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声景设计

2024-05-31

园林声景设计(精选5篇)

园林声景设计 篇1

声景观设计在类别上主要分为自然声、人为声以及历史文化声3种要素, 基于各种声音的不同特征和表现方式, 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要进行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全面分析, 从而使建立的园林景观能在优美、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声音方式下产生和谐的园林艺术效果。

1 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严重的噪音

园林设计中影响噪音主要有2个决定因素:一种为严重的交通噪音, 一般的园林景观设计都位于城市的中心, 由于人口密度和交通量都比较大, 所以, 在建设园林景观中出现明显的交通噪音;另一种是人为噪音的出现, 由于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大, 特别是在黄金周时期人们到园林进行参观的人数比较多, 人们在交流或各种活动中出现噪音, 给园林以及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

1.2 没有科学的人工声乐设计

在城市园林中多数都设置了智能的音响系统, 为了使人们在园林中能够友好的沟通和发挥情感因素, 往往会在某段时间播放广播或音乐。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大众的要求, 如人们年龄不同、风格不同、生活方式和时间不同, 都有可能影响人们的不同看法, 这些人工声盖过了自然声的效果, 长时间下去只会让人们作为一种噪音产生反感。

1.3 没有将设计与场地进行结合

每个场地都有自己的声音环境, 例如, 空间比较狭小的园林或水域比较湍急的园林, 还有一些动物群比较集中的区域, 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也会加大对植物生长的侵害。现在的园林声音设计中, 并不是声音的种类越来越多才能产生良好的意境, 而是声音的特性、环境与场地之间能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选择。

1.4 忽视人为声景的表现

人们来到园林中主要是要放松自己的心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但人们在休息或游玩过程中还只是以静态的方式去聆听, 这种单一的设计方法使游人只是根据设计师的思想运动着, 忽略了人为声音的创造。因为人们在园林游赏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积极、向上的声音, 如女人的高跟鞋、游船的划桨声、情侣之间的谈笑声等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 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解决对策

2.1 降低负面的噪音

在一些风景比较名胜的地区, 一般要制定适应的人员容纳标准, 将人员进行限制来保障园林地的生态建设, 同时制定相应的噪音容纳标准, 使各级管理部门能根据这一标准进行限制[2]。对园林的特殊区域进行声音限制, 使人员在观赏过程中实现人性化与规划化的综合素质, 例如, 在园林垂钓区、人们休息区域都要对声音进行严格地控制。对室外的交通噪音应安装警示牌, 禁止进出的车辆在不必要的状况下进行鸣笛, 从而改善交通的规范性。

2.2 增加科学的自然声比例

为了园林能够增加更自然的声音效果, 就要加强风声、雨声、水声、鸟类以及虫类的叫声。在林园中利用不同的形式增加水声的设计或利用动物的声音创造大自然的声景效果。例如, 在园林景观中增加假山的建设, 在湖边放养禽类等方式, 使自然声音也能体现在人工园林景观中。

2.3 结合当地的文化因素

每个地区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特色, 如地方戏曲与声乐之间的配合, 园林主要以静态美为主, 加入具有动态的戏曲因素, 能使人们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增加不同的文化效果, 使人们能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2.4 调动游人的互动

在前期工作中对绿地做好调查, 设计师通过人们对声音的类型、数量以及各种形式的调查结果, 选择人们意见比较同意、喜爱方式比较多的实施设计方案。人们在园林游赏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声音, 在园林中安装声音的采集设施进行保留并利用创作景观小品, 从而加深人们对声景观的认知程度。在园林中还可以利用隐藏声源的方式来加强声景观的效果, 不仅会引发游客的兴趣, 也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3 结论

声景观作为园林设计的主要决定因素, 它的设计不仅是在“声音”上进行的调研与研究, 还是对人们思想与理念的设计, 将全面、综合的园林效果引入到具体区域中, 不仅将本区域的园林景观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化, 而且也能使人们以声音为主要渠道, 引导人们走进自然、创造自然、保护自然。

摘要:由于近几年城市化的普遍加快, 园林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很多城区也开始建立园林景观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分析了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声景学,园林景观,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燚, 包志毅.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探讨[J].华中建筑, 2007 (7)

[2] 魏颖.论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3 (14)

园林声景设计 篇2

3.1运用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古典园林的魅力凸显出来,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运用,实现与天然雕饰的古典园林融为一体,保证更好的推崇自然,顺应时代的变迁与自然的发展,与其和谐相处,更好的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园林氛围。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园林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蓬勃发展态势,各式各样的景观设计实现了有效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保证了双重效果的显现。但是目前来说,还是存在着较多棘手的问题,如人们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维护,轻视了对生态空间的爱护,导致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绿化环境也遭受到破坏,以至于生态资源濒临枯竭【4】。在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天人合一的原则应该适当的贯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严格的遵循着生态学及自然科学的基础条件,打造出更能适应时代变迁和自然发展的园林景观,保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积极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适当的将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起来,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加之大气污染问题的严峻,使得现代化的园林建设占地面积日益缩小。为保证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升至更高层次,需要合理的采纳古典园林建设中因地制宜的基本手法,促使空间变化方面趋向多样性和统一性,将充满着层次变化的特征适时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工作中,保证将园林的立体感充分彰显出来【5】。通过这种原则的使用,使得原始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同时又能让古典园林中的相关元素融合至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打造出更为多元化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6】。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山水花草等元素注入了现代园林景观中,同时也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比如喷泉的出现,让大众感觉眼前一亮。

3.3倡导激发情感的共鸣

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通过彰显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世人感知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自豪与骄傲,这便是情感上的共鸣。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来说,需要适时的将情感共鸣作为设计准则,通过充分结合意境创造思想的合理应用,实现了对景观的优化布局与设置,创造出了更为和谐优美的情境,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从而寻找到情感上的“归宿”,达到了园林设计中无限意境的目的【7】。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及时的将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知识相互融合到一起,由此更好的传递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从而满足双重感受。

4结束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国家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事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明的继承,保证其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思想深邃,在充分吸收与继承的过程中,实现和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此打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艺术。目前来看,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关注的是社会性及功能性的彰显,但是却没有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与适当的发扬,这样便让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初衷有所违背,只能发挥出片面的功能,却没有给予大众审美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为此需要适当的改变,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适当融入古典园林设计的思想,实现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合理对接。

参考文献:

[1]田翔.现代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实际运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49):57.

[2]白丽博.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16):135~136.

[3]庞杏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艺术科技,,29(9):324+323+342.

[4]Applic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GardeningElementsinModernGardenDesign[J].ZhongxinLI.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1)

声景设计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篇3

人对外界的感知总共分为5 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其中大约80%来自视觉, 其他感知一直受到忽视。直到19 世纪30 年代末, 基于对听觉感官的重视, 产生了声音景观学科。我国声景学科起步于19 世纪80 年代, 研究相对滞后。早些年的研究对其起源、定义、大体的设计方法、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概括。随着学科的发展, 声景观的概念深入人心, 对其的研究逐步涉及到城市建设、园林设计、住宅区商业区环境改善、旅游活动发展等方面。由此可见, 该学科对于烘托文化氛围、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审美体验等方面有非凡的意义。

2声景学对旅游系统的影响

旅游活动作为当下人们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 旅游体验成为衡量旅游地的重要标准。虽然声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却有许多的声景观元素的体现。古典园林中声景元素的成功运用, 给现代声景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板, 也为现代旅游规划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3声景设计在旅游体系中的应用

3.1 音乐形式的声景设计

基于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考, 声景观的概念逐渐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中, 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歌舞剧、地方戏被搬上舞台, 比如说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湖南凤凰的《烟雨凤凰》民族歌舞表演等。将传统音乐元素加以组织, 运用在旅游产品的创新上, 不仅增强了旅游吸引力, 更提升了音乐元素在美学及艺术表现形式的价值。

3.2 情景剧形式的声景设计

情景剧是将动态的表演与静态的建筑空间布置相结合产生的展演形式, 运用方言和文化特征再现历史情景, 不仅增长游客历史知识, 同时提升了旅游趣味性。古商城内8 大景点中均有身着古装, 拖着长辫的工作人员表演情景剧, 使游客亲身感受清朝时古商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当地的文化特色。

3.3 视觉景观与听觉景观相结合的声景设计

声音元素与周边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并在组织形式、艺术表达等方面融为一体, 通过设计手法的扩充和创新将视觉景观和听觉景观结合在一起, 强调整体景观各要素的协调性, 力求设计的人性化与全面化。

4旅游活动中声景观设计

4.1 声景观构成要素

4.1.1 听众。声景观的承受主体和感受主体都是旅游活动中的人, 包括旅游地居民和游客两部分。旅客是旅游地社会背景音和旅游声音的主要创造者, 游客到达旅游地, 自动对整体声音环境进行评估, 产生不同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的公共意识是提高旅游整体环境和旅客体验的重要方式。

4.1.2 空间环境。空间环境是声景设计的主体环境, 也是旅客活动的场所。不同类型的空间环境给予旅游不同的心理感受, 产生不同的旅游体验。

4.1.3 声音。旅游系统是由旅客、交通系统、旅游地构成的有机系统。此系统内存在不同类型的声音, 主要包含3 个层次的声音:基调音、信号声、标志声。在声景观设计中需整体研究系统内的不同声音, 合理加以利用, 蔽除干扰类的声音。

4.2 声景观设计方法

4.2.1 旅游区声景观正设计。指添加新的声音元素, 对原有声音进行优化改造的设计方法。旅游景区声景观正设计应从社会文化方面予以展现, 如增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谣或山歌等艺术形式的表演、日落西山时古寺响起的钟声、以及添加景观建造中自然声音, 展现整体声环境的美化、文化内涵的加深以及美学意境, 继而充实旅游体验, 增加旅游吸引力。

4.2.2 旅游区声景观负设计。负设计是指采取措施蔽除干扰性强、不和谐的声音要素。景区声景观负设计应去除与整体历史文化氛围不协调的声音元素, 包括:刺耳的施工声、小贩的推销声、嘈杂的交通声等。相关措施有:文明开发适度商业化、景区内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分层次的景观绿化最大限度吸声降噪等。

4.2.3 旅游区声景观零设计。零设计是指保护和保存原有声景观按原状, 不做任何改动。国内旅游景区普遍拥有悠久的历史, 其中不乏历史的声音, 比如说卖货郎的吆喝、土喇叭声中传来的提醒、此类声音更易引起游客的共鸣及对过去的美好回忆, 将其保留下来并加以保护, 是声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 也是游客感受当地传统文化最直接生动的方式。

5结语

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 也是一种空间现象, 将声景观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极具特色的声景观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促使游客形成良好的旅游体验。如何全面设计从宏观上掌控声景观, 以达到提高旅游整体质量和旅游活动对历史文化知识推广普及的双赢效果, 则需要更多的思考与研究。

摘要:分析了现代旅游活动中声景观的应用及声景观的设计要素, 希望推动声景观设计在旅游活动中的全面运用。

关键词:声景设计,声景观,旅游活动,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杰, 王妍妍.声音景观研究综述[J].环境艺术, 2014

住区景观设计中声景学的应用研究 篇4

2丨感觉极度烦恼的人口比例

3丨树林、地形做声屏障的图示

1. 声景学理论研究现状

Soundscape(声景)的概念由加拿大音乐家R.Murray Schafer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起初是指“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环境中的音乐),即在自然和城乡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随着国外学者研究的深入,声景学的理论体系得到了较快的建构,以声音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声景学为更加有效地控制、改善声环境提供了可能,也为声环境的营造创造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景观设计历来是以视觉为中心的物的设计,而引入了声景学的要素后,把景观中本来就存在的听觉要素明确地加以认识,从而导向更加客观全面的景观设计理念,并且同时考虑视觉和听觉的平衡和协调,引导人们向环境敞开心扉,这是声景学设计的理想。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声景学理论的大量研究工作,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葛坚1曾以日本佐贺林市森林公园为例开展城市公园声景学及其设计探讨,其中运用了较多的人文社科方法。康健2等人将声景学理论应用于城市开放空间,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得到非声学因素在人们评价公共场所噪声烦恼度时起到了明显作用。袁晓梅、吴硕贤3等人则将声景学用于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设计规律,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国的声景学研究大多局限于城市公共空间。秦佑国4从人、环境和声音三者的关系界定传统的景观学、建筑声学和心理声学的定义;在与传统学科比较基础上,界定了声景学的范畴,但对声景学的界定偏于审美和人文,而实际上声景学的概念已经泛化。

本文试图将声景学引入住区设计领域,以推动我国住区生态化设计进程。相较公共空间,住区声景学有自身的特殊性。公共空间中声景学的研究侧重于对声音的美学意义分析,强调声音与所处环境协调性,并认为自然性的声音较人工声更舒适等。但在住区中,更强调的是安静与否或是烦恼度,美学意义是其次的问题。对于一个睡眠中的人而言,蝉鸣蛙噪、虫鸣鸟叫绝不会带来愉悦感。

2. 住区声景学设计思路

现有的研究,包括规范、法规往往关心物理参量,忽视了人们对噪声的体验,没有对生理或是心理的考虑。声景学作为“声生态学”,指出对噪声的评价要综合考虑个人体验、主观感觉、社会—文化语境。在声景学理论指导下,对声音最终的评判标准应是每个作为个体的人的主观感觉,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物理参量。因此,声景学设计也应是以降低噪声烦恼度为目标。

当今我国城市发展迅速,一些住区迫于种种原因,或邻近交通干道,或处于铁路沿线,或在飞机航道下,其室外声环境非常恶劣,而通过常规技术手段处理后仍可能不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此时与其作壁上观,无所作为,不若在景观层面融入一些声景学设计要素,切实的改善居民的主观感受,以降低烦恼度。声景学研究表明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噪声高低与声舒适度并无必然联系,非声学因素却可以影响声舒适度5。该结论可推广到住区声环境中。如E.ÖHRSTRÖM等人运用声景学的理论,通过对500个居民的调查,指出无论对于安静或是嘈杂的地区,住宅附近的绿化区都会降低长期噪声带来的烦恼度,减缓压力6。又如增加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声来覆盖噪声,使噪声不被人所注意。这样做既可以掩蔽嘈杂的噪声,又可以和景观设计的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如图1,室外喷泉、瀑布的流水声不仅提供了有效的掩蔽声,而且增加了景观的美学效果。这种手法虽增加了物理意义上声压级,但降低了实际的烦恼度,值得进行探讨和推广。

另外,有别于传统观念,研究发现,并不是噪声越大,烦恼度越大;事实上城郊住区相比城市住区,应更加注重声景学。图2中横坐标为背景噪声声压级,纵坐标为感觉极度烦恼人口比例。由图可见,曲线在噪声大小中等时斜率较大,在噪声较高时斜率较小。如果背景噪声提高幅度相同,安静环境(斜率大)中的人们所增加的烦恼度将会大于嘈杂地区(斜率小)的人们增加的烦恼度7。美国城乡居住发展署(HUD)在60年代进行的研究也表明,背景噪声非常低的郊区对声环境的要求更高,因此适用的标准也更加严格8。可见,从声景学角度,安静住区中声环境的营造也应引起重视。

3. 住区绿化中声景学的应用

较多的人,甚至是设计师会主观地认为绿化的降噪效果明显。实际上,单纯的绿化对物理参量的降低作用并不大,如10米宽的密植乔灌木组合绿化带也只能降低1~2dB。以声景学理论分析,人们平常所理解的绿化降噪作用较多的体现在心理方面,这包含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绿化产生了视觉上的美感和幽静感,削弱听觉对噪声的敏感,或是说转移了听者注意力9。如有人认为墙体屏障降噪不及树木,就是因为有了吸引人的景观将比声学上的实效好。传统的景观设计关注于视觉效果,殊途同归,增加绿化面积,强化艺术性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声环境。

另一方面绿化隐蔽了声源,优化了人的心理状态,听者会感到响度有明显降低10;这也说明增加绿化的宽度或密度在心理上可以降低噪声干扰(主要是交通噪声),这也可用台湾学者提出的“能见度”加以控制11。能见度越小,说明绿化越密,噪声干扰越小。

住区声景学中还包括对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刘小敏对南京四千余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各种结合了绿化的居住区边界形式深受市民喜爱12。在距离有限的前提下,把居住区边界空间的绿化作为降噪的手段,往往需要与地形结合。结合起伏地形的居住区边界空间绿化实际上是绿化与挡墙声屏障的综合体。建筑师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有意识的利用退红线距离,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设计出“绿化”声屏障(图3),既能利用视觉上的美感来改善声环境,又能在视线上阻隔交通噪声源,优化心理状态。

事实上,已经有建筑师有意无意的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如天津金地格林世界用大量的绿地环抱着城市街区,形成全体的布局模式,防止了周边城市干线道路的噪声对街坊ZONE的影响。东丽湖·万科城为了维护区内声环境,在住区与东丽之光市政道路之间,建设了生态景观防护林带,由堆坡、原生植物、草坪、围墙等共同构成。

但目前这种设计手法带有不确定性。建筑师对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并以视觉效果为设计主导。还应由设计师结合声学顾问,进行声环境测试,并结合主观调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用来指导设计。

4. 住区装置设计中声景学的营造

长期以来,对住区景观的研究和设计一直奉行“视觉至上”原则。而空间环境的属性是很多样的,除了视觉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设计和营造空间环境时就不能仅仅考虑满足美好的视觉感受,还应注意声音在空间环境的体验,故声音也与景观、空间、环境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设计实践中,已经有些景观装置考虑听觉因素。它们由于可以使人与环境形成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小品也许并非来自于住区景观设计,但相似的创意用在住区中也未尝不可。

在美国一所小学的音响花园,小学生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声音的反射、回声等现象。花园中的一组铜鼓桌和鼓凳,因为高度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既是孩子们的桌子和坐凳,也是乐器,可以用来演奏音乐。(表1a)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的竹园里设计了为“电子青蛙”的声音装置,当人接近时,这些蛙鸣声可能减弱或消失,就像真的青蛙可能有的反应一样。它创造幻觉,因此有人认为自己真的遇到青蛙,声音变成了有趣的谈话主题。(表1b)

日本“Shiru-kuRoad”公园里设置了很多听声音的,形态各异的装置。这些装置增强了儿童与大自然亲近的经验。有的声音装置可以收集来自很高处的声响,仿佛让你长出2只长长的耳朵,可以听见空气中树叶颤动的声响。有的声音装置则需要你趴在地上聆听,它们为你收集了地表昆虫的鸣叫声。(表1c)

5. 结语

声景学的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分析、测量、计算声环境的数学物理手法,为声赋予了生命,为声学研究带来了文化性、社会性、生活性和心理性的研究新视点,给城市声环境研究乃至景观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住区声景学有其特殊性,其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仅就设计思路、绿化问题、景观装置等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并期望能在设计实践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坚.卜菁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建筑学报,2003.09,P58~60

[2]康健.杨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世界建筑,2002.06,P21~23

[3]袁晓梅.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建筑学报,2007.02,70~72

[4]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建筑学报,2005.01,P45~46

[5]张玫.康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中的声景语义细分法分析的跨文化研究,声学技术,2006.12,P523~528

[6]Anita GidlÖf-Gunnarsson,EvyÖhrstrÖm,Noise and well-being in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The potential role of perceived availability to nearby green area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83(2007)115-126

[7]Wolfgang J.Probst.NOISE PERCEPTION ANDSCORING OF NOISE EXPOSURE[C].Vienna: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ound and Vibration.2006.6

[8]詹姆斯·考恩著.建筑声学设计指南[M].李晋奎、燕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BE Mulligan,Enhancement and Masking of Loudness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Environ Behavior,1987,19:411~443.

[10]王季卿,建筑隔声研究的进展,噪声与振动控制,2007.10,P1~8

[11]Fang C F,Ling D L.Investigation of the noise reduction provided by tree belt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3:187~195

园林声景设计 篇5

一、声景·风景·心景:思政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景观

声景、风景和心景之说,得益于首都经贸大学程虹教授关于生态文学的分析。作者将三种欣赏自然的感受集合起来,可构筑人们与自然和生态在各种层面的心灵相通和共鸣,类似于和谐生态、共同体理念的建构,并且可以实现声景、风景和心景的对话与融合。[5,6]实际上,这与高等教育关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时重点论及的情境熏陶方法是相通的。在思政教育中,就是通过各种情景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7]思政课堂引入声景、风景和心景,层次感较为强烈,并与生态文明、网络文明的发展日益相关,也与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习惯和学习态度及方法结合起来。一定意义上,声景、风景和心景的引入,也可丰富现代高等教育信息形式优化中的语言、符号、模型、音像和实物,使抽象的心灵交流变得具象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提倡的直观教育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在综合性、创造性和个性化极强的思政课堂,老师通过对讲课内容作精心梳理和思考,注重与学生的口耳交流,可以设计出让人悦耳的声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设计出让人悦目的风景;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深入分享和共鸣,可以设计出让人舒怀的心景。声景、风景和心景,其实构成了美好的思政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景观。这样就一步步使思政课堂变成了一种景观化教学。

景观化教学,使思政课堂上升到了审美的层次、艺术的境界,这对任课老师提出了高要求。许多思政课名师为了构筑思政课的灿烂景观,一心扑在教学上,利用时间钻研教案,与学生了解沟通。比如有的老师就经常上人人网,与学生互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收获是必然的。上海大学教育名师顾晓英,长期主持“项链模式”教学课堂,经常利用现代技术给朋友发送精美的图片,她平时很注重仪表仪态,可谓淑女范儿。另外,她还会唱歌、跳舞和写作,都很突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创造出让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学法,也是自然的。上海大学另一位教育名师李梁,经常背着一个大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可见的软硬件,很是辛苦,习惯了,也很自然。自然之美,就是一种沉醉之美。这位“世界上做思政课课件最美的老师”①,现在负责教育部交给的课件和培训方面的工作,绝不是偶然的。笔者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虽不大,人虽不多,却有名师可倾,院长陈大文教授是教育部思政课领域中的专家,青年教师阎向阳、王素雷和王海斌等思政课老师,经常获得“学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荣誉称号。这些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听他们的课,学生感到有趣、有意思;看到他们,学生觉得可爱、亲切;多年以后回忆,学生还感觉到和他们心意相通。思政课堂上的声景、风景和心景,构筑了学生健康成长中的美好记忆和宝贵元素。

二、声景: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聆听专业的方向和结构

常言说:备课就是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适时原则要求,老师上课时传授的知识既要符合历史潮流,又要符合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与潮流,对于理工科和其他一些应用学科领域尤其如此。[8]通过思政课课堂,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此聆听自己专业的方向和结构,可以构成思政课堂的声景。

声景的设计,要综合审视所教学生的专业整体特点。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看到一个班的同学多是光电、管理和传播等专业的学生,就结合教材本身挖掘出与这些专业相关的重要内容,并且寻找材料。首先给学生讲授近代中国之落后,是科技、管理和传播等方面综合的落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攻破了我们的国门,资本家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控制了我们的市场,传教士等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对我们进行文化的渗透等,然后再让相关专业的学生深入思考,发表看法,并与当代中国作比较。许多学生,尤其是新生从中能领略到自己所学专业发展的历史方向,并可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声景的设计,还可以突出某个专业的整体特点。如老师发现某个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特别大,可以在问题的设计和讲解的重点上有所偏重,这样的讲解和交流,无疑更贴近学生的心坎。

教学课堂离不开老师声音的表达。其间的内容,自然有所选择和侧重。对于思政课来说,说理的成分必不可少,因此需要寻找切入点。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课堂,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那儿寻求突破,专业课是一个相对方便的切入口。思政课与学生专业的结合,不是故意迎合学生的趣味,而是在声景的设计中,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老师的用心、魅力,和学习内容的独特性及知识的关联性。

三、风景:精心选择课件素材,让学生阅览专业的魅力和韵味

当下,多媒体课件教学成为常态。贴近学生的专业,精心选择课件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和韵味。此为思政课风景之设计。

上海大学的李梁老师,坚守教书本分,在对国情深刻把握和对高科技熟练掌握的结合上,将真善美巧妙糅合,坚持课件日日更新、堂堂不同。[9]与他交流时,李梁老师会强调根据思政课学生对象不同而变动内容和方式,进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多多少少领略到自己专业领域的魅力。学生对李梁老师也印象深刻:“感觉他人类学、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历史无所不通。然后三天两头往国外跑,去过太多地方,见识超广!想选他的课绩点不高是没可能了。”[10]学生修了李老师的思政课,对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也更感兴趣了。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次课“综述”时,看到一个班级多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新生,就结合中国“九三”阅兵,与德国1934年阅兵、苏联1941年阅兵、美国奥巴马上台以来的阅兵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视觉欣赏中,对世界历史的风云变换、各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色有了形象而生动的了解。现代视觉艺术,加上其后的深刻历史动因,再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一定的互动,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会深入一步,也对思政课堂生发兴趣,从而留下应有的印象。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类推到教育领域,风景的设计在思政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来到思政课堂,如果能聆听到与自己相关的话题,并且在观赏与自己话题的风景中有所感悟,阅览到自己专业的魅力和韵味,那么他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在思政课堂对老师和教学内容的期待与喜爱会更上一层。

四、心景:认真分享自己所学,让学生品味专业的功能和价值

专业中多隐藏着个人的喜好和热爱,思政课里面蕴含着诸多兴趣的思想和思想的兴趣。科学家说,每人皆有思想,相互交换,大家的思想皆有增加,这与交换苹果有本质的区别。四川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全国“最美教师”叶德元,对历史学专业非常热爱,经常把讲台当成自己的舞台,幽默信手拈来,举止“张牙舞爪”,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专业快乐,颇受学生欢迎。[11]这一点值得思政课堂借鉴,可以让师生在快乐交流中构筑优美的心景,也符合思政教育中的示范原则。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把中国古代传统和近现代社会变迁结合起来,就拿了一件自己爱好的唐三彩仿制品进课堂。首先,我让学生说这是什么,重点引导相关专业学生回答;接着,我将唐三彩的历史和文化与唐朝和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科技认知和探寻以及荣耀感;然后,我就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做了简要的说明,让所有专业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最后,我把话题转移到1840年前后的中国,以便在对比中呈中国近代中国的衰败化、边缘化,使学生对当下的所学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思考。另外,还要补充或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丰富中国近现代史所学,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专业爱好,不仅让学生习得许多新知,增添新的观感和听感,更重要的是和学生在思想文化的平台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对老师的专业认知不断扩大和深入,对自己专业的功能和价值的认知也会增强,这样就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的意识。叩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思政课能进入一个广阔而迷人的天地。[12]

五、小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老师是不折不扣的传道者。道不远人,但也要言之有文,才能行之有效。在高校思政课堂,贴近学生专业,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形成相应的教学声景、风景和心景,这与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形态相呼应。

此处,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聆听专业的方向和结构是基础,精心选择课件素材,让学生阅览专业的魅力和韵味是重点,认真分享专业爱好,让学生品味专业的功能和价值是关键。如此,老师所教的思政课程和学生的专业课能够增强联系,学而时习之,则可教学相长。

摘要:高校思政课要求老师越来越贴近大学生,在思政课堂设计出优美动人的声景、风景和心景,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聆听专业的方向和结构,可塑造思政课堂的声景;精心选择课件素材,让学生阅览专业的魅力和韵味,可聚焦思政课堂的风景;认真分享专业爱好,让学生品味专业的功能和价值,可构筑思政课堂的心景。声景是基础,风景是重点,心景是关键。思政课堂的互动性、立体性和品味性得以呈现,这与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形态相呼应。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堂,声景,风景,心景

参考文献

[1]蔡乐苏,王宪明.教学并重因材施教——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N].光明日报,2014-10-13.

[2]邓晖.清华学生用专业表现思政课成果[N].光明日报,2014-12-02.

[3]李亚彬,赵秋丽.山东师大:让思政课在互动中增加温度[N].光明日报,2015-10-08.

[4]杨文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

[5]程虹.自然之声与人类心声的共鸣——论自然文学中的声景[J].外国文学,2013(04).

[6]程虹.地域之乡与心灵之乡的联姻——论自然文学中的心景[J].外国文学,2014(04).

[7]孙绍荣.高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2.

[8]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3.

[9]计琳.解码李梁:思政课教师的魅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04-06.

[10]说说上海大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几位大学老师[OL].http://www.sdaxue.com/college/question/530___5.html.

[11]胥茜等.麻辣班主任叶德元[N].中国教育报,2014-10-17.

上一篇:高中计算机教学方法下一篇:挑战与应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