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与密度

2024-06-02

播期与密度(精选4篇)

播期与密度 篇1

为进一步了解机直播油菜适宜播期及种植密度,寻求机直播油菜轻简高效栽培途径,为以后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秋播在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进行了机直播油菜播期与种植密度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坨墩村57组某农户责任田内,总面积为1 600 m2,前茬为花生,田面平整,田力水平中等,排灌方便,试验过程中采取人工条播[1]。

1.2 试验品种

供试油菜品种为秦优10号。秦优10号系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选育而成的甘蓝型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含油量高、抗性强等突出特点,在南通市通州区已推广种植多年,历年表现较好。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种植密度与播期2个因素,A因素为种植密度,设4个水平,分别为22.5万株/hm2(A1)、30.0万株/hm2(A2)、37.5万株/hm2(A3)、45.0万株/hm2(A4);B因素为播期,设4个时间段,分别为9月25日(B1)、10月5日(B2)、10月15日(B3)、10月25日(B4)。小区面积为30 m2,3次重复。全生育期共投入纯N 240 kg/hm2,氮肥运筹按照基(苗)肥∶蜡肥∶薹肥=5∶1∶4。氮∶磷∶钾按1.0∶0.5∶1.0进行,磷肥作基肥一次性全部投入,钾肥分基肥与薹肥各1/2投入,基肥中加硼肥15 kg/hm[2,3]。

1.4 试验方法

按试验要求的播期进行人工条播,在叶龄4叶左右时,按试验密度要求进行匀苗。播前进行封杀化除,冬前及时防治虫害,春季花期防治菌核病1次[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与产量结构

不同播期、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递减趋势,即处理B1>处理B2>处理B3>处理B4,其中处理B1与处理B2之间产量差较小,但随着播期推迟,相互间的产量距离逐渐拉大,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随着播期推迟,单株角果数逐渐减少,即处理B1>处理B2>处理B3>处理B4,4个播期间处理B1与处理B2相差不大,处理B1略高于处理B2,其余间差异显著;每角粒数处理B1、处理B2、处理B3之间没有差异,范围在20.2~20.7粒之间,但播期推迟到处理B4这个时间段,每角粒数明显下降,仅在19.5~20.4粒之间,处理B4的平均每角粒数与播期处理B1、B2、B3相差0.6粒左右。

千粒重处理B1与处理B2播期没有差异,但随着播期推后,千粒重逐步下降,每推迟一个播期,千粒重就比上一期减少0.1 g;结果表明直播油菜在同一种植密度下,播期9月25日至10月25日之间,早播有利于冬前形成壮苗,易获得高产,反之过迟播种,易造成出苗迟,生长缓慢,到越冬时,苗体较小,幼嫩,根弱,抗寒力差,使分枝与花芽数减少,最终形成减产。

不同种植密度、相同播期条件下,种植密度的不同对直播油菜产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播期处理B1、B2、B3中,种植密度处理A2产量最高,其次为处理A1>处理A3>处理A4,在播期处理B4中,产量随着种植密度逐渐增加,即处理A4>处理A3>处理A2>处理A1;在播期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有效角果数呈递减趋势,4个种植密度间的差异极为显著;每角粒数密度处理A1、A2、A3差异不大,当种植密度增加到处理A4水平时,处理B2、B3、B3播期下的每角粒数均有下降,减少0.6~0.9粒;千粒重密度处理A1、A2、A3差异不大,当种植密度增加到处理A4水平时,4个播期的粒重都略有下降(表1)。结果表明在相同播期条件下,表明在种植密度相对低的情况下,油菜植株个体就大,分枝的着生位降低,二次分枝增加,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变矮,分枝位点提高,分枝数减少,产量主要以主轴与一次分枝为主,单株结角性较差,产量潜力主要依靠群体优势取得。

播期与种植密度互作效应:在种植密度相同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逐渐递减,以处理B1产量最高,处理B4产量最低;播期相同件下,产量先增后减,以处理A2产量最高,处理A4产量最低。整个试验中16个处理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A2B1>处理A2B2>处理A1B1>处理A1B2>处理A3B1>处理A3B2>处理A4B1>处理A3B3>处理A4B2>处理A2B3>处理A1B3>处理A4B4>处理A4B3>处理A3B4>处理A2B4>处理A1B4,产量最高的处理A2B1为3 327.0 kg/hm2,最低产量处理A1B4为1 188.0 kg/hm2,比处理A2B1少2 139.0 kg/hm2,说明在直播油菜中播期与种植密度互作对产量构成产生显著影响,播期与种植密度搭配很重要,如搭配不当,将导致减产。

2.2农艺性状

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随播期推迟,植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都呈递减、有效分枝高度呈递增,且相互间差异明显,茎粗在处理B1、B2播期条件下基本一样,随着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在同一播期条件下,株高、有效分枝数随密度增加而递减,有效分枝高度随密度增加而递增,茎粗在处理A1、A2、A3密度下随播期略有下降,在处理A4密度下,播期对茎粗影响不明显。在播期与密度互作下,处理A1B2株高最高,为162.4 cm,处理A4B4最矮,为119.8 cm;有效分枝高度最低的为处理A1B1(34.0 cm),处理A4B4(最高),为60.4 cm;有效分枝数最多的是处理A1B1,为15.8个,最少的是处理A4B4,为2.5个(表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气温高,有利直播油菜出苗,出苗快而齐,能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且相对延长分枝和花芽分化时间,从而奠定高产基础。本地区直播油菜在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种,种植密度控制在30万株/hm2,能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都对直播油菜产量带来减产。如错过适期播种,在迟播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对提高产量有一定帮助。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机直播油菜的适宜播期与种植密度,为大面积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南通市通州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进行了播期与种植密度2个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在南通市地区直播油菜在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种,种植密度控制在30万株/hm2,能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都对直播油菜产量带来减产。如错过适期播种,在迟播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对提高产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直播油菜,播期,种植密度,产量,江苏南通

参考文献

[1]杨光,冯云艳,张含笑.直播油菜种植密度与机械收获损失的关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6):827-831.

[2]邹晓芬,张建模.播期对双季稻区油菜熟期、产量及抗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3):18-20.

[3]宋光平,田祖庆.湖区油菜稻板田机械直播适宜播期与播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2):41-42.

[4]浦惠明,傅寿仲,戚存扣,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若干性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1(3):28-30.

[5]陈秀良,冷锁虎,唐瑶.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油菜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1(1):29-30.

[6]马霓,张春雷,李俊.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结实期源库关系及产量的调节[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2):180-184.

播期与密度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4年5月在嘉祥县嘉祥村安排本试验。经测土取样化验, 试验地0~20 cm土层含有机质1.32%, 速效氮116 mg/kg, 速效磷78 mg/kg, 速效钾107 mg/kg。

1.2 试验材料

选用鲁西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郑单958, 种子由济宁市农科院提供。实测郑单958千粒重367.1 g, 发芽率9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播期处理, 分别为播期1 (套种, 6月4日) 、播期2 (贴茬, 6月13日) 、播期3 (直播, 6月20日) ;每个播期设4个种植密度, 分别为60 000、67 500、75 000、82 500株/hm2。试验设计采用裂区设计法, 随机排列, 重复3次, 共36个小区, 小区面积30 m2, 共占地1 333.3 m2。

1.4 试验方法

播种方式采用人工开沟播种。为确保田间种植密度, 采取分行称取种子按行条播的播种方式。播行的用种数量, 依据品种千粒重、发芽率和设计种植密度确定, 按其2倍种植密度称量。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试验田间取样、脱粒由试验者雇工协助进行。试验小区脱粒时采用小型脱粒机, 样本脱粒采用人工。样本室内分析由本试验技术人员负责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密度对夏玉米株高和穗位的影响

由表1可看出, 郑单958株高、穗位高均随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高和上升趋势。从不同播期看, 3个播期之间株高、穗位高均随播期推迟呈显著增高和上升。从不同种植密度看, 4个种植密度之间株高、穗位高也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呈显著增高和上升的趋势。

2.2 不同播期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2.1 不同播期密度对郑单958穗数和空秆率的影响。

由表1可看出, 从不同播期看, 3个播期之间最终穗数、空秆率均差别不大。从不同种植密度看, 每个播期都表现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穗数增加。

2.2.2 不同播期密度对夏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由表1可看出, 从不同播期看, 随着播期的推迟穗粒数降低, 趋势基本一致。播期2与播期3相比下降幅度不大。从不同种植密度看, 每个播期基本都表现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穗粒数有降低的趋势, 但降低数量不太稳定。

从不同播期看, 随着播期的推迟千粒重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播期2与播期3差别较小, 与播期1相比差别较大。说明播期对千粒重有一定影响, 播种越晚千粒重降低越多, 尽管差值表现不明显;从不同种植密度看,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千粒重有降低的趋势, 但这种趋势也不是十分明显。

2.2.3 不同播期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对表1实收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播期间、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播期2与播期3间产量差异不明显, 但二者与播期1间产量差异较大。

3 结论与讨论

有资料表明, 不同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无明显影响, 穗粒数呈减少趋势[3], 也有资料显示有效穗数随播期推迟而上升[4]。本试验研究表明, 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 郑单958玉米株高、穗位高均呈上升趋势。播期之间最终成穗数、空秆率差别不大, 且每个播期都表现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数增加, 穗粒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基本一致。

综合本试验结果, 鲁西南地区郑单958最佳播期为6月13—20日;适播期内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7 500~75 000株/hm2。从确保足够适宜穗数来看, 适宜播期为6月13日[5], 适宜种植密度为67 500~75 000株/hm2, 其次是6月20日, 此期适宜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6,7]。

参考文献

[1]李绍长, 白萍, 吕新, 等.不同生态区及播期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3, 29 (5) :775-778.

[2]马国胜, 薛吉全, 路海东, 等.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 (6) :1247-1253.

[3]李向岭, 李从锋, 葛均筑, 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11 (2) :95-100.

[4]于吉琳, 聂林雪, 郑洪兵, 等.播期与密度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13, 21 (5) :76-80.

[5]董秀春, 郭延习, 李鹏, 等.鲁西南地区夏玉米适宜播期及收获期[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9) :21-23.

[6]刘培利, 刘绍棣.高产夏玉米与播期关系的研究[J].玉米科学, 1993 (1) :23-26.

冬小麦播期与播量的关系 篇3

1 冬前积温与苗龄的关系

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为16℃~18℃。临汾市这一温度出现的时期大体为:山区在白露节令前后, 浅山丘陵区在秋分节令前后, 平川区在“秋分”后至“寒露”前。以平川区为例, 自9月下旬起—11月中旬末, ≥2℃以上的年均积温约550℃~600℃, 小麦在秋分后的5 d左右播种, 麦苗冬前发育可至5叶1心或6叶1心龄期。平川区的回茬小麦, 在寒露节令内播种, 冬前积温约为370℃~420℃, 冬前小麦发育可至4叶1心龄期;霜降节令后播种, 冬前积温约为200℃上下, 冬前可长至“一颗针”或1叶1心龄期。山区、丘陵区的小麦播种按照该区适期晚播的节令进行, 冬前积温与平川区大体相同, 完全能达到或实现5叶1心至6叶1心壮苗越冬的苗龄。

2 种子特点与苗情的关系

小麦种子较小, 千粒质量差异较大, 出苗后在温度、水分、播量等适宜条件下, 3叶期后具有分蘖特性。与播期播量相关联的因素有种子大小、出苗、叶片生长及分蘖与温度的消耗。

2.1 种子大小与播量

种子千粒质量越少, 播量应适当减少, 反之则要相应增加。正常情况下, 小麦有“斤籽万苗”的说法, 按小麦种子千粒质量40 g粗算, 每500 g麦种有12 500粒, 除去破损、不完善粒, 按照80%~85%的出苗率, 能形成10 000株基本苗。在正常播期和水肥管理的前提下, 10 kg/0.067 hm2的播量易形成20万株基本苗, 冬前发展至80万根总茎数, 3叶大蘖生长2个左右, 按50%的大蘖来年成穗, 翌年可形成约40万穗, 具备实现500 kg/0.067 hm2以上的产量结构。平川回茬麦区即便是在寒露节令后晚播条件下, 每0.067 hm2播量20 kg, 冬前形成60万根左右的总茎数, 来年以主茎成穗为主, 分蘖成穗辅助, 在水肥、管理条件满足的条件下, 达到成穗40万穗, 也易实现小麦500 kg/0.067 hm2的产量指标。

2.2 出苗与积温消耗

小麦种子萌发出苗与温度关系密切, 在播深5 cm条件下, 从播种到出苗所消耗的积温为120℃。即, 种子吸水膨胀到萌发消耗积温50℃, 幼芽在土壤中每长高1cm消耗积温10℃, 幼芽鞘出土到第1片绿叶露出芽鞘2cm时消耗积温20℃。

2.3 叶片生长与积温消耗

小麦出苗后, 每形成一片完整叶, 需要消耗积温70℃左右, 根据冬前积温的多少, 可以估算出播后苗期的叶龄数。

2.4 小麦分蘖与成穗

分蘖是小麦的重要生物特性之一, 其成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多少预示着麦苗的壮弱。小麦植株冬前分蘖与播量、积温、水分等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 当小麦3叶期后开始出现第1个分蘖, 随着叶龄的增加, 形成一级、二级, 甚至三级以上的分蘖, 3叶以上大蘖的来年成穗概率较高。民间有“麦扎九头”的说法, 曾有自生麦苗最高单株成穗高达43穗的范例。因此, 了解和利用麦株的分蘖特性, 掌握积温消耗与冬前苗龄的关系, 合理把握播期, 科学控制播量, 减少不必要的种子、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无效浪费, 从而有效减轻小麦冬前旺苗。

3 确定播期与播量的关系

3.1 科学确定小麦播期

鉴于暖秋、暖冬频发的气候特点, 正茬小麦播期宜在传统播期基础上推迟5 d左右为宜, 达到既要充分利用冬前有限的积温来培育壮苗, 又要防止出现旺苗而影响麦苗安全越冬和来年生长。在小麦播期的确定上, 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分区、分期实施的原则。海拔1 200 m左右的高寒麦区宜在8月底前结束小麦播种;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区旱地, 小麦适宜播期在9月5日—10日;浅山丘陵旱地区的小麦适宜播期在9月10日—15日;丘陵旱地小麦适宜播期在9月20日—25日;平川小麦播种宜在9月底前结束。

回茬小麦要创造条件, 力争抢时早播, 争取利用冬前积温, 尽可能多地形成冬前蘖或大蘖, 宜在10月中旬前结束播种, 尽量减少“霜降”麦。同时, 还要根据当年夏秋降水、气温、土壤墒情的变化情况, 灵活把握播期。伏雨多、气温低的年份宜适期早播, 并注意防范霜来早、降温快的危害。相反, 雨少、温高、墒情差的年份, 应适当推迟播期。

3.2 科学控制播量

在适宜的播期内, 适当的播量能在冬前形成带有分蘖的幼苗, 并可形成强大的根系和健壮的地上光合器官。若超常量播种 (播量过大) , 麦苗过于稠密, 单株营养面积减少, 分蘖少、单株成穗数更少, 或不能形成分蘖穗, 有些甚至不能成穗。精量播种虽然能节省种子, 充分发挥分蘖特性, 但大田大面积采用精量播种, 则对土壤肥力、水利基础条件和耕作管理水平要求太高, 播期和播种机械要求同样严密, 在正常情况下大田生产难以推行。同时, 小播量基本苗过于稀疏, 虽然单株营养面积较大、分蘖多, 单株成穗数较多, 但单位面积上的总穗数不易把握, 小麦产量提高会受限。只有科学控制播量, 实行合理密植, 协调穗、粒、千粒质量三要素的关系, 使主茎成穗与分蘖成穗并举, 充分发挥分蘖成穗的增产效能, 才能达到提高产量水平, 实现高产稳产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 适时播种麦田的基本苗控制在20万株/0.067 hm2左右为宜。以主茎成穗为主, 分蘖成穗为辅, 播量为12~14 kg/0.067 hm2;以主茎成穗和分蘖成穗并重, 播量为10~12 kg/0.067 hm2;以分蘖成穗为主, 可采用半精细播种, 播量为9~10 kg/0.067 hm2;回茬晚播麦田, 播期偏晚, 依靠主茎成穗, 应适当增加播量, 适宜播量14~16 kg/0.067 hm2;10月15日以后播种, 或日均温度低于14℃以后, 每推迟1 d, 增加播量0.5 kg/0.067 hm2, 但最大播量不能超过20 kg/0.067 hm2;肥沃旱地采用常量播种, 播量10.0~12.5 kg/0.067 hm2, 一般旱地采用超常量播种, 播量12~14 kg/0.067 hm2;地膜覆盖麦田播量掌控在6~8 kg/0.067 hm2。

摘要:针对近年来小麦苗期生长的冬前积温趋于升高, 正常播期小麦冬前易出现偏旺或旺长的问题, 提出正确处理冬小麦播期与播量关系的意见, 即处理好冬前积温与苗龄的关系, 把握好种子大小、出苗、叶片生长、分蘖, 以及温度消耗与播期、播量相关联的因素, 科学控制播量, 尽量采取精量播种和半精量播种。

播期与密度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选在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站进行。

1.2 参试品种及来源

1.2.1 新春6号:温宿县金丰源种子公司提供 (CK) 。

1.2.2 新春17号:新疆金天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2.3 新春26号:新疆金天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2.4 新春30号:新疆金天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2.5 农麦2号:新疆金天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2 试验设计

按播期、品种两个因子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两个播种期, 分别是:I.3月9日播种;II.3月19日播种。每个播期2次重复, 试验共设20个处理。小区面积15.4 m2 (5.5 m×2.8 m) , 每个小区播种15行, 行距20 cm, 重复间留0.5 m宽通道, 区组间留0.4 m宽观察通道。根据实测种子千粒重, 播种量按每亩35万株基本苗进行计算。

3 田间管理

3.1 播种期及播种方法

试验地未冬灌、冬翻, 于2月23日灌播前水, 分别于3月9日和3月19日犁地、人工整地, 结合犁地亩施尿素20 kg, 磷酸二铵30 kg。采用人工开沟播种, 播深3~5 cm, 下种均匀, 并在播种后在每个小区选取1 m的调查点。

3.2 田间管理和天气概况

3.2.1 田间管理:

全生育期追肥3次, 分别在头水、二水和三水前每亩追施尿素8~10 kg;抽穗和灌浆期分别喷施磷酸二氢钾200 g。全生育期灌水5次, 分别为4月9日、4月23日、5月12日、5月21日和6月12日。整个生育期进行人工除草3次;根据病虫发生程度, 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3.2.2 天气概况:

根据地区气象资料分析, 试验播种后3月底出现一次大风、强降温天气过程, 不利于小麦出苗;4月上旬气温回升, 4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气温偏低, 延长了小麦穗分化时间, 利于小麦穗粒和形成大穗;5月下旬气温偏低1~3℃, 降水较多, 影响小麦扬花, 致使抽穗至扬花时间延长;6月上旬气温偏低, 较冷凉, 利于小麦灌浆;6月中旬气温偏高, 试验区域温度偏高1.9℃, 加快了小麦灌浆。

4 试验结果和分析

4.1 生育期表现

从表1可知, 在同一播期条件下, 新春6号各生育期比其他品种晚2~5天, 全生育期较其他品种晚2~6天。新春30号在两个播期内均表现最为早熟, 全生育期分别为104天和97天, 均比对照新春6号早熟5天。从全生育期来看, 不同播期下的各品种成熟期相差1~3天, 成熟期相差不大。但是, 随着播期的延迟, 晚播各品种的生育期比早播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分别缩短了7天、10天、8天、7天和9天。从各生育期来看, 同一播期内, 各品种间生育期也相差不大;而在不同播期条件下, 随着生育进程的不断推进, 播期差异逐渐缩小, 不同播期内同一品种几乎同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

单位:月-日

4.2 群体动态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

4.2.1 从分蘖力来看:

参试各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亩基本苗差异不明显, 但是单株分蘖力差异较大, 且在两个播期下分蘖力表现一致, 参试品种的分蘖力由高到低为新春6号>新春17号>新春26号>新春30号>农麦2号。

4.2.2 从收获穗数上看:

播期为3月9日的, 新春30号>农麦2号>新春26号>新春6号>新春17号;播期为3月19日的, 新春30号>新春26号>新春17号>农麦2号>新春6号。

由此可以看出, 新春30号表现最为稳定, 分蘖成穗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收获穗数最高。虽然新春6号前期表现出长势旺、分蘖能力强的生长特点, 但是由于群体过大, 养分消耗过多, 成穗率不高, 收获穗数偏低。

4.3 植株性状表现

从表3可以看出:

4.3.1 穗粒数:

参试各品种穗粒数都有随着播期推迟而减少的趋势。其中, 新春17号、26号变化较大, 分别减少了0.8粒和1.7粒, 新春30号变化较小。

4.3.2 千粒重:

各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表现情况不太一样, 但是变化不明显。其中, 新春6号、17号和26号的千粒重在早播条件下高于晚播的, 而新春30号和农麦2号则表现为早播的要低于晚播的。

4.3.3 株高和穗长:

参试各品种的株高和穗长在不同播期下变化较为一致, 都有随着播期的推后而降低的趋势。虽然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时间差异不大, 但是晚播品种的营养生长相对下降, 株高、穗长略有降低。而拔节前后的低温天气延长了小麦穗分化时间, 利于小麦提高穗长, 故晚播各品种的穗长有所降低, 但与早播相差不大。

4.4 产量表现

4.4.1 产量表现:

由表4可以看出, 新春30号因其较高的收获穗数及相对较稳定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产量最高, 各播期下的亩产量分别为:3月9日播种的为477.22 kg, 比对照增产16.3%;3月19日播种的为432.48 kg, 比对照增产12.8%。新春26号和17号也因产量三因素相对协调取得不错的产量, 3月9日播种的分别比对照增产12.5%和4.86%;3月19日播种的分别比对照增长4.45%和11.48%。试验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3月9日播种的新春30号>新春26号>新春17号>新春6号>农麦2号;3月19日播种的新春30号>新春26号>新春17号>农麦2号>新春6号。

4.4.2 方差分析:

经过分别对不同播期下各处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出:3月9日播种的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通过采用LSD法检验表明, 除新春30号和26号外, 新春6号、新春17号和农麦2号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各品种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3月19日播种的各处理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详见表4) 。

5 小结

(1) 试验得出, 在不同播期下试验品种的分蘖能力表现一致, 依次为新春6号>新春17号>新春26号>新春30号>农麦2号。3月9日播种的各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新春30号在两种播期下依靠较高的收获穗数及相对稳定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获得高产量, 相比新春6号分别增产16.3%和12.8%。

(2) 在2010年不太正常的气候条件下, 随着各品种生育进程的不断推进, 两种播期下的生育差距逐渐减小, 几乎同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 但是由于播期推后, 生育期缩短, 株高、穗长和穗粒数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播期与密度】推荐阅读:

密度测井10-16

密度规划05-19

密度估计05-29

插秧密度06-07

密度检测06-28

乳腺密度07-03

控制密度07-31

泥浆密度08-19

教学密度08-26

种植密度09-13

上一篇: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下一篇:管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