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2024-06-16

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共7篇)

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篇1

相关研究表明, 动脉粥样硬化同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同时指出, 高血压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在体外对氧化的敏感度有所提升[1], 这可能是高血压患者极易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重要指征。为研究培垛普利和吲哒帕胺对于高血压患者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本文选取90例高血压患者施以临床实践探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培垛普利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9~76岁, 平均年龄 (47.4±5.2) 岁;吲哒帕胺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 年龄41~77岁, 平均年龄 (51.3±6.1) 岁;联合治疗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2~82岁, 平均年龄 (61.6±7.6) 岁。三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一般方法

提前1周时间, 每天测量患者血压一次, 以7 d的平均血压值作为治疗的基础血压值;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来测定患者的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后针对培垛普利组每天早晨给予4 mg培垛普利;针对吲哒帕胺组每天早晨给予2.4 mg吲哒帕胺;针对联合治疗组, 每天早晨给予以上两种用药。治疗期间每天测量血压值, 在28 d后如果血压没有降到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那么需要将培垛普利的服用剂量增加到8 mg。治疗周期为8周, 以第8周用药后的平均血压值作为主要指标, 评定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 (±s) 表示数据结果,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降压作用

经8周的治疗, 三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对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经8周的治疗, 三组高血压患者的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 联合治疗组的下降程度最为显著, 水平均低于培垛普利组和吲哒帕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培垛普利组和吲哒帕胺组之间的比较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但是引发机制尚且不明。高血压患者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人[2], 说明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高血压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此次研究观察培垛普利和吲哒帕胺这两组降压药对于高血压患者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其中培垛普利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吲哒帕胺能够有效利尿[3]。服用培垛普利单药和吲哒帕胺单药以及联合两种用药后, 患者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 不过三组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 这是因为吲哒帕胺并不会促进患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的变化[4]。

本次研究中, 培垛普利组和吲哒帕胺组的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 但是联合治疗组的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吲哒帕胺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能力, 这可能与该药可以长效防治高血压有关, 对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而吲哒帕胺虽然同样具有良好的降压功效, 但是血压的下降却与其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变化无直接关联, 所以, 培垛普利和吲哒帕胺能够降低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原因可能在于药物本身的调节功效, 与血压下降无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 培垛普利和吲哒帕胺单药治疗高血压均能降低患者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并且联合用药能够起到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天勇, 关怀敏, 解金红, 等.培垛普利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8, 29 (3) :204-205.

[2]陈晓育, 刘美红.氨氯地平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 :187-188.

[3]曲兆良, 王富荣, 蔡厚田, 等.培垛普利和叫哒帕胺对高血压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5, 14 (4) :369-370.

[4]田庆印, 刘同涛, 胡瑞梅, 等.培垛普利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0, 8 (2) :174-175.

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篇2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 有人提出了“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的观点[3], 并指出氧化应激是炎症反应的一个显著特征[4], 是AS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5,6,7]。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均表明氧化应激是A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8], 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水平的升高是AS众多危险因素中唯一不需要其他因子协同而足以诱发和推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LDL在体内被氧化修饰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后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9]。本文就ox-LDL的形成过程、ox-LDL致AS的机制及对AS防治做一综述。

1 ox-LDL的形成

LDL是由肝脏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转化而来, 天然的LDL颗粒主要由胆固醇酯、Apo-B、磷脂、游离胆固醇等组成, 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很容易被氧化修饰[10]。LDL经过氧化修饰后形成ox-LDL, 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

1.1 LDL氧化修饰的形式

1.1.1 细胞介导的LDL氧化修饰

1981年, Henriksen等将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和LDL孵育一段时间后, 发现该LDL被巨噬细胞摄取的速度较未与内皮细胞共同孵育的LDL快, 而且在孵育的基质中发现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 (TBARS) , 据此, 认为内皮细胞可以氧化修饰LDL。这是细胞介导的LDL氧化修饰, 又称生物氧化修饰的LDL。后来发现除内皮细胞外, 巨噬细胞、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都可以氧化修饰LDL。

1.1.2 过度金属离子介导的LDL氧化修饰

过度金属离子Ca2+、Fe2+等, 在体外适宜条件下与LDL孵育一段时间后, 也能使LDL发生氧化变构。因为这是利用化学物质氧化LDL, 故称为化学氧化修饰的LDL。

1.1.3 其他形式的氧化修饰

还可以使用物理学方法如紫外线、钴60对LDL进行氧化修饰。利用过氧化酶类也可能使LDL转变成ox-LDL。

1.2 LDL氧化修饰过程 LDL氧化可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

1.2.1 迟滞阶段

此阶段持续2 h~3 h, 是内源性抗氧化剂的消耗过程。内源性抗氧化剂与自由基发生反应而逐渐消耗, 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或再生, 自由基会进一步氧化脂肪酸。外源性抗氧化剂可由食物从肠道吸收, 具有与内源性抗氧化剂同样的作用。

1.2.2 进展阶段

此阶段持续1 h~2 h,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s) 快速氧化为脂质氢过氧化物。由于第1阶段抗氧化剂的消耗, 不能有效对抗自由基的作用, 氧自由基攻击LDL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上的双键, 使之发生断裂先形成不饱和脂肪酸自由基, 再氧化成脂过氧基, 最后生成过氧化脂质, 而过氧化脂质本身又是一种氧自由基, 可以与另外不饱和脂肪酸自由基分子链锁循环反应下去, 启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 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 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共轭二烯、过氧化氢、烃醛复合物等[11]。

1.2.3 分解阶段

脂质氢过氧化物转变为丙二醛 (MDA) 、4-羟烯酸 (4-HNE) 和己醛等, MDA、4-HNE除本身具有细胞毒作用外, 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和ApoB发生共价结合 (主要和ApoB的赖氨酸残基结合) , 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此种“修饰”完全丧失了与天然LDL受体结合的能力, 转而被清道夫受体AI (scavenger receptor-AI, SR-AI) 识别结合。此种结合速度快、数量大, 同时不受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浓度饱和的负反馈调节。这一特征对促进AS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2 ox-LDL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 修饰后的LDL生物活性发生了改变, 呈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化学趋向性和免疫原性[12], 参与AS的发生、发展过程。

目前普遍认为AS最早的变化是动脉内膜的损伤和内膜下间隙LDL的氧化修饰, 其氧化修饰在细胞内发生, 并且可能是发生在细胞溶酶体内[13] 。ox-LDL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能上调内皮细胞产生单核细胞刺激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 , 使单核巨噬细胞募集增殖, 并使巨噬细胞分化成泡沫细胞, 造成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功能失调。内皮细胞损伤时, 脂质迁移到大动脉内膜下, 诱导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如细胞间黏附分子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 ICVM-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 及P选择素表达。此外还可使一些细胞成分活化, 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 (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白细胞介素-6 ( Interleukin-6, IL-6) 及其他趋化因子、促炎因子、炎性因子的表达, 加剧AS炎症反应。

ox-LDL具有细胞毒性作用, 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损伤动脉壁正常的舒缩功能;增强花生四烯酸代谢和血栓素B2 (TXB2) 的产生, 减少膜脂的流动性;使前列腺素I2 (PGI2) 和血栓素A2 (TXA2) 代谢紊乱, 降低血小板流动性, 促使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痉挛, 血栓形成;抑制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拮抗HDL介导的胆固醇逆向转运;产生抗ox-LDL的自身抗体。

3 抗氧化治疗与AS

LDL的氧化应激学说给AS抗氧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抗氧化剂已独立分类为抗AS的重要一类, 可作用于AS形成中的关键环节。

4 中医药抗氧化作用

中医学认为, 脉属于“奇恒之腑”, 为气血的通道, 脉属于心, 无独立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故没有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的病名。而从临床表现上来看, 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疾病表现似于中医眩晕、头痛、健忘、痴呆、中风、胸痹、真心痛、脉痹、脱疽等病证, 是以脾、肝、心、肾四脏为本, 痰、瘀、热毒为标, 痰瘀热毒相互胶结所致。痰浊是AS形成的物质基础, 结合微观研究分析, 痰浊患者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 体内的ox-LDL水平明显升高[14]。中医药具有调节靶点多、毒副作用小、药源广泛等特点。

4.1 中药对ox-LDL形成的干预

4.1.1 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的研究

余甘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鞣质、有机酸、酚类等, 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SOD。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 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 抑制内皮素表达[15] 。代海平等[16]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枸杞多糖 (LBP) 能明显降低AS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LPO) 、SOD活性, 降低一氧化氮 (NO) 、C-反应蛋白 (CRP) 浓度, 提示其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药理作用[17]。孟晓萍等[18]通过实验发现注射用丹参 (冻干) 在活体内能够抗LDL氧化修饰, 减少ox-LDL的生成, 抑制AS的形成, 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在AS进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4.1.2 中药复方的研究

马学盛等[19]通过高脂饮食喂饲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 同时灌胃给予化浊去脂方, 结果表明化浊祛脂方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中TC、TG、ox-LDL水平, 提高HDL-C和SOD活力, 具有降脂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刘艳等[20]的实验结果表明, 祛瘀消斑胶囊能降低血清ox-LDL、LDL-C、TC和TG浓度, 同时能升高HDL-C/LDL-C, 该药能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起到消退和稳定AS斑块的作用。金匮泻心汤能够显著降低AS大鼠血清MDA水平, 增强SOD活性, 抑制Ox-LDL的生成[21]。

4.2 中药对ox-LDL致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

4.2.1 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的研究

绞股蓝, 性苦寒, 清热解毒, 止咳祛痰, 为清热解毒药之一。许士凯等[22]在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BAEC) 中加入ox-LDL及不同剂量的GYP培养24 h后, 观察到中高剂量的GYP可减少ox-LDL对BAEC的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 并可减少培养液中MDA的生成。另外, 何翠瑶等[23]研究证实三七皂苷对ox-LDL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调节内皮细胞活性物质的分泌。银杏叶制剂以灌胃方式给以高脂喂饲Wistar种大鼠, 测试发现, 给药后大鼠血中MDA含量明显减少而SOD活力增强, 提示银杏叶有改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24]。

4.2.2 中药复方的研究

张启春等[25]发现六味地黄方含药血清能促进ox-LDL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ox- LDL造成的内皮细胞凋亡、降低胞内MDA含量、减少细胞乳酸脱氢酶 (LDH) 释放量, 提高SOD活力及NO含量, 对ox- LDL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陈彻等[26]通过建立ox-LDL致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 运用化学比色法检测LDH释放量、SOD活性、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 活性, 证明红芪总黄酮对ox-LDL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4.3 中药对ox-LDL诱导泡沫细胞形成的干预

4.3.1 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的研究

范春雷等[27]研究发现, 川芎嗪能通过影响ox-LDL对γ-干扰素活性位点 (GAS) 元件 (SRad-SRap) 调控系统的上调作用来抑制SR-AⅠ基因的过量表达, 从而减少ox-LDL的吸收和泡沫细胞的形成, 发挥降血脂抗AS作用。郑伟等[28]的研究表明, 莲子心所含甲基莲心碱 (Neferine) 可以通过下调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CD36受体表达, 从而减少细胞对ox-LDL的内吞, 抑制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

4.3.2 中药复方的研究

抵当汤改良方能有效改善实验性AS家兔血脂代谢紊乱, 提高血SOD活性, 降低MDA含量, 且显著降低主动脉的动脉壁神经酰胺含量, 阻止泡沫细胞的形成与凋亡, 从而减少主动脉的脂质斑块面积[29]。马爱玲等[30]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高脂饮食大鼠动脉壁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基因表达, 证实芪丹通脉片各剂量组可以不同程度地下调血管壁内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的表达, 抑制单核细胞的浸润和泡沫细胞的形成。

5 问题与展望

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其中,男42例,女46例;年龄在36~75岁,平均年龄为(56.5±3.5)岁;属于单纯性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41例,伴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以及肢体动脉缺血性病变等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共23例,伴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小血管病变的患者共计24例。

以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各50例。其年龄分布在33~72岁,平均年龄为(55.6±3.7)岁。所有参与调查实验的志愿者均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史。两组被检测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别,且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被检测者在采血前的1周内均无服用抗氧化药物的情况。两组被检测者均在清晨空腹条件下(或者空腹时间>12 h),采集静脉血2~3 mL,将采集到的静脉血加入到备有抗氧化剂和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合摇匀后,将血浆分离,在4℃的条件下保存,并在2周之内完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检测。

选用上海荣盛生物试剂厂生产的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步骤进行血浆ox-LDL(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可见两组被检测的ox-LDL平均水平分别为(0.441±0.101)和(0.703±0.212)mg/L,2型糖尿病组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组内比较可见,合并血管病变的患者和单纯性糖尿病患者的ox-LDL水平分别为(0.674±0.204)和(0.773±0.219)mg/L,合并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显著高于单纯性糖尿病患者,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其水平升高,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4]。而在这个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需要经过氧化修饰方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泡沫中堆积[5],说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人的血浆内,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是很难经常规的生化检测法被检测到的,而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测范围能精确到0.1~1.5 mg/L。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对2型糖尿病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浆内的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ox-LD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且合并血管病变的患者ox LDL水平高于单纯的糖尿病患者。与吕建渊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鉴于糖尿病患者存在诸多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等),而血浆内的高ox-LDL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ox-LDL水平就能对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反映。合并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ox-LDL水平高于单纯性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则反映了其机体内抗氧化防御功能和过氧化反应的失衡程度,也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行预警。

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的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能间接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情况。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检测对于其动脉硬化病变的诊断、治疗、预后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血浆中的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选择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相同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分析其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 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可见两组被检测的ox-LDL平均水平分别为(0.441±0.101)和(0.703±0.212)mg/L,2型糖尿病组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组内比较可见,合并血管病变的患者和单纯性糖尿病患者的ox-LDL水平分别为(0.674±0.204)和(0.773±0.219)mg/L,合并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显著高于单纯性糖尿病患者,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的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能间接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情况。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检测对于其动脉硬化病变的诊断、治疗、预后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红岩,卢玉娟,戎秀格.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测定的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177-178.

[2]张国明,胡礼仪,李明安,等.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清s ICAM-1和ox LDL-Ab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1):133-134.

[3]赵中强,赵荣泽.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OXLDL/TBil比值分析的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3):340-341.

[4]郑淑红,吕肖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0,13(4):1167-1168.

[5]向朝峰,杨玉芝,段滨红,等.OXLDL与2型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8(17):446.

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篇4

1 LDL与ox-LDL关系

1.1 LDL的生物特性

极低密度脂蛋白是经过人体肝脏的生物化学反应后而生成LDL。LDL合成后经过化学修饰转化为成熟型, 成熟后LDL的形状接近于球形, 球型结构的直径约为22纳米, 一分子LDL包括有1600个胆固醇分子、l80个三酰甘油分子、700个磷脂分子、600个游离胆固醇分子及一个脂蛋白分子 (Apo B) 。LDL分子结构有内外2层, 内层主要是由胆固醇酯及甘油三酯等疏水物质组成, 表面包括磷脂、Apo B和游离胆固醇。LDL球型结构的表面是极性基团, 而非极性碳链在球型结构的核心内, 载脂蛋白非极性面指向核心, 有参与脂类转运的作用。外层的Apo B是LDL的标志蛋白, Apo B同时也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配体[1]。根据内皮损伤学说, 血液中增加的LDL被压进动脉内皮细胞下, 而内皮细胞具有过滤的功能, 血管内天然形成的内源性抗氧化物被过滤而没有进入血管的内皮下的空隙, 但是因为LDL失去了抗氧化物质的保护, 当个体存在高血压病、吸烟、药物的作用及长期的高血糖状态等情况时, 血管出现大量过氧化物质, 氧化物质诱导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成生过量氧自由基, LDL容易被氧自由基激活而具有氧化活性, 此时LDL发生了氧化修饰[2]。

1.2 ox-LDL的生成

LDL在人体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的生物氧化作用下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成生ox-LDL。此类氧化反应主要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内, 体内LDL的内源性抗氧化物被大量氧自由基生物催化所消耗, 导致LDL完全丧失抗氧化能力, 称之为迟滞阶段;第二为阶段是增殖阶段, 在这阶段内LDL结构上的不饱和脂肪酸被体内各种来源的氧自由基攻击, LDL的双键破坏并发生断裂, 进而形成过氧化脂质, 过氧化脂质同样具有氧化活性, 其实不饱和脂肪酸自由基在过氧化脂质作用下最终产生过量的过氧化脂质, 此氧化过程不断重复发生, 导致氧化链式反应的恶性循环;第三阶段是分解阶段, 不断堆积的过氧化脂质具有分解4-羟烯酸、丙二醛等醛类物质的能力, 同时可以和APO B共价结合形成新抗原决定簇, 完成氧化修饰反应, 新抗原决定簇使LDL丧失与天然LDL受体结合的能力, 但可以被A类清道夫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3]。除了在体内的巨噬细胞可以通过生物氧化修饰方式氧化LDL分子生成ox-LDL外, 还有其它的非生物氧化方式, 如血浆内的其它化学物质 (过渡金属离子如Cu2+和Fe3+等) 离子也可以氧化修饰LDL[4];吸烟及其它类型的氧化应激加强的情况都可以产生更多的自由基, 加速LDL氧化生成ox-LDL[5]。另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因为长期存在高血糖状态, 高血糖状态能使大量LDL被糖基化, 糖基化的过程产生过量自由基, 生成的氧自由基促进LDL转化成oxLDL[6]。

2 与ox-LDL相关的受体

可以与ox-LDL结合并在冠状动脉硬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清道夫受体包括A类清道夫受体、B类清道夫受体及LOX-1受体, 以下简单介绍这几类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2.1 A类清道夫受体

A类清道夫受体包括I型和II型, A类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 receptor A, SR-A) 因主要分布在巨噬细胞表面而称为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1 (macrophage scavenger receptor 1, MRS1) , 具有介导巨噬细胞吞噬ox-LDL生成泡沫细胞, 参与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A类清道夫I型和II型受体有类的结构, 同样是以三聚体稳定存在;A类清道夫受体广泛分布于多种组织和细胞表面, 尤其大量表达于Kupffer细胞、脾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表面。SR-A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能过ox-LDL发挥作用, SR-A在oxLDL的刺激下分泌GM-CSF, 刺激巨噬细胞生长。目前研究提示ox-LDL刺激巨噬细胞生长, 在SR-A缺失小鼠的细胞生长比正常小鼠的缓慢, 结果说明SR-A通过摄取ox-LDL激活蛋白激酶C, 产生GM-CSF作用于巨噬细胞, 不含SRA的巨噬细胞较少产生GM-CSF, SR-A通过以上作用来影响粥样硬化的发展[7]。

2.2 B类清道夫受体

与ox-LDL相关的B类清道夫受体主要是CD36。CD36是一种分子质量是88 Kpa的跨膜蛋白受体, 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心肌细胞等细胞表面。CD36是属于B类清道夫受体家族成员之一, 它的结构包括清道夫受体B1、溶酶体整合膜蛋白2。CD36是由位于7号染色体的人类cd36基因编码的, CD36受体具有结合多种配体的功能, 结合的配体有ox-LDL、氧化型磷脂, 长链脂肪酸等。巨噬细胞的CD36介导泡沫细胞的形成及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进入动脉的中膜后转化成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通过CD36受体结合并内吞oxLDL, 此过程中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细胞激肽, 细胞激肽能募集免疫细胞浸润至血管内膜并引起内膜炎症, 而泡沫细胞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狭窄, 最终发生冠心病[8]。

2.3 LOX-1受体

LOX-1受体是清道夫受体E家族成员之一, 它在调节血管紧张性方面起基本的作用。LOX-1分子是由人类的OLR1基因编码, LOX-1的蛋白分子含有一种在结构和氨基酸序列上不同于其它清道夫受体成员的Ⅱ型单链跨膜蛋白, 包括是跨膜结构域、颈样结构域、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及较短的N端胞浆结构域[9]。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处的斑块失去稳定性及破裂, 而被称为NF-KB的相关基因产物可以调节包括P选择素、VCAM-1、ICAM-1的基因的表达,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0]。同样地, LOX-1可以结合ox-LDL导致内皮细胞的产物ROS浓度减少, 从而导致NO的数量减少, 最终影响内皮功能。ox-LDL与LOX-1结合后活化小G蛋白Rho家族中的Rho A与Rac1, 同时激活NADPH氧化酶及下调e NOS, 生成的NO减少[1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极早期内皮细胞功能出现异常, 此病理状况具有抗炎症和抗凝特性变化的特点, 还具有损害血管调节张力能力的特点, 内皮细胞功能出现异常是泡沫细胞形成的早期变化;另外, LOX-1受体在单核细胞吸附到内皮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血液循环的白细胞中聚集到动脉内膜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的关键一步。将人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与ox-LDL共同孵育, 结果见单核细胞的细胞产物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 的数量增加, 同时单核细胞黏附到人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上, 此反应被人类LOX-1受体的反义RNA所抑制, 表明在ox-LDL介导单核细胞黏附人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 LOX-1是起关键的作用。另有证据表明ox-LDL黏附到LOX-1受体, 同时也激活对氧化还原敏感的NK-k B (nuclear factor-kappa B) 信号通路, 这一重要的调节促进了单核细胞黏附至内皮细胞, 最终参与冠心病的发生[12]。

3 ox-LDL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1 ox-LDL损伤内皮

LDL被氧化反应后衍生得到的ox-LDL具有毒性, 可以破坏内皮细胞的功能, 引起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受阻。ox-LDL通过使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生成减少, 进而引起一氧化氮严重减少, 一氧化氮缺乏的后果是血管收缩及血液减慢, 这些变化最终导致内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及内皮细胞受损;同时大量ox-LDL进入内膜沉积在内膜之下, ox-LDL降低EC对L-精氨酸的摄取达到抑制一氧化氮的产生的目的[13]。另外ox-LDL引起单核细胞、血小板等表面的糖蛋白分子CD36 (清道夫受体B) 的表达上调, 再经过一系列反应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ox-LDL通过清道夫家族中的LOX-1受体促调因子Bax上调及抑凋因子Bcl-2下调, 达到诱导内皮细胞凋亡;ox-LDL改变内皮细胞对于ox-LDL通透性, 使细胞的胞浆空泡化并引起内皮细胞坏死及诱导内皮细胞凋亡[14]。

3.2 ox-LDL参与形成泡沫细胞

因为ox-LDL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了改变, ox-LDL可以结合到平滑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A上, 同时借助这些受体, ox-LDL可以进入巨噬细胞内并降低它内部细胞器溶酶体酶的降解功能, 导致大量ox-LDL集合并成为泡沫细胞。有害作用的ox-LDL引起巨噬细胞克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ar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 , 此类因子使巨噬细胞发挥了激活、分泌、增殖、集合及消退等功能, M-CSF还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大量表达清道夫受体A和清道夫受体CD36分子以摄取更多的ox-LDL, 最终产生更多泡沫细胞[15]。

4 ox-LDL与冠心病相关的免疫调节

被氧化后的ox-LDL有很强抗原性, 能刺激体内分泌抗体, 称之为ox-LDL抗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都发现ox-LDL抗体, 成年人的ox-LDL抗体水平比未成年人的要高;相对于成年人, 未成年人oxLDL抗体与ox-LDL结合的能力更高, ox-LDL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没有必然的关系, ox-LDL抗体很可能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保护因素[16]。正常人血浆的氧化型低密度的抗体和新产生的ox-LDL结合成复合物, 复合物被血液中的巨噬细胞吞噬以后, 具有分解ox-LDL的功能;因为在冠心病患者冠脉的斑块破裂处, 出现有ox-LDL与Ig G的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的毒性引起内皮细胞损伤, 此反应可能是oxLDL在冠心病发展的免疫作用[17]。

5 小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从ox-LDL的来源、ox-LDL的相关受体、ox-LDL的免疫反应等方面介绍ox-LDL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虽然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ox-LDL与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的人口极剧增加, 冠心病导致老年人的病死率较过去增加[18]。希望通过了解ox-LDL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 为更进一步研究ox-LDL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提供更多参考资料及思路。

摘要:大量研究报道指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文从ox-LDL的来源、ox-LDL的相关受体、ox-LDL的免疫调节等方面与冠心病相关性作一综述。

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发病时间在7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排除痛风、恶性肿瘤、严重性肝肾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栓塞、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等。本次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0例中男112例,女8例;年龄59岁~87岁(67.5岁±2.0岁);病程1.1d~6.8d(3.2d±0.4d)。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将斑块组继续分为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

1.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采用HD7PHILPS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探头:线阵式;频率:5.5 MHz~12.5 MHz,主要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判断标准: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5mm。软斑:斑块形态不规则和内部结构呈现为弱回声或等回声。硬斑:斑块为纤维化和钙化,内部回声出现增强,管壁呈现为不均匀性增厚,且增厚部分表现为粥样硬化斑块,团块回声出现增强,回声主要附着于管壁上,且后方伴有声影。混合斑:这种斑块主要介于软斑与硬斑间的状态。

1.2.3 血浆ox-LDL检测待患者入院后,于清晨空腹下采集静脉血液5 mL,并使用EDTA抗凝管进行收集,并离心处理:转速3 000r/min,时间10 min;待分离血浆后保存于-20 ℃冰箱中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由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4]。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斑块检测情况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为1 1 0例(91.67%)、10 例(8.33%)。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分别为30例、80例。

2.2 ox-LDL水平比较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x-LDL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 <0.05),不稳定斑块亚组ox-LD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 <0.05)。详见表1、表2。

mg/L

mg/L

3 讨论

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所组成,其中稳定斑块主要为硬斑,而不稳定斑块主要为软斑和混合斑[5]。不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薄纤维帽、脂质核心、炎性细胞浸润及斑块内出血、表面溃疡等症状,此外,其极易出现脱落和破裂,进而导致患者发生脑梗死[6-8]。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侵犯人体弹性型大动脉及中等管径动脉,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发部位主要为颈动脉,这可能是因为颈动脉窦处管径出现突然增宽而导致血流发生漩涡,最终导致剪切力作用于患者动脉内膜而造成损伤,同时由于脂类物质极易发生沉积等有关。临床上脑梗死所发生的病理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然斑块稳定性出现改变是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关键因素。经研究发现[9],脑梗死临床发病机制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脑梗死发病和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始终起着重要作用。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成ox-LDL是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中心环节,然斑块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激活[10]。此外,缺血再灌注后各种氧化产物和炎症因子对患者血脑屏障造成破坏,进而导致患者再次发生再灌注损伤情况,对脑梗死临床发生和疾病发展及临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本次研究中所检测的ox-LDL主要是LDL经过氧化修饰后所产生,这种反应主要与人体内相关氧化应激相关。当LDL经氧化修饰后,其各种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都发生了各种变化,进而通过化学趋化作用和细胞毒性作用及加速泡沫细胞形成、影响患者血管平滑肌增殖和纤溶、凝血等加速患者动脉硬化形成与发展[11]。此外,ox-LDL还具有免疫原特性,其可有效刺激人体免疫系统,进而产生特异性自身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病情发展过程中,ox-LDL及其抗体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相关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颈动脉斑块厚度与ox-LDL抗体呈正相关性,且其可有效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12]。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主要是探讨与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发现,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为91.67%,因此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然导致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此外,经检测患者ox-LDL水平可间接反映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提示血浆ox-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检测脑梗死的几率。但由于临床颈动脉超声检查极易受到医生临床检测水平和仪器性能等影响,进而导致检查结果准确性受到影响。因此临床上一旦出现不稳定斑块情况时则需及时对患者进行血浆ox-LDL水平检测,并对ox-LDL水平过高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提高临床检测准确性。

本研究中发现联合血浆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可预测患者脑梗死发生,进而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关系。方法 选取发病时间在7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并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0例)和无斑块组(10例),并将斑块组继续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0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8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ox-LDL水平,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x-LDL水平为0.69mg/L±0.41mg/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0.37mg/L±0.3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稳定斑块亚组ox-LDL水平为0.77mg/L±0.38m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0.51mg/L±0.3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ox-LDL水平,其可间接反映出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时检测患者血浆ox-LDL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有效预测脑梗死患者疾病发生情况。

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并于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382例, 其中男274例, 女108例, 年龄26~78岁, 平均 (51.29±15.20) 岁。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严重感染、近期手术或创伤、免疫系统疾病和严重心功能不全。ISR的定义根据术后1年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以支架植入处内径狭窄≥50%为准。将382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再狭窄组 (≥50%) 71例, 男49例, 女22例;对照组311例, 男208例, 女103例。记录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 包括吸烟、血压、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等, 两组患者均选用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00 mg, 每日1次, 3个月后改为100 mg, 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 每日1次, 连续12个月;阿托伐他汀20 mg, 每日1次, 连续12个月。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采用Judkin技术进行操作, 手术路径选用桡动脉, 必要时改为股动脉路径。

所有患者于冠脉造影前空腹取静脉血3 m L, 置于无菌带塞试管中不抗凝, 置于4℃冰箱, 过夜后离心 (3000 r/min, 10 min) 分离出血清, 将处理好的样品贮于-80℃低温冰箱内保存, 于3个月内采用酶联免疫法成批检测, LOX-1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 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计算优势比 (OR) 及其95%置信区间 (95%CI)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LOX-1的水平及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再狭窄组和对照组血清LOX-1的水平比较[ (236.69±20.19) μg/L比 (215.55±14.86) μg/L],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再狭窄组和对照组血糖水平比较[ (6.44±0.91) mmol/L比 (6.00±0.85) mmol/L],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血脂、血压、体质指数、血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BP:收缩压;DBP:舒张压;GLU:血糖;LOX-1: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mm Hg=0.133 k Pa

2.2 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情况

再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支架直径比较[ (3.04±0.46) mm比 (3.28±0.43) mm],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血管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球囊扩张压力、后扩张球囊压力、支架长度、数量、支架扩张压力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LAD:前降支;LCX:回旋支;RCA:右冠状动脉;1 atm=101.325 k Pa

2.3 再狭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选取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差异的LOX-1、支架直径、血糖为自变量, 以术后ISR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LOX-1、血糖及支架直径最终进入方程, LOX-1、血糖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见表3。

注:LOX-1: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3 讨论

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近年来虽然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但相关问题远未得到解决。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了远期疗效[1]。

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是局部血管对于机械性损伤的一种过度修复反应, 主要涉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新生内膜组织过度增生、血管重塑和炎性反应等机制。而血管平滑肌细胞对损伤的过度增生反应所引起的内膜增生是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机制, 冠脉支架置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造成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促进平滑肌细胞和炎症细胞的增殖, 最终导致支架内再狭窄[2]。LOX-1是利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c DNA表达文库克隆出的新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特异受体, LOX-1在细胞表面以二硫键连接的同型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LOX-1与Ox-LDL的强力结合则必须具备合适的簇生结构存在的2个配体结合区域[3]。血清中可溶性受体水平与受体表达水平有关, 并能反应体内某些疾病的状态, 在生理条件下, LOX-1可以结合和吞噬衰老或调亡的细胞、细菌等, 发挥清道夫受体的作用。在病理条件下, 除与其主要配体Ox-LDL结合外, LOX-1也可与氧化磷脂、多聚阴离子等生理性配体特异结合, 还可与激活的血小板、氧化或衰老的红细胞以及凋亡的细胞结合, 与白细胞的激活、迁移有关[4], 促进平滑肌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化[5]。其与配体结合后, 激活其下游的NADPH氧化酶诱导活性氧族 (ROS) 生成和NO合成的减少, 加重损伤部位的氧化应激, 刺激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局部氧化应激增加又反过来诱导LOX-1的表达, 从而形成持续的恶性循环, ROS系统可激活P38MAPK、PI3K、ERK1/2等信号通路, 使下游的转录因子NF-κB激活, 从而使VCAM-1、ICAM-1、MCP-1等黏附分子的表达相应增加, 增加细胞间黏附、内皮细胞损伤, 从而促进血管肌细胞的迁移及增殖, 进而导致血管内膜的增生[6,7,8,9], 而阿司匹林可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 抑制Ox-LDL介导的LOX-1的表达, 同时能够抑制MMPs的活性, 促进斑块的稳定, 此发现为阿司匹林在AS疾病中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依据[10]。LOX-1是白细胞黏附分子, 参与了炎性反应过程, Ox-LDL和LOX-1的相互作用通过转录因子OCT-1的活化被放大, 从而激活一系列炎性内皮反馈机制, 导致LOX-1基因过度表达、加重内皮炎性反应[11], 而炎性反应将进一步增加内膜增生区的氧化应激。低剂量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以通过与LOX-1结合使钙依赖钾通道活性显著提高, 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12,13]。另外LOX-1可作为一种黏附分子促进活化血小板活化并与内皮细胞结合, 促进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14,15]。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在球囊损伤的模型中LOX-1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的第2天, 一直到损伤后24周于中膜和内膜的平滑肌细胞均可见LOX-1较高水平表达。LOX-1 m RNA反义核苷酸预处理平滑肌细胞可显著抑制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在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大鼠模型中每3天静注1次抗LOX-1抗体, 2周后血管内膜增生、血管病原位活性氧水平及白细胞的迁移等均显著抑制, 而采用特异性基因沉默子, 使其结合到LOX-1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蛋白结合位点后, 可以降低LOX-1启动子活性, 抑制球囊损伤后LOX-1的表达增加, 并显著抑制球囊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提示LOX-1可能参与球囊损伤后再狭窄中的过程[16,17], 为治疗球囊损伤后再狭窄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LOX-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18,19,20,21,22,23]。另外一组临床研究入选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再次受损的患者,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被分成支架内再狭窄和非支架内再狭窄两组, 结果显示两冠状动脉支架术的LOX-1水平均有明显升高了[24]。

目前对于LOX-1水平与ISR关系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观察到再狭窄组和对照组血清LOX-1的水平比较[ (236.69±20.19) μg/L比 (215.55±14.86) μg/L],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 LOX-1与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 (P<0.01) , LOX-1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082) 。高水平的LOX-1促进支架再狭窄可能是通过加重损伤部位的氧化应激、在激活的血小板处LOX-1促进血栓形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等因素, 导致冠脉内膜增生所致。

由于本研究仅观察了再狭窄与非再狭窄患者复查造影时血中LOX-1的水平, 未能就PCI前后变化、PCI术后定期监测加以研究, 限于本地条件所限, 实验例数较少, 下一步有必要扩大例数, 对PCI后发生ISR的患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OX-1) 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并于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82例, 以支架植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 分为再狭窄组 (71例) 和对照组 (311例) , 所有患者均于造影前采空腹血, 测定血清中LOX-1水平。结果 再狭窄组的血清LOX-1水平为 (236.69±20.19) μg/L, 明显高于对照组[ (215.55±14.86) μg/L],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OX-1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082) 。结论 血清中LOX-1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明显相关, 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雄性大鼠, 体重250~300 g, 周龄2~5周, 购于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姜黄素 (长沙华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大鼠MCP-1 ELISA试剂盒 (上海凯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 , Western-blot化学发光试剂盒 (贝博生物) , 总DNA提取盒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逆转录试剂盒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PCR扩增试剂盒 (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氧化碳培养箱 (无锡精创科技有限公司) ,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 (法国Vilber) , 低温冷冻高速离心机 (德国Hettich) , 蛋白电泳仪 (日本ATTO株式会社公司) , 基因扩增仪 (上海西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多功能酶标仪 (美国Bio Tek公司)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姜黄素溶液:姜黄素粉末溶于二甲基桠枫, 配成的原液浓度为50 mmol/L, 低温保存, 需要时配制成需要的浓度。PBS平衡盐溶液配制:8 g氯化钠, 0.2 g氯化钾, 磷酸氢钠2.9 g, 磷酸氢钾0.2 g加蒸馏水, 陪成1 L, 调整p H值7.3~7.5, 分装, 低温保存。培养基:DMEM干粉加去离子水溶解, 定容1000 m L, 加双抗, 调节p H为7.0, 过滤除菌后分装, 4℃保存。MTT (噻唑蓝) 工作液:MTT溶于PBS液中, 配制浓度为5 mg/m L, 过滤除菌, 4℃保存。

1.2 研究方法

1.2.1 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传代

SD大鼠处死后分离大鼠主动脉, 在青霉素无血清DMEM中漂洗3~4次, 分离中膜层, DMEM培养基清洗3次, 放入培养皿, 加胎牛血清。剪碎中膜层, 放入培养瓶中, 加入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 翻转培养瓶, 使组织块贴壁, 放入培养箱中, 37℃, 5%CO2, 培养3h。翻转培养瓶, 次日观察无污染, 继续培养5~7天, 见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当细胞覆盖率达到80%~90%, 细胞单层融合, 进行消化传代。每2天换1次液。传至2~3代冻存。

1.2.2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 MCP-1分泌的影响研究方法

取出平滑肌细胞进行解冻、培养并传代, 取传3~8代细胞, 通过免疫组化法鉴定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用于实验。根据作用药物及浓度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 Ox-LDL 100μg/m 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5μmol/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10μmol/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30μmol/L组。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细胞上清中MCP-1的浓度以及细胞MCP-1 m RNA的表达情况。

1.2.3 姜黄素对Ox-LDL诱导大鼠VSMCs增殖的影响研究方法

冻存细胞解冻, 培养, 传代, 鉴定为平滑肌细胞。根据作用药物浓度进行分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 Ox-LDL 100μg/m 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20μmol/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40μmol/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80μmol/L组。采用MTT法检测OD值测定细胞增殖程度。

1.2.4 姜黄素对VSMCs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方法

取冻存细胞解冻, 培养传代, 鉴定为平滑肌细胞。按照加入药物浓度进行分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姜黄素50μmol/L组, 姜黄素100μmol/L组, 姜黄素120μmol/L组, 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caspase-8p10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姜黄素对Ox-LDL诱导VSMCs MCP-1分泌及MCP-1 m RNA表达的影响

Ox-LDL 100μg/m L组MCP-1分泌及MCP-1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10μmol/L组和Ox-LDL 100μg/m L+姜黄素30μmol/L组MCP-1分泌及MCP-1 m RNA表达水平较Ox-LDL 100μg/m L组显著下降,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30μmol/L组MCP-1分泌水平又显著低于Ox-LDL 100μg/m L+姜黄素5μmol/L组和Ox-LDL 100μg/m L+姜黄素10μmol/L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影响

对照组OD值为 (0.326±0.039) , 见图1。Ox-LDL100μg/m L组OD值为 (0.548±0.074) ,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20μmol/L组OD值为 (0.522±0.072) , Ox-LDL100μg/m L+姜黄素40μmol/L组OD值为 (0.442±0.061) ,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80μmol/L组OD值为 (0.379±0.066) 。各组之间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F=12.977, P<0.01) 。其中Ox-LDL 100μg/m L组O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Ox-LDL 100μg/m L+姜黄素40μmol/L组OD值和Ox-LDL 100μg/m L+姜黄素80μmol/L组OD值较Ox-LDL 100μg/m L组OD值显著下降,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Ox-LDL 100μg/m L组比较, △P<0.01;与Ox-LDL 100μg/m L+姜黄素5μmol/L组比较, ▲P<0.01;与Ox-LDL 100μg/m L+姜黄素10μmol/L组比较, #P<0.01;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A组:Ox-LDL 100μg/m L组;B组:Ox-LDL 100μg/m L+姜黄素20μmol/L组;C组为Ox-LDL 100μg/m L+姜黄素40μmol/L组;D组:Ox-LDL 100μg/m L+姜黄素8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A组比较, △P<0.01;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2.3 姜黄素对大鼠平滑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8p10表达的影响

姜黄素50μmol/L组、姜黄素100μmol/L组、姜黄素120μmol/L组大鼠平滑肌细胞凋亡率、caspase-8p10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姜黄素100μmol/L组和姜黄素120μmol/L组显著高于姜黄素50μmol/L组, 而姜黄素120μmol/L组又显著高于姜黄素100μmol/L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提示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 凋亡率及caspase-8p10表达升高越明显。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姜黄素50μmol/L组比较, △P<0.01;与姜黄素100μmol/L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冠心病是中国首要的致死原因, 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管腔狭窄、板块破裂是导致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大量研究显示血管平滑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板块中存在来自血液的炎性细胞、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 还包括来自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等[6]。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促进细胞和脂质的渗透, 脂质蛋白氧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血小板活化, 血栓形成, 导致粥样硬化的启动。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TF是凝血级联反应中重要的启动子, TF抗原、TFm RNA存在于多种细胞中, 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7]。环氧化酶-2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 特别表达于炎性巨细胞以及中层VSMCs中[8]。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是血浆胆固醇主要的转运体。Ox-LDL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 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关键的启动因素[9]。LDL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脂质分子被氧化, 产生大量的脂质氧化物, 脂质氧化产物共价修饰apo B蛋白, 产生乙醛类复合物, 这些乙醛类的复合物进一步氧化修饰脂蛋白氨基酸残基, 生成各种加合物, 最终形成Ox-LDL[10,11]。Ox-LDL是一类经化学修饰的脂蛋白颗粒的混合物, 而不是单一成分。LDL氧化修饰机制包括金属离子氧化法, 髓过氧化物酶氧化作用, 糖化LDL, 一氧化氮及其氧化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剂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 Ox-LDL必不可少。Ox-LDL可引起细胞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导致血管内皮完整性遭到破坏[12]。单核细胞以及LDL通过血管内皮进入内膜下, 形成脂质条纹。Ox-LDL还能刺激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大量的言行因子、黏附因子、趋化因子, 促使单核细胞核内皮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遗传性高脂血症兔模型血浆Ox-LDL水平显著升高, 抗氧化剂能够降低Ox-LDL水平, 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心绞痛患者血液中Ox-LDL水平显著升高, 外周血NF-κB活性升高, 而在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中加入OxLDL, 能够显著增加NF-κB活性, 这提示Ox-LDL能增加NF-κB活性, 从而增加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13,14]。重组人Ig G1抗体是针对Ox-LDL表位DNA修饰的apo B-100表位的抗体, 研究证明其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液中Ox-LDL水平, 说明Ox-LDL抗体在降低血液中Ox-LDL水平, 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发挥作用。

细胞趋化蛋白是一个蛋白质家族, 由十余种结构有较大同源性、分子量多为8~10 k D的蛋白组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是β亚家族的代表, 可趋化单核细胞。由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产生。MCP-1提高VSMC中MCPIP1 m RNA水平, 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上调MCPIP1蛋白表达[15]。和MCP-1处理的VSMC相比, MCPIP1基因沉默后VSMC的细胞数量、细胞活力及细胞DNA合成率均明显降低, S期细胞数量下降;MCPIP1基因沉默可抑制MCP-1或PDGF对c-fos m RNA的上调作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通过介导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6]。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7]。

姜黄素是从姜科、天南星科中的一些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化学成分, 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炎、利胆、抗氧化等作用。姜黄为常用中药, 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姜黄素类和挥发油。前者具有降血脂、抗凝、抗氧化、利胆、抗癌等作用;而后者主要起抗炎、抗菌以及止咳作用[18,19,20]。姜黄素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 从而发挥抗癌作用。姜黄素对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关节肿大等也具有临床疗效[18,19,20,21,22]。姜黄素能够调节血脂水平, 抑制细胞增殖, 抗脂质过氧化, 抑制脂质斑块的形成, 抗炎、抗凝血, 抑制心肌重构等。姜黄素能够抑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膜表面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细胞活化蛋白的表达, 还能够抑制TNF-α介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膜表面TM、EPCR m RNA的表达, 从而达到抑制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

既往研究显示Ox-LDL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本研究中, Ox-LDL作用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显著增加, 并且MCP m RNA的表达也显著增加, 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姜黄素具有抑制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以及MCP m RNA的表达, 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姜黄素弄高度的升高, 作用越强。Ox-LDL能够显著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徙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在本次研究中,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并且随着姜黄素弄得的升高, 抑制作用越明显, 说明这样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平滑肌细胞凋亡不足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可能会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之一。在本研究中, 姜黄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 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 这样的诱导作用也逐渐增强, 说明姜黄素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具有浓度依赖性。Caspase-8是凋亡的启示因子, 能够启动细胞凋亡的细胞外途径和细胞内途径。在本研究中, 姜黄素能够显著上调Caspase-8的表达, 这可能是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综上所述, Ox-LDL能够上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表达以及MCP m RNA的表达, 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MCP m RNA的表达, 以及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且能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离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传代, 采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诱导的大鼠平滑肌细胞, 根据作用药物浓度进行分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 Ox-LDL 100μg/mL组, Ox-LDL 100μg/mL+姜黄素20μmol/L组, Ox-LDL 100μg/mL+姜黄素40μmol/L组, Ox-LDL 100μg/mL+姜黄素80μmol/L组。分析姜黄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的表达、对细胞的增殖的影响。按照加入药物浓度进行分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 姜黄素50μmol/L组, 姜黄素100μmol/L组, 姜黄素120μmol/L组, 分析姜黄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Ox-LDL 100μg/mL组MCP-1分泌[ (812.6±78.7) ng/L]及MCP-1 mRNA表达水平[ (1.18±0.11) ]较对照组[ (91.3±6.1) ng/L, (0.16±0.04) ]显著升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分泌及MCP-1 mRNA表达、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对细胞凋亡有诱导作用, 并且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 作用越明显 (P<0.01) 。结论 姜黄素能够抑制Ox-LDL诱导的大鼠细胞平滑肌细胞MCP-1表达以及细胞增殖, 诱导大鼠细胞平滑肌细胞凋亡。

上一篇:学困生心理分析论文下一篇:二次差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