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材料

2024-08-11

活动区材料(共12篇)

活动区材料 篇1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中, 教师非常注重幼儿的探索操作, 在材料的准备上花了功夫动了脑筋, 不但材料准备的数量多, 且同种材料量也多, 一般2~3件是常有的, 且人手一份。但幼儿实际操作时间并不长, 操作次数也不多, 一般一个30分钟的活动, 幼儿的操作时间在6~8分钟左右, 只占整个活动的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 显然材料量与幼儿操作时间不成正比。材料的准备较盲目, 且幼儿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常显得无从入手, 拿了这个丢了那个, 活动秩序较混乱, 材料的利用率低。

那么如何通过科学活动物质材料的刺激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维持幼儿的兴趣呢?从实践中我们发现, 只有根据科学教育目标、内容, 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 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 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 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

一、拓展渠道, 科学活动中材料收集的策略

1.利用生活资源, 广泛收集材料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回收站”,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中班科学活动《瓶子在唱歌》, 我们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 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 此时我们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 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 这时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 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除了上述材料来源外, 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的户外环境既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 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场所。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在户外到处都是可探索的材料, 如地上的水洼、野花、野草、落下的树叶、虫子等, 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 进而发展成探索行为。由此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 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有一次, 几个小朋友在户外发现了许多蚂蚁, 他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蚂蚁身上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它们要到哪里去?带着这些疑问, 孩子们开始了对蚂蚁的研究。他们按照蚂蚁行动的路线, 发现原来白色的东西是地上扔的一块饼干的碎屑, 而蚂蚁们将碎屑背在背上运到草坪台阶下的一个蚂蚁洞中。像这样幼儿在户外自发生成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索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 在材料的获得方面我们没有只限于室内, 而是积极的让材料从室内走向室外。

2.利用家庭资源, 有效补充材料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家园共同寻找材料, 如:科学活动《有趣的镜子》, 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各类镜子, 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寻找各种镜子, 科学区成了镜子的展览会, 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镜子, 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特别是哈哈镜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 于是我们生成了新的活动《哈哈镜》, 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镜子的奥秘。

二、合理取舍, 科学活动中材料选择的方法

1.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 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 由此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学活动《魔术箱》。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用废旧纸箱自制的“魔术箱”, 在里面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 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 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 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 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选择与幼儿爱好相适应的选材料, 促进幼儿的探究兴趣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 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 孩子们为“豆芽是怎样长出来的”发生了争执。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需要,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豆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豆芽来”, 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 有的幼儿认为“豆芽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 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 于是提出“做豆芽菜”的想法, 幼儿一致赞同。接着又为“做豆芽菜需要那些材料”展开了讨论, 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豆子、杯子、小碗等。于是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豆芽, 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通过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 更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 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选择与幼儿发展有价值的材料, 实现幼儿的探究目标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 我们为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数量充足, 种类齐全, 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 我们还积极思考, 善于捕捉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 准确地为活动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弹性》中,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 有积塑、橡皮泥、充气的气球等等。在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按变形和不变形进行分类, 在第二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把变形的物体按变形后能还原和变形后不能还原进行分类。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弹性的准确定义, 那就是变形后又能还原的物体具有弹性。由此可见, 此活动中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充分利用材料, 通过二次对材料进行分类达到了认识弹性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 科学活动中收集、选择材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 必须不断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 及时调整、补充, 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准备也至关重要, 只有准确地了解了科学知识, 才能有的放矢地收集材料、选择材料, 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活动区材料 篇2

为民服务强监管

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万州区分局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七日

按照重庆市委、市局“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要求,万州分局紧紧围绕“饮食用药保安全、服务发展当先锋”主题,通过“一讲二评三公示”、“三比三争”、“创群众满意窗口”等载体,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涵,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注入强大动力,获得科学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

一、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源泉,激发干部队伍内在活力 把创先争优与食药监管事业发展融为一体,抓实“三个注重”,提振干部职工精气神和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

一是注重强化教育。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创新理论为重要内容,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廉洁从政教育,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活动,组织干部职工550余人次进村子、入农户宣传食药监政策、扶贫济困,采取“一对二”结对帮扶,解决群众诉求30余件,累计捐款捐物8万余元,增强了干部职工思想上的先进性和为民服务的自觉性。

二是注重典型引路。积极开展“三比三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杨善洲、史俊琴等先进事迹,局党组提出“让党旗在中心工作中生辉,让党徽在日常工作中闪光”的号召,在典型带动中推进创先争优。干部职工“五+二”、“白+黑”,奋力拼搏、忘我工作,涌现出立足平凡岗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临近退休不退岗的4名正副调研员、曾经身患重疾仍坚守一线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李平波、行政审批科党员邓建萍等先进群体。

三是注重氛围打造。把积极向上、健康和谐、文明廉洁的氛围培育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广袤沃土,开展重走红军路摄影展、文明创建征文、学党史学法律竞赛、团结协作登山扛旗、联谊扶贫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打造勤政廉政文化长廊等10余项活动,在“唱读讲传”中,创作编排的情景短剧《门》,参加全系统和万州区汇演获得高度评价。丰富多彩的创先争优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斗志,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以创先争优为目标追求,提高监管工作能力水平以创先争优活动引领工作,把握“三个强化”,监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是强化岗位责任。亮岗位、亮身份、亮职责,做实承诺、夯实践诺。提出“两分两合”、“三争三不争”岗位责任理念,即工作上分、目标上合,职责上分、思想上合;不争权利争责任、不争荣誉争奉献、不争功劳争工作;探索试行“分线为主、分线分片相结合”的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提升了监管合力;实现了对辖区9000余家餐饮、药品企业的有效监管,确保了全区173万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二是强化实绩考评。在创先争优考评中,我们倡导“评时不争平时争”、“在位一分钟,履职六十秒”,坚持将个人述评与领导点评、群众互评相结合,每月定期考评与工作日常抽评相结合,评选出苏文翔、郝名锋、陈玉强等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公认的业务能手、服务标兵,亮出了优秀、露出了落后,起到了激励鞭策作用。

三是强化难点攻坚。针对监管量大、监管人手少的现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成立党员突击队、骨干先锋队,铸牢干部职工敢打硬仗、敢于争先的思想,实现人少标准不降、工作劲头不减。在食品药品百日专项整治行动中,捣毁假劣药械窝点5个,取缔违规医保定点药房5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起,刑事审判2人;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率先开展学校食堂清查整顿,率先开展万州注册船舶餐饮服务规范整治,圆满完成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85起,提升了食品药品监管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以创先争优为平台契机,打造优质服务满意窗口 在忠实履行“守门员”和“助推手”两大职能中,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三大机制”,促进食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优化环境机制。整合行政许可事项,公开、简化办事流程,实行限时承诺服务,设立QQ工作群和咨询投诉热线,制定工作人员职业规范6条,积极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实现监管工作高效运转,行政审批增效提速,全年受理药械、餐饮许可1825起,均做到了“零积压”、“零投诉”,被万州区评为“优质服务窗口行业”。

二是建立产业扶助机制。立足当好食品医药产业发展“助推手”,积极开展政策服务、监管指导,推行局领导、业务科室与企业“直通车”对接联系,协调医药企业与中药材种植户产、销、加工“一条龙”技术帮扶,扶持中药材种植户15家。成功培育打造“西山美食街”,促成国药集团与万州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时应对、有效处置“张大娘面馆”、“小八仙”、“999”等知名餐企“地沟油”**,维护了餐企声誉和社会稳定。

三是建立社会考评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跟踪回访》、《认证许可调查测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监督员、行政相对人定期座谈与评议等制度,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最高评判标准,建立考评措施,纳入目标管理,有力规范了执法行为,展示了队伍形象。3次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对分局工作及干部职工进行测评,检验活动效果,满意度均达98%以上,我局被万州区评为“文明执法先进单位”。

活动区材料 篇3

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园对怎样利用活动区材料培养幼儿的主动合作意识进行了研究,我们在保证幼儿充分自主活动的同时,力求为他们创造更多协商合作、共同解决困难的机会,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与研究,现已取得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理论依据

认知发展促进论的倡导者(如维果斯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维果斯基曾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及其许多追随者也都认为:像语言、价值观、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读、算)均只有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掌握。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从根本上讲,人的知识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因此,建构性学习方式是与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相关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体现了游戏材料是幼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基础,对游戏材料开发的研究仍然是我们贯彻新纲要的重要课题。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离开了游戏材料,游戏几乎难以进行。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实践证明,游戏材料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自我生活的质量。同时,还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有利幼儿自我个性的发展。在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收集与运用使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能够在幼儿主体意识觉醒的同时得到发展,发挥出促使幼儿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发展的作用。

二、确立课题研究的目标

区域

名称目 标

结构区 1.能协商建构主题和方案,并按主题分工合作完成搭建任务。

2.不独占、争抢玩具,友好地与伙伴搭建。

3.遇到困难与同伴协商解决,能共同使用同类材料,知道谦让。

美工区 1.能与伙伴分用材料,如油画棒纸、橡皮泥等。

2.能与伙伴相互交流,共同讲述欣赏作品,体验合作快乐。

阅读区 1.主动用语言表达情感,愿意与同伴交流沟通。

2.能相互讲述图书内容,交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注意倾听他人谈话与讲述。

角色游戏区 1.能选择游戏伙伴,会协商确立游戏主题,分配调整角色。

2.能自我控制和调整与伙伴之间的相互行为和关系。

3.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音乐

表演区1.能协商分配打击乐器、表演道具的角色。

2.能协调一致地与同伴一起随音乐表演、演奏打击乐器。

三、创设有利于合作的环境

(一)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

在精神方面,我们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萌发合作意识,感受到合作并成功是一种快乐。在物质方面,我们在室内修建了一面供幼儿合作画画的瓷砖墙,创设了与同伴共同分享的自带玩具角,在活动区的墙面上张贴一些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图片等。

(二)有目的地投放诱发幼儿合作意识的材料

我们在角色扮演区,尽量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在以物代物的过程中享受更多的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另外,在投放材料时还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多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去分工与合作。如:美工区的幼儿在制作汽车的过程中,教师故意提供了大小、色彩不同的“车灯”“车轮”,长短不合适的“保险杠”,功能、用法不同的粘贴“工具”,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多一些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并使合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三)建立控制和调整幼儿合作行为的游戏规则

我们围绕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对活动区的活动提出了“三不”、“三要”的游戏总规则。“三不”:不乱窜、不争抢独占玩具、不大声喧哗。“三要”:要谦让,要协商,要有礼貌。在活动中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引导提醒幼儿遵守。然后依据各活动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图书区”,要求幼兒看什么拿什么,不抢书,不撕书,能与伙伴一同看书,并相互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角色游戏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言行,能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行分配调整角色,共同协商处理问题,游戏结束能分工按类整理材料等。

四、选择有利于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适宜方法

(一)谈话讨论法

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教师提出问题:“今天老师在活动区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在图书区,增添了一些小朋友最喜欢的图书,如果有三个小朋友都想看同一本图书怎么办?在美工区,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张需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大画纸,你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画好这幅画?在结构区增添了一套木制大积木,一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地搭出来吗?如何来搭建呢?”等等。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分工、合作、协商分配角色后再开展游戏。

(二)观察引导法

在区域游戏时,幼儿有时会对活动失去兴趣或不知如何去合作。这时教师应有目的地施以教育影响促使幼儿产生合作行为,在实践中提高合作能力。如:在美工区中当幼儿面对一张大画纸不知如何下手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幼儿确定绘画主题,帮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并讲述欣赏作品,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合作后的快乐。

(三)榜样鼓励法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讲评游戏时,让幼儿相互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对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反馈机制。如:“这是你们一起完成的,真棒!”“今天你又多了一位朋友。”等等。还可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编成“故事”或创设情境,让幼儿来讲故事或进行情境表演;当小朋友表现出合作行为时教师用照相机及时拍下“合作的一幕”并展览。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合作行为,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为培养合作性,矫治不良习惯提供动力。

经过一年的活动开展,我园幼儿的主动合作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大部分的幼儿能自选活动并自定主题,与同伴的交往也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较少无所事事旁观他人的行为,幼儿常共商玩法、分配角色,并能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主动协调相互关系,出现了较多合作游戏的行为。当出现争执时,幼儿也能想办法解决,如轮流、划拳决定等。

活动区材料 篇4

一、拓展渠道, 科学活动中材料收集的策略

1. 利用生活资源, 广泛收集材料。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回收站”,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中班科学活动《瓶子在唱歌》, 我们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 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 此时我们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 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 这时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 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除了上述材料来源外, 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的户外环境既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 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场所。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在户外到处都是可探索的材料, 如地上的水洼、野花、野草、落下的树叶、虫子等等, 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 进而发展成探索行为。由此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 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在材料的获得方面我们没有只限于室内, 而是积极的让材料从室内走向室外。

2. 利用家庭资源, 有效补充材料。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家园共同寻找材料, 如:科学活动《有趣的镜子》, 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各类镜子, 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寻找各种镜子, 科学区成了镜子的展览会, 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镜子, 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特别是哈哈镜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 于是我们生成了新的活动《哈哈镜》, 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镜子的奥秘。

二、合理取舍, 科学活动中材料选择的方法

1. 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 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 由此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学活动《魔术箱》。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用废旧纸箱自制的“魔术箱”, 在里面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 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 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 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 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 选择与幼儿爱好相适应的选材料, 促进幼儿的探究兴趣。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 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 孩子们为“豆芽是怎样长出来的”发生了争执。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需要,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豆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豆芽来”, 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 有的幼儿认为“豆芽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 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 于是提出“做豆芽菜”的想法, 幼儿一致赞同。接着又为“做豆芽菜需要那些材料”展开了讨论, 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豆子、杯子、小碗等。于是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豆芽, 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3. 选择与幼儿发展有价值的材料, 实现幼儿的探究目标。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 我们为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数量充足, 种类齐全, 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 我们还积极思考, 善于捕捉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 准确地为活动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弹性》中,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 有积塑、橡皮泥、充气的气球等等。在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按变形和不变形进行分类, 在第二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把变形的物体按变形后能还原和变形后不能还原进行分类。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弹性的准确定义, 那就是变形后又能还原的物体具有弹性。由此可见, 此活动中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充分利用材料, 通过二次对材料进行分类达到了认识弹性的目的。

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活动纪实材料 篇5

(2013—2014学年度)

每天上午9点50分到10点20分,全体师生都会在操场上开展大课间活动,活动项目达到了十几种。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跳绳、篮球等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还学会了韵律操、东北大秧歌等艺术特长。和城里学校一样,头台中学每天都开展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已经成为师生们的共同追求。

“健康第一”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们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长跑坚持不了1000米,不会跳绳、踢毽子等基本体育技能,近视率、肥胖率不断增高,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同时,多数教师患有颈椎、腰椎等职业病,处于亚健康状态。”师生的健康调查结果让市委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师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进行了具体部署,同时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制定了具体的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由此,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师生真正的“唱起来、跳起来、跑起来、动起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几年来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义县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竞赛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每天一小时 体质得增强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后,义县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门 一周三节课的要求。高质量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安排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学校还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列入课时表,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很多学校还在每天上午9点半至10点半之间或下午的时间里,各安排半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以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小胖墩”参加跳绳训练一个月就减掉了20斤体重,并在耐力、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家长对记者说:“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让我家孩子更健康,也让他找回了自信。”阳光体育开展以来,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体强壮了,感冒发烧的次数明显减少,就连吃饭都比以前香了。校长们发现老师的病假条也少了许多。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学生更加活泼、可爱了。

“过去在开运动会时,基本上都是少数学生参加,大多数学生当看客;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运动会已经开成了人人参与的体育节。现在学校的运动会从筹备、组织,到活动的组织策划乃至运动会会徽的设计等,学生们都是积极踊跃、争先恐后的参与。而从义县近几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看,一些重要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和不同程度提高。

一校一特色 校园更美丽

“没有比和学生们在一起运动再让老师快乐的事儿了,每天早晨带着他们在操场跑步,孩子们说我像‘老鹰妈妈’,午间休息我带着他们一起跳大绳,孩子们说我像‘燕子姐姐’,多么可爱的孩子啊!”这是头台中学笠立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描述。在校园里,从来没有一项活动像阳光体育运动一样将师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早上晨练时,教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锻炼;上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是班主任的“活动课时间”,既要管理,还得参加锻炼。冬季长跑时,许多校长都是跑在师生队伍最前面的人。行为示范,师生们心中因此增添了前行的动力。阳光体育运动在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让校园更加和谐美丽。自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学校自筹等多种形式,为改善学生运动环境共投入资金3.2亿元。市教育局每年还安排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组织全市中小学校集中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是近几年,市政府在铁岭新城建设9所学校,运动场都实现了软覆盖或硬覆盖,市直学校场地建设也累计投入1.8亿元。过去土操场、煤渣跑道,如今被绿草坪和塑胶跑道取代,学生不用怕跑上一圈满身是土,教师不必担心下雨后无法上体育课,校园真正成了师生和谐的家园。为了使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义县很多学校都在特色上下功夫。为了引进一项运动,缺少教师,有的县(市)区和学校就到外地聘请教练;一些开展比较有特色的学校也应邀互相学习、传经送宝,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些农村学校则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运动。有的学校开展跳绳、武术、踢毽等活动,有的选择呼拉圈、轮滑、韵律操表演等形式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体育锻炼活动,努力打造学校体育艺术特色,一校一品成为了所有学校的追求。形成了运动的全员性、多样性、艺术性、趣味性,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的开展都被深深打上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烙印。比如,一些学校在开展武术项目时,会让学生探究性学习,了解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很多学校在开展乒乓球运动时,让每个学生都配有自己的拍子随处就可以挥几下,学校设有专门的乒乓球训练室,只要喜欢谁都可以找个对手“较量”一番。

阳光体育的健康发展少不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指导,阳光体育真正的给学生们带来了好处和健康。

头台中学体育活动纪实

(2013—2014学年度)

头台中学体育活动纪实

2014—2015学年度)

(头台中学体育活动纪实

2014—2015学年度)

如何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 篇6

一、材料的投放应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是区域角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材料投放应有目的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的幼儿的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如大班的幼儿,他们的交往能力、表现欲都比较强,为了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更好地展现他们的特长,我便在活动区中有目的的投放了一些材料。如“娱乐小天地”的区域活动中,以前只是为孩子们提供了小话筒、帽子等,同伴间表演的节目类型比较局限,而且与其他主题游戏间的交流也甚少。后来,我又添置了许多可表演舞蹈的音乐、小主持人的节目单、可用来做广告的小物品等,不但鼓励了幼儿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舞姿,还可以体现小主持人的风采,增进了与其他游戏的联系,极大的满足了幼儿表现、交往的需求,孩子们大胆、自信多了。又如设置的手工剪贴区中,以往只是提供了一些彩纸、剪刀、胶水等,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后来,我将很难修补的破旧图书利用起来,让幼儿找找自己喜欢的小图案,进行剪贴、组合,变成一幅幅新的画面,然后进行看图讲述。废物利用的游戏材料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动手能力,口语表达的连贯性、用词的丰富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幼儿园,区域角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当然,并不是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一般,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教师能否了解各个区域角中的各种材料所隐含的不同教育功能、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入到区域角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活动内的多种教育,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二、材料的投放应体现丰富性

材料投放的丰富性首先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只要是符合此年龄段玩的,我们就准备足够的数量,不让幼儿因无操作材料而妨碍其创造。如小班,是以角色游戏为主的,就为他们准备大量的长毛玩具和娃娃家具;中班的角色游戏从反映家庭生活经验发展到反映社会生活经验,角色游戏与超市游戏的结合也更为紧密,因此除娃娃家外,我们还应准备超市、菜场等游戏的材料,以适应幼儿的发展;到了大班,幼儿有了具体形象的思维,可以提供大量的立体搭建玩具,让幼儿学看图纸、理解构建的步骤,进行立体造型等等。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丰富性还应该考虑的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促进幼儿全面出发。如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投放以下各类材料:有表现表达类的材料,以满足幼儿的表现表达的欲望,使幼儿有一种愉快地情感体验;有探索发现的材料,让幼儿积极探索、思考,充分分析、比较,解决问题,学到本领;有各类手部小肌肉活动为主的材料,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操作技能等等。

三、材料的投放要富有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主要是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进行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按照有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操作层次,能够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幼儿在活动时选择与自己的能力水平适宜材料,用自己愉快地情绪投入活动。如大班创设了一个以“冬天来了”为主题的区域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区是围巾、手套装饰区。我为幼儿设置了多个组别:彩纸粘贴组、蜡笔绘画组、有规律的排列组、颜料粉刷组等,同一区域中有不同的操作重点。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能力的高低、兴趣爱好的不同,自主地选择用何种材料和方法来装饰围巾、手套。又如,中班有一个探索“水的秘密”的活动区,我先首先提供的是各种材质的纸,引导幼儿自由地探索不同纸的吸水性。接着,我再提供沉浮材料,指导幼儿开展沉浮实验。最后,活学活用,进一步思考: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材料随着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这些满足幼儿不断深入游戏的材料才是具有可发展性。

在投放区域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去发现,从而增添、调整区域活动的材料,让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天地,使“玩中学,学中玩”能更好的得以体现。

活动区材料 篇7

案例一:教学中给幼儿几辆汽车, 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 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 有些什么不同, 这时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 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 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这是我们再交给幼儿各种材料, 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 这时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 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 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 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 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

反思:活动材料在教学中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 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 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 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 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 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 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 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 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 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 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 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 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 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 “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 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 “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 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 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 要体现探究性, 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例如我们班的美工角中, 始终是最受欢迎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美工角中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 最近的主题是火热热的夏天, 所以我们先做了几个成品的蜻蜓, 再投放了大量蜻蜓的半成品, 如蜻蜓的身体, 蜻蜓的翅膀, 蜻蜓的眼睛, 这些东西通过幼儿的研究, 做成一个漂亮的蜻蜓, 对幼儿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所以可以说我们的美工角中投放的材料是成功的。

案例二:在教学中, 我在“科学区”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玩具和具体事物, 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 如有趣的多棱镜、开锁、会变的颜色、磁铁、翻板、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美工区”, 中班准备的材料大部分是半成品和一物多用的成品, 让幼儿稍作加工即可完成。又如在“计算区”投放多变几何体、七巧拼板及简易、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塑料雪花片、钮扣、矿泉水瓶盖、彩笔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 凡是孩子们喜欢的, 他们就会百玩不厌, 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反思: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让幼儿分分合合, 加加减减, 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关系, 再配以操作, 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真正含义, 同时还对学到的知识加以了巩固。凡是孩子们喜欢的, 他们就会百玩不厌, 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活动区材料 篇8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 是一个不断生成新的辅导问题和新的成长体验的创造性过程。

一堂丰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需要借助有效的活动材料, 才得以呈现。活动材料可以是促进师生关系, 辅导氛围的情境创设, 可以是团体转换切入话题的案例呈现, 也可以是带动学生体验的活动设计。这些活动材料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 激发学生乐于走进课堂, 走进心里。有利于课堂发展的活动材料, 是打动学生参与的兴奋剂, 是启动工作的润滑剂。

一尧围绕辅导目标袁选择材料

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归宿, 对辅导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有了明确的辅导目标, 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辅导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才有一个清晰的流程。让课堂围绕辅导目标顺利地发展, 选材是关键。我们可选择与其目标相匹配的材料, 材料的安排要根据辅导目标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深入发展。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有择取教材的能力, 有效地挖掘深层的教材内容, 促进课堂的发展。材料的把握从学生接触的角度讲, 一般要由外而内, 从表面现象到内部原因;从震撼心灵的程度来看, 一般是由低到高, 逐渐渗透;从探索自身问题来说, 一般是由远而近, 从不认识的人到身边的人, 从别人的故事到自己的经历, 切不可直捣黄龙, 拔苗助长。只有循循善诱, 方能使学生逐渐地、自然而然地打开心扉, 自觉自愿地参与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比如小学心理辅导课《认识害怕》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害怕是我们情绪中的一种, 害怕是普遍存在而且无法避免的。为此, 教师设计一个现场的体验活动:教师拿出一个封闭的黑色的盒子, 然后有声有色地描述:盒子里装着一样东西, 它浑身是疙瘩, 碰一下, 软软的;闻一闻, 还有一股怪怪的味道, 在草丛中还会跳。接着老师让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兴致很高, 猜是蟾蜍、蛇、蛤蟆……然后老师让同学们把它从盒子里抓出来, 很多同学连连摆手, 不敢上来, 一些同学哆哆嗦嗦地上来, 又下去了, 还有的伸了一半又退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伸长脖子, 双眼圆瞪, 两颊绯红, 这时老师顺势让大家分享感受:“里面不知道是什么, 肯定是很吓人的东西, 我害怕。”“我的心怦怦怦直跳, 怕极了。”“我不敢伸手, 很紧张, 头上的汗也出来了”“感觉自己的心也快跳出来了”……此时孩子们那种不安、紧张、心跳的体验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 对害怕的情绪有了进一步的感悟。结果一个胆大的孩子把它拎了出来, 原来是一只跳跳球, 大家这才释然了。

教师选择的活动材料紧扣辅导目标, 那么讨论与探索才会紧扣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活动材料, 使此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有了切身的害怕体验, 对害怕情绪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尧基于生活经验袁设置材料

生活就是辅导, 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系。在观摩心理课时, 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堂心理课成功与否, 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学生是否愿意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 学生的分享内容是否来自于真实的自我感悟。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引起学生的探究, 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依附材料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儿童发展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矛盾, 成为推动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 进而引发新思想和新观点。因此, 选择材料, 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二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谁的救生圈》中的角色选择, 教师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更改了原先的人物角色为动物, 并且是学生熟悉的小猫、青蛙、鱼、鸭、鸡等小动物。由于学生在活动前对这些动物有一定的认识, 活动中学生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 表现出喜看、敢说、愿做的学习态度。

三尧聚焦兴趣热点袁拓展材料

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 兴趣是认识过程不可分割的要素, 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兴趣先于认识, 就像兴趣由于认识才得以实现一样。”因此,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时, 学生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辅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分享效果。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胆量来分享, 这就需要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成功和乐趣的体验, 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所以, 在设计辅导课时, 尽可能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作为探讨交流的素材。生动的情节、鲜艳的画面、具体形象的角色, 矛盾的焦点都能使学生乐于理解并接受, 特别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人、事、物。例如, 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会赞扬”中, 在小品表演:“小明考100分, 爸爸没有表扬他, 还对他说, 是偷看的吧。”之后, 老师让学生谈看法。在这里, 老师问“假如你是小明, 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假如你是小明, 你怎么想?”等等。本课此处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当一个人很想得到表扬但却得不到时的负性情绪反应。这样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我们会碰到。此时如果让学生来说自己, 碍于面子, 很多学生可能会抗拒, 不乐意分享, 以他山之石来发表看法, 抒发情绪, 是学生愿意的。因此, 抓住重点, 聚焦矛盾点, 能有效地达到辅导目标。

四尧捕捉敏锐资源袁转化材料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很多情况, 辅导活动过程中很可能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它与我们预设的教案在程序表现上会有冲突, 但它却对学生就近的辅导有独到的作用, 它可能就是课堂的亮点, 它所延伸的也许就是一个生动、现实的心理广场。因此对于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学会观察, 学会倾听, 随时捕捉新信息, 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辅导, 有助于心理辅导活动目的的真正落实。

如在一堂《优点轰炸》辅导课上, 一位学生却懊悔地谈到因自己的误解而伤害了从小玩到大的最好朋友, 直到今天这位好朋友仍不愿理睬他, 而他也一直对自己所犯错误耿耿于怀。此时, 我察觉到他的眼里闪着泪花。就随即问了一句:“你的这位朋友现在还在这个班吗?”他点点头。我的脑海马上闪现出了给这个同学改过的机会, 让昔日的两位好朋友重新走到一起。于是, 我用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他把压在心中的话大胆地说出来。在他的真情诉说中, 他的好朋友终于慢慢地站了起来, 走到他的身旁, 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顿时, 在场的同学都不约而同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 教师瞬时引导, 能够坦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也是一种优点。化解同学间的矛盾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但我及时捕捉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非常真实、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并巧妙地加以引导, 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交流和升华。作为教师, 只有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 及时捕捉各种生成出来的信息与资源, 选择运用, 灵活调控, 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真实的生命活力。

区域活动材料的科学投放 篇9

一、材料的投放要围绕教育目标和内容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材料蕴含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和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应当直接指向教育目标,尽量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并通过操作充分显现某一现象,使幼儿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同时,教师应跟随幼儿的兴趣以及探究的不断深入,及时提供给幼儿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吻合的材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投放,逐渐推进,以适应幼儿在探究的各个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出现的新挑战,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探究活动,从而达到教育活动的目的。如在“物体的弹性”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皮球、橡皮筋、弹簧、气球、手表带和海绵块等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体验。

二、材料的投放要围绕主题发展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游戏材料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区域材料是幼儿的隐性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教师必须遵循安全性、就地取材、富有探索性、一物多用和多层次性投放的原则,围绕主题发展投放主题性活动区材料,引发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农家乐”主题活动中的“豆贴画”,教师请家长为孩子提供了很多五谷杂粮投放在活动区“农家巧手坊”里,并请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豆贴画作品和照片,布置“豆贴画”展示区,幼儿对新展现的作品、照片等资料很感兴趣,并主动地去观看观察,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接着,在活动区游戏中开设了“夹豆子”“分类”“包装豆子”“称重”“买卖豆子”“磨豆浆”等活动区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对材料不断进行添加、删减、组合,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幼儿经验已经发生了变化,再把以前的材料重复投放,以此来推动主题与活动区的不断发展。

三、材料的投放要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作为独立个体的幼儿,他们之间在不同层面上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同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不尽相同,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甚至同龄的幼儿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生长速度也不一定相同。为此,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分析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一方面根据材料的加工层面,在同一个活动区域中,可以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材料。如操作区,提供制作沙漏的空塑料瓶、装饰好的塑料瓶和制作好的成品,激发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的材料,应该从易到难逐步向纵深迈进。

例如,为了促进幼儿小肌肉健康发育,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操作区中,开设了“穿项链”的活动项目。在开展用绳子穿项链练习时,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教师引导时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差的幼儿选择孔大的珠子及较硬的绳子来穿,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选择稍微硬点的绳子来穿,对能力强的幼儿就选择用细且软的线来穿孔小的珠子。

在操作活动中,每个幼儿都认真查找、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操作舞台,激发了学习动因。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让操作速度快、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任务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第二个区域活动内容,减少他们等待的消极心理;让能力弱、操作速度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时间继续操作。如此调整活动方式,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中都会产生获取成功的情感。区域活动就是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由此可见,在区域活动中,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多层次投放区域材料,营造适宜的环境,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同时,在投放材料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从易到难、从单一到多功能结合,引导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轻松自如地使用材料,让他们的自主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真正目的。

四、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动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必须提供动态的材料。区域活动中,无论多么有趣的材料,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就会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因此,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地调整、充实活动区域所投放的材料,让幼儿对区域材料感觉耳目一新。即使是在完成同一目标时,也要不断地变换材料,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例如,在完成“对称”这一目标时,第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涂色卡片,第二天提供粘贴材料,第三天提供拼插玩具,通过多种方法和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对称。如果原有区域材料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孩子对活动就会失去兴趣。又如,备受幼儿喜爱的表演区又无人问津了,教师通过对区域活动的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发现表演区的道具投放时间较长,完全无法满足幼儿表演的需求。于是,教师就发动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新头饰,让幼儿表演新学的故事,并引导幼儿创编故事情节进行表演。这样,表演区又恢复热热闹闹的景象。各个班级的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现存情况,一旦发现材料不足或缺乏,各班必须及时互补,实现区域材料资源共享,让区域投放的材料真正为幼儿活动提供服务。

区域活动材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特点、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从幼儿感兴趣的点出发,利用各种材料,支持幼儿积极探索操作,鼓励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让简单的材料发挥的价值最大化,从而真正地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乐趣,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情感,在创造中感到惬意!

摘要: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会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投放各种材料。材料承载着教育的功能,区域活动要顺利开展,操作材料的提供是关键。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参考文献

[1]焦婷.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索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6,(3).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篇10

一、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教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就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例如,平时我们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就为幼儿提供了有趣的、直观形象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关于沉浮的小实验材料,幼儿将纸片、木块、铁片、塑料玩具等放入水中观察并发现铁片是最快沉到水底的,木块和塑料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而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慢慢地沉到水底去了。通过操作观察,幼儿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再沉入水底?为什么铁片最快沉下去?为什么木块和塑料玩具不会沉下去呢?有了问题幼儿就会继续实验、观察、探索,通过实践,幼儿逐渐有了探索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二、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材料投放时,就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小朋友一起散步,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春天时,幼儿会被各种发芽的植物所吸引,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种子,并和幼儿一起种种子,制作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在美工区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种子粘贴各种美丽的图案,用皱纸做柳条等。在生活区,幼儿还可以用勺子舀种子,用筷子夹种子。夏天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石头也“来到”了教室。在美工区,小石头成了幼儿特殊的画纸,一幅幅石头画就此诞生了。在音乐区,小石头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在建构区,幼儿尝试着搭建石头城堡、石头小桥等有趣的东西。秋天,每天散步后幼儿的手上都会有很多落叶,于是老师引导幼儿用这些小树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科学区,将树叶塑封做成标本,供幼儿认识各种树叶,还可以做成书签。美工区,树叶成了百变金刚,变成了小金鱼、蝴蝶,等等,他们还将树叶的轮廓拓印下来,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语言区,幼儿把自己在美工区的贴画,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百听不厌。表演区,幼儿还把树叶顶在头上做帽子,把树叶串在一起做裙子,等等。这样,把幼儿的兴趣带到了教室,带进了幼儿的生活、学习之中。

三、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

例如:在生活区,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豆子、勺子和玻璃碗,让他们将豆子舀进玻璃碗中,要求相对较低;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豆子、筷子和碗,让他们将豆子夹入碗中,或增加难度用筷子把豆子夹入瓶中,还可以更换豆子的大小和瓶子的口径大小来变换难度的大小。这样,区域的材料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在自身适合的环境中逐渐提高。

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而且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请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教师在此材料中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颜色分别记录数量。记录表的添加增强了该材料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任务的难度,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产生成就感。在数学区投放的扑克牌材料中,在原来的完成整理扑克、清点每个大小牌的张数的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随意抽取一张或几张牌,引导幼儿发现少了一张或几张牌,并自己想办法添补完整(可以自制)。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更好地利用了原有材料,对原有材料的玩法进行了创新,给幼儿带来了新的体验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适宜的相关材料

主题活动的进行是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区域活动是与集体活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另外,投放的材料还要有探索性。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如,在科学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盖,配合瓶盖投放了记录表(分类记录盖子数量)、记录瓶(在瓶子记录与瓶子相吻合的盖子数量)。投放时,教师并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幼儿瓶盖有很多种玩法,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想想怎么玩,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瓶盖的玩法。幼儿看到记录表,结合以前的经验积累,慢慢地就发现了记录表的用途;幼儿看到瓶子立刻动手选择适合的瓶盖,渐渐的,他们也了解了瓶子上的记录表的用途。此外,幼儿还发现了瓶盖可以向上叠高,可以根据颜色组合图案,等等。从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巨大的探索潜能。

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

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时装秀》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彩色广告宣传纸,幼儿将广告宣传纸裁剪,卷成一个个纸圈,用线将纸圈串成一串串很漂亮的项链或者手链,并将它们使用在自己制作的时装上作为装饰品。然后,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记录表与水彩笔,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彩色项链”进行比较长短、记录纸圈排列的顺序及颜色分类等活动,这样,区域之间的材料便能很好地组合、使用了。

大班游戏中如何投放活动材料 篇11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材料和玩具。可是该如何选择呢?陈鹤琴先生认为应为幼儿选择那些:a: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的,质料坚固不易损坏的;b:可刺激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c:适应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智力的;d:能抒发儿童美感的、有变化的活动。大班的幼儿创造欲望比较强烈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还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物,如“幼儿园”、“奥运场馆”等等。而且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和自尊的发展,想要得到成人的表扬和肯定。在科学发现区,“好玩的风车”中,一开始给幼儿准备的是废旧的A4纸,纸张比较软,幼儿根据制作步骤图完成风车后,没玩几下风车就坏了,作品也不方便保存,渐渐的玩风车的幼儿越来越少了。后来我们把A4纸换成了硬一点的方形挂历纸,不仅颜色丰富,而且质地比较硬,幼儿做完风筝满教室跑,玩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后制作风筝展示区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风车,风一吹,美极了。

材料的投放也是很重要的。那该怎么投放这么多材料呢?

1.材料的适量性

我们所提供的材料应该是适度的、适量的; 合理的投放材料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创设美工区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们一次投进去了很多种材料,但是并没有为这个区招来很多的人。事实证明,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太多的材料会让他们无所适从,来不及接受。后来我将美工区的材料收掉了一部分,每次只投放一种新材料,投放之前都会带幼儿认识材料,了解材料的相关用法,以及和其他材料的创意组合,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材料的可探索性

区域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动手操作。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教师选择材料时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活动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为他们提供材料操作探索来验证假设。在这种提问—假设—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3.材料的需要性

材料的投放不是想到什么就投放什么的,而是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游戏进行的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投放。

(1)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要关注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从易到难,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活动材料。老师可以做一个成品做示范,然后准备一些原材料或者半成品,让幼儿完成,在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这样既能照顾到“吃不了”的,又能兼顾到“吃饱了”的。在《好玩的风车》中,一开始我准备的都是没有处理过的挂历纸,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区域刚开始人很多,可是慢慢地,去做的都是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能力弱的都去做陀螺和别的了。后来,我又给他们准备,正方形的挂历纸,以及对折好的,中线也剪好的(只需幼儿将四个角进行固定,并插上杆子)掛历纸。渐渐地,一些能力弱的幼儿也被吸引过去了,开始尝试制作风车。

(2)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投放材料,变化玩法不断的刺激幼儿的需要。首先我们得深入了解材料的特点以及教育功能,掌握各种材料的多种玩法,具体到每种材料都有哪些常规的玩法,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玩法或者和别的材料结合后有什么不一样的玩法。后投放的材料,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投放,旨在帮助幼儿通过探索材料来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来提升活动的成功感和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比如说乒乓球,即可以当体育游戏,打乒乓,也可以放科学区当不倒翁,还可以作为沉浮的研究材料等。

(3)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不能只看自己想到什么就给幼儿什么。还要去观察幼儿,观察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他们是怎么玩材料和玩具的,他们最喜欢、最经常的玩法是什么,要向幼儿学习,有的时候幼儿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灵感。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对周围事物往往有他们的独特的认识,独特的观察物体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4.材料的安全性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做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区域中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害、无味的安全材料。教师平时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防护工作并加强教育。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也是他们展开想象,表现和创造的工具。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需要开始选择材料,并适量、适度,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投放操作性强的安全的材料,来满足幼儿的需要。

谈大班区域活动的游戏材料 篇12

一、在收集和筛选材料时增强目的性

要做到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必须在投放区域材料之前,设定明确的大局观。首先是划分好各个游戏活动区域,并且对每个区域的功能和作用都做到明确无误。因为,区域的功能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基本要靠操作材料来实现。于是,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关注到材料投放的目的性,绝不可以随心所欲乱放材料。

其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尽管有时候我们关注到有目的收集,然而不尽人意的是,所收集到的材料并非一定适合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呢?一是要明确材料的功能,二是要预设材料的玩法。事实上,不仅仅不同材料有不同功能,哪怕同一种材料,只要操作方法的不同,其教育功能也会变化。所以,对材料进行反复筛选是必须的。

二、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层次性

大多数教师会误以为,材料的提供越多越好。其实,材料的投放关键在于根据活动主题和幼儿的的发展水平。教师要重视的是,在区域活动中要尽量适时提供相应的材料,帮助幼儿顺利开展,让幼儿有材料可玩。例如:在“玩家家”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小服装设计师”的游戏。一开始,我们投放了很多旧衣服和废旧彩纸,还有各种粘贴材料。这时候,有的孩子争抢活动必须的剪裁工具,开始自己处理旧衣服。但不一会儿,他们的兴趣就减弱了,玩的孩子不断减少。于是,我们增加投放了水粉颜料和闪光的装饰纸,激发了孩子们对新材料的兴趣。这样,幼儿们通过“做中玩”和“玩中做”,能力获得很大提高。其次,由于幼儿发展的差异性,我们还必须在材料的投放中做到层次性。这样,不同层次的材料就可以帮助全体幼儿都获得提高。例如:在“我要上小学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游戏区域投放了大小不同的纽扣、小裙子和针线。同时,我们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让能力强的幼儿自己穿针、在小裙子上钉纽扣。另外,为能力弱的幼儿穿好线,再参加游戏。这样,就使得全体幼儿玩的开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合理性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合理性,能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合理投放区域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进一步帮助孩子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获得发展。

1.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必须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的游戏活动材料是不一样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在“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小小动物园”的活动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积木。这些五颜六色的积木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但是教师必须注重引导,注重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注重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创造力。一般来说,游戏开始时幼儿的兴趣最高。他们很容易就能搭建出动物园和小动物等,但这种情况维持不了很长时间。不多一会,这个区域的孩子就走光了。于是,教师要进一步引导,重新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为此,我再一次加大材料的投放力度,增加了一些牙膏盒和饮料瓶,帮助孩子们搭建出不同的房子和动物,使得游戏活动再一次达到高潮。

2.投放区域材料,还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材料的投放不能存在盲目性,相反,必须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在“我们爱运动”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健美操”的彩图。刚开始,我们直接让幼儿根据彩图的示范进行表演。不料孩子们根本动不起来,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彩图上的动作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孩子们很快就放弃了,材料丢在一边,根本无人问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还投放了韵律磁带、头饰和纱巾,帮助幼儿可边听音乐边跳舞,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

3.注重区域材料投放的挑战性

要增强游戏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还必须注重其挑战性。比如,在“健身俱乐部”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对皮球和跳绳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这些材料的投放根本没有挑战性。这样,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来增加材料难度。比如,有位老师为幼儿准备了图文题卡,在相应的图片上写着“踢毽子10次”“拍球20个”等。然后,请幼儿们抽题卡,接下来就按抽到的题卡要求玩游戏。这样一来,明显的提升了材料投放的难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一下子,愿意玩游戏的幼儿越来越多,使得游戏一下子达到高潮。

四、要十分注重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不但要注意到提供材料的质量要好,而且要能反复利用。越是利用率高的材料,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越大。例如:在“投一投”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孩子们用废旧报纸做球。由于制作技术的低劣,报纸做成的球比较松散,导致幼儿在游戏中投掷不远,而且非常容易损坏。于是,我们仔细研究制作技术,还增加了透明胶的材料,让大家用透明胶带将报纸裹起来。这样做成的“球”,既结实又投得远,有效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此外,很多

材料可以一物多用。即使是同一种材料,只要投放在不同区域,也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提高其利用率。

五、利用家长资源,广泛收集活动材料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家长资源是值得重视的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利用。比如,我们在“丰收的季节”的教学中,发动家长制作游戏材料,提供游戏材料,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有的送来了自己家里的豆子,有的送来了青菜,有的送来了苹果、梨等。还有,在“植物宝宝”的活动中,家长们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使得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上一篇:危险废物管理下一篇: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