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风险论文

2024-08-17

滞胀风险论文(精选5篇)

滞胀风险论文 篇1

引言

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加大, 自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 表现出通胀压力与经济增长放缓趋于同步的态势, 滞胀风险不断增大。一方面, 中国的广义货币M2在过去四年翻了一番, 目前已经达到92.5万亿。而其积蓄的通货膨胀力量在经济中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尽管近期消费价格指数 (CPI) 已经趋稳, 但在M2目标仍高于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情况下, 通胀压力依然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由于各方面生产成本高企, 需求不振, 2012年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0.2, 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直逼制造业衰退的临界点50%,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信心不足。此外, 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 库存压力不断增加, 显示经济增长阻力加大,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日渐明显。低增长与高通胀的压力并存, 面临滞胀风险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困境, 而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 更直接考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当前滞胀风险的根源

(一) 出口下滑和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增长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衰退, 造成中国的外部需求锐减。在国内市场消化能力有限的条件下, 原有被高投资和高出口所掩盖的产能过剩已加速显现, 无法通过扩大外需集中释放。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 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偏低, 国内消费需求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 导致出口企业的部分产品既无法在国外找到市场, 又无法在国内全部消费掉,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在财政政策的刺激下, 虽然在短期内基本可以保持经济增长目标, 但是经济结构如果不进行有效调整, 会加剧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最终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二) 产权和分配制度的缺陷阻碍了经济增长

制度的不合理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 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损耗与浪费, 从而使国民经济产出无法实现最大化。首先, 中国以国有产权为主体的产权制度阻碍了资本的有效配置,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缺乏流动性的社保制度等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 致使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其次, 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了劳动的收入份额偏小, 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水平低, 就业与收入预期不确定的现实约束下, 居民谨慎消费、增加储蓄, 结果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此外, 不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导致制度的“非中性”或“真空”, 从而产生权力寻租, 扭曲微观主体经济行为, 使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

(三)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削弱了经济增长潜力

所谓“人口红利”, 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 抚养率比较低,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年均10%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中国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 人口红利将逐步衰竭, 并于2018年左右消失, 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受到劳动力资源的瓶颈约束。此外, 中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也日益突出。城乡大量失业人口与沿海地区“招工难”并存, 企业需要提高劳动力价格以招募日益稀缺的技术性人才, 劳动者则因为日益增加的城市生活成本倒逼工资上涨。总之, 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和城市化的滞后吞噬了一部分人口红利,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增长的潜力。

(四) 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来了流动性过剩

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 各发达经济体失业严重, 经济复苏乏力。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虽然短期内该政策改善了本国或本区域经济状况, 却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不但进入中国外汇市场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迫使央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而且抬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增加了进口成本, 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同时, 为确保经济增长目标, 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幅不断提高, 增大了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此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在出口导向战略和国际游资预期人民币升值而大量流入的影响下, 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32 400亿美元, 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中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目前,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回笼货币相对乏力, 这些被动投放的资金除部分进入生产流通环节外, 其余则转化为企业和居民存款通过银行体系派生出更多的货币, 加大了通胀风险。

(五) 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 致使中国企业用工成本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土地、能源及原材料日益稀缺, 土地价格大幅上涨, 能源和原材料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进口。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使石油价格节节攀升, 全球泛滥的流动性推高了大宗进口商品的价格。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减少了农产品供给, 游资炒作更是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企业生产的环境污染成本被要求内在化, 节能减排的任务无疑会加大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而企业各项成本增加的结果是产品价格提高, 工人生活成本增加, 工人要求工资上涨, 企业成本进一步增加, 推动企业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 最终导致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二、防范与应对滞胀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劳动的收入份额,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储蓄率过高,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使劳动的收入份额偏低。因此, 要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的收入份额, 使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至少达到50%以上;要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 促进中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本积累, 增强其获取收入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增强中等收入者对未来的预期, 提高其消费倾向。这样才能自动降低过高的储蓄率水平, 解决以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而带来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同时从劳动力成本提高角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终使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 完善科技投入体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中国科研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且有限的科研经费分配也极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绝大部分科研经费投往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 企业获得科研经费支持非常少, 导致产、学、研脱节, 科技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较少的企业科研经费中大部分投向了国有企业, 而国企的垄断地位和产权虚置使其研发动力不足, 有研发动力的私人营业却很难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支持;此外, 由于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不完善, 大量科研经费被利益集团所瓜分, 加上行政主导的科研体制导致人才逆淘汰, 外行指导内行, 大量决策失误,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体制,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三) 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合理货币与财税政策

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防范滞胀风险的有力保障。首先, 应实施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在目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大幅提高利率对中小企业与新兴产业较为不利。因此, 即使要考虑提高利率抑制通胀, 也应该有所差别对于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亟待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在利率政策上应该有所优惠。其次, 要采取有保有压的投资贷款政策。在投资贷款政策方面也不能搞“一刀切”, 对泡沫化程度高的房地产业、“两高一资”行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性的投资贷款, 要压缩并加以控制, 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应保证加大投资, 加大贷款。最后,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当前, 中国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 与企业税负过重不无关系。税赋繁重, 会制约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因此, 要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企业等实行结构性减税, 让利于企业, 以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摘要:当前中国通胀压力持续, 经济增长放缓, 面临“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风险。究其根源, 在于出口下滑与产能过剩、产权和分配制度的缺陷、人口红利消失、流动性过剩以及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因此, 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既要防止通胀问题, 又要避免因政策过分紧缩导致经济增长过快下滑, 陷入经济停滞的困境。

关键词:滞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 2010, (4) .

[2]金三林.2012年中国经济运行环境及发展趋势[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12) .

[3]柳欣.滞胀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10, (6) .

[4]孙迎联.中国经济滞胀的理论解释和实证分析[J].求索, 2011, (12) .

[5]张晓晶.寻求增长与通胀的平衡术[J].中国经济报告, 2008, (5) .

宏观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加大 篇2

记得七月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1.8%公布的时候,笔者就指出这是“假摔”,不是真跌。果然,8月份CPI又回到“2”时代。

物价回到“2”不仅正常,而且,从未来的趋势看,笔者认为,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凸显。第一,8月份八大类消费品价格,除了通讯类的价格微跌之外,其余七大类消费品的价格都上涨,特别是随着房地产的持续回暖,未来居住类价格因房租的上涨会更加显著;其次,8月份猪肉价格虽然同比下降18%以上,但从猪肉价格单月的表现看,猪肉价格从7月份已经开始缓慢止跌。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呈缓慢上涨态势,猪肉价格的回升,将对未来物价上涨形成明显的压力;第三,随着稳增长一系列举措的继续加码,特别是8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加大项目审批的力度,货币政策将在稳健的基调下,继续偏向宽松。预计未来4个月,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货币投放量至少将和上半年持平,全年将在9.5万亿左右,实质上属于稳中趋松的政策;第四,欧元区推行的“无上限收购主权债”的措施意味着,欧洲将不惜代价通过印钞来走出债务危机,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随时可能出台,这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以及粮食价格下半年重拾升势的概率很大。国际油价在未来一个月已经超过了8%的涨幅,而受美国干旱的影响,国家粮价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心理层面的影响不可小视;第五,考虑到下半年将深化资源价格等深层的改革,深化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这意味着,就影响价格本身的因素而言,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多余拉动价格下跌的因素。

与价格的上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体经济未来复苏的态势并不明显:其一,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5%,较7月份2.9%的降幅放大0.6个百分点,不仅自2012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6个月“负增长”,而且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低;其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首度跌破50%,创9个月新低,其三,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9%,也是年内的最低,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78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而8月份的发电量仅仅微增2.7%,这一系列的数字意味着,经济下行筑底的过程没有完成,下行的压力和风险依然很大。

这样,宏观经济将面临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一方面,无论是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还是进出口数据等而言,宏观经济需要一系列的刺激政策遏制下滑的态势,另一方面,在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加大货币的投放来遏制经济下滑,释放出来的新增货币将无法为实体经济所吸收,只能在地面流动,最终推高物价。实体经济停滞,而物价又面临上涨危险的情况下,宏观经济面临的滞涨风险就会越来越大。

笔者一直认为,面对宏观经济目前的困境,一方面一定不能对物价掉以轻心,今年1到8月货币供应M2一直维持在13%以上的速度,但8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却只有8.9%,货币已经超发,如果再继续放松货币,除了进入楼市之外,剩下的将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面对实体经济下滑的态势,一定要意识到,在产能过剩以及杠杆过度的情况下,很多行业去库存化需要时间,靠释放货币不仅无法消化产能,反而会让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让已经风险很大的杠杆再次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稳定了增长,但显然推高了风险。

我国发生“滞胀”的可能性分析 篇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及解释, 主要是通过通货膨胀理论来进行说明的。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是造成物价上涨, 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则强调通货膨胀是一个动态过程, 预期是联接经济实际变量和通货膨胀等名义变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货膨胀受预期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与否, 其状况和变动如何, 对于价格水平的走势影响重大。任何因素只要不影响人们对于价格水平的未来预期, 对于价格变动的影响就是暂时的。而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则从经济中存在特征不同的经济部门出发, 从不同经济部门产出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的差异上对于通货膨胀进行解释, 尽管这些部门存在着这样的差异,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不同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相同的。一国内部的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只要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长期存在, 那么通货膨胀就是一个长期现象。而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现象, 是货币供应量决定于价格水平, 只有从货币供应量方面才可能对于通货膨胀进行合理的解释。

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有学者进行了分析。赵留彦 (2007) 从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粮食价格的关系中, 对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结构性解释;蔡功伙 (2008) 则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对于我国的通货膨胀进行了分析, 从理论上揭示了影响通货膨胀的种种可能;方红生 (2008) 则对财政与价格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从财政的角度对于通货膨胀进行了解释。而郭鹏辉, 钱争鸣 (2009) 则考虑了产出缺口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 实际产出的增长高于潜在产出水平将引发通货膨胀, 而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时, 会引发通货紧缩。

西方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众多, 用一种通货膨胀理论对于一国或地区的通货膨胀进行完全的解释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 这些理论揭示了影响通货膨胀各种因素, 为价格变动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综合看来, 对于价格走势起影响作用的理论因素有对于价格走势的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产出增长率缺口 (实际产出的增长率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差) 等等。

2 我国未来的价格走势及“滞胀”发生的可能

笔者认为, 对于我国价格变动有显著作用的因素有:对价格变动的预期、产出增长率缺口、原材料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确实如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所揭示的那样, 预期对于价格走势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一旦预期未来的物价将上涨, 那么经济人将按自已的预期进行经济活动, 通过调整资产组合, 来规避通货膨胀的可能风险。前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对于人们预期的形成起到主要作用。从产出增长率缺口的角度来看, 它对于价格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说明市场供求关系确实对于通货膨胀具有相当强的作用;产出增长率的缺口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几乎与预期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差无几。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通货膨胀有刺激作用, 工业品价格变动对于通货膨胀影响具有即时性。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有滞后, 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我国是存在的。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笔者认为其并不会对价格水平的变动有显著性的影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笔者认为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关。长期以来,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以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物价稳定为目标的。在这种目标的作用下, 当经济繁荣时, 物价水平通常处于较高的水平, 此时的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供应紧缩是必然的选择。而当经济衰退时, 物价水平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 此时, 通货膨胀的水平较低, 扩张性货币政策为经济活动注入活力, 刺激经济的增长。作为货币供应的中央银出于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现的考虑, 使货币供应量并不与通货膨胀率增长相对应。因此,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并不对通货膨胀起显著的作用。

对于我国价格的未来走势, 虽然影响因素众多, 但是笔者认为, 主要取决于产出增长率的缺口回补的程度、人们对于价格上涨的预期、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前期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方向对于价格走势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鉴于国际经济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的复苏, 外需的恢复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投资需求的效应递减、政策公共投资与消费受财政支出的约束之下, 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窄, 而由于我国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教育体系尚未完备, 居民消费需求也难以有效激活, 产出增长率的缺口短期内不会得到回补;而巨大的新增货币供应的增长确实在客观上强化了人们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未来“滞胀”发生的机率大增。

然而, 正如体文所分析的那样, 货币供应本身并不对价格有直接的影响, 政府应该致力于这种规律的说明, 同时, 货币当局应该明确地告诉人们, 一旦经济好转, 增长率恢复, 通货膨胀必将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必将得到治理。这样, 可以消除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 不至于使物价发生大起大落。而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 对于我国的经济起着基础性作用, 农产品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的走势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进行物价治理时, 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传导到其他经济部门的时间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当前, 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出现了持久、大幅上扬的态势, 今年主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小视。然而, 可喜的是, 近年来, 我国猪肉的价格相对比较平稳, 并未出现已经大幅上涨的情况, 这对于稳定猪肉的供给起到重要的作用, 也对稳定我国的价格水平起到关键性作用。

从短期来看, 由于全世界经济的低迷, 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有所下降, 煤及其他原材料价格等燃料的价格相对处对于较低的水平。因此, 笔者认为, 除非有特别地供给冲击 (如流感、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的供给) 导致基础性商品短缺, 鉴于产出增长率缺口难短期内难以回补的事实, 只要从政策信号上弱化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 注意对于主要农产品价格的调控, 以结构调整遏制对于原材料、能源及燃料的不合理需求, 多管齐下, 我国的价格运行将趋于平稳, 避免“滞胀”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 影响我国价格水平的因素还需要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 这既是理解中国式通货膨胀的需要, 也是未来制订各项政策的需要, 还是本文未来的研究方向。

摘要:“滞胀”是指经济增长停滞的同时, 价格水平持续的上涨。产生滞胀的原因既与经济所处阶段有关, 也与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关。当前, 我国出现了持续的经济低迷, 同时, 价格水平居高不下。经济运行出现了“滞胀”的迹象, 是否会演化成真正的滞胀, 本文将分析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 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价格,预期,产出缺口

参考文献

[1]方红生.一个解释中国通货膨胀的可行框架[J].财贸研究, 2008年第6期, 1981-2006.[1]方红生.一个解释中国通货膨胀的可行框架[J].财贸研究, 2008年第6期, 1981-2006.

[2]蔡功伙.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北方经济, 2008年第7期.[2]蔡功伙.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北方经济, 2008年第7期.

[3]杨建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物价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3年第1期.[3]杨建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物价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3年第1期.

[4]赵留彦.通货膨胀预期与粮食价格动态[J].经济科学, 2007年第6期.[4]赵留彦.通货膨胀预期与粮食价格动态[J].经济科学, 2007年第6期.

[5]郭鹏辉, 钱争鸣.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年第4期.[5]郭鹏辉, 钱争鸣.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年第4期.

[6]程建华, 黄德龙, 杨晓光“.我国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08年第1期.[6]程建华, 黄德龙, 杨晓光“.我国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08年第1期.

“滞胀”天敌的发现 篇4

近二十年来,西方经济陷入了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率周期性交替出现或同时发生的困境。面对这种局面,后期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继续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与干预;然而,《分享经济》的著者则认为,停滞膨胀“与人们对运用凯恩斯政策及其它人道措施来帮助经济不稳定时期的失业者和破产企业抱有厚望有关”,所以,凯恩斯主义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可能将问题进一步恶化。他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立场出发,分析了停滞膨胀产生的原因。他说:“停滞膨胀不是自由竞争的私人企业本身固有的特征。确切地说,它产生于一种特殊的劳动支付方式”,即工资制度。在他看来,美国(也是西方)经济的工资合同中占支配地位的行为方式是稳定的工资和不稳定的就业。一旦工资稳定下来,厂商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需求变化作出的反应是在产品的数量方面,而不是在价格方面。当总需求萎缩时,厂商必然削减产量,维持价格,这样就造成工人普遍的非自愿性失业。但是现代西方混合经济中人道的就业政策,广泛的失业保险,“使一个不允许转向通货紧缩,但可以自由转向其他方面的棘轮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于是,就产生了停滞膨胀。

因此,威茨曼认为,“我们当今的主要经济问题,从本质上看不是宏观的而恰恰是微观的行为、制度和政策问题。……当务之急是改善刺激结构,以便诱导厂商进行更好的产出、就业和定价的决策。”他指出:“停滞膨胀最终解决需要通过改变劳动报酬的性质来触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要选择一种报酬制度,自动抵制失业和通货膨胀,他认为这种制度就是分享制。

威茨曼将资本主义支付劳动报酬的形式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工资制度指的是“厂商对雇员的报酬是与某种同厂商经商甚至同厂商所做或能做的一切无关的外在核算单位(例如货币或生活费用指数)相联系”。而分享制度则是“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商的指数(譬如厂商的收入或利润)相联系。”这样,工人与厂商在劳动市场上达成的,不再是具体规定的单位时间工资这种合同,而是在经营收入中各占多少比重的协议。

从静态均衡经济状态来观察、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从动态非均衡经济状态来看,分享制度比工资制度有更强的返回均衡的驱力。威茨曼认为,工资制度下,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而分享制度下,劳动的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对厂商来说,追加的单位劳动的边际价值超过边际成本。因此,每一个厂商都愿意雇佣尽可能多的人手,以增加生产。当然,从单个企业看,企业产量和就业水平的上升,价格和人均收入降低,会使工人报酬减少;但全部企业转向分享制后,经济系统会产生一种平衡扩张效应,使人均收益和劳动补偿趋向稳定。分享制和工资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地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和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它在任何时候都能使经济保持就业上的均衡状态。同时,因为提高价格对企业来说,是一件代价高昂的事,所以,分享经济比工资经济具有更小的通货膨胀倾向。

《分享经济》一书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提出探讨,虽然有些观点限于篇幅,论述得不够,但它的结论无疑是重要的。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分享制度有对劳动过剩需求的‘强煮’性质,这使它成为停滞膨胀或通货膨胀的顽强天敌”。通过反“滞胀”,还使分享制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威茨曼认为,资本主义在向顾客提供自由选择消费品方面,是有相当成就的;但是在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却有一些“非常丢脸”的事。同时,他也看到了苏联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现象恰恰相反,国家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就业和舒适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面临着难以忍受的商品匮乏,“买主不得不扮演殷切的求婚者的角色,以求得到卖主的青睐”。他希望市场经济既能保持丰裕的商品供给,又能达到充分就业。而分享制在形成产品的买方市场和劳动的卖方市场方面,尤其是后者,它有可能“使厂商象热心争取尽可能多的顾客一样去聘用更多的工人”,确实是荟萃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两种制度的一种新招。

智能手机:创新滞胀 篇5

也许大家还记得,当初苹果新一代iPhone5发布之时,业内就已经开始质疑苹果的创新能力。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苹果是智能手机产业创新的代表。如果代表都出现创新疲软的话,是否意味着这个产业的创新也是如此呢?

再看看以所谓跟随创新后来居上的三星,尽管Galaxy S4创造了其Galaxy系列最高的销售记录,但仍难掩其后劲不足(最近下调出货量近一半就是证明),当然,并非说苹果和三星没有创新,而是像第一代iPhone和Galaxy那样的足以支持其高溢价的创新已鲜见。即目前所谓的创新更多是升级或者改良。这也折射出当今智能手机产业走到了一个创新的相对滞胀期,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与此同时,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布最新报告称,全球市场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已首次跌破300美元大关。除了报告中所言是智能手机中低端市场需求旺盛所致之外,与智能手机产业走向成熟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除了成本降低导致价格下降之外,重要的是厂商间产品的差异化缩小,创新空间萎缩或者说是创新的难度加大,产业的竞争开始从以创新高溢价导致的高利润增长向大规模和低利润的方向转变。

看了上述简单的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何业内一直希望苹果发布低价版iPhone,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应对高端市场疲软导致的利润下滑。而三星在近日伦敦举办的发布会上,推出了三款Galaxy S4家族新品,分别是Galaxy S4 Active、Galaxy S4 Zoom及Galaxy S4 Mini。尽管这些产品名义上是三星针对细分市场,且均有Galaxy S4的头衔,但在整体配置上却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缩水。当然更重要的是价格较真正的Galaxy S4要低不少,其核心的目的也是下探中低端市场,攫取更多市场份额,以弥补高端Galaxy S4下滑可能带来的损失。

除三星之外,黑莓也发布了全键盘的“黑莓10”系统入门级手机Q5;诺基亚创新路线也向低端手机倾斜,即在推出配置实体键盘的Asha 210后,又推出Asha 501,焦点仍是在中低端市场。

当苹果、三星等国际厂商纷纷下探中低端市场之时,国内主流厂商华为、联想、中兴等却逆势发力高端市场。例如华为在伦敦发布了新的高端机型P6、联想之前发布了K900;中兴则是Grand S。对于这些所谓的高端智能手机,业内仁者见仁,褒贬不一,其核心目的无非是获得更高的利润。

然而,当整个智能手机产业寄以高利润获得方式的创新已处在滞胀期,且产业开始因成熟而增长方式发生转变,连苹果、三星等这些曾经创新增长方式引领的厂商都不得不下探中低端市场的时候,我们这些国内厂商发力高端的底气何来?尚不说,我们在与高端市场密切相关的品牌、创新、营销等因素上,与苹果、三星等这样的企业目前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苹果、三星等企业在智能手机市场中低端的下探,势必加剧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压力。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华为、联想、中兴之所以能有今天发力高端市场的机会和举动,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其在中低端市场份额的斩获,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尽管如此,我们这些厂商所占据的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与苹果和三星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市场份额上,我们在未来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站稳脚跟和生存,更何况苹果、三星正在这个市场发力。在这种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发力高端是否明智?会不会陷入“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险境?即在高端市场鲜有斩获,反而丧失其固有和可能即将拥有的中低端市场?

上一篇:外语虚拟学习环境下一篇:体育用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