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重构

2024-09-15

翻译重构(精选5篇)

翻译重构 篇1

摘要:习语是语言精华, 集中体现独特文化, 习语意象更体现一国文化特色。英汉习语文化意象大不相同, 给意象重构造成很大困难。对比研究英语习语意象的重构, 分析探讨英语习语汉译时, 同一语境同一习语因译者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等因素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结果译文也会有所不同, 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翻译心理过程, 译出恰当的译文。

关键词:语义交际翻译,习语,意象重构,对比

习语是语言精华, 集中体现独特文化, 习语意象更体现着一国文化特色。英汉民族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象, 给意象转换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 对比研究意象重构不仅能够帮助我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 而且能够有效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本文选出Jane Eyre[1]中的典型习语, 运用语义交际翻译理论[2], 深入细致地对比研究祝庆英[3] (以下简称祝译) 和黄源深[4] (以下简称黄译) 两位译者的习语意象重构, 分析译者翻译时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特点等因素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产出不同的译文, 以此证明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对象不同, 译文可能也会不同, 希望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 丰富研究成果, 提高读者对习语意象重构的认识。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这是他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曾说这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5]。他认为, 语义翻译中, “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中, “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 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可见, 语义翻译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 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 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啰唆和过于译尽, 使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 以词、短语和分句为基本翻译单位。相比之下, 交际翻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 以读者为中心, 重视译文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强调语言要自然、流畅、简明, 合乎社会规范, 尽可能以句子或段落为基本翻译单位。语义翻译与思维有关, 考虑译文的准确性, 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 译者尽力追踪原作者的思想过程, 强调保持原文的“内容”, 保留原语文化。交际翻译与言语有关, 考虑译文的可读性, 即使翻译难度较大的语篇, 也会较多地使用通用词汇, 注重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即信息传递的效果。纽马克指出, 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不仅与文本功能有关, 而且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特点有密切联系。

二、英汉习语意象重构对比研究

英汉民族文化不同, 习语意象也大不相同。意象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 使形式简练而意义深刻的手段之一”[6]。英汉习语翻译必然会涉及英汉意象转换。意象转换又直接关系到文化交流与信息传递。下面从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及翻译单位三方面对比分析意象转换。

(一) 翻译目不同

目的论认为,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文化转换行为, 必然也有特定目的。语义交际翻译理论认为, 译者翻译时, 一定会考虑翻译目的, 才能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 产生恰当的译文。例如:

(1) This is you, who have been as slippery as an eel this last month, and as thorny as a briar-rose? (281)

(2) You thought you were as dead as a herring two hours since, and you are all alive and talking now. (215)

上例中, 通过对比分析, 译文对意象的处理略有不同。祝译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 语言比较准确和过于译尽, 贴近原文, 是语义翻译。黄译则注重再现原文要旨, 语言自然、流畅、简单明了, 符合译语的表达方式, 合乎社会规范, 取得较好的整体效果, 是交际翻译。例子中, eel和herring是英国读者熟悉的鱼类, 用它们比喻人物性格非常贴切、形象, 符合原语海洋文化, 而“鳗鲡”、“鲱鱼”对熟悉农业文化的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都比较陌生。语义翻译“鳗鲡”、“鲱鱼”忠实准确地保留了原文意象传递的文化信息, 旨在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过程, 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激发读者采取实际行动查阅相关信息,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交际翻译侧重语言表达方式, “鳗鱼”、“死鱼”淡化了原语文化, 采用了译语读者熟悉的通用词“鱼”字, 意义一目了然, 一读就懂, 译者考虑到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特征, 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译者对as thorny as a briar-rose的意象作了同样的处理, 译文也略有差异。祝译“蔷薇”忠实、准确, 给读者想象的余地;黄译“野蔷薇”一语中的, 一个“野”字乃传神之作, 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跃然纸上。

(二) 读者特点不同

翻译过程中, 译文最终要交给读者检验。语义交际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时, 译者同样不可忽视译文的读者特点, 应根据指向的读者群体, 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 结合读者特点对译文遣词造句, 满足特定读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例如:

(3) Literally, I was (what he often called me) the apple of his eye. (456)

(4) the very name of love is an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us. (414)

通过对比分析, 译文对习语意象的处理有所不同。the apple of one’s eye“语出圣经《旧约·诗篇》, 指眼中的瞳仁。瞳仁之于人是十分宝贵的, 因此人们就把自己最喜爱因而精心加以保护的东西称为‘the apple of the eye’”[7]。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不和女神的苹果”, 是引起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可见, 两个习语都体现西方独特文化, 我国一些读者并不十分了解。祝译“瞳人”、“争夺的苹果”准确迻译源语, 一字不差, 贴近原文, 注重细节, 比较累赘、啰唆, 译文旨在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 “引进外域文化, 大体上保存了原作的风貌”, 读者特点“决定了她在翻译中主要采取直译的方法, 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8], 译者预想读者应该了解一些西方文化或起码能督促读者去思考、行动, 译文是语义翻译。黄译“眼珠”、“争端”重新组织语言, 使用读者熟知的常用词汇, 直截了当地再现原文要旨, 译文自然、流畅、简单明了, 合乎汉语表达习惯, 可读性强, 没有翻译腔, 译文屈从于译语语言与文化, 符合读者的阅读口味与习惯, 考虑读者的理解与反应, 以读者为中心, 强调整体效果, 侧重传递信息, 译者预设读者不十分了解西方文化, 旨在阅读消遣获取信息, 译文是交际翻译。

(三) 翻译单位不同

语义交际翻译中, 翻译方法决定翻译单位, 这一定会影响译文表达形式和接受效果。语义翻译以词、短语、分句为基本翻译单位, 认为原文语言形式很重要, 译文应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力求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 让内容贴近原文, 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啰唆。交际翻译以句子或段落为基本翻译单位, 重视传递原文信息及读者的接受效果, 译文会自然、流畅, 像原文作者用译语写作一样。例如:

(5) and now she and her sister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together;they are always quarrelling. (91)

(6) ‘As white as clay or death, ’was responded. (341)

通过对比分析, 译文稍有不同。祝译是语义翻译, 黄译则是交际翻译。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不同, 翻译单位就不同。西方文化认为猫狗之间水火不容, 用来比喻两人生活的矛盾, 中国文化虽有此动物, 但人们一般不会产生如此联想。祝译为了准确再现作者思维, 保留源语表达方式, 介绍源语文化, 以短语、分句为基本翻译单位。黄译则考虑信息交流与接受效果, 以句子为翻译单位, 译文自然、流畅, 符合汉语行文习惯和读者阅读心理。祝译“像猫和狗在一块过活似的”、“像泥土或死人一样苍白”是以短语为翻译单位, 忠实于原文, 保持原文特色和内容。黄译“像猫和狗一样不和”、“色如死灰”是以句子为翻译单位, 译文将英语习语表达的深层意义“不和”再现出来, 运用汉语四字结构, 简洁易懂, 发挥汉语结构美的优势, 体现汉语特色, 更重要的是, 译者考虑到译文的整体表达效果, 将原文描写对象“ (脸) 色”再现出来, 符合译语TR结构, 方便读者阅读接受信息。

英汉习语意象体现文化特征, 意象重构即是文化与信息的交流。正如庞德所说“意象本身即是语言”[9]。因此, 对比研究英汉习语意象重构, 有助于读者理解译者翻译时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和采取的翻译单位, 从而开阔视野, 做到有的放矢, 产出理想的译文。总之, 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及翻译单位仅仅是思维过程的三个方面, 其他方面有待读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6.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祝庆英, 译.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4]黄源深, 译.简·爱[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5]Peter Newmark.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6]廖七一.英汉翻译中意象的处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5 (1) :63-70.

[7]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6.

[8]吴南松.谈译者翻译立场的确立问题——兼评祝庆英译《简·爱》[J].中国翻译, 2000 (4) :36-40.

[9]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论汉译英外宣翻译的语篇重构 篇2

关键词:汉译英;外宣翻译;语篇重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77-3

1 引言

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及实用翻译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其不同主要体现在翻译目的的不同和译本所起的作用不同。根据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在进行汉译英的外宣翻译时译者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语篇调整,以期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汉译英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本文主要探讨几个方面:汉译英外宣翻译中语篇重构的概念,汉译英外宣翻译语篇重构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2 汉译英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与翻译学息息相关,因为“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的文字与结构,其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语言系统和言内因素,而且还包括言外因素(如说话者,作者与听者,读者及其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情景语境,等等)”(Neubert&Shreve,1992:1)。外宣翻译语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外刊物上的翻译不同于一般说的翻译,它实际上是把中文的意思用英文重写出来(当然重要的是不能走样),灵活的幅度很大,使外国读者读起来感觉是地道的英文而不是‘翻译腔’。”(沈苏儒,2009:30)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要重构一个适用于目的语社会的语篇,并非取决于语言表面结构的转换,而是自上而下地、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或重新建构。

外宣翻译属于翻译中的改写或重写范畴。翻译中的改写或重写(改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的目的就是用一种语言传达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但由于不同的社会习俗、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有时很难顺利进行。那么,在中英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字表达上的调整。改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多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和内容,尽量少地表露出翻译的痕迹,即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奈达曾提出以下五条原则:(1)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越大,调整的需要越大;(2)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差异越大,调整的需要越大;(3)原文文本的文体特色越明显,调整的分量越大;(4)源语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相差越大,调整的分量越大;(5)译文对文本固有的文体规范依赖越大,调整的分量和变化越大。在应用功能文本翻译中,这种调整更加多见。这也符合翻译目的论的观点。翻译策略常因翻译目的和功能的不同或文化差异而作调整。按照目的论的观点,调整是为了使译文接受者的交际情景相连贯,使译文具有内部连贯性(introtextual coherence),使译文可接受并具有意义。”(刘宓庆,2003:330)

外宣翻译中的改写或重写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语篇的重构过程。外宣翻译的语篇重构过程就是一个矛盾斗争和调和的过程。其实外宣翻译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式的思想加以西式的外衣。思想不能改变,外衣却还要看起来与将要进入的区域的穿衣风格相称。最终外宣翻译语篇的形成就是矛盾调和的产物,是一种形式与内容上取得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达到外表(形式)上与目标语近似,品起来却依然保留了中国味。外宣翻译语篇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外衣?目的就是要给宣传对象一种亲近感、认同感,使這些陌生的中国式的东西能易于被他们接受。中国味为什么不能舍去?因为需要宣传的思想内涵不能丢。外宣翻译实际是一种对外文化传播,而文化上的传播首先是国家价值观的传播。国际间的交流和斗争必然是客观存在并且长期存在的。在对外传播时所使用的语言上,要采取策略以使译入语受众容易接受要传播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如果通过外宣翻译传达的思想内涵丢失了,那么再去进行对外宣传或传播也就没有意义了。外宣翻译语篇的重构要在形式上作语言层次、表达方式上的调和而保留最主要的思想内核。

3 外宣翻译的语篇重构过程中应注重几个方面的原则

汉译英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刘宓庆先生对重写的基本操作原则完全可用于汉译英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根据刘宓庆先生的观点,“重写的基本操作原则是‘重写’享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应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1)大体上不失SLT(Source Language Text)的语义内容,不舍弃重要的‘概念组合’,但以灵活的表述实现转换;(2)尽力强化译语的预期效果与目的以及对目的语的文化适应性;(3)很关注译者本人的自我表现(指对SLT的解读),可以适当注入译者本人的‘情、意’。重写的特征是表述上的灵活性而不是表达上的随意性。随意的表达指任意组合概念,任意添枝加叶,任意删减原文中的重要内容。这样做有时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产生怪异感甚至反感。”(ibid.:331)除此之外,外宣翻译语篇的重构还要遵循外宣翻译的特殊原则,即“三贴近”原则和“经济简明”原则。

外宣翻译“三贴近”是指“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29),这是对外宣传翻译中最需要注意的原则。对外宣传翻译主要是把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外宣翻译一般来说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它的受众也是特定的群体,这些特殊性都决定了它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别于其他翻译文本。

“‘经济简明’策略原则在对外宣传翻译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译者应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准确传达相应多的信息值;二是让受众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指信息处理时间和精力)获取最明快流畅(相对于冗长累赘)的信息量。”(李莹,2007:428)“经济简明”体现了一种清新明快的美感和张力,一种给予读者认知能力发挥的空间。它以人类共同的认知思维特征为理论依据,不仅有其内在的文本规定性(语符与概念间的认知语义关系),也有其外在规定性(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差异)。“不同民族读者接受书面文字信息的心理有其共性:都不会喜欢冗长繁复累赘的文字表达,故‘经济简明’具有基于公理推论之上的规约性。”(ibid.:429)

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和“经济简明”原则都是为了使翻译语篇的外在形式能让译入语的受众有亲近感、认同感,最终接受想要传达的中国式的文化、哲理、政治态度等等。外宣翻译语篇的形成过程就像是一个谈判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造成了翻译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太多的不同和分歧,但是最终的语篇是要达成共识,取得双赢。外宣翻译语篇形成的过程就是矛盾与斗争的过程。相同的思想是以甲种方式表达、还是乙种方式表达、又亦或是丙种方式表达,就是这个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这些过程中经历的矛盾与斗争是为了取得语言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上的调和。

4 外宣翻译中语篇重构的策略与方法

作为抽象概念的策略原则本身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具体的语篇重构法有:(1)仿照英语宣传语言篇章的语篇图式提供实质信息;(2)按照英语宣传语篇图式增补相关信息;(3)按照英语宣传语篇图式删减相关信息;(4)根据英语宣传语篇图式进行改写。

关于对外宣翻译作出语篇调整的更具体方法,美国学者平卡姆所著的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中式英语之鉴》)一书概括出了若干可操作性准则(manipulative norms)。主要总结出以下几条以供参考:

(1)删略或简化不必要的解释性文字或读者已知的信息(即共享知识);

(2)删略一般读者易于从文字中推出的信息内容;

(3)删略复合型词组的语义重复性文字;

(4)若一名词或短语本身蕴含有其修饰性文字的语义内容,删略该修饰性文字;

(5)当范畴或属性词出现在具体或种概念词语之后,删略该范畴或属性词;

(6)当某下义词与上义词并列使用时,酌情删略其中之一;

(7)当有多项描述或评价性文字出现说明某特定对象时,删略或简化其中内容比较虚的文字。(Pinkham,2000:26-113)

5 结语

汉蒙翻译实践中的语篇重构 篇3

母亲是一条河流, 我是这河里饮日饮月、顺流而下的鱼。几百元, 岂及这一朵水花的价值?母亲的河流是无价的。

记得母亲曾说过, 把太阳、月亮挂在家里也就那么点意思, 远远的, 照照阳光、月光就很好了, 阳光、月光就是天地的心意。

人敬人, 是敬一点心意;人敬天, 是敬一点心意;人敬神, 是敬一点心意;以心换心, 也就是换一点心意。哦, 心意, 心意, 悠悠此心, 悠悠此意。唯此悠悠心意, 能对悠悠天地。

二、实践方法及说明

对实践内容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翻译。笔者事先对原文进行分析, 并用蒙语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原则来衡量, 找出重构时的难点与重点。

语篇分析和语篇构建对翻译过程来说都是必要的, 大多数翻译研究都局限于前者, “语篇构建的创造性过程依然是翻译理论中一个被忽视的领域”。鉴于此, 这个实践突出了语篇翻译重构。

1、反问句的翻译

“几百元, 岂及这一朵水花的价值?母亲的河流是无价的。”如果按汉语的语序翻译, 可以发现译文单调乏味, 无法体现孩子对母爱的赞誉与崇敬之心, 所以必须以蒙语的思维分析, 用蒙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原语句蕴藏的情感如:《》虽然以上译文去掉了原句子的问号, 但既忠实于原文又表达了作者的原有的情感。

2、省略翻译

“把太阳、月亮挂在家里也就那么点意思, 远远的, 照照阳光、月光就很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浅显易懂, 没有难翻译的句子, 但用蒙语翻译时还按汉语的顺序, 采用逐字译的方法, 那么翻译的译文就显得啰嗦、冗长。所以我们可以采取省略译法。如:《》虽然译文省略了“挂在家里也就那么点意思”可这句话在原文中包含的意思在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抒情性语句翻译

“悠悠此心, 悠悠此意。唯此悠悠心意, 能对悠悠天地。”此段句子抒情意蕴比较浓烈, 所以翻译时慎重考虑与此对应的蒙语抒情意蕴的词语, 而且必须表现母亲宽广的胸怀。《》此译文虽然对原文稍作了修改, 但可以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意思。

三、实践结果及分析

(一) 实践结果

以“既忠实于原文, 又能很好的体现原文与原作者所表达的含义, 并且译文语句通顺、合乎译语风格”为标准, 把学生翻译的译文与事先设计好的重点、难点, 相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反问句:翻译恰当0人, 翻译不当10人。省略:翻译恰当5人, 翻译不当5人。重复句:翻译恰当3人, 翻译不当7人。抒情性语句:翻译恰当5人, 翻译不当5人。

(二) 实践分析

1、反问句翻译

翻译反问句时, 学生都选择了保留问号, 以汉语的反问句形式进行了翻译。

所以翻译出的译文虽然也能体现原作者的意思, 但没有了对母爱的崇敬之情。如:《》。

2、省略翻译

此段中有5人 (占总数50%) 翻译时省略了“挂在家里也就那么点意思”并且很恰当的译出了原意。而其余5人 (占总数50%) 翻译时依然保留此句, 并用汉语的表达顺序翻译了原文。有的也进行了省略与分析, 但译文却并不理想。如:《》。

3、抒情性语句翻译

翻译此段时有5人 (占总数50%) 翻译恰当, 其余5人 (占总数50%) 翻译时省略了重复出现的“悠悠”。如:《》。

四、结论

从上述的结果分析可以知道, 学生的语篇重构能力并不理想。翻译恰当率低于50%, 而多数学生 (将近60%) 翻译不恰当。其主要原因是, 学生语篇重构时太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 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的原理。通过对本论文中十名同学的检测,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语篇重构能力的培养, 同时学生对其本民族语言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从而翻译时虽然对原作理解透彻, 但无法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重构及表达。

综上所述, 学生应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勤做课外翻译联系, 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经验, 有意识的运用翻译技巧, 训练使用汉语和蒙语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思维方式, 译出文思并茂的好译文。而且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尤其是蒙汉两种语言中存在思维习惯的不同, 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以及翻译教学中应该加强翻译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翻译实践课程, 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相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篇重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建中, 使用性文章的翻译 (下) (J) , 上海科技翻译, 2001.4。

[2]、王军, 论翻译中语篇解构与重构的思维模式 (J) , 外国语, 2001.6。

[3]、李运兴, 论语篇翻译教学——《英汉语篇翻译》第二版前言 (J) , 中国[5]翻译, 2003.4。

翻译重构 篇4

认知心理学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流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从而指导人高效地、正确地从事活动。认知过程的一般模型为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以及新信息的生成,和其对外界产生影响。

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翻译心理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这有利于扩大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把翻译研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延伸,使翻译研究多元化、系统化。

二、认知心理学下翻译信息加工

在翻译认知上面,通常会提到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信息加工模式,翻译中的记忆问题,判断,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输出,以及双向互动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做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浏览,然后根据从源语言获得的信息与大脑中储存的翻译知识作对比,用已经储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去分析现有的信息,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判断,选择使用什么字、词、句,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结构,最后再对以上信息进行融合、重组,完成源语言向目的语的转换。最后一步就是用目的语去审视源语言,做出校对,达到二者双向互动的局面,提高翻译的正确率。这是翻译过程中大脑对翻译信息进行加工必经的五个阶段。

(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处理方式

翻译是以原文理解和译文加工为主的交际活动。翻译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信息处理模式。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做数据驱动加工,它主要强调的是刺激的输入与特征。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强调了译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经验、信息的处理能力等,因此也被叫做概念加工模式。在翻译过程中,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交替进行。

(二)翻译中的记忆问题

记忆分为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瞬间记忆 (instant memory)。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经验等长期形成的记忆在翻译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长久储存下来的信息是进行翻译的必要前提。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来看,翻译中长时记忆和源语言的相互摩擦和碰撞,用原有的信息去分析现有信息,通过加工、对比,理解源语言的大体轮廓。在翻译认知心理过程上,这三种记忆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判断

判断,众所周知,是下定结论前做的最后一种行为。任何判断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都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影响判断最主要的是判断者个人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在判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判断者本身,判断者个人的能力是作出好与劣的判断的关键。

(四)源语言向目的语的转换

英国学者Roger T.Bell在其专著Translation and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中把目的语的输出过程称之为合成阶段。通过认知加工过程的分析,从译者受到源语刺激时,到用大脑对语言解码、重排,译者心理处于高速运转之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Roman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控制论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结语

翻译重构 篇5

1. 语篇重构的定义及相关理论研究

关于语篇重构的定义, 巴黎释意学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提出了“重新表达” (re-expression) 的概念并解释:“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转换的是信息的内涵, 这需要通过分析和重组语义关系来完成” (Delisle, 1980, p.3) , 其中“语义关系 (semantic relationship) ”“狭义是指句子结构, 广义是指篇章结构 (郭建中, 2006, p.18) ”。奈达等也持类似观点, 他们描述翻译过程的第三阶段为“重构 (restructuring) ” (Nida&Taber, 1982, p.33) , 指出“为了准确传达源语信息的内容, 形式必须发生改变” (Nida&Taber, 1982, p.5) , 这里的“形式 (form) ”即指语篇的形式与结构。王军 (2001) 从逻辑思维模式的角度对语篇重构给出了更明确的定义, 他认为“语篇重构是译者在原文宏观结构的指导下, 以逻辑素为双语转换的思考单位, 参考原文生成译文”, 而这里的“逻辑素”指“翻译单位” (p.63) 。

结合相关研究, 本文中我对“语篇重构”的定义为在汉英双语转换中, 为了准确传达源语信息的内容, 译者需根据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和表达习惯, 分析和重构源语形式, 狭义指重构词汇、句子等结构, 广义指重构篇章结构。

根据李运兴 (2001) 的翻译级层理论, 语篇单位可分为操作级层和决策级层, 翻译实际上是在操作级层 (词、词组、小句、句) 上进行的, 而对翻译过程起决策作用的则是相对较大的语篇单位:句群、次篇章和篇章 (p.41) 。本文将从字词短语、句子、段落及篇章各层面进行语篇分析, 提出具体的语篇重构策略。

2. 词汇短语

本文中有许多与外高桥保税区相关的特有词汇, 没有确切译法, 我认为应根据词汇的具体含义重构语言形式进行意译。段落中的字、句, 特别是难懂的字句的分析和理解至关重要, 应将它们放在段落, 以至篇章这个更大的语言单位背景下去考虑 (李运兴, 2003, p.25) , 因而词汇翻译需结合语境。

例1:封关运作:closed operation

例2:区港联动:coordination between ports and bonded areas

通过资料搜索法结合语境, 最终确定“封关”是指保税区建设完毕之后, 通过“封关”使保税区独立运作, 享受区内各种优惠政策, 因此译为“closed operation”。“区港联动”指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 在保税区和港区之间开辟直通道, 将物流仓储的服务环节, 移到口岸环节, 拓展港区功能, 实现口岸增值, 推动转口贸易及物流业务发展。“区港联动”属于协同学的概念, 因此译为“coordination between ports and bonded areas”。

3. 句与句群

中英句子组织方法大相径庭, 汉语意合 (use of parataxis) , 往往按时间和逻辑顺序排列,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通过上下文决定。而英语采用主从关系的形合 (use of hypotaxis) , 通过连词、关系词等构成句子 (郭建中, 2006, p.18) 。这种差异导致翻译时须转换句子结构, 实现句子以及句群结构的重组, 从而实现语篇重构。

3.1 逻辑顺势发展的长单句

汉语的“流水句”由多个独立的子句, 按时间或逻辑顺序层层推进而成 (郭建中, 2006, p.19) , 常有数百字内包含多层含义的长句。我认为此时应断句切分, 使译句简练明朗, 符合简明英语的原则 (李长栓, 2004) 。

例3: (a) 在分拨业务的刺激和带动下, 第三方物流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 (b) 近年新批物流项目占保税区各类项目的比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 (c) 外高桥保税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 (d) 集聚了包括美国APL、英迈……等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在内的1000多家物流仓储企业, 拥有仓储面积290.65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4.6%。

Stimulated and driven by…,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industry is gaining momentum.The ratios of the new logistics projects…show a rapid growth….Now a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ial system, led by…, has been formed in Waigaoqiao Bonded Area.It has gathered over 1000warehousing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cluding…, such as…, covering a warehousing area of 2.91 million square meters, an increase of…

原文由逻辑关系顺接而成, 若按原文顺序翻译, 势必句式冗长, 而研究发现“/”处断句后, 可以形成意义完整的小单句, (a) 相当于英语的核心句, (b) (c) (d) 为该句的补充说明, 因而 (a) 可单列翻译。 (c) 与 (d) 虽句意更紧密, 但若分两句译则可使句子简洁明快。译文各句的主语在语义上形成了衔接, 保持了语义的连贯。

3.2 逻辑关系连贯的句群

汉语中有一连好几个的独立短句, 既然在语篇、段落中出现, 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译成英语时可以合译, 避免语义的断裂。

例4:第一个国家级保税港区

2005年6月, 洋山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5年11月底通过国家有关部委的联合验收, 2005年12月10日正式启用。洋山港保税港区是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由……组成, 规划面积8.14平方公里, 首期开发面积……

Yangshan Port Bonded Area is China’s first port bonded area, which was authorized to be established…in June 2005 and put into operation on…after the joint inspection conducted by the…in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

原文以“第一个国家级保税港区”为中心,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但英语目的性更强, 常采用核心句总述事件。前三句围绕“洋山保税港区”按时间顺序展开, 因而可重组, 整合重复内容, 直接开门见山, 强调洋山保税港区的地位, 与其小标题直接呼应。

3.3 一主语多动词句

汉语长句常有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作主语, 后面跟多个类似并列的动词。应在理清动词间的关系后断句切分并以目的语为归依, 重组句子结构, 显化逻辑关系。

例5:2010年1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期间到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听取园区建设情况介绍, 了解园区推进……的情况, 提出上海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有力支撑, 要求外高桥物流保税园区进一步……, 不断完善……, 把物流园区建设得更好, 为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During his working inspection…, Hu Jintao, the General Secretary…, paid a visit to Waigaoqiao Bonded Area and upon hearing…and getting the information on…, he proposed that…was indispensible for…and therefore he required that Waigaoqiao Bonded Logistics Park should…so as to build a better logistics park and play a more prominent role in…

原文一个主语后多个动词, 句子冗长, 逻辑关系松散;作为外宣翻译, 译为英语时应将汉语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层次表示出来, 而译文则通过黑体的词等显化了逻辑关系, 使译文形合。

4. 段落

段落需重点考虑段落内及段落间的逻辑连接问题, 可有逻辑词显化、简化臃肿及重组整个语段、次篇章的方法。

4.1 逻辑结构不清

由于汉语的句子是意合的句子, 存在逻辑结构不清的情形, 我认为此时应先分析句子逻辑关系, 其次根据英语形合的特点, 重组句子结构, 使译文逻辑清楚、严密。

例6:打造外高桥物流基地

(a) 利用外高桥独特的“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非保物流园区”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 (b) 同时结合……的改变, (c) 通过诚信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d) 使三个区域的功能、业务和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e) 有力促进了外高桥物流基地的发展。

3.Forge the Waigaoqiao Logistics Base

The development of Waigaoqiao Logistics Base has been greatly boosted as…of the three areas---the Bonded Logistics Park, ...---has been effectively integrated, owing to the unique…mode of the three areas, the modification of…mode promoted by…and…management which has further improved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enterprises.

原文十分拗口, 逻辑不清, 研究后发现是 (a) (b) (c) 的举措等导致了 (d) (e) 的结果。由此可以考虑顺译, 此时 (a) (b) (c) 并列作为主语, 会使译文主语过长, 头重脚轻, 而英语更倾向于开门见山, 强调动作的结果, 因此可倒译, 先强调结果, 之后逐步揭示原因, 同时与小标题呼应。

4.2 段落划分不当

郭建中 (2006) 指出:由于汉英段落结构成分不同, 翻译时往往需要重组。一般来说, 英语的一个段落只包含一个主题或事件, 所以往往有一个主题句并放在段落开头;汉语篇章的一个段落可以包含一个以上密切相关的主题或事件。因此, 汉译英时, 常需要将汉语段落重新分段 (p.21) 。以上理论可以作为汉英翻译时划分段落的一个依据, 因为原文和译文篇幅均过长, 因而只在此简述了翻译方法。

5. 篇章

根据李运兴 (2003) 对翻译级层理论的阐释, 篇章是翻译单位的最高级层。整个篇章的语篇范围、体式和方式, 以及作者的交际意图、风格特点、翻译意图等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p.42) 。根据《发展报告》的特点我总结了如下三大篇章重构策略。

5.1 结构重构

虽然报告类文本结构较为严谨, 但是仍有逻辑结构不清的问题, 此时应对语篇进行结构重组, 这在篇章级层即指段落、章节重组等。对段落的重新划分, 从篇章的视角来看则是对语篇的结构的重新调整。

5.2 标题重构

《发展报告》在篇章级层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章标题均以清晰的小标题呈现, 这些小标题亦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如多采用排比句式, 重复强调等, 然而这些在中国人眼中非常有特色的标题却可能造成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不便, 因此, 应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使英文小标题语言简洁连贯, 重点突出, 更符合英语标题的形式。

例7:一、外高桥保税区开发的历史进程; (一) 外高桥保税区的国家级特征; (二) 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进程

Chapter One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Waigaoqiao Bonded Area;ⅠThe National Features;ⅡThe Development Course

该例Ⅰ和Ⅱ标题的译文省略了“Waigaoqiao Bonded Area”。李长栓 (2004) 在谈到简化臃肿时指出可以去掉多余信息、读者可以推知的信息和重复信息 (p.425) 。而这个例子中“外高桥保税区”就是重复信息, 因此可适当省略, 避免译文无谓的重复和臃肿, 从而更加简明。

5.3 篇章连贯衔接

篇章级层应该注重整个篇章的语篇范围、体式和方式, 作者的交际意图, 译者的翻译意图等 (李运兴, 2003, p.42) 。《发展报告》的翻译作为外宣翻译, 其交际意图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外高桥保税区, 发展对外经济。而报告文本内容枯燥, 在外宣翻译时应重点突出, 阐释连贯。因此, 我认为应可从篇章整体视角, 对原文进行调整, 统一主题句或关键词, “创造出一个‘主题串 (topic string) ’” (李长栓, 2004, p.414) , 使译文在各个重要的语言点上形成语义的连贯与衔接, 使整个译语语篇的行文更加统一紧凑。

摘要:文化差异使英汉语言存在巨大差异, 翻译过程中为实现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功能对等, 使译语语篇具有可接受性, 需要重新调整语篇结构。本文以201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发展报告》为翻译材料, 以语篇翻译理论为指导, 将语篇划分为词汇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这几个级层。并针对各级层的语篇特点提出了具体的语篇重构策略。

关键词:外宣翻译,语篇重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参考文献

[1]Delisle, J. (1980) .Translation:An interpretive approach.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2]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Nida, E.A.&Taber.C.R. (198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Brill.

[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 (下) .上海翻译, 2006 (1) :18-24.

[5]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7]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8]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9]王军.论翻译中语篇解构与重构的思维模式.外国语, 2001 (6) :57-64.

【翻译重构】推荐阅读:

师生重构07-16

心室重构05-12

资源重构05-22

变迁—重构05-31

重构定位06-02

素质重构06-06

代码重构06-08

背景重构06-29

心肌重构07-25

重构思考07-27

上一篇:当代中学生消费心理下一篇:速度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