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健康素养

2024-06-16

低健康素养(共4篇)

低健康素养 篇1

写作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必须全面提高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写作素养。如何才能提高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写作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小学低年段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分析

1. 情感缺失, 缺少童真童趣

许多小学低年段学生写作都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情感。小学低年段学生处于一个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 他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与成人相比都差很多, 因此要求小学低年段学生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是

梅绿云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小学, 浙江台州317200)

不切实际的。但是小学低年段学生阶段是最具有童真童趣的时期, 拥有着诗人们都追求的孩童视角, 他们的表达可能稚嫩, 但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使文章充满着珍贵的童真童趣。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能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 可是目前小学低年段学生的作文中却普遍存在这一种感情缺失的现象, 他们所写的内容呈现出一种呆板的公文式、成人化倾向。具体表现为: (1) 词语的堆砌, 有些学生在初学写作阶段喜欢用一些形容词、成语, 往往把很多相同意思的词汇堆叠在一起, 而没有很好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如一个小学低年段学生在一篇题为《观花展》的文章中写道:“我凑到芳香扑鼻的花朵面前, 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直入肺腑, 真是花香醉人啊!”这句话中连用了很多形容花朵芳香的形容词, 表达上重复累赘, 体会不到作者自己的感觉; (2) 抒情的模式化、单调化。很多学生的写作都在最后一段抒情, 而且都是套用同一个模式的感叹句。学生以为这就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其实这正是对真情实感的一种抹杀。

2. 写作模式化, 抄袭现象严重

学生学习写作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模仿走向自我创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加以适当指导, 很容易使小学低年段学生写作走向模式化, 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大量的作文选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小学低年段学生写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手段, 小学生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作文题的写作样板, 这为小学低年段学生学习写作大开方便之门, 也滋长了小学低年段学生懒惰的情绪。很多学生不愿意费脑筋去完成写作, 所以在作文选中抄袭或者在网上下载文章。

3. 写作内容不够丰富, 缺乏必要整合

小学低年段学生写作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这在初学阶段是必然的, 可以不作过多要求。但是时间长了, 如果写作的内容还是简单空洞的话, 就是写作的缺点了。现阶段有很多小学低年段学生写作时没有事先积累大量的材料, 喜欢使用套话、空话和简单的描述。平时没有写日记记叙身边点滴小事的习惯, 没有阅读报刊书籍的习惯, 没有养成背诵古诗文、积累精美词句的习惯, 写作没有事实材料作支撑而显得单薄无力。有些小学低年段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材料, 但不懂得选取材料, 将大量的材料摆出来, 产生了杂乱堆叠的现象, 写作的中心也得不到突出。

二、不断激发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写作兴趣

1. 让学生在表扬中不断前进

人人都会希望自己走向成功, 这是人类情感的共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要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写作能力暂时较差的小学低年段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实事求是的中肯评价, 不时给予表扬, 切忌苛刻要求。只要小学生有一个细微的闪光点, 语文教师都应把这个闪光点点燃, 使之成为学生努力向上的“闪光面”。教师的表扬鼓励犹如给学生注射了一支兴奋剂, 学生会信心倍增。比如, 我教的一名二年级学生张晓琳在一次作文中把一个刚刚学会的新词用上了, 尽管这个词用在那里有些牵强附会, 但我还是在作文批语中写下了“善于活学活用”的评语。

2.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低年段学生作文时, 之所以看到作文题目就感到没内容可写, 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对此, 教师应积极鼓励小学低年段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不断挖掘素材。比如, 参加学校运动会、讲演比赛乃至阅读一本有意义的故事书等, 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鼓励小学低年段学生大胆发现并在作文中运用这些素材, 把自己的情感融于生活之中, 不断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 小学生作文就不会总抱怨“实在不知道写啥好”了, 下起笔来就能做到言之有物了。

3. 语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作文活动中去

通常在小学低年段学生为作文而忧心忡忡、一筹莫展之时, 教师总做旁观者, 这不利于学生写作。如果语文教师在学生作文时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乐于同小学低年段学生一起来作文, 那样就会形成师生同台作文的良好互动局面。在这样的氛围中, 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会大大得到激发。师生作文写好之后, 还可以共同进行品评, 互相进行比较, 这样小学生写好作文的热情会得到有效激发。我在教作文时, 常常在作文课上先给小学生作必要的写作指导, 然后我会当众宣布:"今天, 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同题作文。"学生听后就会欢呼起来, 心里就会想老师写的作文会是个什么样子。在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的氛围中, 小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被全面激发出来。

三、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生活是提高小学低年段学生写作素养的基础环节,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帮助小学低年段学生在自己头脑里对生活进行再观察、再分析, 进而通过思维升华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来源于生活的作文会更有生活气息。

1. 教给小学低年段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 让小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也就是说对要观察的事物, 不能观察无法, 教师应预先确定好观察顺序, 让学生在观察中做到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目的性。

(2) 让小学低年段学生学会分步观察。也就是说可以要把观察的事物分为若干个层次, 指导学生逐步推进, 分层观察。观察景物, 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 或分为花草树木、山体、建筑等不同的层次, 分步指导小学生观察。这样的观察层次会更加清晰明了, 观察目标相对集中, 学生就可以看得更准, 观察得更为细致, 从而为作文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

(3) 让学生学会局部观察。小学低年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在观察时会漫无边际。这样观察到的材料不详细, 感受也就无从谈起。为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一毛病, 在观察初期, 教师可以运用“限量观察法”, 要求学生观察某一事物时只观察事物的一两个小的方面或一两个小部分。如观察动物园里的猴子时, 可只观察猴子吃食时的样子。因观察内容少, 目的性强, 所以观察之后就会印象深刻。观察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后, 再逐步深入。

2. 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作文训练的方式不能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要观察事物也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好多种形式的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 结合活动指导小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感悟。如有一次班里有位同学住院, 同学们纷纷奉献出自己的零食, 把苹果、桔子、梨拿出来, 争先恐后请教师和班长带“一颗心”去看望同学。借此机会, 我让学生回忆献爱心的热烈场面, 要求学生以《我的爱心》为题, 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因同学们共同参与了这件事, 这篇文章同学们个个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言生动、形象。另外, 在班级和学校开展活动前,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具体观察提纲;在具体的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与分析;活动后帮助学生整理提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总之, 只要我们认真注意从激发小学低年段学生写作兴趣入手, 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就可以更富成效地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低健康素养 篇2

1.1 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令人堪忧

2009年12月,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明显,且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令人堪忧!

(1)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从健康素养的3方面内容看,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4.97%、6.93%和20.39%。

(2)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基本医疗素养次之。根据我国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就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等5类健康问题相关素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居民具备相关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29.97%、安全与急救素养18.70%、传染病预防素养15.86%、基本医疗素养7.43%、慢性病预防素养4.66%。

(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地域差别。本次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9.94%)明显高于农村居民(3.43%)。在地域分布中,东、中、西部地区在健康素养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为7.03%、7.67%和5.23%。

(4)年龄在55~69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调查发现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为3.81%;55~64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次之,为4.69%。老年人是健康的脆弱群体,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困扰,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应该给予更多关注,提高他们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以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5)6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低于20%。对71项测评内容总体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6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均低于20%,分别为:“对四害传播疾病的正确认识”(3.28%)、“对肥胖的正确认识”(7.16%)、“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13.95%)、“骨折伤员的处置”(17.28%)、“认识药品说明书”(18.70%)、“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8.79%)。我国居民对上述问题普遍存在错误认识,提示在今后推广和普及健康素养工作中,应着重提高居民上述基本知识和技能。

1.2我国居民慢性病呈快速上升趋势

据有关部门2008年对城镇居民慢性病情况调查统计,我国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3种主要疾病发病率由1993年的1.9‰、13.1‰、11.9‰,分别上升至10.7‰、17.6‰、54.6‰,呈快速上升趋势;同时疾病年轻化现象尤为突出。这些疾病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学模式发生根本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越来越迫切。但由于来自不同渠道的健康信息良莠不齐,公众因此希望能获得权威、科学的传播健康知识的渠道。

1.3 新老传染病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也就是说双重疾病负担。近年来新发现传染病达三十多种,如2002年非典(SARS)、2003年禽流毒以及艾滋病、疯牛病、埃搏拉出血热、军团病、幽门螺杆菌病等都是新出现的传染病,而霍乱、疟疾、狂犬病、登革热、性病、结核病等二十多种老传染病死灰复再度肆虐趋。

1.4人群疾病谱和健康谱发生根本变化

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而另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时,人们还惊讶地发现,曾经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于是,出现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造成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低下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及健康出现新问题不难看出,国民的健康素养总体上是很低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

2.1 国民接受的健康教育相对不足

国民接受健康教育的时间与内容与接受其它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相比是严重不足的。众所周知,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在此种教育体制内是没有健康教育的地位的,仅有的一些有关健康的教育内容也是把人当成的缺乏生命的物质结构来认识。另外,预防疾病的教育本来是很重要的,现在预防疾病的教育已经被防疫教育所代替,这里所说的防疫教育是指政府为防止各类传染病在城镇流行开展的传染病知识普及。显然防疫教育不能等同防病教育,因为慢性非传染病已经是而威胁居民健康首要疾病,但其防治知识没有跟上。但通过各种媒体传播的防疫教育时常会大规模地推向公众。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良莠不齐

近些年,各种媒体的健康教育活动非常红火,这是因为国民普遍看到自身面临的健康危机之后,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了。为了获取足够的健康知识,非医学专业的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大量医疗保健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但是,接受大量的健康教育,很多人却感到非常困惑,这是因为他们从健康教育中所得到的知识或者说法与他们的生活实际不相符,那些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际应用。例如:防癌教育变成恐癌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变成终生服药的训诫,流感的防治变成流感疫苗的促销、生活方式的改善变成军营般的刻板制度学习等等。

2.3 对涉医行业监管不力

对各类广告、开业医、美容业、养生堂等涉医行业监管不力,各种媒介把关不严,因而许多反科学的知识严重干扰科学的健康知识的普及。特别铺天盖地的虚假药品、药械、养生广告充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严重误导公众,使群众受到损害。

3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对策与措施

健康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密切的关联,科学素养里也包含了健康素养的相关内容。因此提高健康素养是提高科学素养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我国要求公民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中的66条内容,能够准确回答80%以上的问题,才认为具备了健康素养,界定为具备素养标准。让中国公民首先要把最基本的内容,一是知道它,二是相信它、理解它,三是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行动。知、信、行,有时候要知道、要理解,但是让他行动是比较难的。为此,任务艰巨,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3.1 要大力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全民的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设立健康教育课,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健康意识 树立健康观念 规范健康行为,正确认识人类自身,珍爱生命,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结合深化医改,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和工作网络,向广大群众提供规范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保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3.2 要努力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鉴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特别需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健康问题,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活动,以学校、机关、厂矿企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为阵地,广泛开展以提高基本健康知识与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为目的的综合干预活动。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离不开公众个人的努力。组织开展的各种综合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使广大居民能够从自身做起,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提高对健康知识的甄别能力。

3.3 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建议,我国应该每3~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监测,同时在不同地区,针对当地主要卫生问题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专题或应急调查,动态监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使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监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在此基础上,力争将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纳入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4 加强媒介、广告等监管力度,把好健康知识准确度

要求医疗卫生机构、机关、学校、企业、社区都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健康知识,特别是要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使居民能够改变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各类媒体要加大对健康知识传播的支持力度,呼吁各类媒体,第一要加大对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度;第二希望在健康知识传播过程中,要注意传播知识的准确性。

此外,还要把健康教育作为我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向公众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健康信息。比如说在医疗卫生机构,应该说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的过程中,要向患者提供一些健康教育知识,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提醒和提示,这对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低健康素养 篇3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低碳生活理念还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首先,课堂上适当延伸,讲清讲活低碳生活知识,让学生树立低碳生活意识。生物课堂中一些内容与低碳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着重分析这些联系,并做适当的延伸、补充。如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我特别补充了低碳生活的一些具体做法。

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用、行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食:多吃素。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就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

住: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1千克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千克;少用0.1立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

行:少开车,选小排量车。每月少开一天,每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更少。此外,排气量为1.3升的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47千克。通过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00千克。不仅要低碳还要碳补偿,所谓碳补偿就是你产生了多少二氧化碳就补偿多少。树木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是碳补偿的最好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千克二氧化碳。因此,除了过低碳生活外,还要多种树。

用:节电、节水。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只要少用10%的一次性筷子,每年就能减碳10.3万吨。另外,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工作时,重复利用单面纸,能电子化办公的少用纸张等都可以降低碳排量。

通过如此具体实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低碳生活并不抽象,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粮,节约一切能源和资源。让学生明白,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责任。

其次,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是节能、环保、减排,据此归纳整理,拓展延伸,挖掘低碳生活的素材,形成低碳生活知识的体系。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与低碳生活教学相关的延伸内容。(见表1)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低碳生活教育

通过开展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一是低碳生活在校园。如以“低碳达人我最棒”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重点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切身感受。活动形式可以是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上海世博高科技低碳场馆介绍、低碳生活知识竞赛、学生演讲辩论赛、校园板报赛、校园广播有奖征文、低碳达人博客、低碳生活网上论坛及创办诸如《低碳生活我支招》等网络刊物,等等。再如组织“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的主题班队会,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学校低碳公约》或《师生节能环保行为规范》,并在校园网宣传发布和实施,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节能低碳环保意识,关注学习生活中的节能形式,学习和寻找节能低碳小窍门,培育学生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低碳生活进社区。如以“低碳社区我争先”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重点是让学生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师要搞好策划,可根据学生家庭所在社区,组织学生与街道办和社区物业联系,进行低碳生活知识资料发放、低碳生活咨询、低碳生活倡议签名,参与小区板报制作、废物利用作品展,征集社区低碳改善建议等活动,还可与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等新闻媒体联系,扩大宣传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感受是最好的教育,通过活动,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锻炼和教育了学生,使低碳生活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理解、配合与支持。

三是低碳生活人家庭。如以“低碳家庭我做主”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重点是让学生落实行动,养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践行低碳生活的同时,也可以督促其他家庭成员革除生活中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等陋习,逐步养成减碳的行为习惯。另外,还可通过追寻家庭一周碳足迹、低碳生活家长意见反馈卡、低碳生活家长交流会、低碳生活模范家庭评比等活动,将低碳生活教育长久地开展下去,使减碳行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

总之,低碳生活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的延展教育时,要与时俱进并持之以恒,因材、因地、因人施教,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灵活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 篇4

***医院

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方案(2013-2016年)

为全面推进我院健康促进工作科学发展,不断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院决定开展“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特制定本方案,请遵照执行。

一、活动目的

(一)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解决患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患者健康素养水平。

(二)全院各科室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三)树立健康促进工作的意识,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工作科学发展。

二、时间和主题

活动第一周期为2013年12月至2016年8月。每年选择一个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主题,围绕活动主题开展健康促进和科普宣传活动。2013年活动主题为合理用药。

三、主要内容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各科室设置健康宣传栏,发放各种健康知识宣传材料,开展健康课堂和健康教育。医务人员要规范提供健康处方,积极主动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讲解各种健康知识,使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意识大大提高。

2、做好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各科室要以健康教育为主题,深入病房宣传各种常见病治疗药方、慢性病食疗技术、四季防病歌等内容,适时开展健康宣传效果评估。让更多患者和家属学习和掌握防病保健知识,了解并知晓健康知识。

3、广泛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我院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健康教育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科专业专家健康知识讲座。

4、总结推广有效经验和做法。要认真总结本院各科室活动开展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及时报送活动办公室,以便交流推广。

四、组织管理

成立“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 ”办公室,人员名单如下:

主 任: 副主任: 成 员:

活动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 联系人:

附件:

***医院

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技术专家组

组 长:

上一篇:优势农业产业下一篇:分户热计量系统