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构

2024-09-17

企业重构(通用12篇)

企业重构 篇1

企业社会资本的

重构

■上海/王俊杰石家庄/宋国学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拥有的社会联系密切与否相关, 广泛、全面的社会联系, 能使企业获得信息、信用、权力等稀缺性资源。基于这种认识, 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的功效

社会资本, 是指嵌入于社会结构或人际网络的社会联系中, 为个人或组织所控制和利用, 有助于实现其行动目的的显现或潜在的各种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从各类社会网络中获得的、用于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资源集合。

1.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效用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主要由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决定。企业的社会地位体现在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上, 由此产生的社会资本就是从“上边”获得的稀缺资源。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尤其明显。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政府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都掌握大量的公共资源, 这些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如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可能给一些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也可能使有的企业陷入困境。因此, 尽管市场经济中企业与政府的结构较为松散和间接, 但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视。

经营者社会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 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它相关地位发生稳定制度化关系的位置, 如政治身份等;后者指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它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属性, 如个性类型、道德素质等。经营者通过各种方式 (如继承、制度分配、社会化、创造性活动等) 而获得、占据各种社会地位, 与此相关的权利就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调动社会资源的途径和动力。

2.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功能

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更多地源于企业的社会网络和内部的信任、规范等。企业社会网络是指企业在产品的产购销过程中与其他贸易伙伴所发生的一些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社会联系, 如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和借贷关系等。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联系得多而广, 就可能获取大量社会资源:从相熟的、信任程度较高的企业那里迅速获得真实信息, 在降低信息的搜寻、甄别、选择成本的同时, 及时得到有效信息, 拓展企业的选择余地;影响其它企业的行为选择, 增加交易的机会;在交易中增加信任, 提高交易的成功概率等。企业内部关系 (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企业内部关系协调、和谐, 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行, 并相互信任, 遵守共同的价值规范等, 能够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降低监督成本, 成为企业发展的社会资本。

企业发展中社会资本的消解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资本开始下降、贬值。甚至一些社会关系表现出反功能, 即不但无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 反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1. 社会网络传递信息价值减小

在现实社会中, 由于企业建立社会网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因此社会关系带来的有效信息比例偏少, 也较零散。可以说, 在企业发展初期信息匮乏的情况下, 它可能对企业确定生产方向产生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但是, 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 它对企业的作用无论是从相对角度, 还是从绝对角度来说都明显减小, 企业不可能再根据一些偶然信息而改变既定的发展战略。并且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和实力增强, 企业为了及时、准确地把握更广阔的市场, 往往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处理的内部机构或部门。通过这些正规的信息渠道, 企业获取的信息不仅数量多, 而且质量高, 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有效性和系统性。同时,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大量中介组织应运而生, 各种信息服务机构快速增加, 企业利用市场获得信息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2. 社会关系对企业利益的可能损害

社会关系存在于特定的群体或社会空间中, 在互动、交往中形成较封闭、稳定的关系网络, 从而带来社会资本。但企业利用社会资本迅速兴起的同时, 无形中也限制了发展的方向, 即出现“路径依赖”现象, 而且企业发展越快、发展程度越高, 企业的关系网络越难以改变。一是尽管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仍倾向于利用既有关系进行业务交往, 遇到问题常常依照原来的解决方式和途径, 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不熟悉的领域, 对引进人才和技术缺乏积极性, 没有动力甚至没有意识去主动开拓更大的市场。二是有的社会关系不是促进而是干扰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 企业的自主性受到影响, 如内部的熟人关系形成非正式群体, 他们可能偏离企业的发展目标,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再如集体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特殊联系, 有时反而成了企业深受“三乱”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之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企业需要付出成本来维持无用的社会关系

对企业来说, 虽然一些社会关系失去了价值, 甚至已不利于企业发展, 企业却往往不能采取措施切断这种关系, 而是仍付出一定代价来维持。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企业无法脱离这类联系, 或摆脱它的代价太大。企业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 强关系 (如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不可能任意改变。如果企业强行摆脱这些关系, 就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毫无疑问, 集体企业断然拒绝地方政府的某些要求, 可能一时保护了企业的利益, 但在行政执法还不规范、尚未被有效监督时, 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合法伤害权, 或是其侵权行为迟迟得不到纠正, 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麻烦。结果, 企业在权衡利益得失时, “两害相权取其轻”, 维持原来的社会关系虽是次优选择, 但也不是最坏的方案, 是一种避害性的非制度化生存。二是这些关系将来可能有用。社会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 其价值具有滞后性且难以事前评估和判定, 因此当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宁愿平时多保持一些社会关系, 以备不时之需, 避免到时无法补救。

企业社会资本的再造:重构社会关系

不同的社会关系能够产生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 企业向社会关系投资有多种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应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 重构社会关系, 再造社会资本。

1.重构社会关系的原则

(1) 关系网络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闭合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形成稳定、有效的共同准则, 产生相应的责任和预期, 保证对不讲信用者共同制裁。但是, 关系网络自成体系限制了他人的加入, 影响社会资本的增值, 使一些社会资源越用越少而得不到补充。另外, 从整体角度看, 这也抑制了他人对网络内社会资本的获取和利用。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之间的准则、信用、信任等可通过市场来实现, 封闭关系网络的效用越来越小, 而其负面效应则越来越大。因此, 企业应着重社会关系的开放性、普遍性, 努力扩大社会关系的范围, 对所有可能的联系都开放, 而不是仅限于特定的成员或组织, 以拓展社会资源的来源。

(2) 由强调先赋性社会关系向后致性社会关系转变。先赋性社会关系, 是指企业建立时固有的社会联系, 如与管理部门的关系, 它不易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后致性社会关系, 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活动构建的社会关系, 它是企业选择和努力的结果。先赋社会关系使企业在起步时优先获得一些社会资源, 在兴起时社会资本主要由这种关系带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先赋社会关系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其中一些关系已失去作用甚或有害, 因此企业要积极实现自获性社会关系, 以保障关系网络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且随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

(3) 重点由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变。强关系能够提供可预期的经验和信任, 动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强, 但它数量少, 传递的信息和知识重复性高;弱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 可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 正规渠道传播的信息往往是公开的、共用的, 企业应通过关系网络, 从不同群体得到更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信息。弱关系不仅仅充当“信息桥”, 它还连接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有效地利用弱关系进行资源交换和借用, 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

2.重构社会关系的途径

(1) 改造现有社会关系。对于失去效用或妨碍发展的社会关系, 企业不可能轻易摆脱, 也不应采取简单摒弃的态度, 而要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 有效降低可能的损失和维护成本。规避社会关系的损害只是消极措施, 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其新的利用价值, 因为社会关系具有通用性, 为某种目的建立的社会关系可传递其它内容。如集体企业与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联系, 虽然政府部门直接掌握的稀缺性资源锐减, 但它们仍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安排技术改进资金的投放, 加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 协调租用土地、基础设施改造等。

(2) 提高企业关系网络的中心性。中心性是表示个体或组织在关系网络与其他成员直接关联的情况, 一个行动者与许多其他成员有直接联系, 他的中心性就高。社会网成员之间关系间断的现象称之为“结构洞”, 它为中间者提供了保持和控制信息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利用各种机会, 在关系网络的互动、交往中建立更多的直接联系, 减少“结构洞”, 加快网络传递信息的速度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 降低中间人机会主义的风险, 不断加强关系网内互惠规范, 集体合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所有成员共享网络带来的社会资源。

(3) 积极构建新型关系网络。随着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 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随之提高, 企业要借助于丰富的业务交往、信贷交往和相互协作等, 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企业家应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传递信息和信任, 积极宣传自我, 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从而增强企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 提高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内部关系来看, 企业要超越简单的熟人认同和信任, 为内部成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 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 形成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重构 篇2

作为企业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企业会计文化的先进程度直接关系企业后期发展的好坏,所以,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给予会计文化建设相关问题充分重视,加大力度建设好自身的会计文化,力求与国外企业先进会计文化对接,应用更好的管理理念推动会计文化的提高;与此同时要注意应用自身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创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企业特色的会计文化体系,进而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企业会计文化概述

(一)企业会计文化的含义

企业会计文化是企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实践工作过程中慢慢形成与创造的一种管理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它的载体是企业。狭义上说企业会计文化指的是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又或者是已经形成的为会计行业内大部分或所有会计从业工作人员所认同的,约定俗成的相关措施、规则、制度与意识形态,其中会计价值理念及在此价值理念引导下所形成的业内工作人员的工作道德观、知识观、行为观等就是会计意识形态的核心所在;从广义上讲,会计文化指的是企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通过长时间实践和累积,建设出的和会计有关的各类精神与物质财富,这里说的精神财富指的是会计相关科学及理论、会计社会观、会计道德观、会计教育观、会计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而物质财富则是指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人员以及有关措施与制度。综上所述,会计文化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

(二)企业会计文化的功能

1.企业会计文化具有激励功能。为什么说企业会计文化具有激励功能呢?是因为利用相关的激励机制手段,企业会计文化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关心、理解、尊重,来启发、鼓励相关工作人员的智慧与潜在工作能力,所以可以更好得将相关工作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为企业目标、自身工作目标而努力工作。

2.企业会计文化具有凝聚功能。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在会计文化的引导下,会计相关工作人员会不由自主心生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行为规则的认同感、工作目标、价值观念,在此前提下,一种强烈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会将会计管理者与相关工作人员紧紧联系起来,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进而让企业会计这条线将其整体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3.企业会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文化是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在长期实践工作过程中共同形成的信念追求、行为准则、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会计文化对企业会计相关工作的目标具有质方面的界定性。在企业会计文化的指导下,会计相关从业人员会潜移默化的为此份工作的短期与长期工作目标而积极进取。

二、企业文化重构策略分析

(一)融合渗透的重构策略

第一,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应当是企业会计文化要吸取的第一个养分,融合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企业会计相关知识与长时间工作实践过程中慢慢提升会计文化;第二,优秀企业文化则是企业会计文化要吸取的第二种养分,继承国内外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精华,且在建设企业会计文化的过程中慢慢吸收与融合,构成多层次多样化相得益彰的互补型会计文化;第三,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深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敢于将系统学的、政治的、科技的相关最新成果创新性地应用于会计工作之中,进而推动企业会计文化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动态优化的重构策略

我们要知道企业会计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沉淀、发展的,它由始至终都处于动态发生发展的循环过程。第一,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必然是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一般来说,拟定企业近期或远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有一定阶段性的,我们从企业的视角来说,一定阶段性的企业会计目标是和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相关要求相配合的。所以,在企业发展规划目标具有阶段性的前提下,企业会计目标同样也会体现出动态发生发展的特点。第二,企业会计相关机构中每个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从年龄、实践经验、学历等方面来看是呈现不均衡特征的,然而,当前企业会计部门相关体制的建设与企业会计相关工作的持续发展,会计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均衡必然会出现改变并始终处在动态性的变化之中。

(三)刚中带柔的重构策略

企业会计相关制度可以有效规范与约束会计相关工作,可以驱动并鼓励会计相关工作,可以让会计从业工作人员清清楚楚明白自己做工作的方式与具体要求,它也是维护会计相关工作稳定的基础,有着硬性的预设性。要想把会计相关工作都做好,需要拟定有效的会计制度体系与规章体系。然而无论是什么规章制度都不可以完完全全提高行动标准,随着规章制度鼓励性作用的降低,规章制度的激励驱动作用也会慢慢缩减且持续性较低。所以,企业在拟定会计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坚持刚中带柔的原则。不仅要应用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约束会计从业工作人员的实践工作,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会计从业工作人员充分的`理解、关爱、信任、尊重,让企业会计从业工作人员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努力钻研,积极向上。

(四)主体生成的重构策略

在我们建设企业会计文化的进程中,企业所有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会计文化的主体,通过一次次的选择,一步步的认知,在自身领会与反思会计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并和传统企业会计文化发生碰撞、冲突,积极主动,慢慢走向相互融合,构成新时代的个人或企业的会计行为,最终提升工作成效,实现提升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终极目标。

(五)多元化互动的重构策略

在重构企业会计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多元化的互动。首先,为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企业会计相关工作必须努力获得财经大学院校会计学者、会计科研部门、会计行政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应当认真落实会计科研学者与会计实践专家的指导,让这些专家学者寻找出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难题的策略与方法,并深入探究这些瓶颈,然后又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其次,邀请相同行业实务行家到企业开展专题讲座,又或者让企业会计从业工作人员走出企业,到其他企业,到高等学府等学习参观,又或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自助交流、思考实践工作中具有普遍性的会计案例或会计问题,慢慢积累知识与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会计工作能力。

三、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的路径

(一)要做好会计文化重构方案的规划

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会计文化的重构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企业务必主动在企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纳入会计文化,构成企业文化和会计文化高度的匹配性与一致性。建设会计文化必须围绕会计工作能力、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意识形态、会计精神等方面着手,要科学合理地融入传统会计文化与企业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规划出有着企业自身特色与企业文化特征的会计文化重构方案,让会计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企业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整体性,进而在重构会计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结合各类因素,让会计文化与每一位会计从业工作人员的实践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慢慢成为企业会计整体一同努力的日常工作。

(二)保证会计文化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在重构会计文化的过程中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锻造为会计从业工作人员自身发展、企业与社会进步的会计文化。具体要做到下面几个转变:第一,转变核算型为管理型。以往大部分企业都是采取核算型的会计模式,也就是按照特定时间向上报送相关会计信息或报表,如今我们应当转变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宏观调控与管理企业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也就是管理型的会计模式;第二,转变事后为事前型。以往我们都是采取事后检查评价与核算的工作方式,如今我们应当将工作方式转变为全阶段事前控制的事前型;第三,转变被动型为主动型。传统会计工作方式都是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或方法开展工作,如今我们应当在开展会计监督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要用责任心、事业心来开展工作,应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与规范企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型工作方式。

(三)为企业会计文化重构提供物质保障

企业成长了 企业文化也该重构了 篇3

企业文化重构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以代替过去曾经引导公司走向成功、但现在很难满足公司成长需要、已经并且越往后越会阻碍公司发展的旧文化。企业文化重构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适合这个阶段的文化去支撑和推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文化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文化要适应企业成长周期,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企业文化重构。

在初创期,企业面临着实力弱小的主要矛盾。探索型文化提倡谨慎的资本管理和大胆开拓的竞争策略,其特征为考虑风险/利益之间的转换,明确企业该在何处行动,乐于接受改变,敢于创新,因此适宜实力弱小的初创企业进行有限的资本投入和大量的新市场开拓。同时,探索型文化强调考虑风险,提倡通过谨慎的探索避免企业落入各种陷阱,其善变的性格也适宜于企业灵活应对市场风险。

在成长期,企业实力获得了长足增长,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竞争对手环视周围,一招不慎,很容易导致企业夭折。此时企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企业创业者能力的提升速度,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成为主要矛盾。低下的管理水平常常导致企业决策者连出昏招,一方面在市场开拓上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常常落入多元化陷阱或盲目扩张。进攻型文化强调拼搏和进攻精神,采取“简单至上”,以变制变,持续出招,而且以速度制胜,一跃争先,力求在进攻中取胜。另外,进攻型文化也提倡稳健,强调企业的有序发展,反对盲目进攻,避免企业头脑发热盲目投资。

到了成熟期,企业资金充裕,管理水平日渐成熟,企业运转自如。但是由于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领导人的小富即安、技术人员的保守等原因,企业通常患有“大企业病”,管理严重僵化。同时,由于长时间失去创新而得不到改善,因此产品和技术严重过时,失去了竞争力。企业的创新精神逐渐消失。此时,变革型文化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最佳选择。变革型文化强调打破现有格局,推崇技术创新和思想创新,改革原有制度和等级观念。通过变革型文化的整合,成熟期常常能够重唤生机和活力。

发展至卓越期,卓越企业文化是实施卓越管理的基石、保障和推动力,并造就卓越企业。在此阶段的企业文化将产生“文化生产力”,适用于蜕变型文化。蜕变型文化强调大刀阔斧地对企业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全面蜕变,通过剔除企业旧的躯体上的弊端,保留合理先进的成分,塑造一个全新的企业。

联想集团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进行了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重构。联想从创业之初到企业发展再到企业转型等不同阶段,联想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导向,并遵循着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路径,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联想以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为基础,以“对内—对外”和“控制—自主”为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代表一种文化导向,因而有了目标导向、规则导向、支持导向和创新导向四种文化导向,与联想在不同发展期积累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服务客户、精准求实、诚信共享、创业创新” 相对应。

目标导向——服务文化

创业初期,在求生存的阶段,联想主要通过代理、服务等手段积累资金,以服务客户为目标导向。联想提出了“质量是生命,客户就是皇后”“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苦劳看功劳”等理念。

规则导向——严格文化

1996年到1998年,联想的目标转移为“求发展、求规模、求效益”,要加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力度,因而亟需对内部进行规范化管理。为适应发展的需要,联想提出了“认真、严格、主动、高效”的严格文化,对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支持导向——亲情文化

1999年到2000年,企业的规模又扩大了,需要引入与时代同步的新人,新人自然会需要具备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于是联想提出以“平等、信任、欣赏、亲情”为主题的亲情文化。在企业之中营造亲情的氛围,从意识上倡导,从实际中改变。细节往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态度和风格,联想实行了“无‘总’称谓”。规范的管理通过亲情文化协调,增加了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使企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创新导向——创新文化

随着企业的壮大,不断进入的新人在思想上有所不同,企业文化要成为他们的共识需要创新。同时,由于联想战略转变,在过去产品业务的基础上又发展服务业务,没有做过的业务也需要创新。在新时期、新格局中,创新文化的提出不仅使得联想获得了竞争优势,更保住了其领先位置。2003至2004年的更名为“Lenovo”更将创新精神深入联想。

企业与生物体一样都遵循“成长周期”的规律,经历一个出生、成长、成熟直至卓越的生命历程。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塑造、改变与创新的。企业文化重构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文化问题不会自行得到解决,仅仅实施零星的不系统的努力,并不足以支持一个全面的、长久的文化重构。文化重构需要时间、耐心和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企业文化事业部)

企业文化重构浅论 篇4

一、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实际, 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扬弃

企业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 并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如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儒家文化的很多哲学思想与目前很多企业所提倡的经营理念是完全相辅相成的。很多优秀企业成功的企业文化也往往是植根传统文化的结果。任何企业要成功必须讲诚信,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信”是一致的。《论语·颜渊》谈到“民无信不立”, 提倡言行一致, 就是诚信。一个企业对外讲诚信, 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才可能有更广的市场份额。对内讲诚信, 则能实现员工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形成和谐工作氛围, 形成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 实际上是一个企业选择文化思想并对自身不断地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理念, 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的人本、科学理性、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精神与思想, 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学习每个国家的特色企业文化, 博采众家之长, 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官本位倾向、小农意识、极端平均主义等糟粕, 将现代企业制度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地契合起来, 在新形势下, 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精神。

二、立足特殊地域和特殊国际环境, 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

管理层素质的提高是企业文化素质提高的推动器。 企业应建立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工作的管理属性确定培养方向, 使员工的管理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形成企业自己的人才梯队。世界潜能第一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说: “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位沉睡的巨人等待着被唤醒”。 研究显示, 人的潜能有97% 以上在一生中从未被开发。 企业要对员工, 特别是对管理人员加大培养和任用力度, 从而充分开发现有人员潜能, 不断发挥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富于创新, 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此外, 一些世界500 强企业也证明, 从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多数都取得了优良的业绩, 对企业也有着更高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建设企业文化, 离不开三个方面: 一是吸收优秀企业创始人的倾向性和假设; 二是第一批成员从经验中领悟到的东西; 三是成功管理经营实践的丰富和发展。而这种实践的丰富过程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第一代人的创业环境已成为历史, 而企业员工也是流动的。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重构首先应该注意立足自己文化中的特殊性, 即第一代创业人积累下来的在企业员工心中生根而形成的具有优势的集体意识, 同时企业还应该立足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特殊性, 培养融合多种文化的管理型人才。 跨文化管理人才的意义在于, 能在文化的深层如价值观和表层如语言、习惯都实现多种文化的沟通, 能作为多种文化链接和整合的桥梁, 自上而下地加速建设进程, 再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楷模效应, 使所有员工都有意识地跨越各自文化的藩篱, 巩固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根本地位, 从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从企业主体的角度而言, 一是要注意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保存和维护; 二是对于跨国企业而言, 要找出当地管理文化的特点, 将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本地化改造; 三是顺应优势文化有更强传播力的优势扩散原理, 让多种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相互扩散和整合。

三、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指“以事为中心”, 柔性管理是指强调 “以人为中心”。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各有优缺点, 在企业实际中这两种管理始终互相影响。刚性管理是企业管理之基, 一个没有制度约束的企业肯定是杂乱无序, 混沌不堪的, 也使柔性管理失去了根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柔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人本性, 能够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 是刚性管理的完善和升华, 只有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互相取长补短, 发挥出企业管理的最大效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共识是要将人文精神、理念固化成制度, 用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 这种制度的约束是刚性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 要转变“权本位”“官本位”的“刚性管理”,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刚性约束下, 注重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整合中体会到, 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 要使员工认同管理层的价值观和理念, 就要在整合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发动员工广泛参与, 重视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 重视直观教育, 努力化解员工思想上的疑虑, 提高他们对新的价值观和理念的认同度, 自觉执行制度, 顺利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整合。

四、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

企业文化的构建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大的背景, 总结过去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在管理意识上, 企业领导层必须改变只重视硬管理的传统思维, 不断接受和学习软管理思想与技术, 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阶段性工作,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而动态的过程。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 首先是企业家精英的文化共识, 通过各种管理手段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环节, 深入到每位员工的思想深处, 凝结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 并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提炼形成企业共识。其次企业文化要经历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弱变强的过程, 它随着企业的发展会变成企业或品牌的象征, 这个过程往往会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另外企业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观念, 将赋予企业文化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使企业文化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符合员工成长进步的需要, 符合市场规律的需要, 把企业文化变成人们长期追寻的企业精神,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侯贵松.企业文化怎样落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125-127.

[2]李宗红, 朱洙.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48-50.

[3]白鹏.中国式企业管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7:268-269.

[4]展坤.赢在中国的186则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54-59.

[5]杨序国.文化制胜的5c策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6-38.

[6]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75-79.

企业重构 篇5

烟草企业MRPⅡ/ERP物料清单重构研究1

马士华   周晓   游知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本文从分析卷烟生产和市场的特点入手,根据烟草的.应用现状,讨论了烟草企业进行物料清单重构的必要性;然后就烟草企业物料清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料清单重构的方法和步骤。这些方法和技术包括设置物料项目虚项和设计模块化的物料清单技术。

关键词:物料清单;模块化物料清单;虚项;重构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Bill of Materials Reconstruction on MRPⅡ/ERP of Tobacco Corporation

[1] [2] [3] [4] [5]

★ 物料申请单模板

★ 物料管理制度

★ erp计划书

★ erp心得体会范文

★ 物料管理人员个人简历

★ 广告物料合同

★ 物料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 erp实习体会

★ erp培训总结

梁选翠:信息化重构企业文化 篇6

如今,梁选翠主管中核五公司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伴随企业管理重构不断前进的,更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延伸。”她如此认为。

“被迫”上信息化

“中核五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也是业务发展的需要。”梁选翠说,中核五公司组建于1964年,隶属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1984年7月注册为“上海石化安装检修工程公司”,2006年11月更名并注册为“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公司”。2009年12月,公司改制并注册为“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公司名称几经变化,可是企业的信息化脚步却从未停止过。

中核五公司将计算机用于业务工作,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外建设巴基斯坦的核电站项目。在此项目之前,公司大部分的技术文件、施工运算和工程图纸基本都是靠手工书写和编制的。

由于涉外工程是在境外完成,各类资料和文件不能在手工书写后再翻译提交给外方,所以公司在该项目中“被迫”使用大量计算机。“当时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UCDOS,中文办公软件是金山WPS。”梁选翠回忆说。那时,中核五公司国内机构的一个部门可能也就两到三台计算机,而在公司的巴基斯坦工程现场,上百名管理人员几乎人手一台计算机,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非常少见的。

1998年,中核五公司全面推广使用计算机,1999年组建局域网,并成立了计算机室,“我是当时的第一任室主任。”梁选翠回忆说。

“现在公司财务、人力资源、OA等系统已经应用了一段时间,同业务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管理和物资管理也即将上马。”梁选翠介绍,“公司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纳入到“四化”

我国核电站的开发建设,目前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由中国自己开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被称为中国式的核电;第二种是与法国人合作,最早从大亚湾核电站开始引进吸收开发建设,叫法国式的核电;目前中国进入新一轮核电大发展时期,这时期的技术被称为第三代技术,主要从美国引进,也就是美国式的核电。

核电项目由于其特殊性,三种模式差别比较大。比如说第三代核电站是模块化施工,类似于搭积木,工序和工艺流程与其他堆型都不一样。由于业主管理和要求的不同,使得工作包的分解、工作流程等都与以往有较大改变。不同的还有土建和安装,现在是平行施工,而过去是先完成土建,再去做安装,所以工序上就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这些变化给信息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梁选翠分析说。

梁选翠说,公司提出了“四化建设”,即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目的是“为了统一不同堆型项目的业务流程,提高多项目管理对资源的协调能力。”集约化是对流程和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专业化则是在不同的流程和业务上进行专业化分工,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整合各专业资源,提高施工能力;标准化可以针对不同的建造安装模式进行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后进行的信息化才能形成比较容易操作的一个流程。

不只是选软件

核电领域的企业信息化,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核电企业将花费十倍于软件价格甚至更多的成本,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信息化不只是购买一个软件及应用”。这种工作将企业的业务管理思想和流程植入到管理软件中,贯穿到信息化的整个全生命周期中。企业信息化的执行过程,也是企业文化重新构建的一个过程。

任何企业信息化初期都会很艰难,想上信息化系统项目时,“开始就要想到,用信息化无缝衔接员工的工作习惯和流程,这将是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梁选翠认为,CIO要程序化组织公司各个部门领导的管理思想,绝对不只是上一个软件系统那么简单,而要让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过程。

梁选翠认为,企业信息化不只是对知识和流程进行梳理,还要将可以管理的资源进行细分。大量的历史数据都要放进系统中,数据的录入和编码是一项复杂的基础工作。数据如何整理录入?首先要进行编码。核工业的编码都很麻烦,人员有人员编码,文件有文件编码,合同有合同编码,质量有质量编码,每一个物项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编码和质保等级,光编码就够忙活一阵子。同时,对于数据,不管是以扫描的方式还是录入的方式,都要放到系统中。

信息化除了对业务的支撑外,还需要不断创新。信息化的工作,通常是他人看不见的,在顺畅的流程后面隐藏着的是管理人员的大量心血和系统管理人员的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工作:“很多人曾经为软件系统的平稳应用上线,几天几夜不睡觉。”梁选翠说道。

“信息化的作用,体现在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梁选翠说,首先就是要提高效率,其次是规范企业的管理流程,第三是实现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建筑企业要提高多项目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要把最核心的员工、 设备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减少资源的积压和浪费。

对核建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最缺乏的,而且都是结构性的缺乏,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和管理的人不多。要把企业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产生最高的效率,同时也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这是目前中核五公司最需要解决的资源共享问题。

当然,信息化工作还要有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参与。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中核五公司坚持选择在中国市场具有领导地位、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国产软件。因为国外企业的本土化能力现在越来越受到制约,尤其这两年特别明显,而且价格较贵,对于核电项目的管理也缺少个性化定制。

信息化的成果不只是自己享用,客户也要享受到信息化的成果,与客户一起实现共赢。“在中核五公司的管理中,分包商可以很容易知道自己要做哪件事。我们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就可以把项目分包任务的所有文件、资料、图纸以及物项信息传递出去。”梁选翠说到。

采访手记

用国产软件是国企的责任

在采访过程中,除了信息化,梁选翠还谈到中核五公司的发展历程。

她参加过很多核工业的工程,去过不少核工业项目的现场,面对的都是坚苦的施工条件和一些难度很大的重点工程。一谈到这些,梁选翠非常动容:“这真是需要极大的责任感和信念的。”同时,由于核工业项目的总体产值和利润并不高,使得中核五公司除了参与核工业方面的建设,还要参与到非核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面对这些外在的压力,“这是国企的责任。”梁选翠说道。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而中核五公司依然保留着老“国企味”,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经过这么多年不断地调整和管理的优化,中核五公司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核工业建设和非核工业市场,中核五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具有竞争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核电多项目管理软件是管理思想和知识的一种重要体现,当前在国内外还没有出现非常成熟和完善的此类软件,我们要与国内的软件企业一起分享这些知识,给它们机会选用它们制造的优秀软件。”梁选翠说到。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她也用行动体现着这一责任。从当年的WPS到OA系统,从单机版的财务软件一直到现在的用友软件,再到公司的其他运营管理系统,中核五公司一直优先选择国产的软件。

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策略与路径分析 篇7

一、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策略

1. 多元互动

在建设企业会计文化过程中必须实现多元互动, 因为, 此举的实现不仅仅需要得到有关的会计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要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引领, 全体会计工作要深入的去探寻及研究问题, 争取在热点会计问题上取得满意的成果。同时, 本企业也需要聘请同业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指导介绍, 或者本企业会计人员到别处去进行专业考察, 形成一种具有经验价值和实际价值的互动交流, 让会计人员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进而提升会计文化。

2. 主体生成策略

在建设企业会计文化过程中, 企业的全体会计人员都需要积极的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一份有效价值, 要认真的通过认知、选择、自我反思体验企业会计文化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之间的摩擦与交融, 并和传统文化之间发生的持续性冲突, 从而自身主动进取, 交流融合, 继而完善自身的会计行为或者形成一个新群体, 构建成一个有利于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会计文化。从而一方面也可看出, 该种策略不但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还可以对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3. 刚柔并济策略

一个良性的会计制度可以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会计人员, 可以极大的驱动和激励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可以对会计人员形成明确的责任制度, 做到分工明确、管理明确和责任明确。会计制度同时也是维护本企业的会计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会计制度具有一个刚性的预防和建设作用。一个企业要想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 就必须拥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其保驾护航, 只有走规范化和有序化的会计道路, 企业的会计文化才能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有时候一个企业的会计制度并不一定能够提升本企业的行动标准, 随着制度奖励作用得到缩减。伴随而来的是其制度的执行力量得不到保障和规范化得不到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一个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刚柔相济, 制度要科学化和合理化, 一方面要严格的约束会计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有序合理的会计工作, 另一方面也要以人为本, 对本企业的会计人员充满信任、尊重、理解以及关爱, 让本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在一种充满和谐的环境下进行工作, 使得会计工作者能够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充分的体现出自身该有的价值。

4. 动态优化策略

企业会计文化在不断进行更新、沉淀、重构的无限活循环, 所以企业会计文化是时刻处于一种动态的状况下。首先, 一个企业的建设规划必定来源于企业人员对于本企业的发展思考, 所以制定一个发展目标是有着一定的时效性。一般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时效性的会计文化目标是与企业文化在现阶段的规范目标是相对应的, 即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相匹配的, 所以在这一具有明显特征的背景下, 企业会计的目标必然呈动态发展的趋势, 其次所有会计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学历高低、职务等硬件都不是平衡的, 但是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会计工作快速的发展, 会计工作者之间的不平衡始终都是在变化并且时刻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模式中。

二、企业会计文化重组构建的路径

1. 规范会计文化重构的方案

企业会计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所以企业要有把会计文化建设规划到企业整体文化建设上来的自觉性, 同时还要形成企业文化与会计文化发展的匹配性和一致性。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要以会计意识、会计精神、会计职业道德以及会计职业能力等方面为中心。要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取舍企业文化传统中的优秀会计文化, 以及结合现实中会计文化的趋势以及发展方向, 不断的融合精华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使得会计文化能够符合本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创造性的走一条特色会计文化道路。同时会计文化还要体现出企业文化发展的个性化、整体化以及多元化, 使得会计文化能够真正的与其他元素组合到一起, 使得每一位会计工作者都能够和谐的联系到一起, 让会计工作者一起参与会计文化的建设。

2. 锻造本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个企业的会计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和价值取向, 确立一个企业发展、会计人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发展观, 具体体现在以下六点上:

(1) 改变以往会计工作的报表方式, 转为政府的有效监管和宏观调控。

(2) 改变以往事后再去检查评价和核算的事后型, 转变为事前就对各种会计活动进行预测和调研, 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判断和调控的事前型。

(3) 改变以往按部就班的经济处理方式的被动型。转变以加强会计工作者的责任心为主, 以法律规范的约束性为辅的主动型。

(4) 改变以往会计工作只由会计从业者主管的专业型, 转变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复合型。

(5) 改变以往由国家法律法规主导的政策型, 转变为以会计工作者主动规范和躲避的风险型。

(6) 改变以往会计文化只认科学的科学型, 转变为企业多方面融合、各部门协作、多层次相处的艺术型。

这些方面的转变, 使得会计工作者能在相关的法律法规面前严格执行, 在会计工作过程中, 能够以一种公平、客观、诚实、理智的工作态度去对待会计工作的过程以及结果, 大大的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和和谐性, 使得企业各部门既可以相对独立又能够互相衔接, 既能够制约又能够协调和团结。

3. 铸造以会计文化为主体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直接与会计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 企业会计文化的主体及主导力量则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会计领导者, 所以企业的会计领导人员也应该成为企业会计文化的领导人员, 要逐步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 把以传统的制度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逐步的改变为以科学的文化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核心理念按照关注人、尊重人、研究人、关心人、依靠人以及发展人的原则开展。会计领导人员在会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会计人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会计领导人员要在企业的会计文化发展过程中, 扮演着建构者、思想者、合作者以及变革者的重要角色, 提升企业的引导力, 使全体会计人员能够亦步亦趋的跟着企业会计文化发展的方向走, 以参与者、共同者和倡议者的身份参与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促进会计文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催生会计文化中的精神力

会计精神文化作为会计文化中的隐性文化, 对会计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计精神文化包括会计行为、会计精神、会计职业道德。通过自身特有的精神文化影响到会计人员的行为、精神、道德等方面, 也是会计文化精华的体现。

完善会计精神文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 树立模范人物,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确定正确的会计文化价值观, 同时会计领导人员要以身作则, 为其余的会计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方向引导和价值取向。

(2) 组织和开展有计划的、有目的的、系统性的教育工作, 使得会计工作者能够正确的履行好自己的会计工作和使命。

(3) 把会计精神教育作为一种根本教育去领导和影响会计工作的思想教育。

(4) 加强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建设, 促进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

(5) 会计工作者要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正确意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企业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企业会计文化是企业自身的宝贵财富, 企业会计文化的重组和构建是一个影响广阔、意义深远的长久持续过程, 只有企业自身能够不断的克服会计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不足, 努力加强自身会计文化的建设, 才能使企业会计文化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使得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重组和构建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要过程。

摘要:企业文化由许多板块构成, 其中会计文化是主要的一部分, 也是支撑整个企业文化的重要框架。其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具备多层次策略重构, 如刚柔并济、主体生成、动态优化、渗透融合等, 不但能够为企业会计规划更加优秀的方案, 是铸造企业文化的主导力量, 可以引导企业文化的发展及价值取向, 可以为企业文化提供物质保障。

关键词:企业会计文化,价值取向,规划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云, 石晓.磊会计文化重构与再社会化[D].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视角, 2010 (11) :43-46.

[2]刘瑾.会计文化的理论[J].经济师, 2010 (2) :134-135.

企业重构 篇8

一、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课程的改革重教学方法轻教学内容

德育课程的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德育课程的改革仍停留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党的“十八大”以后,2014年教育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中职学校并没有从教学内容及课程的架构上与行业、企业需求衔接,主要原因是教育部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限制了一部分教师的思维。

(二)德育教师普遍缺乏与企业对接理念和经验

中职教育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初衷就是要以立足在“从业”德育教育的基础上的,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内容必须纳入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规范。

中职学校很多德育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在企业工作和实践的经历,对企业的职业素养等要求并不是很清楚。德育课教学如何与行业、企业道德规范结合的理念在许多教师中尚未形成,当然就更没有经验了。

下面将结合学校示范校建设,谈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如何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重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教学内容也做到对应企业岗位需要,对应企业实际。

二、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德育课堂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为此,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立足在“就业”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不仅在技能上与岗位实际“零距离”对接,而且在行为规范上也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与行业、企业的道德规范要求相衔接,打破现有模式,重新构建与行业企业结合并适应行业企业要求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组织德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学校在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调研的同时,也应派德育教师深入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进行德育教学的调研,调研的对象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调研的内容是企业的整体文化要求,员工的道德规范要求;一方面是岗位的负责人,调研的内容是岗位的技能要求,完成该技能员工需具备的素质;一方面是在企业工作的员工(含在企业实训、实习的学生),调研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及企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二)德育教师的企业实践

各中职校在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同时,也应派德育教师下企业并挂实职(最好是在人力资源部门)锻炼,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对员工道德素养的要求(注意收集企业的案例),以充实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收集到的企业的真实案例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企业专家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分析

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或岗位的负责人来校进行专业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分析,在了解岗位工作任务的同时,了解完成该任务学生须具备的技能及职业道德素养,使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让学生不仅在技能上与未来的岗位对接,而且在思想意识上、行为规范上也与企业的岗位要求一致,在校便完成职业人的转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确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重新布局德育课程体系

在对企业进行充分的专业教学调研及企业专家进行岗位道德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将这些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期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传输。

(一)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是中职德育的第一堂课

学生刚刚由普教转为职教,职业教育的深层含义对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还不得而知,同时中考的失利,来自家庭、社会及自身的压力让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几乎丧失殆尽,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回自我尊严是中职德育的第一堂课,所以各中职校应用一学期的时间来矫正学生的心理、调整学生的心态(可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同时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训练。在学期中可以讲座的方式请各专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教,让学生明白:“我读中职,我也可以成功”。在学期结束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份生涯规划报告,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二)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测试,确定第二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为了巩固第一学期的教学成果,在本学期初,应对所有的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未过关者再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团体转向了个体,由课堂内转向了课堂外。经过了一学期的训导,学生对其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如何在思想行为上胜任这一岗位呢?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法律规范教育应是这一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知恩、行礼、辨是非,引导学生在校做合格中职生、在社会做守法的公民,走上工作岗位后做称职的员工。

(三)结合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确定第三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进入这一学期的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基本确定,完成了学校人向职业人的初步转变,但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有哪些,学生还不清楚,这时,学校的德育教学就应与企业岗位的道德规范接轨,重点进行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清楚他将来从事的职业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法律规范、具备的职业心理及职业素质。但不可只进行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兼顾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迁移。

(四)结合学生就业及未来创业的需求,确定第四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现在许多中职校教学模式都是“2+1”,所以这一学期的学生即将完成在校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求职是他们离开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怎样书写求职简历、参加面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面试时的穿着与打扮如何才算得体、面试时应如何向企业推销、介绍自己等方面的知识都是这一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传授给学生一些技巧及方法,同时应组织学生反复进行求职模拟训练,直到每一位学生过关。

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教育,同时请已毕业的学哥、学姐回校报告,讲述初次上岗时应注意的事项,缓解学生就业前的压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礼貌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的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的辅导(团体、个体)、法律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辅导、创业辅导及毕业生的回校讲座,再附以校内外的德育实训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过渡,从技能上与行业、企业对接,从思想道德上胜任岗位需要。

综上所述,中职校德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德育课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学得有自信、让教师教得有尊严;一切以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一切以学生能胜任未来岗位需要为出发点。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不仅仅推动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进步,同时对我国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摘要:结合中职示范校建设及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对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要求,首先从组织德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德育教师的企业挂实职锻炼、企业岗位专家来校进行的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分析三个方面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确定中职校德育教学的内容。其次,通过对新生入学时的问卷分析、结合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及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确定上述内容在各学期的分配,构建符合中职实际的德育课堂教学体系。

关键词:企业需求,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阳华.论中高职衔接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0-102.

[2]周如俊.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9):69-74.

[3]汤晓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76-78.

[4]马亚萍.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与德育课教学改革[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1(2):23-24.

[5]郭华鸿.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4-17.

[6]周树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8):116-117.

[7]李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构与改革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4):139-140.

重构林业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思考 篇9

林业企业, 顾名思义, 是从事森林资源经营利用的企业,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无可非议的。我个人始终坚持认为林业企业应该完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林业企业的天保资金会计核算也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轨道, 即使是林业企业产生的生态效益, 也应该逐步进行商品化会计核算, 建立统一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行天保资金会计核算方法采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 强调专款专用, 分别设置账户, 分别归集费用和计算成本, 分别编制会计报表, 在林业企业形成一个会计主体、多种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并存的局面, 人为割断了林业企业连续的、完整的生产经营过程, 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不利于林业企业良性资金循环体系的形成。因此, 现行天保资金会计核算方法应调整为企业会计核算体制, 建立统一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制。

但通过学习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结合林业企业经营发展战略逐步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为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以及事业单位会计理论在林业会计核算的具体实践, 总结林业会计改革的经验, 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认为林业企业在当前的情况下, 也应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构建“多位一体的林业会计理论体系”。

一、林业企业具有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 本条件

1. 林业企业经营发展战略逐步从木材生产为主 转为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我国林业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明确了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林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方针。我国林业企业已从获得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为主, 发展到追求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为主。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逐步推进, 很多林业企业禁止木材采伐, 经营管护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成为林业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核算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投入产出, 进行生态效益会计核算是林业会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同时, 林业企业远离城镇, 自办社会, 政府性经费、公检法经费、教育经费和医药卫生经费不断增加, 以及随着木材产量的不断调减, 下岗人员经费不断增加, 由于这些社会性支出的增加, 国家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必然成为林业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为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

2. 林业企业已经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实践 基础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林业企业有着不解之缘。林业企业成立初期, 为了核算提取留用的育林基金, 以及国家拨付的营林事业费和财政专项拨款, 采取的就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 当年核算, 当年核销, 结余留用, 建立了营林会计的核算方法。为了改革预算制的营林会计核算方法, 核算完整的活立木生产成本, 林业企业进行了林价制度的改革, 实施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虽然均没取得成功, 但却表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在林业企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天然林保护资金会计核算方法, 在林业企业实施。天然林保护资金会计核算方法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设计的, 经过多年来会计核算的实践逐步完善, 对于加强天保资金核算,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发挥了巨大作用。林业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实践, 为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供了条件。

3. 生态效益目前还不能纳入商品生产的轨道

根据林业企业现在的条件, 林业企业产生的生态效益还不能准确计量, 无法进入商品流通环节, 得不到补偿, 只能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逐步深入, 木材产量的逐年减少, 林业企业转为追求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为主, 在目前生态效益还不能纳入商品生产的情况下, 生态效益无法纳入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轨道, 因此势必要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靠拢。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林业企业实施事业 单位会计准则提供了条件

新准则按照配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落实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同时满足 ( 兼顾)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修订原则, 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梳理,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扩充, 包括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要求、在非流动资产项目构成中新增加了“在建工程”等, 为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供了条件。

1. 首次确立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新准则首次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

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具体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 ( 上级) 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2. 重新界定了会计基础

旧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

3. 首次建立了 “费用” 要素

考虑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采用权责发生制, 有些采用收付实现制, 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非纯粹的收付实现制, 为增强准则统驭性, 新准则将旧准则中的“支出”要素修改为“支出或费用” 要素。

4. 首次提出了六个质量要求

新准则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 强化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对原真实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原则要求进行重新表述和排序的基础上, 增加了“全面性”要求, 强调“将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 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5. 新增了 “在建工程” 资产类别

新准则在非流动资产项目构成中新增加了“在建工程”。这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要求, 为各会计制度将基建项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 改变了原来基建数据长期游离于会计大账的问题。

6. 统一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

为适应统驭范围扩大的新定位, 也考虑各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 新准则不再对各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具体项目的确认计量原则进行规定 ( 交由会计制度规定) , 而是统一规定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

7. 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要求

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 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

8. 首次引入了财务报告概念

借鉴企业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 新准则引入了“财务报告”概念, 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这一系列变化, 为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供了可能。

三、重构林业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总体思路

重构林业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 必须从林业企业会计核算的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 既要立足于当前林业企业营林生产和林木资产核算的特点, 又要符合国家有关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既能满足当前林业企业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 具有可操作性, 又能适应林业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 具有前瞻性; 既要与国家有关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相结合, 又要继承长期以来林业行业会计制度、核算方法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与林业企业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加快转变林业发展为主线的经营方针相结合; 既要与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相结合, 又要和林业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趋势相结合。

林业会计必须根据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 全面反映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深入开展林业会计理论的创新研究。林业部门既要进行森林资源的经营与利用, 发挥经济效益, 还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在林业会计制度的设计中既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 又需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跨越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理论体系, 构建“多位一体林业会计理论体系”, 用崭新的林业会计理论指导新时期的林业会计制度建设。

企业和事业单位是构成我国社会庞大体系的基本单位和组织, 但由于各自性质、运营活动宗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导致规范各自领域会计活动的理论框架和行为规范存在若干不同, 因此必然执行不同的会计准则。但由于林业企业既追求经济效益, 又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经营目标, 既有生产经营活动资金, 又有林业财政专项资金, 这些特点决定了林业企业可以构建多位一体林业会计理论体系, 同时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林业企业的商品林生产经营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会计核算方法, 林业企业的公益林生产经营活动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核算, 形成一个有机的多位一体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国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 2013 (13)

以网络财务重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篇10

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已为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大量采用这些技术提供了可能和前提条件。

信息网络的发展, 使企业形成了独特竞争优势, 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先级竞争。目前, 企业信息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普及, 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内, 信息化的运用程度已经很高。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 这种建立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竞争战略在西方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 并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既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又使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新挑战。近年来, 由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得到了较快发展。信息化已经为很多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使得这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脱颖而出。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 现在IT的核心功能 (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 都可以应用, 它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经营必须支付的成本, 但它将不再能给任何企业带来差异化, 所以信息技术又将从企业战略层次回到技术层次。当然, 这并不是说信息技术不再重要, 而是信息技术将成为一种基础性技术, 它必然影响竞争, 但它的影响只能在宏观经济层次感觉到。由此看出, 在传统的IT的核心功能上, 信息化可以发挥的空间已经比较有限了, 也很难再为企业谋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 要继续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通过信息化为企业谋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必须在信息化所发挥的功能上进行创新, 这也将是信息化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常是指企业或组织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手段, 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检索、研究、交流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两方面个的内容:一是对信息的管理, 即对信息活动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合理地组织和控制, 如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披露、传递等业务进行的管理, 以实现信息与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对信息系统的管理, 即对信息系统建设与技术装备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如对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应用开发、对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应用与开发过程的管理, 这种管理实质上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有效地满足企业和组织对各种信息的需求, 有效地解决信息无序化和信息需求的特定性的矛盾, 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必需的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同时, 还应挖掘潜在的各种信息资源,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通常情况下, 企业的管理基础和技术基础决定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应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适应, 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又会不断地推动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支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关键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而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分别在物理和逻辑上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分散应用, 从而使不同的业务系统能够实现集成应用。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由特定的人员、数据处理工具以及数据处理规程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 以满足经营管理者的需要。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多个应用模块: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存货核算、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等。会计信息系统既可以是人工的, 也可以是机械的。根据企业的客观需要, 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可以有不同的层次, 如以提供日常核算内容为主的会计核算信息层次;以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信息层次和为企业重大决策服务的预测、决策信息层次。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身是由多个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彼此间又具有紧密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 各子系统基于共同的企业数据库, 拥有公共的基础信息、相同的账套;各子系统服务于企业的不同层面, 为不同的管理需要服务。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系统的基本特点之外, 会计信息系统还具有自身的特点: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和数据流程比较复杂;数据处理的环节多, 而且许多处理步骤具有周期性;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对数据的加工、处理通常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并要求留有明确的审计线索;信息输出种类多、数量大, 在格式上有严格的要求;对数据处理过程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也有严格的要求。

三、网络财务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重要意义

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技术,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 支持电子商务, 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 (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及过程监控等) 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能够处理电子数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网络财务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络财务改变了财务工作的空间和模式, 使各项业务能在广阔的网络范围内进行实时处理, 标志着一个新的财务管理时代, 即网络财务管理时代的到来。二是由于采用了Internet技术, 为财务信息系统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并最终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全面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三是网络财务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方式, 财务数据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 有利于信息多元化利用。四是网络财务全面支持电子商务, 使企业能够紧跟时代潮流, 从电子商务的角度进行业务重整, 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企业的竞争地位。五是网络财务将对传统的会计观念、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产生重大影响。

四、网络财务的技术基础

1、Internet技术是网络财务的应用技术基础

企业信息系统结构目前正向Internet方式转变。Internet技术为建立管理决策型的企业全面信息系统提供了优越的信息资源平台。它不仅能处理各种结构化数据 (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 , 使企业信息资源更加全面、丰富, 而且由于Internet具有开放性、标准化、分布式、使用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 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比如它采用了公开的TCPM协议, 允许工作站通过同构或异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共享资源, 实现各类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又如它利用超文本、超媒体传输技术, 将分布在企业内外的数据有机联结起来。无疑Internet技术为企业构建网络财务战略, 扩大其竞争优势, 提供了技术基础。

2、大型数据库技术

网络财务环境下, 抛弃了传统财务系统所采用的小型数据库 (如ACCESS、XBASE、、FOXPRO等) , 采用了诸如SYBASE等大型数据库, 不仅可以实现跨年度查询, 还可通过仓库技术, 整合采购、库存、销售、计划、工资等数据进行决策分析。这些大型数据库有高达TB (1TB=l000GB) 级的数据处理能力, 使业务量完全不受限制。另外, 这些大型数据库大大改进了海量数据的读取性能和安全性能, 加强了网络控制, 减少了由于网络开发、用户操作对数据库造成的关键字丢失的问题, 使得数据库系统能够高速运行并增强安全性。

3、防火墙技术

它可以很好地把企业的内部网与Internet隔离开来, 作为企业内部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防火墙技术用来保证主机和应用程序及多种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安全, 保护关键部门不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攻击, 为通过Internet进行远程通信的客户提供安全通道。

五、制约实施网络财务的因素

1、全球缺乏统一规范的网络财务标准

网络财务强调集权式管理、财务信息实时动态化及财务业务的协同处理, 这就要求实现网上财务信息的个性化浏览、检索, 网上财务信息的分析和远程财务决策。而只有全球范围内形成规范的网络会计与财务标准才能实现这些功能。在目前, 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在多数国家中推广应用, 各国纷纷采用自己的会计准则及各具特色的财务管理方法。因此, 基于会计信息的财务管理要想在互联网上跨越国界, 畅通无阻, 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只有当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国际化与规范化、国际会计准则被大部分国家采用时, 网络财务管理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2、网络财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网络财务广泛应用于电子单据、电子货币, 由于其具有无纸化和修改不留痕迹的特性, 而使财务安全性成为青睐网络财务的企业及专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 企业在进行网络交易时会遇到诸如物流、付款、结算等财务问题, 如何安全、高效地实现网络化管理、电子化运作是成功实施电子商务的关键。财务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的内部核心, 有别于可以公开推销的信息 (如销售、采购信息) , 一般不宜公开。而将企业财务系统置于Internet上, 通过Web登录进行财务处理查询无疑给企业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 一旦网络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

3、网络财务理论发展滞后

依托网络技术的网络财务对人们的影响必将深入到观念的变革。网络财务能够真正地实施, 需要在继承现代财务理论的基础上, 更新观念, 实现财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明显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网络财务管理的环境需要, 在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因素, 都使网络财务风险具有更加复杂的、不易识别的特性。而传统的风险理论考虑不到新的不确定因素, 不能正确指导网络财务管理实践。没有相应理论上的指引, 网络财务的实行也就困难重重。

4、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网络财务人员

我国现有财会人员1000多万人, 其中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49%, 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网络财务人才十分匮乏。网络财务不仅仅是靠几套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 它涉及到企业、个人从思想观念上和对财务管理的理解认识上的更新和转变。在目前财务理论未更新的情况下, 也难以使人们对网络财务形成一个完善、正确的认识, 仅靠培训和开发软件是不能推广网络财务的。总之, 网络财务真正运用到实践中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 虽然我国会计信息化达到完善的地步还有很多路要走, 但从财务这方面看, 会计电算化向网络财务的方向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传媒业重构,企业如何按需营销? 篇11

传媒江湖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一方面,自2008年开始传统媒体纷纷布局“全媒体“,另一方面,在当下,新浪微博,腾讯开放社会化营销平台的强大宣传攻势为自媒体、新媒体推波助澜,掘金传媒营销价值的欲望似乎互联网媒体表现得更为急切。

比奔跑的速度,比博弈的智慧,比游刃有余的技艺,互联网媒体浪潮高压下,传统企业如何适应新的传媒变局,如何学会更了解新兴的传媒力量,并巧妙地利用其能量为自己的营销”加油”,如何确保不被多样化的传媒包装忽悠,浪费太多的钱财?

新传媒格局视野急剧变化,形成”三牌”入网之势。

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媒业格局重建,也带来了企业营销的新视野和新选择。我们先初探下传媒新格局下的营销现实。

我们讲的新媒体主要指网络媒体和移动手机媒体,这两者本质是相同的,只是终端渠道不同。当然新媒体还有主流新闻门户网站以及占据碎片化时间的渠道媒体等。主流新闻门户网站主要是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比如人民网、南方网、东北网等,其新闻来源依托于传统媒体,具原创性、公信力;渠道媒体是指占据碎片化时间的公交、地铁、楼宇等生活、工作场所等的分众媒体。

网络媒体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商业门户网站的面貌出现。

经历了SP(无线增值服务)、搜索引擎、网络游戏、web2.0社会化媒体、电商媒体等六种主流类型的风潮。短短十多年时间,新媒体对传统媒来带来内容与方式上的冲击: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资讯、点对点信息发送、娱乐休闲、用户主动搜索信息、以微博为代表的用户产生内容的自媒体时代,以及在线生活应用等的演变过程。,当然也产生了行业垂直细分网站等,比如东方财富网、搜房网等,以提供专业资讯为主。

新媒体带了用户生活方式的改变,用户生活方式的改变又推动了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新媒体带来的消费决策模式的革命:用户开放式的AIDMD模式向循环式的 AISAS模式升级。

随之而来是在线广告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主要有:更多形态的品牌展示型广告、点对点信息发送型广告、植入渗透型广告、搜索型广告、社交型广告、电商型广告等。这些广告形式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最大的革命之处在于可以进行效果监测,通过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精准营销,这是传统媒体曾梦寐以求的。就像卡梅隆导演在1995年就有《阿凡达》的构想了,但是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能实现3D的要求,达不成他的梦想,现在新媒体把传统媒体的营销梦给实现了。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有更多形态的媒体爆发。这一切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天地,为企业的在线营销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及整合的空间。,特别是近两年,国内以微博为代表、国外以facebook、Twiteer等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助推网络营销高歌猛进,吹响了网络 “集结号”,许多国际品牌及国内的一线品牌纷纷抢“鲜”网络媒体营销,构成了传统品牌、新兴的网络品牌、长尾市场品牌的“三牌”入网鼎立之势。

而传统媒体,以报业为例,历了2005年,web2.0时代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在内容生产模式上受到了打击,报业开始出现了“寒冬论”。笔者判断2012年对报业而言又将是一个拐点,对报业来说会是“冬天”的深化,新媒体将在广告市场份额上对传统媒体进行打击。2011年国内互联网的广告额与报业广告额接近持平,2012年将没有悬念地超越报业。于是,传统媒体一方面在进行“全媒体”的布局和深耕,另一方面新媒体一路高歌猛进,此消彼长中又见相互融合态势。

当然,对企业营销来说,传统媒体在融网的过程中是个利好。最近几年,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战略自内从布局走向内部资源整合与落地,由于是在扩张、整合和梳理阶段,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在价格或其它政策借力上会带来少投入大产出的营销机会和品牌增值空间。而且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尤存,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的强大粉丝号召力对企业网络营销来说也是极具诱惑的网络营销平台。

在传媒格局重构之下,我们如何按需营销?

从传媒资源中”挖潜”的四种模式。

传媒已进入买方市场,新媒体以技术驱动带来了营销革命;全媒体战略之下,传统媒体不再是单一媒体,已然是一个跨媒体军团。企业每天会受到各种媒体的直销式拜访,企业营销应化被动为主动,从被传媒营销策划转向策划传媒营销。企业可根据自己营销状况所需策划传媒,整合媒介资源,以自己的营销体系建设来统筹运营媒体,主动与媒体接触和巧用媒体,实现整合营销,以达四两拔千斤之效。

以下整理四种互联网浪潮下掘金传媒营销价值的模式基础型营销

企业根据自身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的定位,进行网络基础营销平台搭建。一是营销型网站建设;二是官方微博平台建设及社会化媒体资源整合。

目前很多企业只有品牌展示型网站,没有营销型网站,点击进去首先是flash或播放很多图片,很漂亮,形象好,但不利于搜索引擎营销(SEM)和搜索引擎优化(SEO)。建议企业为适应网络营销,再建营销型网站,根据对竞争品牌的数据分析,进行网络品牌定位,选择核心关键词、关联关键词、长尾关键词,确定导航栏目及内网架构,网站文案写作方法等,以有利于SEM和SEO。

社会化媒体资源整合方面,除了官方微博的运营外,还需要对百度贴吧、博客、社区、论坛、维基百科类,行业点评、分享类网站等免费资源阵地进行开发、运用与维护,实现全方位的社会化媒体营销。

三是传媒公共关系的维护,商业门户、行业垂直频道或网站、各传统媒体旗下的网站等的关系建立,作为企业公关、活动运营平台,这部分也可交由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

借力型营销

借力型营销主要可分为四种:借力社会热点、嫁接节庆营销、切中大型赛事、搭车媒体活动。

第一种:借力社会热点。比如之前网站上爆牛奶有问题,马上有企业推出自制牛奶器具在网店上卖,同时告诉制作方法等;又比如前一段时间《新世纪》周刊一篇《自来水真相》,爆出自来水超过50%以上有问题,马上有净水设备企业通过写博客、再通过微博转发、评论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这种营销方式要求快,迅速反应,其不足是有些企业借势营销一把,提升知名度,没有后续营销措施跟进,进行品牌建设,只是昙花一现,又很快被新的热点淹没。这就要求企业营销策划人员多关注社会热点,多上网多看报纸的评论版、多收集杂志的一些专题,并从能从中闻出“铜臭”。

nlc202309032226

重大业绩突破时举办活动,三是开发性活动,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或企业主导、创意,设立很多类似于节庆的活动。这两种情况也比较多见,企业或政府都会借机进行媒体公关,处理好媒体关系,通过媒体资源放大器进行品牌传播。

第三种:借助切中大型赛事。比如奥运、亚运、大运,不一定是这些赛事的赞助商,当然有实力赞助最好,也要看营销机巧,能做得不是赞助胜似赞助,借力大型赛事提升品牌和销量也是一种借力方法。而且这些大型赛事,媒体必然会进行大幅报道,而且媒体间也会是个报道权的争夺战。企业可与主流媒体进行良性沟通,找到结合企业品牌传播的结合点,并可开发相配套的活动进行营销。

第四种:搭车媒体活动。强势品牌媒体除了是个超级传播平台,而且现在大多媒体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媒体本身会对活动进行大力宣传。比如南方都市报就有华语传媒系列活动平台、公益活动平台、论坛活动平台等。企业可根据自身营销需求,嫁接媒体活动营销平台,通过赞助、植入广告、开发系列活动产品等手段借力打力,营销自己,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创意型营销

创意型营销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营销方式,是性价比最高的营销方式。不管是借力型营销还是原创型营销,创意在其中不可或缺,特别是网络营销盛行的年代,创意将大行其道。

可以是一幅四格漫画,可以是一段视频,可以是一段风格迥异的文字,可以是几张有眼球效应的图片,更可以是一个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创意的方法有很多,八卦娱乐型、没事找抽型、普世价值型、励志向上型、以情动人型、个性风格型、幽默调侃型等等。最核心的是要了解网络心态,切中网民兴奋点进行创意,从网络到传统媒体,引发网民的聚焦,再是传统媒体的跟进、讨论,将话题进行升级,然后企业或品牌亮相,并顺势推出相应的活动跟进。一波三折,在一次传播基础上进行二次传播,以及后续传播,从有利于品牌建设的方向进行节奏控制。当然在创意过程中必须注意创意性标的物与品牌的关联度,不要大家只记创意的标的物,而不知品牌,没有关联度。创意型营销整体传播节奏如下,以供探讨。(见右上图)

系统型营销

逆向思维,以策划媒体来做营销,以自身的系统营销规划来系统整合传媒资源,实现传媒营销价值最大化。目前已有一线品牌从这角度来入手了。

这里面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企业自身的营销系统,另一个是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内部的营销系统,当企业的营销系统的某个板块与网络媒体的内部营销系统嫁接后,就进入网络媒体内部的营销体系中循环。

各企业的需求不一样,对传媒的需求也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一样。这里提下企业之于传媒营销的五个需求层次。

企业不仅有广告及互动营销等在线营销的需求,而且有像马斯洛针对消费者提出的五个需求层次一样的需求。(见右图)

对于传媒,企业也存在五个需求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广告、活动营销、互动营销、整合销需求,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需求。传媒的定位、传媒的媒覆盖范围,传媒的受众群是不是符合客户的品牌定位及品牌所要传播的需求。除了展示广告,有没有更有创意的传播方式,如何与用户互动,如何实现营销价值最大化。

第二个是危机公关的需求,企业也存在安全的需要。当危机来时,如何应对,传媒这个传播平台应如何应用,如何按有利的方向发展,如何与传媒进行有效沟通。没有危机时,应如何与传媒保持良性的沟通,保持联系。 当然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利益是基础,否则会越公关越惨败。

第三是行业社群归属的需求。广告主需要物以类聚式的行业社群活动。在传媒进行某一行业性、区域性、或高端性的价值提升的营销活动中是不是有其一席之地,是不是在传媒传播平台上的物以类聚中得以体现,使其有更多的曝光机会。

第四个是行业话语权需求。每个广告主都想在行业中有江湖地位和话语权,一个强势品牌媒体通过举办行业性高端活动,或者在行业性重大事件发生时请行业领袖发表意见等形式可以实现广告主这个层面的需求。

第五个是成就价值需求。企业存在成就价值的需求,企业的发展模式、品牌智慧以及社会责任需要进行知识管理,也需要进行二次价值传播。而传媒,特别是传统媒体平台,有更大的公信力可以进行传播。一个成功的品牌定位,必须占据某一品类的制高点,或代表某一种生活方式,也或者成功地运作过一场经典的营销模式,而且成熟的品牌都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具公信力的强势品牌媒体,其开展的点评、颁奖、公益活动等,可以为广告主客观地定性和进行价值点的二次传播。

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发展阶段、企业品牌实力、行业类型等综合需求的不同进行点餐。

情报卡

姚丙:15年营销从业,擅长传媒整合营销、大型活动营销管理、网络品牌营销管理。曾参与南方都市报第一个品牌部组建。多年来为上百家企业品牌提供传媒整合营销企划,现为知道营销机构(深圳)总经理。

企业重构 篇12

一、文献综述和假设提出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是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但是当时没有形成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企业文化在美国形成理论(饶静安,2011)。在企业文化的研究中,爱德加·沙因可以称得上是权威人士,他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和1985年出版的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中,对企业文化的概念阐述为: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可以分成表面层、应然层和突然层三种层次(饶静安,2011),企业文化的静态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概念、内容、结构以及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等。企业文化的演化按其动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邢以群和叶王海,2006),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必备的支持力量(Evans,P.,1986)。因此,研究企业文化还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它的演化过程。

(二)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Teece,D.J.,Pisano,G.&Shuen,A.,1997)。以往的战略理论认为组织的核心能力是其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来源,而竞争优势直接带来了组织的卓越绩效表现(Prahalad&Hamel,1990)。但是,并非所有的组织都有异于其他组织的独特的核心能力,这样的组织往往也能从市场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那么这样的企业靠的就是整合已有的能力、资源,在动态变化中找到生存发展的机会。Griffith和Harvey(2001)认为企业的全球动态能力就是创造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如把企业内部关系的整合作为全球竞争优势的基础。Wang和Ahmad(2007)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不断地整合、再配置、更新与再创造资源和能力的行为导向,更重要的是利用独特的资源升级并重构核心能力,以回应日益变化的市场来获得并维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整合能力、尤其是技术整合能力就是企业的动态能力,即企业在有关自身业务的技术知识演变中挑选出部分与自身现有知识基础关联的技术知识,并执行这种关联的能力(Iansiti,M.&Clark,K.B.,1994)。另外,学者们还对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进行了研究。Caloghirou等(2004)在研究产业因素与企业因素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用学习能力、协调能力与变革能力来测量动态能力。从动态能力的作用本源出发,李兴旺(2006)认为动态能力可以分为环境洞察力、价值链配置与整合能力、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三个维度,贺小刚等(2006)认为动态能力分为变革能力、战略隔绝、市场潜力、组织柔性和组织学习五个维度,焦豪等(2008)从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四个维度来测量动态能力,董保宝等(2011)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变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战略隔绝机制五个维度。

(三)竞争优势

关于竞争优势,至今仍缺乏对它的完善界定,而一些学者将其与绩效混同,尤其是在测量指标上(董保宝等,2011)。Selznick(1957)将能力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并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即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超额利润,或获得高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属性或能力。这种定义解释了竞争优势的来源,即企业能力,但是却将绩效与竞争优势完全混同。董保宝等(2011)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利用所控制的资源和内部培育的能力,在市场上获取的高额绩效并占得领先地位,并以此循环往复维持这种优势持续发展的属性。白如彬等(2012)认为影响组织建立竞争优势的因素来源于组织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其中外部的技术环境和行业竞争格局,使得速度竞争优势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反映了外部因素对组织速度竞争优势的出现和选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组织速度竞争优势能力的高低还在于组织自身的努力,主要在于组织的资源禀赋和能力水平的影响。

(四)假设提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的机理对企业的运作会有重大影响,企业文化的整合功能使企业中成员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以及沟通方式与整个企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使成员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倡导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灌输给员工,当员工接收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后,企业文化便形成了。也就是说当企业家有一种动态思维,并将这种思维灌输给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从而形成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时,这样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动态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自由团结的企业文化与动态能力正相关(H1)。

竞争优势与绩效是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可以用绩效的表现从侧面衡量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往往表现在企业的绩效方面,企业文化会影响到员工能力的发挥、行为举止和组织绩效(Noe,Hollenbeck,Gerhart&Wright,2004)。张勉和李海(2007)的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文化强度、企业学习强度显著正相关,企业学习强度、企业文化强度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分解为速度优势和成本优势,速度优势是指企业能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快地对市场做出反应,成本优势是指企业能比其竞争对手用更低的成本来服务客户。组织在建立速度竞争优势前必须明确组织的速度理念,对速度从战略和战术上进行充分认识(白如彬,2012),通过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成员共同形成速度竞争理念。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团队个体成员的实际生产率(吴照云和王宇露,2003),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竞争成本。吴照云等(2003)认为通过企业文化来抑制机会主义,从团队生产来看,由于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企业文化是个人决策简化,节约了信息费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a: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正相关(H2a)。

假设2b:企业文化通过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并具有正向显著关系(H2b)。

企业的学习能力是指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学习能力,要求企业能快速地把握市场动态,并且持续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组织柔性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这种战略灵活性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战略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组织也应该能够对企业家的战略反应做出及时地战略调整(贺小刚等,2006)。这种灵活性能使企业快于竞争对手对市场做出反应,建立速度竞争优势。市场潜力强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的质量优势、成本优势,以及技术的可延展性优势(贺小刚等,2006)。企业不仅仅能关注当前竞争所需要的质量和成本优势,还要求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潜力,建立起长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整合资源能力、对外界的反应能力等都能使企业建立起竞争优势。组织变革能力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的岗位、机构以及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组织的变革能力强调的是根据环境变化而打破现状的勇气和能力,要想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就要舍弃原有的不合时宜的机制、结构等,减少组织前进的阻力。战略隔绝的作用在于减少企业核心技术外流,以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战略隔绝机制能力越强,这种能力将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越强(董保宝等,2011)。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正相关(H3)。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结构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物流企业,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企业文化、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关系,并研究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本文之所以选择物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1)物流业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快递业的兴旺,使物流业增长更为迅猛。但是,中国的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规模以下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生存了下来,这十分值得关注。动态能力更加适合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研究物流企业的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当前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重,通过研究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及动态能力对竞争成本的作用,从而找到减少企业成本的方法,对于物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数据来自于调查问卷,问卷以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毕业3年以上在全国各地从事物流行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在第13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对参会的物流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在合肥随机选取10家物流企业做预调研,通过这10家企业的调研反馈,对问卷的题目设置和措辞做了调整,使之更符合实际,并使填写人员更好地理解题项。

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城市、主要业务、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工作年限等;第二部分是对企业文化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对企业动态能力方面的测量;第四部分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了解,包括速度优势和成本优势。问卷的题目基于李克特量表法来设计,采用5级打分法。问卷采用现场调研和电子邮件发放相结合的方式,问卷的发放时间从2014年10月18日到2014年11月30日。一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121份,去掉不符合要求的问卷19份,共有102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34%。

(二)变量测量

在OCAI企业文化量表(Cameron&Quinn,1998)的基础上,本文用24个题项从六个方面来测量企业文化,分别是主要特征、组织的领导能力、员工的管理、组织的黏合力、战略重点和成功的标准。每一方面都有四个陈述句,对应着四种文化,按照这四个测目与企业的符合情况,将100分分配到这四个测目中,这四种企业文化分别为团队文化、层级文化、市场文化和灵活文化。

根据Teece等(1997)对于动态能力的定义,参考了贺小刚(2006)的研究,本文最后设计出25个题项,从五个方面来进行测量,分别是学习能力、组织柔性、市场潜力、变革能力和战略隔绝。陆亚东等(2014)将竞争优势分为速度优势和成本优势,本文参考白如彬(2012)和陆亚东(2014)等人的观点,从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程度和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成本两个方面,测量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控制变量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性质、所在地区和员工人数,其中企业性质分为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用“1”、“2”和“3”来代表。对于企业所在的地区,用“1”代表华北,“2”华东,“3”代表华中,“4”代表华南,“5”代表东北,“6”代表西北,“7”代表西南。员工人数从10人以下到2 000人以上,分为10个区间,分别由“1”至“10”来表示。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数据同源偏差分析

由于每一份调查问卷的题目都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这就可能出现同源偏差(CMV)问题,需要对问卷进行同源偏差(CMV)分析。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Podsakoff&Organ,1986),对问卷的测目进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未旋转时得到的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的解释力均小于50%,第一个主成分的解释力为14.846%。因此,本文调查问卷的同源偏差不显著,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不严重。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分析可靠性,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由于本文的调查问卷测目全都来自中外学者已开发的量表,并且已被使用和验证过,因此本文的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本文将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构建效度。

首先,对问卷的企业文化、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等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分析结果见表1。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的原则性标准,剔除存在交叉负荷、负荷因子小于0.5等六项测目后,再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表3的相关分析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可以看出大部分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的为0.647,小于0.7的临界值;同时,方差膨胀因子的最大值为2.516,远小于10,因此本文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严重,对后面的分析影响不大。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三)回归分析,验证本文的假设

对于企业文化和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带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分别检验四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层级文化外,其他三种企业文化均对动态能力有显著贡献,而这三种文化都具有自由、团结的特征。从反面来说,层级文化描述了企业中的文化是倾向于组织的内部和稳定性的,其本身对企业内的动态能力就有阻碍的作用。调整后的R[2]由原来的0.032分别上升到0.286、0.281和0.341,F值为9.793(P<0.001)、9.534(P<0.01)和11.243(P<0.01),本研究的假设1得到了验证,详细分析结果见表4。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对于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团队文化、层级文化、市场文化和灵活文化的β值均呈显著性,β值分别为0.435(P<0.001)、0.219(P<0.05)、0.362(P<0.01)和0.235(P<0.05);在F值方面,只有层级文化与竞争优势不显著,其他三种文化的F值分别为6.399(P<0.001)、4.526(P<0.01)和2.260(P<0.05),本文的假设2a得到了验证,详细分析结果见表5。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接下来,验证动态能力在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一步,验证企业文化与动态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这在假设1中得到了验证;第二步,验证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性,这在假设2a中得到了验证;第三步,就是以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与四种企业文化类型分别放入同一回归模型中。分析结果发现动态能力这个中介变量在四种情况下都是显著的,β值分别为0.260(P<0.05)、0.426(P<0.001)、0.383(P<0.001)和0.413(P<0.001),并且这四种企业文化类型也都是显著的,β值分别为0.302(P<0.01)、0.232(P<0.05)、0.320(P<0.01)和0.224(P<0.05),说明任何企业文化通过动态能力都会对竞争优势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假设2b得到了验证,详细分析结果见表6。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态能力的五个维度均与竞争优势有显著相关性。β值分别为0.455(P<0.001)、0.475(P<0.001)、0.235(P<0.05)、0.250(P<0.05)、0.356(P<0.01),F值分别为7.161(P<0.001)、7.603(P<0.001)、2.476(P<0.05)、2.567(P<0.05)、4.444(P<0.01),本文的假设3得到了验证,详细分析结果见表7。

(四)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本文的三个假设都得到了初步验证,下一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地确定上述分析结果,具体结果见图1。由图1显示可知团队文化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871,P<0.001),即假设1成立。层级文化对动态能力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03),即假设1成立。市场文化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79,P<0.001),即假设1成立。灵活文化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627,P<0.001),即假设1成立。团队文化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692,P<0.001),即假设2成立。层级文化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72,P<0.01),即假设2成立。市场文化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41,P<0.001),即假设2成立。灵活文化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704,P<0.001),即假设2成立。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924,P<0.001),即假设3成立。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企业文化经过动态能力会对竞争优势有正向的影响。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了SPSS19.0和AMOS17.0对102份有效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具有自由、团结特征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动态能力强调的是一种整合资源以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力,要求企业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威胁和机会。所以,企业的文化也要具有一种动态的思维。团队文化具有适应性、自由决策和关注内部与结合的特征,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能起到推动作用,团结的文化特征也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整合。层级文化是一种倾向于稳定性和控制的文化,员工的自主性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下较小,大小事宜都按照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指示。层级文化不利于企业内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等的团结合作,资源得不到整合、共享,对于动态能力的构建作用有限,甚至起到阻碍作用。市场文化的特征是关注外部和区别,能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动向。这样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现新问题时能运用企业整合或重构的资源,做出快速的反应。灵活文化是一种能灵活应变同时关注外部动向的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无疑也能为企业的动态能力建设做出贡献,研究也证明了灵活文化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各种企业文化对于竞争优势都有正向影响,

企业文化也能通过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和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组织中的成员共同遵守和接受的,因此企业文化能够使组织中的成员对于组织下达的命令或计划都能够自发且努力的完成,对于企业速度优势、成本优势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市场文化和灵活文化能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迅速的反应,也能够对企业的速度优势建立起到推动作用。层级文化和团队文化注重企业的内部和结合,这样可以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同时,企业通过动态能力来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在企业现有的文化氛围下对于建立起竞争优势就更为显著。

3.动态能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动态能力的各维度与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相关性,企业要想建立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从动态能力的各个维度上去努力。特别是在动态的内外部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整合企业的资源而形成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拥有的资源是确立其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方面,然而市场中的众多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极少,特别是众多的物流企业,但是这些物流企业中的大多数还是生存了下来。究其原因,是企业能够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重构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找到发展的机会。企业的动态能力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能力,组织的变革、组织的学习等都是在不断更新的,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动态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家的认识和接受,然后是企业中每个成员的认可和接受并为之努力,通过企业中每一成员对动态能力的贡献,才能形成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二)不足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假设得到了验证。但是,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本文是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机理来分析对动态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的其他内部机理,如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等对动态能力是否有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第二,本文的调查问卷是以物流企业为调查对象的,主要研究物流行业的企业文化、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否也适用于其他行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第三,本文调查的地区多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覆盖长三角和珠三角,尽管这里的物流行业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在地域上可能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第四,本文的调查是某一时点上的数据,如果在后续的调查研究中能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验证,那么研究将会更有意义。

摘要: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有重要作用,而动态能力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本文以来自物流行业的102份有效问卷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来验证本研究的假设。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自由、团结特征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产生正向影响,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上一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下一篇:运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