适的环境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

(一)与图书馆亲密接触,培养小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

以“在体验中成长,在参与中学习”为原则,学校分年级、分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图书馆信息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图书馆的主人,学校图书馆的新书采购、新书加工、新书推荐等活动都会邀请学生全程参与,促进其自主发展,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1. 你点书,我买单

新书采购前,学校会组织“你点书,我买单”活动,发放“购书意见征询单”,征询师生图书采购意见。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一起去上海书城自主购书,自由地选购他们喜爱的书籍。

2. 你教授,我参与

新书到馆后,图书馆会组织部分学生参观和体验新书入库加工流程,如盖馆藏章、贴条形码等。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参与的新奇和快乐,了解馆藏章和条形码的用途及意义,对图书及图书馆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3. 你阅读,我分享

新书上架后,爱读书的同学总会第一时间来图书馆借阅,并快乐地向其他同学推荐好书,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享。每个月的借书排行榜都会产生“畅读书”,并且会有新的“读书小明星”上榜。

(二)志愿服务我能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 应聘体验:志愿服务,自主成长

每学期图书馆都会向三至五年级学生发出“争当光荣的图书馆小志愿者”倡议书,招聘图书馆志愿服务者。学生先在班级中自荐,然后参加学校小小志愿者招募会来应聘岗位。通过真实的应聘过程,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了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明确了自己岗位的责任与目标,从而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来履行岗位职责。

2. 履职实践:专业服务,自主发展

志愿者应聘成功之后,由图书馆老师对其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图书自助借还方法、常见图书分类、图书排架规律等。完成培训并考核优秀的小志愿者将升级为“小助馆”,成为图书馆真正的小主人。经过培训上岗的小志愿者,对图书分类和排架规律以及图书自助借阅方法非常熟悉,他们不仅能引导其他同学文明借阅,还能辅助图书馆老师更好地宣传和完成图书馆信息教育。经过小志愿者的帮助,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使用自助借阅的方法。而在这个基础上,主动请缨的小志愿者也越来越多,乐于助人、热心宣传的志愿者不断涌现,学生在相互帮助和彼此影响下,不断走向自主发展。

三、IC理念下的图书馆资源德育功能课程化实践探索

教育改革倡导对学生的能力和人格的培养,教育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即如何获取、在哪里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图书馆信息教育更多的是“授之以渔”的教育,课程和活动以图书分类、排架的方法和信息检索技巧等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信息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普适的微课实践:以技能掌握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学期初,图书馆会对学生集中开展入馆教育和培训。倡导文明借阅,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年级制定图书馆信息教育主题(见表1)。利用校园广播或电视台在午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图书馆入馆教育是非常快捷、便利和行之有效的渠道。

(二)提高式微课实践:创生特色课程,营造家校一体的育人环境

对学校图书馆馆内本体资源的运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一些基本技能,学生从中也了解了图书馆这一公共场所的规则意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见表2)。

这些课程主题同时也适用于班级,促使学校和家庭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例如,有些班级通过微课主题开展亲子活动,二年级班主任与家委会共同策划,开展了“热爱图书馆的孩子更成功”的微话题讨论,活动中以图书馆学科电子资源的利用为切入点,过渡到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如,学校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举行了“阅动海棠,狂欢六一”主题集会。一年级“我爱卡通”、二年级“我爱童话”、三年级“我爱自然”、四年级“我爱旅行”、五年级“我爱经典”,展现了海棠学生热爱阅读、与好书相伴的精神风貌。

学校还围绕“读书节”等活动,通过技能比赛、环境布置、论坛交流、节目表演等,加强师生文化建设活动,促使全校师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除此之外,我校还联合上海市市西小学开展了“交换空间活动”,以更好地共享资源、拓展资源。

四、依托学校信息技术特色的图书馆资源拓展

IC理念下的学校图书馆资源德育功能的开发和运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如何将学校信息技术特色的传统优势转化为德育的支撑力量?目前我们依托市级信息技术课题“E视通——互动式家校合作平台的构建与应用”,通过E视通平台拓展图书馆资源,实现图书馆资源德育功能的深入挖掘和运用。

笔者在参加“加州影子校长”项目学习时,对国外中小学图书馆的高利用率、阅读软件的广泛应用等感受颇深。受其启发,我校也加强对学生阅读的重视和图书馆的利用,并依托图书馆进行学生阅读评价的探索。我们尝试进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即以家长为主导,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整合学生家中的书籍,形成交流、借阅等相应机制,做到资源共享。虚拟馆的图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流通,目前,每个班级都建有一本“藏书册”,学生在“藏书册”上看到感兴趣的图书就可以向相关同学申请借阅。虚拟图书馆的建设,是对学校馆藏的极大丰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图书馆资源蕴藏着无穷的德育功能,而德育功能的实现与图书馆的功能开发是相辅相成的。IC理念下的图书馆建设,为图书馆资源服务于学校德育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多功能理念 篇11

摘 要:功能型教育网站对于教育信息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开源软件用于功能型网站的开发是“搭积木”与“嫁接”的混合。充分利用开源软件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人们反思项目目的、提高开发效率和项目质量、改进项目运作机制。本文以“智慧实践案例库”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课程开发系统”为例说明了开源软件的具体作用。实践表明,基于开源软件的网站开发能够更快速地响应教育实践、课题研究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

关键词:功能型教育网站;开源软件;教育信息化;网站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87-03

一、背景与问题提出

教育信息化应追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融合”意味着教育系统中的信息技术要素不是孤立不变的,而是可以因需而变,能够和其他要素形成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这和教育信息化早期,仅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其他要素单向影响的理念与实践形成了鲜明对比。

“融合”对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机构不但应能够把信息技术制品(如硬件、平台、工具软件、文档等)合理地用于教育教学,而且还应能够创建、组合或改变信息技术制品,使其适应特定情境下教育教学活动的独特需求,即教育机构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制品的开发能力。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依赖于教育机构的实践创新。创新型教育信息化实践通常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独特性和不稳定性,一般规模很小,资源有限。多数情况下,人们能意识到创新的需要和大致方向,但很难清晰表述具体需求,新的工作流程和模式也不稳定,通常需要几轮“知—行”循环后,问题、方法才会相对明确、稳定。现有的应用程序/信息系统很难有效支撑创新活动,因此教育信息化创新常常会产生应用开发需求。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应用类型多样化的今天,什么样的应用可以低成本地满足教育信息化创新的需求?在开发教育教学应用时,是否有现成的资源可用?从目前的情况看,Web应用是很好的选择,基于开源软件的功能型网站是目前性价比和适应性最高的应用类型。

二、功能型教育网站是教育信息化“路”上的“国民车”

功能型教育网站指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型网站。功能型网站是指针对某一问题或需求,提供一定功能,以帮助用户完成特定任务而非获取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网站。[2]有些功能型网站,用户通过浏览器直接使用,有些则隐藏在移动应用、桌面程序之后,为它们提供用户验证、数据存储、数据通信等服务。

从技术层面看,功能型网站具有如下优势:①交互性好。得益于浏览器性能的增强,网页可支持复杂的实时人机交互,用户体验已接近桌面应用。②天然支持多用户分布式应用。多数教育教学应用都需要支持多用户交流和数据共享,基于动态网站的分布式应用开发难度低、速度快。③跨平台多终端支持最好。当前的教育应用需要适应多种类型的终端。随着HTML5标准的逐步完善,Web应用的跨平台、多终端支持将更为出色。④开放性好。Web技术是开放的、标准化的,可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厂商。⑤开发门槛低,开发人才培养周期短。创新型教育信息化实践通常在小范围进行,对安全和性能的要求低,这类网站的开发难度低,上手快。

人们将教育信息化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类比,其中的“车”是指网络平台、软件工具等。信息世界“车”的类型很多,如桌面软件、移动应用、Web应用/网站、C/S应用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型教育网站是教育信息化“路”上的“国民车”,物美价廉,适合经费紧张的教育机构。

由于存在大量开源Web项目,绝大多数功能型网站开发都无须从零开始,这是功能型教育网站特别适合创新活动的另一优势。

三、开源软件对功能型教育网站开发的价值

开源软件指许可证符合开源软件促进会所规定的“开放源代码”定义的软件,允许用户自由传播软件、自由获取与修改软件源代码。[3]开源软件对于功能型教育网站的开发,具有如下意义:

(1)开源软件可促使人们反思开发项目的目标和运作机制

开源软件的倡导者相信个体有享受技术发展成果的权利,也有促进技术发展的自由。[4]对这一观念的信奉,有助于教育应用共建共享机制的形成和数字鸿沟的消除,最终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许多开源软件项目本身就是“用户创新”、“创新2.0”的典范,对这些项目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改进项目运作机制,提升项目管理水平。[5]

(2)开源软件可提高项目参与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自由软件的倡导者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专门的软件许可,保护个体的“软件自由”。[6]自由开源软件许可的传播,能够提高人们的版权意识,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开源软件可降低项目成本,使决策者更重视教育信息化中“人”的因素

采用开源技术,降低了项目的资金需求,促使决策者重新发现教育信息化中“人”的关键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投资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7]

(4)开源软件可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进而提高开发者素质

合适的开源项目能够极大提高开发效率,缩短项目周期。开源代码通常经过大量程序员审查、广泛的用户使用测试,有的还经过多次重构、对代码的研读,能够提高开发团队的开发能力。

四、基于开源软件的功能型网站开发模式——搭积木和嫁接

功能型网站的开发和运行通常需要多个开源软件的支持,开发模式类似“搭积木”和“嫁接”的混合。“搭积木”是指通过安装、配置或者少量“粘合”代码,将多个开源软件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网站。“嫁接”是选择某个开源软件,编写代码扩展其功能:开源软件是“砧木”,提供大部分功能和运行环境;为实现项目独特功能而自行编写的代码是“接穗”,运行于“砧木”系统中。绝大多数项目中,搭积木和嫁接是并存的。endprint

对于功能型网站,通常应选择某一动态网站作为“砧木”系统,该选择至关重要:它限定了编程语言、后台各种服务器及扩展模块的选择范围。

图1是基于开源软件的功能型网站的逻辑结构图。从整体架构的角度看,功能型网站由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砧木网站、程序功能模块组成。自行编写的代码量取决于项目功能的特殊性和复杂程度。一般而言,新编写代码(图中虚线框所示)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

五、开源软件用于功能型教育网站开发案例

下面以我们设计、开发的两个功能型教育网站作为案例,说明开源软件的具体作用。网站是为了支撑美国教育部的“PBL-TECH:Web2.0工具和资源支持下基于问题的学习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创新”项目①,项目主持人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Thomas Brush教授和奥本大学的John Saye教授。项目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第一个网站是智慧实践案例库(简称案例库),目标用户为研究者、教师教育者、教师(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研究者和教师教育者可以独自或合作创建教学案例。案例包括元数据、视频片段、教学材料、学生作业、教师的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对应的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信息等材料。教师只能浏览特定案例集。网站采用的开源技术见表1。

第二个网站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课程开发系统(简称课程开发系统),目标用户有研究者、教师教育者、教师和中小学生。系统提供了课程、单元、课时、活动和资源等五类课程元素开发工具,除学生外的其他用户可以独自或协同创建课程元素。系统提供了消息、聊天、论坛、组等交流工具,以支撑用户协同创建课程元素。学生只能访问教师发布的活动,可使用附属于活动的小组聊天室、Wiki页面。网站采用的开源技术见表1。

两个网站开发方式的差别为案例库是从零开始的,自行开发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上传文件管理等功能;课程开发系统基于开源内容管理系统Drupal。Drupal有活跃的开发者和使用者社区,功能丰富,使用广泛。[8]课程开发系统是个规范的Drupal模块,利用了Drupal的菜单、主题和块、用户权限管理、会话管理和文件上传等基础功能。

网站开发始于2011年10月。2012年3月网站核心模块上线。界面、功能调整持续到现在。两个系统独立开发、运行,2013年6月整合为一个网站(http://156.56.1.74/pbltec/)。截至2014年6月,网站用户包括大学研究者31人、教师教育者19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303人。学生通过公开的“活动”页面访问系统,不需要账号,故未统计学生用户数。课程开发系统中创建了34门课程、128个单元、284个课时、240个活动、998个资源;案例系统中创建了61个视频课例,其中1088个视频、701个文档、256个图像、16个声音和45个网页资源。

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持续提出新的需求,开发团队根据反馈,持续改进网站的可用性,增加新特性(如iPad支持、外部Web2.0协作工具管理、两系统深度整合等),保证了PBL-TECH项目的顺利实施。

六、小结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展示了功能型网站对于教育信息化创新的价值和开源软件在功能型网站开发中的作用。实践表明,基于开源软件的网站开发能够更快地响应教育实践、课题研究对于应用程序(系统)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系统实际用户和开发团队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以便系统能够持续“进化”。在我们的项目中,多数开发团队成员就是系统的目标用户(这和大多数开源项目类似)。项目实践证明“吃自己的狗粮”这一策略对保证软件的有用性、可用性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是本文强调教育机构应该具备开发能力的原因之一:教育机构自己开发应用时,离最终用户最近,可以持续将最终用户纳入开发团队,这能够保证开发出有用、好用的系统。

当然,所谓教育机构应具备开发能力,并不意味着要求教育机构都配备专门的开发团队,这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教育机构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教育机构能够控制的“需求或问题发现——分析和设计——开发或改造——实施和评估”的循环开发机制。确保教育机构在开发过程中的话语权,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2014-05-15访问.

[2]J. J. Garrett,范晓燕译.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5-28.

[3]Open Source Initiative.The Open Source Definition[DB/OL]. http://opensource.org/docs/osd,2014-05-15访问.

[4]Wikipedia.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D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e_Software_Foundation,2014-05-15访问.

[5]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6]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DB/OL].http://www.gnu.org/copyleft/gpl.html, 2014-05-15访问.

[7]王运武.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9(2):16-19.

[8]W3Techs. Usage statistics and market share of Drupal for websites[DB/OL]. http://w3techs.com/technologies/details/cm-drupal/all/all. 2014-05-15访问.

多功能理念 篇12

一、化学实验在化学新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地位

1.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化学的组成部分看, 化学大体可以分为实验和理论两部分,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化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化学的重要内容, 自然也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 化学实验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题中。

2.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从现代教学论看, 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主体 (学生) 动作于客体 (化学世界) 而实现的。一切经验发源于动作, 化学家大多是通过动作去实现与化学世界的相互作用, 从而发现和认识化学规律。学生学习化学, 也应该通过类似过程掌握知识。心理学家一再强调学生知识的构建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认为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应该手脑并用, 主动地动手操作和实验, 从而获取知识。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认识工具的“硬件”——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 也是化学教学认识工具的“软件”——化学教的方法 (实验法) 、化学学的方法 (做实验) 和化学教学认识方法 (实验方法) , 因而是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认识工具和媒体。

3.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化学学科的特点看, 在中学阶段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也是需要的,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中学化学教学 (尤其是初中阶段) 的主要方法。学生主要靠“听” (老师讲解) 和“看” (教师演示) 是学不好化学的, 至少是不全面的。在化学学习中, 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化学认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都离不开学生的具体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无论是物质组成、结构、制备与合成研究材料的介绍、分析或有关知识的应用, 都需要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体验, 需要进行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大力提倡探究学习, 让学习者充分发挥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是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形成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实验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化学实验中蕴涵着极其丰富、活跃的创造因素。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 大力加强实验教学。

二、化学实验的多层次功能探微

1.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确立人生哲学、世界观的启蒙和奠基阶段, 在人的一生中有重要作用。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作风, 以及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爱护公物的思想品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当学生走进整洁明亮的实验室, 看到摆放井井有条的仪器设备、严格的操作要求和管理制度的文字说明, 以及挂在墙上的著名科学家的人像、生平及格言……这些都会在青少年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科学态度是科学精神在人的心理和行为稳定倾向上的反映。科学态度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 即科学的态度和对待科学的态度。主要内容有:探究的兴趣、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理论、客观、精确、虚心、信心、恒心、成就感、责任感、合作等。化学实验集中体现科学精神和态度, 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 从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的解释到结论的得出和评价, 都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

同时,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合作, 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探究欲和科学兴趣, 进而促进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落实到每节实验课中, 通过教师的率先垂范、严格要求, 通过学生注意、领悟、模仿和体会, 点点滴滴、潜移默化, 使他们形成受益终身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化学实验在化学新课程及其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必然导致其教学功能的不断发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化学学习与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的背景下, 化学实验更成为实现教与学方式改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可归结为知识的定向选择、理解领会、记忆吸收、作业反馈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为选择、领会、习得和巩固四个阶段, 在学习化学知识这四个阶段中, 化学实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实验在选择阶段的基础作用。

选择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 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 获得感性认识。如初三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 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但对如何观察化学实验现象还不得要领。在进行镁条燃烧的演示实验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前镁条的颜色、状态, 然后提醒学生在实验进行中着重观察镁条燃烧的火焰、发光放热情况, 等燃烧结束后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以上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内容便是在选择阶段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石。

(2) 实验在领会阶段的核心作用。

领会阶段是在知觉的基础上理解教材, 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例如要学生建立关于“氧化-还原”的初步概念, 可以先从碳、硫、铁等物质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来形成“氧化”概念, 通过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来形成“还原”概念, 再从这个实验里生成物铜和水的分析来形成“氧化-还原”概念。同样, 通过称量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反应物质量总和跟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实验来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导出电离理论, 都是从生动的直观提高到抽象的思维,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

(3) 实验在习得阶段的保持作用。

习得阶段是经过理解、领会, 让知识进入记忆阶段, 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的过程, 在这阶段实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学习了氢气的可燃性后, 让学生完成氢气的爆炸实验, 在爆炸声和学生的惊叹声中,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意义识记”是牢固的记忆, 因此实验可间接保持记忆。另外, 实验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 在看、听、做、想等活动协同工作时会在大脑皮层中留下生动鲜明的痕迹, 造成强烈印象乃至终身不忘, 直接起到了保持记忆的作用。

(4) 实验在巩固阶段的强化作用。

巩固阶段是经过复习和练习将已获得的知识加以巩固的过程。在此阶段若能增加一些实验或操作, 将会对巩固知识起到强化作用。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证明氯酸钾里含有钾、氧和氯三种元素;不另用其他试剂鉴别硫酸、氯化钡、硫酸钠、碳酸钠的溶液等。这些都要求学生以设计实验方案的形式, 写出所需用的仪器和药品, 绘出实验装置图, 说明操作过程, 然后通过实验, 从实验的结果来解答问题。

3.化学实验的评价功能

(1) 化学实验知识方面的评价。

主要内容有:是否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 (药品) , 能否正确地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是否认识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 知道其操作方法;是否了解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选择依据;是否了解化学实验药品和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性问题。

(2)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评价。

主要内容有:能否正确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否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对化学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选择;能否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和化学实验仪器的特点, 安装一些常见的、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能否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 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活动。

(3) 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的评价。

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主要是通过在化学实验活动中灵活运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8个探究要素来体现的。能否在教师的启发下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化学实验问题, 并能比较清楚地进行表述;能否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化学实验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或假设;能否根据所要解决的化学实验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初步的论证;能否根据实验方案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来完成化学实验;能否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 并对所获得的证据运用化学用语、表格、线图等形式进行处理;能否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或对猜想和假设进行解释;能否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简单的评价, 并对自己在化学实验研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能否较为规范地独立写化学实验报告, 并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化学实验探究的结果。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功能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从方法论角度来看, 化学实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是落实科学素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教学论角度来看, 化学实验在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操作能力及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形式和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教育论的角度来看, 化学实验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养成尊重科学、注重实践, 负责、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化学教育, 1991 (3) :28-32.

[2]盛建森.关于发展性学生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 (6) :12-13.

[3]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56-61

[4]彭蜀晋, 李霞.新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新理念与新要求[J].化学教育, 2005 (11) :18-19.

[5]吴良根.苏南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开展的现状及思考[J].化学教育, 2005 (11) :44-45.

[6]于海燕.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 (12) :34-35.

[7]王希通.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48-49.

上一篇:措施办法下一篇:水囊压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