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院建设(精选12篇)
园林设计院建设 篇1
节约型园林建设是指园林绿化建设、运营、维护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同时实现园林绿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从而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型园林建设是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状况下提出, 而园林的硬质材料的选用是为了满足节约化的需求。
1 对园林硬质材料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1.1 设计形象化
园林硬质材料的形式与功能都比较重要, 有时设计师为了使园林作品更加完美、更具艺术特色, 常以艺术创作为主要形式进行设计而忽视其功能的重要性。有时设计师还以一些木制的材料作为原料对栈道或荷花池进行设计, 因设计师未真正的考虑到其受风化的作用, 会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 使资源出现不同程度浪费。
1.2 缺少特色概念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因地制宜, 部分设计师为了迎合求新的变化, 经常运用一些与历史文化及当地特色隔绝的硬质材料, 并将一些经过改造仍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置于一旁不去利用。因此, 在硬质材料的运用上常缺乏其特色不能很好的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
1.3 材料的利用不合理
园林也是有生命的, 它也需要定期的进行维护, 也只有这样, 才能延长其寿命, 保证其景观最佳的效果。然而一些材料易受环境污染, 像木材、玻璃等材料常常因相关部门的忽视, 致使材料污损严重。这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景观的效果, 还会因材料频繁变换导致生产环节的浪费。
1.4 要注重环保的性能
随着园林产业设计理念的变化及工艺水平的提高, 其他行业的材料也在园林中有所体现, 其他种类材料的融入, 使园林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多彩。如不锈钢板及玻璃砖的使用等。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发展、园林硬质材料的开发是以环保为基准的, 要注意透水材料、再生材料以及绿色环保材料的推广使用。新型的材料在丰富园林效果的同时, 也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生态价值。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透水砖透水材料的运用, 火力发电厂排出的粉煤经过加工后烧制成粉煤灰砖、以煤矸石为原料烧制的煤矸石砖和大量运用工业废料制成的压印混凝土等, 这类砖石主要是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废物制成的, 在降低能耗的同时, 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2 园林硬质材料设计理念、原则及风格
2.1 重塑社会形象
园林硬质材料的选择, 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在节约型园林建设中, 应在设计理念的引导下, 综合考虑硬质材料的质感、使用时间的长短问题。不应该为了节省资本而浪费了设计理念。像钢板、玻璃这样具有现代气息的风格的材料, 造型精巧细腻, 是塑造现在园林风格的首选材料;像砂岩这样具有古朴气息、粗犷的石块, 是具有野生气息的野外公园林景观建筑的首选。
2.2 增添特色, 提高社会效益
我国的领土辽阔, 东西南北差异较为显著, 不同地域的园林特色也各不相同, 园林的硬质材料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南方多竹石, 风格淡雅秀气。而北方多砖石, 风格较狂野奔放。不同地域之间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设计时要根据风格的不同, 选择适合的题材, 不仅要突出园林的特色, 还要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 还要使社会效益提高。
2.3 合理利用材料
在节约型园林建设中, 园林的硬质材料要根据节能环保的需求, 进行循环使用。在园林建筑中, 有很多被废弃、淘汰的或是不环保的材料, 可以对其进行处理、重塑, 使其再次运用到园林建设中, 不仅可以促进材料的循环利用, 也可以降低园林的建设成本。
2.4 重视生态效益
在园林的建设中不用或是少用天然木材、石材, 如果木材或是石材过渡的开采, 也会导致植被的破坏, 加重水土流失的步伐。对已经使用过的自然资源, 要从不同角度挖掘出其特性, 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将被置换的自然资源重新利用, 对于新型的环保材料要进行推广并使用, 要从长远利益出发, 重视生态环保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
3 结语
节约型园林建设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园林硬质材料显著的特点是可以循环利用, 具有特色性、环保性, 这与以最小的投资创造出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节约型园林建设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丁素春.自然与节约型绿地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1)
[2]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 2009 (2)
[3]闫煜涛, 白丹.论节约型园林建设中园林材料的设计手法[J].华中建筑, 2009 (6)
园林设计院建设 篇2
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1]。无论是筑山、理水,还是构物、绿化,在传统的理论和技法上融入生态工程设计的理念十分主要[2]。在地处南亚热带的广东,园林建设的条件得天独厚,认真研讨探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观念上的误区,对于在岭南文化的基本之上,建设独具特点的生态园林工程,有主要的理论和实际利用的双重意义。广东园林建设的现状和条件
1.1 现状
(1)广泛以为“城市土地十分可贵,而绿化的成本高、效益差”;
(2)在不合适建筑的小块零碎地进行“插漏补遗”式的绿化;
(3)在应绿化的处所,用“工匠”程度来进行“绿化”;
(4)建设的城市“广场”多具“低级”园林设计品味;
(5)途径和庭院的绿化树种单调、设计粗糙;
(6)公园的建设重“构物和绿化”,轻“筑山和理水”;
(7)某些处所还处在“见缝插楼”阶段,甚至连“见缝插绿”的阶段尚未达到;
(8)园林建设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
1.2 园林建设的生态基本
广东省地处南亚热带,热量、雨量充分且雨热同季,进行园林设计的条件得天独厚。无论是“筑山”还是“理水”、“构物”还是“绿化”,这里河流密布,水网纵横,山岳起伏,岩石形状怪、类型多,或雕或锉,有许多北方不具备的方便条件。
在园林绿化方面,植物的多样性较北方更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用于绿化的植物种类高达数千种,尚有地带性乡土植物数万种作为后备资源,比北方的植物种类多10~100[2-5]。
在植物的栽培方面,由于水热和土壤条件的优胜,绿化植物的成活率高、生长快,生物量和生产力高,生态功效强。
在筛选抗各种城市空气、粉尘、噪音等污染方面,广东省的绿化可供选择的植物种类较多,只是目前并未有多少在这方面下功夫的园林设计计划而已。
1.3 园林建设的经济、社会基本
在广东,园林建设的经济、社会基本较好。岭南人素爱小桥流水,庭园种花,如今富甲一方,在这方面的需求不断看涨,只是缺少准确的领导和典范的示范典范。准确地认识园林建设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
当今,依照传统的美化、装点、怡情、造景的传统园林建设的观念去进行园林设计和建设是存在相当大的误区的,我们必需从更高、更远、更新的“理念”和“思维”来进行园林建设,使之真正地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必需放在十分主要位置的主要内容之一。
2.1 从“视觉辨认作用和景观后果”来懂得园林建设[3]
城市园林建设确切能够起到“美化、装点、怡情、造景”等等的设计后果,但这还十分不够,应当从城市整体形象的设计高度来进行园林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视觉”代表,彻底贯彻“从在城市建设公园到把全部城市建成公园”的建设理念。
2.2 从“生态效益的发明和生态容量的支持”方面懂得园林建设
城市建设中可以用“筑山”、“理水”、“构物”和“绿化”来调节吝啬候,以缓解城市“热岛“现象。更主要的是,可以进步城市的净化大气、减少污染、防风抗灾、交流氧气、杀菌消毒等等的生态效益,并同时进步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
2.3 从“各种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示”来懂得园林建设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宗教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均占领一席之地。而现代城市建设中,通过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的设计伎俩把以上几个方面的“文化内涵”充足、奇妙地表达出来的作品尚不多见。相反,设计急躁、建设仓促的作品却比比皆是。
2.4 从“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导标记”来懂得园林建设
广州市的城市交通体系“手脚发达,心肌梗塞”十分严重,数年来一直是采用建设立交桥和高架路来解决问题,刚刚通车的“内环路”高架桥,给予广州市民在城市的生存生活感到用四个字来权衡就是“大桥下面”。加上那密密麻麻的“防盗网”,则又有“笼子之中”的感受。
笔者近年来在广州市多次建议,缓解广州市城市交通状态的最基本、最彻底的措施是,通过建设城市绿地的方法下降城市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以取得最终永久性下降
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的后果。目前,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多在每km25万人以上,最高高达每km213人[3]。如此的人口密度,建设多少立交桥、高架桥都解决不了基天性问题,因为随着生活程度的进步,拥有汽车和对汽车依附性大的人群数量增大,这个被耗资宏大的高架路带来的暂时性“缓解”的后果,将被冲淡或被淹灭。
如果从“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导标记”来懂得园林建设,则应当多建设园林绿地,也许这才是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的最好措施、缓解交通状态的最基本办法。
2.5 从“减低城市灾祸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方面来懂得园林建[6]
城市是人类生存风险最高的地域,当然也是人类对付风险的技巧、方式、装备、资金、投入最多的地域。这两者之间在大多数时光内是趋于平衡的,缓和的迹象往往给我们以假象,使我们误以为城市是人类生存最安全的处所。其实不然,在城市之中生活的人们,遭受火灾、水灾、风灾的危险性大大高于生活于人口密度较低的乡村。地震灾祸更为显明,云南丽江的地震和唐山的地震相比,前者比后者逝世亡的人数小得多。因为前者是产生在乡村,而后者产生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据统计,地震中伤亡人数中95%以上是由于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地震中城市的空旷地往往是邻近居民的“救命”之地。
因此,从“减低城市灾祸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方面来懂得园林建设,将大大加速目前从“见缝插绿”到自动自觉地“计划建绿”甚至“拆屋建绿”的园林建设过程。建设生态花园城市问题
我们须要建设一种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才干使生活环境质量不断稳步地进步,获得经济社会的高速、稳固、健康地连续发展,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城市建设模式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花园城市,从园林设计的角度来看,真正能够使我们统筹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综合最优的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是用生态园林工程理论树立起来的生态花园城市的发展模式。
3.1 建设“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造的和平途径》出版于1898年。那时,英国的舆论界正对“人口不断流入已经过火拥挤的城市,而农村日趋荒芜”的现象觉得不安。霍华德于是就针对农村居民流入大城市的问题提出了他的建设花园城市的建议。他以为可以“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长处同乡村的漂亮和一切福利联合在一起。”霍华德写道:“城市和乡村,应当订婚,并从它们的幸福的结盟中发生新的愿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霍华德以广阔的田园(园林)地带围绕城市,把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所以有人又称他的花园城为“田园城市”。
3.2 建设“山水城市”
钱学森在研讨“城市总体设计”、“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和山水城市”等问题之后,明白
指出:“山水城市的假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联合,是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的联合”。“社会主义中国应建设山水城市”[5]。陈传康以为:“传统的城市计划请求城市建公园供居民和观光客游玩,其实城市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景致精美的公园。到处绿茵如画,建筑作风精美和谐,名胜古迹得到维护,使城市成为一个观光旅游的空间。山水园林城市应是城市计划发展的方向。”
[6]
实际上,无论是“田园城市”还是“山水城市”都应当做到:
(1)应用当代最新的生态科学的定量定性测试及评价手腕和方式评估预测后果;
(2)雪杜绝大气、水、垃圾及其他各种工业、农业、商业等环境污染;
(3)把自然生态体系中无废无污的秘诀“物资的开放式闭合循环”通过园林生态工程的伎俩表达出来。
3.3 建设生态花园城市
在传统的、具有朴实生态思想的“田园”、“山水”城市的基本之上,赋于当代园林生态工程及其他相干学科的最新科学内涵,使生态花园城市建设进入一个以生态经济循环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无废无污、高效协调的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模式的崭新天地。我们应当应用园林生态工程的思想领导我们的城市建设。
(1)生态经济物资循环规律给予我们的启发
生态经济物资的开放式闭合循环给我们的仿生学启发是自然生态体系中没有废物。因此,我们的园林生态工程应把那些人为的生态经济循环被割裂的环节(也是发生废物的环节)再人为地把它们用园林生态链工程手腕联结起来,使之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协调[7、8、9]。
(2)准确认识城市绿化的生态经济功效
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只是计划者或建设者插漏补遗的手腕之一。实际上城市绿化体系是城市之“肺”,担当着城市空气生态循环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源的宏大作用。是城市保障人类吐故纳新的空气循环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也是生态花园城市的最直观、最显明的标记。
(3)用园林生态循环工程的思想结构生态城市的科学模式
用园林生态循环工程的思想结构生态花园城市,最重要的一条是按生态链关系树立起无废无污的、开放式闭合的各种新型的筑山、理水、构物、绿化的园林生态循环体系。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讨院人文社会科学研讨赞助项目(编号 99xa79001),广东省自然学基金项目(编号 974083)和国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编号 96ajb042)。
参考文献:
[1] 钟晓青.“绿色建筑”系统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建筑学报,1996,2:44~46.[2] 钟晓青.从田园城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园林设计院建设 篇3
关键词 园林绿化;设计;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为满足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环境的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美化城市的绿化环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但在园林绿化建设的进程中,园林工程质量、环境维护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园林建设和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园林绿化工作者的工作和任务,还需要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参与[1]。本文就目前园林绿化建设与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对策。
1 园林绿化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方案不够合理,施工前的准备不够充分
为保证施工的质量,施工方在制定园林施工方案时,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按照既定任务和方案来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以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然而,目前很多的园林工程建设都缺乏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导致施工现场的规划安排不够合理。另外,施工方与施工设计者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交流,在施工时只按照施工图纸,凭借经验进行施工,随意性较大,导致施工完成后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2]。
1.2 施工管理不合理,实际操作不合规
施工管理,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园林施工管理既可提高工程的质量,也可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但目前,部分施工队伍管理质量较差,甚至一些单位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管理方式,在施工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施工理念,如对环境及土壤的测定、木苗的科学种植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观念和相关技术指导,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合规现象,直接影响了木苗的成长,使管理和养护成本大大提高。
1.3 过度重视景观效果,忽略了本应发挥的生态改善作用
目前,大部分的园林绿化建设都是以植物造景作为核心,将绝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创意的勾画及创建之上,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理周期是否与园林绿化目标匹配,对绿地资源造成浪费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3]。另外,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过分重视引入物种的多样性,不考虑绿化成本,忽略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导致植物不能正常成长,绿化建设的生态效益也不能充分发挥。
1.4 严重破坏原有自然人文景观
在园林绿化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一些古树名木,古老建筑及一些自然景观时有破坏。这些历久保存的植物及建筑不仅具有特殊性,还是当地文明和文化的特色和缩影,应该得到有效保护。但在建设中,常常为了一栋楼或一条路不惜破坏原有的自然风貌与特色韵味,最后得不偿失。
1.5 居民绿化意识淡薄,管理水平较差
受文化层次、地域、历史和生活习惯等影响,尤其是小城镇的居民,对环境绿化认识不高,一些对绿化环境的漠视及破坏行为,影响了植物的成活以及整体园林景观的维护和建设。另外,园林绿化队伍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植物在栽种后没有得到较好的养护。而在机制上,管护,建设主体责任不明确,人员无落实,资金也没着落,建成之后没有进行有效管理,经年累月后,绿植已所存无几,继而是重新计划,重造景观,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人力,财力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2 园林绿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2.1 提高园林绿化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园林绿化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市政工程,涉及众多内容和层面,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为保证施工质量和效果,施工单位应该向施工人员强调工程的重要性,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另外,在施工前,施工方应与施工设计者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按照国家对于园林绿化的施工质量标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化施工计划和完整的施工方案,将具体的细节和步骤落实后再进行工作的组织安排;同时,为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需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4]。在选择施工时,应选择经验丰富、施工质量高的队伍,严把质量关,并有针对性地对其从生态经济学、建筑美学方面进行培训,落实有效的奖惩制度,提高施工管理质量。
2.2 结合地方特点,为绿化规划正确定位
园林绿化景观有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之分。从功能上分析,硬质景观起到了画龙点睛、烘托意境的效果并为人们提供了休憩之地。而软质景观则发挥着生态和造景观赏的功能。两者互为映衬,相辅相成,但从总体来说,软质景观所占比重应该比硬质景观大,但目前许多工程设计,硬质景观比软质景观多,一方面,导致了费用上升,另一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绿化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提高城市防洪避险的能力。因此,应该加大植物的配置总量,使其提供足够的绿阴。
2.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社会绿化意识水平和参与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园林,自然景观以及古建筑和古树的法制建设。每个城市都离不开不绿化。因此,每个地方相关部门都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关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标准抓好每一项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加大保护园林绿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破坏园林绿化的行为,加强人们保护绿化环境的意识,提高自身素养,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绿化建设工作中来[5]。
3 结语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园林绿化作为环境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园林绿化建设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目前,对于我国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措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志明,徐杰元,步红风.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
[2]王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常见性问题及优化策略[J].福建农业,2014(3).
[3]赵英顺.浅谈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占林业调查设计,2016,39(1).
[4]白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与措施[J].农林科技,2015(7).
[5]淡希溥.目前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常见问题与改善措施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
园林设计院建设 篇4
我国近几年开展的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 通过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上述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城市设计和园林绿化建设。
建设园林城市需要整个城市都实现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 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从城市功能看, 最初只用于交换和防御, 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 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 同时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 使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应该说建设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 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 二者一个是目标, 另一个是手段。
对于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定义目前都还没有统一。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其理论中基本的要素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该理论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实质表现的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这种城市形态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 可以这样理解: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基本的有机纽带, 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 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关于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 就出现了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和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这种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 割裂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 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就此, 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
(二)
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 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主要有三条理由:
首先, 分析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 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而开始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 但是根本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 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 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 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其次, 分析园林城市的含义, 园林城市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 也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园林是一个大概念, 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 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 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 运用于整个城市, 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 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再次, 分析城市设计的规律可知, 它所追求的有如下几个原则:即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 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其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 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 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 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 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 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 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艺术化地运用, 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 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就像营造园林那样,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 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
(三)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的是, 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的是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可见, 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 所产生的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 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的作用, 是独一无二的。绿色是现代城市的基调, 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 也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 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 这可以形成一种对比, 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 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 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 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 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 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 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 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树木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篇5
一、园林树木在园林学科中的作用
园林树木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首先是服务于园林建设。而园林建设的第一步是园林设计,那么什么叫园林呢?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
1、园林设计的定义(园林的释意)
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绿化美化与改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园林设计均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唯有日本则是以体现枯山水为典型的荒山秃岭型,但这些也只是局部的。
现代的城市建设分为两个发展的方向,数字城市和生态城市。
2、生态城市的概念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空气污染、噪音、粉尘等越来越严重。而能够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唯一途径就是城市的绿化美化。因此工业发达国家从上上一个世纪就已经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如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上上世纪是以城市绿化为主的,到上一个世纪在绿化的基础上已经逐渐由彩色化运动所代替。
而我国的传统式广场的建设。在上个世纪主要是以集会类型为前提的,所以设计时讲究硬化、空旷化,以致于整个广场没有高大的遮荫乔木和任何树木。导致在炎热的夏天,形成连蚂蚁都不敢光顾的“热锅”,在冬季,广场则呈现出的是萧条的景象。是一块夜晚则是华灯下的一片死寂。
寻找根源:主要是领导的本位主义及急功近利的思想所致。恰恰这些广场又是体现本界政府的政绩的标志,和供上级领导检查炫耀增光的筹码。
浅析园林城市建设 篇6
摘要: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
关键词:城市发展园林建设 原因
0 引言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全国城乡单位的园林绿化日新月异。有苏杭园林誉满全球,桂林天然山水美甲天下,古都北京,西安旧貌换新颜。今有改革开放特区,深圳、夏门,埔东等称之现代化花园式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这样既美化了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
活质量,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现今从事园林绿化养护队伍日益扩大,这批养护大军中,部分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担任技术员,园艺师,而多数来自转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工。本文就先进社会的发展来解析下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 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
1.1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1.2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1.3 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8.1%,我国1998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1.4 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使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人们迫切需要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去放松一下身心,消除疲劳。从近年节假日七天长假期掀起的旅游热、假日经济等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在经济提高了以后,对大自然的热切渴求。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跳出小园林的围墙,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的领域,去满足人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2 园林城市发挥的作用
2.1 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能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少搞硬质铺装,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2.2 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就是师法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其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最适合人群需要。美好的园林景色,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由于它能产生负氧离子,因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人们到了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是由于园林有此作用,所以都盼望把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学习 工作场所绿化美化得更好。道路立交桥的绿化搞好了,会使人感到市容很美好,美好的市容风貌,是映入来到该市所有人眼帘的第一印象,而且会长记在心,影响很大。美好的市容风貌,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能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的市容,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很不够的,必须把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道路河道绿地以及隔离防护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
2.3 要把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作为一项独特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在其他时间里进园赏景、观花,从事露天跳舞和开展拉琴、唱戏、打扑克、下棋等自娱自乐活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常把公园作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目前的问题是现有的公园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活动项目都已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解决之道一是要尽快增建新的公园;二是要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文化设施,以便于就近参与活动。
浅析园林建设施工中规划设计 篇7
一、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
园林建设在建设的初期, 需要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 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 共有七个重要的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接收园林的设计规划任务书, 之后派专业人员进行园林建设的现场规划勘探, 与此同时进行的工作是要详细的收集和园林建设有关的基础资料;第二个步骤是勘探完毕后, 园林规划设计单位要提交初步的园林规划报告, 报告中要提出园林设计规划的总体思路并说明本次规划的二聚体目标, 将详细的材料交给业主方, 待业主方进行确定;第三个步骤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要进一步的编制园林规划设计报告并且要开会进行专业的评审。参与本次评审的专家团队要由业主方进行组织, 尽量的集中时间, 全员参加园林规划设计的评审会。园林规划设计的单位要根据参加会议的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及时和具体的对园林规划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第四个步骤是参见专家的意见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初步设计, 同时要向业主提交园林建设工程的概算书;第五个步骤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再一次的进行园林建设的场地勘探, 勘探完毕后进行详细的园林规划施工图纸的设计;第六个步骤是按照园林规划施工图进行项目建设的预算编制工作, 同时园林规划设计单位要向业主及园林的建设方进行施工图纸的交底工作;第七个步骤是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 园林规划设计的单位要派驻专业的设计师进行园林建筑的过程指导, 要配合园林建筑的施工进度等。
二、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论证的内容
关于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需要论证的内容,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园林的绿化功能。第二个方面是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提升园林的艺术品位。第三个方面是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第四个方面是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对园林建设的而各项指标认真细致的计算。第五个方面是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对园林中栽种的树木的种类进行相关的辩证。第六个方面是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园林建设成本的计算并且要对相关的维护费用进行预算。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1) 论证内容一: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园林的绿化功能。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国政府和个人已经将我国的绿化当做是一种义务在进行推进。我国的公园, 我国的风景名胜或是我国的居民区等, 都要进行绿化建设和规划, 我国的园林建设规划设计也是如此, 要充分的注意绿化面积在园林整体中占据的比例, 意识要达到国家的要求, 而是要满足业主的要求。这两者的要求要充分的给予考虑和实施。
(2) 论证内容二: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提升园林的艺术品位。园林的建筑一定要考究其艺术品味。拥有高品味的园林设计, 可以让园林变成一幅人见人爱的山水画。园林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要注意点线面的结合, 我们要合理的进行一年四季的转变特点, 将这些季节元素有机的加入到园林的建设中来, 园林的建筑就是要有效的将艺术结合其中, 要效仿我国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 要最大程度上将大自然再次展现。让人们置身园林之中就有置身大自然的感觉, 这样的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才有非凡的艺术品位。
(3) 论证内容三: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我国的园林艺术在我国的古代就存在, 一直传承到了今天。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体现出园林建筑的历史文化, 我们要将园林的历史元素加入园林的设计中来。有的时候, 园林建筑在历史因素的陪衬下,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要想让我们的园林建筑长久的存在就必须让园林的建筑有历史感, 尊重历史的园林才能够得到历史的肯定, 因此, 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将必要的历史元素加入我们的园林建设中。
(4) 论证内容四: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对园林建设的而各项指标认真细致的计算。园林建设中的各项指标包括了:园林的绿化率;园林的人均绿地;园林立体绿量;园林植物层次的配置和环境保护等。我们只有通过详细的计算才能够决定园林在建设中的各项参数。才能够决定园林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们要避免盲目的追求园林的绿化面积导致了园林的建筑风格变形或者是失败。
(5) 论证内容五: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对园林中栽种的树木的种类进行相关的辩证。作为园林设计的工作者,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什么植物作为园林的植被主体, 周围适当的配置什么树种, 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考究的, 我们要重点观察植被在园林的生长情况和适应程度等, 要防治病虫害对园林植被的危害程度。
(6) 论证内容六:园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园林建设成本的计算并且要对相关的维护费用进行预算。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园林规模进行不同的园林建设造价, 我们要重点强调园林的建筑效果, 之后才考虑园林的费用, 但是园林的费用预算也是考量园林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基于城市安全的园林规划设计编制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 2011 (06) .
[2]陈炽培论述城市社区公园园林规划设计、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J].建材与装饰, 2012 (04) .
园林设计院建设 篇8
很多学者都着重论述中西园林的差异性。但是国内外园林有着很多相似性, 虽然它们存在于相距甚远的时空中, 但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体系, 但他们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 同是我们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 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园林艺术是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个体的差异性与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国内外园林由于在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 因而对方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品质。蕴涵了不同的造园思想。
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 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 但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 崇尚理性主义, 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 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与西方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 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园林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 终于形成了形成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园林的精髓;与自然关系密切, 力求变化;对永久性的表现。与中国风景画一样, 概括为“山水”, 中国园林试图接近并以象征的方式展示自然的本质。这并非自然的翻版, 而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而“追求自然的本质”恰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而若说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诗情画意”, 那么则不能体现中国园林的本质。因为, 西方园林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西方造园家门在设计, 创造园林时, 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渗入到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去。
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 追求各自的理想, 因此, 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 无论是用山石, 或用水池, 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 总是存在, 且总是有意识的, 而这一方式, 在西方并不普遍。相反, 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 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 以及对草坪的大量使用。
总而言之, 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则强调“秩序和控制”。园林艺术博大精深, 我们应多方研读, 才能品味其真谛, 吸收其精华。在自我的设计中, 若能适当借鉴,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设计方法。
2 国内外园林建设的比较
2.1 园林城市
在我国, 园林城市评选活动是1992年由建设部组织的, 当时仅制订了十大标准, 到2000年5月, 国家建设部正式颁发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对过去的十大标准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国家园林城市的评选标准包括组织管理10分、规划设计10分、景观保护8分、绿化建设30分、园林建设12分、生态建设15分、市政建设15分、特别条款等八项, 其中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三项是基本指标。
2.2 国际花园城市
竞争国际“花园城市”是一项被国际社会誉为“绿色奥斯卡”的评选活动。1996年, 由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等环保做得较好的国家共同发起, 每年一次, 按人口多少分为A类1万人以下, B类1万至5万, C类5万至30万, D类30万至100万, E类100万以上五个等级。评选标准包括景观改善、遗产管理、环保措施、公众参与、未来规划五个方面。评选标准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园林绿化, 而是对一座城市社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的综合评判, 不仅包括城市功能硬件设施建设, 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软件方面的内容。
2.3 绿色生态城市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又有人陆续提出了“绿色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 但尚未形成公认或官方组织承认的统一标准。与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不同的是, 绿色生态城市更注重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服务相协调。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学者认为, 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城市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
3 我国园林建设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国内外城市在建设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具体表现在规划先行、组织保证、资金落实和社会广泛参与等方面, 我国应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高起点地实施创建工作。
3.1 大多数城市都利用先进的规划理论和
方法, 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规划。发达国家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首先考虑的是绿化和景观, 如国际花园城市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念, 在其城市规划方案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 确保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仍能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并且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又如在德国, 所有的城市形态规划都必须遵从一定的绿化标准。
3.2 设立强有力的政府组织领导机构, 保证规划的实施和法律、法规的执行。
如加拿大和美国, 都有专门的国家和地方园林局, 有些城市还专门设有树木管理局。又如入选第五批国家园林城市的青岛市, 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园林城市领导小组”, 实行园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入选第六批国家园林城市的肇庆市也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 市长、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创建机构, 把创建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年度考核目标。另外, 许多地方还对绿化建设奖惩较为严格, 如新加坡对随意砍伐者进行罚款或处以监刑。
3.3 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在创建过程中, 无一例外地落实了巨额资金的投入。
例如城市建设区面积只有30.07平方公里的惠州市, 自1998年以来就已投入资金15.8亿元。又如在199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秦皇岛市, 从1996年至1998年的三年中就投入了4.2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3.4 城市园林建设和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谈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园林规划设计 篇9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它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 湿地总面积达3890190hm2, 占全省部面积的8.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7, 成为名副其实的湿地大省。面对丰富的湿地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因而其设计理念也应在参考美学设计原理的基础上, 更多地要遵循生态学原理, 尽可能缓解现存湿地所受到的威胁和压力, 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2 湿地公园建设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的原则:人性化原则, 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自然生态的原则, 亲水的原则, 休闲的原则。湿地公园设置重点保护区、游览展示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改造后所展现出的湿地景观为林地、草地、沼泽、水域等不同生境。
3 湿地公园规划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力求自然生态观景区, 做到所到之处尽是肥美的水草, 成群的候鸟。整个身心完全回归自然, 融入其中, 乐在其中。在湖泊, 沼泽观赏水景, 可以有看大海的感觉, 水天一色, 心胸开阔, 眼睛明亮, 宠辱皆忘, 心旷神怡。观赏植被, 顿感那醉人的绿色, 眼目一新, 疏影横斜, 郁郁葱葱, 生机一片。园路的设计, 以直路和曲路构筑, 曲路沿承中国古典园林的做法, 迂回萦绕, 曲径通幽, 令人浮想联翩。直路带有西方景观设计时尚, 直路和曲路交替变化, 穿插交切, 融合贯通, 实现移步换景, 景随步移。路的铺设宜采用鹅卵石或木栈桥等天然材料。遇到台阶处采用干砌块石, 严禁采用化学材料。水景的设置充分考虑湖泊、沼泽、流泉、瀑布等来丰富景观, 使静水和动水相得益彰, 使人见水思源, 远离尘嚣, 心旷神怡。景观设计中有桥可造, 可谓锦上添花, 参照江南水乡的技术和工艺, 做些石拱桥, 或“小桥流水”的木桥, 杜绝使用水泥等化学材料污染环境。水上运动休闲区, 建有水车, 手摇船等, 禁止使用机动船只, 最好用摇橹的乌篷船或划桨的舢板船运送游客, 船只的码头, 采用防腐木制码头, 观景亭也最好采用木质阁楼样式, 其他水上娱乐项目也应做到不能污染水环境。动物以当地野生物种为主, 以放养为辅, 尤其是水、禽类动物的适度放养, 不要破坏本地的动物之间的生态平衡。
4 湿地公园的配置主要依靠植物
湿地治理主要依靠植物的配置, 应充分利用本地的植物资源, 顺应天时, 景色随四季而变, 展现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 使空间更具观赏性。以春、夏之花草, 秋之叶、果, 冬之枝、干为素材;可侧重一面, 突出一季;可建成杏花村、桃花源、杨柳巷、丁香园、荷花塘、梅花弄等, 更具诗情画意。树种选择本地乡土特色的树种, 对当地的土壤和气候适应能力强, 同时考虑净化空气能力和抗风能力;在临水区选择湿树种, 采用垂枝打破水面与地面的空间距离感;在水边种植临水植物, 在水里种植亲水植物, 丰富水、岸的景观层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湿地较多, 现正在综合治理, 可参照以上论述观点, 与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同纬度的湿地现状调查如表1。
因此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尽量避免其他优势物种的入侵对原有芦苇群落的破坏, 选用芦苇群落的伴生植物, 维持芦苇群落的完整性和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可以优先选用以下伴生植物:
沉水植物:小狸藻 (Utricularia bisquamata) 狸藻 (Utricularia vulgaris linm) 水车前 (Ottelia alismoides) 杉叶藻 (Hippuris vulgaris linm)
浮水植物:槐叶萍 (Salvinia natans) 荇菜 (Nymphoides peltatum) 睡莲 (Nymphoides tetragona)
挺水植物:狭叶甜茅 (Glyceria spiculosa) 毛果苔草 (Carex lasiocarpa) 驴蹄草 (Caltha paluster) 球尾花 (Lysimachia thyrsifloria) 泽泻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水葱 (Scirpus tabernaemontani) 盒子草 (Actinostemma lobtum) 东方蓼 (Polygonum orientale) 燕子花 (Lris laevigata) 睡菜 (Menyanthes trifoliata) 干屈菜 (Lythrum sahcaria) 狭叶慈菇 (Sagittaria trifolia) 狭叶黑三棱 (Sparganium stenophyllum) 长芒野稗 (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caudata)
结束语
在湿地公园治理中, 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要求, 园林规划设计起主导作用, 尤其是在植物配置方面, 其作用更为突出, 正因为有水生和陆生植物的配置, 才使得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真正做到绿色环保。
摘要:湿地公园现已成为国内湿地保护及开发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也受到设计者和广大居民的青睐。以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而设计建造的湿地公园, 除去观光和休闲价值, 应更多地承担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生态教育、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以及滞洪和处理污水等功能。因而其设计理念也应在参考美学设计原理的基础上, 更多地要遵循生态学原理, 尽可能缓解现存湿地所受到的威胁和压力, 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关键词:湿地,治理,园林,规划
参考文献
[1]于凤华.黑龙江省湿地资源及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1]于凤华.黑龙江省湿地资源及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 篇10
1. 文化底蕴浓厚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特色。
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中国园林之最”, 归根到底是由于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 而苏州城的文化底蕴也成就了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特色, 即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苏州这座古城, 最早建成于公元前514年, 整个城池坐落于历史的核心地理位置, 历史上关于苏州的文字记载追溯到远古时期, 最开始为吴属之地, 又称之为姑苏。明朝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一带, 据明朝苏州城史料的记载, 明代时期的苏州可以说是一个经济文化繁华的城市, 是明朝时期的第一大城。除此以外, 苏州城巷中的每一个小巷中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最有名的有专诸巷。在明朝时期的拙政园中, 人们不难发现文化的韵味, 拙政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谓是相当大的[1]。从明代看拙政园的文化底蕴, 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建筑形式, 而是升级为了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升华, 而这种升华就体现在绘画、山水、花草树木以及诗文集合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所汇聚的艺术形式, 将中华民族的时代气息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也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最大特色。
2. 别具一格的设计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风格。
拙政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在整个园林中占据着最大的建筑面积, 是苏州园林内最为典型的代表。据记载, 拙政园建成于明朝正德年间, 明代时期的拙政园主要是以水为主, 景色尤其美丽, 当时的建筑数量虽然不多, 但它的看点却不仅在数量还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明代的拙政园简单而不俗, 素雅而不失美, 园中茅亭、竹子篱笆、自然山水相交融合, 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作。在拙政园中, 最吸引人的还要数园中的花草树木, 在这些自然景色中, 有近80%的景观是以山水植物为题材, 每一个景观栩栩如生, 给人以美的遐想。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风格在明代时期是独具一格的, 它摆脱了传统的粉饰性装扮, 充分以园中的优势进行设计, 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据《王氏拙政园记》中记载, 文征明综合利用拙政园天然的优越性, 将这一带的地质松软、积水过多、湿气厚重转化为优势, 因地制宜, 最终规划设计出了拙政园的各个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天然韵味与气息, 将意境完美地与自然相结合, 打造出极具观赏价值的苏州园林[2]。在拙政园中, 山水、花鸟、竹亭作为其简单的构成元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拙政园正是由于这些简单的元素才组成了具有意境的设计风格, 而这种设计风格也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风格。
3. 意境的营造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标。
明代时期的苏州园林极具“诗情画意”, 而这种意境主要归根于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国古代的园林一直都是在探索一种意境的表达, 而从苏州园林的整体建设设计不难发现, 它的意境表达是颇具心思的。关于园林的建设设计, 不仅包括布局的设计, 最重要的是一种格调的设计, 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 拙政园作为私家园林的代表, 应突出高雅自然的意境。明朝时期, 从拙政园的意境中不难发现, 它十分注重高雅的意境设计, 整个园林以园林的本色色调为基本色调, 通过楹取、书雕刻、装饰等作为载体, 以大片粉墙为主, 再加上栗壳色的梁柱, 黑灰相称的瓦顶, 以白墙和水磨砖所制的灰色窗框, 勾画出一幅山水画, 也营造出了一种自然高雅的意境。同时, 对于每一个景点的名字也进行了仔细的命名, 如松风水阁、与谁同坐轩、雪香云蔚亭等, 给人以浮想联翩的意境体验, 具有极强的文化韵味[3]。园林中文人书画的亲笔所作也是一大亮点, 苏轼的《赤壁赋》、董其昌所书曹植的《洛神赋》等, 给人以文人骚客的韵味体验。
二、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原因
1. 文人画家的参。
明朝时期, 经济的繁荣发展为苏州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苏州作为第一大城, 诞生了不少文人画家。在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中, 最优影响力的就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徵明, 他作为明代园林设计的代表人物, 对拙政园乃至苏州园林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徵明, 主要擅长的是诗文书画, 他的文学是从师于吴宽, 书法艺术从师于李应祯, 画作则从师于沈周, 他是“吴中四才子”中的一位, 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明朝年间, 他受命参与拙政园的建设设计。在文徵明对拙政园进行设计之前, 他综合考察了拙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 认为劣势资源可以通过设计进行改造, 通过对拙政园的松软地质以及潮湿地气进行微观设计, 最终绘制出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这幅著作每开画拙政园内一个景点就对页题诗, 并且每首诗词之前都要作上一首用正草隶篆书写的小序, 园中的山水花草全部采用自然制造。可以说, 在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 具有极强的美术价值与园林研究价值。中国的山水画最早可以追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那时候的书画艺术主要呈现出阳刚气息, 没有柔和的一面, 经过几代的发展与创新, 到了宋朝时期开始有了意境的特点, 到了明朝时期, 这种意境的表达更具创新性。
2. 美术艺术的熏。
明代时期, 美术艺术繁荣发展, 文人画派出现了演变, 随着明朝时期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发展, 近似于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 人们的思想不再局限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 市民文化开始崛起, 这直接导致了美术艺术的演变。同时, 随着外来传教士文化的传播, 西方古典主义的美术作品开始萌芽, 中国美术开始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明朝时期的美术主要可以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但主流还是分为宫廷绘画与浙江为主题的浙派。明朝时期, 在皇帝内宫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画院, 但是到了洪武年间, 皇宫内便开始从浙江一带招聘一些画工, 随之而发展起来。明朝时期, 代表人物主要有吴伟和戴进, 他们都注重构图的剪裁与意境的营造, 尤其是山水的意境描写。同时, 花鸟画也开始风靡起来, 大多是继承了宋代的特点, 描写精细, 擅长大幅制作, 生动逼真, 将花鸟与特定环境相结合, 给人以美感。明朝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吴门派, 其门派下擅长竹林题材的弟子也非常多, 在吴门派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沈周, 他出身于诗画家族, 自身对绘画非常感兴趣, 擅长山水诗画, 以水墨淡着色著称, 表达出无限的意境。到了明朝晚期, 随着吴门派的衰落, 松江画派逐渐兴起,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董其昌, 他是继文徵明之后的书法家, 在水墨山水画方面也颇具造诣。通过研究拙政园的绘画艺术可以发现, 明朝时期美术艺术的影响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重要原因。
3. 造园文化的影。
造园文化源远流长, 明朝时期, 随着园林景观的崛起发展, 造园文化体系也逐渐形成。以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例, 这部著作的绘制为以后园景观的建设设计奠定了基础。可以说, 明代时期拙政园的建成与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绘制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为有了这本绘制图本, 很多建筑设计者便找到了设计的方向, 根据其中的内涵进行创新研究, 从而发展适合自己的园林设计方案。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设计方案, 它包含了各个景点的每一处细节, 对每一处细节都进行仔细的勾勒, 这也是拙政园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4]。《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以系统性的视野对整个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研究, 书画相得益彰, 园林内一水、一木、一池都刻录着自然的印记, 给人以无限的憧憬。这种意境的提炼也正是造园文化所需要的内涵, 可以说, 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已经成为了造园文化的一部分。
三、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意义
1. 提高了苏州园林的社会影响。
拙政园的建造是数百年精神文化的沉淀, 为苏州园林增添了几分韵味, 而苏州园林也正是因为有拙政园的存在而大放异彩。拙政园中的桃花片, 营造出沿岸种植开花, 花开盛若红霞的唯美意境;竹林间, 高拔挺直。还有那季节性的美景, 春日的山茶, 夏日的荷花, 秋日的芙蓉, 冬日的梅花, 竞相开放。在拙政园间, 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植物景观, 以山茶花、荷花以及杜鹃花著称的三大花卉, 可以说, 园中80%以上是植物景观, 以荷风四面亭的荷花、玲珑馆的竹林以及听雨轩的芭蕉著称, 营造出淡雅唯美的意境。通过拙政园的这些园林设计, 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价值, 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典型代表。
2. 促进了园艺艺术的繁荣发展。
明朝时期拙政园的园林建设设计是一项令人赞口不绝的艺术精品, 它是艺术与内涵的结合, 对中国园艺艺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园林中的雅趣画面是园林设计的一种境界, 对园中的设计与格局的布置达到了极致, 这主要得益于明朝时期发达的造园艺术。同时, 园中的虚静画面唯美, 主要是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槐雨亭》为代表。拙政园是一部真正追求艺术价值的园林精品, 它在艺术构思、设计格调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思考, 是在园林艺术的美学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们所看的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美景, 更应是一种内在的设计理念, 对其设计的动静、雅趣以及趣味进行观赏。在中国园林史上, 明朝时期所诞生的拙政园可以说是一部佳作, 它不仅集聚了多种文化的内涵, 而且创新了更多的设计理念, 为后来的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奠定了基础, 同时, 从明代的拙政园看苏州园林艺术也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历史意义。
摘要:本文在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特点的基础上, 探究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原因, 从而探讨出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繁荣发展的意义, 提升了明代美术艺术的研究价值, 促进了园艺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拙政园,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
参考文献
[1]卜荔娜.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及设计特点[J].兰台世界, 2012 (22) .
[2]曹林娣.中华文化名人与苏州园林建筑装饰[J].苏州大学学报, 2009 (4) .
[3]曹林娣.明代苏州文人园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 2006 (3) .
如何建设节约型园林 篇11
关键词:考虑实际;建设节约;节约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0510(200B)12004-02
一、脚踏实地做好四项工作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那些片面追求生态环境效益而忽视瓷源与能源消耗的园林,或者片面强调局部环境改善而忽视整体环境恶化的园林。以及片面追求视觉景观效果而忽视自然演变能力的园林等,都不能称其为节约型园林。
建设节约型园林,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做起,脚踏实地的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倡导勤俭节约办实事的工作作风,要在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上树立节俭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追求豪华奢侈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二是建立健全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从法规上和制度上杜绝浪费型园林建设和运营模式。三是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更大的扶持,鼓励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科研工作与推广工作,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观念和经验。四是建设节约型园林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人手,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导则和施工养护及运营管理规范,集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能源。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资源浪费型或环境破坏型园林绿化模式的盛行,实现园林绿化建设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
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范山模水的景观类型而著称,造园受到水、土、石、术等自然资源的巨大限制。在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营造自然山水园,势必要耗费巨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因此,当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不顾当地自然资源条件,一味追求理想化景观类型,从而改变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造成外来景观入侵的建设模式,是中国园林绿化建设普遍资源消耗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应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能力营造园林绿化。要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园林绿化之路,彻底改变现有的园林绿化美学观念。耍抛弃矫揉造作的园林趣味,追求朴实自然的园林气息。
三、节约型园林的技术措施
建设节约型园林又是一项长期而全面的工作,周期长而涉及面广是其显著特点。既要从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等各个环节抓起,又要有长期坚持不懈的思想准备。同时还应从节约型社会的整体要求出发,考虑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确保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节约型园林的研究和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节力等几个方面。
节地型园林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用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建设节地型园林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在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小气候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必将成为我国园林绿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此,应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做到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节土型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所需要的回填土和种植土,大多来自于山地和农田,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势必对山区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那些从视觉效果出发而堆砌的高大土丘,因植物生长困难而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来维持,不仅带来高昂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与养护费用,而且造成水土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节土型园林建设应从有利于植物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的设计要求出发,尽量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壤资源,以利于缓解园林绿化与农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园林绿化节约土壤资源的具体措施,一是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二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
节能型园林近年来,由于大型城市广场、音乐喷泉和景观大道等城市形象工程的盛行,造成全国各地在园林绿化建设和运营中的电能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更有甚者,花哨的夜景照明不是用来突出园林中的景物,而是追求造型奇特的灯具装饰效,或者追求亮如白昼的夜景效果。这不仅失去了照明设计的本意和含蓄优美的夜景效果,而且造成经济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园林绿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亟待出台有关城市和园林绿化夜景照明方面的设计规范。
节水型园林节水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广泛提倡使用集水技术。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节水型园林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如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而且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如微喷、滴灌,在树木根部盘绕穿孔输水软管等,这些技术措施花钱不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节能型园林绿化作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提倡并鼓励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尤其是那些远离城市的郊野公园或高速公路绿化。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能源解决照明、灌溉问题,还能节约大量的管网建设投资。另外,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既有利于营造节能型园林绿化,还能够产生独特有趣的园林景观。
节力型园林最后。节约型园林应以便于养护管理作为衡量的标准,要求在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和日常运营中,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大约10年的养护费用就相当于园林的建设费用,园林的养护费用已经成为政府的巨大负担。尤其是在我国,随着人力资源成本逐渐提高,园林绿化的养护成本也将越来越高,现在若忽视养护管理问题,园林绿化有可能很快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难以承受之重,园林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节约人力、便于养护,理应作为节约型园林的考核标准之一。
节材型园林建设节约型园林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再利用的方法,形成十分奇特有趣的园林小品。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形成的“假山石”,以铺路剩余的石块、砾石作为园林铺地,以及利用死树枯干形成的园林景观等等。此外,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与其将其大量焚烧或作为生活垃圾处理,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环境的破坏,不如将其回收利用,或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或作为园林建设的材料,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园林设计院建设 篇12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
城市生态景观是一种人造的拟自然生态环境, 它本身既包含了现代科学的高端技术又包含了现代艺术的唯美气息, 完善一座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的构建, 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其本身的习性, 但又不能不顾其欣赏价值。不同的城市由于不同的地理因素, 在选择生态绿化景观构建时也要因地制宜的作出合理的科学的选择, 才能更好的完善城市生态景观绿化的构建。
1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的重要性
如今我国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环境已经向着自然化、人文化的发展方向延伸, 而城市园林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也是能够让人生活在自然生态环境之中, 贴近自然。融入自然。随着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标志就是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 在这种认识的促进下, 人们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相互的作用以及动态平衡点为目的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便逐步的形成并提高。生态景观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而构建的生态绿地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 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均被因地制宜的搭配到一个群落之中, 这个种群之间相互协调, 从而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让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稳定且有序的关系, 进而形成一个生物与生态之间均能共存共生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生态景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 人们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植物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因而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则成为了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园林的构建当中, 运用各种有效资源以及科学的构建手段,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景观构建出既有观赏性而且还能降尘、降噪、过滤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城市生态景观园林主要是以植物造景为主, 以木本植物为主体, 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动物、以及所在地区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等综合而成, 这里又包括了各植物之间所形成的生态网络, 通过这些, 能够充分的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 如吸收二氧化碳, 产生氧气、调节温湿度、降燥去尘等生态功能。所以, 构建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2 以生态美理论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园林
以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景观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规律与审美特征的多元化科学称之为生态园林美学。我国风景园林有史以来都秉承着赞美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点的生态美学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把自然与艺术相结合, 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极力表现出虽由人作却浑然天成的生态认为景观, 注重高低俯仰, 松紧疏密的搭配, 以静中有动, 动中求静的效果以求“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思想境界。以植被的组合为主干, 竭力追求色相和季相的不断变化, 并注重形象, 层次与韵味的美感, 加强景物之间的相互衬托, 并注重外景的亲和呼应与融合渗透。在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的工作中, 我们必须要淋漓尽致的把我国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并创新和发展。
3 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绿量
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环境系统功能的基础就是所谓的绿量,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使用更少的地皮来增加更多的绿量, 这就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态学问题。选择光合效应高, 适应能力强, 枝叶繁茂且叶面面积高的植物则是增加绿量的一个主要途径。城市绿地构建需要开阔空间, 但是如果大量的运用草坪, 对于绿量的增幅明显不够, 只能是浪费空间, 而且纵向空间的层次也不够丰富, 这样只能令生态效益降低, 所以, 在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环境构建设计时, 一定要尽量的减少花草坛, 避免形成绿地广场。并且要努力的促使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绿化的纵向型发展, 形成多层多景的良好的生态景观绿化体系, 在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设计规划以及构建过程中使城市的绿化尽量达到相对稳定的覆盖面, 并且要对绿地的空间实用程度进行不断的提高, 使之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绿量供应, 使生态与景观效益最大化。
4 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
想要更好的设计规划城市生态绿地景观就要做到一下三个基本原则, 就是“因地制宜, 风格多样, 特色明显”。在保留与融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要同样保持住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与人文环境, 并且创造出由地方独特风格的城市生态景园林观。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点就是城市生态景观绿化的过程中是否保留了此城市自身的地方性特色, 如果这种地方性特色表现的越突出, 那么就可以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地方特色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生态环境景观构建选用的原材料、艺术格调与人文文化内涵的运用上。城市生态景观绿化配置须首选乡土树种, 要保持有地方性特色的植物, 并按照生态景观的要求划分绿地功能。建设由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长廊、主题公园以及生态居民区等不同形式的生态建筑, 以体现因地制宜, 以人为本的思想, 最大程度上满足城市生态绿地的开发与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的需求。
5 城市生态环境景观功能性的统一
现代城市生态景观所追求的是生态功能, 使用功能和文艺功能等三个目标。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 其本身的构建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所实现的, 其自身必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自然规律, 遵循生态原则, 与此同时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的构建还属于艺术的范畴之内, 所以无论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缺少哪一个要素, 都会出现不可弥补的缺陷。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就是城市生态植物景观的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 城市自身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建, 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 城市生态植物造景必须要符合城市居民的需求, 并逐步完善。因此城市生态绿化环境所创造的氛围必须要充满人文气息, 实实在在的做到景为人用。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构建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材料原则上都越来越注重地方性特色的表现, 能够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与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方性魅力联系起来, 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地方性特色让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艺术更加的富有内涵, 而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艺术也更加充分的体现出城市所拥有的个性魅力, 彻底的执行“因地制宜, 风格多样, 特色明显, 量力而行”的四项基本原则, 从而让我们的城市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 2008, 1.[1]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 2008, 1.
[2]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1.[2]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1.
[3]江铭.居住区规划设计探析[C].生态园林论文续集, 20033, 15.[3]江铭.居住区规划设计探析[C].生态园林论文续集, 2003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