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精选12篇)
社会工作介入 篇1
一、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 学校社会工作
1.定义
顾名思义, 学校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在学校的应用, 指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 以学校为主要工作范围, 与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相联系, 为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 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成长, 同时为学校实现其办学宗旨与主要目的。
2.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和内容
①有各种困难的在校学生。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比如刚入学的适应性问题、学习上的各种具体障碍、家庭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群体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各种问题等 。这些都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专业服务措施来帮助解决。除此之外, 还有例如残疾学生、特困学生等特殊学生需要帮助。②学校的教职工和管理者。学校的教职工和管理者的态度、认识和行为会影响着整个学校工作的常态进展。
(二) 学校社会工作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
在了解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法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概述后, 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区别, 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理念上: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理念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实施的多为普遍、大同的教育, 而学校社会工作的建立是秉承着专业理念的过程, 加之专业价值与特点;2.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高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关注多集中在思想观念上, 进行统一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是通过集中学习或开会的形式实现, 而学校社会工作更讲求工作的方法与效率, 其运用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是其基本的工作方法, 具有科学性、专业性;3.在实施范围上:传统教育模式一般只针对与在校的学生, 而学校社会工作不仅面向学生, 更面向家长社区, 全方面的了解学生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关注学生的生存空间, 了解他们自学校以外的生活, 更好地制定工作方案。
二、社会工作的具体介入
1.目前, 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专门的非赢利性的学校社会工作机构提供驻校服务, 有至少一名专业性的学校社会工作者驻校开展工作。二是可以在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或思想道德教育部门下设立学校社会工作机构, 由经过专业训练获得社会工作者资格的教师担任。三是统一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培养并派驻社会工作者进学校开展工作。
2.学校社会工作还应使学校、家庭与社区相互配合形成社会大教育, 共同帮助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时讲到过要协调好“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 。例如, 学校社会工作者组织小组成员到不同的家庭进行走访, 尤其要针对那些生活条件比较差的家庭或单亲家庭, 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如果教育不良或关注过少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隐患。
3.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分为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等形式。二者相比较, 各有更为适用的情况:
个案工作:一方面, 个案工作具有较好的保密性, 在没有第三者参与的前提下, 工作者与学生双方更容易交流, 也更愿意向工作者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 双方的交流更细致、深入, 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更有帮助;另一方面, 个案工作需要社会工作者极高的专业素质, 个案工作不同于小组工作, 两个人的交流需要社会工作者时刻保持活跃的状态, 以此调动案主的积极性, 使他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尽可能的告诉工作者。
小组工作:一方面, 小组工作由于是多人共同参与, 对于个人的关注度不高, 很多参与者不能够畅所欲言、有所保留, 而不能够发现他的真正需要所在;另一方面, 处于小组工作中的受助者, 由于是和同龄群体在一起, 往往具有更高的表现欲望, 这样更容易调动起参与者的积极性, 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而且小组工作的开展也加强了参与者的团队意识, 提高他们与人相处交际的能力, 这一点是个案工作很难达到的效果。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 在真正实施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学校社会工作的接受程度和成熟程度都需要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学校社会工作者们秉承着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信念, 在当今的社会中必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中突显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工作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作为一个分支, 学校社会工作逐渐被引入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之中, 在更为完善的价值理念指导下开展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将这种专业方法融合进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中, 嵌入到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 对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学生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介入
参考文献
[1]白芸.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10) .
[2]陈国荣.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7, (01) .
[3]陈静, 叶丽凤.系统理论下的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架构[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9 (06) .
[4]陈爽.社会工作者在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中的角色与责任[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6, (01) .
[5]范明林, 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社会工作介入 篇2
本,放射科的护理人员在护理部、科主任的正确带领下,科护士长的指导下切实遵循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医疗安全为目标,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创造优质护理。根据护理部有关精神,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护理计划如下:
一、主要工作目标:
1、严格无菌操作,ct增强、输液反应碘对比剂反应、介入手术感染率为零。
2、灭菌消毒合格率为100%。
3、药品、仪器设备及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4、年护理事故发生率为零。
5、基础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90分。
6、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分>90分。
7、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
8、控制成本,提高收益。
二、保证措施:
1、加强护理管理,确保目标实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附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及各班护士职责),以制度管人,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让制度形成习惯从而使科室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以利于科室长远发展。
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专科护理,计划免疫知识等。多翻阅护理相关书籍,密切关注护理知识新动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配合手术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3、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特别是留置针的使用,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胆大心细,克服心理障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穿刺失败原因的讨论,请较有经验的护士讲授穿刺成功的经验。加强急救知识、抢救工作程序、抢救药品、抢救仪器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和应用。接到急救病人通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始手术抢救,并且能敏捷、灵活、熟练地配合抢救工作。积极学习与护理相关的新业务新技术。
4、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实施流程化服务。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完善各班工作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对违反无菌原则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感染,5、努力改善服务态度,让患者从心里满意。要求每位护士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位患者,把病人的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杜绝生、冷、硬、推诿病人的现象发生,决不允许与病人发生争吵。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随时为病人着想,对病人的病情、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等,术中不予议论。工作中注重加强与医
生的沟通,收集病人信息,取得理解、信任和支持,不断提高内部服务质量,以便更好的配合手术。
三、药品的管理:
1、定期清点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及时上报处理。
2、建立适量的药品基数,根据科室常规用药情况备药,做到既保证临床用药需要,又避免积压。贵重药品有交接记录本,做到班班交接,账物相符,确保使用需要。
四、物品的管理,应以开源节流,控制成本为前提。
1、强化对科室硬件设施的常规检查意识,加强各种仪器性能及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持仪器设备都处于完好状态。
2、对一次性物品实施量化管理,做到既保证临床使用需求又不浪费,防止一次性医疗用品流失。
五、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加大自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定期查找护理隐患并进行分析反馈,使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通过统计手术人次、满意度调查、有无差错疏忽及投诉、检查卫生区等指标,完善和促进护理工作,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六、在护理部领导下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护理质量,督促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护理常规,护理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病情的观察,每个月进行护理技术考核、评比;急救药品的熟悉及急救技术演练,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及器材的使用。
七、搞好科室团结,提高科室凝聚力,加强自身协作、协调能力,共同呵护护理队伍这个小团体。让大家心中充满爱、工作充满激情、让科室充满温馨!
放射科 2012年1月修订篇二:2015年介入室护理工作计划 2015年介入室护理工作计划
介入科护理人员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切实遵循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医疗安全为目标,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创造优质护理。根据护理部有关精神,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护理计划如下:
一、主要工作目标:
1、严格无菌操作,输液反应、碘对比剂反应、介入手术感染率为零。
2、灭菌消毒合格率为100%。
3、药品、仪器设备及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4、年护理事故发生率为零。
5、基础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90分。
6、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分>90分。
7、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
8、控制成本,提高收益。
二、保证措施:
1、加强护理管理,确保目标实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让制度形成习惯从而使科室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以利于科室长远发展。
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专科护理知识等。多翻阅护理相关书籍,密切关注护理知识新动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配合相关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3、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特别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在工作中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胆大心细,克服心理障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穿刺失败原因的讨论,请较有经验的护士讲授穿刺成功的经验。加强急救知识、抢救工作程序、抢救药品、抢救仪器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接到急诊介入通知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台,并且能敏捷、灵活、熟练地配合介入治疗工作。积极学习与护理相关的新业务新技术。
4、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实施流程化服务。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对违反无菌原则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感染,5、努力改善服务态度,让患者从心里满意。要求介入科护士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位患者,把病人的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杜绝生、冷、硬、推诿病人的现象发生,决不允许与病人发生争吵。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随时为病人着想,对病人的病情、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等,术中不予议论。工作中注重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取得理解、信任和支持,不断提高内部服务质量,以便更好的配合介入治疗。
三、药品的管理:
1、定期清点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及时上报处理。
2、建立适量的药品基数,根据科室常规用药情况备药,做到既保证临床用药需要,又避免积压。
四、物品的管理,应以开源节流,控制成本为前提。
1、强化对科室硬件设施的常规检查意识,加强各种仪器性能及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维修,保持仪器设备都处于完好状态。
2、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实施量化管理,做到既保证临床使用需求又不造成浪费。高值耗材建立账册,做到账物相符。
五、加大自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定期查找护理隐患并进行分析反馈,使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通过统计介入人次、满意度调查、有无差错疏忽及投诉、检查卫生区等指标,完善和促进护理工作,不断提高介入室护理质量。
六、在护理部领导下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护理质量,督促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护理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按护理部对护士分层培训的要求,每季度对n3护士进行护理操作考核,使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及器材的使用。
七、搞好科室团结,提高科室凝聚力,加强自身协作、协调能力,共同呵护护理队伍这个小团体。让大家心中充满爱、工作充满激情、让科室充满温馨!篇三:物业管理前期介入工作计划
根据集团的管理要求和物业管理运作需要,物业部将工作分为介入期管理、入住期管理(将验收好的房屋交给业主;二次装修管理、迎接业主迁入新居等)和常规管理三部分。按照轻重有序、科学实效的原则,拟定如下管理工作计划: <一>介入期
根据集团公司提供的项目施工进度表、销售进度表、入住计划安排,制定相应的前期介入工作计划,力求务实、高效,并有利于集团的销售服务。
1、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前掌握物业的情况,做好以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1)根据集团公司相关销售承诺内容,制定《业主临时公约》、《前期物业服务协议》、《业主手册》,并与集团签定《前期物业服务协议》;对集团公司售楼承诺文书从物管视角给予评审,避免入伙后口实不符导致纠纷;
(2)对园林布置及景观设计方案、园林绿化,从物业管理角度提供专业建议;
(3)参与项目组的工程例会,适时提出物业管理的专项建议;对智能化系统提出专项建议;对小区的给排水、电力供应、消防、安全防范、水景、标识系统、管送煤气系统、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用房的规划与施工,从物管专业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4)收集工程图纸,建立设备档案,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
(5)对设备设施及各类管线的隐蔽工程进行跟踪并建档管理;
(6)配合销售部物业管理咨询,同时与集团销售部、客服部人员进行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内容、契约的互动沟通;
(7)业主入伙前,先行参与房屋的验收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汇总提交书面整改报告;(8)收集装修、装饰材料供应商,以及相关设备厂家的信息(厂家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以满足日后维修中的材料供应;
(9)与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协商建立维保机制,力求在维修管理流程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措施以确保维修的高效率,使业主在售后质量维保方面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10)建立与社会专业机构的联系,开展如通邮、通水、电、气、电话申请等准备工作;
(11)与集团公司协商确定管理处办公场所以及安防人员的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所的配置,确定装修方案;人员配置、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2)拟定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各项流程及与业主相关的各类资料,并印刷装订成册(业主入伙时发放给业主)。
(13)针对未来需要完善的物业管理问题建立专项档案。
2、开展业主服务需求调查
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开展的业主联谊活动,集中收集了解业主反馈的信息,在销售部帮助下,在入住前开展业主需求调查,以求了解业主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及各类服务需求,通过分析,确定管理服务标准及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使今后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业主。
3、按规范实施接管验收
充分利用前期介入取得的各类资料和数据,以及对大儒世家物业的了解,本着“对业主负责,对集团负责”的宗旨,对大儒世家进行严格、细致、全面的接
管验收。
4、介入期管理工作计划表 <二>入住期
1、高效便利办好入住
入伙期是物业管理工作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物业管理人展示自身形象,打开工作局面,为今后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的一个契机,为此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与销售部配合,告知业主详细的入伙流程、各项手续办理办法以及应收的有关费用,以便业主事前做好准备;
(2)销售部应合理安排业主的入伙时期,加强节假日的入伙办理;入住服务;
(3)一条龙办理入住手续,随到随办,与销售部密切合作,对业主提供一对一的入住服务;
(4)事前联系供气、供电、供水、电信、银行等社会相关专业机构,同步办公,方便业主入伙;
2、提供入住期的便民服务措施
(1)延长工作时间,随到随办,同时提供物业管理及其收费项目的咨询答疑、装修咨询等;
(2)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引入4~5家具有一定品牌、资质、售后服务良好的正规装修商、电器商、各类装修材料商,进驻社区并向业主推荐方便业主的同时进行经营创收;
(3)组织有偿便民服务队,解决入住期间搬运量大,搬家难的问题;解决家庭装修后清洁卫生问题,同时也方便装修期间民工流的控制。
3、记录并处理业主在接楼验房中提出的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4、装修管理
(1)装修宣传培训。根据《建筑发》,建设部第110号令《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及福州市有关装修管理的规定,制定《房屋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装修期间电梯使用管理规定》、《二次装修申请表》等,对相关管理员以及业主、装修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装修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
(2)强化装修审批二次控制的要点,制定装修审批程序。
(3)落实二次装修跟踪监管责任制。(4)制定违章装修处理流程。(5)依据装修方案结合日常的装修巡查记录和装修变更记录进行装修验收。
5、治安管理
(1)建立高素质的安管队伍,按高标准、严要求的指导思想,严抓招聘、培训、上岗、考核等关键环节,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2)确立治安重点,加大对入住期人流、物流、车流的有效监控。车位、车主、车型、车色)
(3)实施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全面防范实施巡逻岗、固定岗(守卫岗)、机动岗三岗联合防范,各岗有效的配合与互动;
(4)完善并发挥智能化系统的安防优势。
6、入住期管理工作计划表 <三>常规期管理
1、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大儒世家物业项目培养一支品质优良、专业过硬的物业管理队伍,使大儒世家社区的物业管理更加赋有成效。
(1)安管培训计划
(2)绿化培训计划 篇四:介入科人员岗位职责
介入科人员岗位职责
介入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实行对常规dsa与各种接入放射治疗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3.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对病员进行及时诊断和
治疗。
4.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实施主任领导下的常规介入治疗综合读片制度,审签重要的文件诊断报告,亲自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放射诊断、治疗、投照质量。
5.经常和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6.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开展科学研究,担任教学,搞好进
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7.组织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检查 防护情况和设备使用与保养情况,严防差错事故,及时处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保障医疗安全。
8.确定本科人员的轮换、值班、休假、参加学术活动和外出进修。9.组织本科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
10.签审本科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销。
科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工作,科主任外出或休假时全面负责科室工作。
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工作。
2、担负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参加院内外会诊和疑难、死亡病例讨论。
3、定期主持手术和集体阅片,审查签署重要的诊断报告。
4、制定和主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科学研究,指导下级医师开展科研 工作和论文撰写工作。
5、担任对下级医师和进修实习人员培训、教学和指导工作。
6、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7、指导本科各级医师做好介入诊疗和综合影像工作,有计划开展基本功
训练。
8、对各级医师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做出评定。
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职责
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科室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工作。
2、指导或主持常规介入治疗操作和集体阅片,修改和审签下级医师诊断
报告。
3、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检查医疗质量,严防差
错事故。
4、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参与科研,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5、其他职责同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参加常规介入治疗等各项工作,定期轮训。
2、负责介入诊治工作,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
医师。
3、掌握dsa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投照技术,遵守操作规程,做好
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4、加强与全院各临床科室的联系,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
5、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6、认真学习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及时总结经验。
7、协助做好进修人员的带教工作。
主管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主任医师和主任技师指导下负责科室一定范围的技术,教学,科研和预防工作。
2、定期主持技术读片,讲评投照质量。
3、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参与科研,做好资料累积,及时总结经验。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检查技术质量,严防差
错事故。
5、担任对下级医师和进修好似系人员的培训,教学和指导工作。
6、负责本科机器的检查,维护和管理。
7、参加制定各种技术参数,做好质控。
8、其他职责同技师。
技师职责 1.负责对各种手术造影设备的操控,应做到熟练、安全、快捷地操作设
备,不能空岗。2.负责对各种手术影像资料的编辑、刻录工作,应及时、准确地做好光
盘的编号、归档。
3.要熟练掌握各种血管造影设备的使用和保养状况,应及时清除高压注
射器、监视屏上的所有污染物并保持清洁。4.对故障设备要及时联系工程师进行维修,并把故障情况上报,认真做
好造影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记录。5.值班人员要做到准时到位,不准脱岗,听班人员必须做到随呼随到。6.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做好本职工作。
介入科工程技术人员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2.坚守岗位,做好开机前准备检查工作,机器出现故障应迅速
到位维修,保证日常医疗工作顺利进行。3.定期做好机器的检修、保养和清洁工作,保持机器情况良好,安全使用,详细做好维修记录。
4.遵守使用机器操作规程,管好材料和修理工具,做好防火、防漏电工作。
5.实行值班制,机器出故障随叫随到。6.参加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7.(机修技术员协助机修工程师负责相应工作)。
介入手术室护士长职责
1.介入手术室护士长在科主任和护理部领导下进行工作。2.负责本室行政、护理、教学、科研工作和手术安排,制定工作计划并
组织实施。
3.根据本室任务和工作人员的情况进行分工,督促检查各级工作人员认
真执行介入手术室规则、各项规章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督促检查各级护理人员各项工作质量标准的落实,严防差错事故。4.指导护理人员做好手术配合和抢救工作,使之主动、密切配合医师完
成手术任务。
5.检查督促所属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切实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定期
对手术间空气、无菌容器、敷料器械包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控,严防切口感染和院内感染。
6.负责督促各种器械及用物的定货、清领、保管,检查手术用品的准备
情况;检查毒、麻、限制药品及贵重器材的使用情况。7.制定培训计划,组织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及技术培训,定期进行考核。8.组织领导护理人员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护理科研和技术革新,不断
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9.掌握本室人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本室的护理工作情况。
介入手术室护士工作职责
1.介入手术室护士在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护士长领导下进行工作。2.负责常规以及急诊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处理工作。3.督促检查各级工作人员执行本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
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并纠正。4.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对所用敷料、器械、导管、药品、液体等严格把 关,并做好各项记录工作。5.严防差错事故,按实际应用情况,认真填写收费单,防止漏费及不合理收费现象发生。
6.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学习和培训训练,按医院要求撰写论文及工作总结,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主动密切配合医师完成手术工作。7.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卫生员工作。8.参加听班、值班工作。
登记人员工作职责 1.在窗口接待病人,负责相关检查的登记、预约。仔细向患者 交待清楚检查前注意事项和准备,指引病人到各检查室的路 线,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必须态度和蔼,语气温和,切忌冷淡、生硬、不耐烦。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离岗、脱岗。2.负责各项检查登记,接到申请单后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 龄、检查项目和部位,查看收费是否有误。如发现申请单不 清楚要当面询问,必要时与开单医生联系,发现有误要及时 要求临床医生作出书面更正。每个病人应留联系电话。3.每天的预约人次必须按科室有关规定满负荷预约,不得擅自 拒绝病人。4.急诊病人按有关规定优先安排检查,危重及急诊病人要告知 检查技师。5.发出病人报告:发报告时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 项目、住院科室,防止错发。并要求取报告者签名。暂时未 发的报告要准确放置在固定的位置。负责寻找一时尚未送到 登记处的 x 线片及报告。报告发出后相应的申请单应按次序 保留以备以后顺利查找。6.如遇不明白的检查项目或其他职责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要与 二楼当班医师联系,必要时向主管医疗的主任汇报。7.保持并维护登记处电话联系通畅,回答电话咨询,不能回答 者请相应人员回答。及时转达各种通知及科室间联络事务。注意礼貌、语气平和、耐心解释。8.下班前负责检查所在工作室的水电门窗。篇五:放射科2013年工作计划
放射科2013年工作计划
一、今年科室内仍把发展放在第一位:
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科室的发展定位点,为此我们将从以下
几点来提升和改进: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努力提升窗口服务水
平,近最大努力做到让病人满意;技术水平的不足,一方面要加强对
年轻大夫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弥补自身的不足;最后要多联系上级医院,多学习先进的技术,必要时给予我们
支持。
二、杜绝和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小的医疗纠纷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医疗安全,加强
医患沟通,注意自己的言辞,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大家携手创
造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
三、急需增加人员:
科室内的诊断人员紧缺一直是个大问题,有几位老同志要面临退
休,新近本科人员太少,新的pacs系统需要多名写报告者,近几年
来我们科室人员一直没有休放射假,科内部分同志放射查体多项指标
不合格,令人担忧。目前急需增加影像诊断专业本科毕业生,同时也
要适当的增加影像技术专业本科人才,为科内大型设备的安装与开发
提供保障。
四、不断完善科室人员的合理配置: 其一,具有一定数量的《执业医师证书》持有者,以规范诊断人
才配置;二是,不可小视,要具有一定数量的本科技术人才和骨干,以完善众多大小设备的管理和投照技术工作。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一
味追求或渴望诊断人才。望医院给与妥善解决。
五、急需规范集体阅片:
pacs系统开始安装使用,考虑到科室人员紧缺,我们急需设立
集体阅片室,一方面将报告集中书写,审阅;另一方面可以讨论疑难
病例,不断提高我们的诊断率。
六、急需增添新设备:
其一,mr时有故障,远不能满足临床大夫的需求,不少病员流
失,因此增添新mr迫在眉睫。
其二,胃肠机老化,效率低下,不能满足pacs系统的要求,新 数字胃肠机的引进也是工作所必须的。
七、需要规范“影像科临时报告”:
增设影像科临时报告,即夜班一人值班发临时报告,第二天
来换正式报告,这也是二甲向三级医院迈进,也是医院规范化管理的需要,望领导们可以咨询其他医院。
八、需要浓厚学习风气:
科室尤其是年轻人员学习风气不够热烈,纪律涣散,以后应多开
展讲座,带动年轻人的学习劲头,适当的给与奖励,加强管理,相互
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出放射科一只优秀的工作团队。
九、科室内部分制度还需要完善: 因为任何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医院发展的新理念,要适
应不断变化的需要,当然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及院领导的支持。
总之,上述事宜,既需要领导的支持,又需要本科室的努力,还
需要相互之间的认识、理解和沟通。新的一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以
发展为前提,坚持稳中求胜,努力扎实发展,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业务范围,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服务水平与
浅析空巢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篇3
【关键词】空巢老人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3-01
一、中国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有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0年城镇老年人居住安排中,8.6%为独居老人,45.4%为仅夫妻居住;而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中,10.6%为独居老人,35.0%为仅夫妻居住。截至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已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二)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1.经济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地区的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两部分:退休工资和养老金,他们的经济较为独立,养老的经济问题并不明显。但是中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则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农耕收入或水平较低的农保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在这方面,社会大众应更多的关注广大的农村空巢老人。
2.精神问题
对于独居的空巢老人,子女给予的往往只是物质方面的弥补而忽略了老人情感上的需求。实际上,空巢老人更多的是需要子女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慰藉。子女们的“常回家看看”成为了老年人的最大的奢侈品。然而长期的独居生活造成老年人精神空虚,内心充满了孤独。如果长期生活在寂寞、沮丧的情绪里,不但容易引发情绪障碍、抑郁症等,也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3.生活问题
空巢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是当前应对老龄化的核心问题。独居老人相较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更需要专业的生活服务。然而目前,我国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
二、中国空巢老人现象产生的原因
空巢老人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复杂,笔者从家庭、个人、社会方面入手分析:
(一)家庭因素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了。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成年后组成新的家庭,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婚后都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
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造成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逐渐瓦解,现代家庭大多数只有一个子女或最多两个,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这一代独生子女倍感压力,他们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造成与老人聚少离多。
还有一些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造成老人与子女之间发生冲突,使得老年人选择独自生活,避免代沟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一些经济能够独立且身体状况好的老人会主动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且部分年轻人定居到新的城市。他们的父母由于对新城市居住环境的陌生以及对现居住环境的留恋,也促使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离开家乡到城镇去打工,还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更多的机会到发达城市或出国留学,这些都造成空巢老人的数量在不断攀升。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
当前我国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经济上的供养,还需要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和社会公共政策等各种类型的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助人科学,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对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可发挥重大的作用,他在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有其特有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小组以及社区工作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一)个案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主要针对独居老人以及高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个案介入时,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诉求,认真倾听,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时刻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以专业的方法为其提供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帮助。
(二)小组工作介入
针对沟通能力较强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者可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找出问题较为相似的空巢老人,将其集中起来形成小的团体,通过小组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物质、精神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挥领导者的身份,使老年人在团体中相互帮助,相互成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寄托。
(三)社区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者与空巢老人所在社区机构合作,调动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向社会保障部门呼吁加强社区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对老年人的照顾体制,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关爱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许莉娅.个案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 年年度人口数据[R].2014
作者简介:
民营养老机构的社会工作介入 篇4
我国的民营养老院多以提供享受服务为主旨,建立最好的硬件设施,对老人的饮食、住宿、医疗、康体活动予以品质的保证。这种经营与星级酒店经营的意识存在着共性,但缺乏的是对老人独特心理的了解,使老人的自我实现、情感归宿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
1.养老机构内部自主管理难实施
在养老机构内部的自主管理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老人在机构的协助下,成立自主联盟,通过民主选举推选老人代表;二是以住宿楼为单位,每层楼推选楼层长,每栋楼推选楼长,这样层层管理,充分覆盖到每一位老人,老人代表能够充分了解老人意见,及时与机构负责人进行协商,共同改进。随着借鉴国外养老经验,许多机构领导人都有让老人参与到机构管理中来的意识,知道这种模式有着种种优势,但能够真正让老人参与管理的机构却寥寥无几,即使有很多机构也只是“空架子”。
老人参与到机构管理中,实施难度很大。老人群体的集结对机构来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其能够拧成一股合力与机构相抗。要发挥出自主管理的正功效,引导老人群体与机构的和谐共处,一方面需要机构领导人开放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负责该事项的工作人员有专业的知识背景,能够以合理的理念引导老人团体的发展,增加机构与老人的沟通、理解。
2.员工心理压力大,人员流失多
养老机构的工作面临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并且员工流动大,这也是该机构当下所遇到的困境。
在机构工作的年轻人大多觉的在养老机构工作没有发展空间,环境工作没有新鲜感,很难留住年轻人。员工的服务对象是老人,老人的情绪特征很容易使员工产生压抑感,而机构又缺乏对员工的心理干预,员工缺乏正式的情绪发泄的通道,只要在有选择的条件下,离开养老院往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3.文化价值薄弱,机构活动模式化
民营养老机构以家文化作为机构核心价值文化,通过以爱筑家,成就老龄者的理想天地,希望老人把机构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关爱,共同维护,一起感受家的温暖。在机构的文化建设导中,提倡老人把爱暮家当做自己的家来对待,入住的老人相互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这种情感催发出来的对机构的不舍。以家为核心,实质是需要机构与老人能够平等相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机构活动组织者定位于文娱活动,欠缺发展老人潜能意识。机构康娱部门的设置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来增强机构的活力,部门工作人员的选取也主要看重文艺特长,能带领老人唱歌、跳舞、会乐器。而这样长此以往只会让机构活动模式化,老人参加者的相对固定化。养老机构的活动安排不能定位于“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需要以该部门为机构文化建设的窗口,树立激发老人广泛、积极参与的意识,尽力为不同的老人建立彰显个性的平台,增强老人的自信,鼓励老人用小事、小情融入到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来。
4.养老服务被动化、效率低
民营养老机构的每个部门工作都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但每个部门又对自己的工作独立负责,各个部门之间常常会因为工作沟通不到位而引起冲突,各个部门之间的互相指责就成为了当前机构的问题。
在养老机构,工作的繁杂、被动式的服务已经偏离了为老人服务的宗旨,各部门工作重复低效率,没有专人负责,使各部门各自进行这样的工作模式是零散的,造成对老人的多次打扰但又不完整的了解。
综上所述,机构运营中的问题也正是社工介入的必要性所在。民营养老机构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在原有模式上予以改正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新的介入机制,需要有新的意识与理念,能够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去改善机构服务。社会工作机制的引入既能够为机构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又能够改善对老人的直接服务,在机构的运营中具有广大的发展天地。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社会工作对民营养老机构的介入将直接改善对老人的服务,对老人的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服务策略,满足老人精神层次的需求。而这些成为可能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工作是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有着适应于老人群体的理论作为分析依据。
1.助人价值理念易走进老人内心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对养老机构的运营和服务都有着天然的适配性。“助人自助”强调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以提升其自身能力进行自我帮助,“自主管理”与“助人自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老人自主参与管理提升了管理的文化价值,老人的主人翁意识的激发会让老人产生被重视的感受,使老人的人生价值得到了肯定。机构自身的价值理念也通过融入自主管理中,让老人切身感受到,老人有所参与才会有所认同。从服务角度分析,老人的主动参与,激发老人的主观能动性,老人的意见及时反馈,提高服务满意度。
2.专业技能过硬、访谈技巧高
社会工作在个案专业课程、小组专业课程中对个人访谈、小组访谈做了系统的教育。社会工作有专业的访谈技能,社会工作者以真诚的态度,在倾听时可使案主感到尊重和鼓励;能够以同理心进行反馈,获得访谈对象的接纳;能够引导访谈,控制好话题和时间分配,社会工作者具有访谈的能力与技巧。
3.专业理论支持了解老人需求
社会工作者专业培训的老年社会理论、心理需求理论解释了不同老人对老年形成不同态度的原因所在,也更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提供了方向与思路。角色理论认为,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角色,是否能够接受自己老年的角色是关键,而这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以老人角色走进老人内心的工作策略。活动理论认为,个人能否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是判断老年成功与否的标准,这就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养老机构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理论支撑,明白了加强社会与机构交流的重要性所在;延续理论认为,老年延续一生中所有的活动形态,这种理论让社会工作者明白了老人一生的生活状态对老年生活的影响所在。明白了要改变老人的生活状态首先就要了解其一生经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改变。
三、民营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民营养老机构中存在各种问题所在,而社会工作对机构的管理与服务具有天然适配性,具有介入的必要性与能力。
1.价值理念融入机构运营管理
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停留于一线的服务,拥有的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应该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融入到机构的运营理念中,从宏观层面为老人服务提供专业化的氛围。
建立自主管理的体系,鼓励老人参与机构建设是养老院发展的趋势所在,现在机构采取这样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尝试,引导双方友好交流的气氛,及时反馈双方意见。引导老人自主联盟的成立,双方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构建双方交流的桥梁。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通过与机构的“自主管理”相结合,社会工作人员在引导老人自主联盟的发展方面具有的专业优势,为机构的运营管理带来新气象。
2.提供员工关怀,搭建成长空间
员工在养老机构工作精神压抑,缺少心理关爱,所以提供必要的员工关怀很重要。社会工作可以建立“每周领导关怀”时间,促使员工单独与领导见面,以述说为主,促进领导与员工间的交流。除了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关怀以外,对员工进行素质培训,提升员工的成长空间也很有必要,通过培训,开展“认识专业关系”的讲解,不仅有助于社工理念的推广,也有助于员工的技能的提高及知识的积累。
3.秉承以老人为主体的文化建设
建设文化价值的思想,树立以老人为文化主体、以老人视角为文化关注点意识,这是建设养老机构文化的出发点。民营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对文化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解,机构在文化建设上需要给予自由的空间,鼓励老人在机构内彰显自己群体的文化特色。秉承以老人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只要有老人参与的地方,经过耐心挖掘,文化就在身边。
发展文体活动,推动老人间互教互学,拓宽兴趣爱好。倡导老人间互助互爱、友好相处,将该机构“家”文化落到实处。机构文化更是一种氛围,机构所提倡的家的温暖,更是需要老人之间,老人与机构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温暖。组织一系列的小组,都以老人相互需要的情感满足作为落脚点,老人在一起感受到相互支持、关爱,为组内老人获得情感的支持与归宿。
4.建立支持网络,抵抗社会隔离
通过对老人生理和心理状况的评估,运用社工专业方法,整合院内外各类资源,为老人开展个案性的关怀服务,在养老院内以人际关系作为核心点,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抵抗社会隔离,社会隔离是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最大伤害的因素,而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是老年人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的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老人家属网络支持。老人与其家人间的关系模式在前文进行了分析。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缺少的是代际的亲情以及天伦之乐,这就给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老年人,更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支持和爱护,让老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暖。入住养老院老人最大的担忧就是与家人情感的疏远。这一判断也是受益与社会工作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将服务从被动化为主动,最好的策略就是让老人的亲情得以满足。关注亲情,强化亲情纽带,开展亲情小组,传授有关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子女认识到对老年人提供精神照顾的重要性,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老年人个人照顾计划。
其次,建立老人友谊支持网络。老人入住机构后,每天就是和其他老人相处,在机构里拥有温暖的友谊,相互照顾、相互陪伴的精神慰藉就是必须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推动老人间亲密关系的建立,让老人相互认识、理解,寻找与自己品性相投的伙伴。机构的“家文化”其中一部分就是使老人相互之间互相照顾,犹如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在机构获得情感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65-68.
[2]秦瑶.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现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7):187.
[3]孙建萍,周雪,等.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1264-1266.
[4]孙静晓.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8-79.
[5]施德容.建立面向21世纪的老年人照顾体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家庭暴力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篇5
一、宏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社会工作者视角下的家庭暴力问题介入
(二)社会工作对受虐妇女处境的回应
(三)社会工作者对受虐妇女提供服务的原则
(四)具体实施援助受虐妇女的工作原则
二、微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个案工作介入
(二)小组工作介入
(三)社区工作介入
(四)社会行政介入
一、宏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社会工作者视角下的家庭暴力问题介入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包括个案、小组、社区等直接服务以及倡导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改革的间接服务。而从受虐妇女和施暴男人分别表现出来的共性和规律性表明,家庭暴力不是某个男人或女人的事情,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所造成的危害也是社会性的。因此,为受暴力伤害的妇女创造一个安全、有尊严的生活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社会工作者应承担的使命。
(二)社会工作对受虐妇女处境的回应
1.援助受虐妇女是社会工作的使命
社会工作者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和技巧帮助受虐妇女提高应对的问题的能力,协助她们获取所需资源和社会支持,改善其生存状况,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并以此推动性别平等理想的实现,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因此,援助受虐妇女是社会工作的使命,也是促成社会工作倡导社会的公平、公正与进步这一使命实现的过程。2.社会工作援助受虐妇女的可行性条件
(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受虐妇女找回尊严、重新获得自我创造新生活的信心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和理念,称之为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个人潜能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社会工作强调的专业关系和工作原则能够帮助受虐妇女走出暴力的阴影 社会工作强调专业的助人关系,以便协助受助者成功的解决或处理问题。专业化的助人关异于一般的人际关系。若有效地、成功地帮助受助者,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态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必须具备四个核心条件,包括:同感、亲切、真诚和具体。一个良好的助人关系能够增强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之间的沟通效果,使社会工作者更具有影响力,其建议更有说服力,技巧的运用也更为有效。
(三)社会工作者对受虐妇女提供服务的原则 1.社会工作者应当承认文化背景对女性生活的强影响,包括权力、制度、结构、种族、社会分层等。
2.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帮助受助者使受虐妇女改变和克服性别僵化的技能。3.建立专业工作关系,激发受虐妇女的成长,协助她们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4.给受虐妇女增权,提升其自信心。5.建立一种互动、真诚、互补的关系。
(四)具体实施援助受虐妇女的工作原则
1.保密原则
是指保守与受虐妇女有关的、在助人过程中透露给社会工作者的秘密资料,是保证受虐妇女愿意并放心交谈的先决条件。2.接纳原则
即尊重受虐妇女的基本人格,积极地无条件的对待她们,尝试去理解她们真正的感受,帮协助她们思考并表达其对自己的问题的看法。3.个别化原则
强调考虑受虐妇女的感受、经历和要求。相信受虐妇女对其所处的情境、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都有独特的看法与感受,视每一位受助者都是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4.非批判原则
是指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行为,也不要随意指责。5.案主自觉原则
(1)认同受助者都有自我决定的权利,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负有抉择的责任;(2)工作者应鼓励受助者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增强其力量,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工作者要耐心的培养受助者自决的能力,即应求助者对自己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方法作出决定。
(4)帮助案主认识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分析情况,鼓励案主自主寻求获得协助,可提一些建议,供其选择。
二、微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个案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目的是在于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成长。而实现援助受虐妇女的个案服务工作目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操作实施,需要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阶段。
一个完整的援助受家暴妇女的个案服务工作过程包括以下程序: 1.接案
接案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基础和开端,也是专业助人活动成功的前提。因此针对受虐妇女的特殊性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援助受虐妇女活动的关键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了解受虐妇女求助的方式,如是否是主动求助、他人转介,或是由社会工作者主动接触而成为服务对象;
(2)了解受虐妇女求助的类型,如是否是自愿性求助、非自愿性求助;(3)了解受虐妇女求助的过程;(4)帮助受虐妇女接受社会工作服务。2.预估
预估,即收集资料和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
(1)了解受虐妇女的问题及成因;
(2)运用绘制家庭结构图、社会生态系统图、社会支持网络表等手段了解 受虐妇女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包括其人格特征,能力、优势与弱点;(3)了解受虐妇女的需求和希望获得的帮助;(4)了解受虐妇女与环境互动的状况。
(5)与受虐妇女建立专业关系,实施援助目标,激发受虐妇女改变的动机,协助她进入角色,愿意接受协助;(6)作出评估报告。3.制定介入计划
援助受虐妇女的介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协助受虐妇女明确改变的目标,包括长远的目标和眼前的目标;(2)分析和寻找她的资源以及可以使用的资源,寻找促进改变的可行性机 会或条件;
(3)制定介入策略,包括介入的技巧,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以及任务,形成 可行性计划;
(4)订立行动契约,明确受虐妇女和工作者之间各自的角色、责任和承诺;(5)明确具体的工作程序及进程。4.实施介入计划(1)直接介入计划
针对受虐妇女个人、家庭,或其他与之有关的成员,重点是协助她们思考自己的处境,尝试调整与家庭成员或与之有关的人际关系,用行动改变现状。(2)简介介入计划
主要是由工作者承担改变受虐妇女周围环境的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1.运用和发掘社区的人力资源援助受虐妇女,协调居委会。邻里等资源,帮助受虐妇女处理危机状况,对施暴者进行严厉谴责和教育。2.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3.协助受虐妇女思考如何安排今后的生活,包括生活就业抚养孩子等,解决 受虐妇女最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
4.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反对家庭暴力意识提升的社会宣传。5.评估
针对受虐妇女的介入工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受虐妇女的介入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回访受虐妇女,了解她们被介入后的生活状况,与丈夫家人等的关系是 否有改善,应对困难的能力是否增长等。
(3)巩固受虐妇女已有的改变,积极促使其建立自信。(4)终结、解除与受虐妇女的专业工作关系。
(5)转介,与受虐妇女所在社区及其相关的服务机构沟通,以便继续巩固和 支持受虐妇女。
(二)小组工作介入
对家暴受害者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受家暴妇女支持小组来解决。该小组成员可以由几名长期从事反家庭暴力活动并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工作者和受到家庭暴力的人员组成。小组的目标是通过有相同或类似经历的人彼此交流,舒缓情绪和心理压力,提供情感上的相互支持,通过集体行动,共同争取权益,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受暴者支持小组的主要工作过程可分为: 1.宣泄情绪。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工作技能,使组员形成彼此接纳、尊重,产生一种共鸣的气氛,组员在分享过往经历时,可以适度宣泄。2.治疗伤痛,重建自信。
工作者要帮助受暴者看到已有的伤痛如何影响自己,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技巧让受暴者从伤痛中走出来,学习自爱,重建自信,确认自身的主体性。3.赋权受暴者。
赋权是指个人或集体使自己的生活或社团获得权利和能力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受暴者增强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统治别人的力量,而是受暴者提高自己内在力量的能力。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过程。4.建立受暴者支持网络。
在组员已经建立关系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彼此支持,互助自助。使受暴者相信有改变自己命运及环境的能力,通过集体行动,共同争取权益。
对接受过小组辅导的受虐妇女的追踪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援助受虐妇女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小组活动期间,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性别分析工具和受虐妇女共同讨论她们的处境以及如何选择未来的生活等内容。1.因素分析
应用“大树图”分析方法在小组中动员组员以参与式的方式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问题作相关因素分析,还可以应对这一组员找出的问题作干预行动计划的讨论。
2.两种发展模式分析
①妇女参与发展模式:
侧重点:受害妇女。对家庭的看法:家庭是和谐无冲突的,利益均等,相互依赖的关系。对家暴的看法:是家庭问题,私事,家务事。对受害妇女的看法:受害妇女是弱者,是被动的。方法:注重外在、形式。
目标人群:受害妇女,要提高她们的素质。关注点:效率。
对资源的权力:关注受害妇女获取资源。策略:妇女问题、妇女救助项目。
②性别与发展模式:
侧重点:社会性别关系。
对家庭的关系:有合作、有冲突、有权利关系。对家暴的看法:是社会问题,对权利的侵害。
对受害妇女的看法:受害妇女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有内在的潜能,有改变的动力。
方法:社会性别敏感,意识提升,改变观念。
目标人群:男女两性,注重男性的改变:制定、执行政策的相关机构。关注点:改变性别关系。
对资源的权力:不仅使受害妇女能够获取资源、还能够控制资源。策略:社会问题,社会多机构合作、承诺,男女共同参与,对施暴者的教育与辅导。
(三)社区工作介入
家庭暴力的社区介入模式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资源,以形成社区内多机构的合作,来干预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及其所引发的伤害。比如,将社区中的公安、司法、妇联、中介组织及其他部门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全社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促进问题的解决。
以警察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为例,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警察“社区为本”的反家庭暴力模式,并同时发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让警察和社会工作者形成合力来防治家庭暴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警察就开始介入反家庭暴力运动。美国警察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是美国近年来对家庭暴力的认识转变、法律改革、警务改革的结果。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他们总结出“社区为本”的反家庭暴力模式,即整合社区内的政府力量与非政府力量,充分挖掘社区内资源,预防和控制社区内的家庭暴力。工作重点包括:警察的配合;妇女权利的倡导;司法单位的参与;社会服务的介入;包括在社区成立庇护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团体及就业训练机构等。这种模式有助于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帮助受虐者,是一种多机构合作模式。在西方国家,多机构合作是其普遍采取的模式。
而在与公关机关等多机构合作模式中,社会工作者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以社区为基地,通过反家庭暴力的服务项目,可以将包括警察在内的司法、医疗、街道居委会等社会支持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防治家庭暴力的工作网络,并对这个工作网络里的工作人员进行反家庭暴力的培训,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增强他们的人权意识、平等意识、性别意识,并将专业社会工作的知识与方法纳入到其工作当中去,以在其处理家庭暴力案件中起到协助作用。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整合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资源,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服务,如生活上、经济上、医疗服务和精神康复上的救助等。
社区社会工作具体介入的措施:
1.设立家庭暴力防治机构,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负责
从全国范围看,除广州省外,所属社区的专门的家庭暴力干预机构还没有建立。在家庭暴力发生后,有条件的社区可以派出专门的协调人员(专业性不高)进行干预。在反家庭暴力体系中,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挂靠在相应的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或者街道(社区)购买由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在家庭暴力发生之后社区能够采取相应的介入措施,与社区支持系统相辅相成,快速有效地解决有关问题。
2.建立健全社区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机制
从国内外的经验看,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是作为家庭暴力辅导主要的力量, 首先表现在对受虐者的身心辅导上,因为服务对象在遭受其他家庭成员的暴力后,身心承受重大压力和创伤, 若不及时疏导和处理, 常常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服务对象需要专业性的心理辅导,社区社会工作者帮助她们疏导情绪,恢复自我,增强权能,从家庭暴力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面对生活。其次实施对施暴者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施暴者往往存在着生活压力大、人格缺陷等社会或自身问题,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暴力发生的根源。对施暴者进行辅导时,倡导其学习正确的家庭沟通技巧,从而与服务对象更好的沟通,同时提供心理疏导,减缓其在生活中面临的压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建设和谐家庭。社区的心理支持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热线电话、个案辅导、家庭访问、互助小组等等。
而在法律层面上援助和保护受害者是反对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的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我国还未出台专门的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损失没有明确地规定,使得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因而在社区中建立法律援助机构是十分必要的。而在社区内建立法律援助机构的优势十分明显,社区中只需要少量的配备一定专业法律知识的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法律援助的任务。加强法制意识,使受害者树立妇女权利不容侵犯的观念,依法处理家庭暴力问题,从而在法律上为受害者提供支持。
3.建立社区庇护所,组建社区支持网络
建立社区庇护所,可以使受害者在第一时间获得保护,并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或家庭的重新融合提供便利的场所。在社区内,由政府出资并建立反家庭暴力的临时避难所,以向受虐妇女提供食宿、法律及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的服务,由此促使受虐妇女脱离暴力环境,获得了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如辽宁抚顺成立了妇女救助站,给因受家庭暴力伤害及在家生活可能发生意外的妇女一个安全的空间。庇护所也向有暴力倾向的男士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对施暴者进行劝告、心理疏导、调解,必要时还可以帮助受虐妇女提起诉讼,以寻求法律的支持等。
4.开展宣传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在社区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开展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在黑板报、公示栏登载有关反家庭暴力的常识;印发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小册子;定期召开家庭座谈会、讲座,以了解社区内的家庭暴力情况及开展宣传教育;聘请一些有闲暇时间并愿意发挥余热的社区积极分子,加入到家庭暴力防范的宣传活动中,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尊重女性权利,远离家庭暴力,由此形成了一个防治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进而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应该以社区的全体居民为对象,结合我国社区的特色宣传,注重宣传效果,让反对家庭暴力的思想深入人心。
(四)社会行政的介入
运用赋权的概念个受害妇女以支持,因此为受害妇女提供的服务有:
1.受虐妇女庇护所
建立受虐妇女庇护所的经验来自欧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各国社会学界开始关注家庭暴力,特别是关注更多妇女遭受来自配偶的暴力、强奸、性骚扰等基于性别的暴力。到70年代末,欧美地区的一些妇女组织纷纷发起了建立受虐妇女庇护所的运动,例如挪威的“丹娜之家”等。通过这些努力,促使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进入了政治议程,司法系统、警察系统也开始介入并作出了努力,这些努力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建立妇女庇护所所需经费来自政府,对施暴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威慑效果。2.妇女热线咨询
热线电话咨询是各国援助受害妇女常用的援助方法,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一些妇女组织和民间组织也都采用了热线咨询的方法帮助受害妇女。各级妇联系统也都开设了热线咨询服务,还利用热线咨询统计评估妇女的需求,有针对地设计与开展妇女的服务。
3.呼吁政府制定有关制度
(1)利用大众传媒各种手段进行社会宣传,呼吁政府制定相关福利制度,支持受害妇女。
(2)深入研究暴力发生的原因,开展相关的研究项目,试图寻找能够帮助受虐妇女摆脱暴力环境的方法。
(3)呼吁修改、增加能够制裁施暴者的法律条文,真正能够给与以制裁,真正消除家庭暴力。
(4)探索社区多机构合作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4.反对家庭暴力的社会运动
社会工作介入 篇6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工作;介入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25-02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和趋势
随着人口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协调发展,我国在2000年左右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资料[1]显示,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程是逐渐出现的,而我国的老龄化是短时期内出现的,我国仅用了20余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世纪才完成的老龄化转变。
目前,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加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比例由13.3%增加到16%。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大体分4个阶段:2011年—2022年是加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加730万;2023年—2035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加1 100万;2036年—2054年是高位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增速放缓,年均增加336万;到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72亿。另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抽样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 300万,到2015年的“十二五”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将达4 000万人,占老年人的19.5%,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专业化护理,这部分人群是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主力。
二、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2万个,床位381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62万人。按照我国老年总人口1.78亿,其中有5%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算,我国总共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这与目前床位数相去甚远。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床位数不足、老年人入住率低。我国目前机构养老中存在几个问题:
1.养老机构分布不合理。近年来,某些养老院床位供不应求,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床位排队等号已经排到了10年以后。但是这只是反映中心城市中心地段养老院的现实情况,根据笔者在南京市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郊区特别是交通不便地段的养老院普遍存在老人入住意愿偏低,床位数空置的情况。这说明,目前养老机构城郊分布不合理。
2.养老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大体上,国办或公办养老机构普遍硬件设施较好,服务人员队伍齐全,管理制度较为健全,服务水平较高,需求大;而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有的机构软硬件设施很好,有的机构设施落后,环境脏乱,服务人员素质较低,老人入住意愿较低。
3.养老队伍专业素质较低。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反映招工难,用工、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从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的情况来看,作为南京市软硬件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这一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全院超过一半的员工为聘用的护工,作为护理老人的主力。因用工经费有限,很难聘用到专业的护理人员从事基础护理工作,聘用员工绝大多数都是邻近农村地区的中年妇女,学历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导致服务水平很难令人满意。
4.养老服务结构较为单一。目前,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仅能提供日常照料的普通养老院,另一类是能提供医护服务的养老护理院。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市为例,截至2011年底,全市养老福利机构数252家,床位数31 60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8.5张。其中25家养老机构能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不足机构总数的10%。而其中已经开展专业社工服务的养老机构更少。
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老龄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又是自然属性的个人,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家庭模式逐步解体,老年人口群体的文化心理和价值系统也在发生变化[2]。老年群体的问题和需求带有较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老人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因身体机能缺失带来的适应性问题非常多,需要的服务也非常多。例如日常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而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又区别于居家老人,需要适应集体生活,要能够处理与室友、家人、机构照料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专业社会工作在机构养老体系中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
首先,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帮助老人适应环境变化。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身边的各类人和事物都有陌生感,如何帮助老人尽快熟悉新的环境,及早投入到新的生活,需要专门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养老机构中专门开展老人适应性辅导的还凤毛麟角,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尽快整合老人周围资源,帮助其快速熟悉新环境。
其次,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帮助老人适应新的社会关系。老人性格各异,在面临机构群居生活的时候,通常都会出现各种摩擦,另外,老人与机构照料者之间也会有摩擦,子女、夫妻关系也有新的变化因素。笔者所在的养老机构有时就曾出现老人之间、老人与照料者之间的纠纷,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恶劣事件。目前处理集体生活矛盾纠纷主要还靠老人自我调节,和机构照料者自发性的调节,缺乏专业性,效果也不够。资料[3]显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解决老人入住适应困难、舍友关系不良、社会交往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上成效显著。
第三,专业社会工作能够提升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生活质量。老人居家养老时面临的资源相对有限,入住养老机构后得到的专业服务增加,专业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机构平台,有社会工作者整合多方资源,如社会爱心人士、各种社会组织,能帮助老人提供一些在其居家养老时难以接受到的服务,提升老人生命质量,提高机构养老的价值。
第四,个案和小组工作方式能够发挥最大效用。专业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与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等组成专业服务小组,建立完善的老人身心状况档案,对有身体、心理、情绪、行为问题的老人,能够及时进行咨询、辅导和干预。专业社会工作还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式为有共同需要或有共同问题的老人开展小组活动,让老人在同伴群体中分享经历和感想,获得经验和成长。
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宗旨,强调每一个人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人均有其独特价值,并相信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及解决危机、实现自我发展的潜能,承认社会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条件和机会并尊重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及发展需求的客观合理性。因此,其对于改变目前养老机构服务的单一模式,拓展服务范围,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养老机构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四、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几种方式
社会工作是与政府行政和市场行为并存的人类系统,由专业部门和专业服务机构针对个人、团体、社区、社会等与其外在环境的互动关系,借助专门技术,帮助工作对象改变或对活动环境改变,促进两者达到“适应性平衡”。社会工作倡导的主要原则是助人自助。笔者基于亲身体会,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养老机构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组织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合理利用机构内的文化体育设施,通过组织老人结成各类兴趣小组,开展有益老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文娱活动,如音乐、舞蹈、棋牌、读书写作等,增进老人之间的友谊,丰富他们的生活。这一介入方式需要的资源不多,简单易行,易得到老人和机构管理者的支持。
第二,开展老人出入院评估。作为社会工作重要的方法和技巧之一,评估在养老服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科学的评估能够客观反映休养老人的身体、精神和家庭状况。评估应由社会工作师、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士组成专门小组进行,分工负责、综合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休养老人的评估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前综合评估,对于即将接受养老服务的老人,进行全方位的身体、精神和家庭状况调查,形成全面的评估报告,为下一阶段拟定服务计划和开展服务铺路。评估的方法为体检、面对面访谈、家属访谈、社区调查等。二是服务中跟踪评估,及时跟踪评价老人状况,为服务计划的调整和开展提供依据。跟踪评估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按照实际每月或者每季度对老人进行诊断和评价,形成综合性的评估报告,另一方面建立定期巡查制度评估小组定期跟踪监测老人情况并做好记录。三是服务后综合评估,对于即将退出养老服务机构的老人,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综合性评估报告,与服务前综合评估情况进行对比,可以评价服务效果,作为改善和提升服务的科学依据。
第三,开展个案和小组服务。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人在机构生活,远离家人、与他人群居、与机构照顾者相处都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和认知、情绪障碍。因此,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情绪和认知方面的个案服务,通过协调老人与老人、老人与家属以及老人与护理人员间人际关系,帮助老人适应机构生活。也可以开展小组工作,通过合理制定小组计划,让不同类型的老人共同参与小组活动,促进老年人解决认知和情绪障碍,促进与外界环境的融合。
第四,建立工作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应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社工知识技能水平。目前,社工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养老机构中还远未得到普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高。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机构管理者的支持下,通过聘请专业人士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获得外出进修培训机会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服务效能。另一方面,机构照顾者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各种认知和情绪障碍,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机构照顾者的顾问角色。
参考文献:
[1]刘志芳.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08,(52).
[2]田茂歧.关于人口老龄化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商情,2012,(40).
[3]潘平.城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唐映祥.贵州老年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研究 篇7
“失独”家庭是指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只生育了一个子女, 子女因为疾病或意外事故死亡后, 夫妻双方因为年龄、生理等原因不能再次生育, 同时又没有合法领养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 为抑制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社会在充分的享受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 其中, “失独”家庭的不断增长便是其中的问题之一。独生子女家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却在中年之际痛失子女, 成为“失独家庭”, 遭受着精神和经济上的种种困境。根据2012年05月09日《广州日报》的报道, 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大约为100万, 同时, 我国每年新增的失独家庭就有7.6万个。随着“失独”家庭问题的日益显现和媒体的大量报道, 全社会开始广泛的关注“失独家庭”。
2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可行性探讨
经调查研究发现, 为失独家庭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非常有限, 与失独家庭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强烈需求形成鲜明对比。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十分必要, 也是可行的。
第一, 社会工作能够介入失独家庭问题领域。社会工作不仅可以解决宏观领域的社会问题等, 中观领域涉及到的社区问题等, 而且可以解决涉及到个人与家庭等微观领域的问题。失独家庭问题从宏观层面讲一个社会问题, 在中观上它涉及到社区基层组织的问题, 而从微观上讲, 涉及到每一个失独老人和失独家庭。因此, 失独家庭问题可以成为社会工作介入的领域。社会工作通过预防、调适、改善和发展等手段, 可以解决个体和环境的适应问题, 促进个体潜能的恢复与发展, 促使个体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
第二, 社会工作能够系统地解决失独家庭问题。失独家庭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需要联合多学科和多部门来解决。社会工作利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和技巧, 运用专业方法, 调动社会资源, 帮助个体、家庭乃至社会解决相应问题。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有: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充分尊重案主, 以人为本, 以案主的需求为中心, 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并有一套完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过程, 体现了其科学性、专业性。三大直接社会工作方法遵循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来个体遭遇的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第三,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可, 并且大力推动其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开展以来, 党中央充分认可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推进中的作用, 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认可和确立了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区基层社会组织也十分欢迎和需要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开展也充分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党中央和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肯定, 成为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坚实后盾。
第四, 社会工作介入其他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 提供了现实依据。任何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离不开丰富的相关经验。目前, 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已经成功地介入了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 如赵素燕对单亲丧偶母亲开展社会工作介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孙唐水发表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探讨》一文, 介绍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和具体操作。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介入失独家庭问题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3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途径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 关键在于在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这样的一道桥梁就是社区社工服务站。要把这道桥梁建设好,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在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 创造服务平台。由区 (县) 牵头、街道办事处和乡 (镇) 政府主力承担, 筹措专门资金、制定相应政策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争取在每一个街道、乡镇至少建立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站。每一个社工服务站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 专门负责解决失独家庭问题。
第二, 组建一支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专门队伍。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就业, 补充队伍中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岗位上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方法和理念开展工作。也可以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化培训, 填补专业人士的不足。在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中挑选一至两人进入社会工作院校, 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及方法的培训。至于志愿者队伍, 可以从社区内的居委会干部、乡村干部、社区内的师生、其他有愿意的人员以及社区外的人员里面招募。
第三, 以某个社区为点, 带动区域内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可以在某个社区开设社工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服务试点, 建立成熟的工作模式后, 逐步向全区推广。派遣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入住试点社区, 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开展社工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工作。在合作过程中, 由专业人员手把手教社区工作人员或相关人员如何开展社会工作, 培养了社区工作人员, 提升了其开展社会工作的能力。同时,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也培养了失独家庭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第四, 政府和社会要大力支持,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离不开社会工作者和相关人士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 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肯定与支持。社会工作服务要持久地开展下去, 并且产生良好地社会效应, 政府和社会的政策指导、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当然, 政府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承担起组织协调者的角色。
4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 宏观层面,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需要从政策体制方面着手。目前, 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 但没有针对失独家庭的相关保障政策。所以, 社会工作应该倡导、呼吁政府在这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 使政策能够惠及到失独家庭。另外, 要加大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投入,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享有真正的公平对待。失独家庭为抑制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我们国家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照料是社会公平的最好体现。
第二, 中观层面,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是在基层组织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利用社区工作中间的社区动员, 为失独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亲情慰藉、生病照料、安全问题等方面的帮助。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社区所有资源, 组织发动居民互助, 组织失独家庭成员互助, 发动社区居民帮助失独家庭。目前, 社区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丰富。首先, 交通条件和通信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方便。这些条件的改善对于组织居民开展社区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 人力、物力等资源日益丰富。社区除了居民之外还有许多社区组织, 如学校、医院、企业等。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充当资源调动者的角色,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起来的人员为包括失独家庭提供帮助。当然, 失独家庭自助互助也是一种很可行的方式, 可以组织年龄相对偏小的失独老人帮助年龄比较大的失独老人, 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失独老人帮助身体不太好的失独老人, 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失独老人帮助条件相对较差的失独老人。
第三, 微观层面, 社会工作运用了个案与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失独家庭问题。失独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认知问题、行为问题、家庭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得以改善。社会工作者有很多方法和技巧来介入失独老人可能遭遇的问题。在个案工作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起到问题咨询、心理辅导、资源筹集、社会功能恢复等作用。现有资料显示, 很多失独家庭成员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所以个案工作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失独老人及家庭所遭遇的问题, 也可以用小组工作来解决。针对失独老人的特点, 可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中的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小组中心模式等。
参考文献
[1]牛玉林.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作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 .
[2]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19.
社会工作介入 篇8
一、机构养老的现状
机构养老, 即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 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的发展始于建国初期, 经历了70年代的因经费短缺大量养老机构关停, 80年代的慢慢恢复, 90年代之后的快速发展。
1、机构养老的存在形式
我国的机构养老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 对各类老年人的需求都有了相应的养老机构来提供服务。但由于国情的原因, 机构养老还是以公办为主, 我国的财政支持力度是十分有限的, 这是机构养老发展缓慢的原因。近年来, 由于政府提供的资金的不足, 各类养老机构为了维持正常运转, 也纷纷面向社会招收自费的入院老人。更可喜的事, 随着民间资本的发展壮大, 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为社会养老事业做出贡献, 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正纷纷加入到机构养老的队伍中来。目前机构养老的种类主要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或老人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和老年人服务中心。其中的老年人服务中心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性服务的社区服务场所, 设有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或单项服务设施和上门服务项目。
2、机构养老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机构养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服务内容上看, 机构养老事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中国, 机构养老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 都配备有专业服务人员, 其专业化水平一般较高, 能提供家庭养老所没有的很多专业性服务, 避免家庭养老的种种缺陷, 因而是许多个人与家庭养老的选择方向;并且机构养老方式比社区养老方式出现的早, 社会影响力较大, 在人们心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而社区养老方式刚刚起步, 其发展比机构养老更需要时间。现阶段的机构养老方式不是纯福利性的, 大多是市场经济下发展的第三产业, 发展速度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 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从另一角度来说, 机构养老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解决机构养老方式面临的问题并且使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中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对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3、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 大家主要关注的是机构养老的供不应求方面, 但是机构养老的服务处于无序状态却很少有人涉及到。要使机构养老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需要有专业服务人员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多数养老机构充其量就是“老年集体宿舍”, 其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以及机构运营管理理念不完善;也有学者研究后得出了机构养老运行成本较高经费不足、公寓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内容较多但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等问题。具体来说, 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可划分为两个方面, 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硬件设施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机构的活动场地不足、居住的房间拥挤、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居住条件、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器械缺乏等;软件服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服务的简单化、管理理念严重落后、所提供的服务没有个别化等。硬件设施的改善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和一定时间的建设,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而软件服务的大幅度提升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是有可能的。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
机构养老是实现优质养老的较有发展潜力的途径, 它在满足养老的连续性、专业性、即时性方面, 特别是对那些不能完全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照顾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承载中国老龄化重担的养老模式。我国的养老机构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可行的、成功的做法, 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手法, 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帮助老人在机构生活中保持身份、自主和自我选择, 使老年人身有所养, 心有所依, 安度晚年, 真正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宏伟目标。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 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 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假设:第一是对人的尊重;第二是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第三是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把社会工作引入机构养老, 就是要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来给在机构中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给予老年人全方位的照顾, 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 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 使其有尊严地、快乐地、有价值地度过晚年。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其三大工作方法。
1、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理论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 它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 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 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 实现他们的梦想, 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 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 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具体地说, 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 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 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 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 (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 ;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 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 即便在痛苦之中, 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 ;与案主合作, 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
2、介入的具体工作方法
“问题视角”也称缺陷视角, 它是以问题为核心, 关注点聚焦在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它一直都是机构养老所秉承的管理理念,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问题视角”已经不再是主流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了。“优势视角”的兴起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也是机构养老提升服务水准的利器。把优势视角的理论运用到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 这是机构养老转变服务理念的新尝试。
(1) 个案工作方法
老年人的个案工作包括老年人个人的辅导、老年人家庭的辅导以及个案转介的服务。在老年人个人的辅导方面, 国外总结出了用于老年人的一些专门方法和理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缅怀往事疗法、人生回顾疗法和验证疗法。
缅怀往事疗法是一种记忆的活动, 透过资料及经验的记录和取出, 事件被“重新创造”, 自我也被“重新创造”。而每一次重新创造和建构地过程, 都能够让自我的影像更加清晰, 让自己和一起参与怀旧的他人更认识, 更“看见”自己。更多的“看见”也让怀旧的参与者变得更坚强, 更能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挑战。社会工作者通过这一疗法让老年人回顾过去痛苦的经历或者一直未能解决的冲突, 运用专业方法使老年人重整对旧事的看法, 接纳过去甚至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人生回顾疗法基于怀旧的往年经历内, 但它较“怀旧”更为全面及整体, 因为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老人详细及有系统地将其一生地经历倾诉出来, 其中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时刻, 及他对一生的看法。“生命回顾”是老年人对自己一生所做出的整合及总结, 有助他们接纳老年的来临,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及贡献。
以上两种方法适用于认知功能健全身体健康的老年人, 但像老年痴呆等认知功能丧失的老年人就得用验证疗法, 它假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的所有行为都受需求的驱动, 即使老年人说的话对他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但实际上老年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试图与照顾人或其他人沟通。优势视角理念下的个案工作方法是对老年人的心理诉求进行回应的一种方式方法, 需要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还有一种关爱, 认为老年人自身有能力有潜力改善目前的生活状态, 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仅仅是引导和协助。
(2) 小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是运用专业的知识, 把有相同需求或是相同状况的老年人组成一个个小组, 以团体是方式来回应老年人的需求。常用的小组工作方法有现实辨识小组和动机激发小组。
能进入现实辨识小组的老年人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 在小组活动中, 社会工作者通过环境中的一下提示, 帮助老年人确认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比如时间、方位、熟人、照顾人等。在小组活动之外, 照顾人还会强化在小组活动中的环境提示, 在一天当中不间断地引导老年人。动机激发小组所关注的老年人是那些因长期缺少社会接触而引起社会交往能力受损或因身体健康原因而变得自我封闭的人, 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霍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人, 使他们重新融入到机构、社会中来。
三、结语
在中国, 机构养老是对家庭养老的一种有益补充, 是我们构建和谐养老不可忽视的方式。但机构养老一方面是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机构在已经提供的服务方面因质量太差使得很多有这方面需求的老年人敬而远之, 这是中国的机构养老领域里存在的怪圈。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提升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方面的改变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 这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同时也使各行各业加深了对社会工作的了解, 特别是民政部门管辖下了事业单位在各自领域内积极探索如何运用社会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在养老机构中引入社会工作专业, 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是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大胆尝试, 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下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互配合, 针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来开展专业工作, 特别是像现实辨识小组和动机激发小组的采用, 这些都只是设想, 还有待于付诸现实, 实践是检验事物的标准。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社会, 养老成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在家庭养老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许多家庭或老人选择机构了养老, 但机构养老的不发达和服务质量差这个社会现实使许多家庭和老人束手无策。机构养老在建国之初就出现了, 但基于当时的条件养老机构所能容纳的人数和提供的服务是十分有限的,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中包括养老的观念, 机构养老成了很多老人的新选择。在这种新形势下, 机构养老引入社会工作是积极的探索, 社会工作秉持优势视角的理论, 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 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和谐养老探索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养老,优势视角
参考文献
[1]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J].经济论坛, 2006 (11) .
[2]孙树涵, 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子女学院学报, 2004 (4) .
[3]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4]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阀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 2010 (1) .
[5]李晓峰.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机构养老——以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为例[J].黑河学刊, 2011 (10) .
[6]高梅书.论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基于南通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J].社会工作, 2009 (10) 下.
[7]林典.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探讨[J].社会工作, 2008 (12) 下.
[8]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 .
[9]闻英.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0) .
社会工作介入 篇9
导致课外辅导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家长、教师与学生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就社会环境而言, 应试教育、中高考制度的存在, 社会对中小学生的评价标准较单一, 当代社会上升流动的途径相对单一, 计划生育制度的存在;就家长而言, 其面临的自身生活压力较大, 对孩子期望值高, 教育孩子存在一定的误区, 自身知识不足;就教师而言, 谋求自身利益, 社会对其考评标准、福利待遇较单一, 较注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就学生而言,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心智发展不全面, 自制力较差, 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群居性强, 同辈群体间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中小课外辅导的必然存在。
二、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存在的优势与缺陷
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机构具有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增加艺术才能, 激发学生兴趣等优势, 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 它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其开设目的偏重于提升考试分数,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其次, 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因为辅导班是有偿的, 所以参加辅导班的家庭大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从而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贫困家庭孩子参加辅导的可能性, 导致学生间接受教育的不公正。再次, 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其一般按课时收费, 收费较高, 而当前家庭面临着就业、住房、养老等各种社会压力, 。最后, 它加大了中小学生的压力。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占用其课余时间。除此之外, 辅导班的质量难以保证, 没有统一的标准, 缺乏专门的机构监管。且许多老师都是临时聘用的, 而且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班级学员人数严重超额,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极少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较少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优势与困境
1、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优势
(1) 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价值观、理论指导、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 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助人经验, 它强调“助人自助”, 这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关注人的价值、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 更能体现中小学生的主体性、个别性、自主性、创新性。它能从分析问题、关系建立与维系、工作技巧、评估体系等方面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中小学生辅导的设立提供方法指导, 同时整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工作方法, 使辅导的效率得到提升。
(2) 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它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我国社会工作具有行政性、半专业性的性质, 它依存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 从而界定了它的服务理念与地域性。使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家庭能享受较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依存社区, 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3) 社会工作能调节居民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创造具有和谐感、归属感的社区环境, 也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社会工作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方法, 它的开展能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了解、交流与互动。同时社会工作者在解决问题时扮演中介者的角色, 是社区居民与其所需的资源的主要联系人, 工作者在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过程中, 连接、组织社会各类精英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专家, 社会知名人士等, 使中小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困境
(1) 中西社会工作观念不同、当代课外辅导班的存在, 都制约着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班的发展。西方崇尚个人的自由、权利;中国崇尚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在进行教育时, 西方关注中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中国更注重中小学生的学习、才艺等能力的提高。
(2) 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社会认可度较低, 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工作受制度的制约。当前很多居民把社会工作看作是居委会的工作, 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政府部门的人, 对社会工作存在着偏见, 同时, 当前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的渠道不畅, 国家政策、组织招聘都没有显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地位。
(3) 关于社会工作的盈利性或福利性存在着争执。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具有盈利性的性质, 而社会工作具有福利性的性质。盈利与福利关乎家庭、社区、政府等各自的利益, 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在怎样才能更公平、公正, 怎样才能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怎样保证其顺利运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争执。
四、社区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途径探析
社区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的通力合作, 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需要家长、中小学生的广泛参与, 也需要社区自身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总结辅导班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社区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指导课外辅导
社会工作的主要思想是助人自助, 即注重人的价值、尊严、权力、自由、发展, 强调尊重人的权力, 承认个人的独特性。体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个人的尊重。在进行课外辅导的时候, 承认个人的独特性、价值性, 通过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肯定,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构建自我学习方法。
2、社区是课外辅导依存的场所
社区是人的社会化顺利进行的重要的载体和场所。社区一般划分为地域型社区、功能型社区。由于中国具有较强的行政性色彩, 中国社区大多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中小学生课外辅导依存于社区, 能有效减少家庭负担, 保证学生安全, 同时, 有利于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 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往, 促进社区和谐, 增强社区归属感。
3、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探求社区居民对辅导班的需求
每个社区都有自身的特点, 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我们运用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等工作方法, 搜集居民对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需求, 按照定性、定量资料分析, 分析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辅导需求。然后反馈于居民, 进一步完善其需求。且我们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社区问题, 不断的评估、反馈问题, 找到新的辅导需求, 从而依存需求制定课外辅导计划。
4、课外辅导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合作
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课外辅导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第三方组织、优秀辅导班、家长的合作与支持。在开展工作时离不开与政府的合作, 离不开政府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与专业机构的联系, 能增强其技术指导, 是有效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价值, 是保证社区工作介入中小学生辅导班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吸收当代辅导班优势的基础上, 构建健康的市场环境, 制定科学、公正、公平的评价标准;课外辅导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辅导, 也是对家长的辅导, 是优化家庭教育的补充, 是构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个桥梁。
5、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课外辅导
社会工作主要有三种方法。个案工作是一种以个体为服务对象的工作方法, 比较容易与社区居民建立较好的信任关系, 同时能对中小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 解决具体问题。小组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分类组织中小学生的活动, 例如建立能够培养自信心、合作能力、信任、互动、自我价值的小组或美术、舞蹈、算术、英语等兴趣小组, 使其辅导班形式多样化, 这样才更能符合中小学生的需求。社区工作能全面地对辅导班提供保障, 创造有利的社区环境和提供健全的社区资源来完善其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
[2]米尔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
[3]http://www.sdedu.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78
社会工作介入 篇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中共十六大, 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和谐”二字是时代契机下中国梦的重要体现。
医院作为社会人民保证的重要机构,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等问题增多, 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各界重视, 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体系过程中的医患和谐的关系,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需要部门和患者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文明风尚。
社会工作是现在学术科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是植根于社会学术领域过程中的实践性学科和探讨性的学术专业,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力的知道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关注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也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物质的付出。因此,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以寻求医患关系的和谐也就成了一种张力与拉力相结合的有益路径 (1)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个人及其家属除了面临医学技术问题, 也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还可能会与医务人员产生各种矛盾, 而这些问题并不是能通过医学技术就可以解决的。在现代医患矛盾突出的过程中, 针对医患关系剑拔弩张的社会态势, 社会人性化的工作方法要做好医患关系的疏导的任务, 促进医患关系平稳, 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转, 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对患者要进行心里疏导和交流的有效沟通, 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对医护人员要进行心灵辅助和心灵疏导, 减少医疗工作者的精神压力, 合理有效的开展工作。
一、以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为平台
社区工作是最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之一, 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社区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有赖于社区医疗、养老等机构的建立及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但我国社区医院发展有限, 以宏观层面的社区工作方法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其介入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 协助医院和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 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氛围、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进入社区, 与社区领导、居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社区的问题及居民的需求。在确定问题之后, 链接各种资源以满足社区居民关于健康方面的需求。服务的形式一般是邀请相关的专家或病友宣讲团来举办大型的义诊或者开展宣讲活动, 为居民普及各种健康知识, 增强居民的保健和防护意识 (2) , 还可播放医护人员舍己救人的突出事迹, 让社区居民体会到医务人员的可贵之处。活动中,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反馈, 协助医务人员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 并且延伸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 营造患者就医的良好社会氛围, 使社区和医院的关系和谐发展。这类社区活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加强医德修养, 提高服务意识, 重视德行的统一, 贴近群众, 服务社会, 在服务群众中体会乐趣, 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工作中。另一方面, 医务人员给患者一个亲切、关心的形象, 病人将更愿意了解医方理解他们的辛苦, 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良好沟通, 转变外界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不良印象, 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
二、以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为切入点
个案工作是加强医患沟通, 缓和医患关系紧张, 解决医患冲突最主要的工作方法。个案社会方法从微观方面入手, 一对一的满足服务对象的个别化需求, 它是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紧张的切入点。
(一) 入院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入院期发生在住院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的第一时间。此时的患者对医院和诊疗过程不了解, 同时对治愈疾病抱着很大的希望, 但是当听说需要长期治疗、无法根治或感受到医务人员对医治保留意见、态度不肯定时, 可能会觉得医务人员想挽留自己长期就医收取费用, 在情绪上会产生对自己疾病的担忧和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也有一些患者受社会上夸大报道、他人评价或自身经历定势思维影响对医务人员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在诊疗过程中缺乏良好的配合。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发现者、倾听者、言传者以及咨询者的角色。解决医患的矛盾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在医护工作者与病人家属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及时的对病情进行沟通, 让家属时刻了解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目前, 患者和家属目前最困扰的问题、预期达到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医务人员的期待和要求等问题, 并将这些情况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 同时, 传达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希望和要求, 请双方换位思考, 体谅对方的难处 (2) 。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接待前来就医且治病心切的患者, 主动倾听, 解相关疾病知识, 答复患者疑问 (3) 。二是主动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费用方面的信息, 做到公开透明, 及时地向病人的家庭的亲属讲解相关的知识, 让他们了解形式和情况。三是对缺乏经济或者家庭支持的特殊患者, 要帮助他们联系相关的社会资源, 使他们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四是联系患者及医务人员,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五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处理心理情绪问题, 缓解患者的心理紧张或焦虑。
(二) 治疗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治疗期是患者住院的关键时期, 也是医患关系变化的过程期。此时住院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很是敏感, 一出现不适便向医务人员反映, 但医务人员早已司空见惯, 如果是临床常见反应, 医务人员的一般回答是“正常”, 如不是, 则回答“再观察”, 留有余地的“观察”二字可能又会让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焦虑心理, 加上此阶段有的术后患者还会遭受疼痛的折磨, 身心都受到煎熬。有的医务人员会不管患者的经济状况, 在未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的情况下过度用药, 这会加重患者的负担, 还可能使患者产生医务人员都与药商协议, 为抽成而乱开药的认识;还有的医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 服务意识淡薄, 甚至向患者及家属收取红包, 这严重的损害了医生的形象, 破坏和谐的医患关系;还有的患者已度过危险期, 医务人员的关注逐渐减少, 对患者及家属的询问也不耐烦, 这在患者心理会产生落差, 可能会觉得未被重视和尊重。这个时期的医务社工主要扮演服务者、咨询者、协调者、管理者的角色。任务主要包括:一是跟踪治疗过程, 倾听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及其效果的意见,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务人员, 尽力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 如果不能解答, 及时向医院管理层反馈 (3) 。二是关注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以及经济上的困扰, 一方面社工可以向医务人员反映, 减少不合理的治疗费用开支, 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各种资源, 提供多元化的帮助和支持。三是联系医患双方, 促进医患沟通与交流, 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的过程。在此过程, 社会工作者可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其心理压力, 激发其工作兴趣。同时, 社会工作者也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加全面地了解所患的疾病, 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清楚说明, 解决患者的紧张或焦虑等情绪问题, 并尽可能地帮助患者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 。
(三) 出院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出院期是患者准备结束治疗、医患关系即将结束的时期和患者出院后的一段时期, 泛指出院前后。在此阶段, 医务人员对患者更是不闻不问, 甚至连查房经过病房门口都不会慰问即将出院的老病号。可是此时的患者并没有完全康复, 需要回家休养, 他们仍需要来至医务人员的关心、对出院后平时注意事项和定期检查的叮嘱。有的患者也因为长期住院治疗而心情烦躁、易怒, 甚至和送餐、打扫的工作人员发生口角, 这是压抑、烦躁等心理问题体现。出院时医生还会开大量药物, 这也可能影响到医患关系。社会工作者在此阶段主要扮演服务者、公关人的角色。具体任务包括:一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办理出院、离转院手续, 告知其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二是帮助患者缓解长期住院生活产生的压抑烦躁情绪。三是患者出院后,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个案管理的工作模式, 建立完整的患者个人档案, 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追踪患者及其家属, 不仅能够为患者服务、帮助医生实施对患者的康复计划, 而且可以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 (4) 。
三、以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为深入手段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最有效的方法, 把患方、医务人员及医患双方组成小组, 开展团体活动, 患方小组能使病情相似患者及家属增加归属感与认同感, 分享治疗经验, 医护人员小组可以放松解压, 医患小组可以使医患双方面对面交流, 相互理解支持, 缓解矛盾。考虑到医务人员工作繁忙等原因, 小组工作运用于医患群体, 操作难度较大, 但是作用却十分明显, 所以说小组工作方法是社区工作和个案工作两种方法的深化。
(一) 以医务人员为成员的小组
在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增多, 医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对职业环境不满, 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下降的形势下, 医生作为潜在的弱势群体, 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和服务。针对医务人员开设小组活动, 就是把医务人员看作服务对象。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游戏、团队合作以及情景训练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 内容包括相关的医疗人文以及医疗伦理知识、增进医患双方沟通的方法及技巧、医疗纠纷涉及到的相关法律知识。主要的任务是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端正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及服务态度, 还包括对医务人员进行人文关怀, 缓解其心理压力, 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以患者及家属为成员的小组
将患有相同或者相近疾病的患者及家属组成小团体, 如糖尿病病友小组、乳腺癌妇女小组, 通过集体讲解的方式, 让他们对这类疾病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可以弥补医务人员由于繁忙对病理详细说明的不足。利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引导患者, 也可以缓解他们心理紧张和焦虑, 让其坦然地对待生命。各种小组活动, 可增加患者之间的交往机会, 成员之间可互相交流, 分享抵抗疾病的心得体会, 而且团体中成员的支持和鼓励也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患者家属也能在小组中分享照顾患者的经验。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分散患者对自己身体关注, 让令人烦躁的时光变得有趣味, 减少不必要的询问, 同时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三) 以医务人员和患者为成员的小组
将医务人员和患者组成小组开展各种活动, 主要任务是让双方澄清期望, 做到倾听、尊重, 能够理解对方的处境, 并且通过协作加强他们的角色认同和归属感。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一是针对新入院病人, 开设“病人讲堂”, 介绍与入院、住院、医疗护理等有关的信息, 此时医务人员到场, 解答有关问题;二是针对患同一类疾病的患者, 开设“病人讲座”, 请医务人员讲授该病种的有关专业知识, 帮助病人了解病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开展此类活动时, 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者医务人员, 将相关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信息传递给患者, 特别是在疾病的介绍以及术后康复上, 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从而减少误解。三是开设“医患沟通会”, 让相关的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家属到场, 相互了解情况, 通过沟通促进了解, 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5) 。医务人员可以谈及自己的工作生活, 使患者认识到其工作的不易, 加强理解。患者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这样也可以让医务人员了解到患者的需求, 尽量予以方便。对于可能发生的纠纷要在沟通会上进行说明和劝导, 防止冲突的发生。如果发生了医患纠纷, 社会工作者站应在第三方的立场, 妥善解决医患冲突。社会工作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调查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 客观地分析各种情况, 消除误解, 减少冲突。必要时, 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 协助患者寻求司法援助。减少群发事件, 协助医患双方沟通与协商, 共同解决纠纷。
结语
医患关系是社会各种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和谐的医患关系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医患关系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秩序的信任的程度, 现阶段中医患关系的紧张的态势, 激发了社会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专业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为指导, 关心医疗各方特别是患方的需求, 通过提供各种服务, 帮助医患双方进行有效沟通, 促使医疗技术和服务更加人性化, 从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医患冲突、医疗纠纷等问题, 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对于医务人员而言, 可以帮助他们加强责任心和注重人文关怀, 克服职业倦怠心理, 主动与患者沟通, 以最佳心理状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 可帮助患者缓解自身的精神疲劳和自我心情的愉悦, 同时要深刻认识到现代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理解医生的辛苦, 同时在缓解医患矛盾的时候, 要注重工作方法的运用, 弥补医患之间信息的缺失, 让患者深切感受到温暖。, 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总之, 社会工作方法是处理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新的解决途径, 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有助于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医患工作的氛围和环境, 打造和谐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 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妥善有效的解决, 缓解医患矛盾, 改变工作思路, 注重方法与态度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安民兵.社会工作对医疗纠纷的介入初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2) 834-837.
[2]陈建平, 张丽芬.论医疗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J].社会工作.2014 (2) :115-121.
[3]黄耀明.社会工作专业视野下和谐医患关系的介入实践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2 (2) :228—230.
[4]李平, 郭永松, 吴水珍, 张良吉, 何晓凯.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在医患冲突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 .2009, 1:34—35.
[5]刘继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3) :15—18.
[6]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野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策略分析[J].医学与哲学, 2008, 29 (4) :1-5
[7]刘俊, 顾昭明.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 2009, 22 (5) :119—120.
[8]曲玉波.“柔性支架”——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危机[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31 (2) :29—31.
[9]张良吉, 郭永松, 李平, 李秀央.医务社会工作改善医患关系的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 2009, 29 (3) :9—10.
社会工作介入 篇11
关键词学生 校园暴力 学校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
短短近2个月的时间,国内就发生了七起校园砍杀事件:5月12日上午8时左右陕西省南郑县一幼儿园发生砍伤儿童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20多人受伤。4月30日上午,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4月29日,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29日7时13分,昆明市寻甸县羊街镇人43岁的颜兴富,持刀砍伤13岁学生周某。4月28日,雷州男子砍伤16师生;4月12日,合浦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3月23日,南平郑民生杀8名小学生。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阐述校园血案之后,学校社会工作对重大创伤后的介入及提出应对策略,来尽量抚平社会伤口,同时促进学校安全相关规定的制定与实施,预防校外人员对校内学生的暴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基本概念界定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暴力是指施暴者为了伤害别人,或为了获得一定利益而故意或者情绪不受控制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学生之间的施暴行为,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家长或学生对教师的暴力行为。
(二)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于学校,目的在协助学校,使之成为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并使学生获得适应今日与未来的生活能力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四、校外人员对学生暴力发生
(一)施暴人的特征。
1.早年生活经验。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最重要的区段,根据其早年生活经验,个体会逐渐形成调节自我需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伴随个体走过一生。这七个凶徒其童年和少年期正处于文革中或文革结束后不久。10年文革造就的教育停滞、打斗成风、社会畸形、人性扭曲等对他们儿童期产生了不良影响。凶徒受早期生活经验的影响,没有调节好自我需要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将魔掌伸向了没有抵抗力的孩子们。
2.壮年期生活不得志。
凶徒都是在生命的壮年期处在无业状态,失业、病休等等,已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而中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标准不统一,加之贫富分化的巨大反差,使得这类人群做出极端举措。
(二)暴力发生原因。
1.学生年龄低,社会反响大。
南平事件凶徒郑民生说:“选择校园下手,是因为学生没有抵抗力,可以多杀一些。”可见,暴力发生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没有抵抗力,容易“得手”。而孩子对一个家庭非常重要,失去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如果对学生施暴会引起比较大的社会反响。
2.校园管理不当。
校园安全隐患令人惊心,有的学校门禁形同虚设,陌生人可以自由进入,更有的学校连保安人员也没有。而且校园门卫大多年老体弱,基本都在50岁以上,如果发生暴力事件,第一时间不能有效制止犯罪的实施,就给了犯罪人员可乘之机,对没有抵抗力的儿童学生进行犯罪。
3.社会因素。
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反贪惩腐不力,贫富分化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而校园血案发生后,网络上不时出现“为何不去杀贪官?”此类言论,这是阶层走向分化甚至趋于对立在某种程度上的现实反应。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较为薄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如果弱势群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得不到适当的补偿,但不能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后顾之忧,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暴力发生危害。
一是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由于受到校园暴力影响,有些学生产生恐慌心理,上课不能集中精力,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完成正常学业。
二是家长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纷纷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又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
三是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本是教书育人,学生学习的场所,但由于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学校不得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这既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四是社会稳定受到影响。此次连续的六起校园暴力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让公民认识到事件本身的时候也开始质疑社会的一些弊端,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
五、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初级预防系统。
教授预防校外人员对学生暴力行为的生活技能课程。课程包括:认知暴力,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暴力,暴力表现形式,暴力预知表象等;安全教育,遇到暴力发生时应该怎么办,重视培养个体独立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尽快从施暴者手中逃脱。
(二)二级预防系统。
二级预防指在暴力行为发生前,及时发现隐患和苗头,通过干预将其消除在萌芽中。通常暴力事件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发生,而实际上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前常常会有一些征兆。此次七起校园血案部分是有征兆的。如南平郑民生在施暴前情绪不稳定,精神恍惚,周围小学生称其为“疯子”;广西合浦男子医生诊断其为反应性精神病;雷州教师有精神衰弱病史,患严重精神衰弱,正处于病休期等等。有研究表明,以下一些表现可能是校园暴力发生的早期信号:1.过去有攻击行为史;2.情绪不稳定,抑郁;3.无法控制愤怒情绪,对小事反应异常强烈;4.有精神病史等等。
(三)三级防御系统。
1.接案。
当暴力事件发生后,得到报案,校园暴力干预小组(预先成立的)应立即做到高度重视,若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应立即通知学校保卫处,派专人到事发现场制止事件的进一步恶化。若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接案人员一定要耐心倾听报案者的陈述,通过报案者陈述内容,大概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并向报案者提供心理关怀和保密承诺。
2.制定干预方案。
首先针对校外人员对学生暴力事件当事人开展个案访谈。由于当事人直接面对暴力,由于重大创伤后容易引起PTSD症状,心理负担很大,通过个案方法适当的引导当事人从暴力事件中反应过来。在解决困难时,应结合社会工作真谛“助人自助”,引导当事人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具体个案访谈应该做到以下几步:
(1)建立关系、疏导情绪、初步评估。了解案主的求助意愿,促使求助者进入案主角色,建立其专业关系。收集案主资料包括个人资料(基本资料,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价值观、能力)和环境资料(家庭环境、延伸的环境系统、交互作用)。
(2)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直接目标:一般是案主急需解决的。此时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当首先解决案主重大创伤后的心理反应,舒缓案主情绪,控制恐惧,让案主感觉到现在是安全的,温暖的。中间目标:协助案主认识到自己从魔掌从逃生,是自己的幸运,觉得自己很棒,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并且引导家属与案主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方式,走到正常的轨道上。终极目标:使案主能够自我认识、自我促进、接纳事件,接纳自己,培养案主正确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服务计划的实施。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当按照以上的工作计划,并且结合案主的实际情况促进服务计划的实施。
(4)结案与检讨评估。结案时应当处理好离别情绪,并进行个案的评估。但个案工作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与案主完全脱离,学校社会工作者在结案后应有一定的跟进计划,以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果。
其次对校外人员对学生暴力事件的间接受害者进行治疗。包括有受害者亲属,暴力事件目击者,暴力事件处理者等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针对以上间接受害者进行个案访谈,减少心理压力。学校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运用小组的工作方法,将“一类人”聚集起来开展小组工作,工作者引导组员情绪的释放,心理的缓解,成长的互助,能力的提升。
最后,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学校、社区、家庭相互理解信赖,建立良好关系。对受害者来说,社区应给予积极关怀,让受害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社会充满希望。对受害者家庭来说,社区是具有归属感的,是家庭赖以生存的地方,可以在社区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防暴力活动,让社区居民融合到一起,增强家庭的抗挫能力,提升家庭的积极功能。对于潜在施暴者来说,社区通过档案管理了解潜在施暴者,做到未雨绸缪,平时多沟通,积极了解其情绪,生活状况,如果有不良表现应当及时制止,防止暴力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2]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4]刘梦主.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社会工作介入 篇12
作为常见的情绪状态之一, 焦虑表现为内心的不安和对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可以分为正常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两种。正常性焦虑能够在短期内自动消除和得到减轻, 在安慰和宽恕等情况下能够较容易的回归到相应的社会活动中来。病理性焦虑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且焦虑呈现复发趋势, 伴随着的刺激出现无法自行释怀。这种焦虑心理在给自己带来困扰的同时, 往往也使日常的生产、生活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 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 认知过程的产生与改变决定了行为的产生和改变。B eck认为要想理解一个具体的情绪体验或困扰的实质, 就必须关注个体对不良事件反应的想法、假设和信念[1]。通过对患者不合理认知观念的矫正, 该理论把认知与行为矫正联系起来, 努力在二者之间建立良性循环。B eck在临床中发现个体会对刺激产生简单快速的自动思维, 这些思维是自发产生的, 不具有很强的理性, 而个体感到焦虑与困扰常常是因为不自觉的接受了这种自动思维的解释。他认为, 通过回答问题可以帮助案主识别自动思维, 比如当案主受到刺激时, 询问他此刻大脑中正在想什么?研究证明, 当刺激产生时个体的自动思维可能是消极的, 个体如果不加批判的接受了它, 就可能产生异常的行为和情绪。B eck认为, 自动思维是个体在特殊情境下产生、被认为是浅层认知中涌现的现实的词或想象, 它由核心概念和中间信念决定。核心信念是信念的最根本环节, 中间信念包括态度、规则和假设。态度体现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理解, 往往决定了规则和假设[2]。B eck认为, 焦虑症患者身上存在消极的认知结构, 即“负性图式”。这些图式在个体遭遇充满压力的生活环境时, 会使个体产生失败的认知并进一步破坏适应性行为, 诱发消极情绪, 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三、案例描述
小邢是笔者研一的朋友, 因其家境困难, 白天兼职晚上很晚才回到寝室。其舍友小马平日性格乖张, 宿舍关系一直不好, 因为小邢就寝后的呼噜声让小马受不了, 于是小马就在小邢睡着的时有意把她吵醒, 用粗暴的方法来避免自己受到睡眠干扰。小邢白天工作辛苦, 晚上又让小马弄得根本无法熟睡, 反复数次之后, 小邢心理产生了极大的焦虑。一方面她需要早起上班、上课, 另一方面小马的行为又让她无法安稳入睡。而一天晚上, 小邢被小马吵醒后越想越气, 恨不得把她抓起来痛打一顿, 再一次被吵醒后的小邢脑海里忽然出现了让小马消失在这个世界里的冲动, 冷静下来后这种想法让她自己都感到无比震惊。为此小邢主动找到笔者, 诉说心中苦闷。
四、社会工作介入焦虑个案
经过笔者的观察, 小邢交流时思路清晰, 声音很小, 一直低头玩弄手指。他人反映, 小邢, 虽然平时表现的很开朗, 其实内心敏感。最近经常忘事, 情绪低落。笔者在对事情有了全面了解后, 带领小邢做了如下康复:
笔者:当别人说你打呼噜时, 你有什么反应?
小邢:好自卑, 觉得是自己的错, 心里过意不去, 不希望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我出丑了。
笔者:当她把你从梦中惊醒的时候, 你大脑在想什么?
小邢:恼怒, 特别想发脾气, 虽然是自己打呼噜引起的, 但她这样做我也接受不了, 她这样捣乱弄得我特别焦虑, 干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的。
笔者:小马平常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们的关系好么?
小邢:她平常就不合群, 生活习惯也不好, 我们都不喜欢她, 她一直都是我行我素的。
笔者:让小马消失时心中在想什么?
小邢:她消失了, 我就能睡个好觉了。我每天都很累, 我觉得她就是故意的, 因为睡不好我特别焦虑。
笔者:你觉得她是故意的, 支持你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小邢:她和我关系不好, 对我充满敌意, 再加上我睡觉打呼噜, 她就是趁机报复我。
笔者:那有没有什么时候, 让你怀疑过自己的想法呢?
小邢:她对我们宿舍整体都很冷漠, 好像她也没有说特别针对我。
在接下来的康复中, 笔者引导小邢思考了如下问题:如果你的想法是正确的, 你相信自己认为的事情 (比如她报复你) 一定会真实发生么?对小马的行为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果你改变了想法, 情况会变得不一样么?在笔者的询问下, 小邢陷入了沉默。谈话结尾, 笔者指导小邢做了放松训练。在个案室放了舒缓的音乐, 让她慢慢闭上双眼, 先是从脚指开始, 一点一点的放松, 然后是脚踝、小腿、膝盖……直到脸部、耳根、头部。在这过程中, 小邢释放了心头的焦虑, 平息了起伏的情绪。训练结束后, 小邢长舒一口气, 安然离去。在第二次的谈话中, 笔者努力帮助小邢辨别意识中的那些自动思维, 梳理核心信念和消极的中间信念。小邢家境不好的经验使她内心自卑, 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 这些负面经验在遇到刺激后会导致个体发展出消极图式, 而这些图式在被激活之前是无意识的。一旦被激活, 它们会使个体一直消极地思考, 这样就产生了焦虑症。在第三次服务时, 笔者邀请小邢参与角色扮演。笔者问小邢:“有没有某个时候, 让你觉得自己可能打扰到了她?”小邢回忆道:“小马有一次因为做实验第二天要早起, 而恰巧那一天自己兼职之后身体不适, 就先她睡下了, 第二天早上小马起床后特别不高兴, 摔门而出。”接下来, 笔者和小邢分别扮演熟睡的小邢和早起的小马, 试着揣摩所饰角色的心理活动。在角色扮演中, 小邢慢慢体会到了小马的感受, 并向笔者表达了小马极端行为的合理性。在随后的几次服务中, 笔者走访了小邢的其他室友和闺蜜, 她们都表示愿意为小邢提供情感支持。服务中, 笔者给小邢分析了她周围可利用的资源及自己的支持网络, 逐渐帮助她克服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并促使她养成遇到困难和刺激向支持群体倾诉来获得认同与释怀的习惯, 而不是将一切负面情绪埋在心底积蓄焦虑。
五、结语
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 让小邢的焦虑得到很大程度的减轻。本案例说明, 焦虑有时不仅仅体现在事情本身, 很多情况下也与由事情引发的自动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些衍生出来的想法可能正是焦虑的源头, 束缚了案主的本心。正因为这种认知不全是对事情的真实反映, 所以通过运用质疑认知的方法可以帮助案主重新思考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 从而达到辨别焦虑缘起、释放焦虑的目的。
摘要:文章通过运用认知行为模式介入焦虑个案, 帮助案主将自动思维与事件本身区分开来, 从而摆脱焦虑情绪, 回归平静生活。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焦虑,自动思维
参考文献
[1]金德凤.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剧中的运用[J].社会心理科学, 2009.
【社会工作介入】推荐阅读:
大学生如何介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11-03
介入科年度工作总结08-08
社区沟通工作与社工介入11-02
介入科护士长工作总结07-10
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07-18
社会工作教学07-23
社会工作干预08-16
本科社会工作09-05
社会工作概论09-29
家庭社会工作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