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监测

2024-09-20

风险监测(精选12篇)

风险监测 篇1

2015年, 2名工人在人孔中进行泄漏维修作业时, 发生事故死亡, 其中第2名工人因营救第1名工人而死。而此类事故早已屡见不鲜。

这起事故再次提醒我们:进入有限空间前, 必须采集实时信息, 并根据有限空间的实际环境, 采取适当的措施。

2015年,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SHA) 通过了1部有限空间相关法规《建筑行业有限空间》 (Confined Spacein Construction) , 可为建筑工人提供格外保护。该法填补了建筑行业有限空间立法的空白, 据OSHA估计, 该法规每年可防止800名建筑工人受伤。这也表明, 监管部门更加重视工人的利益。

与此同时, 设备生产商也随着立法工作的推进相继开发出许多新的无线监测设备, 极大方便了各单位遵守相关法规的要求。这些设备操作接近自动化, 可在单位内实时分享重要安全数据。

支持跨平台操作的无线气体监测系统, 是有限空间监测的最新手段。它可将空间气体读数传递给更多的人, 例如不在现场的安全经理或工厂负责人, 读数解析能力更高, 优势明显。

员工进入有限空间后, 其随身佩戴的无线监测器, 不仅可将数据转发至特定人员, 还能通过无线或专用无线网格 (mesh) 网络即时传送给所有人。通过与因特网相连的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 就可以看到有限空间的气体读数。对于不在查看平台现场上的重要利益相关方, 系统还会自动给其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 确保实现对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

此外, 当移动通信出现故障时, 无线监测系统可以提供具有更大安全冗余度的数据传输服务, 即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数据传输, 起到备用防护的作用。无线系统受安全网络的保护, 可在信号较弱时, 从无线切换到专门的网格无线协议。这种功能对于少数人员作业或偏远区域单独作业——例如中游油气行业、海运业、公用工程及其他行业的作业安全尤为重要。

特别关注海运业

据OSHA统计, 造船厂中有限空间作业的受伤率为普通建造行业的2倍。工人、安全经理、操作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必须要加强警惕, 确保有限空间内不含任何致命物质。

船舶中, 有限空间作业导致伤亡的风险非常大。而无线气体检测器将现场数据传送给不在现场的安全经理, 可以为风险评估, 消除事故提供必要的辅助。

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 1艘一体化拖驳船曾发生惊险一幕。最初的爆炸下限显示结果表明, 作业现场不存在任何危险, 但工人们佩戴的无线光离子化检测器 (PIDs) 却检测到有危险物质存在。最终确认的情形是, 拖船的柴油燃料泄漏, 进入到了驳船的有限空间内, 而当时他们正打算在驳船上进行动火作业。

幸运的是, 现场作业人员使用了先进的气体检测技术, 否则将无法发现潜在问题。佩戴无线PIDs的操作人员发现问题后告知了相关的作业人员, 避免了伤亡事故。

根据OSHA和USCG (美国海岸警卫队) 的要求, 进入船坞和修理厂的有限空间前, 需要1名工业卫生师或其他有资质的人员对空间进行验证, 确保作业安全。但仅靠这一措施并不能削减所有风险。即使检验人员证明空间是安全的, 当他离开后或许会有其他情况发生。

此外, 在船只的日常作业时间, 可能有人会在船舱或有限空间内做一些其他辅助性工作。如果没有气体监测技术作为保障或相关作业人员未经过正确的培训, 可能引发伤亡事故。

德克萨斯州的维修设施曾发生1起事故。当时, 夜班作业人员要将喷涂设备和便携式照明设备搬到驳船内, 继续进行喷漆作业。此前, 已有1个作业班组在空间内工作了10 h, 但该班组并未对作业空间进行正确的通风, 也无危险气体监测设施, 此外, 他们使用的便携式照明设备也不防爆。在夜班班组作业时, 不明来源的火花将易燃涂料蒸气点燃, 导致所有作业人员死亡。

纵观这起事故, 首先应指定1名有资质的造船厂员工对空间和设备进行外观检查, 同时用校准过的、可靠的气体检测仪, 测量氧含量及爆炸下限。如果有人进行过这些操作, 就会发现空间内的危险, 从而立即让作业人员停止作业, 撤出空间。

路易斯安那州一造船厂也发生了1起事故。2名工人用溶剂对船舱进行清洗时, 被告知要对空间进行通风, 然后用空气软管进行稀释。其中1名工人所持的氧气软管已经在该空间内使用了3 h。另一名工人边抽烟边进入船舱内, 并用脚将烟蒂捻在甲板上。这个动作导致空间内燃起一个火球, 引燃工人的裤腿后引发火灾, 该员工最终因严重烧伤不治身亡。

在这起事故中, 工人不应该使用空气软管, 也不应该使用氧气来给空间通风。另外, 没有任何人员用经过校准的气体检测器来对船舱内的空气质量及其易燃性进行测试。被烧伤的人员不应该在该场所吸烟。

从此类事故中可以看出:不断进行安全培训有其必要性和内在价值。同时, 还要使用最适当的气体监测工具和技术, 让经过培训的人员对工作现场进行监测, 防止伤亡事故。当工业卫生师离开作业现场后, 使用带有PIDs的无线气体监测系统, 更能增强安全第一的理念。

走向无线

无线气体监测解决方案、生物感应设备、天气监测及其他无线工具, 为远程分析及行动情报提供了更多的数据。这些远程监测设施可检测并实时显示气体、员工的压力、心率、体态等的数据信息。

工业卫生师、工厂安全经理、组长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均能从无线数据中受益。便携式、个人无线技术可每周7天、每天24 h的监测和收集数据, 为更好地保护作业人员、资产和社区奠定了情报基础。

由于指导行动的信息更可靠、更实时, 营救行为的成功也得到了保障。救援人员可根据无线监测器上的实时读数, 选择个人防护设备——例如可根据相应信号佩戴呼吸防护装备, 也可以防止假报警出现。总之, 不但减少了救援费用, 还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可以检测到危险气体存在外, 有些无线监测设备还具有摔倒报警功能。当有人倒下后, 会对远程的监测人员或维修指挥站发出报警。有限空间作业法规一直都要求对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做好监控工作, 但当作业人员不在视线范围内时, 很难保证其安全。无线气体监测设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其提供了一个额外视线——远程可视性。

不可否认, 有限空间内的环境非常危险, 比如其中可能含有危险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有毒物质, 也可能会出现氧气含量低及其他未知的威胁。

据美国消防协会 (NFPA) 工业与化学工程部的经理盖伊·克隆那介绍, 过去5年间, 美国每年约有92名工人在有限空间内丧生。

有限空间作业的重中之重是确保作业工人的生命安全。未张贴作业警示标志或未对员工进行安全作业培训的部门, 不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如果人员发生伤亡, 也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缺勤。

使用无线实时气体监测解决方案, 对方案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校准, 同时采取安全培训和遵守安全作业惯例的措施, 是防止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固有风险的最先进战略。无线气体检测、生物检测、放射检测及区域监测方案可减少风险, 节省救援时间,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有助于保证员工安全。

风险监测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A.保证食品安全 B.保障食品生产者利益 C.保护食品正常出口 D.严惩违法行为

2、《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的含义是()A.在商店里出售的,可供吸食的物品

B.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C.历史上,人类曾经食用过的所有动物或植物种类 D.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3、国家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建立()

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C.食品抽检制度 D.食品风险预警制度

4、统一公布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的部门是()

A.国务院办公厅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D.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5、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食品安全委员会D、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6、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下列哪个部门报告。()

A、本级人民政府

B、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上级人民政府

D、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7、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哪个部门报告。()A.县级质量监督部门

B.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D.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8、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对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新发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审核,在审核通过后的多少个工作日内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通过网络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 个

9、下列不属于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内容的是()

A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B住址、身份证号码、电话 C 实验室检查或辅助检查结果 D可疑病因 E填报人的签名、填报日期 F 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10、卫生行政部门在完成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工作后的多长时间内,由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录国家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数据采集平台完成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

A 一周 B一天 C 半个月 D 一个月

11、食物中毒的含义是:()

A 凡食进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B 凡食进各种“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C 凡食进被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D 凡食进各种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E 凡食进各种“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12、下列那些属于食物中毒?()

A中毒性痢疾 B中毒性消化不良 C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D有毒蜂蜜中毒E 急性酒精中毒

13、在我国引起肉毒毒素中毒最多见的食品是:()

A 豆制品 B 肉制品 C 罐头食品 D 自制发酵食品 E 鱼制品

14、食物中毒个案调查需调查发病前多长时间内摄入的食品?()A 12小时 B 24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5、2012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制定下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多部门、全过程、经科学设计的风险监测工作。下列哪个部门没有参与联合发文?()

A.工业和信息化部 B.商务部 C.食品药品监管局 D.农业部

16、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环节涵盖了多个环节,下列哪个环节没有包括?()A.食品生产加工 B.流通 C.餐饮消费 D.食品进出口

17、卫生部组织实施的《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未包括哪个内容?()A.开展乳制品、食用油等方面食品安全监测 B.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 C.“地沟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监测; D.食源性疾病监测、主动监测。

18、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流程为()A ABCDEFGHI B ABCEDGFHI C ABCDEGFHI D ABCEFDGHI A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B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C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D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F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G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H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I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下列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

A、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C、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

D、近期食品的价格涨跌幅度

2、卫生部会同哪些部门本着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A国家质量监督总局 B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C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D工业和信息化部

3、生产经营下列哪些食品不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A、未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B、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包装直接入口的食品 C、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 D、有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4.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下列哪些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A.生物性

B.化学性

C.物理性

D.辐射性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确定某食品不安全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采取下列哪些措施()。A.采取措施使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

B.通过各种途径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 C.当场销毁相关食品

D.研究改进生产工艺方法

6、食品安全事故,指下列哪些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A.食物中毒

B.食源性疾病 C.食品污染

D.食品微量元素

7、下列容易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有()A 菜豆 B生豆浆 C 黄花菜 D 苦杏仁 E 棉籽油 F 银杏

8、下列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的是()A防止食品被污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污染;B保持环境整洁,预防鼠、蟑螂等有害昆虫传播。C控制细菌繁殖及毒素的产生,低温保藏,盐腌、风干等措施。D彻底加热煮透食物。E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9、下列属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是()

A有机磷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鼠药中毒(毒鼠强、氟乙酰胺、敌鼠钠盐等)D砷化物中毒 E假酒中毒 F蘑菇中毒

10、食物中毒应采集下列哪些样品?()A可疑食品的剩余部分、半成品和原料。

B生产设备上的残留物。食品加工工具、用具及食品容器、餐饮具、抹布、操作人员双手等接触食品物品的涂抹样。C中毒患者的大便、血液、尿液、呕吐物或洗胃水等。

D从业人员粪便、肛拭子、咽拭、疮疖脓液等。E其他与食物中毒有关的可疑样品。

11、下列属于食源性疾病的是()A.食物中毒;

B.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C.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D.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个案组成且存在下述一个或数个特征。()

A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B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C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D 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13、下列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是()A国家法定传染病; B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

C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D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E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4、医疗机构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以下资料()A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B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C 患者的血、尿、粪等生物样品;D电子版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15、目前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与原食物中毒报告网络之间的区别有()A 报告网络从21个省扩充到全国31个省;B 由原来的省级报告延伸到地(市)级和县(区)级;C由中心要求的发病人数超过3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的事件扩充到所有级别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D数据采集与管理分析相分离,提高了报告系统的有效性;E目前的报告系统仅以搜集我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信息为目的,与行政处罚、卫生部门绩效考核等指标无关。

16、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漏报,下列属于降低漏报率质量控制措施的有()A 强化培训,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试点医院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本次监测目的、内容和意义,消除医护人员和疾控人员的顾虑。

B 采用现场督查、不定期电话交流、传真、网络沟通等形式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进行督导;C 加强对市场流通领域食品的监测;D 加大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17、食物中毒的处理应包括:()

A 迅速抢救中毒者 B 禁止继续食用或出售可疑食品 C 采集可疑食品及患者排泄物送检 D 对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及处理

18、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主要包括()

A 中毒发生情况。B 中毒食物 C 责任单位 D 中毒发生原因E 有意义的采样和检验结果F 致病因素

19、卫生部组织实施的《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A.开展乳制品、食用油等方面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

B.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C.加大学校周边、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食品的监测; D.食源性疾病监测、主动监测。

20、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常规监测范围和重点,将以下哪些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A.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B.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C.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

D.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E.已在国外导致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存在的。

2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包括()

A.食品 B.食品添加剂C.食品相关产品 D农药

22、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各监测点应当及时向()报告。A.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辖区卫生行政部门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三、判断题

1、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食品经营者贮存和经营散装食品,可以不必在贮存位置和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4、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规定可以自行确定检测方法。()

5、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用的评判依据应经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认。()

6、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质量监督部门负责组织,并及时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通报相关部门。()

7、食品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某种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

8、风险情况交流就是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的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

9、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风险监测 篇3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孔明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和控制技术研究,其团队因为在《科学》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发表对转基因棉花的长期跟踪研究而为业内熟知。

吴孔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围绕转基因抗虫棉的风险点管理,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转基因抗虫棉的风险点管理,包括长期种植后害虫地位的演替、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以及如何不让棉铃虫产生抗性。但由于棉花不是本地物种,不需考虑野生资源保护的问题。

种植转基因棉花以后,在不同阶段监测到了几种情况,首先是主要害虫棉铃虫解决了,农药用量大大减少,社会效益明显。另外,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跟Bt没有关系的害虫天敌数量在上升,它要吃很多害虫,蚜虫也减少了,也就是说,除了棉铃虫这样的靶标害虫被解决,蚜虫这样的非靶标害虫也被控制住了。但是长期种植后,另一类害虫如盲蝽蟓,它和棉铃虫是竞争关系,天敌对它控制很弱,棉铃虫没了以后,它的种群就开始上升了。

吴孔明介绍说,这些监测结果为调整棉花种植的管理提供了依据,当时采取的措施一是继续控制棉铃虫,保证害虫不产生抗性,另外一方面,针对盲蝽蟓种群上升,建议做转基因研究的机构去寻找新的基因,国家也立专项解决盲蝽蟓的问题。

“通过法规、生产、科研,在不同层面上协同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转基因棉花种植带来的问题,这样一整套管理办法可以说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吴孔明说。

吴孔明表示,转基因玉米和棉花的情况较为相似,中国都不是起源地,不存在保护野生种。转Bt基因玉米的长期种植,需要对Bt抗性、害虫地位的演替进行监测,这方面可以借鉴棉花的经验;而植酸酶玉米需要观察植酸酶表达量的增加,在营养成分产生变化后,跟病虫害的关系会不会产生变化,对吃这些玉米的害虫是否会产生影响,需要对种植以后的生物种群进行监测。

对于转基因水稻的种植,由于中国是野生稻的起源地,涉及到保护野生种的问题,这点可以借鉴美国对Bt棉花商业化的管理,它将主要野生棉分布地区划为保护地,这些区域不允许种转基因棉花。

吴孔明告诉记者,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在食用安全性方面是一票否决的,而环境安全管理,应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对生态有大的影响,而且管控不了,那么就不能进行产业化;另一种是可能有潜在影响,但是有管控办法,这就需进行监测,然后解决这些问题。

“一项技术会带来效益,也会带来风险,我们一方面来要扩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风险来源进行分析、检测和管理,不让风险上升成为大的问题。这种思路不仅针对转基因,汽车、高铁、飞机也是这样。开汽车会产生污染,我们不会因为有污染就将汽车否定了,而是会通过油品升级、机器设备更新来减少这些问题。”吴孔明向记者举例。

“对于转基因技术,把它的效益或者风险绝对化的说法,都是不科学的。我们也不能要求一种技术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吴孔明最后说。

银行对公业务风险监测研究 篇4

一、商业银行对公业务面临的市场竞争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 需要通过开展种种业务来获得一定的经营收入, 保证银行的发展壮大。银行的业务开展需要通过市场途径来实现, 这就意味着要面对一系列的市场竞争, 现代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中, 我国商业银行对公业务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1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

近几年来, 随着金融领域国际化改革的进程, 我国逐步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开放领域。从2006年开始, 我国根据根据世贸协定, 金融领域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 外资银行可以向大陆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 这就使得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开始参与了金融竞争, 相比较之下, 外资银行实力更为雄厚、管理也更为规范、操作也更加严格, 我国商业银行具备的竞争优势并不多。

2互联网环境中融资平台的出现

自银行诞生以来, 企业的融资都离不开银行, 企业基本上都主动联系银行,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顺利开展几乎不存在任何阻碍措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商业银行卖方市场的优势地位正一点点的削弱, 各种网络融资平台如余额宝、收益宝的出现, 扩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赖以生存的资金来源不再单纯依赖银行。

3金融机构多样化

伴随着金融领域改革步伐的加快, 我国金融机构经营领域内不再是四大国有银行及其附属机构一统天下了, 各种私立银行雨后春笋般出现, 比较典型的有中信、招商、兴业、深发、浦发等等, 还有一些地市商业银行, 它们的出现加剧了市场竞争, 加上一些合法融资渠道如典当、金融机构等的不断产生, 这种金融机构多样化局面也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市场份额。

二、银行对公业务操作风险的来源途径

市场竞争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增大就迫使各种商业银行改变工作思路, 创新对公业务的实施办法, 千方百计扩大对公业务数量, 以获取更多的合法收入。对公业务量的增加必然伴随着操作风险的加大, 这种风险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内在根源。

1我国银行的管理环节存在不完善之处

同发达国家的金融政策、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管理方式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历史相对短暂, 管理政策、管理经验、管理方式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 这些细微的管理漏洞就有可能被一些潜在的风险趁虚而入, 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一些利益损失。

2人员因素也会带来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顺利开展, 需要一定的银行人员来实施和执行, 人有个性差异, 个人素质、工作经验都有差别, 或许同一单业务由不同的员工来开展, 收益也会差异, 风险也会有多高低之分。部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故意开展一些违背国家法律、损害银行和国有资产利益的业务, 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无形之中增加了操作风险。

3对公业务的客户情况也会带来操作风险

国际上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开展前, 需要对客户对象实施严格的预期评估, 将可预见和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降为最低甚至为零。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在对公业务的实施之前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科学评估措施, 有的评估策略也是流于形式, 人为因素比较大;还有的银行处于竞争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委曲求全, 对客户对象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也不公开拒绝, 这些情况就带来操作风险。

三、银行对公业务操作风险的监测与防控策略

风险具有诱发性、难以预料性、复杂性等特征, 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有时难以估量, 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强化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监测与防控, 切实维护国家和银行的经济利益。

1建立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

商业银行应深度挖掘和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现行制度中的缺陷和漏洞进行及时研究, 并积极进行优化完善;对于短时间内无法立即解决的缺陷要采取防范措施, 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发生;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 要集中优势力量, 重点加强监控。最终根据规范操作、风险防控、流程优化的新要求不断整合、梳理已有制度及流程,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机制。

2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意识

对公业务的开展与执行, 需要相关员工按照规章制度来实施, 只要这些员工能提风险防范与处理意识, 就能有效减低潜在风险的发生率。因此, 银行应加强员工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意识教育, 每位员工都应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紧密关系, 不能只注重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而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 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制定, 从内部制度上拒绝风险的产生。

3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开展, 需要有一只素质过硬、遵纪守法、业务熟练、职业操守合格的员工队伍, 因此, 商业银行应加强员工职业操守、法律合规等理念、知识和文化教育, 打造一支经得起考验的职工队伍, 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以及道德水平;加强业务培训, 为员工增加学习机会, 人力资源部以及部门负责人, 要积极为公业务员工增加学习机会, 增强业务能力, 只要业务熟练, 在工作中凭借一些实践经验就可以预防一些偶发风险。这样做既可以拓宽员工发展空间, 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又可以维护国有资产和银行资产不会遭受损失。

总之, 商业银行在开展对公业务时, 必须加强对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防控, 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 保证资产实现增值, 使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发展 篇5

任凌云

天津市津南区卫生监督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安全,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尚书〃洪范》中即有“八政之目,以食为先”的记载。在中国,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而在“苏丹红事件”、“阜阳毒奶粉事件”以及最近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背后,暴露了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对国内民众的健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还会对中国的食品对外食品贸易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WTO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后,WTO有一系列的规则来保障食品贸易的安全,WTO各成员方也纷纷制定、完善国内的食品安全法规以及各项相关制度。其中,欧盟于2003年建立了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同年,日本政府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美国FDA也于2004年出台了扣留进口食品的行政程序。而中国入关以后,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融入新的国际贸易体系,就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概述

风险性分析是利用多科学的理论知识建立的食品安全评价、管理和信息交流的全面框架,在国际食品卫生标准和各国食品法规政策制定和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实践和应用。风险性分析概念首先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80年代末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逐步考虑经风险性分析应用于CAC标准制定,揭开了风险性分析在食品卫生领域应用的序幕。1995、1997和199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风险性分析在食品标准中的应用”、“风险性管理与食品安全”、“风险性信

息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作用”三个专家会议,提出了风险性分析的定义、框架及三个要素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模式,奠定了一整套完整的风险性分析理论体系。1995年1月,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束,WTO成立,涉及食品贸易的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SPS协定)与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作为附件随之生效。风险性分析与风险性评估在文件和协定中的引述,更加确定了风险性分析理论在协调各国食品卫生标准、法规中的法律地位,风险性评估成为全球范围食品安全研究和提出食品监管措施的通用技术手段。风险分析通常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交流。

(一)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的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作用的科学评价,是纯科学的评估过程,由科学家独立完成,评估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定性和定量两种形式,适用于所有人群。比如说苏丹红,它对消费者的健康有没有危害、消费者能摄入多少、食用后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吃多少是安全的、吃多少是不安全的,都需要通过风险性评估来回答。

风险性评估分为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性特征描述四个步骤。

1、危害识别:确认食品中或食品本身可能产生健康不良效果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因素。

2、危害特征描述:对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有关健康不良效果性质的定性、定量评价,是危险性评估的开始。

3、暴露评估:就是对人体接触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估,对食品而言就是摄入量估计。

4、风险性评估特征描述:风险性特征描述的结果是提供人体摄入生物、化学、物理因素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估计,它是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和摄入量评估综合分析。其中包含伴随的不确定性。

(二)风险性管理

风险性管理是指权衡接受、减少或减低危险性,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政策措施,尽可能的控制这些危害,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具体就是讲根据风险性评估的结果,权衡管理决策方案,并在必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包括:

(1)风险管理应当采用一个具有结构化的方法,它包括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管理决定、以及监控和审查。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包括在风险管理活动当中。

(2)在风险管理决策中应当首先考虑保护人体健康。

(3)风险管理的决策和执行应当透明。

(4)风险评估政策的决定应当作为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包括在风险管理中。

(5)风险管理应当通过保持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二者功能的分离,确保风险评估过程的科学完整性,减少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利益冲突。

(6)风险管理决策应当考虑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7)在风险管理过程的所有方面,都应当包括与消费者和其他有关团体进行清楚的相互交流。

(8)风险管理应当是一个考虑在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价和审查中所有新产生资料的连续过程。

(三)风险交流

食品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控制并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保护公众健康。消费者的饮食习惯、身体基本状况等是风险评估的重要研究内容,消费者对政策的理解影响着他们对食品市场的信心,而这对市场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消费者在整个风险分析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受到了管理当局的重视。

英国的管理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和决策中充分征求了消费者的意见,这些调查包括食品营养和食品消费偏好等,并由此对大众的食品消费习惯得出结论。在荷兰,公众也能迅速获得风险评估和管理机构的决议和建议。关于新型食品,更有专门网站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生产过程、应用、资料档案、卫生委员会的评估、形成的决议、在国内和欧盟的发展等相关信息。

除了和消费者直接的交流,风险交流还可以在管理的透明度方面加强建设,做到各项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美国就主要从法律的角度来确保管理的公开透明性,信息公开法则保证公众有权知晓联邦行政管理的各种信息和情况,信息公开是增强管理过程透明度的关键。

风险交流除了在国内进行,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加深,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食品供应体系的日益复杂化,食品供应链中非人为的技術性不确定风险成为各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的中心问题。

当然,进行一个风险分析的实际项目时,并非三个部分的所有步骤必须包括在内,但是某些步骤地省略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前提下,而且整个风险分析的总框架应当完整。

二、HACCP和GMP 4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和良好作业规范(GMP)是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性质量控制措施,即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一)HACCP HACCP是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

在HACCP中,有七条原则作为体系的实施基础,它们分别是:

1、分析危害 – 检查食品所涉及的流程,确定何处会出现与食品接触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污染体。

2、确定临界控制点 – 在所有食品有关的流程中鉴别有可能出现污染体的、并可以预防的临界控制点。

3、制定预防措施 – 针对每个临界控制点制定特别措施将污染预防在临界值或容许极限内。

4、监控 – 建立流程,监控每个临界控制点,鉴别何时临界值未被满足。

5、纠正措施 – 确定纠正措施以便在监控过程中发现临界值未被满足。

6、确认 –建立确保HACCP体系有效运作的确认程序。

7、记录 – 建立并维护一套有效系统将涉及所有程序和针对这些原则的实施记录,并文件化。

由此可见,HACCP实际上是一种包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控制程序。CAC认为HACCP是迄今为止控制食源性危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1995年 5

12月,美国发布联邦法规“水产与水产加工品生产与进口的安全与卫生的规范(21CFRPart123and1240ProceduresforthesafeandsanitaryProcessingandImportigofFishandFisheryProductsFinalRule)该法规又简称为:海产品HACCP法规,它规定自1997年12月18日开始在美国水产品加工业及水产品进口时强制推行HACCP,这不仅对美国国内水产业,而且对于进入美国的外国水产品及其生产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997年12月18日该法规正式实行。至此,美国基本完善了在水产界推广应用HACCP的法规体制。我国目前还没有把实施HACCP作为官方的强制性要求。

(二)GMP 食品GMP诞生于美国,因为深受消费大众及食品企业的欢迎,于是日本、英国、新加坡和很多工业先进国家也都引用食品GMP。目前除美国已立法强制实施食品GMP以外,其他如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澳洲、中国台湾地区等均采取鼓励方式推动企业自动自发实施。

GMP--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公司)具备合理的生产过程,良好的生产设备、先进科学的生产规程、完善的质量控制以及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成品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对其生产过程的正确控制,以达到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GMP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我国国内医药企业强行实施GMP。

三、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食品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位臵。多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采取了多项控制措施,取得 6

了很大进展。2001年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列入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2002年上升为国家12个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十五”期间,我国投入经费16亿多元开展食品安全技术研究。目前我国已构建了共享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进出口食品监测与预警网,制订或修订国家标准39项、行业和地方标准161项,提出了595个食品安全标准限量指标的建议值。同时建立了219项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研制出81个检测技术相关试剂(盒)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以及25种相关检测设备。并首次进行了实验室质量控制国际对比试验,有168个实验室参与国际有关实验室组织之间的对比试验或获得互认。

四、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一)美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应用

美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用广泛, EPA农药项目办公室生物农药及污染防护处介绍了转基因植物(大豆和玉米)注册程序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危害识别、人体健康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危害识别首先确定产品特征, 从分子特征、蛋白质表达水平、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价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确定生物化学性质, 氨基酸序列符合性评价等。环境影响评价包括非目标生物体试验、环境灾难性和濒临物种影响评价等。

从1995~ 2010年, EPA已通过注册33种转基因植物。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兽医药学院介绍, 风险评估首先要对危害识别, 确定链接危害的因果途径,根据危害途径确定风险分析使用模型, 然后为模型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分析、整理数据, 最终做出科学决策。风险评估中数据资料系统性审查十分重要,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公正。

审查程序包括问题的系统性阐述, 文献搜索, 文献关联性筛查, 文献质量评价, 数据抽取与整合、撰写研究报告, 发布研究报告等步骤。文献搜索应当在全球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文章、研究报告、政府信息等)。文献关联性筛查应当成立资料审查工作组, 工作组由统计、微生物、化学分析、流行病学、免疫学等领域的6~ 8位专家组成。工作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查,去除错误数据、实验设计存在缺陷、分析方法错误等方面的资料, 同时要考虑采集含有对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数据资料。保证资料采集的随机、客观、正确, 尽可能避免资料分析的主观性。当多个实验数据不同或存在结果相反的情况, 评估专家应当作出决定。在工作组中流行病专家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澳大利亚风险分析应用情况

澳大利亚有一套科学的风险分析系统用于进口食品中化学剧毒物和有害微生物。澳大利亚把进口食品分为风险食品、积极监督食品、随机监督食品三类。

1、食品的风险监管

1.1、风险食品:是指那些已知能够给人体健康及安全带来风险的食品。

风险食品有三种检查水平:

(1)严格水平:对进口实施批批检验,连续5批检验通过后转为正常水平;

(2)正常水平:对进口批的25%抽样检验,连续20批检验通过后转为简化水平;在正常水平状态下只要一次检验不通过则转为严格水平。

(3)简化水平:按进口批的5%进行检验;在简化水平下只要一次检验不合格,则转为正常水平。

1.2积极监督食品:是指有可能给人体健康及安全带来风险,但目前对这些风险了解不足,或者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对风险进一步确认或评估。

1.3随机监督食品:是除风险食品和积极监督食品以外的食品。进口时随机抽查5%。

2、食品微生物的风险分析

以进口奶酪为例,需要以下步骤: 2.1确认奶酪中有害的病原微生物;

2.2在奶酪生产的各个环节评估此微生物的寿命;

2.3与经巴氏灭菌或热处理过的牛奶所作的奶酪作等同比较;

2.4检查原产地的检验审核机构以保证此奶酪产品是严格按照规章生产的。

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仅限于已确知有毒有害的食品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召回也针对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险的食品。而对不断涌现的新食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新涌现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没有开展科学风险评估。

(一)风险评估与管理“一肩挑”

中国目前所开展的风险评估主要在卫生部下属的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中进行,由同一组专家既进行风险评估、又进行风险管理(如起草标准)。这是由于专家资源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不符合“风险分析”中“评估”与“管理”相对独立以确保其过程科学的原则。

(二).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涵盖中央、省级、地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但作为食品生产的源头和消费基地的县级区划亟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现在中国各相关机 9

构拥有最先进、完善的检测仪器,但招收具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意识和操作能力的研究生尚且不易,很难相信这些仪器能在合格的操作者手中得到充分使用——科技人才缺乏的问题,正是评估工作的“软肋”。

(三)食品的危险性评估控制技术未广泛应用

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兽医规范”(GV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分析”(HACCP)等安全控制技术,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十分有效。而在应用HACCP方面,我国食品企业才刚刚开始实施,缺少覆盖整个行业的HACCP 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在实施GAP、GVP 的食品源头治理方面,目前,我国所掌握的科学数据还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这些缺陷会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四)食品方面的新产品安全性评估缺乏

一方面,我国对一些新型包装材料、酶制剂、食品添加剂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缺乏研究与评估;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对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源加工的食品的安全性研究与评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样就难以发现食品生产中的新问题,我们的食品安全性评估体系就难以与世界接轨

五、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国家级机构

从美国和欧盟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看出,当今国际上共同的趋势是设立一个部门负责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而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弊端决定了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一改多头监管的混乱局面,无论是评估还是交流,都应该由这个国家级机构来负责,评估和交流作为这个机构的两个子机构,各司其职。

对于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法》中第二章共七条明确了关于风险评估的规定,由此明确了“风险评估”在行政管理和执法中的法律基础。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开展风险评估尚处在需要大量实践的阶段,技术手段和专家资源都集中在国家级业务机构中,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的评估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还可以避免不同地区各自的评估冲突、不同部门分阶段评估导致方法不统一、结果不同等混乱局面。

对于风险交流,食品安全信息需要国家有统一的渠道予以发布和解释。食品安全信息是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基础,也是现代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食品行业的发展。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主要依靠政府提供权威而专业的信息,中国有必要加强对媒体、对公众提供针对事件特定内容的信息服务,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政府的机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建立国家级的统一的风险交流机构,无疑会有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会更有效地处理种类食品安全事件,也使得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要构建好食品安全性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制度,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控制好我国的食品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为此,要大力汇总和掌握在实施GAP、GVP 食品源头治理方面的科学数据,大力鼓励和推进食品企业采用和实施HACCP 体系,大力制定和规范好覆盖全行业的HACCP 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WTO体制下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北京科技大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与发展趋势》2010.4.16

风险监测 篇6

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监测中,检出率最高的是禽畜肉(生)(9.7%),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在72件样品中检出7件;其次是熟制米面制品(3.3%),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蜡样芽胞杆菌,在30件样品中检出1件。

市售食品中指示菌风险监测中,超标率最高的是即食非发酵豆制品(66.7%),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18件样品中有12件超标;其次是熟制米面制品(14.3%),主要不合格项目为大肠菌群,30件样品中有2件超标。

健康风险:

虽然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和熟制米面制品的不合格样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不合格,不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微生物污染的指示菌,对人体没有直接的健康风险。餐饮单位售卖的凉拌菜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但肠毒素均为阴性,人体健康风险不大。生禽畜肉中检出沙门氏菌,只要烧熟煮透并且在加工中避免交叉污染,健康风险不大。

“五一”小黄金周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黄金周,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温度和湿度适宜细菌的生长繁殖,再加上处于禽流感高发期,消费者在家烹饪或外出就餐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购买时注意检查食品是否变质,不吃国家禁止供应的食品(毛蚶)和慎食高风险食品(牡蛎),尽量索取并保留相关单据;

2.食品必须烧熟煮透,饭菜应尽量做到当餐加工、当餐食用,吃不完的应及时冷藏;隔餐隔夜食品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回烧;

3.生、熟食品应严格分开放置,以避免交叉污染;同一场所或设施(如冰箱)内同时存放生、熟食品的,应按“熟食在上,生食在下”的方式存放,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4. 外出最好选择监督公示贴“笑脸”或“平脸”的饭店就餐,尽量不要选择客流量激增的饭店,因为突然增加的供应量可能导致饭店超负荷加工,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风险监测 篇7

为评估蜡笔、水彩笔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市生产、销售和网店销售的蜡笔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对两种产品的19种特定元素 (铝、锑、砷、钡、硼、镉、钴、铜、铅、锰、汞、镍、硒、锶、锡、锌、三价铬、六价铬、有机锡) 的迁移项目进行检测。

本次蜡笔风险监测共采集20批次产品, 经检测, 未发现风险, 19种元素的迁移均未超过参考限值。质量总体较好。而水彩笔本次风险监测共采集20批次产品, 经检测, 1批次产品镉元素迁移量超过参考限值0.3mg/kg。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消费提示, 应尽量选择品牌型号规格等标识清晰的产品。选购时, 应仔细查看产品的信息等。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篇8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中, 无处不在。另外, 财务风险的存在, 直接影响着会展企业的经营收益的稳定性, 一旦出现资金链的断裂, 威胁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在会展企业筹集资金的过程中, 有可能出现快速融资而使企业出现资金链短缺, 影响企业的后续资金使用, 甚至承担债务违约风险, 这就是资金筹资风险。同时, 也可能面对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规模过大等造成的资金筹资风险。在投资过程中, 当投资收益小于投资成本时, 会展企业也会面临资金投资风险。所以, 加强资金投放管理, 是会展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方法。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会展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很多, 主要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到位、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会展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系统缺少内部的监督机制, 资本负债结构不合理, 经营成本控制能力不足等都是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问题。融资机制不健全会导致融资规模和成本的偏差, 增加了后续的债务偿还困难。会展选题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不当的选题会使观众数量稀少、参展商出席率低, 使企业入不敷出。同时会展企业往往忽略了应收账款回收的管理工作, 大量资金无法收回, 影响资金正常周转。外部环境包括金融市场状况、财务收款风险、国家经济水平、自然灾害、会展服务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产业政策等。具体说, 现阶段会展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包括政府资助、自由资金、银行贷款、其他单位的赞助。当企业一次性需要大量资金时, 需要向银行融资, 但是会展企业普遍缺少能够抵押的资产, 难以缓解一时的财务风险。外部不确定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以及不利的经济衰退, 都会造成运营资金周转困难、信用状况恶化、影响企业财务收款情况等, 都会给会展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

1.监测方法

(1) 专家意见法。利用专家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控的方法就是专家意见法。专家意见法的作用就是将非专业人员不能进行量化的财务风险事项进行量化, 使财务风险监控能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增强监测的准确性和效果。

(2) 财务报表分析法。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各项财务指标,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计算, 比照一定的标准, 能够搜索、寻找和判别财务风险,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符合会展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 但是分析和判断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3) 指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收集各方面的数据, 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 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 与财务报表分析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能够从分析结果中找到财务风险的隐患。这个财务指标体系需要提前设定指标临界值来代表风险临界值。当某一项数据指标超出了指标临界值, 就代表某项财务风险的出现, 就会会展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威胁。在之后的反馈工作中, 要将出现财务风险的因素作为一个重点观察对象, 未来可以采用以前遭受风险袭击的临界值作为标准, 避免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4) 其他财务风险监测方法。例如, 业务流程法、背景调查法、平衡分析法、分组分析法、相关联系法等。

2.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监测系统

(1) 短期财务指标的监测。在短期内的会展活动中, 需要的是现金存量, 没有现金流, 会展活动就无法进行, 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主要的短期财务指标包括:一是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表示营业现金流入对流出的保障程度。该指标大于1时, 说明现金流入对流出的保障程度高, 会展企业拥有良好的现金支付保障能力基础。这个指标是整个现金流量的构成主体, 是结构稳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现金流量均衡匹配率, 包括现金短缺率和现金充裕率, 即提现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差额满足企业经营需要的能力, 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性分析指标。三是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 即净现金流量满足企业偿债的能力。当该指标大于1时, 说明会展企业的现金净流量能够偿付应付账款等负债, 否则不得不通过一些筹资渠道来偿付到期债务。四是现金流量比率, 即评估现金流的总体保障能力的指标。当该指标大于1时, 说明会展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大于0, 各种先进支付需求是有保障的。五是现金保障率, 该比率大于1时, 说明企业的净现金流除了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 还能支撑企业进行扩建, 小于1则说明连正常的经营都难以维持。六是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即反映现金支付能力的指标, 能够直接体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现金支付能力强价值就越大, 企业价值越大, 面临的财务风险自然就小。

(2) 长期财务指标的监测。考虑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会展企业不应只关注短期的财务管理, 而应把眼光放长远, 收集长期财务风险数据, 考查会展企业的获利能力、经济效益、偿债能力、发展潜力, 进行有效的监控。获利能力是考查企业的核心, 其指标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等, 能够反映企业创造利润水平的高低。偿债能力的相关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资金流动比率等, 资产负债率越高, 说明企业面临的负债比例越高, 财务风险越大, 资金流动比率越高, 企业的再投资报酬率就大于借款利率, 财务风险会明显提高。

(3) 筹资风险的监测。筹资风险可通过计算会展合理负债额度临界点进行监测。资产负债率是衡量负债额度的一个较为直观的指标。不同的会展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的最优资产负债结构不同, 资产负债的加权综合成本费用就能够衡量这种最优资本结构。当企业的实际负债大于合理负债时, 就增加了会展企业的筹资风险。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要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就要针对内部和外部的财务风险分别制定防范措施。在企业内部,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提升运营资金管理水平;在企业外部, 要构建抵御外部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估、控制体系,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1.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我国会展企业数量较少, 还未形成系统的财务管理模式, 管理人员和会展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会展行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也未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大部分企业都只顾追求规模效益而忽视了风险, 会展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工作人员疏于财务管理, 更加没有对财务风险加以预防和控制, 缺乏必要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报酬与风险是成正比的, 因此会展企业要想获得更多更长远的收益, 就要树立风险意识,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风险, 一切从实际出发。

(1) 管理人员要及时转变观念, 秉承稳健的经营理念, 实事求是, 尽可能把因观念落后而造成的财务风险减小到最低。

(2) 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考核。通过传授预测、监测和控制的科学方法, 更新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例如, 在会展活动开展前, 相关人员要进行市场调研、信息收集、分析, 降低会展活动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

2.构建风险识别、评估、预测体系

财务风险识别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足够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的, 相关人员能够通过识别体系将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大量的历史经验能够判断财务风险的来源, 有助于积极探索风险因素与财务数据的联系, 能够为财务风险的评估体系奠定基础, 及时判断财务指标的影响力度与方向。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是建立在财务识别体系的基础上的, 能够有效甄别盈利指标、现金流量指标、负债情况指标、风险预警指标等, 对会展企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的财务风险做出较准确的评估。

3.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体系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预测企业未来的资金需求, 包括筹资需求、投资需求、经营需求、偿还债务的需求等。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是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 各会展部门都要严格遵守这个制度。在预算制度的基础上, 编制、申报、审批预算, 各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控制,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力度。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将制度落到实处, 及时检查执行情况。

4.加强审计监督

财务风险分为内部和外部的风险, 审计监督也要分为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内部审计是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进行审计, 找出会展工作中的弊病;外部审计监督是对财务人员的监督, 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审计监督是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

5.加强运营资金管理

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研究 篇9

1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基本内涵

1.1食用农产品

食用农产品属于农产品的范畴,又区别于农产品。根据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是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后经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的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所规定的农产品不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而制成的产品。2009年,我国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在这部法律中被规定为: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袁占芳(2014)进一步阐述了食用农产品的概念,她认为食用农产品是指可供人食用、饮用的通过农业活动获得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产品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根据这一概念,可以简单地将食用农产品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植物类产品,如粮油、蔬菜、瓜果等;二、畜牧类产品,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三、渔业类,如水产动植物产品等。虽然食用农产品与农产品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其与农产品一样,种类丰富、可供人们消费的选择性很大。

1.2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

对于农业上所说的风险,国内外以及不同的专家学者各有自己的看法,但归纳起来存在一个共同点: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损失和利益的不确定性。本文所要研究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具体是指食用农产品在生产、储运和销售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行情及消费需求等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导致农户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根据表现形式不同,主要分为价格风险和滞销风险。

1.2.1价格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一种客观规律。食用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也符合这一规律,但又存在差异性。由于农产品自身具有生物生长周期特性,当期价格影响的是农产品下一收获周期的供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发生异常波动将会严重影响当期消费需求量,给生产者下期生产决策造成错误指导。反之,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的波动变化增加或减少食用农产品的供给又将影响当期市场上食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如此相互影响、循环反复,食用农产品生产难以达到市场供求平衡状态,从而形成了价格风险和滞销风险。近年来,食用农产品市场频现“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现象,“姜你军”、“苹什么”、“豆你玩”、“火箭蛋”、“油他去”等各种网络热词揭示了价格风险所掀起的市场浪潮。

1.2.2滞销风险。纵观近年来食用农产品市场,滞销现象已经成为年复一年的常见现象。2015年夏季,被媒体公开报道的西瓜滞销现象几乎同期出现于广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安徽省草莓主产县长丰草莓大量滞销,价格大跌使得全县损失达到了1.5亿元;浙江温州苍南地区的大面积番茄滞销,因价格太低农户们宁可让西红柿烂在藤上也不愿去摘;山东滨州芹菜严重滞销,价格低至0.15元/500g仍无人问津。多种食用农产品滞销风险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期滞销又会推动下期该种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市场的不稳定。蔬菜、水果类农产品往往更容易出现滞销风险,因为这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较大,具有一定的生产周期,产品上市时间较为集中,加之农户掌握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所导致的盲目种植都会导致滞销风险的发生。

2构建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从国际上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监测预警体系非常完整,从农业数据的采集、分析到发布整个过程的监测预警工作由政府主导开展,每年发布的展望报告权威性高,对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影响大。为防止农产品市场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我国农业部于2011年专门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各级政府部门也纷纷开始进行农业监测预警新机制的探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1整体思路

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是运用先进的模型技术和数据系统,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实行全产业链的动态监测,利用收集的数据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实施先兆预警,发布监测预警信息,为相关决策部门和市场主体提供参考以便做出准确判断。构建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主要以价格为监测目标,从生产成本、供求关系、市场流通与消费等方面开展分析和预警工作。

2.2指标体系选取

价格是最能反映市场风险的信号,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则意味着市场发生极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对食用农产品价格实施监测预警是应对市场风险的良好措施。食用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涉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田头价格,供需关系影响农产品市场均衡,市场失衡则导致价格异常波动,流通过程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本文在监测预警指标的选取上尽可能全面考虑,将选取的监测预警指标分为四大类和若干个,具体如下表所示:

2.3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对食用农产品市场实施监测和风险预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是难以完成的。近十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LBS(基于位置服务)、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运用计算机对食用农产品市场进行监测预警成为最经济、最便捷、最精确的做法。本文借助计算机操作,构建了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具体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风险预警和信息发布四个模块。各模块贯穿于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过程,尽可能做到细化、精准分析。首先,将根据各监测预警指标采集的数据整理、归类,建立实时价格数据库和实时市场行情数据库,然后由农产品市场专家和精通计算机技术人员合作,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模型运行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如果出现价格异常波动、供需不平衡等趋势则立即启动风险预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3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建议

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才能科学地缓解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系统建设,还需要政策、财政和人才的支持。

3.1完善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本文构建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分别完善各模块的工作,才能保证整个系统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行。

3.1.1做好食用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汇总。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大量而准确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因此,做好食用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工作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府应牵头构建数据采集综合汇总平台,不仅要安排相关部门进行信息采集,还要通过平台与其他市场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汇总数据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住及时、准确、有价值的信息。

3.1.2优化食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指标。食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指标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更加合理的指标体系。除了对市场基本价格信息的监测,建议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与市场专家协作,针对农产品市场发展和主要风险趋向深入研究,制定一套更为合理的监测预警指标,以便更加及时、准确的发现风险苗头,提高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3.1.3拓宽市场监测预警信息传播渠道。为保证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与有效性,有关部门应开拓信息发布途径、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尽可能将信息传播给农户、消费者和农产品市场有关主体。一般地,信息发布及传播渠道有报纸、电视、广播、农业信息平台与网站。因移动互联及终端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移动设备成为便捷的信息获取工具,将电子移动设备与农业数据、信息库相连接,能够使用户实时查看食用农产品最新价格和市场行情,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3.2提高监测预警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由市场调查人员、信息采集人员、市场分析师、计算机有关人员、市场预警专家、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等相关方面的人才组成的高素质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队伍。通过科学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个人能力,使整个监测预警系统中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模型模拟、形势评判工作都能由最优秀的团队负责,实现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结果的最优。

3.3加大国家政策与财政支持的力度

建立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加强对市场运行状态的掌握,及时发现问题,提前向市场相关主体提供信息,引导他们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决策,也为政府干预市场、制定宏观决策提供借鉴。然而,实施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支持。各地应设立专项资金供建设监测预警系统、搭建农业信息平台、选拔与培训人才等使用。

4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在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日益剧增,风险的发生给市场参与主体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针对风险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做好提前应对,是一种成效明显的防范与规避措施。结合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构建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是一种省时省力、有效高效的手段,但做好食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努力。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国家自立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经营受市场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大,农业面临的风险趋于多样化、复杂化。以农产品范畴内的食用农产品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面临的市场风险,构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并对加强市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风险,监测预警

参考文献

[1]何灏.关于价格监测体系和预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思考[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03):30-33.

[2]周向阳,张建华,吴建寨.构建中国玉米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的思考[J].农业展望,2014(08):55-58.

[3]焦泰文.加强市场监测预警促进农产品稳定供给[EB/OL].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dtyw/201206/t20120629_2775007.htm,2012-06-06.

[4]杨帆.农产品市场风险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3):206-207.

[5]袁占芳.农产品、食用农产品与食品的概念辨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04):271-272.

[6]朱晓燕.农产品市场风险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32):141-142.

[7]毛玲玲,傅国华.浅议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8(17):18.

[8]童国辉,田洁,高剑飞.关于农产品“滞销”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3(19):65-66.

[9]王伟国.我国棉花价格预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0]崔俊芝.迎接智慧化生活的新时代[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21):14

[11]杨坤,王志峰.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0(11):37-39.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探析

在近些年来,食品安全类的新闻时有发生,例如“地沟油”“皮鞋酸奶”“三聚氰胺”以及“瘦肉精”等。这些新闻和食品安全均有着极大地关系,与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1]。同时这一类新闻的时常发生,也牵动着我国消费者的心,导致目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产生了不信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并让我国的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并且卫生的健康放心食品,是目前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方法,现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概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对于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食品安全而言,要求我国的食品均无毒无害,并且能够符合相关的营养学要求,对于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是慢性的伤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制定出了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对食品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物质的监测也在2000年开始实施。但在当时仅有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9个省级的疾病控制中心对食品安全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同时监测的项目也仅限于重金属污染、儿童食品致病菌污染以及农药的残留[2]。但经多年的研究,尤其是在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后,这种情况开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好,几乎全部的省级、市级以及大部分的区县级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部分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均可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同时在监测的过程中,范围也扩大到了食品生产原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半成品视频等,并且监测的项目也扩展到了兽药残留、有害元素污染物、半成品食品、真菌毒素、致病菌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在指标上也扩大到了上百个。这些指标能够为我国各级部门科学的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充分并且全面的科学技术依据,并且能够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控制提供非常充足的资料。

2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而言,由于起步比较晚,因此目前仍然不成熟。而疾病控制中心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主力,其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同时在软件和硬件方面较为滞后。除少部分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有着较为全面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的设施,诸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均存在实验室房屋面积较小、检验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检验设备老化以及缺少先进检验仪器等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设立了市级和区县级的疾病控制中心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疾病控制中心,这种情况更是普遍[3]。有研究显示,在这些地区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中,检验人员数量非常少,同时也有3成左右的检验人员并非检验专业毕业的检验人员。另外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的工资待遇上,目前检验工作的工资待遇往往比较差,同时出差的机会也少,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会有着信息不畅通的特点。很多检验人员均希望能够得到调到其他科室。另外在仪器方面,由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划出了疾病控制系统,其设备购置资金来源出现了断裂,这些单位极少自行购买大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仪器。因此对于目前先进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掌握不佳,也无法较好的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3 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出现问题的建议

随着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的不断重视,诸多的问题开始得到了解决。首先在人员问题上,可以加大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单位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在人力资源方面,其主要的部门需要按照疾病控制系统人员的配置标准对其进行增加编制的处理。尤其是可以着重引入高素质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检验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提升检验专业人员的比例[4]。另外可以提升检验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通过这种手段能够留住这些检验专业人员,并可以明显的激励检验专业人员,让他们有着工作的动力,并能够爱岗敬业,自觉的学习新技术并开展新项目。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的拨款,让实验室能够采购一些全新的检验仪器,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效果。

4 结语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食品安全能够得到保证的重要条件。通过本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症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明显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效果,保证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文,李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2,12(7):44-49.

[2]潘琪,王隽,任树刚,等.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504-11505.

[3]何平,王煜红,江小明,等.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有效性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酿造,2015,34(3):162-165.

风险监测 篇11

在I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的为熟食卤味(61.11%),其次是盒饭(桶饭)(64.0%);在Ⅱ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的为腌腊肉制品和粮食制品(均为80%),其次是茶叶(90%),;III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的为酱腌菜(86.7%),其次是蜂制品(93.1%)和熏烤肉制品类(93.3%)。

市售食品的食源性寄生虫风险监测中,可生食果蔬检出率最高(40%),主要是螨虫;水产品和泡菜检出率为0;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监测中,禽畜肉致病菌的检出率最高(13.9 %),主要是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非生食水产品(9.8 %)及菜肴(6.7%)。

主要问题

1.水产品养殖、运输过程中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渔药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盒饭(桶饭)和熟食卤味等高风险食品加工过程卫生状况不佳,部分熟食卤味食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生猪养殖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的现象依然存在;

4.虾夷扇贝肠腺麻痹性贝类毒素时常有超标样品检出;

5.餐饮单位即食菜肴偶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

6.部分学生盒饭检出热能和脂肪不合格。

风险监测 篇12

中国人民银行传统上使用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结构多元发展, 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 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 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央行的研究表明, 与传统的信贷指标相比, 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与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相关性更强。

这个指标的意义何在呢?人民银行认为这个指标是为了全面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 以便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调控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实它还有一个作用隐含在其中就是维持金融稳健。我们看到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范围中, 有一部分并不创造货币, 它们不属于M2的范围, 例如债券、股票、信托公司的贷款, 保险公司的保险赔偿、银行承兑的票据, 但它们创造了流动性, 推高了资产价格, 容易引起经济泡沫化, 也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甚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所以这部分融资也应当进入中央银行的监管范围。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提出了数量型货币政策中间指标适用性差, 而逐渐采用利率等价格型指标。价格型指标确实能起到管理通胀的作用, 但是它无法约束流动性, 其实是给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拉动经济, 摆脱衰退开了口子。发达国家在这二十多年的金融规模迅速膨胀都不是因为传统的M2这个货币指标的膨胀, 而是非货币型的融资工具创造了大量的信用和社会融资, 造成了金融泡沫的膨胀, 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M2/GDP这个指标长期仅维持在60%的水平, 美国从1990年到2010年末的20年间, M2仅增长了1.69倍, 但是金融衍生品的数量则几十倍、几百倍于国内生产总值。全球金融资产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传统货币 (M1和M2) 只占到1%, 广义货币占9%, 金融债券占10%, 而金融衍生品则占80%, 金融衍生品代表的全部都是虚拟经济。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 美联储仍然认为利率指标可以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调控金融泡沫, 而不必通过对这些金融创新给予数量型监管, 以体现其金融自由,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错误的。日本在九十年代金融泡沫破灭前也存在上述情况, M2和通胀水平运行平稳, 货币政策调控仅盯住这两个中间和最终变量, 结果金融体系的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破灭造成了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社会融资总量既是一个统计指标, 也应当是调控指标, 以此进行数量型调控看来势在必行。目前除中国外很少有国家采取这种方式管理信用总量。例如欧元区国家使用M3指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数量型指标, 规定了M3的增速作为配合货币市场关键利率的参考指标, 这虽然比M2的调控范围有所扩大, 但是也没能包括所有融资形式, 只是增加了货币市场工具、至多两年期的债券等。

上一篇:全面和谐的发展下一篇:工程施工中机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